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区域活动范文

2024-09-19

数学区域活动范文(精选12篇)

数学区域活动 第1篇

1. 创设宽松、和谐的数学区域环境

一般来说, 数学区域应安排在能让幼儿注意到又相对独立、安静和少受干扰的地方。我根据班级空间条件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等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数学区域环境。比如, “算式接龙”游戏需要幼儿将算式接成长长的龙, 小小的桌面根本就不够摆放。为此, 我在远离过道的地面上铺上软垫, 幼儿可以坐一坐、趴一趴, 甚至可以躺一躺地玩接龙游戏。又如, “拼九宫格”游戏需要幼儿将几块不同形状的拼板进行组合, 这就需要给幼儿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为此, 我用柜子将该游戏场地和其他游戏场地间隔开来。

2. 提供丰富、适宜的数学区域材料

(1) 提供有针对性的材料。比如, 在数学区域内投放集体数学活动中延伸活动所需材料。在幼儿学习了“6以内的组成与分解”后, 我在数学区域内投放的材料是“美丽的花篮”:花篮上贴有6以内的数字, 幼儿在篓子里将分成两半的花瓣进行拼合, 拼合后的总数就是花篮上贴着的数字。

(2) 提供“有弹性”的材料。即材料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不同的方法体现不同的难度, 可以供不同水平的幼儿操作。比如, “拼九宫格”游戏要求幼儿根据提供的不同形状的拼板, 任意进行组合。不同能力的幼儿就会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法:能力较低的幼儿只要求组合一两种即可, 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则可以要求其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组合形式。甚至对于一些能力更强的幼儿, 可以规定其每次使用的拼板的数量来加强操作难度。

3. 做好数学区域的观察者和指导者

(1) 对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进行观察, 适时予以正确的指导, 抓住教育契机, 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水平和需要。如:材料的难度是否适合幼儿的数学水平、哪些材料幼儿已不感兴趣、幼儿是否正确地使用数学区的材料等。例如, 在“拼九宫格”游戏中, 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很快地拼出来, 这时的材料对他已经不具有吸引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指导, 如规定他每次只能用三块拼板组合, 或是已经组合过的拼板不能重复等, 以提高他挑战游戏的兴趣。

大班数学区域活动教案:扑克玩法 第2篇

一、比大小 目的:对13以内的数字能够熟练地比出大小。

玩法:将一副扑克牌放在桌子中间,参加游戏的幼儿各摸一张牌,然后比一比谁的牌面大,小牌归大牌所有,遇到大小相同的牌为公有,即不归个人所有。反复进行,直至扑克牌全部摸完,最后比较谁得到的牌多,多者为胜。

二、抽“乌龟”

目的:能够给数字熟练地配对。

玩法:两人以上参加玩牌游戏。先将扑克牌随意抽取一张盖住当“乌龟”,并把牌逐一分给参与者;然后各人整理好自己手上的牌,两张大小相同的对子,抽出放在一边;再朝顺时针方向轮流将邻座中的牌抽取一张,若这张牌能与自己手中的牌结合对子,就放在一边,不能成对则插入自己的牌中;直至剩下最后一张牌,将“乌龟”亮出,与“乌龟”成对的,即是输者。

三、“吃”牌:

目的:复习10以内的加减。

让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玩数学” 第3篇

一、创设与幼儿数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活动区域内容

1.内容要有趣味性

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这是他们初步接触数学,对他们来说,学习数学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为此,教师充分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游戏,准备简单而又充分的游戏材料,放进数学区域内,供幼儿自由操作,不断探索,如:喂小动物。小班幼儿因为常常被成人照料,因此他们也有照料别人的意愿和经验,可这样的机会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少之又少,于是,喂小动物成了他们情感迁移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一开始,有少部分幼儿会根据小动物的嘴巴形状来喂与嘴巴形状相同的“食物”。后来,其他幼儿不管动物嘴巴的形状,只管把“食物”塞进去就行了,慢慢地,在其他同伴的提醒下,他们也渐渐学会了按嘴巴的形状来喂相同形状的“食物”,就是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区分,所以说,区域活动的内容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2.内容要有层次性

幼儿在数概念上是有个体差异的,如何让大部分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中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投放不同的材料,创设一个有着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发展较慢的幼儿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技能,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对于已经掌握某些知识技能的幼儿,教师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满足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以接龙游戏为例:我们准备了几种层次的操作卡片,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纯粹的实物卡片接龙;第二种:纯粹的数字接龙;第三种:纯粹的点卡接龙;第四种:实物与数字或实物与图形再或实物与点卡接龙;第五种:实物、数字、点卡、图形混合接龙;有了这几种层次的操作材料,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与自信,使他们在熟悉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后,能不断提高自己操作的层次,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向着自己的数学最近发展区迈进。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1.活动要有预设性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并给幼儿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就可以了,剩下的由幼儿自由发展。一开始,我们也走过这样的弯路,比如,我们为幼儿在娃娃家里准备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床、娃娃、衣服、椅子、餐具等材料,旨在让幼儿区分大小并按大小进行分类。但由于我们事先没有给孩子们这样的提示也没有组织幼儿讨论娃娃家的游戏到底应该怎么玩,一切都是幼儿自己发挥。于是,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效果,孩子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老师刻意准备的大小不一的材料,只是凭自己的兴趣随意取放。后来,我们进行了反思,对活动的名称、材料、活动的规则与玩法重新进行了设计,并组织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进行讨论,使他们在游戏时能学会观察材料的变化,学会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一些有趣的变化。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不仅会将娃娃家的材料按“大小”进行适当的匹配,有的孩子还会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搭配呢!

