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2024-08-13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精选10篇)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第1篇

(一) 研究对象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与分析。抽取昭觉县的在职老师作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温州大学图书馆、Internet等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对目前国内外的体育师资的现状有了深刻的了解,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访谈法。

笔者就昭觉县中小学体育师资的现状对有关部门的领导、老师以及学生等进行了访谈。

3. 问卷调查法。

设计并制作了调查问卷表, 在有效度和信任度得到检验后, 向全部的老师发放问卷41份, 回收37份均为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90.2%。

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pidata3.1、Excel2003软件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昭觉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学历、结构比率情况

1. 体育教师的数量、性别及专兼职情况。

从教育局人事科了解到整个昭觉县在编的专职体育教师有41名 (见表1) , 其中小学21名, 初中17名, 高中3名。其中有5位还需要兼职其他的文化课程或担任领导职务, 这导致了体育教师缺乏的情况更加严重。《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规定: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 农村中学为180:1;村级小学为230:1。从表2可以看出, 昭觉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口巨大。特别是小学还需要113名, 初中还需要22名, 高中还需要7名。专职体育教师的缺乏, 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昭觉县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注:数据来自昭觉县教育局

从表1还可以看出, 昭觉县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调非常严重。小学只有一名女体育教师, 初中只有4名, 而高中一个女体育教师都没有。女性体育教师占全体体育教师的比例为12.20%。在昭觉的少数民族文化中, 男女有别的观念十分强烈, 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女学生有诸多顾忌, 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女生进入青春期后, 和男生在体质上的差别增大, 男女分班, 女生由女教师上课是非常必要的。造成昭觉县中小学女体育教师比例低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 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 体育老师向来都是男教师居多;二是, 近年来女体育教师的比率上升明显, 但是偏远地区增加速度较慢;三是, 许多女教师主观上不愿意去农村从事体育教师这一工作。因为女体育老师的缺乏, 昭觉县没有一所学校实行体育课男女分班上课, 这对体育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近年来昭觉县的体育教师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女体育教师的比例也在上升, 但是不论是教师的总体数量还是女体育教师的比例, 仍然远未达到国家的标准。

2. 昭觉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职称结构情况。

表3可以看出昭觉县体育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专职体育教师占到全体专职体育教师的82.93%, 年龄在36~45周岁的占14.63%, 46~50岁的只有1人, 占2.44%。原因是近3年来昭觉县教育局从高校招聘了许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体育教师队伍, 提高了年轻教师的比例。另外, 一些体育在校工作时间长了以后会转入行政领导工作或者离开学校从事其他行业, 所以昭觉县只有1名46周岁以上的体育教师。

表4显示, 昭觉县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学历全部是专科及专科以上, 但是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没有随着学历的升高而提高, 如不能驾驭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不当,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写教案不规范, 教学与训练的随意性大, 不能按《新课标》的要求实施教学。他们在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安排运动负荷与间歇, 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安排组织教学、教学评估、经验总结, 以及对学生的选材、业余训练和比赛的科学性等方面都较欠缺。因此, 昭觉县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二) 体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情况

调查中发现, 昭觉县中级体育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多数在3万元以下, 随着教龄和职称的升高而有所增加。但是体育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的工资有所差距。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向来不被重视, 这也体现在体育教师的工资上面, 实际上体育教师除了一般的体育课外 (见表5) , 还需组织学校的“两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但是, 据了解这部分工作量没有被计数入工时, 因此体育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从表6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工资比其他教师高的只有5人, 占总数的12.20%;一致的有17人, 占41.46%;低的有19人, 占46.34%。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对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但在目前“应试教育”还没有彻底根除的情况下, 很多领导、教师对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评价尺度不尽客观和科学。表现在对体育教师劳动的评价上, 制定出“不公平”的政策。体育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 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现象, 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没有得到有效认可。如得不到及时纠正, 势必会打击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体育教师的流失。究其原因可知:首先是学校体育经费短缺, 无法把这些工作再计入教师工作量。其次是部分校领导对体育法规知识的缺乏, 对学校体育工作不重视。

(三) 体育教师在职培训与科研情况

1. 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情况。

调查显示, 昭觉县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有参加过在职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有不同级别, 不同形式, 逾八成的体育教师表示这些培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非常好”或者“好”。但是这类培训也存在不少问题。据了解, 很多培训流于形式, 虽然名称各异, 但是基本形式多是开讲座和听示范课, 缺少业务交流互动环节, 因此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培训活动成为某些部门和单位的挣钱工具。

2. 体育教师的科研情况。

在科教兴国的21世纪, 科研能力已被列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也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昭觉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状况基本属于空白, 体育教师缺少主动进行科研活动的精神。访谈中, 有一位老师坦言, 写文章只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 从初级到中级需要一篇文章, 中级到高级需要两篇文章, 多数的文章没有太大的学术价值, 发表的刊物级别也很低。

昭觉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少科研活动的原因是与学校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息息相关的。原因归纳如下:首先, 很多学校领导认为体育不属于重点学科, 对学校的升学率影响不大, 所以既不支持也不投入经费, 缺乏激励机制;其次, 昭觉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经费、科研书籍少, 参加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和学术性交流少, 因而昭觉县缺少学校体育科研的氛围;最后, 是体育教师自身的问题, 一方面缺乏科研的意愿和动机, 另一方面受学历和能力的限制。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昭觉县只有农村中学的专职体育教师数量基本达到标准, 完全中学和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缺乏, 乡中心小学及以下级别的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专职体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较高, 职称结构不甚合理, 工作量偏大、工资待遇与工作量没成正比, 体育教师流失比较严重。今年来教师队伍有年轻化的趋势, 但男女比例失调。专职体育教师科研活动少, 在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的专职体育教师凤毛麟角。体育教师 (包括兼职) 在职培训活动少, 经费缺乏, 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对提升教学水平效果有限。

(二) 建议

《体育新课标》实施后, 体育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增加, 小学和初中体育课节数增加, 需要增派体育教师, 这让学校扩大体育教师队伍有了政策上的保证。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 为教师队伍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昭觉县有关部门和学校应该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资源,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广开渠道, 招收合格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担任专职体育教师。通过“顶岗实习”和“西部支教计划”项目引入更多大学生来任教。同时也应当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 为兼职的体育老师提供基本的体育专业的培训, 提高基本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1)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唐刚, 彭英.四川省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2001.

[4]王丹.凉山彝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角色偏差与调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凉山州药用杜鹃研究概述 第2篇

【关键词】 凉山;药用杜鹃;红棕杜鹃(原变种);评述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24-03

Abstract:The 11 species of medicinal Ericaceae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recorded in some documents of Yi national medicines were pharmacognositically studied, thus assigning them as Cassiopeselaginoides, Gaultheria yunnanensis, G.forrestii, Lyoniaovalifolia, Rhododendron spinulifrum, R.Racemosum, R.simsii, R.polylepis,R.rubiginosumFranch. Var. rubiginosum, Vaccinium fragile, and V.duclouxii.Since not only their uncommon functions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angshan Yi medicines, such as the sedative effect (C. selaginoides), curinghydrophobia (G. yunnanensis), but also some species, such as R.rubiginosum Franch. Var. rubiginosum, and R. Racemosum,have been used only in Liangshan Yi medicines, they are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medicinal resources.

Keywords:Liangshan prefecture, Medicinal Ericaceae, Rhododendron rubiginosum Franch. Var. rubiginosum, Review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复杂的地区之一,其生物资源一直受到医药、生物、农业、林业等学科的关注。另外,凉山州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彝族聚居区之一,该地区的彝族同胞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当中,逐渐总结、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医药应用经验,因此,凉山彝医药越来越受到医药工作者的关注,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凉山彝族用药经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药学专家就在凉山找到了五种有明显止咳、平喘作用的药用杜鹃[1-2],以及在同时期,广大医药工作者从战备出发,为继承、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对西昌地区(1978年,西昌地区合并入凉山州)的中药资源及民间单验方进行了实地考查与访问,普查成果以《西昌中草药(上、下册)》[3]专著出版,其中一些成果还被收载入《全国中草药汇编》。

鉴于凉山州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的主产地,也是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世界多样化分布中心[4],其杜鹃花科植物品种多、分布广、资源丰富,值得加大开发的力度,因此,作者注目于凉山的药用杜鹃品种,并随后通过核对凉山彝医药文献[1, 3, 5-6]中的药名、拉丁名及植物图,最终确定凉山药用杜鹃品种共计11种,见表1。由于它们不仅分属于杜鹃花科的多个属,而且一些种还为特有种,具有民族与区域特色,更为关键的是它们还具有一些传统中医药不具有的特殊功效,因此,作者对它们的现代研究概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述,希望能为它们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借鉴。

1 岩须

杜鹃花科岩须属岩须Cassiope selaginoides生长于海拔3500m以上的高山,常成片生长。本品以全草入药,用治风湿、腹痛腹胀与头昏虚弱[6]等症。其行气止痛、安神,用治神经衰弱的用法为凉山彝药所特有,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本品历代本草未见收载,但因凉山彝医药特色而被收载入《全国中草药汇编》[7]。

到目前为止,本品的药效物质研究极度薄弱,现仅从中分离得到齐墩果烷型三萜(蒲公英赛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醇、齐墩果酸)及烷烃化合物正二十六烷[8]。另外对本属植物的研究也很少,如从本属的部分种中分离得7个黄酮苷成分[9],以及扫帚岩须C.fastigiata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HVS-1)的活性[10]。以上说明对本品用治神经衰弱、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 滇白珠与地檀香

