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艺术运用

2024-07-30

启发式教学艺术运用(精选12篇)

启发式教学艺术运用 第1篇

启, 是“开其意”是指打开学生的思路, 而不是直接告诉其结论;发, 是“达其辞”指揭示学生如何通畅的语言表达, 而不是代替学生去表达。

在全面提倡学生德, 智, 体, 美, 劳, 全面发展的今天,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和终身体育思想在学校的传播。学校体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策划者和领导者, 所以体育教师的任务则显得尤为艰巨。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 也是当前实施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方面。它是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 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 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课区别于其它学科课堂的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处于动态的大环境, 并主要地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作为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如何教, 学生就如何学, 而讲解示范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又是体育教师传授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 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同时还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概念的基本途径。所以, 教师讲解示范的水平与能力如何, 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教程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教师的讲解要使学生听得懂、示范要使学生看得清。讲解与示范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师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启”, “发”, 从而启动学生的思维,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在正确的讲解和示范的同时更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现总结以下几种方式:

1. 态势语言的启发

所谓态势语言的启发,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 使用眼神、手势、表情、体态等“无声的语言”, 将有关信息传输给学生, 并使学生心领神会。体育教师的态势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首先, 教师的着装上要讲究、得体, 适合并体现鲜明的运动特色, 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和运动感。教师的手势要干净利落, 不多余, 不做作, 表情应丰富多彩, 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精神气质上更要学生感受到健康向上。同时, 体育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要起一种表率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从态势语言上给学生以良好的启发。

2. 直观的演示启发

所谓直观的演示启发, 是指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和演示操作,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体育教学中除教学挂图, 电化手段演示、器材演示外, 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

就是最好的直观演示, 如何把这种直观演示变得对学生有启发却是一门艺术。也就是说教师在做完整的或分解示范时, 应要求学生仔细的观察, 将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及自己的实践逐渐转化为理性认识。比如前滚翻的垫上球形滚动练习, 通过教师的提问, 便可使学生受到启发, 学生便可得出“团身紧, 成球形滚动有利于动作的完成”的结论。再加之练习就更能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动作技术的要领和细节感受。

3. 设疑启发

所谓设疑启发, 是指教师利用问题来有效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动作, 都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第一步是“引疑”。如学习前滚翻, 教师在讲解示范完成动作后, 教师可以问:“为什么叫鱼跃前滚翻?叫空中跳跃前滚翻行不行?好不好?”这样“疑”就被引出来。第二步是“激疑”即激励学生去想疑。如在学习“侧向推铅球”的技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为什么要“推”而不推去投行不行?“推”比其他的“投”要有哪些优势?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疑”了。第三步是“故疑”。就是没有疑而故意提出疑。如“行进间投篮动作”教师在讲解、示范完动作后, 学生很快的记住了“一跨、二小、三高跳”的动作要领口诀, 基本上没有什么疑问了。这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议论一下, 为什么第一步要跨?第二步要小?第三步要高跳?这样, 就可以议出不少疑问来。通过以上步骤,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矛盾, 学生有了这种认知矛盾, 思维才会活跃, 才会积极思考。

4. 类比启发

所谓类比启发, 是指教师通过将互相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放在一起先后讲述, 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 深究其内在的联系, 进行类推, 得出结论。体育教学中相互联系的技术动作也是很多的, 比如在学习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时, 让学生联想一下学过的哪些动作与此相近或类似, 有的学生就能很快联想到排球的扣球动作;学习挺身跳远时, 学生也会联想到篮球高手上篮是的挺胸展腹, 通过种种的成功类比启发,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举一反三, 强化学生的技术认知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5. 故事启发

所谓故事启发, 是指教师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简短有趣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 让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如在长跑教学中, 由于教学的运动量大, 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畏惧, 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优秀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 如奥运冠军王军霞, 磨破脚掌仍然不停的奔跑;滑冰运动员叶乔波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膝伤参赛, 夺得无数的桂冠, 以至赛后被人用担架抬下赛场的故事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应充分运用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故事启发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品质基础。

以上几种方式只是自己的一点经验, 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总结。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结合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经验对在体育教学中启发教学的方式做一下梳理和总结。

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第2篇

双水镇梁华济学校

张伟桥

2002年

在教学中采用什么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能力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在现小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就是其中之一。注入式教学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盲目施教,氢学生视为“知识容器”和“学习机器”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教师改,学生背。这种教学不给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得不到调动,甚至损害学生的智力。

鉴于注入式教学的弊端,现我市正推行创新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就是现在最多教师使用的先进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好这种方法,现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联想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差异,基础知识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和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被扼杀,因此应有意识地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的思维空间,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会对有分数的句子应尽可能多地进行联想,师问:从“女生人数是男生的7/8”这个条件中,还可以得出哪些条件?生答:“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7”,“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8”;“男生人数是男女总人数的8/15” ;“女生人数是男女总人数的7/15”„„像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多方的联想,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二、讨论思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从不过早地评判、限制,而是积极引导,允许有不同意见相互补充、讨论思辨。如在复习课上,一道判断题“一个圆锥的体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少2倍”。当时有很多学生认为是对的,我没有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各自来阐述一下自己的理由,由此引发双方激烈的争论。我首先让做错的学生讲:“因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也就是圆柱就是它的3倍,圆锥体积是1倍,所以圆锥体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2倍”。反方的同学马上反驳:“你把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2/3”。做错的同学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没有分清单位“1”,导致判断失误。争论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问题得到了解决,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设问,启发学生推导问题。

从每个学生基础水平的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问题信息,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通过讨论,学生最终发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他、图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了上面的基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由于先前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那么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容易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人人参与的作法的确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师要成为教学中的“参与者”。

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参与整个的学习过程,而且要求教师本身也要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共同引出概念和结论。有的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如果班级有五十个学生,启发式教学不应是五十比一,而应当是五十加一。这话有一定道理。

五、巧妙应对学生的质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加分析的一问即答,效果未必就好。如果有些问题是属于学生没有认真复习教材,或未加认真思考提出来的,则应让他复习教材的某些章节,并提出他应思考的有关问题。还有些问题属于学生思维上带有启发性的类似问题,旁敲侧击,让学生进一部思考,教师都不急于作出解答,而应故意停顿下来,让学生留有思考时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启发的效果会更好,实践证明,经过学生自己上午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比轻易从教师口中得来的现成知识要牢固得多。

