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方法范文

2024-05-07

经济方法范文(精选12篇)

经济方法 第1篇

一、计量经济方法特点分析

对于计量经济方法而言, 其所对应的回归方程应当与计量过程中所涉及的各变量向量相关, 在假定X为内生变量向量单位、Y为外生变量向量单位、β为参数向量单位、ε为随机误差向量单位的基础之上, 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在上述整个计量经济方法回归方程当中, 建模者最为关注的应当是对β, 也就是参数向量的确定问题。在计量经济过程中, 参数向量的确定能够借助于计量经济估计的方式所获取。最为关键的问题则是:如何以X以及Y为基础, 实现对β参数向量的数学性描述。而在整个回归方程中, 引入ε随机误差向量的关键则在于:X内生变量向量以及Y外生变量向量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受到测量方法差异性因素的影响, 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与此同时, 对于模型内生变量可能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并无法完全涵盖于一个完整的模型中, 被忽视的这部分因素应当以ε的方式加以描述。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计量经济方法作用之下, β的取值如上文所述, 是通过以X, Y单位为基准所估计得出的, 而ε的取值则是在遵循正态分布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所得出的。然而相对于校准方法而言, 上述 (1) 式中所涉及的ε随机误差向量可直接取值为0。不仅如此, β取值的确定也受到了X、Y基准均衡值的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相对于计量经济方法而言, 校准方法中所对应的内生变量取值在均衡状态下未受到任何变动性因素的作用与影响。按照此种范围, 校准方法与计量经济方法势必会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性, 即:

在按照校准方法所估计得出的回归方程中, 基准状态下所对应的X, Y一致成立基本要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达到一般均衡状态, 如下所示:

而在按照计量经济方法所估计得出的回归方程当中, 基准状态下的X, Y均不满足一致成立的基本要求, 从而也就无法达到一般均衡状态, 如下所示:

二、校准方法特点分析

相对于整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而言, 其所涉及的参数众多, 但众多参数中能够面向整个经济系统进行观测的参数较少。相对于计量经济方法而言, 在数据观测过程中, 仅需要具备一个观测值。与此同时, 对于独立未知性的参数而言, 参数取值的获取在校准方法作用下比较简单。相对于计量经济方法而言, 数据计算的复杂程度较低, 同时数据要求也较低。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在应用校准方法获取模型参数的过程中, 其不仅需要参照政府统计部门所提供的公示性数据, 同时还应当针对包括需求弹性、替代弹性在内的相关外生变量参数取值予以获取。而这部分参数的取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前期测算工作的开展。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而言, 针对弹性参数进行确定的方法各不相同, 弹性参数确定的差异性最终也就导致整个模型参数差异明显。而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言, 针对弹性参数取值的获取往往需要通过借鉴研究成果的方式获取, 工作量大且数据准确性欠佳, 而这也正是校准方法的主要缺点所在。

三、结束语

在本文上述研究中, 简要分析了校准方法与计量经济方法各自的特点, 建立在有关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参数估计的过程中, 将与人的基本行为相关, 对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影响重点的参数以计量经济方法予以确定, 对于其他参数则采取校准方法的方式予以确定,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参数估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摘要:本文以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为研究对象, 着眼于该模型参数确定中所涉及的两类基本方式——校准方法、计量经济方法, 针对两种方法各自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 旨在于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中参数确定的合理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校准方法,计量经济方法,模型,均衡,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燕, 王俊德, 陈作如等.四种多变量校准方法在FTIR多组分分析中的性能比较[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2, 22 (05) :758-760.

[2]孙海涛, 宋荣兴.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01) :121-124.

[3]银温尚, 樊翠玲, 孟春等.浅议计量检定与计量校准证书的区别[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 (10) :247-247.

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第2篇

1.审计形式。经济责任审计的形式,可分为受托审计、联合审计、日常审计、离任前审计、离任后审计、任期中审计。

(1)受托审计。受托审计,即审计部门接受干部管理等部门的委托,独立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2)联合审计。联合审计是以审计部门为主,干部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参加,共同组成审计组,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3)日常审计。日常审计,即由审计部门与干部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审计对象,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中间组织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上述三种审计形式各有利弊,经实践表明,受找审计是今后经济责任审计的主导方面,也是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联合审计可以进行探索实践,但目前不宜在较大范围内推行;日常审计在审计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组织实施。

(4)离任前审计。离任前审计,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这前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前审计,显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时效性,有助于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有助于正确考察使用干部,有助于铸就领导干部的思想防线和约束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

(5)离任后审计。离任后审计,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在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退休等事项之后,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后审计,不符合《暂行规定》的要求,应予纠正。

(6)任期中审计。任期中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任期中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来说,有助于及时检查、考察其职责履行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端正经济行为;有助于及时发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披露严重损失浪费问题;有助于干部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干部,避免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2.审计工作程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接受委托阶级。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接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审计建议;了解和掌握干部管理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做出受理委托审计决定,安排审计计划,确定完成审计任务的时限。

(2)审计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组成审计组,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

(3)实施审计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可按一般审计的方式进行,如组织审计调查、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但应注意在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在审计取证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要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内容等结合起来。同时,在交换意见时,除了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外,还要就有关审计事项与被审计人交换意见。

经济新闻采写基本方法初探 第3篇

关键词:经济新闻采访写作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掌握现代经济知识、了解经济活动规律,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经济新闻开始不断发展壮大。所谓经济新闻,是传递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专业性较强、非事件性新闻占主流地位、更多地运用主观解读方法报道新闻等特点。

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除了必须遵从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规律外,作为具有鲜明的经济特色的专业性新闻报道,经济新闻的采写还要坚持以下六条基本原则:①准确把握经济新闻的价值,扩大报道领域;②注重经济新闻的现实性;③强化经济新闻的服务性;④注重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统一;⑤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统一;⑥采写要“以人为本”。对于一名经济新闻报道者,除了要具备普通新闻记者所需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修养之外,还要熟悉与正确把握相关经济、政治政策,并具有完备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新闻业务技能。那么,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又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一、新颖、独特的新闻视角

同一新闻事件,因为所站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当各种干涩数据,专业术语、名词,春种秋收等循环往复的经济活动使读者的阅读兴趣骤降时,如何变枯燥的经济活动为生动的经济新闻,新颖、独特的新闻视角就显得不可或缺了。