杜鹃花科白珠树属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与地檀香G.forrestii多生于低海拔山区的草坡、山林及林边,全株有香气。凉山彝医主要将本品泡酒,用于治疗风湿及跌打损伤。另外,还可用治小儿疳积、疯狗咬伤等症。其中,用治疯狗咬伤、小儿伤食、产后血瘀等又为凉山彝医药的独特应用[5-6]。

本属植物最大的特点是挥发油中的水杨酸甲酯含量很高,如滇白珠挥发油中的水杨酸甲酯的含量可高达96%~99%[11]。现有研究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约109个化合物,包括水杨酸甲酯及其衍生物、苯丙素、萜类及甾体等类型化合物[12]。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杨酸甲酯及其苷具有有效的止痛与抗炎活性,且不具有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具有开发成为抗炎药物的潜力[13-15]。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贺廷超等[16]就提出应重视凉山彝药滇白珠的研究与开发。经30多年的发展,现已有多个制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眩晕、胸闷、腹胀等症。接下来,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关注滇白珠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抗病毒(用于疯狗咬伤)等彝医药独特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以使此凉山彝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价值出来。

3 珍珠花

杜鹃花科珍珠花属珍珠花Lyoniaovalifolia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的草坡地或林边。民间主要将本品泡酒,用于痨伤腰痛;或煎水洗患部,用于疥癣疮毒的治疗[3]。

本品的化学成分国内研究报道很少,但国外对本属植物的研究则较多,其研究主要是针对本属植物中有毒的二萜类成分,因它们的骨架结构多变、复杂,生物活性显著。现从本属植物中分离的毒性二萜的骨架类型有木藜芦烷型、9,10-开环木藜芦烷型及3,4-开环木藜芦烷型,当前对它们的生物活性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它们的钠离子通道阻滞活性、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的研究[17]。另外,现国内有一些研究提出杜鹃有毒二萜类成分与治风湿、跌打损伤的作用密切有关[18],因此,对此种凉山彝药中结构复杂、新颖、生物活性强烈的毒性二萜类成分的研究必将吸引更多研究者的目光。

另外,近代通过翻译日本文献将本属误称为南烛属,而从宋代的《天宝本草》开始收载的南烛子,其应是杜鹃花科越桔属乌饭Vacciniumbracteatum的果实,因此,以上名称差异也应引起人们的注意[19]。

4 爆杖花、腋花杜鹃、映山红、多鳞杜鹃与红棕杜鹃(原变种)

此五种杜鹃花属药用杜鹃生长于林线以上的高海拔灌木林中。它们的止咳平喘、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作用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彝族用药习惯而发现的,其中一种还鉴定为新种,命名为凉山杜鹃Rhododendron Liangshanicum L.S.Chen, mss.,但后来观察到其还有变异,因此,本种未发表[1]。它们的发现、开发及应用,使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用杜鹃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即西南以凉山杜鹃(未发表名),而东北以满山红、西北以烈香杜鹃、华南以紫花杜鹃为重点开发品种。

通过薄层色谱(TLC)研究发现,凉山杜鹃(未发表名)叶中不含杜鹃毒性二萜成分——梫木毒素及止咳成分杜鹃素[1-2],此与现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杜鹃品种东北的满山红的化学成分刚好相反,提示本种的止咳平喘药效物质与东北的满山红有较大的差异。另外,本种有效的止咳、平喘作用及毒性小的结论还通过动物实验得予证实,即凉山杜鹃(未发表名)对小鼠、家兔、犬的毒性及亚急性毒性,较国内已进入临床使用的满山红、照山白、青海杜鹃等小,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和一定的祛痰作用[20]。

凉山杜鹃(未发表名)从发现开始,就被制成制剂应用于临床,显示出有效的止咳、平喘作用。同时,在临床上还发现本品有防治感冒、流感与高血压的作用[1]。但凉山杜鹃R.Liangshanicum L.S.Chen, mss.的中文名与《中国植物志》记载的凉山杜鹃R.huianum Fang(属云锦杜鹃亚组)重名[21],进而,严重地阻碍了本种的深度研究与开发。鉴于此,2013年,杨勇勋等[22]采集带花标本,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张长芹研究员鉴定,才最终解决了本种基原不清的问题,即将中文名重名及未发表的本种鉴定为红棕杜鹃(原变种)R. rubiginosum Franch. var. rubiginosum。

由于我国已迈入老龄化国家,其老年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的发病率必将呈高发态势,因此,毒性小、治慢性气管炎效果好的红棕杜鹃(原变种)更具开发优势。但对本种的药效物质研究相较东北的满山红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通过化学成分研究,杨勇勋等[22]从本种叶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苯基丁醇、降倍半萜、三萜、木脂素、香豆素等。另外,李红霞等[23]对本种叶的挥发油进行了GC/MS分析,初步鉴定了27个化合物,还有边清泉[24]采用HPLC法对本种叶中的芦丁及槲皮素进行了含量测定。

到目前为止,对杜鹃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揭示本属植物富含黄酮等酚酸类成分,而且生物活性研究揭示黄酮类成分是杜鹃花属植物止咳、平喘,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效成分[25-26],但从红棕杜鹃(原变种)叶的化学成分研究来分析,本种叶中的特征的苯基丁醇类化合物不仅具有有效的止咳、平喘作用[27],而且是立体特异性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具有美白祛斑作用,可用于化妆品[28-29],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不仅要重视红棕杜鹃(原变种)叶中的黄酮类成分,而且也要重视除黄酮外的其它类型的酚酸类成分。

5 乌鸦果与云南越桔

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乌鸦果Vaccinium fragile与云南越桔V.duclouxii多生于低海拔的山坡路旁。彝医以根、叶、果入药,主风温骨痛、痄腮、麻风、蛔虫作痛、刀枪伤,具祛风温、清热解毒、消肿去痛、疗大风、止血敛伤、安蛔之功。其中以根入药,且治刀枪伤、麻风为彝医独特的用药经验[5]。

本属植物的果实营养丰富而且味美,是一类重要的经济植物。当前,对它们的药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它们果实与叶中的花色素苷类与黄酮等酚性成分。其中,花色素苷类成分在眼科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现已有开发为保健食品的产品供应市场;另外,黄酮等酚性成分具有治疗尿道感染、膀胱炎、尿石症、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和腹泻等疾病的作用[30],因此,将以上两种越桔植物的叶与果实中的花色苷类及黄酮类成分开发为保健食品的应用研究大有可为,而对根的开发研究应慎重,因为这不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6 结语

从以上11种凉山地区药用杜鹃的现代研究来看,当前对它们的研究较少或很少,甚至没有被研究过,还属于研究的空白,如当前国内外对岩须属岩须植物的研究较少,加之凉山药用杜鹃还具有一些传统中医药不具有的特殊功效、部分种还为特有种,因此,对它们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

但在西昌最主要的城门洞草药市场,这11种药用杜鹃根本见不到,询问这些品种时,有些草药摊主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因此,杜鹃品种在凉山民间应用还仅限于民间、彝族的独特应用,应用范围很窄,很多还不为人知。另外,杜鹃花科植物品种多,种间差异小,可能存在混用的现象,如滇白珠与地檀香,映山红与多鳞杜鹃等。再加上文献对以上11种凉山地区药用杜鹃的形态虽有描述,但均较为简略,所以对它们的种属的确定主要还是根据拉丁名而确定的,因此,接下来很有必要对这11种药用杜鹃的资源、分布、应用情况再进行实地考查与访问,从而为它们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科委,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卫生局编辑. 杜鹃制剂防治慢性气管炎资料汇编[G]. 西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科委,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卫生局, 1977: 5.

[2] 杨春璈. 凉山杜鹃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 1988, 4 (3): 50-52.

[3] 四川省西昌地革委卫生局. 西昌中草药[M]. 西昌: 四川省西昌地革委卫生局, 1972:1.

[4] 方瑞征, 阅天禄.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1995, 17 (4), 359-379.

[5] 李耕冬, 贺廷超. 彝医植物药(续集)[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07-113.

[6] 贺廷超, 李耕冬. 彝族植物药调查[J]. 中药材, 1986, 9 (4): 16-17.

[7]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443.

[8] 肖崇厚, 刘友平. 彝族植物药“史补”的化学成分研究[J]. 华西药学杂志,1989, 4(3): 137-139.

[9] Denford K E, Karas I. A study of the flavonoids of certain species of Cassiope (Ericaceae) [J].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1975, 53 (12): 1192-1195.

[10] Rajbhandari M, Mentel R, Jha P K, et al. Antiviral Activity of Some Plants Used in Nepal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09, 6(4): 517-522.

[11] 木全章, 杨以精. 云南白珠树属植物精油及其利用研究[J]. 药学学报, 1966, 13( 6): 451-453.

[12] Liu W R, Qiao W L, Liu Z Z, et al. Gaultheria: Phyt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J]. Molecules, 2013, 18 (10), 12071-12108.

[13] Zhang T, Sun L, Liu R, et al. A novel naturally occurring salicylic acid analogue acts as an anti-inflammatory agent by inhibiting nuclear factor-kappaB activity in RAW264.7 macrophages [J].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2012, 9 (3): 671-677.

[14] Zhang D, Liu R, Sun L, et al.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methyl salicylate glycosides isolated from Gaultheria yunnanensis (Franch.) Rehder [J]. Molecules, 2011, 16(5): 3875-3884.

[15] Zhang B, He X L, Ding Y, et al. Gaultherin, a natural salicylate derivative from Gaultheria yunnanensis: Towards a better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06, 530 (1-2): 166-171.

