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丰富范文

2024-09-14

文化底蕴丰富范文(精选5篇)

文化底蕴丰富 第1篇

一、回归——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 启于生活, 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1) 再现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创设了一个“逛小超市”的情境, 再现了“买卖商品”的生活片段, 将讲台模拟成一个小商店, 摆上吃的和用的“商品”, 让学生用游戏币购买商品。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情景, 许多平时不善言表的同学都开了口。学生在乐中求知, 知中求乐, 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之间进率的认识。 (2) 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以激发其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抓彩”——让意外信息生成资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教学信息也是正常的, 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意外信息, 就能为我们的教学增添光彩。

如在教学完a÷b÷c=a÷ (b×c) 类型的除法简便运算例题后, 有位同学问道:“老师, 乘法有分配律, 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学生这突如其来的疑问引起了我的思考:这可是个关键性的问题, 如果不能处理到位, 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 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不能辨清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机。于是, 我果断地将原来精心设计的习题进行了适当调整, 引领学生以此题为例进行举例、验证, 再组内讨论、交流, 最终形成共识:像a÷b+c÷b的算式可以写成 (a+c) ÷b的形式进行简算;像a÷b+a÷c的算式就不能进行简算。表面上看, 这一课堂打乱了我原先预设的教学流程, 但面对学生提出的如此有价值的问题, 我机智地将其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 “以学定教”, 帮助学生及时建立了清晰的知识表象, 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也使提问的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被认定后所带来的喜悦。

三、明辨——让错误中孕育正确

世界是有趣的, 世界是辨证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 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的目标之一。我相信一句话:从成功走向成功。所以当遇到学生出错时, 要善于从错误中找到合理或闪光的因素, 从而既保护学生的自信, 又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有一次, 我出示了一幅图, 图中左边画了5根香蕉, 右边画了7根香蕉, 请学生列式。一位学生列出了:“7×2”, 同学们都笑了, 而他的脸红到了脖子根。我立刻意识到若处理不好, 将会伤害这个出错的学生。于是, 我不紧不慢地说:“他是对的, 只是没有做完, 谁来帮帮他?”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有人发现了:可以把左边看作7根, 这样就可以用7×2, 多算了2再减2就可以了。哦, 原来可以这样, 大家的态度由嘲笑转为了敬佩。从这以后, 这位同学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四、互动——让碰撞产生创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给予学生活跃、自由的物理环境和安全、平等的心理氛围。这样, 才有利于让心灵沟通心灵, 让爱心激励爱心, 让生命呵护生命, 让智慧碰撞智慧, 从而得以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

文化底蕴丰富 第2篇

一个地区的现代文明史,往往与这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史息息相关。没有教育就没有文明的出现和存在,更谈不上文明的发展。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不仅是育人的沃土,成才的摇篮,还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渊薮。今天,我们追溯XX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XX教育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源远流长

宁波港扼南北水路要冲,北宋时期就设置了市舶司,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之一。自开埠以来,乡人去外地谋生者渐多,视野由此开阔,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文化教育之重要,纷纷出资办学。据《XX区志》记载,早在两百多年前的1793年,就有里人杨人模、石干、郑修璇等人在XX的土地上创办了芦江书院,此后,灵山书院、云衢书院、振文书院、九峰书院以及小港的李氏义塾等相继开办,至19世纪末,位于今XX境内的书院和学塾达13所之多。

清朝末年,朝廷始兴新学,1902年制定蒙学堂和小学堂章程。自1903年XX首办务实女学堂起至1910年,先后有两级芦渎公学、时敏学堂、灵山学堂、云衢学堂等学校共26所。1931年,各类小学发展至75所。从它们所分布的地域来看,已遍及今日XX的各个乡镇街道。

XX历史上的老学校,为近现代以来本地学子的启蒙求知,为XX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为今天XX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功勋卓著

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这些老学校又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宣传抗日救亡,培养革命人才的主阵地。解放前,中共本地党组织领导人大多担任过小学教师。蔚斗、石湫、延陵、闻韶等小学先后成为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机关所在地。如小港蔚斗学校就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一些失去组织关系、隐蔽在镇海各地的中共党员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时蔚斗小学的教师中就有不少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3月,中共浙东临时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共蔚斗小学支部,8月成立中共镇海县工作委员会,蔚斗小学为县工委机关所在地,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中共领导机构,卓子英任书记。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为人民的自由、革命的成功而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甚至生命的志士仁人。今天,这些老学校依然是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乡贤共襄