1.另选角度、避免重复

对于同样一个事实,我们可以从接触、观察、解剖事实等角度对其进行挖掘,另选角度,避免重复性,力挖独家新闻。例如,反映邮电建设成就的通讯《你我他相距好近》,将“取景框”对准了电话号簿,从号薄的由薄变厚、个人电话增多等方面反映了邮电的发展步伐,这个精彩的事实把全文支撑了起来,使抽象的说明具体、生动而且形象。

2.显现新意、避免一般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习以为常的经济事件、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当按照寻常角度报道时,难免显得一般化。例如,苏州东吴丝织厂严把质量关、产品畅销国内外。英国查尔斯王子结婚特地选用东吴丝织厂的塔芙绸。从严把质量关人手报道也行,从畅销角度报道也行,但《人民日报》选用查尔斯结婚为角度,其他作背景。这样报道这家企业产品质量好、畅销国内外就十分形象。

二、发掘新鲜题材

春种秋收、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各经济政策出台……经济新闻,年年采写、月月采写、日日采写,许多题材都反反复复写过了,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发掘经济新闻的新鲜题材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多从没有或较少报道的领域捕捉题材。例如,90年代时我们报道市场经济,多从商品经营方面进行采写,资产经营领域却较少涉及,1996年1月8目《文汇报》的一篇报道《卖掉一家百万利润厂换得三家现代化企业》就捕捉到了资产经营这一新鲜题材。②多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角度寻找题材。③多从市场切入搜寻题材。④多从群众关心的事物中发现题材。⑤多从平常的不起眼的事物中寻觅题材。

三、强化平民化的报道取向

平民化就是大众化。也就是要把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新闻写得能让普通大众读懂。无论是关注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着重进行重要政策解读,同时关注产业发展、国际经济以及市场变化和经济界知名人士的财经专业报刊,还是面向所在城市的市民,从百姓视角来透视经济事件,以此来反映、服务市民生活的都市报的相关经济报道,都应当走平民化道路,融入读者之中。

经济新闻要想做到平民化,首先,就要学会视角下移,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待经济现象、经济动态和经济事件。如果国家出台了某项经济政策,我们不应当只想到这是一条新闻信息,而要想一想普通百姓对这项政策会怎么看,它会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此外,在选题内容上尽量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要知道,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经济收入、日常生活和消费这些柴米油盐是老百姓普通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这些,应当是我们报道的重点。

《上海经济报》的记者在参加市环保会议时,听到了综合整治苏州河的规划,提炼出苏州河有朝一日变清的信息,就利用这个为群众所关心的信息写出报道《2010年观光旅游:去苏州河!》,把环保会议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愿意读下去。再如,针对国家调整消费税,提高大排量轿车、实木地板等的税收,《成都商报》在对该调整信息进行报道介绍的同时,并没有大肆宣传,而是视线下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如《地板价格可能大幅上扬》等,从老百姓的视角人手,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取得的效果也比枯燥的政策信息要好得多。

四、讲好故事、写好新闻

在英语中,“新闻”就是“故事”(story)。从某种意义上说,讲好故事,就能写好新闻。在这方面,《华尔街日报》最有发言权。作为全球最有影响的财经日报,《华尔街日报》“讲故事”的方法在财经新闻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并广受模仿。

《华尔街日报》式的文章。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①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②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新闻推到读者面前;③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④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此外,记者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要“会讲”,即在写作的时候做到清晰、简洁、生动,为此,记者在写作的语法、文字、引语、数字等的使用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少一点数字、多一点直接引语、充分利用新闻背景等。

要想充分、合理地利用新闻背景,我们要学会运用新闻背景深化和烘托新闻主题;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作用影响,充分展示新闻的内涵;同时,借助背景材料表达记者的观点;此外,也可以运用新闻背景来解释党的政策,诠释专业术语、概念,传播知识,帮助读者完整地理解新闻的内容和意义。但在运用新闻背景的时候,新闻记者也要注意避免以下四类问题:①从久远写到现在,把过去当主体;②过于格式化,导语之后便是背景;③过于繁杂,形成“背景山”;④可有可无。

当然,经济新闻报道的采写并非千篇一律,其写作方法也各种各样,在此不能够一一列出。以上所示的一些关于经济新闻采写的基本方法,希望能对记者在实际的采写过程中有所帮助、启发。参考文献:

吴玉兰:《经济新闻报道》;张柏兴、汪宗保、龙长征:《专业新闻报道》;肖曜:《角度独特呼之即出——写活经济新闻浅探》,《新闻前哨》;张柏兴、汪宗保、龙长征:《专业新闻报道》;吴培恭:《多发掘经济新闻的新鲜题材》,《新闻爱好者》;方琦:《经济新闻实务》;胡润峰等:《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谷伊宁:《红花还须绿叶扶——浅谈经济新闻的背景写作》,《新闻前哨》。开心一刻

1.一客户拿了一张现金支票来柜台取现,一同事对他说:“先生,请您在小写金额前挂个羊头,谢谢!”(指写个人民币符号)那客户在支票上写?足足五分多钟,然后一脸严肃并慎重地将支票从柜台外递过来,那客户居然在金额前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羊头!顿时整个柜台乐翻了。

2.“你这车开得太可怕了。”我对妻子说。“你也太夸张!”她不满地说,“也没有差到那种程度响!”我摇了摇头,深吸了一口气,打开车门,游了上去。

经济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

对开放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探寻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影响科学的整体发展, 还对每一个单独的学科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的规范和选择始终是构成科学研究过程和实际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它科学研究就无法进行, 也无法转变为对实践的推动。

纵观社会科学的发展, 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验证或构建理论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之上的, 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无形中推进了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及各学科研究方法自身的进步。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专门领域的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应用经济学各领域内具体学科问题的研究方法, 而这些具体的学科问题和学科的研究方法构筑了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有机理论体系。因此,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改变都将给应用经济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带来改变, 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进步都会带来整体科学研究方法的改进甚至是革命性变革。

1 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1.1 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各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贸易壁垒和对其他限制越来越少, 商品和资本世界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不断增加, 这使得我国经济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降低, 第三产业后来居上。

(2) 向发达国家学习,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3) 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体经济前进。

(4)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5) 劳动经济研究的发展。

(6) 金融业的不断完善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1.2 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原有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新趋势的影响下, 原有的定性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对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应用经济学面临着两大挑战。

(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 开放经济环境的形成, 我国的应用经济学从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到研究方法, 都越发显现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特点, 无法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 对其予以支持。

(2) 我国现今的应用经济学研究一直停滞在理论层面, 缺少对我国特有情况的深入剖析, 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应用经济学。

对于此, 我们急需探索一个适合我国开放环境下的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 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方法探讨

