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词语教学

2024-06-01

中年级词语教学(精选12篇)

中年级词语教学 第1篇

没有准确的理解, 就不能顺利的阅读和表达。同时, 在思维过程中,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必须以正确理解词义、运用语言为基础。所以, 词的训练又是小学语文素质的基础。袁微子也曾强调:“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以为阅读教学中词语的训练, 应采取多种方法, 扩展学生释词思路, 优化训练, 指导运用, 就能收到较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效果。下面我就第一学段为例, 谈一谈在阅读教学中, 我是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

第一学段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的孩子,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处于优势, 他们学习知识大多从兴趣出发,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针对这一学龄段学生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演示、图片感知、激活生活经验”等方法, 指导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词语,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词、用词, 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实物进行动作演示,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这种方法变抽象理解为形象感受, 学生理解较轻松。如“镶嵌”一词, 瞧, 老师就带来了一颗宝石, 现在, 谁来把这颗‘宝石’镶嵌到老师的手中。”我把手拢起来, 请学生上来, 把道具放在我手中。等学生放完后, 我解释道:“‘宝石’被紧紧围住, 有一部分留在里面, 这就叫‘镶嵌’。”接着, 请同学们用橡皮代替红宝石自己动手演示, 教师检查纠正。最后, 拿出戒指、项链等一些实物让学生用“镶嵌”练习说话, 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词的过程中, 把繁琐、抽象的解释变成了几个简单的动作, 学生容易学, 也爱学。

二、比较区别法

比较区别法是让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辨别, 正确感受词语意思的方法。如在教学《识字4》中“树林”“花丛”这两个词时, 把“树林”这个词贴到一棵树的图片下面, 把“花丛”这个词贴到一朵花的图片下面, 让学生说说这样行不行?学生通过比较区别认识到大片的花叫“花丛”, 有许多树在一起才叫“树林”, 这时, 再让学生说一说大片的草叫什么, 大片的竹子又叫什么?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丛、林”的理解。

三、图片感知法

苏教版教材配有丰富的插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低年段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较弱, 借助生动的插图,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如教学《世界多美呀》中“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两个词时, 让学生看课文插图, 说说图中的美景, 说说小鸡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学生在边看边说的过程中理解了词语, 体会到了学习词语的乐趣。

四、激活生活经验, 理解词语

学生踏入校门时, 已不是一张所谓的“白纸”, 他们都带着过去的生活经验、情趣、兴趣。经验是认识的门径, 是理性的基础。教学中, 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 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利用学生的认知“因素”为学前的教学内容服务。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所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思维块, 容易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 轻松地理解词语意思。如在教学“透明”“圆润”这两个词语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回忆一下,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透明的, 哪些东西是圆润的呢?”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 找到与之相应的事物, 如:玻璃、珍珠等。这时, 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词语。教学中, 教师如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的意思, 学生无法深刻理解,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 不仅让学生踏踏实实地理解了词语,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积累, 更重要的是在形象的搜索对比之中, 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表现的文学形象, 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美。

另外, 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 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有助于确立文本回归意识,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反复的诵读和整体的领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课文的上下文展开活动, 加强学生对语言自身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本身的积累、领悟和内化。如教学《春雨》这首诗, 学生对“好雨”一词提出质疑, “为什么春天的雨就是好雨呢?”对此, 我没作答, 而是把这个有趣的问题交给了学生, 组织学生默读思考, 自由地寻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进行讨论。交流时, 同学们从诗中找到了答案:“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说明雨下得及时, 正是庄稼最需要它的时候下的, 这雨好在及时;从“潜字”, 可看出这场雨是轻轻地、悄悄的飘落人间, 不打扰人们的工作和休息;从“细无声”可看出这雨不大, 正好滋润着世界万物, 学生通过对上下文的联系。感受到了“好雨”之意, 悟到了诗名的精美。再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中“惭愧”一词时, 先让学生说说, 小松树心情如何?当学生回答愧疚、难过时, 再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会惭愧呢?”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让学生从文中语句中寻找答案。交流时, 学生借助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 理解了小松树在懂得道理后的惭愧心情。此时, 学生便能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愧疚之意不言而喻, 这样的学习, 不但教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而且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达到以词串文的目的。

一年级词语表 教学设计 第2篇

1、选字填空:

东 因 已 冬 音 以 立()原()()后()方 声()()经

2、分类练习:把生字的序号填在下面横线上。①您 ②春 ③造 ④病 ⑤思

平舌音字:---------翘舌音字:------------前鼻音字-:-----------后鼻音字:-------------整体认读:---------------

3、给加下划线的字填上合适的读音:

(1)、我们都()爱我们的首都()----北京。(2)、我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为()我是中国人!

第二关:

1、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青 清 请 晴 情 睛

今天天空()朗,叔叔()我们去郊外游玩。妹妹把眼()睁的大大的。我们看到了()的草,红的花,河水很(),我们的心()很好。

2、写出同偏旁的字,看谁写得多 氵: 辶: 扌:

3、填一个偏旁,组成新字:

(1)、井 兑 舌 上((2)、对 木 目 寸(4、形近字组词

午()己()跟(牛()已()很(第三关:

1、反义词

古——()远——(早——()慢——(高——()粗——(哭——()丑——(2、正确写笔顺:

1、“再”的第4笔是()

2、“万”的第2笔是())))高()亮())))))

浅谈小学中年级的词语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盲目性

学生不能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词义,是影响阅读、妨碍阅读水平提高的关键之一。所以,重视和加强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提高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能力,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一、适当地确定重点,克服词语教学的盲目性

1.应当明确的问题

中年级的生字词教学要达到什么标准?熟词或熟字组成的新词又有什么要求?哪些词应当进一步理解?哪些词必须掌握?哪些词需要辨析并积累下?为弄清这几个问题,在词语教学中,必须恰当地确定词语的重点。

