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互动范文

2024-07-25

受众互动范文(精选6篇)

受众互动 第1篇

一、选题上的互动

1、配合新闻, 增强时效性

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部分, 自然也应该注重其时效性。副刊可以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就当前的一些事实进行论述, 从而发表观点, 同样具有新闻性。但现在有许多报纸副刊, 只是看重内容上的综合性、服务性, 常常忽略了其时效性和新闻性, 而新民晚报十分注重副刊与新闻部分的互动, 副刊积极配合新闻延伸扩展。读者在新闻版读到的内容, 就有可能在副刊版以小说、散文等的形式展现给人们, 关于这件事不一样的角度和观点和态度。增强副刊的新闻性和时效性就需要做到“三贴近”,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反应重点新闻紧跟时代的潮流和步伐。虽然副刊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闻资源有限, 但只要使文学性和新闻性恰当的结合起来, 同时注重把握好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就能使副刊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和时效性。

2、反映热点, 吸引眼球

《新民晚报》对于最近一段时间在群众中形成的热点话题, 及时给予关注, 引导读者有正确的态度。“读者除了对特定的话题有兴趣外有时也会有自己的酸甜苦辣要倾诉, 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感悟与慨叹也需要一吐为快。”《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多年来受到读者欢迎, 而且拥有较多知名栏目, 《十日谈》就是《新民晚报》最受读者欢迎的王牌栏目之一, 它十天一个话题, 话题不受限制, 包罗万象, 灵活多变, 作者从平民布衣到大学教授等等。

3、配合时令, 引发共鸣

副刊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同时也包含着个人情感, 这种情感并未脱离时代, 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新民晚报》副刊就会迅速捕捉到这一信息, 及时在副刊中刊登与该节日相关的一些文章。如元宵佳节到来的时候《夜光杯》刊登了《各地元宵习俗》讲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如何过元宵节。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时, 《星期天夜光杯》就适时刊登了《提早一天过清明》的文章, 向读者介绍了一些关于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文化和历史, 以及何为提早一天过清明。

二、版面上的互动

1、栏目设置更加贴近受众

作为一份土生土长的上海报纸, 《新民晚报》副刊体现了浓浓的海派地域文化风格, 为了满足上海当地人民的需要和更好的宣传上海的地域文化和特色。开设了上海本地有关了栏目版块, 其历史题材主要集中在近现代, 从而能恰当的体现上海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在选题也很注意自身的地域特色和亮点的突出。

当然作为一份在全国发行且知名度较高的报纸, 它在栏目设置上也会照顾到其他地域的受众, 如《长三角/社会·生活》、《长三角/文化·旅游》。在《旅游城市》专版中有《游走都会》, 介绍全国各地的风情文化, 还有《异域风情》介绍世界各地的景色和风俗。这样不仅满足了上海当地人的文化需求, 也满足了其它地域的需求, 融会贯通的文化, 既有上海风味又具各地特色, 自然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

2、版面设计更具特色

《新民晚报》副刊在版面设计和安排上向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路线, 尤其是“读图时代”的到来, 《新民晚报》副刊也注重这种视觉冲击力, 更加注重图片的搭配和运用。从传播的角度看, 以文字为主的报道具有较强的一种抽象性、间接性、线性, 是一种静态的媒介形态, 而图片的运用比文字更加的具体更加生动, 从而更有利于读者接受信息。其副刊的表现形式, 且根据图片安排的位置、数量、色彩等等, 从而突出和强调图片在版面上的视觉效果和互动效果。

当然色彩的搭配协调也能使副刊在竞争中起到重要作用, 《夜光杯》作为《新民晚报》的老牌知名副刊向来以黑白为主色调, 庄重大方不失典雅风范。而《星期天夜光杯》作为周刊, 内容更加丰富, 题材更加多样化, 面对的受众也就更广泛, 尤其是它的封面故事, 多幅不同风格图片的搭配从多角度来展现人物, 而这些图片之间的色彩协调与搭配对改版是否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内容也要考虑到其色彩搭配, 这对改版的整体效果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读者、作者、编者的互动

1、读者来稿

《新民晚报》副刊有很多公共的专栏, 如《十日谈》每周一个话题, 都是面向所有读者征稿, 没有人专门垄断, 谁都可以写, 只要写的好有特色不管是名家还是普通人的文章都可以刊登。《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版所有稿件都是中小学生的优秀文章, 这一栏目的设置即调动了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 又扩大了《新民晚报》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 提高了报纸的知名度, 为报纸提供了潜在消费群体。就连纯文艺副刊《国家艺术杂志》也经常向读者征集稿件,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读者与副刊的联系, 编辑办报坚持从读者中来, 到读者中去的原则, 不再是闭门造车, 而是更加的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2、作者关注热点

