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疗效论文范文

2024-09-01

清除疗效论文范文(精选10篇)

清除疗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脑出血,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观察

脑出血为临床多发疾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 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效果并不理想[1]。我院给予40例脑出血患者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 经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2], 排除伴有严重精神疾病者。患者中男50例, 女20例, 年龄43岁~79岁, 平均年龄 (59.7±9.0) 岁;血肿量在30~120 m L之间;术前双侧瞳孔散大者24例, 单侧瞳孔散大者46例。随机分为A、B 2组, 其中A组患者30例, B组患者4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A组患者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确定血肿位置, 并做一切口, 长度为6 cm, 开小骨窗, 长度为2.5 cm~3.0 cm, 然后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对血肿进行清除。给予B组患者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治疗, CT确定靶点, 一般多选择血肿最大的一层中心往后1/3处, 通过立体定向原理对其进行定位。选择适当的颅内血肿穿刺针对血肿进行碎吸, 并用尿激酶冲洗引流。术后给予2组患者同样的控制血压、降颅压等常规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进行观察, 主要按照ADL进行评定, 其中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恢复为1分, 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恢复为2分, 需要他人协助为3分, 卧床但意识清醒为4分, 植物状态生存为5分[3]。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对比

A组患者清除率≥80%所占比例为66.7%, B组患者清除率≥80%所占比例为87.5%。2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A、B 2组患者术前生存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但B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为临床治疗脑出血最为常用的方法, 但因手术操作较为复杂, 且手术视野不清晰, 导致血肿清除并不彻底, 术后再次出血现象较多;同时因其需要对患者行全身麻醉处理, 切口较大, 对脑皮质等造成的伤害较大。而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无需开颅, 可对血肿直接进行穿刺并抽吸, 不会对脑组织造成较大损伤, 且只需局部麻醉即可, 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更具有安全性与实效性。但应注意在使用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时, 应保证患者脑出血时间在6 h以后, 血肿凝固完全, 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诱发继续出血现象。本文给予2组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 结果证明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率更高, 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改善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灿达, 曹国强.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颅骨钻孔溶栓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效果比较[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 (7) :51-52.

[2]曹亮辉, 沈伟俊.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临床体会[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3, 13 (2) :146-147、150.

清除疗效论文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132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各66例,微创组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开颅手术,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于手术后1个月、3个月采用Kamafsky行为能力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微创组病死率为3.03%低于传统组的27.27%,微创组患者术后Kamafsky评分逐渐增高,高于对照组同阶段的评分,统计学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46-01

脑出血是脑实质内急性的自发性的出血过程,其最常见原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1-2]。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存在较多争议,目前内科多采取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改善细胞代谢等保守治疗方法,外科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是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一直是脑外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外科常[3-4]。随着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和应用,笔者将微创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66例患者的治疗中并与采用传统手术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2例,其中男76例,女56例,年龄47~66岁,平均(55.9±12.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12h。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5],并经头颅CT 或MRI检查证实。其中清醒52例,嗜睡33例,浅昏迷28例,深昏迷19例。其中内囊出血55例,基底节区出血38例,壳核出血17例,丘脑出血22例,其中10例破入脑室,出血量30~40ml。将入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各6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做好手术和抢救准备。

1.2.1 微创组手术方法:通过CT对病灶进行定位,标记手术切口,选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从头表穿刺点沿确定好的穿刺路径以电钻为动力钻透颅骨达到血肿穿刺靶点,选择直径合适的吸引管对血肿进行吸除。较大较硬的血肿先电凝碎化,再进行吸除,同时严格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

1.2.2 传统开颅组手术方法:通过CT对病灶进行定位,开大骨瓣,切开脑硬膜,直视下切开皮层缓慢进入血肿腔,直视下清除血肿,严格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根据脑压情况选择是否去除骨瓣。

1.3 疗效评定 观察2组病死率,手术1个月、3个月采用Kamafsky行為能力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证明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有效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1~3个月,微创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3.03%;传统组死亡18例,病死率为27.27%;微创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对2组患者的行为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微创组术后1个月、3个月Kamafsky评分均高于传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2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Kamafsky评分情况比较 ( X±s)

组别例数1个月后评分3个月后评分微创组

传统组66

6656.56±9.68*

46.35±7.4565.56±8.25*

53.26±8.65 注:和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形成可分3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血肿形成期,一般在发病后6h以内;第2阶段水肿形成期,多在出血后6~48h;第3阶段即水肿加重期,出血2d后,出现周围组织的变性、坏死、出血等继发损害,而且血肿和水肿的占位效应更加明显。因此要在出血后6~24h内及时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同时阻止血肿分解产物的毒害作用而引起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

传统的开颅手术对机体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脑组织和周围组织损伤较大,易遗留各种并发症,特别是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影响较大,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尤其是对老年患者、体质较差或有较重疾病的患者要慎重进行手术,以免发生危险。微创血肿清除术在CT引导下进行定位手术,精确度高,对机体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小、止血彻底、清除血肿完全彻底,避免对周围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并发症少。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创组病死率为3.03%,低于传统组的27.27%,微创组患者术后Kamafsky评分逐渐增高,高于对照组同阶段的评分,统计学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可以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雷阳 李雷雷.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现状及疗效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35(9): 1301-1303.

[2]杜向阳 桂明 韩飞 等.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安徽医学 2009, 30(11): 1312-1314.

[3]王爱平,张小林,朱遂强,等.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5,9(4):185-187.

[4]黄华东,黄海能,邓元央,等.三种微创术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47.

