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存储介质范文

2024-07-09

数字存储介质范文(精选7篇)

数字存储介质 第1篇

1现阶段我国对数字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对数字档案的管理缺乏基本的控制力。在电子政务发展愈加快速的今天, 制止文件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被电子文件所取代, 这其实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情, 因为它代表了数字化将会成为以后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从很多层面上都简化了我们的生活并减轻了我们的生活压力。而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社会财富最大的一部分, 在一定层面上来说它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与利益, 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信息资源成为了彰显国际地位的主要内容。所以, 只有在建设其足够强大的档案控制能力时才能改善目前档案管理各方面的缺陷, 增强对数字档案的控制能力与作用。但是在我国数字档案的管理有一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在档案的管理方面尤其是对数字档案的管理上有着极其高度的失控现象, 这引起了一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能够被很好的把握与利用, 对战略显示出了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 让信息缺乏活力, 缺少必要的整合能力与共享能力, 并且带来了调控工作的失调与配置方面的失衡, 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国家对信息管理方面力量的薄弱, 让国家软实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

1.2信息资源流失现象较严重。最近一段时间里, 有很多使用数字档案的机构或者组织都没有很好的保留有价值的电子信息与公文, 其中还有一些组织或机构只保留了一些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实际价值的电子文件, 还有一些被保存过的文件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被合理的使用, 造成了比较彻底的损害。在此,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完整电子文件的保护是一种维护国家遗产的做法, 它是保证该种文件随时随地被使用的根本保证, 同时也是一种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做法, 有利于延续我国具有意义的民族文化并为历史画上浓重的一笔。

1.3安全保护机制不够完善。其实国家队档案的管理是每一种档案管理的缩影, 在国家的一些核心部门, 对电子文档的保存是极其机密的, 会为其设置多个使用屏障, 因为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带来沉重的灾难, 严重的会危害我国的各方面利益, 甚至会影响国家与人民的安全。可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单位中工作人员对保密工作总是不以为然, 严重缺乏保密意识, 且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与安全防护措施缺乏明确的规定与严格的规范, 领导对员工的保密教育缺乏深刻的意义, 对该工作显示出很默然的态度, 导致大量的重要的信息甚至是威胁到期命运的信息都被无意中丢失或者损害, 给一些单位甚至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致命的打击。

2提高存储数字档案效率的方法

2.1优化基层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想要提高基层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档案载体的合理优化与管理, 要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把电子基础当作进行电子管理工作的大环境, 并在该基础上对数字档案的构件与管理进行协调, 找到该工作的主要决定因素让其在对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得到延伸, 并与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一个大差别的区分, 当然, 组织的构建还要对档案的存储载体有一个特别的规定, 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统一, 但同时不可以忽略其它的载体, 因为它们是组成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并做到让传统方法与数字化管理方法有一个协调过程。除了上述的方式外, 还要对管理档案的人员进行责任的明确, 不可以权责不符, 并增大问责制的发挥空间。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与数字管理档案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数的多少, 根据情况我们可以知道, 肯定是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的人数更加多一些, 所以在进行袋子档案的管理工作时, 要充分发挥行政工作的问责制的作用, 并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数字档案管理的实际效率, 并一步一步的把数字档案的管理方式融入到问责制里面去, 让管理更加方便有效。

2.2对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行政网络建设好。想要做好不同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就要对跨部门的网络链路进行合理的规划, 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使用体系, 避免了日后麻烦的出现。在建设工作之前要保证人员间的认识理念的统一、对国家安全意识的输送、把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好等, 并且要把这些机制当成我们的核心任务, 以此来保证监管工作的一致性, 从而有利于推行整体思维的概念,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数字档案建设的完整与安全, 对其发展做良好的保障, 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国的数字档案进行总体的管理与规划, 重视对其的组织与协调, 做好重大问题上的研究与解决方法。通关该方法对档案的管理与行政部门的职能进行有力的拓展与规划。除了以上要注意的问题外, 还应该明确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 对其职责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控, 从基础步骤开始像全过程展开, 把管理的关键点融入到管理的全过程里, 从最基础的对文件的管理逐渐的推广到对政府重要信息的管理与保密, 把数字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实现对一个完整管理体制的建设与落实工作。

3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的档案管理总是集中在各管理组织的协调与合作上, 大家都是为了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让档案管理工作成为对档案室、电子文件中心以及档案馆的指导与合理的监督上, 使相互之间具有基本的交换关系, 并实现不同级别间的隶属关系的充分泯灭, 使它们之间具有默契的合作属性。此外, 我国档案管理是有着特殊属性的, 这种特性表现在管理档案的方式上, 即各级部门都有保存并分享电子文件的权利, 让保存过的文档更具有价值与意义, 最终实现电子档案由传统管理方式变为有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管理的方式, 把最终的管理权利转移到国家级别的档案馆身上。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数字化生活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而数字档案的存储与管理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成了我国对档案管理的新策略。在经济的推动下, 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长足与稳定的发展, 在电子政务方面更是刷新了人们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在改变了档案管理的形式的同时对档案的存储与格式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因而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盛行的时代, 人们不得不接受数字化与电子化对生活的改变, 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之下有必要去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字档案馆, 并找到符合要求的存储介质与存储格式, 致力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使档案的存在意义得到加强, 让其发挥更加大的社会效益, 在能够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为由需要的用户更好的更合理的去服务。

关键词:数字档案,介质研究,格式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群力, 王乾, 张力耘.浅谈如何做好电子档案工作的前期准备[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8) .

