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态势范文

2024-07-25

国际态势范文(精选4篇)

国际态势 第1篇

GIHI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 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 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 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 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他们?建筑师如何通过人居环境建筑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作出自身的贡献?”国际建筑创新研究理事会 (CIB) 开放建筑执行小组负责人肯德尔·史蒂芬在2014 年度会议上表示, “GIH理念必将引领未来生活。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 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 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重要思想是20 世纪80 年代提出来的。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把这一思想写进了会议的所有文件, 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这一思想形成的GIH理念随即融入到建筑思潮中来。1991 年, 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问世, 其中关于GIH的主要观点是:①节约能源;②设计结合气候;③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④尊重用户;⑤尊重基地环境;⑥整体设计观。1993 年, 美国出版《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一书列出了“可持续的GIH建筑设计细则”。1993年6月, 国际建协在芝加哥通过了《芝加哥宣言》, 继续为可持续发展GIH鼓劲。1994 年, 西姆·冯·德·莱恩所在的美国加州著名的伊莎莱研究所, 在大苏尔市召开了全美生态设计学会议。会议通过创立“国际生态协会”议案, 将分散的GIH研究成果综合起来, 以GIHI指导该产业发展, 并发表了号召GIHI节能革命的《大苏尔宣言》。1995 年, 德·莱恩又和S·考袄合写了《生态设计》一书, 被誉为建筑学、景观学、城市学、技术学方面的一次革命性尝试。提出了GIH的5 种设计原则和方法:①设计成果来自环境;②生态开支应为评价标准;③设计结合自然;④公众参与设计;⑤为自然增辉。1995 年, 德国的K·丹尼尔斯出版专著《生态建筑技术》, 对GIH建筑的基本原理及各项技术讲得具体清晰, 并举实例说明。

一直奉献GIH理念与GIHI可持续发展的美国匹兹堡卡纳基·梅仑大学教授哈特考夫, 于1994 年在该校原有老建筑的屋顶上加建了一层可持续建筑的GIH实验室, 运用了最新、最先进的集成化技术装备, 号称“智能型GIH”办公场所, 该集成房屋采用可调节的天然采光、可调节的铝合金隔片、可调节的自然通风空调装置;地面做成架空地板, 管道设在地板下, 随处可打开地板;并且安装计算机联网插件和电话插座、局部通风照明等;特别是办公空间可分可合, 布置高度灵活, 家具均按人体工程原理设计等等。英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主席卡里·莎拉表示:“作为对21 世纪未来办公空间的探索性试验, 哈特考夫的“智能型GIH”工程得到了许多建筑专家与厂商的支持和资助, 并受到美国政府和各界专家的重视。这次试验, 因为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建成实物而名声大振。”

国际建筑创新研究理事会 (CIB) 产业顾问布莱士·巴尔顿认为, GIHI的可持续发展提法, 不但具有科学性, 而且还兼具人文性。随着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正在成为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巴尔顿指出:“我们对于GIH建筑学和GIH材料学在多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践, 科学技术规范也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GIHI已经呈现出生态化发展趋势,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GIH产品技术动向

GIH是一种专业化设计, 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生产, 易于拆迁、仓储, 可多次重复使用、周转的临时或具有永久性质的绿色集成化房屋。在发达国家, 推行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推广GIH产品技术已有较长的历史, 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绿色集成化技术体系、模块结构体系、零部件供应体系、评价体系、材料体系和3D技术体系等。

一是模块结构体系。GIH的模块结构体系主要由结构系统、地面系统、楼面系统、墙面系统、屋面系统组成, 每个系统由数个单元模块组成, 单元模块在工厂制造完成, 房屋现场由单元模块装配完成。

二是零部件供应体系。从国际零部件供应体系来看, 主要有:薄壁型钢组合墙板形式、纯框架形式、框架支撑形式、型钢/ 节能填充体组合形式、钢框架/ 绿色填充体抗震墙形式等。其中轻钢结构有许多优势, 如抗震性能好、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 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三是产品材料体系。如今, 国际GIHI可持续发展中越来越趋向于民用化绿色用途。对于GIH产品的材料与耗材, 人们要求它更环保, 更生态与更健康, 而性价比较高的某些天然材料、有机材料、生物材料、低能耗与零碳放材料必然是主要需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首席顾问约翰·麦卡锡认为:“在GIH产品材料体系中, 用植物而非石油制造的生物塑料, 由于它来源于可再生资源, 可生物降解、无毒性、溶点低、兼有天然材料低碳无污染等特点, 其应用已经不断广泛。”下面简要阐述在GIH产品方面主要应用的生物塑料:

(1) PLA (聚乳酸) :这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脂肪族聚酯, 它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如玉米淀粉、甘蔗等。在LLIC、FDM等工艺制造中, 其产品成型好, 不翘边, 外观光滑;其最大的优点环保性, 兼有天然材料的特点, 即该材料的孔隙、网格等具有季节性伸缩生长能力;而且熔点低、烟尘小、热散发小、无毒性、回弹性好、折射指数低、色彩鲜艳、不滋长细菌和气味保留指数低等。

