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2024-08-02

历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精选12篇)

历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第1篇

一、正确认识历史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 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历史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能力, 从而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历史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历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历史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制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历史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他们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这会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 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

这种活动能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结构, 扩大视野, 真正提高他们的素质, 着眼于未来。

三、推进创新教育:历史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1. 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历史知识时, 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 说明历史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意义, 鼓励学生学习成才, 并让他们积极参加历史实践活动,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历史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这一切都源于对历史浓厚的兴趣, 源于强烈的创新意思。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 知识面越广, 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 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义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历史知识, 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历史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形成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

历史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 若能对历史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历史解题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考, 广泛联想,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 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加强历史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2篇

焦作市实验中学王金波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我们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新形势下,教育教学装备不断更新,又衍生出了“电灌”。总而言之,灌输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专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历史知识,而要注重学生对史料的探究,多方设问,加强引导。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刘禅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以多败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找到答案。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激活思维,发挥想象,激活学生头脑风暴。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质疑。例如:在讲宋金对峙时,我引用岳王墓上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提出谁是害死他的真正凶手。学生们由窃窃私语到激烈讨论。很多学生认为是秦桧,有些学生则提出害死岳飞的应是宋高宗赵构,因为岳飞迎接二圣还朝会危及赵构的皇位。我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窃喜,这不就是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吗!?我就势要求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看书籍,自己去找结论。其次,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要给学生以民主,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台湾问题有了较深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也使得到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讲《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写话:生活穿越。(2)小论文:我的北宋游记。(3)感受名菜:自制名菜“东坡肉”。这样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人格。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3篇

一、创新教育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探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尤其要不断吸纳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能带入教学之中;还要注重培养自己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总之,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通、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课堂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此同时,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倡张扬个性,反对将学生的新想法、新念头“一棒子打死”,要充分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有独到的见解,充分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和流畅性。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点拨;气氛上要多一些民主,少一些专制;语言上要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打击。教师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推销自我。

三、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地通过历史学科本身特有的素材提倡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让学生明白历史始终是一个进步的、充满着创新的过程。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多启发指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的。

2.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的不同寻常性和标新立异,使学生不从书、不从师、不依常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对现行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适当向学生交代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积极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导入新视角,启发学生发现新因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时,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1)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它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它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它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施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历史教材包含着许多创新的素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历史新课标的施行,又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中学历史的创新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变革教法,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去教育、启迪学生,及时捕捉并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中学历史教学将在创新教育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育 第4篇

一、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掌握新知识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起作推动、引导、维持、强化的作用。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必须要加以创新、加以引进历史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教学方法。比如,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它的文明仅仅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而我们中国的文明有多少年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五千年。我说:不, 那是以前人们的说法, 现在, 我们中国的文明已经推到了七千年。就此一问一答, 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就培养起来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摒弃旧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模式多是采用填鸭式或满堂灌, 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 根本认识不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和调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必要从各个方面, 运用各种新方法、新知识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 改变过去被动的状态。有一位美国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留给学生的作业是:“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 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 向学生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 让学生们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 它的答案, 有些可能需要学生们用一生去寻求。在这里老师扮演的角色只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促进者、欣赏者和帮助者, 学生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 他们自己动手收集、考证资料, 自己作出独具个性的独立思考的结果———答案。在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开放环境中, 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 也是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心强化的过程。

三、注重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及其学生基本条件的基础上, 选择教学的最优方案、分类、分层次、因材施教。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培养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上, 但影响课堂教学因素是多方面的, 从宏观上讲, 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师、学生、课堂授课环境等。一般说来时间较紧、任务较重, 因此更要注意抓住关键, 抓住重点, 抓住难点, 采取启发式等多种方法, 开启学生的智力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历史教学过程也就是认识过程, 其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四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认识环境。四个构成要素双双相互作用, 彼此相互影响, 建立起“交流———互动”的关系。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要交流、互动, 形象地说, 师生与历史要进行“对话”。