数字存储介质 第2篇

数字资源如何长期真实、有效、合理、合法、稳定地为使用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始终是国内外业内人士研究、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如标准制订问题、信息管理问题、数字信息资源存储介质的选择问题、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问题、数字信息的安全问题等等。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存储标准的作法是努力做到采用最稳定的技术与通用的标准归档,与相关行业标准及国际标准相互兼容,希望能以公共接受的标准来进行数字资源的存储、描述、组织与检索工作,即解决一致性问题;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在保存政策、责任体系及合作机制、知识产权等方面下功夫;对于保障数字信息的安全,主要从采用社会法律法规手段、加强用户认证、授权、审计监控和数据备份、加密等方面着手;对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涉及到的技术因素,主要是要有一整套保存数字信息的关键技术,我国包括一些先进国家使用比较成熟和频繁的方法可能还是缩微技术和迁移技术。缩微技术是利用摄影的方法将原件缩小影像记录在缩微胶片上的一种方法,尽管缩微技术是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技术,但其以记录效果好、寿命长、适用范围广、易于还原拷贝和多功能使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迁移技术是一种持续地将数字信息从旧的软硬件环境转换到新的计算机环境,是一种随着技术变化定期改变数字信息格式的处理过程。此外还有仿真技术、数据再造技术、云存储技术等。仿真技术它不是着眼于信息的格式,而是关注读取信息的应用软件环境,即制作一个仿真器,模仿数字信息产生时软硬件环境,使数字信息能够以原始状态重现,而不管现在的技术环境如何;数据再造技术,是从原始的字节流中恢复数字资源的原貌,以保证数据资源的可读性和可用性;云存储技术则是近年来活跃在数字信息存储领域的新型技术,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将是革命性的数据存储体验。最近看过一个报道:爱国者云U盘可以将数据经过四重加密分散到不同云端云存储服务器中,如果发生数据灾难,只要有60%的数据存在,即可恢复全部数据。可以说云U盘是数据安全备份的一次革命性升级,为数字资源的存储带来无限希望和前景。上面谈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存储的诸多因素,而作为一名档案管理工作者,可能更关注档案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稳定性,即长期保护和方便利用问题,所以想借此篇文章重点谈谈存储介质对档案信息资源存储和提供利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技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的日益普及,档案及信息资料的存储介质也由纸质介质存储发展到缩微胶片、磁带、硬盘、光盘以及闪存等多种新型载体存储介质的局面。尽管数字资源存储技术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作为档案这一区别于图书等文献的珍贵资料的存储还是离不开各类存储介质。那么,如何选择和利用存储介质,以更稳定、真实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是值得我们每个档案工作者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存储介质分类为缩微胶片介质、光存储介质、磁存储介质、和电存储介质。虽然存储介质经历了数次历史的变革,从存储容量、稳定性、系统的独立性、寿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但始终没有彻底解决信息永久保存之技术难题。

缩微胶片具有占用空间小、保存时间长、携带方便、易于交换及复制、、可以异地保管,并能快速检索和利用档案信息等显著特点,特别是它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档案法》第21条规定“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为档案原件再生性保护提供了法律的依据,是国际档案文献界公认的最耐久的保存、保护手段。缩微胶片影像以其真实性、持久性、模拟性三大特殊属性,使其在档案长期保存领域仍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缩微摄影技术依然是档案长期保存的最佳技术。据了解,法国将缩微摄影技术继续用于图书馆等重要部门,作为一种信息长期保存的手段来使用;英国和美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尽管缩微摄影技术的用量在继续下降,不断让位于数字成像技术,但仍是一种档案长期保存的介质;而我们国家则仍把缩微摄影技术作为信息长期存储的主要介质。由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缩微摄影技术已经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一种摄影技术,它已发展为一种现代化的技术——现代缩微摄影技术,而且完全融入到现代化的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中。

对于磁介质(如硬盘、磁带)来说,都属于使用磁性技术录制信息,介质可以轻易地进行擦除和复写。磁带属线性记录介质,读写数据都需要顺序操作,涉及过多的机械物理操作,可靠性较差,但由于磁带存储技术是一种安全、易使用、容量大和投资小的备份方式,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备份大容量的数据,因此磁带是备份大容量数据的理想介质。而硬盘则属随机记录介质,读写数据都可以随机进行,并可十分简单地对原有系统进行恢复,因而较磁带存储可靠性高,它可用来备份数据量较小的、访问频率较高的文件。然而磁性介质有不可忽视的缺陷:闲置的硬盘(把一块硬盘从电脑中摘下来放在书架上),可能在短短几年后开始丧失数据或是消磁。英国一位数据存储专家曾解释说,温度的变化会对其产生致命的伤害,这是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热能一旦进入存储介质中,便会逐个地引起存储信息的磁性粒子的极性发生反转,直到数据完全损失。磁带也存在同样问题,但是磁带由于它的比特密度比硬盘低得多,其由于热擦除法而丢失数据需要好几十年。而硬盘则在十年后即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并且硬盘对撞击和坠落特别敏感,这类突然变故往往造成存储资料的最终丢失。

对于光存储介质(如CD、DVD),它是利用激光相干性好的特点,将光束聚集到直径约为1μm的光束以下的焦斑上,使处在该区域内的记录介质受高功率密度光的烧蚀形成小孔,或产生其他改变物质性质的影响,在介质上记录信息。DVD突出优点是能够快速装载,它作为一种非顺序化的存储介质可以支持直接定位,这对于速进、速退等操作是非常有用的,相比之下磁带需要依次记录位置的前后卷绕,在定位速度上受到限制。并且DVD具有较好的交换特性,便于与PC等计算机连接,可通过网络传输信息。它们的读取是靠一种光束反射,因而不会造成机械磨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光盘中的内容如色素会逐渐受损,严重影响信息的读取(物理学家弗兰克·拉洛埃);另外威胁光盘寿命的还有其表面覆盖的聚碳酸酯树脂,在长期存放或使用过程中,会导致涂料层发生畸变,使数据“移位”,以至于光驱激光头无法读出光盘上的数据。

对于电存储(如USB闪存或内存条等储存卡)来说,是一种采用集成电路的可多次擦写的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任何格式数据文件,并可在电脑间方便地交换数据。它支持写入保护机制,防止数据被改写,不怕震动磨损,安全可靠性也很好。对于这类型的存储介质,其损耗主要与浏览与写入次数有关,它们的寿命通常在1万至10万个循环工作周期之间。另外,错误的USB连接端口接线也可能损坏闪存盘的电路,造成遗失数据。近年新的技术云存储技术虽可把数据存于网上,但也同样受到制约。此外,这些信息还可能在世界范围被复制,届时也难以保证存储的安全性。

我们充分认识这些存储介质的性质、特点及缺陷,就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扬其长而避其短,充分发挥各种存储介质之功效,这对于我们选择适当存储介质保存和保护我们的珍贵档案信息资源非常有意义,同时起到指导性帮助作用。尽管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存储介质可以永久地保存档案和信息资料,但我们起码可以据此选择到适合本单位本部门档案和信息资料存储的介质,同时在存储介质的使用上找寻到大量可供选择的技术。相信随着缩微、计算机、影像传输和光盘等融合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缩微摄影技术与其他现代技术进一步的结合,能形成一个具有多种功能,适应不同需求的更加先进的系统,来实现日益增多的大容量档案及信息资料的存储,实现数字信息的快速检索、传递、交换和管理,从而更加方便档案和信息资料的保管、保护及提供利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保存、管理和利用已积累的数字信息资源是关系到今后提高利用和提供信息的效率、开展多种商业活动的关键问题。

存储介质数据销毁技术研究 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存储介质(硬盘、U盘、磁带、光盘、软盘)超越纸介质,成为信息存储的主要载体,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被广泛使用。针对存储介质的数据恢复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给上述单位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因此,与数据恢复技术成反作用的数据销毁技术成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关注的重要内容。

