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水平范文

2024-07-06

脂肪水平范文(精选9篇)

脂肪水平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120例在我院经超声确诊的脂肪肝患者, 男81例, 女39例, 平均年龄54.3岁;全部患者均未合并腹部其他脏器病变及其他系统疾病, 选择同期120例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男75例, 女45例, 平均年龄55.6岁;其 B 超检查结果提示没有明显异常,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空腹真空静脉采血, 检测CHOL、TG、HDL、LDL和UA。参照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血脂测定的新参考值[2]。TC>5.72 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 TG>1.70 mmol/L为甘油三脂血症。UA>420 μmol/L为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超声显像诊断学》。

1.3 统计学方法

检测的计量指标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的比较采用 t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脂肪肝组患者的CHOL、TG、LDL及UA水平高于体检健康组 (P<0.05) , HDL水平低于体检健康组 (P<0.05) , 见表1。

注:与脂肪肝组比较, *P<0.05

3讨论

脂肪肝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本文分析表明, 脂肪肝患者血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较对照组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下降, 这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似。在脂肪肝患者中较容易出现的一种症状就是高尿酸血症, 而脂肪肝也多由肝脏甘油三酯的过多堆积而形成。本组资料显示脂肪肝组患者U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说明高尿酸血症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甘油三酯浓度;其经过肾脏排出体外, 如果患者具有正常的肾功能, 对其血中的尿酸含量是否异常有主要影响作用的即为患者的饮食状况。

总之, 脂肪肝的发病诱因很多, 但根本原因为肝细胞中脂肪的氧化利用和转运障碍, 而一系列的代谢综合征又能影响血尿酸的代谢过程, 使尿酸的合成增加, 因此, 脂肪肝与血脂、血尿酸之间的关系是并存的, 且互为影响的。因此定期体检, 密切注意肝功能、血脂、血尿酸水平, 综合考虑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和脂质代谢, 结合B超诊断等, 对早期发现和治疗肝脂肪变性、预防其他并发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威, 江海涛, 李玉红, 等.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天津中医药, 2006, 23 (2) :169-171.

脂肪水平 第2篇

【关键词】血清学指标;肝功;脂肪肝;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65-01

脂肪肝属于临床常见的代谢应激疾病,与遗传状况关系密切,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肝细胞中集聚了大量脂肪,从而导致代谢紊乱。脂肪肝严重情况下会发展成肝硬化,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在临床诊断上,多采用血脂血清学指标与肝功检测,有效的检测患者相关的代谢指标状态,从而便于临床治疗的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脂肪肝患者和40例健康群体。其中患者组男性为23例,女性为17例;年龄范围为20岁至56岁,平均年龄为(35.2±3.1)岁;其中肥胖者为15例,有饮酒者为11例;通过B超检查发现肝脏呈现体积增大,包膜轮廓模糊,轮廓自然平滑,不存在局部的隆起。健康组男性为26例,女性为14例;年龄范围为20岁至56岁,平均年龄为(33.6±4.3)岁。所有对象均排除了有严重并发症、胆囊炎、胰腺或胆结石疾病者,两组在年龄和性别等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晨起空腹状态下做肘静脉血采集5ml,而后进行10min的3000r/min的离心处理做血清分离,而后运用自动生化仪做血清学指标和肝功的检测。其中肝功检测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学指标包括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

1.3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指标数据通过SPSS17.0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做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表现。

2 结果

3 讨论

一般脂肪肝发病率在20%左右,其中在肥胖人群中发病率约为50%。该疾病发病率逐步的年轻化,而且会导致肝硬化和纤维化病变,因此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脂肪肝的病因在于肝内的脂肪蓄积提升到了肝湿重的5%比例以上,或者在单位面积中超过三分之一产生了肝细胞的脂肪性病变。而脂肪肝在类型划分上可以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性肝炎、酗酒、肥胖和糖尿病等有关。而患者群体中,首发性原因集中在酗酒。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脂肪肝长期不得到改善,随着病情的发展,炎症和纤维化等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升高,同时会引发患者产生心梗、糖尿病和脑中风等更高的发病率;脂肪肝一般表现为病程较长,严重程度越高,相关症状更加明显。对于轻度的脂肪肝患者,一般没有异常的症状表现,而在中度和重度患者中,由于病程逐步增长,相关症状会越来越明显。而具体引发脂肪肝的原因差異,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一般会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餐后腹胀,上腹疼痛不适,饮食运动之后症状会更为显著,体重降低,乏力疲劳感强。在化验检查中可以发现肝肿大,肝脏区域有压痛感,大便发黑。病情严重时会出现肝腹水与下肢水肿,低钾低钠症状,缺乏维生素所表现的周围神经炎、皮肤瘀斑、口角炎、角化过度等情况[1]。

