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困惑范文

2024-05-24

专业发展困惑范文(精选12篇)

专业发展困惑 第1篇

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1.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迅速成为发达国家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不同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不少学者主张打通传统的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分隔,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和专业规范四大子系统,其中专业理念起统帅作用,其余三者是基础,四个系统内部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各种障碍的特殊儿童,工作复杂程度非普通教育工作所能相比,专业性更强。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除要具备普通教育教师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崇高的专业道德和人道主义服务精神、先进教育理念和正确教育信念、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综合型能力结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品质等特殊的专业发展内涵。

2.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除了具有一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同特征外,又有其专有的特征:

一是独立性。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相比,有着更为特殊的需求。因此,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中,必须保证相对独立性,建立相互依赖又相对独立的教师培养、培训、进修体系,以满足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不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

二是复合性。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着“培养、塑造、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等多重教育任务,要针对每一个特殊儿童制订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这种情况在普通教育中是不存在的。这势必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能简单局限在普通教育的樊篱内,需要涉及教育、康复、医疗、心理等各个方面,具有复合性。

三是创造性。相对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丰富的理论资料和实践经验可供借鉴,尤其在掌握特殊儿童心理特点、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设计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训练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探索。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也应该体现创造性。

二、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

1.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特殊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不是任何具备了教师资格的人就可从事的,它有其特殊的专业能力要求。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机构也相对匮乏,相比于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大多为后来进修不同专业的大专或本科学历,教师专业水平不够强。以湖南省永兴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全校26名教职员工中特殊教育专业教师10人,占比为39%;其他专业教师12人,占比为46%;工人4人,占比为15%。(见图1)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比较弱,专业水平不高。

2.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

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也会对其专业成长产生影响。残障少儿的教育过程艰辛而效果不明显,致使许多教师较难通过这一职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同时,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学生升学、就业的压力相比普通学校少了许多,教师的自我期待和认同感也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没有培育“优秀人才”的荣誉感,连“桃李满天下”的精神享受都无法实现。这就导致有些特殊教育教师觉得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没有生趣,教学没有激情,他们只求完成教学内容,不管教学效果,对特殊教育专业发展没有动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就谈不上专业化发展。

3. 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相对滞后,职后培训较少

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极少,远远不能满足特殊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县级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不高,如我校教师2014年继续教育培训总67人次,其中参加专业培训的为7人次,占比10%;2015年继续教育培训总55人次,其中参加专业培训的为9人次,占比16%。(见图2)教师培训的机会总的来说并不多,甚至有些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特殊教育的培训类型多是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而关于特殊教育的技能方法等实操性的培训极少。

4. 特殊教育的外部支持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接受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很少,究其原因,经费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各校的特殊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来源比较单一。在国外有些国家,如美国,其教育部下设的特殊教育办公室可以帮助或资助有志于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学生完成学业,特殊教育的经费不仅有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还有较多是来自私人团体的支持。经费来源的多样化能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供保障,他们还对参加进修培训的教师提供额外的补贴,这样便可留住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

三、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 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也应该多元化。我们可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来完善。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等院校专门设立的特殊教育专业,进行系统的教育,这种方式专业性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是加强教师职后培训。有学者提出,校本培训是当前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要多采用“以学代训”“以研代训”等校本培训形式,倡导交互式培训、研究型培训等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在实践中,强化实施五项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加强师德培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依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科学育人。

(2)加强新课程培训。坚持以“全员参与、重点推进、共同进步”为目标,采用集体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办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不断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

(3)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学、心理学及康复理论等知识培训,使教师能够根据残障学生身心特点和学科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强化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开展医教结合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效益。

(4)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训。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校本培训中,学校要始终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问题即课题”,积极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分析、反思、实践、总结,鼓励教师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集思广益,使学校科研与个人科研有机统一,共同发展。

(5)加强专业知识更新培训。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有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力,更应具备适应“三类”适龄残障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要持续对教师进行中国手语、言语康复、智障学生评估及训练等培训,把所有教育教学人员培养成为具有专业发展方向的专家型教师。

2. 拓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

(1)鼓励专业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积极联系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定期派1~2名骨干教师到高校脱产进修,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本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层次,尤其是本专业的前沿理论与技术,也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相关高校研读本专业课程。

(2)举办专题讲座。除了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外,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安排骨干教师面向全体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学习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有计划地聘请校外的教育教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介绍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信息。

(3)加强校际交流活动。特殊教育学校相对较少,且与普通学校很少交流,更谈不上比较,这样使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观模糊,教改信息不通畅,思想闭塞,教育观念守旧。校际交流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更要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学习他校先进经验,充实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既可“请进来”,邀请示范学校来本校进行业务指导和经验介绍;也可“走出去”,组织教师赴兄弟学校学习取经,从而为教师搭建互相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校先后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前往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广东广州、佛山、中山,浙江温州等地的优质兄弟学校跟岗学习,让教师们在参观学习中拓宽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也确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

(4)做好“六个一”工作。要求教师每年读一本教学理论专著,撰写一篇读后感;至少订阅一种与所教学科有关的报刊;每学期执教一节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发表(或交流、参评)一篇教学论文(课件、案例);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总结(反思)。学校组织教师相互交流,逐步创建学习型、研究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3.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制度。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执行力度较差。因此,要争取政府制定一部专门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定,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义务、时间、条件、经费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地政府在岗位设置、奖励评优等方面,要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适当倾斜。此外,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对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精心规划,给予制度、经费等保障和支持,如保障进修时间、提供学习经费、奖励优秀学员、年终考核专项加分等,尽可能给教师创造宽松的继续教育环境。

4. 激发教师的学习内驱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个人的内在努力,所以必须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内驱力。特殊教育学校要为每个教师的培训学习搭建平台,在提升教师归属感和幸福感上做文章,学校应创设条件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类的相关书籍,供教师学习,尽可能调动教师“我要学”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写论文、做课题,凡能在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论文获奖或申请到科研课题立项或编写校本教材,学校不仅要奖励,还要在晋职评优和职称评聘中优先。同时,特殊教育教师要善于自主学习,懂得抓住每一个可能的学习机会,向书本学习,向校内外的同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甚至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使自己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可在实践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楠.如何有效关注发展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6,(8).

[2]王雁,朱楠,唐佳益.专业化视域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10).

专业发展困惑 第2篇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上海浦东新区357名入职1年~5年的幼儿园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的现状调查发现:困扰幼儿园新教师的主要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包括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效果达成、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引导、对幼儿个别化的帮助以及教学资源的获得等。新教师困惑呈现出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趋势:入职1年是教师胜任教学实务的关键期,需要初步适应教育教学环境,达成教学效果,掌握教学技巧,获得教学资源和把握班级管理;入职2年~5年教师进入探索期,在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后,开始关注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并开始静下心来观察个别儿童需求。

【关键词】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2-0018-06

【作者简介】马天宇(1979-),女,上海人,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助理教研员,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到来,新办幼儿园的数量急速增加,幼儿园新教师的人数也持续攀升。有效帮助幼儿园新教师适应工作并加速其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1][2][3],教师职业生涯的头几年是她们从事教学专业工作的关键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在角色适应、教育行为以及人际环境等方面存在不适应。如果这些问题和困惑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仅关系到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定位,甚至影响其职业发展生涯。本研究调查入职1年~5年幼儿园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现状,分析困惑的类型及形成原因,揭示困惑解决关键期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本研究对象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入职1年~5年的幼儿园教师,考虑到样本的多样性,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法,共回收有效问卷357份。调查对象中教龄1年的占12.8%,教龄2年的占24.2%,教龄3年的占23.5%,教龄4年的占21.6%,教龄5年的占17.9%;女教师占98.6%,男教师占1.4%;大专教师占42.6%,本科教师占56.9%,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0.8%;学前教育背景占69.7%,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占30.3%;教师所在的幼儿园的类型中,市示范幼儿园占8.1%,区示范幼儿园占13.4%,一级幼儿园占39.8%,二级及以下幼儿园占38.7%;公办幼儿园占98.6%,民办幼儿园占1.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幼儿园新手教师的研究内容[4],采用自编的“幼儿园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第一步,调查者设计开放性问卷收集新教师存在的困惑(实施前测);第二步,对开放性问卷中涉及新教师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完善问卷;第三步实施正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困惑和困惑解决方式三大类,其中教师专业困惑分为教育教学、日常班级管理、专业技能、科研反思和人际关系五个领域。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中的每一题目进行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并对类别资料做进一步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新教师专业发展困惑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困扰新教师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如把握教育教学前沿理论,进行教育科研方面的,但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包括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效果达成,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引导,对幼儿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教学资源的获得等(参见表1)。

1.教育教学方面

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依次是:独立设计集体教学活动(如设计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把握重难点)占8.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幼儿自发生成的资源与预设活动内容有机结合,积极有效地互动占7.3%;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占7.3%;观察、支持、引导孩子游戏占5.6%,教学效果的达成(如目标达成、儿童经验提升)2.5%,组织幼儿开展户外(室内)体育活动占2%。

经卡方检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幼儿自发生成的资源与预设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并积极有效地互动这方面,不同学历的教师有显著差异,专科教师的困难更大9.3%;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有显著差异,民办幼儿园困难更大。

经卡方检验,在观察、支持、引导孩子游戏方面,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有显著差异(p=0.026<0.05),让人费解的是第一专业为学前教育的老师存在更大的困难(6.8%),职前教育中掌握的理论要解决幼儿园中现实的问题还有一个转换的过程。

笔者在课堂观察和访谈过程中发现,新教师在集体教学方面对教材的选择、理解和解读能力明显较弱,主要表现为无从下手、随意性大、教师们习惯于找现成的教案,甚至刻意回避需要准备教具的教学内容,有的一味完成教案的实施,缺乏对幼儿的观察与回应。

2.专业技能方面

新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困难依次是:进行环境创设、教具制作、材料投放占5.6%;歌唱、绘画、舞蹈、钢琴、手工等专业技能技巧方面占3.9%,在进行环境创设、教具制作、材料投放方面,男女教师之间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2<0.01),女教师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在歌唱、绘画、舞蹈、钢琴、手工等专业技能技巧方面,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这方面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0<0.01),非学前专业背景的教师困难大于学前专业背景的教师。歌唱、绘画、舞蹈、钢琴、手工能专业技能的提升非一日之功,职前教育中进行艺术技能技巧方面的熏陶非常必要。

3.日常班级管理方面

新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方面的困难依次是:帮助个别幼儿很好地融入集体占6.4%,处理幼儿的突发事件占2.2%,把握班级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占2%,班级常规方面和一日活动组织占1.1%,在幼儿生活习惯养成占1.1%。经卡方检验,男女教师在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方面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0<0.01),男教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感到比较困难的达到了20%。