其次, 认识主体内部要交流、互动。一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一是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师生间的交流, 就其内容来说, 包括信息的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就其形式来说, 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包括问答、对话、论辩、笔谈、交往、角色交换等。师生通过交流, 形成互联、互助、互评、互促、互动的关系, 推动历史教学过程的进行, 保证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生生间的交流沟通, 从内容上看, 有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从组织形式上看, 有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从渠道看, 有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生生交流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互动”以后, 大家都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 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 大家能逐渐学会既善于表现自己, 又善于为别人表现提供机会, 既善于自己发表意见, 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从而提高与人相处相交、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加强学习指导

给予鱼还不如给予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真正把方法教给他们。历史学科就是鉴古知今、使人明智的学问, 由于各种原因, 在历史教育中一度出现僵化、教条的倾向, 一提到历史课, 学生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 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 才能考高分, 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观, 制约了历史教育的发展。通过学习历史, 使学生通晓世界文明的演变史, 我们不但要帮助学生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同时要从庞杂的、精芜并存的史实中帮助学生去芜取精, 吸取有益成分, 并树立正确的史学观。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误区中解脱出来,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特别是创新的思维习惯, 训练有素的思维习惯。

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策略 第5篇

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课堂评价策略

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王 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生生存》中指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于教学方法之中,也体现于教学评价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课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人格的发展。

一、评价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如教《五彩池》中“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要求学生根据句中“闪耀”一词评价课文插图。有的说:“插图画得好,已经画出了红、黄、绿等各种光彩。”有的说:“画得不好,因为图中没有光彩在闪耀的感觉。”也有的说:“画得不够好,因为五颜六色是画出来了,但闪耀的感觉没有。”经过评价,既深刻理解了“闪耀”一词的意思,也培养了敢于评价教材的勇敢品质。在学生评价的过程,教师则采取了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内心产生深刻的变化,学生思维逐步成熟,意识形态逐渐确立,学生能根据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去完善自己的道德感、美感和荣誉感。这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潜在价值。于此同时,历史材料中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为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因此,通过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什么是历史课情感教学

首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情感教学。所谓“情感教学”,涉及到两方面的“情感”,一方面是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充分利用各种情感因素的促进作用,在僵硬的知识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用情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有助于知识的吸收,从而使教学成果得到合理的优化;另一方面,学生接受了知识,会引起自身的情感共鸣,日积月累对于不同的事件会培养不同的合理的感情倾向,形成大众意义上的情感品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正常的发展,人格得到逐渐的健全。将情感教学的理念迁移到历史课中,就是历史课情感教学。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视点投在人的内心情感与精神的世界,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首先体现在有充足的教学内容可以发挥;历史学科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对历史人物的評价,历史规律的总结等,这些方面都能引起学生的好恶感受,都能影响学生的感情和道德品质;第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情感教学的理念;它规定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了解国情,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继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健全人格;还要求关注当今的国际形式和全球性的问题,比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观念等;历史学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学科,情感教学的标准主要以这些考查内容为评价的标准;此外,将情感因素融入教学之中,能够使课堂更具人性化,形式方法也较灵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关系的基础,也是情感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方法、为人处世,甚至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价,做出各种不同的反映。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有的学生会把这种反映带到课堂上。对老师有好感就学,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高,对历史老师也特别崇拜,这样师生关系也就平等融洽。对老师有恶感就不学,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特别是那些对自己有看法的学生,一定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谈一谈彼此对对方的看法,开诚布公。必要时,可以请班主任或家长做工作,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感到老师关爱自己便会产生健康的情绪,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加有利于情感目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2.开发情感教育资源

首先是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历史影片、历史音乐、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如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起到再现历史及相关历史人物,讲述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作用,并且纪录片里都有丰富的情感素材,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历史情感与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这些音像资料,挖掘其中的情感素材。其次是各类历史遗迹,比如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等。这些历史遗迹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是历史人物品质的展示,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对学生来说是直观的情感体验。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教育

优化教学内容是全面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紧密相联。因此,要优化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如讲“九 一八”事变,可以先让学生听《松花江上》的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激昂而悲哀的音乐、忧伤而充满怒火的歌词,达到一种情感震撼的效果;讲《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时,先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用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意境,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培养学生的爱心、民族责任感,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学习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播放《万水千山》,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红军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而进行的艰难跋涉,了解长征中的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环境、物资缺乏、饥饿寒冷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学生抗击生活挫折的能力,在学习中做到以苦为乐。