2.活动要有生成性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数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除了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外,还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并根据他们的喜好适时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数学能力的提高,比如:有一天早晨,欢欢和旁边的乐乐玩积木,玩着玩着,欢欢提议,我们来打麻将,好吗?她的提议得到了乐乐的赞同,于是,他们嘴里念念有词地一边说着“麻将牌”上的名称,一边出牌,玩得不亦乐乎……观察至此,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真正的麻将牌来帮助幼儿感知数量和分类呢?于是,我找来了一副麻将牌,先挑出了3以内数量的“饼”即我们小班数学中的点卡,让幼儿来玩“小猫钓鱼”(一个传统的牌类游戏):两个幼儿轮流出牌,出到与前面相同的点牌,就把这两张牌中间的牌全部拿到自己这里来,最后比比谁赢的牌多就获胜。果然,数学区角内这副麻将牌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慢慢地,我把数量扩大到5,也不单单是“饼”,还有“条”,我还找来了扑克牌,挑出1~5纸牌若干张,教孩子们玩“小猫钓鱼”和“配对”等游戏,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对数字和点的认知越来越敏感。

三、及时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

在进行定时的数学区域活动时,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和表现,选择性地与幼儿互动。我们还设计了观察量表,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幼儿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幼儿之间的对话;师幼之间的互动等等。一段时间后,我们归纳和汇总了这些观察记录。这样,每个幼儿都有了一个数学能力发展小档案。通过这些小档案,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数概念发展轨迹,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刘永华.如何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01(06).

数学区域活动 第4篇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相对其它教育形式显得弱化了。孩子们更多是在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层次上的互动。材料作为区域活动重要的元素,往往决定着区域活动的成败如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地投放和运用材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活动的兴趣和乐趣,更可以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多样性的区域材料给予孩子多元化的自主选择

区域材料作为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工具,就必须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这也是孩子兴趣盎然地进行区域活动的前提。而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了解每个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供多样性的区域材料,以给予孩子多元化的选择范围。在一次大班“化妆舞会”的主题区域活动中,我事先观察和了解到,我班有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强,对制作化妆舞会的服装很感兴趣;而有的孩子表演欲望很强烈,对穿上舞会服装进行“走台步”、“表演舞蹈”青睐有加;还有的孩子“甘于幕后”,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化妆舞会”的情况。针对这几类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我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区域材料,为第一类孩子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挂历纸、快餐盒、布、羽毛、吸管、一次性台布、各类纸盒等;为第二类孩子提供了适宜的音乐、镜子、舞台等;为第三类孩子提供了纸、画笔、照相机等。这样,丰富多样的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孩子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兴趣点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兴致勃勃地享受着区域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提供给孩子多样性的材料,给予他们多元化的选择是事关区域活动成功开展的有力保证。

二、层次性的区域材料满足各层次孩子的发展需要

如果区域材料只在横向的多样种类上下功夫,而忽略纵向的层次性的话,那么效果还只是片面的。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总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而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活动和在活动中获得提高的权利和需要,都有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欲望。如何满足和平衡每个孩子这种需求呢?那就必须在“层次性”上进行思考。区域材料的层次性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一次小班的“小巧手”的区域活动中,我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如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提供了一些白纸、画笔以及几幅范画,鼓励他们画一些自己喜欢和会画的东西;为动手能力一般的孩子则提供了一些画好主体物体的画纸,鼓励他们进行添画;而为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则提供一些画好轮廓的画纸,鼓励他们进行涂色。这样,三个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获取了各自所需的材料。在活动中,每个孩子“如鱼得水”,都能自信地操作,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了区域活动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优势。

三、开放性的区域材料激活孩子与材料的充分互动

区域活动中,要给予孩子自由、开放、多元的活动空间。孩子们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与材料进行交互作用,材料作为活动与孩子之间的物质媒介,影响着孩子们活动的情绪和兴趣,而开放性的材料无疑可以更充分地激活孩子与之的互动。在我班的“科学探索”区域中,我发动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参与收集各类材料,材料种类、收集渠道简直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涵盖,包括自然物、废旧物、成品、半成品等。而且这些物品都陈列在开放的区域中,孩子们拿放自如,更新自如,操作自如。一些孩子对各种各样的石头很是感兴趣,经常拿着放大镜研究石头上不同的纹路,并将这些观察的花纹融入到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还有一些孩子将米、黄豆、黄沙分别装入易拉罐中,听着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啧啧称奇。这些开放的区域空间和材料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无拘无束、大胆尝试、尽情创造。因此,开放性的区域材料是激活孩子与材料互动的原动力。

四、可塑性的区域材料留给孩子无限的创造空间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还必须考虑到可塑性。可塑性的材料不仅可以达到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创造力。我班的建构区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为了给予孩子们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在建构区投放材料时,尽可能选取一些可塑性大、可变性强的材料,如造型空间大的插塑、可任意弯曲的塑料条、可变形的积木等。由于这些材料操作的结果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孩子们每一次去操作时,都能玩出新花样、体验新鲜感,这一区域就成了孩子们百玩不厌的区域。因此,可塑性强的区域材料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区域活动的魅力。

五、针对性的区域材料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

区域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孩子们自由“玩”的需求,同时还隐藏着巨大的教育契机和价值。它可以利用孩子乐意接受和参与的形式,来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让孩子们在“玩”中潜移默化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每一个区域活动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年龄、个性特点、兴趣需求,还需要通过平时系统地观察和解读,站在更高的高度去了解他们缺少什么、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哪些铺垫等。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今天,我们正通过努力来践行这一理念。活动材料虽然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但是,如果我们把对孩子、对教育的一片热诚转化为智慧,有效地利用这些材料,充分挖掘出它们的利用效能,它们一样能够体现出其促进孩子发展、提升教育的价值。

