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2024-05-13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精选12篇)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习惯,目标,方法

2007年10月, 在山东省召开的“个性阅读与文学教育”研讨会上, 中央教科所张举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熟练比深刻更重要, 掌握比探究更重要, 运用比解析更重要, 习惯比方法更重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那怎样才能较好地达到课标的阅读要求,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个人认为最重要就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训练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 培养他们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呢?

一、让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很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 初步感知新教材, 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 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 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 而且还会手忙脚乱, 课堂效率也不高, 在复习的时候更是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 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 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 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 (凡是老师讲的, 通通都记下来) , 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 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 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许多同学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特别是刚上中学的同学, 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 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有的同学甚至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显然, 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 提高语文阅读的水平与能力, 学生必须摒弃这种观念, 重视预习,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另外, 为了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除了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以上知识方面的问题外, 还应要求学生根据课后探究练习中提出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这样, 在教学中加快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进程, 缩短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 也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做到因体裁而异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过分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认为学生文学修养和认识水平有限, 不能理解作品。教师分析课文时, 提出问题, 往往等不到学生思考, 提问一两个学生, 如果答不上来就干脆自己报答案。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 滔滔不绝地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 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 “长此以往”, 学生在课堂上就缺少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 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 要么放任自流,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顽症”, 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更新观念, 优化语文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养成勤于阅读, 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 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学生学业的繁重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容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教给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提高阅读的分析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 要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 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阅读记叙文, 要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 去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 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白的几个问题:其一, 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其二,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三, 采用哪种说明顺序?其四, 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其五, 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 让学生通过阅读, 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阅读议论文, 要把握观点, 了解论证方法, 领会议论文写作时语言的严密性。至于其他文体:诗歌、童话、寓言、应用文等, 都可以通过文体本身的特点加以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亲自归纳, 探索研究。通过这种课堂上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 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 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重点训练精读与略读

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精力有限, 因此在阅读教学时, 我们必须有取有舍, 即使是必读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详略手段。梁启超曾指出“学问固贵专精, 又须博涉以辅之”。以博览而辅精专, 效果必然比无主次、无重点地阅读要好得多。阅读的方法很多, 如朗读、默读、复述、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等, 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 我重点训练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精读就是精细地读, 反复地读。精读就要认真地揣摩词语, 要求学生逐章逐节、逐字逐句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 再根据全文的内容, 上下文的语境, 重读原文, 要求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 学会综合运用它们, 深入理解文章。课堂教学中练习精读可以积累阅读经验, 养成深入阅读的好习惯, 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语言材料, 为略读打下基础。

精读是指阅读的深度, 略读是指阅读的广度。庄子曰:“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殆矣。”而略读的关键是把握全篇的大意, 得其要领, 学会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我们不妨从抓文章中心主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好一篇现代文, 做到“读懂”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就必须抓文章的中心主旨。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文章其他内容都是要为中心主旨服务的, 把文章的中心主旨找到了、理解了, 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那么对于学生而言, 应该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呢?下面有几种具体方法可供参考: (1) 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文章的题目属于象征性的题目类型, 大家都清楚作者并非要简单地写某物, 而是要透过某物, 来抒发某种情感。明确了这种题目的寓意再去看文章, 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 (2) 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一篇好文章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的, 有许多文章作者都在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明了中心主旨。如果我们掌握了首尾阅读法, 就会很快全面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思路。 (3) 注意关键句子, 特别是从重复出现的句子或者段落中, 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不言而喻一定是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 那么这个内容就一定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 有的甚至就是中心所在。

总之, 精读和略读都是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两者之间无优劣之分, 也无难易之别。它们只不过是为达到不同目的的不同阅读方法, 掌握这些阅读技巧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确定阅读方式, 才会事半功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让学生们成为主体, 学会自己找“鱼”吃, 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但是, 光有技巧还是不行的, 要使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关键还在于教师严格的要求和持续不断的督促, 否则很难让学生养成习惯。因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地重复或训练”, 然后才能“变成需要和自觉行动”, 最终成为我们所希望形成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报 (初中教师版) .2007 (28)

[2]阅读与鉴赏.2006 (1-2)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第2篇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不少老师都在苦苦探索着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是值得研究的。自主学习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实质性变化的基础。因而,能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语文教学改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讲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探究习惯。然而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2、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语文教师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即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

自主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的支配与控制权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过程的支配与控制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公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它不可能自然生成。而在教学中,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作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促进者,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清静无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化自主学习动机

