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手法范文

2024-05-26

按摩手法范文(精选12篇)

按摩手法 第1篇

推拿手法要学好练好每一种手法都不是很容易的, 都有它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如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等六大类手法中, 摆动类、振动类和运动关节类手法相对难学一些;而摩擦类、挤压类、叩击类手法则相对要简单易学一些[1]。根据教材安排, 第一、二个练习的手法是一指禅推法与揉法, 它们看似容易做起来较难, 不是初学者轻易能够掌握的。如果作为第一、二个手法来教学, 学员对手法练习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降低练习的积极性与刻苦性。

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在培训教学中进行调整, 把六大类手法分成两大部分来进行教学, 按照“由浅入深, 先易后难”的原则:摩擦类、叩击类、挤压类为教学的一大部分;摆动类、振动类和运动关节类为教学的另一大部分的顺序来进行讲解和练习。同一类手法中, 也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 先讲单式手法, 后教复合手法。这样可让学员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手法学习的信心。

2 形后神, 由轻至重

手法练习必须要有一定的力度和频率。具有“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的技巧, 从而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刚柔相济的程度。但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 我们发现学员往往只将注意力放在力度和频率上时, 忽视了手法的形态和“手上要长眼睛”的那种自然流畅有手感的感受, 手法容易变形, 找不着感觉。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改进教学方法, 要求学员先在沙袋等上面练习, 在确保手法外形正确的前提下, 幅度从小开始, 频率由慢开始逐步加大加快。其中最关键的是把握内心真切的感受, 做到“一旦临证, 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 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的基本操作要求, 必须要找到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觉。

比如扌衮法, 要求是“肩关节宜放松下垂, 屈肘成140°, 上臂中段距胸壁约一拳远, 松腕, 食、中、无名和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幅度逐渐增加;操作过程中, 腕关节屈伸幅度应达到120°, 即前扌衮至极限时屈腕约80°, 回扌衮至极限时伸腕约40°, 使手背部1/2面积 (尺侧) 依次接触治疗部位。“

该手法练习时, 拇指自然伸直, 余指屈曲, 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 约90°。余指屈曲的角度则依次减小, 如此则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 使之形成扌衮动的接触面。以第5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 以肘关节为支点, 前臂主动做推运动, 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和一定的活动, 使手背偏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连续不断地扌衮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扌衮法亦常用掌指关节背侧部和拳顶部为扌衮动着力面进行操作, 名为掌指关节扌衮法, 是扌衮法的变化运用。掌指关节扌衮法, 其动作要领与扌衮法基本相同, 唯其扌衮动着力面由手背尺侧部变为为小指、无名指、中指及食指的掌指关节背侧, 操作时腕关节稍出向尺侧, 其屈伸活动亦较扌衮法明显减小[2]。

3 相互体会, 临床实践

通过在沙袋等物上练习一段时间后, 就进入了人体相互操作练习阶段, 要求学员结合实际, 以把被操作者视“病人”来对待, 要全神贯注, 认真操作。操作时除了注意手法的基本要领外, 还必须注重操作姿势, 身法和步法的协调。培训老师从中观察和指导每位学员的临床操作手法, 即时纠正不规范的手法程序。为了增强学员的练习手法的积极性, 我们结合妇产科实践情况, 介绍一些病情比较轻, 诊断比较明确, 推拿治疗效果比较好的病人, 经培训老师分析提出治疗手法及具体方法后, 由学员进行操作。这样, 既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 又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结果:

自己在成人按摩教学岗位工作近十年, 培训学员35届每届50-70人, 通过上述手法教学方法, 学员经过培训后在各自的临床操作岗位上, 手法运用规范、操作熟练、,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得到了社会及广大病员的认可。

体会:

通过近十年的成人按摩培训教学工作, 对成人的教学工作有所感悟:先调心再育人, 耐心指导, 因人施教, 灵活教学, 因材施教以保障学员的手法操作效果。

参考文献

[1]《保健按摩大全》任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6第二版5页

按摩手法 第2篇

民间推拿按摩活跃,人才辈出,好的技术好的手法不断问世,在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最具代表新的当属王春亮推拿按摩术、青岛崂山派推拿、三字经推拿等。

王春亮推拿按摩快速致富法的优点,优势:

1、投资少,见效快,马上就赚钱,无本致富项目零风险创业,零成本开店;

2、永久性的行业,有人类就有推拿按摩,有人的地方就有推拿按摩,永不失业;

3、一生受益的手艺,既可以推拿赚钱,又可以自己保健,为家人保健;

4、干净卫生无职业病,是最文明干净的行业,不会产生任何职业病;

5、自由自在自己说了算,自己做老板,时间都是自己的;

6、和一家人快乐的在一起,不必有分别之痛,一家人其乐融融天天在一起;

7、高收入,文明人,按摩利润是惊人的,轻松的赚钱;

8、自己干尊严高,再也没有上司的压力、老板的嘴脸,天下我最大;

9、人人敬仰的白衣天使,最高尚的职业,治病救人,人人爱戴传名;

10、与名人、领导、老板、大人物接触的机会多,自己发展空间大,机会多;

11、不会赔本的买卖,只赚不赔的投资,按摩只靠双手致富,无需任何压货、进货,压

资金,每天都有现钱;

12、报答老人最好的礼物,还有什么比亲自为老人按摩更好的礼物呢,还有什么比送老

人健康更重要的呢;

13、为父母最应该做的事,强身健体可以强壮自己,一家人健康;

14、让自己的孩子强壮,不打针不吃药,将来为一个强壮的身体奠定基础;

15、是搞对象成功的法宝,通过按摩交际,成功把心爱的人拿下;

16、是让领导老板提拔晋升自己的利器,很多兼职按摩师通过给自己的上司、老板、领

导按摩,得到更好的赏识和提拔;

17、悬壶济世名声在外,为人看病,天下之大功,唯有医者最神圣;

18、兼职干,工作推拿两不误,每年多收入5万元;

19、开无本小店创业年收入20万元以上,只需一间房子就可创业;

20、出国按摩年薪30万元,外国按摩价格是中国的十倍,出国干三年,回来花十年;

21、开养生馆、按摩所年利50万以上,现代人富裕了、娇贵了、一点不好受就按摩,社区按摩所,大都生意火爆,人满为患,认真做,服务好,钱如流水得进;