在诊断方式上,肝活检可以达到确诊效果,但是其肝穿刺会带来一定诊断风险,因此患者难以接受。因此,无创性的诊断方式是人们所追求的,可以提升诊断的耐受力。而无创性诊断方式主要在血清学指标和肝功检测、影像检查上。其中血清学指标检测方式运用较为多见,其效果得到证实。AST和ALT大量的存在肝细胞组织中,当肝细胞受到破坏,会导致ALT和AST进入到血液中,从而提升其在血液中的含量,进而作为肝损伤的重要诊断依据。肝脏对脂蛋白代谢而言有着中枢性作用,如果产生肝病就会引发脂蛋白分解和合成的异常障碍,在肝功能衰竭者中尤为明显。一般会表现为血浆中的胆固醇脂水平降低,胆固醇脂在总胆固醇中的比值会显著降低。对于胆汁淤滞的肝病患者,血浆中游离的胆固醇与总胆固醇的水平会提升。脂肪肝患者会有显著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对于原发性高脂血症而言,其原因在于肝细胞的甘油三酯生成提升,VLDL的形成产生障碍,从而导致在肝细胞中有大量的TG积聚,进而导致脂肪肝,而对于其他型的脂肪肝患者而言,也会由于肝VLDL产生代谢障碍而导致继发性的高脂血症。因此当下普遍认为脂肪肝与TG的分泌和合成紊乱有关。本研究中,在TG、TC、ALT、AST等指标检测上,患者组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可以充分说明脂肪肝通过肝功和血清学指标检测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与健康群体在相关指标上有显著性的差别,容易有效辨别,操作简便无创,可以反复性检测,对人体伤害性小,相对于肝穿刺的活检方式,其诊断的痛苦小,患者接受度高,不适感少,操作的风险有效降低,特别是相关检验的自动分析仪不断普及,操作便捷,适用于临床广泛开展。检验的成本也较低,比肝穿刺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减少患者身心双重压力[2-3]。

参考文献:

[1]张鹏. 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9:269.

[2]张晓红. 肝功与血脂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0:56-58.

脂肪水平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4—7月某高校参与健康体检职工1 032名,其中男性589名,女性443名;年龄25~90岁,平均(51.15±13.26)岁。

1.2 方法 受检者均空腹。B超检查采用中国迈瑞公司生产的M5彩色超声波诊断仪,探头为腹部3.5 MHz的凸阵探头,脂肪肝诊断依据《临床超声影像学》[1]的标准。体质量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判断方法,计算公式为: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适合中国居民的判断标准为正常18.5~23.9 kg/m2;超重≥24.0 kg/m2;肥胖≥28.0 kg/m2[3]。 血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总胆固醇(TC)采用酶比色法测定,>5.18 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三酰甘油(TG)采用酶比色法测定,>1.71 mmol/L为高三酰甘油血症;血尿酸(UA)采用酶比色法测定,>446.39 mmol/L为高尿酸血症。以上生化项目检测均使用日立全自动7020型血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计数资料用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χ2关联性分析并计算列联系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教职工脂肪肝检出情况比较

男性脂肪肝检出率为35.70%,女性脂肪肝检出率为23.50%,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1,P<0.05)。

2.2 不同年龄组脂肪肝检出情况比较

20~30岁年龄组脂肪肝检出率为15.38%(4/26),31~40岁检出率为28.26%(65/230),41~50岁检出率为32.31%(126/390),51~60岁检出率为41.18%(84/204),61~70岁检出率为26.74%(23/86),>70岁检出率为12.50%(12/96)。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0,P=0.000)。

2.3 脂肪肝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

1 032名受检者中,标准体重者脂肪肝检出率为10.41%(53/509);超重者脂肪肝检出率为43.76%(186/425);肥胖者脂肪肝检出率为76.53%(75/98)。相关性列联系数为0.43,即脂肪肝随体质量指数的升高而升高,呈中度正相关(χ2=230.44,P<0.05)。

2.4 脂肪肝与血脂、尿酸的关系

三酰甘油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为64.29%;胆固醇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为35.05%;尿酸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为55.00%。分别与3项指标正常者脂肪肝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病,各地报道的患病率在3.9%~10.2%之间[4]。本研究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30.43%,明显高于国内有关报道[5],可能与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检出率日渐升高有关。男性多于女性,41~60岁年龄组检出率较高。此年龄段的男性大部分在工作岗位上都是主力,教学科研工作压力大,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喝酒、应酬多、运动少,并且动物脂肪及高能量饮食摄入过多。而女性处于更年期或绝经期,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体内代谢紊乱导致血脂代谢紊乱,与袁启远[6]报道相似。

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与相应指标正常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脂肪肝与血脂关系密切,当人体出现血脂异常时,应及时降脂治疗,纠正高脂血症。脂肪肝的病理显示外观呈黄色,切面呈油滑表现,显微镜下可见受侵肝细胞内含有脂肪颗粒,有的相互融合成脂肪囊肿。这些堆积的脂肪几乎全是三酰甘油[1]。

脂肪肝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较非脂肪肝受检人群高,与相关研究一致[7,8]。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尿酸通过引起胰岛素抵抗,出现代谢综合征,过高的血脂使脂肪蓄积于肝脏细胞,造成脂肪肝;也可能为代谢综合征一方面通过升高的三酰甘油引起肝脏脂肪的蓄积,另一方面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而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9]。尿酸代谢异常与脂类代谢紊乱相关,参与很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10]。

目前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肝的主要手段。脂肪肝是可逆的,及时发现和早期干预,不但能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还能逆转恢复正常。因此, 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的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加强体育运动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 了解教职工脂肪肝与体质量指数、血脂、尿酸等指标检测情况,为提高高校教职工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某高校参加体检的教职工1 032名为调查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彩超诊断仪等仪器进行体检。结果1 032例体检者筛查出脂肪肝314人,检出率为30.43%,男性脂肪肝的检出率高于女性;超重者脂肪肝检出率为43.76%,肥胖者脂肪肝检出率为76.53%,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脂肪肝检出率增加;三酰甘油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为64.29%;胆固醇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为35.05%;尿酸升高者脂肪肝检出率为55.0%。结论 脂肪肝与体质量指数、血脂、尿酸关系密切。应对血脂等异常者及时给予干预治疗,改善健康状况。

关键词:脂肪肝,血脂异常,尿酸,人体质量指数

参考文献

[1]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4-926.