在XX数百年的办校兴学历史上,老校是乡贤达人出资 出力、报效桑梓的见证。早期众多乡贤以普及家乡初等教育为己任,通过集资、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纷纷开办小学。如 “两级芦渎公学”就由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北大教授、柴桥人钟观光等人于1905年创办。各地大族亦以资助当地办学为荣,创办了李氏养正学堂、虞氏述志学堂、陈氏思本学堂等有影响的学校。小港李氏家族不仅创建了养正学堂,还一直关注其生存和发展,以李善祥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多次为学校捐款助学。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捐物,助教兴学义举又盛,祖籍XX的张敏钰、顾国和、顾国华、严信才、孙卫民、王绍成、王明康等乡贤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共计人民币达五千多万元。

近代以来,“宁波帮”不仅闻名于国内,而且享誉全球,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乡贤们的心,又总被家乡的发展所牵系。所以他们在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同时,还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牵线搭桥”,为区域进步、XX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人辈出

在老校的发展史上,XX学子勤奋求学、砺志成才的足迹清晰可辨。如毕业于柴桥小学的有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的郑友揆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XX大学教授王阳元先生;以“管好国家 的钱袋子,当好人民的铁算盘”为宗旨的现任财政部长谢旭人,国际知名动物行为学家、社会生物学家、进化生物专家孙立新及夫人王波翔等都毕业于柴桥小学、柴桥中学;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乡土文学中成就最高作家之一的鲁彦、以一曲《采茶舞曲》唱响大江南北的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和学者虞辉祖等都曾就读于灵山学校;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浦发银行董事长的庄晓天先生,曾担任总政治部青年部处长、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林晖等都曾就学于蔚斗小学。

对这些乡贤名人来说,家乡的学校,作为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早已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王阳元院士的记忆中,最令他怀念、时刻梦萦魂牵的就是家乡的景物以及“桥畔河边的柴桥小学”;在作家鲁彦的散文中,小时就读的灵山学堂令他终身难忘:“二十年来,我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学校也够多了,却还没有一个学校值得我那样的深刻记忆。”

XX的教育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厚的底蕴,是值得XX人民引以为豪的。更让人振奋的是,自XX建区以来,历届区委区府领导都十分重视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各乡镇街道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请院士、名人回乡忆母校,请乡贤们为家乡发展当谋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XX的教育底蕴,丰富XX教育的内涵。正是因为有了区委区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的努 力,使XX教育丰厚的底蕴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了XX教育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才有了XX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也间接地促成了XX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传承和发展XX教育底蕴所面临的困难

缅怀XX老校的历史,无疑是让人激动的。在XX教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老校的历史和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XX教育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真正的“底蕴”,这种底蕴的传承和发展也正是XX教育内涵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我们的调研,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XX教育底蕴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进一步传承的工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得不到足够的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XX区域内已经有不少底蕴深厚的老校或被撤销,或被合并,或迁址重建。前身为民国前书院及民国初学堂、现仍在原址的老校仅存灵山学校、柴桥小学、大碶实验小学、蔚斗小学、郭巨小学、霞浦小学、新碶小学等七所。而从目前现状看,就是这几所学校,也大多已改了校名或迁出原址,校园里很少能看到悠久岁月留给我们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印迹;还有几所老校校园面积小、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条件简陋;个别的仍面临着撤销合并或易地重建的困境,老校的保留将难以为继。这些问题,急需引起政 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学校布局的调整与教育底蕴的传承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由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区内学校的布局有较大的调整,这种调整虽然也是经过有关部门反复论证后才付诸实施的,但仍免不了与教育底蕴的传承发生冲突,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建于1804年,至今已有205年历史的灵山学校,素以“师优教严,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如现代作家鲁彦所忆“在附近百里内的乡间向来是首屈一指的”。学校发展至今,办学规模日趋扩大,现有39个教学班,1700名学生,教职工115名,但学校总占地面积仅有30亩。因建筑面积远远不够,学校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及多媒体教室等功能教室严重缺少;中学部无运动场地,只有小学部有一个200米的田径场;学校食堂面积小,学生要分批吃饭„„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学部教学楼建于1982年,质量不佳,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历届区委区府领导一直都十分重视。早在XX年5月,就在灵山学校召开了区委书记现场办公会议;XX年,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了将学校附近的60亩地用于扩建灵山学校;同年7月,陈利幸书记也专门提出过要加快灵山学校扩建工作的要求;年底,在各个部门的 通力协作下,前期征地工作全部完成,其中20亩已经填好塘渣,“万事俱备,只欠XX”,广大群众和教职员工都翘首以待,希望在XX年能看到灵山学校的全新面貌。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整整一年过去,灵山学校的扩建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这中间,原因众多,有客观上的资金问题,也有相关部门在学校布局调整上的一些考虑。有很多问题可以暂缓,但是教育不能等待。作为XX区内硕果仅存的一所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老校,作为众多乡贤名人们情怀寄托、精神家园的一所老校,她最终将何去何从?

