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养老保险范文

2024-07-25

企业养老保险范文(精选11篇)

企业养老保险 第1篇

1 企业年金的内涵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为职工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一般由有能力的企业自愿建立,由企业和个人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费用,进入职工个人年金账户,职工在退休后领取。它是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在国外,企业年金一般被称为私人养老金计划 (private pension plan) ,职业年金计划 (occupational pension plan) 或雇员年金计划 (employer-sponsored pension plan) 。

2 企业年金的特点

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并不矛盾,作为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共同参与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完全是相互替代。

2.1 企业年金不具有强制性,一般都是由参加国家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自主建立的,所涉及到的企业年金和养老保险的各项具体内容将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协商完成,充分的重视员工的自主性。

2.2 对于企业年金的费用缴纳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企业全部缴付,另一种方式是由企业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第二种情况下,企业所负担的费用一般不会少于总费用的一半。

2.3 年金的建立是在和企业有劳动关系的员工中,基本上实现全部覆盖,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会体现出差异性原则。

2.4 对于年金的管理方式采用的是个人账户的方式,实现资金的长期管理运作方式,这是一项长期的福利待遇,为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提供基础的保障。

2.5 由企业或行业举办,政府不直接干预,但通过有关政策予以鼓励和引导,政府不直接承担责任,但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建立可供操作的完善的规则等来履行监管责任。

2.6 是一种补充性质的计划,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但不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

3 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意义

3.1 广义上的企业年金是一项强调税收减免的补偿方式。企业和雇员在税收体系中共同获益,对雇员而言,通过税收优惠机制的转换可获得更高的退休收入补偿;对企业而言,则可支付较低的总补偿费用。

3.2 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企业员工福利保障体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年金计划可视为一种旨在激励雇员生产和工作行为的长期契约方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约束员工为公司长期效力,增强凝聚力,增强企业稳定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3 企业年金计划是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的有效方式。企业年金计划的合理设计将使人力资源管理更为灵活、更为科学、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4 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思路

4.1 企业发展年金制度首先应该处理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发展关系,只有将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够保证我国养老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年金的建立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退休员工在更高层次上的需求,弥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所无法达到的福利待遇。但是我国的目前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比较迟缓,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保障水平居高不下造成的。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基础的保障制度,已经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大多数企业中,员工都比较重视养老保险,加之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高,所以企业年金更失去了发展的意义。因此,要想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就必须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调整,只有将社会养老保险调整到合适的水平,企业年金才有发展的空间。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正在逐渐下降,为企业年金的建立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和条件。

4.2 处理好国家管理和企业自主权的关系。企业年金是企业自身实施的福利项目,因此企业年金的设计必然会追求灵活性和针对性,要求能够将年金作用的发挥与员工的需求紧密结合。国家要允许企业在企业年金制度的设计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给企业足够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将企业年金制度作为人力资源战略来实施,要避免企业年金制度行政化、命令化的趋向。

4.3 处理好企业年金制度与一般员工福利制度的关系。企业年金制度所具有的长期保障和激励功能是一般员工福利制度所难以达到的,它可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企业年金能够将短期性的激励措施和长期性的企业年金制度合理地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无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5

企业年金作为企业对员工的一项福利待遇,在企业经营发展方面,有效的凝聚了员工,成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待遇。同时还为国家减轻了负担,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国家所承受的负担加重,企业年金为退休人员提供了基础的养老保障,缓解了政府的负担。所以说企业年金作为一项重要的福利待遇,应该在广大企业中广泛的推广,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国家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莫燕萱.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与发展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04.

[2]刘俊延.对我国企业年金现状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 2004 (3) .

[3]程源泉.企业年金的保障和激励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 2004 (4) .

企业养老保险申请报告 第2篇

鼎城区工业局镇企管负责同志:

你们好!我叫李本权,男,1953年生,现年58岁,汉族,家住鼎城区大龙站农贸市场旁。

1971年我高中毕业后,在大队当民办教师,1973年公社搞三床一机,需文化人才,公社党委调我进农具厂,当年到河伏农机学习电焊技术一年,期满后进农具厂机修车间任主任、车工、电焊工及电工。1976年到常德水电大学(石公桥镇)学习电工一年,拿取结业证书,1978年参加县农机校(灌溪镇)电焊工考试,领取初级电焊工操作证书。1984年农具厂破产后,企业办安排到农机站搞电焊及电工。1993年农机站搬迁到十字路口,由于建站,领导安排自谋生路,从此干起了个体户。20多年的企业生活,我是勤劳苦干,踏实工作,技术精湛。70年代我研制的机耕船在全县巡展,受到领导好评,茶安岗渡槽工程我夜以继日电焊钢材半年多,79年严重断电,我是日夜赶制产品,晕倒在地,住进医院。80年生育第一个女孩,带头结扎手术。在农机站时,参加组装汽车8台。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为企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我年近六旬,由于原来从事电焊职业,受到强烈弧光照射,红白球严重减少,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眼睛视力不清,失去一切体力劳动,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现我只一个小小的要求,要生活,要吃饭,要回1995年以前我在企业工作24年的补偿,现根据湘政办201112号文件精神,我虽不是城镇户口,但我独生女大学毕业,落户长沙,也可随女入户,我确实在农具厂工作十三年,农机站工作十一年,我也应符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条件,也应给予我一定的生活照顾,以安度我的残生晚年,望各级领导费心解决为谢!

