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结果范文

2024-07-26

医学检验结果范文(精选11篇)

医学检验结果 第1篇

关键词:电梯,检验条件,影响

电梯做为高层建筑必不可少的工具, 也是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电梯质量的高低是检验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最近一段时间, 全国各地电梯事故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电梯质量的强烈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 提高电梯检验工作的质量是必要的, 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会影响电梯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控制, 从而保证电梯的质量。本文将围绕电梯检验条件与检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电梯检验条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在电梯的检验工作中, 对电梯的检验结果会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检验技术等等, 检验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 对检验条件的控制就是对电梯的各个结构成分进行控制。下图就是简单的电梯构造图, 下面以下图为基础, 以几个主要的结构为例对电梯检验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1.1 机房

在电梯的机房方面, 施工时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相关规定明确表示, 应该对机房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保证机房内部不放置与电梯运行无关的设备和装置。此外, 机房内必须安置压力管道、下水管道、消防管道等重要的装置。还要对管道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 一旦出现管道破裂的情况, 机房中就会产生积水的现象, 严重的甚至会烧毁主板, 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 因此要对管道进行详细的检验, 一旦发现有隐患存在, 就要及时解决,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在机房方面, 也经常会存在内部的温度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情况, 对电梯检验结果也会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 电梯机房内部的温度应该保持在5到40摄氏度之间。

1.2 井道

在电梯的自身检验条件中, 井道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紧急开锁的装置的缺失。在电梯的标准要求中, 规定每层电梯门都应该有紧急开锁的装置, 以便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够在外边将电梯门打开, 如果缺少这种装置, 那么对电梯紧急救援工作会造成阻碍。 (2) 层门地坎过低。在电梯的安装工作中, 要注意控制层门地坎与装饰地面之间要有一定距离的高度差, 一般控制在2到5厘米左右, 这样可以保证在洒水和清洁工作时, 水流不会轻易地进入井道, 从而产生短路的情况。 (3) 地坎强度没能满足要求。地坎的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层门的入口都应该安装足够强度的地坎, 以保证进入轿厢的时候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2 人为条件方面

2.1 电梯检测环境恶劣

除了电梯自身条件之外, 人为检验条件也是会对检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检测环境的恶劣。就我国目前的电梯检验情况来看, 经常会出现检验环境恶劣的情况, 机房四面都是墙体, 除此之外一些相关的设备都不是很齐全, 有的甚至破损严重。除此之外, 机房内部有时会出现积水的现象,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 检验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注意力集中, 直接导致电梯检验结果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2.2 自检工作不够完善

自检工作就是指安装单位对电梯的安装以及运行状况进行定期的检验, 因此, 其自检工作的不完善主要是检验工作的效率不高, 从而使检验结果受到影响。自检得出的数据往往会作为电梯质量的重要标准, 如果自检的结果不准确, 那么之后的检验工作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 如何提高电梯检测的结果

3.1 采用智能化的检测系统

在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都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科技的检测系统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其在提高电梯检验结果方面发挥出其强大的作用。智能化的检测系统是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 可以将检测仪器、数据生成系统、数据分析等融于一体, 是一种十分高校的电梯检验系统。这种检验系统的应用, 不仅可以使检验工作提高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检验人员的工作量, 还能够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 从而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3.2 做好电梯安全技术检验工作

想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电梯安装和运行工作的安全性, 电梯安全技术检验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具体的措施是可以在检验过程中保证检验现场的清洁, 为检验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 要在检验之前设置警示牌,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在电梯检验的过程中有乘客闯入的情况, 会给检验工作带来不便。

总而言之, 在当今社会, 电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此, 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性是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在电梯检验的工作中, 检验条件对检验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应该增强对电梯检验条件的控制, 从而提高电梯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彩霞.电梯检验中的常见危险源类型及防护措施[J].科技展望.2015 (25) .

[2]冯志轩.电梯检验中的危险源与安全措施[J].科技风.2013 (01) .

检验结果告知书 第2篇

法 文 书

检验结果告知书

本部门依法对你单位 进行采样并委托有关单位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不符合,详见检测报告(编号:)。

依据

的规定,如对本检验结果有异议,可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 日内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并申明理由。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复检:

(一)产品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二)留样超过保质期的;

(三)留样在正常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的;

(四)已进行过复检的;

(五)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

(六)样品的生产单位或进口代理商对其真实性提出异议,但不能提供有关证明文件的。

特此告知。联系人: 联系电话:

当事人签收: 卫生行政部门名称并盖章

****年**月**日

****年**月**日

备注:本告知书一式二联,第一联留存执法案卷,第二联送产品生产或进口代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

文号: 作用:是卫生行政机关将抽检不合格样品的检验结果告知相应当事人的文书。目的是保证当事人在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依法向卫生行政机关提起复核申请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告知当事人的,要依法告知。

适用: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的健康相关产品及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抽检的其它相关物品。

制作:

1、首部:文号填写格式同前;填写被采样人全称(生产者或经营者)。

2、正文:应当写明被检验的产品或者其他物品的名称,检验结果不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规定或规范的情况,并告知当事人依照规定是否有申请复核的权利及提出复核申请的期限等内容。

3、尾部;当事人签收(姓名)+日期;卫生行政机关名称并公章+日期。

注意:①采集样品名称—应与采样记录文书一致;引用的标准或规范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现行有效。

检验数据的处理和检验结果的表示 第3篇

1.1误差的基本概念。检验实质上是借助于某种手段或方法, 测量产品的质量特性值, 获取质量数据后与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和判定的活动。由于测量具有不确定度, 一个检验员用同一种方法, 在同样的条件下, 对同一产品的某种质量特性进行多次检验, 每次检验所得到的数值不会完全相同。即使是技术很熟练的检验员, 用最完善的方法和最精密的仪器测量, 其结果也是如此。检验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说明检验过程的测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经验、知识不断丰富和测量方法、手段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测量误差可以被控制得愈来愈小, 但不可能完全把测量误差消除。误差可定义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给出值—真值 (1)

