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小企业范文

2024-08-29

温州中小企业范文(精选12篇)

温州中小企业 第1篇

2011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可谓是历经艰辛的一年。电荒、用工荒、银行信贷全面收紧、欧美市场紧缩、产品出口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境遇逐渐把中小企业逼到悬崖边缘, 而一波又一波的资金链断裂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经富甲一方的温州中小企业, 因资金链断裂难以承受举债之重, 不断上演“批量失踪”或者跳楼自杀的悲剧。温州老板深陷高利贷泥潭, 跑路、自杀——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最终宿命。

然而, 针对民间借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改革还未见成效, 资金链最为紧张的年关却已临近。按照惯例, 年底购买生产原材料、发放工人工资、结算工程款等用钱量激增, 企业往往会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这对中小企业来说, 无疑会让本就不堪重负的企业资金链雪上加霜。如果资金链挺不过去, 可能涌现新一轮老板跑路潮。

温州老板批量跑路

“跑路”一词在那里见过呢?回想一下, 这是电影里的经典台词, 那些黑社会老大在走投无路或者被仇家追杀的时候就跑路了。如今, 这一幕却在现实中上演, 从今年4月份开始, 温州老板因为企业资金链断裂选择了跑路。

2011年4月初, 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不知所终, 坊间传言其赌博输了数亿元, 债台高筑, 因此出逃境外。江南皮革曾是温州市龙湾区的一家知名企业, 黄鹤出事导致江南皮革“突然垮台, 债务缠身”。

随后, 餐饮连锁品牌波特曼的老板严勤为出逃, 因公司决策失误和经营不善向民间借入高息资金, 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乐清老牌企业三旗集团陷入债务危机, 濒临破产困境, 老板陈福财出逃, 源于公司资金链出现困境, 企业互保出现问题。

这三家企业的倒闭在温州企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荡, 随后, 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跑路事件愈演愈烈。

9月底, 在温州当地最热门的论坛“七零三”上贴出了一份“温州老板胜利大逃亡名单”:

……

“9月15日左右, 浙江祥源钢业、温州宝康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保忠失踪, 欠银行贷款2亿多元, 民间借贷8000万元, 承兑汇票5000万元没有归还。”

“9月22日, 温州龙湾蓝天大药房老总跑路, 涉案资金8000万。”

“9月22日, 温州最大的眼镜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欠款8亿跑路 (据知情人透露, 实际欠款达20多亿) 。”

……

在这份冗长的名单中, 列举了四月以来“跑路”的温州企业主, 原因大多数相同——资金链断裂。截至9月25日, 该名单已列出了超过30家老板“跑路”的企业, 这还只是今年媒体报道过的或比较大的知名企业老板逃跑事件, 无数逃跑的小企业、私人不包含其中。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指出, 在跑路“重灾区”龙湾永强, 仅8月份就发生了20多起跑路事件, 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老高”跑了3人。据媒体报道, 9月22日那天, 温州有9个老板出逃, 甚至在中秋之夜出现多个老板集体出逃。

一时间, “温州经济出大事”、“温州中小企业扎堆倒闭”、“温州老板集体出逃”等内容占据了财经媒体的大量版面。

今年1—9月, 浙江省消亡企业数2.5万家。到10月末, 浙江已经发生过228起企业主跑路事件。不少经济专家称, 这是一场比2008年更为严峻的金融危机。

越到年底, 中小企业越为筹钱发愁, 跑路的人还会越来越多。有网友表示, “现在是一个一个的跑, 年底可能一群一群的跑。”

“只要过了春节, 高利贷就算过了一道坎。”按照温州人的传统, 要在这天之前将所有的债务结清。通常元旦之后到阴历二十四是结算高峰, 资金在这段时间也最为紧张。不少中小企业忧心忡忡、惴惴不安, 担心资金紧张状况进一步加重, 难渡年关。

都是“钱荒”惹的祸

“要么跳楼, 要么跑路, 如果换成是你, 你选哪个?”看着已被高利贷逼到停产倒闭边缘的公司, 温州一小企业老板无奈地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温州, 曾经的中国鞋都, 在2005年相关媒体的报道中, 温州鞋企近4000家, 而6年之后的今天仅有2600家鞋类企业处于生存状态;2001年, 温州拥有近4000多家打火机企业, 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80%的市场份额, 占据了中国打火机市场的98%, 十年之后, 保留下来的企业不足百家……曾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天堂, 如今变成“借贷之城”、“炒钱之都”。

温州, 历来有民间资本“风向标”之称, 其民间借贷曾经给过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如强心针般的效果, 不过也正是这些民间资本, 使温州老板人心惶惶, 甚至“背井离乡”。

9月24日一大早, 位于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德鞋业有限公司大门口已经围着上百人, 其中有员工, 也有供应商, 而欠钱的老板早已不知所踪。

据了解, 该公司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 现有职工800多人, 皮鞋产品注销欧洲、美国、韩国、非洲等国家。

几乎同一时间传出的消息称, 综艺鞋业老板全家出逃, 欠下大批货款和员工工资, 公司员工和供货商得知消息后聚集工厂。

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 此次跑路潮所涉及的行业并非只是鞋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能源企业也有所涉及。如, 浙江泰尔铜业有限公司, 目前其官方网站已经打不开, 老板跑路已经被确定。

公开资料显示, 泰尔是一家专业生产高精度铜带的品牌企业。坐落在浙江温州龙湾区, 公司年产量10000吨, 2008年、2009连续被评为优秀企业、纳税50强企业、铜业高级会员单位等称号。在福建寿宁还有其二期工程, 注册资金为8000万人民币。

在跑路的企业老板中也不乏重量级人物。百乐家电的女老板郑珠菊出逃半个多月后, 于9月9日被抓捕。在龙湾, 郑珠菊赫赫有名。这位1962年出生的女老板, 已经在当地做了将近20年的家电生意。她的店, 曾是格力电器在当地的总代理, 还兼营西门子、索尼、海尔、松下、TCL、LG、海信、美的、康佳等品牌电器。据统计, 郑珠菊共欠债权人现金借款、银行承兑汇票等高达2.8亿元, 其中现金1.8亿元, 银行承兑汇票1亿元左右。

一直到现在, 最为引人注意的便是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信泰集团是温州知名企业之一, 该集团生产的“海豚眼睛”是中国市场上销量最大的太阳镜品牌, 同时也是温州第一个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眼镜品牌。但是随着市场的饱和, 企业经营效益下滑, 于2008年布局转资光伏能源产业。实施转产布局的资金来源, 主要通过贷款筹集, 企业负债规模高达20亿。自从9月21日其董事长胡福林传出出逃的消息后, 整个行业“地震”了。由于信泰对上游供货商的大量欠款未结, 导致上游供货商被银行追贷或关联企业追债。

这些企业主虽然身处不同领域的行业, 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欠下了巨额的民间资金, 无力偿还。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 浙江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减少925.2亿元。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率普遍上浮了20%至30%, 高的甚至达到60%。这组数据带来的后果是, 浙江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 一些在银行难以贷到款的中小企业, 特别是微小企业, 不得不转而求助民间借贷。

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说, 中小企寻求民间借贷是因为正规金融渠道满足不了他们的资本需求。很多公司甚至不用欠条都能拿到钱, 当然可观的利息也是放贷者趋之若鹜的原因。

谁之罪?

商海荡荡, 市场泱泱, 行来过往, 皆为利忙。

借贷者与放贷者无非都是为了一个“利”字, 看到钱生钱的利益之后, 众多企业老板毅然投入到了“炒钱大军”, 滚雪球似的民间资本越来越大。

温州老板走上逃亡之路, 究竟该不该怪罪高利贷, 又是谁让温州变成高利贷之城?中小企业的“钱荒”之灾, 是紧缩的信贷政策, 还是温州人的贪婪逐利?

瑞银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指出, 温州以富于活力的民营经济、活跃的民间资本市场、在各地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投资以及对各类最流行的资产的投资而著称, 温州GDP不足全国总量的1%, 但拥有超过40万家企业, 这些企业高度依赖民间借贷市场融资。

据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最近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 温州民间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的企业都参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首次超越房地产、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 成为温州人眼中“最合算的投资方式”。

而参与民间借贷的最底层基本都是个人, 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 交给中间人, 再转到担保公司, 由担保公司再将钱转放给公司。

今年以来, 由于美债等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动荡不安, 出口订单的萎缩以及劳务、原材料等成本的不断上涨使以出口为主的温州等地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十分艰难, 加上货币政策收紧, 几乎隔断了中小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融资的道路。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民间借贷市场迅速火爆起来, 借贷利率也随之水涨船高。温州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 今年以来, 当地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持续上扬, 其中, 7月份融资中介机构出借年利率高达39%, 意味着民间借贷月息在3分到4分之间。

“如果利率超过这个水平的话, 处于夹缝中的制造业仅存的利润就会消失, 企业很难维系正常的运营, 如果超过这个水平, 制造业就没有办法玩转下去。”中国首家私人钱庄主人、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培林表示。

周德文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中小企业聚集代表地温州目前的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 一般月息是2到6分, 有的甚至高达1角5, 年利率高达180%。另据了解, 有些短期救急的高利贷甚至达到了3角到5角, “这样的高额度很容易让企业在一夜间死掉。”一贯被称为中小企业“强心剂”的民间资本, 疯狂起来更是一贴“慢性毒药”。

“今年企业的经营尤为惨淡, 放贷者将利息不断加高, 而为了让企业运转则硬着头皮不断投入, 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坚持不下去, 同时也还不上借贷公司的钱。”一位常年做生意的商人表示。

相对于高利贷, 做实业的利润率与回报率自然不高, 部分企业便将目光投向主业之外, 如出逃的信泰集团就是所做光伏新能源, 结果遭遇泡沫资不抵债。

温州工业园区一位分管经济的官员表示, 这些“跑路”的企业主几乎都参与了民间借贷, 一些企业主还涉及个人赌博, 还有一些企业主放弃了主业, 办担保公司, 专放高利贷。

截止10月底, 温州有关部门监控到的87家问题企业, 涉及银行贷款15.86亿元、票据9.06亿元, 这些问题企业的一级担保链企业达153家, 涉及银行贷款50.75亿元;二级担保链企业涉及353家企业。

从温州老板集体跑路逃债的现实来看, 我们当然可以将之归结为高利贷的疯狂——参与者理性的丧失。但是, 冷静思考后又不得不承认, 民间高利贷——这一非理性的“借贷—放贷”格局之所以会最终形成, 并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 从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现实来看, 实际上又是合乎逻辑的。由于我国金融结构二元性特征所致, 银行信贷资金继续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 国企与民企在融资可获得性和贷款利率方面差距巨大。对于借贷者, 尤其是企业家借贷者而言, 借高利贷虽然看似不理性, 但委实又是不得已的选择:拿不到银行贷款是死, 借高利贷也是死。

对于放贷者来说, 道理同样如此。一方面, 这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 实业利润微薄, 而高利贷确实动辄百分百以上的暴利, 岂能不让人趋之若鹜;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现象是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单一的必然产物之一, 正如一些投资者的抱怨:“房子不让炒了, 煤矿被国企收编了……不去放高利贷, 难道把钱放在银行等着CPI吃掉吗?”