李本权

企业养老保险的改革探讨 第3篇

一、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步履维艰,历经周折,但是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的努力,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正规完整的法规体系。尤其是企业养老保险,作为目前我国改革成效最明显、发挥效用最大的保险制度,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非常可观的社会养老基金,解除了无数人民的后顾之忧,使人们“老有所依”。具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主要包含了四个层次: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性养老保险。这四个层次按照养老保障的不同侧重点,保障层次逐级递进,构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企业养老保险体系。

二、当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覆盖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仍然不够全面,较为狭窄,大部分企业养老保险仅存在于国有的企业单位以及小部分的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对于绝大部分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并没有按照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体现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强制性不够。而绝大部分的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则更很少有机会被纳入到养老的“保险箱”中。

另外,目前我国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化发展较慢,程度较低。当前虽然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国家和社会进行统筹运作,但这仅仅局限于省级的地区范围内,市县和农村的社会化程度很低,统筹性不强。使得企业养老基金的调剂困难不灵活,大大增加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度和风险。

(二)保障层次低,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只针对基本生活的保障;二是保证人们在养老期间的生活质量不低于其退休前的水平。目前,尽管我国已制定了相应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企业基本的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但是它们的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其中只有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实施的,另外两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则是在人们自愿基础上实行的,没有强制性。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即使在其发展势头较好、利润较高的时期也不愿为职工提高养老保险水平,使得劳动者的养老保障程度经常处于很低的水平。

(三)管理机制不顺,监督体制不严

目前我国主要由国家的财政、社会保障、税务、劳动等部门对企业养老保险的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保险、银行等机构有时也会插手一些与企业养老保险相关的事务工作。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多头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管理体制的协调性交叉,容易产生互相推卸监管责任的问题。

另外,目前从事企业养老保险相关工作的人员较少,且很多经验较少,使得对于养老保险的监督力不够,产生很多漏洞。比如有些老人已经过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人冒领保险费。落后的监督机制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正规有序发展。

(四)法定的国家、企业、个人对养老保险费用承担比例不科学

在过去,我国法律规定养老保险费全部由国家、政府、用人单位负责缴纳,劳动者可以在不承担缴纳义务的基础上即享受到养老保障的待遇。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对养老保险不再承担相当大的比例,而是由企业主要承担缴纳义务,国家只提供很少的补助金,另外企业的职工还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的缴纳义务,使得社会养老保险成为了一种变相的“商业保险”。如此一来,对于利润收入正常的企业,在离退休人员增多的时期,就会产生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的问题。而一些本身效益就不太好、利润并不可观的企业,其承担的养老保险缴纳义务则更会加重它前进的步履,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也难以真正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改革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思路

(一)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养老保险法的适用范围

企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一般情况下指的是该项法律制度在什么时间和空间,对什么人可以适用。目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覆盖范围仍然比较狭窄,不够广泛。我们应该在现有保险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将现有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所有类型的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中的所有劳动人员。覆盖地区可以从现行以省级为主题的地区范围拓展到全国范围内,从而帮助更多的企业职工享受到其应有的养老保障权益。

(二)完善企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

考虑到目前管理企业养老保险的机构部门过多而造成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应进一步明确权利分工,使得不同的组织机构履行不同的职责。各个地区、相关部门应该创造更宽松合理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企业养老保险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和保障程度。使得养老保险金从由企业发放逐步过渡到由社会发放。经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委托银行、邮局等机构直接向劳动者发放养老保障金;暂时还没有较高的经济基础作保障的地区则可以委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向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养老保险金。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也可以向国家的大型企业分设分支机构,从而更好地为劳动者们提供保险服务。

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改进服务手段和管理办法,优化经办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新经办服务模式,推进管办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基本企业养老保险的经办服务,激发经办活力。

(三)建立动态筹资调整机制,缴纳标准贴近实际

首先,应在现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缴纳分配比例。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稳定筹资机制。逐步建立个人缴费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衔接的机制。合理划分政府与个人的筹资责任,在提高政府补助标准的同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比重。例如,企业可按照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以其职工的工资总额为基础点进行计算缴纳,一般情况下,均不能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所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比例,可根据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和工资增速明显的年份来合理确定,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职工,以及工资增长较为明显时期的职工,可适当增加缴纳比例,反之则减少或者暂时不进行缴纳。低于当地平均职工工资水平60%的劳动者,可以按照当地平均缴纳保险金额的60%进行缴纳。而对于工资超过当地平均水平200%-300%的企业职工,也不应按照同样比例增加其缴纳保险金额,而是应该规定一个最高缴纳限额,防止其缴纳过多的养老保险金。

