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导读范文

2024-07-09

网络阅读导读范文(精选11篇)

网络阅读导读 第1篇

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现象分析和思考

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 图书阅读率下降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了人们对于阅读问题的重视。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 大学生阅读现状发生了哪些变化?据有关阅读调查显示, 大学生图书阅读率正在持续下降, 读书时间越来越少, 与图书阅读率下降形成明显反差的是, 网络阅读却持续增长, 相当多的大学生读者热衷于网上阅读, 这就是网络阅读率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网络阅读我们应持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 如今在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的阅读正在成为习惯和时尚。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为大学生广泛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阅读已从单一的纸质读物逐渐向电子读物等多媒体方向发展, 阅读方式越来越网络化。各种网络和数字信息也逐渐随传统馆藏进入图书馆, 由于其检索便捷、保存方便、图文并茂、可供多人同时阅读和使用, 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和渠道, 激发了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了阅读的积极性, 拓宽了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大学生兴趣广泛, 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使传统阅读的概念发生了改变, 纸质图书阅读方式受到严峻挑战, 上网阅读已上升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按理说, 大学生课外阅读是学生们自己的事, 但目前有些学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倾向, 传统阅读被网络阅读取代, 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也受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各种社会潮流的影响, 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计划和不加选择的阅读, 阅读效率低下, 阅读中存在盲目浏览和猎奇等心理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目光转向了消遣阅读, 甚至是沉迷于网络或网络游戏。这样将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网络阅读也可能会造成大学生阅读的兴趣泛化或情感缺失, 甚至导致大学生阅读注意力、思维力、鉴赏力等能力的弱化和退化。对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关注大学生课外阅读这个问题, 希望通过图书馆导读形式给大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2 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方式对比分析

首先, 阅读本身是人类文化传承、知识获取、文化休闲、精神消遣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对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样, 阅读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必要手段。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也反映出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观念的理解与认识。阅读过程中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网络阅读的兴起和盛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纸质阅读正在被新兴网络阅读所取代, 阅读思考渐渐变成点击浏览。但是, 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各有优势, 是不能相互替代的。阅读有深浅之分, 纸质阅读是线性的, 连续的,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深入的研读,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网络阅读侧重于读图和形象思维, 它具有快餐式、随意性、跳跃性等特征, 属于浅阅读。在网络上, 我们习惯于便利的超链接, 却打断了我们细致深入、缜密严禁的思考, 思维趋于表面化、平面化, 如果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 纵容了思想的懒惰, 弱化了思维能力。但是网络阅读的存在的有其合理性, 可以快速获得大量信息, 扩大知识面, 与传统阅读相比, 网络阅读也有其优势所在, 比如阅读方便快捷、互动性强、阅读内容更广泛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当今时代已经是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视觉和文字相比, 可以直接提供情境, 比文字的表现力直观。即使文字表述得再详尽, 也没有视觉的东西直接。但是缺乏纵深思考。如果仅仅停留在浅阅读, 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文字表达更有深度, 给人更广阔的思考想象空间, 这要看你怎样界定阅读。

信息数字化是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看, 网络阅读也是一种文化进步的标志, 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尽管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但毕竟利大于弊。我们不能因为纸质图书阅读率的下降, 而对网络阅读率持消极甚至持否定的态度。相反, 基于它的先进性, 我们应该主动欢迎它的到来, 肯定它的存在, 强化它的发展。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网络阅读就“OK”了。相反, 在强化它的发展中就包含着对网络阅读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改进。网络阅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流了传统图书的阅读时间, 也就是说一部分学生从阅读图书转而阅读网上, 其阅读的载体发生了转移, 其阅读的时间发生了变化, 其阅读的内容随之发生了严重缺失, 这正是我们所担忧的。有人讲传统阅读有利于抽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深度思维, 而网上阅读则侧重于形象思维、感性思维、随机思维和浅层思维。图书阅读更易于担负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任务, 而网络阅读更多的则游弋在新闻知晓、娱乐聊天等浅层阅读的层面。如何在坚持不懈地、不遗余力地扩大图书阅读, 促使网络阅读向更健康的方面发展。作为读者个人, 也要看清楚目前网上阅读的利弊之后, 更清醒地趋利去弊, 选择合理有效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

3 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了解和掌握高校读者的信息需求, 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信息服务, 帮助和指导读者利用数字化馆藏和网上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不但要保持传统服务, 还要实现由传统服务向网络服务的转变。

3.1 在学校不断加大投入,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读书活动, 比如举行网上知识讲座、书刊导读、读书辅导、网上沙龙、网上社团、读书节等活动营造阅读氛围。

3.2 按照读者需求调整资源建设, 掌握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倾向, 调整馆藏资源建设规划, 在提高纸质资源建设的数量与质量的同时, 适量增加电子资源建设, 满足大学生的网络阅读需求, 对大学生借阅量比较大的各类图书适当增加采购量, 以解决供需矛盾。

3.3 指导大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防止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图书馆应加强指导, 参与读者的阅读实践,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实现读者阅读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有机结合。高等学校图书馆要通过各种途径,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阅读引导教育, 实施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的指导并重的方法, 对大学生阅读指导要做到旗帜鲜明, 主题突出的指导大学生阅读。使大学生在浩瀚的信息世界里, 学会鉴别文献信息的优劣和价值, 挑选最佳的阅读对象, 在阅读实践中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阅读心理,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努力提高阅读效果, 培养阅读能力, 达到最佳的阅读境界。

不可否认, 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也影响着在校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心态大都比较浮躁, 迷恋网络快餐文化, 疏于阅读思考。大多数学生完全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反倒过早地轻视甚至厌恶阅读。学校作为教育主导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学校图书馆要加大导读力度, 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结构和方式,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引导大学生正确阅读, 合理使用网络。读书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 获取丰富知识, 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 培养学生思考研究的能力。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营养品”。对于学生来说, 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选择性。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图书馆要加强信息管理, 向大学生推荐一些健康读书网站, 指导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 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明确上网目的, 避免走马观花、随波逐流, 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纸质书刊的阅读指导, 定期推出新书和好书, 组织交流阅读体会, 引导大学生多来图书馆查阅信息资料, 鼓励大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阅读, 让大学生建立一种积极和健康的阅读方式, 实现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和习惯, 共享阅读乐趣。因此, 图书馆阅读指导的目的在于辅导大学生学会如何阅读,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媒体的广泛运用, 纸质文献的阅读率逐渐下降,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阅读行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对在校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 了解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加强导读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阅读,导读

参考文献

[1]熊俊超.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导读[J].图书馆论坛, 2003 (3) .