虽然副刊的时效性和新闻性较弱, 但副刊毕竟是报纸的一部分, 太过阳春白雪的内容对大部分读者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 作者关注热点话题描写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所以如何把握副刊文章的写作角度也是副刊作者需要经常考虑的。但不管怎样读者对于社会热点向来都是十分关心, 因而副刊作者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 注重描写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3、编者留心

《新民晚报》副刊编辑留心, 开设读者感兴趣的专刊、专栏, 为读者提供方便, 有一些栏目帮助读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种形式的互动既活跃了版面又增强了读者与报纸的联系。《新民晚报》副刊还经常举办一些有奖问答的活动, 如《上海闲话》专版就有这么一档栏目, 里面的问题都是涉及上海本地方言, 读者选择把自己的答案回馈给报社, 还有机会中奖, 每一期都会公布上一期的获奖名单和本期的新题目, 该版块深受上海本地居民的喜爱。这种形式的互动许多都市报晚报都有, 但像《新民晚报》这样办出自己特色、风格的是少之又少。时下各种报纸流行跟风, 你报哪个版块办的有特色, 我报马上也模仿办一个, 但是只是一味的模仿没有创新的栏目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四、结论

副刊作为报纸正刊的延伸补充, 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报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以上对《新民晚报》副刊与受众的互动策略研究, 《新民晚报》努力突破了传统文艺副刊的模式, 如今我国的报纸副刊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要想让副刊更受读者欢迎并且更好的配合报纸正刊, 就要顺应副刊发展的潮流, 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因素。在结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只有这样我国报纸副刊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副刊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报纸的一大特色, 再也不是以前的“报屁股”。但现如今在网络的冲击下各大报纸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 一些报纸取消或是缩减了副刊, 虽然一些老牌副刊仍在坚守着却困难重重, 新形势下我国副刊如何突破制约的瓶颈, 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与受众的互动则成了副刊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民晚报》副刊作为我国老牌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在与受众互动的方式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以《新民晚报》副刊为例对其与受众的互动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民晚报,副刊,受众,互动

参考文献

[1]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89.

新媒体语境下媒体与受众的互动研究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语境,受众,互动

在大众传媒时代, 受众仅能单纯地接收传统媒体传输的信息, 而随着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不断出现, 在改变人们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 也转变着受众的身份。新媒体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工具, 而是将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有效联系起来的途径。由于新媒体即时交流互动的特性, 使传统受众逐渐转变身份成为当代新型受众, 新型受众不可避免会对传统媒体比如电视、报纸等提出相关的互动需求。因此在新媒体语境[1]下, 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如何实现交流沟通, 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 成为传统媒体工作者们必须予以重点思考的问题。希望能借本文的研究, 对我国传统媒体实现新的发展发挥一点绵薄之力。

1 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交流理论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以及互相理解, 是彼此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说交流是人对外界的本能需求。[2]就当前时代背景而言, 由于现代工业文明追求物质生产效率, 随之带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改变。所有信息都呈现出了快、频、短的风格, 人们无法沉下心来去认真阅读和思考媒体传输给他们的信息。比如现代大众传媒, 为了追求更高的传播效率, 采用的是大规模单向传播同质化信息的传播方式, 这就是将受众简单地设定为一个容纳信息的“容器”, 这种做法无疑钳制了受众独立思考能力, 受众无法对接受的信息予以有效评价, 这就使得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存在形式化风险以及失去信息传播意义。庆幸随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媒体的大量涌现, 大大解放了受众的能动性, 受众就此从传统的信息接受者逐渐变成了与媒体即时交流互动的参与者。正是在新媒体语境下, 受众的倾听与表达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可以说新媒体之所以一诞生就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力, 其实最主要就是源于受众寻求交流的现实需要。因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当前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受众角色已经发生转变这个事实, 并积极探寻可行途径做好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工作, 只有如此传统媒体才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2 传统媒体与受众做好交流互动的重要意义

以报社为例, 首先, 报社与受众做好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报纸的可读性。读者阅读报纸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满足[3], 而要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就需要提高新闻信息的质量与价值。从读者角度而言, 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信息才是价值最高的信息, 同时也是他们最想关注的信息。因此报社与受众做好交流互动工作后, 就可以广泛地从读者手中征集新闻素材, 当广大读者参与到新闻素材供给中来, 相信远远要比记者搜索到的新闻更多、更广, 而且读者提供的新闻信息由于就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 因此更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不是产生疏离感。其次, 报社与受众做好交流互动, 有助于增强报社的生存力与竞争力。新媒体虽然在及时性、互动性、多样性等方面占尽优势, 但是报社等传统媒体也在权威性、真实性以及新闻产生能力方面更占优势, 如果报社能够再与读者做好交流互动, 相信及时性、互动性、多样性等方面的优势不会再是新媒体的独专, 从而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求得生存并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最后, 报社与受众做好交流互动, 还有助于读者公民意识的成长。[4]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并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 众多建议与想法经过报社的整合、选择, 将最终形成的建议作为舆论的核心, 由于这样的舆论代表着大部分读者的心声, 读者更愿意支持并捍卫它。从大方面而言, 这也有助于国民素质提升, 促进社会形成良好风气的重要举措。

