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文化的传承

2024-06-06

日本企业文化的传承(精选12篇)

日本企业文化的传承 第1篇

一、文化与企业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许多国外先进的生产观念以及科学管理的方法逐步被我国的企业家所重视, 并且广泛地运用到了本企业的运营生产过程中。其中, 建立企业文化以提升企业品牌便是其中之一。

1. 文化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文化惯性的制约。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溯源, 并且一旦形成后, 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古代“女子裹足”行为, 是对女性极大地束缚, 带给女性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但是这一行为符合古代审美要求, 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才能一代代的沿袭至民国。文化惯性会形成社会惯性, 这些对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当有些文化与企业经营文化相一致时, 便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 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形成文化牵制。

(2) 文化因素仅占其一。然而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 文化的影响仅占其一。企业处于市场竞争机制下, 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文化因素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国家要求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的条例便论证了行政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文化因素如同政治因素一样,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过多的重视或是太多的忽视都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2. 文化的选择与创造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1) 文化选择与创造的关系。选择是创造的基础, 创造是选择的目的。没有选择就没有创造, 只有通过精心的选择才能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文化。随着时代的更迭, 文化不仅自生在不断的选择更新, 也在顺应社会变化, 孕育着新的文化。文化在其代代传承的过程中, 社会对其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2) 企业独特文化竞争力的形成。前面提到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 这种惯性既会带给企业积极的效应, 也会带来消极的效应。对于企业本身而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生存之道。企业慎重的对待文化, 包括对文化的选择以及自身对文化的吸收、消化以及创新, 从而内化为异质性的企业文化, 形成独特的竞争力。这不仅仅是在寻求自身的发展, 更是担负起社会进步的责任。优秀的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养分, 也是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正确取向

市场经济下,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只是对于优秀文化传统的暂时遗忘, 并不是失去。企业应重拾文化的意义, 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提升企业价值。

1. 与时俱进的态度。

企业重拾文化的意义, 要求企业重视文化的积极作用, 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挖掘文化的价值进而提升自身的发展。

(1) 全方位的考虑。对于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 企业必须要考虑到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考虑到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 以及自身的合理需求。企业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必须协调好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企业文化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是一个方面, 其次还应将国家文化, 社会文化纳入企业文化构建的体系中来, 寻求三者的协调。

(2) 结合具体国情。在古希腊的斯巴达, 他所崇尚的是野蛮的军事训练, 由于处于奴隶制时期, 国家面临民族存亡的巨大压力, 不得不借以残忍的统治文化维持人民的生存。以现代的角度, 在当代文明社会, 这种纯军事化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 在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 这种残忍的统治文化的存在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企业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 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 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端正价值体系。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 新旧体制的变化带来了思想上不同层次与类别的反复。此外, 全球化与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国外新的思想观念以及迥异的价值观带给企业家们不小的冲击。企业必须端正科学的价值观, 树立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保证自身运营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 应地制宜的选择。

企业文化是具有异质性的企业无形资产。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 以文化的独特性为选择目的, 选择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1) 主流思想为前提。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文化的选择关系到企业的日常运营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关系到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因此, 企业文化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市场交易秩序的好坏。企业为理性经济人, 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 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在主流思想上, 企业文化必须保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此外, 企业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贯彻落实到企业运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从而保证合理合法的市场秩序, 也为自身的有序发展创造条件。

(2) 独特性为目的。企业文化是具有异质性的企业无形资产, 这决定了在文化选择的过程中, 企业文化带有自身的独特性。首先, 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运营目标, 根据目标的不同选择生产营销方式。其次, 把握员工的群体特征, 融合多样化的思想资源。例如, 年轻员工的思维比较活跃, 善于接受新兴的文化;相对而言年长员工的经验更加丰富, 对于文化的把握更加理性。因此在企业文化的选择中, 合理的兼顾这两大资源, 促进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提升企业文化的开放性。

(3) 成长性为支撑。企业文化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它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共同成长的。企业的与时俱进, 要求企业文化也是螺旋形动态上升的。企业文化的成长要求企业大力发挥学习型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 善于不断的学习, 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员工自身对文化的觉悟。在此过程中, 强调企业中以及企业间知识的共享, 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文化, 反馈于社会。

3. 收放自如的创新。

文化选择是企业文化起步的起点, 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必经环节。而真正内化为企业自身的文化则需要选择基础上的吸收与消化, 同时结合“收”“放”艺术大胆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

(1) “收”的文化。“收”的文化: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 企业一直号召的自由市场与创新的要求不谋而合。然而, 自由市场, 放任发展这些都必须是在端正企业价值观的前提下倡导的。“收”强调的是始终保证先进思想的中心位置, 使之不偏移, 不因落后思潮的泛滥而散形。

(2) “放”的文化。“放”的文化:创新的成语有很多, 天马行空、独树一帜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思维的发散, 意识的独特性。“放”要求企业突破自身思想局限, 大胆的将各类优秀文化融合与碰撞, 激发出新的文化火花。

(3) “收”“放”结合。企业合理的理解与消化“收”“放”的文化, 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在创新中的先进性。同时, 灵活地将它们运用到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去, 确保创新机制的合理性。这样产出的企业文化才是大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先进文化。然而“收”“放”结合下的文化创新并不是企业文化的终点, 它是原有企业文化的部分停止阶段, 也是新的企业文化的开始阶段。

企业文化传承机制的建立 第2篇

传承企业文化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搭建文化理念的贯输通道。企业可以把企业文化培训、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使文化得以有效落地。

新员工企业文化培训是传承机制的一部分。在每位新人入司时,企业都有相关技能和素质培训。在这些培训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培训。只要每一个新来的人员都能感受到企业内在的这种文化,并加以理解和深入感知,企业文化就能够透过时间传递给企业的每一个人,不断被放大。

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是为了让更多员工参与企业的文化建设,亲身体验和感受企业文化内涵。诸如户外拓展活动,对企业文化中强调的团结、合作和创新是一种很好的诠释。又如先进典范评选活动,不仅能增强获奖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也能因此形成榜样的力量,使企业文化最终成为指导员工的工作和行为准则。

浅析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第3篇

一、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内涵

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老一辈石油领导人和广大石油员工,在波澜壮阔的大庆石油会战中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丰硕成果,是中国石油的传家宝。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首次提出“大庆精神”概念。1981年中央47号文件肯定了大庆精神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献身”。后将大庆精神诠释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本质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精髓是艰苦奋斗,基本要求是“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1964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亲自树立了大庆这面红旗,还多次接见铁人王进喜,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蕴含的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和艰苦奋斗作风推向全国。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来源于两个根脉,一个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一脉相承。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石油人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坚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是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要清醒、坚定、有作为。

二、新时期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要想传承老一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仅靠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是不足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的。要想更好的传承大庆的企业文化,就要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问题

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实现文化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来改进和提升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保障企业永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和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探索、实践,逐步使企业文化从建设层次上升到管理层次,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企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问题

企事业单位是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是同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二是使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三是结合本单位实际和主营业务特点,挖掘体现本单位特色的理念、故事、格言、案例、典型等,创新方式方法,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三)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

企业文化源于基层。中国石油企业文化是由基层首创,又经过领导、机关部门和基层共同总结、提炼而形成。基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基层企业文化建设重点是铸魂育人,就是调动人的一切积极性,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以队、班组为单元,加强团队建设、建设团队文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成有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的团队。

(四)企业文化载体问题

企业文化载体既是理念、格言、故事、典型等企业文化内容的体现,也包括阵地、活动、文艺作品、方式方法等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企业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要简洁、生动、有哲理。企业文化的载体是浩瀚的,要注意发现整理、创新运用。要像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干部那样,身子沉下去、步子迈下去,到基层去汲取营养、挖掘宝藏,生动的理念、故事就会像泉涌一样产生。

餐饮企业的茶文化传承战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餐饮企业,茶文化,传承战略,应用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 人们对餐饮业的发展和需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茶文化的融入便是人们对餐饮文化多元化发展所迈出的一大步, 对于茶叶的开发, 并将茶叶加入到饮食中, 使得餐饮文化与茶文化紧密地融为一体, 形成了独有的具有鲜明色彩的饮茶餐饮文化体系。而在当今以企业为主体的餐饮业发展更为迅猛的今天, 探讨餐饮企业如何将茶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 不仅对餐饮企业的生存创新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意义, 更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繁荣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1 餐饮企业应用茶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自茶叶被人类发现的那一刻起, 茶文化便紧密地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中, 而餐饮业和茶文化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所以在餐饮企业中大力应用茶文化不仅对餐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也能更大程度上的实现对茶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1.1 餐饮文化与茶文化具有根本属性上的一致性