式中:给出值———包括测量值、实验值、标称值、计算近似值等。

真值———指某特性值的真实值。

1.2相对误差。定义:相对误差表示的是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值

相对误差不仅能反映误差大小, 而且能反映测量的准确度。相对误差越小表示测量的准确度越高。

1.3误差的产生原因。1.3.1计量器具、测试设备及试剂误差。由于测量设备本身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如刻度不准确、未经校准、稳定性、精确度、灵敏度不够而导致检验中产生的误差。1.3.2环境条件误差。测试环境 (如:温度、湿度、气压、振动、磁场、风、尘等) 达不到要求而造成的测量误差。1.3.3方法误差。检验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检验误差。1.3.4检验员误差。检验员的不正确操作或生理缺陷造成的检验误差。1.3.5被检产品误差。抽样检验时由于批质量的均匀性、稳定性而影响抽样的代表性差异所造成的检验误差。

1.4误差的分类。1.4.1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变时, 按某种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1.4.2随机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的变化不确定预定的方式变化的误差。引起随机误差的因素是无法控制的, 因此随机误差不能修正。随机误差具有统计规律, 可应用统计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估计。也可通过增加测量次数的办法在某种程度上减小随机误差。1.4.3粗大误差。超过规定条件下所能预计的误差。粗大误差是由于人为的读错、记错、算错, 或实验条件未达到规定指标而草草进行所造成的误差。在误差分折时只能估计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对由于粗大误差而产生的数据称为离群数据或环值, 必须从测量数据中将其剔除。1.4.4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是建立在误差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新概念。误差的数学指标称为不确定度, 它表示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测量分散度。一个测量结果, 只有知道它的测量不确定度时才有意义。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不仅要表示其量值大小, 还必须指出其测量不确定度。测量数据分布的标准偏差, ε是测量不确定度的主成分, 称为标准不确定度。测量结果含有其它量值时, 应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覆盖因子得到的是扩展不确定度 (展伸不确定度) , 也称为总不确定度。覆盖因子也称为置信因子。理论上认为只有对某一量值经无穷多次测量, 数据的分布才符合正态分布, 当测量次数越少时其覆盖范围 (分散性) 必然大于理想情况下的正态分布。分布中心与真值的差称为偏移量e, 是系统误差的表现, 表征了测量的准确度, 偏移且ε越小其测量准确度越高。分布的标准偏差ε为测量不确定度的主成分 (标淮不确定度) , σm表征测量的精确度, 在计量检定的合格判定中要求6σm≤2v。正态分布是由于测量随机误差而使测量值不确定所形成。测量数据的分布概率符合正态分布的结论, 这些概率值表明, 测量值超出±2σm的可能性为5%, 即在20次测量中最多只有一次, 而测量值超出136m的可能性只有0.3%, 即测量330次中最多只有一次。那么, 在十几次测量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应设法予以清除。这就是剔除粗大误差的理论依据。

2如何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2.1平均值的精密度。2.1.1等精密度测量。在消除系统误差后, 等精密度多次平行测量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多次测量平均值的分散程度一定比单次测定结果分布的分散程度要小。从正态分布的计算可知:

增加平行测量的次数.能够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2.1.2不等精密度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等精密度测量是指每次测量都是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其数据处理比较简单。若每次测量的条件不相同.如不同人。不同时在不同的实验室, 用不同的测量设备和不同的方法测量, 得到不同精密度的数据, 其数据处理就需要予以加权。

2.2如何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2.2.1系统误差的消除。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往往比随机误差的影响还要大, 所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①照检验。所谓对照检验是以标准样品 (或标准器) 与被检样品一起进行对照检验。若检验结果符合公差要求, 说明操作和设备没有问题, 检验结果可靠。若不符合则以标准量的差值进行修正。②校准仪器。通过计量检定得到的测定值与真值的偏差, 对检验结果进行修正。③检验结果的校正。通过各种试验求出外界因素影响测量值的程度, 之后从检验结果中扣除。④选择适宜的测量方法。2.2.2控制检验环境和测量条件;正确选择测量设各和检验方法, 都是保证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2.2.3对检验员的要求①检验员误差。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 检验员的素质条件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检验误差, 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只有对检验员严格要求, 选择训练有素的检验员, 才能高质量完成检验任务。a.技术性误差;技术性误差是由于检验员缺乏检验技能而造成的误差。b.粗心大意误差;粗心大意误差是由于检验员责任心不强, 工作马虎而造成的误差。c.程序性误差。程序性误差是由于工作程序混乱, 检验员精神压力过大而造成的误差。②技术性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影响技术性误差的因素有:a.缺乏必要的技术、生产工艺知识, 对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了解;b.检验技术不熟练, 对检验设备不能正确操作;c.生理上的缺陷, 如视力不佳等。防止发生技术性误差的措施有:a.检验员的情绪或精神状态不良;b.检验员的责任心不强, 对检验工作抱着满不在乎, 不重视的态度;c.检验项目的精度要求高、难度大, 检验员的精神过于紧张。防止粗心大意误差的措施有:a.简化检验方法或内容, 减少检验员的手忙脚乱的现象;b.采取不易发生差错的检验方法;c.采用自动化检验装置;③程序性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影响程序性误差的因素有:a.生产不均衡, 前松后紧, 检验任务过度集中;b.管理混乱, 产品放置混乱, 标识不清, 造成不合格产品的误用。防止程序性误差的措施有:a.加强生产管理, 实行二、四、三均衡生产;b.实行定置管理, 严格产品分区堆放、要有明显的界限和明确的标识;c.严格调运手续, 建立调度人员责任制, 防止误调、误用。

摘要:我们在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经常和数据打交道, 要把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报出并进行判定。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检验数据,处理,检验结果,表示

参考文献

[1]张志钧.也谈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J].产品可靠性报告, 2002 (1) :34-35.