数据销毁是指采取各种技术手段,确保将存储在介质中的数据予以“彻底清除”,达到无法恢复、无法外传的目的。作为涉密受限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环,销毁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2008年7月21日,中央机关有关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涉密销毁工作是保密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国家秘密在销毁环节的绝对安全。

1 介质存储特征中的安全隐患

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存储介质的数据销毁远比纸介质文件销毁难度大得多,也复杂的多,这是由介质存储特征中的安全隐患所决定的。

1.1 存储容量大、存储数据带有隐藏功能

现代存储技术的发展导致存储介质容量越来越大,数据的复制和转移相对于纸介质更加方便和隐蔽。文件系统自带的隐藏功能使存储介质中的隐藏数据不易被发现,容易被木马窃取。这些特点导致了存储介质的数据销毁具有较强的严格性。

1.2 删除操作不会清空数据

文件删除命令并不会让数据从存储介质的物理数据区中消失,只是对文件分配表进行了重新设置,当删除文件时,该文件所占数据区在分配表中置零,置零后系统认为数据区可以写入新文件。所以删除操作是最不安全的,在新数据写入之前,原有数据仍然存储在数据区中,极易被恢复,甚至利用网上免费下载的数据恢复工具就可以完成。

1.3 格式化不会让数据彻底消失

与删除操作相类似,格式化也不会让数据从数据区中消失。格式化操作将分区中的文件在分配表中全部置零,使文件不可访问,但文件的数据仍然存储在数据区中,利用专业的数据恢复工具绕过操作系统,直接访问介质的物理数据区,同样可以恢复文件。

1.4 剩磁效应导致数据无法清除干净

由于磁介质会不同程度地永久性磁化,所以磁介质上存储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清除不净的。产生剩磁效应的磁介质可以通过高灵敏度的磁力扫描仪探测,经过分析与计算,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层还原,从而恢复原始数据。尽管一般的单位和个人难以得到这种尖端设备,但对于蓄意窃密的间谍机关来说却绝非难事。

1.5 存储介质的保留空间成为窃取数据的后门

磁介质在出厂时其存储扇区上都会保留一小部分存储空间,这部分保留起来的存储空间被称为替换扇区,由于替换扇区处于隐藏状态,所以操作系统无法访问该区域,而持有固件区密码的厂家却能访问并替换扇区内的数据。因此,磁介质在出厂时就可能被预留后门,在工作过程中将数据转存到替换扇区,成为数据销毁的死角。

2 数据销毁技术介绍

2.1 数据覆写法

数据覆写法是目前比较通用的数据销毁方法,应用于可重复写入数据的存储介质,操作方法是用无意义、无规律的数据反复写入介质,对原有数据进行覆盖,随着覆写次数的增多,原有数据被恢复的概率趋近于零。覆写法的参考标准可见美国国防部的《Do D 5220.22M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销毁存储介质上的信息时,要往存储介质可寻址单元写入七次以上字符,第一次写入固定值0xff,第二次写入固定值0x77,最后多次写入随机数值,通过七次以上数据覆盖,达到无法恢复存储介质上的原有数据的目的。

但是,在国家保密局2007年颁布的BMB21-2007《涉及国家秘密的载体销毁与信息清除安全保密要求》中,未将数据覆写法作为涉密存储介质的数据销毁方法。因此在我国,涉密存储介质利用该技术手段处理后,不得放入非涉密环境或低密级环境中使用。

2.2 强力消磁法

强力消磁法应用于磁盘、磁带等磁性存储介质。操作时,将磁性存储介质放入强力消磁机,消磁机的电磁线圈通电瞬间产生强大磁场,对介质的磁性结构进行破坏,从而不加选择的将磁性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全部销毁。强力消磁法的特点是高效,消磁工作数秒钟就能完成,对剩磁效应和替换扇区的问题都能很好解决。缺点是被破坏了磁性结构的磁盘不能再使用了。

用于数据销毁的强力消磁机应安装磁场监控装置,保证电磁线圈产生的强磁场在有效消磁区不低于8500oe(磁介质对外界磁场的消磁作用具备一定的抵抗性能,消除其抵抗性能的最小磁场强度称为矫顽值,矫顽值的单位为oe),表1给出各种磁性存储介质的矫顽值。

2.3 焚烧、高温销毁法

焚烧是将存储介质用机器打碎后,对其碎片进行直接燃烧。由于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此方法一般不提倡使用。高温销毁可以购置通过国家保密测评的高温销毁炉,此类设备利用微波加热或其它方法在炉内产生300-1800摄氏度的高温,一般情况下光盘、软盘、磁带将在150-300摄氏度左右融化裂解,硬盘中最不易融化的铝制材料将在700摄氏度左右开始裂解,将存储介质完全融化后就能达到彻底销毁数据的目的。由于高温销毁炉会产生较高的热量排放,不宜放置在普通办公室内,需要放置在空气流通良好的专业销毁场地使用。

2.4 物理破坏法

物理破坏是指借助外力将介质的存储部件损坏,使数据无法恢复。对于普通的非密存储介质破坏程序较简单,用小型冲床(冲压压力机)将介质打烂即可;涉密存储介质的破坏需要利用专业设备,对其进行切割和粉碎,粉碎后残渣的颗粒度需符合国家保密标准BMB21-2007中相关规定。

2.5 化学腐蚀法

化学腐蚀法是利用酸性试剂对存储介质的盘面进行腐蚀,通过破坏盘面的方法避免数据还原。这种方法在过去还比较奏效,但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存储介质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不少生产厂家为了提高介质盘片的耐磨性,在盘面表面会镀上一层合金薄膜(其成分为50%-54%的镍、44%-40%的铜、6%的磷),合金薄膜在提高介质盘片耐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抗腐蚀性,导致化学腐蚀法的效果越来越差。

3 对存储介质数据销毁策略的建议

3.1 数据销毁技术的优劣分析

通过对以上各种销毁技术的对比,可以对其优劣得出一些结论。从销毁的效果来看,焚烧、高温、物理破坏效果最好,能够让存储介质从物理上消失,数据销毁的保险系数最高;强力消磁法的效果次之;化学腐蚀法的效果在逐渐减弱;数据覆写法效果最弱。从工作效率来看,强力消磁法效率最高,消磁速度很快,数秒内就能完成,最节省时间和人力;高温销毁法次之;焚烧、物理破坏和化学腐蚀比较费时费力;数据覆写法主要由机器完成,对人力要求最低,但由于要反复填写数据,完成时间最长。从投入成本来看,数据覆写法和强力消磁法只需一次性投入购买设备的资金,对场地和工作人员无太高要求;焚烧、高温、物理破坏、化学腐蚀不仅需要专业设备,而且需要专门的销毁场地,并且从技安角度出发,应制定严谨的安全操作规程,销毁工作人员应当接收严格培训,对产生残渣的处理需符合环保要求。