(2) PHA (聚羟基脂肪酸酯) :是一种以玉米秸杆及树叶类植物为原料的生物基塑料。这种生物基材料具有完全降解的特性, 其废料只需要像掩埋食品垃圾一样将其掩埋, 它便可在土壤中自然降解, 而且在淡水和盐水中也能像在土壤中安静降解, 并且不会留下任何颗粒物。由于PHA无毒无害, 而且是一个组成广泛的家族, 可以坚硬如硬塑料, 也可以柔软如弹性体, 使其可以适用于GIH产品不同的应用需要, 可以制成G-I绿色填充体的吹膜式、压片式、吹瓶式、发泡式以及E-S生态结构支撑体的弹性体级产品。

(3) 生物基TPU (热塑性聚氨酯) :这种新一代生物塑料可再生资源含量高达60%, 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冷绕曲性、抗水解性和良好的粘着力、耐磨耐压、方便加工回收、密度比石油基的TPU低, 是一种轻质且成本效益高的原材料, 可替代石油基热塑性聚氨酯和热塑性弹性体使用。在GIH产品领域, 作为一种弹性线条材料, 具有很广泛的应用。

(4) PVA (聚乙烯醇) :PVA或聚乙烯醇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合成聚合物, 具有特殊的柔韧性、平滑性、耐油性、耐溶剂性、气体阻绝性、防护性、耐磨性以及经LLIC工艺处理具有的耐水性, 可用于制作GIH的外窗保温、屋顶与外墙防护等环保产品。

(5) PBAT (聚己二酸/ 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属于脂肪族- 芳香族共聚酯, 是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 采用UVLTF、CGF等低能耗工艺制成的产品, 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冲击性能;此外, PBAT还具有优良的无毒害、无污染与生物降解性。在GIH的绿色材料领域, 因其突出的柔韧性和生物降解性, 在集成房屋的G-I绿色填充体、厨卫室、外墙与屋顶中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6) PETG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 4- 环己烷二甲醇酯) :这是采用甘蔗乙烯生产的生物基乙二醇为原料合成的生物基材料, 被用来制造GIH的内墙体材、型材管材以及G-I绿色填充体等领域。都使PETG与传统PC、抗冲改性亚克力有所不同。PETG在HFP、FDM与HPL等低碳工艺中成型周期短, 温度低, 成品率高, 并具有出众的热成形性、坚韧性与耐候性, 收缩率也非常小, 还有良好的疏水性与环保可回收完全降解, 使得PETG在GIH产品中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7) PA11 ( 聚十一酰胺) :是以蓖麻油为原料合成的长碳链生物基材料, 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强、化学性能稳定的特点, 同时它具有质轻、电绝缘优良、抗冻耐低温、耐潮湿、耐虫蛀、耐腐蚀等优点, 而且施工方便, 使用寿命长。目前, 它可用于GIH产品的G-I绿色填充体与E-S生态结构支撑体、门、窗及外墙等部品材料。

四是GIH技术体系。“在国际新兴的GIH产品技术中, 美国的GIH产品奉行回归大自然、节能环保、无污染、充分利用再生能源等绿色守旨。”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首席科学家沃纳·爱德瓦尔的表述。美国GIH产品的主流技术包括11大体系52 类别近千项技术与工艺:

外墙保温:外墙采用特种聚苯板 (灰苯板) 加压粘牢, 抹专用聚合物砂浆中间压入一层耐碱玻件网格布, 装饰面层, 使传热系数达到0.35W/ (m2·K) 至0.45W/ (m2·K) 。

(1) 外窗保温:选用LOW-E中空玻璃的断热铝合金窗, 传热系数为2.7W/ (m2·K) 。多层外窗采用LOW-E三层玻璃双空气间层的断热铝合金窗, 传热系数为2.3W/ (m2·K) 。

(2) 屋顶保温:屋面采用倒置设计, 平屋面选用浅色屋面体系, 坡屋面增加保温层厚度, 以改善顶层户型的夏季室内热环境, 节约空调能耗。

(3)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集中设置集热板, 分户设置储热水箱及辅助电加热的方式, 24 小时向居住家庭供应热水。与50% 节能率的建筑相比, 一百平米居住面积的三口之家一年仅在制冷采暖方面, 至少要节省50% 的生活成本。

(4) 太阳能照明系统:采用太阳能庭院灯和风光互补路灯, 当太阳能电池板受到光照时可实现光电转换, 产生直流电, 然后通过控制器给蓄电池充电。在夜间, 蓄电池通过控制器自动放电, 实现照明。仅此一项, 每年可节约用电12775度。

(5) 节水系统:采用雨水回渗回用、绿化节水灌溉方式、系统分区减压、市政再生水利用、选用节水器具等措施, 达到水资源充分利用与节水的目的。每年节水约16875 吨。

(6) 健康新风系统:依靠智能通风器送风、引风, 在室内形成新风流动场, 在排出室内污染空气的同时, 引入经过过滤、杀菌和增氧多项处理的自然新鲜空气。

(7) 有机垃圾处理系统:在园区地下室内适当位置设置垃圾处理间, 有机垃圾生态处理机利用生物手段对有机物进行处理, 可变废为宝, 为园区景观提供有机养料。

(8) 楼板隔声系统:楼板隔声系统采用浮筑楼板和地板采暖相结合, 使得楼板的撞击声压级降到70分贝以下, 优于住宅建筑楼板撞击隔音国家标准, 为上下楼层营造最安静的生活环境。

(9) 地板辐射采暖:采用低温热水型地板辐射采暖, 分室独立温控调节, 地板辐射采暖具有温度梯度小、室内温度均匀、脚感温度高等特点, 做到“温足而顶凉”, 使用寿命在50 年以上。