启发式教学艺术运用 第3篇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是对人脑发生作用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按照大脑活动的规律,随时创造条件,有系统地去影响学生的心智和动作技能,使之通过神经活动去获得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体育课和其他课一样,也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讲解。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使讲解具有启发性,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精讲多练”

“精讲”的要求是:量少,质精,从多中选少,从博中求精。这就要求教师讲解要精确、简练、有情感、容易懂,并突出重点讲深讲透,使学生听了能有所启发,有所收益,以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其产生对动作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果讲解的语言重复、枯燥、长篇大论,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所谓“多练”就是实践,课堂上只有多练才能摸索出规律,离开“练”的实践,一切都是空谈。不管什么技术动作,要领就是几条,能否掌握技术全凭练得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在“精讲”的基础上设法调动学生“多练”的积极性,把思路练活,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讲解动作要点

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技术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而灵活运用。

1.教授新教材时可采用目标引导法,逐点启发。为了克服学生观看示范的盲目性和欣赏性,纠正学生注意力和视觉容易出现的偏差,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看示范动作的目标,使学生随着教学的进程,一步步的观察教师的示范,以求对每个动作环节都看清、看准。目标愈明确,观察的愈仔细,头脑中形成的动作影像就愈清晰、稳定,练习的积极性和质量就愈高。

例如,我在教“鱼跃前滚翻”时,第一次示范前,先告诉学生要看我的手和脚在空中的部位,让他们在我第一次示范时观察我的身体,什么才叫“跃”起来。学生们看过后,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出“手和脚都离地”。接着我在做第二次示范前,要学生们注意看我的手触垫时,手臂做什么动作,学生们自然会注意到兩手撑地,曲臂缓冲的动作。当我做第三次示范时,要他们注意看我背部着地时,身体做什么动作,让学生注意团身抱膝的时机。通过三次示范,学生们逐点观察后,再讲“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点,这样教学,直观性强,学生们对动作要点领会印象深,这就加快了动作技能的形成。

2.复习某一技术动作时,采用提问引导法。运用这一种启发式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注意观看示范动作并积极思考,合理完成动作。

例如,短跑课的基本部分是复习“途中跑”,教材重点是改进“途中跑”技术,而其重点是有效的解决“后蹬”,我就抓住“后蹬”这一动作的关键环节,有的放矢地讲解,接着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我的示范,并准备回答我的问题——“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动力从何而来?”然后我再做示范。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神情专注,思维活跃,我两次示范后,学生们便可以较为正确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靠腿蹬地的力量。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讲清楚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动力主要是通过长肌肉的收缩产生肌肉拉力作用,于地面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进而讲解“后蹬”动作,首先从伸展髋关节开始,“后蹬”结束时,髋、膝、踝三个关节要迅速伸直,使“后蹬”的反作用力,有效地通过身体重心,更快地推动身体向前运动。最后,讲“后蹬”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后蹬力量的大小,腿蹬直的程度,蹬直的速度和蹬地的角度,即脚蹬的越直,蹬直的速度越快,蹬地的角度约为50度,则效果越好。我感到,在这种情况下讲解,学生们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3.练习跟踪启发。即在课堂上学生反复练习动作时,教师及时用简短、有力的语言配合,提醒学生注意动作的技术要点。

例如投掷铅球,学生练习时我会站在投掷线旁,注意观察他们的练习情况,随时用有力的语言提示或者是纠正错误,如:“蹬地”“送髋”“注意加速”“挥大臂”“出手要快”等等。使用这些简短有力的语言对学生跟踪指导,不仅可以协调其动作,而且能提高学生们的练习兴趣,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微格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艺术 第4篇

微格教例之一及评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它创造了“红书”的三个“第一”, 即:第一次描写贾府的环境, 第一次正面刻画主要人物, 写宝黛第一次相会。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前两个“第一”。

[板书:环境、人物]

师:请看图, 分组简述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

[打出幻灯片:黛玉进贾府路线图]

[生竞相述略]

师:黛玉进贾府拜见诸位长辈走了大半日, 路线曲折迂回, 她为何不走直线, 这样岂不省力?

生:先看贾母, 后看大舅、二舅, 体现贾府的尊卑有序。

师:这就照应了开头“步步小心、时时留意”的话, 在贾府不仅“行”如此, 衣、食、住皆如此, 下面我们来看贾府的这次晚宴, 重点看座次, 请同学们画出座次图。

[生迅速翻书, 依文画图]

此微格教例选自“1997年东三省十佳语文教师选拔赛观摩大会”, 上课教师为沈阳二中的刘敏。《红楼梦》中的故事已家喻户晓, 要想讲出趣味、讲出新意, 不从“奇”“巧”二字入手, 实难取胜。刘老师正是基于此点分析学生心理, 吸取“红学”研究成果, 大胆革新教学模式, 才有了这一堂令八方同仁拍案叫绝的好课。

此课以三个“第一”激趣, 并交代学习重点;以简述进府路线来感知课文内容, 培养说话能力, 并导入第一个教学重点的学习;以质疑“行” (无疑处生疑) 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并为下一个问题“食”做过渡。此种设计一石多鸟, 环环相扣, 层层铺垫, 实为开门见山、巧启奇发的典范, 并为这节重点突出、生动有趣、节奏鲜明的课奠定了良好基础。

由此微格教例得出结论: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用好启发式教学方式, 能起到激趣、引路的作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格教例之二及评述:

师:同学们找找看, 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生动?

生:“摘杨芽, 采柳叶, 捋榆钱儿”中的“摘”“采”“捋”三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

师:为什么?

[生沉思]

师:这三个字能否调换使用?大家讨论一下。

生:[活跃]不能。

师:杨芽、柳叶、榆钱我们都不陌生, 它们有什么特点?我们先在脑中想象一下“早春杨柳”“儿童与榆钱”的画面。

生一:榆钱是一串串的, 所以用“捋”。

生二:杨芽长在树枝上, 很柔嫩, 所以用“摘”。

生三:我们常说采茶、采桑叶、采花, 因而采柳叶也是很准确的, 用“采”, 不用“摘”, 又避免了前后重复。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 “准确”就是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 要符合实情;“生动”就是再现了生活, 使人感受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师:老师也找到一个用得非常准确生动的词, 即“吃着顺口, 也能哄饱肚皮”中的“哄”字。同学们能不能用词语替换的方法提出问题, 并分析原因呢?现在我们采取前后组互相问答的方式进行。

生 (一组) :我们给二组同学提个问题, “哄”能否用“填”或者“喂”之类的词替换?为什么?