医学检验结果 第4篇

为了方便患者参加检验并领取报告,现将我院检验科平诊、急诊出具报告时限公示如下:

一、平诊项目

1、门诊就诊病人,除危重急查病人外,平诊化验如常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尿妊娠试验、便常规、阴道分泌物常规、浆膜腔积液常规、痰液常规、凝血四项等,实验完毕立等可取。血沉、微量元素1.5小时出具报告。最晚不得超过24小时内出具报告。

2、常规生化检验项目: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脂类、酶类、甲状腺系列、性腺系列、糖尿病系列、大生化组合等上午11:30分前出具报告。最晚不得超过24小时内出具报告。

3、免疫检验项目:肿瘤系列、乙肝五项、传染病等上午12点前出具报告。特殊免疫检查项最晚48小时内出具报告。

二、急诊项目

1、门诊日间如有危重病人,需急查时先做急诊,平诊顺延。

2、门诊夜间急诊:血、尿、便常规项目、血型、尿妊娠试验、凝血四项、血糖等30分钟内出具报告。

3、门诊、住院病人生化检测项目:电解质、肾功能(血、尿)淀粉酶、心肌酶、血糖等生化常规1小时内出具报告。

注意:

1、空腹抽血要求:夏季:7:30-9:00

冬季:8:00-9:30

(急诊除外)

2、平诊和急诊检测报告时限均以标本进入实验室时间计时,特殊原因如:仪器故障、停电数据丢失等检测结果可能延时,我科可随时和临床医师联系,其它项目有临床医师提出申请,检验科积极配合,工作将持续不断改进。

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影响分析 第5篇

【关键词】 标本因素;检验结果;影响

“标本”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标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检验可自身的质量管理外,外部因素也有很多,本文通过观察研究,找出主要影响检验标本质量的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质量控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0年9月期间住院患者出现不合标本310例,其中溶血标本73例,在患者同侧抽血30例,标本量不合格151例,送检不及时56例。

1.2方法:对310例不合格标本的采集过程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讨论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 结果 下将结果列表如下

3 讨论

3.1 影响检验结果的标本因素: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总结而言可以将其分为病人因素,采集因素与检验管理因素,下将其阐述如下

3.1.1 病人因素:身体状态:病人运动可能会使许多生化指标改变,例如血压、血糖在运动过后会升高,恢复正常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选择标本定会影响检验结果。病人情绪:在样本选择中,病人的情绪变化对样本有影响。例如血标本采集时,过于敏感激动会使血红蛋白含量升高。病人饮食:病人饮食对标本有一定影响。在许多检查中都需要空腹条件,如果在做标本前饮食将会影响改变血常规的结果。常年素食主义者,尿酸的含量低;反之,肉食爱好者,尿酸含量高于常人。药物使用:人体常处于一大的稳态环境中,药物的使用会影响稳态,直接改变某些检验结果。例如强的松等激素的应用会出现高血脂、低血钾、高血压,如果标本检验不考虑这一因素,必然出现结果误差。

3.1.2 采集因素 体位:患者以坐势为主进行血液检测,体位的改变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 当体位改变时患者的血压、心率都会改变。有资料显示从卧位到坐位身体许多指标平均升高8.99%。最高升22.70%;RBC、WBC、HGB、PLT、HCT、W-SCC等几项主要血细胞直测项目变化尤为显著,平均升高11.63%。位置:择皮肤完整处进行血常规检测;便常规的检测要有明显因素,如带血粪便则要血便均需;痰涂片只择痰而不需要唾液。时间:病人空腹时晨起进行血常规检测,尿标本需晨尿,晨起采集有利于发现病理改变。如果患者需要长时间动态监测指标,则应在相同时间对病人进行同一生化生理指标持续检测。止血带的影响 血液指标的变化可能因止血带的包扎与采集时间过长改变而变化。止血带包扎时间的延长,会使机体内外凝血的某些物质含量改变,作用于血液成分,使血中成分改变。抗凝血:在采血管使用中, 血液的量抗凝剂的量比例要适当, 大多数标本产生凝块是因为采集未摇匀。结果的真实性取决于采血量, 血液稀释度, 血量浓缩度。,采集者要密切注意血液进入试管的速度, 血液采足后先拔出胶管然后松止血带和拔针头。抗凝剂分液体与固体两种, 液体抗凝剂摇匀容易, 固体抗凝剂必须摇动30s以上,待摇匀后才能起到抗凝作用,但剧烈摇晃会导致溶血, 所以隔5秒摇晃试管,持续一分钟即可。

3.1.3 检验管理因素 標本送检:大多数标本采集后需要立即送检,目的是防止标本外溢,蒸发和污染等, 如血氨和血凝四项等,在30 m in内进行测定。例如在送检延迟时,抗凝血随时间延长,血红蛋白量增加,PH值下降,细胞膜的渗透压升高,标本极易出现溶血的情况。故有研究表明血细胞计数检测必须在8小时之内完成。标本的处理:预处理是许多试验检测必须步骤。比如输血中,分离血红细胞和血清是必要步骤;在血氨的检测中,必须与空气过分接触,时间长短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在有些生化检测中,培养基的选择也很重要,如痰涂片培养用血琼脂培养基、沙保罗和麦康凯三种混合培养基,培养速度快,检测准确率高。

4 小结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标本采集,病人条件和检测管理三方面。在众多影响检验结果中,确认分析前错误的占68.2%, 错误中占第一位的是标本因素。因此要反应患者的真实情况, 应对检验前标本的正确采集引起足够重视, 与临床护理多进行沟通,注意操作事项及正确的采血方法, 告知患者在采血前的注意事项,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总之, 按要求采集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只有做好标本采集才是得到精确检验结果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祝莉. 如何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6, (08)

[2] 王连香. 肾脏病患者血、尿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0, (02)

[3] 战玉秀, 李素玮, 王宏远. 真菌标本制作改良法[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2, (06)

[4] 李玲, 薛萍. 尿液检验标本留取时应注意的问题[J]. 人民军医, 2009, (08)