清除疗效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9月份-2011年2月份因各种疾病引发生脑血肿形成就诊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患者 (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 , 其中男性36例, 女性34例, 患者年龄23岁-70岁, 平均年龄 (41.2±3.4) 岁, 对照组56例患者 (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 ,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26例, 患者年龄21岁-72岁, 平均年龄 (42.4±3.2) 岁, 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等基本资料均经统计学分析,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禁忌症并且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经头颅CT检测证实脑血肿形成。治疗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首先利用CT进行血肿定位标记, 依据血肿大小选择适宜的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局麻下实施穿刺。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同时穿透颅骨及硬脑膜, 以防止发生硬膜外再出血等并发症。注射器轻抽可见血液回流, 证明穿刺针到达血肿中心。连接侧管后插入血肿粉碎器, 10000U肝素加入到500mL生理盐水中推注至血肿中, 依据“等量置换”或“出多于入”的原则充分冲洗。生理盐水4mL稀释2万u尿激酶后注入颅内, 夹闭引流管, 查无异常, 术终。手术每日2次开放引流管。加强引流管护理, 观察病情变化。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

1.3 疗效评价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CT检查血肿清除, 病残程度0级;好转:临床症状好转, CT检查血肿清除或占位效应明显减轻, 病残程度≤3级。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或恶化, CT检查血肿清除或占位效应未见减轻, 病残程度>3级。总有效率=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7.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们观察记录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患者治愈36例, 比例为51.4%。好转22例, 比例为31.4%。无效例数为12例, 比例为17.2%。总有效率为82.8%。对照组患者治愈17例, 比例为30.4%。好转19例, 比例为33.9%。无效例数为20例, 比例为35.7%。总有效率为64.3%, 明显优于对照组, P均<0.05, 差异存在显著性。

3 讨论

脑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极大的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脑血肿能够引发脑水肿、局部脑血流量循环障碍等并发症, 损伤成神经功能而导致严重后遗症, 严重者可继发脑干损害、中枢衰竭甚至死亡。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及时进行清除血肿, 解除血肿占位性反应, 阻断血肿溶解与吸收造成的脑损害, 降低继发性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开颅清除血肿及内外减压术是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 其虽然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但是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以及病死率高而在临床上受到限制[2]。随着微创穿刺技术不断的发展, 微创手术的适应症不断拓展,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有研究报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方便以及并发症少的优势[3]。通过表1的结果, 可以看出, 治疗组患者治愈36例, 好转22例, 总有效率为82.8%, 明显好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 P均<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 微创清除术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治疗效果显著的优势, 是治疗脑血肿较为理想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脑血肿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9月份-2011年2月份因各种疾病引发脑血肿形成就诊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2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患者 (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 , 对照组56例患者 (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 ,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8%,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 微创清除术治疗脑血肿创伤小, 恢复快, 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血肿,微创清除术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内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对脑血管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司文, 符水, 郭东辉, 等.简易立体定向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 (3) :315-317.

清除疗效论文 第4篇

第一作者简介:石通和(1974.2-),男,大学本科,骨外科主治医师,湖南省怀化市智德医院骨外科主任。

【摘要】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神经减压及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29 例患者中胸椎结核7例,胸腰段结核16例,腰椎结核6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继续化疗6~12个月,佩戴支具3个月,定期复查神经功能、X片,每月监测肝功能、血沉、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结果:随访12~72个月,平均32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少量丢失;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结论:胸腰结核伴截瘫及时充分地减压神经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单纯植骨融合和有效的外固定制动治疗的远期效果良好。

【关键词】脊柱结核;截瘫;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可导致腰痛、脊柱破坏变形、窦道形成、神经脊髓损伤等。体质消耗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8年9月开展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截瘫2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临床资料:本组29例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13~74岁,平均38岁;病变节段:胸椎7例,胸腰椎16例,腰椎6例;其中单节段8例,多节段21例。患者均有病变节段不同程度的疼痛、脊柱破坏变形; 2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 Frankel分级: E级3例, D级16例, C级8例,B级2例。病人有或无结核病史,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柱后凸,皮肤窦道,下肢麻木无力或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截瘫,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0~25°,平均6°。

1. 2 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2~3周正规四联抗痨治疗,抗痨治疗后复查血沉、肝功能、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血沉有明显下降者,一般<30mm/h即可,体质差者给予支持治疗。对于伴有肺部结核者,术前常规行肺功能检查。体温基本正常,病人一般情况明显改善后行手术治疗。依据病变部位不同采取不同手术入路:胸椎结核取肋骨切除胸膜外入路,胸腰椎结核取胸腰联合入路,腰椎结核取腹膜外入路。术中显露病椎后,切开脓肿,吸净脓液后,刮除肉芽组织及干酪样物质,清除压迫脊髓的死骨、变性的椎间盘,显露出脊髓外硬脊膜,充分减压脊髓,用双氧水、稀碘伏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植入自体髂骨(部分加用肋骨),钛板,椎体钉内固定,固定螺钉尽量选在非病变椎体。置入链霉素和生物蛋白胶。术后即佩戴专用矫形支具绝对卧床,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术后卧床4周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动。术后继续3~4联抗痨治疗,疗程6~12个月。抗痨治疗其间每月复查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

1. 3 疗效评价。

脊柱结核的治愈标准: ①术后病例经药物治疗半年以上,全身情况良好,无发热,食欲正常,局部无疼痛。②血沉多次复查均在正常范围。③X线片显示病变椎体已骨性愈合,植入骨块生长良好。病变区域轮廓清楚,无异常阴影。④恢复正常活动和轻度工作3~6月,无症状复发。

2 结果

手术切口29例均甲级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随访12~72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结核症状无复发,血沉在正常范围, X线片显示病变椎体己骨性愈合,无其他并发症,日常生活可自理;影像学观察:X片均显示植骨块密度和位置无变化,骨小梁通过融合区或有明显骨痂与相邻椎体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脊柱后凸畸形无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期内角度丢失为0~25°,平均6°;按Frankel标准术后神经系统损害全部获I级以上改善,达到脊柱结核的治愈标准。

3 讨论

3. 1 胸腰椎结核发病率高:

目前,全球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例数居世界第一位。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中发病率最高,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50%左右。脊柱结核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由于胸腰椎结核常引起椎体破坏,压迫神经,导致截瘫,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治疗颇为棘手。

