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2024-05-14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精选11篇)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参与,体验,感悟,德育模式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德育过程绝不是简单地把道德知识装入学生的脑袋, 而是需要受教育者的道德内化, 内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实现。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在近两年来, 更新观念, 不断地尝试创新德育载体, 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发展的“参与——体验——感悟型”德育新模式, 让受教育者通过参与、体验和感悟, 实现道德的内化。

一、更新德育观念, 拓宽工作思路

1. 更新德育观念, 挖掘学生亮点

中职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中职生, 中职生往往是现行义务教育培养模式、评价制度下的落后者。社会否定了他们, 他们戴着成绩不好的帽子来到中职校, 学校就不能再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要转变观念, 用新的、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他们。事实上,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是薄弱一些, 陋习多一些, 但是, 从操作技能、体育、艺术、兴趣爱好等角度去看他们时, 会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甚至会发现他们为人纯朴的一面, 很多人性中的真善美往往在他们的身上闪闪发光。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 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真心诚意地认可他们, 积极关心、指引、帮助他们, 带领他们自主发展, 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身的价值, 找回自信、找回自尊, 努力成为有价值之人。

2. 拓宽工作思路, 重构德育模式

只有灌输和管理, 不可能获得较高的德育实效。必须有一个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我校确立并实施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人生态度及自信心为目标, 以“活力·感悟·和谐”为主题, 以“活动育人”、“自主发展”为主线, 以“铸造学校品牌, 创造专业科特色, 营造班级亮点”为抓手, 夯实德育常规、改革德育管理模式、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途径、创新德育形式的工作思路, 构建适合不同学生自主发展的“参与——体验——感悟型”德育新模式, 让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或者感悟到的方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3. 健全体制机制, 构建工作体系

建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关怀的育人机制, 强化“每一位教职员工首先是德育工作者”和“每一个岗位都是育人岗位”的观念。学校将学生处的职能, 转变为“统筹、监督、评价”;推进德育扁平化管理, 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德育工作二级管理体制, 实行专业科德育工作科长负责制, 为每个专业科配备主管专业科德育工作的副科长, 按每500-600学生配备一名德育干事, 把人、财、物、权逐步下沉到专业科, 使德育效果彰显专业特色。同时制定《学校绩效考核专业科德育工作加分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学校先进德育工作者评选办法》、《中山中专优秀班集体评选方案》等一系列管理文件, 有效促进德育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优质化。

二、创新德育载体, 丰富德育内容

1. 推进社团建设, 激发学生潜能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兴趣的需求, 自2009年起, 我校全面规划, 大力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发展至今已有183个, 每周二、四下午的第五、六节课为学生社团固定活动时间。社团类型涵盖语言、音乐、器乐、舞蹈、美术、摄影、设计、表演、体育、棋类、欣赏、表演、制作、文化课程拓展、专业技能应用等多种门类。许多项目因其特有的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备受同学们青睐。社团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能充分发掘同学们的多种潜能, 发挥同学们的爱好特长, 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 增强同学们的就业竞争力。

2. 实施学分制, 保障社团活动开展

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保障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在2010年适时实施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中职生和怎样培养的问题, 以及中职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学校共开设了选修课程500多门次, 共有330多位教师根据自身能力成功开设适合学生的选修课程。学校对成功开设的选修课从场地、设备、时间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针对学生层次差别大的情况, 进行了分层教学, 通过自主竞争选择,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 并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3. 开展“每周一演”, 搭建个性展现的舞台

学校新建校园文化小舞台, 举办“每周一演”活动。自2010年3月29日举行校园文化舞台启动仪式以来, 共有近十个专业科和部门、几十个社团作了五十多场演出或比赛。参加学校“每周一演”活动的学生超过3000人次, 吸引了20000多人次观看表演。“每周一演”活动为班级、班际、专业科、科际、社团等开展文艺活动提供平台, 师生每周均可享受文艺大餐创造机会, 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它将成为我校师生心目中永不落幕并留下永恒记忆的大舞台。“每周一演”, 让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编、自导、自演, 引导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 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 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素质。

4. 开办学生超市, 培养自强自立能力

“远景超市”是中山市第一家“学生超市”。它既是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 又是勤工俭学、扶困助学、奖优促学的基地, 超市所得利润100%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自2010年8月份开张营业以来, 共有76名同学参加了实习和勤工俭学, 发放了共计32000多元工资。2011年3月份, 已经发放了第一批远景学生标兵奖学金、远景励志奖学金和远景助学金, 共奖励和资助了34名学生, 计39500元。学生超市改变很多学生的人生态度, 培养了他们的职业道德、技能和创业本领。同时也鼓励了家庭困难的学生, 积极乐观, 自立自强, 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 提倡同学间相互关爱, 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5. 开办希望农场,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校在学生生活区附近平整出一大片土地, 建设学生希望农场。希望农场成为了校内新的德育基地, 成为学生的社会劳动实践场所。农场分块划归各专业科各班级承包, 现已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露出了嫩绿的幼芽。在希望农场里, 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瓜果蔬菜, 更多的将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愿意付出、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好品德。

6. 开展女生教育, 培养高素质女生

学校开展“如何培养高素质女生”的课题研究, 制定实施三年五个学期的中专女生培训总体规划, 开设女生自我保护、交际礼仪、母性教育、女性生理心理健康 (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性教育) 、口语技巧、舞蹈欣赏、音乐欣赏、名画欣赏等多门课程, 形成系统的女生培训校本课程体系。坚持每学期连续四周的女生素质培训, 自2007年以来, 共有40000人次受益。女生教育还突出分类指导, 加强对性早熟女生、单亲女生、贫困家庭女生、流动人口女生的针对性调查、教育、预防和疏导。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 建立女生心理三级防护网络, 揭开性教育的神秘面纱, 让女生通过正常的渠道获知青春期知识,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价值观。

7. 推行班干轮岗制, 发挥自我管理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自主的管理能力, 学校推行“班干部轮岗制”, 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集体意识和服务意识等自主管理的意识, 增强学生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级、科级学生干部全部通过自荐、面试、考察、竞选演说、选举等环节民主产生。为让学生干部在实践中接受锻炼, 学校大力拓宽学生干部工作平台, 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干部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得到如何与人沟通、提高工作能力方面的锻炼。

8. 开展“三节一庆”活动, 实现“文化育人”

每年3月、9月、10月、11月分别举办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校庆“三节一庆”活动。如校庆活动, 上午进行表彰大会与成人礼, 下午进行爱校教育和学生自娱自乐的游园活动, 晚上文艺汇演。“三节一庆”活动, 届届相传, 已经成为中山中专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追求, 留给中专学子深刻而又美好的回忆, 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创设了全面优化的育人环境, 形成了具有中专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 展现了“文化育人”魅力。