生 (二组) :不能替换。“哄”有“糊弄”的意思, 榆钱饭不能使人真正吃饱, 只能成为旧社会穷人充饥的救命粮, 而“填”“喂”却表达不出这层意思。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看来作者是很注意用字的。我们可以结合书后练习二继续体会文章的这个特点, 并在今后的作文中也注意准确、生动地遣词造句。

这个教学片断摘录于我区五十五中学崔淑文老师在辽宁省第六届中语会年会参评并获奖的教例“榆钱饭”。整个课程设置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教师设置问题, 学生回答;第二层为学生相互质疑、答疑, 每个层次都有教师的评价和总结。在第一层中, 教师设计了一组“四问”的教学程序, 即找出、为什么、调换、描实物。这四问紧密联系教材训练重点和学生认知特点,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第一、二问为问题的中心;第三问通过变换教法实现首次点拨, 使学生进行动词替换的练习并思考第三个动词的不同;第四问换角度提问, 使学生从思考动词转入思考三个动词的特点, 此时教师巧妙地创设情景,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描绘画面, 把动词和名词或者说是将动作和实物自然地衔接起来, 完成再次点拨。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断把学生引入“心求通”“口欲言”的境地, 激活其思维, 出色地完成了“启发”任务。

第二层可以说是“启发”的延伸阶段, 教师要求学生提问, 上一层次的提问方法、思维方法等被学生快速调出, 他们用“词语替换法”设置问题, 并联系生活实际、描绘生活画面来思考问题, 得出正确答案。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提供的思维轨迹创造性地向前发展, 不但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延伸, 更可以看出上一层次“启发”的效果。

由此微格教例得出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研读部分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问题、设情境、授方法, 把学生从生疑、答疑引向设疑, 从书本、画面引向生活, 从阅读引向写作, 能够达到“启发”的最佳境地。

微格教例之三及评述:

师:我们学习了《松鼠》一课, 学会了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学会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

【用简笔画迅速勾勒出一只可爱的小蜻蜓】

师:蜻蜓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昆虫, 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蜻蜓是一种漂亮、机警、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的文章, 你会从哪些方面说明这些特征?

生: (观察) 它的翅膀很漂亮, 像晶莹剔透的薄纱。

生:它的尾巴很漂亮, 纤细修长。

师:注意, “尾巴”是人们对蜻蜓“腹部”的俗称。其实蜻蜓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说明时, 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师:它飞起来美吗?有哪些诗句说到了蜻蜓呢?

生:它飞起来非常轻盈, 姿态很美。

生:它飞在天空中像一架小飞机, 非常漂亮。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写出了它的姿态美。

生:那是静态美。“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 很有诗情画意。但从科学的角度说, “蜻蜓点水”道出了它的生活习性, 是有其他原因的。你又能从什么地方看出蜻蜓很机警呢?

生:小孩子捉蜻蜓时, 还没有走到它的旁边, 它就飞走了。

生:它落上树枝的时候, 总要飞旋着试探几次, 有风吹草动, 就敏捷地飞走了。

师:蜻蜓如此可爱, 你也要捉它来玩吗?

生:不。我们要保护它, 它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师: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它的眼睛是复眼, 科学家模仿它制造出了照相机。

师:这是仿生学, 看来大家对蜻蜓很了解, 观察得很细致, 所以说起来头头是道。现在老师布置家庭作业,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表达特色, 写一篇名为《蜻蜓》的说明文。可以借鉴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料 (见练习篇) 。

这个教例选自我区1995年教学百花奖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松鼠》, 它的设计者张小琴老师力图以此训练来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在此训练中, 教师循循善诱, 由表及里, 由静到动, 由生活到科学, 引导学生回忆往日的观察内容,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爱学乐说, 情绪高昂, 以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 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蜻蜓的特征, 在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 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巩固练习阶段, 设计这样的综合训练题, 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实现迁移, 有利于读写听说能力的全面训练和协调发展。

由此微格教例得出结论:课堂教学的迁移训练阶段用好启发式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使课堂教学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

从微格教学出发来研究启发式教学艺术, 能使我们设计好教学程序的每一个步骤, 正像做文章一样, 开篇简明有趣, 中间浓墨重彩, 结尾精炼含蓄, 但要使启发式教学方式达到艺术的境界, 离不开渊博的文化知识, 离不开扎实的教学功底, 更离不开教师的敬业精神。

摘要: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 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是摆在教研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深入课堂教学的微观之处去研究启发式教学艺术,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用好启发式教学方式, 能起到激趣、引路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研读部分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问题、设情境、授方法, 把学生从生疑、答疑引向设疑, 从书本、画面引向生活, 从阅读引向写作, 能够达到“启发”的最佳境地;课堂教学的迁移训练阶段用好启发式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使课堂教学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

启发式教学艺术运用 第5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类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学习一年至二年文化课和专业技术理论课后, 都有一段时间的电工生产实习,面对这些大都由初中毕业升入职校,从未进过工厂大门的学生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他们既复习和巩固所学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提高专业技能的操作水平呢?笔者在长期的电工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认为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呢?《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把启发式教学的涵义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其方法有:直观演示启发、表情动作启发、类比启发、图示启发,设疑启发、激励启发等等。由此可见,其发式教学是外延非常宽广的教学手段。下面就谈谈启发式教学的几种方法在电工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直观演示启发

学生刚来到电气实习工厂(场)、车间、对工厂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很陌生、很好奇、都想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试一试。此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演示法(或称示范教学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各种电工工具的使用,实习指导老师讲解时,力求对每一样工具的使用做出正确的直观演示,如锯弓锯割的正确姿式,榔头的使用方法,电工刀剖导线的角度,各种导线的连接方法,电工登高操作的具体动作,电烙铁焊接的正确方法等等。直观演示启发教学是电工实习教学中入门指导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身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深,正确的姿式操作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否则,会贻害学生,造成误导、产生人参和设备损害事故。