4.应用科学的评价手段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能够把教师的情感自觉或不自觉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得到老师的正面评价,他会感到成功的自豪,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就会随之提高,情感也就会得到升华。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些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就会信心不足,产生自卑。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机制。教师要善于有效运用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光辉的一面,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灵活的评价手段无疑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从人本主义教育观来看,我们的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为了人格的健全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感、价值观相结合。我们只有通过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情感教育,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的创新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史为鉴”、“学史明智”的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孙继东.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J].教育观察,2010(6).

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7篇

1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一是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例如:我讲“九一八”事变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从歌词中,旋律中去感悟当时的历史背景并思考:东北人民为什么要流浪?“东北地区”为什么会丢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真相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潜力全部被挖掘出来了,接下来师生共同解决本课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相当满意。

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我在讲《商鞅变法》这一课内容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有关片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穿越到那个时代:秦国国力衰弱,内忧外患,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我大胆设问:若你是秦孝公,你将如何走出困境?学生们讨论激烈,众说纷纭:有说练兵强国的;有说结盟图存的;有说变法图强的。最后回到本课主题上来—-变法图强。通过多媒体教学和换位思考,学生兴趣大增,思维特别活跃,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样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例如:讨论题: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我让学生放松心情,大胆发言,并谈谈理由。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讨论热烈。我也参与其中并作总结。我从清朝由盛转衰,阶级矛盾尖锐等内因谈到外因即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启发教育,循循善诱,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同学们积极发言,大胆探索,收效甚好。

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第一,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第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是指碰到某一问题时,大胆设想,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第三,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科领域或垮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为中心,以参与、合作、自主发展为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研究型课程可以真正构建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例如:我讲“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特别要求学生认真仔细阅看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平民的那三幅图,并谈谈感想。虽然话题有点沉重,但同学们认真思考,各抒己见。我最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作总结性发言:1)这三幅图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毫无人性。2)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3)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4)中学生要“勿忘国耻”,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5)联系现实:日本政府否定“南京大屠杀”;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安倍政府修改和平宪法。特别强调:近几年来,中国游客蜂拥到日本旅游,疯狂购物,拉动和振兴了日本低迷的经济。我讲后,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反思,彻底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明白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大胆创新,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校、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式,从教学的每个环节入手,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激情课堂,高效课堂。

摘要:初中历史课是一门理论性、故事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历史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探索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之我见 第8篇

首先, 大家认为课堂应该激起学生的兴趣, 为此大费脑筋。但我想说的是, 用教师自己的热情和激情去带动学生是否效果更好。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历史, 又怎样去改变别人的想法。而如果教师本身就是热爱历史的, 把你对历史的热情展示给学生, 把你感兴趣的东西展示给他们, 这才是真实的, 感人的, 吸引人的。初中学生可能喜欢历史故事, 其实我们最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就是从故事开始的, 也适合他们的年龄段。到了高中阶段, 这个分析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 马上就有的, 而是通过不断积累理论知识, 学习分析方法, 逐渐培养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还有政治的理论知识, 以及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积累。如果说我们的学生表现的不够好, 一方面是他们自身积累不够, 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师素质不够。

其次, 很多人喜欢通过历史题来比较中国和美国、日本历史的教学差异。下面是我找到的美、日对中学生进行历史考试的问题:

美国在中学生世界史课考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 当初如果没有死, 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于是有学生答道:如果当初窝阔台没有死, 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带到欧洲, 这样神父和修女就不会死亡, 人们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 从而也就不会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西班牙、南欧也就不会强大, 随之意大利也不会强大, 日耳曼跟奥匈帝国也就不可能存在……