三、德育新模式初见成效

在学生自身成长中,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激发;以学生乐于参与德育载体的探索与实践, 让学生经过反复认知、反复实践、反复体验, 使学生真正从心灵深处产生道德感应, 直至形成道德信念。使“参与——体验——感悟型”德育新模式初见成效。

1.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老师用新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 我们的学生也在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中, 也学会了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 “我学习不行, 但我跳舞行”, “我文化基础不好, 但我能吃苦, 礼仪接待工作出色”……正是在他们身上挖掘出这样那样的闪光点, 学生自信了,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正是学生重拾了自信, 在中山市的器乐大赛中, 我校民乐队、青年管乐团分别荣获中山市器乐比赛获一等奖、二等奖。

2. 课堂学习兴致盎然。

学生在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中, 收获了快乐, 收获了成功。这种成功的体验, 锻炼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他们学会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兴趣, 寻找学习的乐趣, 这使他们的学习劲头增强了。可喜的是, 近年在全国、广东省、中山市的学科和技能竞赛中有33位教师指导全校131名学生在21项比赛中获奖。在第十一届中专、技校、职中学生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 从12个项目中获得了9个团体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 18名教师获优秀指导奖, 32名学生榜上有名, 其中18名学生获一等奖, 13名学生列各单项第一名。

3. 同学关系团结和谐。

在“参与——体验——感悟”的德育新模式下, 不管是策划者还是参与者, 无一例外都享受到团体合作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与相互间的支持与配合。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助, 营造了校园友爱和谐的氛围。我校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山市先进学校志愿服务队, 2010年校学生会被评为中山市先进学生会。

4. 德育成果岁物丰成。

小品《我的明天》获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中职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展演一等奖, 校礼仪队荣获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社团成果展一等奖, 管乐队参加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一江欢歌”演出获银奖;花季合唱队参加中山市第十届中小幼合唱比赛获二等奖;街舞队获得全市大中学生街舞比赛一等奖;舞蹈队参加中山市舞蹈创编大赛获二等奖, 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的节目录制。学生连续几年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每年均有几十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 学校荣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校园电视台、DV社的创作拍摄电视四件DV作品首次参加第二届中国校园电视节暨第七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 获得三金一银的优异成绩。

“参与——体验——感悟型”德育新模式, 让学生体验快乐、收获成功、感悟成长。我们始终牢记:尊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 是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追求、富有个性化发展潜质的青少年。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 只要我们相信学生, 为他们的自主发展铺平道路, 他们一定会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引领下, 向着未来、向着有尊严的人生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梁美凤.构建德育模式的几个理论问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0) .

[3]朱小曼.学校品牌管理:一种道德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2) .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第2篇

卢玉彬1,马佩芬2,杨雪梅2,张彩云3,邢小玲1,郭岩2,郭艳春1,寇桂香1

(1.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2.兰大二院,甘肃兰州730000;3.兰大一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目的了解中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临床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的要求,以深化护

理教学改革,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为护理人文教育提供新依据。方法选择甘肃省卫生学校

2008级600名护理三年制中职班护生及600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及其家属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就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对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热情很高,但实际教学尚不能满足护生需求;文学类、艺术类、行为类课程较受护生欢迎;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表现出多样化需求;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行为举止、沟通能力和工作作风方面的要求最高。结论针对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培养现状,探索学校教育与临床带教相结合的护理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切实提高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关键词:院校联合;专业认知行为;人文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l一1246(2011)01-..0081-03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护理理念及工作内容发生着深刻变革。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士的服务对象是人(包括健康的人),为此,护士必须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具有人文精神11】。而传统中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护理专业发展需求,中职护理教育正逐步改变以往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理论教育相分离的状况,但在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教学模式。为此,本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与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要求,分析目前护理专业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学校教育和临床带教相结合的护理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教学评价及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旨在确立和建设学校、医院2个育人主体、2个育人资源协调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模式,以切实提高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1)甘肃省卫生学校2008级护理三年制中职班护生,共600名,均为女生,年龄16—18岁,已在校修完全部护理课程,临床实习满3个月;(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各科住院一周以上患者及其家属共600名。

1.2方法

课题组在分析相关文献,听取护理专家意见,进行预初调查后自行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

1.2.1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调查根据

操作,同时又得不到临床教师的指导,潜意识里会放弃使用这些仪器。这些都对护生操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调整高新技术应用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

综上所述,由于学校教师、临床教师和护生在提高护生操

志,2003,18(4):3-4.

【3】陈秋恋.影响护生护患沟通的因素及对策叮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

(12):82墙3.

14】王国华。董俊平.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需求的调查分析叨.中国民康医学。2008,20(8):755.

【5】方晓兰,潘涛.本科护生临床实习适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ix):25—27.

【61王远湘.从护生实习前后基础护理操作考核结果看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护理研究.2004,18(12):2147-2148.

【7】郭冰滢.实习护生护理操作技能学习需求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3-4.A

一8l一

作能力影响因素方面认识不统一,使护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应加强学校教师、临床教师和护生交流,使他们统一认

识,以有效提高护生临床操作水平。参考文献:

【1擞玲.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生的实训能力Dl当代医学,2009,15

(13):113_114.

【2】史瑞芬,唐戈,曾丽芳.护生临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阴.护理学杂

万方数据

目前人文教育的主要方式,调查组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2方

面进行设计。显性课程调查分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及开放性问题5个方面,主要了解学生对目前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态度和学习效果。隐性课程调查则从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进行。正式调

查是利用课堂时间,统一发放调查表,并在规定时间内无记名作答。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有效回收率为

94.33%。将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1.2.2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士职业形象及人文素养要求调查该调查问卷共20个评定项目,涵盖服务态度、行为举止、沟通能力、工作作风、责任心、仪容仪表、服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健康教育能力IO个内容。同卷由患者及其家属以不记名方式填写,给予统一的指导语,填毕即刻收回,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率达100.00%;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00%。将问卷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93.80%的护生认为在我校开设人文社科类 课程很有必要,34.20%的护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 程数量满意度较低。53.10%的护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总体 效果评价不高。这一结果反映了护生对学习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热情很高,但目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尚不能满足中职护生需求。

教学内容方面,护生“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必修课程分别为

护理心理学(69.70%)、护理美学(64.30%),而对思想政治理论

社科类课程分别是文学类、艺术类、行为类课程。

教学方法方面,主要使用了病例讨论教学法,学生小组讨论教学法、教学查房和PBL教学法等。对以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认为“非常有效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病例讨论(80.04%),学生小组讨论(78.09%),PBL(73.14%),大课讲授的教学方法最不受学生欢迎(见表1)。

表1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评价In(ok)】 非常有效

有效—般效果不大 无关 大课讲授

134(23五8)249(43.99)113(1996)21(3.71)49(866)教学查房188(3322)207(36.57)61(10.78)8(1.41)102(181)2)录像教学

