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24-06-13

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精选12篇)

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1篇

人文教育是指以传授人文科学知识为主, 培养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对人与人的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并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以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 对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价值取问、审美体验等都有着决定作用, 它不但深刻影响着人类精神生活, 而且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对技术的驾驭亦有重要意义。

在中、小学课本中, 可以直接接触有关人文精神的科目是思想政治。因此, 在政治教学中, 强化人文意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 这是改革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教育教学现状:人文精神的缺失

长期以来, 人文教育在我国一些地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多少存在着明显的功利色彩。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 家长形成了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 从而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高中—大学—社会精英”成了家长心目中唯一的成材模式。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 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 一些学校人文教育形同虚设, 人文精神的丧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些学校认为学生只有学好数理化, 考上名牌大学, 才能走遍天下。结果, 文科生不懂自然科学, 理科生不重视人文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之间严重脱节, 科学教育缺失了科学的真正精神。

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国度, 将是社会道德感的约束力量在丧失,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 对人类和社会终极价值极端漠视的国度。如果地震等自然灾害再次来临时, 我们就可能再也找不到英勇救出两个同学的9岁小英雄林浩, 救出了7个孩子的14岁小英雄童世强……灾难来临时自顾命逃的“范跑跑”就可能多起来, “怕死有理, 逃跑无罪”的谬论将会甚嚣尘上。长此以往, 我们的国家将会“不打自垮”。

三、在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近几年中国高等院校一直在扩招, 但是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毕竟还是少数幸运儿, 中学乃至小学教育的现状对公民的素质影响很大。政治课有效地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连接起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通过时事政治, 给孩子们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 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世界, 并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尊重公理等人类品质, 接触和认识生命神圣的个性尊严、自由无价等观念, 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可是翻开前几年的高中政治课本, 很难见到与时事政治密切联系的文章, 大多数已经老、旧, 感受不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尤其没有超越一国一界去看世界。

这样的政治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上这些现象, 我们很多老师努力地进行改变。虽然成效不大, 但从没放弃。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教师们有了能自主选择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条件, 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校本教材, 这些对都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中学政治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将课本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 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课本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 以人文精神传递课本知识, 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让人文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可以介绍政治、经济、文化信息,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介绍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 以及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人生使命感。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 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听讲, 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在教学中应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实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同时,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 使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基础力量。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 堪称楷模”, 即要求老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例如, 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不囿于陈规的创造精神、对人生与社会的点滴评价等, 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教化作用, 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文教育的成效, 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有效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另外, 部分学生考试失败后会存在心理障碍。因此, 教师还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多给学生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

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2篇

一、贫困学生思想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

(一)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偏差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忙于事务,只注重为贫困学生经济援助工作,忽视了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辅导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统的教育方式,现在贫困学生工作是以经济扶贫救困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实用;也有的人认为可以忽略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给每个贫困学生的钱发够了,经济关怀就是人文关怀,贫困学生也不会出现什么思想问题。这些都反映出部分辅导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存在偏差。不仅一些老师如此认为,就是某些贫困学生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讲大道理,不能为贫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上的扶持才是最大的人文关怀。

(二)贫困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热衷于满足贫困学生的经济需求,较少关注贫困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事实上,贫困学生除了经济上需要帮助,思想上也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其他学生要多,除了要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外,更要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帮扶、精神帮扶。他们希望得到集体的温暖,又害怕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希望得到更多同学的关心,又怕与别人交往;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持,又缺乏勇气。因此,如何营造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让贫困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培养起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对贫困学生实施经济援助,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问题就算解决了。事实上,贫困学生除了有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以外,各种心理压力也是贫困学生面临的大问题。有的贫困学生因生活拮据,总是为自己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而发愁担忧;有的为了不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困境,很少和同学、老师交流交往,害怕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消沉地对待生活,宁可生活很艰难,也不接受贫困补助;有的担心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愧对含辛茹苦的父母。各种压力使得他们焦虑、紧张、不安和恐惧,有的甚至出现焦虑不安、忧愁烦躁和抑郁等情绪障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和障碍,给贫困学生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否则,经济帮助再多也无济于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一)人文关怀是关心与呵护

在高职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突显人文关怀,是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细心呵护,这一呵护不仅仅是“送钱送物”进行“物质扶贫”,更重要的是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扶贫”。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关心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有进步多鼓励,有困难及时解决,有困惑及时排除。尤其是多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多与他人交往,启发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勇气。

(二)人文关怀是理解与尊重

在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和人格完善的善意扶持,使他们活得有尊严。经济上的扶持是必需的,但如果他们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再多的经济援助也不会打动他们的心,反而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采取拒收的过激行为或对别人的经济援助不屑一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体现在对贫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方式,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分析暂时的困难,理解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错,更不能说明自己没有能力。通过情感上的理解,使他们感到温暖,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人文关怀是教育与引导