应用经济学有着自身的特定学科定位, 它是研究生产要素配置、经济发展与运行、社会产品分配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必须是与客观实践紧密联系的、可以具体操作的经济内容, 以为实践中的人们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它需要在一定的分析框架里展开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 为相关的经济活动提供严密可行的分析思路, 是对某一个经济环境整体框架的研究。

2.1 研究方法的转变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 我国历经了封闭的计划经济到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应用经济学研究在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的同时, 也在研究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 开始大步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理论体系演变, 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 也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经济社会涌现出一大批需要运用当代科学研究方法探索、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此, 一大批学者开始了对外国同领域研究成果的引入和借鉴, 国内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极大改善。

几十年来, 统计与数量经济学开始逐步成为我国应用经济学领域的一种主流研究方法, 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以我国的经济理论和现实为基础, 在定量分析、实证和研究的基础上, 为我国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问题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使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研究机构得以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同时也推进了我国数量经济学中的模型方法开始向非线性方程分析转变, 摆脱了原来的简单的线性方程分析, 数据采用也从时间序列数据拓展到各个层面, 模型估计方法也发展到非参数、半参数估计等方法, 实现了向非均衡、非稳定的研究的转变。

2.2 新的研究体系的形成

由于定量的实证研究更重视实际观察的结论, 只强调对事物过程本身的确实描述, 而涉及价值标准的恰当运用则较少, 同时, 由于我国的发展模式、运行制度设计以及经济组织中各种利益诉求、文化心理因素、历史传统积淀都与其他国家不同, 将西方国家经济模式照搬硬套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中, 可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 在应用西方世界的研究模型时, 其适用条件、先决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数学表达都有所改变, 在应用时, 其模型的适应性条件必须得到全面、严格的审视和判断。但是这种审视与判断有一定的难度, 不同人对其判断也是不同的, 而且费时、费力。

我们认为, 应该将定性的研究引入。定性的研究能够给问题的定下确定的价值标准, 这样一来, 不同的学者根据统一标准进行判断, 再结合定量研究, 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西方的模型准确应用到我国的经济研究中。

因此, 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形成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在分析原西方经济研究模型的构建、依存的条件和语境的基础上, 将原模型根据定性的标准判断所得的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那部分, 在构建中进行根本的改造, 而将模型的其它部分在结合我国环境的定性或定量的研究后, 重新赋予先决变量以全新的经济学含义或更新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方式, 将西方的经济模型最大程度的与我国经济相结合, 确保研究的快速、及时和正确, 为我国应用经济学在开发经济环境下的经济问题研究, 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3 结语

如何根据特定的、不同的语境, 正确地利用研究方法的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推动经济学研究的持续进步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定量的方法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只是我们提出的一种方向, 而总体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 其关键在于研究方法多样性的科学选择和特定研究方法适用前提的合理设定, 因此, 在这里, 希望各同行学者能够共勉、同进, 在具体问题研究时对此问题加以重视, 以共同推动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建设。

参考文献

[1]谷克鉴.探寻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变:以中国开放经济为例[J].财贸经济, 2010 (8) .

经济学方法论 第5篇

第一部分 经济学与历史学

第一章 经济学的研究

第二章 理论经济学的形式化性质

第三章 理论性知识的特殊性质

第四章 一般的与具体的研究

第五章 精确的取向与实在的一经验的取向

第六章 理论和历史学是不可分割的学科

第七章 自利的教条

第八章 “原子论”的指责

第二部分 历史主义的视角

导论

第一章 理论经济学中的历史主义视角

第二章 伪历史主义的取向

第三章 经济制度与规范性法律

第三部分 认识社会现象的有机观

第一章 社会现象与自然有机体

第二章 历史发展的非意图后果

第四部分 各个时代的历史学派

第一章 历史学派的古代渊源

第二章 德国历史学派对于历史法学派的无知

第三章 德国历史学派的政治经济学

附录一 国民经济

附录二 理论经济学及其规律

附录三 实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

附录四 经济学的术语与分类

附录五 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

附录六 经济的需求与目的

附录七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理论

附录八 法律的“有机的”起源

附录九 伦理的取向

亚里士多德主义、先验主义、本质主义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原则

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初探 第6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试点,使用审计手段检查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职责履行情况,为干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明显提高了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于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对提高国家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

1.经济责任审计主体

一元主体理论认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党政机关领导以及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所以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只能是政府审计机关。而多元主体理论则认为党政工作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由政府审计单位进行,而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由社会参与进行。

联合主体论则认为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由组织、纪检、人事、国资委以及审计等部门联合进行,由审计单位人员担任具体的审计工作,其余岗位由其他部门组成。

2.审计对象

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的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当中各位置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是从事主持工作时间超过一年的领导干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并且如果在不履行经济责任的前提下,需要对本部门负责的副职领导干部。

二、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合习惯的审计工作,所以实践证明有效的常规审计工作都适用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通过考核也即评价干部经济责任,为组织部门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格外谨慎,并注意其特殊性。

1.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是在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之后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内容直接影响最终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成本。

狭义论观点认为经济责任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延续,强调通过审计手段实现微观经济责任,要求其审计结果要由于规定的考核指标,包括行政经营、规范管理、创造效益等内容。广义论认为审计财务收支是不够的,尤其是国家党政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审计领导所在地区的经济指标完整性真实性。委托论则强调审计的委托关系,要求在微观经济责任全面审计基础上合适委托者的宏观经济指标与评价。

2.审计方案制定

经济审计的工作范围更大,任务量也更加紧迫,因此审计工作需要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审计人员需要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内的特殊规定,同时还需要采集被审计单位的资料,如下:

⑴任期内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述职报告。

⑵任期单位年度工作总结。

⑶任期内工作计划与工作执行结果。⑷重大经济决策相关会议纪要。

⑸与上级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考核书。

⑹任期内全部会计资料。

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一个详实、全面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需要包含明确的审计依据、目标、范围,根据不同审计对象审计要求有侧重的开展审计工作。

3.审计方法(1)逆查法

按照会计核算相反处理程序,进行表、账、证等不同环节的检查核对。这种方法有着较大的审计适应范围,能够准确抓住问题实质,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有着很高的审计效率。经济审计尤其是领导干部任期审计时间可能长达十几年,这种情况下使用逆查法能够明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抽查存盘法

是被审计单位自行进行的存活以及固定资产盘点。审计人员需要在被审单位自查基础的重点抽查,根据抽查结果判断推断总体是否存在问题。抽查存盘法不会对审计单位正常工作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也缓解了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窘境,在保证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节省了成本。

(3)调查法

审计人员采用观察、查询等方式,调查账目内外的客观事实,从而判别真相,并查找一些新线索。审计人员进入审计单位之后,如果发现异常,可通过座谈、现场观察和查询的方式获得真相,并取得口头或者书面证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作为审计依据,节约时间的同时还能够发现账目意外的问题,适用于违法违纪案件的审计揭露。

4.设立审计意见箱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还需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遵守廉洁从政有关情况进行审计。廉洁从政的情况用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奏效,从账面上也体现不出来。这时,审计人员可以设立审计意见箱,张贴审计公告,让被审计单位的人甚至群众知道这件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审计人员再根据意见箱反映的线索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进行详查,以便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三、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是面向党政机构、国有、国家控股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行为审计,是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控制的有效措施,对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立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运用与思考[J].财会研究,2011(09).

