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联盟范文

2024-07-20

技术联盟范文(精选12篇)

技术联盟 第1篇

一、企业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技术创新是指将技术变为商品, 并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并实现价值, 从而获得销售收益的过程和行为。它是技术进步的核心, 是一个以新的技术思想产生为起点, 以新的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为终点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多种形式。但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剧烈变化:产品周期缩短;研发成本增加、风险增加;新技术互相渗透、技术边界模糊;规模收益递增。因此在这样的环境里, 企业为了实现技术创新, 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结成技术联盟, 实现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共同发展, 所以技术联盟对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企业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联合致力于某一技术或产品创新的研发行为, 是为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而产生的优势互补或加强性组织。通过建立企业技术联盟, 在联盟内的企业可以共享企业之间的技术资源, 加大研发技术的力度, 建立柔性生产系统, 加快企业产品开发的投入速度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技术联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是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企业利用技术联盟进行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将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联盟活动与发达国家企业技术联盟活动相比较, 我国国内企业技术联盟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 过于依赖与国外企业进行技术联盟

一方面, 由于我国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相对较低, 不得不依赖企业外部的研究开发资源, 另一方面, 在寻找所需的外部研究开发资源时, 一般又都不考虑国内的企业, 而是寻求国际上的技术合作。一般情况下, 国际上拥有核心技术能力和专利的公司, 是不会把先进的技术与国内企业合作的, 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1) 核心技术能力是一个公司竞争的有力砝码, 是企业依靠自身资源逐渐形成的, 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能力。所以不会用本公司的资源去帮助一个技术能力比本企业差很多的公司, 企业技术联盟建立的基础是资源可以互补、共享, 共同利用双方的资源, 去开发一个更加先进的技术。这样国内企业是不符合此条件的, 所以只能从国际上的技术发达公司购买已经被他们淘汰的技术和专利; (2) 国际上的技术合作为了得到中国这个大的市场, 一般情况下的技术合作都是通过控股完成的, 也就是国内企业如果想得到先进技术需要和国际公司组建一个新型的合资公司, 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外资持有大多的股份。这样国内企业为了提高本企业的技术能力而丧失了企业自主的管理权和控制权。相对于国内企业获得技术水平而言是得不偿失的。这两种方式的技术能力创新活动会导致出现“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缺乏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从此, 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一直会处于低谷, 赶超不了世界先进的水平。

(二) 企业技术联盟的领域狭窄

我国的组建技术联盟的行业大多数都是通讯行业和计算机行业, 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技术联盟的行业不够多元化, 没有形成根据企业实力的多元化而形成的跨行业的技术联盟, 使企业技术联盟的领域狭窄。这样就导致国内的行业标准大都是由国际上的行业巨头所制定的, 国内企业只好被动的接受, 限制了企业研发的范围, 不能突破技术壁垒, 不能拥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只是学习国外企业的外围技术或者是引进在发达国家淘汰的而在发展中国家相对比较先进的技术, 使国内企业陷入技术复制的泥沼里不能自拔。所以国内企业与国外的企业组建技术联盟, 是外方在联盟过程中拥有控制权, 中外双方保持程度的技术差异, 使得中方企业对联盟伙伴有依赖性, 在技术方面的劣势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扭转。

(三) 信息沟通不畅

第三, 我国企业实施技术联盟时没有构建一个综合的信息平台, 导致信息沟通不畅, 不能很好的根据企业的自身的技术状态合理的选择联盟对象, 还没有真正走上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的发展道路。从总体上看, 在我国企业之间缺乏畅通的信息交流, 信息量不大。主要原因是社会网络不健全, 缺乏稳定的信息集散和信息中介机构。对于世界的技术达到的水平情况不太了解, 容易使企业在通过合资或者其他的组织形式组建技术联盟中处于不利的状态, 既无法获得技术能力的创新又可能使得企业学习到的技术不符合企业的技术发展战略, 使得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一直得不到有效合理的提高。

我国国内企业之间技术联盟活动出现上述问题, 从侧面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我国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合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通过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优势, 可以节约研发资本迅速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并充分合理共享资源。

三、优化技术联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如何合理运用企业技术联盟, 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成为一个焦点。通过对于企业战略联盟创新效应的剖析和企业技术基本属性的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下述途径充分运用企业问技术联盟的创新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而实现技术联盟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

(一) 建立选择合适联盟伙伴的标准

根据本企业的技术发展战略在建立企业技术联盟之前要对联盟伙伴进行一个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对于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进行一个理性的认识和评估, 增加组建企业技术联盟所带来的联盟效益最大化。国内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是不能盲目的选择国外的企业, 是否选择国外企业首先要看与之联盟能否实现组建企业技术联盟所预期的目标, 是否能从技术联盟中获得先进的技术, 达到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目的。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各有长处, 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不能盲目跟风选择国外企业, 应根据本企业的自身条件和预期的目标去选择相关的企业。选择联盟伙伴时还要考虑组建企业技术联盟所花费的成本和人力与得到的创新技术所取得的利益之问的关系, 风险如何共同承担, 利益如何划分, 技术如何共享, 将这些事关企业利益的条款在联盟建立之前要通过协议明确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所以, 企业建立选择联盟伙伴的标准, 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筛选到适合本企业的联盟伙伴。

(二) 促进行业标准的形成

每个企业的研发人员是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主力军, 同一个行业的研发人员就是一个巨大的研发力量, 通过技术联盟这一有效的学习机制, 可以利用联盟成员提供的资金和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协同攻关和技术创新。由于在信息时代, 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 单凭企业有限的知识技术储备和具有局限性的组织学习能力是很难在市场上长期立足的, 因此在同一行业或者同一技术领域的主要公司之间组建企业技术联盟, 可以学习联盟成员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 共享资源。国际大型企业一般都是通过推出标准来控制市场份额和拥有操控游戏规则的力量。但并非每个标准都能成为市场的支配力量。创造行业标准, 往往不是企业独立所能达成的, 企业可以通过协作能够创造标准。要实现联盟成员技术上的有效沟通与合作、降低合作技术创新的成本, 就必须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 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 这是技术创新多极化与技术全球化的必然选择。通过组建联盟还可以充分听取业界的意见和建议, 制定系统科学研究规划, 联盟成员提供资源以此来保证各阶段的机构设置、人力、资金和产业化基地的落实, 共同建立某些关键部件或操作系统的技术标准, 可以提高社会化协作生产的效率, 可以扩大创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影响, 并促使更多的企业使用这种技术或标准, 公司就可以借助联盟的力量协调和建立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统一技术标准, 成为行业内制定技术标准的领头羊, 获得巨大的产权效益, 避免同行业生产企业的恶性竞争。

(三) 加强企业之间技术交流信息网的构建

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是联盟构建的基础, 技术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可以使企业家及时得知国内外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发展, 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寻找合适的联盟伙伴, 并在联盟组建后可以及时充分进行信息交流, 可以提高联盟的效率。技术信息网的建立主要还是需要政府的支持, 这样可以打破技术的地域性, 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定期发布联盟投资信息, 可以使中小企业合理选择伙伴。因此, 政府可以利用“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这三大科技开发数据库的基础上, 集成一个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网络, 并及时报导国内外技术动态、专利技术和技术市场行情、国内外企业信息等, 便于企业在网上寻求合作伙伴和网上科研。建立技术交流信息网是政府为更加合理的建立企业技术联盟所完善的外部条件, 也是我国政府完善企业技术联盟外部环境的重要工作。

(四) 产学研合作效益最大化

国内企业与科研院校组建技术联盟, 应以建立实体的技术合作的方式为主, 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或者高新技术企业, 采用控股型的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 相互之间构成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 一方面, 有利于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水平,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可以对科研院所进行体制改革, 有利于科研院所在研发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的状况, 并获得进一步的研发资金, 更好的使科研院校的研究更加接近社会的需要和增加研发设备, 充实高校教学内容,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使产学研优势最大化, 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技术水平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彬:《企业联盟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 《经济体制改革》, 2009年第1期。

[2]杨洁:《企业创新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年。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入选成员最新名单 第2篇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是由木门生产企业、木工机械设备企业、原材料供应商、科学研究院、专家团体、门业设计师等,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

联盟介绍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旨在促进木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高木门产品质量;制订并规范行业技术标准;设立木门技术生产门槛;抵制行业恶意竞争。促进行业和谐、健康发展。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由会长单位、监事长单位、秘书处、常务副会长单位、副会长单位、会员单位、专家处构成,主要业务范围,定期组织木门技术交流会;定期组织工厂参观考察活动;定期举办木门技术培训会;定期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组成木门技术专家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各类技术瓶颈;积极立项,参与制订、修订与木门产品相关的行业(国家)标准,并向政府机构申报所制订的各类标准,监督成员执行,维护行业内的公平竞争;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促进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在线交流及资源共享。联盟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第一、第二届中国木门技术大会、职业经理人座谈会、企业工厂参观活动、区域技术培训活动、企业专项咨询等活动。

联盟宗旨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凝聚行业力量,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共同提升木门产品品质,共同解决木门行业技术难题,打造中国木门行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木门行业技术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国木门行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联盟成员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会长

余静滨 梦天木门总裁

匠者心,追梦路;一句“高档装修,用梦天木门”,引领木门行业不断改革创新,推动木门工艺技术迈向新的高峰。名望所归处,荣耀新启程。

企业性格:提升居住品味,实现自我价值!

