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2024-07-09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精选12篇)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1篇

目前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都普遍将国际商法列为专业课程之一。国际商法课程主要以国际商事交易相关活动所遵守的各类法律规则与惯例为学习内容,涵盖商事组织、合同、买卖、海商、知识产权等方面,所涉及的法律规则包括国际贸易公约与贸易惯例,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中的商事法律制度。国际商法课程自身内容的涉外性质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比单一中文教学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国际商法理论基础与专业英语技能,对今后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解决实务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从事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导了从单纯中文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认识到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必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双语教学方式的复杂性和难度,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做出了若干尝试。

1 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国际商法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国际商法是调整超越一国国界的商事交易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际性是其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 (1) 调整对象的国际性,国际商法调整的对象为超越一国国界的商事交往关系,即国际商事关系,其通常发生于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金融等各个领域。 (2) 主体的国际性。国际商法的主体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国家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但主要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 (3) 法律渊源的国际性。国际商法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国际法渊源又包括国内法渊源,它不仅包括国际商事公约、惯例、示范法、国际组织决议和判例,还包括各国的涉外商事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判例等。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外语能力,特别是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双语教学更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学习外国的研究成果,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国际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国际商法还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际商法对国际商事交往中的组织、合同、代理、买卖、海商、保险等众多国际商事活动作了具体、详实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这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偏重法理规范的特点不同。相应地,国际商法较少对原理性问题进行研究,而是更侧重对法律的可操作性及技术性的研究和对国际商务实践中所需人才的培养。如果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才不能热练地运用外语与外国当事人进行谈判沟通,不能看懂外文法律文书,就无法在国际商事活动中提供法律服务。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提出应当加强双学教学,开设双语课程,法学更要在双语教学方面先行一步。

2 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法律基础薄弱

当前的国际经贸活动广泛建立在各种国际商事法律规则与惯例基础之上。因此,掌握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规则惯例以及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对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及维护正当合法权益都十分必要。然而,国际商法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课程,其中包含很多基本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比如什么是举证责任倒置,什么是过错责任原则等等,而这些基本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是民法、经济法等课程中应该先学习的基本内容。然而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不可能事先开设民法、经济法等前置性的课程。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一般仅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该门课程主要讲思想道德这一块,学生从该门课程上所获得的法律知识很少,也无法形成基本的法律素养。这直接增加了学生掌握国际商法专业知识的难度。

2.2 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一般来说,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好,很多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六级,能够看懂基本的英文文献和简单的法律专业英语。但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弱,很多学生连简单的英语单词和文法都不甚了解,加之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因此在双语教学时容易出现一边法律知识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掌握消化不良,一边法律专业英语词汇掌握不好的境地。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导致教学日常进度较慢,难度较大。

2.3 国际商法双语师资匮乏

师资水平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精通国际商事法律,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法律英语基础。就目前国内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来看,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为数不多。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大多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均出自“本土”国贸专业或法律专业,外语水平相形见绌。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双语师资的培养规划,现有的双语教师缺乏专门系统的双语师资培训。

2.4 缺乏适合的双语教材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使用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目前国内有关国际商法的双语教材并不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为国内学者编著,典型的如姜作利、张学森等编写的《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另一类主要是西方原版的国际商法教材。两类教材均有一定的优缺点。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为数不多,其优点是符合中国人的视角与教材编写习惯,语言难度有所降低,一般的学生可以接受,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缺点是其内容表述上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式的思维习惯与表述方式,而非地道的专业英语。而国外教材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学到最纯正的法律英语及最新的国际纠纷案例,但这类教材本身针对的对象是西方学生,缺少对中国涉外法律规则和相关涉外案例的介绍,因此与中国学生学习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规则的要求相差较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一类教材内容的熟悉与把握都需要较多的时间。

3 完善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学生的法律基础和素养

国际商法涉及经济法、民法等领域,然而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不可能事先开设民法、经济法等前置性的课程。然而这些前导性课程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商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课程对完善学生的法学基础和法律素养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国际商法内容时应尽可能多传授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术语的意思,让学生对这些法学基础知识有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较通俗易懂的法律基础知识书籍和普法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外多花时间补上法律基础知识不足的缺陷。

3.2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注重学生法律专业英语训练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如果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开设双语教学这种形式对学生来说难度无疑太大。而学生在经过大一和大二近两年的英语学习和强化之后其英语水平总体来说有了较大进步,且已有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四级,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接受双语教学这种形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在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开设国际商法双语课程,学生反响良好。在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法律专业英语术语和词汇的训练与讲解。国际商法本身具有专业术语多的特点,一些英文词汇在日常应用时的含义与其在法律术语中的含义相去甚远。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前,最好能把该章节所涉及的法律专业术语和词汇单独拎出并进行讲解,使学生在阅读章节内容时不至于被英语词汇的日常含义所混淆。

3.3 加强国际商法双语师资的培养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教师的英语水平、专业素质、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授课艺术等对于这门课程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专业的师资水平,才能使双语教学得到根本性提高。高职院校应兼顾近期急需于长远规划,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然而要培养兼具法律与外语水平的师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首先,有条件的院校,可选拔外语基础良好、具有较好教学效果的任课教师,有计划地赴国外交流学习,提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还可让双语教学的教师定期接受相关的英语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其次,加强教师与国内外商事主体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企业国际商事纠纷的解决中,不断提高国际商事案件的处理能力。最后,为消除一些教师关于双语教学影响教学评价的担忧,可考虑对双语课程实行教学评价豁免,并且在年终考核、课时津贴、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的考虑。

3.4 积极推进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择在双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国外的原版教材其教学体系与我国国内的课程教学内容并不匹配,而且其英语语言难度明显偏大,和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相距甚远,对高职学生来讲就更不合适了。而国内学者编写的双语教材都是面向本科院校的,其编写的内容结构与难度并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知识结构。因此,笔者认为,编写一本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国际商法双语教材是当务之急。而且以下几个因素应在选择教材时予以充分考虑:一是内容体系应当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相适应,考虑到与其它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并合理融入与国际商法有关的法学基础知识,即将国际商法所需法学基础知识加以整理放在教材之前,或将该部分知识有机融入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二是是语言表述能够尽量适应学生的阅读习惯,符合中国学生学习思维,但必须使用地道的法律英语。而且在每一章节的后面还应附有专业法律名词的中英对照,使学生对专业法律术语和名词有更好的掌握。此外,面对法律发展日新月异的局面,仅仅拘泥于有限的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先进技术知识的渴求,因而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在参照教材的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资源充分收集国外有关方面的最新资料并呈现给学生,并尽可能多地采用视频、多媒体等视听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束语

自倡导双语教学以来,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巨大价值得到广泛认同,这契合了国贸专业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但是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一开始往往会陷入困境,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困境既是专业学科差别,也是由双语教学模式自身缺陷所导致的。面对存在的困境,我们需要不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找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从而逐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摘要:自倡导双语教学以来,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巨大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同, 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 实施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也面临很多问题, 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指出了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改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宋伟杰.国际商法双语案例教学探析[J].法制与经济, 2011 (6) .