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摒弃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做法,这有利于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要使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感兴趣是必需的。1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原则,常源于对所学习的内容本身发生强烈的兴趣。”他很重视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良好的学习兴趣能调整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及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集中,最易于接受新知识且获得的新知识牢固,思维也活跃、敏捷。

情绪心理学家利泊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动。”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之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指导与帮助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次,要创设为理解各类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欠缺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如古代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再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情景,如问题情境,情感情境,过程情境等。这些都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并非一种简单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师能把一堂课上的生动活泼,不好的教师将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这就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育的科学性与教学的艺术性的问题。

1.明确任务,加强常规训练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课堂就成一盘散沙,自主成了漫无边际的自由。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意学习,并且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趣状态,积极地参与学习。新课标倡导“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

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常规的语文训练是必备的。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有重点地记笔记、用普通话回答问题、阅读课文时随时查字典、词典、看书要圈点勾画、作文首先要构思,其次列提纲,最后写正文。这些极平常的训练,都不能忽视。语文没有点滴的积累是不可能学好的。

2、优化评价方式,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

新课程评价方式弱化过去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关注与促用。随着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形式增多,适时评价也变得频繁。但有些鼓励显得过犹不及,只要有疑问,便开始讨论,然后交流。学生只要站起来发言,老师一概予以肯定表扬,整个课堂一片叫好。这种泛滥成灾的表扬,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肤浅和低效。

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和有实效的评价。评价主体应是互动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方式应是动态化的:口头的、书面的、物质性的;评价内容应是多元化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思想品德等等;评价的功能是多样的。只有这种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才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关注学习结果,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谓“授之以渔”。在考试的指挥下,为提高学生的渔技,老师们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捕的是什么鱼呢?是分数之鱼!阅读,2

老师源源不断地输送阅读方法;本来是供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言论的主观开放题,也有老师按照几种文体的不同,总结出了固定的回答模式;作文,老师口干舌燥地列出了创新的招数,学生的作文已在老师的设置下陷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看似新颖的形式,掩饰不了内容的苍白无力。表面上的自主学习却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与滥竽充数。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整体生成的过程。又怎是一个“渔技”了得?更不应该钓的只是“分数之鱼”,钓的而是生命的成长、人格形成、个性发展。要钓到这些,光靠“渔技”是不行,而是自主思维的形成,在“钓鱼”中陶冶情操、心智与灵魂,形成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如何实现自主思维的形成:

1、学生走出情境,实现知识迁移

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去,知识才能活化和迁移。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意识,要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思维方式。要使学生会迁移,教学中就必需有知识的衔接。教学中的衔接不单单是指教材知识间的,更是教学过程、思维过程之间的。语文教材之间本身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与衔接,新课标的分段目标也是以这种关联为纽带的。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单独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2、自我评价与反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完成了某一知识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和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善于学习、自主学习。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写作观察习惯 第3篇

成功的作家都十分重视写作的观察,以获得真实的生活细节。为了写乞丐,他们有时混迹于流浪儿之中;为了写囚犯,他们甚至找机会与囚犯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深知,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如果某一个细节失真了,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

目前,初中生作文教学非常重视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的写作过程中的行为指导,而对写作观察这一前写作行为关注不够。忽略了写作的“源泉”、“活水”——生活。因此需要突出写作观察的引导,让初中生的写作实践焕发生命的活力。

写作观察是指作者为了写作这一特定目的,而放开五官去感受生活和事物的特征,去获得写作的材料,去开发和丰富写作的新信息(包括写作思维信息、写作思想信息、写作情感信息、写作动机信息等)的一种前写作行为。

如何培养初中生写作观察习惯?

一、要明确写作目标,唤醒写作观察意识

在每周一到两节习作课上很难让学生回忆起生活的细节,去获得独特的生活感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正好的作文应该是灵感的自然涌现,灵感来自于平时生活中的“奇思妙想”。为唤醒学生写作观察意识,笔者布置学生每周对生活中的一类对象做好观察,并科学记录。譬如:让学生一周内专门关注亲情母爱,在周末完成以母爱为话题的周习作。这样,学生会出于写作需要,开始尝试写作观察。不会因为习作课时间紧张而仓促、随意组织材料。

二、鼓动观察热情,激发写作观察兴趣

初中生身处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环境中,校园风光、家乡风物、山川形胜、终生世相都是他们观察的对象。平时,学生对眼前的景、物、人、事没有留意,教师可以巧借节假日让学生亲临大自然的山水树木、风霜雪雨,亲历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各色人物,鲜活的自然、生活景象给初中生无比的真实感、新鲜感,必然会刺激其深入现实进行观察的浓厚兴趣。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观察笔记或者作品进行评比、展览,在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及自尊心的驱使,学生必然激发起努力观察的强烈愿望。