又如郭巨小学,前身为1851年所建的云衢书院,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一所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学校。今天的郭巨小学,虽然面临种种客观问题,但是在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依然呈现着鲜明的学校特色。XX年9月,学校全面启动了以篆刻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XX年,学校被评为XX区“首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老校,也正处于发展的困境中:校舍陈旧,生源萎缩,区域发展规划的影响等,都将左右她最后的命运。是去?是留?„„

同样的问题,深深牵动着所有关心XX教育、XX历史文化的人们的心。

校史室或陈列室建设缓慢,遗址旧物难以保留。

还有一些老校,因校舍不足、专项经费缺少、资料搜集困难、缺乏专人管理等,校内没有设立能全面反映办学历史、特色、成果的固定的校史陈列馆,学校发展与活动等史料的典藏和展示就无从落实,校史、校友相关档案、资料的搜集和保存等工作也难以开展。长此以往,“传承XX教育底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据统计,目前已经建有专门的校史陈列室的老校仅有灵山学校、蔚斗小学等几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外来文化与XX教育底蕴的有机结合还得不到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XX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区,给教育、医疗、治安等部门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区委区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多渠道多方位的努力下,这两年,关于外来工的问题正得到有效的解决,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新老XX人也在经历了必要的“磨合”后逐渐走向和谐,“创新、争先、包容、守信”的XX精神日益鲜明。这些现象的背后,令我们担忧的是,外来文化与XX教育的底蕴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孩子之间依然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以上问题的存在,必然会让那些曾经为学校的建立尽力相助、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的有识之士深感遗憾,会让前 来母校瞻顾遗迹旧物、感受发展新貌的新老校友感到失望,会让创建中的教育内涵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我们认为,区域教育底蕴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是我区教育内涵发展这一重要命题的应有之义,是我区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并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对历史上为XX的文明进步有过贡献现已消亡的老校,我们应该肯定并以一定的方式纪念之,让这些老校名垂青史;而对那些历经沿革、校名更替至今依旧开办的老校,应珍视其历史传统,积极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充分发扬老校特色,扩大老校声誉。此外,我们还应挖掘、保存好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设立校史馆、校友会,积极搜集、细心保存老校遗迹轶事,不让教育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出现断层乃至消失,不让这股文明文化之“脉”就此断裂。力求让当年尽力创建、捐资兴学的前辈贤人能目睹自己或前辈的办学成果和历史遗迹;让学业有成、返乡重游的老校友能在熟悉的校园中回顾学习生涯,忆念师友恩情;让如今就读老校的莘莘学子能受到学校悠久历史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校爱乡爱国教育,并更好地传承祖辈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站在抢救和保存文化遗产的高度,在进 行发展规划、建设布局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留存的关系,正确处理体现现代文明与保留传统文化的关系;在下一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时,处理好老校保存、兴盛和新校建造、发展的关系,在决策上适当地向老校做一些倾斜,以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让XX区域内的老校能永葆青春,把XX的教育底蕴更好地传承下去。

建议尽快尽好地解决灵山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让这所百年老校也能像镇海中学、宁波中学、武陵中学等老校一样,成为本区域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继续在海内外发挥她的影响力。

建议全面妥善地规划好郭巨小学的出路。即使校舍、校名等物质上的东西实在无法保留,至少可以致力于留存祖辈精神上、文化上的巨大财富,古为今用。在这一点上,对蔚斗小学老校址的利用是值得借鉴的。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老校的办学条件

