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范文

2024-09-15

主旋律电影范文(精选11篇)

主旋律电影 第1篇

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的扶植和重视,起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剧再加上外来电影文化的冲击,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以往呆板枯燥的主旋律电影不再受大众的喜欢。于是,主旋律电影为了更好地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逐渐呈现“商业化”倾向。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引进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对原有主旋律电影的冲击更为强烈。但根据近几年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可以看到,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流价值观输出模式,对我国主旋律电影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中尤以《功夫熊猫》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在我国的巨大成功引起的业界反响较大。据此,结合中国主旋律电影及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流价值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电影市场的电影业发展的特殊道路显得尤为必要。

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电影的指导思想

主旋律电影本身就是为宣传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服务的。因此,在拍摄主旋律电影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把握电影的正确发展方向。主旋律电影的“去政治化”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才能让主旋律电影更好的为我国宣传工作服务。

2 保持中国特色,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元素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提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做的是“全球化的中国电影”而不是“亚洲的好莱坞式电影”。因此,我国的主旋律电影不能全盘照搬好莱坞的电影模式,要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几千年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就是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题材供电影工作者选择。此外,我国主旋律电影在保持自身特色的时候也应积极地“走出去”,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的有益元素,借助这些元素引起外国观众的共鸣,宣传推广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提升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3 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观赏娱乐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也应与时俱进,宣讲说教的电影模式不适合当今社会现状。主旋律电影既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又要避免成为宣传主流价值观的“讲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大部分人走进影院是为了获得愉悦的观影体验。因此,我国主旋律电影在拍摄时应注重价值观在剧情中的隐形和渗透,同时通过各种手法提升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影片的质量提高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得到了满足,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可谓一举数得。

4 坚持群众路线,拍摄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党带领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思想法宝。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仍需深入发展群众路线。我国主旋律电影也是为群众服务的,应想群众所想,贴近群众生活,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进行拍摄就能调动群众的观影积极性,更好地达到宣传目标。

5 培养优秀的编剧人才

以《功夫熊猫》等电影为代表的好莱坞商业电影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优质的剧本。主旋律电影要将主流价值观完美的融入剧情中,既达到宣传目的,又保证电影的良好运作。这就要求编剧既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精通电影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因此,在高校加大投入培养编剧人才的同时,不妨从现有的编剧队伍中选择合适的人才进行扶植。编剧人才的选择应重质不重量,在主旋律电影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让市场和观众进行客观地选择。有竞争才有进步,经过竞争脱颖而出的优秀编剧人才必将为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做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除了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之外,还需增强文化软实力。电影是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流价值观输出模式,对我国的电影产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

参考文献

[1]刘云飞.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之对立统一特征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40-141.

[2]瞿津津,赵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美国爱国主义影片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6):35-37.

[3]林韵涛.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对中国电影的启示[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78-82.

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观后感 第2篇

题目是影片结束后,屏幕上出现的大字。这句话是影片中主角们所在的部队“蛟龙”的口号,更是对我们观看影片的人的一句人生提醒。从影片中可以看出“蛟龙”并不是稍微努力一点点就能进的,要进入“蛟龙”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演习,每一位蛟龙“都是经过无数次想放弃——咬牙坚持”的思想斗争过程,最后遵从内心的信仰,毅然选择坚持,为国家奋斗。

“零一零一,这里是蛟龙一号……”这支用生命在保家卫国的队伍在为了国家在执行任务。他们为了任务,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保护国人不受伤害,抛头颅撒热血。是任务就要倾尽所有完成,就算中弹,断臂,中刀,甚至死亡也在所不惜。上头一声令下,下头全力完成。最让我感动的是医疗兵陆琛看到手榴弹被扔到脚边,就立即捡起,没有时间思考,选择就向窗外扔,结果把自己的手臂炸没了,但保全了屋子里的战友。尽管他失去了手臂,但依旧为自己包扎,继续战斗。他们牺牲小我保护大家的精神十分可贵。

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就是守住前线的战士们,他们维护了国家尊严,为我们带来和平安宁。正是这些前线战士的奋斗,才让我们走出国门后能十分自豪地说一句, “我是中国人!”我为我的国家自豪,为战士们骄傲。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思索 第3篇

如何在符合市场规律和提供精神食粮中达到平衡,怎样将影片思想、艺术和娱乐性融为一体成为主旋律电影面临的新挑战。影片《王忠诚》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留下许多思考。

一、 主旋律电影的教育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主旋律影片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以载道”思想的历史传承。其借助于电影—这一声画一体的完整视听系统适时地把握时代脉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立崇高进而涤荡人心、激发斗志,完成其古已有之的教化功能。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主旋律电影无疑是健康的、审美的,它以一种具体、直观的情态进入大众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示范性”,而这种示范性代表着“社会在精神文化上的导向”。此类影片弘扬的高尚情操,正是人们在精神上追求的目标。影视作品用讲故事的手法再现生活,影响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净化人们的灵魂,把艺术的“有用性”发挥到极至—载道明理、劝善惩恶。影片宣扬的主题好像一股潜在牵动力引导人们趋善弃恶,以其所反映的正面人物为精神偶像,进行自我的审视与反醒。影片的教化功能正是通过这种示范性表现出来。

主旋律电影弘扬的是一种崇高美,或塑造光辉形象或歌颂好人好事,在影视作品的造型表意、结构叙述中包含着对社会、人生、道德、价值的整体思考以及由此产生的警醒和启示。《焦裕禄》、《孔繁森》塑造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形象,《生死抉择》展现了在大我与小我冲突中的艰难选择。《王忠诚》讲述了一个新时代的英雄故事。从无私的为人民服务到面对亲情的党性坚守,再到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主旋律影片的主题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与天斗、与地斗的勇气相比,现代社会更需要抵御诱惑的能力和对科学的无境追求。正是极具时代性的电影主题才会给观众带来更直接的冲击,而观众的情感卷入剧情、被感动、受震撼的过程正是影片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人们的过程。优秀的主旋律影片不仅可以使观众的思想升华,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为“十六大”的献礼影片,《王忠诚》蕴涵着共产党的信念与忠诚,激励后来者奋进,激励年轻人进取。特别在去年全国抗击“非典”的特殊时刻,影片中人类对科学的不断探索,医生对病人的尽职尽责及难关最终被攻克的信念都坚定了人们与死神抗争的决心,影片不仅让人感动,更给人启示、予人力量。

其实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古已有之,《论语》有“诗可以兴、观、群、怨”之说,孔子有“温柔敦厚”的“诗教”说,要求“能以诗教民”。文学艺术可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性情、节万事”的论述,也正是其教化功能的体现。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艺术,自产生之初就具备提高难度的精神境界、给人审美享受的能力,同时作为目前传播影响较大的媒体,影视作品也担负着宣传社会美德的责任。

主旋律电影以真善美的结合作为塑造人物的美学标准,以新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为影片艺术性、审美性的体现,然而思想性、教化性、现实性是主旋律电影最本质的要求。

二、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变化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影视界刮起一阵“娱乐”风潮,电视荧屏上各类游戏、娱乐节目争相出场,电影院里贺岁片、“无厘头”片大行其道。发展至今,随着整个社会的市场化转型,大众文化开始风行,处在时代前沿的电影、电视纷纷选择“走近观众”。这一时期的影视创作在整体上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向,主旋律电影也不可避免地适应时代需求,呈现出“大众化”的特点。

新时期以来,观众实现了由消极接受到积极参与的角色转换,其欣赏品味也成为影视创作者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我演你看”的“单项传播”逐步扩展为观众参与的“双向传播”。其次,在市场经济、商业体制的冲击下,电影票房收入成为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参照,在这种情况之下,电影如果只板着说教的脸孔是难以保证其经济效益的。再次,在社会变革时期,人们也经历着心灵的骚动与不安,此时观众更希望看到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从中寻找共鸣、宣泄感情。因此主旋律电影的大众化改变成为一种趋势。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我国的影视创作以政治为中心,承担政治宣政的任务。作品往往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生硬的说教与人们的真实生活有一定落差,由于缺乏亲切感,而难以在观众中寻求共鸣。人物形象也较呆板,正面角色都是“高大全”式的完美形象,反派角色一律“十恶不赦”。但是新时期以后,特别是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有了很大的突破。影片《王忠诚》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首先它的取材由重大历史事件、伟大领袖人物扩展到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或做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其颂赞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兢兢业业、不断追求的医生,一位毕生辛勤工作的劳动者。其次,它在内容上由单纯讴歌伟人的气魄胸怀、胆识才学发展到展现革命、建设中的失败教训;由极力塑造“英雄”式人物的十全十美到展现人物崇高背后平凡的一面。王忠诚历经艰难的科学探索,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科学高峰,但同时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休息时,他眉飞色舞地点评金庸;面对儿女,他有些合情合理的偏心;和老伴相处,也会流露出风趣的一面。这些生活化的场景,真情实感的流露使主人公完成了由“神”到“人”的转变。再次,影片对人物内心深入发掘,形象由单一到复杂,更加丰富。这位事业成功、为人和善的好医生却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丈夫。通过主人公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疏于照顾家庭的愧疚,这种“不完美”的在过去的主旋律影片中非常少见。正因为王忠诚在事业和生活中承担的两种角色的失衡才导致他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为人父的慈祥,为人师的严肃;为医的严谨,为人的正直,不同侧面的叠加立体地组合人物丰满的形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影片环环相扣,为观众展示出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因果关系。使王忠诚成为活在我们身边的英雄,由他体现出“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的时代精神。