[2]汪立元,顾晓敏.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经济研究,2011(08).

论述矿业经济项目综合评价方法 第7篇

1 矿业经济项目问题

矿业经济项目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于各个方面的项目环境加以勘测, 例如对于矿址所进行的经济数据、选择问题、边界条件等方面信息所进行的选择和转化, 利用这方面所呈现出的客观信息, 能够切实有效的反映出投资方案对于各个方面的期待值是否有着一定的风险, 并且利用评价的各方面参数, 能够更为的针对投资方案加以比较、选择, 确定方案执行的可能性。

设矿业经济项目评价问题:Q={K, C, W, F, P}式中, K={ki|i=1, 2, 3, ...., l}表示备择方案集, C={cj|j=1, 2, 3, ...., m}为决策指标集, W={wj|j=1, 2, 3, ..., m}为评价指标权重集, F={fj|j=1, 2, 3, ..., m}为评价指标函数集, P={p1, p2, ..., pn}为决策者的偏好结构集, n为决策者的个数。具有以下特点:备选方案集由离散、有限的非劣方案组成, 进一步比选的难度大, 但价值也高;决策指标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且指标数目较多;已经明确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需要一个准则来对方案集进行排序。

2 矿业经济项目综合评价方法

2.1 三种评价方法。

2.1.1 AHP。AHP (analytichierarchyprocess) 主要是利用对于问题本身条理进行层次化转变的方式, 来使得构造出的模型有着丰富的层次, 该评价措施本身属于一种具有极高替代性的系统评价方式。在评价的过程中, 备选方案中所呈现出的部分高分环节, 能够最大限度的弥补其他属性所呈现出的低分。并且AHP评价方式能够对于各个方面所考虑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 直接理论求特征的是方式来达到权重确定的目的, 这方面主要是对于专家本身的特长进行利用, 充分反映出了决策者所具有的实际决策偏好。2.1.2 ELECTRE。ELECTRE (Eliminatio Et Choice Translation Reality) 法是一个多指标多方案的排序方法。最早是于六十年代提出的, 它是对备择方案进行部分排序 (ELECTRE-I) 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此法扩展成ELECTRE-II, 提供了对非劣备择方案的一个完整排序方法。此法主要通过两两方案比较, 形成优先度矩阵和低劣度矩阵, 然后利用门槛值确定方案的优劣, 进行排序。2.1.3 PROMETHEE。PROMETHE本身并没有进行完全补偿的效果, 能够充分的对于各方面方案进行排序处理, 该评价措施最终所得出的相应评价结果, 实际上能够较为明确的对于系统项目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加以反应。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利用少量数据输入的形式, 来达到每个决策者本身净流量权重计算的目的, 从而为群决策提供支持, 但是该方式本身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 没有对于如何确定权重的方法加以明确, 也就是说, 在使用该评价措施的过程中, 只能够依靠决策者本身来对于实际问题进行确定后, 再产生一定权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对于复杂的矿业经济项目加以确定, 通过决策者的方式来确定权重, 实际上难度较大。

2.2 矿业经济项目综合评价方法。

2.2.1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依据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方式, 首先要针对矿业经济项目本身的各方面特性加以确定, 以此来构建出一个良好的结构模型, 同时还必须要针对其中所存在的评价指标元素进行互相比较之后, 才能够通过量化构造的方式来判断出具体的矩阵。然后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选定准则的相对权重, 再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这样的情况下, 才能够避免出现疏忽的可能性, 最大限度的保证计算全面。计算各元素对于项目的总排序权重W={wj|j=1, 2, 3, ..., m}。2.2.2优先关系的构造。优先关系的构造是ELECTRE的核心, 为构造不同的优先关系, 必须定义优先度等矩阵。W={wj|j=1, 2, 3, ..., m}是根据AHP确定的权重集, 有如下定义:优先度矩阵CM={cmij|i, j=1, 2, ..., l}

定义1:优先度矩阵cmij表示ki方案优于kj方案的程度, 大小为:

其中, H表示ki方案优于或等价于kj方案的指标下标集。

低劣度矩阵DM={dmij|i, j=1, 2, ..., l}

定义2:低劣度矩阵dmij表示ki方案劣于kj方案的最大程度, 大小为:

其中, e表示决策矩阵中元素大小;H表示ki方案优于或等价于kj方案的指标下标集;H′表示ki方案劣于或等价于kj方案的指标下标集。可信度矩阵SM={smij|i, j=1, 2, ..., l}

定义3:可信度矩阵smij表示ki方案劣于kj方案的可信程度, 大小为:

其中, Zij表示dmij>cmij的准则集合。

2.2.3排序。PROMETHEE是由1984年所提出来的一种多准则评估方法。用PROMETHEEII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之前, 首先定义:

定义4:离去流量ÁÁÁ表示方案i优于其他所有方案的程度, 大小为:

定义5:进入流量表示其他所有方案优于方案i的程度, 大小为: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我国矿业经济项目之中存在着相当大一部分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 那么利用消去与选择转换措施、层次分析法、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等多方面的措施, 能够更好的提出各方面矿业竞技项目综合评价措施, 以此来对于AHP的具体评价指标权重加以确定, 同时利用构造有限关系以及充分排序的措施, 能够更加的客观的来对于矿业项目的相应遴选顺序进行排序处理, 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但是该措施在软件仿真上的使用, 还应当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对于我国当前矿业经济项目之中所呈现出的大量不确定、动态性、复杂性等多个方面问题, 应当要利用决策分析的方式来找出其中的原理所在, 从而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达到确定权重的目的, 利用消去以及选择转换法的形式来对于各个方面的优先关系进行构造, 使用偏好顺序结构的方式来达到评估排序的目的。在三种不同的属性分析方法下, 所构建起来的矿业经济复杂系统评价模型有着良好的综合性评价效果。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矿业经济项目综合评价措施来对于多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矿业经济项目,层次分析法,消去与选择转换,偏好顺序结构评估,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覃频频, 牙韩高, 黄大明.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公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J].铁道货运, 2006 (2) .

