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管理培训生

2024-07-30

解读管理培训生(精选4篇)

解读管理培训生 第1篇

关键词: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纸媒

1 引言

在我国纸媒的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纸媒新闻报道的总体思路起着引领和主导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读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纸媒的时政新闻要想获取更多的关注和受众,就必须走向民生化道路。但是,当今我国大部分纸媒报道的时政新闻内容较为枯燥,而且千篇一律,对于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不能起到良好的激发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从民生角度解读时政新闻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进行的研讨话题。

2 时政新闻的民生性质

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是我国纸媒的新闻报道中的两大种类。其中,民生新闻往往关注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社会聚焦,主要以接近老百姓生活的报道为主要内容。而时政新闻往往指的是对国家最新事实的报道和对国家相关政治活动的解读。尽管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在题材上有着很大差异,但是从实际意义来看,时政新闻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民生新闻。故而,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民生性质。例如医疗改革、养老问题,这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种种问题是人民关注的重点,也是国家的政治动态。

因此,时政新闻的民生性质就是通过民生新闻解读时政新闻,在体现新闻价值的过程中尽可能将民生新闻的因素体现到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去。要从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作为入手点,积极探寻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契合点,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通过民生新闻的元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创新纸媒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

3 时政新闻存在的不足

为读者报道独特的、民生化的时政新闻是现阶段我国纸媒的一个共识。但是在实际进行时政新闻的报道和解读过程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时政新闻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3.1 时政新闻的质量和数量不足

时政新闻的质量不佳是当今纸媒业中的一个重大弊端。随着电视、广播和网络上时政新闻的增多,报纸的时政新闻已经缺乏一种即时性,读者对于报纸中的时政新闻关注度也日渐降低。这就造成了很多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对于时政新闻的质量不重视,在字数和篇幅上缩水,内容也不够详实。例如“十八大”期间,尽管很多报纸都将“十八大”作为一个重头戏进行报道,所占的版面也有所增加,但从实际上的字数和内容的详实程度来看,时政新闻的质量仍然略显不足。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纸媒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加之读者对于阅读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厚报时代”来临。现阶段我国纸媒业中大部分报纸都由传统的几个版面扩充到几十个版面,有的报纸甚至有几百个版面。随着版面的增多,新闻信息容量也在不断扩大,纸媒的贴近性和服务性越来越强。尤其是某些为了追求读者数量(实质追求经济利益)的报纸将服务性内容、广告性内容全部呈现在版面上,造成了时政新闻的数量严重不足。

3.2 传统陈旧的报道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纸媒业的时政新闻往往都是围绕着国家时事政治、国家政治活动、领导活动进行,略带一些群众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映。其中,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占据了相当篇幅和版面。而且,上到中央下到地方的报纸几乎都是沿用一种传统陈旧的报道模式,那就是时政优先,主题先行。这就导致了当下我国报纸中时政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呆板,信息不足而说教有余,缺乏一种人性化的报道。

3.3 时政新闻的版面弱化

从时政新闻的重要性来看,时政新闻本来应该放在报纸的重要版面,以保证时政新闻能够充分体现出其新闻的价值。但是,很多都市类报纸往往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眼球”,通过颜色、版面位置和字体等编辑手法,将时政新闻弱化,将其他新奇的、有趣味的和可读性强的新闻突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时政新闻版面无人问津的现象。例如一些报纸的头版头条是时政新闻的提要或者标题,而倒头条却是一些新奇古怪、引人阅读的逸闻趣事;或者是一些报纸的头版头条是时政报道,但是在转版之后却又很难找到。

3.4 时政新闻太过于严肃缺乏民生化特色

无论是中央党报,还是其他类型的报纸,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上仍过于严肃,缺乏一种亲近民众的特点。过于沉闷和僵硬的时政新闻报道会造成报道风格缺乏感染力和表现力。没有良好地将民生新闻的一些元素渗透到时政新闻中,读者感受不到时政新闻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4 促进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措施

4.1 强化时政新闻的报道

缺乏大量时政新闻的纸媒又该从何谈起促进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所以,强化时政新闻的报道是实现时政新闻民生化和促进时政新闻民生化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这就要求广大纸媒业首先要将时政新闻放在头版头条,给予充足的体现和强化处理。其次,在重大政治新闻发生的时候,纸媒业应当积极参与报道,与电视、广播和网络上的时政新闻积极进行竞争,发出属于报纸的声音,不断强化报纸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最后,尽量做到时政新闻的全方位报道。

4.2 加强民生新闻元素的渗透,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在确保报纸中有大量时政新闻的情况下,促进时政新闻民生化就需要做到加强民生新闻元素的渗透,不断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具体来说,有关民生问题的时政新闻,报纸就应当从读者的切身需求入手,将老百姓的视角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而且,时政新闻要走向民生化,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新闻看点和阅读亮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时政新闻报道就是广大纸媒业应当遵循的报道原则。对于政府和国家较为重视的一些民生问题,不能再像以往一样简单报道,要以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进行跟踪报道。