以《王忠诚》为代表的新时期主旋律电影逐渐向更真实的现实生活靠近,向观众最纯朴、最本质的心灵靠近。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大众化、生活化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观众在屏幕上看到了鲜活的现实生活,又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客观上优化了传播效果。但大众化并不等于庸俗化,而是通过具有大众化色彩的人物折射时代风云变幻。

三、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新颖的叙述方式

传统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如何表现新意?怎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影片《王忠诚》中找到答案,影片大胆的蒙太奇剪接,独特的多线索叙述也正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蒙太奇”原是建筑学术语,本意是将材料、结构装配起来。在电影中,蒙太奇是指将许多镜头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组接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以表达特定的涵义。片中导演多次使用蒙太奇手法,打断正在进行的讲述补入插叙,为现在的“果”提供当初的“因”。通过插入的内容补充、说明事件的逻辑关联以及人物性格的形式。对于王忠诚突破“生命禁区”的动力,影片没有平铺直叙式的解说,而是穿插一个面对病人的痛苦医生却无能为力的小故事。同样的主人公却因时空的转换成为另一个叙述主体,有了另一个叙述角度,使得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都具有说话的能力。这种手法无形中拓展了影片的空间。故事似乎是在两个空间中进行的,在交错展开的情节中,人物形象更鲜活、主人公的故事更明朗。在这一点上,文学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公的意识在清醒与迷蒙之间游离,由引出两条不同的叙事线索:回忆与现实,并将两者的片断杂糅。在融合之中表现出强烈的对比、反差,带给人们更直接的震撼。“蒙太奇”手法的另一特色就是打破时间与空间。在人们的感觉中,时间不是连续、持久的,而是可以任意拆开的碎片,可以被随意拼接、延长或凝固。试想如果本片以时间为序安排情节,没有采用两个时空对话的方式,那么众多的内容就会如同一盘散沙放在观众面前,没有条理、层次,更谈不上事件间的逻辑因果关系。

影片讲述一个主人公的故事,但却有三条叙事线索、两种叙事方式同时进行,扮演王忠诚年轻、年老时的两位演员以及王医生本人都以不同的角度参与故事的讲述。

年长、年轻演员的交替,黑发、白发的剪切使人物形象在不同层面得以丰富。加上王忠诚自己的介绍,故事具有了类似纪录片的真实感。另外演员表演与访谈两种方式的融合是本片的又一亮點,打破常规的叙述方式,让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出现在屏幕上,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代表生活中的“自己”与屏幕中的“自己”沟通,使电影更有张力。

以《王忠诚》为代表的主旋律影片不仅发掘电影的思想性,同时也在积极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多的影片中出现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与其说是一种电影语言的改革不如说是新时代思维方式的创新。

主旋律电影 第4篇

2016年11月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京与电影《湄公河行动》主创人员座谈时指出, 一部好的影片, 必定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湄公河行动》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 用极有感染力的方式征服了观众。

1 商业片叙事结构对真实事件包装

“主导文化是国家领导集团倡导的文化, 它生产并再生产主导意识形态。长期以来, 宣传部门一般是用‘主旋律’‘正确导向’‘时代最强音’来描绘其性质。主导文化是目前中国最有力、在文化和行政领域占有资源最丰富而且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1]2011年10月5日发生的“湄公河惨案”轰动世界, 《湄公河行动》正是以这一真实事件作为故事蓝本进行改编和创作包装。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 必须要具备观赏价值, 主要表现在影片本身既要有跌宕起伏, 趣味横生的故事情节, 这是电影的根骨, 又要使用各种电影视听语言创造出影视效果, 这是电影的血肉。优秀的电影中往往蕴涵着卓越的影视叙事因素和视觉效果, 每一位电影导演对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方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以往的很多主旋律电影被观众诟病,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故事“假大空”, 不通过影片剧情去打动观众, 而是一副高高在上去教育观众的姿态。林超贤导演作为香港成功的商业类型片导演, 大胆运用商业类型片的叙事技巧, 将真实事件进行解构重组, 使影片不仅悬念重重, 而且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例如, 影片中毒枭的童子军去炸毁联合执法部大楼的情节, 在真实事件中根本没有发生, 而使用这种“奇观化”的虚构叙事, 增强观众的个人奇遇体验, 正是好莱坞商业类型片的惯用手段。同样的这种故事奇观在电影中屡次出现:沙先生住在监狱“豪华包房”, 高刚为伪装身份包游艇, 行动队员与毒枭在人流密集的商场谈判和枪战、直升机空中吊着毒贩问讯等。

2 对电影中角色形象塑造包装

“平民化叙事, 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去表现传统中需要仰视的正面主人公, 或还原为普通人的心态, 从人性角度展示平民英雄。一部好的主旋律电影应该遵循银幕逻辑, 通俗地说就是银幕的好人要有缺点, 要真实才能感人。”[2]在以往大部分主旋律电影的角色塑造中, 主要塑造的是英雄形象, 主角及主要正面角色往往表现出“高、大、全”的人物特点。影片中主要人物形象更生动和丰满, 不再千篇一律的人物脸谱化。高刚作为行动小组组长, 性格固执、倔强, 对下属严厉, 但当看到女儿视频时, 眼睛里充满了父爱柔情。仿佛在提醒我们, 除去缉毒警察的身份, 他还是一名普通的父亲。方新武作为卧底线人, 一直冷静和足智多谋, 当遇到杀妻仇人时, 却宁愿冒着犯错误的风险也要置之于死地。似乎在告诉我们, 英雄总要冲冠一怒为红颜。按照一般影视作品对中国警察的理解, 他们会时刻保持理智, 为了集体去牺牲自己的情感, 这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创作者在塑造方新武形象时, 可谓考虑的细致入微, 警察是人而不是机器人, 也会喜怒哀乐, 一时感情用事也属于合情合理。依照观众的理解和猜测, 方新武肯定不会扣动扳机, 而是给占蓬戴上手铐交给组织。但创作者在法理和人性中间选择了人性, 方新武最终报仇雪恨。无论是高刚的柔情铁骨, 还是方新武的血气方勇, 观众从电影里面看见的是有血有肉, 敢爱敢恨的人, 而不是至圣至明的神。

3 用现代电影视听手段包装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什么内容, 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 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 好电视重要的是图像要吸引人。”[3]电影同样也是如此。“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 尤其是后者, 组织了美学, 统帅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4]

在影片《湄公河行动》中, 导演充分运用动作片的视听手段, 摄像机在海陆空全方位各角度的拍摄画面, 更真实地展现战斗场面, 增加了视觉冲击力。影片内大量使用航拍营造大场面, 尤其是行动小组执行任务和抓捕行动时, 给观众更新颖的视角。而在拍摄行动小组进行营救和抓捕这些动作戏时, 导演使用多机位移动拍摄运动镜头, 很多移动镜头不再使用传统的轨道或者摇臂, 改为通过手持稳定器跟拍, 镜头运动和转换速度更快, 让观众目不暇接, 增加了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景别上不再遵循以往动作片、战争片的拍摄方法, 以往同类型影片为体现大场面、大制作使用远景和全景, 巧妙大量运用特写和近景这两个景别, 特写和近景这两个小景别比传统大景别更能体现影片中人物的情绪和状态, 让观众注意力被演员的表演所吸引。在影片的景深上面, 也多以浅景深为主, 这样形成浅景深和小景别配合使用。影片使用浅景深引导观众的聚焦点, 以得到更好的视线聚焦效果, 屏蔽掉导演不想重点表现的画面信息, 也成功避免出现穿帮镜头。在后期剪辑上导演有意加快剪辑节奏, 各景别交叉快速剪辑, 在视觉上会有些杂乱无章, 但是给观众制造了强烈的现场感。