[2]丁艳华,何淑梅,王晓薇,等.198例脂肪肝临床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2(3):287-288.

[3]葛可佑.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354.

[4]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

[5]崔庆,张代民.1844名血压、血脂、血糖、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2):335-336.

[6]袁启远.老年高血脂、血糖、血压、血尿酸异常患者的现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5):720-722.

[7]LAI SW,TAN CK,NG KC.Epidemiology of fatty liver in a hospitalbased study in Taiwan[J].South Med J,2009,95(11):1288-1292.

[8]LI YM,XU CF,YU CH,et al.Association of serum uricacid level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 cross-sectional study[J].JHepatol,2009,50(5):1029-1034.

[9]刘淑芬,李源杰,黄程锦,等.高尿酸血症与其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J].协和医学杂志,2010,1(2):150-154.

脂肪细胞歼灭战/脂肪细胞 第4篇

吃过晚饭,悠闲坐沙发上看电视,每当面对眼前的薯片话梅巧克力,掐一把大腿上白花花的肉,你在痛苦地将头扭向一边时,会思考这些讨厌的赘

肉到底是什么组成的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众所周知,脂肪(又称脂肪组织)分布于人体的多个部位。一般而言,脂肪位于皮肤下方(皮下脂肪),其间布满血管,也有一些脂肪分布于两个肾脏的顶部。除了脂肪组织外,一些脂肪会存储在肝脏中,还有一小部分脂肪甚至会分布在肌肉中。

脂肪组织由脂肪细胞形成。而脂肪细胞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妊娠期的最后三个月,此时婴儿正处于发育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青春期到来时,此时正是性激素“破门而入”的阶段。男女之间的脂肪分布差异也就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的。还在困扰男人为什么不会形成丰乳肥臀的梨型身材了吗?还在骄傲于女人很少出现啤酒肚吗?其实就是性激素(雌激素和睾丸激素)造成脂肪分布位置不同。

神奇地是,青春期过后,脂肪细胞的数量保持不变,这可比性取向还要稳定。即使人体内存储的脂肪不断增多,脂肪细胞的数目也仍不再增加。只是每个脂肪细胞将不断变大。2008年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的Kirsty Spalding及其同事证实了这一点——一个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数量在成年阶段始终保持恒定。

在研究中,Spalding小组对687位受试者进行了腹部脂肪活体切片,随后,研究人员记录下他们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以及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大小。他们发现,脂肪细胞的平均数量在大约20岁之前会持续增加,之后就会保持相对恒定,并且与体重指数密切相关。此外,采样中还有进行过胃间隔手术(stomach stapling)来减少食物摄入的肥胖患者。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这些人平均体重减少了18%,但脂肪细胞数量并未减少,仍然有800多亿个。因此,Spalding对减肥药嗤之以鼻:“我不认为这是简单的吃片药就能解决的问题。对家庭而言,最有用的信息就是保证小孩子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减肥对于许多人来说会那么困难。那么既然不能重返青春期,现代医学还能提供我们什么别的减肥方法?

好细胞坏细胞

脂肪细胞也不全是对人体有害,脂肪细胞主要分两个类。一类是白色脂肪细胞,主要用于代谢能量、保温和减震,体积较大,它含有非常少的细胞质(只占细胞体积的15%)、一个小细胞核以及一大滴脂肪(占细胞体积的85%)。另一边是褐色脂肪细胞,主要长在新生婴儿的肩膀之间;它们是重要的生热(生成热量)物质,体积稍小一些,其中含有线粒体以及一些小滴的脂肪。

因此,褐色脂肪细胞能够燃烧卡路里的特性正可以被我们利用。而产生我们深恶痛绝肥肉的存储器——白色脂肪细胞,却以绝对优势的比例数量存在于体内,它们无孔不入地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和内脏周围。但科学家的一系列实验证明,数量并不一定是取胜的关键,以少胜多在战场上从来不是偶然。

波士顿乔斯林糖尿病中心的Alen Cypess博士及其同事通过对近1800人进行高科技成像扫描,发现几乎所有成年人在他们的肩胛骨和脖颈处都保存有少量的褐色脂肪,其中,女人的平均存有量是男人的两倍。但即便如此,大多数妇女也只有15克的褐色脂肪。