2.确定词语教学的重点

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突出文章中的词语;科学术语;熟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作为修辞手段的词语,如形容词、比喻语等;学生容易混淆之处,如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等;学生似懂非懂的词语,如虚词、含义较深的词语;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如生动活泼的口语、常用词等等。

二、从实际出发,克服词语教学的片面性

词语教学要讲求实效,学生熟悉的词语无须讲;容易理解的词语,要启发学生自己讲;似懂非懂的词语,如果学生是照念词典上的注解,教师一定要提出问题,检查学生是否真懂,然后再根据学生理解情况,或补充,或订正,或对注释再进行一番通俗的解释。

中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词义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常常是根据课文里的具体事物来理解词义。如提问“骄傲”一词,学生回答“公鸡认为自己比别人长得美”。问什么叫“信念”,学生则答“鲁迅先生决心不迟到”。因为这种片面性和表现性的理解,常常在这些词语改变语言环境时,使阅读发生困难。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讲解熟词在课文中的新义,提高对词语理解的要求。这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海底世界》中的“海底一片黑暗”,“黑暗”是指没有光,而在《草地夜行》中“黑暗笼罩着大地”的“黑暗”,就要引导学生体会出既指当时的天气情况,天黑没有光亮,又衬托出当时小红军无限悲痛的心情。

三、研究解词方法,克服词语教学的简单化

讲解词义,要做到观點正确,知识准确,简明易懂,词不离句。解词时要根据词语的特点,对不同的词采用不同的解词方法。如同义词、近义词可以从词义涉及范围的大小、语意轻重、程度的深浅、褒贬的色彩以及在用法上能跟什么词搭配和不能跟什么词搭配等方面进行词义辨析。讲解含蓄深刻或比较抽象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去阐明词义,用文章的具体内容去揭示词语的特性。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中“他眺望远方”,“远方”一词孤立解释,很难使学生体会一个革命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往着革命获得胜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但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容易理解他眺望的远方是蒋家王朝末日,是新中国的诞生。又如,多义要讲读课文中的据文取义。如“鼓励”一词,在教学《飞机遇到危险的时候》的第三段时,就利用课文的具体描写去解释它;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希望她爸爸那样的勇敢,坚决地同困难和危险进行斗争。“鼓励”就是一方劝另一方继续努力的意思,一般是指上级、长辈教育下级、晚辈振作起来,积极行动。而对带有褒贬意味的词语,要揭示出固有的感情色彩。如,《群鸟学艺》中“得意”一词,既要讲清楚“得意”有“称心如意、由于得到满足而高兴”的意思,又要指出多用于个人骄傲自满的表现,含有贬意。

此外,反义词可以对此;成语可以分析词素讲清典故;方言可以换词;名词术语可以下定义;形容词可以说明……总之,不同的词要采取不同的解法,有时几种方法可以综合并用。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考虑儿童学习词语所需要的感情认识基础。如“峡谷”的定义是“河流经过的深而狭窄的山谷,两旁有峭壁”。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个词的概念,最好是通过一幅两山夹水的画、挂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画个简略的图形来讲清意义,给学生留下一个鲜明具体的形象。解释词语留给学生的印象越深,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越能唤起对有关事物的联想。

参考文献:

朱高容.浅谈小学词语教学中的有效手段[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

中年级词语教学微探 第4篇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词语作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词语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中年级是词语学习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中对这一学段的词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教学中,怎样才能根据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科学有序地完成这些任务,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呢?结合教学实际,我寻找到以下有效策略。

一、拆字辨义,组合领悟

中年级学生经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些语文知识,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对于含义简单的词语已能初步自学。采取拆字辨义,组合领悟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词语。

在教学《掌声》一课时,讲述了残疾学生小英在同学们的鼓励下通过演讲收获信心的故事。当小英结束演讲时,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对于“经久不息”这个词语的理解,我就采取了“拆字合义”的方法。当学生读到第二次掌声响起时,教师问:“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经久不息的掌声。”学生们回答。教师顺势板书:经久不息,在“息”字下画点,并询问:“‘息’是什么意思?”“经久不息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同学们回答:“停息,停止。”“很长时间不停息,很久不停止的掌声,也就是掌声响了很长时间。”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明白了“息”的意思,再将这一词的意思带到词语中,就准确地弄清楚了整个词的意思。

二、回归语境,品词悟文

探究词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同样,词语的准确理解又可以帮助品悟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第二段中,我紧紧抓住“大雨如注”一词,向学生提问:“大雨如注是怎样的情景?”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雨有多大?”让学生感受到雨下得非常大。接着问:“雨下得如此之大,家人是怎么做的?(连忙把雨衣给萨沙披上)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家人之间互相关心)”学生谈完体会,教师小结:“‘大雨如注’让我们了解雨很大的同时,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家人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这是多么温暖、感人的一幕啊!”由此,通过“大雨如注”一词,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环境,再通过家人动作——为萨沙披雨衣,让学生了解到家人的关爱。雨衣披到了小萨沙身上,不仅仅为他挡住了风雨,更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那份爱。这也是后来萨沙为什么会给蔷薇花披上雨衣,关爱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的原因。

《金子》一课讲述了主人公彼得为实现梦想不断努力,最终成功的故事。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解到:彼得没找到金子,他“不甘心”两手空空地离去。教师紧接着追问:“从哪儿能看出他不甘心?”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用“抓词语”的方法谈出自己的理解。学生找到了“埋头苦干、几个月、翻遍”等词语,进一步感受到彼得的“不甘心”,也就是不实现梦想决不罢休、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的精神。这样,学生不但体悟到词语的本意,而且透过词语感受到人物身上这种坚持、不放弃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彼得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创设情景,自然体悟