4 结语

在当今多元我国电影市场下, 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受到国内外大片的不断冲击, 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林超贤通过《湄公河行动》给许多电影人上了一课, 从前期的故事构思到后期的视听语言上不断创新, 必须改变死板的表达方式, 更新创作理念, 引入商业类型片的创作机制, 才能引导主旋律电影向主流电影转变。

摘要:近几年, 随着电影市场竞争加剧, 主旋律电影在创作上也在向着商业化发展, 而商业化元素也在逐步融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中。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 需要不断求新求变, 才能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占得一席。本文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 从叙事结构、形象塑造和视听包装手段三方面, 对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包装手段

参考文献

[1]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2]艾青.论主旋律电影叙事模式转型[J].兰州学刊, 2008 (11) .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主旋律电影 第5篇

《党的女儿尹灵芝》观后感一

从年少的尹灵芝发问“信仰是什么东西呀?信仰到底是什么东西?是能吃的吗?”到十七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掷地有声地回答“没有人不怕死,但心中有了信仰,就不怕了。”她犹如一朵铿锵玫瑰,闪着金属的质感,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于无声处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英雄刘胡兰”式的真人真事 塑时代信仰

影片《党的女儿尹灵芝》根据尹灵芝烈士真实事迹改编。

尹灵芝是一个出生在山西省寿阳县赵家垴村的普通小女孩。家里母亲带着弟弟在外帮佣,父亲四处奔忙劳作。她从小跟着二姨生活,内心播下了“信仰”的种子。后来,回到父亲身边,参加抗日小学学文化,加入儿童团,并当上了儿童团长。受父亲影响,一点点成长、一点点理解信仰,当尹灵芝看到父亲为了信仰献出自己生命后,她没有畏惧,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并以十七岁的年龄破格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妇救会主任。最终在一次执行保护粮食的任务中,尹灵芝被捕,在敌人的各种酷刑逼供下,左眼失明,遍体鳞伤,却始终没有向敌人透露一个字,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信仰,是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人要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有力量。纵观抗战史上,尹灵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然而正是像尹灵芝一样心中充满信仰的千千万万民众,才使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然而精神财富却出现极度匮乏,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观迷失等问题日渐凸显……信仰是什么?影片为我们传递了一个共产党员“心中有信仰”所充满的正能量。

演出阵容专业打造抗战精品 传递正能量

《党的女儿尹灵芝》电影由第3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姚安濂, 《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女主角、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演员李琳,荣获第2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的阎青妤以及郜耀平、张志宏、王建国、卢海华、张页石、王朋利等众明星倾情出演。

“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影片中,演职人员演绎出来的不是那些摇着大旗喊口号、英勇就义不眨眼的英雄,而是走心的去塑造一个个的底层小人物,他们没壮举,甚至还有臭毛病和怪脾气,在鬼子面前也曾害怕,在抉择面前也会犹豫。但正是他们真性情的打造,展现了剧中人物丰富的灵魂,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传递出了“心中有信仰”的力量。

主创团队不惜代价倾力出品 弘扬主旋律

影片《党的女儿尹灵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献礼建党95周年出品。

创作缘起3月,中组部宣教局,广电总局电影局的一次研讨,希望多家有实力的影视制作单位力争在20推出一两部弘扬主旋律,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电影。当时,会上特别介绍了刘胡兰式的小女英雄尹灵芝的动人故事,希望各影视单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快拿出拍摄方案,制作出一部让亿万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尤其是中小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故事片。

会后,金盾出版社社长、金盾影视中心总出品人张延扬同志高度重视有关领导部门提供的影片拍摄计划,立刻召集影视中心相关负责人研究,决定不惜人力物力,全力支持拍摄《党的女儿尹灵芝》。大家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争取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进而又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就是因为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始终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

张延扬同志多次和编剧研究修改拍摄方案,对剧本反复修改,并指派金盾影视中心李学政主任多次赴寿阳县尹灵芝纪念馆,与当地文史专家、知情人交流座谈,为最后剧本的完善成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得只有金盾一家真正启动拍摄尹灵芝故事片时,更感责任重大,决心无论出资多少,遇到多大困难,都要把这部影片拍好,弘扬主旋律义不容辞。

电影局张洪森局长看到金盾的行动,不仅给予很大鼓励,并表示电影局会在政策资源上努力给予帮助支持,弥补这类弘扬主旋律电影很多人不愿拍,怕票房收入底亏本的现实。他激动地说,不能让甘为弘扬主旋律的电影投资单位吃亏。

目前,影片《党的女儿尹灵芝》共投资15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启用金盾影视团队完成。山西寿阳县委、县政府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出版社、电影局、八一厂、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等部门和单位领导也予以了很多支持帮助。据了解,影片将于7月1日公映,呼唤人们坚信“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党的女儿尹灵芝》观后感二

电影 《党的女儿——尹灵芝》是以尹灵芝的英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弘扬红色经典的主旋律影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金盾影视中心、晋中市委宣传部、寿阳县委、寿阳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该片由山西籍著名导演卫晓茼编导,青年演员郜耀平、姚安濂、卢海华等领衔主演。影片以“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严峻考验的山村少女,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为之献出生命的感人故事。

尹灵芝烈士1931年3月12日出生于寿阳县尹灵芝镇赵家垴村,13岁担任儿童团长,15岁任村妇救会主任,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为了群众的安全和保护村里的公粮而被捕。她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当年11月3日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下,牺牲时年仅16岁。

记者在现场正好看到拍摄一场唱《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的戏,饰演老师的是演过很多革命题材影视剧的实力派男演员卢海华。在采访中得知,此次是受导演之约,特别出演尹灵芝的共产主义启蒙老师——张明光!卢海华说:“当今观众的欣赏角度越来越刁钻,在创作上更要严谨细致,所以这次放弃了以往的主旋律作品的表达方式。以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内心情感去向观众表达一种价值观和信仰。在对尹灵芝的共产主义启蒙的戏份里,没有以往的说教以及英雄式的表达,而是通过真情实感式的沟通交流实现教育,同时对当今人们的不正确价值观起到了启迪的效果。”在问及本片的社会意义时卢海华说“一部能够触动心弦的作品一定是好的文艺作品,在整个的表演过程中数次让自己和现场的工作人员感动对于一部革命题材电影来说实属不易,这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教育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它在当今的社会意义。”

《党的女儿尹灵芝》观后感三

影片《党的女儿尹灵芝》根据尹灵芝烈士真实事迹改编。

尹灵芝是一个出生在山西省寿阳县赵家垴村的普通小女孩。家里母亲带着弟弟在外帮佣,父亲四处奔忙劳作。她从小跟着二姨生活,内心播下了“信仰”的种子。后来,回到父亲身边,参加抗日小学学文化,加入儿童团,并当上了儿童团长。受父亲影响,一点点成长、一点点理解信仰,当尹灵芝看到父亲为了信仰献出自己生命后,她没有畏惧,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并以十七岁的年龄破格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妇救会主任。最终在一次执行保护粮食的任务中,尹灵芝被捕,在敌人的各种酷刑逼供下,左眼失明,遍体鳞伤,却始终没有向敌人透露一个字,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信仰,是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人要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有力量。纵观抗战史上,尹灵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然而正是像尹灵芝一样心中充满信仰的千千万万民众,才使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然而精神财富却出现极度匮乏,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观迷失等问题日渐凸显……信仰是什么?影片为我们传递了一个共产党员“心中有信仰”所充满的正能量。

演出阵容专业打造抗战精品 传递正能量

《党的女儿尹灵芝》电影由第3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姚安濂, 《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女主角、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演员李琳,荣获第2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的阎青妤以及郜耀平、张志宏、王建国、卢海华、张页石、王朋利等众明星倾情出演。

“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影片中,演职人员演绎出来的不是那些摇着大旗喊口号、英勇就义不眨眼的英雄,而是走心的去塑造一个个的底层小人物,他们没壮举,甚至还有臭毛病和怪脾气,在鬼子面前也曾害怕,在抉择面前也会犹豫。但正是他们真性情的打造,展现了剧中人物丰富的灵魂,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传递出了“心中有信仰”的力量。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逆袭 第6篇

实际上,像《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沙家浜》这种样板戏都有着完整的故事框架,满足电影工业生产所要求的可复制性、可批量生产性,如果能良好对接到资本,处理好明星阵容+视觉特效,复制《智取威虎山3D》的成功并非天方夜谭。

各路人马都在为主旋律电影摩拳擦掌,但这其中的投资风险性要远远高于其他题材,毕竟明星阵容+视觉特效的配置意味着高额的票房回收压力,这给主管资源配置的电影产品经理提出了新的难题。