摘要: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 正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也越来越为教育者所关注、孩子们所喜爱。而区域材料作为区域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当着区域活动和孩子们之间物质媒介的角色。孩子在活动中, 主要通过与材料之间的交互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浅谈数学在区域活动中的开展 第5篇

学习数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现在的家长都关注这一点,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在幼儿园里多学点数学知识。有的家长在小孩上小班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施行简单的教育。《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 ;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把数学放在大班教,小中班不作为重点来教,只是教一些最简单的数学知识。

现在他们上大班了,我们想教幼儿一些加减法和数字比大小等一类较深的数学知识。虽说教,但对于有的第一次带大班的教师,他们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开展数学活动。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就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伤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所以,我们利用星期三的教研活动,共同学习相关知识并讨论,一致认为,要想教好数学,不单单是通过每星期的数学活动内容,而是要把数学开展到区域活动中去。而数学区是数学活动的延伸,针对数学在区域活动中的开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办法:

一、数学区的材料投放要丰富有趣并与近期课程内容紧密联系 我们在开展数学区之前已制定了相关的区域活动内容计划。通过计划的制定,我们根据每周的内容,不断的更换数学区域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更有趣的学习数学。《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如,第二周我们智力游戏《有趣的数学》制定了《比大小》活动,于是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投放了各种数字卡片和“>”“<”,让幼儿进行操作。同时,我让幼儿以“黑白猜”的形式,决定谁去运用“>”“<”,给另外两位幼儿提供的数字进行“比大小”游戏活动。经过幼儿的实践:他们非常喜欢这样形式的区域活动。我运用三人一组的形式,让他们合作进行游戏,这样的游戏效果非常好。并且,我让两个能力强的幼儿带动一个能力弱的幼儿。一方面是让他们相互辅助,激发能力弱的幼儿对数学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做到相互辅助的教学手段。《幼儿园教育纲要》中也提倡这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数学区要按照生活化、游戏化的形式开展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们都知道,世间万物都以数、量、形的形式存在,我们的生活处处与数学相联系,引导幼儿发现数学中的乐趣,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幼儿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前面我提到学习数学是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但不能为了教而教,而不管幼儿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学会。《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同时也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所以得出结论:数学活动一定要生活化、游戏化,要遵循“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玩中学,学中乐”的教育理念,帮助幼儿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将有关周围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例如:大班数学游戏《分小鱼》区域活动的材料提供有:小猫头饰两个,小鱼4条(因为大班先学习4以内的加减法),三名幼儿成为一组。刚开始我指导他们用“某某小朋友家养了两只小猫,今天某某小朋友买来了4条小鱼,他要怎样把小鱼分给两只小猫呢?”考虑到所用的分法要不同,还可以加上时间,如“第一天,某某小朋友是怎么分的”,“第二天,又是怎么分的”等等,这些都是从生活中学来的,也要用到生活当中。如果以后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用这种方法依次类推。同时,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尝试一下。活学活用,这样孩子的兴趣会非常高,学习起来也很轻松,这就是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有效教学。

三、数学区的开展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不同幼儿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个体活动的方式等都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有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法,之前我也提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数学区,让他们相互辅助,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在看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之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变化,从中让我们意识到:个体差异避免不了,但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但同时更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施教。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区域,幼儿在发展区内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制定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育方法,来“对症下药”。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四、数学区要注重教学评价

在游戏过程中不仅注重教学指导,还要注重教学评价。说了这一点,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数学活动好评价,但数学区域活动怎么评价啊?幼儿游戏过后还要评价吗?”等想法。其实,游戏过后也得评

浅谈幼儿园小班数学学习与区域活动 第6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 操作材料 学习价值 激发兴趣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与操作,可以对已有经验加以巩固和扩展。对小班幼儿来说,区域活动尤为重要,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他们仍然处在明显的自我中心阶段,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数概念的认知发展,有必要创设数学区域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的自主性,而且也能通过观察幼儿在数学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来了解幼儿对数概念的发展水平和掌握情况。

一、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应创设生动的情景性的数学活动区域

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区域时应设计有趣的故事情景,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在活动时充分“动”起来。例如:认识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并按图形分类,可创设“给动物喂食”的材料,可用指导性的语言:“小动物饿了,给它们吃些饼干吧!”材料:用餐巾纸盒做三个小动物(嘴巴形状分别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彩色纸若干(画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操作方法:把画有不同形状的彩色纸剪下,根据形状喂给不同的小动物,可跟幼儿说:“圆嘴巴的小动物爱吃圆饼干,方嘴巴的小动物爱吃方饼干,三角形嘴巴的小动物爱吃三角形饼干,小朋友来给小动物喂饼干吧!”如此情景性的数学活动区域,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大家都跃跃欲试!

二、创设数学活动区域,应投放丰富而多样化、多层次的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同一内容应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便于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内容。例如: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重叠法、并置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一样多”。数学活动区域"找朋友"。材料:大小笔套若干。操作方法:将笔套一一对应插起来。还可提供瓶子若干,将瓶盖与瓶子一一对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差异可投放阶梯式有层次的材料。数学区域活动“娃娃夹辫子”,材料:身体上标有数字的娃娃卡片若干,夹子若干。操作方法:根据娃娃身上的数字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教师在指导和观察幼儿操作时,可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提供5以内的数字和10以内的数字两套材料。

三、 创设数学活动区域,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

小班幼儿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创设数学活动区域时,提供的材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和预估材料。例如;数学活动区域中“漂亮的蝴蝶”,材料:蝴蝶卡片若干(一边标有数点,一边写有数字)将其剪成两半。操作方法:拼出完整的“蝴蝶”(即数点和数字相对应)。教师在观察幼儿操作时,发现幼儿会根据“蝴蝶”的颜色和拼合处的轮廓拼出蝴蝶,根据这个问题,老师一方面把“蝴蝶”的颜色和拼合数字作调整,另一方面逐步引导幼儿观察点子的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

