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和地区

2024-07-24

发达国家和地区(精选11篇)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1篇

(一) 欧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美国

产业空洞化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首次突出表现出来的。当时, 美国的汽车和电动机械等重要的制造业部门由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而纷纷将其生产据点转向西欧, 使得美国国内制造业部门出现了严重的投资不足, 竞争力急剧下降, 就业也迅速减少,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与就业中的比重日趋下降, 并由此引发美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结构性失业严重、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等问题。

此外,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在日本产品进口量急剧放大和美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的背景下, 美元升值, 采取高利率政策过程中, 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美国企业不仅零件和材料, 而且许多最终产品都从国外供给, 对国内产业空洞化的担忧相当强烈。

但是, 空洞化还没有达到危机整个经济的程度。当时导致美国经济停滞和失业率增加的原因是国内产业竞争力的低下, 作为国家的课题只是如何强化产业竞争力。在这种状态下, 1983年里根政府设立了以波特博士为主席的产业竞争力委员会。该委员会1985年发表的报告 (通称《扬格报告》) 成为此后美国竞争力强化政策的出发点。

2.西欧部分国家

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都出现过产业空洞化的问题。英国的产业空洞化根源是早期对殖民地的掠夺及资本的国内投资与输出的严重失衡而引起的, 而战后殖民主义经济的崩溃则是其直接引发原因。二战中德国的产业空洞化则是战争经济的畸形化造成的, 战争经济引起其经济系统非均衡状态, 进而导致产业空洞化。

我们考察发现, 在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 将技术相对陈旧、丧失发展前景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国外, 然后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来弥补传统制造业转出后留下的产业空间。这被证明为成功治理产业空洞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 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

在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在逆工业化进程中, 也都一定程度出现了产业空洞化问题, 其中以日本和中国台湾最为典型。

1.日本

在日本, 最早对空洞化问题进行讨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半期。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 在日元快速升值的背景下, 日本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快速地转移到海外, 人们担忧这样一来会造成国内雇佣减少、技术水平下降, 所以“产业空洞化”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后有一段时间这一问题不再受瞩目, 但从1993年初升始伴随着日元的升值, 有关空洞化的讨论又热烈起来。近几年, 在中国经济开始腾飞, 日本的生产基地相继转移到海外的情况下, 有关“产业空洞化”的第三次讨论日趋明朗化, 其矛头直指中国。

高额的国内经营成本和缺乏竞争力的经营环境, 使得日本作为投资市场的魅力大为减弱。除此之外, 对日本直接投资还会遇到企业组织结构上的障碍, 同时, 日本的社会环境很不适应以风险企业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企业的兴起。几方面作用使得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未能及时弥补传统产业转出后留下的产业空间, 从而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国内产业空洞化。

2.我国台湾省

如果说90年代中期以后, 台湾IT产的外移更多的是体现在中下游产品, 或是在岛内已趋成熟的产品的话, 那么在步入21世纪之后, 台湾IT产品的主力或核心产品也开始出现加速外移的现象。在国际背景下岛内IT产业的过快外移, 未像传统产业外移那样给后起的电子产业提供从容、适应空间。由于既有电子产业的主力大量外移, 新的产业又未能及时成长壮大加以弥补, 使整个制造业无论是产值增长率、投资增长率还是产值占GDP比重在90年代后期以来都在持续下滑, “产业空洞化”的阴影再度笼罩台湾。

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 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因循“代工模式”, 缺乏自主研发, 技术升级缓慢, 在产品附加值, 品牌, 服务方面都很薄弱, 所以当较低层级的资讯硬体制造商为适应全球化信息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而外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时, 岛内高阶产品生产有限, 新形态应用领域开发不足, 自然无法填补产业外移造成的“空洞”。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空洞化:比较与启示

产业空洞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如何防止和减少产业空洞化造成的损失, 是各国积极研究的课题。我们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空洞化, 从它们克服产业空洞化的具体实践中, 归纳出以下几点经验与启示:

(一) 重新认识制造业在一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其一, 制造业是一国生产率较高的部门, 而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源。因此, 可以说, 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其贡献是很大的。其二, 制造业对一国的外汇获得作用很大, 如日本, “2002年货币输出494 000亿日元, 在整个货币和服务输出中所占的比率超过85%”。其三, 制造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密切, 其发展明显影响到其他产业。其四, 在全球竞争中, 制造业是很多国家培养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优势产业。

“在美国的《扬格报告》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为强化竞争力, 美国也十分重视制造业。报告中指出, ‘金融、保险、加工技术等服务有很多是面向制造业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 受到美国强有力的制造业部门的支撑。因此, 美国如果失去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支撑服务部门的基础也就消失。’由此可见, 美国并没有以牺牲制造业来优先满足华尔街的利益。”近十年来美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 主要也是靠计算机、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的复兴拉动的。所以, 在美国有“制造业是美国的脊梁”的信条。

(二) 产业外移不等于“产业空洞化”

产业外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日本学者小岛清在其代表作《海外直接投资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根据该理论, 面对国际化竞争的压力, 处于比较劣势产业为了维系或延长其生命力必然要迈出海外转移的一步, 而由此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将由更高级更有价值的生产来填补。

所以产业外移并不必然导致“产业空洞化”, 产业升级滞缓导致新老产业衔接不力, 而出现产业“断层”, 才是“产业空洞化”的根本源头。

(三) 放松规制, 降低国内成本, 提高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 为吸引外资、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任何国家的技术实力不可能都是独自创造的。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导致“技术流出”的同时, 如果不能通过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来加强“技术流入”, 那么, 其原有的技术实力再强, 也不可避免受到削弱。

(四) 放宽政策限制, 鼓励技术创新, 培育新兴产业, 填补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或被淘汰所留下的“空洞”

通过放宽限制创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 促进市场机制的发挥, 为中小企业开拓新业务创造条件。推进公共领域的信息化, 从国际性视野出发研究产品的成本构成, 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完善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 增加国家对研究开发的支出。

(五) 应该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 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由于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发展, 必然要置换、替代一部分国别生产体系。技术在不断发展, 产业在不断升级, 各种产业的门类与层次越来越多, 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如果一个国家想把所有层次的产业都容纳在本国国土内, 是越来越不可能了。这就好比要在家里添置新家具, 如果总是舍不得把旧家具搬出去, 那新家具就很难搬进来。

对于企业, 应该改变传统的经营战略和思路, 要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 把握跨国公司产业链变化的特点, 在各自狭窄的生产领域, 改变和完善生产管理方式, 提高技术能力, 并找到产品差异化的目标, 使之成为新技术和新产品领域的竞争者。

摘要:“产业空洞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 而原有产业已处于衰退阶段, 或者新的产业发展的不够充分, 不能弥补原有产业衰退的影响, 造成经济不断下降甚至萎缩的现象。本文重点以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例简要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空洞化状况, 并通过比较从它们产业空洞化的形成和解决措施中归纳出几点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产业空洞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周振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空洞化的挑战:机理分析与应对思路[J].经济研究, 1998, (6) :37~45.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2篇

3.1国外经验借鉴

3.1.1德国鲁尔区经验借鉴

鲁尔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其显著特点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并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这一点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吉林省产业结构非常相似。

二战后,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危机,继而又发生了持久的钢铁危机。1960年开始,鲁尔区开展区域全面整治和更新,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和办法。着重改变原有单一的经济结构,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收缩、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如收缩钢铁、煤炭行业,重点发展壮大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工和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业,组成了世界最完善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投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吸引外商投资,凡是在鲁尔工业区新成立的公司都能得到低息贷款或部分无偿援助,中小企业条件更为优惠;通过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不排斥外国企业参与区域内的竞争,加速了产业的优化组合;依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设立了多家“技术转化中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注重环境保护,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这些办法的实施,使矿区经济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发展,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鲁尔区已形成新老工业并举、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布局相对合理的区域工业综合体,鲁尔区的成功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借鉴。

3.2.2战后法国经验借鉴

二战后,法国经济迅速崛起,这与法国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战前,法国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和第三产业比例相对较低,与美国、德国和英国相比,其产业结构的明显落后。这一点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吉林省产业结构非常相似。法国意识到,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必须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尊重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此法国政府集中力量采取了一系列优化产业结构的措施:

第一,战后至今,法国政府不断出台新的经济发展计划,通过明确经济计划来调整产业结构,并强调经济计划的导向型,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计划的基本内容。第二,政府强调对工业企业进行改组,加速淘汰亏损企业,健全工业机构,增强企业的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政府部门还运用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中小私营企业合并,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以此提升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第三,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高度的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减少农业人口,为第二、三产业转移大量的劳动力。还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农业与其他经济活动部门相同的地位;第四,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计算机、原子能、微电子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大对航空航天、机械电子、汽车等行业的支持力度。第五,法国政府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对重点行业采取重点的财政支持,及时制定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增加政府财政援助。第六,向国外转移成本高、技术低、利润低、消耗大、污染高的传统工业,注重提升国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3.3日本经验借鉴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的爆发导致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出现“滞胀”局面。为此日本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次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期间的主导产业是汽车、电器和机械制造业,丰田汽车、三菱重工、索尼电器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就是在这个时期确立了其在业内的领军地位。上世纪80年代,日本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重点也逐渐由制造业转向非制造业,重点发展以服务

业为侧重的第三产业,并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指导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日本又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使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正是凭借在其发达制造业的带动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使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其经济强国的地位,直至今日。

综上所述,在工业化中期的日本,主要是实行了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政策,来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其经济转型。今天,日本的产业竞争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制造业在支撑着日本外汇收入和外贸出口的同时,也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2国内地区经验借鉴

3.2.1台湾地区经验借鉴

50多年来,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一路循序渐进、逐步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 “亚洲四小龙”就是最好的证明。2006年,台湾经济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1.5:27.7:70.8。

台湾地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采取了诸多措施:第一,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当局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重化工业、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发展;第二,实施以“科技升级”带动“工业升级”的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强化高技术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台湾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三,适时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投资,不断向岛外转移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第四,注重教育,大力吸引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岛创业,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第五,注重对扶持中小企业的扶持,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第六,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

3.2.2沈阳铁西区经验借鉴

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辽宁、沈阳、铁西”亲历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兴衰发展与演变。老“铁西区”曾经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工业区,被誉为“东方鲁尔”。但在20世纪末期,曾经的辉煌已不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凸显,3000余户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大量工人下岗,“铁西”现象几乎是中国东北等地区发展的代名词。

“鲁尔”与“铁西”颇有几分相似,德国“鲁尔”区转型是比较成功的,但是“铁西”不是“鲁尔”,中德两国的国情及工业发展阶段都存在巨大差异,铁西的振兴不可能照搬鲁尔的道路。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号角的吹响,为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2002年,沈阳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用5至10年时间基本建成国家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并对老铁西工业区进行搬迁,将原有工业企业从铁西区搬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西新区),凭借土地级差获取资金,并以此为契机对企业体制、机制进行质的改革,从而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近年来,沈阳市以《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为纲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主导产业聚集展和基础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铁西区将重点发展9大产业,做强做大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装备、重矿机械、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六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农业机械、新兴专用设备三大潜力产业。2009年,占地70万平方米以上的企业园区达8个,占地30万平方米左右的企业园区达15个。基础产业集群取得较大突破,企业数量已达到450户,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沈阳市首个产值突破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2.3天津经验借鉴