开大型养生会所、保健中心、按摩院连锁公司年收入100万以上,规模发展,品牌经营,企业似的收入,自己完全退居二线,顺利转型,做个自在的投资人,只做管理、首脑、企业家。网上搜索王春亮推拿按摩,出来百万条信息,王老师的推拿按摩贡献太感人了;

22、王春亮推拿按摩术,王春亮推拿按摩思想,让每一个想学、想干、想做推拿按摩事

世界顶级按摩手法大观 第3篇

中式按摩

中式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放松精神都有着独特而又显著的疗效。中式按摩融合了中医理论的精华,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中式按摩最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它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经络,平衡阴阳,调整气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进而增进健康和促进慢性疾病的康复。中式按摩手法繁多,包括按、揉、振等,除使用指腹进行操作,还常用到指关节、手背、手肘等部位。按摩背部、四肢穴位时,按摩师常用力较大;按摩头部、腹部穴位时则不会太用力;按摩腹部穴位时,按摩师还会要求体验者配合呼吸。中式按摩全程需60~90分钟。

泰式按摩

泰式按摩是各种按摩中最激烈的,由泰国御医吉瓦科库玛根据古印度西部传入泰国的按摩法和中国移民的一些按摩手法创造而来,当时被作为招待皇家贵族的最高礼节。其技法还被铭刻在瓦特波卧佛寺的游廊壁上,那里也因此被称为“泰式按摩基地”。

泰式按摩无需使用按摩油,利用独特的推拉蹬摇踩等技法,通过压足、压腰、踩脊等方式作用于肌肉筋膜和关节等部位,主要功效为增强身体柔韧性。按摩师利用两手、两臂、两脚及全身重量滚压、伸展、拉抻体验者的身体,以刺激其肌肉和结缔组织。通常从脚趾开始向上按摩至头顶结束,其中背部、腰部和关节是按摩重点,全程大概需进行60~120分钟。

如果你希望活动关节、舒缓肌肉、增强身体柔韧性,不妨试试泰式按摩。按摩过程中会感到疼痛,尤其是第一次体验者,可能受不了泰式按摩的大动作,可以与按摩师进行沟通。

日式按摩

日式按摩与中式按摩的手法极其相似,只不过按摩师跪在体验者背上用膝盖进行按摩等方式还是很有日本风格。

为避免擦伤皮肤,按摩师通常在按摩前给体验者身上涂抹按摩油。按摩时用手指指腹、手掌或膝盖操作,以它们为支撑,利用体重而非腕力垂直向下按压或摩擦,不使用摆动类动作,并在按摩过程中均匀缓慢地增加力度。

日式按摩的主要功效是止痛,当你有头痛、背痛、腰腿痛、经期疼痛等困扰时,选择日式按摩非常合适,可以通过肌肉牵张反射直接抑制痉挛、缓解疼痛症状。整个按摩过程大概持续60~90分钟。

欧式按摩

欧式按摩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被称为“贵族的运动”,当时平民百姓是禁止享受这种保健服务的,直到工业革命后,这种按摩方法才开始在欧洲各国盛行开来。

欧式按摩手法轻柔,以推、按、触摸为主,搭配使用多种芳香油,沿肌肉、淋巴和血管走行方向进行按摩,给人轻松、自然、舒适的感受。其主要功效是使肌纤维被动活动,促进肌肉营养代谢,放松被牵拉的肌肉,同时提高肌肉耐受力。欧式按摩全程持续70~90分钟。

现在,很多运动员都利用这种按摩方法在赛前减少肌肉紧张,在赛后缓解肌肉酸痛。如果你想改善心肌供氧、促进淋巴循环、预防骨质疏松、改善便秘,可以试试欧式按摩。

韩式按摩

韩式按摩由韩国家庭按摩改良而成,是一种价位适中的美容按摩方法,在美容界也被称为“韩式松骨”。除了“松骨”这一大显著特点,推油和热敷也是韩式按摩的主要内容,此外韩式按摩还常常包括洗头、修甲、中草药沐浴。

所谓松骨,就是按摩师顺着肩胛骨、脊椎、胯骨的骨缝用扳的手法进行按摩;放松四肢后再用麦饭石(一种无毒、无害并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复合矿物或药用岩石)或热水袋热敷皮肤,放在肩关节和易受寒的脊椎骨处约10分钟;等毛孔全部张开后,按摩师将按摩油倒入手心搓热,再进行背部和四肢的推油按摩,以达到防治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劳损、改善肌肉营养供应、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功效。整个过程大概要80分钟以上。

韩式按摩更吸引人的还是其美容功效。通过手法、美容按摩剂和面膜等的运用,能清除面部色素沉着和粉刺,增强皮肤弹性。

港式按摩

港式按摩是广东医生在南方沿海地区按摩手法基础上,吸收西方推油按摩手法,于近年新创的一种按摩方法。

港式按摩主要包括拇指指腹按压法、踩背法和推油法。推油按摩前,按摩师会在体验者后背、下肢后侧、后颈等部位涂上按摩油,将双手平展开,施力于体验者背部向前推,使肌肉微微皱起向前滚动。按摩师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施力按压时,体验者可明显感到酸、胀、痛。

踩背通常在指压的基础上辅助进行。按摩师双手握住踩床横杠或吊环,以单脚或双脚踩压于被按摩部位,主要使用足跟踩压腰、臀、肩胛部;足趾踩压大腿后侧、脊椎两侧、颈根部;脚掌踩压大腿后侧、尾骨部和后背两侧。

如果你感到颈部、背部肌肉僵硬,选择港式按摩很合适。它有很好的活血化淤功效,能明显调理、保护过度劳累的肌肉组织,促进肌纤维的乳酸代谢,消除肌肉疼痛,增强肌肉弹性。整个过程大概要花费40~60分钟。

美式按摩

1993年,美国按摩大师玛丽·纳尔逊推出了一种热石搭配特制精油(根据个人体质调配)的按摩法,一出现就吸引了大批好莱坞明星。

具体方法是,体验者躺在预热的长榻上,按摩师给其涂上精油并将预先加热的按摩石放在其身上不同部位,如额头、前颈、腹部、手部、足部等,然后结合手技用按摩石做深层肌肉按摩。