(10) 风能环境优化:通过计算机模拟, 量化判断室外风环境, 并利用园区绿化种植和其它手段, 使室外风速达到人体适宜水平, 保证室外活动舒适性。

(11) 噪声环境优化:通过计算机模拟声环境, 预测室外噪声值, 采取在绿带内种植高大乔木和在绿化带内堆土做微地形隔声来达到吸收、降低噪声的效果, 将室外噪声降低到人体感觉舒适的程度。

五是3D技术体系。3D打印无疑是颇具创造性的集成产业新技术, 尤其是对于GIH的建筑设计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能够帮助设计师们更简单方便地制造设计GIH产品原型。目前国际开发用于集成房屋的3D打印技术有:法国南特大学开发研究团队INNOPrint3D开发的“3D-Layered manufacturing技术”, 美国南加州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教授比洛克·霍什内维斯发明的“3D-Contour Crafting技术”, 最近德国An Ningtong公司新创的“3D-Hollow concrete技术”, 美国Rudenko房地产公司与3DSystems公司合作开发的“3D-X/Y axial stack技术”, 西班牙Catalonia高等建筑研究院最近研发的“3D-Robot construction company技术”等。

采用上述创新技术打印建成的GIH产品典范有: 英国伦敦Softkill Design建筑设计工作室首次建成的“3D-Protohouse 2.0 房屋”, 阿姆斯特丹宇宙建筑事务所设计师Janjaap Ruijssenaars在爱尔兰海岸打印集成的“风景之家3D-Landscape house”, 荷兰DUS公司由13 组找印套房集成的“运河风情3D-Canal style”美国LGM公司打印集成300~500 平方米的“3D-LGM屋”, 德国EOS公司在汉若威举行的“新绿色建筑全球发布会” 上展示的“3D-Green construction”别墅。

六是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发达国家的GIH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包括:①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②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加拿大的GBTT001; ③ 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④澳大利亚的NABERS建筑环境评估体系;⑤法国的ESCALE;⑥挪威的ECOPROFILE。

这些体系在GIH产品与施工方面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 量化指标等方面虽然各有特点, 但基本上都是把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节约资源能源, 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作为目标, 从场地选址与规划, 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节约资源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 室内外环境质量等方面制定量化标准和相应的评估体系。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资深顾问巴拉克·胡赛因指出:“必要的评估体系对于指导GIH产品设计、建设、规范引导集成住宅产业转向GIHI绿色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际GIH产品与GIHI发展趋势

GIH产品与GIHI发展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对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承认并认识GIH产品与GIHI的独特性及其发展前景, 并采取相关政策与措施促进GIH产品与GIHI发展, 对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国际GIH产品与GIHI的产业方向与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原则标准化。GIH产品部件的多品种、多数量决定集成化的安装和工厂化的生产制作, 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原则进行。因此采用国际通行的“模数协调”原则和方法是必要的手段。各国的模数协调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颁布《模数协调》的系列标准靠拢。

2、住宅部品系列通用化。GIH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保证集成住宅 (最终产品) 功能与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 也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瑞典新建GIH产品中, 通用化部品已占80% 左右。日本用了二十年时间, 推行住宅部品, 现在GIH产品的各个部分都有通用部品, 对无特殊要求的住宅, 只要将通用部品组合起来即可。

3、建筑结构体系绿色化。绿色集成化建筑结构体系是标志一个国家经济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新型的绿色化建筑结构体系必然在未来集成住宅中广泛应用。当前发达国家正在形成以轻钢结构、钢/ 塑结构、生物质/ 木结构等为主的绿色化新型建筑结构体系, 使得住宅的建筑体系朝着安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4、GIH大规模定制化。 这是GIHI开发企业面对GIH市场激烈竞争和需求细分化的必然选择与发展方向。将制造业大规模定制 (Mass Customization) 引入GIH的生产:把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就是个性化定制GIH产品和服务的大规模生产。在不牺牲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通过供应链的灵活和快速响应来实现多样化、定制化以适应市场需求, 也必然更加满足单个客户的需求。这场GIHI工业革命正在引起国际住宅开发企业的重视。

5、设计和生产模块化。实现GIH产品模块化设计和生产, 是大规模定制的关键和前提。GIH模块可以是结构部品, 特种预制件, 整套菜单式橱、卫, 装配式楼宇等。其特点是既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又能组合达到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这就必须研究在集成预制件、个性化活动房等基础上的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其发展方向是:小到橱、卫、客厅、卧室整套带家具的模块化、菜单式装修;中到活动式工厂化生产的小型公寓、排屋和别墅;大到大面积无隔断住宅的开发都可朝模块化建造方向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实践。

6、产业链 (或供应链) 集约一体化。住宅产业链表现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 只有这条链上的GIHI企业达到运行同步、协调发展, 每个企业才能受益。要实现链上GIHI企业同步协调运行, 首先对整条产业链集成化, 以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即利用IT技术和网络技术, 让投资商、制造商、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能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 协同开发、生产和管理, 形成一个充分调动各环节的存量资源和优势资源, 发挥最大的整体优势, 实现生产经营与管理一体化。从而大大提高GIH的综合质量, 提高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缩短施工周期与降低成本。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首席科学家沃纳·爱德瓦尔指出:“产业链集约一体化是GIHI更加系统模式的发展方向, 需要整合建筑、建材、装潢、家电、家具等相关行业的力量。”