138(2438)252(4452)101(17.84)12(2.12)63(11.13)PBL

学蝴蝴216(38.16)198(34.98)49(866)6(106)97(17.14)病例讨论233(41.17)220(38,87)35(618)6(1D6)72(1272)教9嚏陷姬毗

151(2668)205(362.2)89(15.72)10(1.77)111(1961)14S(2615)237(4L87)79(1396)5(Q88)97(17.14)学生小组讨论

178(31.45)264(4664)62(10.95)4(0.71)58(1Q25)

评价方法方面,我校主要采用以理论试卷为主,教师评价 为辅的评价方法。护生对目前的评价方法均给予认可,尤其对

自我评价、标准化患者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认可度较高。可见护生对人文素质评价方法已表现出多样化需求(见表2)。

调查还发观,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要求很高(见表3)。万方数据

裹2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效果评价In(ok)】 方法 非常好 好—般

不好非常不好理论试卷1

12(19.79)242(4276)195(34.45)13(230)4(o.71)自我评价2121:37,46)231(4081)109(1926)12(2.12)2(035)同学评价204(3604)224(3958)12“2156)14(247)2(Q35)教师评价

标蝴者评价

157(27.74)268(4735)131(23.14)9(159)

l(Q】8)235(4152)202(3569)112(19.79)14(247)

3(Q53)真实患者评价199(3S16)220(3&87)131(23.14)14(2.47)2(Q35)反馈报告

167(2951)210(37.10)179(31J53)7(124)3(Q53)

裹3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要求h(ok)】 素质教育的现象,使中职生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培3.1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反人文素质教1|观状分析

3.1.1人文教育有待/,a51t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为突出“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职教理念,出现了重技能教育轻人文养受到限制。

3.1.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武有祯等对国内24所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所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各院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为1—5门,平均2.63门。所占学时数比例为1.8%一8.4%。平均为4.2%,所有院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门类不齐全、不科学121。同时,人文社科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课程变动性和随意性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1.3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中职护理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医学内容占绝大多数,而人文社科知识涉及较少;在技能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而忽视了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教师人文素质修养不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很难满足护理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课的重视程度偏低(33.40%)。总体来说,较受学生欢迎的人文3.1.4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以课堂灌输为主,未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PBL、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授课中使用不多,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少。调查显示,教师教学较注重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基本内容,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内容的关注不够。以致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科知识,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护理学中的渗透与应用均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

3.1.5评价方法簟一在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上,教师更重视对认知领域的评价,而忽视了精神领域、情感领域和创新领域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只重视人文知识的基本内容,忽视了其在护理工作中的

3讨论 一82一

应用。为此,教师应采取患者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评价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3.2住院患者反其家属对宾习护士职土彤象和人文素质要求 分析由调查可知,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和职

业形象要求很高,通过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在校护理教育与临床需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实习护生没有转变护理理念,缺乏人文关怀意

识。护理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护士的人文素质直接反映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此,护理临床实习应侧重对护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的熏陶与培养,以患者或家属需求为指引,将人文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使人文理念贯穿于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实习护生在护理服务过程中运用人文社科知识全面观察人、认

识人、理解人和尊重人。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健 康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关爱和照顾。

3.3院梭联合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

针对中职教育理念及中职护生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特点。将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引入护理教育之中,使护生同时学习医学、护理学知识及人文社科知识,这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社会发展对护理服务需求的导向性,将护理人文教育与就业需求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学校与实习医院联合构建科学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优化中职护生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率,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p一。

3.3.1学校应构建新的教育模式(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凸显 人文素质教育。①调整课程体系,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比重。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会贯通,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②举办人文社科知识讲座,介绍人文知识,传播人文思

想,营造人文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③开展人文活动。教师

可组织护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医院病房,提供志愿护理服务,以增进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

中。①教师应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掌握人文素质培养的灵

活性、实践性,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还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并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经历、兴趣、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设计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运用案例分析、模拟案例、PBL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避免枯燥地讲授

理论知识c)】。②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护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把人文精神与护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③注重在护理

操作实训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操作课上,除了使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刨设不同情景对护生进行训练。如训练如何与患者交流,可细分为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操作前,护士先向患者问好,然后告诉患者操作目的及意义,并简单介绍操作方法;操作中,使用安慰性语言。转移患者注意力,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回答患者提问;操作后,询问患者感受,交代注意事项,最后就患者的积极配合表达诚挚谢意。这些训练可培

万方数据

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3)建立科学、可操作性强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①应改变

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法,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内容从侧重考查对知识的记忆转向考查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考核

方式,努力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纳入考核范畴。②制定护士形

象、人文素养及评价标准,在护理学基础操作考核中不仅考核护生对技能掌握情况,还应对在此项操作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使护生发现自身不足,强化人文精神。

3.3.2医院应强化新的教育模式(1)带教教师高尚的人格是提升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证。带教教师的人格具有形象的典范性、价值取向的道德性等特点,是护生的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其人格魅力将直接影响护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质培育辨。因此,带教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格修养,在医德医风、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给护生树立榜样。

(2)帮助护生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在实习带教中,除了要求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要让护生帮助、关心患者,以最佳的护理减少和消除患者痛苦,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阴。带教教师还要为护生提供人文实践的平台,让护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处理护患关系的技巧,同时为护生提供与医生、护士、患者全面接触的机会,以提高护生专业技术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3)加大临床带教中人文教育力度。医院临床带教阶段是培养护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塑造护生职业形象的最佳时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带教教师应把“人文关怀”作为教学的根本,加强护生沟通能力的训练,教会护生如何关心患者,怎样与患者交流,并反复强调,使之养成习惯,最后达到熟练、自觉的程度。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人文精神、技能操作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提升护生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l】李秋萍。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6,3(3):132.

【2】武有祯,李窖明.专科护理人文课程设置探讨们.九江医学,2001。16(3):61—62.

【3】余晓云.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们.护理研究,2005,19

(IOA):1983.1985.

【4】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田.中国高等医 学教育。2006。(9):¨.

【5】陈三妹,王建华.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田.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2):59—60.

【6】陈瑜.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田.护理研究,2009,23(2):451--453.

【刀王云峰,赵雁,绳字.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田.中华现代lI函床护理学杂志,2010。5(1):4巧.

【8】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12.213.