三、进行科学、系统的写作观察方法指导

把握观察的对象,既要全面,又要抓住对象特点。如果说初中记叙文写作观察是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主干就是人物、环境、过程,而它们的细节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一棵大树没有主干,就不能成为树;没有枝叶,只是枯木一根,毫无生命力。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既要让学生全面看问题,又要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既注重“思维的知觉”,有要注重“心灵的知觉”。

首先,要指导学生边观察边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问一问所观察的写作对象的背景、缘由。例如:观察自然景物,它有季节的背景;观察人物,他有身世背景、时代背景、家庭背景;观察事情的过程,它有起因背景。这些背景用以渲染、铺垫、伏笔,使写作视野得以开阔,写作思维得以强化。

其次,要鼓励学生联想、想象,拓展观察的广度,挖掘观察的深度。拿“衣”、“食”、“住”、“行”中的“衣”为例,平日从头到脚,一切穿戴是“衣”,偶然穿戴手套、雨衣也是衣;衣可以是买来的、借来的、送来的、亲手缝制的。教者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观察的对象,激发学生观察的潜能,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对同一事物要从动静、正侧等角度比较观察,还可以边观察边跨越时空想象,例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在散文中由眼前的春花跨越时空想象“杏儿”、“桃儿”、“梨儿”。作者在客观观察过程中借助想象,由实到虚,拓展了春之美的内涵。

再其次,要强化学生写作观察的过程管理。部分初中生的“思维的知觉”并不敏感,教者一开始就要有耐心地培养学生用心“视”、“听”、“嗅”、“触”、“尝”的习惯。以视觉观察为例:用眼睛看事物的形、状、色,观其动静,将事物置于不同时空视觉比较,以获得丰富、立体的视觉形象。例如巴金在《繁星》一文中,将“繁星”置于“从前在家乡七、八月旳夜晚”,“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有一夜”不同时空观察比较,使“繁星”的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指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及时、详细做好观察记录。既有瞬间、又有一刻,既有静态画面,又有动态过程。以便观察者经常回顾,对比分析,以获得新的发现、启迪,强化写作观察成果的运用。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到写作观察所提供的素材,不仅使初中生有成就感,而且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写作观察的兴趣。

最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给学生近距离的直观印象。教师如果能将自己写作观察实践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分享,会让学生感受到写作观察方法不是抽象、神秘的说教,而是活生生的具体方法。教师平时应该广泛积累适合学生写作观察的素材。例如:自然风光景色、社会风俗人情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在观察过程中的体会、经验。这样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近距离的直观印象。笔者在结合一篇名家作品讲解写作观察方法后,常常组织学生观摩教师的观察经历,辅以图片、视频资料及观察感受的文字说明,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评析。这样,学生了解到老师的观察经历、写作过程,学习了老师是如何对现实对象进行观察体验,转化为内心感受,变成书面作品的具体方法。

总之,指导初中生写作观察的目的是培养其自觉意识。即“为写作而观察”和“观察为了写作”的意识、思想与情感。当初中生养成了“为写作而观察”的习惯时,他对生活也就时时获得了一种敏感,观察生活和事物就有了动力,当初中生具备了“观察为了写作”的心理品质与心灵、情感、认知能力时,他的观察行为不仅获得了目标性,而且与此同时还获得了观察视野的广阔性和把握对象与事物的深度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生才是真正的写作主体,因为他获得了写作的主体性。

初中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第4篇

一、预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学习的一个阶段,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最主要的阶段”。教会学生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探索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心思,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因没有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预习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因为预习是课堂的“前奏”,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强,也正是这种特点,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因此,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策略

1. 运用“读书五步法”,提高预习兴趣。

要想学生预习得好,首先要教会学生读书五步法,第一步: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注释、练习。第二步:画,就是画出还不太明白的地方,如语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难理解的语句。第三步:查,就是查阅工具书,要把查阅到的内容多读几遍,并且牢牢记住,如语文中遇到新词,不仅要查阅工具书知道它的解释,还要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数学中遇到新的概念,要查阅资料弄清概念的产生及概念的内涵和应用范围。第四步:读,是在一看、二画、三查之后去朗读课文或读解题的过程,朗读不仅能帮助记忆,而且还能帮助理解新课的内容。第五步:记,就是用笔记一记,“记”有两个意思:一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二是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拿到课堂上来解决。