产品点评:高档装修,用梦天木门!

主要职责:主抓技术联盟工作开展的路线、方针、策略,行使着联盟最重大事务的决策权。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秘书长

石兴 搜门网CEO

对事业执着追求,办事效率高,执行能力强,在肩负“扬中国门风,强中国门企”的使命下,为提升中国木门品牌行业地位,塑造木门企业网络品牌形象,孜孜不倦,深得联盟内成员的认可。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实施工作计划,召集和主持联盟会议,执行联盟会议决议的落实情况。主抓活动组织执行、技术类项目建设等工作

搜门网定位:中国门业第一网络媒体

搜门网口号:挑好门,选好门,就上搜门网

搜门网价值:品牌推广平台,门业网宣专家,让您会做门,带您做好门!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监事长

王显 伯艺木门董事长

为人正直,憨厚可亲,企业发展迸发活力,产值每年保持百分之三十的增长速度,如今,迅速发展中的伯艺,已经成为木门行业中的标志性品牌。立足于北京,面向全国,与世界接轨,让伯艺木门走进千家万户。

企业性格:只为追求品质生活的高品位人士

产品点评:让品质赢得尊重,环保高雅,时代精品!

主要职责:代表联盟成员监督联盟秘书处的工作执行。

周文华 周信胶条董事长

小胶条,大保障,密闭隔音,都由它,木门开启来保护,家家户户都用它,做出口碑,做出门道。

企业性格:与中国门窗企业朋友共进共荣!

产品点评:改变中国制造的质量意识与世界行业先进水平接轨。

主要职责:代表联盟成员监督联盟秘书处的工作执行。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常务副会长

吴晨曦 TATA木门董事长

他是中国门业的精神导师,唤醒中国门业创新思维的领路人;简单的一句„只有行业好了,木门企业才会好‟,彰显着大家风范!

企业性格:在世界范围内打造“TATA”品牌

产品点评:以简约时尚风格著称,静音生活由TATA开启!

关文宝 东威利董事长

兢兢业业做事,勤勤恳恳做人,苦心经营企业六十载,身体力行,表现着对木门行业的热爱,精于钻研,树立行业原木门品质标杆,为中国木门业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深受联盟成员的尊重。

企业性格:顶级定制实木整体家装服务商,东威利,给您一个城堡的家!

产品点评:追求诠释原木的天然美,纯熟工艺造就产品的艺术美!

董克勇 长润发涂料常务副总

自信有魅力,敢直言、为人先!木门涂装领域权威专家,在大力推广UV涂装技术与设备的同时,推动木门行业的环保涂装转型升级,对中国木门行业涂装技术革命性的突破有较大贡献,长润发环保涂装解决方案在业内更是享有盛誉,得到了木门行业的广泛认同。

企业性格:环保涂装解决方案供应商

产品点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涂装成本、减控环境污染!

王玲娟 浙江金迪门业董事长

事业心强,严谨认真,有极强的事业报负,中国免漆门的创始企业,多年来一直注重技术研发与升级,对品质的追求近乎严苛,帮助扶持带动其它免漆门企业共同成长,在产品创新中,极具国际木门流行趋势敏锐度,在商海沉浮中,潜心经营,只为打造中国好木门。

企业性格:只为打造中国好木门

产品点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

梁铁葳 忽视木门董事长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高材生,毕业至今,一直浸染在木门业中,把事业做的风声水起,令人钦佩,在对于木门事业的追求中,对产品技术的提升突破格外钻研,素有“木门行业女中豪杰”之称!

企业性格:“专业,专注,心无旁鹜”。有忽视才有专注,因为专注,因为心无旁鹜,才会忽视所有非本真的理念干扰!

产品点评:门里门外无限精彩

吕新印 春天集团董事长

敢于尝新,乐于分享,在技术革新、家居一体方面极具造诣,不仅把木门做的屈指可数,钢质门也做成了行业排头兵,T型门也数行业中的佼佼者,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产品品质,愿意为行业技术发展,共享研究成果,入选技术联盟,深得人心。

企业性格:“以科技促发展”,注重核心技术开发,为您的家庭缔造一个安全美好的生活空间!

产品点评:科学的设计,过硬的品质,一流的服务!

吴国洪 圣堡罗门业董事长

颠覆性的、神奇的、奇迹的年轻人,富有激情,敢想敢干,不怕辛苦,不怕艰难,一直在钻研探寻,成功突破木门行业供货周期不稳定的瓶颈,用创新性理念,赢得企业发展,行业未来。

企业性格:矢志不渝打造行业第一品牌

品质观:品质至圣,持续改进

创新观:创新求变,领先一步!

李鑫 山东鑫迪家居集团董事长

行业黑马,不畏时艰,以超人的智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断实践着创新与升华,为公司发展开辟新道路,不断将产品由形态化走向艺术化,全力打造中国艺术木门领跑者。

企业性格:艺术木门领跑者

产品点评:精益求精、魔鬼细节,追求产品和工艺的精致、精美与艺术,始终致力于以“品味生活、精雕细琢”的完善木门,将执着于品质的严谨态度与生活艺术的审美高度融合。

关健华 金田豪迈董事长

和善、热情,诚信、规距。本着勤、诚、信的宗旨和专业精神,成就行业翘楚,用先进的设备及工艺,帮助木门企业快速步入数字化生产的时代,在省去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企业性格:致力于引进及推荐世界先进的木工机械设备给国内客户!

产品点评:为中国板式家具制造行业及中国建材业带来了无数新科技、新工艺,每一次新科技的引入都为客户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沈武勇 北京日上集团总经理

敢说敢做,公正无私;技术暖男,用严谨求实的态度,不断追求更高技术突破,让日上产品的适用性与审美性兼容,把日上产品,带入千家万户!

企业性格:诚信为本,服务创造未来。

产品点评:所有产品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和规范,结构设计合理,选材优良,加工工艺精湛,质量上乘,深受广大用户好评。

罗杰 柯尚木业董事长

中国门业的时尚达人,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偏爱对天然材料的研究,坚持“艺术感动生活”的产品理念。

企业性格:自在由我,柯尚生活!

产品点评:融入多种艺术元素,将独有的造型语言完美体现在木门的制造细节中。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副会长

张天俊 百年天天木门董事长

企业性格:做门如做人,厚道一点好!

产品点评:加厚木门创导者!百年天天黄金厚,经典耐用,超越感观!

陶雨露 绿平方木门董事长

企业性格:中国健康木门第一品牌

产品点评:三大欧标,九层环保

王金闯 华日木门总经理

企业性格:以“爱用户就是爱自己”为经营理念,秉承华日家具深厚积淀,追求“更加环保、更加和谐”的新境界,倾力打造“经典木门”!

产品点评:魅力华日,境界所致,专心做品质,用心做服务!

孙天乐 固友木门董事长

企业性格:中国精制木门专家与领导者

产品点评:只做精品门,精制的,固友的!

杨岚 舒平精工机械总经理

企业性格:上海高桥试验机械有限公司与日籍工程师共同组建的中日合资企业,日本技术,完美呈现

产品点评:机械改变世界,领先一步,胜人一筹!

陈辉庭 汇龙涂料董事长

企业性格:中华民族化工业的一面旗帜,中国木器漆第一品牌!

产品点评:领先源自专业,倡导健康环保!

朱智宏 嘉宝莉河北分公司家具漆事业部 销售总监

企业性格: 中国涂料因嘉宝莉而骄傲

产品点评:绿色环保涂料,健康生活色!

欧阳展图 科豪国际木工机械体验中心 常务副总经理

企业性格:中国木工机械行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现代板式家具机械的代表品牌。

产品点评:专业的生产流程,最佳的工厂布局,提升生产及物流效率,改进工厂组织及管理。

吴立仁 莱菲克木门 销售经理

企业性格:以制造工艺及产品造型为市场导向,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突破。

产品点评:不断融合各种潮流的设计理念,进行产品的开拓创新!

金九龙 广东名门锁业 大客户二部总监

企业性格:遵循规律、迎难而上、着眼未来、自我反省!