政府对办学条件较差的老校要加大扶植力度,在校舍设备等硬件上增加投入。解决一些老校校园面积小、设施不足、条件差等现实问题,方便学子就学,让当地百姓得益,让新老校友满意。

3.挖掘教育底蕴,促进老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具备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的特点,其文化内涵也是教育内涵、文化强区内涵的有机组成部 分。要充分挖掘、有效整合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兼顾,通盘规划,将其纳入文化强区建设的发展轨道。要充分挖掘以老校为载体传承下来的教育底蕴,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和校友资源,为建设民富民安、宜居宜业的和谐新XX服务。

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尽早设立柴桥小学“名人博物馆”,以更好地挖掘、保存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近距离地给后人以实实在在的精神教育。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成立柴桥中学“校友联谊会”,为广大的老校友提供一个聚会、交流、碰撞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一个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平台。

4.加强规划统筹,解决闲置校产流失的问题

因学校规模缩小及撤并等原因,目前全区有多所学校的房产或闲置,或被占用。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明确闲置校产的产权归属,仔细清理核查,做好资产的登记评估工作,通过拍卖、置换等途径盘活闲置多年的学校资产。所筹资金也可用于老校的校舍改造、老校校史室的建造。

提升内在气质丰富文化底蕴 第3篇

答(周晓鸣):世界著名模特儿一般对服装表演有一种灵敏的最直接的感悟,对流行时尚有着非凡嗅觉,能进入超现实的、梦幻般的演绎境界,能充分把握服装高雅的气质内涵,不但展示出了服装的清新魅力,而且还保持着鲜明的个性风格。这是因为国外特别是欧洲的模特有着深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她们的文化、艺术、职业德道综合修养比较高。优秀的模特儿不但要有姣好的外表,更要有内在的素质,而气质的展现和内在的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精心栽培的。模特儿只凭靓丽的外形吸引观众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不断强化模特儿的内在素质与表演技能技巧,才能被现代社会所接受,模特儿才能向多元化表演领域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现代模特儿除有基本条件外,内在综合素质深浅是决定模特儿发展前景的基石。我国的模特行业起步比较晚,艺术教育氛围也不够深厚,但是市场需求是很大的。

问!如何实现模特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答:“100个模特能出99个明星,而100个明星都不见得能出一个时装模特儿。”虽然话过于偏颇,但说明了一个优秀时装模特儿本身就具备了向其他艺术领域进军的条件。然而,百炼成钢,优秀时装模特儿都是经过系统训练精心栽培打造出来的。因此,现在许多模特学校都对模特儿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培养训练,设置了相关的课程,正是为了强化模特儿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且为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大专院校设立了时装表演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各种类型服装表演的技能技巧。服装表演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相对呈弱势,与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距离。时至21世纪,虽然专业人才的培养发展很快,但与社会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教育与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距离。模特教学需要以服装表演的技能为前提,涵盖多方位表演技能技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模特学校就要承担起这种责任,用专业化的教学手段打造出一流模特儿。~方面要抓基础,增强模特的实践训练,没有社会实践是走不出优秀的模特的: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底蕴的培植,掌握感性思维的表达方式。文化底蕴是任何从事艺术表演者的基石,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就不能把表演的内容付诸于艺术实践中,就没有感染力,就不能调动观众的视觉神经。

问:我国今后模特培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答:随着商业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模特儿应运而生,如“车模”“房模”“各种形象大使”等,都要懂得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然观众的提问往往会令她们一筹莫展很是尴尬。因此,时装模特儿要转型于其他模特市场就要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面,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模特儿这样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基础教育,确定新的培养目标,既要注重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特点的专业人才,又要培养与专业相关联领域的多才多艺人才,因此,现代模特儿的教育培养应以拓展与时尚相关联领域为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为模特儿今后的发展提供机遇。

问:三届模特技能大赛的举办取得了哪些效果?大赛今后该如何走?