热石本身除了能刺激穴位,还能增加皮肤对精油的吸收,因此热石按摩有深层排毒功效,还能调节神经、缓解疲劳、消除不良情绪。美式按摩全程约75~90分钟。

法式按摩

法式按摩有BODY-FIT按摩和淋巴按摩两种方式,前者主要功效是消除橘皮组织,后者主要功效是淋巴引流排毒。

进行BODY-FIT按摩时,按摩师先替体验者去除全身死皮,然后配合精油从脚部开始向上轻柔按摩腿部、腹部、臀部,最后对背部进行放松性的按摩,整个过程需要75分钟。

进行淋巴按摩时,按摩师沿着体验者淋巴流向推擦,并以拇指指腹或其余四指并拢在淋巴系统的每个位置上反复推擦约1分钟。由于淋巴腺很敏感,且按摩目的在于加强淋巴循环的律动,而非缓解肌肉疲劳,因此按摩时用力较轻,全程需要120分钟。

德式按摩

德式按摩又叫TOUCH-LIFE按摩,全程需要90分钟,主要功效是消除身心疲劳。

进行TOUCH-LIFE按摩前,按摩师通常先会和体验者进行交流,以便有的放矢地按摩;接着,按摩师使用按摩油,用揉捏、抚摸等手法放松体验者身体不同部位。体验者要平静、有节奏地呼吸,便于按摩师将按摩速度与其配合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女性经期、有便意、过于饥饿、过于饱胀、饮酒后以及患传染病时都不适宜此按摩。

颈椎病手法按摩治疗体会 第4篇

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 好发部位依次为C5-6, C4-5, C6-7, C3-4之间。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肩、臂痛, 上肢麻木, 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头痛, 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

祖国医学关于本病的论述散见于“痹症”、“痿证”、“眩晕”、“项强”和“颈肩痛”等病中, 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 劳伤筋骨, 气血虚弱或痰瘀交阻所致。

颈椎病的分型目前尚不统一。有按病因病理分的, 也有按症候群分类等。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它型。

我们临床上较常见的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 运用中医传统的按摩手法治疗, 多为收到良好的疗效。本病按摩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理筋整复。

我们针对临床常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及治疗体会叙述如下:

1 临床表现

1.1 眩晕

最为常见, 几乎每个病人都有轻重不一的眩晕感觉, 多半有复视、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发作时头重脚轻, 站立不稳。有的病人只能向一侧转头, 向对侧转头就易导致发作。总之, 头颈部活动和姿势改变诱发或加重眩晕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点。

1.2 头痛

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侧枝循环血管扩张而引起的一种血管性头痛, 多呈发作性出现。疼痛呈持续性, 往往在晨起, 头部活动时出现或加重。多呈跳痛或胀痛, 可向枕顶部放射。发作时可有恶心、呕吐、心慌、憋气等症状。

1.3 眼部症状

如视物、视力减退、复试等, 这些主要是有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视力障碍主要是有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所致, 故可称为皮层性视力障碍。

1.4 其他症状

如枕部疼痛、头昏头沉、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以及共济失调等, 其中有些很常见。

1.5 体征检查

1.5.1

可有颈部肌肉发僵, 活动受限以及颈枕部压痛。

1.5.2 项韧带部位压痛:

有的病人该处压痛很明显, 可引起剧痛发作。

1.5.3 棘突间隙改变:

棘突侧偏, 压痛, 伴有根性症状的可有上肢串麻。

2 诊断

2.1

有发作性或慢性头痛, 眩晕, 恶心, 呕吐, 视物不清, 以及枕部不适, 僵硬, 疼痛等症状。

2.2

颈部压痛, 活动受限, 棘突侧偏等异常者。

2.3

颈椎X线片有颈椎病改变者。

3 治疗方法

手法放松:病人取坐位, 两肩放松。术者位于背后, 以捏、拿、捻、探手法依次放松颈、肩、背部, 患肢部肌肉。轻拿两侧肩井穴10-15次, 同时用两手拇指、食指拿两侧肩骨禺、肩骨羽人彡, 再用八字椎法, 椎两侧肩胛内侧缘10-15次。点按风池、肩井、肩骨禺及肩胛内角等穴位, 继而双手探、拿、提双侧肩胛提肌, 斜方肌, 颈夹肌, 最后用左手前臂外侧1/2处, 按压右侧枕部, 右手握病人的右手臂下方1/2处, 与坐位垂直方向下牵拉。使颈臂部的肌肉得到更好的放松。

局部有筋结者, 以拇指甲部点于其上按摩, 有筋硬化者, 除用按摩外, 还可用拇指或中指在索条状硬块上左右上下拨动。在痛点处点按各1min后, 在筋结、筋索部施以分筋、弹筋手法数下, 以疏筋镇痛、舒通气血。再对患侧上肢施以探、捻、拍、搓、抖及由下而上的切压手法, 促进血液循环。

最后, 术者以拇指及其余四肢分别置于颈椎两侧, 自下而上, 循序回旋按探, 自风池穴起至肩部止。再以拇指及其余四指提起紧张之颈部肌肉, 然后放松, 如此重复数次, 以达到缓解肌肉痉挛, 增加肌肉营养, 解除疼痛, 通经活络之目的。

尽管手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 它毕竟是一种外力作用于人体, 如果适应症选择不当造成操作失误, 不但影响疗效, 而且对人体可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手法治疗必须全面分析病情, 做到因人而异, 辩证施治。

4 颈椎病的预防

4.1 合适的枕头。

要以超过自己肩宽10-20cm, 高度以压缩后略高于自己的拳高, 均10-15cm。

4.2 纠正不良的姿势和习惯

防止外伤。任何颈部的外伤, 包括反复落枕, 都可以破坏颈椎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的张力不等, 关节面的受力不均, 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创伤性反应。颈曲改变和退行性改变。

除黑眼圈的按摩手法 第5篇

将两手掌心紧贴着耳朵,然后张开十指,抱着头部,然后把拇指往上移,在脖子与脑后发际交界处有一个凹点,这个就是风池穴,按摩此穴位,可有效消除黑眼圈,减轻眼部疲劳,并能消除颈部酸痛。

按摩承泣穴去黑眼圈

将眼珠往正下方望去,此时,眼眶骨有一处凹陷,此穴位就是承泣穴,用指腹按摩此穴位可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眼部水肿,消除黑眼圈。