好故事难寻

《智取威虎山3D》在口碑和票房上的双赢,使主旋律电影一跃成为华语电影的重量级IP,迅速在荧幕上蔓延。

曾一度被众多明星视为鸡肋婉拒的《战狼》以4.3亿元的票房成为今年4月份的最大黑马,春节档的票房冠军《天将雄狮》也被广大影迷称为成龙的“古装主旋律”,而这位一代功夫巨星在5月份的戛纳电影节期间表示,正准备拍摄主旋律影片《铁道飞虎》。

《铁道飞虎》讲述了“铁道游击队”的故事,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铁道工人们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成功阻击日军突袭,并为百姓夺取生存补给。成龙将在电影中出演足智多谋的铁道游击队队长。

“这种主旋律电影其实并不缺乏好的故事,只是限于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难以发挥出来。”独立电影制片人、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对《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表示,他将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电影《大轰炸》。这部电影以1937年起日本空军对战时的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为期5年战略轰炸为历史背景,也是这段旷日持久的著名空战被首次搬上大银幕。

对于传统的主旋律影片,观众不买账往往不是故事本身的逻辑性,而是采取与市场脱节的表现手法和高高在上说教般的呈现角度。从全球电影水平来看,各国主旋律电影,无论是“超级英雄系列”的《超人》、《蜘蛛侠》,还是“励志救国”的《幸福来敲门》、《后天》,均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牺牲与奉献精神并存。

在电影圈内,保持着与施建祥类似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不同时代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过去电影强调意识形态,现在强调要讲好故事。”在电影《大闹天宫》出品人张全欣眼中,许多主旋律题材可以像《智取威虎山3D》一样具备讲故事的空间。

“去年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狂怒》所展示的核心主题和《狼牙山五壮士》几乎一致。”有澳大利亚资深电影投资人表示,这两部作品都是讲述几个人组成的战斗小组誓死抵抗敌方大股部队的英雄故事。

目前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已经进入300亿元的量级,随着互联网势力与金融资本的入驻,华语电影在资金与市场空间上并不存在任何障碍,反而在内容题材上显得极为匮乏,去年国内故事影片产量达到618部,最终只有259部在院线完成上映,而其中的大多数都在影院“一日游”。

“我们目前很多剧本尚未成熟就开拍了,这怎么可能成功?”施建祥坦言,目前华语电影市场的优秀题材“奇货可居”,而类似《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沙家浜》这种题材经过历史的锤炼与考究,在故事的完整性和结构性表达上更胜粉丝电影一筹,拍摄主旋律题材电影可以较为快捷地获得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

跟风投资

实际上,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希望将红色题材向商业电影方面转型,出品了《冲出亚马逊》、《太行山上》、《歼十出击》、《飞天》等电影,但最终市场反响一般,类似《智取威虎山3D》、《战狼》这样口碑与票房双赢的作品实为“凤毛麟角”。

“操作这类型的电影,其实难度非常大,徐克的成功并不代表这类型题材都能成功。”施建祥表示,尽管《智取威虎山3D》让投资者看到主旋律电影的价值,但电影圈内存在的风险依旧长期存在。

华语电影的跟风投资现象非常严重,《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影片在2013年的票房大卖让外界看到青春怀旧题材的火爆,在2014年就接连推出了《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多部类似题材的作品,《智取威虎山3D》的成功也必然会带来主旋律影片的扎堆爆发。

“青春怀旧题材如果在今年再上映,观众就很难买账了。”张全欣对《21CBR》记者说,这就要求投资者快速将此前确定拍摄的主旋律电影推向市场以抢得先机,也要适时打住对这类题材的投资,因为市场的盲目性会导致大量类似题材“撞车”,造成观众审美疲劳。

《叶问》系列总监制黄百鸣对《21CBR》记者表示,《叶问》的火爆让市场上接连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叶问电影,但后来者除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获得成功外,其他作品无一例外遭遇滑铁卢,“直到5年后市场才把这个题材消耗完,然后我才敢在现在推出《叶问》系列的第三部。”

这时刻提醒着投资者:切勿盲目冒进。如果作品无法在短期内成片并推向市场,就难免会遭遇到题材过度消费的情况。因此,在青春片被严重透支后,投资者们又寻觅着下一个可以快速复制的IP,徐克以商业化手法包装的主旋律题材让不少投资者眼前一亮。

对于投资者来说,包括样板戏在内的一些主旋律题材,在叙事结构上有着严谨的逻辑性,故事整体框架是现成的,已经解决了影片创作的最大难题,只要将相关演员导入到相应角色中就可以了。从快速复制的角度看,“不差钱”的华语电影用商业化手段包装主旋律电影更甚于青春怀旧题材。

于是,单车、篮球、考试为主要元素的青春怀旧题材开始退出荧幕,子弹、爆炸、特效充斥的商业化主旋律电影登台。只是这种使用大规模特效、大量人力来诠释战争场面的影片要消耗大额资金,不仅让中小投资者难以分得一杯羹,更让影片的票房压力陡增。被广大影迷称为成龙“古装主旋律”的《天将雄狮》的投资额突破4亿元,平均每秒耗资5.25万元!其中,为了展现西汉军队与古罗马兵团对战的震撼场面和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剧组为影片打造了占地达2500平方米的“豪华道具库”,道具更是多达10万余件。

而成龙即将主演的电影《铁道飞虎》,投资额据称将达3亿元以上,预计于今年10月开机制作,瞄准了2016年的国庆节档期。

“这种题材只投个几千万不可能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得有个几亿的资金才能玩得好。”有投资人坦言,相比青春怀旧类的低成本制作,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将直接考验整个电影工业的生态体系。

寻找产品经理

既然主旋律电影是巨头们的游戏,就意味着影片背后的资源组合将决定最终影片的成败。

国内电影工业体系主要分为筹备、投资、制作、宣传、发行、营销六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可能导致整部电影血本无归。只有少数影片,能做到从一开始就有周密的规划,整个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可批量生产性。这让产品经理的概念在电影圈内颇为流行,产品经理除了做导演的工作,还要懂得营销和运营,甚至一个人掌控一部电影的全流程。

产品经理也并不特指导演,制片人、投资人、编剧等核心人员都可以是产品经理。它的终极形态其实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用互联网思维来做电影的模式。电影版《何以笙箫默》的导演黄斌表示,“每个项目只有一个中心,只要能对项目运作起决定作用,有足够大的能力整合资源就可以。”

向《大轰炸》投资3亿元的施建祥尽管并不擅长电影艺术创作,但在整合资源上却是一名高手,他将自己在实业和金融领域积累的商业运作经验运用在电影圈内,“懂电影的人往往在资金、投资方面不知道怎么进行组合。”

通过与中影合作,施建祥力邀众多一线明星加盟电影,而且采用了全线奥斯卡获奖班底制作,并邀请了著名电影人鲍德熹做摄影指导及后期视觉合成工作。金球奖、奥斯卡奖双料电影配乐大师麦可.唐纳将为《大轰炸》配乐。

无独有偶,另一部主旋律电影《铁道飞虎》也通过多方资源整合来提升影片的关注度,这部电影由耀莱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文化公司,上海新文化集团公司以及北京摩天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铁道飞虎》已确定由导演丁晟执导,这将是他继《警察故事2013》后再度与成龙合作。

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的四张牌 第7篇

一、人性牌——主旋律影片的新思维

《秋之白华》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在表现人性温情方面上独辟蹊径,以唯美爱情为主题,用现代人的视角描述革命恋爱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与以往高、大、全的革命家形象不同,《秋之白华》中的瞿秋白形象塑造迥异于主旋律电影人物一贯的“高道德起点”模式,除了表现出瞿秋白勇敢的革命先驱风采之外,更闪现出人性温暖而明亮的光辉,革命者的坚贞与艺术家的柔情。影片中展现的是瞿秋白1924—1935年的故事,开场是打开一本书——杨之华的遗作《回忆秋白》,从瞿秋白上海大学任职教授认识杨之华开始,到最后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结束。电影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开头以杨之华的旁白带领观众进入前半部分,主要讲述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情感;后半部分转换视角,用瞿秋白的叙述,讲述他与杨之华共同携手革命。影片无论是场景的选择,风景场面的拍摄、刻画,还有两人相处的场面,以及他们的服装,都力求诗意化呈现,以此传递出残酷环境下革命者的人性,他们热爱生活也懂得生活。

影片强调的人性温暖在瞿秋白与杨之华婚后的3个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瞿秋白为爱情刻了一个章“秋之白华”,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贯穿影片始终,也成为片名由来;没有什么结婚礼物,瞿秋白送杨之华金别针,上面刻有“赠我生命之伴侣”;雪夜依依惜别是两人最后的见面,浪漫而悲情。影片结尾还运用了大量抒情性场景,使瞿秋白的慷慨就义显得壮烈而不是悲惨。电影的人性色彩让《秋之白华》更具有“人”的味道,而不是无法亲近、完美无缺的“高大全”。