【9】张晓华.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讨册.陕西教育,2008,8:13.A

一83—

院校联合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卢玉彬,马佩芬,杨雪梅,张彩云,邢小玲,郭岩,郭艳春,寇桂香

卢玉彬,邢小玲,郭艳春,寇桂香(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马佩芬,杨雪梅,郭岩(兰大二院,甘肃,兰州,730000,张彩云(兰大一院,甘肃,兰州,730030卫生职业教育

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2011,29(1 参考文献(18条

1.张晓华 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讨 2008 2.李秋萍.杨支兰 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 2006(3 3.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 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5(034.武有祯.李睿明 专科护理教育人文课程设置探讨 2001(3 5.王云峰;赵雁;绳宇 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 2010(016.余晓云 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 2005(22 7.陈瑜 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9(028.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 2006(9 9.陈三妹;王建华 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0210.陈三妹.王建华 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2002(2 11.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0912.陈瑜.史瑞芬 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 2009(513.余晓云 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5(10A14.王云峰.赵雁.绳宇 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 2010(115.武有祯;李睿明 专科护理人文课程设置探讨[期刊论文]-九江医学 2001(03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模式;管育并重;构建

使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中职德育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之一,班主任对学生采取的德育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实施的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和学生的行为表现。管理和教育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渠道,积极将两者合并,构建“管育并重”模式,实现两者的同步并肩发展是中职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对其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究,摸索出几种高效的模式构建策略。

一、“管育并重”教育模式在中职德育中发挥的意义

为了使中职学生树立精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使他们的行为不出现差池,中职学校力争通过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渠道去影响学生的思想,以及强化他们的行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程度。“管”与“育”两者应该处于同一高度,中职班主任“管”学生,是严格依照学学校制定的规章体制而实施的;“育”是中职班主任为达育人的目的,利用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通过对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全面的提升。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别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感触到,管理是实现育人的基础条件,育人又是管理实行的表现形式。“管”与“育”并肩开展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的遵从学校的规章体制,学生依据行为范式组织开展活动,同时又参照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总之“管育并重”教育模式的有效开展,使学生实现了全面的发展,中职学校的秩序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维护。

二、在“管育并重”模式构建中,以“管”作为中职德育教育开展的基础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环节中,不应该实施强制管理体制,在管理的过程中给学生适当的留下空隙,对学生正确的行为不过分的干涉,应该善于利用学校建立的规则制度。

例如在班主任发现某一学生频繁的不交作业时,应该坚持尊重理解的原则,对该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扭转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教师依然发现该生不交作业,照抄作业以及欺瞒学科教师的不良现象,教师就应当采取相应的管理规则制度,轻则扣分记过处理,严重时候建议这名学生留级重修功课。因此班主任在“管育并重”的德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循序渐进,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服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真正的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构建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以“育”为主题,突显“管育并重”模式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传统的德育教学工作进程中,班主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威严而由刻板冷漠的,而新型的“管育并重”现代教育模式实现了中职师生的平等交流,班主任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缩短了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班主任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用情感熏染学生,最终使中职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得以改善。因而说以“育”作为主题,可以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目的。

例如某中职班级学生经常延时值日工作,班主任看到凌乱的教室环境时不应该恼火,班主任可以以身示范,开展值日工作。班主任的行为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就会从心底上认识到不完成值日工作是错误的行为。在班主任行为的引导教育下,学生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准,此时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四、中职学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中职学校的主体是全体中职学生,学生的德育水平直接反映该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重新认识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可以定期的对中职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班主任的职业素质水平。与此同时鼓励班主任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开展的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积极的践行“管育并重”模式,对表现好,取得优秀德育教育效果的教师进行表彰制度,树立榜样,突显模范的作用功效,整体的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当然面对中职学生,学校也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强度,使学生对德育教育有一个清晰透彻的认识,意识到努力学习,强化自身能力对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样学生就会达到综合发展的目标。

结束语

从本文整体的论述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在新型的发展局势下,中职学校的教学要点不只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德育教育同样应该同时开展。“管育并重”教育模式的实施使中职学校整体目标得以实现,即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职业文化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总而言之,中职班主任积极践行“管育并重”教育模式,使德育教育事业得到高效的提升,促进了中职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学生毕业以后拥有一块宽广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善铭,苏使如.论中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第4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德育,教学模式,构建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可见, 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培养人才和提高素质放在核心位置的工作中, 要深化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推进中职德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中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力求使计算机及其网络成为德育课堂及实践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的观念方法、教学模式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新课改倡导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

2 构建新课程背景下中职德育教学模式

近两年来,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重庆秀山职教中心尝试了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的整合教学。时下,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新认知学习理论的日渐流行与传播, 为我们德育课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外部环境。笔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结合中职德育学科的特点及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情况, 初步构建了一种新型中职德育课的网上教学模式, 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网上合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促进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 丰富教学内容。

3 德育实验室的构建

德育实验室须按下列要件构建:

硬件:配有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的局域网, 并安装winschool交互教学系统的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房, 建立Dreamearer教学平台。

软件:由中职德育课教学素材积件库 (包括案例) 、课件库, 教学策略库、资料库, 德育课试题库, 工具软件库, 新一代中职德育课网上测试和评估系统等组成。

4 新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4.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在德育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 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譬如根据教材内容, 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堂小品、短剧或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 增强感染力, 达到以情动人的目标, 使学生能体会到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

4.2 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质疑、猜想的能力

在教师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德育课) 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生活实际以及顶岗实习、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设计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 学生运用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系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等方法, 通过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提出问题, 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

4.3 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德育实验室进行独立探究, 促进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素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4.3.1 独自发现法。

教师把发现的对象隐藏在教学情景中, 由学生独自观察、分析、研究、讨论、论证, 自主得出结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协商, 共同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并加以整理, 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使他们都能够感受到由概念、思想、方法等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所带来的快感, 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4.3.2 归纳类比法。

各知识的概念、思想、途径等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由学生独自 (必要时可通过网上协作) 设法找出其中的联系。

4.3.3 打破定式法。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因此, 对于一些表面上风马牛不相接的问题, 由学生独自 (必要时可通过网上协作) 设法找出其中的联系。

4.3.4 热点论说法。

热点论说主要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活动的主题由学生自主选题, 自由组合, 分组准备, 定时交流。其操作流程是:确定主题—制定方案—搜集材料—加工整理—形成成果—交流成果并总结。交流的主要形式有讨论式、辩论式、讲座式。

4.4 网上合作: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教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活动小组, 学生利用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方式,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组成学习共同体, 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等途径进行教学合作学习。体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团队精神, 形成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格局。

4.5 网上测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为改变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 仅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的状况, 重庆秀山职教中心课题组开发了“中职德育课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 指导学生运用它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低分数的学生有成功感, 对高分数学生有激励作用, 我们将测试题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达标级, 按教学大纲设计;第二层为提高级, 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经济生活层面的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 增加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 如, 写社会调查报告, 制作职业信息档案库等;第四层为欣赏级, 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案例分析、社会实践活动分析题 (包括热点问题评析与思考) , 检测综合素质。

4.6 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课堂小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或由学生做或由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 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