[2]王喜富, 张达贤, 王忠强.我国露天煤矿合理运煤方式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 (2) .

排涝泵站经济决策方法研究 第8篇

平原湖区排涝系统一般由湖泊、渠道、排水闸及排涝泵站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众多工程有机结合组成联合运用的整体系统, 整个系统中工程众多, 功能也有所不同, 又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主要排涝系统的运行情况决定了整体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 而子系统的运行状况对主要排涝系统的运行又有重要影响。典型的排涝系统一般分为一级排涝系统和二级排涝系统。一级排涝系统由湖泊、排水干渠、一级泵站及排水闸等组成, 将干渠来水及时入湖调蓄并自排或抽排至外江;二级排涝系统由二级泵站和排水支渠等组成, 将田间涝水及时排入干渠, 减免农田淹没损失。排涝泵站分为一级泵站和二级泵站, 其分布和运行状况对整体排涝系统影响很大, 因为它控制了干渠入流的时程分布, 改变了入湖洪水过程, 自然汇流变成了机械汇流, 因而使干渠水位抬高, 加大了洪峰流量, 峰现时间提前;而干渠水位又直接影响到泵站的运行状况和两岸农田的排涝条件, 对整体排涝系统调度影响较大。平原湖区泵站星罗棋布, 规模庞大, 近来发展很快,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规模应与平原湖区排涝系统匹配和协调, 否则会浪费投资, 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应有一个规模极限即最优规模。过去对排涝泵站效益计算方法研究不多, 效益计算时仅计算直接排涝范围内的直接排涝效益, 且仅估算典型年的涝灾损失并凭经验进行估算, 没有计算间接排涝效益, 也未考虑因增建泵站后产生的副效益及增加的投资和费用, 计算误差较大, 认识上也有些偏颇。本文从整体排涝效果出发, 将排涝泵站纳入整体排涝系统中进行系统分析, 研究其对整体排涝系统的影响, 量化其各项经济价值量, 从而确定排涝泵站的经济效益及最优规模, 对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经济评价及其规模决策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排涝泵站经济效益分析

平源湖区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 沟渠纵横, 圩垸众多, 水高田低, 因而决定了排涝泵站众多而分散, 其排涝任务明确, 一般下雨即开机, 调度困难, 但其规模大, 对整体排涝系统的调度运行有重要影响, 其经济效益计算相当复杂, 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过去只简单计算其控制范围内的直接排涝效益而不计其对整体系统的影响, 经济效益计算不全面, 会导致效益搬家, 将不可行的泵站立项上马, 造成重复建设, 影响投资效果。有的地区为了局部利益盲目新建泵站, 使干渠水位不断抬高, 造成“低水淹高田”, 使本可自排的农田受淹, 并造成防汛压力, 浪费国家资金和资源。因此, 很有必要将排涝泵站纳入整体排涝系统中进行系统分析, 从全局出发, 明确效益计算内容及范围, 对确定其最优规模, 控制排涝泵站发展非常重要。

排涝泵站经济效益E为兴建泵站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即对国家发展所做的贡献大小, 为宏观综合效益, 需逐项分类计算, E包括直接排涝效益Ew和间接排涝效益Fw, Ew即泵站直接排除控制范围内的涝水而减免的涝灾损失与增加整体排涝系统涝灾损失之差;Fw包括减少的分洪损失DF、减少的防汛费用CF及其他效益Eo等, 根据上述各项逐项计算即得排涝泵站的经济效益

E=Ew+Fw=Ew+DF+CF+Eo

1.1 直接排涝效益

排涝泵站的直接排涝效益Ew为兴建泵站所获得的宏观综合经济效益, 即泵站直接排除控制范围内的涝水而减免的涝灾损失 (此值为减免的涝灾损失与泵站投资年值加年运行费之差) 与增加整体排涝系统涝灾损失之差, 一般Ew>0, Ew不仅与直接控制范围内的排涝面积有关, 而且与因增建泵站后抬高干渠水位而使本可自排的耕地受淹面积有关, 应将增建的泵站与整体排水系统一起进行排涝演算, 计算各排水子区减免涝灾损失的累计值。涝灾指低洼地区由于暴雨产生的积水不能及时外排造成农田等的淹没, 受灾范围大, 出现几率高, 淹没损失大。涝灾损失取决于内涝积水量、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淹没面积、农作物种类等因素, 农田涝灾损失一般用减产率来计算, 减产率指农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由于淹水过深或淹水历时过长, 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所减少的产量与农作物正常产量的比值, 可根据灌溉排水试验站农作物受淹试验资料或总结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然后将减产率换算为涝灾损失。各子区涝灾损失计算根据各子区等高面积关系曲线和排涝期农作物受淹试验资料分区建立高程 (或涝水量) ~淹没历时~涝灾损失关系曲线, 供计算时查用, 求得相应的泵站直接控制范围内的涝灾损失值和因增建泵站后使本可自排的耕地受淹而增加的整体排涝系统涝灾损失值。以前排涝泵站的排涝效益计算仅计算泵站直接排除控制范围内的涝水而减免的涝灾损失, 而未扣除泵站投资年值和年运行费用, 更未扣除增加的整体排涝系统涝灾损失, 是不全面的, 且计算方法也不完善, 有些仅仅是估算, 不仅误差很大, 而且方法有错误。因此, 排涝泵站的直接排涝效益Ew为泵站直接排除控制范围内的涝水而减免的涝灾损失, 扣除增建泵站的投资年值和年运行费用后, 再扣除因增建泵站后抬高干渠水位使本可自排的部分耕地面积受淹而增加的涝灾损失而得排涝泵站的直接排涝效益。

1.2 间接排涝效益

间接排涝效益Fw包括减少的分洪损失DF、减少的防汛费用CF及其他效益Eo等。减少的分洪损失DF一般为主要湖泊内围垸及湖外分蓄洪区分洪的淹没损失。兴建排涝泵站特别是二级泵站后抬高了干渠及主要湖泊的最高水位, 会增加分洪几率及分洪损失, 但当泵站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即稳定。根据各分洪区典型调查资料, 综合计算出单位面积分洪损失值, 根据各分洪区容积曲线建立高程~分洪量~分洪损失关系曲线供计算时查用;根据不同湖泊内围垸及湖外分蓄洪区的分洪水位及分洪量查算分洪损失值, 增建排涝泵站后减少了分洪损失为正效益, 增加了分洪损失为负效益。