产品点评:名门科技领先,倡导人性关怀,将设计和艺术融入每一个产品中!名门锁业开启静音时代!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会员

韩建军 龙鼎木门总裁

企业性格:未来绝对不会和过去相同!

产品点评:为全球用户提供健康、艺术、高品质的木门产品,给您想要的好门。

胡变过 青岛高鼎机械总经理

企业性格:中国木工机械杰出的制造商之一

产品点评:为木门企业提供专业的喷涂设备

陈江富 金凯门业董事长

企业性格:为所有人打造一个属于自己“自由、个性、舒适享受”生活的信念!

产品点评:聚天然、时尚、现代、完美于一体,凭精湛的工艺、新颖的造型、典雅的风格,尽展其雍荣华贵,使您的居室更显高雅品位。

汪静 山东金马首装饰材料董事长

企业性格:为人民安居工程发展,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产品点评:一门心思做好门,门门都是一百分。

褚明峰 得诺木门董事长

企业性格:努力打造成中国国内行业的典范。

产品点评:结构科学合理易安装,高档精品新潮用途广!

殷久珍 顺心家居董事长

企业性格: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产品点评:为你营造一个温馨、豪华、完美、健康的家居生活。

张相德 藤州金泰门业董事长

企业性格:专业、专心、专注,做好每一扇门!

产品点评:精心打造木门完美经典之作!

姚孝江 鑫尔木门董事长

企业性格:将幸福和快乐传递!

产品点评:精工细作,高品质木门缔造者!

钟俊 诺森油漆总经理

企业性格:始终把“环保”和“顾客价值”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产品点评:缔造绿色时尚新生活!

彭于国 宝鼎顺木业总经理

企业性格:客户第一,诚信至上!

产品点评:性能稳定、质感豪华、高级环保、施工快捷、服务到位、整体和谐!

冯贺 纪兴源设备总经理

企业性格:玻璃机械行业知名企业!

产品点评:精密度高且实用的自洁净镀膜生产线!

邓超 海宁帝龙永孚新材料总经理

企业性格:专注于新材料应用技术的研发!

产品点评:生产的PVC木纹片,花色品种极其丰富,是建筑装饰协会推荐品牌!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专家部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专家部主任

王鹏 柠檬设计咨询公司创办人

文艺青年,才华横溢,木门怪才,在木门设计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超前的木门设计灵感把握,令人佩服,他的观点,广受业内人士好评,为木门行业的发展,平添非凡品味。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专家部副主任

赵广杰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纯学术派人物,学术专长是木材物理学,木材流变学,木质环境学研究领域。近年来,主要从事木材的化学流变学方面的研究。对中国木门技术发展与提升,进行学术理论支持,意义重大。

郭晓武 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

权威专家,办事严谨认真,木门技术能不能走向规范,跟行业标准的建立息息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个专业活,不是谁随谁都能做的,技术规范,需要专业人士、专业力量、专业部门进行梳理规范,以便于行业执行,行业提升发展。

曲丕良

木门行业古董级人物,著名老专家,上世纪北京林业大学木工专业高材生,学的木工,几十年来从事的也是木工,对木工工艺、技术、材料有着超于常人与年代的能力经验。

邳春生

做事谨慎、勤恳,为人谦虚低调,国内知名木工机械专家,对木工机械设备有着较深入的了解,主编常用木工机械安全操作规程《木制品加工技术》,在中国木门行业的机械化进程中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任德旺

木工技术出身,热情开朗,乐于助人,行业口碑较好,对木门文化情有独钟,撰写《中国木门的文化与发展史》,对中国木门„门文化‟的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木门技术联盟媒体专家

胡艳力 网易家居全国主编

室外健身器材打造技术联盟 第3篇

优势出击争夺话语权

健身路径于1996年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发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一项创举,健身路径工程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如今,健身路径已有近15年的历史,由于使用频率较大,加之室外风吹雨打加速了器械老化,致使很多在2006年-2007年间由各地体育部门铺设在全国的路径设施的损坏和报修逐渐增多。一般的健身路径器材的使用年限为4-6年,因此很多小区的路径器材已经到了大规模更换的采购“临界点”。

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进行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都采用了招标方式,由于体育产业在中国仍属于新兴产业,市场环境不够规范,低价无序竞争激烈,部分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盲目降低成本,导致部分健身器材产品质量持续下降,危及到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健康实施。基于这样的共识,2009年底,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室外健身器材联盟应运而生。联盟由南京万德游乐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奥康达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烟台激浪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组成。

中国室外健身器材技术联盟理事长吴万鹏告诉记者,联盟以倡导行业自律、推行先进标准、促进技术创新、塑造专业品质为宗旨,是一个以共同提高每一个成员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水平为最终目的的行业自律组织。

行业自律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互相监督来实现,联盟每月召开一次技术会议,对每家企业的器材进行点评,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予以销毁。针对使用单位关心的器材零部件配套的问题,联盟企业承诺,每件器材都实行身份证制度,由技术监管部门进行检查,严格规范器材的售后服务管理。

此外,联盟以欧洲标准为指导,在产品生产设计中充分体现健康、环保、科技、创新的理念。结合室外健身器材使用时间长、使用频率高且长期暴露在露天环境的特点,联盟企业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原理的系列产品,材料选择上大多使用能增加器材色牢度、防腐蚀、抗老化、环保耐用的SMC材料以及耐磨、抗冲击、有效延长器材使用寿命的航空纳米材料,冬暖夏凉、可回收再利用的“塑木”材料等等。吴万鹏说,联盟企业通过技术交流和监督,不断创新,提高生产品质,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引领整个行业逐步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标。如今,联盟企业的产品质量、创新意识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得到了业界专业和同行的认可。

行业提升必经之路

在第26届体博会占地数百平米的体育公园里,记者看到,由11家联盟企业联合推出的室外健身器材受到了普遍关注。

这些室外健身器材外观设计新颖、色彩靓丽时尚、材料环保且高科技、性能更安全可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器材打破了过去单一的钢管主体材料的模式,出现了钢木、铝木、不锈钢、塑木复合使用的器材,部分器材表面涂层采用电镀后再喷涂的工艺,耐腐蚀度明显提升,能达到使用十年以上的水准,其颜色也呈现多样化,与环境更加协调,个别器材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作为联盟成员之一,武汉昊康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虹认为,室外健身器材不仅是人们锻炼身体的工具,还是室外环境的组成部分,未来的室外健身器材的发展趋势应该更安全、人性化、多功能化,设计更为时尚、环保、美观,使室外健身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必修课”。据介绍,该企业生产的HK3502B自重蹬腿踢腿训练器采用先进的铝塑木作为原材料,结合人体力学原理设计,无碰撞,无卡夹,噪音小,缓冲平稳,受力均匀,安全性能好,提升了传统蹬腿踢腿训练器的功能和品质。

据悉,一些联盟企业还设计研发了娱乐和健身相结合、成年人健身和儿童健身同时进行的多功能组合产品,彰显人性特点。

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健身路径企业开始打造技术联盟,依靠技术和标准化来实现整个行业的提升是必经之路。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表示,健身器材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人性化,对于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人们养成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将起到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洗牌之际,创新为本

室外健身器材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领域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据统计,国内有几百家企业从事室外健身器材生产,世界70%—80%的室外健身器材由中国制造。健身服务消费领域的空间和市场潜力是无限的,而对于正在尝试走多元化转型之路的大多健身路径企业而言则意味着不可限量的商机——这才是行业重新洗牌的真正机会。

如今,体育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器材质量工作,5月中旬在安徽合肥举办的“全国创新型室外健身器材展示活动”,将更多在结构、外观、材料和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大幅创新的器材展示出来,这些代表着国内室外健身器材研发生产高端水平的产品突显出了未来室外健身器材的美好前景。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免费提供健身器材。”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体育用品业中的地位。”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工作和室外健身器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支撑、新动力。

蓝牙技术联盟拓展智能应用 第4篇

然而, 目前消费者对于蓝牙技术设备的认识和应用仍然局限于传统蓝牙点对点的连接, 而实际上像心测仪、血糖仪等都是可以通过蓝牙与他们的手机相连。因此, 为让消费者了解蓝牙技术的新发展, 帮助蓝牙应用开发者开发更多创新应用, 2012年5月蓝牙技术联盟建立了蓝牙开发者门户网站。

Smart Ready突破传统应用

“未来只要你的智能手机、平板搭载Bluetooth Smart Ready装置, 就都可以与搭载Bluetooth Smart装置的蓝牙低耗能产品相连接, 把传统数据进行分析后变成有效的信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Errett Kroeter表示。