[2]吕俊生, 杨金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2 (2) .

课外阅读导读教学设计 第2篇

一、封面引导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可以让我们学会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总之,书的作用太多了,我们一生都离不开书。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阅读交流的一本课外书是《小学生时代》,让我们来一起探索、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的封面,仔细看看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发言)

这样的一本好书,那我们赶紧去读一读吧!

二、目录引导

打开书本翻到目录,看看整本书主要介绍了哪几大块内容?在这六大版块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学生发言)

老师可是最喜欢原创这一个版块,因为里面有一篇文章把老师给吸引住了,你们愿意随老师一同去读一读吗?那就翻到第50页。

三、重点引导一篇文章的阅读方面,并以点带面,运用阅读方法

1、齐读题目

2、读了题目,你会想什么呢?(题目为什么是《那一条线》/那一条线指什么)——“能根据题目提出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板书: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那就请你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一次文章,看能否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3、小结:你觉得这篇文章值得继续读吗?那就请你再仔细的读一读(可以很自由的读,读出声音)

4、读的时候注意:(小黑板出示)A、通过阅读,我有疑问的是

B、通过多次阅读,我还有疑问的是

C、老师有个疑问:等我张大一点„„耐心的教我认字数数„„是不是放错了地方。如果说是在家里认字数数是否更加恰当,那为什么这里只用逗号表示停顿。如果说是在河边习字,是否该强调一下用了什么树支在哪里写的

(小结得出:尽信书,不如无书;有时应该保持一种清醒和谨慎的态度)D、读了一遍,我还想再多读几遍的句子是 5、交流

(1)我们先来交流第2个问题:通过多次阅读,我还有疑问的是

指名学生提问教师引:碰到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时你有给它标上“?”的符号吗?刚读课文一次时,碰到问题你是怎么办的?

A、首先要自己反复阅读思考B、查阅资料C、求助同学D、求助老师

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我们应该知道:一切发展和进步都缘于思考,而思考总得有个目的,问题是什么得先想清楚。会提问,才懂得思考,所以要重视提出问题——板书。

(2)问题解决了,让我们来看看你想多读几遍的句子是哪些?

(学生一一找到句子,并读一读)

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一划,作个记号。(教师适时进行阅读方法的小结:作记号)大家一起读一次。谁想再读读。

读着读着,我似乎读懂了(小结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自由读一读。读着这一句,我似乎看到了,也想到了(小结方法:多读、多联想)

小结: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在阅读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时,应注意(小黑板出示:看题目提问题、看文章提问题、作记号;请教、边读边思考、多读多联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想想还有哪些?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等会儿一起来交流一下阅读方法和阅读感受。

四、阅读方法和阅读感受的交流(教师可作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建议)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浏览了这本书,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学生讲)对,只要有收获,哪怕是一点点,也算没有白费时间。所以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书籍,最好问问自己到底有什么收获。

名著阅读导读示例(上) 第3篇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主要内容

《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主人公简·爱的人生追求由两个基本“旋律”构成:首先,她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另一方面她又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旅行”“求索”是贯穿小说的比喻。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

三、人物分析

简·爱——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著、聪慧过人的女孩,拥有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正如书中所说:她有清澈的眼睛,伶俐的口齿,热情如火的灵魂,温柔又稳重、柔情又坚定的宁折不弯的性情。具体体现:

1. 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简·爱的童年生活是她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2.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背诵这句话)

3. 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在慈善学校的悲惨体验,表现了简·爱的坚强和惊人的意志力。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她经常挨饿受冻,挨打罚站。学校里传染病夺取了好多孤儿的生命,简·爱却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待了10年。

罗切斯特——坚毅、执著、风趣、富于情感、敢于追求、忠于爱情。一个完美的、冷面的、不幸的、善爱的、成熟的贵族绅士。简·爱的出现,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眼清泉灌溉了他几近枯萎的心灵。虽然简·爱身材瘦小并无动人姿色,又没有丰厚的嫁妆,更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但在他心目中,简·爱是个精灵。这个天使“善良、可爱”。罗切斯特先生不因地位悬殊放弃爱情,毫不犹豫地爱上了做家庭教师的简·爱,也显示了他的平等、宽容、仁爱;那个由简·爱执教的女孩并非他的女儿,而只是一个舞女硬塞给他的“礼物”,他却以爱心抚育,体现了他的仁爱。

海伦——简·爱在学校的朋友,得肺病去世。

圣约翰——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后遇到的牧师,给了简·爱无私的帮助,后成为简·爱的表兄。

舅妈——是一个冷漠没有亲情的人。因为简·爱的不漂亮和对束缚的反抗,她离开了舅妈的家,而在舅妈临死时,简·爱不计前嫌前去探望,使舅妈深受感动。

四、主题思想

小说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书中弱小的简·爱不仅具有坚强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而且还拥有足够的才智和对自由平等爱情的追求。

五、阅读感受

小说通过对一位“灰姑娘式”人物奋斗历程的感人刻画,唤醒了女性的尊严意识,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一个不漂亮的穷姑娘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了自己的尊严克制着对心爱男子的爱情。这个姑娘具备女性的柔情,又有丰富的女性的心机与理智,使读者在追踪她的命运的同时,又对她充满了敬佩。《简·爱》使全世界千千万万个女性从女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追求平等与自立的精神资源。

六、相关练习

1.《简·爱》是?摇 ?摇女作家?摇 ?摇的代表作。

2.《简·爱》一书中?摇 ?摇和?摇 ?摇曾要与简·爱结婚。

3. 简·爱在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是?摇 ?摇。

4. 简·爱在学校最喜欢的老师是?摇 ?摇。

5. 简·爱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方式是?摇 ?摇,工作是做?摇 ?摇。

6. 简·爱的两个基本动机是什么?