按摩睛明穴去黑眼圈

睛明穴在眼头处,用中指指腹对此穴位进行按压,可有效消除眼部疲劳,减轻眼部压力,并能消除黑眼圈,另外,还可提神醒脑,舒缓颈肩部位的僵硬。

按摩太阳穴去黑眼圈

眉梢与眼角之角,向后约一指宽,此地方就是太阳穴,按摩此穴位可消除黑眼圈,并能提神醒脑。

按摩丝竹空穴去黑眼圈

丝竹空穴位于眼尾的尾部,按摩此穴位可加速眼部的血液循环,有效减轻眼周压力,从而消除黑眼圈。

按摩鱼腰穴去黑眼圈

鱼腰穴位于眉毛的中间位置,按摩鱼腰穴可有效舒缓眼部疲劳,有效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消除黑眼圈。

★ 祛黑眼圈最有效的方法

★ 哪种方法去黑眼圈的效果最好

★ 求祛斑效果最好的方法

★ 最好最有效的祛斑方法

★ 有效祛眼袋方法

★ 简单的美白祛斑的方法

★ 中医祛痘印的方法

★ 有关于青春期的祛痘方法

★ 女生长高年龄及方法

手法按摩治疗踝关节扭伤 第6篇

关键词踝关节扭伤按摩治疗

踝关节扭伤在青少年中多见,多由于剧烈运动时不慎扭伤致病,伤后影响正常行走功能,导致学习生活不便。笔者采用手法按摩治疗踝关节扭伤40例,收到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病程1~3天。

2治疗方法

2.1揉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坐于对侧,一手扶患足,另一手以手掌大小鱼际处顺时针揉动,着力由小逐渐增大,再由大逐渐减小,均匀持续而轻柔地旋转回环数分钟。

2.2髆法:以大鱼际吸附于患处,交替进行往返髆动,动作应轻柔,以患者能接受为度。

2.3推摩法:以一指禅推法顺踝部筋肉走向由远端向近端推摩,力度逐渐加大,往复约5次,并以弹筋法弹提筋腱,次数勿超过3次。

2.4屈伸法:一手托踝部,另一手握患足,被动屈伸踝关节,注意用力当以寸巧之劲,以理顺踝部筋肉。

2.5放松:以轻柔之揉擦手法按摩患处,放松肌肉,操作过程中可外用万花油以润滑皮肤,以免损伤表皮。

3疗效标准与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为症状体征消失,行走活动自如;显效为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日常生活能自理;好转为症状体征有所缓解,对日常生活有轻度影响;无效为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改变或加重。

3.2治疗结果:治愈32例,显效6例,好转2例。其中38例经治疗3~5天后可正常行走,参加户外体育活动。

4讨论

4.1踝关节扭伤多为运动时被动内翻引起,多为外踝韧带拉伤,疼痛以外踝为主,局部肿胀。踝关节韧带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踝关节外侧结构中除去外踝与腓骨之外尚有外踝韧带,外踝韧带向前向后又分为腓距前韧带、腓跟韧带和腓距后韧带,腓距前韧带在踝关节跖屈位有限制足内翻的作用,而在踝关节中立位时,有对抗距骨向前移位的作用[1]。当踝关节跖屈位受到内翻应力时,首先发生腓距前韧带损伤,外踝韧带损伤早期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晚期可出现持续性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由此可见,如踝关节扭伤得不到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活动功能。

4.2现代医学认为[2]推拿手法是一种优良的物理刺激,使用得当的手法作用于人体一些特定部位,可以改变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调节神经、血管、淋巴、内脏的功能,使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按摩治疗软组织损伤,通过手法对局部的治疗,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具有改善损伤处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的肌肉营养供应,促使组织修复,有加速水肿的消除和对一些致病痛物质吸收的作用,即具有消肿止痛作用,对消除缓解肌紧张和肌痉挛,松解损伤处的软组织粘连,帮助腱鞘、滑膜内积液吸收,整复关节嵌顿复位,恢复关节、肢体的活动功能有明显效果。

4.3笔者采用揉、髆、推摩、屈伸等手法,能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从而使患部达到舒筋止痛、祛瘀消肿、活血通络的效果。筋有联络骨骼,维持关节活动的功能,《灵枢·经脉》中说:“筋为刚”,说明筋的基本特性为坚韧刚强,约束骨髂[3]。手法按摩则能舒理肌肉,活血散瘀,解除血管和筋肉的痉挛,促使血液循环和淋巴液的回流,使新陈代谢旺盛,加速瘀血的吸收,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肿消筋舒,“通则不痛”,从而使肢体损伤得以早日恢复。故《医宗金鉴·手法释义》曰“……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郁结之肿,其患可愈。”

4.4本组患者均属青少年,其特点为活泼好动,发病均为运动中不慎扭伤所致,于损伤早期通过按摩手法治疗,均可较好地缓解肿痛症状,较早地恢复伤肢自主运动功能。但于康复过程中,亦须严格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避免患肢早期大幅度或剧烈运动,引起病情反复或加重,而损害局部组织结构,方可达到较满意的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荣国威.踝关节骨折(骨科教程).中华骨科杂志,1087;17:395~398

按摩手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7例, 男性228例, 女性149例;年龄最小者17岁, 最大者63岁, 平均42.2岁;病程最短者半月, 最长者14年;有明显外伤史者96例, 受寒凉、潮湿及积累性损伤者144例, 原因不明者137例;经症状、体征并结合X线平片、CT片确诊:患部在L3, 4间隙者47例, L4, 5间隙者213例, L5、S1间隙者90例, 二个以上椎间盘合并突出者27例;其中单纯性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者151例, 伴有黄韧带肥厚、钙化、骨质增生致椎管狭窄44例, 伴侧隐窝狭窄13例, 伴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骨质增生169例, 向左后或右后方突出诱发单侧下肢麻木疼痛者198例, 软骨板破裂脱落与突出物 (髓核) 钙化1例, 纤维环破碎突入椎管内2例.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治疗方法

1.2.1 牵引操作

病人俯卧于机械牵引床上, 选择患部椎间隙, 作痛点穴位注射, 药物为维生素B1100μg、维生素B12250vg、2%普鲁卡因2ml的混合物。将上半身及骨盆部分别固定在牵引床上, 通过活动的床面将上、下半身作对抗牵引, 此时病人自觉腰部有极大的胀力, 下肢的坐骨神经压迫征消失。①牵引角度仰卧位侧向成角:牵引床的胸部绑带两侧的牵引带离床面距离相等, 使牵引成角的关键是变化腰部两侧牵引带的高度。訩腰部两侧牵引带固定于离床面等高的位置, 即为水平牵引, 大部分病人适用于此种方法, 有时需在腰部加一软枕, 使腰椎向后成角;訪腰部牵引带健侧离床面距离大于患侧, 使患者下肢向患侧旋转, 此法适用于患肢需压迫止痛的病人;訫腰部牵引带患侧离床面距离大于健侧, 患者下肢向健侧旋转, 适用于患肢受压疼痛加重的病人;②俯卧位前后成角:胸、腰部两侧牵引带离床面的距离均等高, 此法适用于仰卧位疼痛加重的患者, 有时需在腹部加一软枕, 使腰椎向前成角;③牵引力量机械牵引为手动缓慢加力, 牵引力量在患者能够耐受的限度内达到腰腿痛消失或减轻为标准, 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及病情轻重适当加减牵引力量;④牵引时间可采用持续牵引或间断牵引, 但每天牵引时间累计不少于1h。每天1次, 10d为1个疗程。