3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做好互动工作的可行对策

3.1 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新媒体语境下, 报社的社会功能不应该再局限于传递新闻信息以及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而是应当承担更多的服务功能, 以此来增强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比如怒江报社为及时全面准确传递州党代会信息, 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以多样化的手段、喜闻乐见的方式, 全方位宣传报道党代会盛况。他们还开发了傈僳文手机客户端 (“爱在怒江”客户端) , 这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文手机客户端, 支持不同移动终端显示傈僳文, 有评论、分享、点赞等互动功能。“爱在怒江”手机客户端的上线, 将在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如安徽阜阳广播电视报社, 为了寻求报社的进一步发展, 选择了与浙江百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 并于2016年9月18日成立了安徽 (阜阳) 百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公司将依托各自优势, 致力于传统WEB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 努力开展各项业务, 实现双方共赢。

3.2 组织读者参加专项活动

为有效拉近读者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做好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 报社还可以通过组织读者参加专项活动这一途径来实现。比如潮州日报社为了增进报社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于2016年6月5日组织了30多名读者前往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景区, 漫步于景区丛林中, 读者们走走停停, 或感叹于大自然赋予的美景, 或自拍留住这一刻的时光。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氛围中, 发行人员、报社记者与读者之间围绕提升报纸的吸引力, 提高发行的服务质量广泛交换意见。参与活动的发行人员、记者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 读者踊跃提出了诸多建议, 比如:多报道一些贴近民生话题的内容, 多增加美食、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建议对于报社创新发展思路, 拓宽报纸发行渠道有着重要启发作用。

3.3 定期开展有奖征文比赛

征文比赛也是读者参与到报社发展中来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看到, 随着娱乐形式、娱乐品种的逐渐多样化, 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征文比赛的号召力其实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大减弱了, 读者参与征文比赛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面对这种情况, 报社一方面应当舍得投入, 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等途径加大征文比赛的宣传力度, 加大征文比赛的奖励, 充分体现报社对读者劳动成果的尊重, 一方面报社, 报社可以通过前期的调查, 要摸准读者的心理, 将读者想谈、想写的内容作为征文比赛的写作主题, 相信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定可以提升读者参与征文比赛的积极性。比如春城晚报联合大理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乐动旅途·自在大理之我爱大理·我写大理”有奖征文大赛, 自比赛开始以来, 就获得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关注, 并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上百份对大理饱含着深深感情的“心情札记”和“游记”。这些美文以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充分展现了云南大理的自然风光、民俗民风、文化历史, 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春城晚报, 关注云南大理。

参考文献

[1]陶鹏.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异化、冲击与引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87-92.

[2]王悦.受众心理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受众选择心理在大众传媒中的定位[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 :90-93.

[3]刘宇飞, 朱成林.在互动互补互融中永葆生命力——铜陵日报社在媒介融合中的新探索[J].中国地市报人, 2014 (10) :15-16.

受众互动 第3篇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指出传者和受传者均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在信息发出和接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电视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 也是社会互动的参与者之一, 然而电视新闻传播一直被视为单向传播, 即“我播你看”, 受众处于被动状态。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进步, 更多的受众得以参与电视新闻的传播之中, 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也有所转变, 不再以“传”为主导, 更加注重受众互动。本文选取BBC世界新闻频道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新时期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的受众互动模式及其与电视新闻报道的关系。

一、BBC世界新闻频道

BBC世界新闻频道 (BBC World News) 是英国广播公司 (BBC) 旗下的商业电视频道, 成立于1991年, 当时名为BBC世界服务电视台 (BBC World Service Television) , 1995年更名为BBC世界台 (BBC World) , 2008年更为现名, 隶属于BBC旗下的商业公司BBC全球新闻有限公司, 主要通过用户订购和广告收入营利。BBC世界新闻频道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拥有BBC最大的收视群, 2011年的收视数据显示, 每周约有7400万人收看该频道的节目。2006年BBC世界新闻频道获国际广播协会颁发的“最佳国际新闻频道奖”, 成为与CNN国际新闻频道齐名的世界一流国际新闻频道。

二、BBC世界新闻频道的受众互动模式与新闻报道

笔者以2013年1月14日 (BBC世界新闻频道全新改版之日) 为分界点, 对BBC世界新闻频道在改版前后的受众互动模式进行分析, 探究其延续性及发展变化。

1. 改版前:重视网络和新技术

2013年1月14日改版之前, BBC世界新闻频道已开始吐故纳新, 结合新媒体和新技术, 将“受众参与”纳入其日常新闻报道之中。这一时期, BBC的受众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 利用Skype完成全球视频连线