3.2 分级保护条件下的数据销毁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将国家秘密划分为秘密、机密、绝密三个级别,意味着在数据销毁工作中我们将面对非密、秘密、机密、绝密四个等级的存储介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节省人力物力又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呢?笔者认为对数据的销毁也可以采取分级方法,对不同等级的存储介质采用不同的数据销毁手段。对于非密存储介质的处理,可以采用数据覆写法,处理完成后介质仍可以重复利用,既经济又节省人力;也可以采用强力消磁机消磁,节省人力并且高效。对于存储过国家秘密文件的存储介质,按照涉密载体销毁的有关规定,必须保证其中数据的绝对不可恢复,将介质从物理状态上销毁最为保险,比较物理破坏、化学腐蚀、焚烧、高温等方法的优劣和实际操作情况,建议先利用专业设备将存储介质物理切割、粉碎,再将残渣使用高温熔炉熔化,这样能够保证绝对安全可靠。

4 结论

数据销毁在国防军事领域、商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销毁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及时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适应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销毁保障体系,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销毁技术的优势,以最节省人、财、物力的方式开展数据销毁工作,保障国家秘密安全。

摘要:描述了介质存储特征中的安全隐患,对比了各种数据销毁技术的优劣,提出了分级保护条件下的数据销毁策略。

关键词:存储介质,数据销毁,数据恢复

参考文献

[1]唐迪,汪波.浅议数据恢复技术[J].情报探索,2008(7):67-68.

[2]陈尚义.磁盘数据泄密威胁分析和销毁方法[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9):81-83.

[3]白杨,陈启祥.NTFS下涉密数据软清除方法的研究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0(4):159-161.

移动存储介质的数据恢复 第4篇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越来越成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新闻记者来说, 无论是编写的稿件、拍摄的照片、采访的录音、视频, 无一例外都以数字化的形式, 保存在各式各样的存储介质中, 这些数据的价值, 远远超过了存储介质本身。在繁忙的工作、复杂的环境中, 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是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数据恢复的角度, 对移动存储介质的现状、原理、数据恢复的手段、效果, 进行分析阐述。希望本文能为广大的新闻记者和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者提供帮助。

存储介质概论

存储介质是指存储数据的载体。主要可分为硬盘和闪存两大类。

硬盘使用磁介质感应方式存储信息, 通过硬盘主轴上的马达来控制磁头在磁片上高速运转来存取数据的。接口类型主要有ATA (IDE和EIDE等) 、SCSI和FCAL (Fibre ChannelArbitrated Loop, 光纤通道) 三种。硬盘采用的技术目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磁头技术, 二是防震技术, 三是数据保护技术。

移动硬盘在技术上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 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 是大容量, 便携式的存储产品。

闪存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 是一种不挥发性 (Non-Volatile) 内存, 在没有电流供应的条件下也能够长久地保持数据, 其存储特性相当于硬盘, 主要的非易失闪存技术是NOR和NAND。闪存是各类便携型数字设备的存储介质的基础。根据不同的生产产商和不同的应用, 闪存卡大概有Smart Media Compact Flash (CF卡) 、Multi Media Card (MMC卡) 、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 (SD卡) 、Memory Stick (记忆棒) 、XD-Picture Card (XD卡) 、和微硬盘 (MICRO DRIVE) 、U盘等, 这些闪存卡虽然外观规格不同, 但是技术原理都是相同的。市场上还有一种固态硬盘SSD (Solid State Disk) , 其原理也是采用闪存技术。

硬盘和闪存的数据存储的原理

硬盘和闪存在使用前都要格式化成文件系统, 最常用的是Windows的NTFS格式文件系统。

在NTFS文件系统中, 文件存取是按簇进行分配的, 一个簇的大小一定是物理扇区大小的整数倍, 而且总是2的整数次方。簇的大小是用户在创建NTFS卷时确定的, 它由格式化程序根据卷大小自动进行分配。

NTFS分区由两大部分组成:第1部分包括分区引导扇区和主文件表 (master file table, MFT) ;第2部分为文件存储区域, 在文件存储区中部存放的是MFT前4个 (或更多) 元数据文件备份, 如图所示。

NTFS的第一个扇区为引导扇区。引导扇区保存了有关卷文件结构的信息及引导程序, 主要涉及的是BPB参数表。BPB表中的参数是建立文件系统时由操作系统生成的。系统就是根据这些BPB参数得到分区的重要信息。主文件表MFT是NTFS文件系统的核心。文件通过MFT来确定其在磁盘上的存储位置、文件大小等属性。

NTFS的思想就是磁盘上的所有数据都是文件, 每一个文件在MFT表中都有一个记录。在NTFS文件系统下, 所有与文件相关的数据均被认为是属性, 包括文件的内容。文件记录是一个与文件相对应的数据库, 它记录了文件数据所有属性。

在文件删除时, 文件记录并没有被删除。系统所做的工作是:把文件记录头部中的标志位置0, 而文件记录的其它属性和数据区的数据均未有任何的改变。所以给文件的数据恢复带来了可能。在数据恢复过程中, 通过分析文件记录以及记录中的属性, 来确定文件是否已删除, 并获取数据恢复时所需要的文件信息。

以JPEG文件为例, 假如文件名为“123.jpg”的文件, 该文件的文件名在30H属性中, 文件目录占用两个扇区。文件的数据是由80H属性管理的, 80H的属性体是非常驻的, 在RUN LIST中只有一个RUN, 所以文件是连续的。将其删除后, “123.jpg”的文件记录的状态字节由01 (文件在使用中) 变为00 (文件被删) , 而30H属性中的文件、80H属性的大小、RUN LIST等重要信息都没有任何改变。这就是可以进行数据恢复的理论基础。根据RUN LIST中的信息, 跳转到“123.jpg”文件的开始位置号簇。只要该数据区的内容没有进行任何的写入操作后, 可以进行数据恢复, 将“123.jpg”的数据区的内容全部选中, 并另存为一个新文件。

数据丢失、损坏原因

通常情况下的数据丢失、损坏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人为原因-误操作。

主要是使用人员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被破坏。误删、误格式化、

误分区;人为硬盘破坏。

2、自然原因。

水、地震、雷击、意外电磁干扰、电脑操作时突然断电。其表现为硬盘损坏、读写错误、找不到所需文件、文件打不开、文件打开后乱码等。

3、软件原因。

主要是指受病毒感染、零磁道损怀、硬盘逻辑索、系统错误或瘫痪造成的文件丢失或破坏;软件Bug对数据的破坏等因素造成的数据丢失或破坏。

4、硬件原因。

主要是指由于电脑设备的硬件故障。硬盘划伤、磁头变形、磁臂断裂、磁头放大器损坏芯片组或其他元器件损坏等造成的数据丢失或破坏。

数据恢复的步骤

当灾难发生、需要进行数据修复时, 首先要调查清楚硬盘出现故障的真正原因。尤其是在数据损坏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数据恢复时, 在真正恢复前应先备份硬盘中能备份的数据信息, 以防止恢复失败, 造成硬盘中的数据彻底无法恢复。