在人类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食物和饮食习惯为主体的餐饮文化, 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餐饮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餐饮文化与茶文化的根本社会属性具有一致性。茶叶其实质是农作物, 是人类众多食物资源的一类, 所以从本质是说茶叶就是食物, 而以茶叶为基础所形成的茶文化即属于以食物为主体所形成的餐饮文化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实现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离不开对茶文化进行新的探索和应用, 同时茶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餐饮企业给予重视和保护, 从何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2 餐饮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应用茶文化

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进步和发展的灵魂, 尤其是在如今蓬勃发展的餐饮企业中, 如果不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是要逐渐被消费市场所淘汰。茶文化历史悠久, 内容博大精深, 餐饮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以茶文化为契合点, 融入茶文化的内涵精髓, 不仅仅要结合茶文化, 完善餐饮品种中茶叶饮食的资源种类, 还要更加注重茶文化的文化精髓, 在文化内核上结合茶文化的“以和为贵”、“以静品茶”等思想内涵, 以茶文化为主导, 为餐饮企业的发展提供信念支撑和精神动力, 实现餐饮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 消费者消费水平提升, 对茶文化的需求逐渐提升

随着人们对于饮食中最基本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后, 开始对餐饮企业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茶文化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 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市场消费决定着餐饮企业的发展, 只有不断加大对茶文化的应用和继承, 餐饮企业才能应对当前的消费者市场需求, 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2 餐饮企业中茶文化的应用现状阐述

在当代餐饮业发展中, 餐饮企业虽然已经非常重视茶文化的融入力度, 加大了对茶文化的应用, 对茶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实现了传承和发展, 丰富了餐饮企业的形式和内容, 传播了茶文化的核心内核,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促进了餐饮业和茶文化的共同发展, 但是大多数餐饮企业依旧只是形式上照搬茶文化中的茶具、饮茶礼仪等内容, 生搬硬套, 没有深刻的领会和继承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不利于餐饮企业和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1 餐饮企业对茶文化的应用和传承具体形式

伴随着餐饮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茶文化在餐饮业中也得到不断的应用继承, 从古至今, 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传承和创新, 才有了当代社会多种多样的餐饮茶文化。许多餐饮企业在企业管理理念中, 注重融入茶文化的核心精髓———茶道, 注重为消费者创造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 同时引入茶道的核心理念, 即“以和为贵”, 不仅讲究消费者与企业的和谐, 更注重消费市场的包容性和兼容性, 甚至注重消费者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和谐。此外, 餐饮企业还结合人们对于茶叶的“早茶”和“下午茶”等一些饮用习惯, 产生了一些列以“早茶”和“下午茶”为主题的茶室和餐饮企业。还有一些餐饮企业结合茶庄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经济, 使人们亲身融入到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农茶庄生活中, 感受到茶文化的内在魅力。更重要的是, 餐饮企业十分重视茶叶的药用价值, 在对茶文化应用和传承的同时开发更多品种的茶叶资源, 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茶叶饮品, 让消费者在得到饮食需求的同时又实现了自身的健康价值。

2.2 餐饮企业对茶文文化应用和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茶文化在餐饮企业中得到大力应用和传承, 但是人们在快速推广茶文化的同时忽略了很多细节, 只满足于茶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却忽视了茶文化为餐饮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餐饮企业对茶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依旧停留在表面, 没有实现内容上的深刻变革和传承, 只是单纯地使用茶文化的器具和环境;没用将茶文化的核心思想—“茶道”真正的融入到餐饮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内涵中, 不注重茶道“和”、“静”等内在文化精髓, 割断了与消费者的精神互动需求, 在当今网络和各种媒体媒介迅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的传播与收集对于企业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很多餐饮企业却没有重视对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没有借助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渠道进行广告宣传, 没有使广大消费者充分认识到茶叶的属性价值和茶文化的思想价值。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餐饮企业和茶文化的和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餐饮企业需要迅速解决的困扰和难题。

3 餐饮企业中茶文化传承战略的具体思路探讨

在当今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的竞争压力下, 消费者对餐饮企业的内容和形式要求逐渐提高, 而餐企如何将茶文化继续更好地传承下去, 实现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也是摆在当今餐饮企业面前的现实难题和困扰。笔者认为餐饮企业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炼茶文化的精髓, 实现餐饮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1 餐饮企业要加强学习, 深刻领会和贯彻茶文化的思想核心

茶文化历史悠久, 内容博大精深, 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之大成, 还走出了国门,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相融合, 形成了具有很强包容性的特殊文化体系, 因此餐饮企业需要加强对茶文化理论基础核心的学习和了解, 真正意义上的领会茶文化的核心精髓, 从而才能对茶文化进行正确的传承和发扬, 在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 与当代多元化的复杂文化相融合, 形成与时俱进的茶文化体系, 从根本上符合当代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需求, 从而促进餐饮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2 餐饮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 对茶文化进行广泛的推广

在当今信息化和各种媒体迅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时代, 广告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因此餐饮企业也跟上时代的潮流, 通过借助手机、互联网、电视广告等各种媒介, 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实现对茶文化的大力宣传, 使得广大消费者能够认识了解茶文化, 并积极调动消费者对茶文化的兴趣, 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对餐饮企业茶文化的消费欲望, 才能保证餐饮企业在当今复杂的消费市场中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广阔市场。

3.3 餐饮企业要更全面更立体地融入茶文化内涵

食物, 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源, 由食物而衍生的餐饮业发展历史更是源远流长, 而茶文化自古融入到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中, 与餐饮业融为一体,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餐饮文化与茶文化体系。餐饮企业在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的同时, 可以借鉴茶文化的经典内容, 从装修环境、茶叶品种、各种茶具等方面入手, 将茶文化以具体的形式和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广大消费者。此外, 餐饮企业还要将茶文化的精髓和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内涵传递给全体企业员工和消费者, 让广大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就能感受到茶文化的优雅的文化内涵和礼仪规范。

3.4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给予多种政策支持

餐饮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 单单靠企业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给予各种政策支持, 实现税收优惠、宣传优惠和专项资金扶持, 从多方位、立体化地为餐饮企业传承茶文化考虑, 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为餐企排忧解难, 提供专用通道, 专事专办, 使餐饮企业在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时候轻装上阵, 全身心地大力发展茶文化而无后顾之忧。此外, 政府和可以结合当地风俗文化特色, 通过组织举办多种以“餐饮与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和竞赛, 来实现全民互动, 让全体人民更好地融入到餐饮企业与茶文化中来, 从而提高消费者消费积极性, 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 在促进餐饮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了茶文化的传承。

4 结语

餐饮企业是消费者最广泛的市场, 是与茶文化联系最紧密的主体, 而茶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代餐饮企业不仅是以盈利为目的, 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所以只有通过餐饮企业, 树立多元化的思维理念, 才能为实现茶文化的传承找到现实出路。反过来, 茶文化又是餐饮文化的一部分, 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餐饮企业的具体消费形式和内容, 促进了餐饮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晋云.浅谈信阳茶文化影响下的餐饮空间设计[J].大众文艺.2012 (20) :15-19.

[2]巢夫.餐饮文化的范围及内容 (上) -餐饮文化刍议之四[J].烹调知识.2013 (9) :130-135.

[3]陈益民, 何志强.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J].海峡科学.2014 (11) :56-61.

日本企业文化的传承 第5篇

企业文化故事之六:联想的“称呼”变化联想创业之初,许多创业者都把柳传志叫做“小柳”、“传志”。领导者的威信是由权力、威严与尊重这三部分构成,如果这样称呼,领导者的威信如何能树立起来,又如何能开展业务呢?所以,联想许多的老同志都经历过一个改称谓的过程,最后柳传志终于被称为了“柳总”。当杨元庆任联想电脑总裁的时候,已经很有规则的联想,将一个29岁的年轻人称为“杨总”便顺理成章了,属下哪个员工如果冒然把他称做“小杨”或“元庆”,就显得很没有规矩。但是,现在联想要回归自然,强调家庭和谐、亲情平等的独特企业文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创造出上下通气、无拘无束的融洽气氛。所以,杨元庆最喜欢他的员工叫他“元庆”。他和副总们经常挂着与所有员工一样仅写着名字的胸卡,在大门口亲切地迎接他的下属:“某某你好”,来赚几个“元庆你好”的回应。他的员工也在节日的时候,化装成保姆,用一辆婴儿车推出一个叫做“杨元庆”的大娃娃。

企业文化故事之八:蒙牛的“狮子与羚羊”

清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得最快的狮子,想要活命,就必须在赛跑中获胜。另一方面,狮子思想负担也不轻,假如它跑不过最快的羚羊,命运都是一样,当太阳升起时,为了生存下去,最好还是快跑吧!