1.2.2 推拿方法

持续牵引5min, 待腰部肌肉放松后, 即给予按摩手法。方法为①压脊法:医生立于病人右侧, 双手拇指自下胸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 往复做3~5遍;②掌压法:两手相叠, 左手在上, 右手在下, 从下胸段开始自上而下按压脊柱至骶椎, 同法治疗2遍;③肘压阿是穴:在上述手法处理得当后, 再以肘尖部用力按压疼点阿是穴, 本穴施术要求是:用力要均匀、柔和、有力、渗透性强、麻木放射到位;④搬抖松解法:治疗结束前应用该手法;术者双手握住髂前上棘用力搬起床面, 进行有控制的前后左右抖动2遍, 即结束手法治疗.解除固定, 抬回病房, 平卧硬板床3d, 术后禁饮食10h, 第5d观察疗效, 效差者一周后再行一次治疗, 一般病人治疗一次后病情即可缓解, 2~3次后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 但牵引治疗最多不能超过5次。

1.3 疗效分析

1.3.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判定:腰椎:治愈:腰腿痛消失, 直腿抬高70度以上, 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 腰部活动功能正常。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坐骨神经受压征解除, 随访半年内无复发。该组病人经一次治疗后痊愈69例, 2~3次治疗后痊愈123例, 4次以上治疗痊愈47例, 近期治愈率为63.4%;显效:症状明显减轻, 坐骨神经受压征部分解除, 直腿抬高45°以上, 共126例, 占33.4%;无效:症状无改善, 坐骨神经受压征无减轻, 共12例, 占3.2%。总有效率为96.8%。

3 体会

按摩手法 第8篇

在手法医学中,中西方在术语上都较混乱,但就其按摩手法要点都是用手施加机械力于骨骼肌和皮肤上,以影响表浅或者深部的组织,其分类都取决于以下几点: (1) 压力的集中点通过人手在皮肤上的滑动而移动; (2) 软组织在人手或手指间受到挤压; (3) 皮肤和肌肉受到双手所施压力的反复打击; (4) 在皮肤之下组织界面部位产生切应力。这四类按摩技术可归为传统按摩中的:抚摩法、揉捏法、叩打法和深部摩擦式按摩。

1 抚摩法

抚摩法操作时,术者的手在治疗部位上沿骨骼肌上面的皮肤滑动,为减轻摩擦常用按摩介质。在这类手法中,要求整个按摩过程保持手对皮肤的接触良好,轻的抚摩加强皮肤感受器的活动,并通过神经反射机制或血管反射机制起到治疗作用。深部按摩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使皮下组织包括肌肉组织内的液体向按抚方向移动。因此,轻抚摩可向任何方向进行,而深部按抚应按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的方向操作。抚摩法现已成为各种按摩疗法的一种共同技术,可做为按摩治疗之初放松和取得病人信赖的手法,也可以诊断受损伤痉挛和紧张的部位,为施用进一步手法作判断。

2 揉捏法

这是一种更具有侵入性的手法。按摩师一手的拇指与其它手指之间或其双手之间对位于其下的皮肤和肌肉施加压力,当手以垂直于压迫方向呈环形运动而移动时,被揉捏的组织受到柔和的挤压,压力是以能使皮肤在位于其下的组织上面移动为力度,驱动血液和组织液流动是此种手法的主要效果。但揉捏法的机械作用,能使软组织被挤压、松解,使血液反应性流动,产生血流的神经反射反应等多种作用。

3 叩打法

此法的施术者,用双手反复叩击以击打软组织。操作要求有节律、柔和而快速。此法根据治疗的需要,可有多种变化,可按照叩打时使用手的部位及叩击动作而命名。应用内侧手指背面进行者称为指劈法;以各指尖或指腹进行者为指叩法等。在康复治疗中最常用的叩打手法是以呈杯状的手掌作捶击,每次捶击均发出拍击声。其治疗作用是发生于捶击时,围入掌内的空气受到压缩,产生可达深部组织的低频震动,对深部组织结构产生压迫震动,使组织神经兴奋性增高,血脉疏通,代谢增强以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4 摩擦法

此种方法用拇指或其它手指及手掌以不同强度的压力施加于病人皮肤和肌肉上,并以恒定的压力作小环形运动数圈后解除压力并移至另外一部位继续进行手法。摩擦法的机械作用,可使位于其下的组织施加切应力,特别是作用于两种类型的组织之间的接触面,如皮肤-筋膜、筋膜-肌肉、肌肉-骨骼、瘢痕组织-骨等部位。压力的作用是保持手指、手掌下的表浅组织不动,从而剪切力能针对较深组织接触面。施加的压力越大,不滑动的组织越厚,剪切力起作用的层面便越深。摩擦法在损伤康复治疗中是预防或治疗瘢痕组织粘连至骨骼上,或其它组织结构上的主要按摩手法。

实践证明,当损伤和慢性劳损后,直接影响到骨骼、肌肉、肌腱和关节的功能,轻则受损组织肿胀、疼痛、痉挛、萎缩、粘连;重则功能丧失。采用康复按摩手法治疗后,可使局部血脉畅通,组织营养改善,促进了骨骼、肌肉正常代谢,加速骨骼、肌肉、肌腱和韧带的修复,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和周围的血液循环。对治疗损伤后肌肉痉挛、粘连、萎缩,缓解局部伤痛,消除肿胀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体会到在损伤康复治疗中常用手法的生理效应和临床价值。而要更恰当有效地掌握运用手法,应必须对按摩手法的机制和效果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这样在临床应用上才能因病、因症、因人、施以不同的按摩手法,使之发挥更加理想的康复治疗效果。