以“读书五步法”中的“记”为例,谈谈应怎样指导学生记笔记。首先,确定内容。一般要求学生记好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应抓住老师讲的“新”知识、“新”内容(教师要在重要的地方多说几遍);二是指导他们要集中精力记好自己所“缺少”的内容,通过记笔记来弥补自己知识的缺漏;三是要记好那些“实用”的内容,如在平时训练或考试中容易出错的知识;四是要记“法”,即记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怎样分析词的语境义、如何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等。其次要告诉学生记笔记的方法。记笔记可以用符号法,符号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加圈点、画线以及标问号、叹号等。如用“|”或“||”表示段落层次,用“·”表示重点词语,用“△”表示需要掌握的生词,用“~~”表示精彩的句子,用“———”表示中心句,用“?”表示疑问等,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要始终一致。也可以用批注法,如对字词的注音、解释,可以直接批注在字词的上面,也可以集中批注在书页上下的空白处;对重点词句的分析,也可以批注在相应句段旁边的空白处,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等。还可以用写意法,如对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意思可以记在段末篇尾。

2. 培养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

每次讲新课之前,不少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参照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题再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运用各种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标记出来,并提出质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才有目的性,才会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此外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第5篇

沈玉

我国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指出,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何谓习惯?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有好(积极的)、坏(消极的)之分。好习惯养成了,工作效率提高,它可以减少开始工作时的阻力,既不犹豫,也不拖拉,迅速地自动化地完成一套动作;而坏习惯养成了,想改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好习惯。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曾深刻地论述了优良习惯在人一生中的意义:“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着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课业学习同样需要好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业,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优良素质。

因此,我在这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家长及学生对学习习惯的认识不足:有的过分关注“勤奋”与否和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忽视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认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阶段的事情,初中生不必再去注意;有的(学生)对自己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着的不良习惯并没有意识或有所意识却听之任之,不想去改变它。针对这些问题,我接每一届新班时,都注意帮助学生和家长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既从理论上向他们说明培养良好语文学习的习惯的重要性,又把平时自己收集的语文学习习惯方面成功和失败的事例讲给他们听,从而引起他们的重视,让学生能自学地改善自己的学习习惯,让家长能配合教师督促子女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明确要求,具体指导

初一新生在小学时已养成了一些语文学习习惯,但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更高,我们要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要求,让他们有努力的目标。

我把学习语文的习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培养语文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来看的,有四个方面:

(1)听的方面:①专注听话的习惯,②边听边想的习惯(抓要点,听出弦外之音和不同意

1见分歧所在),③边听边记的习惯(记忆主要内容、做听讲笔记),④边听边审视的习惯(察看说话者的表情、动作,以便准确判断说话人的深意)。

(2)说的方面:①说普通话的习惯,②说话语音清晰、语意连贯的习惯,③朗读课文、背诵名篇名段的习惯,④大胆答问、质疑的习惯,⑤讨论发言的习惯,⑥说话讲究礼貌的习惯。

(3)读的方面:①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的习惯,②默读的习惯,③边读边思的习惯,④边读边记的习惯(包括圈、点、划、批注和记笔记),⑤边读边查的习惯(查工具书或参考书),⑥制作阅读卡片的习惯,⑦读写结合的习惯(应用于写作),⑧注意阅读卫生的习惯(视距、洗手、坐姿、采光等)⑨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习惯,⑩上课前认真做好预习的习惯,①复习和整理的习惯。

(4)写的习惯:①书写清楚、规范、讲究姿态的习惯,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的习惯,③“三勤”的习惯(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④作文先写提纲的习惯,⑤自己动手搜集材料的习惯,⑥自己修改文章习惯。

第二类是从学习语文所需心态来看的,有:①虚心求学的习惯,②认真仔细的习惯,③善挤时间学习的习惯,④独立自学的习惯。

三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一下要求过高,而应循序渐进;也不能半途而废,而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指的是(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这是由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决定的。因此,我在工作中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时,我要求初一的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摘录;初二的在摘录基础上做一些评点;初三的则侧重于综合分析课文,并写好读后感。另外,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还根据其自身情况,有步骤地帮助他们一步步提高。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害怕在众人面前发言,别说大胆举手答问、质疑了。就是被点名发言也是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的。我就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先是让他们回答一些很容易、只需说“是”或“不是”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大加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消除他们的胆怯,然后再鼓励他们举手发言。等到他们可以举手发言时,我就进一步要求他们注意语音清晰、语意連贯等。经过这样有意识的训练,这些学生便也能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了。

大凡好习惯的培养,都是与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高尔其说过“(习惯)是一个残酷的主宰,而旧的生活的坚固的网,以完全是由习惯纺织成的。……许多人在没有明白必须把网绳撕开