4.科研反思等方面

新教师在科研反思方面困惑是:把握教育教学前沿理论,进行教育科研占17.4%,撰写案头资料(工作计划、案例、反思)占2.8%。

5.人际关系方面

新教师的人际困惑相对较小,调查发现,94.1%的教师能与幼儿园的搭班老师和其他同事和谐地合作共事,91%的教师认为自己能赢得孩子的喜爱,84.9%的教师认为自己能与领导良好沟通赢得信任,其中最难的是与不同家长的沟通(46.8%)。这说明新教师在工作中能处理好与不同群体的关系,这样的生态关系圈不会给他们的专业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有意思的是,不同教龄的新教师与领导良好沟通有显著差异(p=0.042<0.05),教龄越是少越是能与领导良好沟通,其原因可能是领导对新教师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也可能是伴随着教师能力的成熟在专业上向领导请教和沟通的次数逐渐减少。

不同专业背景的新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第一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的困难更大一些。可能是因为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强,在与家长交流、社区沟通方面展现了明显的优势。

调查数据显示,新教师时常会体验到挫败感、低成就感,有一成以上教师觉得自己的专业水平不符合当前的需要(非常不符占2.8%,基本不符合占7.3%),一般符合的占5.3%,基本符合占61.1%,非常符合的占23.5%。笔者在随机访谈中了解到新教师在工作之前认为幼儿教师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应该很轻松很快乐,可实际上幼儿园每天的工作紧张而忙碌。另外在我国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下,学校所学的书本知识并不能全部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使新教师普遍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产生怀疑,工作热情减弱,甚至感到现实与理想有显著差异。

近七成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工作负担比较重,有7.3%的教师在平衡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问题较大。工作负担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在同样的工作量下,不同教师的感受不一。经卡方检验,不同教龄教师工作负担有显著差异(p=0.39<0.05),教龄少的教师感受到的工作负担大于教龄多的教师。部分初上岗的新教师在踏入课堂的第一天,就承担起了与老教师同样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职责,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适应工作;不同性别教师工作负担有极其显著差(p=0.000<0.01),女教师大于男教师,这可能是生理原因,女教师的压力承受能力弱于男性;另外,不同级别幼儿园教师的负担有显著差异(p=0.026<0.05),可能因为示范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教师的压力随幼儿园级别的增高而递增。

(二)新教师希望的专业困惑解决方式

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凭借自身能力去解决问题,需要师傅引领、同伴互助、专家点拨等方式帮助解决教学实践中难题。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具有方便性、即时性、经济性的特点,而借助幼儿园外部资源(如专家带教、外出观摩、专业机构培训等),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精力(如路途奔波)。当优质资源稀缺时,新教师的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调查显示,新教师最希望解决困惑的方式是:80.7%希望得到师傅、专家的带教指导;79%希望外出观摩学习优秀教师教学活动、聆听专家报告;77.3%希望教研组同伴互助、集体备课和经验分享;68.3%希望参加培训机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64.4%希望参加学历提升;62.5%希望按需要自学教育和儿童发展的专业知识;60.5%希望获得交流展示的机会平台(如开公开课、做项目);59.7%希望参加教育科研活动;59.4%希望制定并践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对“外出观摩学习优秀教师教学活动、聆听专家报告”,不同教龄教师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入职年限短的教师外出学习的意愿最低(入职1年的90.0%,入职2年的98.4%,入职3年的96.4%,入职4年的100%,入职5年的98.4%)。笔者以为,入职1年的新教师需要在幼儿园环境中熟悉教学规范,频繁外出学习可能会分散精力,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不同级别幼儿园的教师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3<0.01),随着幼儿园级别的升高,外出意愿逐渐减少。可能由于优质幼儿园本身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新教师来说在本园学习足以满足其需要,外出学习舟车劳顿反而不受其欢迎。

对“得到师傅专家的带教指导”,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0<0.01),公办幼儿园比民办幼儿园更倾向于希望师傅专家的带教。根据笔者走访的经验,一些民办幼儿园没有建立师徒带教的机制,专家指导的机会也较少,所以需要加强此类幼儿园的新教师指导工作。

对“获得交流展示平台”,不同性质幼儿园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3<0.01),公办幼儿园比民办幼儿园更希望获得此类机会;不同级别幼儿园对“获得交流展示平台”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1<0.01),幼儿园随级别的增高需求逐渐下降,市示范幼儿园意愿最低,一级幼儿园次之,二级及以下幼儿园最高。

对“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需求”,不同级别幼儿园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1<0.01),幼儿园随级别的增高需求逐渐下降,市示范幼儿园意愿最低,一级幼儿园次之,二级以下幼儿园最高,可能由于示范幼儿园本身有较丰富的科研资源,或许是工作负担较重以至于教师无暇关注科研。

对“参加培训机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不同级别幼儿园有极其显著地差异(p=0.001<0.01),市示范幼儿园意愿最低,二级幼儿园其次,一级幼儿园需求最高。

对“参加学历提升”,不同学历教师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7<0.01),大专意愿最强,本科其次,研究生意愿最低。

对于“教研组同伴互助、集体备课和经验分享”和“按需要自学教育和儿童发展的专业知识”,不同类型的教师没有显著差异。

(三)对新教师专业困惑和解决方式的分析

1.不同教龄教师的困惑分析

由表2可见,新教师入职第1年是求生期,需要解决的主要困惑是:初步适应教育教学环境,达成教学效果,掌握教学技巧,获得教学资源和把握班级管理;入职2年~5年进入探索期,在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后,开始关注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并开始静下心来观察个别儿童需求。新教师困惑呈现出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趋势。

2.不同教龄教师希望的困惑解决方式分析

由表3(见上页)可见,3年以下教龄的新教师期望得师傅专家的指导,4年以上新教师对师傅的依赖性降低,更希望走出幼儿园观摩优秀活动。入职第一年的教师由于经验的缺乏,更喜欢接受式(师傅带教、观摩、培训)的支持方式,而第二年后则偏好参与互动式的支持(比如教研组活动)等。参加培训机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始终是教师困惑解决的重要方式,但其对新教师教学方法和技能提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及在幼儿园内开展的师徒带教和教研组同伴互助。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开始关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标志其开始走向专业成熟。

四、讨论和建议

(一)对幼儿园新教师困惑解决关键期的建议

美国学者布什(R?N?Bush)认为,“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对支配他以后40多年的教学生涯的教学态度有重要影响,而且决定他能否在教学领域持续教下去”。研究显示[5],新教师在第一教学年更关注基本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在第二教学年则对学科教学方法关注更多。笔者建议,新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有所侧重地解决困惑:

1.幼儿园新教师可以在短期内胜任教学实务

入职3个月至1年新教师处于懵懂期,往往觉得自己有很多困惑,解决重点应该放在熟悉幼儿园的职业环境、践行幼儿园一日流程、撰写班务计划等资料、熟悉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行为(教学用语、教态和站位)、建立课堂秩序、创设环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教学实务上。

2.教育实践智慧需要长期养成

2年~5年教龄的教师基本明确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强势与弱势,可以独立设计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生成回应机智、达成教学目标、敏锐地观察支持与引导孩子、把握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琴棋书画等专业技能、开展教育科研等。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长期困扰新教师的难题,缺乏在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性知识是导致这一困惑的最关键因素。随着教师生活经验的丰富、知识面的拓展,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加深,对设计学习活动和指导幼儿学习也会逐步得心应手。

根据新教师的特点,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和幼儿园可以规划新教师课程培养体系,对入职1年的教师,研修重点可以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学秩序建立、家园沟通、环境材料创设、班务计划撰写等;对入职2年~5年的教师,研修重点可以在集体教学活动教材解读与选择、师幼互动策略、突发事件应对、儿童观察与分析、对教育现象的思考研究等。

(二)对幼儿园新教师主要困惑及解决方式的建议

1.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设计、实施、效果达成的建议

设计与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是每位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幼儿园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本文的研究,集体教学活动表现出受重视程度高但提升难度大的特点,在解决此困惑时需要层层递进、有步骤、有规划的实现发展目标。

(1)师傅带教并进行过程评价:对3年教龄以下的教师,幼儿园为其配备若干名在教学方面有特长的骨干教师进行带教,新教师观摩并模仿师傅的的活动;师傅手把手面对面地帮助新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计划,通过观察新教师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指出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新教师自我反思并行为跟进:新教师通过观察、模仿优秀教师的活动,分析其中的优势与不足,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及时反思自己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过程的组织和开展、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等情况,提升教育机智和回应技能。

(3)幼儿园集体研讨并诊断新教师发展重点:教研组的教师共同对新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观察与反思,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研讨并反复推敲,优化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还可以通过调研,专业诊断新教师在集体教学中优势和不足,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帮助其扬长避短。

(4)新教师外出观摩并改善教学。为3年教龄以上教师多提供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这些观摩不是简单移植优秀教师所设计的一些外在的、可以直观感知的活动形式和教学资源,而是根据他人成功的经验来优化与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让自己所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对日常班级管理的建议

班级管理工作复杂而艰巨,需要幼儿教师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

(1)入职前,幼儿园利用开学前假期进行短期培训,明确幼儿园的规章制度,理清幼儿教师必须做的事情,从问题出发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引导新教师明确工作的方向。也可以通过观摩成熟型教师的半日活动,了解班级管理的操作策略,确保开学后幼儿园班级活动正常开展。

(2)针对新教师不敢在业务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的现象,组成5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自主讨论班级秩序建立策略、突发事件处理等班级管理问题,共同反思问题解决方式,相互取长补短。

3.对获得丰富教育资源的建议

(1)幼儿园加大经费投入,购买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相应的幼儿操作学具、丰富的教具以减轻教师自制教玩具的工作负担,让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观察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的游戏、学习与生活。

(2)建立教育资源库。幼儿园各年级和班级之间应加强联系,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以合作研究的方式收集、积累多媒体课件、教材资源、操作材料、教育案例、外出学习记录等资料,在教学中合作备课、相互交流并共享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幼儿园可以加强与社区、家庭、其他幼儿园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整合幼儿园周围社区的各种社会机构、设施设备以及人员的教育资源。

4.对于把握教育教学前沿理论,进行教育科研的建议

研究表明,有效的专业成长应建立在学校或班级的基础上,与教师的课堂直接教学相关,应以教师为本位,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所教的课程。[6]

(1)新教师反思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思考教育行为背后的意义,经由对“片段”或“事件”背后隐含的问题的反思,将反思的结果用于改进未来的实践,从而提升教学智慧。