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芬兰医学中心和瑞典医学中心对24个健康的年轻男子进行了褐色脂肪活动研究,其中10人较瘦,其他人都超重。他们让这24个人呆在一间中等寒冷程度——18度的屋子里2小时,然后对他们进行PET扫描和CT扫描,以检查褐色脂肪沉积物的位置和代谢活性。他们的结论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体内的褐色脂肪越来越少;胖人体内的褐色脂肪比瘦人少;在寒冷的屋子里要激活它只要一点点的时间。

Dana Farber癌症协会的Spiegelman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蛋白质PRDM16是决定是否形成褐色脂肪细胞的关键,PRDH蛋白只存在于褐色脂肪细胞中,所以他们目前打算让白色脂肪细胞内也生成PRDM16,从而将其转变为棕色脂肪细胞。

SpiegeIman把蛋白质PRDM16当做新式武器寄予厚望:“当了解更多的关于PRDM16的分子机制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途径来调节体内新陈代谢,用以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脂肪大战鹿死谁手,这还真是个不好推测的谜团。

漫漫减肥路,谁不错几步

减肥误区

每个女人都在揽镜自视过感慨身材为什么没有T台上模特那么完美,就像每个女人都减肥失败过一样肯定。与其仰天长啸为问投胎前上帝不精心雕塑一下,不如来研究你是否问过以下的问题。

难以抵挡的食欲?

减肥的人也许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本来想将三顿餐减成两顿,可是越晚越饿,坚持不住还是要往嘴里塞东西吃。最烦的是,明明吃饱了,为什么还想吃呢?隔着几条街仿佛就能闻到面包房里泡芙的味道,必须菲吃不可。

平心而论,这个姑娘并不胖,只能算是稍微丰腴。这种对食物意犹未尽的“元凶”已被识破。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研究人员Russell Keast博士和博士生Jessica Stewart,在与阿德莱德大学、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以及新西兰梅西大学的同事们发现,除去人体现存的五种味觉即成、甜、苦、酸和辣以外,人体可能还有第六味觉脂肪味觉。

调查人员把奶油中脂肪含量分为四种,即0%、2%、6%和10%,被调查人员需找出他们认为最为油腻的奶油,并按脂肪含量进行排序。结果显示人体的脂肪敏感相差悬殊,与脂肪消化能力强身体指数高的人群相比,那些对脂肪昧觉极为敏感的人能更准确的分辨奶油中脂肪含量的差异。

Keaste博士认为,目前高脂食物已是家常便饭。而同时人体对脂肪味觉的敏感程度越来越低,以致一些人过度摄食高脂食物。“那些对脂肪味敏感,即使脂肪酸浓度极低也能察觉的人,比不敏感的人吃下更少脂肪,我们也发现这些人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8MI)较低。”Keaste博士说。从这个角度上看,吃蛋糕喜欢吃奶油的姑娘,并不一定是坏事。而与此相对那些只吃下面蛋糕坯的姑娘,没了口福是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耿耿于怀对方为什么不胖了吧?

有没有无需运动节食又不用吸脂的减肉法?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和医学家在实验室不懈地探索,褐色脂肪细胞显然是一个突破口。

褐色脂肪细胞与白色脂肪细胞本身相生相克。褐色脂肪细胞有助于降低体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当人体内有更多的白色脂肪细胞时,体重将会增加。由此,纽约Albert Einsteln医药协会的Mark Czaja博士和他同事打起了通过技术手段来操作脂肪细胞的

发育的主意。使之转变为褐色脂肪细胞,而不是白色脂肪细胞,这将可能是治疗肥胖症的一种有效手段。他们通过调节老鼠体内的细胞生长过程,无法履行细胞的发育过程的自噬过程,比正常情况下产生了更多的棕色脂肪细胞和较少的白色脂肪细胞。因此,这些小老鼠要比正常情况下瘦弱。

无独有偶,前文讲过的波士顿乔斯林糖尿病中心的Cypess博士也在置身于如何提高褐色脂肪储存时限以及将其用于燃烧更多卡路里的办法。他指出,医生或许可以先从人体抽取少量的褐色脂肪,在试管中对其进行增强处理,然后再将其移植回人体。这样的话可能就必须一种药物来提高褐色脂肪的代谢率。而结果就是:你的体内形成一个热量自燃炉。也可能不需要药物。或许只要不总呆在恒温环境中,或者对那些生活在凉爽气候中的人们只要增加在户外的时间就可以提高褐色脂肪的代谢率。

Cypess说:“我们需要计算出坐在16、22和27度的家中,你燃烧的卡路里分别是多少。这可能是非常简单的减肥和保持健康的办法,也是一种环保办法。”但有个问题他没有说到,天气越冷,不会越饿吗?

Tips:

英国最新型的减肥方法——冷冻溶脂术受到热捧,其实也是走了脂肪细胞的老路子。不过与热量溶解白色脂肪细胞反其道行之,采取冷却手段锁定、冻结并最终分解白色细胞。纽约皮肤病学家David Goldberger解释说:“冷冻溶脂过程逐渐吸收皮下脂肪的热量。脂肪细胞的温度被降至零华氏度,也就是将它们冻结。低温在杀死脂肪细胞的同时不会影响皮肤或者肌肉。死亡的脂肪细胞随后通过肝脏被排出体外。”但缺点是治疗过程漫长,不能立刻看到效果:另外一个疑惑更为可怕,如果死亡的脂肪细胞没有全部排出体外怎么办?