[16] 李东宸, 折改梅, 万钦黎. 民族药—抗风湿滇白珠的研究进展[A]. 2010施慧达杯第十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 中国药学会, 2010: 38-47.

[17] Li Y, Liu Y B, Yu S S. Grayanoids from the Ericaceae family: structures,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J]. Phytochemistry Reviews, 2013, 12 (2): 305-325.

[18] 李蓉涛, 李晋玉, 王京昆, 等. 金叶子的化学成分[J]. 云南植物研究, 2005 , 27 (5): 565-571.

[19] 陈重明, 陈建国. 中药材南烛子的混乱品种[J]. 中药材, 12 (1): 40-41.

[20] 楚延, 刘振彦, 卿平. 凉山杜鹃的毒性与药理研究[J].成都医药, 1980, 6:116.

[2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7卷,第2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40.

[22] 杨勇勋, 晏永明, 陶明, 等. 红棕杜鹃(原变种)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5): 839-843.

[23] 李红霞, 董晓楠, 丁明玉. 四川凉山杜鹃挥发油成分的同时蒸馏萃取与GC/MS分析[J]. 药物分析杂志, 2000, 20 (2): 78-81.

[24] 边清泉. HPLC法测定凉山杜鹃花中芦丁、槲皮素的含量[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4,19(4): 83~85, 89.

[25]张梅,潘大仁. 杜鹃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海峡科学, 2012, 18(5): 3-4, 14.

[26] 蔡定国. 含黄酮类有效成分的中草药在防治慢性气管炎中的作用[J]. 医学研究通讯, 1978, 12: 1-2.

[27] 李淑玉,朱玉真, 党月兰. 4-苯基丁酮-2的药理研究[J]. 药学通报, 1980, 15(5): 7-9.

[28] Abe Y, Okamura K, Kawaguchi M, et al. Rhododenol-induced leukoderma in a mouse model mimicking Japanese skin [J].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6, 81 (1): 35-43.

[29] Iwadat T, Nihei K. Rhododendrol glycosides as stereospecific tyrosinase inhibitors [J].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2015, 23 (20): 6650-6658.

[30] 屠鹏飞, 胡迎庆,刘江云. 越桔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开发价值[J]. 中草药, 1996, 27 (9): 565-568.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第3篇

本论题以个案研究的方式, 对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凉山州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现状进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考察, 依托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近三年的理论考察成果, 以一个“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双重身份对调查结果作出解释, 既能看到民族地区声乐教育已取得的成绩, 又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诚然, 一篇学术论文显然无法改变当地声乐教学的现状, 但希望通过本研究及相关成果, 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凉山州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现状, 探寻民族地区声乐教育问题产生困难的原因, 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声乐培养机制的提升提供一手资料和有益的启示, 为探寻发展民族地区声乐教育的新思路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一、凉山州声乐文化传承与教育模式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其中彝族约176万人, 其他少数民族约19万人, 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也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边远贫困地区。由于凉山州受到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使得学校声乐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更为突出。

凉山州所辖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大, 主要有汉族、彝族、藏族、蒙古、纳西等10个世居民族,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民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每逢重大活动都有传统民族歌舞表演。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与发展过程中, 凉山州少数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演唱艺术, 在演唱技巧上呈现了多元化民族形态。民族文化传承方式也很多, 有传统口传心授的民间师徒传承, 也有专业音乐机构的规范教学, 但是在高等艺术院校里, 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在艺术发展方向上远离母体文化, 洋化、汉化的现象日益明显, 究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声乐教学模式仅对学生在歌唱技术层面上关注较多, 而对本地少数民族声乐的历史沿革、文化属性、艺术特征及创作和声乐教育等方面亟待弥补。

二、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开始于2010年9月, 于2012年6月告一段落。为了解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情况, 我对凉山州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渠道、教材使用情况、教学成果等做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数据表明, 和国内其他地区的音乐教育状况相比, 凉山州彝族声乐人才的教育状况是相对落后的, 这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资质量,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笔者走访了布拖县、雷波县的大多数中小学校, 共找到3位专职, 大多数音乐教师为兼职, 或者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在启蒙与打基础的阶段, 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自学状态, 没有规范的针对个人演唱特点的点拨, 学习声乐的渠道也只有民间艺人的口口相传, 稍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来学习通俗歌曲, 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喜欢美声、民族唱法, 但是只能通过模仿学习歌曲音调, 甚至由于歌唱技巧的缺失无法驾驭音域宽的作品。总体来说, 中小学对声乐人才的培养仅处于初级阶段, 教师的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歌曲, 不涉及节拍、节奏、唱谱等音乐基础内容, 更谈及不到技巧的训练和歌曲表现的处理。笔者经分析后认为, 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丝毫没有音乐基础, 升入中学后能力无法衔接, 具备中师程度的音乐教师无法按音乐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 加上中学领导只重视升学率, 音乐课程不属于升学考试科目就遭到忽视, 诸多原因使得中学音乐教师降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凉山州唯一的高等学府——西昌学院艺术学院为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特在寒暑假设置成教音乐教育课程, 提高基层音乐教育者的声乐教学水平, 这些举措可以改变少数民族声乐学生的教学现状, 当然这个提高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目前在校的本科声乐学生, 有一部分来源于周边县城的少数民族, 大部分学生都来源于四川其他县市, 在入学前接受过短期的正规声乐训练, 有一点绵薄的声乐基础, 但这些学生的乐感和嗓音条件普遍偏差, 与凉山州少数民族声乐学生的嗓音条件相差甚远。这些有可塑性的少数民族学生, 进入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学习后, 有些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 比如说文化素质、音乐理论背景、视唱练耳术科都得到了规范的教育, 但更多的是磨灭了自身的声音特点, 缺失了个性和特色, 这个尖锐的矛盾在少数民族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方面体现得更加突出。

总之,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既要传播国家的主流音乐文化, 又要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因此教育是民族传统音乐传承途径中最重要的传承手段, 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声乐教育的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笔者在凉山州唯一的高等艺术学府——西昌学院艺术学院任教近三年, 对彝族声乐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感同身受。但如果纠结于这些困难, 只能让民族地区的声乐教学继续处于停滞状态, 因此, 积极地找寻制约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因素并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现今的当务之急, 也是笔者本项课题研究的基本立场。

解决当前问题的首要措施是利用民族资源, 完善乡土教材。在这方面, 凉山州政府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例如制作了凉山州电视宣传专题片, 组建农村彝族民歌文艺表演队伍,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艺术活动, 并筹办了“2006中国彝族民歌之乡”艺术节。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很诸多成果, 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以诗歌形式存在的彝族民歌;2.大量音像制品;3.彝族民间民俗专著及论文, 如《彝族文化》《诺苏彝族》及《四川彝学研究》等;4.经整理或改编的彝族民间歌曲集, 如《放歌大凉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间歌曲精选》等;5.以西南总体角度俯视的彝族民歌, 虽与凉山州彝族民歌有所差异, 但是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决定了对此课题的研究会有所帮助。如《西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料汇编》。总体来看, 这些众多的文献资料缺乏和高校教育的贴合程度, 无法运用到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之中, 那么高校教育应在借鉴这些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地方实际, 努力编写符合凉山州的乡土音乐教材, 新编教材要有利于欣赏、歌唱、创造性活动的综合运用, 使音乐与相关文化相互渗透, 有利于教学的创造性和规范性。

再者, 当前的高等声乐教育受到了多年来国内业已习惯的用美声训练“改造”原生态唱法行为的影响, 我国当下在少数民族演唱人才的培养上也普遍沿用了这种做法, 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音域和美化音色, 使学生的歌唱方法变得“科学”。针对这一点笔者坚信, 唱法的科学应着眼于是否符合少数民族声音特点, 顺应少数民族审美要求, 用一些适当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生理及嗓音方面的问题未尝不可, 但必须是以不破坏唱法特色为原则。这就延伸到高校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之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语言特征、发声用嗓习惯和音乐特征等方面有所了解, 尊重各民族的风格差异、鼓励学生们突出艺术个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质才能, 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声训练计划并在演唱中予以正确的指导。在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制普遍西化的背景下, 要敢于打破传统格局, 使学生接受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 积极构建中国音乐艺术教育的新体系。

最后, 高校声乐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少数民族特有声乐技巧, 例如彝族“高腔”, 高腔的特点是高音尖腔假声悠唱, 起腔多作五至八度式大跳, 突然跳升至高音, 然后以假声歌唱, 临末以本音拖腔, 最后以四至五度甚或七至八度作下跌趋向, 戛然而止结束全句。这种唱法要求真假嗓配合非常到位。在民间歌手中, 彝族老辈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这种真假声演唱方法, 身为民族地区高校教师, 拥有比较便利的学习条件, 可以把这种高超的声乐技巧予以运用并发扬光大。

摘要: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声乐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原因是声乐教学既要传播国家主流音乐文化, 又要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 怎样凸显少数民族所处的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 最大程度地提升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歌唱水平, 无疑是这次教育现状调查的最终目的。本文涵盖了凉山州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诸多领域, 对凉山州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人才的渠道与质量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凉山州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赵振岭.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看法[J].人民音乐, 2004, (3) .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第4篇

【关 键 词】凉山彝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观念;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12-03

2003年,国务院召开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凉山州M小学于2004年11月开始了该校的远程教育设备构建、教师培训、远程课程设置等工作。截至到目前,该校远程教育设备已达国家教育部要求的“二类模式”。然而设备的达标并不意味着现代远程教育在该地区的顺利开展。教师们观念的落后阻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顺利实施。这里所谓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远程教育的心态、价值、思想的观念体系。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心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分析得出:该校教师的远程教育观念还受到特定的民族习惯、民族传统的影响。