(2)幼儿园可以设立园级课题,鼓励新教师以教室为研究场所,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内容,从教师熟悉而擅长的日常工作出发,在教学中探究,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3)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开设一系列的关于教育理论和科研的课程,指导新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5.对于心理困惑的建议

相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新教师的心理适应表现得更为隐蔽,但对于其职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1)新教师需克服体力上的疲劳感、压力感、和人际关系烦恼,不断调试心理,妥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与幼儿互动、同事合作和领导沟通中熟悉幼儿园的工作环境,逐渐建立归属感,只有在不断的研究、适应、变化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寻找工作的乐趣,发挥自己的真正价值。

(2)自上而下的评价考核往往是新教师工作中主要压力源,幼儿园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职初适应缓冲期,采用发展式评价模式,在新教师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工作难度、降低考核标准、肯定新教师的点滴进步,以减轻新教师的外在压力。

(3)区县教师进修学院加强对新教师心理援助,通过开展公益性心理健康咨询、培训、讲座、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给予新教师支持和建议,帮助其度过“求生期”。

【参考文献】

[1] [美]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课题组.幼儿园职初教师职业适应的支持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2010,(09).[3] 李拉.初任教师成长的四个关键词[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7/8):56-57.[4]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组编.上海市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赵建玲.美国康涅狄格州《新教师支持与培训计划》初探[J].世界教育信息,2005,(11):33.[6] 姜娜,许 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英国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概述[J].教育科学,2002,(04).本文系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区县级教师进修学院校协作委员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新手教师专业困惑及支持策略研究”的阶段成果。

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建设的困惑与思考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建筑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46-03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不仅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江苏沿海大开发确立了我市的龙头地位,加快苏北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T型节点,多重利好叠加,给我市建筑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5年,连云港市人大出台了《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与改革意见》,提出了本市建筑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我市建筑业从业人数30万,按1:1计算,建筑业带动产业链就业人数可吸纳就业人数达30万。数据表明,社会对一线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专业建设只有适应了行业的需求,职业学校才能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才,职业学校才有出路。

一、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中面临的困惑

(一)对接出现矛盾

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有业、乐业,还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中职学生的升学,通过各种渠道架起了中高职的立交桥,使得中职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与升学相比,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不容乐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还不够,如专业课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對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内涵的对接、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工程实践的对接、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对接等均有些不完善。

(二)没有稳定的专业开发机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2010]9号)要求,中职学校要按照五个环节开设专业:一要市场调研;二要可行性论证;三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四要专家论证;五要备案。客观上讲,中职教育专业体系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方面要与行业、企业接轨,被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认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及主管部门还应该重视专业开发、专业研究和专业拓展。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中职学校的专业开发缺少生命力。

(三)缺少科学的专业建设考评机制

专业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但目前中职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开设多少专业,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学校领导和部分中层的偏好,或者是突发奇想,缺少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可靠性论证,专业设置变成了拍脑袋工程。

二、对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是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应合理设置近期培养目标和中远期培养目标,提出可操作的专业建设方法,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培养目标流于表面,形同虚设,造成办学缺少方向。笔者带着问题深入行业、企业,对连云港市的江苏苏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帝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中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连云港港口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不同资质等级、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企业调研,走访了不同层级的员工,咨询了建筑业专家、行业学者,以确保掌握的一手素材真实可靠。通过调研了解到,我市建筑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其增长主要是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建筑业信息化程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关键是缺乏一批一线技术员、优秀建筑企业经理人、项目经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进入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角色,进入岗位状态,对那些能吃苦且能安心工作、具有积极进取、团队合作精神的毕业生特别青睐。面对我市建筑业的新形势,在建筑业人才、技术及管理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中职教育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互动、联动,运用战略思维,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行业、企业实用、有用、能用之才,引导毕业生到一线就必须从事一线操作工岗位,而不是一步就可成为技术管理人员的“不着地”的“奢想”。只有这样,中职教育才有出路。

(二)专业布局要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行业就业形势

专业建设包括专业布局、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规模在日益扩大,社会需求量在逐年提升,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应综合考虑本区域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情况,通过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确定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开设专业。随着中职学校走向市场,专业建设暴露一些问题: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从性随处可见,有些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盲目跟风,学校之间竞相模仿,重复设置专业争取生源。这种低层次的竞争造成了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失衡,造成专业缺乏师资、教学设备的支撑,专业设置的初衷难以实现,阻碍了学校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也制约了职业学校的经济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目前,建筑企业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吃苦的一线专业人员,专业种类主要涉及建筑施工型人才、建筑材料型人才、建筑智能型人才、建筑设备安装型人才(含水电、暖通)、建筑工程预算型人才、建筑测量型人才等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应拓宽专业思路,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加专业布局,按照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和特色突出的原则,对建筑专业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将专业布局、专业设置作为学校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目标达成度是评价专业建设的关键指标

提升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尽管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经费,但是每年素质下降的生源并不能为职业学校创建品牌,这就使得中职教育陷入发展的怪圈。目标达成度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评价一个专业成熟度除了要对专业开发、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实施和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最终还要落实到专业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来验证其专业教学质量,通过对专业实施过程评估、对毕业生的适应岗位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跟踪来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四)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载体

从建筑业发展现状看,企业对所需专业人才素质情况及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识图施工技能、工程操作技能、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知识储备方面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公文写作、法律知识等方面占主导地位。中职学校课程要定位于某个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要针对输出岗位和学生的基本素质设计教学内容,杜绝“捂耳”办学。课程内容要体现实践性,要能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所学”要为“所需”和“所用”服务;完善专业技能模块,强化建筑识图、工程测量等专业基础课,适当增设工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建筑规范等相关课程,做好专业课的补充内容,提高实践操作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例,充分利用好学生毕业实践的安排与管理。

(五)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保障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训方式一直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缺乏一线经验;二是中职学校的师资培养制度长期缺失,这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这样的师资运行模式必然导致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单打一”的理论型教师占比例多,“复合型”教师比例少,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的实施需求。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双师型、复合型的教师,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师资培训的投入,为教师的进修提高、实践创造提供条件,为课程开发提供人才保障。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深入到施工企业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了解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了解企业引進和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师应“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认真进行职业分析,提出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拟定适应本校学生发展,“必需、够用”的专项知识内容,加强学生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中职的优势,才能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2]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研究报告[J].广西城镇建设,2011(3).

[2]上海市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教教改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江苏省第二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项目编号:ZZZ14)成果之一。

专业发展困惑 第4篇

●专业知识缺乏

参加调研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提及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最大的困惑是专业知识的缺乏, 频次有46次, 典型回答如下:“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欠缺, 在教学中, 只能传授课本知识, 不能够对每节课进行更多的拓展与延伸。”“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教学需要。”“最大的困惑就是自身知识量有限, 不懂的内容较多。”“学科知识掌握不深, 知识储备不多。”“专业知识面窄, 总感觉跟不上教学的发展。”“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很低, 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 只是自学或遇到问题时请教‘高人’, 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的教学。”“缺少支撑该学科的伦理知识。”

从回答中, 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知识更新快是一个重要特征,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才能够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感到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跟不上教学的发展, 甚至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都不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学了,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不是科班出身, 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 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参加的专业培训又少, 所以才会有这种困惑的产生。有的教师提到了缺少学科的伦理知识, 这是我们调研者所没有想到过的,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 要使学生能够学会辨别信息, 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 这具有积极的意义。

●专业能力欠缺

1.不能很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那些被称之为主科的多门课程以及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 加之网络的丰富性,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更多地关注休闲娱乐, 以此来缓解学习压力, 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却漠不关心, 这成为教师头疼的一大问题, 看看教师们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不大, 如让学生学习一些内容, 学生没太大的兴趣, 但如果让学生自由上网, 兴趣则比较大。”“学生只喜欢玩游戏、聊天, 把电脑看成了游戏机, 与其说喜欢上信息课, 不如说喜欢玩游戏。”“学生上课时兴趣来自于争分夺秒地玩游戏, 对所讲的内容没有兴趣。”“学生对所教的知识不感兴趣, 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争分夺秒”, 信息技术教师竟然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学生对于玩游戏的热衷, 他们认为中考、高考不考, 所以将信息技术课堂当成了放松的地方, 希望教师每节课都能让他们玩一会儿游戏, 最好把全部的时间都交给自己。问卷中教师们对自己教学状况评价结果的第二个小问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均值最高, 与此处不符。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把他们的兴趣方向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使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2.教学方法使用的困惑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 不像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 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实施, 所以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也就使一线的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没有教学模式, 不知道怎样教, 平时也只是借鉴常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运用不太得当, 有时课堂教学效果收效不好。”“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作为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去评价学生, 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把所学的教育理念, 从真正意义上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教师们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困惑, 是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算是“新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进行完善,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提升信息素养, 而不仅仅是作为休闲娱乐的课程。

3.不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 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一无所知, 而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则有了一定的基础优势, 怎样调节零起点与非零起点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 使他们在同一个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 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学生基础差, 第一天上微机课, 机器的开关都找不到, 学生很少上网, 学生本身的素质差, 没有学习环境, 这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要从零开始教。”“小学生入校前水平参差不齐, 他们所处的起跑线不一致, 基本功差异大。”“初一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不一, 有的一点基础都没有, 教学操作起来很困难。”

●专业认同度不高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地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决定着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成败。对于每个职场人来说, 职业认同感都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自己发自内心认同并喜欢所从事的职业, 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只有外界环境对自己的职业是尊重的, 才能唤起职业人的成就感。

1.外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同度不高

目前, 由于信息技术课不参加中考、高考, 在社会压力下, 功利心的驱使使得一些学校对其漠不关心, 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就是遵守规定, 任课教师也只要看管着学生即可, 其他科目的教师以及学生对这门课也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境遇苦不堪言, 听听他们的心声:“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信息技术课是小科, 不参与中考, 所以学校认为这样的课可上可不上, 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无关紧要。”“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得到学校充分的重视, 完全处于薄弱的学科和边缘学科。”“大家都在说信息技术的重要, 但这样的课经常被占用, 不是学生被叫走, 就是教师被叫走, 说是做更重要的事。”“一些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在认识上产生误区, 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样的课程, 在网吧两个小时就学透了, 哪用占据课堂时间。”

2.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工作较杂

对教师来说, 开展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才是本职工作, 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的性质及学校的重视程度低, 导致承担此门课程的大多数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极低,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角色得不到实现, 这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最为困惑的问题:“像信息技术教师这样的薄弱教员和边缘人员, 在日常工作中, 基本是哪里需要哪里搬, 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 在主体教师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信息技术人员往往有着双重身份, 既为信息技术人员又为教辅人员。”“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中是一个什么角色?教师、杂工、机器修理工?”“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一人兼多职, 在授课中常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繁杂, 无心专研, 什么事都做:打材料、收发邮件、维护机器, 一人多用, 苦不堪言。”

教师职业是公认的高压力职业,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有着过重的工作压力, 承担着多而杂的各项工作, 极低的职业幸福感容易对他们的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

3.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对课标、课程内容 (教材、教参) 的认同度不高

对教师来说, 本学科的教材和教参可能是使用最多的工具, 但教材、教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给教师以指导呢?目前,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课标, 教材、教参也不能很好地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参考学习的效果也很不好, 教材没有形成小初高一贯制的内容, 没有形成梯度, 适当考虑农村地区的学生, 这势必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统一的课标和有针对性的教材, 不好把握教什么的问题。”“没有固定教材, 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又有重复, 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课。”“部分教材内容离学生较远, 操作实践性不强, 学习后无法应用。”“教材内容设计完全是知识的堆积没有体现设计的理念。”“对于农村学生而言 (包括部分信息技术教师) 都认为教材不适用, 不易理解。”“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参, 那么该如何在教学中设计目标、重点、难点, 才能很好地既讲知识又将能力传授给学生呢?”