天津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60年来,天津从以轻纺为主的传统工业城市成长为我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2008年,天津工业总产值达12506.83亿元,早已完成了从“老纺织”到“大火箭”的完美蜕变。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3篇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奶牛养殖现状

1.1 美国奶牛养殖现状

美国是奶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从其牛奶产量及奶牛存栏量来看,2013年美国牛奶总产量为9 127.2万t,比2012年总量增加40.6万t,涨幅为0.3%,约占世界牛奶总产量的14.1%;截至2013年年底,美国奶牛存栏量为922.1万头,同比下降0.1%,占世界奶牛总存栏量的3.4%,且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呈现逆增长的态势。从其饲养模式来看,美国的奶牛养殖场以家庭牧场形式为主,采取农牧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养殖场一般拥有与之配套的耕地,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与牧草、饲料构成良好的循环体系,既有利于减轻环境的污染程度,又使资源得到再利用,实现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紧密结合。

1.2 欧盟奶牛养殖现状

欧洲奶业历史悠久,再加上天然的牧场,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良好的奶牛品种使得欧盟(28国)成为世界奶业的根基和重要产区。从其牛奶产量及奶牛存栏量来看,2013年欧盟牛奶总产量增至15 404.1万t,比2012年增加132.7万t,涨幅为0.9%,约占世界牛奶总产量的23.8%;截至2013年年底,欧盟奶牛存栏量为2 324.3万头,同比增长1.2%,占世界奶牛总存栏量的8.7%。在欧盟地区,奶牛养殖大多数以家庭牧场形式存在,配套的大量耕地,使农牧一体、种养结合的养殖方式被普遍采用。

1.3 日本奶牛养殖现状

日本奶业发展所面对的各种资源条件及基本国情与我国具有很大相似性。从其牛奶产量及奶牛存栏量来看,2013年日本牛奶总产量为750.8万t,比2012年减少12.2万t,跌幅为1.6%,约占世界牛奶总产量的1.2%;截至2013年年底,日本奶牛存栏量为92.3万头,同比下降2.0%,占世界奶牛总存栏量的0.3%。日本在推进奶业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紧紧以家庭牧场为依托,大力促进种养相结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在解决精、粗饲料来源问题的同时,又缓解了粪污污染问题。

2 发达国家和地区奶牛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2.1 美国奶牛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2.1.1 奶牛养殖场的污染处理

在养殖污染清理方面,美国的奶牛养殖场一般采取机械化的收集方式,主要有机械化水冲粪工艺、水泡粪工艺和干清粪工艺。水冲粪工艺需要牛舍配有漏缝地板,地板下的粪沟经水冲排入贮粪池;水泡粪工艺是将管理用水与粪污在粪沟浸泡一段时间后,打开闸门集中排放;干粪工艺即采用清粪机定时清理牛舍内的粪便。这几种处理工艺能够将收集到的粪便进行集中存贮,缩短粪污在外暴露时间,有效地防止了粪污中有害气体的散发。在粪污处理方面,美国奶牛养殖场通常采取环保模式、能源-环保模式、生态工程模式。环保处理模式即为对奶牛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并运用厌氧-好氧工艺对污水设备进行消毒、沉淀等系列工艺进一步处理后,待其达到规定排放标准后予以直接还田;能源-环保模式是运用固定膜厌氧消化器将粪污经过系列工艺处理后发酵制成有机肥及沼气,剩余沼渣沼液直接用于农田施肥,流出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生态工程模式即将流入发酵池的粪污进行分解,沉淀物质用于制作有机肥料,残留物则进入生态池用于精细作物或无土栽培。

2.1.2 政府对奶牛养殖场污染的防治措施

随着美国奶牛养殖规模化进程的加快,奶牛养殖场的粪污排放量日益增加,污染日益严重。为控制有害气体、液体的排放,减缓奶牛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美国不断完善已有的配套法律法规,并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制度,构建了一个以联邦环境保护法规为核心,州级政策为辅助,地方制度为落脚点的“三位一体”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

美国最早关注的焦点是奶牛养殖场粪污中有害物质对水体造成的污染,早在1948年,就出台了第一部保护水体免受污染的法律———《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案》,并将奶牛养殖划分为点源污染类型。后期在对该法案进行修改时,明确提出限制畜禽养殖规模:饲养牲畜头数在1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需向政府部门申报经审核通过后才获得排污许可。为了便于管理,美国对养殖业实行点源性污染和非点源性污染两种管理制度。1977年,美国环保部门建立国家污染物排放制度,明确规定任何排入水体的点源物质都必须经政府部门报批取得排污许可证后方可排放,并严格执行该制度的相关标准,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奶牛养殖场的粪污排放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美国在1970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明确规定了固体源或气体源的气体排放标准。随着后期奶牛养殖污染的不断加重,该法案进行了数次调整。近期环境保护署为了降低空气中粉尘的含量,将严格控制氨气的排放,并将重点控制集约化奶牛养殖场氨气的排放。除了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以外,美国还注重通过将农业与牧业有机结合的方式来缓解奶牛养殖的污染问题。从种植制度到牛奶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结合,并提供了大量的由政府资助的技术支持和项目资助渠道,使得养殖业与种植业在牧草、饲料、粪污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循环体系。

2.2 欧盟奶牛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2.2.1 欧盟奶牛养殖场的污染处理

从养殖污染清理方面看,采用单一家庭或2~4个家庭合作经营模式的法国,主要采取蓄粪池工艺和刮粪板工艺进行粪污的收集。蓄粪池建于牛舍下,粪污直接进入蓄粪池进行存贮,待其堆满后由粪槽机将粪污作为农作物的肥料直接喷洒于农田。刮粪板工艺是利用刮粪板将收集的粪污直接堆积在牛舍旁,定期用拖拉机或装运机运至农田。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已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荷兰,多数奶牛养殖场采用易于机械化操作且便于进行开放式管理的牛舍,运用液压刮粪板进行全自动定点铲粪,配有漏缝地板的牛舍便于存贮粪污,同时大量减少了清理过程中的劳动力和劳动强度。一小部分养殖场采用圆形储粪池工艺,利用刮粪板将收集的粪污转移至建于地面之上的储粪池,既增加了劳动强度又易造成有害气体的挥发。从粪污处理方面看,法国将收集后的粪污主要进行水泡粪无害化工艺处理,一种是粪污在蓄粪池中经过自然沉淀后与作物秸秆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一种是直接对收集的粪污进行工业化深加工处理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出售;另外一种是将粪污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生活照明,沼渣沼液施于农田。而荷兰,主要采取“液压刮粪板+固液分离+筛分固体压块”一体化工艺进行处理,将经过固液分离的有机混合体,利用筛分固体压块一体化技术进行深加工制成有机肥料或燃料棒,不仅减少粪污总量且便于运输,剩余的污水经澄清消毒系列工艺处理后可以直接施于农田进行灌溉或者回冲牛舍。

2.2.2 政府对奶牛养殖场污染的防治措施

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盟颁布的《饮用水指令》《硝酸盐指令》和《农业环境条例》中,限定了不同土质每公顷粪肥和无机肥料的最大施用率,以此约束各成员国必须采取行动控制禽畜粪污导致的环境污染。欧盟新环境法的实施,不仅明确了每公顷土地载畜量标准、农用畜禽粪便废水的限量标准,还鼓励养殖户进行粗放式畜牧养殖,并对遵守欧盟规定、限制养殖规模扩大的养殖户给予一定养殖补助。根据养殖场不同的面积、不同土质及环境特点,选择安装不同的粪便处理设备。通过减少农场畜禽数量、种植适当的作物品种使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利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法国奶牛的养殖按季节主要分为两种养殖方式:即夏季放牧、冬季圈养,优质的牧草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是法国奶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保障资源。另一方面从法国政府颁布的系列法律法规用于提高环境质量,体现出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例如在《哥德堡协议书》中承诺,要在1999—2010年这段时间将氮氧化物和易挥发合成物的排放量降低到40%左右。而在最近几年,《土壤保护法》中又明确规定,排放于土壤中的废水,氮的含量不得超过150 kg/hm2。在农业污染控制规划中规定,通过增强对养殖场废弃物的处理来保护水质,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指导。同时,通过加大奶业贷款返税、相关粮食补贴的力度,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来促进奶业的发展。

荷兰为了有效制止畜禽粪便污染,在1971年就立法规定,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中属于违法行为。自1984年起,荷兰通过立法进一步限制了养殖户扩大经营的规模,并规定超过每公顷2.5个畜单位指标的养殖户必须交纳粪便费。1998年以后,开始实施粪便排放量与水费缴纳相结合的政策。在《环境管理法》中荷兰政府明确:任何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活动必须到政府部门申报,政府部门根据养殖户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和审计,达标后方可予以批准。同时,荷兰政府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实施了一系列补贴政策,通过制定粪污远距离运输补贴、粪污出口计划鼓励养殖户进行污染防治。

2.3 日本奶牛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2.3.1 日本奶牛养殖场的污染处理

在粪污清理方面,日本的奶牛养殖场粪污清理方式与我国较为相似,但机械设备更为高级,机械化程度更高,部分养殖场采用了自动集粪装置,使粪污收集更加便捷高效。在粪污处理方面,日本一般采用干燥处理、堆肥化处理和产能利用三种。干燥处理是采用塑料大棚,将收集的粪污进行机械翻切、排气通风以达到干燥粪污的目的。堆积处理方法又分为堆积型、带有翻切搅拌装置的发酵罐式密闭型和带有翻切搅拌装置的开放型,通过对粪污进行堆肥、预烘干、烘干、筛选、烘干等系列工艺后装袋出售。大多数奶牛养殖场采用堆积型和开放型处理方法。产能利用是通过燃烧的方式获得能量或者利用沼气发酵、堆肥化发酵技术回收热能。

2.3.2 政府对奶牛养殖场污染的防治措施

日本自1950年开始推广集约化养殖开始,大量集约化奶牛养殖场的兴起,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随着日本对养殖污染认识的不断加强,20世纪60年代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与消除法》《防止水污染法》《恶臭防止法》等7部法律,以加强对奶牛养殖污染的控制和监管。如《废弃物处理与消除法》明确规定,在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禽畜粪污不可直接排放于户外,直接排放的必须进行处理。《防止水污染法》明确了养殖场的污水排放标准,当养殖场达到一定规模时,排放的液体必须经过处理,达到相应标准后方可排出,不可直接或者在处理不达标情况下排出。为加强养殖业污染的防治,日本政府还大量出台了激励养殖户参与环保行动的政策及措施,例如养殖场环保处理设施建设费中,50%由国家承担,25%由都道府县承担,剩余25%的费用由养殖户自行承担,这使得养殖户的治污参与度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3 发达国家和地区奶牛养殖污染防治经验

3.1 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资源化效果好

多数发达国家基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广阔的天然牧场使得奶牛养殖场拥有与之配套的耕地,养殖过程中十分重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紧密结合,养殖户通常根据其养殖规模所产生的粪便来规划种植规模,种植所产生的秸秆又用于饲喂奶牛,从而使粪污、饲草、饲料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结合体。例如,荷兰的农业及畜牧业分散在全国13.7万个家庭牧场之中,农场所产生的粪污全部由其附近的土地进行吸收消纳。这种以家庭单位为主,种养一体化的规模化养殖方式,不仅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经过处理后的残留物又可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照明,沼渣沼液施于农田,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冲洗牛舍,实现了粪污的最大化再利用。部分国家(如日本)利用蚯蚓对粪便进行取食分解,减少粪污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同时蚯蚓还可作为禽类的食物来源,参与整个畜禽链的循环,使牛粪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得到充分利用。