四、创设数学活动区域,应结合主题活动来确定指导重点

每个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一样,而小班集体活动时间短,因此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暂时还不能理解接受内容,就可将这些内容延伸到数学区域活动中,以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享受活动的乐趣,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操作、体验和表现。例如结合“三八”主题活动,为妈妈做项链。材料:红黄蓝绿颜色的吸管剪成大小不一的截断,操作方法:幼儿串一种颜色、几种颜色间隔或大小间隔同色的项链,通过操作,幼儿初步理解简单模式排序的规律。

结合 “快乐的六一”主题活动 ,幼儿制作彩链布置教室。材料:用色卡剪成不同顏色的彩条,制作方法:按红黄蓝间隔,通过制作,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充分理解(abab.aabb.abcabc)规律的排序,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创设数学活动区域,应选择相对安静的区角

小班幼儿注意力易分散,防干扰能力较弱,活动的兴趣易转移,因此有必要选择安静的区角创设数学区。

总之,要把幼儿数学活动区域的创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数学活动区域和集体教学活动的结合,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数概念。

参考文献:

数学区域活动 第7篇

一、本土资源的收集———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本园属于乡镇园, 在本乡镇上, 许多家长都开办了服装厂, 这些家长们就地取材, 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纽扣、布、毛线、毛线筒等。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在园区大门口设立废品回收点, 在其中放入各类贴有标记的箱子, 这样家长们进门后可以把带来的材料分别放入回收箱中。作为老师的我们, 在选择一个新主题后, 就可以根据区域的设置, 选择相应的本土资源。如我们上学期开设的主题《美丽的春天》, 就选择了许多的毛线筒放置在构建区中供幼儿搭建;在美工区选择许多的五彩毛线供幼儿设计成漂亮的树……

二、本土资源的利用———区域活动开展的载体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 本土资源的利用, 及如何有效地投放于区域活动中, 是值得我们教师的斟酌和思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教师的引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是区域活动的具体操作者, 起着主体作用;材料是连接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主要起载体作用。接下来我来列举几种本土资源如何在区域活动中的利用。

1. 毛线变变变。

益智区中, 一根普通的绳子, 在孩子的手里, 可以延伸出无限想象;如果给予创造性的变化, 可谓花样百出。如一根毛线就可以玩出民间的“穿线巴”的游戏。首先取一根长约五十厘米的彩色毛线, 两端打结, 变成一个封闭的圈;然后指导孩子用不同的指法, 将彩色毛线的变成不同的形状。指法基本有:挑、勾、翻三种, 不过具体运用时候, 可以将三者结合使用。老师可以指导孩子自己动脑筋, 想办法, 让毛线既不打结, 又能顺利变出花样。此游戏可以是双人组游戏也可以是多人组游戏的方式, 让孩子运用单指挑、正面挑、反面挑, 正面翻、反面翻, 单手勾、双手勾等等, 总之可以变化无穷, 简直是出神入化。另外, 美工区中, 一些剪碎的毛线, 孩子们通过粘、贴, 变成了各种小动物七彩的羽毛, 有些爱美的小女孩, 还把这些五彩的线团黏贴在花、蝴蝶上……变成了七彩花、七彩蝴蝶啦!

2. 布宝贝大变身。

有些家长带来的土布, 它虽然粗糙, 不像丝绸、化纤等色彩艳丽、图案丰富, 但质地柔软、温和, 可塑性强, 又不用花费钱财, 农村大部分家庭都能收集到。我把它们投放在我们的区域活动中, 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区域“布衣坊”。孩子们可做沙包、做香袋、做小裙子。做小沙包的话, 让孩子剪一块大小合适的布, 里面放入棉花, 用绳子扎起来就成了。香袋制作要精细些, 需要用质地精细的布, 先用剪刀剪成心形状, 再用针线把边缘缝制起来, 然后放入棉花, 添点香料进去, 最后把边口缝好, 香袋就做好了。再说小裙子, 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喜欢的款式, 随后用剪刀剪出基本形状, 之后可以用记号笔在布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这样小裙子就做好了, 人人都可以是裁缝!通过点拨, 孩子很快就能明白原理;缝制方面, 棘手的地方老师帮忙下, 大部分让孩子自己完成。通过这些活动, 既锻炼幼儿的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也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喜悦。

3. 纽扣、商标、拉链的再利用。

纽扣、商标、拉链等服装辅料在区域活动里也能得到很好的再利用。同样是拉链:大班利用拉链作分合式、做连连看;中班利用拉链制作自理包、走迷宫、分长短;小班直接利用原材料引导幼儿学拉拉链。纽扣在我们区域活动中也十分巧妙地利用了起来:大班的孩子利用纽扣排一排分一分等;中班利用纽扣玩找一找数一数及排序等游戏;小班呢:直接学扣纽扣等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利用商标呢?各年级组又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大班利用商标条编辫子、包装礼物;中班利用商标绳做入区卡、投掷的小流星;小班利用商标贴标记。

三、本土资源的投放———区域活动开展的核心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 它对孩子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 又是孩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更是诱发孩子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媒介。我们非常注重材料投放的多用性、层次性、探究性, 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 进而乐于创造。

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幼儿之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异, 教师在各个区域投放材料时, 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 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使材料与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匹配, 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一年龄段的幼儿, 他们发展的速度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 在投放活动材料时, 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 也要考虑发展慢的幼儿, 有时还要兼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 使每个幼儿拥有趣味性各异、可操作性强且多功能性的材料。