贫困学生经济困窘,对就业前景担忧,加之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扶助力度不足,一些贫困学生把他人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缺乏感恩意识。因此,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感恩教育入手,引导他们以感恩之心接受他人的关怀;引导他们找寻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知恩图报的道德情怀,并懂得回报他人和社会;引导他们消除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引导他们变资助为自助,激发热情和勇气,争做生活的强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引导是最大的人文关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人文关怀的措施

(一)提升贫困学生的道德素养

贫困学生生活在家境贫寒的环境中,过早学会了坚强面对社会生活,他们中大多数人具有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思想波动较大。因此,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应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一是在经济关怀的同时不忘道德关怀,引导他们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在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发现其优点并给予肯定,如他们大都学习态度端正、吃苦耐劳、生活俭朴,做事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三是选拔一部分贫困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树立先进典型,让他们感受到被人重视的自豪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逐步在交往中体会到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自我。

(二)满足贫困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最多,在与贫困学生的心理交流中,及时实施心理辅导是对贫困学生最好的关怀。贫困学生的心理困惑比其他学生多,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化解,若我们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多一点心理关爱、多一点心与心的交流、多一点心理辅导、早一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其一,帮助贫困学生消除焦虑心理。贫困学生的内心焦虑、错综复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帮助贫困学生化解心理焦虑,这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其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为有相同心理困惑的贫困学生进行系列团体辅导,如贫困学生成长辅导小组、自信心训练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小组等,通过组织团体辅导与行为训练来解决他们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其三,结合贫困学生的实际建立预警机制,对存在个性心理问题的同学,选出特别的样本进行追踪研究,一旦发现异常现象,立即组织专门的访谈和辅导,由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解除他们的困惑,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心和温暖。

(三)满足贫困学生的精神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发挥信息优势,因势利导地开展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入校时对每一名贫困生进行调查,及时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精神上最缺什么,以便有针对性地利用报刊、互联网等,为学生们提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空间,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通过网络聊天、学生网站等与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最短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一个互尊、互爱、宽松的氛围,让贫困学生多一些感恩的体验,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任关系,引导他们从身边事情做起,学会接纳,自信地直面贫困。

(四)满足贫困学生的交往需求

在交往问题上,贫困学生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强烈的交往欲望,另一方面又怕遭到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往往想参加集体和社交活动,又因担心而远离集体活动,形成行为孤僻、冷漠的封闭心理,甚至会导致信心丧失、自我拒绝等自我意识的偏离。因此,满足贫困学生的交往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辅导员改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对贫困学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改为以“以情感人”的情感教育。无论是与贫困学生交谈,还是处理贫困学生的问题,都要从情感入手,以善意的情意感化他们,让他们在温暖的情感中接受教育。第二,积极发挥学生中的党组织、团委、社团、班级、宿舍的作用,开展各种心连心活动,努力营造对贫困学生理解、尊重、信任、关怀的和谐集体氛围,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助人为乐、和谐融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第三,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主题会、演讲比赛、文体活动等,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在活动中体会人与人的关怀,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帮助贫困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建立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当好贫困学生的四种角色

贫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通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降低、解除贫困学生思想障碍。这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满足贫困学生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解决贫困学生思想觉悟方面的问题,而应贴近学生的发展,从贫困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状态出发来做思想工作,重视被教育者的整体发展和心理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当好四种人:一是做贫困学生的知心人,努力贴近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种手段,要让贫困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二是做贫困学生的贴心人,解决贫困学生当下的问题,如经济、学习的实际困难和心理困扰等,给予指点、关怀。三是做贫困学生的引路人,关心他们的未来,为他们的职业规划当好参谋,让他们意识到成才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也要注重对健全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训练。四是做贫困学生的同行人,一个优秀学生的成长是在一个环境中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贫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路同行,一次谈话、一句问候、一次关怀、一次帮助、一次鼓励给贫困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六)组建贫困学生的互助社团

组建互助社团。第一,心理互助。互助社团作为一个有亲和力的组织,为贫困学生搭建了一个互动、互助的平台,他们遇到的困难可以互助解决,有心理话可以相互倾诉,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相互交流,有困惑可以互助解开,为了相同的目标相互勉励。第二,信心互助。定期举办会员主题沙龙和讨论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会员在讨论会上可以畅所欲言,在讨论中不断提高认识,树立自强的信念。第三,能力互助。通过举办各种小型活动,如组织各种学习竞赛、人际礼仪表演、勤工技能竞赛等,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展现自我,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特长,在活动中互帮互学,提高社团干部及会员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交际能力。第四,经验互助。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如学习方法技巧交流会、面试技巧培训、创业技能培训等,锻炼其人际沟通和实际工作能力,并让他们从实践中领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七)增强贫困学生的自强能力

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贫困学生自立自强、自我发展为基点,如果不能激活贫困学生的自强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再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在学校期间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为走入社会打下基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重点开展对贫困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帮助他们冷静地分析困难,引导他们勇敢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让他们意识到年轻时贫穷的经历是一种很好的历练,变压力为动力,形成坚韧、乐观的性格。其次,开展互帮互学活动。通过贫困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相互了解身边还有很多相同困境的同学,相同的话题、相同的目标使他们在言传身教中体验其他同学是如何面对困难和如何自立自强解决困难的,感受榜样的力量、精神的鼓舞力量,营造“自立自强光荣”的氛围,激励他们走出困境。最后,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学习竞赛、创业大赛等,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培养他们靠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试析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政治教学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可以说脱离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的培养,会出现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现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责无旁贷。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怎样进行人文教育呢?