其次,报纸与电视、广播和网络的报道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字。读者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感受到亲和力,满足一种阅读快感,时政新闻的受众自然而然地就多了。故而,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人情味和生活特色。例如某报纸在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出访欧洲的时候,应同时报道受访国的领导人对习主席的晚宴接待规格等,让老百姓能够感受到一种生活气息。

4.3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报道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对《人民日报》考察的时候曾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换句话来说,就是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时候,报道内容一定要接近民生,一定要将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摆在主体地位,一定要将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传递给老百姓,一定要将民生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时政新闻报道的时候,纸媒业必须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报道,从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出发,不要出现空话和大话,要为人民大众的实际利益着想。此外,在时政报道的选题上,也应当以人民大众的关注焦点和需求作为出发点,报道内容必须是人民大众极为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报道过程中尽量使用一些通俗的语言,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注。

4.4 提高新闻人的洞察力

通常来说,时政新闻的信息量很大。新闻人需要在庞杂多样的信息中挑选出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新闻信息,而且要从时政新闻民生化出发。所以,促进时政新闻民生化对于新闻人来说就有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新闻人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洞察力,积极挖掘时政新闻中的一些民生化本质。

4.5 深度报道时政新闻民生化

所谓深度报道时政新闻民生化,指的就是纸媒在充分了解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基础之上,积极报道一些能够引发老百姓关注和能够产生共鸣的内容。时政新闻民生化不仅仅要体现老百姓的普通生活,更要切实关心他们的住房、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问题。所以,在进行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报道之时,一定要深挖内容、深度报道,在合适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报纸中以连载的形式进行。

5 时政新闻的民生化

5.1 时政新闻民生内涵的体现

时政新闻民生内涵的体现是新闻媒体行业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对于纸媒业来说,要体现时政新闻的民生内涵就必须按照新闻媒体的总体部署,不断进行宣传,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道路不断推进。尽量将时政新闻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联系起来,加强报纸中文字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让时政新闻中的民生内涵彻底突出,达到良好的报道效果。

5.2 时政新闻中民生内涵的应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会议新闻公式化的影响,时政新闻在报纸中已成为一种弱化的新闻种类。但是,近几年的“两会”新闻却大受欢迎。这其实就是时政新闻中民生内涵应用的良好作用。时政新闻将国家政治和民生问题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时政新闻具有了民生内涵,参与报道的纸媒业也不断将民生内涵作为报道重点,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例如一些报纸充分阐述了过往一年政府对老百姓的帮扶情况,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把政治话语转变成新闻话语、百姓话语,这些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时政新闻中民生内涵的应用让时政新闻具有了民生特征,让老百姓更为关注国家政治、经济等大事。

5.3 在时政新闻背景中体现民生内涵

在时政新闻背景中体现民生内涵就需要纸媒业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尤其是政治活动的报道中,做好相关的背景补充和问题阐述。纸媒业必须充分了解政府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每一则时政新闻的相关新闻背景链接,通过报纸的传播形式充分体现民生内涵。

6 总结

时政新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定是民生化,只有实现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才能让人民大众从各方面解读政府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而纸媒业也只有实现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才能充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率。

参考文献

[1]吴丽.媒介角色再思考——由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想到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2]刘彤.关于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3(18).

[3]米永平.时政新闻创新要走民生化道路[J].中国传媒科技,2014(02).

[4]李振山.时政新闻的民生化[J].新闻窗,2012(05).

[5]许晓楠.追求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J].记者摇篮,2013(05).

[6]邓进前.关于电视时政新闻改革的民生趋势探讨[J].新闻传播,2013(07).

[7]罗燕.浅谈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好处[J].青年文学家,2011(13).

山东复读生政策解读 第2篇

日前,我省发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从2014年起,凡具有山东省高中段学校学籍并有完整学习经历的合格毕业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当地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上述负责人说,当然,如果社会考生在流入地有稳定工作、住所,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等,能否就地高考的政策将来还会进一步细化。

2011.另生情愫,另类解读 第3篇

叶伟信的选择则是尽力致敬,他十分聪明地在每一站的宣传中都反复强调“不比较,不超越,只想真心拍一部好电影。”他回忆起年轻时坐在电影院,看到银幕上张国荣与王祖贤缠绵悱恻的画面,甚至保留了87版摄影黄岳泰、武术指导马玉成、服装设计吴宝玲等老班底,那段年代久远的电子合成器旋律带出的《倩女幽魂》主题曲,也在影片的最初就响起。在颠覆了整个故事情节之后,他以余少群那张颇有张国荣意韵的脸收尾,随即字幕“永远怀念张国荣先生”出现,“人生路,美梦似路长”歌声传来,却不见他以此为噱头博宣传。在尊重前辈张国荣方面,叶伟信赚了不少分数,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他对故事的颠覆,以及他选择的演员。有人刻薄评论,“这部戏有人在背台词,有人在装傻,有人在卖萌,只有古天乐一人苦撑,想来这也是他最后哭得那么伤心的原因。”1987版《倩女幽魂》,大概是横亘在叶伟信面前无法超越的经典了。