Skype是一款网络即时语音沟通工具, 具备视频聊天、多人语音会议等多种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Skype与其他用户进行免费的高清晰语音及视频对话。BBC世界新闻频道新闻主管Andrew Roy曾说:“Skype技术真正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 我们可以对无法进入的国家进行直播, 以前是需要卫星的, 而现在观众用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和我们做直播了”[2]。2012年10月底, 飓风“桑迪”袭击美国, CNN作为本土媒体展现了其强大的报道网络和记者到达速度。报道资源相对有限的BBC世界新闻频道利用Skype及时连线位于新泽西州的气象学家Paul Heppner和曼哈顿下城区的摄影师Nicholas Routzen等灾难目击者, 请他们讲述自己遭遇飓风袭击时的情景, 大大增加了报道的生动性和可看性。如今, Skype已成为BBC世界新闻频道重要的受众互动途径和新闻报道工具之一。

(2) 基于BBC官网的受众参与模式

自1991年BBC研究员抢注bbc.co.uk域名以来, BBC官网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和完善。2009年, BBC新闻网站已成为全球访问率第六高的新闻网站, 紧随Google新闻之后, 其在线内容在英国之外的访问者人数, 几乎是英国本土人数的两倍[3]。用户不仅可以通过BBC官网观看BBC上载的新闻节目, 更可以将自己的视频、音频作品发布到BBC官网上, 做BBC传播活动的参与者。除此之外, BBC官网还为不同时段的热点新闻设置了互动专区, 邀请观众参与其中。2012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和中国“十八大”相继举行, BBC设置互动专区, 邀请观众参与提问和讨论, 共同见证两个大国的重要政治时刻。

(3) 新闻节目中的“读网”板块

所谓”读网”, 就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介绍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兴起后, BBC世界新闻频道高度重视网民观点和网络舆情, 将“读网”放在与“读报”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并将之作为新闻节目中的固定板块。此外, 在连线各国记者时, 也不难听到主播对记者的提问:“当地网民对此有何评价”或“网络上有什么样的声音”。

2. 改版之后:全方位的深度互动

伦敦时间2013年1月14日0点开始, BBC正式启用其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新演播室, 自此BBC世界新闻频道逐步更新了一系列节目包装和节目形态, 加大了受众互动模式的挖掘力度, 受众得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新闻报道之中。

(1) “你问我答”

BBC世界新闻频道整合了BBC官网、社交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多个平台, 将之前在BBC官网进行的“你问我答”板块搬到电视荧幕前, 并利用BBC公司的内部资源创建了多平台的受众深度互动模式。

以2013年1月马里战事相关报道为例。1月中下旬, 非洲国家马里战事升级, 法国和非盟相继出兵, 帮助马里政府军镇压反政府武装。BBC世界新闻频道在其官网、Facebook主页和Twitter主页设立了围绕马里战事的互动专区, 邀请观众就马里战事提出自己的问题。1月17日, BBC世界新闻频道在节目中邀请曾在马里从事报道工作的BBC非洲事务专家回答了部分观众的提问, 如“非洲国家为什么这么晚才决定出兵马里”, 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资金匮乏导致他们无法迅速介入马里战事, 同时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也需要一个过程”。这种互动模式存在于BBC世界新闻频道每天的节目之中, 受众不仅能够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更能通过与专家的互动拓展自身视野、深入了解国际局势;同时, BBC世界新闻频道也得以丰富其报道形式和内容、增强其与受众的联系。

(2) “世界的新闻编辑室”

改版后的BBC世界新闻频道为观众敞开其新闻编辑室的大门, 并将之取名为“世界的新闻编辑室” (The World’s Newsroom) , 不仅时常邀请员工与观众讨论新闻, 更乐于将频道的运作模式和内部氛围与观众分享。

2013年1月28日, BBC世界新闻频道举办了一个“内部研讨会” (In-house Seminar) , 约有一百名左右的BBC员工参加, 讨论的话题就是由马里战事引申出来的“北非对世界安全的威胁”。尽管没有播出这个研讨会, 但BBC世界新闻频道在其新闻节目中充分展现了研讨会的氛围, 并通过新媒体邀请观众深度参与此次研讨会。当天的新闻节目中, 主播视频连线位于BBC新闻编辑室的主播Ros Atkins, 他采访了三位即将参加研讨会的BBC员工, 提问角度多样、有趣, 例如, “如果有人第一次去马里或者阿尔及利亚, 你会提醒他什么”、“马里是一个国家, 为何从一个地区去到一个地区要走一段很长的路程”。在采访进行的同时, 字幕不断更新, 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获取最新信息和参与互动的方式, 如登陆BBC官网、在推特上关注bbcafrica这个账号、登陆BBC的Fackbook专区等。

(3) “世界听你说”