数据恢复的步骤是:1、询问使用者;2、硬盘外观检测;3、加电试盘;4、根据故障类型选用合适的数据恢复工具;5、恢复数据时要注意及时将恢复的数据转移到安全区域。

其中选择合适的数据恢复工具很重要。加电试盘后, 要判断出是数据丢失还是数据损坏, 还是由于病毒感染造成的。做出初步判断后选择适合的恢复软件进行恢复。

另外常上网的电脑, 首先考虑的是要先杀毒。如果用杀毒软件杀毒后, 查出有病毒存在, 最好选择隔离病毒。因为选择直接将病毒杀掉的话, 有可能会破坏文件的数据, 造成被感染的文件彻底被损坏。

常用数据恢复软件介绍

常见的恢复软件有Final Data、E a s y R e c o v e r y、R e c o v e r M y Photos、File Recovery、Active File Recovery、RecoverNT、Zero Assum Ption、Digital Image Recovery、Digital Ricture Recovery等。

1、FinalData

可以通过扫描整个磁盘来进行文件查找和恢复, 它不依赖目录入口和FAT表记录的信息, 既可以恢复被删除的文件, 也可以在整个目录入口和FAT表都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进行数据恢复, 甚至在磁盘引导区被破坏、分区全部信息丢失 (如硬盘被重新分区或格式化) 的情况下进行数据恢复。它的查找速度快;数据恢复功能强大;工作界面简单易懂。

Final Data可以很容易地从格式化后的文件和被病毒破坏的文件恢复, 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 如果目录结构被部分破坏也可以恢复, 只要数据仍然保存在硬盘上没有被覆盖。它还能把彻底删除 (清空回收站) 的文件恢复回来。它的最大优势是恢复速度快, 可以免去搜索丢失数据漫长的时间等待。不仅恢复速度快, 而且在数据恢复方面功能十分强大, 不仅可以按照物理硬盘或者逻辑分区来进行扫描, 还可以通过对硬盘的绝对扇区来扫描分区表, 找到丢失的数据。

2、EasyRecovery

功能强大, 能够对FAT和NTFS分区中的文件删除、格式化、分区进行数据恢复, 也能对没有文件系统结构信息即FAT表、分区表、引导区和目录区被破坏后的数据恢复, 同时可以修复受损的office文档、Zip文件及E-mail电子邮件。

使用EasyRecovery对数据进行恢复时, 进入操作界面后, 界面一目了然, 操作简便, 有硬盘诊断;数据恢复;文件修复;数据恢复;软件更新;救援中心。在对属性进行初步设置后, 即可进行你想要的操作。

3、Recover My Photos

Recover My Photos是一款功能极强的数据恢复程序, 可以恢复在闪存、存储棒、硬盘、软盘等地方被删除的图片或多媒体文件, 包括JPEG, NEF, TIFF, BMP, MOV, MPEG和WAV等。测试情况如表所示。

从以上几款数据恢复软件来看, 以摄影记者照片数码卡的数据恢复为例, 首选是用Recover My Photos软件来恢复, 其次是用FinalData软件, 都能达到较好的恢复效果。

数据恢复的案例分析

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摄影记者的技术支持工作。摄影记者辛苦拍摄的海量新闻图片数据, 必须用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数码卡等保存, 而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的丢失与损坏却时有发生, 无疑给摄影记者带来很多苦恼。本人在长期工作中, 常碰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

案例1:笔记本电脑故障

现象是图片文件打不开, 初步判断属于文件数据损坏。由于使用者经常用此机上网, 首先对其杀毒并将杀出的病毒隔离。然后选择利用FinalData数据恢复软件对其进行数据恢复。

FinalData数据恢复流程是:搜索分区→分区扫描→磁簇扫描→选择要恢复的数据文件, 选择要恢复的Recover即可对数据进行恢复→出现Contignous File表明较好恢复了→键入保存文件路径→保存, 软件开始进行数据的恢复和保存→完成。

大部分情况下, 恢复的效果良好, 多数图片能被完整恢复。但有的只能恢复图片的一部分。

案例2:数码相机存储卡的数据恢复:

现象:误将CF卡上的照片删除了。未进行任何操作。CF卡的外观很好。

选择Recover My Photos→开始搜索→选择的CF卡盘符→选择要恢复文件的类型“.JPG”→开始扫描→选择右侧出现的一些被删除的文件中你想要的图片→保存。

这种情况下恢复效果很好, 因为是误操作, 而物理存储介质中的图片数据并没有被损坏。

关于数据恢复技巧及数据保护的几点建议

数据恢复技巧:

发生数据丢失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情况, 掌握如下数据恢复的技巧, 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1、不必完全扫描;

2、尽可能采取NTFS格式分区;

3、巧妙设置扫描的簇范围;

4、使用文件格式过滤器。

数据保护的几点建议:

由于工作的性质与工作环境多变, 为了保护重要的数据, 要养成良好的使用笔记本电脑的习惯。

1、及时备份重要的数据, 而且要备份在不同的磁盘中防止丢失;

2、经常整理硬盘, 让硬盘始终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

3、重要的数据一定不要存放在C盘或桌面;

4、硬盘是机电一体化的高度精密设备, 为了安全和保险必须轻拿轻放;

5、开机后绝对不能移动主机, 关机1分钟硬盘马达停转后, 方可进行搬动, 硬盘指示灯正在闪亮时不可断电关机。移动电脑并非是可随时移动着工作的电脑, 为了保护我们珍贵的数据, 最好是找好工作的地点再打开你的移动电脑, 需要移动时先让系统休眠, 或者把它关了。

6、应尽量地避免人为原因。如:把水洒在机器上了;手拿着的重东西把机器给砸了或笔记本电脑没拿住掉地上摔坏了;上互联网看、下载文档时注意病毒防护等等。

7、当发现误操作重要信息丢失后, 切记不要进行任何的写操作, 及时请专业技术人员处理, 以防造成更大损失。

浅析广播电视方面存储介质及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存储介质,磁带,存储方式,发展

现代社会, 人们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就是广播和电视, 由此产生大量的音视频资料需要保存。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可存储设备出现, 容量大, 体积小, 重量轻的特点得到业界的认可, 存储介质和存储方式都有了根本变化。

