建设指标范文

2024-07-25

建设指标范文(精选12篇)

建设指标 第1篇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BA)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它一经提出, 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1,2]。王如松等学者提出, 生态城市应满足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3]。张丽平认为, 生态城市是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待城市系统, 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物质代谢关系、信息反馈关系以及结构功能和过程关系[4]。王根生等人在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生态城市是复合生态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环境, 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5]。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 六盘山东麓, 泾河上游, 全市辖6县1区, 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 总人口208.67万 (2013年) 。平凉市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 生物资源丰富, 国家级生态市的建设基础优越。为实现平凉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 平凉市全面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市的建设工作, 在建设的进程中, 对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估。从传统城市、田园城市到园林城市、人居城市和生态城市, 国内外都制定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6,7,8,9]。本文在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总体框架下, 参考有关研究文献和评价考核指标, 借鉴其他省市经验, 结合平凉实际情况, 按经济、环境和社会分类, 提出平凉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 (见表1) 。

三、结果与分析

将平凉市2011~2014年生态市建设指标与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进行对比 (见表1) , 根据现状值与目标值之间存在的差距, 将3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23个考核点的达标情况分为3个层次:已达性指标、易达性指标和难达性指标[10]。

已达性指标是指现状值已经达到目标值的指标, 有9个考核点, 已达标率为39.13%;易达性指标是指以近4年的平均变化速率在2020年前能够达标的指标, 有8个考核点, 易达率为34.78%。难达性指标是指以近4年的平均变化速率在2020年前不能达标的指标, 有6个考核点, 难达标率为26.09%, 已达标率和易达标率相加达到73.91%。这说明, 平凉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可达性很强。

四、讨论与结论

总体来看, 平凉市在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基础, 但是与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23个考核点中, 有9个已经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有8个正在逐年接近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有6个需要攻坚克难才能达标, 分别为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氧化硫、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城市化水平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因此, 平凉在国家生态市建设过程中,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 积极发动群众, 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 让广大市民都参与到生态市的建设中来, 为平凉建设国家级生态市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二是对于19项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23个考核点分层次推进达标建设。已达标的9个考核点需要积极巩固建设成果;易达标的8个考核点要加大建设力度, 提高达标速率;难达标的6个考核点要重点整治, 确保达标。三是针对难达性指标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首先, 要加快对重点企业进行升级改造, 实施节能环保措施, 从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其次, 应逐年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再次, 应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另外, 由于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是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数据, 建议统计部门每年开展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工作, 为平凉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做出积极贡献。

注: (1) 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来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修订稿) (环发[2007]195号) ”; (2) 现状值数据来自2011年、2012年、2013、2014年平凉发展年鉴; (3) √代表已达性指标, △代表易达性指标, ×代表难达性指标, -代表没有收集到数据。 (4)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平凉统计部门没有数据, 60.41%是我们课题组按照《2007年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方案 (国统字[2007]131号) 》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梁保平, 余丽娟, 黄仿.生态城市评价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 :91-94.

[2]袁兮, 吴瑛, 武友德.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创建策略[J].云南地理环境科学, 2003 (, 1) :63-68.

[3]鲍世行.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张丽平, 申玉铭.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4 (, 3) :79-83.

[5]王根生, 史健洁, 卢玲.镇江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5) :49-54.

[6]王克勤, 赵瑾, 樊国盛.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理想发展模式[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2 (, 1) :58-62.

[7]周志田, 王海燕, 扬多贵.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 :27-30.

[8]周启昌, 冯九璋, 姜丽艳。县级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 3) :3-7.

[9]张丽平, 申玉铭.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3 (, 3) :79-82.

法治建设共性指标工作小结 第2篇

一、“六权治本”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推进“六权治本”工作的统一部署,把“六权治本”作为建设法治晋城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

一是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今年以来,市委书记先后于4月22日、5月19日、6月3日、7月28日、7月30日主持召开常委会议,专题传达学习省委书记、副书记关于“六权治本”的讲话要求,研究部署我市“六权治本”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整体推进“六权治本”工作提供保障。一是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高规格“六权治本”工作领导组。下设了办公室和5个专项工作组。二是制定了实施推进“六权治本”工作意见。以市委名义下发了《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实施推进“六权治本”工作的意见》。三是全面部署铺开了“六权治本”工作。4月29日,我市召开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总结暨“六权治本”推进会,市委书记对我市的“六权治本”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学习先进经验,有序推进了全市“六权治本”工作开展。一是开展专题辅导,强化业务培训。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及驻市72家单位的20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业务培训。特邀省委法治办专职副主任就“六权治本”的重点、流程、做法等内容,为六县、市、区分管领导和市直单位一把手进行了专题辅导。二是积极推进“三清单”的编制工作。权责清单制作:截止目前,市直46家单位权力清单初稿已经全部上报,30家单位责任清单已上报。政策法规组已经完成16家行政机构、9家事业单位的初审工作。负面清单制作:市发改委7月28日已完成《晋城市内资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初稿。高平市初步整理出了《高平市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沁水县负面清单完成二报,共梳理负面清单事项625条。其他县区正在积极外出学习取经建立负面清单。三是积极推进“两平台”建设。市政务中心新的政务大厅今年3月已开工建设,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设计可进驻1000人左右,容纳80个单位开设窗口,预计明年9月可投入使用。在全省首家成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目前市编办已经印发了“三定”规定,明确了职责、机构和人员,中心平台组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四是大力加强“一监督”制度体系建设。一是普遍建立了“一把手五个不直接分管”和末位发言制度,“一支笔” 变“多支笔”,限制“一把手”权力;二是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建立了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相分离的治理结构,有效杜绝了“一言堂”。三是着力加强对重点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开展了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诫勉谈话、廉政账户等制度建设。

五是积极开展了乡村两级“六权治本”的试点工作。按照先行试点、全面推开的要求,各县、市、区分别确定了试点乡镇。高平市先行确定三个乡镇试点,目前已在16个乡镇(办)全面推开。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权限交叉、界线模糊,造成一些管理漏洞,职能部门在权力清单编制中不好掌握。如豆芽的生产、销售,是农业部门管理还是食药监督部门管理,需要省里界定;

二是没有权力清单的部门和乡、村两级的“六权治本”没有规范化要求内容,使推进工作找不准切入点,需要省委法治办给予明确;

三是“六权治本”的机构架子已搭起,但是日常事务机构工作人员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有序推进。

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化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对“六权治本”的认识,真正提高权力革命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是进一步加强“全面对接”,全面对接吕梁经验,吸 收前沿地区的优秀成果,突出重点,删繁就简,打造更加方便务实管理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是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工作。把“六权治本”督查情况纳入大考核目标,以硬考核推动硬落实,形成“六权治本”的常态化机制。