多么奇妙的事情,强如狮子之强,弱似羚羊之弱,差别不可谓之不大,然而在物竞天择的广阔天地里,两者面临的源自求生欲望的压力却是平等的。可见,在动物世界里,动物的对手说道底也就是它自己,它要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就要战胜自己,它必须越跑越快,因为稍一松懈便会成为他人的战利品,决无重赛的机会。

台湾企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第6篇

“我就是我,不是比尔·盖茨”

台湾宏基施振荣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说:“十几年前,我经常被国外媒体说成是台湾的IBM和比尔·盖茨,对这些称呼。我并不高兴。我就是我。”施振荣强调,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更优秀和独特之处,永远跟在人家后面,怎么能赢?

施振荣认为,自主和自利是形成中小企业的文化基础。同时,“分享”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与同仁分享成果不是牺牲与损失。整个宏基实行的是大面积分红,包括普通员工和管理层,甚至包括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宏碁的组织模式是:集团总公司成为虚拟的,它不做事情,真正有经营业务的是其下的实体性的子公司和事业部。每一个公司和事业单位都代表独立的法人,专精于某个领域,并且是世界领先的。施振荣认为股权分散、结合地缘,能使每位主管都觉得和公司的利益休戚与共,主从架构让每个人都能做主,又不能逃避责任。宏碁的管理模式就是这样鼓舞人性中善的部分,围堵恶的部分,所以很成功。

宏基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从创立的第一天起,“人性本善”就一直是宏碁最重要的企业文化。但归根究底,要让同仁能够自我负责,决策者必须先信任同仁,否则部属永远还是看脸色办事。这也就是宏碁将“人性本善”列为首要企业文化的意义所在。

施振荣笃信企业员工“人性本善”绝不是一种包装炒作。当年,宏碁发生过一次集成电路失窃事件。外界盛传是“出了内贼”,警方也对公司内部几位有前科的员工展开了调查。施振荣立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相信不是内贼,而且宏碁‘人性本善’的基本理念绝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后来在各方,包括员工的协助下,案情终于水落石出,证实不是宏碁的员工所为。公司与员工的互信基础更加巩固。平时说几句漂亮的口号很容易,事关利害时能否兑现才是根本。宏碁的基本价值观是真诚的,它源于中华文化对人的尊重和关怀的深厚传统,而不是贴上去的标签。

施振荣自己不愿将他的企业改造归类为西洋的或是中国的管理模式。“或许你可以说它是中西合璧的,”他说,“我们在讲究效率和责任之外,加入了对人性的尊重。”

在施振荣心中,中国文化中有的是宝藏,要的是传承和弘扬。

台积电张忠谋:

“没有诚信,所有的秩序都会瓦解”

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被誉为“半导体教父”和“科技儒商”。张忠谋最重视打造台积电的企业文化。他认为企业文化一如民族文化,企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

在台积电的经营理念中,第一条就是诚信。张忠谋说:“没有诚信,所有的秩序都会瓦解。”对客户,他们注重承诺。“当同行说三个星期交货,是指平均三个星期交货,但在台积电则是指三个星期一定交货。”一位在美国硅谷的客户说。

企业文化一旦在企业扎根,就能免除很多争议,节省时间和管理成本。例如,张忠谋用超过十年的时间,培养的一个接班人蔡力行(前任CEO),却只用十分钟董事会决议的时间,收回了他的权力。原因是员工的家长来信反映,暴露了蔡力行在处理裁员时假绩效考核制度淘汰员工之名行裁员之实的不诚信行为。

自古以来“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就已经是中国的俗语,这种诚信精神在张忠谋那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扬光大。

台塑王永庆:

“管理合理化”的人文精神

台塑王永庆从卖米起家。就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形成了点点滴滴求合理的精神。举一个例子来说,当有客人来买米,他会自动跟客户说他会将米送到他们家,米那么重,客户一听到当然是觉得不错啊!那时一般店家都是由客户自己带回去,而王永庆的这项服务,就让客户的感觉很好。他还会先问一些简单的数据,像是家里有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大人一次吃几碗?小孩吃几碗?一天用米量是多少?有了这些资料,在客户吃完米的两三天前,他会再把米送过去。这样客户可以不用担心会没有米,而王永庆也可以确保客户不会因为没有米而临时向别家买,先固定几位客户,而且服务好的话,一家会传一家,这样生意就会越做越大!他把米倒入米缸之前,会先将旧米拿出来,将米缸擦一擦后,再把新米倒下去,旧米放在上面。如此贴心的服务,如果我是顾客,当然是跟他买啊。微小的服务体现了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这种求合理的精神,骨子里是中國式的人文精神。

再举一个例子。在台塑的一个合作公司,制度规定支票由双方共同指派的会计长保管,出纳需要两头跑。王永庆分析了现有的电脑管理完全能够确保不出差错之后,认为这种让经办人员两头跑的制度不合理。于是会计长就把支票交出纳保管,免去了经办人员两头奔波的劳累。就是这样的小事也务求合理化。

显然,这种合理化不是对人的苛求、逼迫,不是罗马军团式的“让士兵害怕军官更甚于害怕敌人”、“抽签决定生死”的逼迫士兵拼命的毫无人性的“压力管理”,而是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两千多年前,孟子就问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对此,管子早就给出了答案:“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管理制度不是用来役使人的,而是便于人役使物的。台湾的许多企业能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个中闪烁着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的光辉!

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其启示 第7篇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点之一:法律保障

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 之后的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丝毫没有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1871年, 日本政府颁布的《古器物保存法》是日本第一次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后来又陆续出台了《古社寺保护法》、《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等诸多法规, 显示出日本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并使得一切相关行为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使日本文化财产遭到惨重破坏, 但是并没有浇灭日本政府坚持的信念, 积极部署实施了复兴日本民族文化的战略方针。在1950年颁布并实施了《文化财保护法》, 目前已经成为十分完善的一部民族文化保护法典。这部保护法中明确将国家指定的文化财产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类, 明令规定由国家设立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 各县区相关行政机构积极落实监督兼宣传等工作加强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力度。这些种种举措表现了日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护。正因为有了严密且科学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 直至今日, 日本的传统文化遗产才能几乎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

二、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点之二:激励机制

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认定对象中最具特色的是对“人间国宝”的认定。他们都是在技术上艺术上“绝活儿”的老艺人, 其精湛技艺赢得日本政府及业内人士的肯定, 其作品亦被列为传承保护的对象。一旦得到认定, 国家就会拨出可观的专项资金专门用来录制和保存他的艺术作品, 资助其培养传人, 开办学堂教授技艺等, 同时关注其个人的生活和从艺条件, 根据诉求给予补贴和改善费用。另外, 据数据统计, 日本文化厅年度预算超过1千亿日元用于相关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资助和奖励支出。其中, 每年为每位“人间国宝”提供的经济补助高达约200万日元。日本政府不但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补助, 在税收等制度上也给予优惠, 无形中提高了这些艺人的社会地位, 促使他们在的技艺方面不断创新和提高。这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措施的颁布, 对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几十年来, 文化激励机制的推行和有力的保护措施下, 已经使日本许多工艺技术、表演艺术等门类从濒危到重生, 再走向新的繁荣。此外, 国家还特别重视并积极号召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的参与, 明确规定出每一方的权力与义务。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广, 并被纳入“人类口头及无形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整体框架中。

值得关注的另外一方面是日本还强调对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 而是在妥善保管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认知和教育作用, 努力活用这些文化宝库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进而使人们通过文化财产的活用, 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 做到全民一心推进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时效性和彻底性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

三、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点之三:教育渗透与国民自觉意识

日本文化模式决定了其文化道德教育的模式具有学习型, 吸收型, 改造型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实践教学活动, 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对社会的了解, 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兼顾传统的集体主义与人文主义。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开展都是在维护集体利益, 展现集体力量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 认同与排斥外来文化交叉并行。在教学活动中导入外来文化的学习及活用。

4) 摒弃不良文化, 发展优势文化。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文化认识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认知和保护意识。

教育模式的积极引导和国家的大力宣传推广使日本国民对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观念具有极强的自觉性。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然而高科技充斥的新时代并没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任何壁障, 日本人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 依然眷恋和珍视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传统和服的钟爱。传统的和服穿起来虽然繁琐, 但日本人对其有着洋服所不可比拟的珍惜和爱恋之情。不仅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活动时穿, 平时休闲娱乐, 参加聚会等场合也会穿。有些历史气息浓厚的旅游景点甚至专门设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游客穿和服。