[2]张书林.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基本问题探析[J].世纪桥, 2009 (2) .

[3]何燕.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研究[J].大众科技, 2010 (1) .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2篇

[摘要]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国际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与学断层、双语教师能力欠缺、毕业生不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级教学,坚持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系统工程。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5-0148-02

[作者简介]张懿(1985-),女,浙江台州人,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推广实施双语教学改革以来,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不同于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高校,也不同于以培养通识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高校,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劳动者。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就业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外贸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外贸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高等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普及让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要使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具备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使其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符合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外语语言能力相结合,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很强的专业,其主干课程的国际通用性较强,如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函电、单证制作与流转、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英语专业术语。对《INCOTERMS 2010》《UCP 600》等进出口业务中遵循的国际惯例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内容。就课程实践而言,能够用英文准确缮制信用证、提单、商业发票、汇票、装箱单等外贸单证是从事实际外贸业务必备的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高职院校引进了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流程,将理论联系实际,而学生对外贸英语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将影响到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特色决定了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三)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相结合,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使学生的校内学习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而开展双语教学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出现断层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借助外语学习工具促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互动和交流。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与学断层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仍占主导地位,整堂课以教师用英文讲解课程内容为主,大部分时间用来对专业词汇进行翻译解释,甚至对外文教材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对双语课有畏难心理,缺乏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教师角度来看,与一般课程相比,双语课程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交流,需要教师在备课、授课、考试等环节多下功夫,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难以适应双语教学,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克服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双重压力。

(二)双语教师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从强调“知识理论型”转向“双师型”,在双语教师的选择上,很多高职院校能够选用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双师型教师,并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与专业培训,但在强化在职教师外语培训方面做得不够,如针对双语教材进行短期培训,或选派教师赴国外访学等仍未纳入高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双语师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受到目前双语教师能力的制约。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团队是促进高职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虽然高职院校从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情况出发,对国贸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但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后仍然会面临双语教育与实际外语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他们在与国外客户进行贸易磋商时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忽视了对外贸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双语教学缺少外语语言环境和氛围,如学校定期举办模拟广交会,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仍以使用母语为主,这必然影响到双语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再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级教学

从就业取向来看,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中从事外贸与内贸工作的所占比重较大,如果从事外贸业务,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从事内贸业务,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就业取向的差异化。在双语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给予学生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等因素考虑是否选修双语课程。双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验后分为A、B、C三类,要求A类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课外专业知识;B类学生的英语处于中游水平,对其用英语授课的同时应适当增加中文补充解释,增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C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进行简单的英语渗透,比如用英语讲述关键词和专业术语,结合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专业外语。

(二)结合工作实践强化语言环境和能力锻炼

加拿大是世界上实施双语教学最为成功的国家,其“沉浸式双语教育”被广泛借鉴。它试图通过在学校创造一个两种语言并用的语言环境来复制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同样需要语言环境,还需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锤炼。双语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银行、船公司、货代等角色,自由分组准备英文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采用案例教学法更能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另外,引进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整个流程,以适应外贸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形成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推广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教材积累、教学手段、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并且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首先,对于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分阶段进行尝试。如在教学手段方面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渗透层次,给学生多些机会接触外语;二是研究学习层次,教师授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三是双语思维层次,使学生能够结合母语和外语思考问题。其次,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有利于双语教学的长足发展,可借鉴美国、加拿大、芬兰的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第三,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可在现有评教制度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双语课程教学评价纳入网上评教制度、专家评教制度、教师自评制度、跟踪评教制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高职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杨,王庄严,李莹浅谈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7):63

[2]邱微,南军,杨林,袁一星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12):64-65

[3]林永成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39

[4]王莉颖国外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探析――美国、加拿大、芬兰案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78-8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同样体现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上。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性,教师将大量的授课时间花在深入并且全面的进行理论讲解上,说重视理论教学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上课后都成为了“理论专家”,但实际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确实一片空白。(2)单一和枯燥的实践教学项目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出来。教师授课时多使用案例教学,但不论是案例介绍还是评价都是教师完成,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3)过于陈旧的实践教学方法,仍然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前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法还仅限于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这些老套陈旧的方法,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不利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4)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当前很多该课程的教师是刚大学毕业就走上了讲台,缺乏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就不行,而年纪大的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与当前世界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新形势严重脱节,也就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5)实训、实习基地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所建设的单一的校内实训室多停留在模拟阶段,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平台和实操机会。而很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实质性的效果,多停留在签合同、挂牌、挂名等层面,没有形成真正有效且顺利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收获。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营造“高仿真”实践教学环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了让学生体会了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学校应在校内建设“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其中不仅可以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技能训练,还可以包括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这样一来,让学生在一个高度模拟外贸公司经营环境的实训基地中,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全面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

(三)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增加经费投入,拓展和维护与专业岗位群高度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训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建设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协议或者合同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需要依靠良好的合作关系来维系。可以建立高层互访制度、负责人沟通渠道以及校企联谊活动等方式增加与企业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巡视实习基地、与单位负责人座谈等方式听取各方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能讲排场、走形式,不能签个协议或者挂个牌就完事,要有实质性的合作。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学校应改变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保证经费的稳定增长,合理规划和统筹实习经费的使用办法,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实习经费的监督。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实习期间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市场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应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社会同步发展,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思考,窦佳,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4篇

一、五年制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脱节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教材内容陈旧,结构松散,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课堂教学依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忽视职业标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多以文字表述为主,缺乏具有企业职业标准的案例教学情景分析,这样的内容编排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造成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上岗之前,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究其原因,在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之前没有经过认真调研,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脱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脱节。

2.教学过程与实践业务相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实训模式陈旧,缺乏吸引力。表现在以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与机械、自动化和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相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明显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实训课程设置较少,且实训时间短暂,难以保证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书本上的,但不是企业实践所需要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操作经历、经验,所教的主要是理论知识,不是实际技能;实践性教学多数在校内实训场地进行,往往借助于场地现有条件和仿真软件,造成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的实践业务相脱节,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3.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缺乏