借贷难题仍未解决

对中小企业来说, 这是一个难熬的冬季, 是一个忐忑不安的冬季。目前, 逃跑的老板中, 有的已经主动返回, 有的是被抓回, 有的仍在跑路途中。

温州市政府的相关报告称, 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倒闭和企业主出走现在可能还会在局部地区出现。温州当地一位官员称, 企业困局或持续到明年一季度。

现实的情况是, 多数中小企业根本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中小企业借贷难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此, 有声音认为, 政府应该消除对民间金融的歧视, 逐步开放民间借贷, 以疏代堵, 将其引向缺钱的中小企业。“民间金融容易同‘高利贷’、‘非法集资’挂钩, 这一直是极为敏感的问题, 但如果民间借贷的利率放开了, 中小企业的成本就不会像现在这么高。”

而另一种声音, 则呼吁政府为中小企业减税。有企业主诉苦说, “政府征收6个点的国税, 2.5个点的地税, 如果你开个批发点, 你还要交4个点的销售税, 加起来就已经是12.5, 虽然不可能足额征收, 但如果真正足额征收, 大家都不要活命了, 这还不算吃拿卡要。”

近段时间, 我国相关部门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6月7日, 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 要求商业银行适度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 已在让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小企业倾斜, 以缓解当前一些企业出现的“钱荒”现象。这是长久以来最令中小企业感到高兴的政策之一, 被业界称为“银十条”。

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国九条”。10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提高小型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适当提高对小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等等。9条措施, 明确而具体, 极具针对性。

几乎与“国九条”同步,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陆续做出承诺, 保证小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并公布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税减了, 还要减费。11月18日,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 宣布自2012年起至2014年底, 对小微企业免征22项行政收费项目。之后, 各地密集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力挺中小企业。

浙江省财政拿出10亿元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基金, 对符合转型升级的小企业减免税费。温州市设立规模为5亿元的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 先期拨付到位2亿元, 为当地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

然而, 尽管政策性拯救企业的方案频出, 但以商业活动规则为生的银行, 仍主要支持国家导向型和正常运行的企业, 大多数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依然得不到银行贷款的“青睐”。

一小企业老板认为, 虽然政府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 但是目前银行对风险把握依然非常谨慎, 即便是放贷, 也只是短暂地针对“自己认可”的少数企业来做, 大多是短暂的、小范围的行为, 并没有普及到大多数企业。

温州老板批量跑路, 成为2011年财经类媒体关注的焦点, 即便是央行明确了民间借贷的部分合法性之后, “跑路潮”也并未得到明显遏制, 所谓金融机构护航中小企业一说也似乎始终停留在政策面。

当然, 从中小企业本身来讲, 其自身的信用差、过度的投资扩张等缺陷也不可忽视。据新华网一份调查显示, 37.0%的网友认为“金融环境造成融资不畅”是温州老板跑路的原因, 7.54%的网友认为主要是“企业内因, 管理不善”, 而55.0%的网友则表示, 这是“盲目扩张、高利贷施压的结果”。

对于温州企业来说, 这个冬天虽然挺冷挺难受, 但无疑会让人“冷静”下来, 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强化融资和讨价还价的能力。离开自身实力, 单纯依靠政策扶持, 只能是“奢望”。做好本分事, 春天来得会更快些。

温州企业《项目签约仪讲话》 第2篇

暨项目签约仪式上的贺词

二00六年九月十七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乡贤和朋友,下午好!

今天,正当“海交会”在温江如火如荼举行之际,又迎来华银(温州)工业港的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活动。在花团锦簇、喜事连连的此刻,我谨代表四川省温州商会和13个市(州)温州商会,以及四川省温州商会的9个直属分会,向华银(温州)工业港的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仪式的各位领导、以及关心支持华银公司发展的温江区委、区政府、区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向各位来宾和乡贤表示衷心的感谢!

温江,地处成都近郊,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来有“金温银郫”的美誉。近年来,在温江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培育下,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宽松灵活的政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发挥。优势与机制融为一体,温江的发展如虎添翼,投资前景如同锦上添花。从台商投资区的规模发展、华银(温州)工业港的迅猛出击不难看出,温江在致力于“工业强区”新形势下,正在发挥它强大的吸盘效应。今天的温江已经成为成都市投资环境最佳、政策最惠、优势最强的一方热土。我们祝愿温江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华银集团是四川省温州商会副会长级会员单位,浙江省民营企业50强之

一。这次,华银集团斥资11.6亿元在成都温江区打造1500亩工业港的卓识气概,充分展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战略远见;体现了温州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已经从规模发展到品质建业进行提升和转变;标志着温州企业在进军成都工业地产行业领域中,已经崭露头角。加强工业港的建设,不仅对引资企业在园区集中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方面具有重要的整合作用;并且对增加当地财税收入,创造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政府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总之,工业港的建设不但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企业必将在互动合作中,形成双赢、多赢的格局。

四川省温州商会是跨省区的省级民间商会,是两地党委政府联系和服务在川温州工商业者的桥梁和纽带。在9年的发展历程中,商会秉承了“立会为公、共同促进” 的办会宗旨,承载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会员、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特殊使命。成立以来,在协助四川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引导温籍工商企业团结创业、推动工商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投资企业健康发展、推进四川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全面履行了民间商会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为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希望华银集团要敢于抓住西部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急流勇进、顺势而上,积极发挥东部沿海企业的人才优势、经营优势、资金优势,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力争把企业做成温州在四川更具代表性、示范性的窗口企业,为温江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祝:华银(温州)工业港的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活动圆满成功。

温州民营企业财富分析 第3篇

在许多人眼里,大把大把的钞票和高消费层都集中在民营企业界。其实,在社会夹缝、拾遗补缺和无奈的困惑中,民营企业靠的是头脑、凭的是力气挣钱。尽管享受到了好的政策,但也付出了敛财的艰辛。当然,温州民营企业富有也是事实。

温州有关政府部门曾开列了这样一张清单:每小时,温州生产皮鞋12万双;每天,温州有100万副太阳镜销往世界各地;每年,1亿只打火机走下装配线,70%出口。温州的生产厂家打个喷嚏,全球打火机市场就得感冒。

温州有这样一句新民谚:“十万元是贫困户,百万元才起步,千万元才算富。”有一则关于 “汤”的新闻在许多媒体都报道过。温州有派头的企业主请客必上两道汤:一道汤是海鲜大盆中漂浮一只百元美钞折成的小船,称“一帆风顺’;还有一道汤是海鲜大盆中再浮一小盆,上面则摆放10只进口手表,在座各位见者有份,称“表表心意”。传闻也好,真实也罢,有一点是肯定的:温州人很有钱,温州有大把的富人。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末,温州民营企业26.9万家,其中个体工商户20万家,私营企业2.8万家,股份合作企业1.6万家,以私人投资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2.5万家。前不久,温州大学经济学院对温州276家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下的仅占3.4%,10万至50万元的占13.1%,50万至100万元的占20%,100万至500万元的占27%,500万至1000万元的占17.7%,1000万元以上的占18.8%,平均固定资产为466万元。但不包括温州的泰顺、文成、洞头三个经济相对不发达县,其测算资产水平比全市实际平均水平略高。

值得说明的是,温州各类民营企业来自银行的借贷普遍较少,来自民间金融组织的也大多是短期借贷,自有净资产率很高。此外还有走遍全国的庞大的温州军团。

官方认同的说法是,这支温州军团的“将士”不少于160万人(含子女)。其中以出卖劳力为生者寥寥无几,他们共创办企业3万多家,经商户约达70余万户。除西藏、青海、甘肃等边远地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府所在城市聚集的温州商人均在两万人以上。他们的资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相对而言,温州本土构筑起的是五光十色的各类日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遍走天涯的温州军团则以经销温州产品为主,彼此链接成了一条奇妙的财富与富人的“生产流水线”。如果再把民营企业合伙人、股份合作企业人数可观的股东、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投资人,以及“三资企业”中民间投资者包括在内,再考虑到他们同时拥有价值不菲的房产等生活资料,大致可以这样描述:温州全市以民营资产为主体的经营者总数大约120万人,持有资产50万元至500万元者(通常被称作中小老板)显然是他们中占最大比例的主流。他们是一队蔚为壮观的创造财富、享用财富的“蚂蚁雄兵”。

温州以个体、私营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是一种面向全国实行大规模交换的开放性体系。与这种所谓“小商品大市场”格局相适应的,是一种在户与户、村与村,甚至乡与乡、县与县之间实行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技术网络。同时,绝大多数小商品生产或经营的环节很少存在足以产生垄断的进入壁垒,往往出现在一定的区域内家家户户都按照分工的需要,共同生产和销售某类产品的现象。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经过激烈的竞争筛选一批经营者脱颖而出,催生了规模较大的某类产品专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因此,温州富人们的财富获得具有明显的非垄断性和相对的“均富”特征。这也就注定了温州富人们获得财富没有捷径,唯有放胆一搏。

几乎每一个成功的温州致富者都有一番令人唏嘘不已的创业传奇。不久以前,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雪山脚下的一个小县,有一位温州鞋匠,他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颇齐全的补鞋用具,一头是镜子、牙膏等小百货。他就是挑着这副担子,踏着初融的积雪,一路追赶骑在马背上不停迁徙的哈萨克部落。牧民们穿的马靴是用牛皮缝制的,一沾地上的雪水,极易磨穿,这是挣钱的好时机,他知道,他追赶的是太阳,是希望。温州的富人大都是这样一群人。

江泽民对温州人有过一段中肯的评价:“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

不少人认为民营企业主和个体户财大气粗,腰缠万贯,生活惬意,事事顺心,其实也不尽然。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也常常发出居家过日子的颇多感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尽管大部分民营企业主有着一般工薪阶层所不具备的物质条件,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但由于没有“铁饭碗”这道最后屏障,在住房、伤病、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后顾之忧都要大于“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工薪阶层,心理压力、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大,脑力乃至体力支出很多,日常开支也要高于其它阶层。特别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们更是舍得投入,不惜重金。社会的现实以及残酷的竞争使他们深切感到:高收入只能改善某一特定时段的全家人的物质生活,却难以一劳永逸。

随着温州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业主的生活愈益富裕,除了发展事业,提高生活水平与质量,许多人还想到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了以自身的热量反补于社会、回报于社会。于是,许多民营企业慷慨解囊,资助市政建设和希望工程,涉足公益事业。

正泰集团经常深入山区访贫问苦,到边塞慰问解放军官兵,先后为抗洪救灾、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富民活动、扶贫结对、海塘建设等活动捐资2000多万元,还投入巨资出版了温州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和历史人物大型丛书。