3.2 粪污处理机械化程度较高,方式多样化

发达国家的整体机械化水平较高,如作为欧洲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的荷兰,利用机械化及规模化手段顺利地使奶业完成了由规模数量的生产模式向质量效益生产模式的转型;美国从拌料、投料、挤奶、检测到清粪等各个环节基本上都由机械完成。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牛舍都配有漏缝地板,且建有蓄粪池,因此在粪污清理方面减少了大量劳动强度。部分国家则采用清粪机、刮粪板、集粪器等方式收集粪污,减少了劳动量的投入。对于收集到的粪污其处理方式也是多样化,或者经过水泡粪工艺发酵制作有机肥,或者经固液分离制成固体粪块、燃料棒用于出售,或者堆积发酵生成沼气,经过工业化处理制成肥料,或者经特殊工艺处理后直接施于农田。沼渣沼液则用于精细作植物、无土栽培、农业灌溉,污水经沉淀消毒处理用于农业灌溉或返回养殖场再利用。总体上,较高的粪污处理程度,有效地减轻了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3 养殖污染防治政策完善,政府监管有力

总体上,发达国家更注重保护环境,因而养殖污染防治体系比较完善,涉及养殖业的各个方面。例如,荷兰养殖污染防治的鞭策性政策涉及动物生产、物质流通、治污设施、施肥控制的各个方面。引导性政策涉及生产技术革新、治污设施建设补贴、动物福利改善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建立了多项行动计划,既有政府主导的项目,也有非政府组织的环保项目。并且发达国家或地区及早意识到养殖业对环境的危害,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另外,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对奶牛养殖场进行监管,使各项法律法规得到贯彻实施。

3.4 政策补贴途径多元化,养殖户治污积极性高

发达国家或地区非常重视养殖业的发展,各国不仅通过法律、金融、财政等手段进行政策上的扶持,还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各种减免或补贴。例如,法国为促进本国奶业的发展,出台了多项奶业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对于玉米、小麦、大麦等每公顷补贴348欧元,对于载畜量每公顷1.4头以下的草场,每公顷补贴80欧元,养殖规模40头以上,每头补贴226欧元。对于奶业贷款,国家将其缴纳的增值税的5.5%予以返还等。同时,发达国家还通过实施环保处理设施建设费补贴、远距离运输补贴、养殖污染税费补偿等多种途径对养殖户进行补贴,增加了奶牛养殖户的养殖信心,提高了养殖户的治污积极性。除了政策性补贴外,发达国家对养殖场主、青年农民、雇工的教育和服务给予了关注,为其在培训、教育、技能方面的服务提供大量资金支持。

4 发达国家和地区奶牛养殖污染防治对我国的启示

4.1 积极推进“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适度规模经营

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地区十分重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紧密结合,鉴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养殖业的特殊性,可以推行“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例如,在大规模养殖场推行建立农作物种植基地,处理后的粪污可以直接施于作物田地,也可以将粪污进行深加工制作培养基以培植菌菇,从而为养殖场带来额外收入。从国外经验来看,发达国家通常依据养殖场的规模来制定相应的养殖点源污染管理办法。因此,我国应根据养殖场周围的农田面积、土地吸纳能力、人口密度等情况综合规划该地区经营规模,从种植结构,奶业相关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注重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相互结合。

4.2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合理的粪污处理方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粪污处理机械化水平偏低。我国地大物博,养殖业主要可分为五大奶业主产区,其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养殖场粪污处理工艺选择上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例如,土地资源珍贵的京津沪奶业主产区,可采用固液分离技术处理粪污,分离后的固体有机物主要用做牛场再生垫料;由于南方奶业主产区多雨湿热的自然条件,可采用沼气发酵的粪污处理工艺。将处理后的有机成分制作成有机肥、燃料棒、固体粪块等用于出售,沼渣沼液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可以施于农田或回床使用,经沉淀消毒的污水还可以回冲牛舍。另外,可以通过养殖蚯蚓等方式对粪污进行有机分解,推进禽畜间的良好结合。总之要结合实际合理利用粪污处理的多种方式,最大化提高粪污资源的再利用程度。

4.3 健全养殖业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比较薄弱,畜禽污染防治法规也比较粗放,仅在污染治理方面有原则性规定,在具体的载畜量、田地粪便施用量方面没有要求,可执行性不强。这就导致贯彻实施困难重重,养殖户意识模糊不清,执法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我国应加快构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步伐,制订和完善相关固体、液体、气体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将养殖污染按照规模分为点源和非点源两种,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进行分类管理。不同规模奶牛养殖场建立不同污染类型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对于点源污染可实施排污申报、批准的方式;对于非点源污染可制订相应的污染管理计划,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有关养殖污染的政策动态。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开展奶牛养殖场污染、治理现状的调查工作,严控养殖污染的检测及评估,以促进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4.4 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奖惩并施促进污染防治

我国地域广阔,五大奶业主产区粪污处理情况复杂多样,相比发达国家,缺少多样性的补助方式,优惠政策单一,缺乏全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资金支持方式少、力度低。而且补贴、指导的对象往往局限于大中型养殖场,小养殖场和一些散户对于粪污处理的意识,仅限于定期清理,积极性偏低。因此,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仅仅依靠提高养殖场或养殖户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通过加大国家政策补贴力度,拓宽补贴渠道,扩大补贴覆盖范围,细化补贴项目,优化补贴方式,完善对养殖污染处理设施、粪便资源化设备和工程的补贴政策。同时,实施奖惩并施手段,对于自觉积极治污或治污效果比较理想的养殖场予以更多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对于态度恶劣,拒不治理的养殖场采取通报批评、警告、罚款的方式予以处罚,并派专人负责监督整改,指导粪污处理再利用,实现污染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孟祥海,张俊飚,李鹏,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2]李孟娇,董晓霞,李宇华.发达国家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粪污处理经验:以欧盟主要奶业国家为例[J].世界农业,2014(5):10-15.

[3]张晓岚,吕文魁,杨倩,等.荷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经验及启发[J].环境保护,2014,42(15):71-73.

[4]吴根义,廖新,贺德春,等.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7):1261-1264.

[5]李孟娇,董晓霞,郭江鹏.美国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环境政策与粪污处理模式[J].生态经济,2014,30(7):55-59,85.

[6]孟祥海,刘黎,周海川,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个案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562-567.

[7]杨媛媛,罗彬,吴艳娟.规模化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化工,2012,40(23):107-111,161.

[8]吕文魁,王夏晖,孔源,等.欧盟畜禽养殖环境监管政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1):84-86.

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论文 第4篇

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组织模式

现代网络技术和物流行业的成熟为跨国企业进驻中国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条件,大量外资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纷纷涌入大陆,本土加工贸易得到飞速发展。据数据显示,我国本土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3439.5亿美元,同比增长3%,占我国外贸总值比例的34.8%,其中出口总额86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3%;进口总额48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全年加工贸易顺差3816.1亿美元,同比扩大4.5%。从构成概念来看,企业通过经营进口部分或者全部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对其进行组装和加工后,产品重新出口的行为均属于加工贸易范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构成加工贸易的主要组成形式。首先,来料加工是指境外企业为本土加工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这部分原始生产资料不需要本土加工企业进口付汇,加工企业只负责根据境外企业标准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组装,以加工费用作为企业利润报酬,加工好的产品由境外企业负责销售和经营,“进出口均为同一外商”、“本土企业不付汇、不负责产品销售、不承担风险、以加工费作为报酬”是来料加工的主要特点;其次,对于进料加工而言,本土企业则要通过付汇来进口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在成品加工完备后,企业还要负责将制成品组织外销,“自行付汇进口原材料”、“自行加工、销售”以及“自负盈亏、风险自担”构成进料加工的主要特点。我国学者分别基于不同视角研究了本土加工贸易的组织模式。孙楚仁(2012)以加工国外资和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综合对比了加工贸易在日本、韩国的“完整内资型加工”和“非完整内资型加工”模式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实际上属于“一种特殊的非完整性外资加工贸易”,他观察到外商投资企业构成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工业制成品是本土加工贸易进出口主要标的对象,并且本土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仅限于对国外工业制成品的简单加工和装配,并不具备能够体现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链和产品增值能力。孙玉琴(2012)和李大伟(2013)、廖晗(2008)分别从契约理论以及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展开了对加工贸易控制生产问题的研究,经过在我国不同省份的大量走访调查,在综合研判加工贸易采购权和所有权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三元化”组织模式的研究结论:首先,第一元加工贸易产区以上海、苏州、无锡、深圳、青岛、天津、烟台以及广州等地为代表,加工贸易模式为“外资独占进料加工”,中低端加工制造构成主要经营领域;其次,第二元加工贸易产区以广东东莞为代表,加工贸易模式为“贸易商、贴牌商主导的来料加工贸易”,为品牌制造商提供贴牌服务的中资和外资企业、我国香港地区中小贸易商是主要的外部控制人。上海工业园区、顺德、威海、浙江以及中山、惠州等地的来料加工贸易有别于东莞加工贸易;第三元加工贸易产区的代表地区为福建晋江、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局部地区为主,加工贸易模式为“名义外资贴牌生产加工”,即我国内地中资企业为享受外资优惠政策而在香港注资成立公司,而后返回大陆以外资企业名义进行加工生产,对于产业价值链具有100%掌控能力。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5篇

[摘要]公职人员因其公职身份所代表或维护的公共利益与其个人利益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在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公职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伦理观念对有效防止这种利益冲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对行政伦理进行立法来建构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伦理体系,其主要由核心信念、基本操守,以及保证这些信念和操守得以认真贯彻的预防、教育与惩处体系等组成。当前我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多发、频发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大特点,并成为诱发腐败、影响公职人员及公共部门廉洁守正形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腐败现象逐渐呈现“结构化”“民俗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基于伦理法制的、多种措施密切配合并同步推进的制度体系,是防止我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利益冲突;行政伦理;伦理立法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04

公职人员因其公职身份所代表或维护的公共利益与其个人利益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是一个伦理问题。当公职人员面临这种利益冲突时如何做出选择,是把个人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还是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除了受相应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外,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伦理观念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公职人员的选择。当前,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是对公职人员的伦理进行立法,如美国的《政府伦理法》、英国的《文官行为准则》、加拿大的《公共服务价值与伦理法》等。随着国际社会对腐败问题的普遍关注及对合作治理腐败问题的日益重视,“基于政府透明治理与公职人员能否恪守伦理准则,完成公民的公共信托,不仅是各国政府内部的治理议题,更是民主国家最重要的基础与全球化的重要议题”[1]。当各级政府想提供给公民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上有一个可信任的和有效的架构时,诚实正直已成为该架构的根本要件之一。倡导建立诚实正直的机制和体系,也越来越被视为良善治理的根本要素[2](P1)。而诚实正直是伦理法制架构的主要内容。