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回答中可以看到, 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给他们配备教参, 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 以学生的反馈完善教学;配套的信息技术教材也存在着不适合当地教学、比较陈旧等一些问题, 这都对课程的开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专业培训机会少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学科, 知识更新快, 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 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有的教师虽然自己有专业发展的意愿, 可专业的指导、培训则是少之又少:“培训机会少, 希望以后多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培训、进修的次数较少。”“单位领导不重视, 上面要求紧, 一般的培训推脱经费紧, 不能参加。”“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培训较少, 交流机会少, 多数知识靠自学, 提高缓慢。”“农村一线教师, 专业水平不高, 基本没有出来培训的机会, 地方财政有限的资金投入, 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及教师的需求。”

教师培训是教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在职培训比较匮乏, 且大多都流于形式。即使有省级或市级培训, 由于人员数额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有机会参加, 即使能参加, 由于食宿费用等方面的原因,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也不愿参加。因此, 无法真正满足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

●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农村地区, 由于条件限制, 信息技术课受到很大的影响, 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日常的学习需要, 有的教师拿着教材干巴巴地讲解信息技术知识, 而有的学校甚至因为设施问题而停课:“农村中学的硬件配置很难达到人手一机, 软件资源, 特别是可用来补充教学的媒体资源匮乏。”“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有限, ‘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导致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教学设备不完备、网络慢,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 学生用的都是一些废弃的计算机, 根本不足以支持课堂学习。”“由于学校条件受限制, 学生根本没有上机的机会, 只能凭教师讲解, 效果可想而知。”

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课一样, 人手一本教材,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重要内容的板书、解题步骤等, 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样也能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 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 需要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动手操作, 不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 课程是无法顺利开展的。

笑对职场发展10大困惑 第5篇

职场生涯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经专家的梳理和归类,选出10个职场困惑,

■职业定位模糊 ■职业规划缺失 ■求职技巧匮乏 ■大龄求职障碍 ■职场人际冲突 ■职场“过劳”■职业倦怠 ■薪情不如愿 ■工作缺安全感 ■职业转型“阵痛”

你在职场发展中,遇到职场困惑了吗?不要急,针对10大职场困惑,我们从100个处方中精心挑选了10大“妙方”,您不妨跟着下面适合你的“处方”,一步步地“自疗”吧!

困惑1 职业定位模糊

职业定位是职业人通过对行业发展的充分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出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

它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两者的统一。通常面临下列情况容易出现职业定位模糊:1、选择专业与自身兴趣、爱好不吻合;2、盲目求职,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劣势;3、对目前工作状态不满意,但又不知所措;4、面临多个选择,或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把握。

处方

杨燕华(上海职业介绍徐汇分中心东安职介所所长、职业指导师、人才中介师)

■全面、客观、系统地评价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爱好特长,分析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知己知彼,寻找符合自我的角色。

■分析职业行情和职场形势。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兴趣爱好之间寻找两者的切合点,明确在社会所处的角色定位,这样选择职业比较容易成功。

■个人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所处的环境不同,尤其在职业转型或跳槽时,要比较自身的优劣势,作成熟、理性的思考,扬长避短。

■必要时借助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的综合测评,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性格特征,为自己的职业定位提供参考。明确职业定位可帮助个人在职业选择上少走弯路,使自己在职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困惑2 职业规划缺失

职业规划就是个人针对自身的性格、能力、特长、兴趣、潜能,根据市场的行业发展与从业准则进行分析和测定,制订相应的职业计划,从而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很多人却很少会考虑到制订这样的计划,以致迷失方向。

处方

杉川英哲(上海日总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人才中介员)

一般来讲,对“职业规划”这个词的感觉往往是――难、复杂、麻烦等,更有些人觉得“那是高级人才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

导致职业规划缺乏的原因是把职业规划想得太复杂,就放弃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的管理工具,其核心是“跟自己谈工作、了解自己”。跟自 己谈工作的最好办法是“给自己写信”,写信给将来的自己。在信里,自己跟将来的自己谈谈工作情况,还有鼓励、夸奖、批评。信的内容都是构成自己职业规划的 因素,信的内容越具体,工作规划也就越明确。信还可以定期写、反复写,因为每个人的职业规划都跟别人不同,而且规划毕竟还是规划,需要根据情况修改。这就 是所谓的职业规划的管理和维修。

困惑3 求职技巧匮乏

整个求职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甄选企业、投递简历、面试过程、试用期,各个阶段都有诸多方法和技巧来提高求职成功率。但据调查,80%以上职业人求职技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简历技巧和面试技巧。对求 职过程中第一个及最后一个环节的重视不够,求职技巧也十分匮乏。而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对技巧的技术性研究缺乏创新性、针对性。

处方

彭明(上海职业介绍黄浦分中心副主任)

求职技巧缺少,往往意味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存在问题,而这几项技能是打开职场大门的钥匙。

■跟应聘职位沟通:确切地说是了解职位,到底该具备哪些技能、素质,包括公司所在的行业位置和发展目标、自己能对这家公司起什么帮助等。在了解职位基本情况后,对照自己,做好准备,以便向考官证明自身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跟考官沟通:对于不善于言谈的人,最好从自己最拿手方面谈起,帮助自己尽早进入状态,避免因紧张而陌生。

■用技巧沟通:想象考官可能问的问题,自己准备面试的题目。

困惑4 大龄求职障碍

大龄求职障碍普遍存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人群,由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系统没有形成较强竞争力,很多人在求职过程中将稳定和薪资放在首位,而不是和个人竞争力的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随着年龄的增加,职业价值下滑。又因职位特点,企业对年龄的要求提出比较明确的限制,因此很多人遭遇求职年龄门槛。

处方

陆丹蒙(上海职业介绍徐汇分中心东安职介所职业指导师)

年龄成为求职无法逾越的鸿沟,让不少大龄求职者在就业市场吃了闭门羹。然而,大龄求职者也有自身的优点,比如经验丰富,能吃苦耐劳等。所以大龄求职者应善于扬长避短,择己所长,补己所短。

■应聘心态要平和:因为年龄原因被单位婉拒之后,要调整好心态,相信自己还能有所作为。

■应聘要求切勿苛刻:大龄求职者不能自恃以前待遇如何高,而要求较高。

■多种渠道求职:积极地通过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或其它途径推销自己,走向市场。

■及时补己所短:有技能而没有证书的,可以通过培训取得证书;没有技术也没有学历的,可以从较低层的工作开始做起。

■突破大公司的局限:一般大公司对年龄要求比较严格,小公司则为了降低用人成本,一般招聘的岗位要求一职多能,反而对很多懂技术又懂管理经验的大龄求职者青睐有加。

困惑5 职场人际冲突

现代企业中,因为分工合作、职位升迁等利益分配,使得原本简单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在职场打拼的人,很关键的一条就是EQ技能――人际 关系的处理能力,这个能力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成就。但有许多职场人士往往处理不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而影响个人工作的发展。

处方

陆丹蒙(上海职业介绍徐汇分中心东安职介所职业指导师)

■首先明确人际关系不是工作的全部,

脚踏实地做事,勤勤恳恳地工作,多创造业绩,才能使自己得到职场的认同。想在职场中站住脚跟,实力是关键。

■积极面对“人际冲突”,主动和不同部门的同事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会让工作愉快,还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避免被卷入到人际关系斗争的圈子里。若是一旦被动地卷入到争斗的漩涡中,最好的方法是装聋作哑,待事态明朗后抽身而出。

■始终牢记,努力工作。因为实力才是职场中最坚固的权力基础!

■理解感悟企业文化。当团队文化达到理想模式时,不仅能包容性格不同的人,而且能给予克服困难的毅力。

困惑6 职场“过劳”

职业发展是分阶段性的,越往上晋升责任就越大,压力也越大。年轻职业人往往有一个误区,把年轻当最大的资本来看,而不是工作胜任能力、职业管理能力,他 们缺乏应对长期竞争力的经验。因疲劳、压力、挑战和挫折等原因引发的疲劳不堪、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失眠等身心失调往往是疾病的前奏。

处方

黄惟舫(上海职业介绍静安分中心专业人员介绍所副所长、职业指导师)

职场“过劳”有两种,一种是“假性过劳”,一种是“真性过劳”。“假性过劳”是指由于自己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的疲劳,出现这个情况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清楚了解工作目标,避免做无用功。感觉自己工作吃力,其实很多情况是由于业务水平不精或工作方法错误。

■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排定合理的工作顺序。要学会工作,注意工作的规律和方式方法,合理安排工作顺序。

■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和满足。假性的职场“过劳”很多是心理的疲劳,因此,努力从工作中获得情绪的愉悦,通过成功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感。

若是“真性过劳”,遇到单位严重“剥削”劳动力时,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劳动监察或劳动仲裁依法解决问题。

困惑7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之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的身心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和亚健康状态。

产生职业倦怠的症状有:对职业前景茫然,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易产生疲劳、厌倦、焦急、烦躁现象。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心理疲乏。

处方

杉川英哲(上海日总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人才中介员)

造成职业倦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工作时,没有明确的条件,或者只有待遇条件没有其他条件。有些人甚至没有考虑具体工作内容、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因素。

二是耐心不足:工作的情况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即使现在“没劲”,也不能保证以后一定“没劲”。在没有感受到快乐工作之前,就想换工作。

职业倦怠不一定需要换工作来解决,也有人在换工作之后又有职业倦怠,越换工作越有职业倦怠。避免发生职业倦怠,关键还是职业规划。1、分析自己为什么陷 入职业倦怠:把自己能想到的原因都列举出来,可能会发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不在工作上;2、分析目前的工作情况: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重新的回顾。 3、解决方法:了解自己的职业倦怠是主观造成的还是客观造成的?能否通过自己努力克服?如果可以克服,通过自己努力克服;如果克服不了,才能考虑换工作。 换工作是解决职业倦怠的最后手段,一定要慎重对待,千万不能把小的职业倦怠变成“慢性”职业倦怠。

困惑8 薪情不如愿

薪情不如愿,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为“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方面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对市场行情的认识不够,薪资与期望总有一定的差距。另一种表现为,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得不到应有的报酬。

处方

汤燕琴(上海职业介绍长宁分中心职业指导师)

薪情不如愿,要从两方面来看。可能是单位的原因,也可能是求职者自身的原因。

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而单位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要看你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份工作.