蓝牙技术联盟于2010年正式推出具有低耗能、高速度特点的蓝牙4.0技术。紧接着在2011年增加Bluetooth Smart Ready和Bluetooth Smart两个品牌新商标。Errett Kroeter介绍, 相比传统Bluetooth支持语言和数据传输, Bluetooth Smart是单模无线标准的设备, 支持数据传输, 而新的Bluetooth Smart Ready是双模无线标准, 可以沟通以上两者并支持数据分析。

据了解, 蓝牙4.0技术在消费电子、运动健身、健康和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这些设备对蓝牙技术的智能应用就是让消费者认识到, 蓝牙产品已经覆盖到人们生活上的所有细节, 而不再是传统的蓝牙耳机。

开发者门户助力蓝牙推广

为帮助开发者学习蓝牙设备和应用设计的基础知识, 帮助他们开拓运行由蓝牙低耗能技术硬件相集成的应用软件的庞大市场, 2012年5月, 蓝牙技术联盟又推出了蓝牙开发者门户网站。“蓝牙技术联盟不只是鼓励开发的厂商去研发产品, 也主动提供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让更多的开发者能够进来研发, 帮助开发者释放他们的创作力。”Errett Kroeter表示。蓝牙开发者门户网站的成立也是蓝牙技术联盟全方位推广蓝牙技术的重要战略之一。

据统计,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 蓝牙技术联盟成员数量已达到16000家。苹果、微软、谷歌、三星、松下、任天堂

和耐克等行业巨头均加入此行列。尤其苹果公司全线移动设备产品现在均支持并采用蓝牙连接技术。同时中国会员数量已达到1131家, 占亚太地区会员量的20%,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

技术联盟 第5篇

论企业技术联盟创新的途径与战略选择

作为现代企业技术合作的新趋势,技术联盟已成为企业增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新策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技术联盟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技术联盟创新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技术联盟创新的途径,并针对中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从政策支持、信息咨询、法律保障、联盟信任度、目标一致性、拓展新形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企业开展技术联盟创新的战略选择.

作 者:程海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刊 名: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6(1)分类号:N031关键词:技术联盟 企业联盟 战略性合作 研究开发 创新

技术联盟 第6篇

关键词:产业技术联盟;成长瓶颈;突破对策

1 产业技术联盟的成长与生命周期

1.1 产业技术联盟成长的内涵

联盟成员组建或加入产业技术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如果产业技术联盟的成长性差,联盟成员的预期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联盟的成长是所有联盟成员都关注的问题。如果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联盟通常可能表现为规模的扩大,如果产业“未老先衰”之后能够成功实现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那么联盟可能在性质发生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借鉴李政对企业成长的定义[1],本文将产业技术联盟的成长定义为联盟规模的扩大和性质的变革,同时包括基于联盟性质变化而引申的联盟存续状态。联盟成长就是联盟以存续为前提和基础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1.2 产业技术联盟的“成长瓶颈”

“瓶颈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里的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产业技术联盟的成长是否具有“成长瓶颈”呢?从前文对产业技术联盟成长的定义来看,联盟成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与其量变和质变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关。如果联盟的量变和质变遇到某些因素的阻挠,那么联盟成长就遭遇到了“成长瓶颈”。联盟成长瓶颈若能被突破,问题得以解决,就能实现持续成长;联盟若无法突破成长瓶颈,问题长期存在,就可能走向衰亡。对于联盟成长瓶颈的论证,本文借鉴的是李丹(2005)研究中小软件企业成长上限所采用的彼得圣吉系统思考的研究方法[2]。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中介绍的系统思考的要素分别为强化反馈和平衡反馈。强化反馈指的是“雪球越滚越大”。只要组织处于成长的状态,强化反馈就会持续发挥作用,此时会产生“越来越好”的强化作用。当然,强化反馈的运行也可能产生“越来越差”的效果。平衡反馈是指不断调节以实现稳定状态的反馈,也就是说,强化反馈的强化作用可能会触发平衡反馈的运行,平衡反馈为了寻求稳定,会不断平衡,即削弱这种强化作用[2]。

把这个思路放在产业技术联盟中来,强化反馈会导致联盟的成长,成长又会触发平衡反馈,对强化作用不断进行平衡,导致某些要素或环节跟不上,就会卡住联盟的成长,此时联盟就遇到了“成长瓶颈”。

1.3 产业技术联盟的生命周期

从标准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技术联盟会经历组建、成长、成熟、衰退这几个阶段。但是对于不同联盟来说,衰退期不是同时到来的,部分联盟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在步入衰退期之前或衰退过程中成功进入下一轮发展期[3]。与之前普遍认为的组织在经历过前面的组建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后才可能发生衰退的观点不同,结合文章上一部分对产业技术联盟成长瓶颈的描述,笔者认为产业技术联盟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成长瓶颈”,因为强化反馈随时可能触发平衡反馈,每一个平衡反馈的运行造成的成长瓶颈都不相同。

因此,产业技术联盟的生命周期不是一条直线,说明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以相同速率在成长,当联盟的成长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的时候,联盟成员就应该思考联盟遇到了哪种成长瓶颈以及如何突破这种成长瓶颈。联盟是否能够突破成长瓶颈将决定着联盟未来的发展走势。如果能够突破,那么联盟将迎来一个新的成长期,否则,联盟可能面临着衰落。一个联盟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将陆续面对不同的成长瓶颈,如果产业技术联盟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不同的“成长瓶颈”,就能实现联盟的持续成长。

2 产业技术联盟的阶段性成长瓶颈分析

2.1 联盟成长强化反馈的构建

第一阶段:产业领域中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技术主要为高新技术、交叉技术,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研发任务,或独立解决的成本过高、耗时过长,此时就需要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等组织寻求帮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统称为学研机构,是知识产生的源泉,保存了大部分能够进行产业化的知识,于是联盟就产生了[4]。因此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联盟成员的选择。产业技术联盟的联盟成员主要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也会对联盟产生影响。

第二阶段:联盟成立之后,由于各个联盟成员自身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存,每个成员拥有的知识又存在势差,因此这个阶段知识在各联盟成员之间会进行流动。联盟得到的投资增加、联盟成员拥有了更多共同利益,成员间知识共享增多,关联变得更加紧密[4]。

第三阶段:产业技术创新的集成性特征决定了知识的发展无法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完成,因此,只有当知识在联盟成员之间实现成功转移之后,联盟成员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拥有了更多的共性知识,以往的技术难题才能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突破,因此,这一阶段联盟的任务——技术创新就得以实现。

第四阶段:联盟成功实现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后,将创新的技术进行产业化,更新换代后的产品或服务被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和其它效益,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第五阶段:产品与服务是商业化的成果,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上若取得成功,能够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增强联盟的吸引力,吸引联盟外的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等组织加入联盟,促使联盟进行联盟成员的再选择。

综上所述,合理的联盟成员构成使联盟成员间的知识流动顺畅,进而促进技术创新,使联盟成员的研发能力得到提升,促使产品与服务的更新换代,产品与服务更新换代的成功又增强了联盟的吸引力,进一步吸引新成员加入,联盟进行成员再选择,规模也更大。产业技术联盟在这一强化反馈的良性运行下就能够实现持续成长。

2.2 联盟成长的平衡反馈

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可能触发的平衡反馈:适宜的成员选择让联盟成员的构成更加合理化,但另一方面,随着更多成员加入,成员投资及外来资金投入的增多会触发平衡反馈,联盟管理负担变大,对成员间知识流动形成恶性影响,原有的强化反馈衍生出了一个平衡反馈,故联盟管理能力为产业技术联盟的成长瓶颈之一。调研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李梅(2012)在调研中发现,产业技术联盟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常常缺乏专门管理联盟具体事务的机构,调研的42家联盟中有28家认为在管理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5]。

第二阶段至第三阶段可能触发的平衡反馈:各个联盟成员都有自己的知识存量,联盟成立后,联盟成员之间发生联系,知识在成员之间进行流动,成员之间的互动联系增多,这是成员互动学习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容易触发平衡反馈,知识流动形成成员间知识共享,造成“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原有的强化反馈衍生出了一个机会主义的平衡反馈。李梅(2012)在调研中发现,42家产业技术联盟中有约一半联盟反映联盟成员中存在机会主义行为[5]。成员之间发生冲突,破坏信任。因此,成员关系也是产业技术联盟的成长瓶颈之一。

第三阶段至第四阶段可能触发的平衡反馈:从技术创新到成果商业化是联盟成员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的阶段,联盟成员相互合作,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成果商业化程度较高。可是,这一阶段容易触发平衡反馈。由于创新成果是由部分或全部联盟成员协同创新的结果,容易造成联盟成员间关于知识产权归属的分歧,在分配成果商业化产生的利益时无法准确计算各个联盟成员的应得利益,原有的强化反馈衍生出了一个知识产权问题的平衡反馈。李梅(2012)在调研中发现,调研的42家联盟在分配机制上均有争议,其中三分之一认为在分配上争议程度 “一般”,另三分之二认为争议“较小”[5]。