二、推进公正司法情况

一是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省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今年五月份,**市被纳入省司法体制改革的试点,经过认真调研和准备,目前,市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已经完成并上报省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截至目前,人员信息身份核实已经公示并完成。资产已经清查完毕,评估报告初稿已经出来。省检察院已经下了两个配套性文件,主要是财和物的问题。与省财政厅的网络对接已经完成。

二是深入推进“阳光司法”。全市政法机关按照“阳光司法”工程五年规划的要求,都成立具体工作领导组,建立了分工负责、各负其责、强化落实的工作机制,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步调一致,整体推进,全面落实。法院系统采取一系列方法措施,确保了“生效裁判文书裁判文书上网率和三大平台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检察系统把应当公开的检察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同时积极推出便民措施,开通犯罪举报、干警作风监督、检务公开投诉等专线电 话。公安系统依托便民服务在线平台公布了执法活动中的各项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以及办事指南,对能公开的公安事项、案件情况进行了公开,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增加了执法透明度。

三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制约。今年以来,通过开展执法司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制约,全市政法系统共梳理查摆执法司法突出问题483个,制定整改措施625条。通过专项整治活动,全市法院系统掌握干警违纪违法线索9件,已查处5件,待查4件;检察系统对违反工作纪律的8名检察人员作出了行政警告、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处分;公安系统对收到的举报线索逐一核查,共查实案件15件,涉案民警15人,其中党内警告2人、行政记过2人、行政警告4人、诫勉谈话7人。建立完善了班子建设、队伍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执法监督等方方面面的制度机制,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影响公正司法的的主要问题是“六难三案”,即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情况

围绕法治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上半年,我们紧紧围绕法治建设目标,全面提升了我市普法依法治理 工作水平。一是以载体创新提高普法实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和微博、微信、QQ群等新兴媒介开展普法宣传,《今晚有说法》、《法理剧场》、法治微博等栏目都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二是创新形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全市特别是农村打造了一批别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和法治文化影壁。三是创新机制强化农村依法治理。在全市开展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全市2338个村(社区)全部配备了法律顾问。主动引导老百姓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司法厅的充分肯定。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研判和预警机制,深入推进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建设。我们已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重点矛盾纠纷化解为突破,不断加强了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一是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了交通、医疗、保险、房屋征收、婚姻家庭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136个,区域性调解组织36个,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二是强化人民调解队伍素质建设。对全市人民调解员进行了调解技能、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专业培训和考核,推行了人民调解员星级管理制度。三是强化复杂矛盾纠纷化解。紧紧围绕“六大发展”,做好了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截至6月底,全市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676件,调解成功率达97%,将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了萌芽和 属地。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目前,按照年初的安排的视频监控点建设任务,今年累计完成视频监控建设点数3972路。

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新形势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两委“换届”选举、新农村建设、企业改制等方面,由于基层矛盾排查调处人员力量薄弱,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日益繁重,调处难度很大,特别在重要节点、重点时期缠访或越级上访尤为突出。

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对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构给予明确定位,切实加强矛盾纠纷调处队伍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预警机制建设,突出“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人员”,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法探讨 第3篇

关键词: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解;开化县

一、引言

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功能的永续性等多种自然属性,也具有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土地增值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和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等多种经济特性。这就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供需关系愈发紧张,这一紧张关系主要体现为经济高速发展对土地的大量需求与土地本身的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内的研究中,县一级的指标分解的案例较少,本文将基于案例的实际情况,对县级土地利用指标分解方案进行探讨。

现有研究中,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指标分解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国内学者都采用了更为客观也更为全面的分解方法。麻战洪,申志军(2005)[1]以整个湖南省望城县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因子权重,得出了分解结果。尧德明,陈玉福(2007)[2]同样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立权重,只是在因素选取上有一定差异。阙泽胜,张俊平(2009)[3]以湖南省资兴市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与建设用地需求密切相关的因子建立了评价体系。程鹏,杨滢(2010年)[4]将机动指标考虑到了县级城镇建设用地分解中,增强了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孙晓东,胡劲松(2005)[5]提出了基于灰色系统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运用指标分解方法对2005年至2020年开化县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新增量进行分解,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量分为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和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两个方面,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主要考虑城镇经济发展需要,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量主要考虑宅基地复垦后居民的安置以及新农村建设。基于开化县的实际情况,建立以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的城镇建设用地和农居点建设用地增量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在权衡各因素后计算各乡镇于2020年规划期末的城乡建设用地增量。预期目标是通过研究计算2005年至2020年开化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量,最终得出开化县各乡镇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的分解结果。

三、研究区域概况

开化县位于浙江西部边境。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地带,北邻安徽休宁县,西部与江西省婺源、德兴、玉山三县毗邻,东北、东南分别与淳安县、常山县接壤,是连接浙西、皖南、赣东北的要冲。

据2008年开化统计年鉴,开化县辖18个乡镇、449个行政村,总人口34.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36万人;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7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685元。

四、指标分解过程

(一)指标总量分解

开化县2009年至2020年所能够使用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336.6公顷,其中包括,城镇工矿用地和农居点建设用地,以及交通水利建设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参考开化县当地政府机关的意见以及当地实际状况,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各选取10%作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指标和机动指标,将剩余的80%作为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指标和农居点用地指标。由于2009年开化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经达到4784.37公顷,超出2020年所预定的指标3653公顷,差额达到1131.37公顷,这势必需要对农居点及工矿用地进行复垦以减小城乡用地规模,为减少计算的复杂程度,也考虑到开化县的城市化进程,这里将差额全部计入农居点复垦中,并在这所需复垦的1131.37公顷中提取10%返还给各个乡镇作为新增农居点用地的总量,最后算出的新增农居点用地总量为113.14公顷,新增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56.14公顷,新增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面积为33.66公顷。

(二)指标分乡镇分解

1.指标体系构建

在分析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分解影响因素时,参考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总目标,将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个大类:

一是自然因素。开化县是旅游大县,其县域内不同乡镇的旅游资源存在偏差,同时,也考虑到一些工业行业对矿产资源的要求,在此将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作为各乡镇自然状况纳入到评价指标中。

二是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分解的指标为城镇建设用地,其用地的主要用途可以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需求量可以反映在当地的工业产值上,商业用地的需求则是可以由当地消费水平所反映,此次规划范围为县域,反映消费水平的税收和物价指数状况在各乡镇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可以将其忽略,在此将工业总产值及人均收入状况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在商业用地的安排方面,考虑将区位交通条件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三是人文因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最直接的资源影响型因素,土地资源供应量的大小不是指土地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其关键在于区域人均土地资源的拥有状况[6]。在县域规划中,需要对各个乡镇的人口状况进行比较,因此在这里将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除了以上三大类以外,由于这一轮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影响因素方面添加上2009年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状况以及2005-2009年的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状况。