二、表情动作启发

电工生产实习教学,最大的隐患是学生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令人头疼的大事,故实习老师在一切教学活动中总是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把安全生产实习放在第一位置,而刚到工厂车间的学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你说电老虎厉害,我偏偏要摸一摸,碰一碰,什么都不怕。故笔者在讲授安全用电和安全操作的实习教学中采用“触电”表情动作启发,“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尝试一下“触电”的滋味(当然有绝对的安全保障),用自己或他人的切身感受和表情动作来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是用一个500伏的兆欧表、本人用双手捏住两个接线端,让学生由慢到快摇动手柄,一直到自己触电,发出触电的动作表情,然后让学生自己用双手捏住接线端,我轻轻摇动手柄,让学生“触电”,让其他学生观察触电学生的表情动作,如此“触电”几位同学,并让触电部位各不相同,因此“触电”同学啊的表情动作丰富多彩,然后让“触电”的同学谈谈触电的感受,启发教育其他同学在电工实习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严防触电事故的发生。然后再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生产中发生触电案例,使学生知道“电击”“电伤”的危害,脑袋瓜里时刻绷紧“触电”这根弦。

三、图示启发教学

电工生产实习教学中有一个最大的难题是学校的电气工厂(或车间)没有教材上给出的各种机床电气设备,而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往往是和机械的、液压的系统一起配合运动的。由于没有实物,讲解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可采用各种机床的结构和原理挂图进行图示启发教学、如讲X62W万能铣床就是利用挂图讲解两个操作手柄,如何实现工作台六个方向的讲给运动,讲解工作台的单程自动控制和半自动循环控制,这样,尽管没有接触到实际机床,但对机床电气控制与机械部分的配合运动,有了相当了解,所以在机床电气维修的实习教学中,采用图示启发教学加上机床电气模拟板(箱)的实物教学,效果较好。

四、类比启发教学

在电力拖动线路安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安装接触器控制单向运转电路,当该电路安装完毕通电试车后,即进行接触器控制的正反转线路安装,这时候采用类比启发教学,启发学生,能完成电动机正转方向电路的安装,那么电动机反转方向控制电路是否也是一样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在主电路上改变电源相序,在控制电路上是相同的,这样,学生学会了在电动机单向正转的基础上,采用同样的元件和控制原理实现电动机正、反两个方向的控制电路的安装。再用类比启发:如果要实现电动机正、反转自动往复运动电路的安装能否行?让学生比较一下限位开关和按钮开关的结构原理,学生即明白,限位开关和按钮开关的动作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个安装在板内,一个安装在板外,因此原电动机正、反转电路不动,增加两只限位开关,在控制电路上采用常闭触点串联,常开触点并联的接线方式,即可达到电路的要求,因此,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线路的教学都可采用类比启发。学生通过装接一个简单电路后,采用类比启发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安装较复杂的控制电路。

五、设疑启发

在电工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在书本上找不到(或没有讲解)的疑难问题,如“用电池――毫安表判别变压器与电动机绕组同名端时指示为何相反?”,“钳形电流表测量交流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绕组电流时, 测量值与铭牌值实际相差为何很大?”等等问题,利用实操中出现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一个人的经验,就是他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碰到疑难问题又不断动脑筋想办法加以解决,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没有经验,就是因为很少参加实践活动,很少碰到疑难问题。本人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实操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原理,公式、法则、定律等解决疑难问题。这样,有利于消除职业学校学生中常见的“轻理论,重实操”的毛病。倡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赞科夫指出:“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防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实习教学中,既要防止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又要防止以干代学,认为理论可要可不要的师傅带徒弟式的错误观念;只有做到教、练结合,特别是电工实习教学中的电机修理、机床电器维修、电子线路的调试与排故等课题时要多设故障、多提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互相渗透,课堂教学、实习训练相互协调,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能动地发展到理性的认识,才能获得最价的教学效果。

六、激励启发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及实操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发辉,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确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的人际氛围,激励他们形成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爱护集体的.优良作风。众所周知,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须考上本专业的中级技术等级证书,专业理论和实操动手能力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参加每年由政府劳动人事部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这对每一个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优先推荐,择优分配,获取较好的工资待遇和劳保福利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电类专业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都要进行严格的应知、应会的强化寻来年,在实习中我们采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如在电气工场(或车间)门口设立距考证日期的倒时牌,利用宣传栏,学校广播宣传本校优秀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的名次及奖励,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取得的荣誉,获取的薪金和劳保福利待遇;同时在电气实操工场门口的宣传栏中每天公布《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上摘录的各种招聘人才信息及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竞争观念,危机观念。在具体电工实操教学中根据考证内容或技能竞赛要求,进行课题考核制,进行严格的模拟考试,淘汰极少数学习不认真、实操吊儿郎当的学生,把他们转为试读生,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读后,还不能改正,则不予毕业。同时重奖哪些在技能竞赛中获得名次的佼佼者。鼓励有潜力的学生一专多能,获取多种证书。

如我们电类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外,还取得计算机初级证,低压电工上岗证、高压电工上岗证和电工中级技术等级证,部分优秀学生利用暑寒假期间接受培训获取电梯操作维修证或制冷空调安装维修证等,为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实践证明,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都获得了较理想的工作。总之,通过各种激励启发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自身活力,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并将他们的活力与潜能转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培养了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精神,使学生明白了要通过刻苦努力学习,勤恳扎实的工作,就能够掌握知识技能,就一定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当我们努力地把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在老师的指导下,连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都变得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个个动手,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在人格、意志、身心、体魄等方面健康发展,为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学教研室编,知识出版社,1993.4

[2]《教学的艺术》,谢盛圻、王华敏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月

[3]《教学管理》,汪家齐、陈立森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月

启发式艺术课堂教学式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 课堂设计 启发 发散思维

面对21世纪,我们迎来了新的挑战,教育部对高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中提出: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当代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要求,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教育部的新要求,实行启发式课堂教学势在必行,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突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革新和进步。

1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逐渐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教师要从传播知识转变为循循善诱的启发者和引路人,而将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交还给学生,通过共同交流和共同合作突破难题,培养学生的钻研和探究性学习。要明确意识到当今时代我们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传授的不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学习。要求教师在主动掌握教学对象的情况的基础上,找到知识可供延伸和扩展的部分充分掌握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课程教学的导入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找到问题是一个开始。这要求教师要熟识教材,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对课堂讲授重新编排、组织和设计。

当教师和学生找到了问题后,就要确定本节课要进行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它标志着教学系统中的组织水平,并且在正确的目标下,对教学的持续、强化、定向和调控产生作用。失去了教学目标,教学就会无从下手,秩序全无。因而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产生疑惑和好奇心后,就要提出教学目标,并且协助学生有序地解决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2 启发式教学在广告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艺术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由于艺术较为感性并且是一门边缘学科,教学方式势必有自身的特点和独特之处。广告专业的启发式教学不仅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即发散思维,要将与广告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引入,形成一个网状的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愈加活跃。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案例让学生注意到学科间的联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成功的案例发现,海报、VI、包装、书籍装帧等在广告设计中的作用,并且将他们联系起来共同作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重点问题,来分析如何处理好两个专业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二者的巧妙结合让广告设计和其他设计二者都得到升华,使自身的设计更具独特性。