在师资力量上,由于多数专业任课教师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从毕业学校到任教学校,没有在企业进行实践的经验,所以上课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技能缺乏,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实际相关工作,仅仅是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而对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流程的了解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这就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侧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训教学,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4.校内实训基地实用性缺乏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校筹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据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和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认知来完成,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主观性强,缺乏企业、行业提供的先进理念。企业作为建设主体的缺席,使得校内专业实训室不能很好地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高五年制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1.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创新

第一,务实调研,重构人才素质目标。在参考行业专家的建议和企业一线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国际商务专业通过每年一次的市场调研,顺利完成岗位(群)能力分析,重新确立国际商务专业的“五个一”人才素质目标,即“掌握一项熟练的单证技能、书写一笔漂亮的商务签名、会说一口流利的商务英语、练就一套高雅的商务礼仪和掌握一个自如的沟通技巧”,并且每项技能都开设有相对应的课程来进行支撑,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和行业实际。第二,科学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经科学论证和多方调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起“能力核心、课证融通、双轨双导”思路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国际商务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引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将课程学习与资格证书考取相融通,真正实现课程与考证的对接,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用性。第三,链接产业,构建“基础+方向+依托”课程体系。在进行调研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以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类别培养为方向,以相应行业(产业)为依托,构建与专业岗位群类别相对接的“基础+方向+依托”的课程体系,并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等十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及设计。第四,行业对接,定制职业化课程资源。经过两年努力,开发出一门校级优秀课程和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此外,通过校内外合作开发制作“报关单填制”技能教学视频,独立开发四门特色项目教材。与中国宗泰商务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完成“商务礼仪”网络课程并投入实际教学;与常州龙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商务网站和“笑遨商海”电子刊物。第五,引入权威,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为了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更加完善、科学,在校企合作专家库中,精心挑选宽领域、跨专业、多层次的专家,组成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定期交流,及时了解各方反馈。委托专业的第三方公司“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市场调查,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工作成效等第一手资料纳入评价指标。

2.“双轨双导”,组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团队

通过务实调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开展“双轨双导”课程实践活动,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效更加明显。所谓“双轨”是指新的课程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不但包括学校课程内容,而且也包括企业课程(含行业标准)内容;所谓“双导”是指课程的授课教师也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双方组成,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学,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的教学。在企业师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全程陪同,使“双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校企双方共同开设“电子商务运作”课程,由企业人员与学校老师组建“教学做合一”教学团队,根据电子商务运作的工作内容与专业基础知识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编写配套教材《电子商务C2C网店运营》、开发PPT和微视频,形成教学资源库。在校内共建营销经理工作室、在“财富梦一条街”共建商务推广中心等实训场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校外共同开展课程实训和学生创业指导。“双轨双导”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落地,并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双轨双导”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而且也为他们打通了就业通道,很多学生由于表现出色,还没有毕业即与实习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双轨双导”的实施,实现了学生与学徒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二是“双轨双导”机制的运行,实现了教学环境开放化,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实现了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的课业成绩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评定。“双轨双导”使学校受益的同时也服务了企业,实现了校企双赢。

3.外聘内培,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外聘内培,打造商务精英之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外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孙国忠副院长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选拔本校两位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充分发挥校外兼职专业带头人和校内专业带头人“传、帮、带、引、领、授”的作用,借助专业带头人带动5位骨干(双师)教师成长。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大赛,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深入企业实践等渠道,不断提升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打造一支善教能研的优秀团队。两年内,共主持省级课题6项,主持或参与市级课题3项,主持或参与校级课题15项,9人次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第二,凸显专长,全面提升团队水平。通过“外聘内培”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培养15名“三特(特色、特技、特长)”教师,同时,建立了10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动态资源库。依据专任、兼职教师自身特点,确定三年成长规划,全面展开国际商务专业教师个性化培训,凸显专业教师自身特色,提高团队整体水平。第三,各取所长,培养商务专业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专门化、专长化”成长,学校组建课程专门化方向的教学团体,启动并实施师生共同成长工程。将每门专业课程设计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由一个专长型教师负责教学工作,促使专业教师在这个模块方面有“特色、特技、特长”。师生共同成长工程让学生得到了“大师”级的指导,学生收获到更为专业的学习结果,对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产生了提升效应。

4.充分调研,创建新型教学工场

第一,立足需求,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新建或改造完善5个校内实训场地,让功能升级;立足需求,完善拓展5个校外实训基地,让效能提升。通过完善、扩展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相关商务活动的认知实习、课程短训、综合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基地。第二,服务社会,成立“博力商务服务公司”。近两年,开展专业业务知识讲座或技能培训14次,培训学员达881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第三,创建中心,圆大学生“财富梦”。学校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分别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淘常州”商城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建设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财富梦”一条街的建设方案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调研结果,制定自己的创业项目并撰写创业计划书,学校则对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的创业项目,筛选具备条件的大学生参与,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圆“财富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卫东.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双轨”“双导”模式探析[J].职教通讯,2014(32).

[2]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

[3]张颖.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09).

[4]李婷.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改研究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4(1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5篇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其探讨,以期培养出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能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国贸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群;建设

一、前言

当前,构建学科专业群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群而言,其是以国际贸易为核心、若干相近学科组成的集合,并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践行“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教学思路,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抓手,以构建国际贸易专业群特色的多个职业岗位群为方向。本文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其探讨,以期培养出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能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国贸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的探讨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期繁荣,构建新型国际贸易专业群,使之服务于人才培养十分必要。因此,本人站在传授知识视角,对建设国际贸易专业群做一详细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群建设提供新思路。

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国际贸易产业群建设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对于国贸专业而言,其在人才培养中应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具体而言,

第一,培养该专业群较强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为核心基础,这是当下学生满足岗位需求的首要前提,因而高职院校应重视国贸专业群建设;

第二,主动让学生掌握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以促使学生成为国贸实务人才的保障;

第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这是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必备催化剂;

第四,全力构建专业群的平台课程体系,分专业、分方向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这是学生成为专业核心骨干或领域专家的通道;

第五,全面推进双证制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这是学生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必备条件。

2、课程体系的构建

1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对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实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国贸课程而言,其可以从如下方面构建国贸专业群建设,以形成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

2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一些公共基础平台课,比如:军事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习能力指导、普通话、应用文写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平台课,以辅助国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公共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外贸产业链的`基础知识,高职院校国贸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管理学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相互联系,易于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再次,岗位群基础课平台课程是为学生进入各专业模块方向打下基础,其主要开设课程有:物流基础、报关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会计基础、单证操作等课程。