另外,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金,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自行为本企业职工提供相应支持。而对于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可根据职工自己的意愿,自行确定是否参加并缴纳。这两种养老保险金的基金账户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其社会保障号码应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记入到企业职工的个人账户中。这两部分的基金数额,应归企业职工的个人所有。在企业职工推行时,社会保险监管机构可以一次性予以付清;而遇到职工在退休前即已死亡过世的,可以按照国家《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将该部分基金一次性支付给职工的法定继承人。

参考文献

[1]王晓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2]韩烨.再分配理论视阈下我国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胡玉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

[4]赵少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7:196+209.

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第4篇

经测算,政策调整后,将惠及全市10.3万家企业,仅养老保险基金就将减收8亿元左右,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市企业的负担。

市人社局养老保险处相关人士表示,此次企业缴费比例的降低只是减少了统筹基金的收入,并不会影响到参保人员的养老待遇享受水平。

养老保险计算方法

【在线计算器】:

社会养老保险计算器

退休金计算器

【计算方法介绍】:

①基础养老金=(省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全部缴费年限 ×1%

②过渡性养老金=(省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建立帐户前缴费年限×过渡系数1.4% +符合政策增发额

③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④定额补贴=[调剂金(25元)+统筹项目内补贴]×减发比例

社会养老保险金的计算公式

【退休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

【注】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2、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注】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温馨提示】:由于客观原因,全国某些城市的计算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年利息按月积数法计息,计算公式如下:

年利息=个人账户年初储存额×本年度记账利率-本年度支付月积数×本年度记账利率×1/12 本年度支付月积数=∑[n月支付额×(12-n+1)]

(n为本年度各支付月份顺序号,且1≤n≤12)。

养老保险计算解析

1、养老金的多少,与购买的时间长短和金额大小有关。缴费的基数大,缴费的时间长,退休时养老金会多,反之就少。由于每个人每个时段的缴费数量不一,因此养老金的计算按“分段计算、综合结算”原则处理。

2、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3、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

影响退休养老金因素一览

影响养老保险因素

1、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部分+按社保利率计算的利息。

2、缴费比例:该部分由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组成。

(1)个人缴费根据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最低数为上年全市职工工资的60%;最高数为上年全市职工工资的300%)的8%缴纳。

(2)单位缴费根据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22%缴纳。原先的老政策是个人缴费全部和单位缴费的3%计入个人养老账户,单位缴纳的19%划转为社会统筹,而新政策将单位缴费的3%也划入社会统筹用来解决养老空账问题。

3、无论何种情况,缴费基数越高,缴费的年限越长,养老金就会越高。

4、养老金的领取是无限期规定的,只要领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即使个人帐户养老金已经用完,仍然会继续按照原标准计发基础养老金,况且,个人养老金还要逐年根据社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的增加而增长。因此,活得越久,就可以领取得越多,相对于缴费来说,肯定更加划算。

【网友咨询专区】

网友@殇阁48:20养老金如何计算?养老金怎么计算?

【回复】:一般来说,我们退休时,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金额决定领取养老金的多少。

每月退休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本人退休时全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实际账户累计额/计发月数(60岁退休按139个月计算)。

网友@数学好差:假定男职工在60岁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累计缴费年限为,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基础养老金为多少呢?

【回复】:退休后每月可领到的养老保险金=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15×1%=1200元。

网友@七情那救99:个人养老保险计算方法如何?养老金领多少?

【回复】: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油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运行分析 第5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管理体系;问题分析及运行

首先,我们要知道养老保险的基本目标是保障人们以后没有劳动力时,可以有钱花,基本的生活水平可以达到。人民群众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大量的宣传工作,让人们知道,这对于建立完善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有着极大的帮助[1]。虽然在此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慢慢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个体系,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只有这样养老保险体系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它的作用。油田一般都是归国家管,所储存的资源分布广,在管理上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为了确保职工与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得到落实,政府开展了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养老保险服务范围逐渐扩大,进而落实养老保险的运行。