3. 2 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胸腰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必须全面考虑患者全身状况、病变程度,不可任意扩大手术指征,通常的适应证如下: ①有明确结核病变部位和寒性脓肿;②病灶内有较大的死骨或空洞;③窦道形成并经久不愈;④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存在脊髓、马尾神经受压征象; ⑤病变节段发生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全身情况差,有明显贫血或低蛋白血症,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其他部位有活动性结核病灶者;对抗结核药产生耐药性,抗结核治疗无效者,应属于脊柱结核的手术禁忌证。在临床实际上,对某些病情较轻,药物治疗效果明显者,小儿患者以及全身情况较差、重要脏器疾患而手术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均宜非手术治疗。对有神经功能受损,脊柱畸形或不稳,化疗效果不佳,病情进展的患者应积极手术,合并完全截瘫或局部脓肿即将破溃时应尽早手术,一旦发生截瘫者应尽早施行手术。在抗结核药物的控制下,及时彻底地清除结核病灶、可以大大缩短疗程,预防畸形或截瘫的发生,可以显著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我们认为,术前患者应接受至少2周的正规抗结核治疗,以血沉降低和全身状况的改善为指标;当血沉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减轻时即可行手术治疗;术中结核病灶必须清除彻底;术后化疗一般要维持6~12个月。

3.3 手术方式探讨:

20世纪50年代国内方先之提出了单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术。其目的是清除病灶及椎管内脓液、干酪样坏死物、死骨,保障抗痨药物渗透,促进病灶愈合,解除脊髓压迫。不足之处是病灶清除后椎体间残留较大的空间,由于脊柱前中柱结构的破坏和缺失,造成脊柱不稳,后凸畸形加重,及由于椎体骨随时对脊髓的压迫和椎管狭窄,造成迟发性神经损伤。20世纪60年代,香港Hodgson、Stock首创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因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可靠的重复性而被广泛接受,被誉为“香港术式”,成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但存在局部稳定性不足,术后卧床时间长,后凸畸形矫正力不足等缺点。近十年来,随着对脊柱结核病理的深入认识、脊柱内固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为解决上述术式中常见的植骨块塌陷吸收等并发症,以及在矫正和预防后凸畸形的不足等问题,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之后,一期或二期使用前后路内固定,即刻增加了病变节段的稳定性,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并加以维持,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张正廉[1]认为对于脊柱后凸畸形,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可避免内植物和感染病灶直接接触,同时提供了可靠的内固定,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马远征等[2]统计2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h,平均出血450ml。说明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风险大,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中存在明显的弊端。而单纯的病灶清除术无法提供早期脊柱稳定性,术后需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的可行性已被大量临床病例所验证,金大地等[3]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1例严重胸腰椎结核患者,16个月随访结核均治愈无复发,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3.8个月,矫正角度达18°。对于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患者及时充分地减压神经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病灶清除是否彻底,减压是否充分,对术后恢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其优点在于显露清楚,能够在直视下彻底清除椎体及周围的病变,椎管减压充分,安全可靠,不易损伤脊髓、神经根及大血管,脓肿清除可减轻其对周围组织的进一步破坏,防止结核菌血性播散[4],病灶清除后方便椎体间植骨融合。胸腰椎结核植骨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恢复被结核破坏了的脊柱正常序列及其生理弯曲,稳定脊柱和减少畸形。前路椎间植骨具有支撑作用,能够部分矫正后凸畸形,而且植自体髂骨融合快。近来文献报道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的同时辅以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更好的矫正了脊柱后凸畸形。我们本组29例患者远期随访中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无明显丢失,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我们认为这是规范植骨融合和有效的内外固定治疗的共同结果。手术前我们为每个患者专门制作个体化矫形支具,该支具既贴身又坚强,术后立即24h佩戴专用矫形支具并绝对卧床,由脊柱专科护士指导翻身等护理,卧床4周后下床仍佩戴支具3个月以上,有效的内外固定制动治疗能减少植骨块松脱机率。手术中我们取三面髂骨前路椎间植骨,其支撑作用较好,同时辅以内固定,避免植骨块塌陷吸收,这些都是取得良好远期治疗效果的基础。

3.4 感染手术内固定使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六十年,但该不该使用内固定?什么情况下使用内固定?目前仍有争议。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病灶局部得到可靠制动,防止术后畸形矫正的丢失,有利于脊柱结核的愈合。然而目前有过度强调通过内固定来增加脊柱稳定性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内固定虽然显著提高了重建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但同时牺牲了脊柱的节段运动功能,将不同程度地导致邻近节段的退变。内固定只是提供暂时固定,术后脊柱局部要达到坚强稳定要依靠牢固的骨愈合,而非内固定。目前结核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多,前路内固定位于病灶内,是潜在的感染源,若结核未控制或再活跃,再次取出内固定物困难。另外对有窦道的病例也有风险。临床上有报道内固定术后感染、脓肿、窦道发生,甚至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引起周围脏器与血管损伤等病例,导致手术失败。前路手术内固定物置入未受影响的椎体,手术术野暴露需增宽,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Yilmaze等报道应用前路内固定,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50%。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脊柱结核手术应用内固定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盲目扩大内固定应用范围和固定节段。我们认为,脊柱结核治疗应用内固定的适应证为:①脊柱结核已造成严重的椎体破坏和塌陷,在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必须以植骨修复骨缺损和恢复椎体间高度者;②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对脊柱稳定性有显著损害者;③脊柱严重或进行性后凸畸形需要矫正者。对于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椎体结核、附件结核,单纯行病灶清除或病灶清除加椎间植骨就已足够。

总之, 胸腰结核伴截瘫及时充分地减压神经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一期单纯植骨融合和有效的内固定治疗的远期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马远征,胡明,才晓军,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2):68-73

[2] 张正廉.椎弓根螺钉在治疗胸腰椎结核中的应用[J].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4,27(4):10-12

[3] 金大地,陈建庭,张浩,等.一期前路椎体间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900-902

[4] 秦世炳,董伟杰,管波清,等.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治疗脊柱结核112例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3):141-144

作者单位:419323 湖南省怀化市智德医院

清除疗效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66例, 其中男36例, 女30例, 年龄35岁~57岁, 平均年龄 (52.24±12.36) 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 2组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微创治疗, 给予观察组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使用YC2212-24型高压氧舱对患者进行治疗, 将压力调整至0.2 MPa, 将升压时间控制在20 min, 对压力水平进行检查, 当确认压力水平处于稳定状态后, 帮助患者佩戴氧气面罩进行吸氧, 吸氧时间控制在1 h, 患者每吸氧20 min休息5 min, 将减压时间控制在30 min。患者1 d吸氧1次,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3 效果判定[2]