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易于接受具象的信息。利用好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在适当的情境中赏词、悟词、学文,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变得趣味盎然。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我认为创设情景可以采取语言创设、巧借插图、听音乐、看录像、表演等方法。

1. 创情境自然领悟

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对“争论不休”一词我是这样处理的。学到“弟弟说要烤着吃,哥哥说要煮着吃时”,我让同意煮着吃的和同意烤着吃的学生分别发表意见,正在学生发表各自言论、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随即说道:“哎哟哟,我看这样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很难结束,真是——争论不休啊!”通过教师的适时小结,学生在创设的“争论起来没完没了”的情境中,真实理解了“争论不休”这一词语的准确含义。

2. 表演领悟

在教学《放飞蜻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问题:“蜻蜓吃什么?”这也是课文中陶行知问孩子们的问题,在课本中就有明确的答案。学生一起读课文回答“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这时教师接着说:“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应该怎么说?你们快试试。”接着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的场面”,当学生表演你争我抢,同时抢着说的时候,我适时总结:像现在这样争着抢着说,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七嘴八舌”。通过表演,学生自然领悟到了词语的意思。

3. 看录像领悟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通过讲述小骆驼跟随妈妈到沙漠走了一趟,真正了解了自身各个器官的重要用途,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其中,学习“当沙漠里刮起了铺天盖地的风沙时,小骆驼闭上眼睛,两层厚厚的睫毛就能挡住风沙”时,由于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去沙漠,对于铺天盖地的情景很难体会,这时,教师播放一段沙漠中风沙席卷的视频,呼啸的风声,白茫茫的天地,漫天的沙子,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铺天盖地”的场面,词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链接生活,想象感悟

中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词语难以理解到位,教学时多联系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心灵去阅读文本,感悟、探究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由浅入深,由片面走向全面。

《哪吒闹海》一课开头有这样一句话:“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兴风作浪”表面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拆字合义的方法能基本理解。但在教学时,我不仅仅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想象一下:“东海龙王父子他们都可能做了哪些事情?”让学生由此展开联想,“刮起大风,卷起大浪,不让渔民捕鱼;掀翻渔船,下起倾盆大雨,要挟无辜百姓……”在想象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东海龙王父子为非作歹、称霸一方,更深刻地理解了“兴风作浪”一词。

五、应用语言,说中领悟

说话训练不但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对学生理解巩固所学词语、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习“赞许”一词我是这样处理的:什么是赞许?(表扬、肯定、欣赏等),当同学们做了对的事情时,你们的父母、老师就会向你们投去赞许的目光。谁来用“赞许”说一句话?学生用词说话,在运用中体悟“赞许”的真正含义。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问题几例 第5篇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问题几例

作者/路国庆

问题之一:复制词典式

所谓“复制词典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字词时,主要依靠工具书中现成的词义,不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挖掘和探究。

【案例】苏教版四下《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师:“如履平地”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中的注释是“像在平地上走一样,稳稳当当的”。

师:正确。从这个词可见艄公驾驶羊皮筏子技术高超。他是一下子掌握了这种本领吗?

生:不是的,他是在长期的风浪中锻炼出来的。

师:由此,你想到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是个意志坚强的人,吃苦耐劳的人,敢于挑战的人。

师:由此可见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诊断】从文末“如履平地”这一词着手分析艄公的不畏艰险,切入点完全正确。但执教者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关键词,没有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开去,仅是让学生对词典中词义简单复制,就直接回答艄公是个怎样的人,小结艄公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的词语教学显然是生硬肤浅、不到位的。

【对策】实践证明,教学词语时不需要过分执著于解释词语的意思,而是应把词语的意思与词语所描绘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在教学“如履平地”这一词时,教者如果不是匆忙地揭示词义,而是让学生思考:艄公眼里的“平地”其实指什么?就是“浊浪排空”、“汹涌的激流”、“波浪滔滔的黄水”、“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惊涛骇浪”……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艄公是怎样“如履平地”的?“专心致志地撑”“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如果再配以音乐《黄河大合唱》,欣赏多媒体课件中艄公在激流中镇定自如奋勇前行的场景,“黄河的主人”的崇高形象就会在无形中潜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升华。

问题二:蜻蜓点水式

所谓“蜻蜓点水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字词时,对准确理解课文很有帮助的词语,不进行深入的探讨,浅尝辄止。

【案例】苏教版三上《小露珠》教学片段:

师:早晨的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闪亮、圆润。

师:像什么?

生:像水晶、钻石、珍珠。

师:漂亮吗?

生:漂亮。

(之后让学生朗读课文)

【诊断】让学生了解小露珠“晶莹、闪亮、圆润”的三大特点是全文的一个重点。这位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感受重点字词,但是学生对这三个词的品评、感悟是流于表面的,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到小露珠的外形美的。

【对策】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本课之前,教者可以选择一个太阳初升的早晨,带领学生观察花丛中、庄稼地的小露珠,拍上几张照片,以加深学生对露珠更为真切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再说说观察到的小露珠的样子,让他们比较曾经见过的水晶、钻石、珍珠,此时播放拍摄的一些露珠的照片,“晶莹,闪亮、圆润”的小露珠在学生心中的美感会逐渐形成,学生在“喷啧”的赞叹声中就能真正体验小露珠的美。

问题三:断章取义式

所谓“断章取义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字词时,不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及与课文主旨内在的联系,仅是理解词语表层之意,不能深入解读。

【案例】苏教版六上《船长》教学片段:

师:读完课文,你知道“沉沉夜雾”是什么意思吗?