伦理立法可以为公职人员提供一般性限制,“这种限制是对政治共同体道德最低标准的规范性陈述”,“对违法乱纪行为实施罚款、监禁和行政处罚都是确立人民主权并使人民的意志得以实现的方法”[3]。通过伦理制度化为公职人员确立一整套核心价值和伦理行为规范,可以使公职人员明白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社会所期待的,哪些行为是与社会期待相违背的。“一个行政人员应当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以便合乎伦理地行事,最容易的方法是制订行为的标准”,“也就是说,准则的制订旨在反映理想官员的形象”[4]。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之所以在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方面能取得骄人的成绩,与其对公务伦理法则的深刻认知和高度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OECD在给成员国的《公共服务的管理原则》建议书中指出,“为推进公共服务的道德行为,成员国需要采取行动,应该给公职人员提供明确的道德规范和指南,确保体制和制度的良好运行”[2](P67),认为“通过相关伦理法制的建制,指明公共服务应有的核心价值,以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不仅是OECD各国达成善治、提升公共信任的普遍途径,更是唯一被强调与证明有效的不二法门”[2]。我国港澳台地区为了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建设廉洁政府,也非常重视对公职人员道德操守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公职人员的道德标准和伦理体系,各自形成了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伦理系统,其中香港的廉政伦理及廉政机制令人瞩目。

由于任何一个国家对公职人员伦理的追求都不可能脱离本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明程度、历史文化传统,其伦理法制化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本土性,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制伦理其内容有着较大的差别。但从结构上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公职人员伦理制度主要是由核心信念、基本操守,以及保证这些信念和操守得以认真贯彻的预防、教育与惩处体系等组成。本文拟在考察发达国家和地区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行政伦理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经验的建议,以期为防止我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提供“他山之石”。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行政伦理核心价值

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通过不同的政策、法律规范建立了一整套的行政伦理核心价值,通过这些核心价值的引导,使公职人员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主动做出有利于公共利益的选择。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制度、民主程度、历史文化传统、国(区)情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公职人员核心价值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是有些核心价值,如公平、公正、廉洁等,还是得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基本一致的认同。比如OECD各成员国的伦理法规及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以下核心价值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同,即不偏不倚、合法、廉正、透明、效率、平等、责任、正义等。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公务员守则》《接受利益(行政长官许可公告)》《防止贿赂条例》《公务员管理命令》《问责制主要官员守则》等法律规章,为香港公务员确立了明确系统且行之有效的伦理规范。香港公务员品行总则指出:“公务员必须时刻奉公守法、严格遵守政府规例。他们必须尽忠职守,履行职务时悉力以赴,时刻以政府的利益为依归。无论是对待市民大众还是对待同事,都必须诚实公正,以负责、公平的态度履行职务;不得以权谋私,也不应令自己处于本身利益与公职有冲突或使人有理由怀疑本身利益与公职存在冲突的情境中;不得有任何令人怀疑公务员是否公正,或令政府声誉受损的活动或行为。” 为建成一支高效、专业、廉洁、信实、公正、中立的公务员队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要求公务员必须遵守下列同等重要的基本信念:(1)坚守法治;(2)诚实可信,廉洁守正;(3)行事客观,不偏不倚;(4)政治中立;(5)对所作决定和行动负责;(6)尽忠职守,专业勤奋。

20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为了推动廉洁政府的建设,开始大规模地实施行政革新方案。1993年,台湾提出行政革新方案,希望通过此举建设以廉洁为重点,兼顾效能、便民的廉能政府。1996年,台湾行政领导人李登辉提出“心灵改革运动”,强调要转换文官思维与心智模式,以提升竞争力。2001年6月7日,台湾“行政院”发布《建立行政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方案》,2002年3月21日制定《建立行政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方案参考作法》,开始推进台湾行政价值体系建设。本次行政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5个核心价值目标,即建立公务人员对“国家”的忠诚感、对社会的关怀情、对政府的向心力、对民众的服务心、对公务的责任感。在以上核心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台湾“行政院”人事局于2004年2月25日又新增了“创新”“进取”“专业”三个核心价值理念。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把坚守法治、廉洁奉公、以人为本、忠诚尽责、摒弃官僚、讲求效率、务实进取、与时并进作为公职人员的核心价值理念。

在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过程中为了增强上述抽象的伦理标准对具体行为的适用性,使公职人员的具体行为有明确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以此指导公职人员的具体行为。同时,在设计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时,始终把这些核心理念贯穿其中。如我国香港地区为了使比较抽象的基本信念能够贯穿于公务员的日常行为中,在核心价值基础上又制定了公务员的操守准则——“坚守法治、诚实可信、廉洁守正、行事客观、尽忠职守、专业勤奋、政治中立、对所作的决定和行动负责、不偏不倚”,并对每一条操守准则都进行了详细、明确、可操作性强的阐释。例如,坚守法治要求公务员必须维护法治和司法公正,在行使其行政权力时必须遵循《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香港法律;必须在其职权范围内或酌情权限内作出决定,不能超越其所获授的权力范围;必须依循适当程序办事,在执行公务时发现任何怀疑舞弊行为须从速向廉政公署举报。诚实可信则要求公务员必须据实阐述事情和相关事宜,如有错误须尽快更正,公务员只可把公共资源用于有关资源所核准的用途。

澳门地区规定,公务员在践行上述核心价值的同时,还有义务遵守无私、热心、守时、忠诚、保密、有礼、勤谨、服从的行为规范。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行政伦理核心价值的推进和保障措施

行政伦理核心价值对公职人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何才能把这些核心价值内化于公职人员的行为、使得公职人员在日常行为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否处于利益冲突的情境?怎样使公职人员明白当处于利益冲突的情境时该如何应对?当面临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时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如何避免利益冲突情境的出现?利益冲突的具体样态是什么?如何保证公职人员在明知自己处于利益冲突的情境而又故意做出不利于公共利益的选择行为时得到应有的惩罚呢?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了预防、教育培训和制裁等一系列行政伦理核心价值的推进和保障措施。

1.预防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很多公务员陷入利益冲突情境的原因是政策模糊不清、指引不到位和程序不周全,使得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无所依从。为了有效预防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发生,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香港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做法是制定清晰的政策,提供详细而又科学可行的指引,设定严谨而又周全的程序,让所有公务员有所依循,并在各部门间形成适当的制衡机制。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提供适用于全体公务员的指引。香港公务员事务局联合廉政公署及相关部门在全港范围内发布了适合于全体公务员的品行指引,并时常对这些指引进行检讨和更新,以确保其清晰明确、符合时宜。这些指引的内容涵盖了利益冲突、申报私人投资和公务员以公职或私人身分接受利益、款待及赞助访问等。

第二,实施诚信管理及推进计划。香港公务员事务局联合廉政公署常年致力于公务员的诚信教育,提高公务员的诚信意识。例如,2004年实施了公务员廉洁操守深化计划,由公务员事务局和廉政公署首长级人员组成外展队,造访了总下辖员工 124 000 名的34个局/部门,就诚信问题交换意见。2005年,合办了以“诚信为本,卓越管治”为主题的领导论坛,让公营和私营机构的领导共同探讨诚信问题所面临的挑战,彼此分享诚信领导方面的经验。2006年,公务员事务局与廉政公署联合实施了诚信领导计划,据此计划各局/部门分设了诚信事务主任和助理诚信事务主任,分别由各局/部门委派辖下一名高层首长级人员和部门主任秘书担任,前者主要负责推广各项有关诚信风气的活动,制定符合本机关需要和工作目标的相关策略与工作计划,定期报告其在诚信管理方面的工作进展;后者主要辅助前者工作。公务员事务局在诚信领导计划下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如诚信、纪律、操守等,以支持诚信事务主任的工作,同时给予其工作上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提供网上资源和经验共享。香港公务员事务局与廉政公署联合推出了网上“公务员诚信管理资源中心”,这是一个一站式的电子资源服务中心,可供所有公务员使用。该中心汇集了适用于全体公务员的最新操守规则、有关诚信的刊物、操守指引、操守样本和一些常见的问题与答案,并且集中提供了包括行为失当、接受款待、伪造欺诈等公务员不当行为及刑事案例,供所有公务员浏览。

第四,发行刊物。香港公务员事务局经常出版如《公务员良好行为指南》《公务员防贪要诀》《诚信事务主任手册》等手册、小册子,并免费发放给公务员,以推动公务员诚信建设。

第五,严格有关欠债员工的管理。香港政府非常重视公务员的债务问题,他们认为公务员欠债是导致公务员利益冲突、贪污受贿的重要诱因,因此,对公务员的债务问题管理非常严格。通过对欠债人员的跟进调查,为处于财政困难的公务员提供各种福利服务、推行家庭生活教育活动、健康生活方式计划等,帮助公务员有效理财,避免其陷入债务困境之中。

2.教育培训

让公职人员对行政伦理核心价值充分了解、认知和赞同,是把这些核心价值内化为公务员行为、有效防止利益冲突的前提条件。为此,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采取了对公务员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的方式。例如OECD国家就认识到,要让行政伦理核心价值内化为公职人员的行为,就“特别需要政府帮助公职人员理解所期望的行为规范并培养起他们解决伦理困境的技能”[2](P32)。因此,OECD成员国采取多种形式对公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内容包括“遵从性教育”和“完善性教育”。“遵从性教育”主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内容、以公职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为目的;“完善性教育”主要以伦理价值、伦理准则、伦理思维为内容、以形塑和完善公职人员的行政伦理人格为目的。同时,为了保证教育和培训工作能落实到位,OECD一些成员国还针对公职人员的培训事宜进行了立法,以强制的方式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如美国有《政府雇员培训法》《政府间人员法》《雇员综合培训法》,法国有《继续教育法》《公职人员地位法》等。我国香港地区则通过廉政公署和公务员培训处定期开设防贪课程,通过举办以防贪为主题的讲座、推行以诚信操守和避免利益冲突的间接会等形式,使公务员时刻警觉,以维持高度的诚信意识。另外,香港公务员事务局联合廉政公署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向各级公务员推广良好品行,提供入职指导和培训,举办研讨会,发布指引和规则,促使公务员了解自身应持有的操守准则并严格遵从。

我国台湾地区则在全岛范围内对公务员开展公民伦理、领导伦理、管理伦理、服务伦理的教育培训,同时通过鼓励公务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合理化、人性化工作关系,加强和推进公务员对核心价值理念的认知与践行。通过培养研究发展能力、建立参与建议及决策机制、成立工作改进小组的途径,推动“创新”的落实;通过落实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团队意识、深化顾客导向之公共服务的途径,推进“进取”的价值理念;通过强化知识管理、形塑学习型组织、推动标竿学习的途径,推进“专业”的价值理念。

3.制裁

为了保证公职人员的违法、滥用职权或违反诚信的行为得到有效校正,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背离公职人员行政伦理核心价值的行为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如我国香港地区为了保证公务员的廉洁守正,根据《公务人员(管理)命令》《公务人员(纪律)规例》《反贪污贿赂条例》等法律文件建构了针对公务员的严厉的制裁机制。根据公务员行为不当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进入正式与非正式的严训程序。当公务员有轻微行为不当时,部门首长可向有关人员发出警告,无需进入正式的严训程序;当公务员屡次有轻微不当行为或严重不当行为或触犯刑事法律时,则会采取进入正式的严训程序。正式的严训程序既规定了针对行为不当公务员的严厉的惩处措施,又规定了严谨的程序,所附多项保障措施可保证被控人员受到公平聆讯。对启动正式程序个案的处分包括谴责、严厉谴责、罚款、降级、迫令退休及革职。

三、结语

公职人员行政伦理核心价值虽不对特定的利益冲突提供针对性的具体规定,但为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提供了价值指导和伦理准则,是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统合性制度和思想灵魂。行政伦理核心价值贯穿于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始终,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提供了目标指向。因此,它是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更具有根本性。

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措施密切配合、配套实施,而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伦理体系无疑是这些措施的内核和灵魂。以伦理法规为中轴、在其他法规制度的密切配合之下,构建严密的制度体系,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成功经验。当前,我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多发且频发,已经成为诱发腐败、影响公职人员及公共部门廉洁守正形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腐败现象逐渐呈现“结构化”“民俗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基于伦理法制、多种措施密切配合同步推进的制度体系,是防止我国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统合性政府伦理法治之研究[M].台北:台北市行政院研考会,2008:2.