对2组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统计, 并进行比较。脑水肿体积方面采用美国In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计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采用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该评分标准总分为45分, 评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同时间脑水肿体积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第1, 2, 3周时, 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2组患者不同时间NIS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第1, 2, 3周时, NI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 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后继发水肿和神经损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有较多的共同因素[3]。目前在临床中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没有统一的定论,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该病与血肿的某些成分及反应过程中转化的某些神经毒性物质有关。

早期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治疗方法, 其可对进行微创血肿清除后继发出现脑损伤的患者予以有效的保护, 明显提高患者脑组织的供氧量情况, 维持脑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 并明显提高一些抗氧化酶的生物活性, 彻底清除氧自由基, 明显减少血清细胞的黏附分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对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高压氧治疗还可减少相关白细胞的浸润情况, 进而明显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同时, 对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体内的炎症细胞的活性进行明显抑制后, 可积极维持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 早期高压氧治疗可促进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的正常脑组织部位血管的收缩情况, 使颅内压下降, 使缺血部位的血管明显扩张, 促使血流的速率增加, 有助于微血管的开放, 并增强侧支循环的建立, 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在第1, 2, 3周时, 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 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患者在第1, 2, 3周时, NI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从而充分说明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缩小患者脑水肿体积, 并且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较好。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66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微创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 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第1, 2, 3周时, 脑水肿体积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观察组患者在第1, 2, 3周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S)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早期高压氧对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缩小患者脑水肿体积, 并且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较好。

关键词:微创血肿清除,脑出血,早期高压氧,脑水肿,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姚宏伟, 周海云, 陈轩, 等.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 (1) :48-50.

[2]高仰峰.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4, 12 (33) :105.

清除疗效论文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2例, 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观察组:男27例, 女14例;年龄33岁~74岁, 平均年龄 (54.45±4.63) 岁;临床表现:深昏迷7例, 浅昏迷11例, 嗜睡11例, 意识清楚12例;轻度偏瘫16例, 完全偏瘫25例;头颅CT结果:基底节区出血32例, 丘脑出血2例, 皮质下出血7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SSS) :1~15分11例, 16~30分26例, 31~45分4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3例;年龄33岁~73岁, 平均年龄 (53.68±4.01) 岁;临床表现:深昏迷例6, 浅昏迷12例, 嗜睡12例, 意识清楚11例;轻度偏瘫17例, 完全偏瘫24例;头颅CT结果:基底节区出血31例, 丘脑出血3例, 皮质下出血7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SSS) :1~15分12例, 16~30分25例, 31~45分4例。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传统内科保守治疗, 患者给予脱水、利尿、降压等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采取微创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根据CT检查结果进行手术, 首先确定血肿位置、大小、形态, 其次确定穿刺靶点, 根据实际情况抽吸血肿, 生理盐水冲洗残余液态血肿, 注入尿激酶溶解陈旧性积血直至完成。术后复查CT, 拔针, 调整血压, 抗生素常规治疗等。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基本治愈:SSS评分降低超过9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SSS评分降低46%~89%, 病残程度1~3级;有效:SSS评分降低18%~45%;无效:SSS评分降低小于18%, 甚至病情病情恶化。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基本治愈14例, 显效11例, 有效10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5.37%;对照组治疗后基本治愈5例, 显效8例, 有效8例, 无效20例, 总有效率51.22%。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和内科保守治疗为主[3]。传统的手术方法因创伤大, 术后不易恢复, 患者病死率较高[4]。微创清除术是一种可短时间内清除血肿、改善血液循环的有效措施, 逐渐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其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 采取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谈声建, 肖飞.微创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4) :48-4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M Karabiyikoglu, Y Hua, RF Keep, et al.Intracerebral hirudin injection attenuates ischemic damage and neurologic deficits without altering local cerebral blood flow[J].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2004, 24 (2) :159-166.

[4]李春永, 姚鸿儒, 王春侠.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1) :122-124.

清除疗效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入院的12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平均分成保守治疗组和微创手术组, 每组62例, 年龄39~68岁, 平均53.67岁, 男72例, 女52例。入选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经CT证实, 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在30~50mL;所有患者均是在脑出血后24h内给予治疗, 基底节出血97例, 丘脑出血18例, 皮下出血9例, 没有破入脑室的情况。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差别, 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组采用脱水降压来稳定血压, 根据情况对症治疗同时要预防并发症。微创手术组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根据颅内CT定位血肿部位, 选取血肿最大层面定位为靶点, 局部麻醉, 常规消毒, 选用合适长度的YL2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刺穿刺针为钻头, 用电钻带动穿刺针钻透颅骨、硬脑膜, 然后取出电钻, 改用钝圆塑料针芯, 将穿刺针向血肿层面推进, 当有陈旧性血液流出后, 盖上盖帽, 侧孔连接引流管将血肿液抽出, 慢慢匀速抽吸, 无陈旧性血液流出时, 再采用针形血肿粉碎器, 用生理盐水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加肝素1~2mg对血肿部位进行反复冲洗,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用生理盐水250mL加肾上腺素1mg进行冲洗, 冲洗干净后, 向血肿腔内注入生理盐水加1~2万U尿激酶, 闭管3h后打开引流管, 每天冲洗2次, 之后复查CT, 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继续用生理盐水加尿激酶冲洗, 在血肿全部或大部分消除后拔出穿刺针, 一般需要3~5d, 穿刺处伤口会自然愈合。

1.3 疗效判断

在治疗1个月后, 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FAM) 作为近期疗效的评价标准[3], 在治疗6个月后, 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ADL) , 结果作为远期疗效的评判标准。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的24h, 2d, 5d复查头部CT, 用多田氏公式计算脑出血量, 对保守治疗组如果复查发现血肿体积增大33%以上, 即认定为发生再出血, 对微创手术组, 在引流冲洗过程中发生引流出新鲜血液或CT复查发现血肿体积增大33%以上时, 即认定为发生再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在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FAM评分, 微创手术组的平均FAM得分为 (11.34±3.36) , 减少了 (18.45±5.73) , 保守治疗组FAM平均得分为 (19.24±7.21) , 减少了 (10.64±4.37) , 微创手术组FAM得分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远期疗效