生:形容夜晚的雾气弥漫而又浓厚。

师:读课文后,你知道这天哈尔威船长、船员、乘客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生1:乘客遇险,船员们抢救乘客。

生2:船长维持秩序,指挥船员使乘客们安全脱险。

生3:船长为了其他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师:真不错,你们弄清了“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哈尔威船长指挥船员救乘客而牺牲了自己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用图示法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画出来。

(生都埋头画示意图)

师:画好后,再请大家读几遍。

(学生又开始反复地读)

【诊断】通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体悟人物(船长)的精神品质是这一课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之一,这位教师是很努力地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设计教学的,但是他却忽略了天气和所发生的事件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学生对“沉沉夜雾”的理解显然是表层之意,这样设计是不周全的。因为沉沉夜雾,“诺曼底”号才会与“玛丽”号巨轮相撞,险情发生,加之在夜晚,乘客们才会更加惊慌失措;因为沉沉夜雾,才使得救援缓慢而惊险,才愈加体现出船长的镇定与勇敢;正是因为沉沉夜雾,船长才“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一切都与“沉沉夜雾”密切相关。

【对策】重点词语往往折射出文章一个段落的内在联系或主旨,深入解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这位教师能一下子扣住“沉沉夜雾”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词语,一点突破,让学生猜想:在这样的天气下船在大海里航行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大白天,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一定有更佳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沉沉夜雾”这类具有辐射作用的词,把它们作为全文的切入点,不仅解读该词的语表之意,还要深掘它与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该词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问,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中年级词语教学 第6篇

如何提升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词语教学的年段特点尤为重要,只有切准年段特点,词语教学才能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成效明显。要突出词语教学的年段特点,重在三个“紧贴”:一要紧贴课标,瞄准词语教学的“核心点”;二要紧贴学生,摸清词语教学的“基准点”;三要紧贴教材,把握词语教学的“关键点”。基于以上思考,结合《圆圆的沙粒》一文,针对小学中年级词语教学略作探讨。

一、紧贴课标,瞄准词语教学“核心点”

在小学阶段,不同的学段,词语教学分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词语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从中可见,理解词语是中年级词语教学的重要方面,并且明确指出三个“做到”:一是做到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二是做到借助字词典理解词语;三是做到结合生活积累理解词语。

出示:“变珍珠,哈哈哈!异想天开!”

师:伙伴们为什么说小沙粒异想天开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两分钟)

生:异想天开就是说小沙粒想变成珍珠,但是不可能,很多小伙伴都在嘲笑她。

生:我觉得小沙粒不可思议,明明是一颗沙粒,怎么可能变成珍珠呢?想法让人好笑。

生: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小沙粒的想法让人无法理解,但是最后她真的变成了珍珠。一开始是异想天开,后来梦想成真。

师:是啊,沙粒怎么能变成珍珠了?小沙粒的想法确实不切实际,不可思议。那么你觉得“异想天开”就是指什么呢?

生:不可能做这件事,比如说不劳而获就是这个意思。

生:就是胡思乱想。想了也白想,一千年也做不到,就像日本想窃取我国的钓鱼岛。

生:就是说想得倒美,但是不可能做到这件事。

师:是的,你们结合实际来谈了,这样我们打开词典,查查“异想天开”,怎么规范的理解这个词语。(学生拿出字典查找意思)

生:异想天开就是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已经接近字典的规范解释了,真不错。小沙粒的想法确实不切实际,所以大家都在嘲笑她,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读出小沙粒的异想天开吗?(反复读,体会“异想天开”一词)

以上案例,通过“联系课文”、“结合生活”和“查字词典”三个步骤,组织学生先从课文入手感知“异想天开”,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和经验,大致理解“异想天开”的意思。最后通过查字典规范认识“异想天开”的意思。一词“三解”,紧扣文本,联通生活,求教字典,理解词语立体化,多元化,充分体现了中年级词语教学的课标精神。

二、紧贴学生,摸清词语教学“基准点”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认识和理解生字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到了三年级,除了要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词语的能力。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恰当的点拨,才能引领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

《圆圆的沙粒》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直观认识,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对课文中一些一时难以理解的词语,通常可以采用“拆词”和“换词”来理解。比如说“真诚”,就可以通过拆词帮助学生理解,先理解“真”和“诚”的意思,然后再理解“真诚”这个词语的意思。又如“嘲笑”,就可以让学生找它的近义词,如“讽刺”“讥讽”等。

理解词语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的课文,依据生字词在文中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学习词语,做到因文而设,因材施教。

三、紧贴教材,把握词语教学“关键点”

《圆圆的沙粒》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拟人体童话。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学生读完整篇文章约两分半钟,对于文章的大致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是很难。但是要真正走进主人公小沙粒的内心世界,体会小沙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感受小沙粒变成珍珠的这份决心,还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只有把关键词语理解到位,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整篇文章中,“坦然”一词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领会文章主旨的重点词语。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思考圆圆的沙粒在听到伙伴们的嘲笑之后是怎么做的?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小沙粒钻进蚌壳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启发学生对比小沙粒变成珍珠的前后有什么变化?从而一步步带着学生走进小沙粒的内心世界,感受小沙粒静静地面对同伴的嘲笑,默默地忍受黑暗苦闷的壳内生活,进而逐步理解“坦然”一词。

中年级词语教学 第7篇

在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词语教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而关键词是重中之重, 它往往直接指向文本的思想感情, 反映文本的核心意义。抓住关键词, 带领学生沉入文本,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让教学删繁就简, 让课堂充满意味。总之, 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表达情意的作用, 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的体现。

但是, 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 往往认识不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常常忽略词语教学。有的只是在初读课文时简单地认读一下词语, 有的单纯地为解词而解词, 还有的仅仅限于了解表面的意思, 没有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更谈不上体会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精妙作用。所以, 提醒大家在备课时应重视词语教学, 关注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 、 揭 示 主 旨 的 “ 核 心 词 ”, 重联系