[5] 宋海波, 刘青, 胡光胜, 刘建芸. 论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J]. 中国基层医药, 2000, (01)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 第6篇

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干扰分类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的影响主要分为临床医学药物检验方法上的干扰和临床依序药物检验标本的影响两个大类别, 由于药物会改变患者体内的新陈代谢,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医学临床检验标本的原有条件, 这就使得在进行药物检验过程中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药物的新陈代谢不完全就会出现医学药物检验标本中残留药物, 同时还会对药物医学检验试剂产生的影响, 它会直接影响药物医学检验结果, 因此了解药物在临床检验医学的干扰分类并对其进行科学药物分析会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影响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在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 当前我们国家的医药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特效药, 并且这些特效药被不断应用在临床疾病治疗上, 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影响也会逐渐随着药物的不断研制、创新而更加广泛和复杂, 药物会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这些影响会导致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出现一定的误差或者是出现错误诊断的现象, 严重时还会使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检查, 浪费医疗资源, 增加患者医疗费用支出, 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临床医学药物检查工作和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2]。

药物对患者生理病理上影响:根据药物的治疗功效和药理作用首先应该对临床医学检验产生一定影响的药物进行检验。例如咖啡, 杜冷丁等麻醉性药物, 在服用这些药物之后患者的胆总管开口部位的肌肉会出现痉挛现象, 这最终都会导致患者的血液以及尿液中的淀粉酶含量明显的上升, 这些药物的影响主要是在患者服用之后的3~4 h之内效果并且影响最大, 而该类药物的药效要在24 h之后才会逐渐消失, 而大量服用维生素C等药物的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和胆红素在检查时会出现假性阳性显示, 最终会影响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特定组织亲和影响:某些个别药物会对特定组织有着特定的亲和能力, 这些亲和力就会引起相应的组织出现损害, 比如大量服用抗凝药肝素之后, 患者体内的脂蛋白酶会大规模释放, 最终就会引起血液甘油三酯下降现象出现, 一些主要用于治疗震颤麻痹的药物在对患者进行尿液内的筒体测定时就会出现显色异常, 该类药物会遮盖住患者本身的原始反应, 最终会导致检验结果难以判断。

干扰检验程序方法: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干扰作用主要分为药物本身产生的药理化学反应的影响, 比如半胱氨酸会干扰到硝基盐在临床药物医学检验上的实际结果, 致使患者血液内的酮体呈现出假性阳性, 青霉素之类的药物可以使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出现非特异性结合lg G和白蛋白。随着药物的新陈代谢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作用也会对临床医学检验产生直接的影响, 患者在服用苯琥珀之后, 尿液就会呈现出橘红色, 而在服用维生素之后尿液就会变成黄色。口服类型的酚酞药物只有一小部分药液被患者吸收, 并且吸收的这部分物质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如果患者的尿液呈现出碱性时, 患者的尿液就会呈现出红色。在患者服用利福平口服之后肝脏被分解成乙酚基代谢物并且会呈现出橙红色, 可以使尿液、唾液以及痰液和汗液呈现出橙红色[3]。

防范药物干扰在临床检验结果上的措施

临床症状结合检验结果:首先应该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和患者临床症状不符合的病症现象, 然后根据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服用药物的特性来进行共同分析, 尽可能将药物对患者的干扰降到最低, 从而为临床医学检验提供更为有利、可靠的依据。药物在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上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影响因素也不同, 这些药物往往会导致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和患者病症都会出现不符合常理的现象, 为了降低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干扰, 相关检验人员应该十分重视对药物检验的实际的操作过程步骤及操作程序, 对有药物产生干扰的试验方法进行改进, 必要时还可以应用特异性较好的方法来进行检验。

组织开展相关应急检验工作:一旦药物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相关的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就应该从检验技术上寻找存在的问题, 在经过相关技术改进之后再重新对药物进行检验, 还要确定药物的质量是否达标, 确定药物的质量一直是临床医学药品检验人员和相关检验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应该加强应急药物临床检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要加强在药物质量出现问题时对药物管理的组织能力, 还要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的演练和培训, 为应急药品的检验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绿色通道, 要认真做好应急药品及时监督管理的保障性工作。

实验室建设加强, 检测能力提高:需要进一步建立并且完善药物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和制度, 保证实验室的药物检验的工作质量达标, 同时还要加大对药品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投入, 再引进国内外先进检验设备和仪器, 尽可能快速提高检验人员的检验能力和水平, 更快地使用药品检验的工作需要。还要充分利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假冒伪劣药品信息的资源, 对一些药品质量不稳定并且质量公告出现频率次数较多的企业和药物品种进行相关的跟踪检验, 药品的检验工作和快速检验技术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快速检验技术的初次筛选的作用, 对可疑的药品进行随时检验, 药品检验的工作需要和临床医学药物应用结合起来, 对一些重点单位, 重点药物要加强检验强度, 确保检验工作的万无一失。

当前我们国家的医药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特效药并且这些特效药被不断应用在临床疾病治疗上, 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影响也会逐渐随着药物不断研制、创新而更加广泛和复杂,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工作人员和医师重视。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大, 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医生采取的相关治疗措施都需要依靠临床医学对药物的检验结果, 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已经成为了我们当前检验工作人员主要关心的话题之一, 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十分容易地会发生医生诊断失误, 并且还会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 最终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为了排除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干扰作用, 需要有效地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 相关的检验工作人员应该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 确保药品检验工作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廷廷.临床医学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 (5) :23-24.