7、可持续发展深度化。GIHI的可持续发展深度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在GIH产品全寿命的建设、使用、维修、改造、拆除等各个环节掌握保护地球环境和节约各类资源的核心理念, 达到天然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土地资源等各类资源的零碳放利用与再生利用。二是创造健康、舒适的GIH居住环境, 主要包括适宜的室内温度、无害的空气环境, 以及室内外的声、光、振动等环境。三是GIH和谐融合周围环境, 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自然景观与地区社会相和谐等。

8、企业经营与工作发展预测化。作为发展中的GIHI企业, 其经营模式与工作发展要实行预测化, 这类预测工作大致包括三个方面:①住宅现状调查、评价和住宅需求预测;②住宅建设经济能力评价和预测;③住宅建设技术途径的评价和预测。

9、企业内部集成化。GIHI企业在未来市场的运营中, 必须进行企业重构实施内部集成化, 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体现物流信息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 人、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及其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机集成, 才能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质量、降低能耗、优化服务, 同时进行住宅产业的技术、管理、组织以及知识的创新。

10、绿色集成制造智能信息化。智能化与信息化是GIHI企业未来绿色集成制造的必然创新方向。英国LCRI首席科学家大卫·皮格尔特认为:“在这种构想中, 未来绿色集成制造住宅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优化, 才能进一步让GIHI企业实现从市场分析和投资决策、土地资源开发、建筑建造、原料供应、资金融通到住宅商品流通、销售、物业管理等的集成化生产和经营管理。”

国际烟草业全球市场竞争态势概览 第2篇

2013-1-17

总部设在英国的市场咨询公司ERC最近公布了一份报告,对近年来烟草行业的全球竞争态势做了一次简要回顾。这份报告显示:10年前,至少50家烟草公司加起来的卷烟总销量约占全球合法卷烟销量的一半;而2012年,仅30家烟草公司的卷烟总销量就能占到全球合法卷烟销量的半壁江山。

全球排名

除中国市场外,世界烟草市场基本上被少数几家跨国烟草公司、一些私人或国有烟草公司瓜分。

除中国烟草企业外,全球领先的跨国烟草公司当属菲莫国际。它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控股公司,其分公司和联营公司遍布180多个国家,涉足卷烟及其他烟草产品的制造与销售。2008年3月前,该公司是美国奥驰亚集团全资子公司。奥驰亚董事会决定让菲莫国际自立门户是基于促进增长、为股东带来更大权益的考虑。菲莫国际目前总部位于纽约,但高级管理层和国际业务主管部门仍位于瑞士洛桑。目前,菲莫国际的年卷烟销量约占全球卷烟市场份额的16%。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得益于企业并购和有机增长战略,公司产品的全球销量增长了36%。

紧接菲莫国际之后位列全球第二的是英美烟草。这是一家基于英国市场发展起来的控股公司,股票在伦敦和南非的证券交易所均有上市,如今在180多个国家均有业务。在许多国家,英美烟草直接涉足烟草种植业。同时,它持有很多烟草公司的股份,但又不是多数股份。这些公司主要包括雷诺美国,以及印度烟草公司(ITC)和VST公司。此外,得益于并购了曾排名全球第四的乐富门国际公司,英美烟草海外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2011年,英美烟草的合作销量据预测大约为1640亿支,占到3%左右的全球市场份额。目前,公司年卷烟销量约占全球份额的12%。

总部位于东京的日本烟草公司是当今世界第三大跨国烟草上市公司。公司50%的股权归日本政府所有且目前仍为日本国内唯一合法卷烟生产商。在日本之外的地区,公司通过其子公司日烟国际运作,后者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主要依赖其国内市场。1999年,公司成功收购雷诺士国际,为其带来了骆驼、云斯顿等世界知名品牌,以及被收购方在美国之外的所有工厂;8年后,公司收购英国加拉赫烟草公司。这两次收购在相当大程度上增强了日本烟草公司的国际影响力,拓展了地域覆盖面。目前,公司的年卷烟销量约占全球份额的9%。

帝国烟草排名第四,是近年来世界烟草市场上发展速度处于领先地位的一匹“黑马”。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它隶属于老的帝国集团,后者是一家经营食品、饮料、烟草等多种业务的综合型企业。1986年,帝国烟草被汉森集团收购。当1996年从汉森独立并在伦交所上市时,帝国烟草只是一个业务主要集中于英国、年卷烟销量仅为400亿支左右的区域性公司。然而,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跨国并购,现今帝国烟草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帝国烟草的卷烟年销量约占全球卷烟市场份额的5%。

除四大跨国烟草上市企业外,剩余全球性领先烟草供应商赢得今日排名主要是依赖国内业务规模,虽然其中一些近年来也已开始发展出口业务和海外运作。

菲莫美国是这类公司中的佼佼者。它目前仍是奥驰亚集团全资子公司,只在美国国内市场表现活跃。2011年,菲莫美国据报销售卷烟1350亿支。除卷烟外,奥驰亚集团在无烟产品领域表现较好,销售市场同样面向美国。主要瞄准美国市场的公司还有雷诺美国(全球销量排名第九)、罗瑞拉德公司(全球排名第十四)、利吉德/维克特公司(Liggett/Vectoris,全球排名第二十四)。