3 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讲授者,无法突破“填鸭式”教学的瓶颈,很难将实践与理论合理结合,让学生们感到理论知识乏味无聊,难以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既没有将理论知识夯实理解,也没有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去。传统的广告专业教学,学生没有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所以经常在课堂上聊天,无法集中注意力、走神、睡觉,更甚者逃课等现象频繁发生,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开展启发式教学,能够突破原有的僵化的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的沟通与交流,让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理解和针对学生需要,活学活用理论知识。从学生的能力、情感角度出发,制定学习的目标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等。师生一同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并且通过实践发现出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并解决的能力。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引领和启发学生去发现,并且重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创造,从而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4 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广告专业课程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对于广告设计的研究我们必须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间的联系。让学生根据市场制作产品,最终得以在市场上销售,这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办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实践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启发式教学确保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些企业的需求,学生仍然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适应市场需要,为以后进入市场积累必要的专业经验。我们的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和进取,随着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对于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要求也在提高,启发式教学开展与广告专业课堂能够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启发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需要。启发式对于艺术专业的课堂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相信在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下,我们的广告专业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8.

[2]高中羽.视觉表现28谈[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化学课堂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第7篇

一、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激发学生提问, 就是通过教学语言, 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设置困难, 激起学生的疑问。问是探索知识的起步;疑是发出问题的前提。因此, 教师要在平时的知识讲解中, 启迪学生发现疑点。例如, 在浓硫酸的稀释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说都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方法, 学生会说到把水加在硫酸里, 快速地倒慢慢地倒等。然后老师才指出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学生马上就会提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其他的方法不行呢?这时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思考这个问题, 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巧于解

通过教师的语言、肢体语言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和疑难。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反应,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 就应该简要明确地回答。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复杂的问题绝不能简单地回答, 而要做到巧于解决。如果立即给出答案, 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 也就没有在记忆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不要立即做出回答, 要对学生的理解错误和知识点的错误, 由易到难进行启发,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步步由简到繁地明白, 直到解决问题。

三、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点拨

化学教学中点拨思想包含两个方面, 点就是点重点、要点, 拨就是要拨开障碍、导通思路。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到巧设悬念,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促进学生求索的欲望, 调动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 自己解决问题时, 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肯定, 只有当学生通过分析、思考, 仍然不解时, 教师就根据学生思维上的障碍, 给予恰当的点拨,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时, 就可以从化学方程式的质量比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先要让学生找出题中的以知量和未知量, 然后根据未知量和以知量列出比列式, 最后再计算。

四、对学生的启发中要善于从侧面引导

从侧面引导, 就是针对学生已经或可能出现的困难, 分析其知识不足或思路错误等原因。从旁引导, 侧面点拨, 引向正确的思路, 让学生由此及彼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种类型题的印象, 而且可以从这个题复习相关的知识点。例如, 在讲解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的收集方法时, 学生看到只能用排水法, 不能用向上排空法, 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只能用排水法?教师只需问学生是否完全的了解了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根据它的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的性质的特点。学生在撑握收集方法的时候, 也掌握了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五、课堂中要做到不断地激趣强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好一个学科的关键,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映象的权威感。课堂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课堂中教师对同一个问题, 可以从不同角度, 采用不同的形式, 有层次地由易到难进行强化。教师在变化中启迪、点拨、活化学生思维, 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压抑、沉闷, 让学生在思想上放松, 能够根着教师的提示和思路去思考问题。

化学课堂中教师使终要明白, 自己的职责是不断的帮助学生去接触生动的事实和现象, 从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并从中体验到认识的快乐, 使学生感到知识是让他们变得聪明和快乐的力量。

摘要: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并对提出的问题要巧于解决, 解决问题时注重思维的点拨, 从侧面引导, 还要不断的激趣强化。

启发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第8篇

一、启发式教学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指出,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 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演唱的自信心, 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 受到美的陶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唱会一首歌, 并不等于就唱好了一首歌。所谓把歌唱好, 就是在掌握歌曲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恰当地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使演唱更具感染力。过去那种师唱生模, 不断反复, 一唱到底的“唱歌课”, 总是不尽人意, 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教学中, 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善于启发引导,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 去表现音乐。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自主学唱歌曲。首先, 老师声情并茂地范唱, 让学生通过聆听, 感受歌曲, 启发学生在欣赏中展开联想, 初步体验歌曲的美, 还鼓舞学生针对歌曲节奏做一些体态律动, 以加深对旋律、节奏、速度方面的印象。接着是情感交流, 组织学生默读歌词, 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主要描述了什么?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深入他们当中, 与他们一起平等对话, 彼此探讨, 营造一种和谐、自由、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每位学生有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 不光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更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其三, 是词曲自学, 歌唱教学是以“唱”为主, 我先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方式或方法。如:打拍子、哼旋律、读歌词、唱歌词, 甚至吹口哨等。一段时间后, 再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情况反馈, 请学生上台谈学唱体会, 并进行展示, 集体品评。这一环节, 优生和后进生、男生和女生要兼顾。这样, 不光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 更让他们的个性得以有效张扬, 使每位学生都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有了以上三个环节的有序有效的完成, 最后引导学生演绎歌曲, 老师可以提出较高的演唱要求, 力求让学生在唱准的前提下, 融入自己的情感, 有表情地进行演唱, 要学生采取多种演唱形式, 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相信演唱效果会更加理想。另外,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合唱练习, 可以选择《送别》《大海啊故乡》《同一首歌》等歌曲让学生来表现。因为, 合唱对增强他们的乐感和合作意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课堂的最后, 还可以通过师生评议, 为优秀演唱者颁发奖状, 及时进行鼓励,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歌曲的表现欲望。