5 新型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们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 得出下列结论: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习主题,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主动性、发散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操作、思考、归纳, 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同时, 学生地位、教师作用、媒体功能、教学进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考试方式等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能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 开阔眼界, 拓展知识面;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民主意识及合作精神, 给中职德育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旭运等.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骆魁敏.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01.11.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第5篇

【关键词】职业人 中职教育 中职德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1-02

随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得到深化落实,社会发展更加广泛化和多样化,现阶段的中职德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难以与社会形势紧密融合。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单一化和定式化成为了阻碍中职德育发展的障碍。所以,在中职德育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也要紧密结合个人职业,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导向,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贯彻落实中职教育德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突显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教育要结合职业特点和要求,将德育教学与职业生涯相结合。根据职业特点构建德育目标。培养良好的公民组织和职业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比如,根据不同年级层次分为”先做人”、“学做事”、“重发展”。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规划德育目标,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合理制定层次性的德育目标,将层次目标与总德育目标相结合,体现中职德育“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

(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规范和职业修养的形成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实现目的,就是能够突出职业道道德培养在中职教育和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中职教育中体现的“双主体性”恰好可以突出德育教学模式的双向性。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加以完善,以认知、运用、实践和创新的理念共同要求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德育思想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把德育教学思想融入到知识讲授和实践训练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突出德育教育主体性,建立中职教育德育模式的思想基础

(一)德育教育的双主体性多元化思想

德育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中传统思想的单主体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德育主张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并存的”双主体论”。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规划实施,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和发挥主动积极性等方面。“双主体论”能够强调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德育模式。其次,在德育课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身的个性和智能体现也是德育教学的重点。学生自身智能化和个性化都是各不相同的,具有多元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时除了进行常规课程教育外,还应该注重个人特长的突出和培养,以实现学生自身效能感为目标进行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所以,以双主体论和多元智能化为核心可以初步建立以合格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

(二)德育教育的系统化支撑

任何一个模式都需要各个结构的紧密联系,统一由系统化的理论来进行支撑。德育模式也是一个有多部门协调合作的组织机构,在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具有系统化的概念。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模式就要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针对统一目的,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由多个不同属性部门合作组成的系统模式。建立并完善中职教育德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发展,提高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德育教育的系统化支撑能够确立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思想,为构建中职教育德育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三、中职教育德育模式的构建和完善策略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德育教育必然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将培养合格职业人作为德育教育模式的引导思想,构建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突出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实现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思想

中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个人价值和达到社会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德才兼备是现今社会人才要求的基本目标。只有高学历高技能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很难满足现今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需求的。所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职业人成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突显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的理想抱负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教育中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明确个人的职业理想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二)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重要性

传统的中职教育以教师作为教学课的主体,起到引导性教学的作用。但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的个人思想的重视,并不能够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职教育思想。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必须要求理论性与实践性同等教学的重要性,将中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社会性相结合,保证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所以,突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教师以引导为主、教育为辅,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完善自我认知、锻炼个人能力、提升道德品质,实现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核心的中职教育目标。

(三)以“与时俱进”作为中职德育的实现目标

中职教育是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改革与完善。而德育教育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所以,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场所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在家庭生活、工厂实习和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实践体验感受德育教育的无处不在和与时俱进。所以,德育课的教学不能被定义为学校教育,而是应该贯穿到学生生活和行为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教育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制定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首先,将评价标准社会化,将校内德育评价与校外德育评价互相融合,使中职教育中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促进学生时刻养成良好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的行为习惯。其次,将德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使学生、企业、教师和社会都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德育评价体系。最后,德育评价的形式不能单一化,在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中,应该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对有突出行为表现的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于不良行为规范要严格进行批评。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多创设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使学生时刻根据自身表现提升道德修养和思想认知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中职教育为社会输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构建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改革并完善中职德育课程内容,结合实际需要和人才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教育更加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融入社会进入职业生涯后,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合群,黄成忠,李召旭.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探讨[J]. 职教论坛,2010,21:63-68.

[2]郭枫.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分析[J]. 中外企业家,2015,09:163.

作者简介: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第6篇

研究方法与步骤

笔者文中所涉及的试验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样本的正交设计法、SPSS软件数据统计分析法。调查研究的学生样本主要是我校2010~2012学年度的在校全体学生, 所涉及的专业涵盖我校的9大专业, 共计调查学生达4 895人次, 调查抽样率为88.4%, 符合统计学意义上要求的抽样指标。具体的研究过程主要针对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德育类课程如何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发展与融合, 并利用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归纳出不同类型德育系统课程的设置与开发的方法模型。具体的研究思路与步骤如图1所示。

研究难点———德育课程权重指标归纳

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模式, 使得中职学生利用网络等教学平台拉近专业课程与德育课程之间的距离, 为学校构建德育教学阵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虚拟环境, 并且可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融合。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无障碍的学习与反思, 使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大增, 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更是喜闻乐见。然而, 我们在面对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教学便利的同时, 也要应对互联网世界中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良莠不齐、错综复杂的信息诱惑。对于我们要构建的新德育课程体系而言, 应该全面考虑整个德育课程体系的权重指标, 根据不同的德育类课程的特点, 主要是根据其对学生认知过程的影响力来衡量其权重值。对此, 我们经过统计比对分析, 甄别出10个影响度相对较高的权重指标, 分别用α~κ的代码表示, 如表1所示。十大权重比例分析如图2所示。

研究结论分析

因为这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15~19岁的中职学生, 他们具有明显的年龄共性特点, 就是正确的人生观和普世价值观存在部分空白领域, 尤其是在公民意识的认知上尤为欠缺。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其群体共性表征主要体现为缺乏对虚拟网络背景的足够辨析能力, 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诱导, 身陷其中, 对其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因此, 应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 通过构建系统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 使中职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扩大知识面, 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主体。通过学校有针对性地构建德育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逐步形成正面的公民意识。根据上述思路分析, 笔者归纳了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 构建有效的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的途径。

通过实体化虚拟教学平台构筑中职德育网络阵地

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本来是学校的工作重点, 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中职学生凭借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与前瞻性, 通过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在日常教学中就能接触到来自网络世界的新鲜资讯。这些信息的过滤与辨析对学校通过现代技术教育模式构建起来的虚拟教学平台提出了新的挑战。维持传统的德育说教模式, 已经出现效果不良的现象。构建现代德育网络阵地就是要利用现代技术教育系统虚拟化的物理性质, 力求最大化地强调学校传统德育工作的范畴与内容。例如, 可以通过一个虚拟的心理咨询沟通平台, 密切留意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形成实时收集的、无缝式的数据管理模式。通过系列的目标数据分析, 保证学生在心理健康指标中的各项数据达标, 那样就能真正做到使教学虚拟平台实体化。这个实体化以后的虚拟教学应用平台, 除了包括职业道德学科以外, 也同样可以兼顾专业技术教学的内容。我们还建议学生利用微博、论坛、微信等公共网络产品进行沟通与交流, 以这种符合中职学生学龄特点的沟通方式, 全方位地搭建一个立体的中职学校德育网络阵地。诚然, 通过虚拟网络环境构建实体化教学平台, 使中职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