第四阶段至第五阶段可能触发的平衡反馈:成果商业化若取得成功,产品和服务成功占据市场,政府出台政策继续大力支持发展该产业,于是联盟进一步吸引新成员加入。可是联盟法律身份此时就是联盟成长的瓶颈,原有的强化反馈衍生出了一个平衡反馈。法律的缺位使得联盟身份尴尬,难以调动产业内优势力量和新生力量参与联盟的积极性。李梅(2012)发现调研的42家联盟中12 家挂靠在行业协会下或以分会形式存在,8 家联盟挂靠在科技服务机构下,2 家联盟注册为公司,5 家正在注册中,未注册的联盟有 15 家,超过了三分之一[5]。

3 产业技术联盟成长瓶颈的突破对策

许多组织在遭遇成长瓶颈时,组织最初的反应要么是一筹莫展,要么是努力推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越是努力向前推进,平衡反馈的作用越强,组织成长越困难。因此,当组织遭遇“成长瓶颈”时,应建立自身的强化反馈和平衡反馈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地思考对策,突破造成成长瓶颈的要素或环节。

在本文的上部分总结了产业技术联盟成长中可能遇到的4个调节反馈,以及对应存在的4 种“成长瓶颈”,针对每一种成长瓶颈,这里提出相应的突破对策。

3.1 联盟管理能力瓶颈的突破对策

由于政府政策的引导,联盟成员投资及外部资金投入的增加可能会使联盟进入一个阶段性的高速成长期,但同时也会使得联盟的管理负担加重,联盟成员既要投入精力在知识学习上,又要顾及联盟管理,双重压力之下两个方面都受到负面影响。此时联盟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成长速度变缓,但是联盟成员往往只能意识到速度变缓,而不会去分析造成成长速度变得缓慢的真正原因。为了应对成长速度变慢的问题,联盟成员可能会增加互动交流,可是这样反而会造成联盟管理负担进一步加重。而突破联盟管理能力瓶颈的真正有效措施却是联盟管理机构的改革。只有联盟管理机构真正负担起联盟管理重任,才能突破联盟管理能力造成的产业技术联盟成长瓶颈问题。

3.2 成员关系瓶颈的突破对策

联盟进入到第二个成长阶段,可能会在短期的高速成长之后,成员间知识共享造成的“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会使成员关系恶化,联盟的成长速度又有可能变缓或停滞。为了应对这一阶段成长速度变慢的问题,联盟成员可能会采取措施,想要进一步促进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可是机会主义行为并未得到纠正,成员冲突依然存在,成员关系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这时,突破本阶段成长瓶颈的有效措施就是技术创新贡献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联盟成员冲突能得到有效化解,成员关系得以改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成员关系造成的联盟成长瓶颈问题。

3.3 利益分配机制瓶颈的突破对策

技术创新之后,下一步就是成果的商业化,即产品或服务的出现。从技术创新到成果商业化是联盟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较高的阶段,联盟成员相互合作,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产业化程度较高,这时联盟可能又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但是,由于大量创新成果是联盟成员协同创新的结果,高速发展之后,联盟成员开始考虑到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联盟成长速度受到到负面影响可能又会变缓。联盟成员为了促进联盟发展,可能会采取措施促使知识成果更多、更快地产业化,可这样反而会使原有问题加剧。而突破利益分配机制瓶颈的真正有效措施应是联盟内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知识产权或设立“专利池”[5]。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利益分配机制造成的联盟成长瓶颈问题。

3.4 联盟法律身份瓶颈的突破对策

前一个成长瓶颈被突破后,产业技术联盟的知识成果商业化取得成功,产品和服务成功占据市场,联盟就可能进一步发展,吸引新成员加入,这样一来联盟又有可能获得成长机会。可是在吸引新成员加入联盟的过程中,阻碍联盟发展的成长瓶颈是联盟的法律身份问题。法律特有的滞后性使得联盟在进一步发展时身份尴尬,新成员在加入时顾虑重重,很不利于联盟甚至行业的发展。因此,相关法律的制定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联盟的成长在被“瓶颈”卡住时,不应使用“蛮力”去正面应战,而应该除去“瓶颈”引起的平衡反馈,为系统增加正向功效,从“瓶颈效应”中摆脱出来,实现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82-83

[2]李丹,吉宏伟,郭晨.突破成长上限是中小软件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关键[J].工业技术经济,2005(8)

[3]杨廷双,李一军.基于生命周期的产业技术联盟政府管理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2(6)

[4]钟海欧,赵静.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4)

[5]李梅.北京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5)

作者简介:

企业技术联盟中的“恩怨情仇” 第7篇

企业技术联盟的特点

尽管目前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仍有争议, 但总结战略联盟的各种形式, 可以归纳出一个相对合适的定义: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 (一般指企业) 之间, 在特定的时期和范围内, 基于各自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互利用彼此的比较优势, 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一种松散型组织。战略联盟不仅包括了股权合资企业, 还包含了生产、营销、分销、R&D的非股权协议。

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中的一种, 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创造方式, 几乎每个企业都要通过战略联盟来获得自己单独无法获得的、但对提高或加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又必不可少的资源或能力。我国小天鹅与科龙公司的技术联盟、美国英特尔与惠普公司的专利共享, 都是在相互发展中取得了技术与产品的利润最大化。

战略技术联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战略技术联盟的结成常常与技术创新密切相连, 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活动几乎都伴随着战略技术联盟的产生;第二, 战略技术联盟具有边界模糊性。它打破了以往企业经营行为的地理界限, 对资产进行最优化配置, 变外部竞争为内部协调, 产生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合作竞争局面;第三, 结成战略技术联盟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松散性。由于战略技术联盟主要是以自身优势和专长部分因契约结盟而成, 并非独立的企业实体, 各企业仍保留各自经营主体的独立性, 所有问题都通过协商解决;第四, 战略技术联盟的行为非常灵活。因为战略联盟注重的只是短期的机会, 所以它们常因项目的需要而聚集, 又因项目的完成而散开, 在竞争中显得特别便捷与灵活。

企业技术联盟中的竞争与冲突

在一个联盟关系中, 因为目标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组织学习的特殊性质等, 冲突成为技术联盟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如何处理这种内在的冲突将影响到合作关系的未来。企业技术联盟中的竞争与冲突主要包括:

目标冲突: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合资企业中, 中外双方的合作目标是有冲突的。中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的初衷是向西方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我国企业研究开发水平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 以市场换技术;而外方合作者的目的是把合资企业作为其产品或零部件的供应商, 是其在国际范围内寻求低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一种途径, 以技术换市场。外方为保护其在技术上的控制权, 一般只转移一些外围技术, 而在关键技术上中方则难以接近。

利益冲突:在企业的技术联盟中, 利益冲突表现在技术开发的资源调配、成本和风险的分摊、利益的标准上。在签订合作协议后, 在联盟实施过程中, 一方企业发现表面上看合作协议公平合理, 但实施中的市场客观情况却导致双方利益的不均衡。

感情冲突:这是在感情和情绪上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技术联盟中不同企业的不同文化背景、组织制度、人际关系导致联盟中出现行为特征上的差异, 对联盟的认识和主观判断有不同的观点, 从而在感情上造成冲突。感情冲突产生于人际关系, 它不同于目标冲突和利益冲突, 后两者与联盟中的任务有关,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客观性, 属于先天不足, 而感情冲突则来源于联盟中人的因素。

程序冲突:不同的组织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产生分歧时发生的冲突就是程序冲突。在企业技术联盟中, 经常发生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和使用纠纷。比如双方共同开发形成的技术专利、著作权 (含软件) 、技术秘诀等, 虽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知识产权的共有性质, 但技术知识本身特有的外部性导致知识产权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冲突。例如, 联盟的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就擅自使用共有知识产权而事后才告知对方, 就属于程序性的冲突。

另外, 在技术联盟中特有的一种冲突是联盟的参加者不仅想要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或技术诀窍, 并使合作伙伴拥有的互补能力和技能内部化, 同时还想保护自己的核心资源以防止被合作伙伴单方面吸收或利用, 这样就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学习和保护”。例如在著名的NUMMI项目中, GE与丰田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例子。GE希望通过联盟学习丰田的生产管理经验, 丰田想学习如何管理美国的劳动力以及怎样在美国开设一个工厂。双方都想阻止对方获得自己的核心技能。