人文教育在本质上乃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这是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之一

中国传统教育就蕴含着“滴水之恩要作涌泉相报”,“做事首先学会做人”这些理念。

现代教师也应关注学生感恩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取得是自己汗水的结晶,但和老师、家长的教育分不开,和国家为我们创造的条件分不开,要有感恩之心。八年级讲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怎样交往时,我会布置这样的作业:每天写一句心灵感悟,这些感悟主要来自别人给予的关爱或帮助,内容或者是“今天我的同桌教会我一道数学题,我好感谢他。”“今天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批上你有进步的批语,我好高兴。”,或者是“昨天晚上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通过思考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在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并且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值得感谢的东西,欣喜地看到原来天空是那么蔚蓝,阳光是那么灿烂。统计数据表明,从小受到感恩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快乐指数要高得多。这样的训練将使学生内心充满阳光,不把“感谢”遗忘在尘封的角落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变得宽容,变得友善,勇于战胜人生征途上的艰难险阻。

二、在教学中以人为本“授人以渔”, 这是人文教育的最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就要求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结合贯串到所有课程教学中去。是“灌输知识”,还是“点燃火种”?如果获取知识仅基于实用、求职、甚至功利的目的,那么就会失去知识的内涵和魅力,其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无文化的人。教会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其适应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也是我们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例如,分析评价任何事物时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会适时安排一些讨论来训练学生。学生带手机你怎么看?怎样对待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等,在对这些问题讨论中,学生学会了辩证思考。在未来生活中,他们会做出理性判断,至少面对挫折,他们会积极应对,争取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结合贯串到课程教学中去,不仅可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且学会用联系的、变化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发挥思想政治课时代性强的特征,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挖掘人文教育的素材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就政治讲政治,学生听了根本没有兴趣,课堂氛围也显得沉闷。如果引导关注社会,谈时事,关心身边的人和事,那么,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让学生谈诸如:钓鱼执法、躲猫猫事件、安阳最牛彩民中3、5亿奖金等,以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自己家庭变化奔小康等话题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活跃,课堂气氛也显得异常热烈,无疑,这样的课也必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学生无形中也接受到怎样观察和分析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方法观和价值观教育。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往往比单纯讲授课本上内容效果还要好。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小品表演、辩论会等活动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常用途径之一,这也是很多关注人文教育的老师的共识。当然,人文教育的贯彻离不开国家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离不开教师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施。

探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第4篇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认识和反省,能够区别于其他物种,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人文精神一说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普遍指人类对于人性、真理、生活的追求。它体现了人类的自我关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尊重。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进步中所凝聚出的思想结晶。虽然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它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一切以人为本,是一种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

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重点培养的对象。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将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艰巨使命。人文精神能够为生活、为生命的指出前进的方向,是一门高深的生命哲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目光长远的表现。学生毕业后,不论是战斗在各个领域的精英,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人文精神都将对他们有所帮助。在一个人漫长的生命中,人文精神会成为人的旅途向导,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上,人文精神是整个民族立足于世界的重要支撑。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意义非凡。

三、高中政治教学与人文精神的现状

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一般都不会注意到人文精神培养这一块,日常教学纯粹是为了政治教学,基本不会考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精神。高中政治教师虽然或多或少了解人文精神,但是碍于最终高中的限制性,都会把精力都花在考纲内容的讲解上。而作为学生,整天在学校学习各种学科,对于人文精神接触较少,缺乏一定的认识,很难明白人文精神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人文精神,导致了在现代高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空缺,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自我,对世界的不够了解。问题普遍存在,需要做出改变,寻求突破。

四、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

(一)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在课前预先熟悉一下课本内容,发掘出隐含在课本中的人文部分。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课前花时间为学生准备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精神元素。切记一定要和当堂课的内容有关,在引入时要自然,万万不能生搬硬套,给学生一种为了引入人文精神而特意引入的感觉。像“生活与消费”“、生产与发展”等一些章节,本身与人文并没有多少明显的联系,在这些章节的讲解中如果过于追求人文精神的渗透,强行扯太多人文因素,会给人以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反而影响了正常教学的效果。

(二)把人文精神和教材内容相结合

人文精神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其实有很多章节都有明显的关联,把人文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结合起来其实并不难。像讲到“公民的政治生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内容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恰恰以人为本就是人文精神最主要的三大内容之一。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身就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只是在编辑教学文本时把人文精神收敛了一些。高中政治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挖掘,发现课文中的人文部分,把人文精神和教材内容良好的结合起来。真正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人文主义思想。

(三)鼓励学生在课后学习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是一部分,一定要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主动去学习人文精神。其实现在的高中生,绝大多数对人文精神知之甚少。在课上被动的学习一些皮毛并不能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方面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查找资料,进一步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人文知识感到渴望时,才能更好地在高中渗透人文精神。