韩国烟草人参公社全球年卷烟销量排名第八。这曾是一家政府主导的垄断企业,于2002年实现了私有化。公司卷烟销量在韩国国内领先,占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其海外业务风生水起,已开始与国内市场并驾齐驱。公司在土耳其、伊朗、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拥有工厂,也从韩国国内出口产品。

印度烟草公司排名与韩国烟草人参公社并列。迫于该国政府的压力,英美烟草持有的印度烟草公司股份现保持在31%左右。在印度烟草业发展受限制的监管环境下,印度烟草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多样化经营,包括信息技术和酒店业务等。虽然如此,公司目前仍是印度最大的卷烟生产商,其出口业务只占一小部分。

由于在国内拥有庞大的卷烟消费人群,印度尼西亚的盐仓集团(Gudang Garam)和嘉润(Djarum)公司分列全球第十和第十一位。前者如今已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在印尼国内排名第二,出口业务根基雄厚。后者目前仍未上市,属于家族私有,在印尼国内排名第三。全球排名前十名之后的有越南烟草公司Vinataba和埃及东方烟草公司,两家皆是国有性质的公司。

区域视野

美洲大陆市场主要由美国烟草公司主导,是英美烟草全球第三大市场、菲莫国际的第四大市场。英美烟草在该市场总体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它在巴西和加拿大市场表现良好,在智利和委内瑞拉表现亦较好。菲莫美国在该市场排名第二,产品主要销往阿根廷和墨西哥,部分销往巴西;由于增持了乐富门加拿大公司的股份,它在美洲的地位得以巩固。雷诺美国、罗瑞拉德、利吉德/维克特分列第三至五位。帝国烟草在美洲市场排名第六,日本烟草公司排名则更靠后一些。

在西欧市场,近年来最大的变化是:由于税率较高,非法贸易猖獗,该地区合法卷烟销量大幅滑坡。尽管年销量已较10年前缩水三成左右,菲莫国际仍是该地区最大的烟草供应商。由于收购了阿达迪斯集团,帝国烟草在该地区排名第二,但受欧债危机影响,公司在西班牙的经营尤为困难。由于丢失了该地区一些重要市场的卷烟业务,英美烟草在西欧市场屈居第三,该地区目前也是公司规模最小的全球区域市场。通过收购加拉赫,日本烟草公司在该市场的地位为第四。其他几家较重要的欧洲烟草生产商还包括总部位于卢森堡的HvL烟草公司和希腊卡莱利亚(Karelia)烟草公司----均属私营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英美烟草因收购乐富门而掌握HvL公司25%的股份。

东欧和前苏联市场是日本烟草公司规模最大的全球区域市场,是英美烟草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菲莫国际全球第三大市场。得益于收购加拉赫----其从美国布鲁克集团手中购买了一家位于莫斯科的烟草公司,日本烟草公司在此地区排名第一。因为近年卷烟销量下滑,菲莫国际在该地区的排名下降至第二,但市场份额仍有所增长。英美烟草在此地区排名第三,因为其在2008年获得了斯堪的纳维亚烟草公司部分烟草产品的销售权。帝国烟草在该地区市场排名第四,这得益于其收购了阿达迪斯集团,而后者曾收购俄罗斯的巴尔干之星烟草公司(Balkan Star)。该地区值得关注的还有俄罗斯顿斯科伊烟草公司----它曾是该国国内最大的卷烟制造商,由于一系列控烟政策带来的压力,公司一度挂牌出售。另外两家分别是白俄罗斯国有烟草公司和克罗地亚TDR公司。

亚洲目前是菲莫国际最大的市场。在除中国外的亚洲市场,菲莫国际已占到27%左右的份额,这得益于它过去十年间在亚洲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与菲律宾福川烟草公司建立合作,收购印尼三宝麟集团等。2011年,英美烟草通过其分公司在亚洲销售卷烟1720亿支,约占市场总量的5%。如果把与其有关联的印度烟草公司、VST两家公司计算在内,这一份额还可继续增长两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日本烟草公司在日本本土采取了收缩战略----如今国内市场销量占亚洲总销量的55%左右,该公司在亚洲市场的总销量保持增长态势,排名仍为第三位。亚洲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还包括韩国烟草人参公社、印尼盐仓集团和嘉润公司以及越南烟草公司Vinataba、泰国烟草专卖公司。

非洲和中东地区是容量相对较小的一块市场。英美烟草是该地区的首要供应商。它对土耳其国有烟草公司Tekel的收购虽有助于提升其全球销量,但销量增长不及区域经济增长,其市场份额反而有所下降。菲莫国际的区域影响力虽不及英美烟草,但在该地区市场排名第二,销量和份额双双增长,在中东尤为明显。埃及东方烟草公司是该地区的第三大供应商,尽管其销量几乎完全依赖埃及国内市场。该地区的其他主要烟草供应商还有阿尔及利亚国家烟草与火柴公司(SNTA)、叙利亚烟草总公司以及突尼斯国家烟草专卖局(RNTA),它们主要瞄准国内市场。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烟草公司也主要是国有性质,因缺乏相关数据,ERC公司未将其纳入报告。

国际态势 第3篇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关乎国计民生。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增长迅速,进出口额逐年上升,现在已跃居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在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由于受国内农业禀赋要素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市场风险也在日益加大,因而存在诸多失衡问题。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贸易区域格局,创新贸易方式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及政策制定,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失衡态势分析