通过网格化传统德育课程形成量化模式评价体系

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传统的德育课程体系的主体是让学生自主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以此为桥梁, 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公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 要评定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表现, 建立一个量化模式的德育评价体系就显得作用尤为突出。这个体系的主要特征就是能够将传统的德育课程作一个网格化的处理, 将原来种类繁杂的德育课程通过网格化连成一体,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平台实现量化模式的评价。笔者认为, 德育课程只有经过这样的处理以后才能融入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课程体系。新的德育课程体系通过转变思想、淡化政治与道德的意识形态界限, 将“自然人”的新观念与公民意识价值体系融合, 可使中职学生体会到德育课程体系的人性化。假如我们还停留在将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简单定义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而人为地割裂其与德育课程之间的关系, 势必影响中职学生自主地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以学校公共关系的矛盾主体即师生关系为例,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 利用网格化德育课程体系就能树立一种以诚相待的师生关系, 利用网络平台的私下沟通途径, 有助于形成和谐、友善、健康、正常的人际关系。而受到严重污染的社会风气进入校园中,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会破坏正常的师生关系。未经过滤的网络信息源有可能导致个别学生歪曲正确的社会道德观, 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我们想得到的。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的德育课程体系与传统德育课程网格化等价转换以后, 再实施中职课程教学过程, 才能克服上述的局限性。

通过规范化社会公民意识实现全民参与融合效果

我们一再强调,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公民, 在参与社会活动期间, 要有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 而这套道德评价标准正是以规范化的公民意识为参照坐标的。因为学生的参与度高, 可以间接促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践行者。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德育课程体系, 可以使中职阶段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岗前职业素质, 为今后进入产业岗位竞争提前做好准备。在德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时, 教师必须把握时机,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 引导中职学生在第一时间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让学生在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 表达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公民荣誉感。这种模式有别于以往一味靠灌输引导, 强迫学生“洗脑”的教育方式。

作为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 笔者在日常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认识到,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 中职阶段的学生以其鲜明的学习目标———“掌握技能, 开拓未来”, 必将能够胜任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同时, 也应该以我们为学生构建的新德育课程体系为屏障, 积极地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挑战, 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来自虚拟世界的诱惑, 使我们的现代技术教育得到更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2:6.

[2]朱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家, 2011 (5) :112-114.

[3]王鹏.网络媒介文化挑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2:7-8.

[4]何枷聆.心理健康意识提升[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4:16-17.

[5]胡秀花.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65.

[6]张锡东.公共关系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46.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第7篇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中职德育工作机制

1.健全管理机制

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 是有效开展中职德育工作的前提。网络环境对中职德育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 因此, 每个中职校都应该健全网络德育管理机制。第一, 构建校内三级德育管理网络, 打造育人共同体。中职校要严格执行各级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 构建“校、部门、班级”三级德育管理工作网络。校长担任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对学校学生管理全面负责, 分管校长主抓学生管理工作, 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抓。学生会参与学校学生管理,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全面负责, 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团支部、班委会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第二,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 形成德育合力。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 把学校、家庭、企业、社区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 构建“三位一体”和谐的、双向互动的、相互渗透的立体教育体系, 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合力, 实现“无缝”德育工作网络, 凝聚正能量, 实现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2.落实参与机制

全员参与机制, 是有效开展中职德育工作的基础。中职德育工作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生态系统, 要使这样的生态系统有效运行, 使参与主体形成中职德育管理合力, 离不开学校、家庭、社区联动, 需要各主体全方位参与, 缺一不可。第一, 校内全员参与, 发挥校内德育育人合力, 形成校长、各职能部门、班主任、所有任课老师等共同参与的校内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定期研究德育工作制度, 及时了解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情况, 认真研究解决中职生思想道德问题, 确保学校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有序顺利地进行。第二, 校内校外全面参与, 形成德育育人网络。建立以街道为核心, 派出所、妇联、居委会等社会团体密切配合,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德育参与机制。

3.完善整合机制

整合机制, 是有效开展中职德育工作的保证。整合机制包含三个方面:第一, 德育目标整合。我们要保证每学期的学校、家庭、社区专题德育活动目标一致。只有目标一致, 才能形成德育育人合力。所以我们要加强与家庭、社区沟通协调, 共同制定德育活动目标, 为中职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第二, 德育内容整合。中职校德育活动方案的制订、开展要与家长、社区的需求相适应。第三, 德育环境优化整合。“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因此, 我们要优化学校、家庭、社区环境, 在优化中整合德育环境, 促进中职生思想健康发展。

二、形成“三位一体”的中职德育工作方式

1.创新学校德育工作

我们要坚守学校德育工作这个主阵地,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 发挥中职校德育工作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方面基础性的作用。第一, 创新德育课堂教育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了提高中职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 有必要创新德育课堂教育模式, 改变教育方法, 丰富教育内容, 使课堂与学生实际相符。第二, 建立各方需求的德育网站, 延伸德育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 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紧密联系, 使在网络上开展教育、交流、心理咨询等工作成为可能, 真正实现“三位一体”。第三, 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2.密切联系孩子家长

中职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 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配合。第一, 办好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委员会。我们可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 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意见, 形成学校与家长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性机制, 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第二,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 加强和孩子家长联系。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力的提高, 要求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步伐, 提高德育管理水平。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 利用QQ、微信、电子邮件等平台, 加强和中职生家长联系, 让家长知晓孩子在学校成长, 提高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心力。

3.努力挖掘社区资源

中职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离不开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一, 有效利用社区人才资源。社区人才资源是我们学校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例如我们可以聘请社区内优秀企业代表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 也可以聘请司法干警对中职生作普法教育;邀请社区内的道德模范作先进事迹报告, 用榜样的力量影响、感染、引导学生, 帮助中职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第二, 有效利用社区环境资源。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内容和良好的实践环境。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社区内的伟人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 对中职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与社区内的优秀企业沟通协调, 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提高中职生的技能水平。

总之,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持之以恒地重视中职生德育工作, 努力构建“三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行, 促进中职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怀峰, 吴金明.学校与家庭、社区互动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17) :73-74.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构建

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指标。但一直以来, 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习评价的目标僵化、内容笼统、方法单一, 未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道德情感水平, 学习评价对教学未能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鉴定作用。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并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 标志着新一轮德育课改的开始。课程教学的改革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本人拟就传统德育课学生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新课改环境下, 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中职德育课在学生成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 评价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