2) 传统风格的住宅随处可见, 被各个年龄段的人所使用。多半日本人即便住在新时代的高楼大厦里, 也要把一个房间装修成铺着榻榻米的“和室”才觉得随意而踏实。几乎所有宾馆都会提供“洋室”和“和室”两种风格的房间供客人选择。

3) 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活动推广。日本365天几乎天天有“祭事”“庙会”“文化节”等分门别类的宗教和民俗纪念活动, 传达出日本人对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难能可贵的是, 这些仪式和活动从道具、服装到仪仗、程序, 完全原汁原味, 极富古韵。

4) 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日本传统的花道馆, 茶道馆, 书道馆等遍布各个大街小巷, 有的是私塾, 有的完全属于展馆供参观欣赏。不仅日本当地人, 很多外国游客逛茶道馆、花道馆不止是观光, 有不少人特意来学习, 与传统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教育的全方位渗透和日本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是其完整地留存至今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四、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点之四:文化产业带动

日本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二战后的日本政府一方面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 另一方面把战略重点由工业制造经济转向文化知识经济。发动各方力量挖掘自身民族文化, 在每一个县, 区、甚至村公所都设置了“地域振兴课”, 从政府到地方, 通过各种督促和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法令和区域文化发展方略, 使每一项工作都能稳步有序地进行, 得到积极响应和有效执行后, 几近枯竭的日本民族文化得以复苏并初显其繁荣一面。随后的日本出台了“文化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等战略, 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股新型能量。2003年, 日本政府成立了“知识财富战略本部”, 正式把“新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政府高度重视, 中央政府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和民间一起投入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下, 日本文化产业一举获得惊人成绩。紧接着, 在2004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新产业创造战略”, 在法律政策的保护下, 加大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力度, 发展方向由国内逐步走向海外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文化产业强国。

文化产业的带动无疑加速了日本传统文化向世界推广的速度, 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加珍视其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遗余力地去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

五、对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启示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产生, 如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投入不足、资金紧缺、人才匮乏,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缺乏保护意识等。当前,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并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 得出以下启示:

1) 建立长效机制, 加大工作力度, 明确责任, 着力解决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文化保护与传承, 立法先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 做好传承工作。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2) 完善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涛的有关法律法规, 用以弥补目前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空白。

3) 建立起科学有序的传统文化传承制度。利用传统文化唯一性特点, 与现有实体经济相结合, 开展旅游业、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等多项措施, 继承与发扬各种传统文化。重视文化教育, 培养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觉性认识。

4) 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 进一步加强规划, 切实保护好传统文化魁宝。

5) 加大传统文化保护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完善文化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构建文化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 畅通社会资金投入渠道, 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保护的行列中来。

六、结语

一个民族的文化, 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感受, 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我国与隔海相望的日本有着太多的历史渊源, 文化发展中更是有一些共同之处和紧密联系, 所以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吸取其可取之处是可行的。当然保护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国民应尽的责任, 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焕发生机, 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 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摘要:日本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 积极推行“文化立国”战略来增强其综合国力。得到积极反响并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本文对日本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来具体分析, 并对我国目前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带来的启示作出归结。

关键词:文化立国,人间国宝,新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泷泽意伲.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国际贸易, 2006.

[2]苑利.日本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西北民族研究, 2002.

日本企业文化的传承 第8篇

纵览世界500强中的大型企业, 都有抓住机遇, 快速发展的过程, 实现企业由缓慢增长到重组兼并的跨越式的飞跃发展。企业在其自身的成长发展中会遇到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 有时赚钱很容易, 有时遇到经济危机生存环境恶劣, 在变化的环境中, 一个企业如果墨守陈规, 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只有抓住机遇, 才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成为制度健全和文化创新的企业。

企业的快速发展期, 也是企业的危机期, 甚至是破产期。如果一个企业抓住了机遇, 创新了制度和技术, 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便成为了市场和媒体热捧的宠儿。对于这样的“暴发户”企业, 文化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传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和制度, 才能积累力量, 厚积薄发。即使是世界500强中的大企业, 也必须继承公司的成功的制度和管理经验, 传承企业积累的文化和道义, 按照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管理, 防止管理和文化的脱节。

美国著名的安然公司就是在爆发期忽视了管理制度和文化传承而突然破产的反面典型, 为那些只强调发展和创新, 忽视文化传承的企业敲响了警钟[1]。美国安然能源和天然气公司曾经是世纪之交的著名创新型企业, 这个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休斯顿注册的企业九十年代初凭借探索出天然气现货交易的新模式而成为北美地区最大的天然气公司。2000年安然公司的销售额是1008亿美元列美国500强企业的第7名, 世界500强企业的第16名, 掌握了20%美国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 业务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可谓风光无限。但是, 由于安然公司忽视企业精神的培育, 企业制度的建设, 管理经验的传递和企业文化的传承, 导致了破产倒闭的恶果。

中国石油企业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的经营业绩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国总产量上亿吨, 成为了世界第五大产油国。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石油工业进行了战略重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了中国石油的布局。把中石油 (CNPC) 、中石化 (SINOPEC) 按照上下游一体化, 产销一体化, 海内外自主经营一体化原则改造重组, 使之成为真正具有独立经营权的的市场法人, 使石油企业成为独立的竞争企业。到2001年初, 中石油、中石化加上中海油 (CNOOC) 三大公司在证交所挂牌上市, 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的转型[2,3]。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 进行跨国经营可以说是政府的松绑和助推, 而走出国门的中国石油企业如何应对面临的问题, 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挑战。

2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的困惑与挑战

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跨国经营时代后, 遇到了全新的环境。原来吃“皇粮”的国字头超大型的垄断企业, 现在也要找米下锅, 与国外同行同台竞技, 这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适应和熟悉的过程。

(1) 生存空间狭小, 遭受到巨头公司的排挤。进入21世纪后, 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与控制权争夺空前激烈。西方国家动用国家的力量维护石油安全运输线和石油供应。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实质是为了石油。利比亚发生的欧盟限制卡扎菲政权的制空权也是看上了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 目前, 全球排名前20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80%以上的已探明的优质石油储量, 中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空间狭小, 被排挤加剧。

(2) 中国与周边国家因石油发生的竞争与摩擦增多并且加剧。中国处在亚洲太平洋能源消费增长的中心, 与原来的消费中心日本和韩国会发生不可避免的竞争。同时, 迅速崛起的印度、越南和菲律宾在快速发展中对石油的需求日增, 与中国处在同样的发展期, 对石油资源十分看重, 特别是海洋石油资源。2011年, 中国与日本在东海的海洋权益之争, 在南海与越南和菲律宾的南海诸岛的归属权之争, 实质都是对海洋油气资源的争夺与控制。

(3) 我国石油企业是世界石油市场竞争中的“小字辈”, 与国外百年以上的如埃克森等巨头公司相比,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环境仅仅有30多年, 长期靠“吃皇粮”维系, 海外油气开发的经验不足。在国际石油竞争中, 中国石油企业缺少石油资源, 技术能力落后, 资金不足, 装备落后, 处在挑战者的地位。

(4)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吃皇粮的历史,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验不足, 对海外油气资源开发中的准入条件, 法律支持系统不足;国外新闻媒体掌控的公众舆论对中国石油企业缺乏了解, 宣传报道的价值导向常常出现误解和误导, 难以树立起中国石油企业的形象。

(5) 在普通大众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 石油企业的污染环境的代价巨大。传统的污染环境的形象造成了公众的怨恨情绪, 容易引发社会事件。在海外经验中, 当地文化与中国石油企业的文化存在矛盾, 产生了文化误解。

3 文化传承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困境迎接挑战的法宝

中国石油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 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哲学, 这是中国石油企业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支撑, 是中国石油企业继续发展的不懈动力。在跨国经营时代, 怎样看待、利用和传承原有的企业文化精神, 是对企业决策者的考验。中国石油企业的文化传统形成于60年代初的大庆石油会战。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年代, 困难的条件下, 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石油开发的大会战, 打了一场中国石油工业的翻身仗, 使中国石油的产量跨上了千万吨的台阶, 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形成了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以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