二、启发式教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在学校音乐教学中, 一般小学以唱歌为主, 中学以欣赏为主。新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像七年级下册共有7个单元, 就有“八音和鸣”“节奏的表现”“运动的旋律”“传统是条河”等4个单元是音乐欣赏的内容, 至于八、九年级就相对更多。新课标指出, “感受和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 新课程改革把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是经过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 如果学生的感受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表达, 就容易造成欣赏兴趣不浓, 精神不集中。因此, 要运用教学手段使学生内心的感受得以充分展示。所以教师要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 让学生听、唱、说、画以及舞蹈表演, 把音乐欣赏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表现、积极创造的过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时, 可先引导回顾这个民间故事的动人情节, 在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 再用心聆听音乐, 并启发学生“动”起来, 在音乐情境中去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动嘴唱, 可在老师的钢琴辅助下, 深情哼唱优美的音乐主题, 去体会梁祝同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动口说, 说音乐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关系, 说不同旋律的情感特色;动手画, 根据四部分的情景让学生作简笔画, 使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结合起来, 使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 使音乐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至于动身跳, 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景, 结合音乐自编自演, 用简练的舞蹈语汇再现音乐形象, 创造一种独有的艺术情境, 使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 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之, 作为音乐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我们只要真正做到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茫然为兴趣, 让他们感受和表现音乐情境, 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中, 随时启发、善于启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会调动起来,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中来。这样,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得以真正体现。

启发式教学艺术运用 第9篇

启发式引导教学法是指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那么, 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好启发式引导教学法呢?

一、按照学习物理的规律开展启发式引导教学

启发式引导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爱学, 指导学生会学。 启发的机制就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内因, 教师的作用是外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学活动必须也只能是启发和引导, 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物理教学主要应抓住三个环节:观察实验;引导思维;实际运用。 因此, 我们要按照学习物理的规律开展启发式引导教学。

1.实验是获取知识的源泉, 观察实验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取得第一手材料以供思考。 观察实验时,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实验、善于思考, 并提供解释现象及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例如:做加热水使水沸腾的实验时, 如果不加以引导, 整个实验做完才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则会收效甚微。 最佳做法是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观察、思索, 让学生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提出:“水中为什么会产生气泡? 沸腾前气泡上升时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是为什么? 沸腾时气泡上升体积为什么会增大? 沸腾时继续加热, 水的温度是否还会升高? ”然后停止加热, 水的沸腾立即停止了。 问同学:“这是什么原因? 这时若用两用气筒把烧瓶中的空气抽去一些, 瓶中的水又沸腾了, 这是为什么? ”经过引导分析得出结论:“液体只有在它的饱和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才会沸腾, 沸腾时要吸收热量;沸点与外界压强有关, 压强增大, 沸点升高;压强减小, 沸点降低。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出类似问题。

2.思维有一个发展过程, 要启发学生对观察实验的结果加以分析、推理、想象、综合、概括等一系列加工变为概念、规律, 形成理论, 完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例如:在关于洛伦兹力的教学过程中, 做完有关实验及必要的讲解后, 这时启发引导学生联想: 洛伦兹力与安培力是否有关系? 引导学生作出分析:电流是电荷定向运动形成的。 磁场对电流有安培力作用。作出设想: 安培力就是作用在导体中每一个运动电荷上的洛伦兹力的合力。 在此基础上根据前面所学的安培力公式和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很自然地就推出洛伦兹力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的主动思维就能化难为易, 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物理教学。 要使学生“会学”就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习题、问题, 会动手完成一些实验, 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 精选一些题目作为课堂研讨题,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综合, 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弄清物理过程, 找准物理关系。 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和验证, 实践物理教学中的所学即所用。

二、启发式引导教学法在物理课堂中的运用

下面以“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课为例, 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

1.提出问题, 引起思考。 启发式引导教学中新课的引进, 往往是从一些具体问题开始的。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课, 是在《化学电源》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之前, 学生又做了《串、并联电路研究》的实验。因此, 一上课老师就向同学们介绍了两位同学在实验后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测到的电源电压数值略小于它的电动势? ”并且补充问道:“为什么电池越陈旧, 测到的数值就越小?”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必须学习好《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这样, 很快就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抓住要害, 引导讨论。 当新课题提出之后, 老师并不急于进行系统讲授, 而是抓住要点, 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复习和组织他们已有的知识便是向他们提供探索的武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课的要点是弄清在一个闭合电路中电荷的运动和做功情况。因此, 老师就提出一系列问题, 帮助学生复习了“什么是全电路? ” (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应当包括哪些部分? ) “电荷为什么会沿着回路循环流动? ”“在闭合电路中电源内部和外部发生了哪些化学的和物理的过程?” (边讨论边绘图, 帮助学生详细复习电源内部锌板、铜板周围的电势跃升和电池内、外两部分的电势降落。) 特别还通过“1号电池与5号电池电动势谁大? ”“为什么一样大? ”“电源两极电势差U和电动势ε的单位都是伏特, 但意义有何不同? ”等一系列问题的引导讨论, 使学生对闭合电路和其中的做功过程有了清楚认识, 为论证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创造了必要条件。

3.画龙点睛, 引出结论。 在准备工作完成以后, 及时引导学生考虑:“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 非静电力做功所形成的ε和电场力做功所形成的电势降落U之间, 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时, 学生能很快答出:ε=U外+U内, 再考虑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得到ε=IR+Ir;从而推出。 老师在点明上式就是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之后,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定律的全文, 并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4.继续深入, 提高认识。 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了新知识以后, 又组织一些新问题, 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讨论, 提高认识。 “比较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实验中伏特计测量到的是ε、U内呢? 还是U外? 为什么数值总是略小于ε? ”“电池陈旧了, ε变不变? r变不变? 为什么这时量到的U外变小了?”“为什么用伏特计直接连接在电源上, 可以近似地量得ε值? ”

至此, 从定律本身到实际中碰到的问题, 便已真相大白。 学生不仅正面弄清了定律的来龙去脉, 而且了解了电池用旧、U外变小的原因。

5.似尽非尽, 留有余味。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探讨, 弄清了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来龙去脉, 情绪很高。 然而, 探索过程并没有完全结束。 老师又引导性地向学生提出:“什么是损耗功率? 什么是消耗功率? ”“I2R、I2r和Iε的区别和联系怎样? ”等问题。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新天地, 为新的学习埋下伏笔。

启发式教学艺术运用 第10篇

针对中专学生的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中专生领悟知识的要点, 从而使中专生获得相应的启发与引导。使中专生掌握正确观念的有效方式, 注重并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 是实现学生形成开创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培养新型的舞蹈人才是舞蹈教师最为重视的课题。舞蹈教师的授课方式影响着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 在舞蹈事业发展的今天, 舞蹈人才除了应该具有高精尖的专业技能外, 同时还应该具备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与传递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深处舞蹈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和观点探析舞蹈教学中舞蹈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弊端