按摩手法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66例, 病人被确诊为周围性面瘫, 其中男36例, 女30例;年龄6岁~65岁, 平均32岁;病程1 d~15 d。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34例, 病变程度用周围性面瘫分级评定 (House-Brackman) [1]面神经分级标准, 轻度 (Ⅱ级) 12例, 中度 (Ⅲ级) 16例, 重度6例 (Ⅴ级) 。对照组32例, 轻度 (Ⅱ级) 10例, 中度 (Ⅲ级) 14例, 重度 (Ⅴ级) 8例。两组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 (激素、维生素等) 和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采用超短波治疗仪, 2个圆形电极直径10 cm, 置患侧面部耳前处, 另一电极置颈后, 无热量、0 min, 每天1次, 6 d为1个疗程。低频脉冲电刺激:采用三角波电流, 阴极通电, 点状电极分别置于患侧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运动点上, 副电极置于同侧肩胛间。治疗前先进行强度——时间曲线检查, 确定失神经支配的程度以及治疗所应用的脉冲前沿宽度和刺激强度。每条肌肉刺激5 min, 每天1次, 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以护理干预和手法按摩。

1.2.2 护理干预和手法按摩

1.2.2.1 心理干预

护士耐心向病人解释病因、病情和预后, 安慰、体贴、关怀病人, 使病人心情愉悦, 配合治疗。

1.2.2.2 面部护理

发病2周内注意休息, 面部尤其是耳后乳突处注意保暖。减少外出, 出门时戴上口罩和帽子, 避免到人多空气污浊的地方。洗脸时用温水, 忌用冷水。禁止风扇、空调直吹面部以防病情加重[2]。

1.2.2.3 眼部护理

因病人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及迎风流泪, 注意眼部清洁, 不要随便用手乱揉眼睛, 必要时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每日5次或6次。睡前可涂红霉素眼膏防止眼部干燥, 避免感染, 出门时戴眼罩或眼镜。尽量减少用眼, 如少看书、看电视、操作电脑等。

1.2.2.4 口腔护理

因病人口角歪斜, 咀嚼功能减退, 常出现进食后食物残渣遗留在患侧颊齿之间或流涎, 甚至有的病人在咀嚼时咬破口腔黏膜, 饭后要用碳酸氢钠溶液温水漱口, 睡前刷牙, 保持口腔清洁, 口腔黏膜损伤时可涂擦碘甘油, 防止口腔感染。

1.2.2.5 饮食护理

面神经炎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味觉减退, 鼓励病人加强营养,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咀嚼时尽量用健侧细嚼慢咽, 避免硬食及煎炸类食品。

1.2.2.6 面部按摩

用手掌根部轻推或呈螺旋式按摩患侧额肌, 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以及面部肌群, 揉按面部, 点按风池、颊车、下关等穴位, 每天1次, 每次15 min, 10 d为1个疗程。

1.2.2.7 功能锻炼

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 鼓励病人练习瘫侧的面肌随意运动。对镜练习皱眉、皱鼻、鼓嘴、露齿、拉口角等表情肌锻炼。

1.2.3 疗效评定标准

House-Brackmann面肌功能分级法。痊愈:面部两侧对称, 各区功能正常。显效:仔细观察时可以察觉到面肌轻度无力, 轻度用力时眼能完全闭拢, 用力微笑时面部轻度不对称, 刚能察觉的联带运动, 无挛缩或痉挛。有效:两侧不对称, 患侧面肌明显无力, 但无损面容, 抬眉不能, 用力时眼能完全闭拢, 用力时面部运动有力, 但不对称, 有明显的联带运动或痉挛。无效:面神经支配的肌肉不能运动, 张力消失, 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的改善。

2 结果

3 讨论

单纯的周围性面瘫在急性水肿期 (发病1周以内) 应用超短波小剂量、短时间治疗, 可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毛细血管、小动脉扩张, 改善血液循环, 加强组织供血, 加速炎症产物和代谢产物的清除, 减轻水肿。超短波还可使炎症细胞中的钙离子的浓度增高, 钾离子浓度降低, pH增高, 减弱对组织的刺激, 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吸收、消散[3]。低频脉冲电刺激可引起较大的募集活动, 激活较多肌纤维。肌肉发生收缩, 肌力增强;刺激失神经支配肌肉时可保持肌肉性能与质量, 有利于面肌的运动功能恢复;电刺激后肌肉发生节律收缩, 肌肉收缩的泵效应可增强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改善营养, 防止、延缓或减轻肌肉萎缩的发生, 防止纤维化、硬化和挛缩[4] 。面部推拿按摩使小血管痉挛松解, 循环得以改善, 减轻急性期不适应的刺激。手法对面部肌肉的牵张、推按、揉按能使失神经的肌肉得到有效收缩训练, 避免肌肉的萎缩或挛缩, 保持肌肉质量, 迎接神经再支配, 对瘫痪肌肉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实施护理干预, 指导病人加强自我护理及功能锻炼是减少后遗症、促进面部功能早日康复的关键。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 融入了中医、现代康复等护理干预, 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6例单纯性周围性面瘫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常规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和手法按摩, 治疗前后以House-Brackmann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的药物、物理治疗的基础上, 早期、规范、合理护理干预加手法按摩对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效果明显。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瘫,按摩,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杨明山, 方思羽.神经科急症诊断治疗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387-390.

[2]蔡长红, 谢艳.1例周围性面瘫并脑脊液耳漏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1A) :89-90.

[3]乔志恒, 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08.