自虐减肥法上瘾了吗?

类似于21天减肥法或者说绝食法减肥,几近于自虐。即使是需要在体重秤上吃苹果的芭蕾舞演员,也不会完全不进食,但还是有人乐于使用这种极端的方法。

其实这种案例并不在少数,疯狂减肥到内分泌紊乱甚至绝经的少女们也不是个例。各大论坛也经常重现苦劝不要过度减肥的过来人。医学家也在利用激素疗法控制肥胖的同时,也可以应用激素来治愈患有严重脂肪障碍的病人。典型案例是哈佛大学Christos Mantzoros及其同事治愈了一个由于身体脂肪非常少而停止月经的女田径运动员,使她恢复了正常的排卵期月经周期。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洛克菲勒大学Jeff Friedman博士及其同事用定位克隆技术鉴定出一种受肥胖驱动的细胞激素——瘦素。缺乏瘦素的小白鼠代谢缓慢,但食物吸收却明显增加,呈现出肥胖的表征。这种激素不仅可以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可以进行肥胖病。用重组人瘦素代替瘦素可以明显地降低食物吸收和身体重量。NIDDK Phil Gorden研究组和德克萨斯西南大学mAbhlmanyu Garg研究组已经将重组人瘦素应用于严重脂肪障碍的病人。据此,圣地亚哥的Amylin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Christian Weyer在文章中自信满满地写道:“瘦素对于处在某种‘低瘦素’状态的人可能有潜在治疗效应。”

脂肪水平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脂肪肝患者为观察组,男46例,女39例,平均年龄(43.5±3.2)岁,平均病程(6.9±2.3)年;另外以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43.5±3.2)岁。2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嘱患者在体检前禁食12 h,第2天早晨抽取2组患者6 m L空腹静脉血,收集的血液样本在室温下放置30 min后进行离心处理,收集离心后的血清进行检验,使用山东省淄博恒拓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检测试剂由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完成后由2名医师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2]

记录并统计2组患者的监测结果,并进行比较,如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大于40 U/L,则可判断转氨酶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转氨酶升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人体肝脏细胞的正常脂肪水平为5%左右,而脂肪肝患者肝脏内的脂肪持续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脂肪肝作为一种肝部代谢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会引发多种并发症,随着病程的延长会给患者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治疗有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脂肪肝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然而这些症状往往会被患者忽略,因此错失最佳治疗时间。近年来转氨酶作为脂肪肝的检测指标被运用到临床诊断当中。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转氨酶是对氨基酸和酮酸之间的氨基起催化作用的一种酶,广泛存在于动物肝脏当中,是保证人体肝脏正常运转的催化剂,可准确反映肝脏的状况。一旦肝脏发生炎症、中毒,肝细胞就会受损,转氨酶水平会迅速升高。其中ALT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浆中,而AST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浆的线粒体中,肝脏细胞受损后ALT大量进入血液当中,随着其水平的升高逐渐威胁到线粒体,使线粒体受损,随之AST水平也升高。本研究中观察组脂肪肝患者的转氨酶水平升高,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转氨酶水平检测诊断脂肪肝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新强,刘露.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4):3253-3254.

[2]曹秀芝,曹金龙,张秀芝.脂肪肝诊断中转氨酶检验和B超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96-97.

脂肪水平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4年1—12月朝阳市中心医院经B型超声诊断为脂肪肝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 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满足脂肪肝的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28~65岁, 平均 (43±6) 岁。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6~65岁, 平均 (43±6) 岁。两组受检者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两组受检者于检查前3 d均不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 需忌饮酒, 不进行剧烈运动。空腹12 h后抽取静脉血5 ml, 于室温下静置30 min, 以每分钟300 r的速度离心 (离心半径为3 cm) , 分离血清,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丙氨酸转氨酶 (ALT) 及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水平, 所有测定均于当日完成。

1.3 脂肪肝诊断标准[2]

患者经B型超声检查, 可见肝脏存在轻度或重度肿大, 轮廓整体平滑;肝内回声增多且伴有增强现象, 近场细且密, 可见云雾状改变;远场回声出现衰减现象, 肝内血管分布不均。脂肪肝分度标准:轻度:肝脏形态及大小正常, 近场有2/3肝实质光点密细, 肝脏回声轻微增强, 远场1/3肝实质回声轻微减弱;中度:肝脏形态有轻微增大或正常, 近场1/2肝实质有细密光点, 肝脏回声增强, 远场1/2肝实质回声减弱, 肝肾回声有明显反差;重度:肝脏形态饱满且体积明显扩大, 近场1/3肝实质光点密细, 回声明显增强, 远场2/3肝实质回声慢慢减弱, 肝肾回声反差增大。

1.4 转氨酶升高判定标准[3]

根据脂肪肝相关诊断标准, AST>40 U/L, 或ALT>40 U/L, 可视为转氨酶水平升高。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ALT、AST升高与脂肪肝程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ALT、AST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ALT、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受检者转氨酶水平升高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ALT水平升高28例, 升高率为56.0%;AST水平升高31例, 升高率为62.0%;对照组患者ALT水平升高2例, 升高率为4.0%;AST水平升高3例, 升高率为6.0%。观察组患者ALT水平升高率及AST水平升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转氨酶水平比较

