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状况及疗效

2024-07-18

营养状况及疗效(精选10篇)

营养状况及疗效 第1篇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入选营养状况调查患者98例, 为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男54例, 女44例, 年龄29~80岁, 平均年龄 (55.4±11.4) 岁, 透析时间7~68 (35.8±12.4) 个月。其中48例患者进入左卡尼汀治疗观察组, 男30例, 女18例, 年龄33~73岁, 平均年龄 (51.2±9.6) 岁, 透析时间10~68 (31.2±10.1) 个月, 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 2组间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病情稳定, 无合并肝脏病、心力衰竭、慢性胃肠道疾病及急慢性感染。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日机装DBB~26和Fresenius4008S透析机、聚砜膜F6Hps空心纤维透析器进行碳酸氢盐透析, 透析器面积1.3mm以上, 透析液流量500mL/min, 血流量200~260mL/min, 透析次数2~3次/周, 每次4~5h。使用KT/V、TACurea等指标衡量均达到充分透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2500U, 皮下注射, 2次/周) 和福乃得 (1片, 1次/d) 治疗。入选左卡尼汀治疗组的患者每次血液透析结束后给予可益能 (意大利Sigma~tau生产) 1g静脉注射, 连续给药3个月, 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干体重、血压、观察体力、食欲、透析耐受性、透析中肌痉挛、低血压发生率、透析后虚弱无力、心律失常等情况, 以及留取血样进行化验检查 (血浆白蛋白、总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尿素氮、肌酐、血清瘦素及血红蛋白) 。

1.3 观察项目和检测指标

1.3.1 饮食调查和分析

采用问卷法记录血液透析患者3d内饮食情况。将饮食调查结果用营养软件经微机处理, 分别计算每日饮食中蛋白质、脂肪、热量、钙、铁、锌等含量;应用营养软件, 通过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活动量等计算血液透析患者各自的标准摄入量。参照Detskey标准将其分为:A组-营养良好, B组-轻至中度营养不良, C组-重度营养不良, 详见表1。

1.3.2 人体测量

所有患者均于血透后 (干体重) 测量上臂肱三头肌皮皱厚度 (TSF) 、上臂中段周径 (MAC) 、身高 (BW) , 所有测量均由一人完成。

1.3.3 生化检查

所有患者于当日透析后抽取静脉血 (5mL) , 送我院中心生化室检测血浆白蛋白、总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尿素氮、肌酐、血清瘦素及血红蛋白。

1.3.4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观察可益能治疗组中胃肠道反应、皮肤损害等不良反应。

1.3.5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应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调查

多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中蛋白质、脂肪、热量等均未达到摄入标准, 见表2。对9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SCG评估, A组即营养良好者40例, 占40.8%, B组即轻至中度营养不良者30例, 占30.6%, C组即重度营养不良者28例, 占28.6%。总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59.2%。

2.2 生化指标检测及人体测量指标

大多数患者的血浆白蛋白低于正常, 甘油三酯正常, 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 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 转铁蛋白低于正常, 见表3。

2.3 组间血清白蛋白 (Alb) 、血肌酐 (Scr) 、肱三头肌皮皱厚度 (TSF) 存在有显著差异, B组和C组Alb、Scr、TSF明显低于A组 (表4)

2.4 营养状况与饮食、透析充分性、透析时间、年龄的关系

营养状况与饮食、透析充分性、年龄 (>65岁) 有明显的相关性。虽然透析时间>12个月的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12个月以下的患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

2.5 左卡尼汀的疗效

左卡尼汀治疗组 (T组) 患者3个月后体力、精神状态、食欲、恶心、呕吐、透析耐受性、透析中肌痉挛、低血压的改善明显, 与对照组 (C组)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5。左卡尼汀治疗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 (Hb) 水平升高, 血清瘦素水平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6。

3 讨论

据报道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50%的患者存在有营养不良。本研究通过对9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主观综合营养评估, 发现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59.2%, 其中轻至中度营养不良者占30.6%, 重度营养不良者占28.6%。高于以往的报道。