企业技术联盟失败的博弈分析

战略联盟极不稳定、且失败率很高的特点常常使企业无法利用战略联盟。因此, 探究战略联盟失败的原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有关战略联盟失败的研究中, 囚徒困境是主流的分析框架之一。根据这个框架, 战略联盟失败的原因在于, 不合作是每个联盟成员的占优策略, 也就是说, 如果联盟伙伴采取合作策略, 那么, 联盟成员反而能从自己的不合作行为中得到比自己合作时更大的好处。

可是, 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比如, 当联盟伙伴采取合作策略时, 如果联盟成员从自己的不合作行为中得到的效用并不比自己也合作时可以得到的效用大时, 那么, 战略联盟同样可能失败, 但却不是因为囚徒困境, 而可能是因为在联盟成员之间的协调博弈中, 它们无法在多重均衡之间进行协调所产生的协调失败所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协调博弈和囚徒困境博弈中, 联盟成员都面临着自己不合作却能从联盟伙伴的合作行为中得到更多好处的诱惑, 但区别在于, 在协调博弈中, 不合作并不是一个占优策略, 而在囚徒困境中, 不合作却是至少一个联盟成员的占优策略。两种博弈下诱惑强度的差异将使相应的对策有很大的不同。

当面临囚徒困境博弈时, 为了建立战略联盟, 联盟成员必须通过惩罚机制 (如针锋相对策略) 、信任以及提高未来合作的价值等手段来降低不合作时的诱惑。而在协调博弈中, 联盟成员却可以通过做出承诺来协调联盟伙伴的行为以促使战略联盟的建立。前者是一种立足于“防人”、并以博弈的可重复性和“未来之影” (theshadowofthefuture) 为基础的方法, 后者则是一种通过“取信于人”或“自我表白”来协调、且具有价值创造特点的主动性的方法。

针对囚徒困境和协调失败对策上的差异说明, 联盟成员所进行的博弈类型与相应的对策之间的不匹配也可能导致战略联盟的失败。

企业技术联盟的稳定性博弈分析

技术联盟的真正目标是寻求“正和”模式———促进市场增长, 使市场中多方参与者都能受益。联盟成员间的“合作竞争”反映了一种介于完全合作和充分竞争之间的中间竞争状态。正是这种试图达到最优均衡的中间状态, 在整个市场结构中显现强有力竞争性的同时很容易带有反竞争性的色彩, 也即技术联盟带有二重性:亲竞争性与反竞争性。

亲竞争性:博弈理论指出, 当博弈的局中人超过两人时, 就产生其中一部分局中人结成联盟的问题。在结盟内, 总赢得可能归集体所有, 也可能要重新分配给结盟中的各个局中人。跨国公司寻求技术联盟就是期望在所有局中人结成联盟的博弈动态过程中使他们的总收入达到最大, 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共同提高竞争力或分享市场份额。由于实行跨国技术联盟的公司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组织外部的“共享”要素, 发挥各自异质技术优势, 集中新技术开发和分享知识, 形成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和利益源泉, 而且在分担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和风险以及共同进入市场等问题上达成一致, 这就大大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投资回报率的稳定性,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反竞争性:首先, 技术联盟是寡头垄断的一种衍生变形, 区别于基于操纵价格、市场进入壁垒和垄断兼并与收购等传统垄断行为。换言之, 技术联盟通过在构成未来商品市场竞争基础的领域中进行合作, 控制着发明的速度和类型, 抑制了对非联盟企业的技术和信息流动。

其次, 技术联盟有可能借助联盟力量影响目标市场的竞争结构, 享受准垄断利益。技术联盟扩大的反竞争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潜在垄断的替代和加深。

第三, 对技术进步本身而言失去了一定程度的竞争性。技术联盟, 尤其是一项研究与开发联盟的缔结意味着合作双方的某种妥协。因此, 通过与潜在发明竞争者的合作, 控制和减弱发明方面的竞争, 联盟可能会成为大型企业或技术主导企业避免发明竞争的手段, 具有阻止一方在技术上领先于另一方, 进而提高市场地位的效用。

企业技术联盟中的沟通与合作策略

对于冲突的解决,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比如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 认真仔细地设计联盟的治理结构。然而, 并不是所有可能的冲突和问题都能够事先确定, 一个事先确定的合同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操作者来说, 重要的是在联盟运作的情况下开发出管理联盟的能力和工具。尤其是怎样才能够使一个企业不仅从联盟伙伴那里学到关键的技能, 而且能保护自己不流失核心资产, 保持学习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因此在技术联盟的管理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信任原则、双回路学习的原则、一体化解决的原则。

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概况 第8篇

“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是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风能、生物质能、浅层地能、核能六个产业技术联盟的总称。

联盟的主要工作内容:

整合新能源产业优势资源, 通过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创新与应用的结合、上游与下游的结合, 强化产业链条的地区优势环节, 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对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的大力支持, 引导建立并加强新能源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 进而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系统, 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拉动经济的增长。

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制定行业标准、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 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体系。

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制定规划, 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建立研发中心、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 开拓新领域、开辟新市场, 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搭建企业界、科技界、市场之间沟通的信息平台, 为政府的科学决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科研院所的技术产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组织开展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与技术培训、宣传与成果推广、研讨交流、会议展览等科技服务, 促进产学研用之间的行业交流与协作配套。

联盟组织框架

联盟简介

(一) 首都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联盟

首都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联盟是由北京市太阳能光伏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单位, 基于“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发起成立。

在技术上, 开展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制和示范, 高效、低成本、高稳定性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 高效、低成本光伏与建筑相结合的集成一体化实用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开展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成套工艺集成技术、非晶硅/微晶硅叠层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生产线成套关键技术等高端核心装备联合攻关;建设太阳能光伏研发和检测中心, 推动国家光电研究院落户北京, 研究制定相关标准, 抢占未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制高点。

在应用上, 加强太阳电池工艺的科研单位与电池设备的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促进太阳能光伏行业关键生产设备国产化, 促进高端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化, 开展先进适宜的兆瓦级光伏发电系统示范, 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空间。

(二) 首都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联盟

首都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联盟是由北京市太阳能光热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单位, 基于“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发起成立。

在技术上, 研究太阳能采暖、制冷和中高温应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新技术和新产品;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配套化研究, 以及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开展太阳能建筑量化指标与评价体系的研究;太阳能采暖示范系统跟踪检测和系统优化研究;高性能平板太阳选择性涂层、高温太阳选择性涂层和玻璃增透膜等制备技术研究及生产设备研发;城市高层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术研究与示范;太阳能热发电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技术攻关及系统示范;推动联盟单位建立研发中心、试验与检测中心和示范中心等。

在应用上, 宣传和推广新型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示范;研究与制定太阳能被动热利用、热水供应、采暖等规程和工程图集, 完善标准体系;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太阳能应用促进政策;培养太阳能利用专业人才队伍。

(三) 首都风能产业技术联盟

首都风能产业技术联盟由风能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会, 基于“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发起成立。

联盟致力于整合北京风能产业的力量, 把北京建设成风能产业的研发中心、检测测试中心、高端制造中心, 发展一批高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企业, 聚集一批风能产业龙头企业的总部。

在技术上, 组织开发数兆瓦风电机组的整机设计及产业化、大型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变流器及变桨距系统设计及产业化;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地面测试技术;大型风电场并网对电网的影响等方面的攻关研究。

在应用上, 组织开展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新技术应用推广、产业化等工作, 组织北京的企业和院所联合争取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部委支持, 在北京市建设国家级大型公共风电机组试验平台, 促进北京市风能产业的发展。

(四) 首都生物质能产业技术联盟

首都生物质能产业技术联盟是由北京市生物质能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单位, 基于“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发起成立。

在技术上, 结合北京市生物质资源特征、技术基础、市场需求等进行全面考虑, 制定北京市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路线, 在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及能源植物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解决大中型沼气自保温及高效加温系统、优势高效甲烷产生菌株及相关功能菌群的筛选、新型高效沼气制剂、生物质气化焦油处理、能源作物筛选、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 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占领技术制高点, 成为全国生物质能产业的研发中心。

在应用上, 发挥首都科技、信息、资金等优势, 打造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基地, 把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产业化;制定生物质能主要技术、产品的标准, 完善生物质能利用的管理机制与服务体系;按照“因地制宜, 多元发展”的原则, 建立京郊农村生物质能可持续消费模式, 促进北京市新农村建设。

(五) 首都浅层地能产业技术联盟

首都浅层地能产业技术联盟是由北京市从事浅层地能和空气能开发利用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单位, 基于“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发起成立。

在技术上, 开展不同应用环境下高能效比热泵技术的研发;开展热泵设备制造、安装、控制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开展新型工质热泵的研发与攻关;开展不同驱动热源的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研发;开展以工业余热资源为热源的热泵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展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发与示范;开展地埋管技术、地下水抽取和回灌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动联盟单位建立研发中心、试验与检测中心和示范中心等。