在治疗6个月以后, 对两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 微创手术组ADL得分为 (84.36±12.43) 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的ADL得分 (60.67±10.82) , P<0.05, 微创手术组的远期疗效要优于保守治疗组。

2.3 再出血率

124例患者中发生再出血情况的有27例, 再出血率为21.77%, 其中保守组有13例患者, 再出血率为20.97%, 微创治疗组有14例患者, 再出血率为22.58%, 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 P>0.05。此外所有患者虽均是在发病24h内给予治疗的, 但发病时间的长短与再出血率有直接的关系, 以发病6h以内的患者接受治疗后再出血率最高, 而两组之间不同时间段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 致残率和急性病死率都比较高, 发病急, 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血肿块, 使血肿块周围压力迅速升高, 整个颅腔压力也会增大, 脑组织由于受压从而缺氧缺血, 使脑组织受损, 血肿压迫的时间越长脑组织损伤就愈严重。一直以来为快速清除血肿, 常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 但开颅手术创伤大, 术后的并发症多, 且不利用患者的康复, 所以开颅的成功率不高。近几年来, 采用的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很好的效果, 它经过CT定位, 能准确的直达患处, 操作也比较简单, 一般整个手术过程只需要30min, 能及时除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 对于抢救情况危急的患者有很大的作用。

临床一般将脑出血量分为三类:出血量<20mL的少量出血患者多用内科治疗, 出血量为20~50mL之间的为中等出血量, >50mL的为大量出血[4]。本次研究我们选取了出血量在30~50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保守治疗组和微创手术组, 从疗效结果来看, 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 微创手术组都要好于保守治疗组, 且比较都具有显著差异性,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证明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的办法可以迅速抢救急性脑出血患者, 而且对于患者以后的康复效果也有积极影响。微创血肿清除术以其快速缓解颅内局部压力的特点, 及时清除了血肿部位产生的有毒物质, 快速恢复了脑组织的血氧供给, 从而减轻了血肿对脑组织的损伤。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 微创血肿清除术不但手术效果好, 而且也不会增加再出血率, 在每个治疗的时间窗内, 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均无明显差异, 总体来看, 保守组再出血率为20.97%, 微创治疗组再出血率为22.58%, 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 可见采用微创治疗的安全性比较高。此外, 我们还发现, 在发病6h内进行治疗, 再出血率比较高, 而一般为降低再出血率, 我们应选取12~24h内进行治疗, 再出血率仅为9.67%。通过临床观察比较, 我们认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好, 安全系数高, 创伤小, 康复结果好, 所以适于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时机、疗效和再出血症状。方法 随机选取124例符合条件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微创手术组62例, 保守治疗组62例。保守治疗组进行脱水降压、血压控制、并发症防止等常规保守治疗;微创手术组经CT确定血肿位置后, 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血肿部位做定向穿刺、冲洗、引流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微创手术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比保守治疗组要好 (P<0.05) , 治疗的时机对于患者的再出血率有直接影响, 治疗时间越早, 发生再出血的概率就越低, 2组患者之间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手术对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比起保守性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且治疗时间越早恢复效果越好, 而且不会增加再出血概率, 方法简单创伤小, 是临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再出血率

参考文献

[1]黄文飞, 黄启锐, 黎源, 等.高血压脑出血小血肿CT立体定向引流探讨[J].微创医学, 2007, 2 (6) :581-582.

[2]黎文欢, 梁天龙, 龙健中, 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随机对比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 (5) :831.

[3]谭翱.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 2008, 30 (2) :185-187.

清除疗效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 按照随机数表法,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9例。对照组男26例, 女23例, 年龄在36~78岁, 平均年龄 (53.2±5.6) 岁;外伤性脑出血患者17例,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2例, 出血量在40~100 m L, 平均出血量 (51.2±12.2) m L;头痛、恶心呕吐患者24例、意识昏迷患者17例, 失语偏瘫患者8例。观察组男25例, 女24例, 年龄在37~80岁, 平均年龄 (54.2±4.6) 岁;外伤性脑出血患者18例,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1例, 出血量在40~100 m L, 平均出血量 (54.2±10.2) m L;头痛、恶心呕吐患者26例、意识昏迷患者15例, 失语偏瘫患者8例。两组患者均经脑部CT确诊, 符合中华医学会指导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症状表现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评估患者病情, 采用常规保守治疗, 积极控制血压, 合理使用脱水剂及止血药物,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血肿清除术, 术后对症治疗, 并预防术后并发症。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采用ADL分级法[2]:Ⅰ级:恢复正常生活;Ⅱ级:可独立生活或恢复大部分生活能力;Ⅲ级:需要家属帮助;Ⅳ级:不能行走但意识清醒;Ⅴ级:植物人;Ⅵ级:死亡。临床有效率=Ⅰ级+Ⅱ级+Ⅲ级。并发症主要包括再出血、脑疝及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伤等。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可知, 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出血术后死亡7例, 存活42例, 临床有效率为61.22%;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后死亡11例, 存活38例, 临床有效率为40.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脑疝、再出血、神经功能受损分别为3、5、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4.49%;对照组组患者治疗后出血脑疝、再出血、神经功能受损分别为5、6、6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4.66%,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进入21世纪以来, 人们生活工作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且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心脑血管疾病也明显增多, 其中脑出血也成为老龄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且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拥有量也年年增高, 导致车祸颅内出血患者也在逐年增高[3]。脑出血后能否快速清除脑内血肿块, 减轻血肿块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 对挽救患者生命及预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于颅内出血患者在配合内科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已有研究表明, 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以提高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有效率, 加快恢复已受损的脑组织, 提高预后生活质量等优势[4]。

本研究也发现, 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有效率为61.22%, 明显高于对照组40.82%。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49%, 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4.66%。因此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出血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永, 孙辉, 姚凯华, 等.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21) :2534-2536.

[2]孙旭, 杨东波, 蒋传路, 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7 (2) :164-170.

[3]吴克梅, 张晓琴.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6, 13 (2) :112-114.