减少的防汛费用CF一般与干渠和主要湖泊高水位及持续时间有关, 当湖泊和干渠水位超过设防水位后即要防汛, 此项可正可负, 为负时即增加了防汛费用和防汛负担, 产生不利影响, 为负效益。主要防汛费用为备品备料、劳动力及抢险救灾等费用, 根据历年干渠和主要湖泊的防汛资料整理出设防、警戒和保证等各级水位相应的防汛费用, 综合出湖渠水位与防汛费用的关系曲线, 供计算时查用。

其他效益Eo为环保及社会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效益, 可正可负, 如减免涝灾后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机会、减轻了人民群众心理压力等即为正效益;而增加能耗、污染环境及加速围垦等即为负效益, 要根据具体地区和具体工程及影响进行社会经济分析评价。

根据上述内容逐项计算即得排涝泵站的整体系统经济效益价值量, 作为泵站更新改造经济评价和规模决策的重要基础参数输入经济决策模型中进行计算和方案优选, 为排涝泵站投资决策及管理提供依据。

2 排涝泵站规模经济决策

平原湖区排涝系统由湖渠闸站等众多工程组成联合运用的大系统, 整体排涝系统非常复杂, 只要某一子系统变化就对整个大系统带来影响, 为确定排涝泵站装机规模, 假定其他工程均维持规模不变, 仅改变排涝泵站装机规模, 即从自然状态 (无排涝泵站控制) 到整个排涝系统全由排涝泵站控制, 根据不同的排涝泵站装机规模制定不同的方案, 计算相应的排涝泵站控制面积比 (排涝泵站控制面积与整个排区自然面积之比) 进行整体排涝系统之排涝演算, 求得各排水子区的涝水量, 并计算相应的涝灾损失及增建泵站的投资和年运行费用, 求出排涝泵站的直接排涝效益, 然后计算间接排涝效益, 得到排涝泵站的经济效益, 输入经济决策模型中进行计算和方案优选, 探讨不同的泵站装机规模及控制面积比对整体排涝系统各项指标的影响, 分析各经济指标的变化规律, 以经济价值量为目标函数优选最优方案及规模。

目标函数可采用涝灾损失最小、经济效益最大和经济净现值最大等, 其中经济效益及经济净现值最大可分为以自然状态和现状为基础及增量指标等3种情况。当排涝泵站控制面积比达最优值或区间后, 由于涝灾损失和经济效益趋于稳定, 可得到排涝泵站最优方案和相应最优控制面积比及最优规模。

整体排涝系统的排涝演算为湖渠闸站工程系统的逐时段水量平衡计算, 其中总涝水量的排除过程用动态规划模型求解, 同一时段涝水量分配到各个外排闸站时用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值得注意的是控制面积比具有普遍意义, 在众多方案中当优选出排涝泵站最优方案后, 即得相应的最优控制面积比和最优规模。

随着排涝泵站的兴建及发展, 控制面积比逐渐增加, 整个排区涝灾损失也逐渐减小, 而排涝泵站投资和年运行费用逐渐增加, 经济效益也逐步增加, 但增幅渐趋减小, 当发展到一定装机规模时经济效益和涝灾损失趋于稳定。尽管投资和年运行费用增加, 经济效益却不再增加, 涝灾损失也不再减少;当规模再增加时, 其经济净现值会减小甚至为负值, 可找到一最优装机规模临界点或区域, 使排涝泵站与排涝系统匹配和协调, 得到排涝泵站最优方案。经济效益的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 但其中减少防汛费用, 由于影响因素较多, 特别是在排涝泵站装机规模较小, 即在发展初期变化较复杂, 其影响有时有利, 有时不利, 没有明显的规律, 但排涝泵站兴建到一定装机规模后就基本稳定。根据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规律, 可优选出各要素之间的最佳协调点或区间, 得到排涝泵站最优方案和控制面积比及相应最优规模。

3 案例分析研究

我国中部地区某平原湖区为一以湖泊调蓄为中心, 湖渠闸站功能齐全的典型排涝系统, 具有普遍代表性, 以此案例进行分析可获得一般规律。该排区自然面积7 135 km2, 已建排涝泵站654处, 22.52万kW, 3 290 m3/s;其中一级泵站16处, 8.48万kW, 1 607 m3/s;二级泵站638处, 14.04万kW, 1 683 m3/s;可谓规模宏大。本排区为农业区, 其他产业比重不大, 围湖造田已得到控制, 为简化计算, 计算中忽略了其他效益。通过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其他效益不影响方案比选。排涝泵站经济效益要具体排区具体分析, 既要提高模型仿真度, 又要尽可能减少工作量。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计算, 得到经济决策成果见表1所示。

从表1中可见其最优方案为方案4, 相应最优控制面积比为83%, 优选区间为82%~84%, 计算出相应的排涝泵站最优装机规模为29.3万kW, 其中一级泵站11万kW;二级泵站18.3万kW;其相应的优化区间为29~29.6万kW, 即达到该区间后排涝泵站已与整体排涝系统最佳匹配, 尔后应控制排涝泵站发展, 否则将得不偿失, 出现效益转移及经济净现值为负值的不可行状况。从本排区计算结果分析, 排涝泵站现状规模已趋近优选区间, 尚可适当发展, 可增建排涝泵站6.78万kW, 其中一级泵站2.52万kW;二级泵站4.26万kW;最大装机规模应控制在7.08万kW以内, 其中一级泵站2.62万kW;二级泵站4.46万kW。计算结果与本排区规划基本一致, 验证了本方法的全面性及正确性, 也纠正了排涝泵站规模越大越好的错误观点, 为控制排涝泵站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排涝泵站控制面积比也并非100%控制最好, 本排区以83%左右为宜。计算成果表明, 以前的效益计算是片面的, 增建排涝泵站并非总是有经济效益的。通过分析计算, 发现了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规律性, 获得了排涝泵站的最优方案和控制面积比及最优装机规模, 对排涝泵站的经济决策和兴建及调度等均有实用价值。