一、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

至1997年开始,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养老保险的文件,并让它成为革命性文件,一直沿用至今。养老保险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分别是基本,补充和个人储蓄性的养老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企业与职工缴费组成了基本养老保险费,前者是按工资总额的20%,归社会所有。后者也是按工资总额8%,纳入纳入个人账户;同时养老保险缴款年限必须满足15年,按年收取社保。若达到上述要求,可以领取养老金,其程序是在发给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放过渡性养老金(即平均缴费工资为基础,每个职工个人养老保险缴费期限满一年就多发1.2%),并且是按月收取。职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存储除预期发放月数,一般来说:退休年龄越大,预期发放月数就越小,两者是反比的关系。假如油田的工作人员以1995年2月,企业内部职工推迟一年为界限,那么之前的工龄就可以当做缴费期限了。同样的国家政策也是具有灵活性的,因为人民币汇率的高低,会影响百姓的消费水平,这时国家可以充当一个调节者,对养老金的进行调整,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同时企业依据自己的盈利情况,为自己的员工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2]。通过运营分析,收入的大小是由缴费与收益率共同决定的。养老保险不是强制性的,每个人自愿参与。近几年,由于种种因素,国家开始上调退休年限,影响了部分人的利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部门正在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性思维,来看待事情,发现实质问题,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迷惑。

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养老保险管理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制度变化过快,没有相对稳定期限,可以从油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换来看,调整的次数太多,员工很难适应这些变化。一旦大家了解一些,新的变化又来了,很难搞清状况。前面提到的过渡性养老金,由于它的计算复杂多变,员工根本就掌握不好。主要是因为经济的通货膨胀,政府采取的措施会影响它,所以油田企业的职工的基本养老水平并不能保障;就其油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逐步发展而言,在未来一段时间,养老金水平会大幅度下降[3]。是由于我国面对国内国外经济压力,需要大量的资金与资源进行发展,在某些方面是没有顾忌到。就如养老保险制度而言,不能充分的进行经济保障,若要发展,一些东西就需要牺牲。依照专家预测,在2020年,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的保险金,平均只能拿到养老金收入替代率的49%,而国际上确认养老金收入替代率为75%,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企业补充的养老保险的管理要进行详细说明。由于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其中油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要与国际公认的替代率持平,支付压力就十分明显。造成企业纷纷要建立企业年金(补充的养老保险)。就比如说:油田企业职工个人缴纳2%,企业缴纳4%划入个人账户[4]。企业职工退休时,企业一次性将储存的本息返回给职工。这是一种有效避免养老金替代率降低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年金的规模也会逐渐壮大,对养老保险市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规避它,这就加强监管力度;职工还可以进行商业养老保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国外相比,我们是不成熟的。国外的商业养老保险占总养老金40%,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占总养老金大概是15%。通过比较,我国的商业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与认识

首先,我们要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养老保险政策,对于暴露的空账问题才能更好的理解。空账是指每个交付养老保险的人,在此账户上只有存款数目,没有现金存款额,用做支付以前退休的职工的养老金。有两个可行的办法,方法一:在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要降低,企业帮助职工缴纳的养老费,要分一部分填补基本养老保金的缺口。方法二:对个人账户要落到实处。例如,调整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维护个人利益,社会统筹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完善企业的年金制度,与企业发展相匹配,也要避免平均主义。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与支付能力,还要重视企业发展目标,才能发挥企业年金的作用;加快商业保险的建设,增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保障,以便自由选择[5]。国家应该给予鼓励与帮助;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养老保险提供良好的环境。由于我国处在转型期,有许多政策没有完善,市场发育不健全,养老保险市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勇于改革创新,同时政府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讨论油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运行的相关问题。达到了以小见大效果,虽然不够全面,但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第一,是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第二,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第三,利用优惠政策,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三者齐头并进,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职工在退休以后,享受较大的福利,而且有利于企业走向正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看看他们的管理技术是什么样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运用,建设完善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颖.城镇企业失岗人员医疗保障问题探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06(04).

[2] 张盈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特征与风险规避[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3]谢红艳.浅析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女性利益[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3(01).

[4]崔凤,谷翠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问题与建议[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浅议企业年金和养老保险 第6篇

1、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但与众多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我国仍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 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达到1000美元, 远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实行什么程度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只能采用广覆盖、低水平的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待遇只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步改善。而与此同时, 我国已面临日益沉重的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2、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7年开始, 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完善立法保障, 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统一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覆盖面不断扩大,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进展, 建立了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 完善城镇社保体系试点顺利, 基本养老保险金征缴工作成效显著,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等等。

二、发展企业年金对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分散养老保障责任, 减轻政府负担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 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 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我国正在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中, 企业年金被称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

2、缩小养老待遇政企不公, 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

目前我国养老待遇仍存在不公平现象, 如退休待遇政企不公, 中小企业养老差异较大。要缩小退休待遇的差距, 就必须发展企业年金制度。通过发展集合企业年金, 缩小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之间的退休金差距, 让广大中小企业职工也能比较便利地享受到企业年金这项福利待遇, 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的养老金水平, 从而维护社会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

另外建立企业年金对于个人而言不仅提高了退休保障的水平, 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 而且为退休者收入的多元化和收益最大化提供了服务。在1976-2002年间, 从美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看, 企业年金给付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各种收入来源所占比重, 由1976年的7%上升到2002年的10%, 与此同时, 公共养老金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8%左右, 二者合计接近50%。