在应用上, 宣传和推广新型热泵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示范;开展利用再生水源、地源、污水源热泵系统进行供热的研究;联合建筑行业, 研究与制定热泵技术应用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开展北京促进浅层地能和空气能利用发展政策研究;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发展热泵技术应用促进政策等。

(六) 首都核能产业技术联盟

首都核能产业技术联盟由北京地区核能领域的行业协会、大型集团公司、骨干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及有关金融机构等单位, 联合发起成立。

联盟将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推动核能自主创新和行业发展, 促进核能产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

产业技术联盟的成因与自主创新 第9篇

对企业而言, 合作创新之路是否行之有效, 撇开合作联盟之外的因素, 只考虑风险回避、成本分摊、利益分享等合作联盟内合作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此时实质上合作各方之间是一种合作博弈的关系。合作创新是否真正服务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还要看合作各方的合作博弈是否满足一定约束。

产业技术联盟及其成因

产业战略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新的合作竞争模式, 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而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长期以来, 关于企业边界决策的理论探讨都是建立在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基础之上的, 这个理论详细地说明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应该将某些经济活动纳入企业内部, 在哪些情况下应该通过外部市场交易进行。用这种制度分析的方法同样可以解释战略技术联盟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存在的合理性。作为一种资源组织形式, 战略联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独特的优势, 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市场和公司内部一体化, 而只能存在于某一区域。尽管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战略技术联盟产生的合理性, 但这一理论严重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边界决策中的作用, 更不用说建立与延展某种企业能力了。在今天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的边界决策不能仅仅从交易费用或社会行为来考虑,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合作伙伴与潜在的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常常会对这个企业的边界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在高速发展的高科技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普拉赫德和哈默提出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y) 是指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隐性知识和智力资本, 它规定了企业的本质和边界, 是顾客价值和企业创新的源泉, 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它实质上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所谓的企业价值链是指一个产品从投入到产出所经历的过程。现在大规模进行并购的一体化形式, 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企业想把所有的价值链环节都并入自身当中, 以减少上下企业价值链之间的交易费用。但是实际上, 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链活动中, 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 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特别是能够长期的保持优势取决于企业的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 这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的替代, 而且是对波特将产业分析模式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分析方法的替代。基于上述理论, 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 可以看出战略技术联盟是国际竞争环境变化的产物, 是避免重复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是企业实现分担风险的需要, 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产业技术联盟的知识共享与博弈

著名英国文学家萧伯纳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大家相互交换, 各得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大家相互交换, 各得两种思想。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意义和作用。

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一种手段, 其目的在于使知识活动产生1+1≥2的效果。知识共享行为涉及两个主体:知识提供方 (Knowledgeofresource) 和知识接受方 (Knowledgeofrecipient) 。1998年Davenport和Prusak针对知识共享给出了一个公式:共享 (或转移) =传播+吸收, 说明知识共享的成功离不开知识提供方的传播与知识接受方的吸收。任何知识共享活动的目标都是将知识资源成功地从知识提供方转移给知识接受方。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是同一个含义。知识是企业的战略性核心资源, 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为了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 企业需建立各种知识型团队以提高企业知识资源的产生、共享及应用。知识型团队可以促进讨论过程中为获取信息劳动分工的认知, 共享分散的信息。知识观认为企业有责任共享成员的知识, 为成员的知识共享提供意境和氛围。

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 是从知识角度来分析联盟的动机与内容, 广义地说, 它是指组织与组织或其他机构通过结盟方式, 共同创建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为创建新的知识和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 联盟伙伴之间应该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 但是, 知识联盟中的组织在进行知识共享时会遇到所谓“学习的困境”, 即组织将“收益大于成本”视为其参与知识共享的理性选择, 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使联盟中的知识共享活动及总收益受到限制。

联盟中的组织通过知识共享, 会得到两种收益:协同增效价值和倍增效应价值。协同增效价值是指由于知识的互补性, 知识联盟能够创造出大于合作双方各自知识简单相加之和的知识。倍增效应价值也称杠杆效应价值, 指知识联盟的接受方通过发送方的知识提高其竞争优势的能力, 它取决于知识的互补性、组织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及倍增知识的能力。在获得以上收益的同时, 联盟中的组织也要承担知识共享的成本, 主要体现为能力差异成本和知识转移成本, 以及由于“关系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联盟一方的核心技术与知识被窃取、模仿以至丧失竞争优势。

知识联盟中的组织选择知识共享与否的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博弈过程。同时, 如果假定联盟各方在博弈过程中, 都清楚其他方的所属类型、战略空间、策略和效用函数等信息, 属于完全信息, 那么, 知识联盟的知识共享过程就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知识联盟中参与各方的知识共享过程, 宁烨等指出知识共享净收益之和大于自学净收益之和时, 知识共享成为可能。同时, 知识共享的条件还取决于联盟伙伴的合作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机制、知识创新投入的均衡值、参与率以及创新的总体收益等因素。

产业技术联盟与区域创新

产业技术联盟是信任基础上的学习型联盟, 相互信任是合作成功的基础。产业技术联盟是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表明加强与创新有关的行为者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知识创造与使用的采集系统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方式。它们的联系包括技术联盟的各种形式, 例如合作研究、人员交流、专利共享、购买装备和其他各种渠道。可以说, 要素联系是创新系统的核心, 正是要素联系孕育了创新。区域创新体系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区域内企业和有关组织的知识存量, 而且取决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事实上, 区域内各主体之间联系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区域创新系统不同的根本所在。区域网络状况、主体之间的联系程度对创新系统的效率有较大影响。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交易活动、联合开发等技术活动、社会交往等形成联系, 构建了区域网络。

技术联盟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生产和共享, 共享的知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因为它有助于提高互动学习的能力。二是提高了互动的学习, 互动的学习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而学习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能力和主体通过扩散知识进行学习的程度有关。技术联盟使企业积极参与到创新网络中来, 与网络中的其他企业和组织合作, 创新就更容易产生。因此互动的学习就是企业可以采用的一个建设性的战略, 这一战略的运用可以补充学习过程中可能缺少的知识, 这些知识企业自身无法提供。企业的创新来自于互动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 创新成功的公司都与外部技术和知识源泉有密切的联系。互动的学习以多种形式存在, 可能以垂直或水平的方式发生互动。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横向的网络更有效, 因为它们转换对创新至关重要的知识和信息。有两种形式的网络, 一种是交易网络, 这是用户和生产者之间交易而产生的联系, 另一种是知识网络, 这是技术诀窍的信息交流, 而这些都有助于创新。很显然, 这样在区域层面技术联盟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机制, 它提高了互动的学习和企业机构之间的知识分享。

产业技术联盟中的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或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能够就某项技术创新工程结成联盟, 并达成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联盟协议。协议一旦达成,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如何回避和成本如何分担, 技术商业化后的收益如何分享, 则变成联盟内各方之间的博弈。

这里包含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合作各方都是理性的。个体理性是合作的基础, 即合作各方都能判断出参与合作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在风险和成本分担既定的基础上, 利益的分配就成为合作各方的争论焦点。利益分配必须是在合作各方公认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下进行, 才能实现合理分配。只有从合作各方都愿意承认并接受的“公理”出发解决合作利益分配问题, 合作成功的基础才成立。

第二个假设是合作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已经明确, 风险回避和成本分摊问题已经解决, 只考虑利益分配。实际上, 在合作过程中, 涉及经济主体的自身利益时, 只要有合作, 就有博弈。合作成功, 是存在博弈的某种情况下合理的解。在此我们的讨论仅涉及利益分配, 并非说明风险回避和成本分摊过程中合作各方之间不存在博弈, 只是为了举一个方面的例子说明问题。

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而合作创新是否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实施, 除了技术、文化、环境等因素外, 还必须考虑其合作的基础和为合作各方所认可和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存在的条件是否具备。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不仅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而且还要努力寻找解决合作基础和收益分配方案所存在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技术联盟中的自主创新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赖于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不竭源泉, 在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自主创新并不排除技术联盟和协作研发, 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无论在美国、欧洲和日本, 技术联盟和协作研发都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 市场自由化, 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有效地从外部获取技术和企业间的协作研发, 已成为企业建立与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在进行技术知识的交流过程中, 不断提升各自的技术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联盟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第10篇

Hagedoorn (1995) 、海加多尔和罗杰克斯 (2000) 在研究1985年~1995年间国际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的网络密度和联盟数量时发现, 尽管技术联盟的成员不断推陈出新, 但在大公司的周围总是分别连接着诸多小公司, 大公司引领技术发展方向, 小公司提供配套技术支持, 由此形成了几个以大公司为中心、小公司聚集的核心技术联盟并存的格局。许多学者在研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联盟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即在某一大公司周围围绕着许多小公司, 大公司是整个联盟的领导者, 它们以技术合作为共同目标。