区域活动之我见 第8篇

认知一:区域活动的由来与内涵。

区域活动是广州东方红幼儿园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提出来的,它是基于当时幼教实践中幼儿个体自发学习、自主活动比较少,特别是以操作相关材料来满足幼儿个体兴趣需要的活动更少这一事实而提出来的。当时,确实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尚未在幼儿园形成“运动”。1.可能大家尚未认识到其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作用;2.可能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类似形式,只不过命名不一而已。我园就属第二类,因为那时我园的园本课程——发展能力课程,已进入第三轮验证,已把原幼儿园的“晨间活动”改为一日中可多次进行的“自选活动”,并把它定为实施课程的手段。自选活动中幼儿可自选材料、伙伴、空间进行自主活动,虽说没有“××区”的文字标记,也没有固定的外显陈列空间;但活动的性质、意义与区域活动类似。我园对东方红幼儿园的做法进行了学习和分析,既找出相同之处,又结合我园课程在材料和活动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补充。

到了本世纪初,幼教界把区域活动推到了凸显的位置上,但过于强调区域的外显性表现,如摆放有否相应的空间,材料是否丰富,有否相应的文字命名牌,进行状况如何……致使教师的注意力比较多地集中在外显的准备上。当然,从重视外形开始也是好事,但容易形成形式主义。对有些幼儿园来说,因场地原因就无法达到这些要求。例如,我园一间教室只有60多平方米,加前后走廊和午睡室的空间也不足100平方米,况且班级人数都在30~40之间,如要实现这种外观,肯定会四分五裂,影响幼儿其他的正常活动。

事实上,只要有区域活动的魂,即幼儿有自学活动的时间,活动中有自己做主的权力,教师在自选活动中会自觉地关注幼儿的操作,能合适地予以指导就可以了。有没有外形不必强求,只要做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幼儿收放有序、活动有效就能达到幼儿教育所要追求的目的。

认知二: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一个部分,它和集中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以及户外体育活动应是并列关系,相互联系和补充,但不能相互替代。可是这几年,许多幼儿园过分重视区域活动,甚至把集中教学活动也放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忽略了集中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事实上,一些幼儿园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都是有限的,要在区域中落实对每个幼儿的关注和指导难以实现。因此,区域活动便成了某些老师“尊重儿童个性,放弃指导”的理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究兴趣往往从自发到自流。有的区域乍一看幼儿在专一地操作,但事实并非如此。细细关注区域,手工操作等美术类活动为多,而语言、数学活动相对较少,虽然隐性的数学和语言教育元素是存在的,但幼儿只是被操作材料和过程所吸引。如果教师不进行规则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自玩,那么这些元素的价值就容易流失。在我看来,区域活动中许多思维性学习内容,应该先有幼儿集体教学活动,通过集体教学活动的影响,提供相关材料,才有助于幼儿继续探究,达到满足幼儿兴趣之目的,使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相辅相成,教育均衡。

认知三:区域活动与游戏相通不相同。

幼儿园提出区域活动后,便很少见到幼儿园原来推崇的独立的角色游戏,更多地是把角色游戏简单地融合在区域游戏中。虽说区域中有角色游戏的小组,但大多是角色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缺少了原来角色游戏中的个体与个体交流、小组与小组交流。这减弱了角色游戏的本质特征,即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许多幼儿园在一周内区域活动进行两次,一般安排在上午两个活动后或下午点心后,类似原幼儿园教育中角色游戏的安排,很容易使人误解为区域活动等同于角色游戏。事实上,这和强化区域活动的初衷有出入。区域活动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让幼儿每天都有轻松、自然、自主的游戏机会,特别是操作材料的、工作式的活动。今天区域活动中学习型区域和角色型区域混合的做法,值得思考。我不反对区域中有角色游戏的组别,但更主张把角色游戏从区域中单列出来,发挥其社会性教育的价值。

认知四: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内容。

有的幼儿园过分看重材料的更换,教师感到很累。我认为有关长效训练的内容,材料不必频繁更换。匹配幼儿教学活动后延伸学习的内容,可以材料部分替换或按不同要求加以调适。但是,对材料要及时整理和添补,保证操作材料整洁、完整而不破损。在指导上,常有教师问我:某某孩子每次区域活动中老玩一种内容怎么办?我说:依幼儿个体需要为主,不要强求。幼儿在玩中有性别差异、经验差异,当幼儿老玩一样内容时,教师应关注他的活动状态和进程,假如幼儿玩得快乐、专一、进步,那么连续玩几天都是有道理的,应支持。如果幼儿长时间处在重复劳动上,教师应该找原因,思考干预的策略,如变更某部分材料或定期选用某一材料内容,组织集体操作,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比赛,让幼儿在事实中自我评价,再引导幼儿适度调整自己玩的内容。教师在支持幼儿兴趣个性化的同时,必须引导其兴趣的多样性、经验的多样性。

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 第9篇

一、敏锐的观察

敏锐的观察是进行游戏指导的前提与关键。蒙台梭利曾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做过这样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分析, 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 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 以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这说明要指导孩子, 先要观察孩子。

1. 观察从材料出发

观察材料要关注材料能否激发幼儿兴趣, 能否与幼儿进行良好互动, 能否让多数幼儿参与其中并促进其发展。例如, 美工区进行拓印已有一段时间了, 孩子对拓印的兴趣正悄然减退, 于是我就说:“除了老师提供的印章外, 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来拓印呢?”这时, 一位小朋友拿起花片边说边拓印了一个, 接着另一位小朋友也拿起了树叶进行拓印, 后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参与其中。他们的拓印五花八门, 有的用种子, 有的用水果, 还有的用蔬菜进行拓印, 拓印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画。可见, 观察是教育的先导, 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 根据幼儿的情况确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才能更有针对性, 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2. 观察从幼儿出发