3通过上述课程安排,国贸专业学生经过一年的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岗位基础平台课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尤其是兴趣选择专业方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兴趣”优势;最后,经过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国贸学生基本能达到企业所需。比如:通关方向(报关业务技能、进出口商品归类、外贸仓储管理),国际贸易实务方向(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口语、国际货物运输),跨境电商方向(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物流管理方向(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

3、教学资源的构建

教学资源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群模式需建立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即由校内主导、专业带头人牵头,联合优质企业、兄弟院校共建国家示范型资源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需要按照国家示范专业群的技术规范和专业岗位课程内在联系构建的,由出色的数字化媒体(微课、碎片视频)、知识点素材及共性案例等基础资料组成,并根据教学需要,国家最新动态不断扩充完善网络精品在线平台。此外,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高职院校优质资源库主题一般应包括:

(1)专业方向的社会化服务型课题、项目;

(2)校内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建的项目化教学教材;

(3)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小组教学;

(4)企业;

(5)校内外实训基地。

4、师资队伍的构建

高职院校应按照“教学团队合作化”的思路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能独立运行项目),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三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这样的融合,促使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产教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高职校内教师通过假期或者某一年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进而了解企业所需,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和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到学校就某任务、项目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把实际工作的问题、难题所遇到的分享在教学中,同时邀请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共同开发符合企业工作实际的教材。

5、教学效果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群应始终坚持“教师互评、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的教学反馈体系。同行评教将把有关资料反馈到系部,由系部的教学督导有针对性听课集中商议有点传承、修正缺点。学生评教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而予以修订完善评价内容。

三、总结

构建国际贸易专业群的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能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期繁荣,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构建包括国贸在内的专业群课程。基于此,当下高职教学必须整合资源,以岗位群设置课程,坚持走专业亮点和专业质量的发展之路。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群建设才能有效的促进实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占九。关于“1+x”模式英语专业群的建设[J]。职教论坛。(2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1)。

[3]廖晓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12)。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6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应该遵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可是从当前我国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实际看,特色并不明显。本文选择《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就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此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教材老化,致使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全接轨

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有两个版本:一是以对外经贸大学编写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的“北派”,“北派”的特点是重理论;二是以上海外贸学院编写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的“南派”,南派的特点是重实践。但即使是以实践为主的教材也不免是纸上谈兵,而且多年来内容变化不大。长期以来很多院校使用的都是自编教材,这些自编教材多半是以上述两个教材为蓝本,内容上大同小异,教材跟着教材走,而不是跟着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走。比如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文件规定信用证一经开立,即为不可撤销信用证,删除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文件中可撤销信用证的概念,但是如今高校使用的教科书中还依然出现“根据信用证是否可撤销,信用证可分为可撤销信用证和不可撤销信用证”的文字。

2. 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即“理论+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教师的讲授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透彻的讲解,从而使课程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有过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实践案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3.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薄弱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没有机会了解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业务操作具体事项。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所以这种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既不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1.紧跟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实践者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如果教师不能将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内容渗透于教学当中,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自从接受的那一刻就已经落后了。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教材具有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的内容,应及时补充更多更新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如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最新运用等。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将国际贸易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2.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初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出的,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都必不可少。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应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教师。因此,专业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学校还要适当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去。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遵循授课实践化的原则,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以任务或项目、能力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合理采用如下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外贸实际业务。

一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模拟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各种障碍,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二是利用外贸软件模拟教学。软件模拟教学是利用国际贸易软件在校园网络上完成国际贸易过程的一种实训的方式。模拟教学模块主要由交易准备阶段、交易磋商阶段、签订合同阶段、履行合同阶段四部分组成。通过软件模拟教学使学生对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国际贸易有初步的了解,增加了感性认识。

三是学校应想尽各种方法,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基地实习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能力的训练。学生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全部过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2)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制作PPT课件、拍摄专门教学片、制作网络课堂,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定期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作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和实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3)改革双语教学。鉴于英语应用能力在外贸业务中的突出地位,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中英文双语教学试点。在对全部模块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模块内容用英语授课,特别加大对合同条款的英语例句解释、对贸易惯例原文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新的全球贸易形势、新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都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懈地改革,使之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服务。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7篇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 一) 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不同于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高校,也不同于以培养通识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高校,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劳动者[1]。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就业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外贸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外贸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高等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普及让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要使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具备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使其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符合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外语语言能力相结合,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 二) 开展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很强的专业,其主干课程的国际通用性较强,如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函电、单证制作与流转、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英语专业术语。对《IN-COTERMS 2010》《UCP 600》等进出口业务中遵循的国际惯例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内容。就课程实践而言,能够用英文准确缮制信用证、提单、商业发票、汇票、装箱单等外贸单证是从事实际外贸业务必备的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高职院校引进了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流程,将理论联系实际,而学生对外贸英语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将影响到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特色决定了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 三) 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相结合,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使学生的校内学习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而开展双语教学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出现断层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借助外语学习工具促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互动和交流。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与学断层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仍占主导地位,整堂课以教师用英文讲解课程内容为主,大部分时间用来对专业词汇进行翻译解释,甚至对外文教材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对双语课有畏难心理,缺乏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教师角度来看,与一般课程相比,双语课程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交流,需要教师在备课、授课、考试等环节多下功夫,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难以适应双语教学,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克服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双重压力。

( 二) 双语教师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从强调“知识理论型”转向“双师型”,在双语教师的选择上,很多高职院校能够选用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双师型教师,并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与专业培训,但在强化在职教师外语培训方面做得不够,如针对双语教材进行短期培训,或选派教师赴国外访学等仍未纳入高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双语师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受到目前双语教师能力的制约。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团队是促进高职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三) 毕业生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虽然高职院校从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情况出发,对国贸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但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后仍然会面临双语教育与实际外语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他们在与国外客户进行贸易磋商时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忽视了对外贸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高职双语教学缺少外语语言环境和氛围,如学校定期举办模拟广交会,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仍以使用母语为主,这必然影响到双语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再思考

( 一) 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级教学

从就业取向来看,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中从事外贸与内贸工作的所占比重较大,如果从事外贸业务,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从事内贸业务,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就业取向的差异化。在双语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给予学生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等因素考虑是否选修双语课程。双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验后分为A、B、C三类,要求A类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课外专业知识; B类学生的英语处于中游水平,对其用英语授课的同时应适当增加中文补充解释,增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C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进行简单的英语渗透,比如用英语讲述关键词和专业术语,结合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专业外语[2]。