蔡兵 (1995) 在探讨技术联盟现象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即企业构建技术联盟的一个首要条件是一项或数项核心技术的存在, 这些核心技术常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他还认为, 由于技术联盟的核心任务是技术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因而在选择技术联盟成员时, 应当选择具有一定实力而又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作为联盟网络的核心。

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可见, 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技术联盟, 本文称之为核心技术联盟。核心技术联盟是技术联盟的一种特殊形式, 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处于联盟网络的中心地位, 联盟以技术合作与创新为目标, 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主导其他追随企业的行为。核心技术联盟具有以下几层含义:1.核心技术联盟是技术联盟的一种特殊形式, 即首先具备技术联盟的一般特征;2.核心技术联盟存在起到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不是由企业的规模决定, 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掌握了联盟的核心技术;3.核心技术联盟是一种关系紧密的联盟网络, 联盟内部形成了结构稳定的网络关系。其中处于核心技术联盟网络中心位置, 掌握联盟核心技术、并对联盟的合作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称为核心企业, 核心技术联盟内的其他企业称为非核心企业。

二、核心技术联盟的特征

核心技术联盟除了具备技术联盟的特征外, 还有其特有的性质。1.核心技术联盟是一种关系更加紧密的联盟网络。通过建立核心技术联盟使得许多产业, 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层次依稀可辩的“层级星系”, 其中处于轴心、被一群伙伴所环绕的公司通常是各产业的世界主要跨国公司。行业内的公司网络的形成也导致许多产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2.核心技术联盟更具稳定性。由于掌握核心技术的主导企业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 对其他企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同时核心企业通过其特殊的地位对整个联盟网络进行管理。因而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联盟来说, 核心技术联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3.核心技术联盟内的信息和知识流动更加便捷。由于核心企业处于联盟网络的中心, 起到桥梁的作用, 在原本松散的企业之间建立的紧密的联系, 为联盟内的信息与知识转移构建了丰富的传递渠道。同时, 核心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 也成为重要而清晰的信息与知识源。因此, 核心技术联盟内的信息与知识流动更具效率。

核心技术联盟在如下方面对企业产生了新的影响:1.学习成本和协作成本的节约。R i n g (1 9 9 6) 提出学习成本的概念, 指出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降低学习成本, 合作是一种低成本的学习机会。Gulati and Singh (l998) 在分析网络与战略联盟时, 将协作成本的存在和变化看成技术联盟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核心技术联盟内部企业间所建立的紧密联系, 则对学习和协作起到了强化作用。2.技术能力的获取、传递与整合。技术联盟是组织动态能力的发展过程, 虽然在企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和核心能力的刚性, 但通过技术联盟, 通过新的能力的聚合与整合, 企业能够获得发展和组织学习的机会, 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在新的外部环境下, 技术联盟是企业有效获得与利用专门技术、发展与维护核心能力的基本手段。对于核心技术联盟来说, 由于存在充当信息和知识源的核心企业, 信息和知识流动的路径大大缩短。而技术创新的本质上就是知识的流动, 因此核心技术联盟的技术合作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兵:论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特征和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16~19

[2]海加多尔和罗杰克斯.小型创业公司和公司之间具有研发网络的大公司——国际生物工艺行业.转引自[美]米歇尔·赫特, R?爱尔兰等编.战略型企业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64~397

[3]蔡兵:技术联盟现象初探[J].自然辩证法, 1995, 11 (8) :38~42

[4]蔡兵:技术联盟:企业研究开发的新形式[J].科学学研究, 1996, 3:58~63

[5]Ring, P.S.Networked organization:A resource perspective, Working paper, Acta university Upasliecsie:Studia Oeronomiae Negotiorum, Almquist and Wiskell International Uppsala, 1996

技术联盟 第11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它的应用面很广,和很多学科和行业都有紧密的联系,也有很多行业和学科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是简简单单地运用计算机,而是一种专业性的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内容。

(一)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的主要技术是通过依靠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性来使计算机有效运行,它的技术内容主要有系统的结构技术、系统的管理技术、系统的维护技术以及系统的应用技术等。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技术能解决大量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显著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性价比很高;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技术就是管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工作效率;计算机的维护技术就是对运行中的计算机进行维护,及时发现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地对计算机的主要的功能程序进行检查,及时地发现系统的功能故障,并且能够进行自我修复;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

(二)计算机器件技术

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安装在计算机上大大小小的电子器件,而先进的器件技术能保证计算机安全可靠地运行。从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原理来讲,计算机是按照一系列复杂的逻辑组成的,而且计算机中的高级逻辑就是通过各种器件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就是电子器件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

(三)计算机组装技术

随着计算及电子器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组装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计算机组装技术要与计算机电子器件技术保持同步,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二、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发展快,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业务繁多,而且通信技术和通信方法仍在不断地进步和改进。不管任何时期,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通信技术如何变化,通信技术永远不变的内容都是高保真地传递信息,也就是说通信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将信息快捷、准确、安全的传递出去。

三、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

(一)计算机通信技术

文本、表格、图像、视频和语音等信息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传输,计算机通过传输这些数据,也就实现了计算机通信的目的;如果通信距离近的话,传输数据只需要通过电缆将通信设备的各个端口进行连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如果通信距离远的话,传输数据需要运用不同于电缆的媒介,实现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二)信息技术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对不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已经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必备的能力,现代的信息技术吸取了多种高新技术的优点,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它的特点。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影像等信息数据的获取,与此同时,这项新的技术也会对获取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及时的分类和专业性的处理,满足各种各样各个类型领域的需求。

(三)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后诞生出的重要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实现小范围内的无线连接,在这个小范围内传输数据不需要耗费太多,而且传输速度快。蓝牙技术虽然传输数据的距离不大,但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操作简单,传输数据的效率高。

(四)实时远程通信

计算机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将各个通信终端连成一个网络结构,这样可以扩大信息传输的范围,特别是现在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弥补有线通信的不足,比如在有线难以通信的区域建立通信网络,从而达到实时远程通信的目的。

(五)多媒体通信技术

多媒体通信技术的主体是多媒体通信设备,控制核心是计算机,通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达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整理、储存和传输。传统的通信技术虽然能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传输,但是不能实现数据信息传输的实时同步,然而现在的通信在很多场合下都要求信息传输的实时同步,而多媒体通信技术就能满足这个要求,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相关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比如说远程监控和远程教育等。

(六)数据库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会带来海量的数据传输,这也就使计算机通信技术形成的数据库系统的内容更广、结构更灵活,而且能够整合不同的内容,使数据库里的内容更规则、有序和清晰,从而提高数据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会变得更加密切,通信技术的发展会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計算机技术也会促进通信技术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产生的新技术将使现在的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实时、同步,也促进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周艳萍.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3,27:41+43.

[2]王乐明.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7:1200+1296.

[3]赵书阳. 论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J]. 电子世界,2014,08:148.

[4]胡建宏.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探讨[J]. 电子制作,2016,Z1:35+34.

[5]林达. 浅谈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J]. 电子制作,2015,02:151-152.

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成立 第12篇

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是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国家节能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中国节能协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设备监理协会、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是以加强节能减排合作与交流为目的,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协会、检测与认证机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单位组成的,致力于推进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的集公益性、服务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非盈利性技术组织。联盟将在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政、产、学、研共同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的协调机制,研究制定“领先性联盟标准”,构建适应市场、技术领先、需求导向、优势显著的“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节能减排标准的有效性和国际影响。

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自2011年1月18日正式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除11家联盟发起单位外,已有249家单位正式加入联盟。联盟成员单位涉及的行业领域较广,基本涵盖了能源生产企业、能源消费企业、节能减排领域相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检测机构、认证机构、节能服务公司、地方节能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国际组织等。为了充分发挥专家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聘任中国科协副主席齐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家荣、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院士屠海令、世界银行原首席能源专家罗伯特·泰勒、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谢极、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杨铁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一部主任殷明汉、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主任许增德、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白荣春、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等12名科技专家作为联盟高级顾问,以提高联盟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在讲话中指出,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应切实服务于节能减排工作大局,提升标准化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标准化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在讲话中指出,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的成立是在探索标准化工作新机制和新模式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喜事、大事,希望联盟能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以联盟标准为抓手,不断探索建立工作新机制和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节能减排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联盟第一任理事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王忠敏在讲话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联盟成立后的基本工作设想,他表示2011年作为联盟开局之年要为今后联盟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将通过开展节能减排标准现状分析、组织联盟标准研究制定、启动联盟检测服务能力和试验验证基地建设、创办“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论坛”、持续推进培训、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上一篇:有效促进师生沟通下一篇:生产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