7. 读完《简·爱》这本书,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 英国?摇?摇夏洛蒂·勃朗特 2. 罗切斯特 圣约翰 3. 海伦 4. 潭波尔小姐

5. 登广告?摇?摇家庭教师?摇?摇6. 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7. 一个小人物,依靠自己的正直品质和聪明才智,还有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终冲破重重险阻,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当然,无论解答哪类名著阅读题,都是建立在深度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关键是平时要多下工夫,注重日积月累,并做好读书笔记,不能为应试而读名著,那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的阅读,往往会掩盖作品的美质,我们应以审美者的眼光去欣赏,去咀嚼。

阅读教学中三个层面的导读 第4篇

第一个层面即从“文章”的角度解读。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 自然要遵循识字、解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技法, 附带地要进行语法、修辞、章法技巧等方面的分析理解和欣赏。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借鉴, 从而迁移到作文教学, 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第二个层面即从“文学”的角度解读。文学即人学, 亦不乏艺术性, 所以“文学教育”较“文章教育”要高一个层次, 读者常常带着赏识的心态与眼光去阅读、欣赏文章。从大量的阅读中感悟语言的表达艺术和艺术的语言表达效果。从这个层面讲,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都侧重于文学艺术的受教育, 应摆脱“文章”层面字词句篇知识的繁杂感和零碎感。我们应想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阅读心理规律, 不主张被教师“讲解”得支离破碎, “是美女千万不要当标本来解剖”, 文学艺术的美只能用“美的眼睛”去发现, 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应成为此层面文章解读的主旨。古人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经验之谈, 有句教育名言说“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试想教师能讲清诸多的“哈姆雷特”吗?也许所讲的只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个”, 真不敢多讲, 讲则“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正如我在教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一文时, 文章结尾写到:“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的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 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 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文章这个结尾很富有文学性, 若仅从“文章”的角度理解是难以深化含义的。但从“文学”的角度理解, 天地就宽广多了。我给学生提了一个思考题:“你觉得这个故事结局好吗?你还能另外设计一种‘理想化’的结局吗?”课前我想出了四种方案, 课堂上学生居然设计出了七种不同方案, 令人出乎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现摘录如下:1.猎人们被感动而主动撤走。2.头羊跳下悬崖时被意外地挂在了半崖的树枝上。3.头羊跳下去时正好落在了一条渔船上被救。4.镰刀头羊因一种信念和兴奋居然跳过了6米宽的山涧。5.斑羚的精神感动了上苍, 那道彩虹瞬间变做“实桥”让头羊安然跨过山涧。6.镰刀头羊一声长咩, 唤来了许多飞禽朋友搭起了一座“虹桥”, 让头羊渡过山涧。7.镰刀头羊因成功指挥了斑羚的集体飞渡, 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坦然跃入山涧, 成就了生命的“灿烂”……艺术的想象天空真广阔呵!给予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飞翔的蓝天。

第三个层面即文化的层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层面的解读, 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操, 落实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文化的价值就是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思想的熏陶, 精神的塑造。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具有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美德。让学生从小养成自觉解读本民族文化的心态, 从中受到教育, 这点非常重要, “没有文化归宿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就以前文所举《斑羚飞渡》来说, 从文化角度分析解读, 使学生既能准确领悟中华民族“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无私奉献, 舍己为人”的精神实质, 更能从动物身上发现人类所缺少的许多优秀品德, 从而对当今人类社会随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衍生的“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等丑恶现象的唾弃。

当代作家刘亮程说:“好的文学都是多义的, 是向着所在事物的无限意义敞开着的”。如果说前两个层面侧重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的话, 那么, 第三个“文化层面”则更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当然这三个层面的落实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 亦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乐章的三重奏。对一篇例文只有融会贯通地解读, 才是正确的做法, 否则语文教学就无法实现它自身所具有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导读激发兴趣 扣开阅读之门 第5篇

一、设计巧妙导语

导语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因此精心设计好一个“开场白”,因势利导,那么上课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教师在开场白的设计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和文本关联的一段音乐,有的是书中的一幅插图,有的是一个问题……这些精彩纷呈的“开场白”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很快就进入课堂角色。

二、创设生动情境

美国学者布莱森说过,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学生发表演说。我想说的是,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同此理,它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在《城南旧事》导读课伊始,我课件出示骆驼队黑白图片并配上悠长深远的驼铃声,学生初步感受了老北京城南的气息,在一段声情并茂的话语之后,播放李叔同的《送别》,缓慢略带伤感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名著的意境中,为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后来的人物画廊环节,我播放了英子学骆驼咀嚼和英子在医院里探望处在弥留之际的爸爸的两段视频,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把阅读和观看影视作品交叉进行,对比二者的异同,体会阅读更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震撼心灵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诵读,精彩的视频,就是阅读的享受。

三、制造故事悬念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就是爸爸、妈妈、教师讲故事。他们常常都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在《小猪唏哩呼噜》导读课上老师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有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如唏哩呼噜名字的由来、小猪和蛇,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在讲到小猪在小鹿家因为吃得太多,回家的路上裤带断了,找了一条蛇当腰带时,故事戛然而止。故事讲到高潮时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方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读这本书的目的。

四、允许独特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我们怎样面对孩子的阅读体验?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因为阅读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严重影响孩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的,我们一定得谨慎。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在《城南旧事》导读课上,我出示了小英子和妞儿第二次见面时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读文字了解妞儿,大多数学生给出了“胆小”“听话”之类的答案,有一个同学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你说错了。”这样的话语很可能浇灭他的热情,而“你的答案真是与众不同,妞儿真的是这样的孩子吗?读完《惠安馆》你就会了解一个真实的妞儿。”不但不会打击他,反而会激起其阅读的兴趣。

五、问题富于启发

在导读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要学生必须通过认真读书才能够找到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很富于启发性,这必然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急于在书中找到答案,于是便会主动,认真读书,以解答提出的问题。在《轮子上的麦小麦》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学生提出:麦小麦是谁?他为什么在轮子上?等问题,这样,紧扣书本,提出了富有思考价值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读书兴趣,促使学生想走进文本一探究竟的欲望。

六、丰富评价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在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对于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孩子,教师不要吝啬“你真棒!”“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除了这些丰富的评价语,一些物质奖励,如一支笔,一本本子、一个可爱的小书签等,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它们代表了教师对爱好读书的孩子们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一种良性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

网络时代少儿导读的思考 第6篇

1 网络对少儿阅读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1)网络阅读拥有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所能承载的文字量是纸张无法比拟的,不计其数的网站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网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2)网络阅读有声有色、趣味性强。书刊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知识, 广播以声音传递信息, 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 而网络则兼容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 这种多媒体相结合的网络阅读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字有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 在阅读中手到、眼到、耳到、心到, 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3)网络阅读可以提供互动式交流。读者可以直接参与到网络环境中,自助式进行阅读,这充分体现了读者的能动性。读者也可通过QQ、读者在线等与作者或其他读者直接、及时对话交流。

(4)网络阅读无时空限制。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得阅读突破了时空限制,读者足不出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更为便捷、省时。

1.2 消极影响

(1)网络上充斥着大量重复、无用的垃圾信息。网络的丰富资源, 往往使少儿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他们无法筛选, 以至于束手无措。少儿的年龄特征表明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很弱, 提供大量的信息给他们, 往往令他们无法选择, 从而适得其反。

比如, 同样一个“节能, 我能”的词条, “百度”就找到相关结果约2, 590, 000个;用GOOGLE搜索时, 找到相关结果约1, 580, 000条;……如此大量、重复的资料, 试问, 我们作为成年人, 能从中进行明确的筛选吗?那又如何让未经世事的少年儿童从中去取舍呢?