一、M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观念的民族文化表现

(一)M小学的基本概况

M小学是凉山州的一所乡中心校,该校距县城大约30公里。学校所在地是一个彝族聚居区,全校共有学生451人,除两名学生是汉族外,其余学生均为彝族,彝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9.6%。全校共有教师30人,其中彝族教师12人,彝族老师占教师总数的40%。目前,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已达到教育部要求的“二类模式”,建立了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了两台电脑,三台电视,两台DVD机和成套的教学光盘。学校老师通过教育卫星宽带快速接受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大量的优秀课程、优秀教案、优秀专题节目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学校11个班级,每个班级每周安排有一节远教课和一节光盘教学课。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除此之外,学校不断努力向第三类模式靠近,预将安装互联网宽带,这将给老师查阅资料、下载教学课件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调查设计概况

根据笔者对现代远程教育观念的理解,将调查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教师观念中的现代远程教育目的;教师观念中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教师观念中的现代远程教育内容;教师观念中的该校现代远程教育成效。笔者作为该校一名在编教师,并在该校工作数余年,站在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双重视角,利用工作、课余之便,运用访谈与问卷的方法,结合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对该校教师的远程教育观念进行了阐释。

(三)学校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

根据以上的四个调查问题,笔者分析了该校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

1. 现代远程教育目的。在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目的”的调查中,该校90%的教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的远程教育目的大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忽视了自己也是远程教育的主体这一层目的。有很多教师对远程教育的理解较为狭窄,认为远程教育就是用多媒体来给学生上课。存在这样的认识是不难理解的,该校有部分老师缺乏终身教育的观念,知识陈旧,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在面对新学习方式的变革时(现代远程教育),老师们很难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局外者的角色。

2. 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在有关“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的调查中,有87%的教师认为远程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而笔者发现,教师们的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极大的反差。教师在用多媒体教学时,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通常在学生还没思考时,教师就展示直观的图片,缩短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无疑,远程教育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大多是浅层次的,学生在一片“哇哇”声后,学习的兴趣很快跌入低谷。同时,多媒体的滥用,直观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活动,直接导致了学生扩散思维的不发达。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老师们的传统教学方式(老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一时很难从传统思维中转变过来。

3. 现代远程教育内容。在“本民族文化是否应该成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的调查中,有73%的教师认为应该,27%的教师认为没必要。现有的远程教育内容大多紧扣课程内容,而我国的课程一直以来就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学生的课程中少之又少。课程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学生在课程上花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在我国,课程中所传承和选择的民族文化内容,必然影响学生的文化观、对各民族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学生个体精神的完善,进而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因此,远程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方式,其课程内容应做到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选择,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4. 现代远程教育成效。在“现代远程教育是否优于传统教育”的问卷调查中,有67%的老师认为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优缺点,27%的教师认为远程教育优于传统教育,剩下16%的教师认为远程教育不如传统教育。在有关“学生在远教室上课的效果”的调查中,有47%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效果一样,40%的人认为在远教室上课,学生感兴趣,课堂气氛较好,还有14%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好。而在有关“您是否愿意用多媒体进行公开课教学”的调查中,有67%的老师愿意在远教室上课,33%的老师不愿意在远教室上课。在访谈中还了解到教师不愿意在远教室上课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对多媒体操作不熟练,二是课前需要花大量时间作准备。

在有关“你认为远程教育的校本培训效果如何”的调查中,有53%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33%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好,14%的教师认为效果好。笔者在该校了解到远程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校里有大部分老师对电脑操作不熟练,大多数教师不会制作教学课件。在多媒体的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老师不断出示课件,学生被动学习,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由于学校的远程教育培训硬件设施的缺乏,在校本培训中老师们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使得培训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远程教育观念的成因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远程教育的学习有必要变革观念和认识。而观念的形成与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民族地区的教育除了以上因素外,还受到特定的民族习惯、民族传统、民族心理的影响。笔者试从这些因素出发,结合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少数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观念进行了分析:

(一)教师的生活环境影响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

教师的生活环境与教师的观念密切相关。M小学坐落在一个山坳里,四围环山。全村村民都是彝族,村民与外界交往较少,主要从事传统农耕,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教师们长年生活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中,这样的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造就了老师们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学校老师30人,大部分是中师毕业,虽然有不少教师通过函授拿到了大专、本科文凭,但从整体来看,老师们学习的时间很少,大多数老师缺乏终生学习的观念。这样的思想导致了老师们没有主动学习新生事物的动机和要求,对学习方式、教育方式的变革也置若罔闻。

(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代表着外来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外来的学校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与矛盾。所谓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享有的,在民族社会生产生活中用来有效沟通和交流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物化载体,它具有古老性、沿袭性、地域性、原始性、自发性等特点。M地区的村民为彝族,到目前为止全村通用的语言仍然是彝语,村里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不重视,很少看见学生家长辅导学生学习的现象,这是造成该校教育质量低下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的成绩一直不提高,教师们在教学中慢慢丧失成就感,丧失了工作的动力和乐趣。这样的状况导致部分老师抵触新生事物,对远程教育这个舶来品并不青睐。另外,彝族人生活习惯中若遇不吉利的事就要请毕摩做迷信来辟邪驱鬼,而迷信活动需全部家庭成员参与,因此学生经常请假。笔者所见,一彝族村落有一人因不慎被火车压死,导致这个村落的学生陆续不断请假回家,老师们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学生经常请假使得学生的成绩一直提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师教育成就感的缺失,当面对新生的教学方式时,他们难免会有抵触情绪。

(三)教师的经济状况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观念

由于远程教育是一种长期性、高费用的投资,目前该校仅有两台电脑,在校本培训中不能做到人手一台电脑进行实践操作,很多老师对所讲的内容云里雾里,缺乏实际操作导致了老师无法接受培训内容。而对教师个人来说,由于经济收入有限,教师们一般不会考虑配备电脑,这使得教师们没有条件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来学习。

三、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观念途径的探索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彝族地区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观念,其目的在于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观念有怎样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改善当地教师现代远程教育观念的方法和途径:

(一)更新观念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当务之急

观念是行动的指引,少数民族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应从更新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观念做起。尽管现阶段有些少数民族学校远程教育设备与东部学校相差不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培训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现代远程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观念的落后必将导致决策、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的落后。”因此,为了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远程教育观念,应从改变教师观念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教师们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和不断创新的思维。

(二)加强远程教育内容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融合

保守、消极的远程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前的学校教育内容与少数民族文化需求的关联性不大所造成的。因此,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文化需求的发展,在少数民族远程教育内容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学习自己喜闻乐见的知识,这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能鼓励老师获得教学的成就感,坚定自己投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信念。同时,学校在远程教育中开设一定数量有关本民族文化的课程,不仅能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可让学生在文化的比较中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推动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三)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制定了许多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扶贫工程、职教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等多项工程项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专项资金,但这些都是外部因素。只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将国家的扶持经费和项目真正落到实处。

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思考、分析这些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最终是要调动教师支持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这不仅对本民族发展有利,而且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王军.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第5篇

1.1 研究对象

凉山彝族地区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35篇左右, 收集有关凉山州网球活动的相关资料, 为文章提供了较充分的背景资料。 (2) 问卷调查法。调查选定凉山州各网球场打球的人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 调查期间对其中的大多数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包括对公务员、医生、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个体经营者、教师、学生、无业人员等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调查) 。 (3) 访谈法。走访了相关的体育管理专业人士, 了解到网球运动在凉山州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走访了网球教练员和网球俱乐部管理人员等, 得知凉山州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为文章的真实性提供了保证。 (4) 逻辑分析法。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得到有关凉山州的网球现状素材, 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 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网球场数量及分布

凉山州的人口总数为450万, 但是网球场总数为24片, 网球场按人口比例非常少, 说明网球运动在凉山州开展的很差。很多县没有修建网球场, 没有修建网球场就意味着没有人群参与网球运动, 也就没有网球运动相关的活动举行和网球相关的产业链。网球运动在凉山州的大多数地区还是一片空白, 只是西昌市和安宁流域沿线的几个县有网球场, 有场地才有可能开展网球运动。

凉山州网球场总共有24片, 其中在建9片, 24片中仅有小区的3片对外无偿开放, 其余的21片都只对会员或者领导开放。小区的3片球场由于没有专人护理, 不提供专业的练习工具, 球场几乎等于闲置, 成为人们休闲聊天的场所, 没有起到网球运动的锻炼价值。

2.2 参与网球运动人群构成

凉山州常年参与网球运动的总人口为260人, 比起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其他的球类项目凉山州参与的人口相比, 网球人口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呈现出体育运动参与的不规律性, 球类运动参与的人口数量应该是16~30岁的人口最多, 然而, 网球运动在凉山州却是中老年人口最多。青少年几乎没参与, 中青年参与的人口很少, 这是不利于体育项目的开展和发展的。

凉山州参与网球人群中女性比例太少, 只占到16.5%, 而且, 经过调查43为女性网球爱好者中有36位是45岁以上的, 其中有23位是凉山州和西昌市各部门的领导。从女性参与网球运动可以看出, 在凉山州热爱网球运动的人员多以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成功人士为主, 网球运动在凉山州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这是不利于网球运动在凉山州的开展。

凉山州参与网球运动人群的职业特征呈现公务员和个体经营者最多, 而且根据调查表发现公务员中是领导居多, 个体经营者中是老总居多, 教师行业中是西昌学院中的教师居多, 这种现象说明了网球运动在凉山州开展的现状是纯粹的“贵族运动”, 有钱人的运动。而且青少年学生中的参与者都是领导和个体经营者的亲属。在凉山州网球运动还没有被广大的民众接受, 参与度很低。

