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

2024-06-17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精选12篇)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 第1篇

环保教育

日本的小学生喝完牛奶之后, 老师会让他们排队在水龙头下面把牛奶盒洗干净。而后, 小学生把牛奶盒展开用阳光晒干。晒干的盒子小学生会放到自己随身携带的布袋里。布袋是日本小学生的必备物, 专门用来存放废纸等垃圾。因为垃圾有地方存放, 所以日本小学的教室比较干净。放学时, 小学生按照垃圾分类把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箱。日本小学生上学的另一必备物是毛巾。日本小学老师教育学生多用毛巾, 不但避免了使用纸巾的浪费, 节约了资源, 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日本小学生的椅子下面有一根塑料绳, 是专门用来挂毛巾的。日本小学给每个学生都发放了夹毛巾的夹子。

礼仪教育

日本是礼仪之邦, 日本人从上小学起就系统地接受礼仪教育。日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特别强调尊卑长幼秩序及师道尊严。日本小学教育学生, 在任何场合都要尊敬长辈和老师。当众顶撞父母是要受到惩罚的。见到人要鞠躬, 对于不同的人, 鞠躬的幅度和次数是不一样的。鞠躬时, 不可双手插在口袋中, 不可目光斜视, 不可手中拿有物品, 不可戴冠。无论心情如何都要笑脸待人, 不可对人乱发脾气。在公众场合要保持安静, 不可大声喧哗。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 不可一直盯着人看。参加会议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 不可跷二郎腿。吃饭时不可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中, 不可过分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及发型, 不可与离自己较远的人大声聊天, 不可嘴里含着食物讲话。

防震教育

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地带, 地震频繁, 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为了让小学生掌握防震知识, 并在地震中正确逃生, 日本小学每月都进行防震演习。正在上课时, 突然铃声大作, 老师告诉小学生地震来了, 小学生马上双手护头钻到课桌下面, 没有学生惊慌失措或大声尖叫。过一小会儿, 老师又说地震引起了火灾, 需要马上撤出教室, 小学生迅速从课桌下站起来, 麻利地打开椅子背上的地震包, 戴在头上, 快速而有序地离开教学楼。全校的小学生在5分钟之内就到了操场上, 并且按照班级坐好, 用湿毛巾把自己的嘴巴和鼻子捂住。期间, 没有发生踩踏等现象。日本小学生知道, 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如果地震诱发火灾, 就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巴, 以防烟雾引起的窒息。

独立生存教育

日本是一个岛国, 人口密集, 资源贫乏, 绝大部分工业原料及燃料依赖进口。在这样的背景下, 独立生存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日本, 上至政府, 下至普通民众, 都认为孩子不能娇生惯养, 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生存能力。日本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已经具备了自己洗碗、自己上学、自己叠被子、自己系鞋带、自己整理房间的能力。日本小学会刻意对学生进行独立生存能力教育。“无人岛训练”就是日本小学生经常参加的一个独立生存锻炼项目。在这个项目中, 小学生被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 独立生存一周, 他们需要自己动手找食物、自己搭建栖身的窝棚、自己熬制食盐、自己洗衣服、自己挖茅坑、自己想办法生火、自己判断时间、自己战胜孤独与黑暗。在无人岛上, 小学生不能携带任何通讯设备, 他们身边没有父母老师的陪伴, 他们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一周的训练, 日本小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由此也意识到万事不能靠别人, 掌握各种技能的自己才是最大的依靠。”[1]

集体精神教育

日本人的集体精神来源于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人看来, 单朵的樱花并不漂亮, 一树的樱花才美丽动人。樱花之美正是通过集体来展现的。“大和民族如同樱花, 只有组成集团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才会在面对困难时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2]日本小学在教学中刻意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每次举行活动都是集体参与。日本小学生唱歌时分高低声部, 并且有一个学生是乐队指挥。随着指挥者手势的挥动, 小学生齐声歌唱, 高低声部错落有序, 音调一致, 不会出现低声部跟着高声部走的情况, 也不会出现声部不齐的现象。在整齐的合唱声中, 日本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潜滋暗长。在音乐课上, 日本小学老师会让学生集体吹奏竖笛, 老师不会因为某个学生水平高而让他单独演奏。在日本小学, 绘画也是靠集体的力量完成的。在绘制之前, 日本小学生根据创作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在集体绘制的图画上, 他们会署上集体的名字, 比如二年级一班一组。拔河比赛是日本小学常见的集体项目。日本小学生总结出了拔河比赛的八字真经:齐心协力, 勇往直“后”。集体精神教育助推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识, 这是日本人非常团结的核心因素之所在。

感恩教育

日本小学比较重视感恩教育。小学生吃午餐时, 在老师的指挥下, 双眼紧盯饭桌上的食物, 双手互拍, 嘴中念念有词, 对食物为自己提供营养表示感谢, 随后才开始吃饭。日本小学的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

日本小学教育学生, 感恩要从父母开始, 因为是父母给予了他们生命, 是父母辛苦哺育他们成长。日本小学会给每个学生过生日, 并在生日会之前通知学生的父母参加。在生日会上, 学生的父母用大屏幕展示其出生以来的照片, 并且还当着众多小学生的面详细回忆自己孩子从啼哭落地、呀呀学语、蹒跚走路、学习书写直至到上小学的各种幸福片段。从父母的讲述中, 小学生了解了生命孕育的不易和诞生的艰难, 深切感受到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呕心沥血。

动手能力教育

日本人认为,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 一个人仅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小学一、二年级设置有生活课, 讲述饮食卫生、合理的膳食搭配、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等等, 并且还教导小学生在学校的试验田里亲自动手种花、种菜、植树。三年级到六年级有社会课, 讲述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地理。老师指导小学生亲自去搞社会调查, 调查的内容五花八门, 诸如当地的名胜古迹、产业分布等。此外, 老师还让小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科学设备。在五年级和六年级,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 日本小学开设了家庭课。在家庭课上, 小学生学习缝纫、做饭等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些学生的书包、文具盒、手帕都是自己依靠从家庭课上学来的知识动手制作的。日本小学的家庭课有专门的实训室。在学习做料理时, 日本的小学生戴着头巾, 穿着厨师装,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西餐、中餐的各种技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日本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工厂是日本小学生经常实习的地方, 在这里, 他们动手组装产品。电脑、手机、电视等比较精密的产品也会让小学生动手安装。这些产品不是样品, 而是真正要出售的。日本小学都有自己的交流村。在交流村里, 小学生向农村老人学习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技术, 并亲自动手体验。小学生去交流村必然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抛弃现代化的做饭条件, 用柴火埋锅造饭。初次做饭的小学生常常手忙脚乱, 不是忘了放盐, 就是菜的火候不够或者过头。不管如何, 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他们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努力教育

每年的3月25日到4月6日是日本小学生的春假。放假之前, 学校会给每个小学生发放一份“努力度自我确认表”。这份表格详细地指出了小学生在春假期间努力的方向, 非常贴近他们的年龄段和实际状况。表格的具体内容如下:1.做到早睡早起了吗?2.偏食不利于身体生长发育, 做到不挑食了吗?3.早中晚三餐都按时吃了吗?4.待人接物能够采用合适的礼仪吗?5.能否精神饱满地大声问候别人?6.能否做到放假期间不受到大的伤害?7.能否做到饭后认真刷牙?8.能否做到饭前便后认真洗手?9.能否做到在野外心情舒畅地玩耍?10.能否做到外出随身携带纸巾和手帕?11.能否做到及时归还所借的东西?12.能否做到与小朋友友好地玩耍?13.能否做到不说小朋友的坏话?14.能否做到集体活动时不脱离队伍?在表格的下端, 还写着这样的话:“没有做到的同学, 请继续努力哦!”日本小学春假的主旨就是让小学生摆脱作业的束缚, 在开开心心的玩耍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日本小学的努力教育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日本的小学生如果想在学校得到自己心仪的东西, 就必须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胜出, 学校不会考虑这个学生是否有家庭背景。做游戏通常是日本小学公平竞争的主要方式。通过做游戏, 失败的被淘汰, 坚持到最后的成为赢家。游戏活动告诉日本小学生, 努力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在成功之路上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磨砺教育

日本国土狭长, 跨越寒带、热带、温带3个气候带, 同时受海洋气候及大陆气候双重影响, 四季变化比较明显。日本的夏天比较炎热, 尤其是南端的冲绳岛;冬天比较寒冷, 特别是北海道地区。尽管如此, 日本的小学并没有配备暖气设施和空调, 他们之所以让小学生夏季挥汗如雨、冬季饱经酷寒, 其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磨砺教育, 以便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和忍耐力。由于课余时间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他们的身体素质比较好, 再加上四季的轮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故而他们能够适应教室冬夏的环境, 没有人因为太冷或者太热而抱怨。学生家长对此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日本小学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时, 校方一贯的做法是让学生赤着脚在石子路上跑步。冬季下雪时, 校方会让学生赤身裸体集体长跑。天空大雪飞扬, 地上, 一队小学生头戴白帽, 脖子上搭着白毛巾, 仅仅穿着短裤在厚雪之中奔跑。这样的场景在日本的冬天比较常见。在跑步的途中, 小学生不时地齐声呐喊:“我要成功!”

“忆苦思甜饭”是日本小学磨砺教育的方法之一。“忆苦思甜饭”是用糠、麸子、草根、树皮及一些野菜做成的, 类似于大饥荒时灾民的食物。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小学生第一次面对“忆苦思甜饭”时常常是流泪满面, 不愿进食。校方不理会小学生的哭泣和抱怨, 此后几天继续提供“忆苦思甜饭”。这样, 几天之后, 饿得受不了的小学生才张口吃饭。有了第一次, 往后校方再让小学生吃“忆苦思甜饭”时, 他们就比较听话了。

日本小学不会雇佣工人打扫厕所。日本小学生每天在校必须做的事情就是打扫厕所卫生。日本小学给学生定的厕所卫生合格标准是:要把厕所打扫得比家里的厨房还要干净。老师每天都会检查厕所卫生。可以说, 日本小学厕所的卫生清洁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日本小学的素质教育不是空喊口号, 走形式, 走过场, 而是认认真真地落到了实处。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高素质的小学生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日本小学的素质教育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参考文献

[1]Julius Barrow.Japanese School Order and Safety as Community Issues[J].The Phi Delta Kappan.Sept.2012:36.