有一类关键词,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 能够揭示文章的核心意义, 我们称之为核心词, 抓住这类词, 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在教学中, 让学生紧密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类词, 可以使课堂更简洁、更高效。

例如教学《长城》一课, 老师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通过品读、比较, 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奇迹”。再围绕这个核心词语,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体会为什么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批注和交流, 不难感受到:远看长城, 像一条巨龙蜿蜒万里是奇迹;近看长城, 高大坚固, 构思巧妙是奇迹; 联想到当年修筑长城时, 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 劳动人民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 这样的智慧创造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不仅读懂了“奇迹”这个词, 更体会到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提示线索的“条理词”, 重梳理

选入小学中年级的许多课文中往往都有非常清晰的体现课文条理的词语, 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 将它们串成一串, 上下贯通, 就能理清层次,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例如《颐和园》一文, 移步换景, 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在教学中, 先引导学生找出“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等表示游览顺序和路线的词语, 再让学生把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通过读, 学生对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很快地就能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颐和园内的著名景点, 让学生体会到“条理词”在写景类文章中的作用。

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 很明显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在教学中, 只要引导学生圈画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这四个词语, 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掌握文章的结构。

不管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 还是表示季节变换、时间变化的词, 理解它们的意思意义不大, 而将它们联系起来, 却对理清文章层次有重要意义, 所以要注重梳理这些“条理性”词语。

三、抽象生僻的“难点词”, 重理解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 非常抽象, 用语言很难描绘它的意思, 有的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 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 我们就要根据词语的特点, 相应地采取一些办法, 将抽象化为形象, 或创设出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语。

如《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 把盘古开天辟地, 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清楚地描写了出来, 语言非常生动有趣, 但对于处在形象思维时期的学生来说, 有些词语可能比较难懂, 需要突破难点。根据其中关键词特点, 有老师将它们分成四类教学:

第一类, 词义抽象的。如“混沌一片”。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当时没有什么? 又能看见什么? 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走向形象, 从而想象天和地还未分开时的情形。

第二类, 刻画人物形象的。如“抡起”“猛劈”“顶天蹬地”。这些词语多是动词, 教学时可采用表演的形式, 使意思动作化、形象化。

第三类, 涉及语言知识的。如“轻而清与重而浊”“上升与下降”“缓缓与慢慢”。老师可采用近、反义词发现法, 将词语划分类别, 对应理解。

第四类, 属于语言现象的。如:对于“四季的风”“飘动的云”“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等偏正词组, 则可以通过朗读、欣赏画面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感悟具体的形象, 从而理解词语。

通过对课文中抽象生僻词语的不同处理方法, 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化生僻为熟悉, 不仅理解了词语, 而且为读懂课文扫清了障碍。

四 、 激 发 思 维 的 “ 深 度 词 ”, 重感悟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情感的聚焦点,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入情入境地体会。这样不但能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 让学生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 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呢!比如:易艳丹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中就有这样一个典型片段:

师: 这里有个词, “洋溢欢乐”。“洋溢”是什么意思啊 ? 先看看“溢”这个字, 最早啊, 古人就用这种图形来表示它的, 从这我们知道“溢”就是指?

生1:“溢”就是流出来的意思。

师:水满得流出来, “洋”也是多、满的意思, 那“洋溢”连在一起就是?

生2:“洋溢”连在一起就是充满了。

师:那这个词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啊? 咱们读读有关的句子, 谁来读?

生3: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这是什么满出来了啊?

师:说吧。

生4:洋溢的是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怎么样了?

生5:洋溢出来了。

师:是呀, 要真正地理解“洋溢”, 光读这一句不够, 我们还得把前面几句连起来读读。谁来读?

生6:从前有个小村子里, 有个漂亮的花园。那里, 春天鲜花盛开, 夏天绿树成荫, 秋天鲜果飘香, 冬天白雪一片。孩子们都喜欢到那里玩。

师:真好! 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在———? 大家说。

生 (齐) :鲜花盛开的春天。

师:洋溢在———

生 (齐) :绿树成荫的夏天。

师:洋溢在———

生 (齐) :鲜果飘香的秋天。

师:洋溢在———

生 (齐) :白雪一片的冬天。

师:难怪课文说———

生 (齐)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五 、 唤 起 情 感 的 “ 感 情 词 ”, 重品读

词语是有感情的, 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这类词语, 反复吟诵, 深入体悟, 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 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 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 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有位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语句, 在研读感悟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片段一:

师: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3~5自然段, 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词语画下来, 反复读一读, 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默读画语句, 然后交流。 )

生:我画下的是“沉着”这个词语。在这么危险的时刻, 李博士没有跑, 那么沉着地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师: 李博士的沉着让他感动, 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

师: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生:从这句话中, 我还感受到博士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 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 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我们一起来读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看看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

师 :指名 , 生读“针头 向皮肤刺去……”。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 多么突然!多么强烈!哪个词语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

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强调这个词, 再读一遍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么危险的时刻, 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站着……

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 读哪一句? (指名, 生读“此时时刻, 跑到空旷的……”)

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

生:不是!