大庆会战之初, 我国正值三年自然灾害, 国外敌对势力的经济技术封锁气势汹汹, 如何使会战职工在困境中坚忍不拔、迎难而上, 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高效的开采石油、创造业绩成为取得会战胜利的关键。大庆会战的基本经验是用爱国主义和全局观念鼓舞士气, 用英雄模范引领方向, 带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用岗位责任制度真抓实干, 苦练基本功, 培养“三老四严”的过硬作风;其核心哲学理念是关心人, 激励人, 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 树立铁人形象, 用英雄模范引领前进的道路。铁人是1205钻井队的队长王进喜。1960年3月, 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 带队创造多项业务纪录, 打出了会战后的第一口油井, 创造了全国钻井的新纪录。榜样的树立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工人劳动积极性, 广大职工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在广阔的百里油区会战工委开展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群众性的岗位练兵活动, 塑造了传承至今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2) 立足岗位, 苦练内功,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由于石油工业生产技术密集, 野外作业分散, 非常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 为使数万名职工做到令行禁止、秩序井然, 长期以来, 大庆油田从规范职工日常的生产行为入手, 从每一个岗位做起, 做到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专责,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 建设符合油田实际、体现行业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 把油田纷繁复杂的任务具体到岗位, 落实到职工, 培养出了过硬的队伍作风。

(3) 真抓实干, 苦练基本功, 培养“三老四严”的过硬作风。“三老”是指“当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突出的是一个“实”字, 体现的是科学求实的认识路线;“四严”是指“严格的要求, 严密的组织, 严肃的态度, 严明的纪律”, 突出的是一个“严”字。形成和培养“严”字当头, 细致成风的习惯和作风。

大庆会战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形成了石油行业独有的企业文化产品, 支撑这些产品的内在精髓和核心是企业的经营哲学理念。中国石油企业经营哲学的理念是从人出发, 关心人, 激励人, 立足于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管理工作势必越来越复杂, 但不管任何时代和条件下, 人本主体的哲学管理概念都应是核心理念。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上, 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战略已形成共识, 成为面对复杂形势, 跨国经营时期的战略管理和文化传承的中心。

中国石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文化传承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创业的根本。面对跨国经营的复杂多变的形势, 应从文化传承中吸取方法和勇气。

(1) 发扬不畏困难, 迎难而上的大庆精神, 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在生存空间狭小, 遭受排挤的形势下, 根据自己的实力, 采取放大抓小, 外线作战的战略, 重点突破非洲、南美等欧美国家不关注, 有反美反欧情绪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中国石油企业展开外线作战, 不与巨头公司在中东死打血拼, 而是在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的非洲区块, 集中优势兵力, 做足充分准备, 是有可能另起炉灶, 打开局面的。

(2) 苦练内功, 狠抓作风, 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大庆经验的核心是在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中, 发挥主观的能动性, 重视人这个关键因素。中国石油文化哲学的核心是关心人, 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今天, 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经营中, 员工队伍的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在海外工作中, 石油员工除了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外, 还要增强交流沟通能力, 学习和掌握东道国的语言, 提高表达能力, 以便于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恰当地与当地的新闻媒体、公众机构交往和沟通。同时, 还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宗教和习俗, 减少文化误读和因为违反宗教、生活观念而产生的误解和摩擦。

(3) 外树形象, 打出品牌, 提高公众认可度。在大庆会战中, 树立起石油职工“特别能战斗”的形象是大庆会战的成功经验。今天, 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经营中, 树形象, 打品牌, 使中国石油企业的形象深入人心, 获得东道国政府、公司和民众的认可, 为石油招标和开发打开通道。1997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标苏丹1、2、4区块项目, 包括油区资源开发, 兴建1505公里的石油输送管道, 兴建喀土穆炼油厂。在中国人进来之前, 美国公司争取到世界银行集团的贷款, 但是, 开发带有附加条件。而中石油公司的进入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还给当地带来了就业和税收, 帮助当地建设学校和医院, 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这些举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受到当地媒体和公众的认可。

(4) 对外方雇员, 采取本土化策略, 建立骨干体系。外方雇员与中国公司的文化误读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有生活习俗层面的, 如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徒定时礼拜, 禁止女性抛头露面等等;有思想观念层面, 如外方雇员对爱国主义情绪, 加班加点劳动十分不认同。他们认为加班是违法的行为, 甚至发生罢工;因此, 生活层面问题及时沟通, 提供方便, 容易解决;价值层面我方要按照法律规定, 小心从事, 减少摩擦;对外方雇员加强企业文化学习, 采取本土化策略, 吸收骨干, 形成梯队, 自我管理[5,6,7,8,9]。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是全新的事业, 需要大量的适应性和创造性磨练, 然而, 创新的基础是继承, 没有继承的创新是空中楼阁, 是无源之水。盲目模仿西方石油公司的管理经验是错误的, 不但不是创新, 只是模仿和爬行;简单地抛弃自己长期积淀而成的企业文化成果和经验, 进行所谓的创新, 同样是有害的。在跨国经营时期, 只有继承传统文化, 才能增强自信心和凝聚力。当然, 继承不是照搬照抄, 而是合理的取舍, 是对传统合理部分的挖掘和发扬光大。

进入新世纪后,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公司的业务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效益逐年提高, 三大石油公司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2年斥资2116亿美元收购了代文能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2003年中标阿尔及利亚的油田开发项目和炼油厂建设、经营和销售项目, 获得了15%以上的收益。中国石化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 加大海外新项目开发力度, 成功收购瑞士的阿迪爱斯公司, 海外新增权益石油可采数量1.1亿吨, 天然气可采储量793亿立方米, 新增原油产能851万吨。中海油出资6亿美元, 收购了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五个油田的部分权益, 带来了4000万通权益油产量, 使得中海油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2]。2011年, 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 中石化排名第五;中石油紧跟其后, 排名第六, 双双进入了世界500强中的前十名巨型公司行列。中海油由排名162名, 比2010年的252名前进了将近100名。中国三大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海外经营的成功运作和成功的企业文化传承。企业文化传承成为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支撑和成为世界级的稳健发展的基石。

摘要: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时代已然到来, 如何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突出重围、稳定发展, 经营中的文化传承是当今企业经营者应该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分别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时期文化传承作为依托的必要性、跨国经营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文化传承如何作为走出困境迎接挑战的法宝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结合真实案例和数据, 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时期的文化传承问题深入思考, 并给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跨国经营,企业文化,文化传承,大庆会战,人本主体

参考文献

[1]曹旭晖, 张雪艳.从安然公司破产看美国公司治理及借鉴[J].经济与法, 2002 (12) .

[2]刘立力.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N].石油大学学报, 2004 (2) .

以身作则保证企业文化传承 第9篇

现在, 联想员工已经达到35000人, 其中有7000多名国际员工。我们在2005年的时候, 专门请咨询公司给我们做了一年调研。调研的结果就是我体会到了企业文化的作用, 但是企业文化怎么定义?怎么形成、怎么起作用?以后怎么传承?我并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

当时定义企业文化有两部分内容:一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所有的员工从上到下, 大家应该知道做什么?知道什么做法好?什么不好或不许做什么?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里面, 有很多制度不一定是写到规章里面的, 但是希望每个人都往这方面去做, 这是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方法论。一个企业应该有自己的方法论, 即我们怎么去做事情?怎么样形成自己的管理规律。

我把联想的管理规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面的管理, 黄色屋顶的层面。屋顶的层次是说每一个企业都要对运行层面, 对它的管理进行深刻的研究, 这是我们认为小企业文化从小要开始建立, 但是小企业它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先得把自己行业是怎么回事, 弄的很明白, 就像当年联想很小, 我们在跟外国企业竞争, 如何进行竞争?这里面我们对每个行业的细小环节都进行了分析。那时, 执行力就很强。但是屋顶图这块, 每个企业跟每个企业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二个层面的管理, 我认为是基础层面的管理, 这方面, 几乎所有的企业应该都是差不多的。虽然说法不一样, 但是做法基本差不多的。

第一是机制体制的问题。你用什么样的机制让你的管理层形成主人的感觉?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机制问题。在管理上, 基础管理我认为有三件事要搞清:第一是建班子。怎么样建立一个真正的好工作, 配合很好的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 这里有具体内容;第二制定战略。这个班子怎么制定好的战略?用什么方法去制定?这里面要有详细的内容;第三是带队伍。怎么让你的队伍很好地打仗?就像解放战争的时候林彪围攻长春, 如果那些兵围不住, 被人家增援部队打垮了就不行, 所以兵能打仗很重要。怎么样带好队伍, 使你公司员工热爱企业, 会干活等等, 这些是带队伍的内容。

联想的企业文化定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里起着重要的作用。核心价值观在联想定义为企业利益的第一位, 然后是求实进取以人为本。各个企业核心价值观完全可以是不一样的, 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把企业列在第一位, CEO他们不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 企业状况就会出问题。