1 存储介质

存储介质是指存储数据的载体。广播电视方面的存储介质主要就是磁带。磁带可以记录音频和视频, 甚至当作数据存储。至于磁带的名字, 很好理解, 那就是带有磁性的带子--而具体上来说, 通常是在塑料薄膜带基 (支持体) 上涂覆一层颗粒状磁性材料, 或蒸发沉积上一层磁性氧化物或合金薄膜而成。磁带可储存的内容多种多样, 同样的, 磁带也多种多样, 比如, 用于储存视频的录像带, 用于储存音频的录音带 (包括reel-to-reel tape、紧凑音频盒带 (Compact audio cassette) 、数字音频带 (DAT) 、数字线性带 (DAT) 、8轨软片 (8-track cartridges) ) 等等各种格式的磁带) , 用于计算机的磁带 (在1980年代曾被广泛应用, 但现在已经不常用) 。磁带按用途可大致分成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带和仪表磁带四种。这里只提出录音带和录像带。

回顾磁带的历史, 分为磁记录的萌芽期和发展期

1.1 磁记录技术的萌芽期

1888年, 美国人奥·史密斯 (0berlin smith) 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磁性录音可行性论文。他认为:将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声音转换为磁性的变化而记录的, 再以相反的过程重放是可行的。为今天的磁记录奠定了基础。

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森 (Valdemar pouisen) 把磁记录方式用于了实践, 距今整整100年。这一发明1900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第一次公开展出。

当时所用的磁记录介质不是今日的磁带, 而是钢丝 (钢琴线) , 该机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最高奖, 并视为近年来电器发明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成就。当时这个发明在德国、丹麦、英国等数十个国家申请了专利, 并从1898年到1900年获得了各国专利权。

1.2 磁记录技术的发展期

1.2.1 欧美磁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 由德国A.F.费来姆 (A.F.pfleumer) 成功开发了塑料带基涂布型磁带。40年代, M卡姆拉斯 (M.camras) 成功开发了Fe2O3 (三氧化二铁) 针状磁粉, 展开了磁带历史的新篇章。

德国的AEG-IG公司开发的费莱姆 (pflleumer) 型磁带, 初期用的磁粉是Fe (co) 5 (碳基铁) 经过热分解得到的直径为3-5um的球状铁粉。虽然它的音频频率只能记录到3KHz, 但1935年右德国柏林无线电博览会上, 该产品还是受到了极大关注。

1934年磁记录材料开发的研究者莱勒 (Lehier) 最早提出了用Fe3O4 (磁铁矿) 磁粉代替铁粉的想法, 遣憾的是当时没受到重视, 一直到1936年经实验证明Fe3O4 (磁铁矿) 磁粉确实具有优良的特性, 铁氧体系的磁记录材料才正式登场。

Fe3O4磁粉的最大缺点是复印特性差。但是, 当黑色的Fe3O4置于空气中低温氧化时, 会变成褐色的γ-Fe2O3, 复印特性得到明显改善。从此, γ-Fe O3便成了磁记录介质的主流。最初, 磁粉都是球状或是立方状, 由亍矫顽力取决于磁粉晶向各异性, 矫顽力最高只能达到180Oe。

之后美国卡姆拉斯提出了用针状磁粉代替球状磁粉, 并申请了专利。针状磁粉的矫顽力不只依赖晶体磁项各异性, 而与形状各项的异性有直接关系, 使矫顽力提高到230Oe。在涂布磁浆时, 又采用外加静磁场, 使针状磁粉的长轴沿磁带纵方向取向, 从而明显改善了磁带的诸多特性, 特别是矩形比和灵敏度。

1944年, 美国3M公司, 开始开发磁带。1947年3M公司研制的在醋酸纤维带基上涂布Fe3O4磁粉的磁带NO100开始销售, 之后3M公司又推出了γ-Fe2O3磁粉涂布的NO111磁带。NO111型磁带与当时德国磁带相比, 其输出、高频特性、均匀性都优越。从那以后20年来, NO111型磁带作为世界标准磁带得到了较高评价。

1.2.2 日本磁带的发展

日本在磁性材料研究方面, 东北大学的本多光太郎博士, 最初就达到了世界引以自豪的技术水平, 在铁氧体研究方面也具有较高技术基础。然而, 由于二次大战的暴发 (1941年12月) , 物资缺乏, 影响了应用技术的研究。

战后, 磁带录音机和磁带信息传入日本, 当时不用说制造方法, 就连规格都不清楚, 在这样的条件下, 日本又开始了磁记录材料的试制与开发。

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重点放在了生产磁带用的磁粉和带基材料的开发上。

1950年东京通信工业 (现在的索尼公司) 开始销售了G形磁带录音机和国产的磁带。这种磁带是在牛皮纸上涂布Fe3O4磁粉而制成, 次年采用了γ-Fe2O3。1953年, 东北电器化学工业 (现在的TDK公司) 、东北金属工业, 1955年日东电器工业 (现在日立maxell公司) 和日本电气音响先后都开始生产录音磁带。

1951年卡姆拉斯专利在日本公开后, 针状γ-Fe2O3磁粉逐渐成为主流。带基薄膜技术差距更大, 直到引进醋酸纤维带基之后才最初生产出相当于美国3M公司的NO111型磁带。

由于针状氧化铁 (γ-Fe2O3) 受到卡姆拉斯专利权的限制, 所以日本把精力放在加钴的粒状氧化铁磁粉的研制上, 当时采用这种磁粉不用磁场取向所制成的磁带, 其磁特性就很好。当时市场上销售的磁带的矩形比为0.75-0.78左右, 而该产品却可达到0.8以上, 这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输出没有得到改善, 所以当时没有形成实用化。

1960年前后以7英寸和5英寸为主的开盘式磁带录音机开始普及, 磁带厚度分别为50和35。

1990年-Fujifilm H471S D C. (S-VHS制式) 专业用录影带上市-世界首位的同时双层涂布技术录像带;在存储数字信息方面, 所有磁记录媒体都采用了磁微粒。将微粒造的越小, 就越能够在磁盘或磁带上装上更多的磁微粒。换句话说, 磁微粒的密度越高, 存储容量也就越大。通过多年的开发和研究生产, 磁带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 并保持稳定的运行。