4 结 语

本文从系统分析观点出发提出的排涝泵站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及经济决策方法内容全面, 方法合理可行, 为排涝泵站投资和经济决策及管理提供了依据。建议将排涝泵站纳入整体排涝系统统一规划和调度管理, 避免盲目增建, 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通过实例分析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发现了各项经济指标的规律性, 获得了排涝泵站的最优方案及相应最优规模, 对排涝泵站的兴建及调度管理均有实用价值, 对当前的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经济评价及规模决策, 具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平原湖区排涝系统影响因素多, 非常复杂, 计算量大, 很多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限于篇幅, 实例计算中大量参数选择论证及输出信息未列出, 仅对其规律性及结论进行了综合说明。

参考文献

[1]郑立梅.水利工程经济[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的经济实质 第9篇

关键词:存货计价方法,存货价值,经济实质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生活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资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存货价值可能转化为生产成本, 营业成本和企业的其他耗费, 因此存货的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真实,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价值、成本和利润。存货的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真实有赖于存货计价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是会计核算中对资产耗费成本手段。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其对企业产生的后续影响也不一样。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存货计价方法。

一、存货计价方法及其分类

1. 存货计价方法

存货计价方法是成本计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核算中对资产耗费成本计算的手段。企业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形成不一样的存货单价, 所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价值就涉及使用哪个单价的问题, 也即是企业采用哪种的存货计价方法的问题。

2. 存货计价方法的分类

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平均成本法 (包括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 和个别计价法。

先进先出法 (FIFO) :First In First Out, 出库的货品都是最先入库的。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前提。

后进先出法 (LIFO) :Last In First Out, 出库的货品都是最后入库的。以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前提。 (由于2006年我国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 其中对存货计价的方法做出了规定, 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所以本文不再对此方法做详细研究。)

平均成本法:1) 加权平均法:以本期增加数和期初结存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发出存货的单价。期末一次性计算单价。存货单价= (期初结存成本+本期增加成本) / (期初结存数量+本期增加数量) ;2) 移动平均法:以本次购进存货成本和以前结存数成本之和除以本次购进存货数量和以前结存数量之和计算发出存货的单价。每次发出存货都要计算单价。存货单价= (本次购进成本+以前结存成本) / (本次购进数量+以前结存数量) 。

个别计价法:以存货增加时的实际单价作为其成本, 每个产品单独计价。

二、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存货单价来实现的。存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存货价值可能被用于生产转化为企业的在产品成本和生产成本, 有可能用于销售转化为企业的营业成本, 或者企业自用转化为其他耗费。企业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形成不一样的企业存货单价, 由此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结存成本就会有差异, 最终这种差异就会体现在企业存货价值、营业成本, 税收、利润等方面。

1. 先进先出法。

企业采用此法的优点是使存货的账面结存价值接近于近期市场价值。先进先出法下出库的货品都是最先入库的, 期末存货是最后购进的的价格计算, 这样可以客观的反映企业期末资产状况。在通货膨胀时, 先进先出法将会导致较低的销售成本、较高的期末存货余额和净收益额。较低的销售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存货的账面结存价值接近于近期市场价值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其缺点是会形成较高的销售毛利、所得税, 从而使企业缴纳较高的税收。而当物价持续下跌的时, 则可以降低税收, 但同时会导致较低的净利润, 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影响以净利润为基础的各种奖励和报酬。

2. 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可以使存货的价格平均化, 使存货成本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能较真实的反映出期末存货价值和出库产品的成本, 所以可以使得企业以此计算出的销售成本、期末存货余额、销售毛利、所得税和净收益额较为真实。但是要注意采用平均成本法不能完全消除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影响。

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两者差别: (1) 采用加权平均法时的优点是企业只在期末计算产品平均成本, 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进而计算存货结存价值, 计价工作量相对较小。其缺点是不能够及时的掌握企业产品成本情况和结存情况, 不利于存货日常管理。 (2)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时, 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每购进一次存货就重新计算产品平均成本, 能够及时的掌握企业产品成本情况和结存情况, 计价工作量相对较大但是也较为分散。

3. 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最能真实的反映期末存货价值和出库产品的成本的存货计价方法。其优点是能正确计算存货实际成本, 可随时掌握企业实际存货情况。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该法对存货管理要求较高。取得存货时需要分批存放, 只适用于数量少, 价值高的产品。如:名人字画, 贵重珠宝。

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应该考虑该存货计价方法能否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营业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 企业所处经济环境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企业对产品成本、税收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2]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朱小平.初级财务会计学.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经济法教学方法探析 第10篇

1.1“问题导向法”的含义

问题导向法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教学重点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技巧的习得,是一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方法,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问题导向法则强调以问题引导教学,教学围绕问题展开,落脚点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问题导向法的开展

1.2.1 设置问题

问题导向法首要的就是要设置问题。问题设置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问题导向法能否顺利开展,以及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分别设置较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公司法》这一章时,笔者首先会提出一个问题:“公司是人吗?它有哪些人格要素?”这就是一个比较宏观方面的问题,它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和理解“公司”的概念、特征和属性。再如:在讲解《公司法》公司股东这一节时,笔者会设置“股东认定的条件或依据是什么?”这一比较中观或微观的问题。

1.2.2 讨论问题

提出问题后重点是要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讨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尽量要充分,避免草草收场。学生发言时老师应当目光专注于学生,面带微笑。老师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即使学生的发言有不妥当之处,老师也要耐心倾听,不要横加指责。

1.2.3 分析问题

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发言依据法律知识及专业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指出学生发言中不当或错误之处,对正确或有积极意义的发言进行鼓励和表扬。

2 案例分析法

2.1“案例分析法”的含义

案例分析法是指教师结合所讲授的内容,选取一个典型的经济纠纷案例,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析的一种教学方法。

2.2 案例教学的组织或运作

2.2.1 选取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是否能吸引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在于选取的案例是否典型,是否有代表性,是否生动有趣。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案例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可从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选取,也可从自己亲自代理的案件中选取。案例选择好后,最好提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就能避免在黑板上抄写,可有效地节省时间。比如笔者在讲授《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部分内容时,曾选取了亲自代理的一个案件:成都某灯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赵某诉公司股东会无效案,由于案件本身很有代表性,且是自己亲自代理过的,讲解起来得心应手,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效果非常明显。

2.2.2 介绍案情

介绍案情是学生了解案情、熟悉案情的关键。如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最好播放多媒体进行介绍,这样就可以尽量把案件介绍得详细、完整一些。如不能使用多媒体,就需要把一些关键的信息写在黑板上。介绍案情要详略得当。无关紧要的信息尽量少讲,或者不讲,以免掩盖了关键信息。

2.2.3 设置问题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很多老师容易忽略的环节是设置问题。即老师应当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解答,这样,学生听取老师的案情介绍才能有目标、有重点。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所设置的问题中所包含的理论问题。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也采用了案例教学,但效果不明显,这往往是由于没有设置问题,或问题设置不当。