2.3 凉山州网球协会、俱乐部基本情况

目前凉山州有网球协会6家, 网球俱乐部2家。固定的会员有206人, 从凉山州常年参与网球运动的人数来看, 几乎都参与了网球协会或者网球俱乐部。但是相比其他球类项目, 网球协会和网球俱乐部的数量非常少, 会员人数也很少。凉山州总工会、凉山州网球协会和网球俱乐部每年定期举办4~5次网球比赛, 比赛的项目设置非常特殊, 只设置男子双打, 女子双打, 混双比赛。不设置男子单打和女子双打, 据了解这是因为组织者的特点决定的, 男、女单打的体能要求较高, 更需要更强的网球技术性, 而凉山州参与网球运动的人群一半以上是年龄超过45岁以上的领导和老总, 他们的体能较差, 是由于喜欢而爱上网球运动,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技术相对粗糙。所以, 凉山州的网球比赛不设置单打比赛, 但是, 作为网球项目的发展, 单打比赛是网球运动中含金量最高的。

2.4 凉山州网球参与者活动动机

凉山州居民参与网球活动的原因多种多样, 强身健体、兴趣爱好、社会交往、娱乐消遣因素居前列。其中出于强身健体目的参与网球活动的居民的比例高于其它动机, 达到65.4%, 这说明网球运动的强身健体功能是吸引凉山州居民参与的第一要素, 同时也反映出凉山州网球爱好者对健康的向往和追求。从表中也可以看出, 社会交往的参与动机人群也很多, 说明网球运功在凉山州还是上层人士交往的重要手段, 上层人士把网球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交往方式, 这是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到了一定层次决定的。那么, 这样的网球文化注定网球运动只能是“贵族运动”。

2.5 凉山州网球专业人员匮乏

网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 包括从事网球教学的教练、从事网球产业的专业人员、服务人员。经过调查, 目前在凉山州现有的有条件下, 有能力, 从事过网球培训的教学人员不超过5人, 有2人来自西昌学院体育学院, 而且其中3人也是刚刚从网球学习转变为网球教学角色, 在网球教学指导过程中能力有限, 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比较少, 这样使得学习者能学到的网球理论和网球技术也较少。因此看来, 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 是制约凉山州网球运动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凉山州参与网球运动的人群很少, 并且技术水平相当低。没有形成像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那样民众参与的氛围。 (2) 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的极少, 中老年参与的较多, 并且是领导和成功人士为主, 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体育现象, 也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不利于网球运动在凉山州的开展。 (3) 网球场地少, 这是造成网球运动得不到普及的主要因素, 场地设施能否得到满足是体育项目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 (4) 网球场馆不对外开放, 在凉山州没有一家网球场馆对外开放, 即便是俱乐部的场馆也不对外开放, 只限俱乐部成员和协会会员使用。更重要的现象是很多家网球场馆仅对领导开放, 原本是广大市民强身健体的运动场所, 摇身变成领导干部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空间, 失去了网球场馆, 网球运动最初的目的和作用。 (5) 网球专业人士匮乏, 是造成网球运动在凉山得不到更好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凉山州不仅缺乏网球教练员, 网球运动员, 更缺乏网球运动产业相关的管理人员。

3.2 建议

(1) 政府加大对网球场馆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凉山州体育局已经起动修建国际网球中心, 这一举措将掀起凉山州人民热爱网球运动的高潮, 高水平网球赛事的举办将拉近凉山人民与网球运动的距离。在政府投入的大环境下, 应该在小区、社区、中小学、高校修建更多的网球场馆, 以满足人民群众参与网球运动的需求。 (2) 提高网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消除人民群众对网球运动错误的理解观念。通过组织比赛、专题讲座、邀请群众体验等方式, 让群众对网球运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培养群众对网球运动的兴趣。 (3) 加强网球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好的教练是发展网球运动必不可少的。有高水平的教练指导, 可以较快提高群众网球运动水平, 促进网球运动快速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高水平的网球人才和网球教练;另一方面可以选拔推荐一些体育教师和有一定网球基础的网球爱好者进行网球社会指导员培训, 提高网球教练的整体水平。 (4) 发挥网球协会或网球俱乐部的作用。目前, 在凉山州已有两家网球协会和三家网球俱乐部, 通过网球组织可以把零散的、小规模的网球活动整合起来, 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群体性网球活动。同时可以利用网球协会中网球教学资源优势培养新人, 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网球运动, 进而推动我州群众网球运动快速健康发展。 (5) 加强与外界交流学习。向网球运动开展比较好的省市、县区学习, 学习他们的组织群众开展网球运动经验, 取长补短, 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组织与周边省市县的网球爱好者进行学习交流, 切磋技艺、提高水平、增进友谊。 (6) 降低网球消费水平, 改变网球运动在凉山州“贵族运动”的现状, 让网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谭沃杰.影响中国网球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体育与科学, 1999 (3) :38-40.

[2]陈勇.探析网球运动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J].山东体育科技, 2005 (9) :84-85.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第6篇

一 双语教育的含义

“双语”在英文中是“Bilingual”, 直译就是“Two languages”, 主要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民族同时存在, 且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 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这两种语言中, 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 另一种是后天获得的第二语言。“双语教育”就是基于使用不同语言 (包括文字) 的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而采取的教学形式。目前, 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双语教育主要指汉语和英语的教育教学, 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双语教育是指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 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彝语与汉语的使用与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语, 是因为在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内, 汉语的学习是其融入中华民族主体的前提。当其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时, 也可使他们自身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继而获得共同利益, 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

二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开展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世居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共765.3万人。凉山州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属高原山区, 具有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环境, 生计类型为山地耕牧型。据昭觉县志记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昭觉县人口为201393人, 其中彝族193119人, 汉族8026人 (仅占总人口的3.9%)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昭觉县人口为251836人, 总体增长幅度不大。该县人口具体比例的详细数据尚未公布, 但据政府官员介绍, 变动不大, 彝族人口比例仍占全县人口95%以上。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地, 由于地形大多是高山峡谷, 长期以来信息闭塞, 交通不便, 加之居住分散, 由此形成了凉山彝族人特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当今时代, 面临现代化大潮和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 凉山彝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正经历着剧烈而急速的变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民族文化往往要靠语言来传承,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语言作为应用性最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以其强大的力量迅速影响着其他民族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彝语和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 汉化现象较严重, 甚至出现衰退和丢弃的趋势。在凉山州调查过程中, 不管是教师还是政府官员很多人都表示了这一忧虑。继而, 双语教育势在必行。当前, 国际社会尤其是多民族国家, 都坚定不移地追求双语教育以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 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因此, 占全国彝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凉山彝族地区, 实施彝汉双语教育, 既有其内在的必要性也有外在的紧迫性。

三 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政策探析

国家大力倡导推进双语教学, 并颁布了相关规划措施, 予以实施。

1. 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这一措施的出台, 保证了汉语文课程的普及性。在凉山州昭觉地区的调查过程中, 我们了解到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汉语文课, 在县教育局的文件和学校课程安排表中, 汉语文课程均表述为“语文”。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学指南。小学阶段语文课时安排为每周6~8节, 这有效地保证了语文课的课时数。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 学起来较困难, 尽管课时充足, 但仍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期末到来之前很多老师为了按时完成课程, 一味地赶进度, 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厌学情绪, 老师上课学生像“听天书”一样, 稀里糊涂不求甚解, 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像这种情况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该课程课时,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在大力倡导汉语文的情况下本族语文也不能丢弃更应加以重视。保证了本民族语文受教育的权利即保证了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双语政策, 在开设汉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彝语文课程, 一般每周2~3节课, 并配备专门的彝语文教师。在听课过程中, 课堂气氛很活跃, 上课方式也较为自由, 倾向于和老师聊天。从教师那里了解到, 彝语文的授课老师对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要求, 只要学生会说会读即可。尽管如此, 学生在私下交流时一般倾向于使用本族语言, 因为彝语的使用既有社会环境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甚至有家人的督促, 时刻告诫本族语言不能丢, 上述种种因素都有力的促进了本族语言的传承及本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

3. 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

国家在近期颁布的中长期教育规划中明确提出“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这一措施, 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教育从娃娃抓起, 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有从学前教育开始大力加强双语教育工作, 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才能牢固, 才能为以后的汉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现实与理论的提出是有出入的。在考察过程中, 我们深入到彝族小学生的学习课堂进行调查了解, 发现在学前教育中普及双语教育存在很大困难。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不高, 大部分孩子没有学前教育这个阶段, 一般是到小学入学年龄直接上小学。家长也没有让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意识, 幼儿大都在哥哥姐姐的照料下成长。

第二, 彝语字母和汉语拼音极易混淆。学前教育中的孩子一般年龄不大, 正是处在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 在这一时期让孩子接受双语教育无疑是最好的时期, 但现实情况是孩子在学习汉语拼音和彝文字母时极易将二者混淆, 结果导致彝语和汉语都没学好, 事倍功半。因此, 很多学校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并没有使用双语教学而是采用了本族语的单一语言授课, 在和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 学前期的孩子语言积累本来就不多, 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 同时给予汉语和彝语的双语教学, 效果极差, 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话不知所云, 双语教学很难推广下去。这一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国家在制定和实施这一措施之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理有据予以制定实施, 并且对双语教学的师资进行系统培养培训, 对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大力支持, 切实保证学前双语教育有效的开展。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对少数民族实行双语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双语教育政策措施, 在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下, 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其方针政策的分析, 希望趋利避害地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 以期能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彝汉双语,双语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Chaoelle C A.Comput er Applicat 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 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2]Chaoelle C A.Comput er Applicat 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 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第7篇