农居点建设用地指标的影响因素基本可参考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因素,但农居点建设用地主要用途为居住用地,因此将自然因素中的旅游资源状况及矿产资源状况剔除,也将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工业总产值从评价体系中去除;在人文因素方面,沿用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因素,将农业人口和总人口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在规划背景方面,同样将2009年农居点建设用地规模状况及2005至2009年新增农居点用地状况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

2.各乡镇指标分值计算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影响因素较多,且需要考虑城镇居住状况与工业发展状况,因此在这里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最后形成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与相应得分,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是各乡镇的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与所得系数相乘,最后得出各因素的得分状况,再以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各个乡镇的综合得分值。由于这里所需要的是指标分解结果,仅仅只计算出综合得分值可以看出各乡镇在影响因素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也可以区分出各个乡镇的重要性排名,计算结果显示,城关镇与华埠镇两个乡镇的得分最高。

3.各乡镇指标权重计算

这里使用的是特尔菲法,主要依据是参与开化县土地利用规划项目时所收集到的专家数据,得出的权重表如下表所示:

4.计算结果

先对各乡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后以各因素的权重为依据计算出各乡镇的得分,所使用的公式为:

Yi=∑i=1xiwi

其中i为乡镇序号,x为无量纲化后的各乡镇数据,w为各因素的权重,最后得出各乡镇农居点建设用地分解结果。

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两个镇分别为马金镇与华埠镇,其后是城关镇,分别为58.39公顷,98.02公顷与56.59公顷,占全部新增农居点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06%,15.52%与15.04%,这三个镇中华埠镇与城关镇都为开化的中心镇,而马金镇则是开化的工业大镇,因此配置较多的农居点用地也是较为合理的。最小的为金村乡与齐溪镇,分别为1.64公顷与1.36公顷,其余的几个乡镇中,乡与镇之间的新增农居点面积基本平衡,各镇新增农居点用地面积略大于各乡新增农居点面积。

四、结语

本文以开化县为研究案例,将新增建设用地分为城镇建设用地、农居点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建设用地和机动指标四类,但所探讨的重点是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建设用地和农居点用地的指标分配问题,通过主成分法以及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数据收集不完全

由于开化统计年鉴中未收录各乡镇的城镇经济数据,因此这里通过收集各乡镇政府工作报告来获得经济数据资料,而各乡镇政府工作报告是由各乡镇分别编写,其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另外,各乡镇政府所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年份较为杂乱,有些年份的数据有所缺损,这里只选取了可以得到全部数据的年份,因此可能与实际状况稍有偏差。

(二)指标分解机动性不强

尽管在进行指标分解时考虑到实际情况预留了10%的机动指标,但其主要数据来源仍然是旧有数据,而分解时的一些因素的考虑也来源于开化县现有的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在未来十年中,若开化县调整了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方向,则可能会导致指标的供给配给发生暂时性不足,可能会影响到开化县的总体发展。(作者单位:1.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麻战洪等.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乡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量分解方法探讨—一以湖南省望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5(3).

[2]尧德明,陈玉福等.层次分析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指标分解中的应用——以海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3]阙泽胜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建设用地指标的分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9(24).

[4]程鹏,杨滢.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县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分解[J].安徽农业科学.2010(6).

[5]孙晓东,胡劲松.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指标综合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2).

城市医院规划建设指标调整研究 第4篇

1 研究区域

深圳市龙岗区设立于1993年,位于深圳经济特区关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特区内4区。此外,龙岗区非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这样的人口结构提出了特定的医疗卫生需求。

2 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

选择龙岗区全部13所公立综合医院作为研究对象。覆盖龙岗区14个街道中的13个街道。此外,选取了《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深标》)和《深圳市医院建设标准》作为参照的建设标准。

2)床均容积率。

借用城市规划中容积率的概念,将床均建筑面积与床均用地面积的比值称为床均容积率。床均容积率R值越高,说明单位面积用地上建筑面积越高。公式如下:R=C/L。其中,R为床均容积率;C为床均建筑面积;L为床均用地面积。

3 龙岗区医院面临的问题

3.1 用地受到很大制约

图1反映了床位规模与床均用地面积之间的关系。规模较大医院床均用地面积严重不足。规模大于200床的5家医院,床均用地面积已接近《国标》规定的109 m2~117 m2,以及《深标》规定的110 m2~120 m2,但发展空间仍显不足。相反,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用地充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现行医院建设标准制约,另一方面是因为早期的规划缺乏弹性,医院发展面临改建与扩建,但用地紧缺。

3.2 床均建筑面积需求高

样本医院床均建筑面积为154 m2。除坪山医院外的样本医院床均建筑面积均远高于《深标》规定的上限70 m2。除坪山、坪地两家医院外的11家样本医院的床均建筑面积均不小于《深圳市医院建设标准》规定的113 m2。进一步计算床均容积率可知,样本医院床均容积率普遍较高,多数高于《国标》计算所得的0.68~0.83以及《深标》计算所得的0.55~0.58,见表1。

3.3 功能用房面积比例失调

功能用房面积比例失调主要体现在急诊部和门诊部用房面积比例不足。《国标》中规定的急诊部面积比例为3%,门诊部面积比例为19%。如表2所示,医院急诊部与门诊部所占面积比例普遍低于国家标准,8家医院的急诊部面积比例低于3%,9家医院的门诊部面积比例低于19%。急诊、门诊用房比例也与龙岗区人口结构带来的医疗需求不符。如表3所示,2007年龙岗区流动人口占很大比例,其比例为57%。

4 城市医院建设指标调整方向

4.1 注重用地指标的弹性

集约用地是当前城市发展要求,国家标准带有普遍性,注重了土地节约,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医院发展的需求。建议城市医院建设标准中床均用地指标的设置,应符合医院发展需求,保证必要的用地,尤其是床位较多的医院改扩建的需求。在集约用地的基础上,既要注意指标设置的刚性,以达到高效使用土地的目的,也要注重指标的弹性,可以适当放宽医院床均用地面积指标,以满足远期扩建的需求。

4.2满足建筑面积需求

从龙岗区医院建设以及先进地区医院建设的经验来看,较大的床均建筑面积是改善医疗条件,营造良好医疗环境的重要保证。考虑到城市建设应集约利用土地,应在不突破医院用地的基础上,以提高床均容积率的方式,增大床均建筑面积,满足医院日益增大的建筑面积需求。

4.3结合人口特征设置功能用房比例

根据不同的人口结构提出不同的医疗卫生需求。例如,龙岗区流动人口、工人、年轻人比例大的人口结构特点,对门诊和急诊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而对住院等其他部门需求较少。因此,在制定城市医院建设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城市人口结构特征,设置与之相适合的功能用房面积比例。

5结语

深圳市龙岗区医院建设中面临用地发展受限,建筑面积需求量大,功能用房比例失调的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不适合城市医疗卫生需求的医院建设标准制约了用地和建筑面积的提高以及医院功能用房的合理配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制定或调整城市医院建设标准时,应当在集约用地的基础上,满足基本的用地需求,提高医院建筑面积,并结合人口结构设置合理的功能用房面积比例。

参考文献

[1]陈惠华.医院建筑与设备设计[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周岚,叶斌,徐明尧.探索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J].城市规划,2006(3):33-37.