日本小学教育提纲 第2篇

1年级: 2年级 3年级 4年级 5年级 6年级

2.日本小学一个学年的教育活动表(表格)3.日本小学教育重视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

体现在:独自上下学(图片)

统一进行午餐

4.日本小学教育 重视 培养学生的 研究开发;教育内容 比较强调与 社会生活 的联系

体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 安排 “综合学习时间”(举个例子)

要求:以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基础,通过积极开展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等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培养孩子自我发现课题、独立思考和积极主动判断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比如:围绕关于 国际理解、环境、福利、健康等综合课题,进行观察、实验、参观学习、调查、发表、议论等 体验学习5.日本教育的公平模式

第一 硬件标准化:全国每个学校的 教室、图书馆、宿舍、运动场 都是一样的;午饭的菜饭都是一样的(国家财政补贴)——图片

第二 师资标准化:日本的小学、初中老师薪水最高、其次是幼儿园老师、再次是高中老师;因为 小学、初中基础教育的老师必须要轮岗,;六年一次,在市区的老师每六年就得从这个区转到另一个区,甚至到农村去,因此给他们最好的待遇;为了鼓励中小学老师,不但薪水高,同时还把他们纳入日本的公务员体系,进入体制内,给编制。——图片

6.日本小学的毕业典礼:

图片(毕业场景)形式:每一位毕业生都从校长手中接过 毕业证书 之后走到麦克风 前面,面向所有人,用一句话概括今后的目标:

我将来相当一名兽医,拯救动物的工作(图片)做一个盲人诱导犬的调教师,为盲人排忧解难。(图片)到了中学,我要交很多朋友。(给予评价)„„

举几个例子;具体的、现实的朴实愿望 7.受青睐的 课外活动:

图片;受欢迎程度(数据)

课外活动的种类:体育类(棒球、足球、游泳、网球、剑道、柔道)

文化类(吹奏乐、管弦乐、花道、棋类、文学)日语“部活”是课外文体活动的简称。8.小学 运动会的 传统项目

骑马战——以摘掉对方的帽子为胜——图片——视频等

红白对抗传球赛——全校学生分为红白两大阵营,各阵营集体传球,选到达终点者为胜利——图片

乐队为运动会鼓舞士气 9.班级通讯(图片)

解释:班主任把每一天孩子在学校的事情和学科进展情况写在班级通讯上印发给每一个同学

评价:班级通讯成了老师和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也成了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状况的主要渠道;它也记录了孩子的小学生活。

举例:尤其是毕业的最后一两年,学生们对母校的感情、同学之间的友情表达 等 都通过 老师的文字记录 下来,传达给 学生和家长

10.如果某职位出现多个候选人,如何确定 委员职位?体现出 实施机会均等 的思想教育,强调 集体协作 和集体参与 的过程。

日本教育中 没有 “骨干”和“尖子”的概念,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 班级的运营

名目繁多的委员:午餐委员、浇花委员、美化(扔垃圾)委员、保健(出勤检查)委员、饲养(动物)委员、电器(关电灯)委员„„图片

大部分委员职务是几个学生同时担任,大家共同协同做好工作

由于同一个班集体 不会从 入校 一直保持到 毕业,所以,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所有的委员职位都要重新 确定。

如果某职位出现多个候选人,这时候就靠 “石头、剪子、布”决定最终人选。图片:为分工而 划拳的小学生

11.“努力度自我确认表“——中国教育的”紧“与日本教育的”松“

1.能够做到早睡早起了 2.一日三餐都好好地吃饭了 3.不挑食,什么都吃

4.能够做到总是保持着正确的姿势 5.能够明朗、精神地大声问候 6.没有受过什么大伤 7.饭后能做到好好刷牙 8.认真洗手、漱口

9.在户外精神百倍儿地玩耍 10.没有忘记随身携带手绢和纸巾 11.借的东西都好好地归还了

12.和小朋友之间很友好地一起玩耍 13.没有说过朋友们的坏话 14.没有脱离小朋友们 确认表的最下面还写着:“嗨~大家都做得怎么样呢?做得不够的人,请继续加油哦!”

这是放春假之前小学发给低年级孩子的。

评价:这份给低年级孩子看的“努力度自我确认表”的14个项目中,有两次提到了“玩耍”没有一个项目是与学习有关的。

12.从日本孩子的暑假作业 看 日本教育:

在 日本孩子的暑假作业中,除了一般性的语文、数学外,还有一份非常需要孩子花功夫和时间的作业,叫“自由研究”。

解释:孩子们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了解、发现、观察、调查、实践,然后将观察以及实践的结果整理起来,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在开学的时候交给老师,并在班级里宣读发表。可以说,“自由研究“完全是一份儿童版的“学习研究报告”。

孩子们研究的对象各式各样,有研究昆虫的,有研究各类植物的,有研究贝壳,有研究海鱼的;还有研究云的形状、风向、温度的,等等。

举例:对于道路下水道盖子的研究

原因:对老师上课介绍的下水道盖子的设计图案产生了很浓的兴趣

研究方法:首先,先将从家里到超市步行仅5分钟路程的下水道全数一遍,一共有21个下水道盖,并发现这21个下水道盖都长着一张太阳的脸;接下来,又去了另一条比较旧的住宅街道,发现那条街的下水道盖基本都是单调重复的花纹性,缺少设计。通过在图书馆以及网络上找到的资料,孩子了解到: 1.从家到超市的这段路,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因为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太阳之塔“是这个博览会的标志,所以这以后出现的下水道盖子,都长着一张”太阳的脸“

2.旧街道的下水道之所以单调,是因为很早以前日本对于下水道盖没有设计,日本现在虽然富有,但过去也曾经很穷。日本开始注重下水道盖得设计,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80年代是日本最富裕的时期,人们生活得很了,讲究住漂亮的房子,穿漂亮的衣服,甚至就连下水道盖也有了设计,跟着漂亮起来了。

对“自由研究”的评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并由此引导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立学习法,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注:PPT中举一个这种具体的事例;文字+图片

13.从关注身边开始学会关注世界:让我们来看看一个二年级小学生上的一堂生活课

生活课的内容:到学校附近的街道、商店去考察并实地采访,采访完毕之后孩子再回到教室,根据采访笔记再分组交流,共同撰写观察日记。(PPT讲稿人口头解释一下)(接下来的例子可以通过图片、符号、简单文字来进行PPT展示)

“妈妈义工”的任务:照顾孩子的交通安全;制作路线图,告知行走路线 孩子们的准备工作:视线写好采访提纲,并书籍进入商店、超市进行采访时的注意事项

孩子们撰写的观察与采访提纲:(可放入PPT)

1.观察内容:超市里面有什么;超市外面有什么;店员的服装;客流量

2.提问内容:今天超市的推荐促销商品是什么?今天到现在为止接待的客人人数是多少?今天卖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对于孩子这类生活课的实践安排,学校提出的要求是:“以为什么为目标,自主探索,相互认可,相互提高”(可放入PPT)1.寻找“为什么”:从自己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信息中,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培养孩子们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2.探索“为什么”:从每一个人自己的观察、调查、了解中,培养对于事物的热情与关心,以及更深刻地进行求索的姿态 3.提炼“为什么”:与其他人进行意见交换的时候,在执着于自身思考的同时,积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中提升思考的高度与广度

按年级不同,生活课的要求不同:(可以放入PPT上)

一年级:培养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的关心,培养对动物的慈爱以及对于自然的爱护之心

二年级:到学校附近的街道,商店去考察并实地采访,相互交流总结,了解和认识自己所生活和学习的区域

三年级:分六个小组进行地域地域调查。调查内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地域都有什么建筑?有什么道路和土地?各自绘图并撰写调查报告,在老师、同学面前发表

四年级:开始学习日文罗马字输入法,使用互联网进行搜索与调查。调查课题:“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调查思考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五年级:制定“旅游企划”:选定你想去的国家,然后了解这个国家的旅游景点,名胜推荐,以及他人的观点和评价等,最后动手制作一份总结性的“旅游手册”,向老师和同学进行宣传介绍

六年级:学习和了解什么事“社会福利”?增强对“福利”的形象认识。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事前了解和学习本地的福利设施,然后去本地的福利院、高寿园等,与高龄老人当面接触,通过实际认识提升社会福利的关心度,并思考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

对日本生活课的评价:这是一所普通的日本公里小学孩子们生活课的学习提要。我们的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会关注他人、关注世界,这对于我们的孩子立足于未来很重要。(PPT讲稿人发言)

14.小学生和家长对成绩的重视程度:

举个例子:

15.从零花钱看日本孩子的金钱教育 16.日本小学生的“食育”教育

PTA是日本学校的父母会之类的团体,P是parent,T就是老师的teacher, A是association,顾名思义就是协调学校和家长之间关系的一个民间团体。

日本小学的生活教育课 第3篇

为了上好这堂生活课,孩子们和老师提前一个月便开始做准备工作。老师的准备工作是:事前联系采访地点并获得应允;通知家长,并招募当天可以护送孩子们出行的“妈妈义工”,以照顾孩子们外出时的交通安全。另外,老师还要制作线路图,告知每一组学生的行走路线。孩子们的准备工作是:事先写好采访提纲,并熟记进入商店、超市等地进行采访时的注意事项。

因为那个星期一上午正好有空,于是我报名参加,做了一名“妈妈义工”,与另一位日本妈妈一起,领着6个孩子去了车站附近的一家超市。进入超市之前,6个孩子先整整齐齐地站在门口,排成一列,齐声说:“我们是XX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想了解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小区是怎么样的,可以允许我们进来学习一下吗?”

因为超市里各个柜台的员工都早已收到通知,所以每个人都对孩子们笑脸相迎。而因为在出发前老师已经多次告知,“一定要记住不可影响超市的正常营业”,所以当孩子们在超市的各个柜台进行观察、提问的时候,若遇到有客人走过来,大家都会主动地退避到一边。

中国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会关注他人、关注世界,这对于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立足,是多么重要。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b4b1400101paz7.html

无声的教育德性——日本中小学见闻 第4篇

一、坚固、朴素、清洁的教育环境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 地震、台风、海啸等灾难时有发生。所以, 基本上所有的公共建筑都必须有“避难口”标志, 中小学也不例外。但令我意外的是, 听人介绍说, 中小学建筑是日本最坚固的建筑, 一旦发生地震, 中小学的教学楼和操场往往成为整个社区的避难所。如果连中小学的校舍都震塌了, 那你也不用费心去寻找其他的安全之所了。与抗震建筑相关的, 是对中小学生完备而细致的地震逃生和自我保护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不仅有书面介绍的防震知识, 还有定期进行的地震演习;不仅有详细绘制的学校逃生路线图、校园各栋建筑的抗震强度, 还有对在发生灾害时如何在第一时间电话报警的实际指导。日本社会对下一代的关心可见一斑, 这种一以贯之的教育也解释了历次大地震后日本民众秩序井然、神态安详地等待救助的情形。

“朴素” 和“清洁”, 也是我对日本中小学的第一观感。日本的中小学格局相当一致, 教室大小按照每班40名学生的规模设计。单人课桌椅、讲台、黑板, 和中国的教室非常相似, 并没有想象中的奢华;每个教室后面都有给学生放书包或杂物的木格子, 每人一格;还有一些人性化的细节:每个班级都有公用的卷笔刀、指甲钳、餐巾纸, 还有一排分类明确的垃圾桶。有些教室配有电视、投影仪等电教设备, 但很少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全程使用它们, 板书仍是基本教学手段。

此外, 学校像日本的其他公共场所一样, 非常清洁。所有的外来者都必须换上拖鞋才能进入教学楼, 学生们也须换上软底鞋或专用拖鞋。每天由学生自己打扫教室, 很多学校都是由学生跪在地上用湿抹布把地板擦干净的。在一所小学里, 我看见长长的木头走廊, 地板上的漆因为常年擦洗都没有了, 露出木头本色, 各年级的小学生们, 仍然每天中午都兢兢业业地擦洗着走廊的地板和教室的门窗桌椅……

日本的中小学, 都非常重视自己学校的文化和传统, 各校都有校训校歌, 甚至还有校旗, 它们都被挂在教室或礼堂的醒目位置。有一所小学的校训是“正直、强健、开朗”, 其健身房里则挂着孔子的箴言:“仁、智、勇”;还有一所中学的校训是“责任、协同、勤劳、感谢”, 既有精神引领, 也引导实践操作。