本组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主要是与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有关。饮食调查表明, 本组多数患者饮食中蛋白质、脂肪、热量等均未达到摄入标准。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 (1) 食欲低下。精神、心理因素, 如抑郁、焦虑等可以导致厌食。尿毒症毒素对食欲的抑制作用, 如血清瘦素水平升高; (2) 透析不充分, 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引起食欲减退; (3) 炎症因子TNF、PTH均可引起食欲不振; (4) 代谢终产物, 如中分子物质明显抑制食欲。 (5) 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 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小分子蛋白、氨基酸等的丢失。 (6) 在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存在着分解代谢增强, 合成代谢降低; (7) 某些药物, 如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注:C组与T组相比较, ※P<0.05

左卡尼汀 (肉碱) 是脂肪氧化必需的营养素, 能促使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供能。主要存在于肉类和乳制品中, 体内肝脏和肾脏也可以合成一部分, 在正常人中不会缺乏。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不全, 合成减少, 饮食差, 肉类和乳制品摄入减少;此外, 因为左卡尼汀为小分子水溶性物质, 能够被血液透析清除。因此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左卡尼汀缺乏, 可以导致出现骨骼肌病、心肌病、心律失常、血脂异常, 在透析中出现肌痉挛、低血压、心律失常。本研究证实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注射左卡尼汀后体力、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食欲增加, 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透析中肌痉挛、低血压等症状改善, 透析的耐受性增加。上述症状的改善后, 患者的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这与患者的一般状态和食欲改善, 营养物质摄入增加有关, 同时左卡尼汀的补充也增加了脂肪组织的利用, 蛋白质的分解减少。另外左卡尼汀治疗后, 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下降, 也进一步改善了营养状态。

营养状况及疗效 第2篇

3干预措施的研究

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陆青梅等[23]为了探讨综合干预对留守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对100名留守营养不良儿童及监护人实施综合干预,比较综合干预前后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综合措施包括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识特点,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对儿童进行解说;结合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用方言对监护人和年长营养不良儿童进行健康教育,说明合理膳食对儿童的好处;指导监护人婴儿食品制作方法等;定期做电话随访;一年后上门随访了解监护人对食品选择与制作、纠正儿童饮食不良习惯执行情况,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结果显示,实施综合干预后,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程度明显改善(P<0.001),营养不良性贫血明显好转(P<0.001);监护人对综合干预方式满意度为95%。表明通过合理的干预可以帮助儿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此外,常芳等[24]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护人实施信息干预,帮助看护人了解预防和治疗贫血的知识,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贫血状况也有正向的作用。其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干预对父母有一方在家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显著优于父母都外出的学生;与父母都外出的非住校生相比,信息干预对至少有一方在家的非住校生身体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如此,至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营养干预的报道尚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与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来自多方面,有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计划的具体实施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营养干预研究并获得确实的效果,必须国家的大力支持,通过国家统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切底改善这种状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的数量,地区分布,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地区家庭收入,不同地区的民族生活习惯等。然后,了解影响留守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定期有计划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均需要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甚至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这个工程是巨大和长期的。此外,应加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的研究,除少数研究外,大多数是小样本,局限范围的研究,其代表性有所欠缺。再者,研究中要注意所用标准的统一;对留守儿童界定的范围也应统一,以便于进行对照分析。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6):32-34.

2谢新华,张虹.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研究及其启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36-43.

3WickramageK,SiriwardhanaC,VidanapathiranaP,etal.Riskofmentalhealthandnutritionalproblemsforleft-behindchildrenofin-ternationallabormigrant[J].BMCPsychiatry,,15:39.

4WangL,FengZ,YangG,etal.The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depressivesymptomsintheleft-behindchildrenandadolescentsofChongqinginChina[J].JAffectDisord,2015,177:36-41.

5TomsaR,JenaroC.Childrenleftbehindinromania:anxietyandpredictorvariables[J].PsycholRep,2015,116(2):485-512.

6ChengJ,SunYH.Depressionandanxietyamongleft-behindchildreninChina:asystematicreview[J].ChildCareHealthDev,2015,41(4):515-523.