[2]OECD.Trust in Government: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M].Paris:OECD Press,2000.

[3][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美]理查德·D·宾厄姆.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M].九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6篇

林地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森林资源的附着物和根基, 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的不断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林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以发展壮大经济为主要目的, 以吸引招商引资为主要途径, 执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开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特定功能发展区域。从发展模式看, 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 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 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 为打开改革开放书面,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国务院批准, 沿海开放城市开始逐步新建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区。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 以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和满足人们生活、娱乐、休闲、购物、教育、科研目的的多种需求, 各级政府又兴建了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开发新区, 这些功能新区和重点开发区一般位于城区主城区外围及郊区, 与主城区以建设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现状不同, 林地的存在比较普遍和常态。

经济发达区域和重要开发区的特殊功能, 导致其政府 (管理机构) 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壮大经济总量, 必然把招商相资当作主要工作来抓, 必然把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当作中重头戏, 必须导致大规模开展基础建设, 大规模土地使用必不可避免, 在国务院18亿耕地红线的严格控制下, 土地利用压力必然向林地等地类转移, 特别是近几年来, 由于国土部门的严格控制和地方开发力度的普遍增强, 永久性占用征收林地总量和增幅日趋严重, 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平整开发挤占、挪用林地现象层出不穷, 重要开发区的林地保护和林地利用矛盾越来越突出, 林业主管部门林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2 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昌北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 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区辖区面积158km2, 位于省会南昌市域内中心偏北, 紧邻主城区, 是南昌市设立最早、经济发展最快、企业数量最多的重点开发区。地处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滨, 东连南昌县蒋巷镇, 东北接新建县乐化镇、樵舍镇, 西邻新建县溪霞镇和长堎镇、湾里区招贤镇, 南毗红谷滩新区和青山湖区湖坊镇, 东南滨临省域黄金水道赣江, 南北长约35km, 东西宽约30km, 是全市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2.2 地形地貌

昌北开发区地形平坦开阔, 以平原为主, 兼有小面积水域和纵横的岗地、丘陵、低山, 境内梅岭属于九连山余脉, 横亘西北部, 东临美丽的赣江、鄱阳湖, 西北部与风光秀丽的素有小庐山之称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梅岭风景区相接而浑然一体, 紧邻与安义峤岭自然保护区、圣水堂国家森林公园、江西南矶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境内峦层嶂叠、峻险峰奇、泉悬瀑飞、洞深窟幽, 是梅岭风景区的附属景区之一。整个地形大致是西北而东南低, 呈梯状状向东南倾斜, 开发区中心地带位于区域南部, 是全开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3 经济发展

昌北开发区是江西省最大最好的开放开发平台, 江西省第一个10万标箱承载能力的国际集装箱码头, 江西省唯一的专业化、国际型综合保税物流中心, 江西省唯一的4E级昌北国际航空港均座落于在其境内;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南昌西外环高速公路, 105、316、320多个条国道, 江西省第一条城际铁路昌九城际铁路和正在兴建的南昌地铁一号线等构建了江西省内唯一水陆空三维立体交通体系, 为众从海内外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供便捷的物流平台和立体交通网络。昌北开发区还是江西省内重要的科研和教育教学区, 境内拥有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等一大批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全国著名高校园区, 拥有巨大的技术孵化能力和转型升级能力。

近年来, 南昌经济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产业聚焦初具规模, 形成以海立空调压缩机和奥克斯空调为骨干的家电制造;以陆风洗车、格特垃克变速箱、凯马此油机和百路佳客车为骨干的洗车机电制造;以诚志股份、西林科、苏克尔和立键药业为骨干的生物医药, 以大洪人管业、南昌硬质合金厂为骨干的新型是否以欧菲光、神基科技为骨干的电子信息;以康师傅、润田为骨干的食品饮料等六大产业集群, 是汇集物流产业、商贸购物、房地产开发、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江西省乃至华东地区的产业发展高地。

2.4 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5800hm2。按地貌划分:低山1170.0hm2, 高丘1920.0hm2, 低丘1210.0hm2, 岗地4890.0hm2, 平原6390hm2, 水域220.0hm2,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41%、12.15%、7.66%、30.95%、40.44%、1.39%。按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划分:耕地2925.1hm2, 园地184.9hm2, 林地4269.4hm2, 其他农用地1067.1hm2, 城乡建设用地2418.5hm2, 交通水利用地1140.8hm2, 其他建设用地478.3hm2, 水域933.9hm2, 自然保留地2382.0hm2,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8.51%、1.17%、27.02%、6.75%、15.31%、7.22%、3.03%、5.91%、15.08%。全市范围内无高大山脉分布, 以低山、丘陵岗地和冲积平原地貌为主, 土壤垂直分布差异不十分明显, 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明显。全市土壤划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新积土、红粘土、山地草甸土7个土类、12个亚类、40个土属和145个土种, 土类中以红壤为主, 是林业生产的主要场所 (图1) 。

3 林地资源概况

昌北开发区林地总面积4269.4hm2, 活立木蓄积量226138m3, 森林面积3686.2hm2, 非林地面积16198.1hm2, 四旁树株数1400460株, 加上非规划林地上的森林和“四旁树”, 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2.94%, 在经济开发区和建设新区中森林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比较占优, 十分难得。

按地类划分:有林地面积2957.7hm2, 疏林地面积17.0hm2, 灌木林地面积728.5hm2,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82.9hm2, 苗圃地面积5.2hm2, 无立木林地143.1hm2, 宜林地235.1hm2。按经营类型划分:现有公益林地面积1446.1hm2, 全部为未纳入财政补偿的地方一般公益林地。商品林地面积2823.2hm2, 按规划等级划分, 重点商品林地1656.9hm2, 一般商品林地1166.4hm2。按权属划分:国有林地面积47.2hm2, 集体林地面积4222.2hm2。人工起源林地面积1515.0hm2, 天然起源林地面积2754.4hm2。林地中森林面积为3686.2hm2, 其中乔木林地2335.6hm2, 竹林622.1hm2, 国家特别灌木林728.5hm2。乔木林立木蓄积量为226138m3, 林地生产率为55.1m3/hm2, 主要为天然杉木林、马尾松林以及天然混人工针阔混交林,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基本为实生油茶林及名优特色果木林。

4 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概况

4.1 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 昌北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紧紧抓住国家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机遇, 贯彻落实南昌市委、市政府实施山江湖城市综合大开发和工业强市的核心战略, 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及高附加值, 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发展水平, 促进新一轮经济大发展、园区大变样、效能大提升, 把昌北开发区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南昌市现代化工业新城和城市新区。

4.2 土地利用战略

以促进南昌市中心城用地结构的完善和功能提升为目标, 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南昌市中心城的建设发展中, 在充分保护土地资源的前提下, 优先保障空调家电、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造纸、金属材料五大主导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需求, 大力推进各类专业性园区建设, 优化城市用地与产业园区布局, 合理安排交通设施用地, 进一步提升对外交通优势, 建设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基地, 充分发挥沿江、滨水、靠山的自然环境优势, 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自用开发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及城市新区建设相结合, 建设整体协调、环境优美、“山水”特色现代新城。

4.3 土地利用概况和林地利用特点

“十一五”期末, 全区已利用土地12416.1hm2, 土地利用率为87.86%, 单位面积土地平均GDP为64.9万元/hm2。

根据图2可以看出, 昌北开发区“十五”、“十一五”无论是土地征用还是林地征用都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其中“十五”土地征用和林地征用增长较快、增幅较大, “十二五”期间土地征用量和林地征用增长逐步放缓, 增幅大为压缩, 年土地征用量总体控制在85hm2左右, 年林地征用量总体控制在25hm2左右。数据表明作为南昌市中心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制造业业基地的核心集聚区以及以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区位条件优越, 交通优势明显, 单位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产出较高, 未来用地需求量大。

根据表1数据, “十五”、“十一五”期间林地征用总量占土地征用总量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从最初的不到10%上升到30%。由此可以看出, 土地利用结构中林地比例正在逐年加大, 林地保护的压力正在逐年加大。

从图2和表1综合来看, “十五”、“十一五”期间, 随着昌北开发区经济进入加快发展阶段, 土地征用量正在逐年加大, 随着国家耕地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占补平衡和土地平整开发进入频繁期, 林地的使用越来越不可避免, 林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林地保护与林地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4.4 存在的问题

作为省会南昌市重点开发区域, 昌北开发区林地资源保护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①建设用地规模逐年增加, 耕地和林地面积逐年减少, 森林面积逐渐萎缩, 耕地和林地保护压力不断增长。②部分工业用地布局较为零散, 规划不尽合理, 与区内居住生活用地相互干扰较大, 未形成完善的规划利用体系。③公共设施用地构成比例失衡, 除行政办公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外,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分布较少。④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零散, 集聚规模较小, 不利于统筹农村居民点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设施的空间关第。

5 林地保护模式探索

林地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森林资源的附着物和根基, 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没有林地资源, 开展林业产业建设、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活立木蓄积、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也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的不断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林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开发区由于区域功能独特, 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和基本基础建设, 扩大改革开放, 土地使用不可避免, 如何强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寻找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平衡点, 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 昌北开发区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 科学开展林地规划、妥善抓好分类经营、适度开展分类经营, 妥善实行林地分区, 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迅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和林地保护模式。

5.1 详实摸清家底, 科学开展规划

林地资源管理长期存在“家底不清、规划不细、与土地管理相重叠”的管理弊端, 土地利用分类细则中关于林地的界定与林业术语中关于林地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冲突和重叠。自建国至今, 林业部门开展过多类如“五年规划”、“中长期规划”等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题规划, 但尚未开展一次系统、全面、精细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对接全覆盖的林地资源管理专题规划。

林地规划是林业长远规划的内容之一, 是实现科学管理林地、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林地用途、遏制乱垦滥伐林地以及提高林地利用效益的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 保障如期实现林业发展战略目标, 并为林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昌北开发区在抓好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同时, 在抓好“十二五规划”和“林业发展综合规划”的基础上, 下大力气集中精力开展昌北开发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 。

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昌北开发区自建区以来最为系统、最为全面、最为精细的林地专题规划, 在充分依靠全区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开展数据处理信息化、文本编制, 数据信息化处理是为复杂, 工作量大最大, 分为二调图纸扫瞄、小班界线矢量化、挂库、与现状航拍对照、个别补充调查、落界六大步骤, 涉及4269.4亩林地、10多张图纸、600个小班、5万多个数据, 数据信息化处理之后形成12张成果表格、7张成果图纸, 第一次实行了林地资源矢量化、信息化, 为资源年度和林地精细管理更新提供了基础条件。

5.2 抓好分类经营, 确定林地分级

林业分类经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即按照“功能分异”的原则, 依据不同区域森林资源的自身特点, 把部分立地条件差、生态区位重要、交通不便、质量较高、人为扰动少的林分划定为公益林, 其目的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保障生态环境, 适当辅助开展森林旅游等无破坏性开发活动, 推动经济效益发挥。把另一部分立地条件好、生态区位相对不重要、交通方便、适宜发展大径材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及高产优质经济林的林分划分商品林, 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 并辅助发挥生态效益, 对两种类型的林分分别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 并采取不同经济激励机制。