(一)农产品进出口增长态势失衡

作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国,亚洲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进口第三大市场;南美洲为我国农产品进口第一大市场,出口第五大市场。2013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866.9亿美元,其中出口678.3亿美元,进口1188.7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全球格局中发挥愈来愈重要作用。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出口双向增长,但增幅不一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产品以出口增长为主,增速明显高于进口。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口迅猛增加,出口反趋缓慢。200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31.9%,出口增长17.9%,进口增长则高达52.2%,从此开始出现拐点性转折。据联合国UNComtrade及农业部信息中心数据统计,从2003至2013的十年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8.5%。出口年均增长11.1%,而进口年均增长则为24.2%,二者均差一倍以上。进出口增长态势失衡,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根源。

(二)国际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2003年以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总体上呈现顺差,1985-2003年,累计顺差853.9亿美元,占全国同期国际贸易顺差总额近40%,在出口创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起,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出现转折性变化,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增速,2004年出现46.6亿美元逆差。随着农产品贸易总额的不断增长,逆差亦呈逐渐扩大趋势,2013年达510.4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逆差国,仅次于日本。由此表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下降。

近十年我国农产品总体贸易虽呈现逆差,但仍有部分品类表现为顺差,如水产品、蔬菜、水果和茶叶等,2003至2013年,这四种农产品出口合计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从48.1%提高至57.8 %,合计顺差从71.4亿美元增加到259.7亿美元(见表1);而食用油籽、棉花和畜产品等,在加入WTO前后,先后经历从顺差到逆差的转变,近十年来,呈不断增加的态势。此三类逆差合计,从2003年67.0亿美元,增至2013年615.3亿美元(见表2),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品类。

(三)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协调

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看,出口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进口更多为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虽符合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特征,但也是逆差根源,且存在明显的安全隐忧。

具体而言,出口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和水产品。2013出口蔬菜115.85亿美元,水果63.24亿美元,水产品202.6亿美元,三项合计占总出口额的56.3%。进口农产品则始终以粮棉油畜等大宗农产品为主。大宗农产品一支独秀,其它农产品各分千秋。近些年最大变化,就是大豆及粮食进口的大幅增加。如2012年,粮食(谷物)类净进口同比增长2.1 倍。2013年,食用油籽进口413.99 亿美元,其中大豆占九成以上。食用植物油进口89.43 亿美元,棉花进口87.19 亿美元,畜产品进口195.1亿美元,粮食(谷物)类进口51.03亿美元。五项进口合计,占农产品总进口份额的70.4%。

(四)贸易区域格局非多元化

南美洲和亚洲,分别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第一大市场。虽然近年市场集中程度有所降低,但总体而言,仍非多元化。如进口对美洲的美国和巴西,出口对亚洲的日、韩、香港和东盟等,均依赖程度较高,不利于贸易发展。2013年亚洲出口第一,为421.1亿美元,占总额62.1%。欧洲第二,出口108.0 亿美元,占15.9%。北美洲第三,出口 83.7亿美元,占12.4%。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合计仅9.6%。前五位国家:日本16.6%,香港11.6%,美国10.9%,韩国6.5%,马来西亚3.9%,合计占一半左右。进口方面,2013年南美洲第一,为331.1亿美元,占总额27.9%;北美洲第二,为 325.2亿美元,占27.4%;亚洲227.2亿美元,占19.1%;大洋洲、欧洲及非洲,三者合计25.6%。前五位国家:美国22.4%,巴西19.0%,澳大利亚7.2%,加拿大4.9%,新西兰4.7%,合计占近六成。

由于国内地区发展不均衡,东部经济较发达,具沿海开放优势,近十年来,进出口均居第一。其次东北地区,再次西部12省,中部6省比例最小。2013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占总额67.7%,进口占81.6%;东北地区出口11.5%,进口7.5%;西部地区出口11.3%,进口7.4%;中部地区出口9.4%,进口3.5%。可见差异悬殊,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如山东、广东和江苏三省,2013年进出口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五)国际贸易方式低端

国际贸易方式,反映一国经济及科技水平的高下。近十年来,一般贸易始终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均占进出口贸易额的80%以上。2013年,一般贸易方式出口557.31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2.2%;进料加工方式76.0亿美元,占11.2%。来料加工装配贸易19.21 亿美元,占2.8%;边境小额出口贸易14.62亿美元,占总额2.2%;其它方式1.6%。进口方面:一般贸易方式964.26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口81.2%;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贸易88.76亿美元,占7.5%;进料加工贸易75.04亿美元,占6.3%;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贸易33.9亿美元,占2.9%;其它方式2.1%。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链中,尚处低端环节。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改革开放初期的顺差,源于出口创汇型驱动,农贸政策游离于世界规则之外。加入WTO后融入全球体系,进出口共同驱动,农业竞争劣势显现,加之农业支持政策弱化,集约化程度及组织形式的不适应,其失衡态势,也将于未来较长时期内延续。

一是农业资源存在禀赋劣势,农产品有效供给增长缓慢。我国农业的固定要素明显较低,人均耕地1.3亩,世界平均则为4.8亩。人均淡水资源不足全球1/3。从变动要素看,虽有世界最大的劳动力储备,但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新生力量加入不足,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科技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是等等,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观,造成有效供给的不足。而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消费市场,人口不断增长,农产品需求刚性增加。随着民众安全健康意识的提高,需进口大量优质的农产品,造成国际贸易的总体失衡。