BBC世界新闻频道新闻主管Andrew Roy将收集用户制作内容的BBC员工称为“我们的未来”, 他说, “当有新闻或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候, 比如一场风暴或是爆炸, 很多人会用手机记录下来, 这对我们这样的媒体机构来讲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同时也是对于我们无法进入的国家的重要信息来源, 这也是我们可以迅速报道重大国际新闻的方法”[4]。CNN有i Report, BBC则有“世界听你说” (World Have Your Say) 。每天的新闻节目间隙, BBC世界新闻频道都会播放BBC主播亲自演示的参与“世界听你说”的方法, 只需简单的操作步骤, 受众即可将自己拍摄的音视频资料提供给BBC。2013年5月24日, 一架从伦敦希思罗机场飞往挪威的英航空客319起飞后发动机冒烟, 遂紧急降落。BBC世界新闻频道通过“世界听你说”迅速获取机上乘客拍摄的一手视频资料, 并在第一时间播出, 时效性强、报道生动直观。

在上述良好互动的基础上, BBC世界新闻频道制作播出了与观众互动的高端深度访谈节目《世界听你说》。2013年6月14日, 首期《世界听你说》邀请英国首相卡梅伦做客演播室, 并邀请全球观众通过Skype、发邮件、发短信、登陆网络互动专区参与节目、向卡梅伦提问。与此同时, BBC公司27个语种的记者全面出动, 向各自的目标受众征集问题。该期节目中, 卡梅伦接受了来自大马士革、喀布尔、内罗毕、伦敦、华盛顿等世界各地观众的现场直播连线提问, 并回答了BBC中文部、波斯语部、阿拉伯语部记者所收集的观众提问, 讨论话题涉及八国集团峰会、叙利亚局势和美国监控风波等国际热点事件。

三、小结

电视媒体需要受众的参与, 受众也需要通过电视媒体发现和表达自己, 电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是电视媒体发展壮大和受众自身社会化的重要环节。BBC世界新闻频道作为世界一流的国际新闻频道始终重视与受众的互动, 注重受众对其新闻报道过程的参与度, 在改版后不仅延续了对用户自制内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高效运用, 更从单一平台互动转向多平台互动, 从单一语种互动转向多语种互动, 从节目板块互动转向整期节目互动, 从浅层次互动转向深度互动。BBC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受众本位, 在坚持自身新闻报道原则的基础上, 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通过建立多种新型的受众互动模式, 不断完善和更新其国际新闻报道模式, 以其丰富的报道内容和多样的报道形式继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进步, 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不再以传为主导, 更加注重受众互动。本文选取BBC世界新闻频道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新时期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的受众互动模式及其与电视新闻报道的关系。

关键词:BBC世界新闻频道,电视新闻,受众互动模式

注释

1[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上海:三联书店, 1988, 第343页.

2[2][4]《鲁豫有约之GRAET英国行:走进BBC走进英国传媒》, 2012年9月14日.

受众互动 第4篇

1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互动的策略

1.1 主持人与受众交流时的语言表达策略

生动形象的表达策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受众的交流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表达,传统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果长久以来都保持不变,就会让受众产生枯燥感,使受众失去兴趣,因此,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报中,不仅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而且可以在语言表达中使用抽象的表达方式,引起受众的兴趣。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还可以帮助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明白主持人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积极地参与节目,以提高整个节目的影响力。

倪萍的主持方式亲切、温暖,其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受众在倾听的时候深入其中,并在自己的脑海中随着主持人的声音浮现一幅又一幅画面,有助于理解主持人所讲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倪萍最善于将远离口语的说辞变成独具个人魅力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更让人亲近,更容易让普通受众接受。因此,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学习如何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以提高节目的辨识度,使节目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机智灵活的应对策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要了解节目的精髓,知道节目最需要的是什么,所要面对的节目主持形式是怎么样的,面对的对象群体是哪类人,这样才有助于不断调整主持方式和进行主持语言的变化,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主持场面的控制。

崔永元是一个很懂得与受众互动的主持人,他主持的《实话实说》就是很好的证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有必要从崔永元的身上学到一些与受众互动的技巧。崔永元最明显的主持特点就是能够充分运用机智灵活的表达策略,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提升受众的节目参与度,有助于主持人很好地控制现场,提高节目的互动性和对受众的影响力。

1.2 主持人与受众交流时的认知及倾听的策略

坚持“以人为本”:现在的很多电视节目,如果互动表达不够,互动效果差,往往都是因为主持人不懂与受众的互动,不够亲和,没有足够的主持技巧,究其原因,主要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能很好地分析受众,不能理解受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对观众的认知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此外,很多主持人虽然有互动的意识,重视互动的效果,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互动的形式,导致互动形式不符合节目要求,不适合受众品味,导致事与愿违,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在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中,有必要做到“以人为本”,坚持受众至上,充分考虑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适时调整互动形式和互动环节,才能使节目层次更清晰更丰富,最大限度地提高节目的整体传播效果。

坚持“细节至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注重细节极为必要,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话题和题材,无论是新闻事件,还是群众反馈,无论是娱乐八卦,还是民情民生,都需要主持人真正了解这些事情,知道这些素材的关注点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节目的细节所在,才能真正引起受众的兴趣,激起受众的参与热情,以便向受众传达更多有用的信息,获得更好的媒体传播效果。如《快乐大本营》的受众,就能很容易被节目现场的气氛所感染,积极配合主持人参与节目的互动,这与主持人的察言观色密不可分,这也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学习的。