(四)开展人文精神主题活动

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下,基础年级的课时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富余,教师完全可以在学期中间挤出一两节课专门用来开展一些人文精神主题活动。举办活动,正好符合年轻人好动好热闹的特点,教师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有规律的尽可能多展开一些这类活动,形式要多样,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领导要鼓励政治教师多多开展此类活动。

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实施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对人文精神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当好指导者的角色,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学校领导方面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三方共同努力,推动人文精神在高中政治教学领域的普及和渗透。

五、结语

人文精神听起来很飘渺玄乎,但是它是每个民族特有的灵魂面貌,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介绍、分析、研究各种近现代政治巨人的思想精神。在高中政治教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来就应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之中。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明白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实践、拓展。

摘要:高中政治既是一门必修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它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本文将着重探讨高中政治教学中挖掘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分析 第5篇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度不断的加深,中学教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期望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人们对此的重视越来越深刻。本文通过分析终须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从而提出强化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教育作用的具体措施,以望提高中学思品德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人文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47-01

1.人文教育的思想内涵

1.1人文主义。人文教育来源于人文主义。世间万物都是通过人为主义衡量的,其更加重视对善与恶的分辨,重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国的“人文主义”中的人,是社会主义的人,群体中的人。其从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出发,认为个体的感情、需求、义务等都必须以社会和群体的感情、需求为前提。在教育中的体现为对人理性的培养。

1.2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文教育主要追求的价值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人文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人们更加注重“平等、民主”的理念,在对道德修养的培养上,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个性,追求平等公平的精神世界。

1.3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如何做人。其目的在于对思想道德培养,从本质上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重视人在发展过程当中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的发展。在重视个体自由发展的同时,又强调了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人既要对自己负责,还需要对社会、对自然负责。作为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肉体、心理、智慧等进行全面塑造的同时,还强调了人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协调统一。

2.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就目前而言,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的健全,教师普通重视对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略的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缺乏人文教育的思想品德教学不符合教育机制的改革,更是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对此笔者在下面提出了四个强化思想品德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教育中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目前中学教育围绕人文教育相继开设了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教育课程,就这些人文教育课程而言,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内容已经十分的充足,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实际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不难发现中学生出现暴力行为、偷窃行为以及更为严重犯罪行为频繁的出现在各大媒体新闻当中,这反应出中学实际的人文教育内容偏向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目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人文教育需要进一步内化为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教育教材只是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工具,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将认识理论转化为对思想素质的培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让人文教育实际的反应在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确保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2.2深化思想品德中人文教育的理念。“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应以该遵循这样的理念。人文教育的实现是建立在是思想品德课堂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教材知识是实现人文教育的主要工具。人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实际性。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当中,应该改变以往单调乏味、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以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出发,认识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育措施。让人文教育很好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使得整个思想品德课程更加的务实科学符合社会时代进步的需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实现课堂的人性化教育。实际上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现的主要途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沟通、实践、互动来实现的,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人文教育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发展。

2.3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实现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就必须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水平。教育者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的巨大,其人格魅力、人生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形象。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坚持人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方向,正直做到为人师表的典范。

2.4构建人文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人文教育的辅助措施。学生只有在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当中,才可以有效的接受人文教育的内容。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建立一系列符合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学生至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此外,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对人文教育的积极性。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可以通过多种休闲娱乐方式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这导致人们很容易迷失在对欲望的满足上面,忽略了对优势品格的追求。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转型阶段,是基本人格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物质生活诱惑,青少年很难与之抗衡,容易迷失在其中。对此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显的尤为重要,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的自治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最后还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新事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善良正直的灵魂,得以接受正确的信息,确保在未来人生当中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之上。

参考文献:

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一、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自我教育和教育相结合即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应该从学生这一教育主体出发,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激发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情绪,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主体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的积极作用,同时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使个人的思想认识、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社会的思想要求相一致,使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突出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得以成长,同时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作用

对周边环境融入性强、对自己向往的人群模仿性强是当前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因此,塑造优秀班干部等典型,使其发挥模范效应,在学生的周边环境中营造出人人求上进的气氛,可以明显提高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党员、班级干部等影响力比较大的学生代表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典型是学生中的一员,能够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能深入学生群体,在学生中影响力比较强,其他学生也会模仿和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因此,学生党员与班级干部能否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自己是否有正确的认识、是否积极刻苦都会给身边的学生带来相应的影响,尤其是学生党员,更应该奉献自己,积极地表现出无私和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要想使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成果,关键还在于模范先进学生与教育者的密切配合。

三、教学中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的灵魂就在于它能唤醒一个人的心灵,而不仅仅是传递文化的过程,这也是教育被称之为教育的原因所在。”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可以形容为化蛹成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真情息息相关。高职学生的特殊就在于他们多是农村孩子,普遍具有缺乏自信心、没有学习积极性、没有明确的目标等特点,而对自己未来的一线生产工作又充满着好奇和未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他们生活成长的环境这一角度出发,维护好他们的人格尊严,积极地指导和引领他们的大学生活。首先是要建立起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认识到,21世纪的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世界加工厂”,“中国创造”取得显著成果,高职教育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景,鼓励学生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向着成功的方向积极迈进。