联想的企业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怎么传承的?我认为有三部分:第一是统一思想。大家想法一致, 即认为这到底是不是我们要做的事?企业利润第一位还是求实、进取、以人为本为第一位, 内容上大家要统一思想;第二是宣传贯彻。联想的做法是我们要“入模子”, 即新来的人要有一个“入模子”班, 给大家介绍联想规章制度、联想历史、联想管理和联想企业文化以及员工的交流。我很同意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是可以改变的, 这个模子的意思是人人进来就得进入这个模子里, 不能有人不遵守。如果新来的人有更创新的思想, 模子可以改动, 但是不管你带什么先进的思想来也得先遵守完固有的模子以后才能改, 不然这个公司就没法办了。

最重要是第三条, 怎么让文化能够形成和贯彻呢?统一思想宣传贯彻固然重要, 而第三条则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吧。我看到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是我在美国公司的墙上看到的标语, 话说的有点绝对, 但是在我自己体会中我觉得真的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句话是“以身作则, 不是劝导他人的重要途径, 而是唯一途径。”唯一途径的话说固然重了点, 但是以身作则确实是这个企业里能不能树立这个企业文化的根本基础。有的分公司形成自己的小账号, 要把小公司拉出去, 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 确实要以领导以身作则努力宣贯才能形成。

当企业办大办好以后, 大客户推介他们的子女或者关系人进入公司怎么办?我们在当时就制订了这么一个原则:不许子女进公司。我们这些人都是计算所出身的, 所以子女都是学计算机的, 那个年代学计算机比较时髦,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学计算机, 在中国念完在美国名牌大学念的研究生, 但是坚决不准他们进来, 如果进来在管理上一定有问题, 因为子女进来以后会造成管理障碍。如果人家推荐的重要人士的子女, 我们采取这样的政策, 由三个副总裁同时签字, 说明这个孩子不是跟我们任何个人的关系, 另外跟家长说明进来以后升迁全靠个人努力, 身份在公司是保密的, 在公司管理一视同仁。

所以, 我觉得以身作则, 然后积极宣贯, 这个企业风气就会不一样。

再说一个求实的例子。这个也是一个大毛病, 在我那个年代, 政治运动多, 所以大家要么说空话, 要么说瞎话, 最好是不说。因此要把话说就往实了说, 我觉得很重要。尤其在企业里不能自己骗自己。从迟到这块说起, 迟到本身是一个契约, 定下来几点开会就得几点开会, 差一分一秒都不行, 如果迟到了就得罚站。刚开始我们来公司的时候都觉得自己重要, 定到8点开会9点半也开不起来。第一次开会是我的老处长迟到, 我就让他站1分钟, 他当时很不理解, 我说老吴这个制度也宣贯过了您也听到了, 今天晚上很抱歉, 我到你们家里站一分钟, 但是你今天必须站一分钟。从那以后联想坚持了这个制度。我自己也迟到被罚站过三次。有一次在电梯里电话打不出去, 还有一次开会前碰到我们院长了, 我不好意思说我要开会, 结果说完话我回去就迟到了, 这样的事坚持做了以后, 所有人都知道制度就是制度, 说一句就是一句。从这个角度来讲, 以身作则确确实实是企业文化往下传承的最主要的因素。

各个企业都制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 这有点像登珠穆朗玛峰的峰顶, 从南坡也可以登上, 从北坡也可以登上峰顶, 但是不能一个部队一半从南坡上一半从北坡上, 或者大家爱从哪上就从哪上, 这样做是不称职的公司, 永远也管理不好。我认为, 公司执行力一定要强, 要么在北坡上要么在南坡上, 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必须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大家认真考虑好是什么, 然后坚决往前推, 这时候企业文化就能往前进展了。

联想的做法是我们要“入模子”, 即新来的人要有一个“入模子”班, 给大家介绍联想规章制度、联想历史、联想管理和联想企业文化以及员工的交流。

日本企业文化的传承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儒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一般地, 思想政治工作是诉诸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政治实践。这种实践的具体形式包括教育、宣传、组织和动员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类型, 是企业管理人员针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实施的宣传、组织和动员活动。企业文化被认为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 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 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 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文化包括一个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等, 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 器物层面, 主要企业的外部形象标示, 如徽记、吉祥物、logo、建筑物等;其二, 制度层面, 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 如商品生产、市场营销、人力管理等, 良好的制度设计是企业有序运营的保证。其三, 思想层面, 包括上述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精神等。企业文化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功能, 它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荣誉感, 有利于吸引人才, 并增强企业商品的吸引力, 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

从企业文化的概念、内容和功能中我们可得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关联。有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了两者的共同点:“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 都是以提高且与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相同的工作方向, 坚持服务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相似的工作内容, 如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传递企业经营理念等。”

企业文化具有传承的特性, 这种传承除了对企业自身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传承, 还包括对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包蕴的哲学观点、价值理念、道德思想、精神气质等, 正是一个企业可资使用借鉴的丰富的“文化养料”。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民共有和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 是中国人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 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稳定, 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 它也是民族企业构建企业文化, 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其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下面我们主要从儒家文化的传承浅析加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二、从儒家文化吸收方面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性格谦和宽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和乡邻关系, 倡导“里仁为美”,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即是中国人的“达仁”修养之经, 也反映了国人推己及人的人际交往格局。中国人爱好和平, 又忠勇不屈, 但凡面临民族危难, 甘愿挺身而出, “天下之大, 舍我其谁”, 这正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匡扶正义, 济世安民情怀的一种写照。吸收儒家文化传统,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竞争两个方面。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增强企业的文化内聚力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以上提到种种价值观念都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用以洞察人心、明辨事理、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文化资源。例如, “仁”、“义”、“礼”、“智”、“信”等, 是儒家的道德概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必要要求员工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具体内涵, 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将这些理念用以模塑员工的德行。儒家倡导自上而下的“仁爱”, 身居高位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当注重自身修养, 尊重员工的各种权益, 及时按时给予员工理应所得的报酬, 使其“有恒产则有恒心”, 这是企业留住人才最基本的渠道;其次, 正是“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 向员工施以“小恩小惠” (如员工生日、节日时赠予纪念物品, 不一定物质奖励) , 是员工激励的重要途径;再者, 向员工倡导忠信、理智、果敢的道德要求, 鼓励员工敢于直面困境、仗义执言, 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应当注意了解员工的家庭情况, 在员工面临结婚、生子、父母庆生等喜事时表示道贺, 以礼相待;而在员工面临丧亲、丧偶、离婚等困境时表示理解、给予支持, 帮助员工共度危机, 这是“德化”员工, 赢得员工的企业认同的重要途径。

2.“匹夫不可夺志”, 企业市场竞争的文化经营策略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文化具有顺应形势、积极用世的特性。这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而言, 是积极的精神动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注重培养员工自行刚健、联合对外的品行。而由于国人在感到外部危机之时, 常可以不自觉地团结一致,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注意培养员工的适度的危机感, 既可以避免企业内部的纠纷, 避免“祸起萧墙”, 又可以将员工有效地组织起来, 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这是企业目标激励的一种手段。此外, 儒家文化可以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文化营销手段。例如, 合肥“风波庄”酒家以“武侠文化特色餐饮”为立店宗旨, 提出独特了“品尝私家菜肴, 感受武侠文化”主张, 精心打造武侠、江湖为主题新餐饮服务模式, 这种“江湖文化”营销的背后的文化内核, 是儒家倡导的“道义”、“忠信”和“仪礼”。无独有偶, 创始于同一年 (2000年) 北京“俏江南”餐饮服务集团, 注重挖掘中国悠久的美食文化传统, 从企业外在的标示到经营理念, 无不渗透着中国儒士的审美情怀。“俏江南”以“时尚、经典、品位、尊宠”为经营理念, 大力提升餐饮服务精致典雅的文化品位, 试图给予每一位顾客品种丰富、口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产品和难忘的用餐经验, “俏江南”倡导正直、拼搏、仁爱、感恩的员工德行。上述两例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吸引顾客眼球、吸引人才的文化经营策略。

三、从儒家文化批判角度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批判和继承是弘扬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在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 也应当注意在传承中使之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 与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毋庸置疑, 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时期, 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型时期, 处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各种矛盾和思潮层出不穷。当前所谓的“国学热”,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人传统精神家园迷失后的觉解, 但任何“快餐式”的文化热潮, 其必然导致的结果是“囫囵下咽”、“食古不化”、缺少反思和交流, 甚而妄自尊大。在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 我们尤其应当运用批判的方法, 警惕儒家文化中存在的固有的缺陷。