二、日本中小学的午间供餐制和统一校服

日本政府一向注重教育, 甚至有人把明治维新称为“教育维新”。甚至在今天, 还依然留有明治革新举措的遗风:日本的大部分中小学供应午餐, 叫“给食”, 虽然不免费, 但和免费也差不多, 一个月五千日元, 不到普通打工者一天的收入。“给食”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治时代, 那时候日本人还穷, 一般人家吃不饱, 而且孩子也是很贵重的劳动力, 穷人不愿把孩子送去读书。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采取了午间“给食”的办法来吸引学生, 同时, 不准带便当也是怕小孩在吃饭时相互攀比。伙食相同, 以增进平等观念, 连老师们的伙食也和学生完全一样, 每到午餐时间, 班主任在自己班级和学生共同进餐。午餐按营养标准配制, 包括一盒 (瓶) 牛奶。学校每月都会提前公布下月的菜单, 由学生带回家, 让家长了解学校的伙食情况。午餐前, 每班由三五位值日生穿白衣戴口罩, 双手消毒以后, 把午餐和餐具从食堂抬到教室, 并负责分发给每位同学。餐后, 也是他们把不同大小、规格的餐具全部整理好, 交还食堂, 基本没有剩饭现象。餐后, 学生们集体刷牙, 学校走廊里一般都有一排长长的水池供学生刷牙、洗手用, 有的学校还有专门为牙刷消毒的机器, 甚至每年都举办“爱牙周”, 宣传爱牙的好处和必要性。

日本校服的由来和给食是一样的。现在大城市的公立小学一般都取消了校服, 小城市和农村及私立小学的学生还穿校服, 但已经不是免费的了。对私立小学来说, 校服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 是学校吸引父母和学生的原因之一。中学生基本上穿校服, 但也有不穿的。校服的样式各校不同, 男裤女裙, 但外衣色彩通常是深蓝、黑色或灰色等, 内衬白色衬衣, 女孩的衣服比较有变化, 比如衬衣是海魂衫, 裙子是百褶裙, 男生的衣服则多是样式雷同的青年装和短裤。

三、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日本的小学, 很多还是包班制, 也就是一位老师承担一个班所有课程的教学。所以, 教师的教学负担和管理责任较重。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办公室全校只有一个, 所有教师在一起, 坐在一张张连起来的桌子边上, 面对面办公。办公室的大黑板上, 写着本周或本月学校的所有活动安排。教导主任 (教头) 则单独一张桌子, 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 据说是便于管理和接待。也许因为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办公条件正在日益改善, 所以这种情形在我看来很有点匪夷所思。这般格局, 是否还有其他的考虑呢?比如, 重视沟通交流, 体现平等合作。

日本的中小学每月都有开放日, 便于家长来校观摩教学、与老师交流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师生关系通常很融洽, 教师富于亲和力, 且非常有耐心。我曾经看到一节初二的数学课, 40位学生, 按照数学能力的差异分为快班和慢班, 分两个教室上课。慢班的教师几乎是手把手地在教每个人解题 (难度远低于另一个班) , 学生还可以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测验去做 (难度不同的测验卷在教室后面一字排开) , 做完的同学排着队等待老师评卷。老师看到学生有进步, 不吝表扬之词, 被表扬者则喜不自禁, 整个教室气氛轻松, 其乐也融融。

在我参与实习的冈崎市宫崎小学校, 六年级的班主任在课间自我介绍说自己两年前来到这所学校, 围在他身边的学生马上说, “老师两年级, 我们六年级。”老师幽默地接着说, “我是帅哥……”话音未落, 那些孩子又抢着说, “您是帅叔吧 (言其不年轻) !”那老师嘿嘿笑着, 也不恼。在旁人看来, 班里的学生就像是他自己的孩子一样。但一旦上课, 老师的威严和师生间的礼貌又马上显现出来, 问候答礼, 一丝不苟。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位年轻健壮的小伙子, 他从早到晚不离教室地看护着学生们读写算, 和他们一起玩耍、吃饭、劳动, 如同老鹰护雏, 而且他看起来非常喜欢和安心于自己的工作。

四、身体力行“做中学”

日本的中小学也有德育课, 但在我看来, 学校对学生的引导和行为规范, 常常体现在无言当中。宫崎小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乡村小学, 四周山林清溪环绕, 但是在设施上, 它跟城市学校完全一致——拥有标准的游泳池、大操场和高大的礼堂兼健身房。20年前, 这所学校是300人的建制,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 农村生源不断减少, 现在这所学校从一至六年级只有47位学生, 教职员工15人。这所小学每年有一项全校性活动, 就是清洗学校的游泳池。一年未曾使用的泳池, 积满了雨水、落叶、尘土, 水里还有许多蝌蚪。学生们都事先穿上了泳衣泳裤, 不怕水。老师集合全体同学, 简单布置了任务和安全事项, 打扫就开始了。我们20名研究生和两位教授也都一起加入了清扫队伍。泳池内外, 顿时充满了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和欢声笑语, 他们手拿抹布、扫把和高压水枪, 在三节课的时间里, 把泳池内外清理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

打扫完以后, 学生们洗完热水澡换上干净衣服回教室。整个过程中, 没有教师指挥的声音, 但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孩, 都在卖力工作, 当然, 忙里偷闲和研究生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玩玩, 老师也不会批评他们。三年级的小男生不知何时回教室拿来几个透明塑料盒子, 把从水中捞出来的蝌蚪悉数放了进去, 带回教室养着。学校里的鱼缸、巨大的鸟笼 (据说里面漂亮的鸟叫凤鸟已经繁殖到了第六代) 、鸡舍 (上课时都能听到公鸡嘹亮的叫声) 、每班一垄种蔬菜的地 (学校食堂的很多蔬菜都是孩子们的劳动成果) , 都是由学生自己照料的。

作为农村的孩子 (其实也不尽然, 日本很讲求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的城乡差别很小, 这所学校还有好几位外国领事馆官员的孩子) , 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有多次“见学” (参观体验) 的机会, 了解周围茶园的生产、体验“茶”文化、赤脚下水田尝试耕田的辛苦、认识五谷、收麦子、去古都或其他城市了解本国文化 (各项活动都有老师为他们拍的照片为证) , 上名古屋市电视台介绍自己这所“爱鸟的小学校”的理念及他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工作……学生们每天在学校, 不仅是在学习文化知识, 也是在实实在在地生活和劳动着:他们个个皮肤黝黑, 牙齿雪白, 快乐、懂事而安静;他们教室的墙上贴着每位同学的蜡笔自画像和每周更新的斗大的毛笔字作业:湖、山、笛、马车……每一页汉字都认真稚拙, 而且写出他们的日常所见与生活背景。

在日本的普通家庭中, 一般都是两三个孩子, 主要由母亲承担照料孩子的职责。在家里, 母亲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去麻烦别人, 要检点行为、恪守规范;女孩们更是从小就要跟母亲学做家务, 学习如何照料家人, 体现了日本的文化特点和传统观念。

五、几点启示

在参观和体验日本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 我的个人体会有如下几点:

首先, 日本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敬业态度令人钦佩, 从中也反映出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其次, 公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 学生有大量的体育活动、动手操作和体验实践的机会与时间。

第三, 学校教育氛围良好, 寓德于教, 寓教于乐, 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教师较少说教, 却十分注重潜移默化地传递学校的价值导向, 以塑造学生的心灵与行为。

第四,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和选择的机会, 他们只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指点与协助, 很少包办代替, 也不会过度保护。

第五, 学校在自由与纪律, 严肃与活泼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学生们既懂得在规范下行为, 又不至于抹杀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的日本游记故事:日本欢乐游 第5篇

第二天早上,我们坐上了舒适的旅游大巴,赶往奈良的神鹿公园。公园里有许多梅花鹿在四处走动,导游跟我们介绍这里有大约有1200头鹿,这些鹿不靠人工喂养,它们靠自己寻找食物或者游客喂食专门的鹿饼干生存。到了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去喂鹿,我拿了半盒鹿饼干,三只小鹿看到我手上的鹿饼干后狂奔过来,有一只咬了一下我的腰,我痛得“啊”“啊”直叫,然后赶紧把没有分完的鹿饼干丢给了爸爸,于是更多的鹿像跟屁虫一样跟着爸爸。爸爸跑了起来,鹿也跟在爸爸的后面追,只听到“啊”的一声,爸爸叫道,“不要咬我的屁股。”我们大家笑得前仰后翻。

我们看到的梅花鹿长着各种形状的鹿角,有的像树枝一样,有的像木耳一样,有的角长度不一等等。导游说:“这里的工人每到10月份,会举行传统的‘割鹿角’活动。”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割掉鹿角呢?他们要用鹿角做什么吗?”导游笑着说:“割鹿角并不是为了想要鹿角的精华,而是为了在鹿角变硬前割掉,不然会撞伤游客。”我们恍然大悟。公园里的梅花鹿大多是温顺而讨人喜爱。假如你跟它们点一下头,它们也会很有礼貌地点头打招呼,简直太神奇太有爱了。

有趣的奈良神鹿之旅结束了,让我觉得既短暂又难忘。希望下次还能来这旅游,也希望小鹿们还记得我。

作者|昆山开发区实验小学四(1)班 朱思涵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 第6篇

一、 日本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况

学生教育阶段是职业意识、职业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其中,小学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也被称为“职业幻想期”。日本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塑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和职业观,培养了解自身的能力及自主选择未来道路的能力。

1999 年“生涯教育”被正式写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官方文件,文件指出:从小学阶段就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要在学科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活信息,最终在中小学阶段成功塑造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为了保障生涯教育的实施,政府还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日本官方文件主导下的“生涯教育”是培养学生成熟的职业观、劳动观、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了解自我、选择未来道路的能力的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并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日本的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将生涯教育与道德科等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相融合,并将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关联到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和生活中。有的学校会根据地方特征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不断完善、充实生涯教育的内容。

二、 日本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

第一,将生涯教育与未来的出路相联系。日本十分注重把教育和小学生未来的出路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特别活动课”、“道德科”等循序渐进地进行“做合格社会成员”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逐步灌输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为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学校还会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谐人际关系、职业信息探索等能力。

第二,政府主导下的职业生涯教育。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及保障措施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的,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政策对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方法、目标都有明确的规范,并确保其能正确实施。日本小学有“职业生涯教育推进委员会”这样的专业组织机构,它往往和教务机构相结合,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其他教学活动中。

第三,完善的师资队伍。学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这些教师经过专业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培训,获得了辅导资质,充分了解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任务,而且对大多数职业、企业的现状比较熟悉,因此他们不仅能将职业理念融入教学,而且能将最新的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情况告知学生,帮助他们及早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辅导的方法主要有小组辅导和个人辅导两种,可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第四,注重职业生涯实践活动。日本的小学往往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了优秀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学校会择机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入企业,进行体验,通过企业员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思想,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作为社会一份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能切身体验理想中的职业状态,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制定的职业生涯教育综合计划推崇“新体验计划”。这一在工作中或职业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初步经验的体验活动在日本迅速得到普及。据日本“新体验计划”效果调查显示,50%以上的被调查者完全认同或认为本人在体验活动中得到了较大的收获,这些收获包括人际关系的改善、职业观的萌芽、未来的发展规划、责任感的提升,等等。

三、 日本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认为,与职业生涯有关的能力有四种:人际关系形成能力、信息活用能力、规划未来能力、志向决定能力。各个学校在制定职业生涯教育计划时往往会以此为参照,并结合学校的情况、所在地区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这四种能力。就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而言,通过融入各学科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综合学习,力求塑造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主动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思考和生活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出路等问题。

例如日本某小学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显示:学校会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能力目标。在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做到:会寒暄和回应别人的问题,在值班时能明白活动的重要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中年级阶段则要达到:能够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积极成为值班者,体会工作的乐趣,对工作有责任感,力求完成工作;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做到:学会换位思考并体谅别人,理解工作的重要性和付出的艰辛,努力实现梦想。

此外,日本的小学教育计划中会明确职业生涯教育在各学科中的地位,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各学科教学内容,因此日本的小学往往会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整体教育计划的重点。例如,在“综合学习时间”则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的人的接触来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综合学习时间”是日本小学必修课,是实行个性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门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综合学习时间”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情报、环境、福利、健康等综合性问题,以及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早在1998年,日本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就要求小学的职业教育要融入这门课中。

四、 启示

第一,要重视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我国大陆的小学生涯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香港、台湾地区已广泛开展。学校、教师、家长甚至社会都应该转变观念,逐步改变我国教育“无职业意识”的局面,从小就鼓励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加深职业了解,坚定职业信念。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促成学生从“职业幻想期”到“职业探索期”的转变。

第二,要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的保障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大力提供各方面支持,鼓励“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等模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氛围。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教师队伍。此外,社区、企业等也应积极发挥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给小学生提供见习、实践和职业体验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职业认知,了解职业内涵及工作内容,感受职场环境,加深对职业的理解。

第三,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小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不能将大学阶段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机械地移植到小学阶段,而应该构建适应小学生特点及小学教育特点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课程设置至关重要。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其一、适时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及评价体系,配齐专职教师或者聘请校外职业指导教师,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其二、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潜移默化地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谷峪.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观察[J].教育情报参考,2006(8).