清除垃圾邮件 第9篇

2004年之初,比尔·盖茨做出了一个轻率的承诺:凭借微软的强大实力,垃圾邮件在两年内将被彻底清除。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微软发布新软件时的“跳票”行为,但垃圾邮件解决方案的跳票则更加离谱。垃圾信息与日俱增,几年前似乎能拦截多数垃圾信息的过滤技术再也无法奏效,而且,很多人在过滤信箱垃圾信息上花的时间比以前更多了。

是否出现了新的技术?能否采用这些技术来帮我们赢得对收件箱原有的掌控呢?是要将垃圾信息的发送者告上法庭吗?或者,我们是否应该勇敢承认,互联网电子邮件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要防止这些骗子、诈骗者和铤而走险之徒?有人甚至认为,应放弃为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提供基础架构的开放标准,进而采用能将垃圾邮件拒之“箱”外的下一代标准。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垃圾信息,始终把握垃圾信息动态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同时我们将提供一些策略供你选择,使之在反垃圾邮件之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垃圾邮件

虽然你可能从来没有碰到被垃圾邮件内容所欺骗的这类受害人,但是这类受害群体的确存在。因为发送数以百万计的邮件几乎不需任何成本,所以,只要有那么几个人上当受骗,不法分子就有利可图。

即使正规公司有时也认为,大量群发邮件是合乎常理的营销策略:可结果是,连他们自己也成了那些不那么有良心的电邮营销公司的牺牲品,而且自己毫不知情。如果你从个人邮箱地址中收到了来自某个公司的那些“不请自来”的电子邮件,打电话礼貌地告诉他们,你不会购买、也不会推荐他们的产品。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僵尸部落

然而,发送垃圾邮件越来越有利可图的这种情形,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时下,垃圾邮件数量如此巨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宽带接入用户的绝对数量庞大。除此之外,便是使用电脑但对安全威胁没有足够防护的用户数量太大。

垃圾邮件出现之初,互联网的多数邮件服务器都欣然接收任何邮件,并将其发送到其目的地,跟处理其他电子邮件没什么两样。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的设计初衷就是要解决邮件传输问题,使你能够通过方便实用的SMTP服务器轻易地发送和转发处理电子邮件。不过,SMTP协议中并没有内置认证机制。由于有人开始滥用这种方便的协议,多数此类“开放式的中继站”最后都关闭了。因此,现在的邮件服务器往往仅接收那些它事实上能处理其地址的电子邮件,或仅接收那些有备份地址的电子邮件。而且,服务器也有其他方式的防护,如对来自一个来源发往邮件接收者或连接的最大数量限制。所以,垃圾邮件发送者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开放式的SMTP中转站,再也无法以百万计的邮件轰炸中转站而任由它花时间将邮件发送出去。

在这种情形下,大量的垃圾邮件就直接发到了每个邮件地址的邮件接收服务器,这意味着要接入世界各地大量不同的服务器。如果要从某一个地方完成发送,这要花很长时间,更不用提这要占用相对大量的带宽了—而这类行为很容易被监测其网络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所发现。

“得益于”很多家用电脑使用的宽带和落后的安全防护,所谓的“僵尸网络” “解决”了上述问题。“僵尸网络”是一组被感染的PC(也叫僵尸电脑)网络,能够被远程控制,用来发送垃圾邮件,而用户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成百上千的电脑从世界各地发送垃圾邮件,所以,要识别互联网流量模式就变得更为困难,而且,垃圾邮件发送者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将垃圾邮件发给大量的邮件接收人。

真实情形

在开放式中转站如此少的情况下,如此大量的垃圾邮件是怎样被发送的呢?上文的解释可能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然而,上文并没有说明,有多少垃圾邮件究竟如何进入了你的收件箱。几年前,我们在杂志中读到那些反垃圾邮件工具的时候,其中有些工具特别有效,删除或标出垃圾邮件的比例非常高。

而如今,垃圾邮件情形则完全变了。一个典型的收件箱不仅包括各种分门别类的过时的促销商品广告,而且充斥各种商品,如高级手表,还有近来出现的买进股票的建议。不用说,高级手表极有可能是赝品,买进的股票肯定要赔钱。问题是,所有那些垃圾邮件到底是如何绕过你设置的垃圾邮件过滤器的?

垃圾邮件发送者很狡猾。好几年前,Bayesian filtering(贝叶斯)被捧为垃圾邮件识别的最强大的工具之一。这种工具不是仅仅查找信息中的关键词和短语从而加以过滤,而是分析所有单词过滤垃圾邮件,允许你用好或坏的信息对系统进行“训练”。其构想是,某些单词组合在一起使用是垃圾邮件的典型特征,而在其他语境中,同样的单词组合却可能并非如此。通过谨慎地分析其概率,Bayesian filtering能捕捉大量的垃圾邮件。

然而,过不了多久,垃圾邮件发送者就弄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垃圾邮件都包含看上去是任意组成的部分文本—你可能没能看见这些白底白色的文本,但是这些文本的确存在—而Bayesian filtering读到的则是垃圾邮件之外的文本。 因此,如果在邮件中放进大量的随意组成的常见单词和短语,那么垃圾邮件成为过滤器漏网之鱼的机遇还是不小的。

当然,也还有其他的方法:诸如Cloudmark和DCC这样的系统,能够计算垃圾邮件的校验和或“指纹”,并在服务器上与其他机器共享。邮件服务器能利用其指纹来识别垃圾邮件,而且,这类系统在设计时还设置了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包容信息中通常出现的个性化内容。然而问题是:由于僵尸网络使发送者具备了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垃圾邮件进行分别设置,对一台机器来言,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发送过程由此变得缓慢,因此,仍然有足够的垃圾邮件能混进信息之中,因而“指纹”就不再那么可靠了。