二、偶像牌——窦骁、董洁首演银幕情侣

电影选择窦骁和董洁两位偶像明星,把革命先驱偶像化,力图让历史故事体现当今青春时尚的意味。

霍建起是强烈追求个人风格的导演,对市场也有敏锐的嗅觉,擅于挖掘演员的明星气质和使用明星演员,《秋之白华》精心搭配了从《山楂树之恋》中走出的“老三”窦骁和以《幸福时光》走红影视圈的董洁。主旋律影片选择演员,要考虑其社会形象和所演人物的契合度。影片反映的是24—35岁的瞿秋白,窦骁单眉细眼,笑起来很阳光,而董洁清纯娇小,感觉清新。他们搭档,气质神采上都非常接近人物原型。

形象清新健康的“谋男郎”窦骁和“谋女郎”董洁扮演“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浪漫革命情侣”,成为《秋之白华》最大的娱乐看点,备受新闻媒体的关注,拍摄花絮和相关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娱乐专版,媒体对《秋之白华》做了延续9个月的报道,这使《秋之白华》从筹拍起就有了很高的人气。此外,继《山楂树之恋》后,窦骁又一次挑起男一号的大梁,饰演瞿秋白这样的历史人物。瞿秋白有留学的经历,窦骁也是从加拿大回国。而在拍摄《秋之白华》的过程中,窦骁也经历了诸多“第一次”:第一次和董洁在大银幕上扮演情侣,第一次出演领袖人物,第一次成为“丈夫”,第一次学用俄文唱《国际歌》,第一次展示自己娴熟的溜冰技巧,这些“第一次”都成为影迷津津乐道的话题,宣传效果不断叠加,电影影响力不断提升。

此前,《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已经做过主旋律电影明星化运作的尝试,但那种汇聚一百多位明星的大成本电影,显然是难以复制的,而《秋之白华》打出的偶像牌更有示范意义。

三、编导牌——黄金夫妻档第10次合作

《秋之白华》是第五代导演霍建起与夫人苏小卫的第10次合作。提起霍建起、苏小卫夫妇,很多人都不会陌生。霍建起因《那山,那人,那狗》、《生活秀》、《暖》等一系列电影,被认为是大陆最温情、最诗意的导演之一。他的夫人苏小卫是金牌编剧,曾先后获得包括“金鸡奖”、“华表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去年上映的冯小刚作品《唐山大地震》就出自苏小卫之手。

苏小卫在编剧时,并没有刻意编织宏大叙事、塑造高大形象,而是以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进行创作,素材选择可谓独具匠心。霍建起在二度创作中,延续了他一贯的诗化风格,镜头语言的运用、场景的调度、细节的表现,都有很浓的写意风格,尤其是细节表现,拍摄得非常细腻,比如瞿秋白和杨之华在桥上爱情的表白,台词分寸拿捏得非常到位,两人都欲言又止,河水泛起的涟漪表现了两人情意的澎湃。

作为一种宣传策略,《秋之白华》拍摄完成后首先选择了2011年4月举办的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先期发布。霍建起导演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有着不解之缘,在1997年的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他的《赢家》获得了最佳处女作奖,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项,此后,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有所斩获。而他本人也以儒雅的文人气质著称,被称为“诗意导演”,格外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最终,霍建起凭借《秋之白华》击败了《唐山大地震》导演冯小刚、《剑雨》导演苏照彬,获得“最佳导演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肯定意味着影片的艺术性得到了广大学生观众的支持和欣赏,为电影的进一步推广赚足人气奠定了基础。6月12日,《秋之白华》再度入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名单,以其唯美浪漫的风格,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征服了媒体评审团,最终荣获“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摄影奖”。《秋之白华》的宣传淡化了主旋律色彩,更多强调了霍建起电影美学的新境界。

四、献礼牌——向建党90周年献礼

主旋律献礼影片往往能够获得社会和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从电影营销策略的角度看,《秋之白华》强调的献礼牌,因为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时代高度上,具有其他影片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首先,借了题材的势,201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常州广播电视台选择中国共产党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常州人瞿秋白作为献礼电影的主角。瞿秋白最早留学苏俄,最早为《国际歌》写中文歌词,是为数不多的见过列宁并与之交谈过的人,也是鲁迅的忘年交。他是信仰坚定、理想远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更是极具魅力、风流倜傥的作家、翻译家,文学造诣深厚,精通书法、篆刻等。这样一位兼具革命领袖与文人气质的人物,以其个性丰富、感情细腻成为主旋律电影剧本最适合的人选。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特别推荐了28部优秀国产电影,记述英烈传奇的影片《秋之白华》名列其中,获得全国39条院线、20家影院的重点推荐。

浅谈主旋律电影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8篇

“主旋律电影”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国家电影局在1987年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了“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的口号, “主旋律电影”一词由此诞生。电影界对“主旋律电影”的界定是:“指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为主旨”、“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的电影作品。1“以反映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内容为指针, 以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目的的重大题材影片”。2我们理解“主旋律电影”一词, 不仅要把握住题材特点, 更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电影特别强调思想性, 力图通过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积极反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意志、价值观念, 当然其内涵也包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主旋律电影无疑承载着浓郁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如果说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表现比较明显的话, 那么, 在重大现实题材中已经演化为普通人物身上的一种道德情操和伦理准则, 这类影片的主人公身上有着可贵的拼搏精神和无私的牺牲精神, 正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标准, 由于这些主人公大都与我们凡夫俗子一样有着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很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他们身上所承载着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将观影者征服。

1996年10月,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的我国15年之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是: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作为形象而生动的宣传手段的电影恰恰能够担负起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的任务, 尤其是具有承载着浓郁主流意识形态、以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操和伦理准则“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的主旋律电影。

今年是“主旋律”概念提出23周年, 在这23年里, 重要的不仅是对“主旋律”的各种讨论, 还有伴随着这些讨论而进行的多样化的艺术探索, 伴随着《焦裕禄》、《生死抉择》、《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批电影佳作走入观众视野而开始形成的共识――“主旋律”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美好的内核, 它包含着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与永恒价值, 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大众文化日益兴起, 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对“内”来说, 我们价值体系的完善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 需要“主旋律”;对“外”而言, 我们民族形象的展示与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 同样需要“主旋律”。

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在选材、人物塑造、叙事手段、表现风格方面呈现出如下的美学特征:

一、选材方面大胆创新, 拓宽到原来未曾涉及的领域, 反映人民密切关注的生活现实。如反腐倡廉的影片《生死抉择》、弘扬人间正气呼唤公平正义的《法官妈妈》等。

二、人物塑造立体化、丰满, 体现人性的鲜活。《周恩来》、《毛泽东与他的儿子》等影片还原了人们一个“从神到人”的形象, 使革命伟人更加人性化, 贴近百姓, 温暖人心。

三、对于历史重大事件的表现公正、真实, 通过合理的艺术手法来再现真实的历史。如《血战台儿庄》就正面描写和歌颂了国民党将领英勇顽强拼搏的故事;再如反映了全国军民同心协力抗击洪水和扑灭“SARS”疫情、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故事《惊涛骇浪》与《惊心动魄》等。

四、叙事手段上不拘一格, 时空表现灵活、多样。《云水谣》、《惊涛骇浪》等影片就采用多条叙事线索并行的手法, 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加快了影片节奏, 渲染了影片气氛, 扣人心弦, 感人至深。

上述“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点说明其无论从主题到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艺术作品, 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她使观众了解历史、认识现实, 激发情感, 陶冶情操, 展现祖国大好河山, 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发展健全人格, 完善思维品质。“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形式, 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增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 也就是尽可能的促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 必须坚持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在主旋律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也应该有所体现。07年九月份落下帏幕的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中获奖作品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创作者积极进行了艺术创新, 开拓了艺术的新境界。几乎包揽今年国内电影节全部大奖的影片《云水谣》是一部用精美的爱情故事来包装了一个跨越年代、地域的史诗性的主旋律电影, 用国人共通的情感甩脱了主旋律电影被扣上已久的“假大空”的帽子, 唤起广大国人的观赏热情, 也让人们考量历史背后政治动荡造成的个人命运的悲剧。导演尹力所擅长的娴熟的场面调度、完美的镜头画面、老练的叙事结构使《云水谣》魅力尽显……该片可谓是艺术与技术、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以此为例, 我们的主旋律影片应该如此片一样拍得更好看, 更吸引观众, 更能把它所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潜移默化的融汇在艺术性的创作当中。让人们既为片中所讴歌的崇高道德风尚所震撼, 同时也要为作为艺术的影片本身而叫好叫座。再以同时期出品的《东京审判》为例, 这部被谢晋导演称赞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 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但影片没有直白的说教, 而是有意识地融入了大量商业元素, 包括港台演员的选择和双线结构的设置, 使影片具有相当的类型片因素和商业潜质, 它制作考究, 视听震撼, 带给观众一种大片的观影体验。同时, 在主题上依然保持强烈的民族意识, 以润物无声的感染力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交流。这两部影片说明我国反映重大题材、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流影片的艺术质量也不断提高, 正在成为既能动人心弦又有市场号召力, 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摘要:主旋律电影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为主旨”承载着浓郁的主流意识形态, 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操和伦理准则“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它具有区别于其它类型影片的美学特征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教化作用, 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主旋律,主旋律电影,精神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