( 二) 结合工作实践强化语言环境和能力锻炼

加拿大是世界上实施双语教学最为成功的国家,其“沉浸式双语教育”被广泛借鉴。它试图通过在学校创造一个两种语言并用的语言环境来复制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同样需要语言环境,还需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锤炼。双语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银行、船公司、货代等角色,自由分组准备英文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采用案例教学法更能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另外,引进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整个流程,以适应外贸实际工作的需要。

( 三) 形成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推广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教材积累、教学手段、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并且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首先,对于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分阶段进行尝试。如在教学手段方面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简单渗透层次,给学生多些机会接触外语; 二是研究学习层次,教师授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 三是双语思维层次,使学生能够结合母语和外语思考问题。[3]其次,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有利于双语教学的长足发展,可借鉴美国、加拿大、芬兰的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第三,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可在现有评教制度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双语课程教学评价纳入网上评教制度、专家评教制度、教师自评制度、跟踪评教制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高职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杨,王庄严,李莹.浅谈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7):63.

[2]邱微,南军,杨林,袁一星.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12):64-65.

[3]林永成.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39.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跨境电商,高职

一、引言

2016年5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以“大数据开启智能时代”为主题的“2016中国第二届大数据产业峰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和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我们将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同制造业相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由此可见,国家对互联网的发展尤为重视,而互联网的影响也已经触及各个行业。

“互联网+”对重构外贸生态影响深远,传统的贸易流程在互联网环境下具有了新的特点,信息和速度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跨境电商的产生,为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突破了时空限制,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在当前,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同比增长28.6%,其中出口占比达到83.2%,进口比例16.8%;其中跨境出口交易规模达4.49万亿,跨境进口交易规模达9072亿。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跨境的在线批发和零售,需要语言、物流、市场等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中国还很稀缺。因此各大院校对于这方面人才的教学培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现状

(一)学情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普遍偏低,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差,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高,对于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相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更有兴趣。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寻求性较强。学生在进校时,就已经基本明确将来的工作岗位要求及比较具体的方向。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社会实际正确引导,围绕相关的职业定向学习基础课、根据社会最新动向培训专业课和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跨境电商的学习同样需要传统国际贸易知识。在之前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知识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同时在本学期还将对外贸函电知识继续学习,所以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学习跨境电商知识的相关基础。

(二)教学现状

我院国际贸易专业针对当前的新形势,已经对专业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调整,并将《网上外贸》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并已经尝试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此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与其他主要的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形成有机的结合,力图打造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主要利用跨境电商的平台作为载体,结合国贸专业的其他知识,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备外贸能力,还要同时具备电商能力,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跨境电商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实践中对跨境电商平台的选取

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我国的外贸形势急转直下,不但许多传统外贸企业都开始转做内贸,即使是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国际企业的对外贸易业务也不容乐观,但于2004年就成立的外贸电商平台———敦煌网,业务量却不降反升。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敦煌网的业务重点是“小B2B”。正是由于金融风暴的席卷,使得国外买家购买能力下降,买家不再有大额的订单,从而使得敦煌网这样的小额外贸网站做得风生水起。而且,敦煌网采取的是佣金制,不收取会员费,只有发生了真实的交易,网站才会以一定的比例收取佣金费用,从而使得中小卖家不用具备雄厚的资金基础就能够进入这个平台。

正是基于以上这两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最终选取了敦煌网作为此课程的教学实践载体。

(二)关于教学内容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简单来说,跨境电商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找到客户、进行商务谈判,直至达成最终的交易。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围绕敦煌网这个跨境电商平台展开,培养学生对平台的基本操作和运营能力。其中重点是与商品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包括产品选择、产品上传、产品描述、产品活动的选择和参与、产品的宣传等。

同时,在课程内容上也安排了寻找客户、网上谈判、国际快递发送货物、小额国际贸易支付工具的使用以及网上外贸风险的控制等相关内容。使得本门课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各个部分的内容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学习不仅系统化,而且具体化。

在课程安排上,采用教室和机房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对平台的基本介绍和操作流程,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然后通过机房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在实际的练习中,学生能够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和技巧,不但巩固和加深了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进行学习的热情。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第一,英语表述能力。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表现出较低的现象,这在产品的操作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布产品的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是鼓励学生从买家页面,以买家的身份大胆地使用网站的通讯工具,积极与卖家沟通联系,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实际锻炼英语的机会,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学生计划进行操作的产品。

其次,本学期学生同时还在学习外贸函电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我适当地要求学生利用在外贸函电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在网站上进行实际地运用,通过真实地收发函电,使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改进。

第二,产品货源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希望能够认真地发布产品,能够真实地体验网上外贸的过程,但苦于没有相关货源,使得许多学生碍手碍脚,不敢大胆地尝试。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有如下的解决办法:

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可以利用我国的内贸交易平台,例如淘宝、天猫、1688等大型的电商平台来解决货源的问题,一是可以在销售初期形成自己的价格优势,二是可以减少仓储的成本和风险。

2. 采取教学与相关企业对接的模式,可以让我们的学生针对与我们合作企业的产品进行相关的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帮助企业发展其网上外贸的业务,不失为一举两得的一种方法。

第三,相关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相关企业或部门,到学校开展各种专题式讲座,或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公司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接触到更加真实的情况,不断了解社会形势的新动态。

还可以组织一些比赛,使学生进入竞赛的状态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上进心,将比赛与教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时刻保有学习和练习的精神。

四、结语

以上仅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虽然我们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着重的是培养实际操作运营能力,但我认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不但需要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需要思维能力的支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我们适当加入一些结构层面,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逻辑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之树扎下更深更牢固的根。

参考文献

[1]崔蕾.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教学改革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12).