困惑 9 工作缺乏安全感

工作安全感是指一个人在职业中获得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一般情况下缺乏安全感的人在职场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 自身努力得不到用人单位满意和赞赏而缺乏安全感 ;专业能力和技能达不到职位要求而产生不安全感 ;岗位流动性大 , 竞争激烈而缺乏安全感 ;面临被淘汰 , 失去工作而缺乏安全感 ;劳动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缺乏安全感。

处方

杨燕华 ( 上海职业介绍徐汇分中心东安职介所所长、职业指导师、人才中介师 )

解决工作不安全感 , 要从四个方面来调整 :

一是改变工作状态 , 调整工作节奏 , 适应环境和工作、管理模式的要求 ;

二是居安思危 , 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 加强学习培训 , 不断充实自己 , 提高业务水平和技能。增强危机意识 , 以自身能力去适应环境和竞争的需求 , 而不要指望环境来顺从你。

三是自我调节 , 变压力为动力。在现代社会 , 绝对的安全感是没有的 , 生活中要面对现实 , 接受不安全感带来困惑的事实 , 学会自我调节 , 自我降压 , 把压力转化为努力工作的动力。既使面临淘汰、失业 , 也要冷静对待 , 以积极的态度重新找回自我 , 重新立足社会。

四是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 , 要运用法律来维护保障自己的权益。

困惑 10 职业转型 “ 阵痛 ”

当一个人不得不放弃从事多年的工作 , 而转向另外一个行业或者工种类型。从熟悉到陌生 , 没有了原始的积累 , 都会产生困惑和疑虑。其实 , 转型既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危机。转型中必须考虑到自身的特质及行业个性。

处方

潘峰 ( 上海职业介绍浦东分中心金桥职介所副所长、职业指导师 )

转型是一种机会 , 但也有两面性 , 即可能成功 , 也可能失败。为此 , 在转型过程中 , 要以自己的 “ 职业锚 ” 为准则选择自己的方向。所谓职业锚就是指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 , 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重要的价值观。为了尽可能避免转型过程中的 “ 阵痛 ” 。

薄弱学校发展的困惑与探索 第6篇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和政府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政策的实施,城市的学校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教师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原来一批薄弱学校在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后,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学校发展中,提升办学品质和办学声誉,甩掉薄弱的“帽子”就成为校长需要实现的理想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发展进程中的困惑

敞开校门之后,学生多了,但是生源质量差了,教师更累了,校长的自信没了,困惑接踵而来。

1.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薄弱学校最大的特点是生源少,但是在生源一下子增加的时候,伴随的问题也来了。由于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私立学校,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行为习惯都很差,在增加学生发展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之间,以谁为重,如何保证人数增加教学质量不下降、声誉不下滑的问题考验着校长的能力。

2.困难重重

薄弱学校的基础不仅仅是缺生源,更重要的是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业务水平不强,办学声誉不高。薄弱学校尽管有着事业单位的编制,也吸引不了优秀大学生,特别是男生前来应聘,而中老年教师掌握新技术的愿望与学习能力不强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校长的探索与思考

为了摆脱薄弱的困境,求得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踏上了学校文化特色的探索和强抓队伍建设之路。

1.校长做学校精神文化的塑造者,用学校发展愿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学校的特色建设就是学校高层次发展的途径。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确定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建设主题:弘仁爱文化 建幸福校园。

制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案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对此,校长应以“民主、宽容、公平、真诚”的仁者情怀善待每一位教师、学生,构建“容人之短,待人有情,激人奋进,助人成功”的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

2.党建引领重在以人为本,倡导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生活观念

校长既要有高远理论的指导,更要从实际入手,关注教师的生活。我作为校长兼书记,倡导教师们从营养、锻炼、养身三方面,结合“八荣八耻”进行教育活动。通过工会,组织教师们把娱乐与锻炼、健身结合起来开展活动。长期组建羽毛球队和气排球队,组织教师们锻炼身体。学校领导注重在日常交谈及活动中渗透学习与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关注教师们的业余生活及子女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教师们潜心工作。

3.做青年教师的第二父母,帮助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严格管理,严厉要求

薄弱学校往往招不到很优秀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就算素质比较好的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前一两年也会表现出工作适用经验的缺乏。怎样才能使这些大学毕业生快速成长呢?近几年的经历告诉我,用父母的情怀对待他们,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刚进校的年轻教师,生活状态一下由大学里的松散生活进入到快节奏、大容量的工作状态,他们很不适应。在工作之初,年轻教师通常都表现出做事拖拉,工作效率不高;经常上班迟到;不会写工作计划和方案,不能按时上交材料,或者所教的材料大篇幅从网上下载应付;很会享受生活却缺乏工作敬业精神等。因此,在他们工作半年之后,校长要亲自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工作半年之后,我都让他们填写表格式的职业发展规划表,并建立成长记录册,要求他们从个人现状分析入手,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领域中的优势与劣势,从师德修养、班级管理、教学能力、教育科研、功底修炼方面制定预期目标和具体发展措施。我还为他们量身订制课外作业,对于5年以内的新教师或者新任学科教师,在寒暑假里,他们都会收到我给他们量身订制的作业清单。例如,某教师在假期里要加强普通话的练习,开学进行测评;某教师要分别写出本学期计算教学、概念教学的收获与体会,并总结出对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管理经验等等。教师们假期作业的总结常常是我组织新学期的业务学习的第一课。

4.重视教师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努力在学科教学中尽可能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但如何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呢?我尝试着通过提高教师的现代新技术在学校管理及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突破口。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科的整合应用研究使我们看到了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我选择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作为课堂教学学习研究的主题,组织开展了集中学习培训、课例剖析、专家指导等形式的学习。新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参与欲望更强了。学生在课堂上行动积极,思维积极,也能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探索薄弱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实质上是在追求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在进城务工人员大量进入城市的今天,“让每一位就读的孩子享受均等优质的教育服务”应该成为薄弱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它将是一件改善民生的实事。

会计本科专业实习的困惑与出路 第7篇

一、会计本科专业实习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对会计类人才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专业实习的实践资源相对紧缺,目前本科院校在专业实习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专业实习中存在随意性问题。

首先表现在专业实习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一般来讲,教学工作计划的实验环节都应紧紧围绕着理论教学开展,以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王长青,2005)[1]。但一些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有悖科学原则:大部分实践课程都集中在期末几周进行,而周末学生都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上,对实践课程的关注程度就可想而知。其次是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学生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实习准备不足,不是忘记带实习指导书,就是不带笔记本和笔;只注重模仿照搬,操作不认真,应付了事(刘纳新、刘茂盛,2007)[2]。

2. 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其他实践教学之间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

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训练、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但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割裂比较明显,没有将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联系起来,缺乏一贯性,这些实习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性,专业实习内容与毕业实习也可能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各环节脱节现象比较明显,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3.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清晰认识。

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性不强。在短时间内不明确要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至学生专业实习效果差。学生去单位实习,由于财会部门是单位核心机密部门,一般不会让学生接触财务数据,实习学生只能看看单位财会人员的操作,只有进行提问,单位财会人员才会告诉你情况;如果学生缺乏对专业实习的清晰认识,可能连问题都提不出来,导致专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冯英,2006)[3]。

二、会计本科专业实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急剧扩大,各本科院校的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硬件条件的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各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1. 学校对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不足。

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但这些硬件建设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由于大多数本科院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专业实训设施相对不足,而且较为落后,更新速度慢,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的实验室模式仍大行其道,或直接采用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实验室解决方案,不能满足会计学生的专业实习需求,未能发挥校内实训的应有功能(周家伦,2006)[4]。

2. 专业实训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财会类各专业的专业实习内容,相当一部分存在共同性和共融性,都可以在一个单位的财务、审计、会计等岗位实习;但是如果财务管理系在联系某一个单位时,而会计系或审计系也在联系同一家单位,导致专业实训资源浪费,因为同一家单位的专业实训设施、场所的科学安排与统筹就能发挥更大整合效果。但现有的专业实习教学安排,实训资源的利用与建设各自为政,就缺乏这种宏观的科学规划与设计。

3. 相关企业动力不足。

企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的必要场所,在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但相关企业对院校的合作方式、积极性、实习学生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核心机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显得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强。这些企业不愿意与学校紧密合作,但他们只是直接从人才市场中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不愿自己承担部分实践培训费用,反而还收取学生的专业实习经费。

三、会计本科专业实习的主要出路

1. 树立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观。

树立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观包括一般课堂的实践教学、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技能竞赛等。转变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观念,把参与社会实践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的技能竞赛(如“创意、创业、创新”的三创大赛)视同专业实习,让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和技能竞赛作为专业实习的替代形式。

2. 建设本科院校自己的专业实训基地。

本科院校应加大对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包括基地场所等硬件设施,也包括ERP系统或沙盘系统等软件部分,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全真模拟系统,解决没有落实专业实习单位的会计学生的实习问题。

3. 设立校内经营性实训场所。

在校内设立超市、酒店、创业街等场所,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为其直接进行财会工作,甚至鼓励院校老师自己开设代账公司、咨询评估公司,可以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参与部分基础工作,这些校内经营性实训场所既能够开展业务工作,又解决了会计本科学生的专业实习,还可以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实习收入。

4. 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利用校友或校董事会单位等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由一名分管副校长领导,负责建立和维护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避免领导更换后无人管理的局面。

摘要:随着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专业实习的实践资源相对紧缺,目前本科院校存在以下问题:专业实习比较随意,且与其他实践之间缺乏连续性,学生也缺乏对专业实习的清晰认识。造成这些困惑的原因:学校对经管实验室或财会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不足,专业实训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相关企业动力不足。其出路是:树立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观,建设本科院校自己的专业实训基地,设立校内经营性实训场所,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关键词:会计本科,专业实习,困惑

参考文献

[1]王长青.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注重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3):24-25.