7TanC,LuoJ,ZongR,etal.Nutritionknowledge,attitudes,behav-iours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mongnon-parentcaregivers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under7yearsoldinChina[J].PublicHealthNutr,,13(10):1663-1668.

8段丹辉,朱明元,罗家有,等.中国部分农村地区2~7岁留守儿童膳食营养现况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0(4):326-330.

9牟劲松,罗家有,李艳萍,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439-443.

10庞培,苏普玉,胡传来,等.农村1~4岁留守儿童喂养状况与发育偏离的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1):1-3,134.

11刘焕英,胡桂崧,温爱娣,等.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06-307.

12叶立娜,李文芳,郭慧,等.汉川市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9(16):2565-2567.

13龚正涛,杨勤.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配对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75-3778.

14于冬梅,刘爱东,于文涛,等.中国贫困地区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研究,2013,42(3):429-432,441.

15岳莉,李佳樾,何莉.甘肃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40-42,46.

16龚正涛,王丹.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格发育状况配对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4):37-40.

17郝刚,张瑞,张莎,等.资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宏量营养素和钙摄入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644-645,650.

18潘池梅,陈心容.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6):708-711.

19陆青梅,林娜,班亮阶,等.桂西地区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原因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171-172.

20黄春兰,陆青梅,班亮阶,等.桂西地区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知识认知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64-165.

21彭俭.学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差异及干预措施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52-53.

22黄爱云,赵宪善.临泽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儿童营养知识与儿童营养行为的现状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13(33):318-319.

23陆青梅,黄春兰,梁英,等.农村留守营养不良儿童营养不良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4):631-632.

营养状况及疗效 第3篇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对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及营养状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及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同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实施综合护理,能明显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综合护理;心理干预;营养不良

【中图分类号】R47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24-02

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较大延长。但有数据表明[1],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7%~85%,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另一方面,血液透析可引发较多并发症,加之患者需长期治疗,经济压力较大,因此,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形成心理障碍,不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有学者指出[2],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全面优质的护理配合,可明显改善其心理及营养状况。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综合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9.8±3.2)岁;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2.8±0.7)年。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46.9±3.4)岁;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至4年,平均(2.5±0.8)年。纳入标准:符合疾病诊断标准者;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者;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无精神疾病患者;无严重心理障碍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实施一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充分了解不同患者的心理状况,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是针对性心理护理开展的基础,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保持语气温和,并展现良好的技术,给予患者安全感。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尽量创造温馨、良好的环境,根据患者喜好,播放音乐或视频,转移其注意力,保持心情放松。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个体化心理疏导,减轻其悲观及自责情绪,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工作,使其获得成就感,提高生活信心。

1.2.2 饮食护理 营养不良为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在透析期间,控制其体重增长量为干体重2%左右[3]。由营养师与科室护士合作,针对血液透析患者机体营养状态及特殊性,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由经验丰富护士介绍液体摄入的技巧。指导患者合理摄入鸡蛋、牛奶、鱼肉、瘦肉等高蛋白食物,确保机体热量供应,同时,需要补充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禁止摄入含高钾食物,确保患者机体营养平衡,减轻身体负担。

1.2.3 认知干预 多数患者因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无防范意识,从而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护理人员需向患者介绍遵医嘱治疗、服药的重要性,动静脉内瘘护理方法及饮食方案。可自制终末期肾病健康知识宣传手册,以简洁易懂的语言阐述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加强家属与患者的疾病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因并发症造成的心理障碍。