1.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领导者与权威者的角色,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

长期以来, 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 教师对舞蹈教学有着很强的控制能力与教育权利, 教师认为只有在能镇住学生的情况下才能让学生学好舞蹈并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在缺乏安全感的过程中无法拥有独立自主的心态。由此造成的师生关系紧张是传统教学观念中的重要表现, 师生关系紧张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诚沟通, 同时也无法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舞蹈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传统的舞蹈教学只重视基础的授课内容, 忽视潜在的智能开发。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学的过程是单向传授与被动接受, 最终导致了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舞蹈表面的任务, 无法体会舞蹈内在规律和韵味, 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学中的大忌, 学生与教师丧失了主动性, 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习成效不突出。

如果舞蹈教师在对舞蹈基础进行训练时只重视外部的技术训练而缺少相关的思路与智力开发的话, 那么学生就会机械地表达舞蹈动作, 缺乏美感、动感, 毫无生气。教师只有在授课的过程中及时纠正教学中的问题, 才能使学生在充分领悟到学习和创新的基础上得到有价值的训练。

从学习的效果上讲, 学生不能成为一个通过反复的机械训练而没有思考的练功机器, 在造成身体机能出现“高原现象”时, 如果教师不能主动调整教学内容, 就会激化学生的内部矛盾, 在背离教育本质的情况下造成学习效率低的问题, 最终即便培养出了艺术人才, 其艺术寿命也比较短。

3. 教师的舞蹈技术、知识、语言缺乏内心体验的动态分析, 最终使教育视野变得狭窄

在旧有的知识体系中, 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前不能完整地通读教学大纲, 导致内容与内容之间缺乏相关的联系, 在利用旧有的方法与经验引导学生的时候, 教学效率很低。

如教师在教授Fouette转技巧动作时, 通常只强调学生在动作中必须具备动力腿90o以上准确旁腿, 并借助Rond de jambe的动律将脚收至Passe位置, 以及主力腿Plie压脚后跟再到Releve的直立后背能力的动作要领。却忽视了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能力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再让学生在联系技巧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铺垫, 让学生调整好关键点与用力点, 在讲述肌肉、骨骼、关节间感受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体会与琢磨舞蹈过程中需要实现的表现力与训练内容。

绝大多数的舞蹈教师经常习惯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在违背了教学本质的情况下让舞蹈教学只留下了动作的躯壳而没有舞蹈艺术相应的思想内容。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不仅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造成了很大困难, 也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终束缚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 让舞蹈人才更加适应市场的竞争, 是改革舞蹈教学的重要原因。

二、正确认识启发式舞蹈教学

1. 舞蹈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一位教师教授基本舞蹈的姿势、步伐、体态展现等内容的, 也就是传统的演示教育。这种舞蹈的教学方法只属于浅薄的基础阶段, 而对现代的舞蹈而言, 美与艺术是不能有一个规定的模式的, 创新式的舞蹈才是符合现代社会艺术舞蹈表演要求的舞蹈。因此, 教师的启发引路要重于条框的约束。舞蹈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一个主题, 教师的意义往往是规范和纠正一些错误, 而并不是规定动作、限制舞姿等方面。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 平等地讨论, 做到学生心中的要求,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翁, 找到属于自己的舞蹈艺术。

2. 舞蹈艺术学习是在创造艺术

与传统舞蹈表演不同的是, 现代舞蹈不规定固定的几个动作, 新颖创新往往是现代人对于舞蹈的要求, 评论舞蹈是否美观、艺术就要看舞蹈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强弱了, 传统的舞蹈教师受到的是传统教育, 其思维已经产生了少量的僵化和规范, 就创造力而言远不如学生。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去发掘自身舞蹈的创造力远比让学生依样画葫芦来的有意义得多。对于学生的创新教师要给予重视, 并且要注意方式, 给予点的启发获得面的创造才是现代舞蹈艺术教育的要求。大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 对艺术的创造就是对现代启发式舞蹈教学的最好诠释。

3. 舞蹈的启发式在于自由和创作

学生本身的想象力就是创作的一个鲜活素材, 教师除了引路启发之外, 舞蹈教学规范是需要注意的, 由于舞蹈本身属于艺术一类, 每个人创作艺术的方向不一样。因此, 一旦规范过多就会直接影响到舞蹈学生自由创作的能力, 启发式教育是教师有启发性地提点, 点拨学生在某些角度把握住舞蹈的真谛, 从而进行一系列的舞蹈艺术创作。因此要求学生学习舞蹈时学会感悟和创作远远比记住恒定动作的意义更加深远。

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就是由有经验的教师引发学生的舞蹈艺术创作热情, 并用比较成熟的舞蹈观念来修正学生们略显青涩的舞蹈创作, 加上少量的经验指点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的内涵, 便于日后学生自由创作舞蹈作品。总而言之, 自主学习稍加引导就是对启发式教育的最佳诠释之一。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舞蹈训练过程中的措施与原则

1. 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改变单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授课时以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 最终与教师的舞蹈理论进行有序地结合, 在学生学习舞蹈知识的过程中要概念准确, 由“开、绷、直”一系列的专业名词, 最终衍生到动力学、解剖学与几何学, 动作的要领也要通过动作的规律来具体实现。

在教师教授学生舞蹈理论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践。教师按照规定的动作示范给学生, 让学生边看边说出动作的具体名称, 归纳运动的运动轨迹, 思考动作发力点与动作阻力点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可以有效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形式, 学生在根据自身的理解做出这些相应的动作后,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示范和讲解, 最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强调气息与动作, 音乐旋律的理解过程中, 不仅要增强授课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 也要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2. 让学生掌握动作学习的规律

舞蹈学习作为脑力与体力并存的运动方式, 在培养学生掌握技能与掌握学习规律的过程中, 根据力学形成的原理, 最终挖掘动作内在的递进关系,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顺序, 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得快、记得牢, 同时也能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勤学苦练的作风, 在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重点强调学生对肢体动作的运用与理解, 最终将维持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进行转变。

3.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创新欲望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表现,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舞蹈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 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最终遵循个性与共性兼顾的原则, 突出学生的个人特点。

中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舞蹈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掌握舞蹈的灵魂, 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构思出舞剧结构或舞蹈结构, 最终表现出舞蹈中的精神。中专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了解舞蹈语言与舞蹈技术技巧, 运用舞蹈语言表现特定内容或情绪的能力, 教师从教学对象上吸取经验, 注重总结, 最终实现教学上的互惠互利。

四、结语

教师要认识到教与学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事物统一的过程来看, 教也是学习的重要过程。教师每天的教授过程也是向学生反复学习的过程。舞蹈教师从早到晚都是与动作和学生打交道, 在不同需求、不同条件的学生面前, 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不同于以往的问题, 甚至是难题。在解决这些新问题、难题的同时, 教师需要处于对动作的不断切碎, 不断吻合;不断拆散, 不断组装;不断解构的过程当中, 这自然也是产生新智慧和新成果的过程。

中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过程中,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巢琳.浅谈“启发式”教学在舞蹈编创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1 (9) .