[3]徐一大.深圳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研究[J].规划师,2001(5):71-75.

[4]林伟鹏,闰整.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J].城市规划,2006(1):47-50.

[5]黄锡.医院的规划与建设[J].中国医院,2006(2):12-16.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第5篇

2004-11-25 | 作者: | 来源: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发布实施

规定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

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四项控制指标

近日,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发布并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指标》)。

《指标》是国土资源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所出台的配套文件之一,其目的是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该指标适用于新建工业项目,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可参照执行。

控制指标是对一个工业项目(或单项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在土地利用上进行控制的标准,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用地预审和审批阶段核定工业项目用地规模的重要标准,是工业企业和设计单位编制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依据。

控制指标由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四项指标构成。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这四项指标。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因城市和行业不同而略有差别,而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则严格要求不得低于30%。

《指标》中明确规定,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指标》中还要求,对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工业项目,应进入多层标准厂房,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工业项目建设要严格控制厂区绿化率,在工业开发区(园区)或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得建造“花园式工厂”。通知强调,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指标》和相关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从严控制供地。不符合《指标》要求的工业项目不予供地或对项目用地面积予以核减。对因工艺流程、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的,在申请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用地报批时应提供有关论证材料,确属合理的,方可通过预审或批准用地,并将项目用地的批准文件、土地使用合同等供地法律文书报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思考 第6篇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2014年6月,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第一批)名单公示,全国共有55个地区入选,其中江西省以全境列入。《意见》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是长江经济带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很重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UNCS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了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杨开忠(2009)构建了生态效率指数(EEI),张欢和成金华(2013)建立了3个层次、4个准则层、2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严耕(2009)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4个方面提出了22项指标。我们结合江西情况,参照一些兄弟省市的做法比如云南省,结合国家的要求突出了云南省的特点:把“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面积”调整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把“城镇(乡)污水集中处理率”调整为“县城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增了“水电(含新能源)、火电(含综合利用电厂)装机比例”“森林保有量”“自然保护区个数”和“九大高原湖泊水质”4个指标。 ,按照科学性、系统学性、合理性、适用性的要求构建了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目标层包含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和体制机制建设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下设若干指标,总共有53项具体指标。从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比较来看,一方面,各省均强调经济发展,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设计的变化率都不明显;另一方面,各省均有结合自身特色的指标设计,设计的变化率和目标值虽然凸显了各地特色,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

我们在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有几点思考: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但也不能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制约经济发展,这样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发展为主线,强调发展中保护,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与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确保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权威性,指标的界定更应该具体化、规范化;四是指标体系的层次化有待加强,各区域(次区域)应有区别;五是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包括问责制、终身负责制等。

电力呼叫中心指标体系的建设 第7篇

电力呼叫中心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作业型, 第二阶段是自动化型, 第三阶段是精致管理型。云南电网电力呼叫中心正在向精致管理型转变, 需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细致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重要支撑就是有能准确表征工作状态和绩效的电力呼叫中心指标体系, 以下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 提出电力呼叫中心指标体系建设方法。

呼叫中心的管理, 包含两点:一是成本管理, 二是服务的管理。最优成本的标杆数据是四率, 服务管理的体现是服务水平。呼入式呼叫中心行业的标杆数据指标“四率”——69, 14, 5, 12, 它们分别对应一个呼叫中心的通话利用率、等待时长率、话后处理时长率、小休率的百分比, 见图1。

图1中这一标准比例反映了一个呼叫中心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水平。其中, 通话利用率越高, 说明效率越高、成本越低;其他三项指标则主要体现了呼叫中心的管理和技能水平。

电力呼叫中心是一个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公益需求为主的呼叫中心, 如果只是想简单的提高通话利用率, 那么加大座席的对外呼出即可马上增加通话时长, 提升通话利用率 (目前电力企业中大量采用信息化系统自动外呼来代替人工外呼) , 但是大量人工呼出的时候也会占据座席和通道资源, 导致需要呼入的话务被阻塞。因此, 在电力呼叫中心的管理体系中, 更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 在保障用户需求的前提下, 适当的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

2 电力呼叫中心的指标体系建立

2.1 关键工作过程

电力呼叫中心具有自己的行业特点, 首先是一个呼入型的呼叫中心, 主要是用于解决用户的用电报修、咨询、投诉、举报及其它诉求, 并强调对这些诉求的及时处理和服务;其次有比较明显的偶发峰值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临时及故障的停电导致话务量的急剧增加。第三, 电力行业在工作中强调更加优质的服务, 可以接受适当高于平均水平的成本。

基于以上特点, 确定出管理和服务相关的指标状态, 通过与行业标杆的差异对比, 通过完善目前指标体系和优化相应流程的方式来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实现电力企业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 付出适当的成本, 同时使这些服务和成本处于可控状态。

在实践中, 电力呼叫中心需要关注七大关键工作:排班、现场管理、投诉处理、质检、培训、知识库、流程管理。

2.2 电力呼叫中心指标分层管理

电网呼叫中心应从发展战略与业务定位的基础上, 从不同的关注视角, 实现高层领导、中层领导、一线工作者三个层面的绩效指标分层管理。

2.3 指标的标准建立

指标体系初步确定后, 就需要确定每一项指标的标准数据。这个可以参考呼叫中心行业标准, 应该根据电力企业的自身特点来设定, 在工作实践中, 将前述的7大关键工作过程逐步引入到指标体系中, 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指标项的减少、增加一些常用的指标或新建立一些有必要的指标, 最终形成并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 见图3。

标准数据的建立, 首先通过标准差, 找到最好的个体, 然后以此个体数据为本阶段的标准数据, 通过发现差异, 完善不足等手段提升总体水平, 当所有个体都接近这一标准的时候, 总体水平也就提升到前期优秀个体的水平;然后再寻找新的优秀个体, 提出新的工作标准, 再经历一次新的总体分阶段, 如此循环, 直至总体考核目标达到或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工作指标到达一个水平后, 就不能再有明显提高, 这种情况可能是整体工作水平导致, 也可能是行业本身特点导致, 需具体分析处理。另一种情况, 就是通过几个循环之后, 超越了行业标准数据, 那么面临的就是怎样创造新的电力行业标准数据。