[2] 谷峪,姚树伟. 职业教育·生涯教育·终身教育——转型期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徐爱新,安月辉,于伟娜. 解析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11(6).

[4] 李英,史景轩,宋晓平.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07(12).

[5] 葛永庆,史景轩,李英.中日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2007(7).

[6] 郑玥.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第7篇

一、 综合了诸多外来文化精华的日本美术教育

1.以佛教艺术为代表的中国 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日本的美术教育

从公元6世纪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开始,日本美术以传播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日本的工艺、美术都具有明显的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直到9世纪初,日本美术才开始将中国文化“日本化”,在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形成日本的风格。14世纪后,我国的禅宗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禅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静虑。禅宗强调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开悟、顿悟的理念被日本的武士文化所接纳,也契合了日本人心底追求安宁静谧的需求。禅宗艺术的主体是水墨画。水墨画深沉超脱的东方艺术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哲学关系,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创造性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审美理念和造型艺术,以师傅亲授、临摹、摹仿为主要手段的中国传统的作坊式、世袭式、师承式的美术教育方式也在日本得以传承, 并慢慢演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家元”式教育制度 ,在明治维新之前 ,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茶道”、“花道”、“ 书道”、仪礼的传承都采用家元制度。

2.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系统化的西方学校美术教育。日本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广泛而持久的改革。有过激烈的争论,也出现过极端现象。比如:明治初年实用主义的“全面西化”,以及之后的盲目的国粹保存论;大正年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推崇个性和创造性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在实践中片面强调个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得到美术教育家岸田刘生等以古典美术论为依据的修正,在肯定自由画的同时, 加入了传统日本画的鉴赏和临摹,弥补了山本鼎忽视传统文化的不足[1]。

经过历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通过吸收、消化、改造、升华外来文化,在实践、选择、改革中与时俱进,形成了既具有现代理念,又保留日本传统、日本特色的美术教育。中日两国同属东方大国,日本美术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二、日本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

作为日本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学科与其他如语言、数学等学科具有完全同等的地位,美术教育的内容、方式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定,以培育具有丰富人性与社会性,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人才为目标。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品质,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之中。

1.日本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美术教师除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资格之外,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学校有具体的校内校外进修制度, 日本还有关于终身学习的法律。教师必须爱孩子、有耐心,小学教师还需要经过必要的心理测试[2]。日本学者认为,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办法教的,美术教学不存在任何概念化、形式化的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审美格调与个性的体现,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兴趣和技能水平, 找到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题材,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

2.尊重个性和自由的美术教育

日本小学设有图画工作课, 中学设有美术课,内容涵盖造型游戏、绘画、立体造型活动、工艺美术、手工制作、鉴赏等方面。日本的中小学都有专用美术教室, 不仅配备有美术课所需的普通材料物品,还有木工工具、泥瓦工具等劳动工具,便于学生发挥创意。具体教学中,美术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正确理解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的前提下,教学的内容、场所和具体形式都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比如鉴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可以选择学生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也可以选择生活用品、大自然、建筑、园林,当然也可以选择名家名作。

日本的学校都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不超过30人, 有一名主讲教师和至少一名助教同时上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与每一个孩子都有较多的接触,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恰当的帮助,鼓励学生坚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上美术课时,对于如何画或如何制做,用什么样的材料和工具,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老师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用心灵感受,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尝试、体验、实践中思考,最后摸索出表现的方法和技巧,画自己想画的画,制作想做的东西,从中体会发现和创造的喜悦。

笔者观摩了福山市银河小学《画影子》的课。老师把学生们带出教室,孩子们可以随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描绘。有的学生选择树下的光斑,有的选择操场足球网的影子,有三五成群边讨论边画的,也有独自一人专注在自己作品里的,各不相同。而老师并不对学生作品指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而是在旁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都画下来。学生作品完成后,由学生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七嘴八舌异常热闹。最后老师的总结,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对有奇怪想法的学生还大加赞赏。

让学生自由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逐渐学会用适当的造型形式表达自我的感受,培养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促进健康心灵的形成,这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追求的。这种西方自由创作的教育理念与东方禅宗通过自我修行达到开悟的思想有着某种相似、相近或相同的意味,东西方教育思想在这里达到了融合。

3.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日本人对大和文化有着充分的自豪感。不仅日本画、日本版画、传统制作的学习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日本独特的“艺道”, 比如“花道”、“茶道”、“书道”、“ 剑道”等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观摩了银河中学的茶道课和银河小学的花道课。

在银河中学“茶道”课上,中学生采用传统跪式坐姿席地而坐,屏气凝神、神情专注,十分投入,仪态端庄、衣着整洁,沏茶、敬茶的动作优美沉稳。老师身着雅致的和服,悉心指导,虽已白发苍苍,神态动作却极为和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认真、肃穆优雅。在银河小学“花道”课上,小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尝试着使用剪刀等工具,很活跃。讲解老师将学生手中的花比作青山、流水等自然景物,教孩子将花枝剪到适当的长度、插在恰当的位置,几名助教老师在学生旁边轮流指导,气氛热烈有趣。

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和“艺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传统礼节与伦理道德, 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情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东方艺术的精神追求,是日本培养爱国思想的有效途径。

4.综合性的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潜在范围非常广泛,日本的美术教育善于融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提倡综合化的大美术教育。比如:造型游戏中综合劳动、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制作课综合生活科学,制作既有创意又具有使用性的生活用具, 让学生造型的同时,学习生活技能,感受制作的意义;对于名作的鉴赏,综合有关的历史人文知识,等等。2002年以后,日本的中小学 课程增加 了“综合学 习时间”课,这一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积极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3],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扩展。

日本中小学的节日制作和绘画活动最能体现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 学生们以纪念节日为主题,绘画、制作雕塑、工艺、手工作品、影像作品等装饰教室和校园,综合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入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学生在掌握造型技巧的同时,理解节日的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5.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日本教育界认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注意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合作,即使绘画这样容易由个人完成的创作, 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合作,教师对作品的评价从不突出个人。日本的中小学,从不搞任何形式的评先进或等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最能体现合作精神的教育方式是“造型游戏”。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美术教育, 最能引发学生兴趣。老师把学生们按照兴趣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想要表现的东西和表现方式。广岛立龟山南小学的2年级学生自发种水稻,从种到收历时数月,学生们用画笔、照相机和文字记录游戏的全过程。还利用废旧材料做了14件极有创意的雕塑作品,用于赶走偷吃的鸟类。最后将学生们的绘画和文字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完成了一幅长卷画。孩子们体会了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6.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的整体特点是非常务实,日本美术教育家宫胁理博士提出:“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及接触各种材料的工艺美术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倡导得到日本议会、工会、企业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4]。日本的美术课程设置中,制作、设计、雕塑等占有较大比重。制作选题大多与社会生活相接近,比如制作生活用品、玩具、面具、学习用具等等。日本人认为手工制作要接触各种材料,使用各种工具,能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现实、远离社会实践的倾向。

7.日本美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外围环境

日本是一个很讲究形式美的国度,这一特点表现在日本国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发现身边的美术,得到艺术的熏陶。参观美术馆购买艺术品的,不仅有从事美术工作的人,也有普通百姓。日本的校园内到处都有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另外,日本的“美术馆教育”也很有特色,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家工作室都兼有与学校合作教育的职责。学校和文化机构还经常请艺术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和最前卫的艺术近距离接触。

三、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普及化、系统化,至今也才30余年,各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虽然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基于素质教育的,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重知识与技法,轻想象力与创造性;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法与方式缺乏创意;等等。

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学要善于学习吸收外国美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我国需求进行改造,使其为我所用;美术教师要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通过美术教育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创造力,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终极目标;要重视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作用,加强美术与其他课程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与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美术教育要在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所作为,学校美术教育课题也应该有纪念我们中华民族节日的活动;要创造美术教学的良好条件,争取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创办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要求, 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有自由意识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意义,享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摘要:本文从日本美术教育的历史入手,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分析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希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吸收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将其进行中国化改造,解决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其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感性教育,创造力,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王辉宇.日本美术教育见闻[J].文艺争鸣,2008(12).

[3]田慧生,[日]田中耕治主编.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 第8篇

一、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

1. 综合学习时间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对于现在普遍采用的分科教学, 综合学习时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它打破了学科、科目、单元的界限, 是为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或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学习活动。它在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 课程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时, 一种是跨学科型“综合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是指从多学科、多学问的角度从事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受其他课程的限制, 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总的标题, 然后从多个科目的角度进行探讨, 例如, 先设定一个标题为“今日中国”, 通过对社会科里设立的“中国现代史”或“中国社会”, 国语里的“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学”, 美术里的“现代中国艺术”等内容进行整合, 这样就可以系统地对中国进行深入的探索, 使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1]。

筅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展瑞祥

另一种形式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 邀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 或者由老师就这一问题在其他国家的状况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 通过与日本的对比, 使学生增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另外, 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举办讲座, 邀请在日留学生, 在日朝鲜人等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活动, 提高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了解, 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国际理解视野。

2. 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的民族化并重

日本认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国际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因而日本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 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化。通过加强对国语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等的传授, 培养作为一个坚定的日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德育是日本进行的民族教育的主要手段。1958年, 保守派力排众议, 把道德教育从学科教育中独立出来, 增设道德教育时间。1966年,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咨询报告《所期望的人》指出, 首先要做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忘却了日本的世界人, 唯有真正好的日本人, 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人。也就是说, 学生在放眼世界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其爱国主义和优良的民族性。1987年, 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国际化时代的日本历史像”的课题, 在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异文化的同时, 育成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心。这对形成日本人素质和爱国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对传统文化的强调, 对爱国心的培养, 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是近年来日本官方主导的21世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1999年, 日本国会又以多数通过了《国歌国旗法》, 文部省也名正言顺地指导各学校加强国歌、国旗的教育。2002年, 日本政府建议以爱国程度来评定学生成绩等级的方针, “培养爱国情感”被添加为六年级社会学的课程目标。这个非强制的方针建议把爱国主义作为教学目标, 以鼓励孩子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自豪, 文部省的官员阪下谕一说:“该方针旨在使孩子理解并热爱他们的国家、历史和传统。”随着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 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做日本人, 对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 然后学做能生存于世界的日本人, 具有站在国际和全人类的角度考虑事物的知识和能力, 能沟通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 以及国际礼节、国际知识和教养。