[2]方海瑛, 罗琼, 丛日娟.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 (49) :47-48

医学检验结果 第7篇

1 主动沟通保证检验前过程质量

检验前过程, 按ISO15189: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的定义:检验前过程按时间顺序, 该阶段始于来自临床医生的申请, 包括检验要求、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 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从检验前过程定义中可以看出此过程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临床科室医护人员来完成的, 完成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与患者实际情况的相符合程度。不合格标本的检验结果, 会使医生对患者病情分析时提供错误的信息, 医生一旦采纳了这样结果就会造成到对患者疾病诊断或评估不准确以致误诊。严重者可造成医疗事故引起医疗纠纷。虽然各医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本采集技术方面的技术操作规范文件《临床标本采集指南》, 但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一些检验标本采集技术要求实际意义理解与检验标本实际客观要求存在差异, 操作过程也时常疏于监督, 执行的不尽人意, 即便检验科检验过程质量再高, 结果也不可能反映患者客观情况。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 有8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2]。笔者在多年工作实践中也经常性的碰到标本不合格的情况, 例如, 临床采集凝血四项检测中, 标本采血量不准确问题.实验要求采血量与采血管中的抗凝剂比例为9∶1, 采血量过多会造成标本抗凝不完全导致结果的失真, 同样, 由于采血量少血浆中含有过量的抗凝剂成分使标本中的测定成分稀释也会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会给医生提示患者凝血机制障碍的信息。这样就要求检验科检验人员主动的把检验科为医院制定的《临床标本采指南》中对标本采集要求, 逐项与临床医生, 护理人员解释清楚, 争取大家的理解不规范采集标本会造成检验结果失真的道理。近几年很多同行都在探索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的课题, 到底要沟通那些方面内容及怎样沟通, 似乎是各家观点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每个医院都存在各自医院管理理念不同, 检验科人员构成也不一样, 在基层医院里检验科检验人员主要是大中专检验专业毕业的各级技师, 没有检验医师, 检验技师对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视也很专业, 在检验过程中造成的误差相对较小, 并且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检验技师也能及时发现和改进。但是, 检验技师对临床科室工作程序流程不如检验医师那样了解, 针对这种情况。检验科怎样去与临床主动沟通呢?笔者认为, 要客观认识检验科目前所在医疗单位的地位, 本着检验工作满足本单位临床工作需要的目的, 首先做好自己在检验过程中的质量工作, 与医院管理职能部门协同将《临床标本采集指南》贯彻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与临床科室商讨解决的方法。争得医院管理层认可, 把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定期交流机制形成常态化。

2 加强学习临床知识提高沟通能力

当今的医学检验日新月异, 检验学的内容在不断充实、拓宽和深化, 具有以自动化检测取代手工操作、微量化检测也可获得较多参数、检测方法不断更新并与国际接轨等特点。随着新的检测项目的开展、相关的信息如何传递和应用到临床中去, 这就要求检验科人员在服务意识上。主动与临床科室靠拢, 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互相合作、共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就现代医学发展来看, 检验医学技术知识发展要快于临床医学发展。各医院检验科随着总体检验医学学科不断发展更新, 医疗机构对实验室不断投入, 新技术引进和新项目开展速度周期也逐渐加快。但需要强调新技术, 新项目不可盲目进行, 要根据检验科实际技术水平去开展, 这些工作必须得到临床认可才具有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清楚新技术项目到底能给临床科室提供是什么样的信息。按要求解释报告结果临床意义是每一个检验人员的责任, 不懂临床疾病的知识, 也就没法去正确向临床医生解释我们的报告结果。解释不清楚也会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多麻烦。例如笔者所在科室的检查妊娠试验, 在不同的检验技术发展过程时期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 结果反映出来的信息意义也不尽相同, 多年前采用的胶乳法, 只是测定体内总HCG的定性试验。发展到现在的化学发光定量检测β-HCG含量。在其过程中经过了乳胶凝集定性, ELISA法定性, 放射免疫定量总HCG检测发展到现在的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β-HCG含量。从定性分析HCG到定量检测β-HCG这个发展过程中对临床科室疾病诊断疗效观察指导意义也不一样, 由于β-HCG是HCG的一个亚基结构测定时特异性强。定量分析测定的数值向临床医生索提供的信息也不同。妊娠时β-HCG在月经延续3 d左右即可测出, 孕期9~12周血中浓度达高峰, 可达150000 U/L以上, 此后逐渐下降, 18周时降至最低1200~2800 U/L, 直至分娩后4 d达到正常水平。因此, 可用以诊断早孕及宫外孕, 进行先兆流产的动态观察及判断预后, 还可以做孕期的监护观察指标。此外, 也可用于绒癌、恶性葡萄胎等作为辅助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观察指标。因为血中HCG变化较快能及时反映出绒毛的分泌活动, 这些信息检验科应主动介绍给临床科室便于临床对该项检查掌握及利用。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所开展新项目的信息很快就传递到临床科室并充分应用到诊疗中去。

3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互相合作, 诊疗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检验资源

医院临床检验服务宗旨就是提供和满足所在医院的临床诊疗活动所需的客观实验室技术指标。检验科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和一些项目的组合, 不能把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 应该多征求临床科室意见合理开展和组合检验项目。医生根据临床需把能够全面反映诊疗信息的检验项目, 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提出检验组合模式。同时, 在诊疗过程中根据建议实验室应该开展一些新检查项目, 主动与检验科商讨咨询。检验科必须在实验条件和技术水平具备的情况下积极配合临床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参加上级医院进修后回到原岗位, 随着对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及诊治业务的扩展, 经常向实验室提出一些新的检验项目要求, 检验科要重视他们的提供的信息, 仔细研究和论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临床科室检查需要。对新开展的项目要积极向全院临床科室进行宣传, 提高临床科室对新项目的认识。以便更广泛的利用所开的项目。

总之, 医疗单位的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工作, 在整个的疾病诊治活动中即互相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存在。检验科工作中, 除了要严格做好室内质控和参加上级质量主管单位的室间质评保证检验过程质量以外。同时, 还要处理好与实验室服务主体临床科室的关系, 相互沟通以保证检验前质量和报告结果准确利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2006:3-521.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第8篇

1医师方面

1.1 正确书写检验申请单

检验申请单是检验科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重要来源, 字迹应该工整、清晰, 否则检验人员不能正确分辨检验单内容而影响检查。