四、关怀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比较,具有知识基础薄弱、自我约束力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等特点,这是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更加热爱高职学生,执着地完善和发展学生,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更强。高职学生具有不同层次和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意识到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不同之处,对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困难更应该具有耐心跟热情,关心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与败,使高职学生愿意与自己分享心得,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使高职学生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五、班主任工作落实到位,学生是教学根本

曾有调查显示,高职学生中有超过七成的学生渴望班主任的关爱,而能够满足自己与班主任沟通交流愿望的学生却只有五成。班主任在落实学校管理等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真实感受,积极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问题,指引学生的人生发展。

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转变思想观念。一是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和当代职业教育等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掌握管理高职学生的方法;二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加强自身学习。教师处在学校这样良好的环境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远程教育、学校的教学研讨会等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其次,学校应该努力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学校之间应切实加强合作以及交流,实现师资的充分共享,使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总体而言,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培养个人的人文关怀意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文.人文话语与历史的抉择[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

[2]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9).

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7篇

一、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实施人文教育的意义

1.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实施人文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我国的中职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然而一方面由于许多中职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他们底子薄、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由于人文教育课程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少数中职学校并不十分关注学生人文教育的问题, 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 从而助长了学生乃至教师轻人文学科的价值取向, 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非常普遍, 深深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优化发展。由此, 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而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全方位综合素质的人才, 已成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

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 也是人文学科, 它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 因此需要与人文精神结合。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文素质中占首要地位, 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中职思想政治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就是和专业培养目标联系紧密, 这就决定了中职思想政治课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教育。中职思想政治课本身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 诚信、艰苦奋斗、豁达、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在教材中都有直接体现。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课, 教育中职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和“建功立业, 为民造福”的正确职业动机和择业观念, 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明“理”、动“情”、笃“信”、导“行”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达到知情统一、知行统一。

三、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1. 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切入点, 准确捕捉人文思想。

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藏着人文思想的深刻底蕴。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讲授的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职业观、择业观, 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养成教育、就业指导。其中, 职业道德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方向, 又是学校人文教育的内容之一。职业道德课程帮助和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形成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 促进学生在身心、智力、情感、审美、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 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理想的统一。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经济常识部分对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征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念及张扬的自由的个性;二是在处理经济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 帮助学生树立效率、发展、竞争等观念的同时, 更要引导学生具备公正、正义、诚信、责任等经济伦理观、道德观。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 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问题, 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政治基础知识重视培养中职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 要求具备国家观念、法制意识, 要学会关心他人、服务大众, 等等, 这些也同样属于人文思想范畴。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人文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人文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树立平等的观念, 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 不仅能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感情的培养和群体内聚力的增强, 展露个性, 发展个性。其次,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 包容学生。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是初中毕业后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 年龄一般在15—18岁。这些学生大多数经历了中考的失败, 学习基础较薄弱, 学习习惯较差, 问题比较多。由于受到的指责多于赞扬, 因此中职学生往往主观认为老师轻视他们, 厌弃他们, 比较敏感, 有敌意。青少年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他们正是在经历各种试错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的。人文化的教育应该是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面镜子, 引导学生将试错的过程演变为试着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的过程, 培养自省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要宽容、豁达, 要关注、研究、引导和防范;学生犯了错误, 要给他们留点面子, 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要包容过失, 张扬叛逆,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积极思考, 使其回归“性本善”的天性。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演绎人文精神。

传统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是以“一块黑板一本书, 一支粉笔一张嘴”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手段, 教师呆板讲解, 机械说教, 口干舌燥;学生无精打采地听, 注意力分散。现代科技迅猛发展, 电脑、网络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声画并茂, 视听结合, 变静为动, 变虚为实,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有效地促进思维的转化, 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教学设备,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巧妙而合理地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一个精心设计的电脑课件, 一首激昂豪迈的歌曲, 一段直观、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录像……恰到好处的课堂艺术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使枯燥的讲解有声有色, 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 将人文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在高科技时代、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不丧失人文精神, 他们既能充分发挥潜能, 又能形成非常高尚的人文素养。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能引导中职学生追求自由精神, 激励学生寻求光明, 探索真理, 向往完美的人格力量。这不正是人文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吗?因此, 我们有责任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实践、探索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培养人文精神, 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维忠.对中职学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7, (1) .

[3]李建国.职教课堂呼唤人文教育[J].职业教育, 2005, (8) .

[4]杨淑英.让政治课切实发挥职业高中德育主渠道的作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12) .