3. 民间教育团体在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 日本的民间教育团体蓬勃发展起来。1946年4月19日, 民主主义教育研究会 (简称民教会) 成立, 它的宗旨就是要使日本教育真正民主化, 建立正确的, 人民的教育。1947年6月8日日教组成立, 它是教师的一个自发组织, 它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民主和独立, 希望教育可以担负起建设新民主秩序和创造新日本文化的使命。日教组在教育改革中最根本的态度就是维护战后建立的体现民主和平等精神的教育制度, 反对任何企图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育改革政策。这种立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前军国主义的泛滥所造成的战争灾难。教师们亲身经历了将学生送上战场的深重的罪恶感, 增强了教师捍卫和平的责任感。因此, 战后新成立的日教组提出了“不要再把学生送往战场”的口号。他们认为政府的任何一项加强课程、教科书、教师培训和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中央控制的措施都是“退回到战前的军国主义”。尽管被排除于权力圈之外, 日教组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却坚决不让步, 如反对特设道德科和政府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控制等等, 并以罢工等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抵制。随后, 核心课程联盟、社会科问题研究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大都是站在反思和批判的角度来思考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改革的, 追求真正民主、科学的教育。例如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径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日本孩子与教科书全国网络21世纪”等爱好和平、反对篡改历史的日本民间团体在东京举行集会并发表声明, 抗议新版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进行深刻反省, 认为文部科学省批准这样的教科书是日本政府公然违背国际承诺之举。日本民间教育工作者并不追随官方权力机构指示的教育, 而是努力探索并追求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教育, 追求符合日本国情的真正的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正是有了这些民间组织成员等有识之士的支持,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才得以进一步开展下去。

二、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不足之处

日本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 但是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亟待改进。

1. 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外部因素

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 在国家主义和市场至上的前提下, 国际理解教育成为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一种工具。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在“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经济至上的影响下, 教育演变为经济建设的工具;自民党执政以来, 在教育改革政策上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国家主义, 因此, 国家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最持久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内阁上台后, 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 旨在通过文化教育的国际化来达到建立政治大国的目的, 它的这种观点通过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几次咨询报告得以表达, 以异文化理解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受到重视。日本的国际化说穿了是为日本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巩固的国际地位, 为日本的经济保驾护航, 是维护日本海外庞大的既得经济利益, 进一步促进日本海内外的经济发展, 确立其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仅仅把国际化的理由归结为日本建立经济大国、政治大国的需要, 着眼点在于清除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经济活动的障碍, 这种视野太过于狭隘, 违背了教育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国际理解教育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以尊重、宽容、民主、正义、仁义与和平的基本理念与准则的和平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宣扬的不为现代社会动荡和商业化侵害的价值观和态度, 是为了使各个民族更好地共存于这个世界上。

2. 极端民族主义阻碍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

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 但如果对民族主义引导不当的话, 非常有可能走上极端民族主义的道路。日本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完全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其他文化, 将本民族的生存观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民族, 进而使本民族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敌视合法化。不仅如此, 他们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利益之上, 并试图将其纳入本民族的利益范围。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通过各种措施, 极力地阻碍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 他们大肆宣扬种族优良论, 认为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而对周边的民族, 如朝鲜族、汉族等充满歧视, 甚至敌视。1986年, 日本国际评论家长谷川太郎在《再见了, 亚洲》一书中, 大肆贬低亚洲各国, 说亚洲是个垃圾场, 日本是建筑在垃圾厂上的“高楼大厦”[2]。1996年, 部分右翼分子无视周边国家人民的感情, 提出把“期望实现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写进某政党的竞争纲领中。2005年, 以扶桑出版社出版物为代表的历史教科书, 极力否认日本在战争中的残暴罪行, 美化日本的侵略史。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 通过篡改教科书等方式, 掩盖历史真相, 大肆宣扬军国主义和民族优良论, 他们这些文化不自觉的行为, 严重地阻碍了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 给日本的青少年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强调自己国家文化的特殊性、优越性, 提倡爱国心, 是每个国家的自由, 并无不可之处, 但是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为了圆自己的世界大国梦, 主动向其他国家进行挑衅, 伤害了别国人民的感情, 故意激怒对方, 就不得不让人警惕了。

3. 存在着“欧美中心主义”倾向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日本受欧美文化影响深远, 而对自己周围的亚洲文化, 向来都是非常不重视, 甚至有些歧视, 这明显地表现在日本对待在日朝鲜人的态度上。在许多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眼里, 具有丰富生活底蕴的“边缘文化”不过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 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长处, 也有其文化上的缺陷与不足。从历史上看, 日本有向先进国家学习, 并与世界上占支配力量的国家结盟的倾向性。二战后, 日本一直与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结盟。作为教育内容的教科书存在着明显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 对日本教科书的分析结果表明, 全部教科书中所“登场”的公元1700年以后的“人物”中三分之二为欧美人[3]。通过学习这样的教科书, 使学生接收到这样一个信息, 在过去的三百多年的历史里, 最有成就, 最值得学习的是欧美国家。其结果是在传统文化和地理位置上属于东亚国家的日本, 青少年关心的热点在欧美国家, 却对自己的周边邻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亚洲各国而言, 日本成为一个“既近又远的国家”, 地理上的近与文化上的远, 使得日本这个没有“邻居”亲和力的国家, 成了一个“非亚非欧”的文化孤独者。日本制定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是在冷战的思维框架下形成的, 具有明显的强权特征。如果日本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上, 仍不能摆脱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敌对思维框架, 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文化孤岛”。

日本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 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主、和平精神的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最近所发生的篡改教科书事件, 使得人们开始警惕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复苏, 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虽然右翼势力的猖獗说明了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否定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 而是应该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更好地发挥其国际理解教育的作用。

三、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的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有没有文化自觉对一个民族尤为重要。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 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我国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方兴未艾, 通过对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介绍, 给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 客观认识本民族的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必须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中华文明曾经有过辉煌, 也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与其他文明交往中, 尤其应该注意这些方面, 争取消除这些不足, 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好地完善自己, 更好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 充分理解异文化, 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当今世界, 以各自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问题, 越来越成为世界上的焦点问题, 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在与各个民族的交往中, 在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 要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 以便在交流和对话中, 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所启发, 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 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再次, 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育者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要适当地进行一些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 以避免教学中出现一些文化不自觉的现象, 影响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 以及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定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综合领域的研究.全球教育展望, 2002 (4) .

[2]施永达.国际化国际理解与教育——兼日本国际理解教育透视.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1 (3) .

[3]石勰平, 张倩苇.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及其特色.比较教育研究, 1995 (5) .

[4]Douglass, M.and G.S.Roberts.2000."Japan in a global age of migration."In M.Douglass and G.S.Roberts (Eds.) Japan and global migration:Foreign workers and the advent of a multicultural society.London:Routledge, pp.3-37.

[5]加藤幸次.综合学习的思想与技术.东京:明治图书出版, 1998.70-71.

[6]杨绍先.面向21世纪日本的国际化及其困惑.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9 (3) :32.

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启示 第9篇

一、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 日本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曾先后于1994、1998年、2000年、2001年分别制定发展信息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实施计划, 使得本国中小学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和连接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国家IT战略总部在2001年1月提出的eJapan战略中,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目标是, 到2005年, 在中小学要实现每5.4名学生一台计算机, 所有的学校要实现宽带网络连接率和普通教室的LAN连接率达到100%。日本文部省的近期调查显示, 截至2005年9月, 日本中小学平均每台教育用计算机对应的学生人数 (生机比) 为7.6台 (2004年为8.1台) ;普通教室LAN的连接率为48.8%, 宽带网络连续率为84%。虽然离预期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但是其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

2. 日本政府的政策支持

日本在发展和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 十分重视行政指导作用。日本文部省于1992年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利用问题。报告认为, 多媒体的教学特点是吸收和综合传统教学媒体的特性, 利用多种储存的图像资料和对话式信息检索功能, 培养信息应用能力。1994年, 文部省成立了多媒体规划政策室, 举办了关于制定多媒体文教对策的研究会, 陆续制定了多媒体教育的文教对策。这些对策成为今后多媒体教育对策的基本观点和具体的策略。1995年2月, 文部省制订了“面向高度信息通信社会的基本方针”。同年8月, 确定了在教育、学术、文化、体育运动等各个方面信息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要求小学和中学教育: (1) 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 (2) 配备优秀教学软件以及研究开发优秀软件; (3) 对全体教师进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4) 研究运用包括光缆在内的信息通信网络的教学方法; (5) 建立具有提供综合性教育、文化信息的全国中央性组织功能的教育综合信息中心。

1996年10月, 文部省召开了有关初、中等教育适应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教育的调查研究协作会议, 着重研究各级学校开展系统化信息教育的发展策略。1997年, 制定“教育改革计划”, 提出推进全国互联网建设的规划, 确保全国的学校进入因特网。1999年12月, 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该计划提出, 到2005年全国中小学所有科目都要实现计算机和因特网授课。中小学通过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教学, 实现三个根本转变, 即学生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的根本转变。

3. 日本政府对信息教育的投资

文部省从1997年开始拨款补助地方教育中心广泛地联结学校的信息通信网络。1997年、1998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预算分别为18亿、30亿日元。2000年、2002年、2003年度教育用计算机的配备资金分别为1760亿、1960亿、2010亿日元, 主要用于建立和完善公立学校校内网络、学校教育内容开发、私立学校计算机设置、公立学校教员信息素养教育、推进教育利用因特网开发技术等等。文部省希望各级政府机构拨出一定经费帮助“教育软件开发中心”, 让这些中心能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软件, 还要求学校图书馆逐步建成学校的信息学习中心, 收集、储存和开发各种教育信息。

4. 中小学开设信息教育的内容

日本教育信息化不仅重视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也极为重视软件方面的建设, 以期达到总体推进的效果。日本中小学网络学习呈现出小学、初中、高中三大学段的不同特点。

小学阶段———由于日本现行学习指导要领中尚未明确信息教育的细化内容, 而是停留在原则性的要求水平上, 因此, 各校发展水平和侧重点不尽相同, 有的以活用能力为主, 有的停留在单纯提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层面上。

初中阶段———开设“信息基础”作为选修课, 平均25学时, 主要用在计算机设备操作和初级软件的应用上, 使学生初具网上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通过数理学科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 目前正在向整体教育活动扩展, 并设置高中“信息处理”选修课和“信息技术”必修课, 促进网上学习。

日本十分重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强调在网络信息社会中, 信息伦理道德是“有效利用信息能力”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的相关课程中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 积极地推进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为此, 计算机教育开发中心开发制作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支持中心”网, 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相关实践以文本、动画、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网络上, 为学校、教育中心和教育委员会提供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相关信息, 以及对家庭教育有参考价值的典型事例。上载到网络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实践和事例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礼节”、“安全和病毒”、“著作权”等内容, 并有视频展示部分或整个教学指导活动的过程。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进入“道德”、“社会”、“特别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时间”以及“信息”等科目的教学活动中。