随着脂肪肝程度增加, 患者ALT、AST升高率及水平均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 ALT及AST升高与脂肪肝程度呈正相关 (r=0.512、0.577, P<0.05) 。

3 讨论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40~65岁人群发病率最高, 是第二大肝病。脂肪肝病变进展为纤维化的发生率约为28.0%, 其中1.7%~8.5%的脂肪肝病变纤维化患者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极大[4]。

脂肪肝患者在危重期可见明显的肝肿大, 其发病与化学因素、内分泌代谢因素、营养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随着病情的发展, 患者可出现脂肪变性、肝炎及肝硬化等明显病理改变。轻度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 重度肝硬化患者病情凶猛, 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但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 因此早期给予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

转氨酶属于催化氨基酸和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的一类酶, 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AST通常出现在线粒体中, ALT通常出现在细胞液中。当患者肝细胞通透性不断增加时, 其细胞内的转氨酶可逐渐释放到血液中, 可导致血清酶活性增强。脂肪肝细胞和转氨酶指标具有密切的关系, 可有效反映人体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与炎症程度[5],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 脂肪肝患者ALT水平及AS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其原因主要是患者体内血脂水平较高, 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过多的脂肪酸对肝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导致其肝细胞功能衰退, 转氨酶水平升高。此外, 观察组患者ALT水平升高率及AST水平升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的转氨酶水平分析结果显示, 轻度患者ALT及AST升高率分别为47.6%、52.4%, 中度患者分别为55.6%、66.7%, 重度患者分别为72.7%、72.7%, 可见随着脂肪肝疾病程度不断增加, 患者ALT、AST升高发生率及水平均明显升高。此外, 随着疾病程度不断增加, 患者ALT与AST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ALT及AST与脂肪肝程度密切相关。因此, 积极检测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可及时发现其肝脏功能变化, 根据其脂肪肝程度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促进其肝功能恢复[6]。

综上所述, 转氨酶水平在脂肪肝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转氨酶水平检测对脂肪肝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12月朝阳市中心医院脂肪肝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氨酶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 (ALT) 水平及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ALT升高率为56.0%, AST升高率为62.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和6.0%, 两组ALT及AST升高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脂肪肝程度增加, 患者ALT、AST升高率及水平均明显升高 (均P<0.05) , ALT、AST与脂肪肝程度具有相关性。结论 转氨酶水平在诊断脂肪肝及疾病程度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脂肪肝,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检测,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利平, 董宝玮, 于晓玲, 等.超声造影对脂肪肝内低回声病变定性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6 (3) :254-257.

[2]孙婉璐, 曹海霞,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4, 22 (9) :705-707.

[3]谢阳.B型超声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10 (8) :179-180.

[4]吕龙.体重指数及血脂与脂肪肝关系的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2) :80-82.

[5]冯治斌.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初探[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10) :99-100.

脂肪水平 第7篇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014年3月,另选择同时段我院前来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5~78岁,平均年龄为(55.15±1.09)岁,男性患者数量和女性患者数量的比值为21:19,病程在1~5年,平均病程为(2.86±1.08)年,其中有饮酒史患者25例。经确认,所有的实验组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确诊为脂肪肝患者,并且将不愿配合本次调查研究、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心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排除在外。对照组的年龄范围在46~77岁,平均年龄为(54.09±1.07)岁,男性受检者和女性受检者的比值为22:18。经确认,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人员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数据资料可用于对比和研究中。

1.2 方法:

于清晨采集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人员的空腹肘静脉血3mL,血液采集前告知受检者应该禁油腻食物3d,血液采集结束后将其放入抗凝管中,进行血清分离,离心速度为3000r/min,离心时间持续10min。肝功指标使用Bayer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C、TG采用转氨酶测定。

1.3 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肝功和血清学指标水平进行观察,详细的观察指标包括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与胆固醇(TC),以探讨两种指标水平对脂肪肝的诊断作用。

1.4 数据处理: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LT、AST、TG、TC水平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ALT、AST、TG、TC水平均使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c检验,若两组数据间的P<0.05,代表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ALT、AST、TG、TC水平分别为(331.98±10.21) U/L、(340.88±11.94) U/L、(6.87±0.36) mmol/L及(2.97±0.53) mmol/L;对照组的ALT、AST、TG、TC水平分别为(51.17±1.19) U/L、(52.93±1.36) U/L、(5.09±1.15) mmol/L及(2.09±1.16) mmol/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作息不规律的现象增加,该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脂肪肝患者常伴随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体重下降、疲劳乏力等临床症状,如不尽早诊断和治疗,严重者可能会伴发腹水及下肢水肿症状[3]。研究资料表明[4],肥胖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高达50%左右,且患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此外,脂肪肝还会对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造成破坏,脂肪的沉积,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炎症及纤维化反应,从而增加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脂肪肝疾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十分的重要。