红蜻蜓集团建立9年多来,在西部贫困地区援建了9所希望小学,向洪灾地区赈灾等捐款、捐物数百万元。2003年5月4日红蜻蜓集团又向温州市希望工程爱心助学基金捐赠1000万元。2004年3月29日又捐资200万元支持筹办全国首届“希望小学运动会”。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浙江圣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林圣雄先生为希望工程和教育福利事业捐款累计3600多万元。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林圣雄是国内个人向希望工程捐款最多的热心人。据报道,林圣雄先生已经援建了60所“圣雄希望小学”。他的奋斗目标是:到2005年,援建100所“圣雄希望小学”。

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每年都向温州的泰顺、蒙城等贫困县捐助资金60万元,至今已达700余万元。陆陆顺鞋业有限公司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先后为希望工程、信息工程、爱心工程、助学工程、福利工程的建设捐资总计达280万元。人本集团、时代集团等在2003年2月14日温州开展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共捐近400万元。多美丽饮食公司隆重推出“曙光扶贫计划”,采取传授农民技术,提供种鸡、饲料,签定回购合同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的经济困难问题。2004年3月30日温州民企京城捐巨资,法派捐资1000万元成立团中央人才开发基金会,团中央书记周强对法派给予高度评价。

不仅温州知名企业热心公益、报效桑梓,中小企业亦是乐善好施,积德行善。

据有关部门调查:民营企业捐款捐物的原因,一是扶贫济困、共同富裕;二是报效父老乡亲;三是答谢政府。说明民营企业群体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江泽民曾在1996年欣然为光彩事业题词:“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共同富裕。”

温州中小企业电算化调查 第4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会计行业的一个新变化是:会计人员不仅要懂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方式, 更要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及电脑相关知识。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将来能更快的融入社会, 了解有关企业对于电算化运用的现状及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问题, 反过来能更加有的放矢的改进我们的教学和实训, 我们组织了这次针对温州地区中小企业电算化情况的调查。

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温州附近, 行业跨越文化用品、珠宝、机械制造和会计师事务所各个行业等, 历时两个月, 共收集200个公司的数据, 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结果显示使用的主要是用友和金蝶软件, 也有的公司使用的是速达和管家婆等, 使用率在80%左右, 因为企业规模和税务部门管理的需要, 在事务所代帐的能占到11%, 还有一部分是财务比较混乱, 管理漏洞比较大的企业。

3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本次大规模的调查, 我们发现温州地区的企业绝大多数已经使用了财务软件, 但用处多是在财务核算上, 进行管理决策的较少, 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

(1) 是查询时要通过条件的设定才能显示想要的内容, 而通常软件的使用要比较熟练,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些功能的浪费。

(2) 是软件保密程度不够好, 只要知道他人的密码和账号就能行使其他财务人员的权利, 安全程度有待提高。

(3) 软件太死板, 不能灵活处理相应的业务。在数据共享、系统维护、硬件及软件的维护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4) 电脑容易进病毒, 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系统升级改造前缺乏必要的论证、考察, 盲目改造或对软件做二次开发, 造成新问题不断出现, 给实际会计工作造成麻烦和风险。

(5) 企业存在的问题是财务分工岗位数量过少, 分工过于散漫, 不能提高企业财务方面的效率, 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设置会计电算化岗位人员, 相关内控也相对混乱。

(6) 企业只重视软件的重视账务功能, 忽视管理功能, 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过分依赖软件公司的维护, 而对于自己员工的相关知识培训却很少。

4 改进建议

(1) 在选择电算化软件时, 应该结合自身企业状况和需要来选择软件。

(2) 加强软件的安全性、保密性, 还有文件的防丢失方面。

(3) 多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技能知识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计算机知识水平。

(4) 重视财务部门的培训, 并定期考核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温州银行业对微小企业贷款加剧 第5篇

 温州银行业面对去年下半年出现的金融危机状况,今年以来,采取积极努力的措施,将有限的信贷资金重点保障温州小微企业生产和经营需要,实施倾斜政策,推动辖内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稳步提升,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贷款余额6746.59亿元,比年初增加388.26亿元,同比增长12.02%,小微贷款余额1636亿元,比年初增加121.13亿元,占全市贷款增量的31.2%,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1.6百分点。为更好地方便小微企业贷款,温州还设立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规划年内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支行40家以上。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国务院同意温州实施金融综合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温州银监分局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开展“服务实体经济”主题活动,切实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大调查和“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对“三农”和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情况、金融需求和存在的困难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订《关于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全市银行业提出了把握要求、支海支重、助企惠企、支持县域、管控风险、规范服务等六大方面共二十一条意见。

温州银行业还加大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指导银行业协会建立了“多头授信解困会商机制”,实行债权银行共同进退,切实帮扶部分危困企业渡过难关。鼓励银行创新还款方式,推行贷款年审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适度延长贷款期限,无需重新签订借款、担保合同及办理相关手续等做法,力争实现贷款到期与续贷的无缝对接,避免产生不合理的转贷需求。为全面推进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温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用贷款推广力度,扩大抵押担保范围,探索政银协作信用放贷,供应链集群授信,税源贷款,林权、专利权、商标权抵押贷款等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信贷产品,多渠道破解小微企业的担保链困局。2012年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信贷规模达938.66亿元,通过发行金融债募集到的专用于小微企业信贷的新增规模26.3亿元,合计达到965亿元,比去年还增加15亿元,确保了辖内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

探寻温州中小鞋企营销之道 第6篇

【摘要】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温州鞋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几乎是灭顶之灾。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产量、市场、外销等的明显萎缩。随着金融危机的阴影慢慢退去,但由于成本上涨、贸易壁垒以及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下降等因素使得中小型鞋业企业发展依然困难。

【关键词】 中小鞋企;金融危机;企业营销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温州鞋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度竞争使得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也越发艰难。现将企业战略管理的SWOT的分析方法加以变形并沿用到行业分析中来,以此加深和明确对中小鞋企营销现状的认识,并探寻其营销之道。

一、内部优势

1.自主权大,市场适应性强。中小企业产权清晰, 所有者到位,工资分配和营销方式有很大的自主权,规避市场风险的灵活程度较高,在市场经营过程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善于寻求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善于到市场寻找其生存空间和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对市场上多品种、少批量、个性化需求的商品, 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明显优势。

3.规模产生的成本优势。众多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人员数较少,规模较小,因而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生产资料的使用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

二、内部劣势

1.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温州中小鞋企资金小,实力薄,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要求较快的资金回报率,故偏向于采用“来样复制”方式来低价竞销。但随着社会的前进,当今市场价格已经不是唯一的竞争武器。企业要想扩大自己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光靠价格已经远远不够。随着人们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关注,特色产品往往更能吸引消费者。中小型鞋企不能在品牌上与大型企业抗衡,便可以在设计上多下功夫,设计一些紧跟时代潮流的款式,使产品更具特色,以价格和款式的双优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人员不稳定。在温州的中小型鞋企中,普工数量占很大一部分比重。但这些工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企业没有责任意识,且流动性很大,从而对企业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在众多员工中尤以技术工人和业务员的流动对企业德影响最大。业务员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控制了小企业的订单,如果企业所给予的待遇,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便有可能带走企业的客户,给该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3.无核心竞争力。温州中小型鞋企数量众多,产品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复制性强,且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被模

仿和替代的可能性大,从而使得行业的新进入者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同时对该行业内现有企业的威胁加大。

三、外部机会

1.国家政策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出口退税方面。目前,为帮助包括鞋类企业的众多中小企业抵御金融危机,国家规定自2008年12月1日起将鞋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12月份温州市鞋出口量立刻出现回升。

2.集群效应和完整的生产链。目前,温州鞋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皮革、皮鞋以及制鞋的相关材料(如五金、机械等)等配套设施齐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温州鞋业的迅猛发展。产业集群一方面给企业带来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外溢效应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对每个企业提高竞争力发展自特色的压力,因此,市场化不断促进产业集群内。展的坚实后盾,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原料供应市场。温州拥有着完整的鞋革生产链和齐全的配套设施。

3.互联网发展迅速。在温州鞋业市场,网上营销平台可谓是一个空白。现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网上营销更是在金融危机中凸显出极大地优势,以一种迅猛向上的势头发展。假若温州中小型鞋企能利用这一块空白资源加以开发,对企业的营销可谓有极大帮助。

四、外部威胁

1.国外“环保壁垒”的困扰。“环保壁垒”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如西欧、美国等,这些国家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不断制订几近苛刻的安全、环保等指标。而西欧、美国等地区又都是温州鞋业最主要的海外市场,所以“环保壁垒”的存在使得温州鞋出口越来越困难。

2.信息不对称,引发贸易混乱。由于地域的原因,外商无法全面了解我国贸易企业,信息的不对称致使一些小的贸易公司为了拿到订单,不断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开出低于成本的报价。而小型的加工企业为了获得订单,硬着头皮报出比大企业更低的价格,因为其生产能力不可能高于大企业,故只能靠较少生产工序,采用劣质材料等一系列粗糙的生产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于是温州的鞋业贸易市场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大家为了拿到订单,争相降低报价,使得利润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随着单价人为的压低,鞋的质量也越来越差,质量的下降又进一步推动了鞋单价的下降。从而造成了一种价格不断下降、利润不断减少的恶性循环。

3.国家具体出口促进政策方面存在问题。一直以来,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国家片面追求GDP,而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一直把出口创汇和出口额作为惟一追求目标,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长期以来,采取无区别的外汇双轨制和留成、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对出口的信贷支持和优惠、超亏挂账的停息等政策。在温州鞋业市场同样也有这些问题,因此为贸易秩序的混乱提供了机会。

五、金融危机

之所以把金融危机单独列出来,是因为金融危机对于中小企业营销来说具有双面性,所谓“危机”便是危中有机,对企业营销具有双面性。

其“危”主要表现在:

1.海外需求的大量下降。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海外需求下降、订单的剧减。据温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温州市累计出口鞋5.28亿双,比上年下降1.4%。订单的剧减导致各企业为了争夺日益减少的订单采取竞相压价、相互排挤等各种手段,使鞋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直接导致一些无法接到订单的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2.外商违约现象严重。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外商纷纷毁约,虽有不少信用证付款,但随着一些外国银行的破产倒闭,很多企业货款无法收回,给温州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周转造成了问题,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和倒闭的风险。

金融危机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同样有“机遇”的存在。鞋业市场的重新洗牌无疑给不少中小型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中小企业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针对以上情况,中小型鞋企要想在营销上有所突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产品策略。企业提供的产品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差异化的。不少人认为只有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才能够吸引消费者,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其实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实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时应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改变以前模仿为主的方式。如果企业自我创新力度不足,只能采取标准化的产品策略时,就应把重点放在产品的质量上,在模仿其他企业样式的同时,努力提高鞋的质量,以此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然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来逐渐提高创新能力,生产差异化的产品。