[2]《主流电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像描述》, 陈吉德

[3]《试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发展观》, 杨鲁慧, 《岭南学刊》2002年第4期

[4]《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当代哲学发展》, 李小兵, 《新视野》, 1997年第2期

[5]《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电视节目的历史责任》, 曾娅先, 《电影评介》

[6]《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梁桂全, 田丰等, 《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7]《激情讴歌时代主旋律——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影视作品述评》, 《经济日报》2007年9月19日第十四版

主旋律电影 第9篇

关键词:《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主旋律,营销

2009年9月16日, 由韩三平、黄建新导演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史诗巨片《建国大业》首映, 本片史无前例地汇集了172位国内明星, 开创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模式, 取得了国产影片历史最高票房 (4.3亿) 的佳绩。2011年, 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华诞, 6月15日, 中影集团再次推出了《建国大业》的姐妹篇《建党伟业》, 影片的场面更为壮观, 明星阵容更为浩大, 共邀请到178位演员参演, 2011年6月18日, 广州中山纪念堂首映场, 单片单场票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1万, 一举打破了《唐山大地震》去年9.7万元的纪录。《建党伟业》在内地上映仅一周, 票房即突破1.5亿元。毋庸置疑,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主旋律影片都取得了商业上巨大的成功。分析这两部影片的成功因素, 不难看出, 系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影片获取成功的关键。

一、超大的明星阵容本身就是一种营销策略

在韩三平看来, 利用明星拍电影来争取票房, 是全世界的一个惯例。一部“‘高概念’电影, 不仅意味着要有大明星而且要充分考虑明星的性别、年龄、气质、相貌, 甚至国籍的组合, 通过这种组合带来更广阔的市场营销性和更大的市场。”[1]韩三平将明星效应发挥极致, 以明星的“狂欢化”表演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票房神话, 大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摩肩擦踵地涌入电影院, 更多的不是为观看一个早已知晓的历史故事, 而是为寻觅170多位演员的面孔。超大的明星阵容成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 成功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二、品牌营销, 借势造势

两部影片均由韩三平、黄建新导演, 前者是在电影界有着无可替代“话语权”的中影集团董事长, 拍《建国大业》时, 能够邀到一百多位明星零片酬加盟, 一方面是因为“为祖国生日献礼”这样一句意识形态上的感召, 另一方面就是韩三平的个人魅力及其身后的中影所代表的内地市场。而现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的黄建新也是中国电影界的大腕, 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百年之际被中央政府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韩三平、黄建新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品牌符号, 成为电影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时毫不迟疑的选择。

品牌营销的战略还在于借助曾经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的影响力来拍摄续集或姐妹篇, 以达到借势造势的营销目的。作为《建国大业》姐妹篇的《建党伟业》之所以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预计翻番的8亿票房, 与之前《建国大业》所营造的“人气场”和正面影响密切相关。

三、宣传造势, 强迫关注

“高概念”电影“强调将市场营销作为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元素, 内在的可营销性被视为‘高概念’电影的灵魂。”[2]两部献礼片借鉴了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制作模式, 不仅仅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导演和明星这些可营销性因素, 同时还注重前期和后期的营销。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借60周年国庆和90周年建党献礼为由头, 进行了有效的营销宣传, 各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积极主动的相关报道更进一步推动了电影的宣传, 各类宣传图片、广告语铺天盖地, 无所不在, 不管你愿不愿意, 有关的信息都会侵入公众的视野。此外, 韩三平还率剧组人员在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行盛大的首映礼, 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两部影片在公映前还专门拍摄了预告片来宣传造势, 以扩大影响, 一系列的宣传造势带来了更广泛的关注, 《建党伟业》四十个制片单位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之最。

四、借明星的国籍或被删戏份等信息进行炒作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两部影片最受关注的是演员的阵容, 为了强化这一焦点, 制作方还有意识地利用某些演员的“国籍”身份以及戏份被删来进行炒作,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观影欲望。《建国大业》的制作团队韩三平等利用在网上流传并引起众多网友热议的关于明星国籍身份的帖子, 借机宣传, 增加了影片的公众知晓度。在公映的前两个月, 多家媒体报道了导演黄建新透露的一则消息:多位明星的戏份被删, 其中包括两个大牌演员, 名字暂时保密。显然, 这是一种巧妙的炒作, 成功地激发了观众进入影院解开谜底的好奇心。到了《建党伟业》, 热点明星汤唯的戏份是否被删更是成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制作方对此半遮半掩, 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再次成功地利用了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可营销元素。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成功地运用了系统的市场营销策略, 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改变了主旋律影片一向低迷的市场票房, 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正如韩三平所言:“它的制作模式和它承载的各方赋予的意义, 必将使它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制作和经营的一个突出案例。”[3]然而, 两部影片超乎常规的170多位的全明星阵容, 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 使观众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明星的个人形象上, 阻碍了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导演为传递更多明星信息而大量使用的叠加拼加镜头, 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故事的叙述, 笑星及小品演员的加入则过分强化了影片的娱乐性, 主旋律影片应有的严肃性和厚重感被一张张熟悉的或靓丽或滑稽的明星形象所消解。不难看到, 对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无节制追求, 对市场和观众的刻意迎合, 使主旋律影片在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同时, 降低了对艺术性的探索和追求, 它所肩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也在近于狂欢的形式中被消解和放逐。

参考文献

[1]参见美[埃尔]·李伯曼、帕特丽夏·埃斯盖特《娱乐营销革命》[M], 谢新洲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Justin Wyatt, High concept: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 (Austin, TX:University of Texas, 1994) .p.68.

主旋律电影 第10篇

一、戏剧化的线性叙事结构

电影《风声》改编于同名小说, 原著作者麦家曾凭借小说《风声》斩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电影以“找出老鬼”为事件动因, 以“谁是老鬼”为情节贯穿线, 讲述了一段我党地下工作者与日寇及汉奸斗智斗勇的故事。

影片中超过70% 的篇幅都发生在一处被日军占领的别院内, 主体部分的时间跨度前后不过五天, 且紧紧围绕“找出老鬼”这一中心任务展开情节。所以说, 电影故事基本遵循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即时间、地点、事件的基本统一, 矛盾冲突非常集中。

电影既得益于成熟原著作品的滋养, 也不可避免的继承了小说这种文艺样式的描述性思维。由于电影是一种集合画面的视觉艺术与声音的听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而影片中多处运用交代、揭示、说明性的字幕, 尽管在字幕的设计上运用了很多技术特效, 但还是难以弥补这种小说的文学思维对电影作为视听双重艺术并举的影响。

同时, 这种封闭式的戏剧结构也会给影片带来空间背景的单一, 视觉感受上缺少场景转换, 但这些听似会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的缺点, 经过创作者进行情节的有机发展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弥补之后, 变得不再是缺点, 能在有限空间内紧扣观众兴趣点已经成为可供其他电影创作借鉴的有益经验。

戏剧化的线性叙事结构, 这种形式为很好的传递影片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和谐化的视听元素组合

影像故事, 相对于文本故事而言, 这种用视听组合的方式展开故事讲述的方式, 更具直观具体性。也正由于电影是一种视听并重的综合艺术, 电影受众对创作者视听手法的运用也有着更高要求。

本片的基本色调以黑、蓝、青为主, 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 这种冷色调的处理, 再加上惊险、悲凉的配乐, 把规定情境揭示的淋漓尽致, 但从观众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 同样的画面和声音处理方式一旦持续太久, 必然导致审美疲劳。于是, 这就牵扯到影片节奏变化的问题。

影片场景多以室内为主, 在电影进行到一半之时, 有了露天聚餐这场室外戏, 乐队现场伴奏, 还伴有歌舞, 但声画中依然透露着紧张的情绪。且这段戏虽发生在白天室外, 但色调依旧是蓝、青为主, 与影片基本色调相吻合。