1.3 主持人与受众的感情交流策略

心中有真情: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应注意感情的交流,重视受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为受众排忧解难,这样有助于加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互动,有助于主持人与受众的真情流露,更能赢得受众的信任。

情感有共鸣: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是主持人和受众共同结成的一个组合,是主体和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节目中,受众在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互动中作为接受的对象,需要不断感知主持人的语言魅力、情感体验和联想,才能不断在心灵深处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主持人只有与受众将心比心,才能使整个节目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主持人审时度势,还要求主持人不能情感泛滥,不能过于煽情,而是要靠真实自然的情感打动受众、赢得受众。

方式要恰当:在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过程中,无论是语言的交流还是情感的传递都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对于很多采访型的电视节目来说,需要主持人与受众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进行,这就更考验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和现场应变能力,温馨的、轻松的谈话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使情感交流能够渗入到心里,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

2 提升互动性的创新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已经不单单限于彼此的交流,需要及时创新,及时采用多种多样的互动方式。

2.1 充分利用硬件设施

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需要充分利用声、光、影等各方面的条件,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才能使节目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并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改变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环境条件

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在提高主持人的主持能力的同时,还要结合各种各样的实体条件,如节目中的音乐音效,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音乐音效的功效,增加节目的氛围,改变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环境条件,拉近主持人和受众的距离,促进节目的成功。

3 结语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已经成为全社会集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节目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正成为电视节目收视的保障,因此,创新互动方法,及时采取适当的互动策略,对于促进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很重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媒体迅速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角色——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正成为电视媒介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传播者,为大众传播做着巨大贡献,因此,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到节目整体的感染力和受众群体的感知能力。本文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互动的策略和方法方面分析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做好与受众的互动。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受众,互动,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54-270.

[2]吴郁等.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2-21.

受众互动 第5篇

在压力无处不在的社会里, 人们经常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来缓解紧绷的神经, 达到娱乐与放松的效果。但受众的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要及时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 创造出人们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才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其中节目对中国长期“女主内、男主外”文化中存在“父亲角色失位”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一、节目形式

节目主要以五位明星父亲与自己的子女在几个不同的偏僻村庄或者条件较为恶劣的野外环境下生存三天两夜, 完成对陌生环境的体验, 亲子的互动, 以及团队合作。并在这些挑战中, 通过大量摄像机拍摄的素材, 把这些明星父亲与子女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二、受众心理

《爸爸去哪儿》这一档真人秀亲子互动节目极大的满足了受众的偷窥心理、求真心理和偶像崇拜等心理。受众心理是广播电视传播内容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受众大脑而产生的主观反映。在传播学中, 受众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受众倾向自主选择, 参与“剧组创作”, 钟情日常叙事, 推崇“零度关照”、渴望“视听觉快感”, 喜听新闻故事。

1、偷窥心理

窥私欲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一种欲望,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欲望称之为窥探癖或偷窥癖。随着科技时代的迅速发展, 人们被编制在一个信息大网中, 偷窥的欲望也变得更加强烈。这让我想到一个概念“集体偷窥”既为多个个体通过大众传媒对偷窥对象的身体、情感等隐私性内容进行窥探的行为。洪丹编译的《真实电视真实的谎言》一书中, 提到宾西法尼亚州社会学助教贝丝. 蒙泰穆罗在对真人秀观众的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时所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偷窥的欲望。这类节目对参与者实行完全的监视, 等于是将他们赤裸裸地放到所有电视观众面前, 抹掉了公开性和私人性之间的界限,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窥探欲望。”[1] 人的好奇心是本能的一种存在, 集体偷窥的对象一般是名人, 人们通过微博等媒体对明星的情感、生活等进行窥探, 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爸爸去哪儿》中的五位爸爸在各自的领域拥有极高的人气, 他们的演艺生活相信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但他们的生活极少在媒体面前曝光, 受众无法了解其偶像的生活状态。这档节目的出现抓住了受众的偷窥心理, 把人们想要窥视的内容大大方方的放到银幕中来, 将日常生活在银幕中再现, 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2、求真心理

以往的真人秀节目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筛选、制作、剪辑, 才能呈现在大家面前, 其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 久而久之, 观众就对此类节目失去了兴趣。而作为野外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的一种, 《爸爸去哪儿》始终秉承真人真事真发生的原则, 将与孩子在互动中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KIMI得知自己要上交玩具时的哭闹, 森碟与甜甜闹别扭的场面, 闻到厕所臭味拔腿就跑的天天, 不愿参加小朋友互动的郭子睿等等孩子们在节目中的一系列表现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

3、偶像崇拜心理

偶像崇拜即将特人或团体当做自己崇拜的对象, 并期望自己也能变成对方那样的人, 获得和对方一样的最荣, 借此来填补自身慰藉的心理状态。其实质是对自我的心理寄托和行为替代载体的迷信。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认为, 源于人认知发展的偶像崇拜是走向社会化的必经过程。

《爸爸去哪儿》利用明星自身的优势以及大众的这一心理, 将明星家庭的育儿经通过真人秀节目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将真实生活搬上银幕, 这样就更加贴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当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在节目中有了很不错的表现之后, 自身也会感到非常骄傲。

参考文献

[1]冉儒学:《真人秀节目形态分析》, 当代电视, 2002年第六期, 66-67.