二是农业集约化及技术开发程度低,缺少具有国际垄断优势产品。农业集约化生产,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我国农业本身具弱质性,人多地少,小农分散经营,合作化程度低,不利于机械化、标准化的集约经营,“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我国科技进步的农业贡献率仅35%,发达国家为70%。农产品技术开发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如东部地区一些出口蔬菜品种,由于从日本引进,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加工度90%以上,我国仅25%。劳动密集型低成本优势,未能与技术和产品创新结合,打造国际垄断优势产品。如巴西大豆,据美国USDA预测,2014年产量将达创纪录9100万吨。泰国香米,以独特的露兜树香糯口感而闻名,产品标准最详尽规范。

三是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弱化,受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制约。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劣势进一步凸现。从现阶段看,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处比较劣势,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虽处比较优势,但在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下,出口增长相对较慢。我国对农业支持力度明显不够,WTO 规定“绿箱”措施12类,我国仅使用6类。“黄箱”补贴额度极低,“蓝箱”政策尚未运用。支持政策的弱化,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业经济体,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不及世界1/4。而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绿色贸易壁垒,制定一系列严格环保标准,成为制约我国出口最大障碍。

四是大型农业出口集团企业较少,组织形式难适应国际竞争需要。世界发达国家,其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涉农投资,加速世界农业集中,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产品市场。我国农贸出口企业现有1.4万家,出口在一千万美元以上的仅三百余家,规模普遍较小,缺少大型出口集团企业,大部分尚未建立生产、加工、储运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只处此链条中的生产或加工环节。由于技术能力弱,产品低水平重复,贸易方式低端,且缺乏必要的行业协调机制,为争夺海外市场,产业内无序竞争,竟相压价,造成本国农产品出口效益下滑,还易引发国外的反倾销等限制。从短期内看,中国农业组织的竞争力难有大的提升。

三、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应对策略

第一,根据农业禀赋要素,优化农产品贸易品种结构。我国农业面临资源和技术限制,在对外开放背景下,应走出“粮食必须自给自足”的定向思维。依据世界农产品需求及变化趋势,按比较优势原则,对处于劣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应适当缩减种植面积,释放有限的农业资源,用于生产更具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和水果园艺产品、水产品及畜产品等,特别是档次较高的深加工和绿色农产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成为扩大出口的持续增长点。同时,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产业体系。集约化经营,培育大型出口集团企业,多途并举,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在充分挖掘农业潜力,保障粮食基本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进口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缓解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制约。

第二,推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调整农产品贸易区域格局。 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是进口市场集中化程度较高,对市场风险的规避能力不足。如我国大豆、谷物和棉花进口,大都来源于美国、巴西和印度,依赖性强,只能作为价格的接受者。在卖方垄断下,进口略增加,即可引发价格上涨,出现贸易损失。二是我国一些农产品出口的区域性大国效应,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如压低出口价格,或引发无谓的贸易纠纷,故应从战略上,深化推进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关注全球市场动态变化,加强国家之间的农贸往来。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具需求潜力的新兴市场,要重视培育,开拓新的增长点。不断调整贸易地区结构,降低集中依赖性,控制风险成本。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及贸易方式。近年我国出口蔬菜、水果及畜禽产品,频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缘由即在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不高,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发安全特色的高技术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及贸易方式。首先是与国际接轨,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国际及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和技术法规,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检验体系。适应WTO规则,提高产品竞争力,避免国外对我国出口的限制。其次农产品企业,实施IS0国际环境标志认证。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和环境行为等评价,贯穿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层面。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程环保控制,突破国外贸易壁垒。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走出,转向高端的技术路线。通过质量提升、加工增值、缔造品牌等途径,提升贸易方式,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第四,构建农产品行业价值链,培育大型农业出口企业。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是指从市场产业的角度,联合农产品生产的上游农资公司,下游生产厂商及农户三方,构建一条产业价值链。分工明细,优势互补,避免行业混乱,重复无序建设。使下游厂商的产品更富竞争力,上游公司效益提高,且解决农户产品滞销的问题,实现三方互利共赢。当前需注意的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一些关键环节,由于过度开放,致使跨国外资进入。如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外资企业的主体份额均在四成左右,国内许多大型榨油企业被外资控制,对国内农业安全带来潜在的隐忧。要重视外资对我国农产品行业价值链的渗透,以及竞争而生的排挤效应。积极扶持国内民营涉农企业,提高参与程度;促进与国有企业的纵横联合,强化主导作用的发挥,推动融入全球农产品价值链。严防世界跨国巨头企业,对我国农产品价值链的进一步掌控,确保国内农业安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积极培育大型农业出口企业,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光霞.201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J].世界农业,2014(3):139-141.

[2]蒋兴红.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特征及其变动分析[J].理论探讨,2013(3):103-106.

[3]陈易琦.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分析[J].农业工程,2013(9):151-152.