5.2.1 分类标准

进入新世纪以来, 昌北开发区大力开展林业分类经营, 按照以下标准将全区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 (区划时生态公益林区划优先) 。

昌北开发区将以下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一是重要江河源头、河流两岸, 主要是赣江西岸2km以内或第一重山脊以内林地。二是森林公园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三是重要湖泊湿地和水库周围2km以内从林缘起, 为平地的向外延伸2km, 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四是土地退化严重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五是其他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地。

以上五类区域之外的林地全部划分为商品林地, 发展方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海拔较低的宜林地、火烧 (采伐) 迹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以及林分残破的有林地, 交通区位便利、土壤熟化程度高, 适宜发展速生丰产林、生态茶园、苗木花卉基地、高品质特色经济林, 以发展重点商品林为主。二是海拔较高的灌木林地、有林地, 重点依托现有资源, 培育和发展以杉木、湿地松为主的大径材用材林, 提高林地生产率, 改善林分质量, 以发展一般商品林为主。

按照以上标准划分, 昌北开发区现有生态公益林1446.1hm2, 占区总林地的33.9%, 其中防护林1392.2hm2, 特用林151.4hm2。商品林面积2823.3hm2, 占区总林地的66.1%, 其中用材林2395.7hm2, 经济林地427.7hm2。

5.2.2 分类施策

根据分类经营理念, 昌北开发区对两类林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经济激励机制。生态公益林管护措施主要有:一是严格限制生态公益林林地性质改变, 除重大重点工程和经区管委会批准外, 不得擅自改变生态公益林性质, 重点保护风景名胜区、生态区位重要以及优质森林资源生态公益林, 并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主体, 最大限度保护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二是采取封山育林、针叶林补阔、疏林地补植等措施, 推进形成自然生态系统, 增强林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构建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增强庇护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能力, 改善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

商品林发展措施主要有加大资金扶持和补助力度, 搞好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林种更新。即通过生态伐、疏伐、卫生伐、透光伐等抚育间伐手段以及修枝、除蘖、复垦等经营管理手段, 降低林分密度, 提高透光度和自疏能力, 达到除劣保优、砍小留大, 促进中幼龄林快速生长, 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

5.2.3 分级保护

实行林地分等保护是分类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 分级保护是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率等作为主要考量指标, 对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 并确定不同林地保护等级, 施以不同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措施。根据相关林业技术标准, 昌北开发区各林地保护等级面积分别为:无Ⅰ级、Ⅱ级保护林地, Ⅲ级保护林地3103.0hm2、Ⅳ级保护林地1166.4hm2。Ⅲ级保护林地再细分两个亚保护等级:1级 (一般公益林, 1446.1hm2) 和2级 (重点商品林, 1936.6hm2) , 把区域内为数不多的风景林 (主要为风景名胜区) 、居民风水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等级提高到更高层次, 确保维护区域内生态安全。

在合理确定林地保护等级之后, 昌北开发区根据不同林地保护等级因地制宜、因级施策, 制定不同保护管理措施如下。

(1) Ⅲ级保护林地-1级。

一是实行全面封禁保护, 禁止一切生产性经营活动。除抚育采伐和更新采伐外, 禁止一切采伐活动特别是以取材为目标的主伐活动。二是除省、市重大重点工程外, 严禁占用征用、违法乱用此类林地, 严禁改变林地用途和林地利用方向, 严禁将Ⅰ级保护林地非法转变为农用地、建设用地, 严格控制林地逆转和退化。三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积极建立生态公益林区级财政补偿机制, 设立生态发展基金, 重点搞好枫景水库、方志敏烈士墓、原省革委会周边风景林建设。

(2) Ⅲ级保护林地-2级。

一是适度保障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等关系国计民生项目使用Ⅲ级保护林地。二是从严控制商业性经营项目用地, 限制勘察、开采矿藏和其他项目用地。三是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活力不受威胁的情况下, 允许适度经营和更新采伐, 鼓励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四是大力推动推动商品林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定向培育, 提高林地生产率。

(3) Ⅳ级保护林地。

一是严格控制林地转用和逆转力度, 严格限制林地转化非林业用地规模和速度, 确保市直开发区林地规模和数量。二是抓好补充林地植树造林, 使补充林地实质上真正落实到林业管理范畴内。三是大力推动林地改造活动, 通过封育、改造、补植等多种途径, 优化林分结构, 提高大径材比重, 推行集约经营、农林复合经营, 发展林业经济, 提高林地生产率, 提高林地综合效益, 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生产率。

5.3 严格实施林地分区和地价分等

昌北开发区在分类经营的同时, 创新管理模式, 大力实施林地分区施策和分等地价。一是将全区林地划分为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区和城郊生态环境综合保障区。中心城镇园林绿化区主要实施城区园林绿化管理模式, 主要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持现有城区优质森林资源, 满足城市品味需求, 拓展通道绿化空间, 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和档次。城郊综合生态环境保障区主要目的是以现有优质森林资源为基础, 在保护现有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距离中心城区距离近、交通方便、资金充足的优势,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以及大径材用材林, 培育特色经济林。以现有文化资源为基础, 重点开展城郊风景林林相改造, 优化风景林结构, 提升观赏性, 满足市民周末休闲、假日旅游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带动森林资源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二是实施地价分等措施, 建立以林地质量为基石的林地价格使用体系, 即基于不同林地质量等级, 制定差异化林地、林木使用价格体系, 完善的林地质量评估和评定体系、林地质量价格标准体系, 林地占用征收和林木采伐时做到优地 (木) 优价、重点区域和重要区位林地 (木) 高价, 推动林地价格体系逐步完善, 促进林地使用合理节约高效。

5.4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实施“复绿兴林”工程

近几年来, 昌北开发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适时提出“希望在山”、“城区建优质风光、山上建绿色银行”等口号, 在抓好山上造林的同时, 大力开展以拓展绿色生态空间为目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等山下造林工程, 重点抓好高速、国道等道路两侧以及滩涂、沟渠、村庄、城镇的造林绿化工程, “十一五”期间昌北开发区共实现造林面积2460.0hm2, 植树造林30.9万株, 基本实现主要道路、集镇、工业园区、村庄、城区绿化全覆盖, 达到了“白天看不见村庄、夜晚看不见灯光”和“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深度”的绿化效果, 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 森林质量全面提高, 全区上下兴起热爱林业、关心林业、投资林业的新高潮, 林农保护林地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林地特别是森林资源得到更好保护。

6 结语

经济发达区域和重要开发区的林地利用趋势越来越频繁, 林地保护压力的越来越大。如何既保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需要, 又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林地资源, 这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从近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 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现象时有发生, 经济发达区域和重要开发区的林地保护十分脆弱。林地保护利用需要是一整套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 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技术框架和支撑, 经济发达区域和重要开发区林地保护有着独特的特点, 牵涉利益主体多, 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和开发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需要所在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好、项目建设快、林地保护有力”的特色林地保护之路。

摘要: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昌北开发区) 为例, 阐述了开发区基本概况、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概况、经济发展状况, 科学分析了市直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矛盾关系以林地保护和林地利用的平衡结合点, 提出了合理的方案和实施措施, 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开发区域林地保护和林地利用协调发展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开发区,林地,保护利用,模式

参考文献

[1]乐通潮.3S技术在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12 (2) :34~36.

[2]王学东.新沂市森林资源消夫动态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 1999 (2) :71~72.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7篇

转口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形式。无论是早期的威尼斯共和国, 还是今天的香港、新加坡和迪拜等地, 可以说, 转口贸易是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支柱, 不仅活跃了国际贸易, 而且, 带动金融、保险、物流、通讯等其他行业的发展, 带来了城市变迁和文化进步。中国一些内地省市在国际贸易中, 实际也在发挥“转口贸易”或“中转贸易”作用, 甚至, 转口贸易或中转贸易的比重很高。因此, 研究世界其他地区的转口贸易模式和经验, 对于我国一些省市利用特殊贸易机会,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具有实际意义。

一、文献回顾

Robert C.Feenstra和Gordon H.Hanson (2004) 指出, 国际贸易并非全部直接发生在生产者和最终用户之间, 很多国家和地区, 象新加坡和香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转口经济, 成为国际贸易的中转者, 转口经济是全球贸易的重要特征之一。转口贸易使贸易因素的分析和计量更加复杂。

陈岱孙 (1998) 1指出, 转口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又称‘再输出贸易’、‘中转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 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 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 仍属于转口贸易。这种贸易在生产国为间接出口, 消费国为间接进口, 都属于间接贸易;在转手国则为转口贸易。在编制对外贸易统计时, 使用总贸易体系的国家, 将这样的转口贸易分别列入总进口和总出口中。但使用专门贸易体系的国家, 由于货物未经关境, 在该国的外贸统计中得不到反映。”

金燕 (2009, 2010) 等人2认为,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 出现了一国国内A地区从国外进口或向国外出口货物, 而该货物的最终目的地或货源地却是国内B地区的贸易形式。在该贸易活动中, A地区扮演了中间商或中转地角色, 因此, 可以将定义进一步扩充到地区, 即指进出口货物通过第三国或地区转手进行的贸易。转口贸易活动体现着区际之间的经济联系, 包含着国际之间和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

俞仲根 (1993) 3认为中转地的经济环境建设对转口贸易至关重要, 这主要通过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 表现为自由贸易政策和金融自由政策的实施。转口贸易的主导产业是贸易业, 配套产业首推金融保险业, 其他配套产业主要包括航运业和船舵制造业、仓储业、信息业等。

Henri Pirenne (1927) 4指出, 8世纪起, 威尼斯成为国际转口的交通枢纽。致力于拜占庭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和欧亚国家之间的货物供应。“威尼斯的船只把其东面和西面临近地区的产品运到君士坦丁堡:意大利的小麦和酒, 达尔马提亚的木材, 环礁湖的盐。——带回拜占庭工业生产的珍贵织品以及亚洲供给君士坦丁堡的香料”。“海员们把数量越来越大的东方商品卸在威尼斯码头”, 到10世纪时, 威尼斯港的转口贸易活动已经达到异乎寻常的规模。李俊江、史本叶 (2004) 5认为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特点之一是转口贸易占绝大比重。仝菲 (2011) 认为, 纵观迪拜和香港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总结出的共通之处是转口贸易都曾作为其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李岚清 (1997) 认为, 我国保税区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国际转口贸易功能。

二、中国香港转口贸易分析

对外贸易一直是香港的经济支柱之一。1840年, 英国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占领香港。为方便进行国际贸易, 宣布香港为自由港, 并向商人出售土地, 修建基础设施。奠定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 香港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转口贸易优势得以保持。从表1可以看出, 近年来, 香港的转口贸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转口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维持在46%左右, 转口贸易的波动基本上和进出口的波动相仿。

香港保持转口贸易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区奉行的不干预政策。目前, 具体体现在“四个自由”上, 即自由贸易制度、自由企业制度、自由外汇制度和自由出入境制度。除极少数本地法律所明确限制的领域及行为外, 经济活动基本上不受干预, 享有高度的自由。