[2]李楠楠.《明星真人秀受众心理》[J].《东南传播》.2007年第8期.第107页.

受众互动 第6篇

帕森斯的AGIL理论即社会行为系统研究中四种功能模式理论, 其包括四个功能, 即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和模式维持功能。本文试图从这四种功能出发, 对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特点以及其与传统受众的区别进行分析, 探索受众与新媒体之间互动的新变化, 进而提出新媒体在社会行为系统下健康有序发展的思考。

一、AGIL理论视角下受众与新媒体互动新特征

将社会大众传媒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并将受众和新媒体看成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 根据帕森斯的AGIL理论, 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与新媒体互动运作新特征。

(一) 适应功能

适应 (Adaptation) , 即系统必然和环境发生关系,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 系统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环境状态, 从中获取所需资源。受众作为媒介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作为媒介环境中一个子系统, 为更好地适应整个环境, 便会主动与媒介接触获取信息, 最终达到适应整个信息环境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受众能动”的研究。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在《受众—表现与想象的社会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扩散受众的概念, 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 花费大量的时间消费媒介;第二, 媒介无所不在, 且难以和日常生活区分开来;第三, 当代社会是一个表演的社会, 相当多的人类活动都包含了表演的成分;第四, 扩散受众是观看与自恋交互作用的效果。扩散受众概念的提出, 揭示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新的特征, 即媒介信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渗透甚至是入侵, 使得人们每天无法避免与媒介信息的大量接触。由此看来, 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受众, 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要调整自身适应此种媒介环境。

(二) 目标达成功能

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 即系统都具有自己的目标导向, 也就是说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顺序, 并调动内部的能量实现系统目标。受众作为媒介环境中的个体, 在信息获取方面有自己特定的目标, 受众会通过各种方式有效率地获取信息。

很多学者将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称为“积极受众”, 尼科·卡彭特尔将积极受众分为了两个部分。本文试图在尼科受众划分的基础上, 通过探求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为其信息目标达成的行为, 将受众与新媒体互动方式分为四类:

1. 被“推荐”信息的受众。这类受众主要指在新媒体时代被动地接受媒体“推荐”信息的受众。“推荐”信息的方式即新媒体通过受众平常浏览的网页、客户端等搜索的关键词进行信息“推荐”, 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过滤机制, 较准确地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 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快速有效地推送, 从而实现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帮助受众信息目标的达成。

2. 主动获取信息的受众。这类受众则是指在使用新媒体时自己主动搜索信息获取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受众。这一点与传统媒体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有极大的不同, 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已不满足传统媒体你传我受的信息传播模式, 且这种方式会受到版面、时间的限制。在新媒体时代, 受众会积极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使得受众的自主选择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与媒体进行互动的受众。这类受众表现为积极与媒体进行互动的受众。他们不仅主动搜索信息, 同时还通过文字、 图片等进行回复, 这种信息互动的方式快捷、易操作、不受时空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与媒体进行互动。这和受众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是不同的, 新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体互动, 更多是基于一个公共性平台, 这种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受众不仅与新媒体传播者互动, 也可以与平台上其他受众进行互动, 这种极强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4. 参与信息生产的受众。这类受众是主动性最强的一部分受众, 其不仅与媒体进行互动, 还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这类受众主要以两种方式参与信息生产:一种为直接参与, 即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和发布, 比如在人人、微信等平台上发布信息、上传图片或视频等;另一种为间接参与, 即将已有的信息二次加工, 比如网络上各类模仿或二次创作的作品等。这种积极的互动更能有效地促成其信息目标的达成。

以上四类受众则是新媒体时代受众所表现出来较明显的受众行为, 他们之间界限并不明显, 且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被 “推荐”信息的受众可能会积极获取信息, 与媒体互动, 进而参与信息生产。

(三) 整合功能

整合 (Integration) , 即为了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 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 使他们协调一致, 相互配合。彼得·布劳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曾提出, 群体之间的交往大致经历了“吸引- 竞争- 分化- 整合”这样一个过程。布劳认为, 社会不平等以及异质性都会给社会交往带来不同程度的障碍, 社会分化越明显, 异质性越强, 就会越大程度地阻碍社会交往, 整合则会增强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同理, 新媒体和受众这两大群体在确立交往关系的前提下, 也只有通过整合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四) 模式维持