5. 民间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必然会带动相关市场的急速扩大。在此背景下, 民间企业对学校的信息化也提供了种种服务。系统商针对新教学大纲所编的教育软件不断地投入市场, 所有的开发商都侧重于开发即使不习惯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和儿童也能够简单操作的商品, 并纷纷将网络型教育系统的开发放在了首位。软件商则从占领学校市场出发, 一直努力向教育机构和学生实行优惠销售, 并致力于与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商品开发。此外, 还有以慈善形式进行的计算机和因特网接进计划等民间支援活动。

6. 加强教师信息教育技能的培训

日本为了保证中小学网络学习的高水平运作, 十分重视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重点放在在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师范类教育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两大基点之上。

日本中小学教师接受信息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五种:国家及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培训活动、校内研修、大学举办的培训活动、研究团体举办的培训活动、企业举办的培训活动, 日本每年有大约20万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 其中40%的人在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培训学校接受培训, 其余的人参加各种研究团体和企业主办的培训班或出席由大学举办的讲座等。培训一般分为两个层次进行, 首先培训都道府县一级的教师3000人左右, 让他们成为各校信息技术培训的骨干, 然后再由他们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层层递进的培训, 提高了教学效率, 节省人力资源, 具有良好的效果。日本重视教师的信息教育技能也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许可证的标准之中, 在教职科目中增设了包括运用信息手段和资料能力在内的教育技术内容。

近年来, 日本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不断得以充实, 教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指导能力也逐年提高。为了支持教育领域人才方面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援中心于1999年9月成立。该中心将具有计算机使用经验已失业的中高年龄人员以及计算机知识丰富的毕业尚未就职者转化为教师的信息教育进修和计算机应用授课的指导辅助人才。这种人才的灵活运用支援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扩大了就业机会。

7. 重视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

从1994年开始, 日本建立了由教育委员会和民间团体的软件开发企业组成的软件开发组, 专门从事学习用软件的开发研究, 为学校提供适合各种教育活动的学习用软件。1998年日本政府预算投入4亿日元, 建立了16个开发组, 继续进行学习用软件的开发研究。

二、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为促进教育信息化,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普及, 日本政府从多方面采取了措施, 这些经验和措施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以推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1. 制定规划与加强领导

日本在发展和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 十分重视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发展规划, 提供政策、财政支持, 实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 支持、协调、引导中小学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可以看到, 我国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已经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 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 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这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 更新教育观念, 制定新型教学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技能的培训

日本政府相关部门为提高教师信息技能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工作,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国新课程培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仍然是两张皮, 有人尖锐地指出这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并存, 相当一部分的应用培训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 或者是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某一个课程设计模式, 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甚少, 培训在质的方面没有创新, 这就造成应用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总的来说,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是基础性的训练, 今后的侧重点应放在培养应用能力上。

3. 整合教育内容, 强化信息伦理教育

在借鉴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同时, 更应借鉴日本在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做法。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似乎更重视正规化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培养, 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应用基础等。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则更重视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培养, 尤其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认为新世纪教育的最大特点就体现在这里, 即信息社会中最基本的能力是有选择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并具备同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与技巧。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方面, 因为信息技术教育最终是为了服务育人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仅仅学会应用技术。

4. 采取多种融资方式, 鼓励企业参与,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日本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民间企业对学校的信息化也提供了种种服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目前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更应该在国家加大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资的同时, 采用市场化的手段, 制定相关政策, 多方融资,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过程, 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5.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教育技术资源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借鉴日本开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做法, 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同时调动多种力量, 重视教育软件、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参考文献

[1]张舒予, 王主编.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4.

[2]易红郡.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经验[J].教育探索, 2001, (7) .

[3]IT基本战略[EB/OL].http://www.kantei.go.jp/jp/it/goudoukaigi/dai6/6siryou2.html, 2004-11-06.

[4]董玉琦, 解月光, 孙启林.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刘文, 刘世青.日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0) .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 第10篇

一、任职条件的比较

教育督导人员肩负着实时监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执行的任务, 肩负着科学评价教学质量和进程的任务, 肩负着正确指导教育工作开展的任务, 也肩负着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的任务, 因此, 教育督导人员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英国的教育督导人员分为女皇督学和地方视导员。两者均要求30~49岁, 身体健康。女皇督学必须是大学以上学历 (大多为硕士学历) , 在某专业学科领域达到较高水平, 除一门主要专业外, 还必须拥有一门次要专业。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对专业领域以外的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兴趣, 熟悉教育理论, 对教育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和最新发展趋势, 这样他不但可以解决专业性的问题, 还能解决教育的一般性问题。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出色的教学能力, 具备十年以上的教龄和一流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人诚实, 善良公正;有敏锐的观察力, 能及时发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情感上的问题;平易近人, 能与校长、教师、学生紧密合作;善于运用非权力性的专业影响力影响受督导人员;有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在财政上保持绝对的廉洁。而在地方视导员的任用上, 条件也非常的严格。要求具备大学本科学历, 思想活跃, 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 有多方面专长和中小学教学经验, 有较强的规划和组织才能, 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的教育督导人员多由各大学以外的公立学校教师、行政人员出任, 大多是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见识的专家, 要求既专又全, 既要对某一学科有深刻的研究和经验, 又要熟悉掌握课程和教学法、教育心理法、教育法令制度、管理规则、学校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等, 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成果, 与时俱进。同样的在德识才学各方面也要十分优秀、出类拔萃。在品德上要有真实的友谊, 对他人的问题和感情能给予理解, 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有理解和协助他人的亲切心, 对他人的观点和工作有宽容心, 不惜时间和经历帮助他人, 能尊重所有的人。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对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也有所要求。《教育督导暂行规定》中提及, 督导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 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 有十年以上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 熟悉教育教学工作业务;深入实际, 联系群众, 遵纪守法, 办事公道;身体健康。相较于其他国家的任职条件, 我国的教育督导人员的任职标准还有待提高。督导工作是对政府部门、学校、教师的监督和指导, 因此他必须具有行政部门要求的一般管理理论, 具有校长要求的学校管理基础, 具有教师要求的教学能力, 必须在具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拥有扎实的管理能力。除此之外, 在道德上, 我国的规定也过于笼统和表面化, 难以实际评价。

二、选拔方式的比较

制定了教育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后, 就需要有合理的程序来选拔人才。如果人员的条件制定得完美无缺, 却在选拔上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和任人唯贤, 那么空有一套具体的任职条件也无济于事。

在英国, 为了加强督导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有着一套严格的公开招聘制度。先正式在全国性和教育性报刊上刊登广告, 公布招聘条件, 然后由督学团负责招聘工作, 选拔委员会就每一职位初选出5名候选人, 对其进行面试, 即答辩, 其中包括个人经历、工作动机、专业知识等各方面, 通过此渠道来考察候选人是否具有督导人员的素质要求。面试过后, 选拔委员会进行评分, 最后凭分数录取。在录取后, 准督导人员还要进行培训和为期一年的实习, 最终决定是否能成为正式的督导人员。

日本的教育督导人员一般采用考试或者“推荐+面试”的方法进行。文部省的视学官通常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 委任和解职由文部大臣批准。地方的教育指导主事通过考试或推荐产生, 教委的教育长掌握考试权和推荐权。指导主事虽然是公务员, 经教育长批准, 但是其任免仍需依法执行。

我国的教育督导人员选拔主要有两种方式:任命和招聘。任命即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对干部平时考核情况, 任命一些人作为专职教育督导人员。其选拔程序沿用了我国的干部选拔方法:有关部门推荐后由人事部门考察确定, 继而任命培训。该方式与日本的选拔方式有所类似, 但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一些部门不愿意推荐优秀人才, 一些年轻干部也不愿意干这一工作, 结果导致一些地方录用的都是些工作能力不强的即将退休的老干部。招聘则是指从一些退居二线的行政人员、校长和教师中招聘一些有意愿的人作为兼职的督导人员。虽然这种方式在扩充督导人员的多样性上有所帮助, 但是很多退居二线的工作者往往都在教育问题上有着一定的滞后性, 有的是坚持固有的观念, 有的则是不能深刻地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或政策。

三、培训内容的比较

新选出来的教育督导人员需要经过培训才能深刻理解该职位的职责、义务等,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督导工作。在岗的教育督导人员也需要定时地进行在职培训, 认识新的教育政策, 熟练掌握工作技能, 分享和交流有效的方式方法等。只有不断地进行培训, 才能建设出一支专业化的督导团队。

英国很重视对督学的培训工作, 教育标准局专门有负责督学培训的小组, 负责制订督学培训计划, 监督培训质量, 他们规定注册督学每年要接受5天的培训。一般督学上岗前要接受120个小时的培训, 包括学习文件、学习评估的步骤及方法以及完成有关作业等。对督学的培训十分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如何做好督导评估的准备工作; (2) 如何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估; (3) 如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4) 如何写督导评估报告。督导评估结束后, 如何向学校反馈督导评估的意见等。

日本也有相应的督导培训, 组织在职教育, 通过举办研讨会、讲习班等方式帮助督导人员提高知识教养水平, 只是相较于英国, 培训体制没有那么的完善, 内容也没有那么的详细。

我国国家教委1987年开始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校的教育管理学院举办教育督学培训班, 负责培训省、市两级督学, 国家教委则委托省督学室举办培训班, 培训县区督学。在在职培训方面, 我国也有以会代训、选派出国等方式。发展至今, 虽然各地开始广泛开展督导的培训, 很多高等学校也承接了督导培训的工作, 但是培训的内容并不是面面俱到, 培训也还未能深入到每一个相关人员。

四、督导人员管理的启示

1. 提升人员专业化水平

督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关系到督导活动的质量高低。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化, 首先是督导人员意识的专业化, 即督导人员要对教育督导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实际督导工作中, 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会影响督导人员的认识理解和行为方式, 从而影响督导工作的成效。因此, 要适当加强对教育督导专业精神的宣传教育, 营造教育督导人员专业发展的氛围, 为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除了专业化的意识, 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督导的工作性质和职能要求督导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 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要有对管理工作的基本了解。只有两者兼备, 才能对教师教学做出适当的评价, 对学校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除此之外, 身为一名专业的教育督导人员,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操和素养。要有崇高的政治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态健康不偏激;要有高尚的作风素质, 廉洁谦虚, 吃苦耐劳;还要有坚实的岗位素质,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有良好的组织能力, 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等。只有拥有了一支专业化的督导团队, 督导工作才能有序地进行, 才能在工作中有所收益, 也才能给教育事业起到相应的帮助。

2. 建立人员准入制度

督导准入制度是对督导人员素质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督导人员的学历水平、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及在实际的督导活动中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都影响着督导活动的开展和进行。纵观我国现有的较为成熟的职业, 如会计、律师、医生等, 实行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上岗制度, 但有关教育督导人员的资格证书制度还没有确立, 通常情况下都是“先上岗, 再持证”, 没有对督导人员的准入严格要求。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督导队伍乃至督导活动的专业化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育督导资格制度是促进督导队伍专业化的必备条件, 是督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质量保障。通过建立督导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明确督导人员的权利、义务, 明确督导人员上岗所需具备的条件等, 对督导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思想品德修养、学历水平、知识储备、业务素质等都进行严格的考察, 坚持“先培训、再上岗”的原则, 保证督导人员的素质和督导活动的专业化, 才能使督导活动更加科学, 更加有效地为教育改革服务。