2 存储方式

早期, 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资料, 管理者都采取磁带来保存。磁带的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 而且磁带的使用也有了几十年的时间。这种方法在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一直沿用至今, 全国的广电系统、教育系统、军队系统、医疗系统以及一些媒体公司等, 各行各业的珍贵资料, 都保存在各类磁带中。这些媒体资源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这是千千万万个媒体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 更是国家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磁带作为存储介质为电视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能够很好的控制归档存储成本的增长速度是磁带价值所在, 但是这种原始的方式有很多的弊端:易损, 占地大, 成本高, 难于重新使用。更重要的是难于长期保存, 通常在满足磁带保存环境的要求下, 磁带的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 而且受磁带结构、环境、温度、磁场等影响, 到期只能淘汰, 再也不能使用。随着媒体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崛起、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 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的合并, 广播电视频道不断扩充, 需要新办栏目越来越多, 播出的节目数量大幅度增加, 媒体资源多样性的应用成为必然。一种节目素材需要供给多种形式的媒体来使用, 同一种素材被重复使用的机会越来越高。传统磁带库的管理模式是找一盘素材节目, 要提出申请, 再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才能找到总的类别和片名, 还得靠管理人员到浩瀚如海的带库中去寻找。有些久远的资料, 要么因为外界因素导致素材不能正常播放, 出现点闪、断带、无音视频;要么因为磁带格式过于古老而现在已经没有可播放的设备, 这就浪费了很多人的劳动结晶, 所以磁带虽然承担着信息载体的作用, 但是需要不断的向大容量、稳定可靠、性能优良等方面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模拟向数字演变, 都是采用磁带作为介质来存储。虽然具有价格便宜, 技术成熟, 体积不大等优势, 但是, 磁带易发霉, 不易长久保存, 随着重复使用次数增加, 磁粉脱落, 影响信号质量, 还有磁带的最致命的一个特点, 它在信息时代中有些合不上拍。随着无磁带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存储介质和存储方式正在面临变革。DVD光盘、闪存和硬盘存储技术的进步, 开始出现了采用非磁带储存介质的产品。目前大容量高速闪存也逐渐进入, 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用户可以方便的进行文件存取, 拍摄后只需要简单的复制操作就能在拍摄的视频文件复制到电脑中进行回放和编辑等, 完全不需要像使用磁带拍摄那样进行繁琐的视频采集操作。硬盘技术的进步不仅在保持大容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的数据存取的速度和硬盘尺寸的缩小, 在今后几年中大容量高速微型硬盘势必成为新宠, 还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他的核心技术是内容存储, 所以采用什么样的存储模式对一个功能强大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未来发展

数字存储介质 第6篇

我行一直以来重视网络安全, 却忽视防范移动存储介质的泄密, 给单位机密资料外泄带来严重的隐患。

(一) 容易造成信息泄密

1. 部分工作人员经常将一些工作文件、业务资料存储在U盘中以备随时使用或在无意将U盘借给他人使用或信息交换互拷贝时造成机密信息泄露;外部人员进入本单位, 随意使用U盘将机密文件拷贝出去或者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外出修理时, 导致存储在里面的机密文件泄露。

2. 移动存储介质来源较多, 不易从源头进行控制, 造成管理困难。特别是U盘、磁盘等移动介质由于体积小, 携带方便, 比较容易丢失, 造成信息泄露。

3. 部分工作人员经常在互联网计算机和内联网计算机间交替使用移动存储介质, 在接入互联网时, 容易被“黑客”利用高科技手段获取有用信息, 从而导致一些重要数据或信息泄密。

(二) 容易传播病毒。

为保护我行网络安全, 我行内联网与其它网络严格实行物理隔离, 但由于不规范使用移动存储介质, 使得它容易成为病毒传播媒介, 将病毒带入内网。

(三) 部分人员保密意识淡薄。

越来越多的涉密信息的交流、保存等处理活动都通过移动存储介质进行, 它已成为保密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虽然大部分职工都对保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移动存储介质的保密意识不强。

(四) 相关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

目前虽然已出台了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的管理制度, 但是由于缺乏技术手段, 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二、移动存储介质安全管理的技术现状

为了防止移动存储介质的泄密, 通常采用的是物理隔离办法, 就是禁用所有的USB接口, 禁止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对于内部数据的转移可以用刻录机和光盘, 使用过的光盘要严格保管或销毁。从保密的角度来看, 这种方法是比较好的。但是, 它的缺点是增加办公成本, 并且影响工作的效率。因此,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保证信息安全不泄密的同时, 减少成本的支出, 提高工作效率。

三、移动存储介质安全使用的建议

人民银行内部的计算机主要分为两种:高涉密级计算机和低涉密级计算机。高涉密级计算机对于保密性和完整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基本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 在使用移动介质进行数据交换时, 对信息的流入流出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例如机要室的计算机, 机房服务器等。而低涉密级计算机对于保密性有较高的要求, 经常使用移动存储介质进行单位内外的数据交换, 对信息的流入没有严格控制, 但对于单位内部信息的流出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例如业务用机。

对于高涉密级计算机我们采用物理隔离, 禁用所有的USB接口, 需要数据交换时利用光盘来进行。而对于低涉密级计算机我们可以引进加密技术对进入本机的移动存储介质进行加密。进入银行内部计算机的移动存储介质, 用户打开文件时, 解密系统自动识别, 该文件都将被系统自动加密存储;当用户保存文件时, 加密系统自动识别程序, 并加密存储。在银行外部使用时, 需要对文件进行解密, 解密还原为明文存储状态都需要经过申请、审核、解密这几个步骤, 如图1所示。如果需要利用移动存储介质将单位内的数据带到单位外部进行交换时, 用户可向解密审核人申请解密, 提交解密申请时, 将文件副本上传到解密服务器上供管理员审核和解密, 解密操作的对象只是文件副本, 不会作用到文件本身, 同时对文件的修改也不会影响到服务器上的副本。解密审核和解密操作完成后, 服务器会向用户发送通知, 用户可以在服务器上浏览和打开, 但是一旦下载到本地后, 服务器上的文件副本将会被删除, 如果再次打开已经下载到本地的文件副本 (已经处于解密状态) , 该文件将被再次加密。任何操作都将在服务器上留下详细日志清单。未经解密的文件在银行外部的电脑无法使用。

四、小结

移动存储介质逻辑故障及数据恢复 第7篇

关键词:移动存储介质,逻辑故障,数据恢复

近年来, U盘、移动硬盘、各种CF/MD/SD卡以及各类Flash Disk等可移动存储设备, 由于使用灵活、携带方便, 使它在各级应用中迅速得到普及, 而且其储存容量也越来越大, 价格越来越便宜。移动存储介质带来使用方便的同时, 由于使用不当和其它一些原因容易造成数据丢失, 而这些数据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存储介质本身。

移动存储介质数据出现问题主要包括两大类:逻辑问题和硬件问题, 相对应的数据恢复分别称为逻辑恢复和硬件恢复。导致移动存储介质数据灾难的原因往往是病毒感染、误格式化、误分区、误克隆、误删除、操作断电等。逻辑恢复是指通过软件的方式进行数据修复, 整个过程并不涉及硬件维修。