(2)漫画玄幻寻开心,“浅阅读”俘虏网络时代的孩子。网络文学自由开放的写作方式,特有有口语化、网络化的语言,离奇古怪、搞笑幽默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少儿追新逐异的猎奇心理。孩子的阅读选择,让家长很头疼却也很无奈。因为爱看《阿衰》系列漫画书,正上六年级的小宝常被家长训斥“没品位”。可他还是会偷偷上网或用零花钱一本接一本地买回来看。因为时下学校里最流行的就是这套漫画。小宝的母亲张女士说:“那本漫画书里讲的都是一些糗事、糗段子,粗俗不堪,主人公阿衰整天喜欢放屁、爱吃臭豆腐,这种漫画书充斥市场,给孩子们能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小宝告诉记者:“学校里最流行漫画书,我们最爱讨论的课外话题也是那些校园漫画。如果下课大家在一起聊天时,哪个同学不懂漫画里的情节和笑话,那肯定会被人嘲笑一番,说他老土、落伍,是非主流。”

(3)网络阅读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少儿读者的注意力。注意, 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 是有明确对象内容且比较清晰、比较紧张的心理活动。除了睡眠以外, 只要是在清醒状态下, 人的注意活动总是经常地进行着的。注意根据是否需要主观意志的控制和调节, 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青少年的注意存在两大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 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就引起注意的动因而论, 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青少年的注意。因此, 网络阅读时的图片、声音、影像、背景等多媒体信息总是会时不时地分散着他们的注意, 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网络迷航”, 使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力减少很多, 浪费了阅读时间, 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网络阅读效果。

2 少儿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导读工作

2.1 建设有特色的网站和正确的网络导航

如佛山少儿图书馆的“采灵蜂”网站 (www.beehome.com.cn) , 虽没有上海“少儿信息港”那样的规模,但办得很有特色。从进入首页之始便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童趣:通过玩小蜜蜂采花蜜的flash游戏来打发等待读入页面的枯燥时间。而且其主题鲜明,整个网站的设计,包括美术设计和内容设计,都体现了蜜蜂采花蜜 (象征着小朋友渴望从网站中获取丰富的知识) 的主题。五个主要板块的名字都用到了蜜蜂,如:蜂蜂情报站、爱心育蜂园、蜂花雪月、先蜂演练营、蜂眼看世界。另外还设有少儿专用的“哈哈论坛”。其每个板块的主题也很鲜明,但又贯穿一致。如“蜂花雪月”主要是给小朋友提供一个表述自己的空间,其中“我说我话”栏目就以小朋友的日记为内容。

由此可见,网站的灵魂还在于内容,无论规模大小,关键是内容要有特色,要能吸引访问者,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韵味。

2.2 建立少儿阅读档案,为阅读指导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少儿阅读档案,是经过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建立起来的少儿读者在图书馆阅读图书资料情况的记录。

建立少儿阅读档案的过程,是了解少儿读者和熟悉少儿阅读规律的过程,是进行少儿导读的重要前提工作。其中记录的阅读和咨询内容,可基本反映少儿读者的性格、爱好、倾向、阅读后的收获、成长过程中阅读品味的蜕变。通过获得大量数据:借阅次数、解答咨询次数、资料供应情况、家访校访次数以及成果反映等,为少儿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和实施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提供参考。通过阅读档案,少儿图书馆馆员可以了解小读者的阅读情况,把握其阅读学习的全过程,对其不同时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分析指导。另外可以把阅读成果突出的少儿读者列为重点对象,对他们的课外学习进程通过“档案”积累,并根据各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跟踪服务,及时而准确地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解答疑难问题,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以说,少儿图书馆工作中的“档案制”不只是推广少儿阅读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也是发现人才和加速培养人才的一项有力措施。

2.3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少儿图书馆应经常利用网络优势对少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如:教小读者查询机读目录;网上注册;网上续借和预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工具书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和文献服务的传递服务等。利用少儿图书馆网站开展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网上专题搜索、网上答题等活动,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才能、吸引和鼓励少儿的参与热情。通过QQ在线、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等网络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为读者创造一个答疑解惑的网络空间,以增强读者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满足读者合理的信息需要,形成合作式、交互式、协作式和探究式的网络学习氛围。通过“馆藏链接”、“书评链接”等多媒体导读系统,利于读者浏览参考,引导读者健康科学地进行网络阅读,进而培养少儿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2.4 提倡“亲子阅读”,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亲子共读”是一件温馨又愉快的事,情绪上是一种享受,不仅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通过共读、讨论书中内容的过程,让彼此情感更加亲密。

父母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否有意为孩子进行阅读准备是造成孩子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有意识地对那些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网络阅读热点进行推荐, 如玄幻类网络小说风靡, 家长就可以少儿图书馆的“网络书评”向少儿介绍和推荐科普方面的书籍, 引导他们探究玄幻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 并区分哪些现象有科学道理, 哪些现象只是文学创作虚构出来的。通过阅读、探讨,无形中增进亲子感情,增强孩子的语言能力,促进经验传承交流。

轻松化、兴趣化、情绪化成为少儿的阅读追求。根据这个心理, 家长可以引导读者阅读名著的漫画版, 积极参加少儿图书馆举办一些活动, 例如类似“名著有奖知识问答”、“名著兴趣阅读小组”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兴趣, 让更多读者关注名著,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陶冶他们的性情, 启迪他们的心灵。

鼓励少儿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 积极参与少儿图书馆举办有关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 让少儿可以深层次地思索这个主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培养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网络阅读导读 第7篇

一、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读”趣

有诗意的语文,其前提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此时,“读”是重要的拐杖,是一种关键的学习方式,它与教师的“讲”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教师需要创设情境,采取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

1.故事导“读”。很多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时,可以先讲故事,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产生一定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去读。例如,《出师表》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先讲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或者先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充分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兴趣,从而顺势用一句“诸葛亮不仅非常聪明,而且还很忠心”导入新课。这样,学生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被激发出来。