日本人在对高中生历史课考试时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 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 (我们叫甲午战争) , 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 (我们叫做抗日战争) , 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 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 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 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 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 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这样, 就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 穿过马六甲海峡, 上中国南海, 跨台湾海峡进东海, 到日本海, 这是石油生命线, 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 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 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 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 马上就会上场, 那就打!按照判断, 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 我们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看到这样的试题和答案, 着实让人觉得吃惊甚至是很可怕的。吃惊是是美国采用假设历史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是逐层深入的。这不禁就让我想起了美国的教育, 他们的教材是做参考用的, 只是给老师个建议, 而我们的教材就是权威的, 甚至多年之后发现错误, 而仍坚持使用, 直到学生研究生毕业才知道原来采用的提法多年前就错了。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或者说, 谁应该对此负责呢?教师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教学, 学校严格按照教委的规定办事, 谁都没有错误。然而社会在谴责我们的教育把未来的花朵都教成了笨蛋。我们都知道中学教学是围着中考和高考开展的。如果不按课本教, 如果不按章办事, 如果学生考不上, 教师没法向学校交代, 学校也没法向家长交代, 而家长也没法向孩子的未来交代。现实又是社会和时代需要有创新的人材。人们认为这样培养不出创新的人材。这样好像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找不到出口。

更可怕的是日本, 他把我们做为假想敌。我想熟悉日本的人都知道, 日本国土面积比我们小很多, 资源贫乏。还有徐福东渡的故事在诉说着他和中国的关系。这种地理情况或者说是生存危机时刻提醒着自己, 从小就要灌输给孩子知道。从历史上看, 日本是一个很有侵略意识的国家, 野心很大。从明治维新后, 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同时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真是他的地理环境让他们感觉有种生存危机, 要夺取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战期间, 甚至把中国作为他的军事后方, 把中国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回国, 还要补充战争的需要。同时明治改革还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在教育上更是推行以效忠天皇为中心的军国主义教育。而这道题正是体现了日本对资源和对中国的关注。

现在, 大家对我国历史教育的看法就是不满, 认为就是考些年代, 内容, 历史背景和结局什么的。还认为都是死记硬背式的。我想这同我国初中阶段普遍不重视历史不无关系。中考不考历史, 所以从学校、家长到学生都不重视历史, 对历史的学习都积累到高中, 一方面教师要给大家补基础的事实, 一方面要配合高考进行思维训练。历史的涵盖面很大, 但分给历史的时间却很有限。人们说“没有历史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所以我们要加强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

最后, 创新教育对历史的要求是把历史现象和理论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 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一, 在历史教学中, 要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例如在讲井田制时, 要突出它是一种经济制度, 可以从生产关系方面入手。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和产品如何分配。结合井田制的内容来分析:生产资料是土地, 土地的所有权归国王所有, 就是土地国有制;这里的生产就是种地, 因为井田制是存在于奴隶社会, 那就是奴隶和奴隶主, 显而易见是奴隶种地, 由于生产力低下奴隶们被迫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没有人身自由, 小字介绍奴隶的负担沉重, 除进行田间劳作外, 还要为奴隶主狩猎、制衣、凿冰等, 自己却长年过着无衣无食的悲惨生活, 使学生更明确这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奴隶劳作的产品是归奴隶主所有。这样学生既学会了井田制, 也学会了分析方法。

第二, 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 这也是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例如:工业革命的影响, 就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分析。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其进步的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工业革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这里生产工具的进步就是使用大机器取代手工生产, 所以结论就是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感性认识为依托, 因而是便于理解和运用的。

创新教育不仅要求运用理论进行思辨, 还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也要敢于打破权威。例如, 我们都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能制造工具。而一位教授带的学生在跟随教授去非洲考察的时候, 发现黑猩猩也会制造工具。那根据权威结论推论是, 黑猩猩=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 要么是学生的发现错了, 要么是权威错了, 这时候, 我们就要坚持自己, 并证实自己的发现。我想传统教育下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坚持自己的。而我们的创新教育不仅要接受这样的孩子, 还要鼓励他。善于倾听孩子的提问, 和他们一起探讨, 真正做到课堂民主,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博大的胸襟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倾听远比创设虚假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结论早有言道:和谐、快乐的环境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记忆。因为人们都喜欢回忆使他们快乐的事情。