但同时,垃圾邮件也有了最新的招数:图片垃圾邮件。虽说垃圾邮件发送者也常常利用图片来推广其产品,但近来,使用图片的垃圾邮件数量显著上升:根据McAfee的说法,图片垃圾邮件占到了所有垃圾邮件的40%以上,而且比例还在上升,这是去年图片垃圾数量的四倍。这种图片垃圾邮件在“炒股诈骗”式的骗局(该骗局的目的,就是骗你去购买某公司股票,从而抬高该公司的股价)中最为常见。由于没有真正的文本可以扫描识别,而且信息都是从大量不同的IP地址发送过来,因此,当它们达到邮件服务器时,就很难识别出来。从理论上讲,你可以在信息中运行字符识别程序,但这样做会耗费大量的处理时间。你也不能看到带有图片的信息就加以阻止,因为如此多的个人都通过邮件共享照片,或将他们公司的标徽贴在信息中作为署名。

反击

到处都是垃圾邮件,数量如此巨大,难怪也有人在想,互联网是否也该需要新的邮件系统了。然而,这种情况却不太可能会发生。首先,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在使用现有的标准,沟通交流由此变得更为容易。其次,还有那些僵尸部落的存在:由于如此多的系统都被感染,进而受到控制,因此,用不了多久,垃圾邮件发送者就会找到方法去攻击那些系统。如此看来,可能只有从技术和法律层面提供解决方案了:从技术层面看,可以采用新技术,将其融入现存系统,以此来验证邮件;从法律层面来看,只要这些邮件发送者利用垃圾邮件的行为触犯法律,那么就将其告上法庭。

同时,要保持收件箱干净,你能采取什么措施呢?很明显,对于桌面反垃圾邮件软件而言,有效的清除工作十分困难,清除图片垃圾邮件更是如此。当然,就清除其他各类垃圾邮件而言,只要通过查找关键字、阻止已知的垃圾邮件域名或将已知联系人放进“白名单”中,这些桌面反垃圾邮件软件仍然发挥着作用。但是,看起来,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真的有必要,在全球的电子邮件服务器上展开对垃圾邮件的战争。

传统做法中的“黑名单”就是反垃圾邮件的一项工具。黑名单就是一个已知的垃圾邮件发送者的IP地址列表,因此,只要邮件发送者试图接入,邮件服务器就会拒绝这种垃圾邮件。虽然这种名单能够阻止商业电子邮件营销公司来骚扰你,但正如Spamhaus(www.spamhaus.org )这类组织发现的那样,当具商业目的的垃圾邮件发送者污染我们收件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他们会付诸法律,和受害人对簿公堂。

当然,限制垃圾邮件发送者,我们也有其他策略:其中之一就是试图将邮件发回到发送邮件的每一台机器上,不过,这的确耗费资源,而且,不一定总是可靠。其他两项新技术则更为实用。其中一项是使用灰色名单,阻止垃圾邮件一次性大量群发邮件的行为,另外一项就是使用发送方策略框架(Sender Policy Framework, SPF)。这两项策略都可以应用于你自己的邮件服务器,当前,为公司提供主机空间的越来越多的ISP都大量使用这两项策略。

SPF可识别出假冒者

SPF是一种解决方案,旨在应对垃圾邮件中的一个特别问题—发送方假冒问题。如果你曾遭遇过别人用你的地址发送垃圾邮件的情形,那么你就知道你会收到多少弹回邮件和充满愤怒之辞的信息了。如果你自己拥有一个带有“拦截”电子邮件地址的域名,那情形就尤为糟糕,因为任何发往那个域名的信息最后却竟然进入了你的收件箱。

只要把额外信息添加到域名系统,SPF就会展开工作,告诉你哪个IP地址被允许发送某个特殊域名的邮件。通过这种方式,邮件接收服务器就能执行检查,看看宣称从诸如这类nigelwhitfield.com域名发送的电脑是否真的被SPF允许发送,而且可根据SPF的设置,要么发出警告,要么拒绝邮件。

然而,这样做也并不完美。如果通过假名或电子邮件营销列表服务将来自某一个地址的邮件自动转发给另一个人,那么SPF就不会发挥作用,因为系统将禁止转发电脑使用原始邮件发送方的域名。相反,如果要转发邮件,服务器需要重写信息地址,这可能意味着,如果邮件被转发后失败,那么弹回邮件则无法送达原始发送方。

然而,如果你想要保护你自己的域名,而且只从自己或你的ISP邮件服务器上发送邮件,那么使用www.openspf.org的wizard就很容易可以设好SPF内容;根据上面的介绍,你能完全弄清楚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完成设置的。要检查其他人的SPF信息,你可能需要升级你的邮件服务器软件,当然,由于近来新出的诸如Postfix和Sendmail这类系统软件都允许安装过滤插件,因此升级比你想象的更为简单。将SPF过滤设置信息添加到我们两年前建设的邮件服务器项目中很简单,只要采用OpenSPF的Perl Policy daemon就行。

要防止你的域名来发送垃圾邮件,SPF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域名密码也不错,可在电子邮件信头使用数字签名,甚至还能验证邮件正文是否添加其他任何信息。要了解域名密码的详细介绍,请访问http://antispam.yahoo.com/domainkeys. 虽然域名密码的设置来的没有SPF设置那样一目了然,但都是靠把额外信息添加到DNS中去,然后,邮件服务器会执行检查。同时,很多主要服务器套件也能通过开源程序来执行。

有效度如何

我们为邮件服务器既添加了灰名单,又增加了SPF检查设置。虽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要得出一个最终结论非常困难,但我们看到,进入我们收件箱的垃圾邮件数量大量减少。这证明灰色名单设置是一项有效的策略,在一天之内,阻止恶意群发信息的企图达1.4万次之多。看看灰色名单软件编纂的数据库就知道,很明显,这些垃圾邮件很多都会弹回原址,因为这些邮件地址试图虚构发送地址,如nigelozhk@,而并非nigel@这种地址。但是,因为发送地址是假的,邮件弹回的工作还需要处理,因此这给邮件管理员留下来了大量需要处理的错误信息,不用说,这要耗费大量的资源。

而SPF过滤设置阻止的信息则要相对少些:在头24个小时内,阻止了约300个邮件。但这仍然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进步。论其总数目,新过滤设置添加之前时,我们的测试服务器每天收到的邮件数量通常在2.1万条。其中,大约有1.5万条邮件会被拒绝,要么是因为现存的垃圾邮件过滤设置发挥了作用,要么是因为那些邮件是发送给无效地址—有些会弹回。其他6000条邮件会“各显神通”最终进入用户邮箱,其中有很多就是图片垃圾邮件,或是假发送方地址造成的弹回邮件。