2.佳句导“读”。思想才是灵魂,语言只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它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它所隐含的思想与情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正确表达。因而,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品析语言,从而领悟其中的美感。例如,《故乡》这篇课文,开头有这样一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文字,虽然只是环境描写,但是却产生了一种感染力,营造了一种凄凉、死气沉沉的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品析其中的“悲凉”,想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内在的情感与语言文字有机融合起来。

3.设疑导“读”。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析,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可以根据阅读提示,设置问题:在童年回忆中,作者为什么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呢?笔者问题一抛出,学生就立刻活跃起来,都想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因而个个“读”劲十足。结果在学生的交流、探究中,一致认为,百草园有自由快乐,这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儿童追求快乐、自由的天性,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自由的封建教育的不满。这种自主探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4.用情导“读”。真正的文章,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文章饱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乃至生命。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这种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一种共鸣。例如,《背影》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语言朴实、平淡,然而就在这平淡中饱含着深深的父子之情。从表面上看,这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读的欲望。这里,笔者没有直接导入课文,而是从生活入手,从学生所了解的情感入手,让学生回味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分别的日子,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生通过读发现平淡无奇的文字却饱含着深深的人间大爱。随着读的深入,学生的视线也跟随作者从分别,到火车站,再到背影。父亲吃力爬过栏杆的一幕,父亲蹒跚的样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二、多种方法,教会学生“读”法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文本的独特之处和编者的意图。作为教师,导读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给学生寻找一种与作者、与编者思想共鸣的方法,从而最终让教师的教、学生的读与教材、作者、编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读起来就会更加易懂,能够围绕重点读,读出情感、读出滋味,甚至读出一种“自我”的意境。

1.围绕文章要点“读”。有些课文很长,或者语言很枯燥,这时教师可以围绕课文,找出几个要点,然后把这些要点“串”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教师就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设置几个要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前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读。只要学生明白了这几个要点以后,就会明白课文的思路,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从而真正达到“读与思”的统一。

2.围绕文章重点“读”。每篇文章都有重点,围绕《故乡》这一课,其实只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变”。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去寻找“变”,关注“变”。可以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画出变的词语乃至句子,比如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作者心情的变化等等。然后,再一次引导学生思考这“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学生通过读就会明白,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农村封建经济的日益衰败造成的。

3.围绕文章线索“读”。线索,不仅是作者的思路,更是教师课堂上所要讲解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沿着文中线索读,沿着作者的思路、情感去读,自然而然会与作者的情感相吻合。例如,《藤野先生》这一课的叙事线索是作者的学医经历以及弃医从文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线索去读,不仅能够理解时代的困境,更能从中理解鲁迅所要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围绕文章特点“读”。“特色”是美文为美的精彩所至。因而,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特点、写作方法以及结构。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有效的方法读,根据各自的特点读,再通过这些特点来引导学生思考整篇课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例如,《松鼠》这一课,从文体上来看,这是一篇说明文,从结构上来看,文章是“总—分”关系,从特点来看,这是一只漂亮、驯良、乖巧,令人读中生美的小动物。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从课文中读出松鼠的美丽,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阅读教学中“导读”策略的深思考 第8篇

一、朗读走心:尊重主体,导之以放

1. 体验式“素读”,语感初体验

有的教师认为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于是为了追求速成式的朗读效果,过早地(甚至刚上课)采取范读、听录音等方式,要求学生去模仿读、跟读,这是有悖于朗读规律的。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形成中的个性的发展,无论如何一切都由外部决定,但是个性发展中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外部条件直接培养出来。”小学生的语感是需要培养的,但语感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在初读阶段不宜过早地限制学生独特的自我感受,让固定的情感模式先入为主,形成外加的阅读定势,把学生变为发音机器、学舌鹦鹉,使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此外,这种不尊重阅读主体的教学会滋生学生思维依赖性,导致主体自我意识的消亡,扼杀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阅读整理学》倡导“素读”,所谓“素读”就是先不考虑文章含义,只是朗读表面文字,学生不断重复读书,从头到尾。的确,初读阶段就应当让学生“素读”,自由自在地读,随心所欲地读,教师不必设圈定套,干涉学生阅读的初体验。

2. 个性化创造读,终求所以出

后读阶段,在经历过品、悟、研等精读体验之后,一篇课文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基本定形,那么是不是阅读终止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古人读书讲究“出入法”,始求所以入,终求所以出。入,则见得亲切;出,才读得透脱。读书入乎其内诚然重要,出乎其外则更显境界,更能创生个性化的朗读。清朝桐城派刘大櫆先生在《论文偶记》中讲:“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因学生的年龄、性格、认识基础、情感经历不同,对于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段、同一句话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读法,或语气不同或缓急有别或高低相异。教学应遵循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及认知规律,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要能容忍学生读书的求异心理和个性差异,并在一定范围内使其最大限度地得以张扬。个性是人的灵魂,没有个性,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了个性化的朗读,就不会生成丰富多彩的声效世界。

二、品读入心:情令智生,导之以思

1. 思创作者心绪,导读叙述语言

“情以物牵,辞以情发”是言语行为的自然规律,作者创作总是有感而发。教师要引领深度思考,让学生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创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读好文本叙述语言,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因声求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被冻死了”。两处“死了”如何表达?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说说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同情、可怜、伤心)?再谈谈对那个社会的看法(冷酷无情、黑暗)。这样,拉近了学生与创作者的情感距离,学生品读前一个“死了”时寄予更多的同情、怜悯,语调是低沉的,语气是悲痛欲绝的;后一个“死了”则是由同情升腾为怒火,化悲痛为强烈的控诉。一句话中两个“死了”,却一低一高,一缓一疾,前后对比鲜明,感情发自肺腑,真切炽烈。

2. 思各角色心态,导读人物语言

诵读应“潜心会文”“切己体察”,与文中各角色换位,心态相融,才会真正地“说”出人物语言来,正所谓“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循着上一自然段的悲伤之情,多数有同情心的孩子便用“同情怜悯”的语气去读,对否?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读第2自然段,继而设问:小女孩在大年夜卖了多少火柴?挣了多少钱?(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学生会顿悟当时人们是心灵麻木,没有同情心的,因此应用讽讥取乐、冷漠无情的语气去读。在品读阶段,教师应深入领悟教材,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让他们不光靠眼睛的“生理视线”,还要靠心灵的“心理视线”,沿着“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的路线顺利进入“品读内化”的自由境界。