这一数据表明, 企业年金和公共养老金共同构成美国私营部门老年人收入的重要来源。总之, 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 将有利于健全国家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降低企业养老问题的压力, 提高人们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三、企业年金及其在我国的模式选择

1、企业年金的基本性质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 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企业年金既不同于社会养老保险, 也不同于商业保险, 是现代多支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其直接的目的是提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

2、我国企业年金模式选择及原因分析

根据筹资及运作模式不同, 企业年金计划可分为“确定缴费计划” (DC计划) 和“确定给付计划” (DB计划) 。而从管理方式上来看, 企业年金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通过商业保险的办法管理;另一种是通过信托公司, 做成年金信托来管理。根据我国出台的相关法规, 我国的企业年金采用信托的方式管理运作, 将主要采用DC计划。

(1) 我国企业年金模式的选择。就我国养老保险业的现状和企业年金的发展状况, 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年金的发展应采取DC计划与DB计划共存的模式。因为就DC和DB单一发展已不能适应我国在养老保险业发展的需要, 应鼓励DC计划与DB计划的共存模式, 如在DC计划中引入受益保险机制;DB计划中引入指数化的账户单位 (TIPS) 用于对冲通货膨胀导致的账户资产贬值风险;年轻时采用主要投资于股票的DC计划, 临近退休时转化为DB计划等等, 开发多种年金计划条款, 实行混合型计划, 增强制度的适应性, 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精算技能优势

(2) 企业年金的管理模式。考虑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现实状况以及企业年金的发展程度, 应对企业年金进行市场化管理和运作。市场化管理, 就是实行多元化经办, 即大型企业可以自办, 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专营机构可以经办, 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委托上述经办机构经办。

当前我国也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养老基金会, 一些职工数目庞大、具备管理能力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可以单独建立养老基金会;一些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可以考虑由行业工会发起建立统一的行业养老基金会, 对全行业的企业年金进行管理;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可以由地方工会组织地区性补充养老金基金会;而那些规模小、承担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建立跨企业的养老基金会其他企业可委托保险公司等机构经办。从国际经验来看, 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应同时兼顾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参考文献

[1]、顾万勇.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中国社会保障论文专辑[J].中国社会保障杂志, 2002.

江苏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统一 第7篇

2009年9月22日, 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意见》。实行省级统筹后, 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将更加顺畅和方便。全省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政策将统一由省里制定。全省各类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逐步统一。目前省政府规定的各地单位缴费比例为20%、21%和22%三档, 实施省级统筹后, 将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将单位缴费比例统一到同一水平。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8%缴费。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按照全省上一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缴费。其中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个人缴纳8个百分点, 个体工商户主为其缴纳12个百分点。

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问题探析 第8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保障体系在逐渐完善, 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是现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在社会上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多, 全部由国家包办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打破,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渐成型, 现在个人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工作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特别是针对于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问题已成为关系着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础, 因为这是与企业职工退休工资息息相关的事情, 关系着职工的切身利益。

1 养老保险企业缴费基数核定存在问题分析

1.1 缴费基数核定标准不规范、不统一

国家文件对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定标准做了宏观界定, 即按企业在职人员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但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 所以在缴费基数核定标准上也有所不同, 但大致有二种, 一种是以应发或实发工资总额为基数, 另一种是以在职人员缴费基数之和为基数标准。对于前一种提取办法, 由于企业的情况不同, 经营效益也不同, 人员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所以在第一种方法为基数缴费时在操作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很容易出现瞒报现象, 很不利于保险费的收取。

1.2 缴费稽核偏重欠费收缴, 轻视基数核定

目前,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体系已基本建立健全, 稽核业务已逐步开展起来。但对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稽核常常偏重欠费稽核, 没有将各缴费单位申报的缴费基数纳入日常稽核业务。但对于大中型企业都有较健全的统计和财务制度, 工资有一个准确的额度, 但对于一些个另的中小型企业没有成型的企业制度, 部门配制也不齐全, 所以在工资的发放上较为随意, 同时企业为了少缴费, 人为的制造障碍, 使核查很难进行。另外又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从而使缴费单位瞒报、漏报创造了条件。

1.3 非公企业参保滞后, 部分企业游离在养老保险范畴之外

随着企业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养老保险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的义务, 但根深缔固的传统思维方式还是很难改变, 虽然所有企业都是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但现在我国的非公企业在养老保险的缴纳上却不容乐观, 大多数非公企业都游离在养老保险的范畴之外, 虽然近此年来社会保险机构把非公企业列为了扩大覆盖面的重点, 但由于部分人员的思想意识等原因, 进步很缓慢, 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同等行业之间出现了不一样的负担, 竞争之间也出现了不公平, 更使在这些企业中从业的人员切身利益受到了损害。近几年在社会保险机构的努力下, 我国的非公企业在保险人数虽然有所增加, 但与国有企业相比, 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 解决企业在核定缴费基数问题的对策