[5]金英.浅谈如何发挥职高政治课的德育功能[J].职业技术, 2008, (10) .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第8篇

一、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 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看作是独立发展、个性鲜明的个体,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2. 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人文关怀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就是无论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是教育的内容,都应当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依据不同人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角度入手,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做到了这些,也就是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同时也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

1. 坚持人性化的原则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就是要确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理解人,就是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就是要做到宽容大度,对于人的思想行为,只要是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管是多么与众不同,都应该宽容;就是要走近人,与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从而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关心人, 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心中要始终装着人, 关心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

2. 坚持个性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人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人囿于统一的模式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人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目标,注重开发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人创造自主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他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 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4. 坚持幸福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人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有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惟此,才能使人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和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不断发展自己。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倡导和谐的教育理念,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受教育者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养受教育者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受教育者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待人处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起平等、团结、友好、协作的理念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受教育者的团队协作精神,互敬互助,宽容待人,与他人建立深厚友谊,共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氛围。

2. 关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有多方面,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在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要求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愿望就会变得强烈。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自身情况予以密切关注,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要引导受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

3. 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对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对受教育者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体系,促进交流渠道畅通,及时帮助受教育者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缓解受教育者因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而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失衡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不仅会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挫伤受教育者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注意观察和了解受教育者心理情绪的变化,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与心理诉求,将心理咨询与辅导渗透到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渠道,消除内心的苦闷,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和行为, 而人文关怀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 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的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2) .

[2]马从兵.注重人文关怀,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教育探索, 2010, (12)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 第9篇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 “人文”与“天文”相对, “天文”是指自然现象, “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要以伦理文化来治理天下, 有精神教化之义, 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这一“文治教化”精神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以理性作为基础, 提出人本思想, 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 肯定人的世俗幸福, 反对禁欲主义。这一思想随后演化成了当今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公认的以“自由、民主、法制”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价值观。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强调要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力量的“人”的生存和发展, 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包括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措施都必须在根本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并有利于“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

虽然“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但这一概念始终与人的价值、尊严、独立人格、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理想和追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 从根本上说, 人文关怀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意义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以及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的关注, 其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 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 对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探寻。人文关怀的目标是追求真善美,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在科学层面, 是对知识、科学、真理的探索;在个体精神层面, 是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构建属于自身的精神生活;在个体道德层面, 是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注重与追求;在社会关怀层面, 是指人对自身所处社会和公共环境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终极关怀层面, 是人作为主体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是人的精神世界对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一种渴望。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人文关怀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学生的生存、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完善学生为价值尺度, 以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为主要内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 社会环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人文关怀

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民主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深入人心。大学生多元而现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学生对自身利益、需求和发展完善的关注以及作为个体的主体性的提升。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文关怀的情怀, 密切关注受社会变迁影响的大学生的生存态势、个体需求和发展愿望, 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包容。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它的直接教育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它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 来改善人的思想行为,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形成符合一定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思想品质。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 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不认识到这一点, 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取得实效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劝导大学生真诚地去做与其现实个人生活毫无关涉的活动, 或是去献身于个人生活世界之外的某个目的。个人的生活目的并非是为了成就思想道德品质, 相反, 成就思想道德品质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 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 回归生活, 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3.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人文关怀

大学生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不仅要满足其适应社会化、现代化高层次的知识要求, 更需要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 高校要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就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关怀, 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行为特征和个性特点, 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它符合人的本性, 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教育活动, 它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意志行为的规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发展自我的精神世界, 最终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举措

1. 在教育指导思想上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文关怀的根本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的双向拓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独立的价值判断、广博的知识体系, 真正落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成果由学生共享的要求。

2. 在教育原则上要坚持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实施人文关怀的核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人性化的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求要尊重人的本性, 用人性的方式去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 特别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让学校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是个性化的教育。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根本宗旨是走向主体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列为重点目标, 注重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 给每个大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 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 使他们找到自我的人生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之源, 离开现实的人文关怀是苍白无力的。应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交友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提高他们应对生活的能力,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 选择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当是幸福化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使大学生充分理解幸福的含义, 认真地去体验和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同时还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创造幸福的能力, 树立与社会、与他人分享幸福的意识,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实施人文关怀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重要论述, 既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又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尊重人。要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理解人。要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要善于换位思考, 多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大学生的行为, 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指责, 使大学生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做到宽容大度,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只要是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 即使有与众不同或标新立异之处, 也应该尽量宽容。要多与学大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从而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关心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心中要始终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动之以情、施之以爱。一是在思想上热情关怀, 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二是在学习上积极鼓励, 要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 增强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在生活上关心体贴, 树立“学生利益无小事”的思想, 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帮助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最终要落实到帮助人上。是否热心、真诚地帮助大学生, 是检验是否做到人文关怀的试金石。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来评价党和国家的政策, 感受社会的冷暖。因此, 把思想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是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和方法, 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耀灿, 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3]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第10篇

一、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 突显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中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培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根据思想道德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 提高对自己言行举止的要求。不仅如此, 很多大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无意识的高尚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人, 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氛围的产生, 这些都与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

(三) 提高大学生的主体素质。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后, 在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 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主体素质:一方面,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 能够提高自己的爱国意识, 更加拥护党的领导, 帮助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 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素质有所提高, 不仅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 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主体素质。