按摩手法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4月接收的121例产后乳房松弛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60例,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4.68±5.46)岁,其中已婚50例,未婚10例;观察组61例,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4.64±5.48)岁,其中已婚49例,未婚12例。采用软件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针灸配合手法按摩治疗。(1)手法按摩治疗:指导患者行坐位,对其经络进行按摩,循经向下,对足阳明胃经进行按摩,从膝部外侧直至足外踝;循经向上从膝部至足内踝对其脾、肝、肾进行按摩。行仰卧位,对患者胸部进行擦拭清洁,手心搓热按摩膏,并于患者胸部均匀涂抹;从膻中穴向外、向下环绕乳房至双乳外侧,双手四指并拢进行按摩,并向内、向上用力拉抹,至锁骨处,反复3min,中指对乳根、天池、膻中穴等各穴按摩1min;将双手掌心对准患者的双乳头,并对其进行3~5min按揉,逆时针、顺时针围绕患者乳房行30min按摩,五指微屈分开将乳房从外周向乳头拉动30次,对乳房行5min阵法,结合食指、拇指、中指对乳头捏捻1min;沿患者乳房两侧双手掌至上而下推至乳中,于乳房外侧自下而上拉上来,行20~30次,将乳头向上方行5次提拉,从乳下、胸侧采用双手交替空掌法推送至乳中,将患者背部脂肪组织及胸侧向乳房推送,用中指对患者中庭、玉堂、华盖、鸠尾、膻中、紫宫、璇玑进行点按,沿锁骨下缘至中府、朝门、屋翳、气户、云门、大包、膺窗、库房各穴;采用双手拇指从患者膀胱经向肩胛骨两侧推送,双手掌沿肩胛骨外缘推送患者背部组织至乳房,反复10次;于患者乳房周围行“8”字推擦轻柔,将患者皮肤上的按摩膏擦拭干净。(2)针灸治疗:取中脘、乳根、天溪、三阴交、气海、膻中、膺窗、足三里、少泽为主穴,痰湿内停者加丰隆、阴陵泉,对肝预者加用太冲穴,行双侧取穴。对穴位行消毒处理,采用捻转进针法行针刺,采用0.5寸毫针对患者膻中行0.3寸平刺;采用1.5寸毫针对患者足三里、中脘、三阴交、气海行1~1.2寸直刺,采用1寸毫针对涌泉、太溪行0.5~0.8寸直刺,并于得气后行缓慢提插捻转补法;对患者阴陵泉、太冲、丰隆行0.5~0.8寸直刺,采用1寸毫针,并于得气后行均匀提插捻转平补泻法;对少泽穴行0.1~0.2寸斜刺,毫针采用0.5寸毫针,局部出现胀痛拔针。少泽穴外其他穴位均行30min留针,并对患者丰隆、太冲以外的其他穴位心艾条温和灸,每穴行15min。1次/d,20d/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行手法按摩治疗,按摩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头位置、胸围进行测量对比。对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值进行统计对比。症状积分评判标准[3]:患者未出现消瘦、乏力、月经不调、面色异常、食欲不振、情志抑郁等症状为0分;患者有轻度乏力、消瘦,食欲乏味但食量正常,月经不定期且面色晦暗淡白为1分;患者出现明显乏力、消瘦,烦闷抑郁,食量减少1/3,经量增多或减少,面色萎黄为2分;患者出现严重乏力、消瘦,易怒急躁,食量减少2/3,崩漏或闭经且面色黄胖为3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乳头位置及胸围

治疗前乳头位置及胸围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头位置、胸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症状积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对乳房美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乳房为众经气血津液灌注所成,为诸经之所属,与足少阴肾经、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及任、冲二脉有密切的关系[4],中医辨证理论认为[5]乳房松弛下垂是由气预日久不解、气虚、哺乳时间过长、痰湿壅滞或哺乳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壮乳房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为治疗乳房松弛下垂之根本。

有学者指出[6],对产后乳房松弛下垂女性行针灸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可有效改善产后妇女的乳房松弛下垂的现象,且见效快,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乳头位置、胸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配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妇女乳房松弛下垂,效果较优,中脘穴、气海穴为主乳房松弛下垂的主要穴位,通过对中脘穴、气海穴进行针灸治疗,进而升阳举焰、益气补中、提托乳房,改善乳房松弛下垂的现象;足三里、膺窗、乳根、天溪具有充盈冲任、化生气血、促进乳房坚挺增大的功能;膻中穴为主畅达气血、调气机、促进乳房丰满的穴位;少泽穴具有上涌乳络、鼓动气血、充实乳房的作用;三阴交可调和冲任、益肝补肾健脾、滋养乳房;丰隆、阴陵泉具有疏通气机、化湿祛痰的作用;通过对诸穴进行针灸加之手法推拿足三阴经及乳房,从而达到活血行气、疏通经脉的目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手法按摩与针刺在经络的传导感应下,对卵巢激素及脑垂体的分泌具有较好促进作用,进而使脂肪沉积于乳房,增殖乳腺导管,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改善产妇产后乳房松弛下垂。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手法按摩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乳房松弛下垂现象,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翟佳丽,李保民.针灸推拿治疗产后缺乳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36(01):66-67.

[2]彭红华.针灸配合手法丰乳76例[J].中国针灸,2013,33(05):473-474.

[3]张玉宇.穴位按摩治疗初产妇肝气郁滞型缺乳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02):61-64.

[4]方锦莲.手法乳房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对产褥期母乳喂养及预防乳腺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1):63-65,68.

[5]聂芹.产后穴位按摩对产妇乳房胀痛及生活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09):188-190.

器械推拿手法足底按摩中的体会 第11篇

足部点面状反射区域、足部带状反射区域器械足部按摩也就是部反射区按摩,是通过按摩师手法技巧或是借助于适当的推拿按摩工具,对足部反射区施加按摩压力,以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为目的一种中医推拿保健方法。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一套即适用保健又适用于治疗按摩方法,现撰文供同仁参考。

1中药泡脚

采用深圳市祥利电器制品有限公司(H-288红外线)生产足部按摩器,用中药浸泡双足10~15分钟后,用毛巾擦拭干净,最后擦趾端足掌足屈底部,足跟部的皮肤腺。用干净毛巾把双足包裹以便保持足部血管平衡湿度。

2器械的选择(木制)

足部按摩器械选择枪式按摩器或短丁式按摩器。

3器械推拿按摩

操作以左足开始为例侧,查一下心脏反射区。

3.1术者一手拇指压在系鞋带部,另一手捏住足掌趾部自然前拉。摇踝关节内外旋各2~3次。

3.2首先在足部涂上白凡士林,用短丁式按摩器按压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输尿管,膀胱、尿道、大肠这些带状区、足部病状反射区(额窦,三叉神经,小脑等)各压3次。

3.3足内、外侧椎体反射区,用腔式按摩器按压关节反射区。

3.4内外侧坐骨神经反射区采用短丁式按摩器刮推腓骨后带状区域.腓骨之间之前筋。

3.5足背采用特定手法。

3.6捋跟法:术者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食指拇指分别夹住跟腱两侧,反复推动4~6次。

3.7重复3.2按摩法,重复按一遍排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3.8结束手法,双手有节律的摩关节反射区和椎底反射区。