[2]刘纳新,刘茂盛.财经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110-113.

[3]冯英.基于商务化运作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构想[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9):5-9.

专业发展困惑 第8篇

一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及规范标准

高校要在实践中推行教师专业伦理建设, 首先必须要正确理解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 并以内涵为基础, 建立行事的规准, 找准途径。笔者认为,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 概括起来应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 即教学伦理、师生伦理、学术伦理和社会伦理。 (1) 教学伦理体现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知识, 更要促进学生智慧的形成, 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因此, 高校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及追求知识的能力, 同时要建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师生伦理则体现为高校教师对待学生的公平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与大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关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学术伦理体现为高等教育既是知识传授的行业, 也是学术研究的行业, 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高校教师应保持学术的独立地位, 使学术研究不受政治与行政的干涉, 致力于研究工作, 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4) 社会伦理, 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 因此, 以知识服务社会, 引导社会风气, 乃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恪守适当的伦理准则, 实现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是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高校教师应在教学与科研之外, 积极关怀并参与社会事务;应具有专业的技能, 以社会公益为基本目的来参与社会各界活动;与外界互动时, 应遵守自律原则, 避免接受不合理的馈赠和宴请, 同时不应忽视对本校应尽的责任。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高校教师在教育生涯中所参照的专业规准, 即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辅导学生或进行班级管理方面, 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或伦理规约。高校教师要善于将工作价值内化为积极的工作态度, 乐意为工作积极奉献自己的时间与心力, 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与乐趣。高校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仅来源于教学本身, 还在于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专业或高校教师本身的善的信任。也就是说, 高校教师之所以成为“专业”, 除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外, 公众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也必然抱有很高的信任与期待, 否则这个专业将无法成为真正的专业。因此, 要想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程度, 就一定要建立相应的专业伦理的规范和约束, 否则势必难以赢得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专业地位的取得也必然难以实现。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不同,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更强调教师的自律。它要求在明确的教育范围内, 在服务学生及责任关系的基础上, 自觉遵守本专业的行为规范, 以维持与发展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实践的困惑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高校教师专业化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不少高等院校很重视师资的专业素质培养, 以各种形式重点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增强教师对学校教学和学术工作发展的认同感与责任心, 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伦理精神和教育态度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致使教育伦理在实践上遭遇困境。

1. 强调技术优先, 对专业伦理缺乏明确的认识

高等院校都很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打造和提升, 也强调教师品德的重要性, 但对教师对专业性的把握却不够全面和深入, 对专业伦理的认识状态模糊和笼统。一些教师缺乏伦理角色意识、尚未建立专业伦理思维, 仅仅将教育看作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技术行为, 重心仍放在传授知识、课堂组织等方面, 尚未意识到渗透在其中的伦理意义, 更谈不上主动反思和研究教学活动中的专业伦理实践。即使部分教师具有伦理意识, 对专业伦理的理解却各持己见。在教师教育实践中,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中, 出现了技能优先的行为主义, 片面讲究专业发展与教学实效的唯专业主义, 在伦理决策方面, 多数教师是依靠个人品德、价值观念和狭隘经验来进行判断的。

2. 无法形成职业幸福感, 教师专业伦理内驱力被弱化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主要源于职业动机与职业场景间的关联性。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 高校教师们固有的职业基本特性受到较大的冲击, 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新问题、新矛盾, 产生新的压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高校教师理应从职业生活中体会到自豪感和愉悦感。但过度细化的规约机制剥夺了教师的精神满足感, 使教育成为机械又繁琐的算计。把管理和行为的规范化视作职业成功的标志, 将教师的职业行为控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导致行为与结果的分离, 弱化了教师职业追求的内驱力。高校管理模式依赖建立理性化的规则、政策和程序, 甚至以非人格化的外显形式否决了教师的情感需要和愿望达成, 掩盖了教师的困惑, 影响了教师伦理发展的积极性。

3. 培养内容不全, 专业伦理教育定位不准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更注重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等“硬件”的培养, 对伦理、态度、情志等“软件”却涉足不够。从整体内容来看, 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应该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教育伦理三方面, 但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 教师教育常侧重于教师教学水平、技能的培训与提高, 专业伦理、专业态度等内容较少;从培养的过程来看, 包括专业伦理在内的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但目前高校对教师不同阶段伦理培养的目标区分不够, 内容定位不清, 培养容易出现断层甚至难以为继, 导致伦理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教师专业伦理实际上被虚置。

4. 以行政手段规范, 专业伦理规准的质量不高

教师的专业伦理的困惑, 另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高校还习惯于以行政手段来规范教师的伦理行为。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来看, 教育伦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 包含有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因素, 但目前的状况是, 高校教师普遍迫于外在压力, 如为了挣得学历、职称、晋升加薪等而奋力拼搏, 却不是源于教师自身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教师把专业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或者是必须完成的学校下达的工作任务。高校教师的职称普遍都在提升, 但教师的专业精神并未随之显著地改善。其次是在通过行政规范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 高校往往对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没有认真审视。部分高校没有制定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部分高校虽将其纳入学校教师行为管理规范中, 但条文表述常常较为原则、笼统、抽象和概括, 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性。另外, 没有在规范中建立教师专业伦理的具体评价标准, 对相关权利、义务、行为和责任规定得不明确、不具体、不全面, 致使规范可操作性不强, 难以成为指导与约束教师专业伦理行为的准则。

三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实践的对策

前文对教师在专业伦理实践中所遭遇的几种困境进行了阐析, 但仅仅理清这些伦理困境, 还不会有助于教师在实践层面进行恰当的伦理判断, 教师们还得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依据自己的伦理判断来独自应对。因此, 如何支持教师走出专业伦理困境, 是研究者应该更深入探讨的议题。下面就这个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 加强教育, 培养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伦理精神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要想提高专业伦理素质就必须培养教师的专业伦理观念和精神。伦理精神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 爱岗敬业, 献身于教育事业的道德精神。具有教育伦理精神, 应成为高校教师的基本人格条件。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培养和教育要贯穿始终, 要通过教育丰富教师的伦理知识, 使他们建立伦理意识, 培养伦理思维, 同时培养专业认同感, 建立专业服务意识, 整体地加强教师主动进行伦理观和伦理精神的建构。一方面, 要首先更新教师传统的师德观, 传统的师德观主要是以经验和典型为根本出发点, 外在地规准教师的教育行为, 不是教师内在意愿的真实追求, 已经无法适应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另外, 学校应围绕教师伦理素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 在教师群体中不断催生对自身伦理、道德的关注与反思, 解决教师教育伦理中的突出问题,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 强化内在信念, 将专业伦理融入教师生命

提高教师素质, 强化教师内在信念, 将专业伦理融入生命, 形成不懈追求的精神品质, 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教师信念是内发的, 需要经过心灵的培育才能生长。但在我国, 目前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过于重视和强调对教师行为方面的外在约束和规范, 这些外在的约束和规范, 对提升教师专业伦理只具有表面或短期的作用, 只能在特殊情况下规范教师的行为, 无法形成教师在专业伦理中的自觉行为, 只有将自觉变成坚定不移的信念, 才能将教育事业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从而在教育中体现自我, 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一定要规范和提高教师准入制度的门槛、要建构职业过程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伦理要求, 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让教师真正感受到作为专业人员的“幸”与“福”, 自觉把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纳入到自身的信念体系中, 使教师工作成为生命需要, 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多方位健全制度, 提高专业伦理规范的质量

以单一的行政手段规范教育伦理, 只能遏制其健康发展, 只有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教师教育和教学活动实践的特点和具体情况, 在形成、实施或修改专业伦理规范的过程中, 才能有好的收效。首先, 应继承发扬优良的传统师德, 然后通过伦理学精神, 指导教师在工作中按照其专业的特殊要求, 进行有选择的实践。其次, 教育伦理规范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与教师进行沟通协商, 理解、尊重教师的意愿, 并从教师伦理修养的实际水平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 从而达到既能很好地约束又能很好地激励教师为教育而不懈努力的目的。最后就是要讲究规范内容的选择, 应既包括伦理的一般性原则, 又要对权利、义务、行为和责任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以提升教师对规范的认同感, 增强执行规范的自觉性。

4. 打造人文环境, 营造高校和谐的教育伦理文化氛围

美好而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培养人美好的精神品质。学校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 在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专业伦理的实践者与传播者, 其伦理决策、判断与具体行为, 都与周围其他教师、学生、管理者的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等相互发生影响。而规范、制度与文化的区别之处在于:规范是外在的、表面的, 文化是内在的、隐含的;规范是强制的、刚性的;文化是自愿的、逐渐渗透的。没有校园文化的支持, 单纯依靠制度建设与伦理教育的展开, 专业伦理将很难融入到个人精神之中。只有营造和谐的校园专业伦理文化氛围, 使追求伦理价值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 形成引导、促进教师专业态度、专业伦理不断提升的文化, 使专业伦理渗透在教师工作的各方面, 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将专业伦理规范与要求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体系中并表达于实际行动中, 专业伦理建设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晓平、刘义兵.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12)

[2]王有兰、曾子桐.教师专业伦理的失落与重塑[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2)

[3]李春晓.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迫切性及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2 (1)

[4]任为民、王悦、吴淑萍.高等院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1)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第9篇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因此,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阅读速度的提高。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显然,泛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并利用阅读中的各种技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并扩大知识面。最终,在课中课后阅读的量的积累上,达到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阅读速度的提高,从而在语言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材难度和学生实际水平脱节,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学思路桎梏等问题让英语泛读教学中的问题层出不穷,亟待探讨。

1. 泛读教材的难度

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所选的课堂阅读教学材料以《英语泛读教程4》第三版(刘乃银主编)为主,并适当补充了一些新颖的阅读材料。笔者从中挑选了7个单元作为教学单元,内容涉及经济、文学、文化、医学等各个领域。原计划是两个课时即80分钟完成一个单元的阅读和讲解分析,然而,笔者发现每个单元的文章字数都在2000字左右,其生词量要比综合英语多出3~4倍,很多单词的用法难度都超出英语专业八级难度;材料内容来自各个领域,与学生知识背景关系性不强;再者,材料的句子结构复杂,很多句子都是主句里包含三层以上的从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兴趣不浓。

2. 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阅读情况

《英语泛读教程4》针对的学生为大二英语专业学生,他们还处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一般处于专业四级水平。鉴于我校生源情况,很多学生还未达到专业四级水平。