2.价格策略。中小鞋企如何制定其产品价格策略,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产品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状况。企业的成本直接决定着企业报价的价格空间,如何降低成本成了关键。中小企业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转变降低成本的方式。由减少工序、采用劣质材料等的方式转变为靠提升工人工作的熟练程度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通过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培养属于与企业自身的熟练员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效率,从而达到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具体可采用改变工资结构的方式,如:将按工时发放工资的方式改为按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发放工资。减少工人的保底工资,增加提成工资,使工人的工资与工作效率挂钩,在提升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对于普通员工,还可实行奖励措施,对工作认真,工作效率高的员工实行奖励,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营销渠道的突破。中小企业在营销上有所突破,首先就必须在营销渠道上进行突破。而温州中小鞋企的营销渠道多通过小型的贸易公司,即从小型贸易公司手里拿到海外订单(温州中小鞋企的市场主要在国外),要想在营销渠道上有所突破就必须主动掌握市场信息。设立专门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机构。如:在海外设立相关部门,直接与外商建立联系,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产品的利润空间。结合国家政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在保证海外市场的同时也可以转移部分注意力到国内市场等等。

中小企业不能走大企业的路子,尤其是温州的中小型鞋企,无法与有品牌优势的大企业抗衡,因而应寻找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和愿望,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进行准确而深度的市场细分,寻找大企业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发现但尚未涉足或不愿涉足的存在利润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找到目标市场后,企业应集中力量,针对顾客的需要,为其开发有价值的专业化的特色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使消费者满意,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

4.营销观念创新。中小企业由于“船小好调头”,因此在营销观念上也比较好转变。随着中国国际贸易越来越快的发展,海外市场也越来越广阔,但中小鞋要想真正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还得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建立新的营销观念。主要包括:绿色营销观念和诚信营销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不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越来越抵制。中小企业应及早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以抢先适应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诚信则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更是营销之道。由于温州鞋业并无一个严格的准入标准,且技术力量薄弱,因而很容易造成行业信用差,产品质量无严格标准和保证,因而造成一种市场混乱。为减少和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提升企业信用,优化产品质量,按经济理性、利益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和行为选择。

5.构建网络营销平台。把网络营销平台作为一个和外国客户交流、互动的平台。由于信息不对称,订单被贸易公司所掌控,使得中小鞋企在报价上没有发言权,而外商也对中国企业的情况不甚了解。假如企业创办自己的网站,相当于建立起一套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不仅可用于直接与外商交流,交换双方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还可加强与客户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形象、及时地为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产品,更快捷地处理客户订单。

6.注重关系营销。根据4Rs营销理论,关系营销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已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交易变成责任,从顾客变成用户,从管理营销组合变成管理和客户的互动关系。最后树立起高度的信誉度,还可降低客户对价格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如何根本解决出口秩序混乱问题》.中国经济时报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研究 第7篇

一、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的现状

温州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对人才的需求也远甚于其他地区。但受教育发展滞后的影响, 中国的人才培育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温州尤其更甚。根据统计资料, 2004年温州每万人人才数仅为399人, 人才总数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6.64%, 远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12379人和19.72%。从企业的人才密度看, 一般认为, 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发展的企业, 其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应为15%以上。根据温州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一份对1061家民营企业的调查报告, 温州民营企业的人才比例在15%以下的占72.5%, 这说明仅就人才比例指标而言, 温州就有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存在着持续协调发展的困难。温州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人才短缺的同时, 培训的缺乏也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一个难点, 主要表现在:

1. 民营企业对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

根据我们对338家民营中小企业样本和817个管理人员个人样本的问卷调查, 虽然温州企业认为管理培训“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比例达到77%, 而认为不重要的比例极低 (3.9%) , 但实际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并不多, 每年有机会参加管理培训的比例仅为37.1%, 并且其机会大小按照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依次递减。这至少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公司老板或经营者对高层管理者比较看重, 而对基层管理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二是可能温州目前对管理培训项目的供给主要集中在高层管理层次上, 而没有适当或足够的基层管理培训产品。在最近1年, 个人参加管理培训以1次为最多, 其中参加单位组织管理培训的平均次数为1.64次, 个人付费的平均次数是0.82次, 说明参加管理培训还没有成为管理人员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2. 管理培训尚未成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性工作

调查表明, 把管理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来做的民营企业的比例并不很高, 安排了管理培训的企业比例达到63.1%;但有47.8%企业在最近1年只安排了1-2次培训, 而且企业管理培训以年培训2次为比例稍高。这说明管理培训在民营中小企业中只是偶尔进行的。同时, 分析结果显示, 企业规模越小, 企业管理培训投入显著减少。但即使是规模较大的企业, 管理培训工作开展的情况也相当不正常。管理培训尚未成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性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除了少数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以外, 大部分的民营中小企业甚至于许多大公司均没有设人力资源部或相应的机构,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培训工作难以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范畴。

3. 培训机构不适应企业对管理培训的要求

对温州管理培训效果的评价测定的结果表明, 温州各主要管理培训机构 (包括外来的培训机构在温州的分设机构) 的评价值均值为3.4672, 且最大值也仅为3.8082, 均不到“较好”的评价标准“4”的水平, 美誉度的均值为41.66%, 不到50%的水平, 最大的也仅为58.9%, 这反映了温州目前的企业管理培训效果处于“一般”的水平。

根据我们对温州管理培训市场的分析, 第一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目标下限26% (市场安定值) 以下, 相对市场占有率比值仅仅1.17。根据兰查斯特战略模式理论, 没有一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市场地位比较安定或具有垄断安全地位的下限值26%。另外, 各个品牌或机构的市场份额的距离都在3%以内, 其他的各个品牌的市场占有处于非常接近的范围。从竞争意义和市场机会角度来讲, 就是温州管理培训市场处于一个竞争的早期和无序期, 培训机构基本上未得到企业的认可。

4. 对培训形式的要求趋向内训化, 价格培训趋向低价化

调查结果表明, 企业对单纯的一次性讲座已经不感兴趣, 选择的比例仅仅10.9%;项目专题选择的比例也不高;比较受到欢迎的培训服务形式是若干项目的套餐培训、先咨询诊断再进行有针对地培训、培训传授理念方法以后加以后续的辅导执行的培训。但从目前温州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项目来看, 主要还是以讲座或项目专题为主, 能够承担针对性很强的咨询诊断式培训及培训加辅导执行等培训方式的机构寥寥无几。

从培训价格的调查情况来看, Gabor Granger模型显示出两段最优化管理培训价格区间:一般管理培训价格区间段 (200-300元/天) 和高档管理培训价格区间段 (800-1000元/天甚至更高) 。而采取中间价格策略显然是不可取的。前者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管理培训需求群体, 这个细分群体的客户群规模约占整个群体的92.8%;后者是管理培训的核心忠诚群体, 但这个细分市场的群体规模约占整个群体的7.2%左右。这说明温州民营企业的培训市场目前尚处于低价位阶段。

总体上看, 温州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培训市场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企业对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尚未将管理培训列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常规的工作。同时, 温州也缺乏能适合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培训需求的培训机构。

二、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的国外经验分析

1. 政府的支持

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着资金缺少、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力资本匮乏等方面的特点, 在企业培训方面往往受到相当大的局限性, 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推进企业管理培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因此,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通常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提供财政支持、与社会中介合作等方式来推进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的工作。德国把经济手段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如从1994-1998年, 由政府出资对100多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加拿大政府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 政策也从原先的税收政策转向对小企业主的技能培训, 对多样化的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美国在1953年专门设立小企业管理局, 其基本宗旨是尽可能对小企业的利益给予保护、援助、指导和扶持, 以保护自由竞争的企业制度, 保持和加强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小企业管理局通过商会、贸易协会、大专院校和成人教育小组等组织向小企业提供技术、营销及决策等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开办讲座和研讨会, 并配合发行各种书籍资料。英国贸工部在英格兰建有由200多个地方服务中心组成的“工商联系网”, 它作为一个商业合作网络, 将当地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地方政府、咨询公司和各种服务业等联结起来, 小企业可以通过它获得各种咨询、商业服务和现代通讯及技术服务。比利时政府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的困难, 通过;政府提供部分津贴的方式, 对中小企业创办者进行为期1-3年的培训, 还帮助中小企业执行带薪培训制度, 以此来推动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2. 发挥行业协会 (商会) 的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非政府性质的企业联合自治组织,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其根本宗旨。从国外行业协会的业务职能来看, 为协会成员提供培训是各行业协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拿大行业协会针对企业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 列出上岗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组织培训。行业协会拥有本行业人力资源发展方面的专家, 企业可在专家咨询指导下对员工开展培训。培训经常由多个部门联合开展。考虑到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投入资金搞培训, 加拿大行业协会还通过开发网络培训, 把培训计划输送到每个培训点上去, 通过远程培训, 在网上设虚拟教室, 实现在职培训。日本的行业协会也同样非常重视培训工作, 如日本商工会议所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 经常以创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为对象, 按不同的层次举办各种研讨会, 以及有关营业、市场、生产技术、财务、经营管理等不同内容的讲座, 对在职人员进行不同方式的培训。作为中小企业王国的意大利的行业协会, 向来非常重视对成员企业的培训, 如意大利商会联合会本部于1986年6月专门成立了培训研究机构, 目的是提高商会人员水平, 研究培训中小企业家及进行新职业培训的计划 (新职业:如能源管理、信息管理) 。法国的行业协会不仅重视培训教育工作, 并且将行业协会做成职业教育基地。如法国工商会是除政府之外最大的教育培训基地。各工商会分别设有不同的专业和技术培训学校, 重点培训专业知识人才及求职者。例如巴黎工商会设有32所学校, 学校的管理人员有12000多人, 马赛工商会也有学校, 管理人员达2200多人。

3. 培训形式的多样化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国外的管理培训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特别在具体的培训形式上形成了适合企业特点, 有别于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以美国为例, 美国企业的管理培训可以区分为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两类, 其中在职培训是指受训者在具体的实际工作岗位或专门为培训而设的培训岗位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以达到训练提高的目的。在职管理培训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 一是工作轮换, 即让受训的管理人员从一个部门流动到另一个部门, 以拓展对企业业务的各个部门的认识。二是训练和辅导, 则是一种由经理进行的“一对一”的培训方法, 一般是通过设立岗位助理的方式, 由经理将助理培养成为自己的接替者。三是初级董事会形式, 旨在给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经理以分析企业整体问题的机会。四是行动学习, 通过把受训者组成项目组, 让他们分析和解决某个部门真实问题。脱产管理培训是将受训者送到大学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中短期的集中脱产或分期脱产培训。有条件的大公司内部也设有专门的培训学校, 例如通用电气 (GE) 公司设有管理开发学院, 专门为通用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开设制造、销售、财务分析等众多课程。脱产培训一般也并不注重理论的深度, 而是密切结合实际问题, 并通过案例研究、经营管理游戏、角色扮演、行为模拟等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受训人员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的政策建议

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较短,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尚未形成规范的运作模式。管理培训市场也还处于刚刚发展的初级阶段, 无论是培训机构的规模和运作能力, 还是培训师的数量和培训水平都有待于提高。同时,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显得很不够。因此, 促进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的发展,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 政府对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的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8年, 国家经贸委还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司。2002年, 全国人大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 这是国家制定的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部专门法律, 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但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为此, 可借鉴国外的经验, 一是由各级政府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搜集中小企业关于培训的意见和要求, 编制成培训计划指南。二是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培训基金, 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培训的开展。三是在一些高等院校成立中小企业发展中心, 向中小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咨询及培训服务。