模式维持 (Latency) , 即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时, 原有的行动模式必须完整地保存下来, 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恢复系统正常功能。受众与媒体的互动促使两者不断协调发展, 媒体满足受众需求, 受众根据媒体提供的信息环境实时地审视自身, 双方不断适应, 达成自己的目标, 相互作用不断整合, 最终维持整个媒介环境自身的模式。

二、受众与新媒体的冲突

社会行为系统中伴随着功能论与冲突论, 功能论强调社会各要素的协调, 冲突论体现社会各要素间的冲突并相互竞争, 从而走向衰亡。新媒体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受众与新媒体的互动;另一方面新媒体本身也带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一) “信息内爆”削弱受众能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 受众首先面对的问题便是“信息内爆”, 即信息过载, 指信息超过了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在信息过载的传播中, 受众个体由于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的不同, 其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受众被海量的信息淹没或只能有限地选择信息, 极大地降低了能动性。

(二) 传播信息碎片化分散受众注意力

新媒体传播集文字、图画、音频、视频、超链接、多文本于一体, 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 从而使受众的阅读传播效力削弱。碎片化的阅读使受众注意形式多于信息内容本身, 同时, 受众对于事件并不会像阅读传统媒体那样深刻地思考, 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也逐渐丧失。

(三) 新媒体本身特性致使受众行为失范

新媒体时代下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媒介成瘾综合征”, 媒介成瘾会对受众的心理、精神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大的匿名性, 在法不责众心理的驱使下, 受众在发表言论或浏览网站、与他人交流时, 会产生很多不文明行为。此类行为在行为感染机制的作用下, 最终将会导致受众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

(四) 复制性强致使受众能动性降低, 且版权纠纷增多

新媒体文本的开放性带来了很多侵权问题, 具有极强复制性的新媒体开放文本, 使得剽窃、抄袭、转发等侵权行为变得轻而易举, 且信息质量不高, 这导致了受众创新能力下降, 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受众的能动性。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的新媒体时代下, 版权纠纷现象屡见不鲜。

新媒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观, 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因此, 在受众与新媒体的互动中, 双方应完善自身, 不断整合, 促进受众与新媒体的关系和谐。

三、社会行为系统下新媒体发展的思考

在新媒体时代, 受众与新媒体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 受众与新媒体的互动并非一蹴而就, 受众要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也要不断弥补自身劣势, 满足受众, 进而在新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 完善新媒体法律机制, 提升受众媒介素养

新媒体传播所具有的匿名性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受众在使用新媒体中的很多不文明行为。同时,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极强的复制性, 导致受众创新力普遍下降, 传播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侵权行为频发。因此, 新媒体在发展的同时也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 不断完善法律机制。一方面以强制的手段约束受众行为;另一方面做好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引导新媒体使用者强化版权意识, 注重信息质量, 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二) 协同传统媒体做好融合, 维持媒介环境良性循环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受众转移到新媒体, 此时的传统媒体应在维持现有受众的同时, 与新媒体高度配合, 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在传播渠道方面, 优化介质渠道, 从而使信息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内容方面, 新媒体应做精内容, 在深度上强化品质的影响力, 在广度的拓展中提升受众聚合力, 在锐度的坚持中优化舆论引导力; 在舆论方面, 构建舆论互动格局, 在舆论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民意, 使受众与新媒体之间保持和谐互动的关系, 提升新媒体的公信力等。

(三) 适应“信息内爆”和碎片化, 做精内容加强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 受众面对“信息内爆”的问题, 实质上则是受众能动性被弱化的问题。因此, 在面对海量信息时, 新媒体应多在个性化信息上下功夫, 做精个性化信息推荐模式, 更精准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同时, 媒体传播碎片化的特点, 分散了受众注意力, 使受众阅读传播能力被削弱。因此, 新媒体传播需要在信息内容上加强深度, 以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加之传统媒体的内容深度更好地与受众互动。

四、结语

如今, 新媒体在与受众互动时应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作出调整, 更好地实现与受众之间的平衡交往、协调发展, 使得媒介环境潜在模式得以维持。而受众作为媒介环境中重要的子系统, 也需不断地适应媒介环境, 获取所需信息, 对媒体传播的信息消化吸收, 形成认知并作出反馈, 促使媒体不断完善自身, 满足受众需求。如此, 受众与媒体便会在这种适应、冲突、调整、再适应的循环往复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 从而推动整个媒介系统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敏, 魏仁敏, 张云, 等.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公益性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 2011 (3) :8.

[2]唐彬.受众身份的转变与角色的突围——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积极受众[J].新闻知识, 2013 (1) :9.

[3]葛自发.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和解构[J].当代传播, 2014 (1) :7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受众互动】相关文章:

移动直播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策略研究12-03

受众调研05-30

受众时代06-01

受众能力06-04

受众融合07-12

受众行为07-21

受众满足08-09

受众关系08-23

受众心理需求05-22

受众心理研究06-21

上一篇: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下一篇: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