答:模特技能大赛的举办使得职业学校的模特有了亮相的机会,她们的展示与亮相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有很强的促动,各个学校之间也得到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赛选手的素质也逐年大幅提高,举办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已经得到实现。

语文教师如何丰富文化底蕴 第4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教材,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还需有相关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略知一二还不行,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尽可能的多学习一些。同时,广泛涉猎与精读细研相结合,吸收多元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因而要求语文老师也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多种特长,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博”,而且必须做到。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有活水源源涌出,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信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一方面,除了暗地里狠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以及经常涉足一些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之外,还要多看报,常上网,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及时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及时了解教育新动向,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把教材看透、想透、吃透,比如说,要求学生背的古诗文都能背得滚瓜烂熟。 

应该说,能够熟背大量的古诗文是一個语文教师扎实教学基本功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诗词方面,短的如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瞑》、杜甫的《登高》;长的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散文方面,如庄子的《逍遥游》,荀子的《劝学》,贾谊的《过秦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韩愈的《师说》等等。教师先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抑扬顿挫,很有感情地琅琅上口,那将是个什么样的情形?那必将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将比以任何方式苦口婆心地分析、讲解都要强。 

二、是要有虚怀若谷的谦逊胸怀

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一句非常诚恳的话。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永远是正确的,即使说错了话,也能说出一大堆理由。于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她就说过学生“十三点”,结果学生在周记里就表示出了对她的不满。“今日早操时,你骂学生十三点,我们班级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可贵的是于老师知错就改,她向被嘲讽的同学道歉,请她原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每一个老师都会在学生面前犯错,希望能放下架子,拥有像于漪老师那样知错就改的胸怀。

巴金说:“我不是艺术家,我只能说是文艺的爱好者。其实严格地说,我也不能算是作家,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作家是一种境界,教师也是如此。任何人做了一辈子教师,都不能说抵达了教师这一境界。所以,还是像于漪老师学习吧,谦虚一些,踏踏实实地去摸索语文教学的门径。

三、是文质兼美的语言表达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激情飞扬,眉飞色舞,言辞畅达,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敬佩老师,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老师的语言负载着灵动的思想及丰富的情感,要善于用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记得在高中时,仅给我们上过一次课的陌生老师在讲到荷花时,一上课就从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如雕饰”说起,直到如今笔者还不能忘记。如一位老师在导入《白杨礼赞》时说:“树,是大自然中的一道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还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将走进白杨树的生命……” 精炼而优美的语言引了学生,结果自然是师生共同随着茅盾先生的笔回到抗日战争年代,到西北高原用心体会那儿的白杨树到底是如何的英姿。正所谓“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会说的老师自然能教会学生说,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提高。语文老师说话得特别留心。殊不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语文教师这一职业要求,语文老师在学生面前说话必须准确、恰当、流畅、无语病,因为我们是 “表率”。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说话层次不分、表意不明、逻辑性不强,甚至用词不当或说错话,那么,学生会怎么看你。或许,我们还会误了学生。我们也许并没有留心,但学生却常常在“盯”着我们,他们对老师尤其对青年教师是颇感兴趣的,包括我们的每一言。

四、要努力做到以生为师

以生为师是一种美德,是遵循教学相长规律的体现。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教师应清除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积淀,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低位进入角色,向学生学习,以生为师。学生从多渠道接受着知识信息,发展中各有所长,教师就更加需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中汲取智慧。教师应和学生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当红烛,作春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表现怎样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从严治身。用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比如,要求学生多读书,语文教师就应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读书的好环境。多引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让学生与中外名著名作、名人传记及其作者展开无拘无束的对话。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各种读书沙龙。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到好读书、读好书既有乐趣,又能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

在融合史实中丰富课堂的底蕴 第5篇

[片段一]

屏幕上出示3根小棒搭成的三角形,要求学生写算式表示摆2个、3个、4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师: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摆10个三角形,也用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摆三角形用的小棒根数,比一比谁写得多。预备,开始。

(学生纷纷动笔计算,并在交流中总结这些算式的特点)

师:既然这些算式写不完,能不能用一道算式,把你们已经写的和还没有写的算式都包括进来吗?

生1:n×3。

生2:x×3。

生3:a×3。

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只是用不同的字母表示罢了。那行,老师就和刚才那个同学一样写成a×3。不过都用字母表示数了,为什么不把这里的“3”也用字母表示呢?

生:三角形都有3根小棒是不可能改变的。

师:很好!可见,用字母表示数不是简单地用字母替代数,而只能用字母表示一直变化的量,不变的量必须照写。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写的2×3、3×3等算式,每一个算式都表示摆三角形的一种情况,那现在的a×3呢?