教师要锁定观察要点, 明确观察方向, 不仅要进行综合观察, 还应对某一区域中某一材料进行定点观察。例如, 在探索区提供了面粉、汤匙、吸管、气球等, 幼儿对游戏内容非常感兴趣。瞧!凯凯用吸管的一头不停地往气球内装面粉, 可能是觉得速度太慢了, 所以在吸管里注入面粉后想把面粉吹进气球内。面粉是吹进去了点, 可是自己的脸也成了“白脸”, 急得他连忙用手擦。一旁的翔翔, 也忙着用汤匙使劲地往里装。可面粉全停在气球的“颈部”, 不肯下去, 怎么办呢?急得他把气球甩来甩去也不见面粉“妥协”。此时, 我指了指筷子, 他们用筷子从上往下捅。这个办法真灵, 全下去了。他们兴奋地探索着, 脸上绽满了笑容。

二、适时的介入

1. 将要放弃时

活动中遇到困难时, 有些孩子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 有些孩子会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 也有的孩子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就会放弃活动。这时, 就需要教师介入, 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例如, 区域活动开始了, 我发现婷婷在“理发店”里独自一人玩电吹风, 我向她走来, 她便向我说:“理发店里没生意, 不想做理发师了。”这时, 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说:“我们一起来告诉大家, 今天理发店大减价哦!只要来就有礼品送。”随后我们一起吆喝, 便引来了许多顾客, 又吸引幼儿重回到游戏中。

2. 出现纠纷时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尤其在游戏中, 常因为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发生纠纷。例如, 在“亲亲宝贝”影楼中, 为了争做摄影师, 思思和阳阳争个不停, 这时我采取转移视线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纠纷。请他们帮我设计造型, 各自为我拍几张照片, 两人配合得很默契。可见, 教师的介入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 不仅解决了问题, 还推进了游戏的进程。

3. 无法深入时

游戏无法深入时, 教师应扮演“催化剂”的角色, 促进游戏的深入。例如, 美工区投放了萝卜、莲藕、白菜、芹菜、玉米等让孩子进行拓印。活动进行好几回了, 可每次都停留在最初的拓印上。这时, 我拿起水果刀把莲藕切成两段并用切面去印并提醒孩子可以变换方式, 从不同方向进行拓印。顿时孩子们开了窍, 有的把玉米骨切开印, 有的用白菜头印出许多小花, 还把芹菜叶子印在下面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可见, 活动中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 而是一个促进者。当幼儿的游戏未能向前发展时, 需要教师有效介入, 帮助幼儿更好地深入游戏。

4. 出现契机时

当游戏出现教育契机时, 教师要抓住时机, 及时介入。例如, 彬彬在科学区玩陀螺时惊奇地叫起来:“咦, 陀螺一转, 上面的花纹就不见了, 这是这么回事?”他又继续玩其他的陀螺, 发现不管哪只陀螺转起来, 花纹都会看不清楚。他马上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同伴。同伴们也都叫起来:“对呀, 我的也是, 陀螺转得快, 花纹就看不清了。”我及时追问:“为什么呢,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将各种形状的陀螺都快速转动, 看看会是什么形状?幼儿通过探索还发现不管是圆形、方形还是三角形陀螺, 快速转动都呈现出圆形。

5. 积极等待时

当幼儿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惑时, 教师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而且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 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如幼儿在数学区探索有规律的排序时,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幼儿的探索热情也慢慢消退。我适时地介入活动, 引导幼儿尝试ABC、ABB等排序方法, 通过操作, 幼儿总结了多种方法。可见, 倘若教师不耐心等待, 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 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利用区域活动巩固和延伸主题活动 第10篇

一、利用“探索屋”巩固和延伸主题活动内容

结合主题设计科学区域内容, 使主题活动不断处于变化之中, 这种方法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学习, 培养了幼儿善于动手动脑, 乐于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使主题活动内容得到了巩固和延伸。如:在进行“我是小兵”这一主题活动中, 我从观看军营、认识三军和三军旗帜等方面入手, 让幼儿逐步认识了军人。然后, 结合主题内容在“探索屋”增设了“争做三军总司令”的内容, 添加望远镜、三军军旗、中国地图等材料, 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 轻松的玩乐中巩固了主题教学内容。对于军人的认识包含的内容很多, 我在活动中, 故意给孩子们留有余地, 这样既给幼儿创造了丰富主题的机会, 又使主题内容得到了延伸。如:通过观看中国地图, 了解中国的地形 (雄鸡形) 、中国的省市、三军军人不怕苦和累守卫祖国的边疆、领土等, 这样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向幼儿渗透了对祖国、对军人的热爱, 体现了区域活动对主题活动内容的巩固和延伸作用。

二、利用“美工坊”巩固和延伸主题活动内容

为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我们开设了“美工坊”活动区域, 活动具有动态性、变化性。活动材料随着主题活动的进程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为幼儿动手操作、改善环境提供了方便。仍以“我是小兵”为例, 在“美工坊”增添橡皮泥、彩纸、纸盒等材料, 让幼儿通过观看军营、认识三军后, 绘画“我是解放军”、捏造“现代军用器械”、装饰“军营”编制“花环”。幼儿在动手操作中, 不但巩固了主题内容, 又使主题内容得到了延伸。