三、解读有度:发散整合,导之以理

1.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散聚适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追求解读多元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而不顾文本主旨,强行“发散”,步入创造性思维单一化的怪圈,导致散聚失衡,学生则无所适从,甚至步入歧途。比如在《三袋麦子》的教学中,就小猪、小牛和小猴对于土地爷爷分别给予的一袋麦子而采取的不同做法,教师问道:“你最赞同谁的做法?”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自由”发散开去。有的赞同小猪的做法,有的认为小牛节俭、勤劳,有的质疑小猴的做法,认为万一发生意外颗粒无收怎么办……学生萌生出许多独特的见解,这种多元解读无可厚非,教师应予以肯定和赞许,但一定要“放之有度”“导之以理”。最终让学生明确哪种方法最可取,否则就是舍本逐末,拾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我认为语文解读多元化要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充分认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上,期盼的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迸发创新和聚合性思维的有理有据,追求的是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底蕴的积淀。有的课例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应让学生通过研究探索自主发现,寻求解读多元的结果;有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则适合积累沉淀,让学生经教师的点拨,明确方向,接受有意义的定论。一篇作品的诞生总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晶,它的结局、内在深刻含义历来为人肯定,不能只为“创新”而抹杀作者的“匠心”。解读课文时,教者适度地使学生个性思维有所飞扬是大有裨益的,但必须适时调控,依据文势给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扶正方向,使得学生的自主发散思维在教师的理性点拨中融合提升。

2. 思辨性生成的应对,应适时点化

解读课文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时,常因思考的立场、角度不同,产生相似、相对甚至相悖的观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会驱使他们评析、论辩,此时教师应如何有效应对呢?一位教师执教《碧螺春》时,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茶之美的句子。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就“夕阳西下,明月初升”这一情境是否体现茶之美展开论辩。有的认为:“在这美妙的情境下品茶能体现茶之美。”有的则反驳:“外部环境不美,譬如身居闹市能品出茶美来,你能说茶不美吗?”另有人质疑道:“身居闹市,谁有心思品茶?”还有同学站起来说:“品茶者已忘却了周围的喧闹,达到忘我的境界,这不恰恰证实茶有魅力吗?”学生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执教者竟一“赞”了之,不置可否。教师的作用是点燃、激励、唤醒和帮扶,面对阅读中的思辨,不要只是看客,要抓住契机,及时点拨,“化干戈为玉帛”,理顺学生的思绪:这两种观点貌似对立,实则统一,前者主张环境美衬托茶之美,是锦上添花;后者运用反衬手法,使美愈美!

四、研读转化:语用生根,导之以法

1. 引领读中发现,点破表达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师要捕捉典型范例,引领学生在读中发现,必要时点破写作之法,让学生真正循文悟道,领悟表达之法。比如《赶海》一文的开头是“‘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结尾是“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很典型的开头和结尾的范例。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好”,还要知道“好”在哪里。可以把两节同时出示,让学生发现异同点:相同的是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歌词,不同是歌词在语段中的位置一前一后。学生一般较容易发现表达的异同,但往往看不到规律性的东西,此时教师进行“写法点睛”,点破表达的精妙:相同的引用不但能唤起美好的回忆,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且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位置的不同,前者起到“先声夺人,未读其文先闻其声”的作用,后者起到“回味无穷,引发无限遐想”之功效。这种处理甚是高明,先让学生“学贵有疑”、读中发现,然后教师“不愤不启”、相机点破,应该说必要时能不能简明直白地“告诉”也是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

2. 敏于读写结合,习得语用之法

古人把读书比作“销铜”,把作文比作“铸器”,说作文“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虽然言辞有点偏激,但不无道理。模仿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果说读文明法、循文悟道是基础,那么读写结合、仿写运用是习得语言的有效路径。一位教师执教《灰椋鸟》时,引导学生发现“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一句表达的精妙时,点明这不是“一物一比”,而是“同物异比”,立体丰蕴。接着互助仿写,合作生成“六一汇演开始啦!听,我班莉莉同学唱起了动听的歌,似百灵鸟在欢快地鸣叫,如黄鹂在枝头婉转歌唱”等精彩语句。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发现文本表达特色,紧接着设计贴近儿童的仿写训练,活学活用,当堂动笔,融会贯通,实现由“读”到“写”的转化。这种教学变式让课堂有趣而实用起来,语感与语用互动起来,阅读与表达清晰起来。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这番话含义深刻。换言之,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或编者精心“创造”的,可供教师教、学生学的范例,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领学生立足文本核心要义,在朗读、品读、解读和研读中“得意、得言、得法”,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形成语文应用能力。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切发挥“导读”作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特点,在朗读、品读、解读、研读等阶段采取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入得其内、出乎其外,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网络阅读导读 第9篇

一把握高校学生的阅读心理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做好学生读者的服务工作, 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 首先是要深度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阅读的方式也随着之变化。我们通常把阅读理解为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人们说到阅读, 自然就会想到文字想到书。作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要把握大学生的阅读心理, 研究大学生阅读的动机与在阅读行为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以及他们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个性与情绪等。

二高校学生的阅读心理类型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知识层次、个人需求, 其阅读需要也就各自不同。在阅读心理中, 阅读需要是最本质、最具导向性的心理因素, 它制约着读者的阅读活动。高校各年级学生年龄不同, 身心成长程度不同, 家庭和专业背景等不同, 其知识需求量、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生活阅历各有差异, 其阅读心理也会各不相同。因此, 高校图书管理员对学生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以及相应的阅读指导切不可以一概而论,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 了解不同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给与阅读指导, 有的放矢, 更好地为大学生阅读服务。

1求知心理

(1) 随机阅读型

一些大学生在求知心理驱动下走进图书馆, 他们有着明确的目的, 即获取知识, 为自己充电。这是以知识获取为特征的阅读需要。刚入大学的新生, 没有了高中阶段的紧张忙碌, 处于兴奋的心理状态, 精神相对轻松愉悦, 他们走进图书馆大多带着放松的心情、好奇的心理, 自由阅读,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机性。由于对图书馆不够熟悉, 图书的选择也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 更多地趋向于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图书, 还会因为对大学专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正浓, 选择大量与专业有关的书籍阅读, 作为自己课内专业学习的巩固和补充。

(2) 获取知识型

大学二三年级学生, 进入了专业学习比较稳定的阶段, 同时他们也熟悉了图书馆书籍的分布情况, 其阅读书籍的目的相对明确, 书籍选择的针对性较强, 大多选择一些日常课堂学习之外却又与专业课程相关的书。他们兴趣与专业并重, 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和专业学习方面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形成个性化的看法, 相对于大一阶段的自己有了一定的目标, 对某一领域的求知欲望更为浓厚, 其阅读心理属获取知识型。