长期以来, 德育课教学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 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灌输上, 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 忽视了德育课除了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 所以考试只检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 导致学生“死读书”而忽视了对知识运用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2. 评价方法过于单一, 缺乏过程性评价

中职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加上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对传统的课堂学习较为被动, 学习积极性普遍较差。为了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 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迫使一些比较在乎学习成绩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考试内容, 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考核, 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真实道德水平的考核。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经常是老师考前发一张复习试卷给学生, 学生只要死记硬背, 人人都能拿高分。而对于根本不在乎成绩的学生来说, 只能是重复补考。这样的考试单一而不科学, 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 更无法衡量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和综合能力。

3. 评价方式不科学, 主观随意性强

传统单一的考试 (笔试) 形式不仅无法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及努力程度, 而且忽视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改进等功能。而且, 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 往往是老师说了算, 主观随意性较强, 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在这种评价机制下,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传统德育课学生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当前新课改环境下, 德育课学生学习评价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实行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 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 科学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习中开展多元评价的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为改进中职德育课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分别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都同时具有这八大智能, 但每一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 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一个或两个智能领域里表现突出, 如有的表现在逻辑-数学智能比较优秀, 有的则表现在音乐智能比较优秀, 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建立在多元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评价方式只关注了学生的逻辑-数学评价和语言智能评价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真正地反映出每个人的真正智能。因此, 必须改变单一、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 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智能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自信。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给予我们重新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评价以启发:首先, 学生并没有智能上的太大差别, 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 没有所谓的“差生”“落后生”的区别。其次, 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 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多角度、全方位,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记录、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真实道德情感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要想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必须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通过创设多元情境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构建科学多元的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见附表)

1. 评价范围扩大化

中职德育课教学评价具有特殊性, 它的评价范围不仅可以是课本内的知识, 还可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德育范围。评价范围可以从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学习成果展示以及阶段性纸笔测试等范围。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 对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评价内容多样化

根据德育课的课程特点,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内容可以从知识到行为, 从行为到情感, 从情感到心理, 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在课堂学习中,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对待问题的看法进行学习评价。在实践活动中, 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兴趣、动机、情绪进行学习评价。对学习成果的评价, 则可以通过学生递交的学习成果 (论文、调查总结、访谈记录) 等, 分析学习态度、完成程度、完成的质量以及内容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等进行评价。

3. 评价主体、形式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 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 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 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社区人员、企业人员等,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使评价更加客观有效。评价形式还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方式。

开展学生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在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环境下,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和单一的评价方式, 从多元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发展和能力表现, 构建客观、积极、多元有效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发挥德育课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善铭.试论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12 (3)

[2]李风华.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评价[J].教学与管理, 2003 (6)

构建中职诗歌教学新模式浅析 第9篇

一、注重联系生活, 在思考中感受美好生活

由于中职生中考成绩不理想, 他们常常被学校、家长、老师, 忽视、轻视, 甚至被歧视, 学习压力和对前途的忧虑使他们焦躁、迷茫、懵懂不安。利用现代诗歌能够影响学生, 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进行人文熏陶, 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 一开始就把标题板书在黑板上, 用多媒体制作一幅“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景象, 让学生置身于这种场景中获得心灵感受。学生描述得极富诗情画意, 或站立山巅, 极目远眺;或奔跑在沙滩, 拥抱大海;或漫步山间, 鸟语花香;或驰骋草原, 疾风劲马。就诗中“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提问:“诗人的‘幸福’是指什么?”学生基本能从诗中找到答案:“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关心粮食蔬菜”, “亲人通信”, “给山取名”, “给陌生人祝福”等。接着提问:“这些是诗人的幸福, 这样的幸福奢侈吗?同学们说说在平常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幸福呢?”通过这些提问, 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体会生活琐事中所蕴含的美好。

二、正确欣赏爱情诗, 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爱情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对中职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常常谈论的话题。以往教师处理这类问题时就轻描淡写的一语带过, 这就更加加重了学生的好奇与神秘感。现行的苏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中已经选编了多篇优秀的爱情诗。例如:《静女》中描绘了一幅恋人约会的场面, 表现了青年男女相恋的纯真情感。“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把男女约会时姑娘调皮可爱, 男子抓耳挠腮、焦急不安的情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小伙子得到姑娘赠送的爱情信物而喜悦万分。这首诗歌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生动美丽的爱情画面, 引导着学生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苏教版第四册选编了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不只是对真挚爱情的赞美, 而且还告诉人们一种更高的爱情境界:相爱不是卿卿我我, 而是心灵相通。感情相融才是爱情的真谛。教师应用平常心对待爱情这一话题,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抓住诗歌中渗透的情感教育, 消除学生心中的神秘与好奇, 让正步入青春年华、渴望涉足与尝试爱情的中职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与对待爱情, 从而树立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三、自主研读评价, 挖掘诗歌蕴含的价值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特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谁选的诗好?谁的朗诵好?为什么?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欣赏方面存在的差距, 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诗歌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琵琶行》、《寻梦者》、《静女》等,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蕴含的感情、诗歌塑造的抒情形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诵读、诗歌的发展等方面去挖掘研究价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 自己选择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 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脱离教师的指导。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选题, 教师可以示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致橡树》表达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意象有什么特点……学生选定课题后, 由于是初涉诗歌领域, 面临许多陌生的问题, 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研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 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资料, 然后学生可到学校或市图书馆查资料, 上网找资料, 确定课题, 制订计划, 撰写关于诗歌的小论文。

四、感受诗歌情感, 引导学生探求生命意义

中职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烦恼, 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总会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 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诗歌本身就具有思想性、移情性的特点, 诗人把对人生的感悟融入诗作的字里行间, 很多诗人本身的际遇就是很好的人生观教材。在诗歌鉴赏时, 教师应该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 引导学生探求生命的意义,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 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天宝十一年, 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李白写下气势雄浑的《将进酒》, 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表达了渴望入世的积极人生态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写了《归园田居》, 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愉快心情。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对教材要有敏感性, 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撞击生命, 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

总之, 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模式。通过对新模式的教学尝试, 不断进行观念的转变与方法的革新, 这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巨大的作用, 也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理念之一。

摘要:针对中职学生特点, 探索中职语文诗歌教学新模式, 教师摆正角色,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在教师教学评价的激励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合作意识, 提高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柴进德.谈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生[J].文理导航, 2012, (9) .

[2]郭启霞.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诗歌鉴赏教学指导[J].新课程, 2011, (4) .