2.1 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 做到缴费基数的核定有法可依

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 人们对法律观念的意识已逐渐增强, 随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 对缴费基数管理、稽核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 各企业要以《社会保险法》为依据, 堵塞漏洞, 强化缴费据实申报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核定缴费基数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企业可以通过印制宣传册、挂图、讲座等形式宣传社会保险法, 使社会保险法深入人心。

2.2 认真执行法规、政策, 严格规范、统一口径

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应严格遵照国家法规、政策。要按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在税前提取的规定, 把缴费基数核定的口径统一起来, 尽量避免概念、提法上的歧义。

2.3 完善缴费基数核定稽核程序, 规范稽核行为

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是社会保险的一项基础内容, 同时又是规范社会保险业务的重要手段。各级社会保险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社保险稽核办法》, 要以此为契机, 做好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稽核工作。首先是将企业缴费基数的核定纳入日常稽核业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高度重视缴费基数稽核工作, 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其次是加强稽核队伍建设, 提高稽核人员素质。三是完善稽核程序, 规范稽核行为。通过以上方法, 促使参保单位据实申报, 避免瞒报、漏报等现象的发生, 增强缴费基数核定工作的刚性。

2.4 清理参保真空, 促进企业平等竞争, 维护社会公平

非公企业尤其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 员工普遍年轻, 企业和员工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或有偏差。目前, 非公企业和企业从业人员游离于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之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缴费比例比较高, 负担重;二是企业和员工对参加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三是企业用工不规范。企业与员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四是员工流动比较大等等。要制定相应的措施, 加强对非企业参保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另一方面要按照有关规定, 对拒不参保的单位和个人, 相关部门要采取吊销其营业执照, 取消纳税人资格等强制手段。这样, 促使这部分非公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尽快纳入养老保险的统筹范围。

2.5 求真务实, 细化管理, 常抓不懈

养老保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养老保险工作中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 制定好相应的管理规定, 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及时纠正, 细化管理, 常抓不懈。现在部分地区已实现税务征收保险费, 这种以税收的基数来确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的做法不仅给税务和保险部门还来了工作上的便利, 同时也有效的减少了缴费基数的造假行为。

政府各相关部门应积极研究、规范各类企业工资发放途径, 加速职工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的改革, 规范工资管理体制。要为缴费基数的核定创造良好的准备环境。要积极探索采取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代发员工工资等方法, 使企业员工各种隐性收入显性化, 并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督、核对企业缴费基数和参保人数申报情况, 以达到堵塞缴费基数核定中的漏洞。

参考文献

[1]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2) .[1]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2) .

[2]侯明喜.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完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2]侯明喜.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完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政策分析 第9篇

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性质分析

就目前的情况分析, 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对比较高, 因此不适合实行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险, 应该给予企业自愿的选择权利。由于我国经济状况比较好, 企业将会利用奖金以及其他短期的福利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而不愿意选择长期的养老保险作为奖励。另外, 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比较低, 国家需要对企业是否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而进行一定的监督与管理, 从而才能促使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政策。因此, 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不同, 社会保险是不强制性的, 商业保险受到了政府给予优惠政策以及政府施加相对较强的约束性, 而补充养老保险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因此, 分析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性质, 不应该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进行比较。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能准确判定补充养老保险性质

在全球老龄化的趋势下,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为职工建立的在补充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足的一种养老保险的方式。而目前, 绝大多数的职工对补充养老保险的性质还不能准确的判定其是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 以及补充养老保险是应该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还是商业保险机构经办。购买补充养老保险是否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当前还没有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的政策规定, 导致补充养老保险不能全面普及与发展。

2.政府缺乏优惠政策

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阶段, 老龄化人口的不断膨胀给我国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 按照目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情况分析, 补充养老保险存在严重的缺口。政府缺乏优惠政策是根本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员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导致补充养老保险无法在企业全面普及与发展。

3.投资资金少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政府对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还比较少, 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也不能解决, 从而导致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职工根本不愿意自行购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再加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缓慢, 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都比较困难, 更不会购买补充养老保险。

4.基金增值较难

就目前的情况分析, 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职工在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以及管理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投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时候都出现了一定的亏空, 导致养老保险的基金链出现断裂的情况。基金甚至面临着贬值的风险, 人民币通货膨胀严重的背景下, 基金增值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基金增值难度较大对于越来越大的基金缺口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政策完善措施

针对我国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外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的政策, 建立我国完善的补充养老保险政策。具体如下:

1.加强基金管理, 完善管理形式

首先, 完善补充养老保险的管理方法, 充分保证各个地区各个企业都按照相关补充养老保险的政策进行管理。其次, 进一步扩大补充养老保险的投资渠道, 加强基金的收益率, 从而来应对通货膨胀面临的威胁, 适度提升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投入的比例, 寻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因此, 加强基金管理, 完善管理形式是发展补充养老保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2.拓宽投资渠道, 降低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率