3 结束语

呼叫中心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电力呼叫中心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电力企业兼有企业和社会公益职能, 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和指标考核中不能完全照搬国际商业化的成本-效益体系, 应在全力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基础上, 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工作实践来逐步建立起适应于电力企业的呼叫中心指标体系。

军队基层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建设 第8篇

一、军队基层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 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选择的指标要尽量能涵盖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系统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力求科学、系统、准确地反映基层单位内部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第二, 可操作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综合评价的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单位内部控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军事经济效益的好坏。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数量要尽可能地少而精, 既要能概括内部控制的真实状况, 又要便于评判人员操作。第三, 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基层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必定要消耗资源, 但单位的管理控制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应遵循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

二、军队基层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一) 军队基层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军队基层单位实际运作的具体特点,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项:内部控制环境指数、组织结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预算控制、授权控制、文件纪录控制、财务人员素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财务稽核控制、国家军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

(二) 军队基层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以上十一项指标在具体评价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为了明确基层单位是否建立了该方面的控制;为了基层单位在这方面的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是否能够从制度建设上杜绝舞弊的发生;如果基层单位对于这方面的控制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则对其制度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价。

内部控制环境的评价主要包括:单位领导品行、操守、价值观评价;单位官兵的诚实性和道德观;管理哲学和管理方式, 如单位党委对人为操纵或错误的记录的态度;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 如关键部门和岗位人员职责得规定;激励与惩罚措施是否得当等。

组织机构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组织方案是否合理, 即各个部门的权力、责任划分是否明确, 是否以书面形式明确了各个职能部门权责的边界;组织结构是否合理, 即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是否明确, 是否满足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要求;分析组织结构图, 以分析组织功能的健全性和合理性等。

职务分离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某项经济业务授权批准的职务和该项经济业务执行的职务是否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和审查稽核该项经济业务的职务是否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该项经济业务的记录职务是否分离、记录总账的职务和记录明细账、日记账的职务是否分离等。

预算控制主要包括:全面预算是否编制;预算决定个人是否无权修改;预算是否得到严格执行, 并建立了预算考核制度等。

授权批准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是否明确, 实际工作中有无推诿现象和责任不明的情况;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的划分是否合理;授权的范围的大小是否适度等。

文件纪录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是否建立了原始记录制度;是否建立会议记录制度;是否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

人员素质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是否根据各类人员的品德和业务能力来委派工作, 使他们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是否建立财务技术业务的考核制度;是否建立管理人员业绩考核制度;是否建立人员职业道德和技术轮训制度, 以提高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等。

业务程序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传递程序、记账程序、业务处理程序过程的标准化情况。是否将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程序、要求、注意事项等予以书面文件化等。

财务稽核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是否建立了会计稽核制度;是否建立了财务检查制度;是否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等。

国家军队法律法规控制的评价主要包括:有无违反国家军队法律法规行为;有无重大违反所在军区法规行为;有无违反单位财务规章制度行为等。

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等级。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等级包括以下方面:良好:指单位该方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健全, 并得到严格执行, 分值为80-100。一般:指单位该方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基本建立或健全, 并得到了执行, 分值为60-79。较差:指单位该方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基本建立或健全, 但不能得到充分执行, 分值为50-59。极差:指单位该方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基本没有建立或健全, 并得不到执行, 分值为50以下。

三、结束语

军队基层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的发展不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 (设计-执行-评价-改进) , 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内部控制评价理论, 内部控制评价理论需要随着军队基层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进, 这就需要军队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持续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内部控制课题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与案例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2]、杰·K.希穆, 杰尔·G.斯格尔.预算管理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第9篇

1 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

1.1 基本条件

(1) 绿色矿山建设项目通过国家审批, 企业的开发方案和执行措施符合国家对于相关产业的法律法规, 符合地质保护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 (2) 绿色矿山必须依法获取采矿权, 具有依法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林木采伐许可证等一系列相关证照; (3) 绿色矿山在申报日期前的2年期间内无任何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国土、林业、环保、公安局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未给予过违章处罚;公众反映良好, 无由企业主观因素引起的群众上访记录。

1.2 评价指标

(1) 现代化指标。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应达到同类矿山中的先进标准, 同时要注重绿色无污染技术的使用, 保证矿山的生态健康;在采矿过程中切实做到无尘作业, 保证工作流程的秩序合理。 (2) 资源利用指标。该指标能够有效衡量矿山企业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水准。矿山企业在开发矿山资源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保证矿山资源的高效利用, 开采回采、采矿贫化、选矿回收等程序的作业水平达到行业前列。确保资源的优质优用, 尽量避免“三无” (无浪费行为、无破坏行为及无污染行为) 。 (3) 生产卫生指标。矿山生产卫生指标大致分为两种:清洁能源指标、环保管理指标, 前者以定量考察为主, 后者通常采用定性考察方法。矿山项目在执行流程中要尽力做到少污染甚至无污染;加大可再生能源在项目能源中的使用比重, 尽可能将废弃、废物的排放量降到最低。 (4) 科学管理指标。该指标以定性考察为主, 主要考评管理规范和动态管理两大方面。矿山建设企业必须构建一套明确、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 把目标责任制落实到组织的各个层级和个人;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 采用人性化的激励措施, 提高员工整体对于组织的归属感;完善监督、控制和审核制度, 具备一定的问题和危机处理能力。 (5) 生产安全指标。该指标主要涉及到矿山建设的安全管理和安全保障问题。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安全管理机制, 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范围覆盖每个个体和每个生产程序;对于特殊作业的在岗人员必须要求其具备相应证件, 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并且加强对现场施工的动态监管, 消除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6) 环境重建指标。企业把环境保护纳入矿山建设项目中, 制定相应的综合治理设计方案并切实履行, 不能走先生产后治理的老路子;环境治理经费至少达到企业矿石销售年收入的2%以上;确保矿山的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当地的动物生物、地质地貌、空气质量、地表水及地下水等各项生态指标达到规定标准。

2 绿色矿山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煤矿普遍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力偏低、管理落后、安全生产环境差等特点, 但就我国当前形式来看, 这一煤矿形式仍将占据着地区煤矿工业结构的重要内容, 所以也导致了我国煤矿出现的普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交通运输、电力设施、人口统计、资源分析等多方面行业的广泛应用, 而矿山环境的治理也急需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进一步充实自身, 进而提升工作效率, 为地方矿山的环境治理提供保障。然而, 现行的环境治理的设计管理需求更多的是某一特定的应用, 从而完成业务功能、数据结构等进一步应用, 这就使得在系统扩充、改变数据结构等方面, 需由开发单位来进行源代码的相关修改, 这一情况下, 无疑造成较差的系统适应性与灵活性, 出现了较多工作的重复现象。因此, 针对地方煤矿来建设回采巷道支护设计专家系统就成为当前摆在煤炭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由于绿色矿山评价涉及的考评指标数量众多, 因此一般采用较为方便计算的模糊评价法, 进行多层次的综合测评, 以下将介绍最为常用的层次分析法。