从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公布的2012年各地区经济自由度指数及排名可以看出, 香港以89.9分排名第一6, 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特区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制定经济运营规则、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及进行有限度的宏观调控。政府最低限度的干预, 既规范了经济运行秩序, 也大大提高了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效率, 使香港地区成为世界上高效吸纳要素流动的“洼地”, 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长期表现出转口贸易的优势。

在香港的转口贸易中, 中国内地扮演着重要角色。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货物出口货源地和进口目的地, 对中国内地的货物转口占当地进出口货物总额的50%左右。以2009年为例, 中国内地为目的地的进口占香港进口总值的46.4%, 为中国内地完成的出口占香港出口总值的60.9%。对中国内地的转口贸易占香港进出口总值的53.3%。2012年6月, 进口货物总量为322932百万港元, 其中来自于中国大陆的货物价值达到了147802百万港元, 占据了46%。

三、新加坡转口贸易分析

新加坡也是国际上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将近一半的货物出口是由转口贸易构成的, 转口贸易规模和占出口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 (见表2) 。

适中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口为新加坡转口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 新加坡已经开通了三百多条通往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海运线, 可以为近三百个海港服务, 2012年5月, 海洋总货运量为45524千吨, 总吞吐量为2793千标准集装箱;新加坡的陆路运输也十分便利, 目前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直通中南半岛;此外, 新加坡的航空运输很发达, 2012年5月, 国际空运货物总量为81679吨。新加坡还通过不断加强港口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 促进港口的电气化、机械化和电脑化程度不断提高。

积极拓展贸易伙伴和确立贸易合作关系是新加坡发展转口贸易的重要促进因素。已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新加坡设立了贸易机构。有许多国际和地区与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包括减免关税, 贸易互利等等, 还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税收协定等等, 由此, 不但提高了互惠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 也允许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转运和转口贸易。新加坡与国际商业、金融、航运货物组织等等建立了非常广泛的国际贸易网、商业信息网, 积极发展相关行业, 为转口贸易提供金融、保险和物流服务。

四、迪拜转口贸易分析

与香港和新加坡相比, 迪拜是世界第三大转口贸易港, 近年来的转口贸易规模也比较稳定, 但转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波动幅度较大, 2008年为25%左右, 2005年为40%左右。通过迪拜转口货物的主要地区是西南亚 (见表3) 。

与迪拜相比, 其他穆斯林国家在商业和贸易方面的限制较多, 同时基础设施、物流体系和金融服务尚不健全, 因此, 周边国家的商人愿意经迪拜转进或转出货物, 或者直接在迪拜的专业市场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现货和销售本国货物给中间商。2011年, 以商品的类别划分转口货物价值最大的是珍珠, 宝石和贵重金属等奢侈品, 达到了76.6十亿迪拉姆, 占当年转口总值的50%左右, 其次是机械设备以及消费品录音机, 电视和电子设备等, 价值29.6十亿迪拉姆, 占据了20%左右7。

迪拜作为转口贸易港口的其他原因, 一是地理位置优势。迪拜处于“五海三洲”中点的重要战略位置, 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和贸易枢纽, 其辐射面至中东、非洲、南欧和西亚达30多个国家, 在迪拜可以找到全世界各国家及地区的商人;二是经济政策及经贸环境优势。阿联酋经济政策开放、自由, 其市场长期稳定发展;转口贸易免关税;进出口均不实行货物配额限制等。

五、部分国家和地区转口贸易对中国内地的启示

我国一些省市在国际贸易中, 也出现将货源地为外埠的商品通过本地转出口和将进口商品通过本地再转往外埠目的地的贸易形式, 这些地区作为国际贸易的货物中转地和中间商, 使不能直接完成出口货物的生产地与不能直接得到进口品的消费地连接起来, 特别象北京在国际贸易中为外埠完成的贸易额占当地进出口额的比重多年排名第一。因此, 可以借鉴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发挥地区中转贸易优势, 更好地完成本地区发展商贸中心的目标。

从中国香港、新加坡和迪拜的经验可以看出, 国家和地区的转口贸易优势可能由多种条件决定。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是否处于各地之间的交通要冲或国际主航线上;是否具备开辟足够规模的海港或码头、货运站等条件;是否具有海洋运输、江河运输和国际陆路运输能力, 是否具有现代化的港口设施、以及高效率的物流服务等;

(2) 是否采取自由的贸易政策, 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 使中转费用不致过高;当地是否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保障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保证货物和贸易的安全和交易的公平等;

(3) 是否具有稳定的货物来源地和货物需求地或是否有腹地的支持;

(4) 该地是否既有足够发达和完备的金融和保险、信息等服务系统。

总之, 因地制宜, 主动利用已有自然条件和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 将有利于转口贸易优势的发挥。

摘要:研究世界其他地区的转口贸易模式和经验, 对于我国一些省市利用特殊贸易机会,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从香港、新加坡和迪拜的经验可以看出, 转口贸易优势可能由多种条件决定。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主动利用已有条件和积极创造新条件, 将有利于转口贸易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中转地

参考文献

[1]Customs Procedures in Dubai Rules of Ori-gi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eminar is launched---Eyeof Dubai New September 14th 2005.

[2]石瑞华.转口贸易现状及增长空间分析[J].时代金融, 2012, 3.

[3]金燕, 张京宇.国有企业对北京转口贸易优势的影响—基于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的调查分析[J].国际商务, 2011, 4.

[4]夏炎, 中国转口贸易现状与问题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0.

[5]周莹, 上海国际转口贸易发展方向研究,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0, 11.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8篇

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重要部分, 统筹城乡发展, 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城乡统筹, 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 “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镇, 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 让农村老百姓享受城市文明, 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城乡统筹, 提升城市对区域和农村的整体带动能力, 支持和带动农村发展, 促进城乡互动, 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的路径和空间发展模式

欠发达地区不能效仿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既要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 又不一味追求统筹城乡发展的速度。其首要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增强经济实力, 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1 城乡统筹的路径——以主体功能区划为抓手, 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划分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

作为欠发达地区, 要破解发展难题, 必须以主体功能区划为重要抓手。通过主体功能区划, 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人力资源和现状基础, 把市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镇、乡村等要素当成一个有机整体, 放在一个层面上, 用综合的观点、长远的观点, 从宏观战略的角度, 对市域空间合理规划。重点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生产力布局、城镇空间布局和生态保护, 从传统农业、农村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转型。

通过主体功能区划, 全力推进工业化。欠发达地区要全力保障工业基础的投入, 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工业上, 建设好工业园区这个发展平台, 才能引进更多更好的企业。

通过主体功能区划, 大力推进城镇化。欠发达地区的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和中心镇, 不仅是外出农民工回乡找到体面生活的地方, 还是农村生产资料的供应地农民生活的改善地。随着城镇的发展, 农村主要是农业的生产地, 并非理想的居住地, 留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还得就近的城镇来提供, 生活质量还得靠就近的城镇来提高。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城镇, 把农民工家庭在城镇安置下来, 把他们的消费潜力挖掘出来。

2.2 城乡统筹的空间发展模式——强化中心、集聚发展, 引导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和中心镇集聚

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 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薄弱, 只有通过集中布局集聚发展, 集中力量培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极核, 以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 结合重要交通干线布局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 引导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和中心镇集聚, 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 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镇集中, 实现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 带动区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通过加快中心镇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引导企业向中心镇工业园区集聚、人口向中心镇集聚, 提高产业人口集聚水平, 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商贸繁荣的良性发展, 提升中心镇的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通过区域中心 (中心城市和中心镇) 的发展, 提升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特别是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2.3 城乡统筹的支撑系统——政策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

要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 除了欠发达地区的自身努力, 还必须从区域外部提供支撑系统, 特别是配套政策和资金扶持。从国家层面来讲, 我们已经在西部大开发、支援新疆、支援西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主要是在以下几方面:

⑴制定扶持政策, 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

⑵为发达地区提供人才支援。包括选派发达地区干部到欠发达地区任职挂职、培训地方干部和技术人才、培训劳动力等。

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

3 廉江市城乡统筹与空间布局规划

3.1 区位特征

廉江地处粤、桂两省区交汇处的粤西地区, 位于湛茂城市经济圈和南宁—防城—钦州—北海城市经济圈的结合部, 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市相邻, 也是粤港澳经济圈与北部湾经济圈的接合部, 北靠大西南, 面向东南亚, 与越南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具有一定的地理区位优势 (见图1) 。

2008年廉江全市生产总值134.10亿元,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54.28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44.15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35.67亿元,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40.5:32.9:26.6;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763元。

廉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总量小, 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低, 中心城市和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低;干部群众中落后的思想观念。

3.2 空间发展模式:点轴带动, 梯度开发

由于廉江的自然地形是南部沿海地区为台地平原、中部地区为平原丘陵、北部地区为低山丘陵的自然分异, 人口和产业主要集中于南部沿海和中部地区, 市域中心城市 (廉城) 位于市域中部, 廉江市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布局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 实施梯度开发, 重点开发南部沿海地区, 优化发展中部地区, 重点保护北部低山丘陵地区, 实现市域协调发展。

根据廉江市城镇空间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以及未来城镇发展的趋势判断, 在未来10年, 廉江市城镇空间格局仍呈现为中心极化向点轴开发过渡的极化扩张模式。根据廉江的实际, 宜实施集聚发展型战略模式。即以廉城和安铺 (含横山) 为区域中心, 良高线 (良垌-廉城-石岭-雅塘-青平-高桥) 、遂石线 (遂溪-廉城-河唇-石角) 、廉高线 (廉城-安铺-营仔-车板-高桥) 等发展轴为重点, 形成产业、人口、经济集聚的产业走廊和城镇密集地带, 抓南部带北部, 促进市域协调发展。

3.3 主体功能区划:构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 根据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结合廉江市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 将廉江市域划分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域。

南部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区域) :南部沿海地区以台地和平原为主, 西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南临北部湾, 包含安铺、横山、营仔、车板、青平、高桥六镇, 区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含水域) , 区域人口约54万。以创建广东廉江北部湾海洋经济区为契机,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与临港工业, 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强化产业聚集,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 营造适宜创业发展的生产环境。构建以安铺 (含横山) 为市域副中心, 渝湛高速公路、325国道、沿海公路为主要联系轴的南部沿海城镇密集区和“海洋经济与新型产业圈”。

中部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 :中部地区以丘陵台地为主, 包含良垌、石城、新民、吉水、石岭、石颈、雅塘、河唇南部、城南、城北、罗州等八镇三街, 区域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区域人口约78万。以资源型加工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 营造适宜创业和适宜生活居住的城镇环境。构建以廉城为核心, 廉坡线、廉龙线为主要联系轴的中部城镇密集区和中部“文化、生活、生产、服务圈”。

北部主体功能区 (限制开发区域) :北部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 包含河唇北部、塘蓬、石角、和寮、长山五镇, 区域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区域人口约30万。以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为发展重点, 严格限制工业发展和破坏生态的开发建设, 保护饮用水源。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以塘蓬为中心, 省道S287、县道X687、县道X672为主要交通联系的北部“生态农业与休闲度假旅游圈”。

三大圈层错位发展、集聚发展, 圈层之间良性互动,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模式。

4 小结

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存在比发达地区更多的不利因素。一方面, 要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 做大经济总量, 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 又必须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