1.2.4 家庭干预 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家属不仅需要承担经济压力,也需要面对心理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情绪,不利于患者接受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告知家属,其情绪会感染患者,应多鼓励患者,进行愉悦谈话,可减少患者顾虑。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注意患者营养摄入,防止营养不良发生。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护理前后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4]与SDS(抑郁自评量表)[5],SAS总分100分,35分为临界值,分值同焦虑程度呈正相关性;SDS满分10分,0分为无抑郁,10为重度抑郁。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营养不良发生情况, 采用SGAN(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6]进行评价,共分为7个方面,总分35分: 22~35分为重度营养不良;15~21分为中度营养不良;8~14分为轻度营养不良;≤7分为营养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心理状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护理后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液透析通过扩散方式,对体内多余代谢废物以及有害物质进行清除,从而实现净化血液的效果,是终末期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延长,但有学者[7]指出,血液透析会造成患者机体内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大量流失,加之患者透析过程中食欲下降,營养物质摄入不足,可引发营养不良。另一方面,由于血液透析患者病情较重,需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经济负担加重,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有报道认为[8],对于血液透析患者,需加强护理配合,注重心理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及SAS、SD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给予患者优质全面的护理措施,能保障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患者心理应激状态。通過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恐惧及悲观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重建治疗信心,通过强化饮食营养护理,可保障患者所需物质的摄入及营养平衡,而给予认知干预及家庭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并使患者获得更多支持。相关研究发现[9-10],相较于传统的护理模式,综合护理更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不良情绪与心理障碍发生,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其玉.综合护理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合并心衰的预防效果评价[J].安徽医药,2013,17(3):524-526.

[2]林亚妹,潘巧虹.综合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66-2767,2769.

[3]郭丽霞,王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护理及预防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0):34,57.

[4]吴文莉.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14-15.

[5]谢巧玲,王文龙,李云生,等.营养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214-2217.

[6]刘云晖.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及医疗干预[J].河北医药,2013,35(13):2017-2018.

[7]刘丽,矫健梅,安丽伟,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诱导期血液透析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3):1230-1232.

[8]郭振霞,化前珍,王波,等.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心理状况与自我管理相关性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44(10):812-816.

[9]胡杨青,颜伟健,周巧玲,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0,09(12):672-674.

[10]何艳.营养状况对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4):188-189.

营养状况及疗效 第4篇

目前,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学生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但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平衡、饮食不科学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影响了儿童的营养健康与全面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国办发[2011]54号) , 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从2011年11月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简称“计划”) , 每年投入160亿元为699个县2 600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开展营养补助。

1 我国学生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问题依然存在

1.1 学生营养状况显著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儿童少年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继续呈现增长趋势;与2005年相比, 我国7~18岁农村男生及女生身高分别平均增加1.5和1.1 cm, 体重分别平均增加2.0和1.1 kg;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 营养不良和低血红蛋白检出率进一步下降, 基本没有中、重度营养不良[1]。

1.2 城乡差异显著, 面临双重负担

目前, 我国学生营养状况面临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不均衡, 营养不良仍是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学生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西南、西北各省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大中学生低体重检出率都比沿海地区高2~3倍, 西南乡村学生的中度营养不良检出率比京、津、沪三大城市高4.4倍[2];另一方面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 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2010年7~22岁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已达到13.3%, 比2005年增加了1.9个百分点。

儿童少年阶段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出于旺盛的生长发育需求, 这一阶段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相对需要量均高于成人。学生时期的营养不良不仅会直接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和智力发育落后, 还会影响到成人后的健康水平。因此, 改善农村儿童少年营养不良状况和预防控制城市儿童少年肥胖是我国现阶段学生营养的工作重点。

1.3 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 营养和健康状况发展不平衡

2008, 2009年对中西部部分农村寄宿学生的膳食调查发现, 学生的膳食结构不合理, 谷类食物所占比重偏高, 新鲜蔬菜品种少, 大豆及制品、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 从而导致蛋白质和多种微量营养素 (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D等) 的摄入不足。能量及营养素摄入不足是营养不良的直接原因。

我国农村儿童少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与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有关。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交通、信息、教育等公共服务条件均比农村地区优越, 各省份之间也有类似情况存在。自改革开放以来, 省份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农村内部的各种差异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3]。因此, 从宏观上分析, 保证我国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平等发展是一个急迫的政策问题。