(3) 任务驱动型

大学生到了临近毕业阶段, 走进图书馆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因为他们面临毕业求职或考研压力, 大多会选择阅读与自身预期职业相关的书籍。在各行各业对人才要求标准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大学毕业生必须到图书馆寻找大量与自身择业相应的书籍, 尽可能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和完善自己的相关能力, 才能进一步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同时, 大学毕业学生还面临着论文创作等毕业设计任务要完成, 他们也会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到图书馆使用图书馆网络系统, 利用文献检索方式快速、便捷地查阅大量有关论文写作、职业倾向等所需文献资料。

2研究心理

一些大学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 他们会带着所负责的特定研究任务来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相关书籍, 获取研究任务的新信息, 以求得理论支撑或得到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他们在已经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研究和创新, 到图书馆来往往是为了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 需要具有系统性、史实性和与时俱进的国内外专业信息。他们或在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需要通过翻阅书本材料和电子数据库检索得以获取新的信息, 完成研究项目。这种阅读心理具备深刻性、系统性、创新性特征, 集中考验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否丰富和与时俱进, 考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和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均衡性。

3应用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大学在读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常在见习、实习或是代职顶岗的过程中, 为了拓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对相关专业知识的阅读需求量很大, 他们来到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查阅图书资料, 以获取更新更广更深的专业知识, 适应自身岗位的工作实践需要, 并进行改革和创新。他们的这一需求既是为了完成短时间的应用任务而阅读, 也是一种为了长远的、习惯性的、缓慢的积累式阅读, 以活跃的思维和明确的目的展开针对性极强的阅读行为。这类阅读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应用而阅读, 是建立在获取知识的阅读心理和学术研究的阅读心理的基础之上的实际应用心理阅读。

4应对心理

高校大学生每到期末, 为了准备自己各学科的考试, 来到图书馆, 就他们所学专业各学科的复习拓展、知识综合、融汇贯通, 借阅一些相关书籍阅读, 以促进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积累考试应对知识, 增强考试应变能力, 考出优异的成绩, 在社会、师生和家人面前证明自己。当然, 大学生准备好自己各学科的考试, 也是为了夯实基础理论知识, 为今后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获得支撑平台, 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深造, 提升学历的重要保障。

5消遣心理

高校大一新生学习轻松, 精神压力小, 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 他们来到图书馆大多凭着好奇心借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 消磨时光。这些大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任务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以放松的心态随意阅读, 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娱乐目的, 属消遣性阅读。图书馆设立的各类期刊杂志专栏和画报大部分可满足读者的这一阅读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带有猎奇性、隐秘性的个人好奇阅读心理也属于消遣性阅读。

三针对阅读心理的优化导读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 要在日常管理和服务的同时注意观察, 留意大学生的借阅, 做有心人, 依据所掌握到的学生的阅读心理采取有效的、科学的导读服务策略, 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阅读心理的读者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

1管好文献把好质量

图书馆购进文献资源应依据本校所设专业, 听取专家意见, 结合学生和教师需求, 充分考虑思想性和实用性。对于热点的阅读书籍要购买, 但要警惕内容粗俗、格调低下、色情暴力、拜金主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书刊进入图书馆。图书馆要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放在满足各专业对文献的需求上, 突出专业性, 以保证阅读指导工作具有雄厚的基础。

2以人为本服务至上

图书管理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把为读者服务、想读者之所想放在第一位, 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职业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工作当中。对读者的阅读需要时时观察把握, 适时主动提供专业的阅读提示引导。图书馆还应加强图书及文献宣传, 利用讲座、画报等向读者及时推荐最新最有价值的馆藏文献, 并指导大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 快速查找所需资料, 帮助大学生掌握图书馆网络检索技术, 积极答疑解惑, 让大学生能有效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心理和学习习惯, 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

3培养兴趣矫正方向

图书管理员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利用网络建设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对他们不当的阅读方向进行矫正, 对他们不良的阅读习惯加以纠正,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利用网络建立阅读指导栏、新书推荐栏、意见反馈栏、在线讨论交流等, 为大学生搭建畅所欲言的平台。积极针对热点话题和争议问题各抒己见, 努力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活跃读者的思维, 改变传统单一的阅读模式, 提高阅读质量。

4推荐书目直接引导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专业造诣和鉴别力来辅助推荐高质量馆藏文献。通过教师的直接引导, 帮助那些盲目苦读并未进入正常专业学习轨道的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 及时掌握具有时效性的知识信息, 提高阅读效率。

5专题活动巧引阅读

利用纪念日、重大节日等开展专题读书活动, 及时推出各种与之相配套的书刊以及展览, 进行宣传, 既可以推出本馆文献资源, 又为大学生提供阅读和受教育的机会。图书馆要积极宣传“多读书”“读书好”, 促使校园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的形成。

图书管理员在投身图书管理和学生阅读服务的同时, 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 深入研究大学生阅读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熟练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适应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阅读服务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缙云.浅谈如何做好图书宣传工作[J].图书馆工作研究, 2011 (17) :40-41.

浅议群文阅读中教师导读之必要 第10篇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中心环节。近几年兴起的“群文阅读”,引起许多阅读推广专家、学者和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关注,已成为语文阅读的最新发展趋势。

一、群文阅读的提出

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會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这样的一堂“群文阅读”课,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似乎“格格不入”,但是不少听课教师又感觉到它的巨大价值。从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

台湾的赵镜中、吴敏等研究者走在前列,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赵镜中先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道出阅读教学的转变: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对其中的“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赵镜中指出随着图书出版及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原先的“一篇”到现在的“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决不止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形式的革新,更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赵镜中先生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群文阅读的内涵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这种阅读模式打破了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孤立阅读的行为,它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它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材料、学生阅读、师生多元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对传统阅读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补充。

三、推进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群文阅读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核心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师找到专业化成长的方向和空间,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构建“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课内带课外、学校带家庭、家庭带社区”的立体、多元的理想阅读教育生态,在大幅度轻学生语文学习负担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创新能力,从而破解“减负”与“提质”并举的教育难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师导读的重要性

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不可或缺。“导”,指“指导”“辅导”,导读策略是指教师在学生阅读活动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的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导读在群文阅读实践上大体分为五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

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

第三个层级是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

第四个层级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

第五个层次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具体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载体。