总之, 我们的创新教育不仅是如何上课, 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心灵的成长。

历史课堂中的荣辱观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荣辱观,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和强化荣辱观教育, 既能使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 有效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宗旨。历史是一面镜子, 一代明君唐太宗说: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衰。人类从远古走来, 写就和描绘的就是一部错综复杂的荣辱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如何结合历史课堂, 开展荣辱观教育, 是当今历史教学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紧密结合历史教学, 切实加强荣辱观教育

上下五千年, 古今中外, 出了无数个鲜活的爱国、报国、兴国、强国、救国的历史人物, 为后世传颂, 成为楷模。也出了许多卖国、辱国、祸国、乱国、叛国的民族败类, 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为后世所唾骂。通过对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讲述,

可以让学生一次次地感受到爱过主义思想的冲击。从含恨投江的屈原, 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到“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虎门消烟的林则徐, 到战死沙场的关天培;从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到视死如归的董存瑞……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点评, 让学生能与历史人物同悲欢, 通过语言的点拨, 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

不同的荣辱观, 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荣辱观不仅影响社会风气, 体现社会价值的导向, 标志社会文明的进度, 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正确的荣辱观, 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为祖国更好地服务。老师的言行能影响学生的思想, 紧密结合历史教学进行荣辱观教育,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历史课堂, 不失时机进行思想引导

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是历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中, 爱国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 历史教学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就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感和爱国热情, 达到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目的。在历史课程中穿插荣辱观教育, 目的是让学生知荣辱、晓是非、明爱憎, 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解、学习和掌握历史, 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例如我们在教学“鸦片战争”时, 要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就要受欺负, 被凌辱。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 要让学生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要引起共鸣, 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努力学习, 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 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样就达到了爱过主义教育的目的。

利用历史课堂, 不失时机地进行荣辱观教育, 是新时期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一个国家, 只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协调健康发展, 才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终达到国富民强、安定团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目的。社会发展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 主流文化需要正确的荣辱观。荣辱观教育要从小抓起, 从学生时代抓起。强化荣辱观教育,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用正确的社会舆论来引导人,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有正确的荣辱观。学生的行为要有良好的规范, 不能混淆善恶, 不能混淆是非界限。通过历史学习, 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要旗帜鲜明。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荣辱观, 那道德的天平就会倾倒, 道德的指针就会偏离, 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由此可见, 利用历史课堂进行荣辱观教育, 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展开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荣辱观意识

历史具有不可逆转性, 它不能再现, 也不会重演, 与学生的距离遥远, 很多东西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 没有直观感觉, 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 提高了教学要求。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以正确的历史观来引导学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呢?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结合历史教学, 通过具体历史人物和事件, 有组织、有准备、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荣辱观意识。在整个讨认过程中, 要求历史教师转换以往教学角色, 成为学生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比如针对“如何看待林则徐林禁烟”, “落后就要挨打”等涉及荣辱观教育的题目, 可以展开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 引导广大学生主动自觉践行“八荣”, 鄙视“八耻”, 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 扩大了知识面, 又能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考, 利用自身聪明才智, 自觉区分好与坏, 美与丑, 是与非, 通过历史真实事例深入理解荣辱概念。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有道德素养的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如何进行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初中历史,德育教育

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史教学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古至今一直都被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华文明中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实践, 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新课标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多数教师不能合理地解决知识的传授和德育教育的相互关系。教师的讲课只局限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把握, 凭考试的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好差优劣而评价, 淡化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的教育。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着比较强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效, 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对学生进行好德育渗透教育。让孩子们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我深感自身德育教育责任的重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实施道德教育呢?