1.1 畜禽资源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千米, 辖17个县市。2006年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 明确境内有凉山猪 (乌金猪) 、凉山黄牛、德昌水牛、木里牦牛、建昌黑山羊、美姑山羊、藏绵羊、凉山半细毛羊 (人工培育) 、建昌马、会理驴、金阳丝毛鸡、泸宁鸡、岩鹰鸡、建昌鸭和钢鹅, 共15个畜禽品种。

1.2 畜禽保护

现有金阳丝毛鸡、建昌鸭和钢鹅, 3个品种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62号) 。乌金猪、德昌水牛、建昌黑山羊、美姑山羊、泸宁鸡、岩鹰鸡、金阳丝毛鸡、建昌鸭和钢鹅, 共9个品种列入《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2012年第24号公告) 予以保护。截止2014年末, 凉山州在国家和四川省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对德昌水牛、建昌黑山羊、美姑山羊、泸宁鸡、岩鹰鸡、金阳丝毛鸡、建昌鸭和钢鹅, 共8个品种实施了具体的系统保护。

2 畜禽资源保护方式与方法

凉山州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品种及资源数量等条件, 制定了相应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实施方案, 在原主产区由县人民政府公告划定了4个保护区, 并有6个养殖场参与开展了保种工作。原则上均按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目标为保护各畜禽外貌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等;组织形式上采用保护区、保护区与保种场 (户) 结合、保种场、保种场与保种户结合等不同的方式;采取了单父本家系等量轮回交配法、多父本家系保种法等不同的技术路线, 经国家及四川省有关专家指导检查认为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3 资源保护现状

3.1 德昌水牛

在德昌县划定6个乡镇为保护区, 保护区与保种户相结合, 组建了有独立血缘的优秀种公牛10头、基础母牛760头, 分10组构成核心群。按方案采取3年轮换种公牛的配种制度。保护区现有公牛158头, 其中成年种公牛9头。有母牛604头, 其中能繁母牛453头。

3.2 建昌黑山羊

在会东、会理两县各建有1个保种场。分别采用“一场多点, 场户结合”的三级联合繁育保种体系。会东县羊场有种公羊及后备母羊69只, 能繁母羊及后备母羊315只, 组建了7个家系。会理县羊场有公羊及后备公羊79只, 能繁母羊及后备母羊497只, 组建了8个家系。

3.3 美姑山羊

在美姑县划定6个乡构建成6个保种群。区内有美姑山羊存栏28950只, 其中公羊3590只, 母羊18400只。建立核心保种户30户, 有公羊65只, 母羊1520只。

3.4 泸宁鸡

保种场与保护区相结合。保种场有泸宁鸡1286羽, 其中公鸡129羽, 母鸡1157羽。保种核心群建成了65个家系, 实行各家系等量留种, 每个家系为1羽公鸡, 10羽母鸡。保护区存栏泸宁鸡3864羽, 其中公鸡392羽, 母鸡3472羽。

3.5 岩鹰鸡

在美姑县划定5乡镇为保护区。区内存栏岩鹰鸡29160羽, 其中公鸡1260羽, 后备公鸡1100羽。基础母鸡23890羽, 后备母鸡2910羽。组建了5个保种核心群, 有公鸡120羽, 母鸡1750羽, 分由50户农户饲养。

3.6 金阳丝毛鸡

保种场核心群组建了12个家系, 按公母比例1∶5进行组群, 每个家系公鸡5羽, 母鸡20羽。以720日龄为一个世代, 家系继代采用“各家系等量随机留种法”, 除了淘汰病、弱、不符合品种特征的个体外, 不做进一步选育, 在达到留种指标的后备种鸡中随机留种, 余下的达到留种指标的种鸡提供给制种农户进行扩繁。保种场现存栏金阳丝毛鸡1148羽, 其中成年公鸡72羽, 成年母鸡420羽, 育成鸡230羽, 雏鸡426羽。

3.7 建昌鸭

在德昌县建立保种场, 并采取保种场与保种区相结合的保种模式。保种场组建保种群85群, 其中褐麻羽系31群, 黄麻羽系31群, 白胸黑羽系18群, 白羽系5群。每群饲养1羽公鸭7羽母鸭。后备群29群, 其中褐麻羽系11群, 黄麻羽系12群, 白胸黑羽系4群, 白羽系2群。采取家系轮回交配。保护区现有建昌鸭存栏为2251羽, 其中黄麻羽系1030羽, 褐麻羽系1012羽, 白胸黑羽系209羽。同时还在海拔2640米的布拖县补莫村湿地建立建昌鸭扩繁点1个, 饲养建昌鸭284羽, 开展异地适应性放养饲养试验。

3.8 钢鹅

在西昌市建成保种场。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组建33个多父本保种家系, 每个家系由3羽公鹅和12羽母鹅组成, 并留有备用种鹅。

4 分析与讨论

(1) 凉山州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具有“三多”的特点。一是种类多, 达8种畜禽。二是组织形式多, 有保护区、保种场、保种户多种形式。三是组织性质多, 有国有事业保种场、民营企业保种场和保种农户等。经过多年的实践, 表明保护工作采取保种场与保护区相结合的模式最为有效。国有事业场便于管理, 但财政负担重。民营企业工作效率高, 但失去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后极易转向。农户保种成本相对较低, 但难以管理, 易出现混群, 导致血源不清、数据失真, 保护失败。因此, 加强管理与后续资金的支持极为重要, 否则保种工作和效果将不可持续。现阶段, 坚持政府主导, 多元参与, 强化管理, 适时督促检查是保证此项工作有效顺利推进的必要手段。

(2) 凉山州在牛、羊保种工作上, 由于存栏数量相对较大, 实行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办法, 由保种场确保核心群质量, 保护区扩群后向生产区农户供种。例如:在生产区中用金堂黑山羊公羊与建昌黑山羊杂交, 提高杂种羊的个体重和繁殖率效果非常显著, 受到了群众和市场的欢迎, 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结合, 有力保证了保种工作的持续开展, 这也证明有条件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可行。

(3) 由于金阳丝毛鸡和钢鹅数量极少, 目前应以保种、扩群为主要工作, 但采用多父本家系保种方式值得商榷。其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品种保种群均收集于相对隔离的农户, 血源相对独立, 易于建立清晰的家系, 虽然单父本保种在资金投入、圈舍 (非笼养) 需求等方面要求更高, 但笔者认为从长远看更有利于保种和今后的开发利用。因此, 金阳丝毛鸡和钢鹅保种应采用单父本家系等量轮回交配法。

(4) 要理清保种与选育的关系。保种的目的是保护现有的遗传资源, 要求畜禽外貌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等最好保持原封不动, 但事实上在活体保种上不可能完全做到。保护工作追逐的是外貌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等尽量少变或慢变。而选育和杂交利用希望的是突出某一项或多项外貌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或生产性能, 为此业界专家已有众多的论述,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使两者间有机结合确实不易。因此, 必须根据具体的畜禽资源情况具体分析后才能确定。但务必要坚持保护为主, 开发利用为辅的原则, 切不可本末倒置。

(5) 我国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面虽然有法可依, 但在执法力度上有待加强。特别是保护区内私自滥引畜禽的现象和无序流动对保护工作极为不利。因此, 在大力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的同时, 还应抓好典型事件或案件的惩处, 这样才能保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长期有效推进。

摘要:阐述四川省凉山州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情况及方式方法, 分析讨论存在的利弊。对金阳丝毛鸡、钢鹅的保种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有条件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可行, 加强执法才能使保护工作长期有效推进。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第8篇

山区是我国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 同时山区生态环境也较为脆弱。山区开发是一个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战略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不能以过分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 必须将山区综合开发与促进山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依托山区优势,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是山区发展的一种趋势, 既保护了当地的自然植被, 又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 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日哈乡地处凉山州, 自然资源丰富, 本次调查通过对日哈乡植被资源进行调查, 并对日哈乡植被资源利用提出建议, 为其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地概况

日哈乡位于昭觉县东部, 东与龙沟乡、且木乡, 西与格吾乡, 北与美姑县的联合乡, 南与金阳县的依达乡和俄石油乡相接, 属于三县中间的边远乡, 南北长19km, 东西长5.5km, 总面积有94.5km2, 距县城有45km, 平均海拔2300m, 海拔高、日照短、温差大、物产少, 全乡面积大, 而耕地面积小, 属于半农半牧乡, 农作物主要以荞子、燕麦、洋芋为主。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干湿分明, 冬半年日照充足, 少雨干暖, 夏半年云雨较多, 气候凉爽。

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最远村落开始依次为觉呷村、古洛以达村、力史以等村、拉且那达村、日哈村、哇坚窝村、拉莫村、洼以补村、堵觉村及乃托村。

根据调查范围和调查路线设定, 对调查散点或聚点样方内乔本层、灌木层、草本层一一采样记录相关数据。根据陆生植物群落类型较多、互相镶嵌、分布不规则的特点, 主要以限定性随机采样法按照群落类型进行样方随机设点采样方。样方面积参照世界通用野外植被采样经验值按照乔木层样方面积20m×20m、灌木层样方面积10m×10m、草本层样方面积1m×1m随机采样。调查记录的主要是使用野外调查记录表格, 按野外调查要求将样方、样线进行标号并对地理坐标、海拔、植物种名、盖度生境等做详细记录 (吴金鸿等, 2012) 。同时对乔木做样方内计数、胸径、高度、郁蔽度统计, 对灌木及草本做计数或丛数、盖度统计。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区域植被概述