师:想象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生:还有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

生:人也在摇晃……

师:多么危险啊! 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

师: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

生: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

师:是不是这样啊? 读一读相应的句子…… (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

片段二: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 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 师读) 同学们算一算: 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是12个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 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 (板书:奔波) 读这个词语, 读出紧张的感觉! (齐读“奔波”) 读出艰辛的感觉! (齐读“奔波”) 读出漫长的感觉! (齐读“奔波”)

师: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 李博士没有休息——— (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 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 一直在工作。

生:“连夜”。

师: (板书:连夜) 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 读出你的感动! (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6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齐读这一段)

学生就这样在一遍遍地品读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中, 升华了情感, 引发了共鸣。

低年级词语教学“三法” 第8篇

比较辨词的方法看似平常, 但效果非凡。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 一经比较辨识, 学生的认知就会有新的飞跃。如, 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 我抓住“有力”这个词, 问学生:如果把它换成“巨大”, 是否可行?学生纷纷表示否定, 并说明理由。接着我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思考:写它的翅膀有力还有何作用?一生答道:“如果把‘有力’换掉, 那它在飞行比赛中就不太可能获得冠军。第一节的‘有力’为第二节蜗牛赢得冠军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所以不能换。”

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有力”, 通过比较和感悟, 学生准确地体会到它的含义, 了解了它在文中的作用, 领悟到作者用词的精确, 也为以后的习作练习抹上浓重的一笔。

二、自由绘画, 展现词语的内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完整、鲜明而精确的表象, 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更坚实的感性基础。在低年级的词语教学中, 对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 我问学生:“这一自然段, 你觉得抓住哪个词来理解最为重要?”生答:“遥遥领先。”我接着问:“‘遥遥领先’究竟是什么意思?”生说:“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甩下所有的对手。”我又问究竟甩多远, 很多学生茫然。于是, 我请三名学生在黑板的一端画好蜻蜓、蜜蜂和蝴蝶, 并提醒这三个小动物距离不能太远, 然后再让另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蜗牛获胜时所在的位置。该生把蜗牛画得离三个小动物很近, 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于是, 我让这名同学重新画, 他终于把蜗牛画在离三个小动物很远的另一端, 同学们纷纷鼓起了赞许的掌声。

用绘画的方式进行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演示法。演示法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或生动的表象, 使学生易于掌握、领会知识并印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三、生动表演, 体会词语的意义

运用恰当的表演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乐于学习的情感, 让学生专注于课堂, 为有效课堂增加一段优美的“旋律”。

教学中, 我问学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勉强”是什么意思?举手者少之又少。于是, 我让一名平时喜欢表现的学生走到讲台上来, 给他戴上课前准备的大“蜗牛壳”, 然后让他把头从“蜗牛壳”里伸出来。由于这个“蜗牛壳”设计得比较小, 而且是用硬纸板制作的, 所以该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伸出头来。这时, 我大声问:“这就是?”生答:“勉强伸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勉强”, 我又描述道:“如果你的腿受伤了, 要走出教室门, 谁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一生自告奋勇来表演。之后, 我又问:“这就是?”生答:“勉强地行走。”这时, 再让学生去交流“勉强”的含义, 就水到渠成了。

中年级词语教学 第9篇

一、运用课件、借助图片, 使词语形象丰满起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直观性、新颖性, 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点尤其突出表现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得当, 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解词提供了形象的便利。

我让大家仔细读读:“早春, 寒气还没有退尽, 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这句话, 想想它除了告诉我们梅花开得早, 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说:“我知道了梅花还开得多。”我说:“那你一定知道‘满山’的意思了?”学生说:“‘满山’就是整个山都是。”我说:“ (多媒体出示“满山梅花”的图片) 不管是山脚、山腰, 还是山顶, 到处都开满了梅花。这就是‘满山的梅花’。”学生回答到:“梅花开得真多啊!整座山都开满了梅花, 真是又多又美!”我又说:“盛开的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盛开的梅花, 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 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学生不明白梅花怎么像彩云呢, 这时我出示图片给大家看, 这些梅花一朵靠着一朵, 开得密密麻麻。当你站在梅花山的山脚向上看, 那满山的梅花, 有的粉嘟嘟, 有的黄灿灿, 还有的雪白雪白的, 这些梅花一朵挨着一朵, 一丛靠着一丛, 各种颜色又连成一片又一片 (指图) , 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课例中, 低年级学生见过梅花, 对梅花有一定的认识, 但“满山的梅花”“彩云般的梅花”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头脑中没有这样的表象, 但教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了图片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搭起词语和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色彩鲜明的图片, 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使识字、解词、认识事物和悟情巧妙融合, 学生积极性高, 理解得快, 同时也强化了对词语、优美句段的记忆。

2011版新课标中关于第一学段阅读提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纵观低年级的苏教版语文教材, 每一篇文章都配有精美的插图, 我们应抓住这些有效资源, 教学中经常图文对照。

二、链接生活, 教给方法, 使词语内涵深刻起来

生活和语文是相通的, 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把语文和生活巧妙地糅合到一起, 用生活中无穷的资源来诠释语文中书面的、符号的内容, 帮助学生饶有情趣地积累丰富的语言。同时还要适时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一般方法。

走近梅花树, 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呢?那一朵一朵的梅花, 晶莹透亮, 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是什么样儿的?一学生回答到:“晶莹透亮。”

我问:“‘晶莹透亮’是什么意思?”这时学生都变得很安静。我说我教大家一个好办法, 叫“看字形猜字义”。“晶”有三个日, 表示特别的亮, “莹”的下面有个“玉”, “晶莹”的意思就是像玉石一样明亮、美丽。“透亮”可以用拆字组词的方法理解。“透亮”就是透明、光亮。“晶莹透亮”就是像玉石一样透明光亮。生活中, 你见过哪些东西也是晶莹透亮的?学生回答到:“我见过小露珠晶莹透亮的;水晶晶莹透亮的;妈妈手上的钻石也是晶莹透亮的;玻璃窗上的冰花晶莹透亮的。”

我发现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美的眼睛,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会对你的学习大有帮助。 (出示图片) 草叶上的小露珠——— (晶莹透亮) 水晶钻石——— (晶莹透亮) 。那一朵一朵的梅花开得那么动人, (出示图片) 早晨花瓣上还带着小露珠, 在阳光下那么光洁, 那么透亮, 这就是———晶莹透亮。学生都觉得好漂亮啊!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要把读到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俗话说:“生活即课堂。”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 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 教师要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来帮助他们理解词语。教学活动不是向学生传递知识, 而是学生对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教材中有些词语十分抽象, 有些词语没有上下文作依托, 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将词语教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学生熟悉的语言、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使之产生交互作用, 从而有所感悟。

诗人郑敏说过:“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我想只要读过这句话的语文教师一定会所思虑:汉字是有情有义的。但是, 面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有限的低年级学生, 怎样将汉字构成的词语教得有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乐学的方式, 带领学生, 让学生爱上学词语、爱上学语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 让词语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邱美英.让词语教学焕发生命力[J].新课程:综合版, 2011 (3) .