欠发达地区首先应该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调研的基础上, 以主体功能区划为抓手, 合理确定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科学规划工业区和城镇中心, 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强化区域中心 (中心城市和中心镇) , 引导生产要素 (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向区域中心集聚, 提升区域中心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欠发达地区的自身努力, 加上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 在区域内外合力的共同作用下, 突破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瓶颈,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 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摘要:城乡统筹作为国家战略, 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欠发达地区要推进城乡统筹, 其路径就是以主体功能区划为抓手, 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按照强化中心、集聚发展的空间模式, 引导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和中心镇集聚, 同时依托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突破发展瓶颈。

关键词:城乡统筹,路径和空间发展模式,主体功能区划,强化中心, 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倪鹏飞, 骆克龙, 李高产, 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双赢:以成都为案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许鲜苗.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张伟.试论城乡协调发展及其规划.城市规划, 2005, (1)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9篇

(一) 美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模式

1929年,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 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 从而使住房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从那时起, 美国历届政府都很重视住房问题, 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在住房保障方面, 美国最具特色的是通过立法保障来实施各项措施。为了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和贫民窟问题, 美国先后通过了《住房法》、《城市重建法》、《国民住宅法》等, 对住房保障作了相应的规定。

美国住房保障内容可以概括为:扩大房屋抵押贷款保险;提供较低租金公房。《住房法》规定, 政府必须为低收入者提供较低租金住房, 其租金一般不到私有住房租金的一半;提供低息贷款建房:《国民住宅法》规定, 政府提供低利息贷款, 鼓励私人投资于低收入家庭公寓住宅, 建成后的住房, 优惠提供给因城市重建或政府公共计划丧失住所的家庭;提供房租补贴。家庭收入为居住地中等收入80%以下者均可申请此项补贴;帮助低收入家庭获得房屋所有权;禁止住房方面的种族歧视。

(二) 日本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模式日本土地大多为私人所有, 住房价格

基本上由市场决定。但为使大多数人能够“居者有其屋”, 日本历届政府遵循“保低放高”的原则。所谓“保低放高”, 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或优惠住房贷款, 保证中低收入者能买得起房或者能租得起房, 而高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则由公开市场解决。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立法对地方政府兴建廉价住房等提供实物、金融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以实现改善国民居住条件的目的。日本政府在支持兴建廉价住房方面的主要做法是:中央政府出资鼓励地方政府兴建住房和收购住房, 然后再以较低价格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者。依照《公营住宅法》, 日本中央政府要为地方政府兴建用于出租的住房提供财政补贴。其中, 新建住房费用由国家补贴一半, 翻修住房费用由国家补贴1/3。

1955年, 日本政府在《公营住宅法》的基础上又出台了《住宅公团法》, 为以政府为主体直接出资兴建住房提供了法律依据。按照该法律, 日本中央政府出资组建了住宅公团, 负责在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城区改造和建设住宅, 并出售或出租给一般收入者。

为进一步改善国民居住条件、促进城市建设, 1960年日本又制定了《居民区改造法》。根据该法律, 各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区改造时, 可得到中央财政的补贴。拆除危房、搭建临时住宅所产生的费用由国家资助一半, 新房建设、收购平整土地所产生的费用可得到国家2./3的补助。

此外, 日本政府还通过为购房和建房单位和个人提供低息贷款来解决国民住房问题, 还通过减免所得税、赠与税和房屋登记许可税等政策措施, 鼓励国民购房。

(三) 新加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

模式

新加坡是世界上居民住房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有许多特色:制定长远规划, 政府出资建房。1960年成立了房屋发展局, 专门负责住宅建设的计划安排、施工建设和使用管理。在其主持下, 新加坡每5年制定1个建屋计划。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新加坡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 还以低息贷款形式, 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

实行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允许动用公积金存款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 不足部分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

购买组屋的条件十分严格。有房居民不能购买组屋;无房居民每户只可买1套组屋, 1个家庭只能拥有1套组屋;居民购得组屋后, 5年之内不可出租, 5年之后允许腾出半套出租, 但房主必须与房客合住;住满10年后, 才可出租整套组屋。买卖组屋必须提供翔实的资料, 如果发现虚报, 将面临高达5000新元罚款或6个月的监禁。

(四) 中国香港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模式

香港政府于1954年开始实施公共房屋计划, 为中等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住房屋 (公屋) 。始建于1961年的政府廉租房, 用来满足居住条件欠佳的低收入家庭的需要。

1972年, 香港政府开始“10年建屋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要在1973-1982年的10年间, 为180万香港居民提供设备齐全, 有合理居住环境的住所。1987年, 香港政府推出1987-2001年长远房屋策略, 其主要目的是扩大重建计划、确保所有家庭都获得合适的居所, 以及协助市民自置居所。这一时期, 在房屋政策上, 政府从兴建出租单位为主改为鼓励居民自置居所为主, 强调确保所有家庭都获得合适的居所, 更着重公屋资源的合理分配。除了改善公屋质量外, 针对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 通过多种方式, 资助中低收入阶层置业。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发生巨大变化, 香港楼价大幅下调, 房地产市场严重失衡。针对这种情况, 2002年11月, 香港特区政府发表房屋政策声明, 为房屋政策及施政方针重新定位, 表明政府今后将集中资源, 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租住公屋, 并退出作为发展商的角色, 停止兴建和停止出售政府资助的各种公营房屋, 以及大幅减少在整体房地产市场所占的供应比例。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模式的启示

(一)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模式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制定公共住房政策以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权益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 但在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的设计、选择上, 不同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类型、住房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国情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作法和经验。比如, 在住房补贴的方式方面, 各国国家的住房补贴政策都经历由住房建设补贴 (补砖头) 向房租补贴 (补人头) 的转变, 但香港地区却是一个特例, 香港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至今还基本实行“补砖头”的并妥善解决中低收入住房的地区之一。

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 (地区) 有很大的差距, 这就决定了我国住房市场运行的环境、公共住房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与其他国家 (地区) 都不同。因此, 在设计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模式和实施方案时, 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 (地区)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的现成模式。

(二) 政府必须作为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的主体

由于住房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价值大、使用期长, 以及住房市场所存在的缺陷, 使得众多的中低收入家庭不可能通过市场来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发达国家 (地区) 的实践证明, 政府必须介入居民的住房问题, 并作为公共住房供应的主体。在我国, 近些年各级政府对住房问题的重视, 更多的是集中在将其作为一种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来关心和支持。随着住房制度改革进程的加快, 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从指导思想上高度重视住房保障, 把住房问题既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要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方面加以安排。政府作为一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者, 担负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职责, 理应成为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

(三) 住房保障制度应该有相应的法规保障

1998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但后来住宅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我们改革的方案设计轨道, 最明显的标志是经济适用房投资占住房投资比重越来越小。统计结果显示, 2005年,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住宅投资都有较快增长的同时, 经济适用房投资非但没有增加, 反而继续大幅下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和我国缺乏一部《住宅法》是有密切关系的。由于没有法律规定与约束, 地方政府便尽可能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商业开发, 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各种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而公共住房建设却被忽视。所以,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住房保障法规非常有必要。只有住房保障法规的建立, 才能给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廉租房供应政策及租金货币化补贴政策等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持, 从而保证我国住房保障体系顺利运行。

(四) 住房保障需要有专业化的管理机构

在许多国家 (地区) , 公共住房的管理运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求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例如, 香港公共房屋计划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是自开始兴建公共房屋以来, 就有相应机构专门负责公共房屋事宜。与香港公共房屋相关的机构有房委会和房屋协会。以房委会为例, 房委会是法定的决策机构, 负责推行香港公营房屋计划, 策划和兴建公营房屋, 把公共房屋出租或出售给低收入人士。在公共房屋的发展中, 香港房委会不仅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着力建设有效率的公共房屋社区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还尽量争取各项配套设施的同步完成, 并通过对公共房屋进行持续的维修、改善和重建计划, 提升公共房屋的居住条件。

(五) 采取多项措施保证保障性住房

使用的公平性

政府是基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而介入房屋市场, 满足那些市场不能为其提供基本住房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政府在房屋市场扮演的补漏者角色, 决定了其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 筛选出有真正住屋需要的家庭作为资助对象。

以香港的租住公屋为例, 香港房屋政策规定, 有关申请人只能享受一次福利政策。申请租住公屋的家庭需要在公屋轮候册上登记, 并要接受家庭收入和资产审查;房委会每年检讨轮候册收入及资产限额, 以确保限额配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并确保真正有需要的人才符合资格申请公屋。早期对于租住公屋的住户, 并没有设定受资助者经济状况改善之后, 是否要迁出公屋。从1987年4月起, 房委会规定在公屋居住满10年的租户, 须两年一次申报家庭收入。不申报收入或家庭收入超逾所定限额的租户须缴付额外租金。1996年6月进一步实施维护公屋资源合理分配政策, 收入和净资产值超逾所定上限或不申报收入和净资产的租户, 须缴交市值租金并于1年内迁出所住的公屋单位。

(六) 完善政策性金融, 支持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 上海市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 在全国率先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并逐步在全国推开。这一制度作为我国城镇住房融资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对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和推进住房货币化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还不够完善。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职工只有在购买住房, 离、退休, 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等几种情况下, 才能提取住房公积金。这就意谓着大量无力购房的低收入家庭, 面对虚高的房价, 从根本上丧失了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机会。因此, 为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中的作用, 需要拓宽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渠道。

摘要:如何制定适当的公共住房政策, 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 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各个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的情况, 采取了多种政策和措施。其中, 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这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模式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中低收入,住房,供应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华, 刘国栋.基于和谐的住房保障制度研究:一个国际比较的视角[J].济南大学学报, 2007 (3) .

[2]、王坤, 王泽森.香港公屋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住宅与城市房地产, 2006 (1) .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10篇

他解释说,公司出售的腰果产品,其原料由国内农民供应,大部分来自印尼东部地区的巴厘省、西努沙登加拉省和东努沙登加拉省。“每个月我们加工60 t腰果。公司定下指标,年底加工的腰果可增至每个月100 t。”

鉴于使用当地腰果制成的加工品受到一些国家消费者的青睐,亚伦希望印尼成为优质美味腰果的生产国并获得世界的认可。

East Bali Cashew是中小型的腰果加工企业之一,曾荣获美国国务卿颁发的“2015年卓越企业奖”。从1999年起颁发的“卓越企业奖”,其获奖提名者应为负责任的企业领导者,比如对运营地点当地的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以及创造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美国驻印尼大使布雷克称,EBC公司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印尼中小型企业。现在雇佣350名劳动力的这家企业已协助周围地区居民提高社会福利,以及给当地大部分为腰果农的居民引来投资机遇。East Bali Cashew(EBC)把当地腰果加工成不含麸质、素食、非胆固醇的腰果产品。

(摘自印度尼西亚《商报》,2016-04-06)

发达国家和地区 第11篇

德州仪器(TI)将于9月初相继在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及地区启动堪称公司最大规模的全球性培训活动——MCU Day,此举将把在业界深受欢迎的“430 Day”进一步推向深入,同时加入更丰富的内容,为广大客户提供有关TI各种创新型、智能化、低能耗MCU解决方案系列的技术信息。

MCU Day是一项为期一天的免费技术培训活动,内容涵盖TI各种微处理器(MCU)产品系列,如MSP430TM超低功耗MCU、TMS320C2000T实时MCU、基于ARMCortex-M3的StellarisMCU以及基于ARM9的OMAP-L1x应用处理器。所有活动参与者都将获赠一款Piccolo迷你仿真套件。

此外,由TI分销商主办的此次活动还将为参与者提供使用TI最新MCU及工具启动其开发工作的各种技巧。

上一篇:工作步骤下一篇:计量技术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