三、利用“图书区域——阅读屋”巩固和延伸主题活动内容

为了使幼儿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阅读习惯, 我们在“图书区域——阅读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图书, 根据主题教育需要定期更换部分图书。“阅读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并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主题教学起着巩固和延伸的作用。如:在大班“向雷锋叔叔学习”的主题教育活动中,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向小朋友讲述雷锋叔叔的故事, 请幼儿认识雷锋、唱雷锋的歌, 并组织幼儿向雷锋学习, 争做雷锋式的好孩子。学雷锋活动的开展, 使班级涌现出了许多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好事。为了使学雷锋活动延伸下去, 幼儿自主翻阅雷锋的故事画刊, 并把主题画《雷锋的故事》《向雷锋学习》等装订成册, 摆在图书区域供幼儿欣赏, 使幼儿从雷锋的事迹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从小养成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四四、利用“建构区”巩固和延伸主题活动内容

拼插积木、积塑, 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那么, 如何利用建构区域巩固和延伸主题活动内容?如:在“我是小兵”主题中, 可让幼儿拼插军用器械、手枪、军舰等;在“我爱祖国”这一主题活动中, 让幼儿拼插万里长城、天安门城楼、高楼大厦等。以不同的形式, 拼插不同的作品, 使主题活动得到了巩固和延伸。

总之, 在区域活动中, 首先要明确进行的是什么主题, 主题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教育作用。其次, 活动材料与内容是随着主题内容变化而变化的, 而且活动材料一定要具有安全性, 因为只有保证幼儿的身心安全, 才能实施教育。

数学区域活动 第11篇

镜头二:益智区里,老师投放了自制转盘。按照老师的设计,自制转盘的功能很多,既能让孩子们认识时钟、天气、星期几,还能记住十二生肖。投放到区域后,孩子们也只是象征性地转了几下,就没人理会了。

在幼儿园,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这些现象,老师们觉得很委屈。从设计到收集材料再到制作,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凝聚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可是结果却是费力不讨好,导致区域材料成为摆设。那么,如何提供适宜的区域材料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区域材料的投放要具有安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利用易拉罐制作的高跷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体育器械。在收集易拉罐时,我们会挑选旺仔牛奶或者王老吉凉茶之类坚固结实的铁罐,钻了小眼的位置我们还会细心的用即时贴给它贴上,防止伤害孩子。选用酸奶瓶制作拉力器之前必须用消毒水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总之,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是前提。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要有兴趣性

孩子是区域活动中的主角,一切的材料、环境都应该是能够吸引孩子的,孩子所喜欢的,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一定要做到投其所好。在区域材料的选择上,我会先考虑选择孩子喜欢的,再考虑对孩子有益的。如果在区域中投放大量孩子不喜欢的材料,那是一个老师彻底的失败。因为,那样既浪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同时又不受孩子的欢迎,甚至孩子都不会有兴趣去摆弄它。做到投其所好,不仅孩子们会对此爱不释手,也会从中达成老师预设的目标,那又何乐不为呢!比如,在“瓶子总动员”主题中,我与孩子们一起研究“不一样的瓶子”,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瓶子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将各种奇异瓶子照片张贴在区域内,彩绘的瓶子摆放起来供大家欣赏,制作瓶盖门帘用于各区域的分割,虽然现在这个主题已经过了,但大家仍对此念念不忘。在“声音从哪里来”的主题中,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活动兴趣非常浓厚。我找来了一个大纸箱,在大纸箱上面钻了很多小洞并安上了很多PVC水管,一个孩子在盒子的这边学小动物的叫声,另一个孩子在盒子的另一端找出和它相连的一节水管。他们对这个游戏材料非常感兴趣,后来还增加了玩法,如唱歌、讲故事让对方重复,在初步了解声音传播方式外还提高了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及表述能力。

三、区域材料要具操作性

想让孩子成为区域活动中真正的主人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变“装饰性”为“操作性”,那些看似精致、美观的,“中看不中用”的材料一定要舍弃。在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中,我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课程内容并进行有计划的创设。比如在科学区里,我用大纸箱制作钻了小洞的黑房子,并在里面粘贴了图片,让孩子们用手电筒探索黑房子的秘密;在益智区里,我自制了小动物拼图和家乡景点飞行棋,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可以互相结伴,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在表演区投放了孩子们收集来的发箍、丝巾、动物头饰、表演服装、音乐器材等,那里是孩子的童话梦工厂,有的时候它们会穿上演出服表演童话故事,有时他们会成为激情表演的“演奏家”;春天的时候在种植区里,放入各种各样的种子,和孩子们一起种植各种植物,一起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一起饲养小动物,发现它们的生活习性,并把他们的发现一一记录下来,请爸爸妈妈一起帮忙制作成一本本的观察日志,供大家分享、交流。

四、区域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一书指出:活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不要“硬性”给区域定时、定量地添加材料,要把握好区域材料的“弹性”投放。在创设中,我根据中班主题的发展和季节变化,逐步丰富区域活动的环境及材料。在创设一个区域的时候,我们首次投放的材料不用太多、太完整,可以投放与之相符合的部分材料,也可以是半成品的,因为在此期间我们需要有孩子的参与来把这个区域更加丰富、更加完整,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尺度。比如,在创设“宝贝科学室”的时候,我只是在区里投放了简单的操作器材,如:放大镜、手电筒等。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来看我们的“宝贝科学室”,那里的材料已经多的放不下了,孩子们又从家里带了好多皮鞋盒、月饼盒来分类装箱。在开展“蚂蚁王国”主题时,我与孩子们一起制作了蚂蚁的手偶、触角、蚂蚁的家,亲子制作的蚂蚁王国,带孩子们到户外用沙和泥巴制作蚂蚁城堡;在“彩色世界”里,我们又一起收集落叶制作了“七彩树叶”,和孩子们设计了游戏“颜色对对碰”“彩色溜溜球”“五彩鱼”,最让孩子们嗨翻的投放到美工区的“玩色”,孩子们根据音乐的节奏用身体的任意一部位画画,孩子们创意的作品至今还展示在我们的主题墙上,孩子们实在是舍不得将他们取下来。正因为有孩子们的参与,随着主题和时间的变化,区域中的材料在循序渐进中不断累积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丰富多彩。