3.9双手提捏足趾肌腱法:向上提捏2~3次。

3.10双手交叉拍打足趾趾蹼频率为240次/分钟。

3.11同步调理:双手同时按压肾上腺—输尿管一膀胱,并按压足三里1分钟,双手均匀的扣击髌骨下腓骨区域、足三阴区。

4体会

4.1“全面按摩重点突出”是取得良好保健效果的原因之一。

(1)重点突出在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同时体现在足底带状、面状、点反射区,增强排泄系统功能,加速有毒物质和酸性物质代谢的产物排出。起主要的作用。

4.2选择器械和运用手法因具体外在情况来选择器械还是手法。同时内在因素因个人的耐压阈值的不一样而采用平补平泻。

按摩手法 第12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手法治疗,腰椎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是指腰椎间盘因强的外力作用, 使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 髓核向外膨出, 压迫神经或脊髓而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 (1) 有腰部外伤, 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青壮年。 (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 腹压增加 (如咳嗽、喷嚏时) 加重。 (3) 脊柱有侧弯, 腰生理弧度消失, 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 并向下肢放射, 腰活动受限。 (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 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 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足拇趾背伸力减弱。 (5)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 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 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本研究通过研究应用按摩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和分析, 通过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证实手法治疗远远优于单纯的腰部牵引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 我院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3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牵引组各65例, 其中治疗组男17例, 女48例, 牵引组男14例, 女51例, 所有病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

1.2 纳入病例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 年龄25~55岁。 (3)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随访者。 (4) 如果已接受手法或牵引等治疗, 或近2周内已做X线、CT影像检查, 经过7d的洗脱期。同时符合上述各项者方可纳入。

1.3 排除标准

(1) 年龄在25岁以下, 或者55岁以上的患者。 (2) 有马尾神经症状者。 (3) 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中腰痛评分为0分或下肢疼痛麻木评分为0分。 (4) 疑有或已确诊的椎体或椎管内肿瘤、结核, 骨髓炎及严重骨质疏松者。 (5) 严重的心、脑、肺、肝、肾等疾病及血液患者。 (6) 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7) 接受腰椎手术治疗和严重腰椎先天畸形者。 (8) 妊娠妇女。符合以上任何一项者即予排除。

1.4 研究方法

治疗组:按摩手法治疗。 (1) 理筋手法:a.掌按法, 用双手掌重叠掌根部沿腰椎棘突旁自上而下向对侧推按, 力量由小到大, 反复5遍, 时间约6min。b.指柔法, 针对检查出的患部, 主要包括棘突及周围软组织、腰骶关节以及骶髂关节等部位, 病变部位手下感觉不光滑、小条索状或块状增生性改变, 纤维变性的肌肉组织有砾轧感;在侧后方关节囊病变部及关节突对位不良的部位, 做轻柔的小幅度的回旋运动, 力要轻巧柔和, 直至患部压痛减轻为止, 时间约6min。c.拉肩推腰法, 以拉患者右肩推腰为例, 医者站在患者左侧。左手放于患者肩关节前侧, 右手以掌跟从胸7棘突对侧旁, 随拉肩向后角度的增大, 右手掌由上到下按压至腰3棘突。每侧操作时间控制在30s, 两侧操作时间控制在1min。d.拉腿推腰法, 以拉患者右腿推腰为例, 医者站在患者左侧。左手以掌跟放于在患处腰骶部, 右手放于患者膝关节上方3cm, 随拉腿向后角度的增大, 左手有节律固定于患处推按。操作控制在30s。每侧操作时间了控制在30s, 两侧操作时间控制在1min。 (2) 规范斜扳手法:a.准备:患者侧卧位, 身体保持水平, 上侧腿尽量屈膝屈髋, 下侧腿伸直, 术者正对患者站于床边, 用手指置于病变节段的上下棘突上, 指导患者以此作为支点, 挺腹, 肩向后, 髋向前, 主动旋转腰部至最大幅度。b.锁定:术者双肘 (前臂上端内侧) 置于患者肩前及髋后, 髋后之肘固定不动, 肩前之肘轻轻逐渐推肩向后, 至有明显固定感, 完成锁定。c.扳动:术者双肘分别向斜上和斜下以相反方向 (与躯干轴线约呈45°) 相对推挤2~3次, 之后再患者充分放松的情况下, 术者腰部带动双肘顺势发力, 完成斜扳动作 (斜扳的幅度在3°~5°) 可伴发弹响声, 但不必强求。上述手法操作成功后, 对侧亦采取相同方法, 施术一次。隔日治疗1次, 每次20min, 3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仰卧位骨盆牵引法治疗: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 屈髋屈膝, 双脚平放床上, 腰部与床相贴。如果腰椎曲度变直或腰部肌肉紧张明显的患者, 牵引操作时宜在后腰部下面放置一高约1.5cm的薄枕。牵引的体位为屈髋屈膝法, 重量一般为患者体质量的40%~60%, 具体应结合患者的耐受性制定, 采用间歇牵引方式, 持续40s、间歇10s, 每次20min左右, 每日1次, 3周为1个疗程。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论述较早。如《素问·刺腰痛篇》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 不可以仰卧, 仰则恐仆, 得之举重伤腰”, 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 不可以咳, 咳则筋缩急。”说明本病由外伤引起, 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 咳嗽时加重。这与西医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基本相似。本研究采用按摩手法治疗原则为舒筋通络, 活血化瘀, 松解粘连, 理筋整复等。掌按法、指柔法、拉肩推腰法、拉腿推腰法、规范斜扳法等可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腰部肌肉痉挛, 促进炎症的吸收, 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 迫使髓核复位, 使萎缩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经逐步恢复其功能。两组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均为普遍使用的方法, 但就安全性、方便可靠性以及疗效分析, 治疗组的优势和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实际应用中提倡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牵引治疗, 以期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有明显属于“伤筋”范畴的病历, 通过手法在改善软组织粘连、纤维化、钙化的基础上再进行腰椎的牵引。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除上述治疗外, 还应注意调护措施: (1) 治疗期间应平卧硬板床1~2周。 (2) 避免长时间久站久坐。 (3) 用护腰保护腰部, 尽量避免弯腰动作。 (4) 热敷, 可用热水、淡盐水或花椒水, 温度在45℃左右, 每次20min, 每日1次。 (4) 病情缓解后, 适当进行腰背部功能锻炼, 以更好的促进康复。对于病程较长, 症状较重而复杂的患者, 经多次治疗无效可考虑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本解读方法下一篇:核心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