[2]王丽娟.让词语教学撑起阅读课堂那一片晴空——《月光启蒙》教学反思[J].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11.

[3]郑收.语境中理解, 朗读中渐染, 习作中运用——关联词语教学探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1 (6) .

感性化的低年级词语教学 第10篇

一、直观演示,让词语教学形象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子领悟,借助实物、插图、幻灯等教学媒介,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义。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来准确描述,但借助形象的演示,就能很快让学生意会。

《蜗牛的奖杯》中“遥遥领先”一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课前,我在备课时就在想用什么方法来让学生理解这个词呢?小学生比较喜欢图画,于是我就画了课文中的蝴蝶、蜜蜂、蜻蜓,还有长着一对翅膀的蜗牛。然后在课上,我一边讲:“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蝴蝶、蜜蜂、蜗牛都参加了比赛,他们一起来到了起跑线上。”一边把这些动物的图片放到了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起跑线上。接着,我又说:“一声枪响, 它们都奋力地扑扇着翅膀向前飞去,可是,不一会儿,小蜜蜂落后了累了。接着,知了也落下了,蜻蜓也落下了,但是,我们的运动健将蜗牛却好像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渐渐地越飞越远, 与蜻蜓、蜜蜂、知了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此时的蜗牛就是遥遥领先。”就这样,学生在演示活动中理解了这个词。

二、联系生活,让词语教学个性点

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词义教学,需要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使原本枯燥的词义教学拥有丰富的内涵。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辅助他们理解词语,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体会词义。

三、结合课文,让词语教学丰满点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课文中词义,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

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要明白狼是在故意找碴儿,学生就要弄清“上游”和“下游”两个词的意思。这对于缺乏地理知识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弄清楚“亲爱的狼先生,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这句话中的“您”是指狼,“我”是指小羊。然后让学生仔细看插图,明白水从哪里流到哪里,以及狼和小羊分别站在哪儿,启发学生思考哪里是上游,哪里是下游。学生明白了,狼站的位置是上游,小羊站的位置是下游,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狼只是为了吃掉小羊。这样联系上下文,学生就能明白狼是多么可恶。

四、创设情境,让词语教学生动点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

在教学《这儿真好》这一课时,学生朗读课文后,我抓住 “荒岛”一词,让学生描绘自己眼中的荒岛。理解了“荒岛”这个词,小熊孤独寂寞的形象就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小熊迫切想交朋友的愿望。这样,“荒岛”已不再是干巴巴的一个词,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体验到文字背后的东西。

低年级词语教学方法探究 第11篇

一、重识字教学下的低段词语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说重视识字教学绝不是摒弃词语的教学,而且词语教学是关系着字的理解,语句之间的沟通,文章脉络的疏通的桥梁纽带,又是第二学段的基础工程。因此低段词语教学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通过我对我们学校一二年级的听课反馈来看,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忽视词语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识字指导 轻词语理解

在小学低段的课堂中,我们拿到课文首先想的是课文中哪几个字是要教学的,如何让他们掌握这些字词,重点突破这些字的教学后一堂课文也就大功告成了。其实我们知道课文的词语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孤零零的词语,它要表达一种情感或意象。而离开了情感和意象,它就仅仅是一种符号。但在我们学校的低段课堂中,我发现老师的教案目标中最多的几个关键词是“识字、积累、方法、感悟”。

误区二:重字的运用 轻词语的练习

从集中识字,到随文识字,从字形字义来理解字的意思,从组词到识字到各种识字的发现,课文生字的运用无处不在。但词语的运用却只停留在造句层面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语文教学的普遍规律。如果割裂了词语与词语、词语与句子、词语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孤立地教学词语,忽视了“整体效应”,必然导致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的偏差,影响了教学效果。

误区三:重内容的分析 轻词语的积累

无论是高段课堂还是低段的课堂,语文学习后应让孩子们在脑中留下一些语言的痕迹。而不是让孩子了解了内容而没有语言的积淀。

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低段语文的词语有效度开发策略。

二、提升词语效度:重识字教学下的词语教学途径

我做了一个一年级课文的词语统计,我发现人教版一年级教材的词语,虽然没有以“词语表”的形式出现,却在识字课文中、阅读课文后、语文园地这些地方呈现出来。

人教版小学第一学段教材中涉及到的词语量比原浙教版的同期教材要多,可见教材并没有轻视理解词语这一问题。经过实践我觉得词语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把握教材,做好词语归类。

在教学低段识字教学中,我们就让语文教师按照课文的章节分配好任务,每个语文老师梳理一个单元,将词语的类别梳理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时就有章有法,教材中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1)带有认读字的词。这类词语是帮助学生生字学习的。如:一(下)《爷爷和小树》中的“暖和”,暖是生字,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记住这个字,就先来学习带有这个生字的词“暖和”。

(2)带有要写字的词。这类词是帮助学生在学会书写的同时,用词的方式进行积累,更容易让学生记忆。

(3)贯穿课文内容的词。文本的教学有时只要抓住重点的词,就可以把文章梳理顺畅。如《棉花姑娘》中的“盼望”。就可以围绕“为什么盼望?”“盼望什么?”“盼望到了吗?”从而让学生理解并运用。