二、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 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很多高等院校, 利用人文关怀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 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被忽略:一是很多教师无法及时调整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 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课, 学生听课”的落后教学观念;二是很多教师没有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从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无法提高。

(二)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弱。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 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弱, 无法利用大学期间学习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而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 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这表明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提高, 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提高。

(三) 部分大学生的素质较低。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促进大部分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 但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讲, 其素质还有待提高, 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弱的现象, 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 增强人文关怀的理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增加人文关怀的理念, 一是需要明确人文关怀的内涵, 充分了解人文关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进而掌握如何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正确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二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能够更加符合大纲的要求;三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 同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 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需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要的改革, 其中最主要的改革内容就是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一是要根据人文关怀的内涵和作用, 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长远的目标, 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这一教育目标要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二是制定合理的中期目标, 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 中期目标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能够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随着人文关怀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断应用, 中期目标也需要进行不断调整;三是制定合理的近期目标, 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其短期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三)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是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 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例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使得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同时能够进一步转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 进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文关怀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同时,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学习一些人文知识, 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一重要职责, 协助高校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四) 优化高校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能够进一步促进人文关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优化高校的人文环境主要包括优化物质性的人文环境、精神性的人文环境、管理性的人文环境, 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物质、精神能够受到更好的感染。另外, 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使得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从而营造更好的人文环境, 更好地约束大学生自身的行为,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相信随着人文关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断深入, 能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 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加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能够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在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效, 进而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文关怀理念下实施的不足, 最后提出了在人文关怀理念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志安, 肖芳, 刘慧芳.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

[2]谢晓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2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关怀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需求

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性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样重要,并且要想实现社会的进步,就必须将人性发展与其他各个方面协调统一起来,以人性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人性发展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实现大学生人性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另外,以人文关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念,从根本上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人文关怀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前提。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应当将大学生本身作为教育的中心,提高人文关怀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使大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成长环境和教育基础为依靠,形成鲜明的个性,从而培养大学生独特的行为习惯,以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形象步入社会。这不但有利于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

(三)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之下,我国逐步实现教育事业的改革,改革的一项重点就是要将学生本身作为教育的中心,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释放大学生被压抑的个性,有利于大学生独特思维模式的培养,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教育的改革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更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凸显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够人性化

要切实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说要实现人性化教育。然而,在现如今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学生却几乎未能从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人性化教育基本未能落到实处。大学生对于人性化教育的渴望显而易见,然而,高校教育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带给学生的人文关怀体验也远远不够。

(二)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基本是在走形式

应教育事业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呼吁,不少高校已经将人文关怀列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仅仅是有了人文关怀的口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行人文关怀理念也仅仅是走走形式,学生并未真正地感受到教育工作者明显地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关怀还远远不够,不仅未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反而使学生对其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现出来

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应当意识到大学生本身才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大学生才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育工作者教学方式不恰当,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来。教师们普遍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缺乏兴趣,又缺少主动学习、自主探寻知识的机会,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还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树立自主奋斗的信念,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

(四)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要将相关知识传达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大学生培养为思想正直、品德高尚的人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教师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基本只有在课堂上才会与学生进行交流,而课堂上的交流也基本是教师在讲课,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平等、不对等、不民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理念相悖。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理念

首先,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大学生本身,并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关怀和爱心,让大学生获得更多发展自身的机会。其次,要突出大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并能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高校教育中的主人,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人文关怀应当体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通过对大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的关心,践行人性化教育。

(二)建立适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机制

第一,要拓宽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让大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建议、思想动态等信息传达给教师,教师也能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阅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第二,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时,需要正确的心理疏导才能恰当地处理问题,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友好地交流,切实地体现出人文关怀。第三,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通过恰当地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体现。

(三)创造适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环境

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足的物质环境。高校教育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美的校园文化,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高校对大学生的重视。二是良好的精神环境。创造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能够在无形中熏陶大学生的思想。三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正确地看待并运用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增强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在教学工作中投入自己的感情,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才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光荣的事业。另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建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平台

在高校中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是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平台的前提。专业的管理队伍能够实现对高校教学的人性化管理,用自身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学生,为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实现高校与家庭共同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人性化教育环境,更易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让大学生能够对高校产生归属感,对教育工作者感到亲切,才会更愿意配合教育工作,从而真正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2]孙少艾.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原则的内涵及其依据[J].教育与职业,2006(33).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第12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根本意旨是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人文精神为思想核心, 以充分地尊重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本文拟分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中实现人文关怀提出几点想法。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引入的概念, 其核心是尊重人, 强调人的价值, 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所谓“人文关怀”, 其内涵十分丰富, 表述众多。笔者认为, 人文关怀不是无原则地关心人、肯定人、尊重人, 而是在追求“善”和“美”, 辨别“真”和“伪”的过程中, 以达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肯定的目的。在我们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其必需的价值支持力量, 它通过人文精神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和谐;通过促进人性的优化, 提升人的精神品位, 完善人的道德境界, 来使我们的社会达到物质与精神小康相统一的真正的全面而富裕的社会。除了宏观作用外, 对我国高校建设而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同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校创造品牌的活水源头应是促进人的发展, 但是有些高校把学校本身作为其发展的实质。当前大学校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大者数十平方公里, 小者也有几平方公里, 都在扩大规模、人数、校舍、设备、资金等。当然这些对学校发展而言, 都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学校发展置于所谓的“科学管理”模式下, 则会使其自身发展逐步僵化, 人和人性、人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生活、生命和热情将会被其淹没, 人本身就会成为次于学校的存在而存在, 成为一种工具。