2. 规范培训市场, 促进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

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市场秩序亟待规范是当前制约我国企业管理培训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里一是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按照中组部、国家经贸委的有关要求, 国家经贸委归口管理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各级经贸委应做好统一规划、协调、组织和实施本地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资格审定和资质认证。确保培训质量是规范培训市场的根本出发点, 也是培训工作的生命之所在。管理部门应对管理培训机构进行市场准入的资格审定和资质认证, 从源头上避免以暴利为目的滥竽充数的培训机构进入培训市场。三是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规范化管理。四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市场的监管和法规建设, 从而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法制化和市场化进程。

3.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培训理念和方法

在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要培养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世界眼光, 必须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 要充分利用境外的各种资源与资助, 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 来提高培训质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培训理念和方法, 也要注意与我国及各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中, 开发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 实现国外的案例和本土企业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更能帮助受训管理人员对实际管理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 (商会) 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行业协会 (商会) 应充分把握本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方向, 从提高会员的基本竞争力人手, 本着对行业负责、对会员负责的态度, 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类研讨、培训, 将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技术和管理培训任务承接过来, 一是减轻企业办学负担, 二是提高全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于广大的民营中小企业而言, 由行业协会 (商会) 组织管理培训比企业自行组织培训具有更高的效率, 且成本也较低。

参考文献

[1]孙琳.国际经验给中小企业培训的启示, 人力资源, 2004.9

[2]夏国兴.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管理培训探讨, 科技管理研究, 2002.3

[3]张红梅.试析中国民营企业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4

[4]洪涛.行业协会运作与发展,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5]洪亮.风行美国的企业管理培训方法, 中外企业文化, 2001.4.

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对策研究 第8篇

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依然很窄, 这些现象都是与温州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不符的, 民营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

一、温州中小企业现行融资渠道

(一) 自有资金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温州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主要是个人原始投资、企业盈余积累和股东增资。本课题组选择了24家企业样本, 其中龙港镇10家, 钱库镇14家, 均为私人企业, 其中, 13家企业完全依赖自有资本;根据对乐清190家企业的调查, 其中1995年以后成立的有89家, 这些企业成立时的注册资本共50 686万元, 截至2000年末注册资本达到74 422万元, 大约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增长了46.8%。而1995年以前成立的另外90多家企业由于经营积累的时间更长, 自有资金增加额更多, 注册资本平均增长了127%。可见, 自有资金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资金来源。

(二) 民间借贷仍发挥重要作用

课题组调查显示, 温企除自有资本外, 还有借入民间资金。借入性资金一般借期较短, 出借人可在短期内提出偿还要求, 但一般只要按时支付利息就可获得展期, 因此资金性质实际为不定期, 比较灵活。在24家企业中, 近一半利用民间借贷, 借贷月利率在6‰~15‰, 折合简单年利率在7.2%~18%。据温州人民银行调查表明, 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 温州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 民间借款的比例虽然由原来的30%下降到了2003年的15%左右, 但借贷资金的总规模比原来增加了2倍多。融资结构分析显示, 小型企业向亲友借款和内部集资的分别占68.6%和45.7%, 中等企业分别为45.8%和41.0%;农村企业分别为59.3%和46.5%, 城市企业分别为48.9%和45.6%, 不同规模和区域的企业发生这类融资活动的概率存在明显差别, 主要是农村小型初创企业多采用这种融资方式。

(三) 银行信贷在融资结构中逐渐占据主体

随着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 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集团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也在增加。据温州人民银行调查显示, 在中小企业全部负债中, 银行贷款占的比重平均为61%, 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中主要是来自银行贷款资金, 这充分显示了银行信贷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在190份调查问卷中, 150家企业 (占78.9%) 遇到资金困难时首先想到向银行、信用社贷款, 而选择商业信用和民间借款的分别为13家和27家, 没有企业再要求向政府部门借款。由此可见, 中小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正在增强。

二、融资瓶颈分析

由于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变数大、风险大;资产少、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负债能力有限;类型多、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 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和成本代价。而作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来说, 需要实行谨慎管理的原则, 尽量减少融资中的风险, 且更多倾向于向大型企业一次提供大额贷款。这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综上所述, 温州中小企业融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管理薄弱、信用等级偏低是融资中的瓶颈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风险在于贷款资金本息的及时回收, 这就要求借款企业有着良好的财务管理和较高的信用级别。通过对温州市13家市级银行机构的调查表明, 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高度集中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企业的风险程度和信用状况两个方面, 而这恰恰是中小企业的薄弱之处。在随机抽样的190家中小企业中, 大量企业规模较小, 产品结构模仿性强, 恶性竞争, 销售利润率低, 企业淘汰率高, 这种不稳定的发展直接制约了企业的融资来源。此外, 一些中小企业法人财产和股东私人财产划分不明确, 股东比较容易转移企业财产, 造成不能用企业全部财产承担其债务, 一旦经营亏损无法扭转时容易逃废债务。

(二) 信贷经营机制上的抵押担保问题突出

在调查中, 问及“企业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原因”时, 最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合格的抵押资产” (68.4%) , 其次是“资信状况不符合银行要求” (36.8%) 。其他原因包括“国家信贷政策问题”、“融资成本过高”、“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手续烦琐”、“效率太低”等。正规金融机构机械要求贷款抵押担保, 是小企业贷款难的最大原因之一。目前, 温州各商业银行的抵押和保证贷款余额合计已占全部贷款的90%以上, 贷款保全措施难以落实成为企业融资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原因, 而企业互保又会增加各自的或有负债, 容易使资本状况较好的企业也陷入“债务链条”危机。另外, 抵押贷款又往往遇到抵押品不足的问题, 据调查, 一般企业可被银行接受的抵押资产约占其总资产的1/4, 抵押品的创新总是跟不上抵押需求。

(三) 融资渠道狭窄

除以上融资渠道外, 作为国外主要融资渠道的证券市场却未能在温州盛行。迄今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只有浙江东日、华峰氨纶、华仪电气、报喜鸟等几家大企业。没有一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据分析, 这与温州企业倾向于依赖自有资本、民间借贷和集资有关, 更重要的是与中国企业上市成本过高、向国有企业倾斜政策及上市门槛过高有关。整个温州市都没有地方或区域性的资本市场, 没有集中交易未上市股份公司股份的场外市场。“金融压制”的源头不仅来自央行及银监会, 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渠道, 比如, 企业债和地方企业债券的融资审批权集中在国家发改委, 这一渠道事实上是被堵死的。

三、解决融资瓶颈对策

(一) 加快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应重点解决县级信贷担保体系和全国性再担保体系两个问题。建立区、县一级信贷担保机构。可以采用两种形式, 一是建立市级信贷担保机构。建议有条件的区、县积极筹建信贷担保体系的分支机构, 从制度上为银行规避金融风险, 也为民营企业贷款创造条件。二是鼓励建立商业化运作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协会, 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和优惠。积极探索建立全国性信贷再担保机构。从完善信贷担保体系的角度考虑, 必须建立全国性信贷再担保机构作为“最后担保人”。全国性信贷担保机构建立, 可以采取会员入股和中央财政出资相结合的办法, 以事业法人方式组建, 并从现在开始进行研究论证。

(二) 鼓励发展创业基金

创业基金是由风险资本组成的专门对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技术创新型企业进行投资, 并以获得高额资本利润为目的的资本组织形态。其投资的主要领域是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中国风险投资不能只投向高科技行业, 更不能过多地投向房地产。不只是技术创新型企业, 需要创业投资基金, 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早期也需要风险资本的进入。因为民营企业在创业时风险较大, 资金供应方有权要求得到较高的风险报酬, 创业投资者可用较少的资金占有具有很强成长性, 市场前景广阔企业的较大比重的股权, 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温州民间融资在给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时要求较高的报酬是合理的。地下金融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创业投资角色。因此, 温州应该利用民间力量,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这是解决民营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 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

高科技产业在中国是新兴产业。不少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企业, 是民营企业, 目前规模还比较小。高新技术企业有以下特点:投入非常大, 回收期长, 风险很大。先进国家的做法是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来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 像美国硅谷的一些高科技企业都是有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发展起来的。中国可以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包括引进国外风险投资基金) 支持一些非上市的高科技企业, 可以投资于企业的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等。“扶上马, 送一程”, 使它们尽快成熟起来, 这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会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四) 努力争上“创业板”

创业板, 就是给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的股票市场。由于大部分创业型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 因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创业板市场都明确表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成长型中小企业申请在创业板发行上市。成立创业板的主要目的是为新兴中小企业提供集资途径, 帮助其发展和扩展业务。大多数新兴中小企业, 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 却对资本的需求很大, 证券市场的多次筹资功能可以改善中小企业对投资的大量需求, 同时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把不具有市场前景的企业淘汰出局。因此, 温州中小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推进加快上市计划的步伐。此外, 香港建立“创业板块”的计划也为内地民营高科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内地民营企业到香港二板市场上市, 不仅是对企业融资渠道提供了帮助, 更重要的是内地民营企业一旦登上了香港这个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 将对企业的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要: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课题从温州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入手, 分析了造成当前融资困难的瓶颈,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对策,温州

参考文献

[1]祝孔海.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 2004, (12) .

[2]刘明洁.中国民营企业信贷融资问题探析[J].经济论坛, 2004, (13) .