首先, 拓宽投资渠道, 提高投资效率, 充分保证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将补充养老保险从社会保险机构中分离出来, 将独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来管理, 基金投资运营委托给专业性的投资机构进行承担, 同时实行市场化管理。其次, 降低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对企业适当的降低缴费率, 将补充养老保险政策全面实施, 给予国家中小企业财政政策方面的支持, 企业实施鼓励为职工缴纳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3.扩大缴纳保险的覆盖面, 提高退休年龄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阶段, 这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发达国家相比, 全面提高职工退休年龄是发展趋势, 因此完全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 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补充养老保险一定的支持, 全面扩职工的覆盖面。另外, 提高退休年龄是企业全面发展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普遍偏低,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是重要举措。

四、结语

经上所述,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使我国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可充分保证企业退休职工老有所依的重要方法。因此, 及时、有效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现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的补充养老保险政策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企业职工更加有保障性, 才能使补充养老保险在企业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泽英, 侯立松.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展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 (6) :135-139.

[2]姜爱林.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 2010, (3) :75-80.

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养老保险 问题 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和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养老保险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劳动者在岗位上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了财富,所以理应在老年的时候享受相应的养老金。在我国现今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实行几十年,电力企业作为国有控股企业,既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也不同于民营企业,在养老保险工作中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找出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大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1 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1 养老保险管理落后 我国电力企业很多还没有建立养老保险资金专项管理制度,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不健全,有的企业未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办公室来管理养老保险资金,对于资金的管理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系统,甚至有出现挪用养老保险基金用于风险投资等违法现象,这可能会造成电力企业内部秩序的不稳定。由于养老保险关系到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导致离休职工的不满甚至突发性事件,同时影响在职职工参保的安全感和积极性。由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导致企业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不利,个人养老保险金透明度不高,管理系统的漏洞导致有领导暗中克扣员工养老保险、中饱私囊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国家社保工作制度的有效实施。

1.2 职工参保积极性不高 电力企业中很多领导和职工对养老保险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参保的意识淡薄。由于在电力企业属于企业性质,养老保险和其他险种一样实行社会统筹,都是由企业和个人、国家三者共同承担,在工资收入并不很高的情况下,职工潜意识中不愿意拿出一部分钱为了几十年之后的事情进行投资,更多的是注重当下,甚至有职工和企业达成协议将养老保险企业应支付的部分作为补助直接发放到工资里。再者,同样作为社会保险的险种,员工更多认为养老保险的用处还不及医疗保险,因为医疗保险是直接就可以受益的,而养老保险却要等到几十年退休后才能受益。另外,电力企业经历了由行业统筹转变为地方、社会统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工缴费多了,待遇却下降了,另一方面由于现今养老金双轨制的特点,电力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通常只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在工作时期需要缴纳部分保险金,退休后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相比较而言机关、事业单位则不需要缴费,但在养老资金待遇上却远远高于企业职工,并且这之间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样的差距使得电力企业职工会有不公平的心理,这些思想观念导致养老保险工作管理难度增大。

1.3 养老金待遇不能得到保障 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是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随着物价的上涨,在职职工工资随之上涨,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数额却一旦确定就很难更改,就导致了离退休人员的待遇相对降低了,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的界定,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于企业为职工缴纳保险是迫不得已的,带有强制性和义务性,而个人缴纳保险也是能少则少的思想,导致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实施情况很悲观。因此,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否维持可持续筹集,职工退休时保险金能否及时足额发放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据报道我国养老金数目持续多年缩水、入不敷出,而我国退休职工的人数却在不断上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到来,这种缴纳保险金的人数减少而需要养老的人增多之间的尖锐矛盾,会导致养老保险财务风险的进一步加大。近年来电力企业有违规退休的现象,即企业为减少工资支出、安置工资低的新职工,强迫未到退休年龄的老职工提前退休,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养老金的缴费,另一方面增加了提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出,就使得养老金基金总数更加减少。这些情况给我国养老保险机制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2 完善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的对策

2.1 加强养老保险的管理 建立养老保险资金专项管理制度和资金监督机制,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由于养老保险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因此要求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要将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大思想教育和宣传力度,调动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养老保险中来。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养老保险工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信息化,遇到问题积极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为职工争取正当的利益。

2.2 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电力企业要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统一退休职工的补贴标准,与国家主管部门进行协商建立科学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即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以及社会平均工资的上涨而有所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可以制定一年或几年为一个调整周期,提高离休人员的待遇,稳定离休人员的队伍,减轻企业的负担,加速企业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3 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借鉴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成功的经验,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国家养老保险财政负担之间的矛盾,也是企业职工养老金能够足额发放的有效保障。电力企业作为我国国企中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履行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义务之后,专门为本企业职工建立附加保险,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鼓励个人建立养老保险储蓄账户,形成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组成的多层次养老保险。这样可缩小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间的待遇差别。