本次调查区域由于人类的活动, 其原生自然植被只在局部难以到达的区域存在, 如人迹罕至的深沟、山顶。其余地区均为人类影响下的农业植被。根据实地调查, 结合有关资料。区域的植被, 可以分为三个大的类型。第一是森林生态系统, 本调查区域纯原始森林分布量极少, 主要集中在日哈村和觉呷村两岸山顶部位, 海拔在2500m左右, 灌木次生林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为杜鹃—刺叶高山栎林。而人工林或半人工林主要为雪松林和马尾松林。第二是山地草丛, 山地草丛以蕨草丛、绢毛委陵菜草丛居多。第三是农田植被, 属于农业生态系统, 属于人类完全控制的生态系统, 一年四季变化明显, 植物以草本作物及其伴生的杂草为主要物种。

4.2 调查区域内的自然植被群落类型

本区域的植被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原生的常绿阔叶林、松林植被不常见, 其实际分布主要为次生的或人工植被。根据植物的区划并结合实地调查植物种类的组成、植被的外貌, 以及所在地的自然条件, 参考《中国植被》 (吴征镒主编, 1980年版) 查证该区域自然植被有典型的4个植被类型组, 6种植被类型, 植物群落11种 (表1) 。

4.2.1 暖性针叶林

暖性针叶林主要植被为马尾松林和雪松林。马尾松林见于拉且那达、哇坚窝、拉莫村的山坡、山顶以及河谷。群落外貌暗绿色, 结构简单, 种类复杂, 分层不明显, 总盖度可达60%~80%。上层乔木以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居多, 伴生乔木有杨树和枫树, 灌木层主要有大白杜鹃 (Rhododendron decorum) 、亮叶杜鹃 (Rhododendron vernicosum) 、海绵杜鹃 (Rhododendron pingianum) 、峨眉蔷薇 (Rosa omeiensis) 、榛子 (Corylus heterophylla) 、刺叶高山栎 (Quercus spinosa) 等, 草本层常见的有白花车轴草 (Trifolium repens Linn) 、绢毛委陵菜 (Potentilla sericea) 、紫雀花 (Parochetus communis) 、香青 (Anaphalis sinica) 、鼠麴草 (Gnaphalium affine) 、过路黄 (Lysimachia christinae) 。

雪松林见于道路两旁阳坡、坡麓、山脊。调查范围内雪松林为人工飞播林, 主要植被层为乔木和草本。总盖度可达50%~70%。上层乔木以雪松居多, 伴生乔木马尾松和滇杨, 草本层植物种类丰富, 但是数量较少。常见的有西南委陵菜、蒿叶马先蒿、鼠麴草、绢毛委陵菜、香青、三出银莲花、鱼眼菊、婆婆纳、通泉草、圆叶牵牛、菟丝子、附地菜、倒提壶、紫茉莉、毛子草、薯蓣。

4.2.2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具代表性的地带性植被, 该地主要为灰背栎、黄背栎林, 分布在海拔2500m以上的山坡。土层深厚, 疏松湿润, 腐殖质较为丰富。林相整齐, 外貌深绿色, 林冠浑圆呈波浪状。主要建群种为黄背栎、灰背栎, 乔木层伴生有马尾松、云南波罗栎, 灌木层主要为绣线梅、皂柳、峨眉蔷薇、大白杜鹃、亮叶杜鹃等。草本层主要有蒿、川续断、展枝唐松草、白花委陵菜、老鹳草、龙牙草、菥蓂、浆果苋、苦苣菜、艾蒿、节毛飞廉、三刺草、画眉草。

4.2.3 竹林

日哈乡岩斑竹主要见于历史以等山顶溪流边, 成丛生状, 因人为砍伐严重, 岩斑竹丛高度仅有20~30cm。日哈村河谷有零星分布。竹丛间伴生的灌木主要有刺叶高山栎、大白杜鹃, 草本有平车前、老鹳草、绢毛匍匐委陵菜、蕨、夏枯草过路黄、白车轴、旱熟禾等。

4.2.4 河谷灌丛

杜鹃—刺叶高山栎灌丛大面积见于力史以等山坡及山顶湿地, 海拔2500m以上。群落外貌夏季呈浅绿色, 丛冠较为整齐, 分层不明显, 灌木分布均匀, 种类组成复杂, 总盖度可达60%~90%。伴生灌木种类还有榛子 (Corylus heterophylla) 、峨眉蔷薇 (Rosa omeiensis f.pteracantha) 、绣线梅 (Neillia thrysiflora) 等。由于湿地环境湿润, 丛间空地中草本植物生长茂盛, 盖度可达60%~80%。常见种类有白花车轴草 (Trifolium repens Linn) 、绢毛委陵菜 (Potentilla sericea) 、酢浆草 (Oxalis griffithii) 、腋花点地梅 (Androsace axillaris) 、苦荬菜 (Ixeris sonchifolia) 、龙芽草 (Agrimonia pilosa) 、飞廉 (Carduus nutans) 、蛇床 (Cnidium monnieri) 及数种蒿 (Pedicularis abrotanifolia) 等。

该群落类型为山坡和山顶上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但因之前遭受过严重人为干扰, 多为次生林。

川榛灌丛见于日哈村山坡, 海拔2500m以上。群落外貌夏季呈黄绿色, 丛冠较为整齐, 分层不明显, 灌木分布均匀, 总盖度可达50%~70%。伴生灌木种类还有峨眉蔷薇 (Rosa omeiensis f.pteracantha) 、绣线梅 (Neillia thrysiflora) 、刺叶高山栎 (Quercus spinosa) 等。常见草本种类有大爪草 (Spergula arvensis) 、小藜 (Chenopodium serotinum) 、平车前 (Plantago depressa) 、辣子草 (Galinsogaparviflora) 、寸金草 (Clinopodium) 、荔枝草 (Saluia plebeia) 、婆婆纳 (Veronica persica) 、独行菜 (Lepidium apetalum) 、绢毛委陵菜 (Potentilla sericea) 及数种蒿 (Pedicularis abrotanifolia) 等。

4.2.5 山地草丛

绢毛委陵菜草丛多见于山坡草地、河谷、河漫滩及林缘, 为绝对优势种。本次调查绢毛委陵菜草丛样方盖度在56%左右, 均高约为0.1~0.2m。伴生草本有红蓼齿果酸模、蒿、猪殃殃、大车前、辣子草、独行菜、早熟禾、白花车轴草、藜、蕨。

蕨草丛主要见于海拔2500m以上的山坡, 为次生群落, 常分布于较湿润地方。群落结构简单, 种类组成单纯, 分层明显。伴生草本有蕨、香青、白花委陵菜、飞廉、天蓝苜蓿、西南委陵菜、山飞蓬、三出银莲花、独行菜、荠菜、碎米荠、菥蓂等。

4.2.6 水生植被

黄菖蒲草丛多分布于河流沿岸的湿地, 环境湿润, 为绝对优势种。伴生草本有皱叶酸模、马鞭草、画眉草、绢毛委陵菜、白花车轴草、艾蒿、多花黑麦草等。

4.3 栽培植被类型

栽培植被是人工栽培而形成的各种群落都属于栽培植被, 包括大田农作物、蔬菜、药用植物、果园和经济林等。日哈乡地处西南凉山州地区, 由于地势高、气温低、风雪大等原因, 粮食作物发展受到限制。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方法, 把栽培植被分为木本类型和草本类型, 下面分为若干型, 型下面再分为若干亚型, 亚型再分为若干组合。根据实地调查, 日哈乡主要栽培植物类型为草本类型, 主要经济农作物为苦荞、燕麦、马铃薯, 油菜, 其他如蔬菜、药用植物、果园和经济林暂时没有栽培。栽培植被的植物群落有季节演替而出现不同的时间层片, 但实际年差异不大, 由于轮作, 其年际差异也可能较大。

5 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

任何地区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近些年来已有许多论证, 提请注意的问题比较一致, 属于共性。除共性外, 对不同地区应该特别注意特殊性, 这是更重要的现实问题。这里主要根据日哈乡当地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1) 保护现有植被资源。日哈乡由于历史等原因, 原生森林植被受人为影响比较大, 多经自然演替之后形成次生植被。现存的原生植被主要为栎林, 均是西南典型的常绿硬叶阔叶林, 仅存数量少, 应加强保护, 让其自然更新繁衍, 使林下苗木与林缘灌草类逐渐成长, 扩大群落。

(2) 发展经济林木。经过实地调查, 索玛花为日哈乡自然广泛分布的观赏植物, 在花期可形成索玛花景观。建议在保护原有植被基础上, 将山谷地低处牧场引种多样的杜鹃品种, 作为索玛花人工林园, 以连接现有的景观, 既使得索玛花形成连续的景观, 又能以人工种植的索玛花园林为一个特色观赏景点, 同时还可以将人工索玛花园林建设成观赏、科教基地。另外榛子作为一种经济林木, 可在日哈乡广泛种植, 同时形成榛子产业链, 具有可观的前景。

(3) 有机生态农业规模化。在日哈乡马铃薯、苦荞、燕麦是常栽培的品种, 但并没形成规模化, 日哈乡地处凉山东部地区, 海拔相对较高, 气温较低, 可依托当地地理优势形成当地农业品牌及产业链。

(4) 开发天然草场。大面积的草地是日哈乡特色, 保护草场, 发展牧业是日哈乡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也是农业经济前进的主体。

6 结语

日哈乡经济发展可根据本区特点, 把植被的利用与农业的发展统一起来, 纳入农业区划规划, 把过去的利用植被掠夺性生产改为经营植被投资型生产。根据环境分异进行合理经营, 使各类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能量转换达到良性循环、转换, 以保永续利用的目的。

摘要:通过对日哈乡植被资源的调查, 初步摸清了植被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植被资源开发利用初步设想, 为制定日哈乡植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提供了植被资源的基础资料和有关的科学根据。

关键词:日哈乡,植被,群落类型,植被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罗开文, 喻勋林, 刘兴锋.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调查[J].湖南林业科技, 2009, 36 (1) :37~38.