(4)特殊结构的词语。如常见的ABB、AABB、ABAC、ABCC、AABC,此外还有反义詞构成的词语如:反正、来去;近义词构成的词语如:寻找、奔跑、叫喊。

我们通过清理词语的种类以及词语教学的目标能让低段词语教学更扎实、有效。只有正视词语的教学才不会被识字教学淹没。

2.结合教学语境,进行词语教学。

低段的孩子,对于自己的知识储备都不相同,我们要预设孩子的零起点,这就对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现行的低段识字教学,我发现只有更好的结合语境来学习,孩子在随文识字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不然孩子理解词语变成了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在保证识字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学习语境来进行词语教学。

(1)联系生活 展现词语语境。

生活展现词语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于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都是以原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积累,可以使词语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而且对于生字也很巧妙的认识了。

(2)运用图画形式,直观再现词语语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词语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词语内容想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①教师自制画 词语理解具体化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笔画和剪贴画。以图形表现形体轮廓,不像放大图那样要求逼真,只要大体形似即可,即使有些变形也无妨。因此制作起来就方便多了。剪贴画最大的优越性是可以贴上拆下,灵活运用,使画面充满生气。凡是无需细致描绘的词语画面,只需显示形体轮廓,就能再现词语情境的,便用剪贴画再现。简笔画优点是随时都能呈现方便实用。

②课文插图 词语语境形象化

低段教材图文并茂,是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插图,把学生带入情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这些字词的意思。

(3)依靠演示画面,使词语展现动态化。

有时我们为了给孩子画面我们可以通过神态、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词语。

3.抓重点词语进行教学,理解词义。

在小学的中段,我们经常会使用抓重点词语进行教学,理解词句的意思,我发现同样是小学低段对于课文教学也同样适用。比如《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点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虽然课程标准在目标的设定上,分学段进行,这样做的目标是让我们有更具体的目标。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单位,一篇课文当中,必然是由许多词语组合而成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遇到以前没有出现的词语就要进行教学,让学生去记住词义的话,一方面,这样的学习是费时而低效的,加重学生学习的負担;另一方面,这样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会脱离了作者写作的原意,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

三、积累词语:让词语效度得以运用与迁移

低段的词语积累对于课文的理解,写话的训练,对课文意思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如果单靠课文几个词语的积累我想对于我们今后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想在课文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就像识字教学中,对于单个字的运用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1.推陈出新,利用词语进行练习迁移。

在教学新词语的时候,可让学生由新学的一个词语引出知识的迁移,让词语的效度提升。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中由“懒洋洋地晒太阳”和“慢吞吞地说”联想到“懒洋洋地睡觉、懒洋洋地工作”“慢吞吞地走路、慢吞吞地读书”……这样,以后学生在运用词语的时候就不会单一枯燥,重复无味了。

2.触类旁通,让词语积累变得一词多得。

我们发现让孩子进行随文识词,随着时间的增加,孩子在脑海中的词语也随着课文阅读的而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但对于这些词语,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很粗浅的,为了将其变为学生的语言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如《美丽的小路》中的“散散步、说说话”和“花花绿绿、干干净净”以及“皱起了眉头、捂上了鼻子”这三类词语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记,然后引出“写写字、聊聊天、红红火火、日日夜夜、漂漂亮亮、打开了书本、穿上了衣服……”等词语,既大量积累了词语,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词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同词性归类、同主题归类、同部件归类等,大量快速地积累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作用。而且教师也可以将前面的词语的归类进行一词扩充,通过孩子自主的积累,扩充式的积累,不仅方便积累也为孩子积累词语提供可行的方法。

3.聚焦文本,变更积累。

其实在低段的教材中有很多单元开头都有一些纯识字的课文,这些课文里面的词语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词。有些是结合民族特点的,有些是传统文化的,有些是景色秀丽的,有些是季节描写的。如果能很好的吸收这些文本中的词语我们孩子的积累就变得很丰富了。

综合上述,我们所推出的词语教学强化是在低段识字教学的基础上的,教学词语的教学关键将词语融入到识字中去,融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最有效的词语教学就是结合词语的语境来教学。最终目的利用词语教学来更好的服务识字教学,尽管词语教学的方法精彩纷呈、不尽相同,但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取合适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遵循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同时,赋予词语鲜活的生命,丰满的血肉,灵动的意象,才能激活词语教学,收到实效,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12篇

一、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进行词语教学

在低年级学生词语学习中, 教师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给学生解释词语, 倒不如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词语。比如, 《蜜蜂引路》一文中, “附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我是联系以下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1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 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 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旁边, 哪些同学坐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2以自己家为中心, 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让学生做出判断后表达出来, 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二、利用直观图画进行词语教学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对于一些与他们生活较远的词语, 很难理解, 这时可以利用直观的图画等给予再现,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例如, 《牧童与画家》一课中, 有这样一句话:“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好了。”这句话中的“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是有关绘画的专业术语,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此时, 我出示了一幅画, 一边指着画一边告诉孩子们这里是轻笔细描, 那里是浓墨涂抹, 这样两个陌生不好理解的词语迎刃而解了。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词语教学

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动态画面,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对于那些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的词语, 如借助形象的课件演示, 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 既省时又省力。《鸟岛》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为了让学生理解“陆续”一词, 在制作本课课件时, 我特意安排了鸟儿飞来的动态画面:先是一两只飞来, 接着又飞来几只, 后来又飞来几只……就这样, 鸟儿一批一批地飞来, 有先有后, 学生看到这个画面, 很容易就理解了“陆续”飞来的意思。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老师, 要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 采用灵活多样的词语教学方法, 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提高课堂词语教学的效率。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词语的学习对学生的阅读、写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规范低年级的词语教学尤为重要。

上一篇:混凝过滤下一篇:β防御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