学校有关老师对英语专业各个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表明,学生阅读过的原著平均为2本,阅读过的简写本或英汉对照本为2.96本;且调查发现,58%的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没有目标,老师有要求就去做,没有要求就不去做。

根据笔者对学生的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超过一半的学生阅读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老师布置的一个学期完成800页的原著阅读的读书笔记,要么抄袭应付,要么无法完成。一个班级里成绩最好且学习态度很认真的学生告诉笔者,她到现在读的都是英汉对照本的读物;而对于原著,总是每每拿起,但因读不下去而放弃,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远远不够,没法理解。

对于泛读教材,大多数学生叫苦连天,表示材料很难,读一次压根儿不知道在讲什么,查了很多生词,但还是在云里雾里。

所以笔者认为,教材难度和学生实际水平脱节是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兴趣的很大原因之一。

3. 教师的课堂教学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泛读教学存在泛读课精读化现象,即在泛读课程中,教师对于文章讲解过于详细,对于词汇讲解过于深化,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学生对于泛读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且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阅读的资料过少,无法达到泛读的目的。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计问题,以问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词组表达进行中英文连接搭配,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处理语言难点,努力让学生跟着笔者的思路进行信息的搜索,并积极地进行思考。然而,阅读材料的难度还是阻碍了学生有效的信息搜集,课堂的时间限制也让学生无法深入思考,所以泛读课最终还是变成了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似懂非懂地听着的课。期间虽然有互动,但由于篇幅之长,教学活动很难深入进行。

三、教学反思

1. 培养阅读习惯

(1) 重要性

由于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因此在大量阅读时会遇到许多问题。然而,学生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只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量的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断提高阅读速度和进行积极地思考。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英语水平提高的基础和保障。

(2)从大一抓起

如若在高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英语材料的阅读。教师可建议学生每人订阅一份英语报纸,每天以英语语言的形式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学生既可以获取时事新闻,又可以扩大词汇量,学会一些有用的表达,理解与读懂别人的评论,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总之,从学生跨入英语专业的第一天开始,教师就应该积极地提醒并督促学生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与兴趣。

(3)营造创造阅读的氛围

学校可以开放相应的阅览室,推荐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订购英语报纸、杂志及大纲要求的简写本、英汉对照本及经典原著等作品供学生阅读与借阅,让学生积极阅读,积极思考,在阅读的入门阶段少走弯路,尽量避免不知从何读起的阅读状态。

2. 转变教学思路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并设计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积极阅读,积极思考;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泛读课中,学生应占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解更应以评论学生的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不应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课文的通篇讲解上;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课堂的分析只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不应拘泥于个别词汇的理解,而应通篇把握,泛读的真正工夫应下在课外。

四、结语

英语专业泛读教学课程是一项充满挑战、极其重要的课程,它能否在学生的阅读中起到向导性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与否。然而,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泛读教师任重而道远。

摘要:当前英语专业泛读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 泛读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文尝试从问题出发, 反思现在的教学状况, 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思路。

关键词:泛读教学,阅读习惯,积极阅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2]刘乃银主编.英语泛读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陈曦.浅论英语专业泛读课的一些问题.新西部 (下旬刊) , 2011 (6) .

专业发展困惑 第10篇

从我国目前电视传播业的现状来看, 随着电视事业逐步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奉行四十多年的中央和地方结合办电视的发展方针以及由此形成的电视频道结构与新传播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近年来, 全国各地电视台对频道进行了大规模的专业化调整, 并进入专业化运作阶段。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列入国家规划表,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陆续开播, 电视节目制作市场进一步开放,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运作的空间也大大拓展, 但频道专业化运作至今, 大多数城市台完成的任务仅仅是将节目归类后, 分频道播出, 很难看出频道的特色, “专业”不“专”、“千台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 离真正的专业化也很遥远。

对地方电视台而言, 由于地域、实力以及媒体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局限, 频道专业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节目源制作能力, 管理机制, 评估体系, 盈利模式, 到处是制约地方台频道专业化的“瓶颈”。可以说, 大多数地方台目前并不具备开办“专业频道”的条件, 但频道专业化又是大势所趋鉴于此, 地方台应走一条“准专业化”的路子, 因为专业化本身就包含“渐进发展”的涵义。地方电视台的频道发展应遵循“个性化→风格化类型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 抓住地域优势, 以品牌栏目构筑频道个性和特色是城市台的当务之急。国家广电总局将2004年定为“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年和产业化年”, 数字电视的发展和付费电视系统的逐步建立使城市电视台面临观念和决策方面的嬗变。

然而, 专业化频道通常需要专业人员和专门的技术, 这些花费都是昂贵的。他们也需要勇气、自信和果断。显然, 专业化频道要冒更大的风险, 有一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感觉。

专业化频道对于许多地方电视从业人员也是违反直觉的。令人放心的安全的和已被证明的成功之道就是受众的最大化。它既令领导高兴也令广告商开心。然而, 受众最大化与细分电视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吸引尽可能多的人们观看你的电视, 而是要吸引尽可能多的同一类型观众, 受众的细分的程度越窄越好。假如这一点成功地做到了, 同样能令广告商高兴, 因为越是容易找到广告到达目标, 广告就越有效, 同时也越值得为广告支付费用, 由此电视台领导也会高兴。

然而, 有限资源的整合及冲破直觉思维的困难和已得到验证的“安全”电视的诱惑带来了电视的同质化问题。假如一个频道因播出某个特定的电视剧而获得成功, 很容易地令人认为播出一个类似的电视剧同样能取得成功。勇气、自信和果断就源自这里, 电视的决策者和制作者得有力量对尝新者说“不”, 当然, 问题在于尝试失败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地方台在频道专业化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 有几个要点是关键性的。品牌与品牌认可显然是要点之一, 不过那需要时间、经验和努力去获得。最终, 塑造成功品牌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品牌的品质一致性和可靠性及良好的市场营销, 而不是其他途径。然而, 随着对分众电视所要求的广告与电视之间的不同关系的理解的深入, 相对于主流电视, 常常能发现地方台所缺乏的东西。

还有别的更为基本的问题必须提到, 也许最关键的问题是人员问题, 在许多电视台, 电视过去的文化在节目制作和生产领域延续得不多, 那里在过去的20年来已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更多的是保留在管理和管理结构上。在雇佣市场和雇佣程序上需要更大的弹性, 才能使电视台更自由地从市场聘用人才, 同时, 不仅能对节目制作者, 而且能对策划者、高级管理人员和电视台的空想家提供更具创造性的自由。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困惑与破局 第11篇

摘 要:我国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需要各继续教育参与主体厘清使命、明确需求、精确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为突破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瓶颈,需要从不同层面建构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我国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继续教育;困惑;破局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困惑

从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的各方角色和利益来看,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困惑主要包括政府之惑、学习者之惑、机构之惑、定位之惑、导向之惑五个方面。

(一)政府之惑

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政府部门非常想管好继续教育,为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将该管的、能管的、想管的都管了,然而,我国的继续教育仍然问题重重。政府部门似乎做了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那么政府部门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政府部门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政府部门面对继续教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正是政府部门的困惑所在。

(二)机构之惑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逐渐形成,面向社会及大众的继续教育规模和市场将会越来越大,对于继续教育机构来说,其继续教育办学应该越来越有发展空间。然而,继续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却发现继续教育办学的竞争激烈、举步艰难,办学规模和市场容量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那么,继续教育机构的问题出在哪里?继续教育日益扩大的市场与继续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间的矛盾正是继续教育机构的困惑所在。

(三)学习者之惑

我们身处后工业经济社会,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自身发展的要求,使得我们的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应该说,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全民终身学习的条件已经成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在坚持每天学习?又有多少人认为自己需要终身学习?由此可见,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与学习者尚未真正开始终身学习之间的矛盾正是学习者所面临的困惑。

(四)定位之惑

继续教育作为建构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力量,理应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和经济文化生活中处于显著和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继续教育往往处于各类教育的边缘,继续教育机构也往往变成了学校用来盈利的工具。那么,继续教育在教育体系和经济文化生活中该如何定位?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又该如何在继续教育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继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应然性的中心地位与实然性的边缘地位之间的矛盾正是继续教育的定位之惑。

(五)导向之惑

目前,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导向,一是计划经济行为的政府部门导向,一种是市场经济行为的市场导向。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政府部门希望能够宏观掌控继续教育,全面引领继续教育,因此政府部分希望继续教育由政府部门导向,包括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对于继续教育机构和学习者来说,则更希望继续教育由市场导向,希望政府部门少管一点,少干涉一点。那么继续教育到底是政府导向还是市场导向呢,抑或是两者的结合?继续教育的计划经济行为与市场经济行为正是继续教育的导向之惑。

二、解惑

(一)厘清使命,解政府之惑

政府部门对于继续教育的困惑,主要在于没有厘清政府部门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厘清自身的使命,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基于自身的使命和角色定位,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只有这样,政府部门才能厘清哪些工作是该管的,哪些工作是不该管或少管的,也只要这样,才能促进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在继续教育中的使命应该是:组织各类继续教育机构,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构学习型社会,打造终身学习体系。基于政府部门的继续教育使命,政府部门在继续教育中主要扮演三个角色:继续教育体系的建构者、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者、继续教育的进程引导者。

政府部门为完成继续教育的使命,应该承担以下几方面的职责:

一是体系建构:政府部门要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建构终身学习体系。

二是顶层设计:政府部门要做好学习型社会的政策、法律、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保障继续教育体系的顺利建构和运行。

三是进程引导:政府部门要统筹协调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引导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健康、有序地开展继续教育,并对继续教育机构的办学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

(二)适应市场,解机构之惑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规模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是不争的事实,而继续教育机构所面临的办学困境,主要在于继续教育机构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与学习者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与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同步、不协调。比如在网络教育领域,全国的网络学习资源总量是非常可观的,但是“适用学生学习、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专门针对学习需求的网络资源仍然存在不足和缺失现象”。

为此,教育机构应该识别学习者对教育的真正需求,基于相关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型,分析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基于学习者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开发对应的教育产品,提供满足学习者真正需求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只有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得到真正满足,教育机构所开发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才是真实有效的,也只有这样,教育机构才能真正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三)明确需求,解学习者之惑

终身学习的驱动力源于社会发展的文明和竞争,源于学习者内在的、真实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者来说,其学习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又需要对应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以及教育模式。

对于学习者来说,应该明确自身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获取对应层次的教育。基于美国著名人本主义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之相对应,学习者所需要的教育需求则可为生活教育、安全教育、交往教育、成功教育和全人教育(图1)。学习者只有找到适应自身需求层次的教育,才会使学习真正发生。