3. 规范人员的选拔机制

由于督导工作在教育事业中所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在选拔督导人员时一定要谨慎而为。要坚持相应的选拔标准, 严格按照规定的人员任职条件来甄选;要秉承选贤任能的原则, 任人唯贤, 唯贤是举, 公正、公平、公开;要规范选拔的程序, 制定相应的政策, 坚持选拔完全按照政策来实行;要注意督导人员的年龄结构, 既要有有经验、有威望的老同志, 也要有有热情、有活力的年轻同志;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构, 既要有从事教育行政工作的人员, 也要有有基层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要注重德才兼备, 督导人员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也要有较高的才学能力;要注重专兼结合, 既要有专职督导, 也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聘用部分的兼职督导。只有规范了人员的选拔制度, 才能挑选出合适的人才出任督导一职, 才能发挥其在岗位上的重要作用。

4. 提供人员培训的机会

教育督导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系统的专业培训。我国的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都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 而针对教育督导人员的培训却并不多, 只有少数高等学校开设一些教育督导的培训课程, 这很难满足我国数量庞大的教育督导人员的需求。督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专职和兼职督导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 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督学人员还能够参加一些培训活动, 但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等方面的限制, 几乎不进行对督学人员的培训活动, 督学人员只是凭借着经验对学校进行督导, 这势必对学校教育质量、当地教育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要给督导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 岗前培训应该使准教育督导人员接受教育管理、教育督导等方面的理论培训, 使其对督导活动有一个预先的认知, 经培训合格后, 颁发合格证书, 允许其上岗。而对于在职培训, 则可以依托开设教育督导专业的高等学校进行培训, 使督学人员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 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在培训的内容上, 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 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督导人员之间的交流, 在培训中开设研讨会等, 互相吸取经验, 使督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摘要: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已得到了制度上的广泛重视和社会上的普遍认同, 它在推动教育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督导人员, 作为督导制度构成的有力一环,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制度的成效。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专业督导团队, 督导制度才能顺利实行, 才能对教育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国、日本三国督导人员在任职条件、选拔方式和培训内容上的状况, 对中国今后的督导人员管理提出有效的建议, 为更好地完善这一制度做出努力。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 第11篇

in Japanes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yamaguchi

[摘要] 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自2001年设置以来,经过13年的探索与改革,通过多种扶持政策,使该课程基本达到常态化设置。通过走访日本山口县教育厅基础教育科,山口县综合教育支援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以及对山口县内国立和公立7所学校的采访调查,了解该课程的实施运作环境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以期为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运作环境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综合学习时间;指导方法;教研体系;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要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质量,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除了担当教师的指导能力之外,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学校组织体系,教研体系,针对课程内容的教师培训,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都是影响该课程实施的环境因素。伴随着中国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推进,实施环境的建设和改善已成为课题。

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与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目标,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基本相同。综合学习时间自2001年在日本全国实施以来,经历了困惑和改善阶段,现在基本达到常态化开设。笔者通过走访了日本山口县(相当于中国的省级)教育厅,山口县综合教育支援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对山口县内国立和公立7所学校进行调查。从学习指导体系、校内的课程开发组织体系、教师研修、学校与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社区的合作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审视该课程的实施运作环境,以期为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环境构建设与改善,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指导方法

日本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包括国际理解教育、情报教育、环境教育、社会福利和健康教育四个领域。中学阶段这四个领域基础上,增添了职业体验教育。所有的领域都是以探究性学习为基本形式展开。从指导方法来看,日本小学采用的是学级担任制,相当于中国的包班制。小学1年级和2年级由一位老师承担全部学科的学习指导和生活指导,3年级到6年级除了特定的学科,譬如理科、家庭科、体育科等之外的学科,都由班主任承担。中学采用的是教科担任制。

为了进一步了解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开展,笔者走访了山口县7所国立和公立学校,了解到山口县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提高「学力」[1],加强对学生指导,对班级规模进行了调整,到2011年末实现了班级不超过35人(小班教学)。为了实现因材施教,进行细微的指导,从小学3年级到中学实行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和个别指导。以下为山口县4所学校的综合学习时间课为例,分析4种不同的指导方法和模式。

教学案例1 以班级为活动单位

此案件活动中,由班主任老师和这个班的其他任教老师一起组织开展。活动中,老师针对学生们与专家的交往方式、参观学习和体验学习的要点、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与同伴的交流方法等尽量做到细致的指导和援助。并且为了更好的开展这次活动,学校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同时,邀请家长参与,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

教学案例2 同年级为单位的年级组教师共同参与的案例

阿知须小学5年级有3个班,学习活动开始的阶段由各班班主任说明活动过程以及课题设定方法。随着活动的展开,如资料的查找,轮椅体验,二次参观的准备等时,则以协同教学,分工指导的形式来应对。使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感受,尽量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教学案例3 学校全体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指导

学习活动的内容和组织结构如上所示。学校祭是日本学校每年一度的例行活动,由学校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企划和参与。学生祭首先建立实行委员会,由学生选出各部门的部长或副部长(均由学生担任)。然后各部门再配属负责教师。此次学生祭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发表演讲能力,掌握摄影方法,广播台的采访方法,“美”的表现方式等。各部门的负责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跨年级和班级的界限,进入学生的团体中进行指导和支援。

教学案例4 学校和学校之间联合指导

山口市嘉年小学是地处偏僻山区的小规模学校,全校共12名学生,4位教师。根据地方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了各种努力。譬如,组织学生到邻近的学校听课,让学生体会多人数课堂的氛围。在这个综合学习时间的教学案例中,也是通过的团体活动,培养对他人关心,认识自我的能力,培养在集体活动中个人的行为规范和礼貌礼节。

以上四个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日本中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是以教师和教师,或教师与社区专家组成的协同教学为中心,冲破班级或年级或学校的界限,以多种形式展开。在采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大多数老师认为,协同教学教师能够及时解决和援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實践活动中积极思考,有疑可问,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就综合学习时间的课时是否得到了确保作了考察,所有的学校都回答严格按年间课时数执行。日本小学实行学级担任制,班主任除了体育和家庭课等之外,担任所有学科的教学,所以容易综合各学科知识进行指导。另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课时,可以由各班主任自行调整。但是,学级担任制教学范围只局限于自己负责的班级,其他班级学生状况难以把握,所以在跨年级,跨班级集体活动时,有的教师感觉困惑。这种困惑正是日本相泽允夫(1972)[2]所指出的学级担任制的弊端,教师指导能力的差异导致班级间学生的差异。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协同教学中,班级间的差异问题更为突出。endprint

日本的中学是学科担任制,综合学习时间多以全校或各学年为单位展开的,在调查的中学中,都按规定的年间的课时实施。但有的教师对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指导感到无从下手。这正是学科担任制下综合性教学的所面临的课题。

二、综合学习时间的支援体系

(一)、校内教研体系

关于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计划、实施、评价与改善,日本校内有严密的研修组织体系与之配合。在综合学习时间的实施上,日本中小学校内教研组织体系如何与之配合,在这里将调查的7所学校的状况归纳如下。

笔者调查的7所学校,所有的学校都设有「综合学习组」(或类似的小组)。各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每年进行一次综合的教研会,探讨各学科以及综合学习时间,道德课,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课程地位、教材开发、教案的编写。其中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管理,通常指定一名教师全权负责。这名教师称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管理教师(coordinator),他的任务归纳综合学习小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编写年间教学计划和单元教案,开发教材和进行评价,负责与社区的人才专家取得联络,配合班主任的协同教学等。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管理教师一般由任课教师或教务主任兼任。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为培养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管理教师,每年举办一次讲座,由各市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再由代表将研修的内容传达给各学校。

「综合学习组」成员由课程管理教师,教研主任,教务主任以及各班班主任老师组成。小学和中学基本相同。根据学校不同,「综合学习组」的教研内容略有差异,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调整整体教学计划和年间教学计划,编写,审查,改善单元教案。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立要培养的学生的资质,能力和态度。

确定综合学习课的课程地位,建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教学。

指导教师的配置安排。

时间和课时的调整以及活动场所的安排。

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

ICT(信息通讯技术)的有效利用

在采访调查中,小学教师在多年总结经验过程中,对该课程实施认为有信心。与此相比,中学教师多认为综合学习时间课是负担,因为有的教师在教务以外的时间参与指导,这就有一定的限度。另外,作为一门无教材、开发性的必修课程,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实施计划、改善以及与相关部门的调节,需要保障相关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讨论商议。所以,如何与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指导方法以及实施细节相配合,也是日本中小学现行的学校指导组织体系改善的课题。

(二)、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的支持政策

2005年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表明,综合学习时间自2001年实施以来,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部分学校的实施仍未到达该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理念。为了贯彻实施,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6年颁布了「综合学习时间推行计划」,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2013年10月对7所学校的采访调查时,笔者就这五项支援政策,「希望进一步加强的政策」进行了问答。选择②的教师最多。也就是说,综合学习时间课程虽实施了10年,「课程资源开发」对教育现场的教师仍是首要课题。其次是选择⑤的教师较多,与校外人才的合作是教师所期待的。

表-2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综合学习时间推行计划」[3]

三、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日本的中小学教学所需的图书馆和电脑室基本具备。笔者就综合学习时间课的学习环境(学习场所或物质环境)进行调查时,70%以上的教师回答说「不能说很充分」,或回答「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制定教学计划」,多是灵活利用社区人才和社区公共设施来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说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顺利展开,与家长,社区人才,社会教育公共设施,团体,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密不可分。所以就山口县的中小学与外部的联系和合作做了具体调查,归纳如下。

调查的学校,都设有「学校支援部」或「家长联合会」。这些小组由家长或支持教育工作的社区力量组成,它的任务是募集支持教育工作的社区人才,建立人才档案,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建立良好的环境。综合学习时间课所需的人才信息以及公共设施信息,教师可以及时与这些小组联系求援。小组的信息,有的来自县教委,有的来自学校与家长或社区人才,或企业的直接接触。

山口县教委为了促进社会整体配合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组建了「山口教育支援队」。该「支援队」的主要任务是,确认和登录志愿支持学校学习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以及个人,主要目的是在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的配合下,充实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实践和体验学习活动。

虽然日本在加强学校与社区联立,构建学校、社区整体教育网络作了多年,多方面的努力,仍存在着问题。譬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中国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学阶段实行「职业体验教育」(相当于中国的社会教育实习)。[4]在这次调查中,有的学校没能联系到足够的企业数,无法安排预定的实习人数,最终无法实施这一课程内容。而有的中学按预定的实习计划圆满完成教学计划。当然完成实习计划和未完成实习计划的学校间就会产生差异。

四、结语

在2011年實行的新课改中,日本综合学习时间课注重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指导。这一宗旨在客观上就要求教学活动小人数指导。笔者此次调查中,山口县的中小学多以协同教学或个别指导来对应,其效果得到肯定。

从课程建设的组织体系来看,日本中小学都建立了该课程的指导小组,指定了课程管理教师(Coordinator),为该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以及改善发挥着作用。

另外,为促进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常态化设置,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了各种支援政策,各学校建立支援课程实施的组织体系。教师培训中心为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开设有关领域的讲座,教师可以根据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内容领域以及自身知识需要,参加相关的讲座。endprint

山口县中小学,在县教委(相当于中国的省教委)的组织下,建立了学校与社区相连的教育网络,为教师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教材提供了便利。综合学习时间课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在得到社区人们的支援和合作的同时,学校把学习成果反馈给家长或社区当作义务和责任,并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指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对社区人们表示感谢。

另一方面,通过这次采访调查中,了解到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实施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通过对山口县教育厅的采访中,了解到日本的中小学教师中,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上仍存在着差异。个别学校仍存在着没有正确把握该课程的学习领域和教学目的的现象。

(2)课程管理组织体系仍存在着问题。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们共同企划,共同商议,尤其是协同教学时,需要有关的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在调查中,有的教师觉得没有时间参与,甚至觉得课程的实施是负担。所以,该课程的实施对学校的指导组织体系的调整仍存在课题。

(3)为了使教学内容不重复,小学,中学以及高中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必不可少。通过此次调查得知,处于中间阶段的中学,仍在采取对应措施。

通过社会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斷·实践等能力是中国和日本开设该课程的共同目标。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该课程的开设对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学校指导组织体系,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中国教育部),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总则[S].东京:文部科学省出版.2008.1.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行的学习指导要领总则中,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学力」的定义,有如下的表述:①生存能力 ②掌握基础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③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等。

[2](日本)相泽允夫,灵活培养学生的教科担任制[M].明治图书出版 1972.85.