一、利用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德育素材。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发展史上, 无处不体现着爱国的历史篇章, 特别是在近代史当中显得格外清晰明了。比如那些让世界都公然起敬的儒家思想, 其中的仁义礼智信给予我们做人的标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无不显示出中国人的睿智和聪颖, 它将时刻激励着人们为科学而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些历史中的伟大英雄们, 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危, 为了保卫国家英勇献身沙场, 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怎能不激起学生们强烈的爱国之心, 鼓舞学生们的坚强斗志。历史就是这样为孩子们展示着它的伟大。我们将这些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课的教学当中, 进行着陶冶情操的教育, 自然就会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思想和伟大情操。当然也可以利用那些反面的事例, 如背信民族尊严, 有损国格的无耻小人, 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他们去唾弃那些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民族败类。更加觉醒学生们的荣耻心, 强化、提高他们的分辨是非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那些与小人相斗的英雄们, 具有着民族感和正义感, 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他们正人正己的品行。可以将林则徐禁烟事例作为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授甲午中日战争时, 可以将邓世昌带领致远号的将士们向敌人致以重击, 而后被鱼雷所中, 导致全体将士悲壮殉国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等等。同时,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 升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来, 然后可以让他们写写小论文, 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深刻教育, 同时也完成了德育教育的渗透之任务。

二、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 与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共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 能够及早地进入人类文明的领先地位。我们的伟大祖国有许多震惊世人的方面:万里长城的修建, 大运河的南北凿通, 青铜器的铸造成功, 李杜诗篇的光辉闪烁, 丝绸之路的外界交流沟通, 四大发明的创造……所有这些伟大成就无疑都展现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气势, 这些就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所以, 我们可以向学生进行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此引发他们强烈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等。培养孩子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让学生们举起爱国的伟大旗帜, 树立爱国意识, 对他们进行八荣八耻的教育。要通过大胆的创造和扎实的工作, 不断丰富和发展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它将为经济的繁荣, 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一定能够强盛发达, 并立志为实现祖国的腾飞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乡土教材是非常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教育方式, 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 学生对自己生长和得到培养的家乡更加热爱和珍惜, 他们自己的家乡也会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光辉的历史成就。这些身边的感人之事更能引发学生共鸣、触动学生心灵。这样的教材更加生动, 更加灵活, 更有说服力, 学生更加有亲切感。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 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 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 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 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教育, 起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历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 词汇 自主性 初探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高中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高中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2篇

一、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意识

要让学生动情, 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 动情于自己的职业, 动情于教材, 动情于言表, 动情于学生。历史教学中情感交流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 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调节情感, 创造意境主要靠教师, 因此教师的为人师表更为重要。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爱祖国, 爱人民, 热爱社会主义, 这样才能情感洋溢, 源源而来。其次, 历史教师要以情感人, 就得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领会教材中潜在的情感因素, 而这样才不致矫揉造作, 光靠华丽、空洞的词藻堆砌。再次, 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正常发挥。最后,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情感素养提高了, 情感教育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效果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 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页教案都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也是我们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体验。讲课中, 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积极情感去影响学生, 那么, 我们的每一节课就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 而是以热情和活力与学生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1. 情境创设。俗话说得好, 触景生情, 情感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情景有关。鲜明形象逼真的情景最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丰富想象。

2. 教学的方式。现在的学生, 知识面很广, 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 我们在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时, 只能采取渗透的方式, 不能只是说教、灌输, 那种“一言堂”, 缺乏师生互动, 缺乏情感体验的教学过程只能造成更多地“悟空”现象。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 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 那只能会使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庸俗化。”我们要使学生的爱祖国、爱自然、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感作用于每个人的心中, 成为他们内在的和自己的道德力量。

3. 历史教学中的教师用动人的史实, 凝情的语言燃起学生的情感之火, 对他们将来的学习, 甚至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学习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成就, 能激发学生作为华夏子孙、炎黄后代的无比自豪感;学习中国近代落后矮打的历史, 能激起他们励精图治、发奋攻关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学习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争史, 能够唤起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

4. 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现代化视听手段。通过形象化的载体, 再现历史场面,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如讲述红军长征时, 播放一曲《十送红军》, 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 可播放视频《墨攻》《英雄》片段, 帮助学生理解那段纷繁复杂、思想激荡的历史。

5. 开展适时、适度的历史活动课。历史活动课属于学科活动课, 以“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 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并发展。活动课的开展即给学生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智慧提供了一个舞台。

上一篇:阅读提速下一篇:生脉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