幼儿数学区域游戏之我见 第12篇

一、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求得稳固孩子的参与兴趣

应当说幼儿是十分喜好游戏的, 平时的游戏总看到孩子们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只要一提到游戏, 甭提有多大的劲头了。但我们也经常看到的现实是, 孩子们对数学游戏其兴趣的稳固性不是很强, 因为数学游戏, 总需要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思维的, 不少孩子遇到思维性的游戏碰壁的现象则显得十分的普遍, 一碰壁幼儿游戏的兴趣则会骤然大减甚至就会立马消失, 再加之幼儿的注意比较容易分散。这就需要做出这样的思考:幼儿数学区域游戏稳固孩子的参与兴趣十分需要。稳固孩子的参与兴趣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源自两个方面, 一是活动设计的考虑, 二是活动过程中的调控, 窃以为重点当是活动过程中的调控, 即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怎样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在诸多区域数学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在孩子进行活动时与其进行适当的语言交流, 可以达到稳固孩子继续有效进行区域数学游戏的兴趣。譬如让孩子开展“玩具超市”的区域游戏, 总离不开要孩子去清点玩具的件数或者个数, 孩子清点的过程就是在认识数的组成, 这也是数学教学比较重要的一环。孩子们在开展活动时, 教师指名孩子, 要购买多少怎样的玩具, 要他看看他所开的超市中有没有这么多, 这个时候孩子便进入理想的清点状态。孩子在清点时, 我们不仅看到幼儿的实践, 而且感到幼儿的思维在由具体形象 (玩具) 向抽象逻辑 (个数) 的方向发展, 比较好地将实践数与数字融入语言意识之中, 在促进幼儿智力提升的同时, 增加对实物的清点的认识, 又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求得激发孩子的探求兴趣

幼儿能不能探求?当给予肯定性的回答。从诸多儿童创造教育论著作中我们可以寻觅到比较正确的解读性的答案, 因为创造之潜能对于每个人而言当是与生俱来的, 这创造性的潜能就是探求的资源所在。虽然幼儿根本就不知晓何谓创造, 但当我们能够将其引入创新创造的轨迹, 他们也还是比较乐意地去进行探究的。让幼儿从小就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的天职, 利用数学区域游戏是可以比较理想地激发幼儿探求兴趣的。对此, 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求得激发孩子的探求兴趣, 怎样能够促使幼儿数学区域游戏达到激发孩子探求兴趣的目的?适当的导人幼儿区域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适当的导入游戏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进入兴奋状态,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让孩子们去做《有趣的水宝宝》的区域游戏, 孩子们利用量杯, 把等量的水分装到各个不同大小的瓶子中, 小宝宝们玩起水来还真是十分的感兴趣, 也显得比较细心认真, 最主要的体现是操作的过程比较细致, 他们把水宝宝们近乎一滴不漏的分装到那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瓶子中。应当说细心分装并不是目的, 它仅是一种手段, 关键是要让孩子通过比较观察进而获取初步的数学知识。在孩子们细心分装以后, 引导幼儿们进行思考:水的多少与杯子的形状、大小有关系吗?孩子们一个个便睁大自己的眼睛, 在观察水被灌到大小不同的瓶子中时, 水的多少与瓶子的大小和形状并无多少关系, 这就比较有意义地让幼儿们从小就初步感知水的守恒方面的现象, 虽然这个时候孩子们并不知晓何谓守恒, 但最起码初步建立起这样的印象, 应当说这就是幼小的孩子所形成的一种属于自己的创新。

三、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求得调动孩子的合作兴趣

幼儿数学区域游戏的开展, 比起其他幼儿区域游戏来讲更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 究其原因, 也比较简单, 一是一个区域内的游戏总是需要多数人去参与完成的, 不去思考调动所有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不去能够让所有孩子都有积极参与的热情肯定是不行的;二是数学区域游戏其手段是游戏, 而本质完全是为了解决幼儿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虽然看上去是十分的简单, 但有时对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 必须同样启用孩子的思维机器———大脑, 一个个孩子的思维毕竟有限, 不可能完全解决他们所要或者所能解决的数学问题, 同样需要群策群力。怎样能够促使幼儿们能够在数学区域游戏中去群策群力?窃以为一定要解决数学区域游戏的环境问题。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曾经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 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数学数学区域的游戏活动, 作为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区域游戏环境, 通过这样的环境比较理想地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配置充足的可利于孩子合作探究数学奥秘的物质资源, 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幼儿数学区域之游戏, 不仅仅就是用手去合作操作实践, 而应当在动手活动中的脑、口等多种器官的并用, 尤其要让孩子能够比较大胆地用嘴巴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孩子们能够去大胆地说起来, 幼儿就可以在与同伴语言的交流中, 产生分享、合作, 讨论, 在同伴的语言交流中, 幼儿的思维会渐渐而又不断地梳理、明晰, 逐步向正确的数学靠近。那么就完全可以使得所精心选择数学区域游戏内容, 彰显幼儿数学的内涵特征。使幼儿也就能够在“做”和“说”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

摘要:幼儿数学教学需要游戏支撑, 是人们所公认的。幼儿数学区域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能力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幼儿数学区域游戏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决定幼儿游戏数学的质量, 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要人们进行探究的领域比较广泛。

关键词:区域游戏,幼儿数学,实施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玉珍.数学教育与幼儿智力开发[J].甘肃教育, 1996年Z2期

[2]陈瑞妹.在良好的游戏环境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J].黑龙江教育, 2003.31

上一篇:强制检定下一篇:处理制革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