即便如此叶伟信也要拍《倩女幽魂》, “现在内地电影发展蓬勃,翻拍不是大问题,好题材用现在的技术,好的演员再重现一次,也不错。从时间上来说,一部经典过了二三十年都会被重拍一次,这是很正常的。”《叶问》已经证明了他重拍经典的能力,1987版《倩女幽魂》则给了他改编的线索:“老版中有一个情节,燕赤霞要保护小倩不被阳光照到,不然她会灰飞烟灭。当时我就胡思乱想,是不是燕赤霞也默默爱着小倩呢?而作为猎妖师的燕赤霞,遇到小倩的可能性比宁采臣更大,被诱惑时也很难过这美人关。”

只不过,他不愿意称三位主角的关系为“三角恋”:“是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看一个过去的故事。燕赤霞知道自己不能爱聂小倩,但放不下,就展开了一系列缠绵悱恻的故事。”正如叶伟信所说,新版《倩女幽魂》是拍给80后看的,在这个感情动荡的年代,叶伟信的重拍,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击中了人心—自然,亦是《聂小倩》故事本身,给予他新的空间。

必须承认,1987版《倩女幽魂》在当下被人当做经典怀念,其中,一定有张国荣的因素。余少群很幸运,在张国荣之后重塑宁采臣,余少群也很不幸,他必须接受人们对张国荣的怀念,还有在这怀念背后的苛刻标准。

对话余少群

FAMOUS:对1987版《倩女幽魂》有什么印象?张国荣对你这次出演宁采臣有什么影响?

余少群:读小学还是初中那会儿就看了这部电影,电视里老播,现在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哥哥忧郁的神情,王祖贤的千娇百媚,以及那段生死离别的场景。能出演哥哥的经典角色,幸运也兴奋,他表演的精彩处是说不完的,记忆最深是当“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的音乐响起,哥哥缓缓走进镜头,镜头拉近,他精致的面容也越发清晰。

FAMOUS:你扮演的宁采臣有点“呆呆的”,对这个角色如何理解?

余少群:新版中宁采臣遇到了小倩后才有了初恋,看起来“呆呆的”,是他不会处理和女生之间感情的一种表现,青涩又纯真。无论是谁,在面对爱情时都会紧张,宁采臣也不例外,但他在面对生死,却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FAMOUS:影片的结尾,小倩与燕赤霞一同留在兰若寺;最后一个镜头,宁采臣听到身后有小倩的声音在喊他的名字。给观众留下悬念:小倩到底爱谁?你如何理解?

余少群:小倩的感情有两段,但都是初恋,所以对她来说都同样重要。最初我也会想“小倩到底爱谁”,但真正拍起来的时候,慢慢和宁采臣这个角色融为一体,也会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宁采臣和小倩、燕赤霞之间的关系,还有这段刻骨铭心的爱。

FAMOUS:你觉得是什么使这个故事成为经典?

解读管理培训生 第4篇

一、表演──阅读教学的全身心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让聋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表演。例如,在教学《颐和园》这篇游记课文时,笔者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聋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颐和园景点,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可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课堂表演,可以充分体现聋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二、故事会——引领聋生自觉走进阅读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让聋生喜学乐学,就得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入境体验。当然,创设情境时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决定情境的基调。如欢快、轻柔、喜爱、赞美、幽默的喜乐性课文情境,要使聋生在感受愉快刺激中引起情感上的反应;壮烈、伤心、悲痛、憎恶的悲愤性情境,须使聋生在正确的基调上受到深刻的理性教育,得到认识生活真理和精神升华的乐趣。笔者常常以一个个或优美或悲壮的故事作为引子把聋生吸引到阅读课文上来。

三、画笔——描绘聋生五彩的阅读世界

由于聋生受其生理缺陷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自读过程中对作品形成的形象往往不够完整,在大脑中的印象也就不深。如何让些形象深刻地印在聋生的脑海中?笔者想到了绘画。让聋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四、辩论——在阅读中成就发现者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聋生在回答问题时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从而启发培养聋生聋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笔者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个折衷: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一味等待被人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该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勇气。这里,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五、信息技术——为聋校阅读教学插上翅膀

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对于一些文字上的叙述难于理解领会。聋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聋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例如,笔者在教学《捞铁牛》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沉在黄河中的铁牛的过程,使聋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学习中,聋生指出了怀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捞八只铁牛就需要把十六船泥沙铲入黄河,这样做既费事,又可能会将河道阻塞。”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教师让聋生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聋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聋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劲头。

六、多角色活动——自主阅读的号角

今天,课堂教学要以聋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使聋生摆脱过去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僵化不变的角色地位。教师应当想方设法给聋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转换角色的机会,调动和发挥聋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聋生在课堂这块民主自由的天地里,充分施展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

上一篇:医院人事档案下一篇: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