影片配乐多以缓慢、悲凉的氛围为主, 但在一些情节部分里, 运用剪辑上的平行蒙太奇处理, 并配之以快节奏的音乐, 是一种听觉上的调剂。李宁玉、顾晓梦在舞厅跳舞这个段落中, 听似欢快的节奏既是影片总体节奏的一个变化, 又是对时代背景的交代。

电影, 虽是一种强调视听并重的艺术, 但并不意味着二者比例必须均衡, 事实上, 很多科学研究都表明:在对同一事物的视听感知上, 人类的视觉占据30%, 听觉占据70%。于是, 电影创作者对听觉元素的运用更为重视。如主体部分经常出现身着日本军服的士兵在纳粹旗帜下, 高唱邪恶的纳粹歌曲;再如白小年被司令打死时, 女声哼鸣的悲凉音乐……电影创作者对声音的重视可见一斑。

所以, 本片的视听元素是在不断变化中依然保持总体风格的和谐化运用, 共同为传递影片主题、塑造电影人物发力。

三、别样化的主题揭示方式

作为一部抗战电影, 本片没有着力于对正面战场的描写, 而是将故事时空放在当时形势相对稳定的南京——“汪伪政权”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内, 彰显了不屈国人在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统治下毅然进行的英勇抗争, 这种规定情境的设置, 既新颖别致, 又深刻至极。

作为一部谍战抗战电影, 规避了以往大多电影设置成为多么严重的“危机”作法, 只是一次发生在日本中级军官和几个中下级汉奸官吏之间的斗智斗勇事件, 没有宏大叙事, 但恰恰是这样, 才能说明日本殖民者对当时“南京政权”的多层面渗透。“南京政权”军队总司令的副官见一个日本中级军官, 还要起立敬礼, 就连堂堂司令员竟被日军屯军司令部的一个特务军官长骗得团团转, 这种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映衬是很有力的。

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关系的处理是传递影片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这方面, 本片规避了以往大多抗战题材电影中, 对日本人形象的过度丑化和愚化做法, 用倒叙的形式, 进行了前史交代, 将武田塑造成为一个为了家族荣誉而战, 并不时透露出过人机智的立体式人物, 更是利用聚餐机会, 对谁是“老鬼”进行深入分析, 又会对李宁玉施以“裸刑”这样先进的施刑方式, 这样的人物才立体、真实。对中国人的塑造也没有将其设置成没有灵魂的口号式英雄, 顾晓梦、吴队长这二位表面看起来就是“伪政权”的坚定捍卫者, 实质是地下党, 这样的人物形象很丰富。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主要人物, 王田香兢兢业业地为日本人办事, 出谋划策、点头哈腰, 其结局是被他致力效命的日本军官亲手开枪打死。侧面映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穷凶极恶。

结语:

主旋律电影 第11篇

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其文本主体得以新的构建和调整。产业化之前,中国电影中的主流电影,是以意识形态表现为主要诉求的主旋律电影;产业化之后的新主体的构建过程中,主旋律电影渐渐移出中国主流电影之列,而以票房为主要诉求的合拍片和国产娱乐片渐成主流影片。但这类主流电影,很快又陷入了意义缺失、类型单一的同质化漩涡之中。同质化使中国电影新主体面临着严重危机,促使这一新主体不断进行反同质化的调整。在这种调整中,虽然资本因素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但却在文本美学层面显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在这种契机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一改往日机械的教化和宣传面孔,以新的表现形式重现于中国主流电影的方阵之中,如近几年的《建国大业》(2009)、《风声》(2009)、《建党伟业》(2011)、《忠诚与背叛》(2012)、《神探亨特张》(2012)《中国合伙人》(2013)等均属此类。新的主旋律电影,在不失其主流意识形态表现的同时,努力提升思想深度,并和娱乐元素充分对接,提升了中国主流电影的思想价值,拓展了其创新路径。

当下的中国主旋律电影,主要从以下两条路径提升其思辨价值和观赏价值,融入了主流电影的大潮。首先,这类电影努力突破单一的宣教诉求,以精湛的艺术性拓展表现深度,在展现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亦获取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较深的思辨价值,诸如《神探亨特张》、《周恩来的四个昼夜》(2013)、《警察日记》(2014)等。其次,这类影片选择以和类型对接为主的多样化娱乐手段,以较强的观赏性来更好地实现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最终诉求,如《风声》、《建党伟业》、《忠诚与背叛》、《中国合伙人》等。

在主旋律电影转型于中国主流电影的过程中,又一个文本的出现,丰富了这种转型的美学经验,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借鉴,这便是由翟俊杰总导演、翟小兴导演的新作《一号目标》。这部影片以抗战胜利后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进驻南京梅园新村,与国民党和美国代表进行和平谈判为历史背景。但影片中的谈判只是副线,其叙事主线则是围绕周恩来随身携带的重要记事本失踪而引发的跌宕起伏的悬疑故事。影片将主流价值观和悬疑类型充分对接,同时又延续了翟俊杰导演的美学风格,追求人性的真实以及写实与写意结合,在获得观赏性的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艺术品格。

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悬疑类型的对接

当下主流电影所选择的类型中,动作、喜剧、情感和悬疑等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其中悬疑类型在表现革命战争的“年代戏”题材中较为凸显。对这一类型的选择,无疑提升了主流电影的叙事智慧,增强了观众对影片所表现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作为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一号目标》也选择了悬疑类型,以悬疑叙事来与主流电影接轨,但其对悬疑类型的营造却不同于一般的悬疑片,而是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创新意识。其一,该片根本摒弃了低层次的悬疑营造。当下较多的国产悬疑片缺乏电影叙事的基本功力,其悬疑类型元素的营造不是依托充满张力的逻辑叙事,而是凭借恐怖感较强的音响、尖叫、音乐、故作血腥的画面以及臆想的灵异事件等来制造低层次的悬疑。这类悬疑片已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诟病,但却依然充斥着内地影坛。《一号目标》远离了上述的低层次悬疑营造,影片以扎实的悬疑叙事来完成高层次的类型营造。在叙事层面,影片围绕叙事主线设置了四条叙事线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较强的叙事张力实现了悬疑类型的创新。其中第一条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情节线。对于这条线索,影片没有将其主体放置于和国民党的谈判,而是主要讲述周恩来在记事本遗失后处变不惊、缜密分析,和代表团全体成员设置了层层计策,最终化险为夷。这条叙事线在营造悬疑类型时,以心理战为主,重点表现周恩来对马歇尔将军在得到记事本后的心理分析以及对监视中共代表团的特工们的心理判断。在周恩来准确的分析与判断下,中共代表团针对不同的险势采取了不同的计策,无论是南京卫巷灌汤包店的“调虎离山”,还是为马歇尔等人上演的“蒋干盗书”,以及为保护熊向晖而采取的“将一片树叶藏进森林”的安全计策等等,都是周恩来成功的心理战。影片以此不仅完成了较为完美的悬疑叙事,更是凸显了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伟大人格。

第二条线索是表现国民党方面的叙事线,其主体是在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周围遍布着的国民党特工,他们严密的监视着代表团每个人的动向,一直怀疑熊向晖的身份,是悬疑叙事中险情的主要制造者,亦是剧情发展的主体推动力。这条叙事线除整体上推动悬疑叙事外,还营造出了追车、跟踪甚至暗杀等具体的悬疑类型元素,使影片的悬疑类型元素更为丰富,为作品增添了观赏价值。除国民党特工外,蒋介石、宋美龄、胡宗南、何应钦、陈诚、蒋经国等国民党领袖和高层也出现在这条叙事线中,成为影片悬疑叙事的元素之一。

该片设计的第三条叙事线,是围绕美军上将马歇尔为主的美方情节线。这条线索亦是全片悬疑叙事的关键,因为是美军空乘人员发现了周恩来的记事本,上交给了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周恩来经过缜密分析后,认为马歇尔不会将这个小本子交到国民党手里,这一分析使得险情暂时得以缓解,但却使得后面的剧情有了更多的变数,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美方记者玛格丽特数次的穿插及对中共代表团的掩护,以及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的介入,更为悬疑叙事增添了复杂性。

第四条叙事线是围绕中共特工熊向晖的情节线,这条线索亦是全片构建叙事张力的关键。周恩来记事本上的最大秘密就在于记录了熊向晖的南京住址,而国民党特工已经对熊向晖产生了怀疑,两种叙事指向迅速将熊向晖推向了险境,亦为全片营造出了强烈的叙事张力。熊向晖从卫巷32号的家中进入国民党特工严密监视的梅园,以及后来在金陵大学跳车摆脱国民党特工的跟踪等情节也是全片悬疑叙事的华彩乐章。他听从周恩来的安排去上海避险,后来在周恩来“将一片树叶藏进森林”的计谋下化险为夷,最终又遭遇了一场虚惊的“杭州被捕”。总之,这条线索也颇为丰富,为全片的悬疑叙事增色不少。