[2]本书编委会.网上外贸[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第9篇

本次调查, 我们采用问卷方式。问卷由调查小组到外贸企业实地发放、回收。调查内容的设计、被调查者的构成、调查样本的选取都比较合理。

调查的内容 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 包括企业名称、地址、企业类型、企业性质等;第二部分是调查的主体内容, 设计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所适应的岗位、外贸企业近几年及未来几年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量、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等问题, 采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及问答题题型。

被调查的对象 在23份问卷中, 被调查者主要为外贸企业负责人 (占43.5%) 、企业外贸业务部门负责人 (43.5%) 和外贸业务骨干 (13.0%) 。被调查的对象普遍素质较高, 对企业国际贸易人才的现状、特点和需求有比较客观和深刻的认识, 注重国际贸易人才的能力、知识、素质, 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有较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也是企业国际贸易人才引进和考核的主要决策者。

调查的样本 由于宁波、杭州、绍兴是浙江省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的三大城市, 其进出口额位居全省的前三位, 三个城市的进出口总额是全省的65%。所以, 我们在选择被调查的外贸企业时, 主要选择这三个城市的企业, 其中杭州10家, 宁波8家, 绍兴5家。又由于浙江省是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大省, 在目前全省30多万家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了95%, 提供的外贸出口已占到全省70%, 私营企业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35%。按企业性质, 选取的样本中有国有企业8家、三资企业3家、集体企业3家、民营企业8家和其他企业1家;按企业规模, 选取的样本中有大型企业5家、中型企业8家、小企业10家。选取的样本中私营企业、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5%和78%。这也是由浙江省的特点所决定的。总之, 调查样本的企业区域覆盖面较为合理, 企业性质、企业类型多样化, 有一定代表性。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量 调查结果显示, 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较为集中, 对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 (1) 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较为集中。调查的结果显示, 外贸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这三个岗位,其次是货贷员、报关员及报检员,最后是商务文秘及翻译。 进一步数据统计发现,商务文秘及翻译岗位大都出现在大型企业里,中小型企业一般不设置这两个岗位,而浙江省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此可见,浙江省外贸企业对外贸类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上。如图所示。(2)对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对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递减趋势,但总体需求仍较大。 如业务员未来三年的需求量由过去三年的53人降为45人,业务员岗位预期人才需求减少 15.1%,其他岗位的需求量也都有较大幅度的缩水(见表)。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几年外贸政策的调整(如出口退税的降低等)、人民币的升值及宏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外贸环境恶化所致。 但总体而言,浙江省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仍较高,需求缺口仍存在,对高职国际贸易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例也较大。

外贸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 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集中于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1) 专业能力要求。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从调查结果看, 外贸企业都比较看重从业人员的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深入分析发现, 在各项专业能力中, 排名前三位的是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进出口交易磋商能力以及跟单履行合同的能力。其次是函电处理与撰写能力、单据制作与结汇能力以及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可见, 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 做技能型人才是从事外贸工作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 (2) 素质要求。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集中于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在被调查的企业中, 90%的企业认为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是外贸人才除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外所必需的。沟通能力是专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它包括表达能力在内的多项能力和素质, 在贸易的谈判磋商及日常工作中, 有效的沟通能力是达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同时, 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善于与人沟通, 还要有协同作战能力。因为团队协作则是工作中的一项基本且十分重要的素质, 团队的力量可以促成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 受访企业对创新能力、后续学习能力等也表示了高度重视。国际贸易毕业生比较欠缺的能力是沟通及社会适应能力。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国际贸易毕业生, 主要是欠缺沟通及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能力的缺乏导致毕业生在初上岗位时, 不能充分应用其国际贸易技能, 工作效率不高。此外, 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创新能力也是很多毕业生所欠缺的。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接受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不强。在被调查的23家企业中, 只有4家企业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并接受学生顶岗实习, 占比17.4%, 表示未考虑过或待定的占比56.5%, 其余26.1%则表示不愿意参与或接收实习生。这说明目前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还不高, 校企合作亟待加强。在调查中, 我们还发现, 大多企业没有合作意向是因为表示不清楚校企合作的相关细节。因此, 校方今后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同时, 校企合作意向的达成还需要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等形式加以引导。

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 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 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具有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 适应外经贸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岗位要求的, 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优化课程体系 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确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比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更具有实用型、技能型、一线型的特点。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打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 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 通过课程教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把职业考证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融合。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 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

加强校企合作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加强与外贸行业、企业的联系, 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讲学, 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 以及合作开发课程。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落实。

参考文献

提升高职国际贸易教学质量的措施 第10篇

1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定位分析

高职院交要培养的是既具备良好理论素养, 又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 在进行国际贸易教学时, 首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具体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有所了解, 才能正确对教学方向予以定位, 才能使教学发挥最理想的效果。基于以上对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目标的认识, 在教学中应遵循教学规律, 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坚持实践办学理念, 精心组织教学工作, 以期培养出胜任外贸业务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应从以下两方面予以定位:

一是, 由于高职院校招生层次前提的限制, 总体质量上来讲与本科院校学生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 因此, 在他们步入高职院校之时起, 就必须从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竞争实际情况出发, 明确培养目标, 即要培养与普通高校不同的应用型人才, 要通过教学培养素质、体现特色、发展能力, 使学生掌握过硬的基础素质与能力水平。

二是, 由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决定了, 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实际业务能力的掌握, 要通过教学, 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学用结合, 注重应用。同时, 只有让学生通过有效学习, 才能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并通过理论的融会贯通正确指导实践, 从而提升实践应用的效果与效率。最终推动培养的学生在日后接触国际经济联系、需要开展跨越国界的贸易时知识、能力的储备足以应对。

2 国际贸易课程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探讨

2.1 要提升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质量, 必须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使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想建立关系融洽、学生参与、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 就不能过多地使用理论性语言进行授课, 而应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使理论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 让教学语言生活化, 这样才能通过浅显易懂、直观明了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 教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意义、掌握方法, 能够将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之中。这也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训和实践的教学。

2.1.1 加强校内的模拟实训教学。

通过在校实验室安装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软件, 模拟一个国际贸易交易的环境, 使学生通过扮演身份不同的进、出口商, 经过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等过程达成实现虚拟国际贸易交易的过程, 并按要求完成各类虚拟国际贸易交易, 从而掌握作为出口商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具体与货物交期、租船、报关报检等过程, 以及作为进口商所需要处理的进口接货、进口报关及收货付款等贸易事务。这样通过校内实验室操作模拟国际贸易业务的过程, 能够让学生能够综合掌握和运用所学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并清晰地了解国际贸易整体运作过程。

2.1.2 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强化。

首先, 应建立高效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满足国际贸易教学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即由高校和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建立具备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通过积极探索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 促进教学实习基地互惠互利, 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应与高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各外贸企业业务类型、业务量及人才需求状况仔细考查, 交通过合理规划, 和有合作能力和意向的进出口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然后定期安排学生至基地进行实习, 并委派专职教师负责与企业的沟通和实地指导工作。通过实习基地的强化实地实习, 高职学生能够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与要求有切身的体会, 更能加深对课本专业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在实习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 使专业水准在实际工作当中得到提升。