[3]刘立峰.中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设想[J].经济学家, 2001, (3) .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第9篇

一、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

在温州的一个村或邻近几个村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小基地, 一个镇或邻近几个镇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业的产销大基地。乐清市柳市镇是全国最大低压电器产销基地, 低压电器产销量约占全国1/3;并建成了19个“国”字号生产基地。

(一) “中国鞋都”

中国轻工联合会命名温州市为“中国鞋都”。温州鞋革企业有5500多家, 总产值31亿产值, 超亿元企业24家, 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5%, 并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温州鞋业质量、品牌走在全国前列, 有“中国驰名商标”3家, “中国名牌”产品3家, “十大中国真皮鞋王”3家。14家国家免检产品, 70余家获准佩挂真皮标志。

(二) “中国电器之都”

温州市低电压电器生产企业集中的乐清市枊市镇、北白象镇和乐成镇。有股份制、股份合作企业100余家, 总产值241.5亿。产品100多个系列, 5000多个品种, 2万多个规格。企业持有中国电工委员会安全认证的有150个, 200多个企业已通过美国UL欧共体CE德国VDE认证, 262家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全市有29家电器企业集团, 其中全国性无区域集团22家。正泰、德力西集团获“中国驰名商标”, 此后又涌现出一批知名商品和名牌产品。一批企业走出国门, 在西欧、中东、南美非洲等地设20多个办事处、开办工厂、约定独家代理商。

(三) “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

温州是世界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地, 有打火机生产企业500多家。年产金属外壳打火机5亿多只, 大多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占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份额的70%, 占国内市场的95%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命名温州为“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

(四) “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

温州市剃须刀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有剃须刀企业100多家, 年产值12亿元, 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产品销往美洲、西欧、非洲、中东及日本、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 “中国眼镜生产基地”

温州市命名为“中国眼镜生产基地”。有眼镜企业800多家, 年生产总值50亿元, 产品60%上出口世界各地。

(六) “服装业”

服装业是温州传统产业。全市有服装工业企业3000家, 年产值302亿。约占全国市场的8%产品以男西服为主, 女装、休闲装、童装竞争发展。

(七) “中国泵阀之乡”

温州市有泵阀企业300家, 年产值57亿。阀门产品有2500多种规格型号, 泵类产品有500多种规格型号。9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论证, 5家企业获美国泵油协会API论证, 并出口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和东南亚地区。

(八) “中国印刷城”

温州市现有印刷企业约2200余家, 从业人员十多万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就有3000余人。全年产值101亿。有16家企业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其中6家超亿元。9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认证。

(九) “塑料制品”

温州市塑料制品主要是合成革、塑料编织和塑料薄膜。现合成革企业近百家, 年产值85亿元, 占国内市场份额70%;塑料编织企业500家, 年产值80亿元, 占国内市场份额50%;塑料薄膜企业32家, 年产值21.6亿元, 占国内市场份额10%。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编塑之都”和“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

温州产业集群经济, 以其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 形成了温州企业的群体规模以及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品牌的集聚优势。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虽然单体规模不大, 但都有几千家甚至上万家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 形成较大的总量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这种优势最终体现到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 使温州区域经济不仅具有“小”的活力, 而且具有“大”的实力。

二、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市场环境待改善

温州有较为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 但政府管理相对内向和封闭导致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时滞和力度上的局限。一方面,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在起步、发展中遇到部分税收、贷款、用地等方面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问题, 这些都制约着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持续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 引进外资部分相对不足, 支持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产业政策、金融、技术、社会服务等都还有待于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 土地资源的紧缺

随着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生产要素瓶颈问题已日益突出。温州土地资源非常紧缺, 已经到达寸土寸金的程度, 工业用地价格是200万元/亩, 是全中国最昂贵的土地价格, 内地很多地方只有5.6万元/亩, 即使上海这种中心城市, 其土地价格比温州也低得多。从而出现了温州企业由单一的个别企业外迁向区域部分群体企业外迁现象。生产要素的瓶颈问题已逐渐成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而削弱了集群产品的竞争力。

(三) 集群化水平不高

产业集群处于较低水平集群的阶段, 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缺乏主导核心企业, 企业布局分散且缺乏层次性。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深, 组织度不高, 协作力不强, 行业缺乏自律, 造成企业相互仿冒、偷工减料、低价倾销等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严重损害了集群的整体利益。

(四) 企业人才的缺乏

温州的区位劣势与本地高校资源不足, 使得人才难以集聚。一是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对集群内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存在不足。人力资源中介组织不发达, 猎头服务等高级人才服务发展滞后。二是缺乏高技术人才集聚的有效载体。温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 高等教育资源不丰富, 集群内企业很少拥有技术研发中心等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有效载体。三是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不足。集群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只注重短期利益, 缺乏对人力资源规范管理。在教育培训上, 企业只重产出, 不求投入, 严重限制了人才的自我发展空间, 降低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四是工作环境欠佳和城市生活成本高昂。温州的房价偏高, 导致城市生活成本高昂, 也是制约外来人才留在温州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 创新能力的不足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大多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产业为主, 由于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与依托, 群内技术创新速度不快, 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是中低档产品, 而且不少是无品牌生产, 名牌产品较少, 产品附加值很低;绝大部分温州民营中小企业资助创新产品的能力很弱。

(六) 经营管理水平低

集群内的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初期绝大多数是以家族、血缘为主要纽带, 以经验管理为主要手段运作。这种运作方式在企业初创时期有其合理性, 有利于资本的快速集聚和企业决策的实施。但是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 这种运作方式就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中家族成员的“围墙”妨碍了非家族成员的升迁, 内部“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易造成非家族职员甚至高级职员的短期行为, 人才流动频繁, 有的企业每个生产旺季过后, 甚至要更换60-70%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家族式管理使企业难以形成制度化管理, 往往以情代理, 使制度流于形式。企业老板权力无制约, 决策随意性大, 往往影响决策的质量和科学性。这种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一)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政府作用不可轻视, 政府应该提供激励性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对教育和科研进行持续投资, 提供与规范公共基础研究。要全面清理和修订阻碍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 消除体制性障碍,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除国家明令禁止以外的所有领域。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 做到与国有等其他企业一视同仁。要优化资源配置和调度, 努力缓解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瓶颈对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

引导温州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 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 为广大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同时, 政府还应该积极营造有着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创新成果、尊重产权私有的法制环境。

(二) 合理布局促进协作

合理布局产业集群, 推动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 引导布局分散的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 引导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往专、精、细转变, 改善产业空间布局, 实现层次性布局, 促使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量大面广,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协作是当代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 它使知识和构思得到更大范围的更换和共享, 从而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它包括两个部分, 对内:对于集群内已有的企业, 要努力引导形成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密切配合, 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对外:要加强与国际间其他集群间的合作。其关键在于通过合作引进那些集群中代表管理、技术领先水平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 从而加速温州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结构升级 (见图1) 。

(三) 培育新的生产要素

对温州而言, 随着产业集群内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 传统生产要素优势已近乎被挖掘殆尽, 不寻求新的生产要素, 寻找新的突破点, 温州产业集群的发展将被挟制于瓶颈中。加强产学研结合, 提高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 积极寻找或研发新的可替代性生产要素, 加速改造和提升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四) 发挥行业协会功能

行业协会以会员需求为协会工作的着力点, 实实在在地为会员办事, 积极帮助会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为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一方面是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和服务功能, 办成许多单个企业难以办成的事。民间商会作为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倾销申诉中提诉人, 通过组织集群内所有企业的力量, 共同集资动用法律手段、游说政府有关部门, 增加了在国际谈判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维护产业集群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发挥协调和管理功能, 开展行业自律, 制定行业规则, 规范同业竞争。协会应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规范市场秩序, 严格执行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加大对假冒伪劣行为打击与惩罚力度, 着力维护企业权利和行业利益。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正同一的市场秩序。

(五) 培养引进各类人才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关键条件。人才体系建设包括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引进体系, 产业集群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企业内部要营造“爱学习”的氛围, 提高员工学习主动性, 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 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 给骨干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达到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的目的。企业也可以与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实行“定单式培养”, 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人才。此外,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由政府或协会组织, 根据某个集群的特色举行专业人才招聘会和人才的专业培训, 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问题。

(六) 提高集群创新能力

1、技术创新。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应加强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 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科研、创新力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提高其市场实用性,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进而提高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应用水平。

2、市场创新。

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流通手段, 在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市场营销优势, 同时广泛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群内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加强集群内专业市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并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对产品需求, 实现电子商务。近年来温州集群经济外向化发展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今后要将目光瞄向海外市场, 通过海外分市场的扩展, 建立起完善的海外营销网络, 促进温州集群经济外向化发展。

3、精神创新。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正处在一个寻求突破的阶段, 应该进一步发扬温州人敢于探索、敢于拼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用这种精神去克服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七) 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经营者需要加强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 转变经营者观念, 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从观念到制度进行变革, 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 从而促进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己经或正在成为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载体,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很好解决制约它发展的市场环境、土地资源、企业人才、经营管理等问题, 提升集群化水平, 才能更好地促进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指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市场环境待改善、土地资源的紧缺、集群化水平不高、企业人才的缺乏、创新能力的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提出通过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合理布局促进协作、培育新的生产要素、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培养引进各类人才、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等措施, 以促进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关键词: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彭晔.温州产业集群发展瓶颈及对策[J].文史博览, 2008 (7) .

[2]、赵焱.温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8 (3) .

温州培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初探 第10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超额利润, 为客户提供更多使用价值的能力, 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根本。温州市有6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温州市还有1800多家省级科技型企业, 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温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企业由于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2011年温州发生借贷风波中, 这些具有较强或一定核心竞争力企业, 不仅没有受冲击, 而且4年中销售收入增长70%, 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温州实践证明,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能有效实现质量、效益目标, 企业平均年利润15%至30%, 经济效益是一般制造业的3~6倍。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每家企业拥有技术专利平均为43项。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 能持续不断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企业具有良好资本流转和积累机制, 许多企业没有债务负担和困扰。如此可见, 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是培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温州中小企业除上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之外, 其他大量企业普遍存在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情况, 企业在培植核心竞争力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 企业领导人急功近利, 经营行为短期化。许多中小企业的领导人办企业看重眼前利益, 企业没有长远打算, 许多企业没有发展战略, 不重视技术、人才、文化软实力的培植, 使企业培植核心竞争力失去工作基础和基本条件。企业决策随意性, 朝令夕改, 工作忙乱, 办事缺少程序性, 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企业没有抗风险能力, 风险一来, 企业说倒闭就倒闭。

(2) 企业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 削弱了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的一个特点是拥有资源有限, 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聚集不多。为了培植核心竞争力, 本应专业、专注、专一主营业务。但实际情况是, 很多企业盲目热衷于多元化经营, 去寻求企业规模扩张, 结果是分散了企业有限资源, 损害了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丧失了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 得到一个“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3)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没有条件培植核心竞争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开展研发活动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企业不搞研发, 不拥有技术专利, 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何以创新?温州的实践证明, 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1%,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2% 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3%~5%, 企业才有竞争力。世界500强, 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10%以上, 这是世界500强拥有很强核心竞争力的制度性原因。而在温州, 除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企业之外, 温州的一般中心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不足1%, 这是温州有的县企业困难面高达50%~60%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温州一般性中小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尚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资本、技术、人才、设备、信息条件, 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 自然也就阻碍企业的发展壮大。

(4) 企业管理落后, 不利于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温州中小企业的管理比较落后, 表现在企业发展的战略管理和人本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管理和质量、效益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危机管理。现代管理的本质特征是, 鼓励赶超和创新, 时刻走在时代前沿。管理工作贯穿着一条红线, 那就事“权—责—利”相结合, 管理成功的经验, 就是权力与责任结合, 绩效与利益挂钩, 这样, 就能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有利于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 去实现赶超和创新。相反, 管理失败的教训, 归结成一句话, 那就是“权、责、利”分离, 有权力却没有责任, 绩效差的反而得到利益, 这样, 就挫伤广大员工的赶超创新积极性, 就不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这就是温州一般性中小企业由于管理落后制约了核心竞争力培植的原委。

二、提升中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1) 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依托发展战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温州市政府要求中小企业中的规模企业, 积极创造条件, 转变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建议首先在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普遍要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因为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能力, 它的培植必须依企业发展战略。因此, 企业要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变化, 准确预测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 调整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以适应行业、市场变化, 培植企业的核心技术, 调整市场竞争策略, 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取得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