1. 警惕儒家文化的保守性, 建设开放发展的企业文化

任何文化发展必然是反思和融合的结果, 是同异质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结果, 是传统文化同时代精神交汇的结果。我们应当警惕, 传统儒家文化具有“排外独尊, 固步自封”的特质。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 传统中国人习惯于“是古非今”:“克己复礼为仁”、“言必称尧舜”, 儒家士子慨叹人心不古, 推崇所谓的“先王之道”, 并将此视为放之四海的普遍法则。“代圣人立言”, “为往圣继绝学”, 传统文人士大夫往往将此奉为使命, 固守已有的治理经验, 而无论其是否已经过时陈腐。此外,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 传统的中国人不习惯于接收异己的思维方式, 对外来文化充满敌视和恐惧,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缺乏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些都是传统儒家文化保守性的体现。因此, 我们在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 克服其固有的保守性是最基本的态度和原则, 尤其应注重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革新, 建设开放发展的企业文化。与其对固有的管理经验、模式、方法抱残守缺, 毋宁努力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 以适应现实的市场竞争。事实上, 我们看到, 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品牌, 由于竞争姿态保守、理念落后, 也由于技艺经验的手口相传和小作坊式的传统经营,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开的浪潮中日趋衰落。而北京同仁堂则是秉承悬壶济世、童叟无欺的“儒商”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成功经营典范。

2. 警惕儒家文化的等级性, 建设平等交流的企业文化

受专制统治和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社会内部自古以来存在“上君”与“下民”的对立, 《孟子》有云:“天降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师”, 君王被儒家认为是或希望是迎奉天命而治理民众, 儒家倡导的“仁政”均以此为前提。另外, 也存在“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区分的标准是“才德”, 如“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等。“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这是儒家的权力逻辑, 这种逻辑基于一种“偏见”, 即将手无权势的一般民众视作是无德无才的、只能是被统治、被教化、受治于人的“劳力者”;殊不知, 一般民众的“无才无德”或正是因为信息、权力的不对等格局造成的。这种等级性缺陷, 也是我们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当注意防范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竞争往往是信息的竞争, 优质的市场信息意味转瞬即逝的商机, 意味着对竞争对手最新情况的了解, 也决定了企业能否招纳贤才。而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 传统大企业往往以科层制管理的模式运营,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造成“劳力劳心”分工精细、信息不对等的格局。这种格局往往会有损员工的个性发展, 压抑一般员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造成人浮于事的情形。因此, 现代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融入或采用“扁平制”的管理因素或模式, 注重疏通信息沟通渠道, 让一般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层中, 分享企业管理的权力, 并将此作为一种员工激励的机制。

3. 警惕儒家文化的自私性, 建设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用“自我主义”概括中国的人伦格局和乡土文化特质, 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相对立, 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事实上, 无论道家还是儒家, 都以“追求自我”为中心, 只不过道家强调自由放任, 打破一切人为确立的礼法束缚;儒家强调“推己及人”,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由“个人至天下”的“人伦秩序” (礼治) , 用人伦约束个人, 只不过由于以自我为中心, 在这种“人伦秩序”中, 个人是不安分的, 所以“克己”原则成为尤其重要的道德要求, 与“推恩”原则相并列。这两者塑造了国民传统“劣根性”的不同层面, 比如将自由理解为无拘无束, 轻视法治和契约精神, 无视他人正当权益和公共集体利益, “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家瓦上霜”等。在传承儒家文化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应当注意建设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氛围, 反对不正当竞争。企业内部员工间的竞争是一个企业得以保持活力必要条件, 应当注意保持内部竞争的和谐有序, 培植企业作为员工的大家庭的信念和员工间共存共荣、休戚相关的意识, 防止煽风点火、阳奉阴违甚至人身攻击的恶性竞争局面, 将竞争导引在工作层面, 以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为宗旨, 在对外竞争中, 在当今中国, 我们看到许多通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滥用违法药剂甚至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等压低商品成本的“掮客奸商”, 这种行为危害公共安全, 也是一种目光浅陋的竞争行为, 这种行为与我们前面论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自私与放纵是紧密相关的。因此,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树立大局意识, 培育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准绳的竞争理念, 培育员工并增强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法治意识和现代企业家精神等。

参考文献

[1]刘琦译评.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 (3) 第1版.

[2]梁海明译注.孟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9 (4) 第2版.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10) 第1版.

[4]邹军.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关系探讨[J].人民论坛, 2010 (10) .

日本企业文化的传承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在饱受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的洗礼——经济大战,在这场战争中企业能够昂首屹立于经济的浪潮中,不仅要凭借强大的市场生命力,还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传承,才不会在经济的大战中覆灭。而承载着优秀传承的就是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传承不是文化的堆积,而是随着时间、岁月的沉淀。是一个企业的精髓、精神思想。

电力行业多年来在行业和地方政策的庇护下,受宏观经济的冲击明显小于其他行业,但这并不能逃脱市场经济的洪流,只有拥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保证电力行业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也就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推广的困难程度,首先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总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对于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掌握文化动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电力生产的第一线我们实行的是倒班制度,这就造成了企业文化推广时间上的不统一性,同时也阻碍了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大大增加了企业文化推广的难度。同时也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从微入手,分阶段,分类型的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员工本身的文化底蕴,自身素质,以及地域特点也越来越明显的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广企业文化,就要适应员工的地域性,文化差异性。开展些比较普及的,生动有趣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达到抒发感情,愉悦身心消除疲劳的目的。同时能将工作和生活恰当的融合在一起,使员工能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去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

二、电力行业安全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电力行业是一种高危行业,这一性质也决定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首先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之一:规范性。电力行业企业文化的规范性与其他文化的不同,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必须具有法律,法规或制度规章的效力,并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所以在安全文化建设这方面我们不但要保证安全生产秩序井然有序,也要做到事实有标准,人人有职责,达到行有路,量有尺,效有法。犹如军队的口令,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之二:科学性。安全源于科学,事故出于科盲与违章。电力中的安全科学是踏足在先辈们血与泪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要让员工把这些教训记在心里,刻在骨子里,时时以安全作为第一位,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三、正确处理好疏导与禁堵的关系,做到疏堵并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市场良莠并存,一些消极怠工,脱奸耍滑的消极思想也随着文化交往的加深流入企业,严重的腐蚀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面对这些消极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我们必须强化和坚守企业文化的阵地,做到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疏导,一手抓禁堵。所谓疏,就是要立场坚定的向员工灌输企业的荣誉感,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帮助员工自觉抵御消极思想文化的侵蚀危害,不断增强自身免疫力。所谓堵,就是坚持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只强调堵,而忽视疏,往往会适得其反。只强调疏,而忽视堵,疏也会显得软弱无力。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疏为主,疏堵并举,才能从根本上净化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比如某个企业文化口号是“勤奋工作、快乐生活”,简短生动。

结束语:

日本企业文化的传承 第12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达仁堂”的“申遗”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现代化进程持续加速的背景下, 我国文化生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化发展使我国许多传统技艺在逐渐消失, 大量珍贵的实物与资料不断遭受破坏。因此,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能够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近年来, 我国非常重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22号) 中明确指出,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 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对此, 各地方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积极响应。“达仁堂”于2009年开始申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10月, “达仁堂清宫寿桃丸宫廷秘方及其传统制剂工艺”成功入选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 “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工艺”成功入选。2013年, “达仁堂”传统国药文化和蜜丸制作技艺两个“非遗”项目又入选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达仁堂”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例如在中药文化展览馆的基础上,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立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人传播技艺、“非遗”项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以特装展示的形式组织企业员工积极参加各种“非遗”展示会;开展“非遗”走进校园活动, 等等。通过一系列有关“非遗”的举措和活动, 使“达仁堂”的“非遗”之路不断走向成熟, “达仁堂”也借助“非遗”, 不断向社会宣传企业文化与传统中医药文化。

可以说, “达仁堂”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离不开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达仁堂”的前身是有着300多年历史并为皇室提供御药的北京“乐家老铺———同仁堂”, 辛亥革命以后乐家第十二代传人乐达仁另立门户, 于1912年在北京创办“京都达仁堂乐家老铺”, 两年后在天津创建了“达仁堂”制药厂。从1917年开始, “达仁堂”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8家分号。此外, “达仁堂”还办有养鹿场、养蜂场、参茸庄等, 不仅实现了原料统一供应, 而且也促成了企业多元化发展。“达仁堂”是较早走上中药科学化道路的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 “达仁堂”就把中药最早的片剂———银翘解毒片、黄连上清片、香莲片和女金片推向市场, 推动了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经过多年的发展, “达仁堂”因其药效独到、质量上乘, 获得了“饮片华北第一, 蜜丸全国之王”的美誉。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携带着技术信息, 同时也传递着浓厚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来看, “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工艺”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生产主体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传统技艺, 尤其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性。