2.2.4 学生分析案情,解答问题

学生分析案情,解答问题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切忌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去分析案情,解答问题,如学生有不同意见,相互之间还可展开辩论。教师要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即使学生的分析有错误,也不要随意地制止或批评。如果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仍然只是听众的角色,不能广泛参与其中,那学生就根本得不到锻炼,案例教学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2.5 老师评析

老师评析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老师应当对学生的表现、观点和结论进行适当的评析,肯定学生正确的观点或结论,指出其错误的观点或结论,并帮助学生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另一方面,老师也应当向学生讲解自己对案件的分析,自己对法院判决的看法。这样,学生才能对案件本身,对自己的观点或结论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3 模拟经济仲裁教学

3.1 模拟经济仲裁教学的含义

模拟经济仲裁教学是选取一个典型的经济纠纷案例,指导学生担任案例中的不同角色,组成模拟仲裁庭仲裁该案件,进行实战演习。模拟经济仲裁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综合性较高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模拟经济仲裁提供的训练真实、自然,涉及的知识全面,运用的法律程序系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

3.2 模拟经济仲裁教学的要求

3.2.1 学校或学院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模拟经济仲裁作为经济法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确立指导教师组,确定模拟仲裁庭成员及分工,制定相应的评判或考核标准,使学生认识到模拟经济纠纷仲裁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是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一个必须环节。

3.2.2 准备工作要充分

仲裁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且严谨的准司法活动,涉及的内容和程序都非常多,如案件的选择,角色的分配,各种仲裁文书的完成,等等,必须认真准备,才能使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得以开展。

3.2.3 严守组织纪律

学生对分配的任务必须按规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仲裁过程中,要求态度严谨,不要把模拟经济仲裁做成单纯的节目表演。参与学生或旁听学生更不能在仲裁庭上嬉笑打闹,影响干扰仲裁活动。

3.3 模拟经济仲裁教学的组织或运作

3.3.1 积极做好前期准备

指导教师最好先组织学生观摩仲裁庭实际仲裁,了解熟悉仲裁庭仲裁案件的一些基本程序和规定。指导老师根据教学需要收集、选取恰当的典型案例。选取的案例,以典型的经济合同纠纷为宜。分配角色,确定案件的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以及他们的代理人,成立仲裁委员会,拟定仲裁员名册。组织讨论,确定仲裁计划,完成各种仲裁文书写作。指导学生按照仲裁法规定的程序,完成案件仲裁的申请和受理、仲裁庭的组成等工作,让学生熟悉案例中各种角色的特点。做好模拟仲裁庭现场的布置和宣传工作。

3.3.2 重点做好开庭的各项工作

要求不论是对事实的认定,还是对相关法律规范的援用都要基本正确和准确;严格按照仲裁法规定的开庭和裁决程序:如申请人提出仲裁请求、被申请人进行答辩,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提出证据并相互质证,相互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意见,调解,裁决,一步步进行,出色地完成案件的裁决。

3.3.3 认真作好考核评定、总结工作

把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情况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督促学生积极、认真参加各项活动。教师对模拟经济仲裁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考核,依据学生在模拟仲裁庭中的表现、个人的书面心得体会,评定成绩。

摘要:经济法是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对于增强经管类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依法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总结,有助于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笔者总结20余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其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孟继超.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6).

[2]王君超.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5(19).

大经济学家的学习方法 第11篇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且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只要能改掉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记笔记。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记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 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着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什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变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集中力不够。

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

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30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都完全忘记外物1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是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的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功夫。这功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功夫。这准备功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哪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尽量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它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地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慢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从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实难为外人所道也。

摘自《卖桔者言》

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

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地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奶牛场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第12篇

1资金负债表

利用资金负债表进行牛场经济效益分析, 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牛场的资本价值的多少, 是否赢利;另一方面当准备在自己的牛场注入新的资金时, 可以帮助奶农了解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到房舍和其他基本建设当中。在这里应当注意的是, 在新项目建设前, 首先搞好施工预算, 一定要量力而行, 不要盲目投资, 避免开工后, 一旦资金不足或不能及时周转, 形成半拉工程, 造成巨大损失。

生产负债表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奶牛场的资产与负债之差可以说明该牛场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这个差有时叫作“净值”, 而且应当是正值, 并且年年递增。如果逐年递减, 不管是否赚钱, 牛场会越来越穷。如果是负值, 表明该牛场欠债越来越多, 资不抵债, 面临倒闭。可根据这种分析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免于破产。

一般来说,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数能衡量牛场现有流动资金的多少。如果是正值, 除留足季节性资金需要外, 可根据剩余资金的多少来确定新项目的开发。

2损益表 (资金平衡表)

损益表它简单记录了奶农一定时间段 (月、年) 的财务状况, 通过一种平衡关系, 找到所获利润的多少。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牛场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单项, 使左右两部分的总计数相等平衡。利润是期末价值、销售收入、暂付款之和减去期初价值、购入成本、暂收款之和所得, 如果是正值就是赢利, 若是负值便是亏损。

3毛利润分析

毛利润分析法是牛场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以每头牛为单位计算较为方便, 奶农只要作好了计算毛利润的记录, 他就能不断地检查自己牛场的财务和技术状况。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可以与自己经营其他项目的赢利情况进行纵向比较, 还可以与其他牛场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横向比较。

牛场经营的生产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是指能够分摊给每头牛的支出消费。如:精粗饲料费用、兽药费用、配种费用等。固定成本是指整个牛场所承担的、无法分摊给单项经营的花费。如:佣工、租金、燃料、水和电等。销售收入减可变成本就是毛利润, 再减固定成本便可得到净利润。

两者比较, 例二采用了不用精饲料, 完全以优质粗饲料为主的饲喂方式, 尽管产奶量比例一少了2000kg, 但实际毛利润却多了705元, 说明高投入高产出不一定有高效益。如果不进行毛利润分析, 奶农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毛利润分析法还表明, 几对变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灵敏性, 当对某一项投入作细小的调整时, 其最终数据的变化幅度极大, 远远超过调整另一个投入项所产生的影响, 这可从实际毛利润上得到反映。毛利润对精饲料价格和牛奶产量的关系反映灵敏, 而对饲料喂量与牛奶价格之间的关系不灵敏。因此, 在实际生产中, 要尽量调整灵敏性高的相关项目, 以获得较高的效益。

上一篇:公共关系上山下乡下一篇:氮化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