通过教师导读,师生共同打开一种全新的阅读视野,从单篇到多篇,从课内走到课外,实现了既聚焦课堂又走向社会、家庭的阅读模式。既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又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同时探索出适合学生的群文阅读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刍议 第11篇

一、网络阅读的特征

1. 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本向世界打开的书, 它没有国界, “鼠标一点, 世界在你面前打开”。在网上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自由交往, 随意阅读。具有交互性和广域性的阅读时空, 超文本格式的非线性网络文本, 超越了纸张的章卷限制, 提纲似的链接标明了内容的深浅层次, 使读者能按需取材。阅读环境的开放性不仅仅是物理时空, 还体现在其阅读心理方面, 网络阅读的虚拟和隐蔽性能使读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阅读。

2. 阅读内容的丰富性。

信息的丰富程度是人们对网络的最深刻体验。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所能承载的文字量是纸张无法比拟的。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网上的资源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最大的图书馆相匹敌。网络特有的超链接方式具有的检索功能, 使得用户可以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取信息, 并由此带来了用户对需求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和系统性的要求。

3. 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互动功能是网络阅读的重要特色。在阅读过程中, 人与计算机可以进行交流, 这为接受信息和信息应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的内容

1. 培养学生检索信息的方法和认识信息的能力。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打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 给了读者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不走进图书馆学生同样可以查到想要的资料, 浏览丰富的网络资源占据了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很多阅读时间。网上资源丰富多样, 却又繁杂无序, 常常给读者带来选择与判断的困惑。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 首先是应当教会学生检索信息的基本方法和获取信息的门径。二是帮助读者选择所需检索的数据库、确定文献存取的最佳途径, 选择适用的界面和所需文献信息的传递方式, 引导和协助读者通过互联网络直接存取信息资源。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信息认知能力的人, 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网络最大的功能是提供信息。信息不等于知识, 也不等于智慧。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的目的在于从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 寻求更好的方法, 培养学生在不断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对信息的认知能力。

2. 馆藏做到“虚实结合”, 促进导读工作的深入开展。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其开展导读工作的物质基础。在今天书价昂贵, 而图书馆经费又相对紧张的状况下, 通过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 建立“虚拟馆藏”无疑是一条捷径。针对本校的专业状况和馆藏状况, 并根据读者的需要, 通过筛选网上信息资源, 下载利用率高的电子文献, 丰富自己的电子文献库, 将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更深入地开展专业性导读、专题图书导读、学术问题导读、读书目的导读等服务。

3. 搜集并提供新信息。

网络环境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获取信息的空间也更为广阔。高校图书馆要利用网络, 及时把新思想、新方法、新探索、新技术、新动向等的新知识、新信息提供给学生, 让他们了解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方向,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网络环境下开辟了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新渠道

在我国,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信息网络化正在飞速发展。由网络中心馆、地区分馆和各高校数字图书馆组成的高校网络图书馆已经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上初具规模。正在启动和实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LS) 通过网络把全国高校图书馆连接为一个整体, 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信息支持。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绝大多数已建成了校园网络, 并专门建立了图书馆网站, 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开辟了新的渠道。综观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网站,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对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比较重视, 网上导读工作开展得相当出色, 很好地体现在了图书馆主页的设计思想上。主页设计合理、周到, 界面十分友好, 从主页可以直接链接到多个数据库。现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 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主页, 我们可以看到主页整体以蓝白色调为主, 页面清新、简洁、大方。共列出了用户信息、入馆指南、咨询台、检索、特色收藏、读者服务6大项目, 其下又分别列出了36个小项目。从“入馆指南”下列出的本馆概况、馆藏分布、规章制度、借阅规则、开放时间等栏目等中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图书馆的基本概况。“用户信息”下列出的查看状态、修改密码、续借、预约栏目读者可进行自助式服务。在“咨询台”常见问题栏目中, 图书馆将读者在借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为馆藏资源分布与资源利用、读者服务、图书馆规章制度、文献检索与课题咨询, 读者在遇到问题时可按类进行检索, 很快便会得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常见问题栏中没有的, 读者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咨询和实时问答栏目得到满意的答复。学科导航栏目目的在于方便各学科读者查询相关学科领域的各种网络学术资源, 节省其搜寻网站的时间和网络通讯费用。目前共列出了哲学、数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工商管理、历史学、环境科学6大学科的学科导航。在“检索”项目中列出了馆藏目录、学位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教学参考书6类检索途径, 在每类又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检索, 保证了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在“特色收藏”项目中, 有视频点播、北大名师、热点话题、北京历史地理、古文献资源库、核心期刊要目6个栏目。“热点话题”以图书馆报纸收藏为基础, 从中提炼出时下国内外最引人注目的话题, 并将挑选出的相关文章提供给读者, 从而方便读者抓住热点, 掌握社会动态, 并更加充分地利用馆藏。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面性, 网络环境下读者导读工作的深入性, 对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建设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建有了自己的网站。在主页上通常能看到服务指南、电子资源、学科导航、服务指南、新书导读等栏目。但在一些地方性高校图书馆主页中, 我们打开栏目后不是没有内容, 就是内容简单而陈旧, 对读者来说毫无导读意义,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当前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 基本参照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的模式, 主要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揭示与利用, 导读工作重点也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学科与专业的引导上。与此不同, 福州大学导读中心网站的建设, 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注入了新的特点与内涵, 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福州大学导读中心是“福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下设的五个中心之一。导读中心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 认识“真、善、美”为最终目标。导读中心各项活动的开展, 主要是通过网上与网下、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来实现, 网下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导读活动, 在网上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在线咨询服务、网上交互系统和信息反馈平台等。

福州大学导读中心网站的建立对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导读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今天的网络已如同报刊、杂志、电视一样, 成为大众媒体之一。特别在大学校园里, 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和完善, 学生利用网络的人数和时间正在迅猛增长。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导读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 开辟了新的导读途径, 随着上网学生人数的增加, 进一步扩大了导读对象的范围。其次, 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更利于学生广泛地参加。再次, 网络环境下导读, 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提供了平台, 创造了条件。各种反映都可以及时地反馈, 并同时为大家所了解, 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无拘束的学习氛围, 可以显著地增强导读工作的深层次影响和广泛的吸引力。最后, 网络环境下的导读活动, 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 创造虚拟场景, 实现书刊、影视、沙龙、社团等多种大学生所喜爱的活动方式同时在网上进行。可以承载海量的、内容丰富的信息, 这是传统导读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上一篇:皮带秤应用的关键技术下一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