(2)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温州实践证明, 没有投入, 就没有产出;没有符合研发活动的足够资金投入, 就不会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一般技术是可以从市场上买到的, 但企业的基础能力和关键技术市场上是买不到的。为此, 企业领导要有强烈的创新进取精神, 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能及早预见市场和技术变化趋势, 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 保证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 集中优势力量保证重点,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不搞盲目的多种经营, 避免分散经济实力。第三, 积极创造条件, 发行企业债券, 为研发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3) 实行人才创新战略,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是中小企业建立核心技术的根本, 企业必须制定人才战略,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建立“产、学、研”联盟, 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

温州的经验证明, 引人、选人重要, 用人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更重要。要坚持用市场标准衡量人才贡献的大小, 促使人才的研发活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保证研究成果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企业研发活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差别。

(4) 建立人才使用的激励制约机制。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 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作用。温州许多企业规定, 对企业贡献突出人才, 给予股权、期权奖励。对于辞退的技术人才, 温州许多企业规定, 在5年内不得转让同样产品技术, 以之制约。

(5) 加强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尤其是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意义。温州高新技术企业实践证明, 民营企业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必须做到更新理念, 文化先行。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行为准则是现代崭新的企业管理理念, 是现代企业之魂。

温州企业实际表明,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能增强科技创新力, 增强企业凝聚力, 增强制度的规范力, 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指导、激励、凝聚、融合、制约多种功能, 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企业的实践还表明,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创新企业管理。目前, 总的看来, 中小企业活力不足, 竞争力不强, 企业困难面较大。究其原因, 是企业领导素质和企业制度的制约和束缚, 特别是产权封闭性, 用人的排他性, 经营决策的随意性, 法人治理结构缺陷性, 使得企业无力或没有把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摆在议事日程。因此, 必须首先提升企业领导人素质, 舍此, 企业就会面貌依旧。第二, 要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 改革企业基本制度, 包括产权制度、用人制度、决策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奖励制度, 使制度科学、规范、具有现代制度特征, 能为培植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取胜的基础, 目前温州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 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培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本文着重分析温州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情况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培植温州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温州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乃峰.试论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创新[J].云南科技管理, 2006, (3) :16-17.

[2]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3]陈永明, 陈雯静.地方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0 (4) :95-99.

温州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家族企业特征弊端对策发展

0引言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其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占工业总产值和税收的85%以上。经过近30年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充满地域特色的家族主义文化,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产权制度。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唯功利性的特点突出。不可否认,在家族企业的创业初期,由于家族成员的目标利益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决策迅速,这种模式有助于减少委托代理成本,降低企业运行的协调成本,从而保证了家族企业的高效运作。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家族治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着企业的发展。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了不利的一面。

1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分析

1.1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导致产权界限不清家族企业一般实行家族制管理。创业之初,几个兄弟姐妹或者父子共同投资,权利高度集中于一个人,即董事长担任总经理,家族企业主通过控制所有权来实现其权利。家族成员往往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分配者等多种身份为一体。由于家族企业内部产权模糊,产权界定不清,很少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进行界定,这就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之间产权不清的隐患。特别是出现企业由谁继承的时候,这一问题就更显突出。即使有的企业实行家族内部分工,模仿现代公司制设置机构,由于总经理仍然是家族成员,所有权与经营权实际上没有分离。这种模式阻碍了家族企业产权的制度化、明晰化,增大了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度。

1.2规章制度不严明,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家族企业内部人员很多来自于家族成员,治理基础主要是家族伦理、亲情原则等,企业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即使存在,也难以得到严格执行。往往倾向于通过非正式传统家族伦理道德的自发作用来规范、配置资源和协调各种关系。家庭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员工犯了错误,企业采取两种规章制度处理,企业内的裙带主义会阻碍企业内公平竞争的机制。这种现象,容易使非家族成员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工作积极性降低:而且,企业裙带主义容易使部分家族成员享有特权,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他们形同虚设,即使出现了重大失误,大多数人也能凭借裙带关系逃避责任。这种模式,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1.3缺乏人才培训计划,员工素质不高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的思维、素质、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以人才的角度来说,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但家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对员工队伍的建设滞后于现代化管理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缺少正确的预测,加之价值观念、思想的陈旧,不能组织员工进行有效而又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导致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4企业文化缺失,企业凝聚力不强以温州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及条件所限,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企业主,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很多都是农民出身,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家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肤浅。经历了成功创业的“家长们”往往也是大权独揽,因为“家长们”在昔日的创业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难以撼动的权威,而且成功的经历也使其陷入对以往管理方式的依赖,在众多追随者的赞誉声中,企业主们在经营管理中必然会表现出很强的家长作风和个人主义色彩,实行的是老板长期自发形成的价值理念,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距甚远:多数家族企业文化具有血缘性、情缘性的特征,企业缺乏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2家族企业克服弊端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2.1改革机制,明晰产权结构对于家族企业来说,要实现管理现代化,首先就要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实现所有权结构多元化。这有助于家族企业解除亲情的困扰,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外部优秀人才。根据国际知名的家族企业的变革之路,我们看到家族企业的股份化、公司化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产权社会化,即家族成员只进董事会,渐渐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企业的运作管理交由专业人士去做,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来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形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两权分离。同时,所有权结构还必须由一元向多元转化,才能突破个人和家族的局限,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如温州天正集团,为适应内在的发展冲动和外在的竞争环境的要求,推出了“50岁以上全部退休”和“让不能胜任者出局”的家族成员退出机制。其灵活的用人机制,不仅吸引了人才,留住了人才,也为企业走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坚持自我学习,转变管理理念为进一步树立现化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管理体系,企业主和管理者应积极借鉴和参考先进企业的做法,不断学习,努力转变管理意识。除有条件地进行学历学习外,更要积极地参加一些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多听一些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技术、人文讲座和专题报告,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促进管理思维的转变和更新。如温州乐清的某铜业有限公司,企业主的起点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极为注重学习,他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本企业讲课,或组织多媒体教学活动。而且,他每次还要求全家人,上至老人,下至小孩,统统坐到第一排听课。这种做法,不论效果如何,其精神确实值得在家族企业中大力提倡。

2.3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储蓄后备力量家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摒弃家庭式的管理模式,积极吸纳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加强对管理者、职工的再训练、再教育,以提高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中的竞争力。

针对温州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员工以农民工占大部分的现状,企业应注重于抓岗位技能训练。如制鞋业的,可与鞋业培训学校合作,培训岗位所需的“车包、钳工、设计”等技能,以解决民工荒的问题。这不但可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后备力量,而且,也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优良的组织文化能够在单位集体内产生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单位成员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形式。但企业文化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过长期规范企业管理者、员工的行为,逐步得到丰富、升华、完善。企业家应对此有清醒充分的认识,把企业文化培育的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细心设计,长期坚持,精心维护。

3结语

温州中小企业 第12篇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民营经济存在私有经济的本性,加之我国目前又还没有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缺乏应有的伦理文化的支撑,存在许多突出的伦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民营企业选择了错误的伦理理念,在此指导下产生了多方面错误的企业伦理行为,直接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特别是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温州市,研究民营企业伦理就显的尤其重要,这不仅关系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而且对整个地区的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将以温州多家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来实证分析企业的伦理道德问题。

一、有关文献的回顾与探讨

综合国内的一些研究文献,汇总于表1。

纵观国内关于企业伦理的研究,多数仍然偏重于探讨“伦理的内涵”,而较少从管理的观点切入。虽然每一篇研究均有其贡献性存在,但以目前企业不伦理行为不减反增的态势看来,学术研究与实务之间仍然存在着认知差距。所以本研究试图联结企业伦理与管理活动,揭示目前民营企业的伦理现状及树立正确伦理观的对策。

二、民营企业伦理调查问卷的构建及研究方式

本研究以问卷抽样调查的研究方式为主,辅之以面谈、座谈等方式。以温州地区(被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瑞安市、乐清市、苍南县)的多家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既包括浙江利峰电器有限公司、温州静音轴承有限公司、浙江欧利亚制衣有限公司等制造型企业,也包括华峰通讯、清泰大药房等服务业企业。在问卷调查时,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尽量囊括该企业中各种不同性质的部门和岗位,然后按照分层随机取样原则进行问卷调查。在正式调查前,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试作并征询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在正式调查的时候对比较难懂的第二大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总计发出问卷

30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73.3%,其中有效问卷201份。本问卷共设置10个大问题,分别从宏观角度、任务环境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了调查,问卷参考了周祖城于1997年对天津市企业进行伦理调查时的内容并在其问卷[3]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力图从总体上了解民营企业的伦理道德情况:宏观方面:主要问了“对不道德企业行为打击不力”、“讲究道德的企业没有得到好报”、“只重视眼前利益”、“地方保护主义”、“社会风气差”、“国家或地方的经济落后”、“ 改善企业自身利益的压力大”等问题;中观方面:主要问了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问题;微观方面:主要考察了企业内部员工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问卷数据采用SPSS13.0和EXCEL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一)自然情况

参加调查的男性117人,女性84人,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58.2%和41.8%;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30岁以下143人,31-44岁46人,45岁以上12人,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71%、23%、6%;被调查者的职务高层管理者20人,中层管理者43人,基层管理者75人,其他人员63人,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10%、21.4%、37.3%、31.3%;被调查者所处的企业规模(在同行业中属于)大型16.7%;中型42.9%,小型40.4%;被调查者所处服务业的占34%,所处制造业的占66%。

(二)具体情况

首先,笔者在问卷的开头了解了有关企业是否进行过伦理方面的培训,当问到“所在的企业进行过伦理道德的培训吗”这个问题时,回答“是”的37人,占总数的18.4%;回答“否”的83人,占总数的41.3%;;回答“不清楚”的81人,40.3%。可以看出,高达81.6%的被调查对象并没有接受过企业的正规伦理培训。

1.宏观方面

(1)企业缺乏长远战略,只重视眼前利益。问卷对八个可能妨碍民营企业讲究伦理道德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大小进行打分,结果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只重视眼前利益”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从表2不难看出,多数民营企业没有永续经营的观念,为了眼前利益可能不顾伦理道德而进行违规或者违法经营。我国改革开发20多年了,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总的来说,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人们的生活还不十分富裕,多数人对金钱还是很敏感的。温州的企业多是民营企业,他们自己是“草根”出身,没有什么根基,因此唯一可以做为与其它企业竞争的资本就是财富。当一些企业感到生存受到威胁时,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只好把眼前利益放到首位,根本无法考虑长远利益。

(2)“社会风气差”、“对什么是合乎道德的行为缺乏共识”这两个因素排在2、3位,这也印证了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确实缺乏正确的伦理氛围和伦理导向。曾经有一段时间,一提到“温州鞋”,人们就认