当下企业给员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因此必须提高企业的思想观念。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可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使员工受益,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可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可根据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多少来确定补充养老保险数额的多少,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为防止补充养老保险资金被挪用,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和监管部门,使资金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也使员工安心工作。或者可以委托第三方的机构进行补充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一方面省去人力投资,另一方面也避免企业内部人员挪用资金的风险。

3 结束语

养老保险是企业职工老有所依的重要保障,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措施,改变现今电力企业内部养老保险的现状,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给职工创造利益的同时,使电力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冰.浅谈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2]李福生.对电力企业社保工作优质服务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2(12).

[3]刘云芳.试述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8).

[4]吴晶.浅谈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问题分析[J].经济视野,2012(12).

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问题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问题

养老保险体制关系到企业的稳定以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是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同时也是响应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 企业必须重视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以及目前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认识到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现实环境下必须积极面对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中的挑战, 及时发现和分析体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和完善的策略, 为企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一、建立健全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

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缺口严重的问题, 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首先, 企业必须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套完善的基金管理规章制度, 进一步强化对基金收支的管理, 严格按照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严厉杜绝资金收支违规操作的情况, 切实避免基金挪用或者挤占的问题。其次, 企业必须进一步推进内部控制工作, 严格执行社保经办机构定制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根据企业自身需求以及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中的需要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以及养老保险体制发展的各个工作环节给予保障。最后, 企业必须认真管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认真记录好职工缴费情况, 并认真做好稽核工作, 根据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对缴纳的费用以及人数进行清点和核查, 并建立企业诚信评定办法, 激励和促使员工自觉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二、强化相关经办机构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相关经办机构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在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强化经办机构的管理工作对于帮助企业应对养老保险体制发展挑战意义重大。首先, 必须全面提升应用联网数据的效率。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养老保险统计工作, 必须对养老保险的相关联网数据进行准确统计以及上报, 从根本上保障数据提取流程的规范性以及统计工作的质量, 确保养老保险统计报表当中的数据能够和数据库当中的数据保持完全同一性。其次, 必须全面加快养老保险数据整理的质量和效率, 并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保障数据质量, 为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再次, 提高调查研究以及宣传力度。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必须与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联系起来, 全面分析和解决养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宣传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过程中, 必须对相关政策进行详细说明, 使得企业以及广大职工能够对政策内容有清楚的认知。

三、推进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社会化管理

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与社会化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养老保险金的发放形式属于社会化发放, 主要是由社保经办部门通过邮局或者国有商行向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相关养老金账户发放养老金。因此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的关键是对邮局和商行进行网络建设, 从而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网络服务体系。目前不少城市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网络服务体系, 也使得企业的养老保险体制发展进一步完善, 但是该项工作受到经费、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从而造成网络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不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化管理需求, 从而影响企业养老保险体制正常发展。因此, 必须全面推进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社会化管理进程,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管理内容, 并为了工作的有序推进建立完善的机构来组织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四、发挥市场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之所以要建立企业养老保险体制是有效解决市场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从而提高个人风险承受能力, 进一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使其能够有效地抵抗各种社会风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环节当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效率问题, 从而为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带来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通过对不少国家实践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市场在直接运营基金方面的能力高于政府, 而且在经济效率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对于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和进一步推进来说意义重大。市场的效率性能够大大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障力度, 尤其是对于不需要政府承担责任的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来说更加具有优势。对于养老保险基金而言, 市场相关部门直接对养老保险进行办理和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 提高养老保险管理的效率。因此, 在发挥政府职能方面, 市场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确保企业养老保险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

五、完善社会保障法制体系以及司法机制

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完善的社保法制体系, 就中国社保体制发展现况而言, 全面发挥政府的积极职能并且依法建立社保制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必须依法制定以及全面贯彻落实社保体制中的核心法律内容, 并颁布与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发展相协调的法律条款, 确保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运行和发展具备良好的保障。随着立法的健全和完善, 企业在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过程中, 能够有效运用法律手段来及时解决风险, 这样就能够最大化地减少直至完全避免无法足额征缴社会保险费用的问题, 增强费用强制征缴力度, 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和运行。在完善的法制体系以及司法机制保障下, 企业的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能够得到合理把控, 提高投资监管水平, 进而构筑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机制, 促进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安全运行。

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稳定以及运营发展的持续性, 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和推进养老保险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发现和解决体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 强化相关经办机构的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全面推进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社会化管理, 发挥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职能, 完善社会保障法制体系以及司法机制, 为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郑继森.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问题与创新建设[J].现代商业, 2015, 10 (2) :96-97.

[2]张果娟.浅析现代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创新建设[J].财经界, 2014, (10) :230-231.

上一篇:问题演化下一篇: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