[4]赵阔.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1-12.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评析 第4篇

2002年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以年均19.6%的速度快速增长, 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2010年,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624亿美元, 同比增长26.4%, 平均增幅超过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增幅的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02.5亿美元, 居世界第4位, 进口1921.7亿美元, 居世界第3位。

浙江省是一个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省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2010年同比增长28.6%。其中出口125亿美元, 进口75.2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2.6%和22.8%。“十一五”期间,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6.6%, 比全国年均增幅高8.4个百分点, 远高于同期全球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2%的水平 (见表1) 。浙江省GDP达到27100亿元, 居全国第四位。浙江省对外贸易也发展迅速, 2002年至2010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以年均25.2%的速度快速增长, 2010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535亿美元, 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3%。

资料来源:表1及下面的表2、表6数据资料根据2001-201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中国服务指南网数据整理而得。

作为对外贸易的一部分,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也快速增长, 2002年-2010年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9.3%。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 2010年, 进出口总额达到200.2亿美元,

近年来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在浙江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2002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占浙江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 2009年这一比重达到8.3%。浙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由2002年的3.0%上升到2010年的5.5% (见表1) 。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219.2亿美元, 而浙江服务贸易实现顺差49.8亿美元。

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态势

1.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在浙江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少, 服务贸易在浙江经济中的重要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某国或某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该地区GDP的比重, 可以反映对外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而可以得知国际服务贸易在该国或该地区经济中的重要程度。根据中国和浙江的GDP数据和国际贸

易服务数据计算得出表2中国和浙江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从表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近几年对外服务贸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电影音像各类服务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很小, 其他商业服务进口占31.2%。进口中旅游、运输所占比重达到40%。相对出口而言, 浙江省服务贸易进口中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的商业服务所占比重要大得多。易占中国GDP的比重都在7%左右, 2009年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占中国GDP的比重最小, 为5.75%, 在2007年该指标达到最大值7.12%, 总体来说上下波动不大。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占浙江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2.65%上升到2010年的5.00%, 相对于中

资料来源:表3及下面的表4、表5数据资料根据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数据整理而得。

国服务贸易,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占浙江GDP的比重较小, 意味着国际服务贸易在浙江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为主

浙江省的对外服务贸易中, 劳务输出、运输服务、旅游、建筑安装、工程承包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是支柱行业。由表3可以看出, 2008年浙江省服务业对外贸易出口总额86.2亿美元, 其中运输服务出口占22.6%, 旅游出口占36.6%, 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占25.3%,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占2.6%, 咨询占2.6%。保险、金融、通讯、专利、教育医疗、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各类服务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很小, 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占9.4%。出口中旅游、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运输服务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 而其它一些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比重则非常小。

2008年浙江省服务业对外贸易进口总额67.9亿美元, 其中运输服务进口占17.9%, 旅游进口占22.1%, 教育医疗进口占13.3%, 咨询进口占8.5%, 专利进口占3.7%, 广告宣传进口占1.5%, 保险、金

3. 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速度大于进口额增长速度, 服务贸易竞争指数上升

近十年来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2002年至2010年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为34.6%, 快于进口额的年均增长速度23.3%。2002年、2003年浙江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2.46亿美元和1.07亿美元。2004年开始, 浙江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转为顺差, 并且顺差呈逐步扩大趋势, 由2004年的0.9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9.80亿美元。

随着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指数从-0.10上升到0.25 (见表4) , 显示浙江国际服务贸易从具有微弱竞争劣势转变为微弱的竞争优势。与之对比, 2002年至2010年, 浙江对外贸易的贸易竞争指数多数年份在0.4以上, 最大值达到0.46。可见浙江对外贸易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从表3看出, 浙江省服务业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低于浙江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008年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中, 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服务的贸易竞争指数为0.96,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贸易竞争指数为0.76。说明这两个服务行业具有极大竞争优势。旅游服务的贸易竞争指数波动很大, 2006年高达0.94, 2007年和2008年只有0.34, 显示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有所下降。2008年浙江省保险服务的贸易竞争指数为0.46, 显然该服务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教育医疗保健和广告宣传四个服务行业具有极大竞争劣势。可见, 浙江国际服务贸易中新兴的服务行业竞争力弱。

4. 浙江省服务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 但是这种状况近年来有所改善

巴拉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本文用其反映浙江服务贸易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优劣势。从表6中浙江省外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 浙江省对外服务贸易在浙江省对外贸易中不具有比较优势, 同时也可以看出浙江省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增强。

三、简要的结论和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起步较晚, 在浙江经济中的重要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近十年发展速度很快, 但其进出口的总体规模还较小, 竞争力较弱。总体来看, 浙江省服务贸易尚处于外延型粗放发展阶段, 传统的运输和旅游等服务贸易在浙江省对外服务贸易中占很大比重, 服务贸易顺差基本上都是来自服务贸易的传统项目, 而金融、保险、通讯、咨询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比重还很小, 处于逆差状态。这种发展模式是在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依赖货物贸易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人力资本不足足、、缺缺乏乏技技术术创创新新、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是导致浙江省对外服务贸易规模小、结构不平衡、国际竞争力缺乏的重要原因。新型服务贸易的弱势导致了浙江省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平衡, 最终会影响浙江对外贸易和我国服务贸易的稳定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不可否认,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金融、保险和信息等新兴服务行业, 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支持, 这一方面, 浙江的经济发展已经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一定的资本优势。今后浙江省应该为新兴服务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加大吸引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力度, 适当调整传统服务贸易和新兴服务贸易在全省服务贸易中的比例, 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而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为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 反过来也可以优化浙江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仅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 也能更好地促进浙江经济的健康增长。

摘要:浙江省是一个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省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其中进出口总额以年均25.2%的速度快速增长。作为对外贸易的一部分,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也快速增长, 2002年-2010年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9.3%。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在对外经济顺利发展的情况下,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有何发展态势, 本文加以探讨。

上一篇:可信云计算论文下一篇:会计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