生1:各种各样的情况。

生2:所有的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字母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字母,但它是个有魔力的字母,它可以代表——

生(齐):无数个数。

[赏析]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是符号化,而绝不是用字母替代某个数量。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数学发展史提炼出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数学家的困难预见和解释学生的学习困难,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作为安排学习层次顺序的参考,利用历史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摆多少个三角形这个量是已知的,之所以要用字母来表示,是因为这样的数太多了,写不完,而用字母却能把这些数都包含进去。整个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从缩写到符号、从特定到变化、从未知到已知,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不断提升。

[片段二]

(课件演示魔盒活动:输入19,变出44;输入58,变出83;输入87,变出112)

师:经魔盒加工后数据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生:19+25=44,58+25=83, 87+25=112,都是加了25。

师:你报数,请其他同学说结果。

生:……

师:把我们每个人心里想的都包括进来应该怎么说?进去的数和出来的数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式子表示呢?

生:进去a,出来a+25。

[赏析]考察数学史可以知道,代数学发展经历了文辞代数、缩写代数、符号代数三个历史阶段,而对于符号意义上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也只有在比照中才能体会得更加真切。蔡老师仔细分析了学生已有的字母运用的各种经验,发现他们以往的经验主要是用字母来表示特定的意义,例如S表示面积,而且还认为不知道一个数量到底是多少才用字母替代。因此在探究魔盒中输出的数与输入的数有什么关系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两数间的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的价值,并精心组织了反思总结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字母不仅可以表示特定的意义,而且还可以表示变化的数量,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单一向多元、由表象到本质的飞跃。

[片段三]

师:下面一个练习是“编故事”。故事的主角是a×4。老师先作个示范。(掂掂学生的数学书)如果a表示一本数学书的重量,那么a×4就是?

生:(异口同声)4本数学书的重量。

师:而且是4本同样的数学书的重量。很容易吧?下面,哪个同学来编?

(学生用a代表各种数量,说了a×4的意思)

师:既然大家把a×4讲得这样丰富多彩,老师就讲个这方面的历史故事。

(学生鼓掌)

师:在历史上,对于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人类最初是用文字表示的(课件出示:每个重量×4,每个价钱×4,每班人数×4,其中“重”“价”“人”用红色标出),显然比较烦琐。因而,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想到了用缩写的方法来表示。仿照丢番图的方法,这里的“每个重量×4”,取“重”发音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成“z×4”。那么“每个价钱×4”和“每班人数×4”怎样用缩写的方法表示?

生:j×4和r×4。

师:丢番图用字母的缩写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虽然简洁了,但每个字母都表示特定的意思,不能把z×4和j×4混同起来,所以,并没有给数学家研究数学带来更多的简便。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想,如果把各种情境中字母表示的特定意思都去掉的话,不都是一个数和4相乘吗?(课件中的“z×4”“j×4”“r×4”依次变为“□×4”)所以,韦达就表示成了a×4,这里的a还是特定的意思吗?

生:(异口同声)不是!

师:对,字母a已经不表示任何具体的意义,和这里的小方块一样,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缩写”后面板书:→符号)。自从韦达把字母当做符号来表示数之后,许多数学难题得到了解决,数学获得了飞速发展,韦达被称为现代代数学之父。(教师稍作停顿)从丢番图用缩写的方法表示数到韦达把字母当做符号来表示数,用了整整1 200年!

(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惊呼)

师:孩子们,我们只用了40分钟就跨过了人类认识提升的1 200年历史,你们的表现是最棒的。

(学生感到非常骄傲,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师:当然,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些同学对“用字母表示数”可能还有些模糊,不要紧。你想想,在历史上数学家们都用了1 200年,你才学了一节课,你急什么呢?相信自己,通过后面的学习一定能融会贯通的。

[赏析]蔡老师设计“编故事”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着力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体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作为一个旁观者反思刚才所经历的抽象过程,提升认识。蔡老师还顺势讲述从丢番图到韦达的抽象历程,这样,数学历史不仅仅是一种事实的告诉,而是充溢着人类智慧递进的历程,为学生完善数学理解提供了支撑。特别是“我们只用了40分钟就跨过了人类认识提升的1 200年历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神奇魅力。的确,数学史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数学思想的发展史,而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熏陶。我们的数学教育无疑要从数学史中汲取更丰富的养分,让数学史促使数学教育变得更厚重和深刻,唯有如此,数学教育才能走向深入和厚实。(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常胜小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

上一篇:标准量规下一篇:信息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