2.1 评价等级集合

评价等级集合是一种对于绿色矿山建设的定性考评法, 用于测评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规定的各项指标。由于评价结果难以以具体分数确切表达, 所以一般将评定的最终结果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较差、极差。

2.2 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评价指标在选择的评价模型中的重要字数, 确定不同的权数C并得出权重集, 运用AHP分析法衡量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 得出相应的权数值和权重集。具体流程为:1.根据下层指标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度, 判断并构建权重矩阵。2.计算该项指标的权重。3.对判断出的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2.3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综合评价项目的指标数和指标集, 根据评价指标的特征选择适合隶属函数公式进行计算, 最后将得出的指标值在评价等级中进行模糊化, 将各项指标归纳到相应等级进行评级。

2.4 模糊综合评价

最后根据评价过程的层次框架模型, 由低层向高层进行综合评价。例如, 通过某一确定的指标权重C和模糊矩阵R, 就可得到模糊综合评价向量D, 公式为:D=C·R= (d1, d2, d3……dm) D就是最终的得出的模糊评价指标, 用来代表对评价指标对评价集的隶属程度。根据最大隶属度法则, 取D (模糊综合评价向量) 的最大值为最后的考评结果。

3 结语

总之, 绿色矿山建设不是企业赚取“名利”和“奖金”的工具, 而是企业必须承担并履行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家有良心、有远见中国矿产企业, 应当认真学习并遵照绿色矿山建设评价体系, 积极促进矿山事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存, 获得企业发展与生态健康的双赢。

摘要:绿色矿山建设评价体系是企业创建绿色矿山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指导, 对于敦促矿山企业走循环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基于自身认识, 对绿色矿山的建设指标和方法进行简要分析和归纳总结。

关键词:绿色矿山,评价指标,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维中.浅谈绿色矿山建设[J].煤炭工程.2006 (04) .

[2]吕新前, 杨卫东, 程青.建设绿色矿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J].西部探矿工程, 2009 (S1) .

建设指标 第10篇

一、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整体构建课程全景

1. 以办学理念为引领,促进课程意识转型

校长的课程意识直接关系着学校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课程规划的目标定向。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多元并存的情况下,学校的整体课程受到校长课程意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正确的课程意识,就没有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以“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为办学理念,作为校长及领导团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要提升教师的价值认同度。为此,我校通过各种形式对学校的办学目标、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理念进行说明,让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并认同校长的课程理念。我们把学校的总体课程理念进行层层分解,聘请相关的课程专家举办讲座,激励、引领和指导教师,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理念,形成学校的共同愿景。

2. 以“绿色指标”为基点,明晰课程发展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要求校长对学校课程有系统思考和准确定位,在学校现有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对国家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课程背景、目标设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的整体规划。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以“绿色指标”为基点,具体设置以下课程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整体的课程规划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全面推进课程开发

1. 加强开发基础型课程,使基础学力均衡发展

“基础”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说,指的是牢固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我校重视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实施,通过开发校本专题课程、分层教育课程等,使学生的基础学力得以均衡发展。例如,我们对体育课进行了校本开发,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我校是“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乒乓球队是“上海市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二线)运动队”,有一流的设施完善的乒乓球训练馆。基于这样的特色与优势,我们思考、设计并开发了乒乓球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乒乓球课程,参与乒乓球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运动基础。我们开发基础型分层教育课程,保证学生学业成绩的均衡。分层教育是一种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着眼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适切发展的课程设计。我们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发展个性与特长,也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补缺补差。分层教育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落实与提高,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 加大拓展型课程开发,促进个性潜能多元发挥

“拓展”是指根据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拓展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面,完善认知结构,发挥个性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我校在拓展型课程开发上注重内容上的延伸,设置专题拓展课程、特色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学力。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我们开设专题拓展课,包括德育类系列课程、学科类系列课程。德育类包括专题教育、社会实践等,学科类包括科技、人文、体艺等,目前已形成四十多门较为成熟的专题拓展课。其次,我们利用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等开展拓展活动。如科技节,我们举办了“保护鸡蛋”“纸桥载重”“魔方竞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

3. 推进探究型课程开发,促进实践能力自主养成

建设指标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档案;系统性;标准;方法;措施

系统性是评价重大建设项目档案(以下简称项目档案)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既是其自身形成规律与整理效果的重要体现,又对其整体质量评价和后续保管利用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那么项目档案系统性有无具体的衡量标准?在工作中如何判别项目档案的系统性?采取哪些措施以确保项目档案的系统性?笔者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1 项目档案系统性衡量标准

1.1 项目档案内容的系统性。

1.1.1 以完整性为前提。项目档案内容的系统性应以完整性为前提:一是纵向上各建设阶段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项目档案应完整;二是横向上土建、工艺、通信、隐蔽工程、附属工程等专业的项目档案应完整;三是归档文件应办理完毕,即评定意见、验收结论、形成日期、签字、印章等法律手续应完备。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能为日后的改建、扩建、维护、管理、技术转让等活动提供系统的项目档案。

1.1.2 以准确性为核心。项目档案内容的系统性应以准确性为核心:一是确保项目档案形成与建设过程同步,尤其隐蔽工程档案切勿事后补制;二是确保项目档案内容与工程概况完全一致,竣工图纸与建筑实体相符合。[1]特别是一些涉及专利、知识产权、著作权等方面的项目档案不能以担心失密、泄密为由进行“加工”后归档;三是随着项目变动应及时更新、补充项目档案。否则,项目档案内容就会失真、失信,内容不准确的项目档案其系统性就无从谈起。

1.1.3 以逻辑性为表现形式。项目档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体现在:①整体性。项目无论规模大小、技术难易、投资多少,形成的档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②依据性。项目的每一个建设阶段或专业都应有相应的批复文件、会议纪要、合同等作为依据,以确保建设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体现事物的来龙去脉。③关联性。建设项目的酝酿、决策、立项、可研、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后评估、反馈等工作流程是一个逻辑严谨、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的闭环管理系统,项目档案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④不可逆性。项目建设是按照流程进行的,不同的建设阶段可以合理交叉,但不可程序颠倒,同步形成的项目档案的形成时间同样具有不可逆性。

1.2 项目档案表现形式的系统性。

1.2.1 载体形式的多样性。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取决于:①隐蔽工程、复杂工艺等建设过程应辅之以录音、录像等形式方能产生完整、准确、系统的记录效果;②技术进步引起的记录和存储方式的变革,导致项目档案载体的多样性。③项目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决定了项目档案载体种类、规格等的多样性。