[3](日本)文部科学省网页,综合学习时间的推行计划[EB/0L].

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3/021/siryo/05112401/s002. 2006年公开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 第12篇

在日本的小学,长期以来普遍以“学级担任制”为主, 即一位教师承担该班级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和学生指导工作,该教师被称为“学级担任”,也就是国内所说的班主任。与之相对应的一词为“教科担任制”。意为以教学科目的性质为基准来分配教师的体制。在日本该体制只有在以教学科研为目的的附属小学,或者师资短缺的情况下才会被采用。

随着近年“小中连携”教育改革方针的提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逐渐导入“教科担任制”已成为主流。纵观日本战后教育,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导入“教科担任制”并非首次。该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本论文正是着眼于当时的研究成果,旨在从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来分析“教科担任制”的导入,梳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以便为近年教育课程的新动向分析提供研究基础。

在19世纪50年代,关于小学“教科担任制”的研究调查,最初是由大阪市教育研究所的山口三郎在1958年正式提出[1]68。在《教授·指导组织的改造》一书中有描述, 山口的这一研究调查,包含了对小学“学级担任制”的质疑以及对“教科担任制”等教授组织改善必要性的考察[1]68。从考察结果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级担任制”实施的比例呈减少趋势,特别是在高年级,只有10% 左右,而像音乐、家庭、体育等对技能要求高的科目,则由其他教师来担任,以弥补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1]68。 由此可以推测,该研究调查与山口三郎在1959年出版的 《专科教员制的提倡—以大阪市小学< 交换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查> 的结果为基础》[2]有紧密关联。虽然原文无法看到,但根据《教授·指导组织的改造》中记载,该调查结果具有全国性倾向,并且提倡改善小学教师的组织方针,强调在学级担任制的基础上配置教科担任制并采用专科教师[2]68。

如山口强调的,在小学导入的“教科担任制”,是以 “学级担任制”为基础,具有附加在其上的特征。也就是说,他的观点是配合“学级担任制”的需要而进行“教科担任制”的导入。此外,从上述论文题目可以推测,在当时, 比起“教科担任制”而言,“专科教员制”更受关注。

尽管有以上的先行研究,但在50年代的日本,小学中 “教科担任制”的导入理论与实践研究仍处于接近空白状态。此理由可以从50年代教育课程的性质来分析,由于受到50年代前半期“经验主义”教育课程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小学,比起教科学习,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更受重视,所以致力于教科教育充实的“教科担任制”导入的必要性并没有受到关注。

但从那以后,教育课程的改革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在1957年进行的《关于科学技术教育的振兴策略( 答申) 》 中,关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善”这一点,有如下的叙述: “在数学( 算数) 、理科以及与技术相关的学科中,应精选学习内容,充分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原理”,以及 “在中小学教育课程方面,在强化数学( 算数) 、理科的同时,充实改善图画手工课的学习,促进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育。”[3]就上述“关于提升科学技术的教育”,第二年在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答申“有关小学、中学教育课程的改善”中,提出了教育课程改定的方针,强调了“提升科学技术教育,要通过小学、中学的教育来充实算数、数学、理科以及其他相关科目的内容”[4]。

继而,在1958年《学习指导要领》被全面改订,得以公布,在其解说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教育课程改定的理由”和“教育课程改定的重点”。在“教育课程改定的理由”中,有提到“在教育内容的构成方面,从原来的注重教育效率转向必须重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5]256。在“教育内容改定的重点”中,提出了“要提升科学技术教育水平, 就要从小学开始有意识地充实以算数和理科为重点的内容”[5]258—260。

如上所述,在5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经验主义”教育课程,向着重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尤其是向以算数和理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这在同一时期的美国,也在科学教育领域展开了“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运动。从那时以后,这场运动也给60年代的日本教育改革带来了影响,使教科内容的学习时间进一步提前,学习量增加,学习内容更有深度。

以上述教育课程的转变为开端,在小学也相继提出了关于“教科担任制”导入的探讨和实践。

在吉本二郎的著作《学校经营学》( 1965) 中,“教育组织与经营”这一项中引用了山口的调查结果。吉本主张 “在学级担任制基础上辅以教科担任制,可以期待得到实质性的优良教育成果”,并提出了“学级担任制”和“教科担任制”强弱互补的教授组织[6]。

从该提案的出发点来看,同样是提高教育效果,比起前面山口提倡的“专科教员制”,吉本更寄期待于“教科担任制”。并且吉本是从学校经营和组织研究的立场上来关注“教科担任制”。此时,“教科担任制”的特点已不同于山口提到的“附加”与“学级担任制”的基础之上,而是“与学级担任制的强弱互补”。也就是说,这个讨论是为了实现教育效果的提高,是在比较和检验了“学级担任制”和 “教科担任制”的强项和弱项之后提出的有关“教科担任制”的导入理论。

在这一时期,关于“教科担任制”导入的实践研究也非常活跃。根据吉本·须藤( 1969) 的研究,除了不具备实践条件的学校和实施记录不明确的地区以外,展开研究的小学在日本全国都道府县以及指定都市一共有38个地区,研究指定学校168所[7]365—374。而且,在注文献7中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60所小学左右,在每个小学都开展过实践研究[7]376—377。对于这60所学校,有如下记载“与省、 市的教育研究所保持联合研究,或者各自有自己的研究主题独自进行研究,最后公开其研究成果的学校有很多”[7]377。

在上述的实践研究中,研究规模最大的地区是神奈川县。在神奈川县成立了“神奈川县小学校教科担任制联络协议会”。根据该研究得知,导入“教科担任制”的小学共有15所,并且研究中明确记载了各个学校的校名,以及研究发表的题目和发表时间[7]375—376。因为当时发表的刊物无法看到,所以不能知道具体的内容。但是从研究发表的题目来推测,围绕着小学“教科担任制”的导入,主要从: ( 1) 小学指导组织的近代化; ( 2) 以合作体制为中心的学校经营的改善; ( 3) 教育效果的提高。从研究立场的不同可以看到这些研究发表的整体情况为: ( 1) 关于小学指导组织近代化的研究成果有2篇; ( 2) 关于以合作体制为中心改善学校经营的研究成果有4篇; ( 3) 与提高教育效果相关的研究成果有5篇。

上述“神奈川县小学校教科担任制联络协议会”,于1969年秋季举行研究大会,随后发展成具有全国规模的研究组织,该研究组织的名称为“全国小学校教科担任制研究会”。该研究会是以小泽重义( 神奈川县厚木小学校长) 为会长的研究团体,出版刊物有《教授组织研究》( 明治图书,1970·1971)[8]。

从这些实践研究的结果来看,小学“教科担任制”的导入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实践的规模较大。几乎在日本全国的各个都道府县都开展了“教科担任制”的实践研究。既有实践研究的指定学校,也有自发性开展研究的学校。这些实践学校既有记载校名也有记录调查研究结果。也就是说,可以推测出在当时,小学“教科担任制”导入的实践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不仅开展了地方性的研究实践,还成立了全国性的研究组织。如成立了“全国小学校教科担任制研究会”,而且该研究会还出版了教育图书,全国性研究会的成立,意味着能够让地方性的实践研究开展得更具系统性, 与此同时,从实践研究得来的成果可以通过该研究会发表、讨论,使得与小学“教科担任制”导入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共享,并共同促进研究水平的提升。

第三,在研究内容方面,小学校教科担任制的导入与 “系统学习”及“能力主义”的教育课程相关,很多研究着眼于教科指导的深化和教育效果的提升。可以说,当时在小学实行“教科担任制”的导入是在教育课程改革方针的影响下开展的。

除了以上的实践研究结果,笔者就吉本·须藤( 1969) 和全国研究联盟所( 1970) 中有关小学“教科担任制”的主要文献,以及入手的其他资料做了整理,将其分为教育图书、教育研究所研究纪要、学校研究纪要三大类,如表1、 表2、表3所示。

【参考文献:全国教育研究所連盟(1971)『教授組織の改善』東洋館出版社pp.179—181,吉本二郎·須藤久幸編(1969)『講座·小学校教科担任制1組織と経営』明治図書pp.377—378】

在这些文件中,吉本二郎·须藤久幸的《讲座小学校教科担任制》( 全3卷) 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理由之一是,该系列图书从“学校组织·经营”、“教科指导”、以及“儿童指导·生活指导”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小学的“教科担任制”。理由之二是,该系列图书中的各位执笔者,是由地方实践研究小学的校长、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国立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及各大学的研究者组成。

根据上述《讲座小学校教科担任制》的记载,在小学导入“教科担任制”的理由,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与“系统学习”与“能力主义”教育课程改革相关联,“以学力向上为目标的指导能力的强化”是“教科担任制”导入的直接因素之一[7]147。其具体表述为,在以“必须学习掌握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革为核心的学问及其探求方法的基础内容”为要求的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具有专门研究者的素质,因此,要求教师工作的专业化,也就是通过“教科担任制”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7]136。

上述作为教育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以学力向上为目标的指导能力的强化”的方针,与“教科担任制”的导入目的极为相似。该内容也被记载于《由教科担任制带来的小学校指导组织近代化》( 神奈川县小学校教科担任制共同研究校,1970) 、《由教科担任制带来的小学校教育的创造性改革》( 神奈川县厚木市立厚木小学校,1971) 中。

如上所述,到60年代末为止,被提出的小学“教科担任制”的导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教育课程改革方针的影响。教科担任制的导入,主要围绕着儿童的 “学力向上”展开议论。并且研究成果无论是对当时小学 “教科担任制”的研究,还是现今的实践研究都极具意义。

最后,作为本论文的总结,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1950年开始到1960年,小学“教科担任制” 的导入理论,与教育课程的改革有着密切关系。从1950年年初开始实施的“经验主义”教育课程,到重视系统学习、尤其是以数理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改革都伴随着这一变化,“教科担任制”也经历了从对“学级担任制”的怀疑,到 “在学级担任制的基础上辅以教科担任制”的变化。进而随着“能力主义”教育课程的提出,小学“教科担任制”的形式转向了“协作体制”或“与学级担任制的长短互补”。

第二,在上段中也有提到,与教育课程相关联,导入理论中都有提及儿童的“学力向上”。而且,除了与教育课程相关联以外,在小学导入“教科担任制”,也论及“小学指导组织的现代化”以及“作为协作体制的学校经营的改善”等。

上一篇:园林艺术文化下一篇:档案管理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