以前,一辈子都缠在这面网里。”要养成好习惯,就要下决心撕开这些旧习惯、坏习惯织成的“坚固的网”。

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妨碍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坏习惯是有始无终。有始无终表现为“三天打鱼,一两晒网”:首先是意志薄弱,缺乏责任心和自制能力;其次是只喜欢做简单、痛快的事,对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总是半途而废。为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如要求学生读一首诗、讲一则故事、写一篇短文,要是读不好、讲不好、写不好,我就一定要让他们重读、重讲、重写,直到读好、讲好、写好为止,丝毫不放松。对有些意志特别薄弱的学生,就经常单独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绝不放弃他们。同时,我经常地进行一些评比,使学生友好地竞争,并奖罚分明,督促他们时时不忘培养学习的好习惯。通过老师的常抓不懈,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战胜旧习惯、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谈初中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41-1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不仅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充分自学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提高,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通过拼音或者字典来对字音进行准确识别与朗读,能够识别字形,了解字义,通过对上下文的联系来了解句子的含义等。在预习时要有侧重点,在预习时带着问题进行,并对自己严格要求,强化制度。养成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倾听需“三心”,即:一是做到上课一心一意,不管是老师上课还是同学发言都需要认真地听;二是要有耐心,懂得尊重,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插嘴,等到别人发言完毕后再进行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发现别人出错时,要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指出。三是要用心去听,边听边思考,在别人发言时,要做到听与想结合,取长补短,吸取他人回答的精华,促进自己不断提高,掌握补充发言的技巧。

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说到底是习惯的养成,而习惯是多次反复历练达到的一种素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学生就会种一粒,绿一片,收一筐。凡涉及自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都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规律,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阅读教学中的预习,可指导学生课前采用“读、划、查、思、议、写”六步法进行。读——即读课文,看预习提示、注释、思考练习。划——即划出疑难句、重点及精彩词语,划分段落屋次。查——即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义项,理解字词义,疏通课文。思——思考文中疑点及课后习题,进一步理解课文。议——针对文章疑问进行议论,初步获得答案。写——即做摘录,写心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勤于积累习惯的培养

勤奋学习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新的语文教学标准,中学语文更应强调积累、熏陶、感悟以及培养语感,让其更多地进行读与写的练习。积累不仅要重视课内的知识掌握,同样对于课外的知识积累也要给予重视。通过鼓励学生建立阅读笔记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查与督促,鞭策其掌握语文知识,通过定期上交阅读笔记,老师通过审阅给予评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些笔记写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产生模范作用。文学积累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读并且背诵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背诵的文章熟记于心,更好地在表达与写作中应用,不仅增强了理解力同时也丰富了其文学色彩,对于其语文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规范表达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扫除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障碍。可是,有许多学生在表达的时候用语很不规范,回答问题不是用句子,而是用词语,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或者层次混乱,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训练,如当老师讲完某个问题后,或请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求另一个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地把刚才所说的内容总结一下,引导学生运用一些规范的标志性词语,如“老师或某某同学刚才一共说了几点……”,“一、二、三……”或“首先、其次、最后……”,“我同意他的……观点,不同意他的……观点,我的观点是……”,“是(或不是),因为……”这样反复训练,能提高学生听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层次感,慢慢学会如何抓住要点对别人的说话内容加以整合处理,并言简意赅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获得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古今中外的名著应让学生多阅读。起先教师要求学生一个月至少要读一至两本课外书,再慢慢增加数量。同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读书目,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做参考,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阅读。另外,可适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还可让学生比比谁看的好书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外书里的故事情节,让其他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扩大其知识面。

六、善用资源习惯的培养

学生身边的资源,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工具书,如各种字典。叶圣陶就说过:“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典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却由于懒惰、怕费事而往往弃之不用。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都配备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并且要求学生使用,以解除自主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培养良好习惯教好初中语文 第7篇

那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形成语文能力呢?我在今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抓好以下五方面:

一、培养学生勤读善积的习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勤奋读书, 善于积累等习惯。加强课内课外阅读指导, 落实省减负增效的精神, 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或放任自流中解放出来, 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要着力解决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更新观念, 优化教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外的阅读写作活动, 养成勤于阅读, 不断积累的习惯, 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等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 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 要“初步掌握精度、略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中语文教师要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当然, 好记性莫不如烂笔头, 在读的同时还要做读书笔记, 如优点语句, 精彩描写的摘抄, 阅读提纲, 读书心得等, 这都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每天阅读佳作、做笔记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自主学习就是课前做好预习, 养成运用工具书查检生字新词的习惯, 课后及时巩固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探究的习惯等。因为课前预习是一条常规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 及时发现知识上的漏洞和盲区, 准备好听新课必需的知识点, 对相关知识做好前期积累, 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上课听讲, 被动接受, 不习惯预习, 即使有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 往往也只是把课文读一遍就完事, 没有将预习落到实处, 就达不到预习的效果。我要去学生预习要做到“三看二读”。一看训练重点, 明确学习目的;二看预习提示与课文注释, 并且掌握预习提示和注释中的生字词, 明确写作背景, 思想内容, 写作特点, 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三看课后练习, 可以作为初步思考文章的方向;一读即是在前面三看的基础上仔仔细细地读课文, 同时在生词、难词上做记号, 然后再次查阅工具书, 扫除字词障碍;二读是边读边思考, 在课本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圈、点、批、划。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在学生课前预习时要求他们发现问题, 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有些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讲授的现成的结论, 忽视推出结论的过程, 对寻求结论由来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如对词句的理解, 段落的划分, 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中心思想的归纳等等, 只希望老师作出结论, 然后抄结论, 机械背诵。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本人去思考。”显然, 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思维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过程, 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才能深刻理解, 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 也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的全过程中, 要自始至终地启发学生爱思、会思、多思, 深思。

四、培养初中生训练口语交际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 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在新时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人们需要通过谈论、质疑, 彼此间加强理解、沟通和交流, 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 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能力。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在具体语境中练好基本功。“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正确流利”是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落实新课程要求, 多开展一些互动和交流, 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语气语调等。⒉把课上活, 加强交流。学生在课堂等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 但当他们步入社会以后, 更多的将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初中生这种适应能力, 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课上活, 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和搭建平台: (1) 、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机智诱导下, 捉住机会, 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 积极练口。 (2) 、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再跳出课文,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让学生说起来, 争起来, 辩起来。做到这些, 语文课才能活起来。 (3) 、教师要及时发现在说、争辩活动中, 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 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 激励争辩双方, 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许多学生一写文章往往是一蹴而就, 可是质量常常不高, 甚至出现不该错的错误, 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实现拟定草稿和认真修改。叶圣陶先生说:“动笔之前需要想定个简要提纲, 写在纸上也好, 记在头脑里也好, 这是一种好习惯, 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 马上自己审核, 自己修订, 这也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写的文章念一遍, 看它是不是念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顺耳, 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章, 也是一种好习惯。”《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养成卷面整洁、注意行文格式的习惯”。初中学生也可以要求同学互相修改, 这对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

当然, 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远不止这些, 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些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它对于其他习惯如听说习惯等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语文老师任重道远。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视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8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开展语文活动更是五彩缤纷, 如课本剧的表演, 朗诵比赛, 成语接龙, 妙对欣赏, 班与班之间为了一争高低, 下来都精心准备, 活动中你争我抢, 唯恐落后, 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兴趣还来自成就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 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语文成果, 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

二、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自主学习结合语文就是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与置疑的习惯, 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 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 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 准备好听新课必需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而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是每个学生必备的习惯, 是自学的第一步。有了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 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 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 语文成绩进步大。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 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 及时复习, 是学困生查漏补缺的良方, 找到自己的问题, 及时解疑, 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

三、做生活的有心人, 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

知识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 思考整理, 写成周记、日记,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日积月累, 写作的素材就多了, 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 源于生活这股活水, 学生随心所欲, 多写真情实感, 入情入理, 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现象的出现。

四、培养学生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的主体性行为习惯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第9篇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听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吸引他们认真听讲。其次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习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上课除了认真听以外,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都很懒惰,不愿意动脑筋思考,他们习惯于接受老师讲述的现成的结论,认为老师讲我们听,要考试了就去背,没讲到的问题即使不懂也不想、不问。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下降,根本不会将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一遇上老师没讲过的问题,他就不知该怎么办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遇事都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培养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养成广泛正确的阅读习惯

学好语文一定要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重点课文,要精读;精华部分,反复读;从布局谋篇,写作手法,语言运用等各个方面学习别人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内化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古人说“开卷有益”,翻开一本书,就等于打开了一扇大门,课外阅读是扩大知识范围,接受多种信息的重要渠道。那些优美的散文、诗歌、报刊杂志等,能够使学生开拓视野,接受各种信息。从理论上讲“开卷”是“有益”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应区分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选择若干本有代表性的作品去读,特别是我国的几大名著,更应反复阅读,从书籍中吸取无穷的智慧。而那些打打杀杀的,暴力的,淫秽的书籍和报刊,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绝不能读。养成正确的广泛阅读的习惯,语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三、培养学生上课时积极自主地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多启发、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使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合作式地对问题进行探究,以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应起到引导的作用,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养成乐于表达的好习惯