1 移动存储介质的常见逻辑故障

1.1 文件误删丢失

文件删除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一个操作。当我们存储一个文件时, 操作系统首先在一个记录所有空间使用情况的表格中, 找到足够容纳新文件的空间, 然后把文件内容写到相对应的存储位置上, 最后在文件分配表中标出该空间被占用了。当删除一个文件时, 一般并不对实际文件所占用的存储位置进行操作, 而仅仅是在文件分配表中删除文件所在的空间标记为空白, 可以分配给别的文件使用。被删除文件的实际内容并没有受到破坏, 可以恢复回来。但删除文件后, 又重新创建了文件, 那么被删除文件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就有可能被新创建的文件所使用, 这时就无法恢复原来被删除的文件了。

1.2 分区表丢失

分区表是U盘和硬盘 (包括移动硬盘) 的重要数据结构, 用于管理整个硬盘空间。分区表丢失, 表现为硬盘原分区或部分分区消失, 在系统的“磁盘管理器”中看到未分区的硬盘或未分区的空间。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可能。

(1) 病毒:很多病毒能对分区表进行破坏, 也能删除和破坏文件属性。

(2) 重新分区:使用分区文件对磁盘重新划分空间, 那么原来的分区表被新的分区表将取代, 原来分区的数据并没有损坏, 而是分区表指向了不正确的位置。

(3) 误操作:有时进行如PQ magic或Ghost的操作时, 如果出现断电或误操作的情况会使硬盘分区表丢失, PQ magic等分区工具有时会造成分区的逻辑错误。

1.3 剩余空间丢失

由于病毒和文件碎片的存在, 文件系统出现文件问题导致某些数据成为“孤儿”, 被Scan Disk扫描出来, 并保存为CHK文件。有时还会出现整个存储分区中的数据无法浏览。

一般来说逻辑故障的表征现象主要为:无法进入移动存储介质上的分区、文件无法读取、文件无法被关联的应用程序打开、文件丢失、分区丢失、数据文件乱码显示等。一般情况下, 只要数据区没有被彻底覆盖, 大部分的数据都可以顺利恢复。

2 移动存储介质数据的逻辑恢复

2.1 数据恢复前的准备

数据恢复前, 先准备好一些分区修复软件、数据恢复软件, 常用的分区修复软件有Disk genies (分区精灵) 和Disk doctor (磁盘医生) , 数据恢复软件有Easy Recovery、Final data等。先用带Ghost v11的Win PE系统启动电脑, 把要恢复数据的移动存储介质分区备份到一个镜像文件中, 然后再进行恢复操作。具体的方式如下:

第一步:将移动存储介质接到一台有足够硬盘空间的电脑上;

第二步:启动PE系统进入Ghost v11, 选择“Options” (选项) , 点击“Image/Tape”标签, 然后选择“Image All” (全部镜像) 项;

第三步:在Ghost中选择“Local→Partition→To Image”, 进行备份, 然后在选择文件类型时, 要选择“*.IMG”格式, 以便其他软件打开镜像文件;

第四步:备份好的镜像文件可以用在虚拟机或恢复至其它数据盘上进行数据恢复, 也可使用如Disk Explore直接编辑镜像文件的软件尝试恢复。

2.2 恢复被误删的数据

恢复被误删的数据, 使用Easy Recovery效果比较好。

第一步:进入软件, 在窗口左侧选择“数据恢复”, 然后点击右侧的“删除恢复”, 如果“删除恢复”恢复不了时, 再使用“高级恢复”重新恢复。

第二步:这时会打开新窗口, 在左侧选择要扫描的分区, 在窗口右侧的“文件过滤器”中选择要恢复的文件扩展名, 最后需要注意, 如果要恢复的是文件夹, 则需要勾选“完全扫描”项, 完成后, 点击“下一步”按钮, 开始扫描被删除的文件。

第三步:扫描完成后, 可以看到所有扫描到的误删文件, 勾选需要恢复的文件, 点击“下一步”, 设置好文件恢复的路径, 再次点击“下一步”即可。

2.3 恢复文件分区表

分区表被破坏, 可直接使用Disk Genius或Disk doctor进行恢复。运行Disk Genius或Disk doctor, 选择菜单中的“工具→重建分区表”一般即可恢复。

2.4 恢复被格式化或文件系统信息结构被损坏的介质中的数据

恢复被格式化的介质中的数据, Easy Recovery也是首选工具。

第一步:进入软件, 在窗口左侧选择“数据修复”, 然后点击右侧的“格式化恢复”, 也可选择“原始恢复”。

第二步:这时会打开新窗口, 在左侧选择要扫描的设备, 点击“下一步”按钮, 开始扫描文件。

第三步:扫描完成后, 在左侧目录树看到所有扫描到的丢失文件, 勾选需要恢复的文件和文件夹, 点击“下一步”, 设置好文件恢复的路径, 再次点击“下一步”即可。

数据恢复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过程, 当一个软件恢复不太成功时, 可以选择换一个功能相当的软件。Easy Recovery恢复功能比较强, 对office软件的恢复成功率比较高。数码照片的恢复用Final data比较快, 而对视频数据的恢复建议采用Powerdata Recovery软件。保密移动存储介质的恢复必须要在安装有保密系统的电脑上完成, 其它过程相同。

3 数据恢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当发现数据丢失之后, 不要轻易尝试任何操作, 不要再住存储介质中写入内容, 否则很容易造成数据覆盖, 对原有的需要恢复的数据而造成二次破坏, 造成恢复困难或者使恢复出来的数据出错。

(2) 不要做Dsk Chk磁盘检查。Dsk Chk磁盘检查操作有时候可以修复一些小损坏的目录文件, 但是很多时候会破坏了数据。复杂的目录结构它是无法修复的。修复失败后, 在根目录下会形成FOUND.000这样的目录, 里面有大量的以.CHK为扩展名的文件。这些文件有时候改个名字就可以恢复, 而FAT32分区和NTFS分区中比较大的数据库文件则很容易遭到破坏。

(3) 不要再次格式化分区。用户第一次格式化分区后分区类型改变, 造成数据丢失, 比如原来是FAT32分区格成NTFS分区, 或者原来是NTFS的分区格式化成FAT32分区。第2次格式化会原来的分区类型就是严重的错误操作, 很可能把本来可以恢复的一些大的文件给破坏了, 造成永久无法恢复。

(4) 不要把数据直接恢复到源盘上。将数据还原到源盘破坏原来数据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严格禁止直接还原到源盘。

参考文献

[1]陈红莲.移动存储介质 (U盘)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华南金融电脑, 2008, (8) :78.

上一篇:制种业面临诸多挑战下一篇:积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