1.2.2 记录方式的组合型。项目档案和普通党政公文相比,其内容难以采用单一的文字记录方式反映项目建设的过程和概貌,需要文字(包括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外文资料)、表格、图纸、声音、影像、实物等组合方式进行全面、准确、系统地呈现。

1.2.3 整理方式的兼容性。首先,项目档案既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建设项目档案,也包括与项目有关的设备档案、会计档案、科研档案等,在表现形式上兼具多个门类档案的组卷和排序特征。其次,项目档案来源于不同地区、行业,甚至不同国家,项目档案采用的整理标准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特色。

1.3 项目档案整理的系统性。

1.3.1 体现建设流程。《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 11822-2008)5.5款规定:建设项目类案卷宜按项目前期、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监理、项目竣工、项目验收及项目后评估等阶段排列。因此,项目档案组卷和排序时,应清晰体现建设流程,明确建设阶段,不宜跨阶段组卷和排序。

1.3.2 区分专业类别。重大建设项目多涉及工艺、通信、电力、设备、附属工程等专业,在同一建设阶段内不同的专业应分开组卷,专业间形成同位平行关系,专业内形成上下位隶属关系。

1.3.3 遵循形成规律。在项目档案的组卷、卷内文件排序,以及案卷之间的排序方面应遵循文件材料的客观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项目档案的保管和检索利用。切勿盲目组合,简单堆砌文件材料,人为割裂文件之间内在、客观、必然的联系。

1.3.4 展现组卷特征。组卷应体现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专业特点,兼顾文件数量,综合采用阶段、专业、文种、问题、地区等组卷方法。具体要求:①管理性文件按问题结合时间或按依据性、基础性、竣工验收文件组卷。②施工、原材料试验文件按单项工程、单位工程或装置、阶段、结构、专业组卷。③监理文件按文种组卷。④竣工图按建筑、结构、水电、暖通、电梯、消防、环保等组卷。⑤声像文件单独组卷,并通过互见号进行关联。

2 建设项目档案系统性的判别方法

2.1 目录审查法。目录审查法是通过对项目档案的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全引目录等检索工具的审查、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其组卷特征、有机联系、排列顺序、完整程度的方法。此方法能比较直观的对全套项目档案的系统性进行一个整体判断,并建议对一些明显不合适的组卷内容和排列顺序进行调整。

2.2 模板对照法。模板对照法又称典型示范法,是借鉴同类项目档案系统性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建立同类项目档案文件材料名称数据库,创建组卷、卷内文件排序、案卷排列的基本模板,并以此为依据在项目档案验收等活动中进行对照、比较,以判断项目档案系统性程度的方法。此方法既能快速查验项目档案整理的系统性程度,又能汲取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模板自身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2.3 重点关注法。重点关注法是对项目档案系统性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关注,提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整改意见,并倒逼项目档案管理者今后不再出现类似问题的方法。[2]例如:建设合同的订立、变更、履行、争议解决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不宜人为割裂文件的有机联系,将不同建设阶段的合同按照文种集中排列,从而使系统性受到影响。

2.4 抽丝剥茧法。全套项目档案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有机联系的整体,以某个节点为线索,通过理清项目档案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判断项目档案系统性的方法,谓之为抽丝剥茧法。比如:在竣工技术文件里发现了设计变更的内容,便由此查找原设计的相关内容、设计变更的审批手续、设计变更的具体内容、设计变更后的竣工图纸更新情况等,并判断上述文件在内容、形式、排序方面的系统性程度。

3 项目档案系统性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内控管理,优化建设流程。项目档案内容的系统性受制于建设流程的科学性。科学的建设流程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基础,也决定了同步形成的项目档案内容的完整、准确和系统性程度。因此,优化内控体系建设中的建设流程架构设计,完善各建设流程节点的风险监控,充分发挥审计的评价监督功能,确保各建设流程运转顺畅、衔接合理,是实现项目档案内容系统性的基础和前提。

3.2 强化制度保障,注重源头管控。从立项开始建立协调高效的档案统一管理体系,提前介入,全程管理;[3]切实落实“三纳入”“四参加”“五同步”制度;把项目档案系统性目标列入合同条款和监理单位职责;利用经济杠杆提升档案管理部门话语权。通过构建制度保障体系,提升源头治理、过程管控效果,为提升项目档案系统性奠定基础,避免亡羊补牢。

3.3 发挥技术优势,引入智能控制。项目档案分类、组卷、排序结果受制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程度。将项目档案分类方案、组卷规则、排序原则等嵌入管理系统,在每一份文件录入(或导入)系统时注明其形成阶段、关联文件等基本属性,在组卷和排序时系统将自动进行识别、判断、提示等,不断纠正影响项目档案系统性的活动,从而提高项目档案系统性的程度。

3.4 严格验收标准,建立倒逼机制。在项目档案竣工验收工作中,严格项目档案内容、形式、整理方面的系统性验收标准,从组织、程序、标准、结论、后续工作跟进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项目档案系统性方面不达标的情况进行整改,从而形成一定的“威慑力”,倒逼项目档案管理者重视其系统性。

3.5 加强培训指导,做好典型示范。正视部分专(兼)职项目档案人员业务素养不适应工作需要的现实,做好针对性强、机动灵活、形式多样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编制项目档案整理指导手册,创建项目档案管理示范基地等,为其提供直观的系统性参照标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科室绩效考核中的指标体系建设 第12篇

一、将科室分类按照阶梯式计提法计提绩效工资的基数

根据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原理, 超额部分越大计税比例越高, 同理, 对医院而言, 超额越大的部分留存院部越多, 即计提的绩效工资比例越低, 但绝对额不会下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味追求高利润又可以兼顾公平, 我院将所有科室分为临床类、医技类、门诊类三种类别分别按照阶梯式计提法计提每月可供发放的绩效工资的基数:

临床系统绩效工资=当月临床业务收支结余×阶梯式计提比例

门诊系统绩效工资=当月门诊业务收支结余×阶梯式计提比例

医技系统绩效工资=当月医技业务收支结余×阶梯式计提比例

各系统分值=系统当月绩效工资/∑各科综合考核分

各科应得绩效工资=各系统分值×该科综合考核分

人平绩效工资阶梯式计提比例 (以临床系统为例)

例:当月临床系统人数为500人, 人均毛结余为6500元时, 该系统当月可发放的绩效工资为:

人均=3000×25%+ (4000-3000) ×20%+ (5000-4000) ×16%+ (6000-5000) ×12%+ (6500-6000) ×10%=1280元

系统绩效工资=500人×1280=640000元

二、科室指标考核体系的建立

我们综合考虑较全面的因素, 比如我院是二级山区医院, 科研力量相对单薄, 因此相关的指标暂不采用, 经过多方测试及一年的运作, 我们选取了以下指标作为对科室当月绩效的考核:

1. 收入环比增长率和工作量环比增长率指标。既不以全院增长率为标准值, 也不采用上一年度同期比率, 而是以各自科室上一个月的基数作标准值, 是因为环比是最新的经济现象, 更能反映最近的经济情况。使用环比, 可防止由于去年基数较高而使今年考核出现较大的偏差, 用定基比则该偏差只能在一年后得到纠正, 而环比考核, 可以及时了解前后两个月的经济情况或工作量情况变化, 使考核指标的偏离度每过一个月就得到纠正, 也更直观衡量科室工作量或收入连续的变化。

工作量增长率指标是由三个分指标组成的复合指标:人均负担床日增长率 (4分) , 人均负担入院人次增长率 (3分) , 人均负担出院人次增长率 (3分) 。

例1:妇科本月人均负担床日数增长10%, 人均负担入出院人次均增长10%, 则:

人均负担床日增长率得分=4分×110%=4.4分

人均负担入院人次增长率得分=3×110%=3.3分

人均负担出院人次增长率得分=3×110%=3.3分

则该月妇科工作量环比增长率指标得分为4.4+3.3+3.3=11分

例2:妇科本月收入环比下降5%, 则收入环比增长率指标得分为6分× (1-5%) =5.7分。

2. 选取次均费用指标, 按院方下达的最高限额来考核。科室未超过次均费用的不扣分, 也不加分, 超过的按相应比例扣分, 该项扣分最低扣至零。该指标可以有效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在加快周转的前提下降低病人的就诊费用。

例:妇科某月出院病人次均费用为5500元, 超过院部控制上限5000元, 则该指标本月得分=6× (1-500/5000) =5.7分。

3、选取孰低床日费用下的材料比率和药品比率指标, 而不是简单的固定的材料比率和药品比率指标, 是我院在财务目标控制中的一个创举。

我院以前也是采用简单的药品比率和材料比率指标考核科室, 结果是基本所有科室无一超标, 但床日费用及次均费用却大幅上涨, 科室盲目追求进口或高端的可收费卫材和贵重药品的趋势根本得不到控制, 医院原来下达的控制指标成为一个空目标。原来是医生们在玩数字游戏, 在分子 (药品或材料绝对额) 上升时, 为不超过比例就通过加大医疗费用总额的办法来增大分母, 从而保证比率不超标, 损害病人的利益, 最终也损害了医院的大利益。

采用孰低床日费用下的材料比率和药品比率指标, 实际上是采用绝对数和相对数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控制。计算药品或材料比率的床日费用按实际床日费用和限额床日费用孰低的原则, 当实际床日费用超过床日费用上限时, 计算基数采用较低的实际床日费用;当实际床日费用超过床日费用上限时, 计算基数采用较低的床日费用上限, 以孰低的床日费用与固定的比率乘积来考核当月的指标完成情况。

例:某科院部规定的床日费用限额是600元, 孰低床日费用下的药品比率为30%;当月实际床日费用为500元时, 则该科每床日药品费应不超过500×30%=150元 (而不是600×30%=180元) ;如果实际床日药品费用是160元时, 视为超标, 则该指标当月得分=6× (1-10/150) =5.6分。

如果当月实际床日费用为800元时, 则该科每床日药品费不应超过600×30%=180元 (而不是800×30%=240元) , 如果该科实际每床日药品费是200元, 则视为超标, 该项得分=6分× (1-20/180) =5.3分。

孰低床日费用下的材料比率指标考核同上。通过这个指标的应用我院的药品比率一直保持在31%左右, 这在收入超1亿元的二甲综合性医院是很少见的。

4. 选取百元净资产收入率而不是百元资产收入率 (该指标以全院均值为标准值考核) , 是因为一直以来科室中存在重采购轻使用和维护, 特别是出现采购回新设备后, 原可用设备不用或旧设备仍可用但却要求使用更新设备的情况, 因此将百元资产产出率改为百元净资产收入率, 配比科室净资产, 可以有效提高可用资产使用率和促进科室加强设备的维护, 尽可能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延长设备或配件的更新周期, 真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 选取人均劳务收入指标而不是人均收入指标 (该指标以全院均值为标准值考核) 。主要是控制科室开大处方、用大检查等情况, 引导科室调整收入结构, 提高收入的含金量, 可以较直观地反映医务人员的劳务工作量, 剔除药品和材料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大偏差;采用人均而不是劳务收入绝对值考核, 能够修正科室规模不同造成的差异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节约人力成本, 科室随意开口向院部要人的情况基本消失, 甚至出现院部给人科室却不要, 而自行解决暂时人员紧缺的情况。

6. 当期工作量是由人均负担床日 (8分) , 人均负担入院人次 (6分) , 人均承担出院人次 (6分) 三个分指标合并的一个大指标, 占考核分的20分。该指标采用全院平均水平为考核标准值, 可以横向比较各科室承担的工作量 (第1点的工作量环比增长率指标是科室自身的纵向对比) ;按人均指标考核而不按传统的科室占用总床日数、入院人次和出院人次三个绝对值考核是因为人均考核可以修正科室规模不同的差别, 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例:某月妇产科当期工作量考核:假设本月全院人均负担住院床日为50日, 人均承担入出院人次均为5人次, 如果妇产科当月人均负担住院床日为60日, 人均负担入出院人次均为6人次时, 该指标考核分=8×60/50+6×6/5+6×6/5=24分。

7、选取人均结余指标 (该指标以全院均值为标准值考核) , 主要是引导科室在提高劳务含量, 调整好收入结构的同时节约业务支出, 全员参与到节约办院的工作方针中去, 保证人均公用开支不超过院部下达的控制标准;同理, 采用人均指标而不是科室结余绝对数考核, 一方面可以修正科室规模不同造成的差异;另一方面,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节约人力成本。

8、取消单一的医保比率指标, 改为包含考核医保超标情况及其他欠费情况的现金流入率指标。主要是为了在源头上减少医疗欠费, 降低医保就医费用, 加快资金周转;达到院部下达的现金流入率的不扣分, 达不到规定比率的按比例扣分, 该项得分最低扣至零。

三、核算目的是为了管理

加强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因此, 医院应该针对各自的特点去选取考核指标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一个考核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年要根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是否达到原定的目的, 是否需要进行修正甚至弃用另行选取。没有一成不变的核算模式, 没有最好的促进体系, 只要在绩效管理上能促进科室有所进步、有所作为, 就是一个好的考核体系。

摘要:利用超额累进原理的阶梯式计提法计提医院绩效工资, 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对全面、相对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在科室间进行分配。

上一篇:全团队工程造价管理下一篇:文艺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