新“课标”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因此,学生应大胆发言,大胆说出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自我介绍、演讲比赛、讲故事、评故事、辩论等语文竞赛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不太自然,有的同学甚至不敢上台,上了台也是羞羞答答,吞吞吐吐,这时老师要做的就是适时的鼓励,通过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亲切的眼神,给学生信心和力量。经过这样的长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从扭扭捏捏到敢于大胆上台发言、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表现自我。

五、要培养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是一项基本功,应当经常练习,最好能将平时的笔记和其他作业都当作书法练习来严格要求。1.要了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及其方块字的特点;2.要掌握写字的规律。3.还要学生准备一本钢笔楷书字帖,并坚持每天抽出30分钟的时间练习写字。这样,长期坚持练习,学生的字一定可以达到清楚、匀称、整洁的要求。

六、要培养学生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任何技能都需要反复练习,写作也一样,必须让学生勤动笔。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书面语言训练、经常检查、经常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水滴石穿”、“熟能生巧”,也就是说,写作是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的。所以平时我除了给学生布置大作文以外,还让他们写随笔,这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写作的天地,让他们自己选材,自己命题,文体和字数也不作限制,让他们自由发挥,写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人或事。散文、诗歌、杂感,随心所欲,尽兴而写。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第10篇

一、以生为本, 关注学生群体

苏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因而, 大量外来民工举家迁入大城市, 逐渐融入。他们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成为城市政府、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据统计, 我校上一届共有185名学生, 外来民工子弟占87%, 其中非独生子女数量占46.5% (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 。我们在新生入学初就有针对性地关注生源特点, 对他们进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内容的问卷调查:其中只有17%的学生对学习现状满意 (占9.2%) , 54人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是不满意的 (占29.2%) , 另外那些对学习现状避而不答的学生可能多是不满意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民工 子女 本 身 的 自 卑 心 理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比较意识, 心智发展趋于成熟, 对自身的审视能力比较强。在大城市的经济生活与自己生活学习状况的对照中会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意, 远不能像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越的条件, 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因而在学习上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2.教育部门 重 视 程度 不 够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相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 但是很多教育部门并没有较好地考虑和处理好民工子女的学业问题, 更多地关注城市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如一些大城市的优质学校都设立门槛, 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

另外,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方面也存在问题。很多城市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生活环境安逸, 对农民工子女存在歧视心理, 导致民工子女无法和他人共同交流, 可能产生自闭心理有些民工子女可能因承受过多的心理压力, 出现心智发展缺陷等问题。

可见, 经济生活的落差, 地域教育的不均衡等诸多原因都使得外来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低下, 对学习现状不是很满意。

二、营造氛围, 培养良好习惯

正视问题, 研究与落实解决办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针对我校学生群体的特点, 通过情感激发、心理疏导和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式, 逐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1.营造书香课堂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书香教学。积极构建书香型学习课堂, 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让学生沉浸在书香氛围中, 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冰心诗三首》、《泰戈尔诗三首》的学习中, 我们让学生自主阅读, 感受语言、情感和艺术性表达的效果。让学生感受两位作者的诗一般以抒情为主,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 抒发自身情感, 整首诗的表达寓意丰富, 含义深刻, 要求学生不仅了解字面意思, 还对诗的深层内涵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获得学法, 养成阅读诗歌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 采用分组学习模式, 每组选择一个朗诵对象, 让民工子女积极参与, 提升自信心。小组成员分别进行个别朗诵,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诵, 同时关注经典诗文的深层意义, 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动分析文章内部结构和本身蕴含的深层含义。

另外,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基础比较弱的现状,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低起点。从朗读与分析教起, 让他们不断夯实语言基础。这些学生是比较勤奋和能吃苦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同学关系, 让他们在书香学习氛围中动起来。如学习《鼎湖山听泉》、《享受生活》等文章时 , 可多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阅读体会, 在与本地学生的交流中, 获得阅读的精神优越感, 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创建书香型校园环境

为了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必须在全校开展书香教学, 扩大学习范围, 保证全校学生和广大民工子女整体参与, 引起全校师生对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视。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有针对性地构建阅览室。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 结合学生的兴趣要求, 有针对性地添置书籍,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构建书香型校园环境,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 投入到语文阅读中。