[2]刘玉成, 董鸣.川西南山地植被资源及其合理利用[J].生态科学, 1991 (1) :5.

[3]宗浩等.四川龙门山铜尾矿库植被调查及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2 (6) 796~802.

[4]李镇清.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J].草业科学, 2008, 25 (9) 51~53.

[5]李秀.云南普洱市菝葜属植物资源调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2, 31 (4) 58~60.

[6]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4:124.

[8]王伯荪.植物群落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9]朱圣钟.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 (2) .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文山州 “互联网+”计划 三七产业

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

2015年6月24日,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我国又出台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将发展“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含义及其模式可以概述如下:

(一)“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强调发挥互联网这种媒介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作用,将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的成果推广应用到经济发展中,通过虚拟经济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并最终转化为成产力。

(二)“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和通信平台,实现互联网技术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的跨界融合与升级优化,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因此,“互联网+”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革新,而是政府决策方式、产业经营模式、企业思考方式等诸多意识领域的创新与变革。例如,将“互联网+”融入工业发展领域,推动工业制造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互联网+”融入农业发展领域,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效率,拓宽农产品宣传方式等。

二、文山州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研究

云南省文山州是参与三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桥梁”、“纽带”和“桥头堡”,在“建设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新高地”的战略规划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出台各项措施参与“互联网+”建设过程中。

2015年8月,文山州人民政府就与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贯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文山州发展的四大领域九大应用中,加快“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推动文山州的产业转型,拉动文山州经济发展。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要加快“互联网+”行动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一)推动“互联网+”在农业领域深度融合

文山州地理位置优越,北回归线东西横穿境内,气候条件好,因此农业发达,特色资源丰富,三七、八宝米、辣椒、草果、八角、华红李、糖房蜜桔等农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推广“互联网+”发展的重点,应该加快互联网技术与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

具体地说,政府应当加大帮扶力度,鼓励农产品发展网上期货交易、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和网上交易,帮助境内的知名农产品打响知名度,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拓宽交易平台。同时要在广大农户中大力宣传“互联网+”相关知识,鼓励农户们多学习互联网新知识,并将之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分享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二)扶持“互联网+三七产业”发展

三七是文山州最具盛名的农产品,目前,文山州在三七种植方面已经达到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发展,特安呐、金不换、苗乡、七花等四家公司的三七种植GAP基地通过国家食药监局的认证,很多企业也参与了云南省文山华信三七合作社,发展前景良好,但三七产业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度尚不高。

因此,应当依托“互联网+”战略发展机遇,推动三七产业升级,树立互联网平台商业思维,将三七产业链的生产、供货、销售、用户等环节紧密联合起来,整合三七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资源,打造三七多边交易链,推动传统的电子商务向O2O线上线下协同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转变。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体,也可以用来进行三七文化内涵、养生价值的传播,提高文山州三七产业的知名度。

(三)以信息化加速推进文山州工业化进程

目前,文山州已经加入了由云南省与中国电信合作的“宽带中国”战略建设,并成为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的重点业务拓展领域,“宽带文山”建设的信息化发展前景良好。根据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公布的数据,2015~2020年将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宽带文山”的4G业务、宽带光网和云计算服务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这为文山州的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互联网+”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对工业生产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领域都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此外,O2O商务、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掌上应用等“互联网+”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决策、品牌宣传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是“互联网+新兴服务”领域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优化有利于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借助数据库技术、数据共享技术、信息化技术等,能够驱动地方政务的办公方式创新,打造“高速、智能、泛在”宽带光网络,通过云计算技术重构电子政府基础设施。

此外,对文山州内跨域互联网的带宽进行扩容,还能够加强通信枢纽交换机的通信能力,从而打造“互联网+96128”门户,推动“互联网+政务”落地实施。

(五)推动重点行业“互联网+”项目实施

文山三七智慧产业园是“互联网+”项目的成功典范,未来文山还应该聚焦行业内的重点领域需求,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整合多方资源,在“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智慧家庭”等领域,推动重点行业的“互联网+”项目落地实施,实现文山境内物业、安全、交通、环保、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智慧化管理,促进文山州的“产城融合、智慧互联”建设发展。

三、结语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行动计划,以抢占政策发展先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文山州应当加速建设“互联网+”行动计划,平稳推动“宽带文山”建设,引领文山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路径及措施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5,7(10):44-46.

凉山州教育现状研究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6名护士来自凉山州4所医院,分别为凉山州一医院、州二医院、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西昌市医院,其中州一医院为“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共24名;州二医院为“三乙”医院,急诊科护士为15名;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二甲”医院,急诊科护士为12名;西昌市医院为“二甲”医院,急诊科护士为15名。其中在编32名,聘用34名;工龄<3年14名,≥3年52名;文化程度:本科2名,专科58名,中专6名;民族:少数民族(彝族)15名,汉族51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6份,收回有效问卷66份,被调查者在10min内填写完毕。采用由Zung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2]进行调查,该表含有20个项目,用于测评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SAS评分标准:“很少有”为1分,“有时有”为2分,“大部分时间有”为3分,“绝大多数时间有”为4分。焦虑评定分界值为50分,<50分为正常范围,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观察66名护士的焦虑状况,并与中国常模比较,观察其焦虑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焦虑症状

急诊科护士SAS评分高于中国常模,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中国常模比较,*P<0.01

2.2 急诊科在编、聘用护士的焦虑状况比较

聘用护士焦虑发生率高于在编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注:与在编护士比较,*P<0.05

2.3 少数民族与汉族护士焦虑状况

汉族护士的焦虑发生率高于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例(%)]

注:与少数民族比较,*P<0.05

3 讨 论

3.1 急诊科护士焦虑程度比普通人群明显高

焦虑是个体预料将会有不良后果或模糊的威胁出现而自己觉得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等情结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焦虑程度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有研究表明,护理是卫生行业压力最大的职业[4]。急诊科护士产生焦虑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急诊科是高风险科室,高风险科室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这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吴欣娟等[5]研究发现急诊科的工作压力最高。(2)急危重症病员多,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加上护士编制不足,无形中增加了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压力[6]。(3)抢救设备使用率高,各种新仪器的使用,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经验不足处理复杂问题有一定难度,将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压力。(4)急诊科由于特殊性质,护士在工作中常无法或来不及做好自身防护,而处于职业暴露感染的高危环境中;由于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增强,在抢救室护士必须时刻警惕引发医疗纠纷的危险因素,加之医疗事故举证倒置的提出,更增加了对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心理压力;急诊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主要危险因素为患者、家属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酗酒、外伤患者多及候诊时间过长等。(5)急诊科是病员住院的前站,减少了护理人员弥补不足的机会,所以对护士自身的业务水平及医德、医风提出更高要求。(6)急诊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管理相对更趋严格,也是导致焦虑的原因之一。

3.2 急诊科不同编制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聘用护士比在编护士焦虑程度高。聘用护士是我国卫生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中新老交替的产物,聘用护士的特点是年轻化、流动性大不易管理。医院是一个焦虑、紧张和沟通障碍的场所[7]。产生焦虑的因素有(1)聘用护士普通年轻化,心理调适能力差,聘用护士与在编护士同工不同酬,收入低;(2)大多数聘用护士来自凉山州17个县,医院未给她们提供统一住所,她们除完成急诊科工作外,还要寻找稳定的居住环境;(3)聘用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工作中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工作机会;(4)在编护士始终优越于聘用护士,因为在编护士工作、家庭、生活环境相对稳定;(5)针对聘用护士制定相关政策,如:3年内不能结婚生育等政策出台后,一定程度上限制聘用护士家庭生活的需要,致使聘用护士随时面临解聘的可能。

3.3 不同民族急诊科护士所产生的焦虑状况不同

调查表明在本地区汉族急诊科护士比少数民族急诊科护士的焦虑程度高,造成其因素可能有:(1)少数民族护理人员(彝族)认知性较汉族稍差;汉族整体文化程度高,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能力,对新生事物都有较强的认知和感知力,敏锐性强;(2)凉山州属于彝族自治州地区,急诊科少数民族在凉山州工作存在较大的优越性,因为传统的家支文化和庞大的家支作为一个较强的支持系统对她,以缓解其压力。急诊科护士产生焦虑状况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将会对工作与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只有通过自身调节采取积极、正性的应对方式,认识自身价值,处理好各种关系,加强自身防护。同时医院应充分重视采用合理有效的干预,从政策上、生活上关心急诊科护士,及时疏导情绪,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减轻焦虑程度,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卫玉.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及干预[J].临床护理,2007,45(13):117.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

[3]申小莹,刘晓瑞.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学杂志,2006,6(7):23-25.

[4]孙晓颖.国内护士职业压力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4-7.

[5]吴欣娟,张晓静,高风莉.护理人员离职意愿与工作压力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35(4):197.

[6]温丽芝,古翠花.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士杂志,2008,14(4):96.

上一篇:光化学极谱法下一篇:射频热凝靶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