B超和肝活组织检查是临床诊断脂肪肝的常见手段。一般轻症的脂肪肝患者经B超检查后,从改善生活和饮食习惯方面就可以治愈脂肪肝疾病,但是B超检查的诊断全面性较弱,不能对脂肪肝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仅能从肝脏组织情况进行判断,因此,诊断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漏诊及误诊情况,具有较大的应用局限性。肝穿刺检查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潜在风险也较大,因此,患者的接受度较低[5]。肝功血清检查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且具有显著的无创性特点,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6],血清标志物、纤维化程度高低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降解具有密切的关联。转氨酶可以有效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的转化,是临床常见的转化酶之一,转氨酶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广泛存在于细胞浆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主要存在于细胞浆的线粒体中,如果肝脏细胞发生病变或者损伤,ALT会进入血液中,且线粒体也会受到波及,ALT和AST同时进入血液中,导致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常人。本研究中实验组的ALT、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肝脏疾病和脂蛋白的代谢具有密切的关联,肝脏疾病会影响脂蛋白的分解和合成,尤其是患者的肝功能衰竭时,三酰甘油(TG)与胆固醇(TC)就会出现异常情况。脂肪肝患者摄入过量脂肪时,三酰甘油将增多,从而提高体内的TG与TC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TG、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对脂肪肝具有积极的诊断作用,与正常人员相较差异明显,故可为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对脂肪肝的诊断作用,为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收治我院的4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014年3月,另选择同时段我院前来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肝功和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分析两种指标检验对脂肪肝的诊断作用。结果:实验组的肝功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血清学指标检测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对脂肪肝具有积极的诊断作用,与正常人员相较差异明显,故可为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关键词:肝功,血清学指标,检验,脂肪肝,诊断

参考文献

[1]王学莲.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301-1302.

[2]肖雪云,曾烈华,黄多娣,等.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81-82.

[3]马志忠,脂肪肝患者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的检验状况分析[J].医药前沿,2014,04(30):333-334.

[4]张鹏.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9):269-269.

[5]高述芳.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70例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24):3-4.

脂肪水平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体检B超诊断为脂肪肝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 轻度脂肪肝46例, 中度脂肪肝30例, 重度脂肪肝24例;其中男64例, 女36例, 年龄26~64岁, 平均年龄为 (37.3±14.1) 岁;另取同期体检的非脂肪肝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8例, 男42例;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为 (35.4±11.7)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差异、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并排除合并有糖尿病、内分泌紊乱、冠心病、外伤、妊娠、近期急性病、劳累、服用药物、各种肝炎等疾病。

1.2 B超诊断脂肪肝标准[2]

肝脏轻度或者中度增大, 轮廓整齐, 边缘变钝, 表面光滑。肝实质内可见有点状高回声影, 前场较为细小而密集, 肝内血管显示模糊不清, 走形及分布不均匀。

1.3 方法

两组受检者在检查开始前3d内保持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 忌烟忌酒, 低脂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及剧烈活动、劳累熬夜, 取空腹12h以上的肘静脉血, 运用仪器分离血清, 然后将分离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的丙氨酸转移酶 (ALT) 及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 的水平, 以上操作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受检者血清转氨酶水平比较, 见表1。

观察组中转氨酶水平与性别相关性比较, 见表2。

观察组中转氨酶水平升高人数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中转氨酶水平升高的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脂肪肝是由许多种因素或者疾病所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代谢性疾病, 而大部分脂肪肝患者是由于营养过剩所引起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饮食结构、社交活动等方面均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这种改变使营养过剩的现象愈来愈重, 脂肪肝的发病率也随着增加[3]。据统计调查显示, 在我国脂肪肝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多发于40~50岁[4], 男性多于女性, 这与本组研究较为一致。但是脂肪肝越来越有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 这与现在生活的改变有明显的关系。

脂肪肝起病较为隐匿, 常常无明显的症状发生, 多数患者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 由于脂肪肝的慢性病程, 患者往往忽视了疾病的发展, 甚至在检查出患有此病, 也没有引起重视, 任其发展。脂肪肝主要的表现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堆积, 过多脂肪的堆积可使肝细胞正常的功能受到损伤, 随着病情的进展, 患者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腹胀嗳气甚至出现肝硬化腹水、肝癌。因此我们要对肝硬化有充分的认知, 早期对脂肪肝进行诊断, 病采取有效的治疗, 可以逆转脂肪肝的发生[5]。

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酮酸氨基转移的一类酶。其是人体肝脏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有着肝脏健康的“晴雨表”之称。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浆中, 而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 则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内,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后, 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ALT就会释放到血液中, 如果肝细胞损伤较重或者持续存在, 则会使细胞内线粒体受到破坏, AST就会出现在血液中, 这时候经过检查就会发现血清中这两种转氨酶水平增高[6]。

脂肪肝患者随着并且病情的进展, 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内大量堆积, 使肝细胞代谢发生改变, 线粒体缺氧无法正常的工作, 不能合成供养细胞的能量,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使细胞内的AST、ALT释放入血。

本研究中发现观察组中ALT、AST升高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脂肪肝患者存在肝细胞受损的表现, 但是转氨酶水平与脂肪肝严重程度未继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对于脂肪肝患者转氨酶的水平在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其水平的增高更能说明患者存在肝细胞受损, 应当采取有效的预防、纠正措施, 在恢复肝细胞功能的基础上, 阻止脂肪肝病情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陈旭明.转氪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19 (8) :31-32.

[2]张兰英, 王东东.892例体栓者的血脂、转氨酶与脂肪肝关系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 :188-189.