1.2 填写完整

临床医师应将检验申请单眉栏部分填写完整, 尽量为检验科提供更多的信息。如临床医师不写住院号, 或写错住院号及患者的名字, 会造成标本不能及时测定或发错检验报告单。

1.3 准确告知患者采集标本前准备事项

临床医师应告诉患者第2天将要测定的检验项目、目的、采集标本最佳时间及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注意事项。

1.4 明确检验目的

检验科经常收到在检验项目的一栏处写着“涂片”、“找菌”、“生化”等检验单, 使检验人员不知临床医师的检验目的。

1.5 选择合适的测定时间

如患者得了急性胰腺炎, 腹痛达8~12h后淀粉酶才会在血液中升高, 12~24h达到高峰。如果刚开始腹痛就测定淀粉酶结果一定是正常的。还有做血液培养时应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发热寒战期采集标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检出的阳性率。

1.6 选择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检验项目

如果单项项目检验能明确诊断的就选择单项, 单项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就选择组合项目, 便于协同检验, 优化结果, 另外应选择对疾病诊断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项目进行检查。

1.7 采集标本时应按先后顺序并注明

在采集脑脊液时, 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小瓶中每瓶1~2ml即可, 临床医师一定要在瓶外标注好, 因第1瓶做细菌检查, 第2瓶做化学或免疫学检查, 第3瓶做细胞计数, 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

1.8 多科室检查应分别填写检验单

一张检验单可能涉及检验科的多个科室。如胸腹水需做生化、常规、革兰染色、结核菌测定, 应为每个检验室开一张检验申请单。

2护士方面

2.1 容器及留取标本

护士在选择盛装标本的容器时, 应选择清洁、卫生、干燥, 专用盛装标本用的容器。护士应告知患者怎样正确留取标本及注意事项。

2.2 采血时注意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采血时首先确认患者姓名、住院号等, 并写在容器的外面, 以避免造成标本混淆, 错误发放检验结果。

2.3 体位

人在站立时血容量较平卧位减少600~700ml, 从平卧位变换为站立时由于水和电解质渗入到组织中使血容量减少约10%。人在站立时血液聚集, 会引起血浆蛋白、红细胞压积、钙、铁比平卧时增加5%~8%。所以白蛋白和总蛋白在站立时会升高, 平卧时会降低, 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相比, 测定结果门诊患者白蛋白与总蛋白值均增高, 住院患者蛋白值降低。

2.4 心理护理

护士应尽量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 特别是采血标本, 因为激动、兴奋、恐惧可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等项目测定值升高。

2.5 选择合适血管

如做血气分析时需选择动脉穿剌。

2.6 采血部位

不应在水肿、淤血、冻伤、皮肤破溃处采集标本, 否则会对检验产生影响。

2.7 皮肤消毒剂干燥后采集标本

皮肤消毒时采血部位消毒后消毒剂未干燥即行静脉穿刺可发生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

2.8 采血方法

进行静脉采血时, 应该在1min内完成采血, 见到回血后立即松开止血带。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 可以引起静脉压改变, 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特别是测定血流变时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严重影响检验结果;采血时禁止用力拍打采血处的血管。当患者静脉不明显时, 采血人员往往鼓励患者反复攥拳用力拍打采血处, 使血管暴露充分, 这样采集的血液在测定血钾时, 与静态采血相比可造成血钾上升0.8mmol/L。采血时必须准确迅速, 一针见血。同一部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 可能堵塞采血针或发生溶血, 还可造成细胞损伤, 各种组织液混入血液中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

2.9 防止过失性采样

禁止在静脉输液的肢体上采血, 由于前臂静脉血管间存在广泛的联系, 一侧静脉输液时, 在另一侧抽血也会受到污染, 有的慢性病患者多腔导管, 如果从其中的一腔采血, 另一腔的液体也会污染标本。杜绝在输液管内采血, 以防影响检验结果。

2.10 抗凝剂与标本混合不充分

采集有抗凝剂的标本时, 混匀不及时造成血液凝固。如做血常规时血液凝固不明显, 血浆中出现肉眼不能看到的小凝块, 会使血小板严重降低, 这些小凝块还可能造成血球计数仪进样管堵塞。应在采血完毕后, 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2.11 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准确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 在测定血沉时, 在一个采血管内, 抗凝剂需加0.4ml, 血液加1.6ml, 采集准确正好为2ml刻度处, 居然有30%标本不合格。如果血液过量, 抗凝剂的量相对不足, 这样根本起不到抗凝作用, 会导致血液凝固。反之抗凝剂的量过多, 血液比例过低, 这样血液标本就会稀释而导致所测结果增高。在测定血气时, 注射器内需加入肝素做抗凝剂, 如肝素过量, 可导致血液稀释, 使氧分压 (PO2) 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降低。

2.12 标本量不足

如测定生化时, 血量太少生化仪的加样针就无法吸到血样, 这样实验室就会反复离心来提取血清, 就会使血样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新生儿的血标本采取难度高, 如采血量很少, 离心后检验得到的血清或血浆就更少, 应该测定的项目无法完成。

2.13 采集血液标本顺序

应按检验项目的先后顺序进行采集。如患者测定项目有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糖化血红蛋白、肿瘤标志物和血培养, 步骤:先采血培养;普通管做肝功;用枸橼酸钠抗凝管测定凝血;用EDTAT管采集血常规;肝素管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2.14 采集血液标本后避免剧烈混匀

采集血液标本后混匀太剧烈易造成溶血。采集血液标本后立即轻轻上下颠倒混匀3次, 以防产生气泡, 忌不停摇晃标本。

2.15 采血时根据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抗凝采血管

血常规用乙二胺四乙酸 (EDTA) , 凝血用1∶9的枸橼酸钠管, 红细胞沉降率用1∶4的枸橼酸钠管, 还有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时, 一定要用抗凝剂, 因测定时需要用血浆下面的红细胞来测定, 而做肿瘤标志物需要用无抗凝剂的普通管, 这样得到的结果才会非常准确。