如在七年级下学过 (动物世界) 《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课文后,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对自身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走进阅览室, 进一步地阅读和探究。

另外, 为促进学生课内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注重课内外阅读方法的创新, 如在阅读过程中对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标注, 课后及时查阅相关资料, 整理、分析、寻找最佳答案。

如此 , 在大环境 影响下 , 提高学生 学习语文 的积极性 , 让学生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提升自身语文综合水平。

3.构建书香型活动平台

将书香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需要积极构建交流平台。交流平台的设计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模式、民工子女的当前学习能力及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让学生对书香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和语文学习习惯引起足够重视, 通过交流平台, 结合自身学习能力, 完善学习体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学完八年级上册 (爱国情怀)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等课文, 开展爱国教育演讲比赛, 让学生自主整理爱国材料,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演讲比赛, 注意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及爱国情绪的表达。

吴中区很关注阅读, 针对学生应阅读的名著, 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童年》、《爱的教育》、《西游记》等引导组织学生深入阅读, 并通过讲故事与写作训练方式加以强化,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获得。

如此, 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整理课外延伸知识, 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整理归纳, 完善自身的学习体系, 提升学生自身语文表达水平, 让学生了解更多文化知识, 提高自身语文综合能力与水平, 从而推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有效反思, 习惯改变状况

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和提高能力与素养通过构建书香教学学习模式, 我校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2011年入学测试区14名, 2013年中考区第7名。这一成绩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 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约束能力, 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 也能有效学习语文。

另外, 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我们在推进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中, 还要重视时文阅读, 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接轨, 不断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与思想的滋养。

总之, 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 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实现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此, 沐浴在书香氛围中的学生一定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能力, 在个性发展中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张玉红.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浅谈初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成绩的提高[J].内蒙古教育, 2012 (12) .

[2]成颖.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课外语文, 2012 (10) .

[3]卢静.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和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3 (11) .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第11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涉及多方面的学科,从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出发,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很大的好处。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语文教学效果停步不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使人们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为了能够改善这一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教学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受我国教育大背景的影响,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功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认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既缓慢又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因而教师对学生的习惯培养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極性,使学生置身在课堂氛围不活跃的环境下,难以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师的教学进度变慢,从而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没有多余时间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第三,学生认识层面上出现偏差,过于注重自己所得的成绩,对于教师所要求的培养书写习惯、使用正确的文具工具等方面,都没有给予重视,从而使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能有效完成。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好处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领域以及提升综合素养的关键时期,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一旦习惯养成也难以改掉,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仅是对语文学科,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三,改变学生以往存在的不良习惯,端正学生自身的行为,对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努力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自主学习方式是当前在我国各中小学教学中所认可的。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1.初中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能持之以恒

在上课之前,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做好预习,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会自己主动地去研究其中的规律、性质。因为课前预习环节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前预习可以从学生的思想上由“老师要我去听课”变为“我要去听课”。在学生的课前预习没有形成一定的基础之前,老师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引领学生怎样去预习,例如,在预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老师要帮助学生制订预习目标,要弄明白作者的生平简介,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时代背景,将文中的生字通过查字典等方式去认识,再深入一些的问题是通过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通过自己的学习,学生对这部分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然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2.老师要培养学生阅读时做随堂笔录的好习惯

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可以从阅读方面入手,由于语文的教学离不开阅读,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发现自己喜欢的诗词语句或根据文章内容产生自己的体会。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时随时写批注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遇到一些优美或者很有深意的语言时一定要做好批注,将自己对文中内容的体会牢牢地记下来,通过不断地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生也会掌握各种语言应用技巧,有利于自己写作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

3.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

交流也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多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所不了解的地方,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沟通、表词达意的准确度,通过倾听别人的体会和意见,可以起到互相补充,共同进步的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要给出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有了疑问通过相互交流可以起到释疑的效果,根据自己的思路框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研究,是否自己的想法还存在不足之处,这样更有助于我们个人想法的完整性。学生通过对文章中心内容进行辩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内容,通过对交流内容的梳理,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把学生学习需要放在第一位,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凯林.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3(5).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第12篇

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1、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

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阅读中外的名著20本,阅读千字文200篇。

2、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总之,初中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作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

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1、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2、把课上活,促进交谈

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初中生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需把课上活,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

(1)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机智诱导下,捉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积极练口。

(2)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钻进去,跳进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起来,争起来,辩起来。做到这些,语文课才能活起来。

(3)教师要及时发现说、争辩活动中,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激励争辩双方,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3、样板效应,熏陶感染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认定样板,找到差距,学生自然在效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上一篇:针对性研究下一篇:公司财会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