[3]向茜, 张伟, 李万碧, 等.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 2010, 22 (2) :249-251.

[4]Lindblom P, Rafter I, Copley C, et a1.Isoforms of alanine aninotra-nsferases in human tissues an d serum-diferential tissue expressionusing novel antibodies[J].Arch Biochem Biophys, 2007, 466 (1) :66-77.

[5]王霞.油田矿区5561例体检者脂肪肝与血脂、转氨酶相关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11 (2) :258-259.

脂肪水平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脂肪肝这种病并不罕见, 而且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多数病发在中年人群或是偏胖的体型人群。提倡健康合理的饮食, 如: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 并且增加运动量。对本院的30例患有脂肪肝的患者进行探究, 作为观察组, 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5.5~60.0岁, 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40.0~62.0岁。脂肪肝的诱导因素有很多, 比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长期饮酒等。病因可以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 (肝炎性脂肪肝一般不归入脂肪肝范畴) 。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 肝功能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表现, 很少会出现肝硬化。本次试验中病因的发生率是17.94%, 和近期的文献报道一致。高血脂、肥胖、高血糖和嗜酒五大常见因素是被认为发生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理因素

最可怕的因素是体重过重, 几乎成了直接导致脂肪肝的病因诱发。肥胖者或会导致胰岛素的不敏感相应, 几乎导致无法很好地分解糖分, 加大了肝脏的负担。脂肪肝病发的常见因素有代谢性疾病引发的糖和脂肪的调节异常, 脂肪肝患者的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比例明显比正常人要高, 这是因为脂肪肝患者过量的脂肪在肝内持久积聚。当胃肠吸收了过多的糖分后会导致释放出过量的未酯化脂肪酸 (NEFA) , NEFA是TG的前驱物质, 它的增加可导致肝内合成TG增加。肝内合成TG的速度如果超过了组合为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泌入血流的速度, 就会出现肝中甘油三酯的堆积, 从而患上脂肪肝。糖尿病自身就胰岛素不足, 更不用说对糖分的分解作用的强弱了, 脂肪肝的得病几率大大增加[2]。由此可见, 人体的各个器官组成一个系统, 排列组合, 谁都无法独善其身。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中有肥胖标准的患者达到了64.1%, 糖尿病性脂肪肝也有可能与体重超重有这密切的关系。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彩色三维B超进行检查。肝功酶分析, (1) 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天门冬氨基转移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 (2) 血脂指标: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空腹血糖含量 (GLU) 。TC、TG、GLU采用酶法检测;ALT、AST、GGT检测采用速率法;TBIL检测采用钒酸盐氧化法;LDL-C、HDL-C采用清除法。以上的项目是使用CS-12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分析

观察组TC、TG、HDL-C、ALT、AST分别为 (6.43±0.30) mmol/L、 (3.03±0.10) mmol/L、 (0.67±0.10) mmol/L、 (134±2) U、 (65±3) U, 对照组各指标分别为 (5.27±0.20) mmol/L、 (1.16±0.15) mmol/L、 (1.59±0.20) mmol/L、 (32±2) U、 (22±1) U,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血糖分析

血糖增高, 患脂肪肝时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 而胰岛素抵抗可以促进周围脂肪组织分解增加, 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大量入血, 进一步沉积于肝细胞内, 反作用又加重脂肪肝的发展。糖代谢紊乱与脂质代谢异常相互作用, 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3 讨论

脂肪肝患者不仅仅是有着明显的血清TG和TC的代谢紊乱, 而且存在明显的肝细胞病理损伤和胆红素代谢的异常。因此, 脂肪肝患者需要定期检测肝功能、血糖、血脂, 注意控制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以及血糖水平, 这样对改善肝功能和延缓病变都有很重大的意义。脂肪肝属于可逆性的疾病, 早期诊治常可恢复正常。但研究表明有部分脂肪肝患者可能会恶化成成肝纤维化, 甚至肝硬化, 这需要临床医生的重视[3]。脂肪肝患者除了注意肝功能平衡和血脂的平衡, 还应该多注意注意血糖水平, 通过多个指标综合的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 脂肪肝是引起人体肝功能异常的重要疾病, 脂肪肝患者常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高血糖等代谢异常情况, 代谢的作用对于人体健康来说基本重要性是很必须的。健康的人群尽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而脂肪肝患者则是配合医生治疗的前提, 必须随时提供相关的血脂、血糖、肝功酶学的指标反馈, 便于对病情的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脂肪肝患者血糖、血脂和肝功酶学指标示数, 进行分析。方法 3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 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使用彩色三维B超进行检查, 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测定脂肪肝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肝功酶学指标示数, 然后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脂3项中的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2项有着明显的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降低。血糖增高, 肝功酶学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2项指标都有明显的偏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脂肪肝患者进行检查后, 统计相关的数据得出血脂、血糖和肝功能酶的指标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实时监控有助于康复和治疗。

关键词:脂肪肝,血脂,血糖,肝功酶学

参考文献

[1]王吉耀.脂肪肝临床流行病普查.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2) :117.

[2]范建高, 曾民德, 王均溶.上海市4009名机关职员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8 (1) :17.

上一篇:窃电分析下一篇:线性温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