当前,我们身处终身学习时代,终身学习之所以没有真正发生,其原因:一是学习者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学习需求的层次性,因而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需求层次的学习内容,也就难以有真正的学习动力;二是学习者已经找到了自己对应层次的学习需求,然后难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需求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学习内容满足不了自身的学习需求,于是也难以使得终身学习真正发生。

(四)深入本质,解定位之惑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是满足学习者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包括心理的、情感的、交际的、自我完善层面的需求。因此,继续教育不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师资搬家、资源搬家、教学方式搬家、教学体系搬家,而是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相对于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是满足学习者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就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来说,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定位于继续教育的中高端,为社会提供中高端的继续教育产品和服务,而社会上的继续教育机构则可以适当定位于中低端的继续教育。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只有明确了自身的定位,才能使得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各就各位,团结协作,在错位竞争中共同开发继续教育市场。

(五)双轨并行,解导向之惑

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导向,即不应该是单一的政府导向,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市场导向,而应该是双轨并行,协调共进。所谓双轨并行,是指继续教育的发展既要有政府的导向,也要有市场的导向,其中学历继续教育应该以政府导向为主,非学历继续教育则应该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政府导向的学历继续教育应该有市场化的行为,而市场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应该有政府的监管,要形成一个可互通互换的立交桥式的继续教育监管和运行体系。

三、破局

(一)打造多元一体的学习型社会

我国应该基于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定位,打造多元一体的学习型社会。所谓多元一体的学习型社会是指学习型社会的构成是多元的,多元构成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学习型社会的多元性表现为构成层次和构成主体的多元性,在构成层次上,学习型社会包含了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等;在构成主体上,学习型社会又包含了学习型政府、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等。学习型社会的一体性表现为学习型社会的各个构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优秀的学习型城市会有助于城市中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而优秀学习型社区也会有助于学习型城市的形成。

在学习型社会的多元构成中,学习型政府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建设重点和核心,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对于学习型社会建构的引领和表率作用。优秀的学习型政府,能够借助自身的建设经验和建设成果,引领和指导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等建设。多元一体的学习型社会的构成可用图2简要表示。

(二)建构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成主体是多元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依赖于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本质上,多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各个主体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实现多元主体在时间、空间、利益上的平衡。为此,国家应该致力于打造能够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要满足政府部门的需求,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继续教育社会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满足继续教育机构的需求,使其主动服务社会,满足好社会需求,实现继续教育机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使其能提升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学习者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三)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办学机制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搭建教育机构之间的桥梁,引导各层次继续教育机构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促进继续教育机构之间的错位竞争。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政策的制订、机制的设计,促进继续教育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继续教育机构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教育机构要搭建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的桥梁,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继续教育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教育机构还可以通过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机构内不同办学类型的互联互通,实现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相互融合。

(四)推广以新媒体为主体的终身学习方式

在终身学习方式方面,教育机构应该大力推广以新媒体为主体的终身学习方式。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通常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学习变革,使得学习资源随处可及,学习终端随时可用、学习方法信手拈来。基于新媒体的学习,将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此,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学习服务。

(五)形成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终身学习驱动力

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已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终身学习已经变成每个社会成员的能量源泉、竞争优势和成功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为此,学习者基于自我提升、自我完善需求的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形成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终身学习驱动力。为促进终身学习驱动力的形成,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终身学习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引导和驱动学习者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育机构则应创设能够满足学习者自我完善需求的学习资源环境和学习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包华影.关于继续教育发展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2).

专业发展困惑 第12篇

幼师专业的英语课程发展和幼儿园蓬勃兴起的英语早期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幼儿学英语的热潮从城市迅速推广到了农村。为了顺应形式和争取生源,几乎所有的幼儿园,无论公办的还是私立的,无论有条件的还是没条件的,都一拥而上地开设了英语课。然而,这股浪潮轰轰烈烈了几年之后,质疑声也一片。首先是小学语文老师的意见最大:由于早在幼儿园便接触了英语字母,进入小学学汉语拼音时很多孩子便“英”、“汉”混淆了,给小学老师的拼音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其次是小学英语老师抱怨不停:很多幼儿园为了体现自己的办学水平、拉住生源,即使师资力量跟不上也要硬着头皮开设英语课;有的老师自己发音都不准,还赶鸭子上架,结果是小朋友被教得南腔北调———这又给小学英语老师帮了倒忙。在一片抱怨和置疑声中,很多不具备英语师资的幼儿园采取了明智之举———干脆不开英语课了。受此影响,给幼儿园培养、输送幼师专业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这两年来在这一块也开始出现了动摇和懒散的局面。有的学校在幼师专业每周只安排1—2节英语课时;有的甚至教材都没给学生定;上课时老师只是应付性地随便上上,或者干脆不上……由此幼师专业的英语教学在很多中职学校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二、困惑及思考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中等职业学校及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惑。最主要的困惑是,面对众多幼儿园对英语纷纷“停课”的现状,幼师专业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开设英语课了?

1. 从大环境来说。

那些取缔了英语课的幼儿园,主要在一些经济、教育落后,英语师资差的农村。由于幼教老师自身英语底子太差,发音不准,才给孩子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而在那些具备优秀的英语师资的发达地区和城市,英语的早期教育却是越来越蓬勃发展。有条件的幼儿园甚至不惜高薪聘请外教来使孩子接受零距离的英语熏陶。由于从小接受了较好的英语启蒙教育,他们中很多人从小就能够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个大环境来说,幼儿园并非不需要英语,而是需要更优秀、更专业的幼儿英语教师。

2. 从大趋势来说。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英语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现在,英语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用于官方的外交事务而学习的语言了,它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各种领域里的世界通用语言,是我们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强国服务的交际工具之一。外企,外贸,旅游,各种产品说明书……都在考验我们的英语水平。不懂英语的人已经成为了我国新定义的现代三大“文盲”之一。此外,在我国不管是升学、就业,还是职称评比,英语都是重要的考评依据之一。在这种全民学英语的大环境大趋势中,它已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而学的一门必考课程了,学好英语,意味着你比别人拥有更多就业、成功的机会。因此,幼师专业的学生将来不管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还是步入其它行业,都应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学好英语。

纵观我国目前的大环境和大趋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除了努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之外,还应顺应时势,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因此,幼师专业的英语课非但不能砍掉,还必须加大课改的力度,更好地将英语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与时俱进,为幼儿园输送更合格的专业师资储备力量,也为社会培养素质更高的有用人才。

三、今天的幼师生应该具备的英语素质

要想让幼师生学有所用或更好地胜任幼儿园工作,作为职中幼师专业英语教师的我们要非常清楚:幼儿园英语主要是进行英语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听说英语的习性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开口”习惯和规范的“发音”习惯,以及初步的听说交流的能力,等等。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幼师生的最基本素质。

1. 正确掌握国际音标的规范发音,能根据音标准确地拼读生词。

2. 了解一些基本的语音规则,能根据语音的基本规则拚读、拼写生词。

3. 语音语调把握较好,能流畅地朗读简单的英语儿歌、故事或其它英语简易读物。

4. 熟练使用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及课堂用语。

5. 会唱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

当然,这只是将来胜任幼儿教学必须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一步步拓展课文内容和英语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上好幼师英语课,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幼师专业的英语有些职校并没有统一的教材,甚至根本没有给学生订教材,很多老师上课也还是老方法旧思路,加上幼师生绝大部分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的文化课尤其是英语的基础相当差,学起来没有兴趣,这就加剧了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的不景气。有的学校甚至将英语课当成了可上可不上的摆设。这种状况长此下去势必和我们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无法确保给幼儿园输送优质的幼师人才。因此,如何提高认识,扭转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推动幼师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成为每一个职校英语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如何上好幼师英语课,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呢?通过两年的实践摸索,我初步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将英语教学跟幼师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

1. 对手头现用的教材可以适当调整其内容。

考虑教材的可行性时主要是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幼师专业的特点,要有助学生将来从事幼师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增加一些针对幼儿的英语词汇、儿歌、有趣的英文童话和故事等;而对那些深奥难懂又不实用的课文,可以暂时弃之不用。

2. 过好语音关。

学习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向导,在初期阶段一定要花大力气让学生发准四十八个音素,还要记住一些基本的语音规则,让学生学会根据音素和语音规则来拼读生词,以培养他们以拼读为基础的自学能力。

3. 重视听、说、读的基本训练。

(1)听的训练。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二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听力训练的途径有三种:一是老师在可能的情况下多使用英语课堂用语;二是老师用英语提问,学生用英语回答;三是听英语磁带,学生跟读。

(2)说的训练。此项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不但敢于开口说英语,而且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活动。说的训练方法有很多,比如每节课前几分钟让值日生用英语作值日汇报;老师用英语就一些日常学习、生活、天气等很多话题提若干个问题,学生必须用英语回答;教材中经常有一些“speaking practice”的口语训练课,我们可要求学生同桌或分小组进行后选出若干组在全班展示。

(3)读的训练。主要是要求学生课内课外跟读磁带,读音素、单词、课文,甚至儿歌、故事等。在跟读完后,教师鼓励读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表演,或经常举行朗读比赛,以激励学生多听、多读,多模仿纯正的读音。

4. 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各项英语课外活动或比赛。

教师可根据幼师生的专业特点,以及他们本身就具有的开朗活泼擅表演的优势,一学期举行若干次各种各样的英语表演和比赛。如:学唱英文歌曲比赛;用英语将故事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戏剧或小品比赛。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将不再觉得英语是一门枯燥、难学的语言,这在无形中不仅能大大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英语水平和各项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英语考试是以笔试为主。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其实并没有突出幼师英语的专业特色,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也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幼师英语应该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呢?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将考试的形式多样化一点,并充分体现幼师英语的专业特色?

这两年我在自己所教的幼师班尝试着采用了一种新的考试形式作为对学生期中、期末考试的评价体系。即,在100分制的情况下,笔试部分占50分;另50分用作其它技能题型的量化得分。具体分配如下:

1. 听力10分。

2. 口语交际10分。

3. 朗读10分。

4. 演唱英语歌曲10分。

5. 英语语言表演10分(可以是戏剧、童话剧、小品等,可多人参演,老师视每个学生不同表现进行评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专业发展困惑】相关文章:

专业发展06-24

专业发展需求05-20

专业发展需要05-25

专业发展动力06-06

教师专业发展07-27

群体专业发展09-06

专业发展影响因素07-17

专业群发展研究08-12

专业的发展趋势05-25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05-29

上一篇:粒子浓度下一篇:开发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