采用新技术后,很多信息还没有到达垃圾邮件过滤软件就被灰色名单或SPF阻止或清除了。最终到达用户收件箱的信息数量,实际上只有1000条左右,入侵收件箱的垃圾邮件数量可谓巨减,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互联网中估计存在的垃圾邮件数量是多大了。

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如果你收到的垃圾邮件太多,深受其苦,而你当前的过滤设置又没多少效果,那么值得考虑把灰色名单添加到你的邮件服务器中,或要求你的ISP为你做好相关配置。如果你有自己的域名,虽然这并没有灰色名单的效果来得好,你也应该考虑采用SPF—即使你不会运行邮件服务器来检查到达邮件,仍然可以保护你自己,免得别人把你的域名拿来发送他们的垃圾邮件。

只要确保ISP使用了灰色名单和SPF,或域名密码,再利用良好的桌面反垃圾工具将其他漏网的邮件进行过滤,那么不会管理自己邮件的用户就可高枕无忧了。

毫无疑问,对垃圾邮件作战就是一场军备竞赛,需要不断更新软件,这的确让人烦恼。但既然电子邮件对很多人来说是如此重要的交流工具,那么退出竞赛则更不值得,我们的损失会更大。

尽管对电子邮件营销说不

杂志社员工收到的大量垃圾邮件中,有些是一些产品促销信息,看上去是一些著名的软件产品或众所周知的邮购公司所为。那些小印刷品宣称,那些信息是根据《数据保护法》,利用第三方名单供应商提供的地址来发送邮件的。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不管那些信息怎么说,只要是这些“不请自来”的信息进入个人邮件收件箱,这就是违反了英国法规。将这点向两家当事公司(我们不能点出名字)表明后,他们告诉我们,他们可以肯定,邮件列表中地址是通过正规方式获得的,从而将全部责任推到了那些宣称提供营销服务的公司方面。其中一家公司告诉我们,尝试过用这种方式推广其软件产品之后,还因为该公司收到了大量投诉,因此他们再也不会采纳电子邮件营销方式了,而且,和那家邮件营销公司之间,现在还存在法律争端。

因此,即使其他公司可能为你们公司提供了一份电子邮件地址“投诉”列表,或承诺能提供一项遵守法律法规的服务,但是,只有你十分肯定电子邮件营销列表人员愿意接受电子邮件,那么该邮件列表才是你唯一可以信赖的。电子邮件的大量群发,看上去可能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策略,但即使你试图和那些著名的电子邮件营销公司合作,也仍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丢掉业务,而不是提高收入。

灰色名单如何减少垃圾邮件数量

很多邮件管理员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灰色名单设置。到目前为止,在拒绝大量垃圾邮件方面,灰色名单非常有效,令人吃惊,而且,不像其他解决方案,也不会带来主动错误信息和被动错误信息的危险。

灰色名单(www.greylisting.org) 不担心邮件是什么内容。邮件服务器收到邮件时,就会把带有暂时的失败码(temporary failure code)的邮件拒绝。典型的邮件服务器将会注意到回应信息,然后将邮件安排到发送阵列之中,稍后投送。多数的垃圾邮件服务器工作程序并非如此:只要出现的回应不是“正常”,就会将其列为问题邮件,然后接着发送待处理的下一个地址。

如果是真实的邮件,发送服务器会再次处理,但是其时间间隔为多长,则要取决于他们的配置方式,常见的间隔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一次。当灰色名单系统下次再看到发送服务器、地址和接收方的这些组合信息时,马上就会放过不查—可能同时也执行其他一些反垃圾邮件和防病毒检查。

当然,灰色名单系统也有需改进之处。如果某个邮件发送服务器发送了大量的邮件,那么有些灰色名单软件会自动将那个邮件发送服务器添加到允许列表之中,因此,保持联络的联系人会发现其消息不再在灰色名单之中了。

而最让人省事的是,你能轻松地把灰色名单添加到一个邮件服务器中,15分钟之内就能搞定。举个例子,把gld工具(www.gasmi.net/gld.html)添加到OpenBSD邮件服务器,只要把这个工具插入当前Postfix邮件系统,再来一个SPF检查就行了。

清除疗效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锥颅血肿抽取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并发症

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 尤其老年患者的脑出血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 引起临床医师与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1]。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可有效清除对颅内血肿, 手术创伤小、对患者机体刺激较小, 术后康复快, 且患者依从性较好。本文通过对比我院部分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 以作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46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3例。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床旁局麻, 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并观察血肿的位置、范围, 并在颅骨表面选取标记穿刺点, 选择长度适宜的穿刺针, 与颅骨垂直方向进针, 缓慢推进至血肿腔内, 缓慢抽出血肿腔内液态物质, 无血液外流后插入血肿粉刺针, 通过冲洗液将血肿半固态的部分反复冲洗干净, 而后向腔内反注血肿液化剂以将固态部分溶解, 并进行引流;对照组患者实施锥颅血肿抽取术, 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平均手术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 观察组手术成功20例, 死亡3例, 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对照组手术成功15例, 死亡8例, 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两组手术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多发性疾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致死率, 对人类健康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该病可使用内科保守治疗, 但疗效不甚理想, 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 因此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2]。

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创伤与刺激, 加重其机体应激状态, 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 其病死率亦可达到50%[3]。而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逐渐开始在临床上使用并普及, 该术式创伤小、对患者刺激小, 术后患者康复快、并发症较少, 且疗效确切, 不易复发,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优势[4]。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 采用颅内血肿碎吸器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能准确定位, 穿刺针对患者的脑组织及机体损伤与刺激均较小, 对颅内血肿的清除更为彻底, 具有更高的血肿清除率, 临床疗效好,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残程度, 且有效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

参考文献

[1]李颖, 李红妹, 李永顺, 等.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颅内出血216例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8) :1462-1463.

[2]郭华强, 郭予全, 吴至声, 等.CT定位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在基层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4) :621-622.

[3]盖春华.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后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4 (10) :86.

上一篇:养老护理员下一篇:千兆以太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