《一号目标》营造悬疑类型第二方面的创新,表现为将历史伟人和名人拖入悬疑类型的营造之中,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效果。一般的悬疑叙事大都是以“一般人员”为主体的叙事,即使出现了“革命伟人”和其他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也仅仅是配角,不会成为激烈、紧张的悬疑叙事之主角。但该片完全不同,无论是中共方面的周恩来、董必武,还是美国方面马歇尔将军和司徒雷登大使以及国民党方面的蒋经国、胡宗南、何应钦等,这些历史名人们纷纷走上前台,成为营造悬疑类型元素的一份子直接参与到悬疑叙事。这样的悬疑叙事,不再只是对一般性的人物命运和普通事件的关注,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强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影片叙事获得了更强的张力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其类型营造也突破了一般性而获得一种特殊性。

在类型路线成为中国电影主体美学路线的当下,悬疑类型创作于近期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纯粹的悬疑片如《狄仁杰》系列片(2010-2013)、《扫毒》(2013)、《控制》(2013)等,还是以悬疑外壳包装的《全民目击》(2013)、《白日焰火》(2014)、《催眠大师》(2014)等都在叙事层面取胜,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叙事品质。《一号目标》在叙事层面的创新亦毋庸置疑,其与上述影片一并成为国产电影中悬疑叙事的典范,为国产类型电影及整体主流电影的创作提供启示和参考。然而,该片的悬疑叙事也不尽完美,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影片中国共双方的斗智斗勇中过于凸显了中共方的智高一筹,他们使用的都是“高大上”手段,多利用官方关系、外交渠道以及国民党的内部矛盾等来巧妙的处理困境。比如通过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向调停人马歇尔传话;通过京剧《蒋干盗书》暗示马歇尔不要做“偷鸡不成反蚀米”的曹操;通过何应钦不买军统的帐来使熊向晖安全突围等。而保密局的特务们则化装潜伏,跟踪盯梢,用的全是习见手段。这种对比虽然突出了中共方面的智慧,但却显得较量的双方实力悬殊太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悬疑叙事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影片转场很多,节奏较快,特别是多处出现了两三个阵营交叉剪辑的画面,但这些地方叙事过于仓促,戏剧冲突来不及深入时就转场了,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观众深入地享受悬疑和体验情绪。在悬疑类型日趋完善的当下,这类的叙事瑕疵或许能引发创作者更多的思考。

电影《一号目标》剧照

二、类型中的思辨价值与艺术品格

当下中国主流电影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虽然追求商业价值和娱乐品格,但却超越了表层的娱乐而达到娱乐、艺术与思辨的某种配置平衡。《一号目标》显然具备这样的品格,其专注于与众不同的悬疑叙事,但并未沦为一般意义上的悬疑片而仅停留于娱乐的层面。该片延续了翟俊杰影视作品一贯的美学风格,在营造悬疑的同时亦获得了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在翟俊杰的影视作品中,揭示社会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传播正能量是其美学风格的首要呈现。比如他曾经三拍“长征”:《金沙水拍》(1994)、《长征》(1996)、《我的长征》(2006),力图全方位展现出长征及长征精神所蕴涵的普世性正能量。本片虽然不似那样的纵情讴歌,但通过表现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各方势力的较量,展现出了共产党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必然。

努力凸显真实的人性,是翟俊杰影视作品中的另一艺术品格体现。由于承载着较重的教化功能,中国某些主旋律作品对人性的展示缺乏全面性与真实性,与国外主旋律电影如《巴顿将军》(1970)、《甘地传》(1982)、《阿甘正传》(1993)等真实人性呈现相比,其人性真实性缺失较为明显。针对如何避免这种缺失,翟俊杰有着明确的美学主张,他在多次访谈中都对此发表宏论:主旋律电影的宏大叙事是一种形式,其根本还在于表现和发掘人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不然就是一个空壳。不管是表现领袖还是表现普通人,都是需要更多的人性化关怀。[1]

在《一号目标》中,翟俊杰的这种美学理念也贯穿始终,影片在进行悬疑叙事的同时,也颇为注重表现人性的真实。其主要表现便是颠覆了以往谍战片中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对所有人物都没有进行脸谱化处理。如片中监视中共代表团的国民党特工是主要反角,但影片没有刻意丑化,反而在双方的较量中突出了他们的智勇。对于其中的军统女特工吕一然,影片更是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注,完全摒弃了蛇蝎美女式的刻画。影片最后,周恩来特意请她和其他长期监视中共代表团的国民党特工吃饭,关切地告诉他们吃什么东西健康,并询问吕一然的身世。此时,影片中本来敌对的双方坐在了一起吃饭,银幕上荡漾着浓浓的温情,吕一然等人被周恩来高尚的人格所折服。当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登机离开的时候,吕一然驾车前来送行,她与周恩来含笑挥别,流露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片中对于马歇尔等美方人物的刻画也是力求真实,对何应钦、陈诚、胡宗南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表现也努力展现出他们的真实人性以及他们和周恩来的友情,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符号化处理。这样的真实人性展现,不但更加凸显了周恩来的伟人人格,还使得片中每一个人的性格和角色都是立体的,都拥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从而也拔高了这部悬疑类型片的艺术质量。

在追求写实性的同时,翟俊杰影视剧又着力追求一种诗意化的写意性,这是翟俊杰影视作品的又一美学呈现。而其影视作品所体现出的写意性,又是在写实性前提下的写意性,即其写意是一种在情感、人物、剧情等方面都符合艺术真实和艺术逻辑下的写意,而并非完全抛开作品情节主线和艺术真实下的随意性写意。此在《一号目标》中亦有完美呈现。

影片依然贯穿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为此在营造真实性悬疑叙事的同时,又把很多抒情的写意成分融合进去。龙潭虎穴里,轻漾着“好一朵茉莉花”的诗韵;险象丛生中,显示出的是雨花石般的晶莹高洁。这是该片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的风格基础。[2]如片中插入的一场在梅园举行的婚礼,其目的在于转移监视他们的特工的视线,这是写实的需要。但在表现婚礼时,影片采用了写意手法。两位新人在表演节目时,将普通的中国民间舞蹈与具有红色印记的秧歌舞对接,将泛中国化的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与鲜明红色印记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词曲对接。这种写意性表现,以深入虎穴的中共代表团的情感抒发表达了他们的坚定信仰,强化了影片主流价值观表现的艺术感染力,也突破了主旋律电影的范式,使作品获得除意识形态之外的中国普适性。

《一号目标》的另一写意性表现是对雨花石的展现。影片在真实的险境中,也凸显了周恩来对雨花石的喜爱,为此影片特在他的卧室中摆放着一碟五彩的雨花石,成为真实环境中的一抹亮色。当熊向晖面临危险去躲避的时候,周恩来把一枚雨花石送给他;而熊向晖在最危险的时候,他把雨花石交给未婚妻保管,直到危险解除,未婚妻又把雨花石交还给熊向晖。这里的雨花石既象征着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又象征着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的高洁品格。然而,雨花石虽是影片写意性的重要呈现,但对它的强调又略显刻意,影片如能和叙事主线的关联性再加强一些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影片中这些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其作品表现情感、提升艺术感染力至关重要。写实是正常的电影叙事,为了表现生活真实,强调生活的真实质感,如片中对悬疑气氛的真实描绘、共产党人对信仰坚韧的追求等。而写意则是艺术化的电影叙事,如梅园婚礼的象征意义等。写意虽然一定程度背离了生活真实,但它却能将写实升华,更加强化写实的感染力,如用雨花石来衬托周恩来等人的高洁品格比真实的描述更具艺术感染力。把写实和写意结合在一起,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格。

《一号目标》以创新性的悬疑类型营造以及较高的艺术品格,使得当下国产主旋律类主流电影的创作在已经取得美学突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该片和近期的其它主旋律电影形成的新主旋律影片脉流,从整体上提升了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艺术质量和观赏价值,特别是修复了中国观众对主旋律影片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这股新的主旋律脉流,成为国产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拓展了主流电影的创新路径,这种拓展,在当下中国电影跨越式发展的语境下,无疑有着非凡的意义。

[1]赵卫防.宏大叙事语境下写实与写意的融合——翟俊杰导演艺术道路探寻[J].当代电影,2013(10):28-29.

上一篇: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下一篇:RFID智能签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