文化统领构建德育和教学工作新模式 第10篇

一、创设氛围,打造责任德育的“润文化”

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水最谦虚的美德。为人之师者,如春风化雨,如水润心田,用心去感召心,用行去感化行。在多年的求真探索实践中,我校越来越明晰“生活德育”的本真理念,逐渐形成、打造出了学校“润文化”的德育品牌——责任德育,即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进行、又同归到生活的一种连续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

环境建设凸显主题。高尚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因此,学校在文化建设上注重挖掘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让国学经典文化时时充满校同,创建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我们精心设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墙壁文化,将国学经典融入校园墙壁文化之中,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

在教学楼环境的文化设计中,特别突出国学经典的重要地位,学校精选出《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增广贤文》、《论语》6部适合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经典内容,配上体现学校特色集邮文化的背景,极具赏读价值和吸引力。

班级文化各具特色。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围绕着学校“爱润童心”的办学理念,根据各个班级实际,学校由低段到高段打造了友爱之家、乐学之家、团结之家、温馨之家、幸福之家、低碳之家、创新之家7个各具特色的文化班集体。提倡每个班打造属于自己的“五个一”,即一个独具特色的家主题、一句鼓舞集体奋进的家训、一个能解决日常应用的百宝箱、一面丰富多彩的全家福相片墙、一副体现成长足迹的身高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建设是硬件,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软件。唯有软件的建设创新,才能激活动态活力,保持长久的引领作用。为此,我们着重在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队伍建设练内功。坚持抓好抓实师德教育的常项工作,认真开展师德教育“四个一”实践活动,学校制定教师培养规划,教师制定自我成长计划。让教师人人都能上出好课,个个都能品尝快乐;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自觉追求做一个好教师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境界。

二是榜样引领行为。我们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榜样引领、行有规矩约束,个个都能走上“远有目标可定,近有条件可循”的进步之路。为此,学校开展“德育早餐”活动,每天坚持10分钟,积少成多,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同时提升了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二、求真务实,追求本色课堂的“韵文化”

本色课堂的“韵文化”是一种课堂的分享。学生的参与、兴奋、愉悦、喜欢,教师由此收获的快乐,产生出整体课堂的美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韵味课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犹如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1.让语文课堂回归原汁原味——语文味

一要铅华洗尽见本真——求真。本色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追求真实的语文教学。教师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真实地展现出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

二要对文本潜心钻研——求深。求深要有真情的交流。言为心声,言语应当表达真隋实感,是生命原生态的展示。

例如在执教《凉州词》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古诗。通过指导方法,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做到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对文本的从容驾驭,与学生的自如交流,创造出不可复制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本色语文课堂。《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读通诗句基础上,再采取合作形式,按照精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课上教师充满激情,范读有感染力,能让学生读懂、读透,读中感悟。

三要夯基固本显本色——务实。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承载着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任务。教学语文首先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教会学生使用祖国语言。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基固本,在教师的切实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训练学习语言。平常教学中,教师要切切实实地关注着文本的字词句篇、学生的听说读写,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四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_追求韵味。语文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是人类生命真情的高歌低吟,其深沉的底蕴和巨大的张力要靠对文本语言的细细咀嚼和悠悠品味来领会。然而,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鸟兽虫鱼,上至安身立命,下至人情物理,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所以语文课堂极易剑走偏锋,忘了自己的味道。因此在备课组活动中,我们不断强调要回归语文的韵、语文的味。

2.实现数学课堂最高的艺术境界——有韵味

一是有效操作,适度提升,体会神韵。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运用有效的操作活动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丰富内涵。执教《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为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上述的操作活动中教师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内在的本质,使学生的认识由简单的操作层面上升到数学思考的层面。

二是小题大做,深入挖掘,提炼神韵。数学教学要深化学生理解,练习环节不可忽视。巩固性的练习,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变式性的练习,能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把握;拓展性的练习,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开阔眼界,感受数学的魅力;辨异性练习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进行分辨与求同比较的同时理清知识系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让小题显现出大的智慧,让数学课堂不断地丰盈起来。

三是整合课程,有机浸透,突显神韵。数学文化是新课标特别重视的一个板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提供文化背景、创建文化氛围,把文化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滋润渗透,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这样可以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学生徜徉在这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中,丰富了感性认识,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 第11篇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德育观念

在新形势下, 德育工作要强化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功能, 善于把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渗透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 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育人环境。

1. 树立中职德育人本观。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 造就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职德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 把德育融入中职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思想教育, 将其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引导人的优势, 又要发挥其关心人的强势。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德育就是德育人本观的最好体现。

2. 树立中职德育实践观。

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就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 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 又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 就必须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 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 要求理论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1, 从而使中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这一本质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积极地自我发展;通过实践体验来内化教育内容, 调节自我意志, 完善自我认识, 形成道德品质, 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3. 树立中职德育开放观。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 这就要求中职德育也应是开放的,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 中职德育培养的目标不只是好学生, 更应该是好员工、好公民, 我们应以开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教育要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 学生德育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它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调整、充实和提高。从横向来看, 中职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其德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另外, 中职德育绝对不能“闭门造车”, 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到工厂 (实习基地) 、到社会都有广阔的活动天地, 这就决定了学生德育素质的形成, 除受校内影响外, 还直接受家庭、工厂、社会的影响。而学生的德育素质, 也会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工厂、社会的德育建设。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选择德育内容

中职德育以就业为导向,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对德育内容进行选择、充实、调整和创新。要求所有德育教育内容必须能融入和贯穿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之中, 确保德育内容的实效性和穿透力, 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 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基础工程。

目前, 要重点抓好“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 我们应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规则, 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 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上, 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2. 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特色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 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良好的择业观念应该是:以发展的观点审视自己, 顺应时代要求, 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 具有宽泛性和可调试性。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 要让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 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别, 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只要顺应市场需求、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人才就都有用武之地。

3. 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核心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内力所在, 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 是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之所在。首先, 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规守时、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教育, 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并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 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 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 如要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 培养营销专业学生“诚实守信、不欺诈”的思想,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一丝不苟、谨慎稳妥”的态度, 等等。

4. 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重要补充。

中职学生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磨难教育和抗挫折教育, 从而增强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德育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 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 开展订单式培养, 这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德育教育的途径, 丰富了德育资源。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是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 并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 在方法上突出引导和启发, 突出案例教学, 在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 让“两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 要充分发挥其他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 真正做到管教管导,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但这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它理应成为德育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

2. 利用实践教学网络, 强化中职德育实践。

中职教育中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的基地。传统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案例的讲授, 忽视了道德的实践, 从而没能形成“德行”。中职学校应把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统一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体系, 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 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例如, 在企业或学校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职业要求, 对学生建立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训练制度, 从着装、打卡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个技术环节, 都要实行严格的规范训练, 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3. 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

“环境育人”是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创造育人环境。首先, 校园文化的设计应该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根据联合办学的企业或订单式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来强化校园文化, 在办学理念上凸显以就业为导向,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引进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其次, 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主题, 多开展企业与学校互动的活动, 如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 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 举办企业招聘现场会, 成立就业指导协会等社团组织。

上一篇:城市游客论文下一篇:物质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