“达仁堂”与“同仁堂”同出一脉, 继承了300余年来“家传秘制”的制药经验与传统, 在药品的原料选择及炮制过程上恪守先辈所立下的堂规———“只求药物真实, 不惜重资, 炮制之术必求其精”。因此, “达仁堂”的产品在选料与炮制上都极为严格。以清宫寿桃丸为例, 这个药品是清朝“古稀天子”乾隆的御用秘方, 原名“蟠桃丸”, 最早的记载现于《清宫医案》的乾隆朝医案中。清宫寿桃丸的选料坚持以清代宫廷制药的选料方法和原则, 以优质药材入药, 并遵循清代宫廷特殊的古法炮制技艺进行精心炮制, 九蒸九晒、奶润酒煮, 使其品质完全达到清代宫廷秘制药的药效。“达仁堂”制作清宫寿桃丸所使用的人参选用吉林长白山腹地森林中的, 枸杞子选用宁夏中宁县所产之头茬, 地黄精选古怀庆府的大生地。除了对原料产地的要求极高以外, 药料采集的季节、入药的部位、药品的等级也都必须恰到好处以达到标准。在药品炮制上, “达仁堂”严格遵循祖辈流传的传统工艺, 对各种原料认真挑选, 投入使用前必须洗净并去除无用及有毒部分, 炮制过程中所用设备精良, 药料筛选与研磨过程严格。“达仁堂”在继承乐氏“祖传秘制”的基础上, 保留了许多独特的秘诀和招法, 这些都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别于物质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文化”, 必须由人去延续, 具有很强的口头化、身体化和非外显化特征, 清宫寿桃丸制作技艺正是以口授、身传、体验的方式进行传承的, 以“师徒制”的形式使传统知识技能得到继承。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技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达仁堂”在保护传承人和培养“传习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 “达仁堂”拥有一位市级传承人, 企业定期请传承人讲授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可以说, “达仁堂”传统工艺的传承并不保守, 企业不仅善于发现技艺精湛的员工并让其传授经验, 而且还设立奖励机制, 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例如开展企业技术等级认定工作, 挖掘在专业技术领域能力突出的技能人才, 使传统工艺的传承极具开放性。

传统技艺的发展既离不开对传统核心价值的继承, 更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而“达仁堂”对传统中药技艺的发展恰恰体现了这种创新的存在, 其主要做法是在保持传统技艺核心不变的基础上引进世界一流生产与管理技术, 以融汇中西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早在“达仁堂”初创时期, 创始人乐达仁就将他在英、德等西方国家学到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中药生产中, 改变了“前店后厂”的传统生产模式, 使“达仁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 “达仁堂”总经理乐肇基 (乐达仁的侄子) 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采用电动石磨电动罗筛, 安装冷冻机打深井建水塔, 这些举措都成为当时中药界的创举。20世纪80年代, “达仁堂”引进日本制造的小蜜丸制丸机、德国制造的热成型气泡包装机,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进入21世纪后, “达仁堂”加大了对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改造与提升力度, 包括包装生产机械化、药品有效成分提留现代化、产品质量追踪自动化等。

通过多年的努力, “达仁堂”已经具备了生产丸剂、软胶囊、硬胶囊、片剂、颗粒剂、中药提取、煎膏剂等多种剂型的能力, 突破了传统中药丸剂制剂工艺的局限。由于“达仁堂”的企业环境优良、技术设备与管理方式先进、药品质量上乘、药效显著, 早在1992年和1996年, “达仁堂”就分别通过了澳大利亚与德国GMP认证, 2002年首批通过国家GMP认证, 2013年又通过了国家新版GMP认证。目前, “达仁堂”药品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并在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中, “达仁堂”又将目光投向了非洲、北美地区以及俄罗斯市场, 这种“走出去”的品牌战略推动了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为了加速中药现代化, “达仁堂”兴建了中药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 并落户于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现代中药及植物提取中心、制剂中心和大型综合立体库房的中新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园。

“达仁”文化的形成与再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传统技艺与知识传承, 一定意义上, 技艺与知识是蕴含于一定历史与文化之中的, 有着鲜明的文化符号特征。“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工艺”背后所隐含的正是传统技艺所承载的文化符号, 这种文化符号是“达仁堂”企业文化的精髓, 它与企业历史、生产理念交织在一起, 共同型构出了技艺背后的“文化空间”。

“达仁堂”的字号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我国儒家哲学文化气息, 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通达”、“仁爱”等词汇, 在视觉与听觉上首先给人们一种心理关怀。从深层次上讲, 传统文化中的“达”重视内在与实效, “仁”则是一种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这与中国人讲求实际、注重内省的特质是相吻合的。具体到“达仁堂”的发展上, 以“达”、“仁”作为企业文化的根基并以此打造企业形象, 对企业道德、企业文化传承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要求和强大的约束力。“达仁堂”的创始人乐达仁以自己的名字为企业命名, 同时提出了“达则兼善世多寿, 仁者爱人春可回”的制药理念, 这使得企业从创建伊始就具备了一种造福于民、回报社会、文化共享的社会情怀, 在这种情怀的感召下,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达仁”文化。这种“达仁”文化使企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一个整体性的文化结构中, 也成为“达仁堂”打造品牌、树立形象的基本准绳。以“达仁”文化为核心, “达仁堂”大力开展诚信文化建设, 使“达仁”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前文已述, “达仁堂”在药品的选料和炮制过程中严格遵循祖训, 使传统技艺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在产品现代化生产过程中, “达仁堂”依旧坚持传统制药特色, 做到了“四个不变”即:地道药材等级不变、正宗药材产地不变、制药理念不变、炮制工序不变, 在产品质量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在此基础上, “达仁堂”通过建立质量把控网络、改进质量管理机制、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等方式使产品生产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保证效率。为了使企业产品得到更广泛消费群体的认可, “达仁堂”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的能动性, 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 “达仁堂”对员工进行定期文化培训以提升员工的诚信文化素质, 将“诚信为本, 以义取利”的经营观内化为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 使员工能够主动参与到企业文化诚信建设中, 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企业诚信文化氛围。在对外宣传上, 除了消费者的口口相传之外, “达仁堂”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与网络平台, 面向社会对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进行宣传, 使更多的人了解“达仁”文化, 促使这一企业文化融入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体系中。

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是“达仁”文化的另一表现形式。早在1921年, 积累了一定资本的“达仁堂”创办了“达仁女校”, 让上不起学的女孩享受教育的机会。1924年, “达仁堂”开办了“达仁眼科诊所”, 义务为穷苦百姓看病。每逢灾年, “达仁堂”必对受灾群众施以衣物、药物等给予救助。这些善举都为“达仁堂”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与口碑, 为企业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笔无形的财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达仁”文化不仅没有被利益所腐蚀, 反而在新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并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容。“达仁堂”继承传统, 继续在教育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大力支持教育事业, 捐资助学。在近些年突发的天灾与瘟疫事件中, “达仁堂”总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例如在2003年“非典”时期, “达仁堂”及时组织员工生产“预防非典中药液”;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期间, “达仁堂”无偿向灾区捐款捐药。除此之外, “达仁堂”还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 如定期举办各种公益健康讲座、深入社区宣传健康知识与中医药知识等。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 “达仁堂”的品牌得到了宣传、社会资本得到了积累、“达仁”文化得到了弘扬。当然, 这个过程不仅是“达仁堂”产品惠及社会大众的过程, 而且也是企业文化、中医药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结语

“达仁堂”的历史与经验表明, “老字号”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持续发展, 需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打造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并依此引导企业发展。如果刻板地遵循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和炮制技术, 医药类“老字号”企业将会丧失发展活力, 很快被现代市场经济所淘汰, 传统技艺也将变成对传统的“记忆”。“达仁堂”的独到之处在于通过开放的、多元化的方式培养企业传承人使传统技艺具备一种“活态”特征;通过申请专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与保护工作使传统技艺始终具备焕发新活力的潜质;通过不断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与生产设备, 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保持传统技艺持续增值。概言之, 围绕“达仁”文化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企业形象是“达仁堂”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国发[2005]42号) .

[2] .“达仁堂”内部资料:“国宝达仁堂, 百年铸辉煌”.

[3] .“达仁堂”内部资料:“百年达仁, 传承发展”.

[4] .“达仁清宫寿桃丸古法炮制显奢繁”, 达仁堂企业网站, http://www.darentang.com.cn/bencandy.php?fid=157&aid=7006.

[5] .“达仁堂开展技术等级认定工作”, 达仁堂企业网站, http://www.darentang.com.cn/bencandy.php?fid=149&aid=6978.

上一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下一篇:乳腺微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