为那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还有一段时间,温州的“汽摩配”行业的产品也是假货满天飞。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个别的企业利欲熏心,采取了非正当竞争手段来坑害消费者,这些企业的所作所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显而易见,一些本想坚持自己正当做法的企业,看到那些违规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个个“暴富”,而自己走正道却由于价格等原因处处碰壁,自然就会仿效那些不道德企业的行为,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风气就败坏了。一旦社会风气变差,产品给别人留下坏印象,要想改变过来就很困难,特别是那些曾经被坑害过的人们,可能一辈子都对你的产品退避三舍。至今,还有些人认为“温州鞋”就是质量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3)在问到“怎样看待现在对经营中不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时,回答“A、现在这样就行了”的5人,约占2.5%;回答“B、打击力度小了,应适当加强”的89人,约占44.3%;回答“C、打击力度太小了,应大力加强”的91人,约占45.3%;回答“D、没有必要进行打击,应该取消”的16人,约占7.9%。普遍认为,对不道德行为打击力度太小是比较普遍的看法。

(4)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地方领导为了自己的所在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对一些违反企业伦理的行为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姑息纵容,这样一方面使那些不道德企业更加嚣张;另一方面也挫伤了讲究伦理企业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必须真正起到“裁判员”的作用,对遵守企业伦理的企业要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对不讲道德的企业在舆论上、经济上进行惩戒。

2.微观方面

(1)通过八个问题了解了企业应该讲究伦理的理由(见表3),结果普遍认为“讲究伦理对改善企业形象”有好处,而且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最趋于一致。企业形象一般都是通过舆论来向公众传播,因此通过公共媒介对讲究伦理的行为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必将对大多数企业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教育,使之不由自主的向讲究伦理的企业学习和效仿,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最终改善自己企业在消费者中间的形象。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舆论工具评选最讲究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的企业来促进更多的企业学习和讲究伦理。“对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内部风气有好处”也是企业应该讲究伦理道德的重要理由之一,而且看法也相对趋于一致。另外,人们也普遍认为“不讲道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不讲道德会失去生意伙伴”,这说明多数企业已认识到不讲究伦理道德对企业的伤害还是比较大的。

(2)在问到是否“愿意在一个讲道德还是不讲道德的企业里工作”时,回答“A、在讲道德的企业里工作”的共151人,占75.12%;回答“C、看情况”的43人,占21.40%;回答“B、在不讲道德的企业里工作”的7人,占3.48%。可以看出,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的员工非常希望自己的企业是讲究伦理道德的。

(3)在问到“假设您目前在一个不讲道德的企业里工作您会怎样”时,回答“A、只要收入可观,管他企业讲不讲道德”的19人,约占10%;回答“B、虽然对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呆下去”24人,约占12%;回答“C、不必离开,自己尽量讲道德就是了”23人,约占11%;回答“D、自己讲道德,并努力影响企业”59人,约占29%;回答“E、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尽快离开”74人,约占38%。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员工是有分歧的,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容易找到导致多数员工即使知道该企业不讲究伦理也不敢轻易离开,但是如果一旦有好的机会,不讲究伦理道德的企业是不容易留住人才的。

(4)表4研究了民营企业内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收入高、福利好”是当前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看法也最趋于一致。“受到信任、重用”、“企业有前途,员工有长远规划”列2、3位,这说明讲究伦理道德、企业有前途的最受员工欢迎。

(5)在问到“假设您是一个员工,家庭遇到了暂时的经济困难,现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经理要您写个报告,后经层层讨论,终于按规定给了一笔困难补助;二是公司里也很困难,经理带头集资为您解决了燃眉之急,这两种情形下内心感受是否一样时”,回答“一样”的5.53%、“差不多”的21.61% “不一样”的72.86%在问到“对不同的情形,您最有可能各作出什么反应”,对解决办法1的反应回答“这是应该的,没有什么”17.20%,回答“很感动,可工作归工作,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42.8%,回答“很感动,要努力工作,报答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40%。对解决办法2的反应回答“这是应该的,没有什么”15.80%,“很感动,可工作归工作,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33.5%,“很感动,要努力工作,报答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50.7%。

通过上面的调查,在企业内部,关心爱护员工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员工的忠诚。

3.中观方面

(1)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假设“假设您是一个批发商,进了一批某产品并付了款,该产品总体上是不错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产品在保质期内没有卖完,此时,您遇到了两种解决办法:一是生产厂家不闻不问,损失完全由您自己承担;二是厂家决定把未售出的货全部收回,退还货款”。在问到“对这两种解决办法,您内心感受一样吗?”时候,回答“一样”的3.4%,“差不多”的11.3%,“不一样”85.3%

在问到“对第二种解决办法,您是否受到感动?”回答“没有”9.3%,“有一些”的26%,“很受感动”37.7%,“非常感动”27%

在问到“如果受到感动,对以后的合作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回答“没有”5%,回答“有一些”20.2%,回答“有较大影响”42%,回答“很大影响”32.8%。

在问到“对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您最有可能各作出什么反应?”

对情形1的反应:不想进他们的货了40%;首先考虑试试别的牌子,若没有更合适的,再进他们的货37%;尽量再进该厂的货,但要求厂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13%;愿与厂方一道寻求不够畅销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继续进他们的货10%。

对情形2的反应:不想进他们的货了2%;首先考虑试试别的牌子,若没有更合适的,再进他们的货4%;尽量再进该厂的货,但要求厂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31%;愿与厂方一道寻求不够畅销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继续进他们的货63%。

(2)“假设您是某原料供应商,现该原料市场疲软,一老客户没有转向要价略低的新供应商,而仍然买您的货。”

在问到“您觉得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吗?”(考察客户对供应商的忠诚)回答“不可能”9%、“可能性较小”46%、“可能性较大”24%、“完全可能”21%

在问到“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形,您最有可能作出什么反应?”(考察供应商对客户的忠诚)回答“这是应该的,没有什么”3%、“很感动,但生意归生意,以后原料走俏时,谁出价高就卖给谁”62%、“很感动,在以后原料走俏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该客户”7%。“很感动,愿与该客户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在以后原料走俏时,也帮他一把,稍微吃点亏也应把货卖给他”28%。

以上对供应商和顾客的双向问卷调查,充分说明讲究企业伦理的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始终居于有利地位,这些企业也必将获得更多的回报。

四、其他方式的实证

除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对相关的人员也采取了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现在民营企业的一些决策者和员工正在改变一些传统的利己主义的做法,他们正在有意识的树立和遵守自己企业的伦理价值观。例如,在与一名服装设计企业的营销人员座谈时,这名营销人员讲述了她的求职经历: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她准备应聘龙湾区的一家设计公司,老板面试时问她,“你会不会把原先公司的客户给我带到过来”,她回答说“不会,因为给我原先的公司保守秘密是我的职责,尽管我非常需要您这份工作”。第二天,老板打电话通知她去上班并告诉了她被选中的原因——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这件事情说明部分温州企业的员工和老板正在有意识的去遵守企业伦理,他们知道遵守企业伦理才是个人和企业长久发展之道。

五、结论与建议

(一)企业外部

1.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法律规定了人们活动的范围,人们一旦超出法律所规定的界限就要遭到惩罚,因此法律具有伦理教育作用,它强化了人们的行为,久而久之人们在法律的约束下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习惯,法律的约束就变成了自我约束。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人们的行为就更符合伦理行为了。

2.政府做好“裁判员”,营造一个讲究伦理道德的氛围

通常情况下,市场经济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这时候,政府就应该“出手”管制了。现实中,很多违背企业伦理的行为是在政府的“眼皮”底下发生的,政府真的不知道吗?恐怕不是,里面可能有多种原因:地方保护主义、官商勾结、少数官员腐败等等。为了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伦理意识,政府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对遵守企业伦理的企业进行重奖,上光荣榜,大力宣传,给以各种政策优惠;对反伦理的企业要上黑名单,及时曝光,并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惩罚力度。

3.强化舆论和消费者的监督

现代社会的媒介非常发达,很多违法违规案件就是新闻媒体首先发现的,舆论监督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对企业伦理行为的认识。做的好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自然得到青睐,企业能够获得强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做的差的企业最终可能被投资者抛弃,结果可想而知。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的各种行为最终反应到产品和服务上,消费者是最有资格评价一个企业的。因此企业要赢得市场,首先就是赢得消费者。消费者对企业的监督非常重要,必须发挥消费者的作用,这样才能够真正对企业的伦理意识和建设有促进作用。

(二)企业内部

1.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认识,做道德的企业

企业社会责任(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观念起源于美国,于20世纪初在学术界形成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到了20世纪60年代,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学者们从一开始就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逐渐形成两大阵营。一个阵营主张企业只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这种观点称为“古典派”或者“纯经济观”。比如,其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密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就认为,企业有且仅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另一个阵营则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们主张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所在社区乃至政府等)负责,这种观点被称为“社会经济观”。比如,其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Stephen P.Robbins也认为,社会责任是一种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利益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客户、政府、社区等在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关注。它应包括社会的经济责任、社会的道义责任、社会的公德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企业的经济责任可以概括为传统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决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的法律责任可以概括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据法律合法经营的问题,这是宏观政策环境对企业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企业的伦理责任可以由企业的经济活动环节区分为生产伦理责任、交换伦理责任、分配伦理责任、消费伦理责任。有的企业经营者在履行经济责任的时候,会采取一些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做法,这时候企业的行为即便是合法的,但不一定是道德的,这就会涉及到企业的伦理责任问题。企业伦理责任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面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时,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一样的。只有当企业充分完成了应当承担的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责任,才是一个“道德的企业”。

2.人员伦理教育培训及设立伦理机构

企业经营者必须积极主动实施多元且深化的伦理政策,企业才可以在目前竞争激烈、诡谲多变的经营环境下,脱颖而出并得以永续经营。企业可以透过特定的伦理政策,例如伦理教育训练的实施、惩处条文的订定,形成组织特有的伦理气候,以提升组织内部的伦理理念,强化员工的伦理行为,有助于组织内部的管理。当然,管理者如果想要宣扬企业的经营理念,必须先要求管理者以身作则,如此可收上行下效的优势。另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设立专门的伦理机构将有助于企业的伦理建设。伦理机构主管人员专门把企业的行为与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进行比较并对企业的行为提出改善意见。

3.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民营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的打造应强调其发展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地域文化,不应该完全照抄照搬西方的企业文化模式。主张将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的制度安排与本土的地域文化有机契合,尤其要与优秀的本地文化相契合,这才是民营企业打造成功的企业文化的根本出路。例如,温州人具有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积极奋发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渊源是永嘉文化。永嘉文化开拓进取,豪迈大气,狂飙突进;重经世致用,强调个性、个体、能力等等,这些可贵的思想理念可以广泛地成为本地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涵。只有高扬温州文化的基本精神,让它们成为企业员工共同恪守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才能够打造合理成功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为温州的民营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的主体经济,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民营经济存在私有经济的本性,加之我国目前又还没有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缺乏应有的伦理文化的支撑,因而存在许多突出的伦理问题。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例,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揭示了民营企业伦理现状及树立正确伦理观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伦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网站[EB/OL].http://www.zj.stats.gov.cn/

[2]温州统计局网站[EB/OL].http://www.wzstats.gov.cn/

上一篇:主题式反思下一篇: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