2.16 及时送检

护士收集到标本后立即送检, 便于检验人员在2h内进行测定。时间过长, 可造成血液成份发生变化, 影响测定结果。

EPS相关检验结果分析 第9篇

1.1 标本来源

2006年1月至12月在本院男性科就诊疑患前列腺炎, 年龄在19~69岁间的患者1 000例, 要求在采集标本前嘱患者先排尿, 后用0.1g/L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再作前列腺按摩, 采取EPS于无菌试管中立即送检。

1.2 方法

1.2.1 EPS常规

按1997年第二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前列腺液检查的要求进行检验和报告结果。pH值的检验, 采用上海三爱思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试三牌”精密试纸 (pH:5.5~9.0) 。

1.2.2 支原体 (MP)

培养采用珠海市浪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液体培养基和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固体培养基, 严格按说明书的操作要求操作和观察报告结果。

1.2.3 衣原体 (CT)

采用英国Unipath公司Clearview男女两用衣原体快速检测试剂盒, 按说明书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试验和报告结果。

2 结果

1000例EPS常规各项均正常352例 (35.2%) , 卵磷脂小体 (Lb) 减少 (少许~++) 458例 (45.8%) , 白细胞 (WBC) >10个/HP 569例 (56.9%) , pH值≥7.0, 379例 (37.9%) ;EPS-MP培养1000例, 阳性286例 (28.6%) ;EPS-CT检测382例, 阳性34例 (8.9%) 。随机选取226例均进行了MP培养 (阳性111例, 阴性115例) 和检验了EPS常规的检验结果分为两组, 对Lb、WBC、pH值进行比对, 经统计学分析 (t检验P>0.05) , 相差不显著。

3 讨论

3.1 Lb

Lb是由中性脂肪小滴组成。正常的EPS涂片镜检可见大量 (+++~++++) 的黄白色折光的Lb满布视野。前列腺炎时, 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 导致Lb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这些吞噬细胞可能是活化的巨噬细胞[1], 能够产生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对中性白细胞有趋化作用, 诱导WBC集中于前列腺, 产生炎性反应。在EPS镜检时, Lb减少的标本易见吞噬了卵磷脂小体的吞噬细胞和较多的WBC。临床上配合WBC数的变化, 作出前列腺炎的判断和疗后观察。本文统计分析了MP阳性组和阴性组的Lb变化情况, 结果提示Lb的变化与Uu感染无相关。如果Lb减少, WBC不增多是前列腺功能下降的表现, 本组统计约占6.8%, 值得临床关注。

3.2 WBC

WBC不但可以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杀死和溶解致病微生物, 而且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中含有弹性蛋白酶 (NE) , 正常情况下, NE参与生殖系统的代谢与更新, 通过刺激淋巴细胞而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攻击力, 是构成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环节。所以前列腺炎症时, WBC会增多, 有时聚集成堆, 以中性细胞为主, 笔者检验结果, 中性粒细胞占总WBC数60%~90%。EPS-WBC的检测结果与EPS的黏度相关, 当黏度大时, 细胞分布不均, 检验时要注意取样和涂片。

3.3 pH值

正常人的EPS呈弱酸性, pH值约为6.4~7.0。前列腺炎时pH值可增高至7.7~8.4[1], 因为前列腺炎时前列腺中有大量WBC参与炎性反应, WBC越多, 炎性反应越明显, 上皮细胞水肿、坏死, 导致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受损, 枸橼酸分泌减少, EPS-pH升高。同时炎性反应使前列腺上皮通透性增加, 更多的组织液、血浆及活性物质渗到前列腺腔内, 进一步稀释其中的枸橼酸, 使EPS-pH值更接近组织液或血浆pH。本文检测EPS-pH正常值约为6.5±0.36 (1.96S) ;EPS-WBC在 (++) 以上时, EPS-pH≥7.0的病例占37.86%。EPS-WBC和EPC-pH的相关性与黄志远报道相似;EPS-pH的高低与Uu的存在无相关, 与袁红瑛[2]报道不符, 原因是否与MP是条件致病菌, 它的存在能否造成前列腺产生炎症反应而使pH值发生改变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了解。

3.4 非感染性前列腺炎

在前列腺炎患者当中, 很多病例是找不到病因的, 这提示非感染性因素是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中一个重要原因。常见的非感染性因素有尿液返流 (化学性炎症) 、盆底神经痉挛、免疫应激、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等。

摘要:目的 了解前列腺液 (EPS) 相关项目的检验对前列腺炎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1 000例有临床症状疑患前列腺炎的患者均进行了EPS常规检验和支原体 (MP) 培养, 部分患者进行了衣原体 (CT) 检测。结果 不论MP是否阳性或阴性与EPS中的Lb、WBC、pH值的异常变化均无明显相关性, CT和MP阳性兼有Lb、WBC、pH值的异常者与临床症状之间有较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疑患前列腺炎的患者必须采取EPS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 也是临床正确诊断NGP不可缺少的依据。

关键词:前列腺炎,常规检验,支原体培养

参考文献

[1]石晓星, 商学军.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男性生殖道感染诊断中的意义.中华男科学, 2003, 9 (2) :137-138.