其次, 国际贸易的业务涉及面较广, 流程也很复杂, 在国际贸易实践过程中, 相关人员不仅要与进出口客商和生产工厂打交道, 还必须与税务、银行、商检、海关和货代公司等相关单位沟通处理与进出口相关事项。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利用一些社会资源, 找寻去外贸相关行业和企业实习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 能够让学生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融合, 了解相关行业对国际贸易的要求。如去商检部门实习, 就能够深入了解商检部门对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商检程序等要求。这样通过相关行业实习, 可以掌握更加广泛的实践经验, 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全面而具体。

2.2 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在国际贸易具体原理的讲解时, 采取案例教学法, 即拿出一个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 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体会原理是较为有效的。通过具体案例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其中的关键与重点, 从而了解抽象的原理。如讲解合同数量条款时, 可引用《UCP600》相关条款予以说明, 其中对数量条款的规定如下:“在信用证未以包装单位件数或货物自身件数的方式规定货物数量时, 货物数量允许有5%的增减幅度, 只要总支取金额不超过信用证金额”, 在对条例规定进行讲解的同时, 可配合案例提出以下问题:如不是使用信用证支付, 这个条例依然适用么?若合同中数量条款有“印花布500千克”的描述, 那么金额与数量那项可以进行浮动?简单的问题却可以将此条例的重点内容突显出来, 从而帮助学生们加深理解。通过形象生动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具体的讲解, 具体的案例也能够让学生较好的了解知识重点。

仿真模拟法, 即让学生在仿真工作情景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从而培养其专业能力的教学过程。教师在上课前应当设计好模拟教学的整个流程, 然后在设计流程的指导下, 让学生充当各种角色, 完成某项具体的模拟任务。这样的模拟教学可以较好地使学生了解真实的贸易背景, 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同时也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里要注意按照实际岗位对人员的不同要求, 设置相应的岗位, 每一种岗位让学生去担当, 同时采取轮岗制, 这样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每个岗位角色的真正意义, 及其独特的重要性。

结束语

伴随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发展, 社会对外经贸人才需求更加迫切。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教学, 只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才能培养出适应对外贸易的优秀人才,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和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4) .[1]蒋和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4) .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教学目标改革

过去,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知识方面,通过教改,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而且包括能力方面和素质方面,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业务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掌握出口和进口交易的程序和方法;深入了解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律知识:了解其它贸易方式。

1.2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对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初步具备进行出口与进口交易的实际能力。具体要求是:熟悉国际贸易惯例、法律、法规:具有国际贸易进口与出口的一般认识能力:具有贸易谈判及合同签订能力、具有价格核算、运费、保险费及佣金的计算能力:具有根据合同缮制发票、箱单、汇票等相关单证具体操作能力:并能取得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货运代理等相关的资格证书。教改后的教学总体目标尤其侧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如图1所示,以让学生具备各种能力为目标,进行每一个任务的学习,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而不象过去为了掌握知识点而学习,如果不会运用知识点,把知识点转变为能力,也就是说不会学以致用的话,知识点永远还是知识点。

1.3素质方面:具有从事对外贸易专业所必需的贸易理论及实务操作应用的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涉及业务活动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素质;具备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素质。

2教学模式改革

本课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全新模式进行综合化改革,以国际贸易流程重组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从职业能力出发,提炼课程的核心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2.1理论方面

本门课理论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工作任务驱动、案例结合、技能训练”组织教学内容,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项目内容——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每个项目均以典型的外贸工作实例导入,贯穿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如图2所示,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大致为:教师提出各项目、模块及单元工作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工作任务,提出实现任务的途径:教师讲解实现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完成工作任务;最后由教师点评,提出努力方向。

这种教学组织与安排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既掌握了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合同条款及合同履行知识点内容,又具备了一定出口交易实际工作能力。

2.2实践方面

实践方面,本门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实训课程的开设,本课程安排了26课时的实训课程,利用浙科国际贸易系统平台,要求学生进行制作单据和国际贸易流程模拟的实训。

2.2.2引进外贸企业的专业老师,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进出口贸易工作经验,把实际操作做法传授给学生,使得理论教学生动活泼。同时他们充分发挥长期在外贸企业工作的优势,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见习和实习,将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2.3抓住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模式。

2.2.4学院聘请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行家成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兼职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这些行家参与国际贸易实务理论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建议、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还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参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为本门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整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2.5每年安排《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生到这些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行家

指导下,参与企业外贸业务操作。如,参与租船订舱、保险、企业制单结汇等工作;有报关员及报检员资格证书的同学协助企业报关、报检工作。由于这些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前介入企业的实际业务,基本掌握贸易业务流程,许多学生被企业选中,毕业后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了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教学过程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一致,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21世纪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入世后对各类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教育要联系实际,教育要学以致用。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需要将课程建设和社会实际发展的要求紧密相连,工学结合,不断改进、提炼、丰富、发展课程内涵,加大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本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

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最突出的優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方式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在单元理论教学结束后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例如:“在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单元理论部分教学结束后,我们会安排案例“对逾期接受处理不当致损案”及“对有条件接受处理不当致损案”分析;在“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单元理论部分教学结束后,我们会安排案例“合同品质条款签订不当引起的纠纷案”及“因交货规格不符造成索赔案”分析;同样在其他单元理论部分教学结束后都会安排1-2个相应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责

任感,最后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评述。

案例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的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参与讨论。通过剖析案例,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方法,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变依赖式教学方法为参与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于教学难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贸易术语怎样选用?”、“支付工具及支付方式如何选择?“等内容,就可以采用研讨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理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脉络,把握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多维互动,不仅实现了知识、信息、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相互交流,而且实现了这些信息的相互构建。同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往,还重建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3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训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仿真模拟的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掌握合同履行各个环节中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外贸及相关工作。

情景模拟教学的仿真模拟的环境由商务系统(进口方、出口方)、国家机关系统、外汇管理系统、银行系统、运输系统、保险系统、检验检疫系统、海关系统、税务系统等组成。例如:我们在理论、实验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实训在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布置了职场化的工作环境,分别设置了进出口公司办公室,国家机关、海关、商检、外运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局、国税局、银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职能部门;硬件有服务器、终端电脑、传真机、打字机、电话等;实训中心软件由本课程组资深教师同江苏某知名教育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完成,模拟现今出口、进口、加工贸易的真实做法。老师把学生分组,在项目组长的带领下,在模拟实训室完成三笔进出口业务操作。

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并保证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准确性,使学生能独立履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熟练地与有关方面当事人(上述九个系统)建立各种工作关系,增强学生公关意识及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处理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各種技术问题,正确进行索赔和理赔工作。

3.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第12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突出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培养高技能的高职人才的重要环节。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如何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提升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水平的瓶颈,也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岗位能力分析