再者, 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强调了社会本位论, 忽视个体本位论。所谓社会本位论, 就是主张教育目的以社会价值为中心,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标及组织教育活动;所谓个体本位论, 则主张教育目的以个人价值为中心, 依据个体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与构建教育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过多地强调社会本位论, 更看重它的社会价值和外在价值, 强调教育对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能, 常常只见“社会”不见“人”, 忽视了教育固有的育人功能, 忽视了其服务于人本身的个体价值, 容易忽视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个体需要。因此, 对这种做法我们不得不进行审视与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强调社会发展促进个人发展, 还是重视社会与个人的协调发展?显而易见, 那种更倾向于社会本位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最终也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进程, 经济飞速发展, 工具理性膨胀, 技术专制盛行, 人的精神价值失落, 人生意义不明, 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知行存在背离, 道德失范日益严重, 致使一些人理想迷失、信仰危机,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甚至生存无意义感等现象。精神家园的失落, 使这些大学生渴望有一盏引领“精神还乡”的明灯, 渴望得到精神的关怀和抚慰。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改变过去“纯工具化”的理性, 赋予当代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使他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寻找到温馨的精神家园, 引导他们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 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方法和途径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精神相一致

(1) 把握自主性和开放性。

实现个人的道德发展, 只有通过个人的道德思考和道德实践才能实现。所谓自主性, 就是强调人的德性的自主生成, 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开放性, 就是鼓励大学生冲破狭小的思想空间, 在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吸纳新知识, 提高思想的批判力、道德的选择力和认识的创新力。要改变试图用一种单一的标准去教育学生, 采取简单的方法和措施, 迫使学生接受一些教条主义的东西。

(2) 重视情感化和生活化。

现代德育理论研究表明, 德育开始的地方不是学习主体的外部, 而是其心灵深处, 所以, 人文关怀的主要旨趣就是强调人的情感、意识、需要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要以真实的生活作为其基础和源泉,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在生活中实施, 又引领生活, 提升生活, 使大学生达到更高的生活境界。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方法和途径

(1) 努力建立欣赏性的师生关系。

所谓欣赏性的师生关系, 就是平等的交往关系。师生间的对话要以平等的交往为基础。我们知道, 对话的过程是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态度的过程, 同时又是倾听对方心声的过程, 是对话双方的精神相遇、视界融合。师生间应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真正做到心灵沟通, 对话的过程没有认识上的权威, 更没有地位上的居高临下。要超越“道德灌输”, 不应把学生看作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器皿, 而是一个个有着各种不同需要的学习主体。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学识、言行、风范来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

(2) 关心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2005年1月19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 要求 “要把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做到既教育人、引导人, 又关心人、帮助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忽视了教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热爱生活并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而人们必须创造这个社会, 作为他们理想的体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与其所处的环境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要关心学生的疾苦, 体察学生的难处, 设身处地去关心他们,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切实贯彻落实人文关怀的深刻蕴意。如对贫困学生要想办法解决其经济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要帮助解决其就业问题, 等等。

(3) 大力发展校园文化,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校园是社会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的传播地。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背景, 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各自不同的精神气质, 也留下许多感人的事迹, 形成风格迥异的校园文化。因此, 应将人文主义渗透到校园的每个空间, 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人文的熏陶。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形态、媒体文化形态、文化活动形态、精神文化形态等方面。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外在标志, 是育人的物质基础。校园规划应体现人本理念, 景点建设体现人文精神, 在设计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处理好各种空间与人的关系。要以建立整体环境为目的, 既满足师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又满足人所需要的自我空间。媒体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直接体现, 主要包括网络、报纸、广播、黑板报等媒介, 同学们在网上论坛可以自由与其他同学开展交流和讨论, 同时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学校应多提供一些与思想教育有关的报纸、期刊, 有些心理稍欠健康的学生阅读后, 可能就会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及时地摆正心态。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内在表现, 应大力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富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正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最好形式, 如各类演出、竞赛、讲座等活动, 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 又可以营造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精神文化氛围。大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学习知识, 课外活动也非常重要, 它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起到幅射带动作用。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灵魂所在, 优秀教师和广大学生以其精神昭示并激励着周围人和后来人, 正是他们组成了校园文化的脊梁。应及时用这些先进事迹去鼓舞人、引导人, 使学校逐渐积累起深厚的人文素养。

(4) 深入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是高校整体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担负着特殊的育人使命。学校心理辅导应面向全体学生, 重在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发展性问题。应把学生的心理成长、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 从更高的层面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学校心理辅导应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 要体现出德育的人文关怀精神。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升级障碍下一篇:给排水注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