临床尿液检验结果异常的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尿液检验 影响因素 优化要点

尿液检验是目前检查患者身体疾病的一项重要检验方式,其检验效力直接为临床医学提供诊断参考,因此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尿液检验已经能够将多数病情反应出来,因此应用范围逐步扩大[1]。但就调查结果来看,临床上对尿液的检验准确性并不能百分百保障,仍旧存在结果异常状况,影响了对疾病的诊治。医护人员对患者尿液的采集、处理、检验与分析各步骤都应严格执行,对各项影响因素合理控制。本院基于这一情况,对我院近两年来发现的检验结果异常情况展开分析,希望能够找出影响因素,提升尿液检验有效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案例均为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这两年时间内收治,共30例。将这30例案例深入分析,发现其影响因素可分为临床因素以及实验室因素。

临床因素包含临床药物影响、尿液采集方式、标本与申请单误差、标本送检不及时这四项;实验室因素主要为样本以及隐血、蛋白质、葡萄糖与亚硝酸盐因素。

1.2一般方法

对尿液的检验由专业人员进行,在确保检验结果存在误差时再取回检验样本,对样本深入分析并再次取样检验。对可能造成结果异常的各项因素展开分析,查看影响本次异常的因素点。从实验因素到临床因素,每一项都需全面统计,并进行简单分类。

将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查看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合理化措施,从各方面展开研究,为今后尿检步骤提供帮助。

2结果

将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用表格形式统计出来,计算每项因素人数分布以及所占比例。

根据上表不难看出,影响因素中实验室因素占主要比例,共有17例,占总研究人数56.67%,其中样本加错仅为1例,其它都为葡萄糖、蛋白质、亚硝酸盐、隐血影响。

在临床方面,药物使用以及尿液采集方式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标本的送检与核查均可归为失误性操作,在今后工作中可完全避免,而其它属于技术性失误操作,应从操作技能与要点上提升尿检有效性。

3讨论

尿液检验很大程度决定了临床诊断有效性,有效反映患者身体状况并为治疗方向提供依据。通过尿检,治疗人员可以避免诊断中出现与相似病症的误诊情况,例如急性黄疸肝炎与急性胰腺炎之间的检验[2]。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但均可以通过提升操作能力与细心来避免。以下为避免结果异常的尿检操作要点:

3.1药物使用方面 患者在尿检前使用的临床药物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呈现出假阴性或假阳性情况。

3.2采集方式 对患者尿液采集的容器不宜重复使用,每次都应使用一次性新的容器,以免尿液残存造成影响。在容器选用方面,应用惰性材料。另外,在为患者施行尿蛋白检验时,需选择餐后尿。

3.3标本处理 在采集到患者尿液后应及时送检,避免时间过长影响检验结果。同时,需将尿检申请单与尿液样本放在一起,最好能够分隔摆放,以免样本与申请单弄混。尿液在送检时应贴上患者姓名等基本信息,接收人员需核对化验单与标签是否一致,并查看尿液是否存在污染情况,若存在则应重新取样[3]。

3.4实验室方面 实验室主要是对尿液进行分析,是尿检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检验仪器需定期校正并注意保养;尿试条需保存在生产厂商提供的密封容器中,并确保有效使用期。

总之,影响尿液检验有效性的因素较多,相关检验人员应从检验的各步骤着手,通过各环节的控制细心减少操作失误,在操作规范条件下将各项不良影响因素合理控制,达到提升检验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君.尿液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9):2594-2595.

[2]谢玉芳,吕永卫.尿液检验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62-2263.

[3]缪万芳.浅析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2(28):23-24.

检验结核分枝杆菌及结果分析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自本院呼吸内科的肺结核病人100例, 均选自门诊和住院病人, 经X线检查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核病 (均系初治病人) 。非结核肺部病例40例, 其中肺炎23例, 支气管扩张12例, 肺癌5例。

1.2 试剂

FQ-PCR试验盒由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公司生产, 罗氏培养基由浙江省结核病防治所提供, 萋-纳氏抗酸染色法, 均按《全国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1]试剂配制、操作及结果报告。

1.3 方法

痰液直接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结核杆菌培养采用罗氏培养法, 痰液碱前处理后, 于30min内接种完毕;荧光定量PCR痰液标本处理:痰液根据不同性状, 加入4倍体积40g/LNaOH液化30min, 取1mL液化好的痰液离心, 再用生理盐水洗涤沉淀2次, 离心取沉淀加入50mLDNA提取液置水浴100℃10min裂解, 取2mL做PCR模板, 93℃2min预变性, 93℃30s, 55℃min, 40个循环, 结果判定, >1.0×l03拷贝/mL为阳性。

2 结果

(1) 100例标本结核杆菌检测结果, 见表1。 (2) 40例非肺结核病患者痰液标本检测结果, TB-DNA均为阴性。 (3) 抗酸染色、罗氏培养和FQ-PCR标本结果的相关性,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结核病的细菌学实验诊断, 主要依靠痰液涂片镜检抗酸杆菌。由于该方法阳性率不高, 发展中国家此法的敏感性仅为20%~40%, 发达国家达40%~60%, 只能发现抗酸杆菌菌体。很难鉴别是死菌还是活菌[2]。罗氏培养, 耗时是活菌才能生长, 整个过程长达8~12周, 已不适合现代短程化疗的需要, 但仍可继续做药物敏感性试验、菌种鉴定和毒力试验[3]。本文检测结果证实, 在确诊的MTB患者中FQ-PCR的阳性检出率可达58%, 明显高于培养法与涂片法, 这与AL ZahraniK等[4]报道相反, 其原因在于培养阳性率不高。由于FQ-PCR采用闭管操作, 本文检测的40例非MTB病人无一例为阳性, 与LInuma等[5]报告的结果较为一致。因此, 无论敏感性还是特异性, FQ-PCR法较涂片和培养法都有优势, 应当列入MTB的常规检验项目。

结核杆菌培养仍是目前诊断MTB的金标准, 尤其是药敏实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及耐药性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涂片法和FQ-PCR都无法替代, 但其耗时太长有待改进。我们建议将上述3种方法同时使用, 涂片和FQ-PCR法可为临床及时提供诊断依据, 培养及药敏结果可指导临床用药, FQ-PCR定量监测TB-DNA可用于判断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J].中国防痨杂志, 2006.

[2]金法祥.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诊断3种方法的初步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634~635.

[3]闰国蕊, 腊胜明, 杨建华, 等.结核病五项实验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1:165~l66.

[4]Al Zahrani K, Al jahdali H, Poirier L, el al.Aceuracy utili~ofc0lnrnercilyavml~emcalionand ogict florthedi isofminit pllltT my tubel js[J].Am J Rcspir Cift Care Med, 2000, l63:l323~1329.

上一篇:集体理性论文下一篇:教学活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