1、国际贸易职业岗位群范围的界定

国际贸易职业岗位群是指国际贸易行业中出现的相同或相近的职业归类群组。由于外贸业务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且随着业务量的扩大,贸易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国际贸易职业岗位群层次分析见表1[2]。从表中可看出,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操作层,部分同学经过2年左右的锻炼,可进行公司的中层管理层。

2、国际贸易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职业岗位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岗位能力是指与专业直接相关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的结合。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个体能力,如职业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国际贸易专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因岗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图1)。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计特别是实践实训教学等必须以岗位能力作为最终目标。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1、单项性实训多,综合性实训少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简单、难度小、不规范。即使有一些独立设置的以实训为主的实训课程(实训占70%以上),也是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训练为主,而综合技能训练内容较少,实训存在不系统、层次低等问题。能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型实训课程和实战课程被严重忽视。

2、静态性实训多,动态性实训少

在已有的实训内容中,多以静态型的机械式实训为主,灵活性的、博弈式的、动态型的训练则相对缺少。并且在实训过程中,存在“三多”现象(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学生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自我发挥空间小。另外,在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不同实训课程和技能实训之间不连贯,不同课程间的实训内容被割裂成不同部分,不能形成一个专业实训体系,学生如果离开了老师的主导,还是什么也做不了。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以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独自从事相关工作,而这与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

3、重技能训练,轻职业素养训练

学生实训过程中,只强调技能操作的内容训练和考核,而不重视职业环境、业务流程、工作规范的模拟,更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训练与养成。

4、理解型、技能训练型实训多,任务驱动型实训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绝大部分是随堂的理解型实训和技能训练型实训,而真刀真枪的工作(任务驱动)型实训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虽然学习了很多经济管理方面的实务,进行了许多实训训练,但是,对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内在业务关系不清晰,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不清楚,对企业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不了解,业务操作细节和规范不熟悉,职业规范和要求不知道,管理能力的训练缺失,从而无法直接上岗工作。

5、实训手段落后,制约了实训课程的开发与水平的提升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局域网、联网都已经具备,但由于教学模拟软件和仿真系统的缺乏,制约了认知型、综合型、动态型、任务驱动型实训课程和项目的开发和开展,导致整个实训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制约了许多实训项目与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6、短期实训项目多,长期实训项目少

涉外贸易的一项业务活动涉及的时间较长,从开始到完成业务全过程中间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实践实训教学过程中,很难开展长期实训项目,这样学生就很难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一笔完整的贸易。

7、实训教学内容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训内容规范和考核标准体系

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缺少真正具备双师水平的教师,虽然有实训教学大纲来规定实训项目,但是很多缺少训练规范和考核标准,实训内容和考核的要求多由任课教师确定。因此,在训练规范和考核标准上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8、实训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训课程或实训项目之间有机联系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体系,无论从静态型与动态型实训、单项型与综合型实训,还是认知型实训、理解型实训、技能训练型实训、任务驱动型实训,均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科学的、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

1、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在构建实践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时,应通过聘请包括企业在内的校内外专家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以社会对高职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为依据,建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另外,应对国际贸易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建立以国际贸易技能为主体、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图2),并精心搭建课堂训练平台、实验室实训平台和社会实习平台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体系[3]。

2、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为了开发设计出能够实现实训目标和满足实训原则的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以及圆满的完成实训项目,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给学生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可通过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教师专门下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与企业联合开发实用的培训软件和实训教材,自主通过科研立项开发实训软件,组织教师下企业实习或参加培训达到双师型要求,请企业的专家进行教学指导等途径来设计开发实训项目。

在实训项目的实施上,可以建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计实训室,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建立一整套国际贸易实务实习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谈判开始到合同履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包括备货、运输、商检、报关、结算、保险及索理赔等过程,使学生掌握填写相关函电、单证,办理相关手续等,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另外,还可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设计金融实务实习环节,在模拟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远期业务、套汇、套利、掉期等外汇业务,进行外汇风险防范和外汇投机操作,从而真正了解各种金融工具的作用。同时,可以利用与地方企业建立起来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教学实验性的贸易中心,让学生在这个中心参与实际贸易活动,熟悉国际贸易规范操作,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可通过学生自己创建功能齐全的虚拟公司,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打开就业大门储备宝贵的实践经验。

3、建立实践实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实践实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很大原因就是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应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实践实训项目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图3)[4]。

4、确定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原则

(1)综合性与集成性原则

开发专业综合业务实训项目,应是集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要求于一体,要以工作岗位群之间相互关联的业务过程为主线,体现出全面、系统、综合的特点。

由于经济类专业在许多业务上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不同专业各个实训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该进行不同实训项目之间实训内容的集成设计与开发。这种集成可以起到各个专业的综合业务实训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由于业务的开展与管理往往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另一方面还应该开发业务训练与管理内容的综合与集成。

(2)规范性与职业性原则

职业训练应该特别重视业务工作的程序和规范性,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流程,有什么样的制度、条例、法规和约束,在综合业务实训中一定要设计进去并在实训过程中体现出来。同时,必须重视职业性的模拟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设计多个工作岗位群,还要体现出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与训练。培养出优秀的职业素养,这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仿真性与实用性原则

虽然实训内容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但为了突出高职特色,一定要保证综合业务实训的模拟仿真性好、实用性强。实训的内容与做法要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和现实情况,要设置“真实”的岗位和流程,设计严格执行“真实”的制度、规范、条例的方法,准备各类“真实性”的软件、数据、资料、合同、单证、帐表、票据、图章等等。

(4)动态性与完整性原则

静态性的实训往往导致内容简单、不完整、不系统,层次低和机械式的训练比较多,灵活性、应变型的训练比较少。因此,应该在训练内容上,设计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或一个完整的业务周期,以保证训练内容的完整性。同时要设计使训练的情景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一定的不可知性,实现动态连续,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灵活处理业务的能力。

(5)技术手段现代化原则

当前在经济管理领域,各项业务的操作手段都已向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方向发展。因此,要对它们设计开发和综合集成,积极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训的效率,也使得实训中接触到的,就是今后工作中所用的。

(6)辅助指导性与自主积极性原则

对于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一定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做法,要开发能带给学生较大自由度和发挥空间的实训内容。通过设计灵活的场景和要求,由学生自主的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地去完成训练任务。

参考文献

[1]赵绍全.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

[2]潘百翔,张琦.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王涛生,吴建功.突出技能培养,创建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体系[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06).

上一篇:工艺优化设计下一篇:宋代的法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