[2]武小影.试论启发式教学在舞蹈训练中的运用[J].解放军艺术学院报, 2008 (2) .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11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 初中 ; 历史教学 ;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59-01

在中国,历史意识非常强烈,从远古时期就有“结绳记事”的观念;而且,我国人民非常注重对历史的学习与参考,正所谓读历史可以“知兴替”。近年来,伴随新课改的具体实施,历史教学也出现了巨大的争议与探讨,尤其是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有了新的变化,更加注重“以学为中心”,注重“科学合理方法”的运用。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非常有用,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讨论,增进推广与应用范围。

一、概述启发式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教学思维与方法非常关键,而且越来越受到教师与教育管理机构的重视。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较为常见,也易于实现的教学思想,它有一定的原则、有实际的教学观念,是方法与思想的完美结合,主要是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知识的习惯、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启发而得到所传授知识的精要。这与能力教学十分契合,而且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通过一些提点、问题、线索等主动的进行探究,有利的促进了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学主体中有了充分的表达,因而,是十分有用且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以下就以《秦王扫六合》为例,进行具体的应用说明。

二、结合实例说明启发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在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0课,以秦王扫六合为学习主题,探讨秦国统一古代中国的历史。新课本中,开卷就设置了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概要,并配以图画。这充分说明在新课改中,要求历史教学应该实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史记》内容的了解、《过秦论》内容的评价,搜集资源;然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的发生地点、背景,以及事件的结局,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然后进行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论点辩论;这要求学生自己从课本内容、网络、课外书籍中进行资料搜索、资料的剪裁与整合,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一个教学版块最好是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其次,教师先做好本课程的教学纲要,明确秦灭六国的过程、原因,并对中央集权统治建立,采用哪些措施进行巩固,以及它对于后世的影响等进行设定;并且对当时秦朝的疆域、所进行的大型工程等进行具体设置。然后,对應的提炼出通过哪一部分训练学生哪些能力,最好是将课程以版块的形式加以讲解,注意讲解中的措词,以及启发方法。比如,通过对上面所说的“荆轲刺秦王”故事及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辩论课,让学生了解到秦国的发展史,从辩论中以论点的形式对课文有一个充分的提炼,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将辩论的主题设置的尽可能宽泛一些,并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这一主题探讨的必要性。

第三,通过地图、战争局势的实物模型等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训练,主要是将学生带回到当年的“烽火硝烟”之中,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场景设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国家进行各自情况的介绍,并将各国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从而探索秦国强盛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历史价值与意义。

第四,就是通过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情况的介绍,将学生导入到现代视角之下,运用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艺术等,对秦国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与思考,并让学生对课文中所进行的简单介绍进行延伸,以此,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第五,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不能过于死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尽可能的采用这种教学思维方式,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育,将“照本宣科”与学生的“呆若木鸡”状态加以改善;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通过激发潜力,让其主动地学习历史,利用“感官官能”具体的呈现历史,这样才能将历史教学真正带入学生的内心之中,融入血液之内,构建起新时代的历史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根脉,需要永远学习与永恒铭记。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社会上掀起了以“物质与享乐”为主的生存观念。从理性的角度看,这是十分偏颇的。因此,应该鼓励初中学生学好历史,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与发展意识,提高认知事物的水平,使其懂得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去思考,去发问,去寻找答案,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我国初中生的能力培养水准,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梅花.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8).

[2]楚会梅.初中历史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尝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6).

[3]郁杨.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版),2010,(9):66.

谈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12篇

一、说理启发

说理, 一般可分为思想意识性和技术性两方面。说理时巧妙运用启发, 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学生中对某些项目普遍存在着偏爱现象。一旦上课的内容不合他们的胃口时, 往往提不起精神, 甚至装病请假。对于这类情形, 教师不要急于批评或训斥, 可在课前准备两张人体图, 一张是反映身体各部分平衡发展显得格外健壮协调的图片;另—张是身体某些部位发展不均且较薄弱的不协调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喜欢哪一张?学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观作出恰当的选择, 接着, 老师可根据同学们喜欢的图片, 说明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 对身体各个机能、器官的发展都有局限性。要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全面均匀的发展, 必须积极参加各种项目的体育锻炼, 否则就会象那张身型发展不全面的图片一样。技术性的说理启发, 主要是指进行某一种运动练习时, 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使学生听了讲解后, 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当学生学做后滚翻技巧运动时, 有部分同学常常出现后倒慢、头伸、颈直、未及时屈体收腹推手的错误动作, 此时老师应及时指出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道理, 并着重指出错误动作的原因, 找出改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因此,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和步骤, 强化已掌握的正确技术动作, 避免再次出现同类型的错误及由此而造成的运动损伤。

无论是思想意识性启发还是技术性启发, 都必须着重于学生的“发”。要使学生“发”得当, 则说理应力求具体实在、深入浅出, 切忌抽象、干喊口号。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二、询问启发

询问的方式虽然很多, 但询问必须中肯, 借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自觉学习。如在发展四年级学生的支撑力量练习时可询问学生:

“同学们在双杠上做支撑时, 为什么许多同学的腿摆不起来, 或摆一、两次就往下掉?”

学生们很快回答:“手没劲!”

“对!我们就来练练手劲。”

在以后发展支撑力量而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练习方法时, 学生也许会厌烦地说:“又是老调重弹, 真没味!”当然在身体素质练习中, 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以达到同一种效果, 但有很多种动作的练习, 避免不了重复。

三、直观启发

从贯彻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上看, 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本身就具有启发性。它必须伴随一定的讲解、比较、提问、比喻等方式, 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医药广告下一篇:EWB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