1.4 不健康饮食行为

我国城乡学生在饮食行为方面存在问题包括: (1) 不吃早餐; (2) 偏爱油炸、快餐食品和巧克力、膨化食品等零食, 新鲜水果、蔬菜、牛奶、鸡蛋等食物摄入偏低[4]; (3) 进餐时间不固定, 饮食不规律。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能量和营养素需要相对较高, 一日三餐是营养的基本保障, 条件好的地区还应为学生提供加餐。但是部分学生仍存在进餐时间和间隔无规律的情况, 随意性较大, 尤其在贫困农村地区, 由于条件有限, 一些学生每天只能吃到两顿甚至一顿正餐。

2 已出台的学生营养相关政策和国家投入情况

儿童少年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 其营养健康问题是重大的根本性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也普遍关注。

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01年2月22日颁布了《关于推广学生营养餐的指导意见》, 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与现行有关专项计划相配合, 促进学生营养餐计划的更快发展”,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推广学生营养早餐或晚餐, 并从当地实际出发, 探索不同形式的营养配餐途径。”从中可以了解, 当时全国各地已经陆续实施了各种形式的学生营养计划。如“中国学生饮用奶计划”从1999年开始试点, 2000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开展。该项目是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方式, 通过专项计划向在校学生提供由定点企业按国家标准生产的学生饮用奶产品。

从2001年开始, 我国政府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资助政策, 对资助对象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其中生活费一般都补助到了寄宿生的伙食中。2006年, 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共安排“两免一补”资金74亿元, 其中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8.7亿元, 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学生679万人, 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总数的25%[5]。同时, 国家和地方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 不断扩大“两免一补”的覆盖面, 提高补助标准。到2007年,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两免一补”的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人每天提高了1元, 达到小学4元、初中5元;此外,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落实基本标准所需资金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

3“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出台过程

尽管我国学生营养状况在上述措施执行后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 但营养监测数据和历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均显示农村地区营养不良发生率仍较高。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 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2011年11月23日,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国办发[2011]54号, 以下简称“计划”) 。根据“计划”的安排, 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标准为每人每天3元, 按照在校时间每年200天计。

“计划”的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为密切配合“计划”实施,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于2011年11月成立, 成员单位由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等16个部门组成, 各部门分工明确,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进行指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 简称“全国学生营养办”。

考虑到试点地区多为贫困、民族、边远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行政能力相对较弱,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任务繁重、资金投入大、安全风险高。为指导和规范各地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工作, “全国学生营养办”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以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为核心, 组织制定了实施细则、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学校食堂管理办法、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办法、信息公开公示办法、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和应急事件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文件。

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 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2011—2013年, 中央财政共计投入3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学校食堂建设, 进一步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为全方位推广和宣传“计划”, 引导和促进全社会参与和支持“计划”的实施, 国家和地方还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向社会全面、准确、深入宣传和解读相关政策。此外, 为做到与时俱进、信息畅通及信息公开, 参加“计划”的各地还通过开设举报电话 (邮箱) 、主题微博、家长开放日以及网站留言专栏等多种方式, 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4“计划”实施的意义

4.1 充分显示国家对改善学生营养的决心和力度

国家以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虽然国家补助的3元钱从数量上来看似乎还不够多, 但覆盖面广, 受益学生人数庞大, 就我国目前的国力和财力水平来看, 已经充分显示出国家改善学生营养的决心和力度。

4.2 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计划”实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 (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四省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 、新疆南疆三地州 (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等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落后, 如果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当地的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现在, 这些地区的农村寄宿生在原有“两免一补”的基础上, 又得到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 每天7~8元的补助在当地已经可以基本解决“吃饱”的问题, 甚至可以进一步保证“吃好”。

与此同时, “计划”的实施还可以进一步促使学校积极改善就餐条件, 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素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对学校供餐模式有明确要求, 如“供餐形式以完整的午餐为主, 无法提供午餐的学校可以选择加餐或课间餐”、“试点地区应加快学校食堂 (伙房) 建设与改造, 在一定过渡期内, 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等。为保证学生吃到安全、营养、卫生的饭菜, 各地都已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 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此外, 各地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 为农村学校食堂配备合格工作人员, 并妥善解决待遇和专业培训等问题。

4.3 推动了农村地区营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计划”明确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 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要求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 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 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要求实施“计划”的地区和有关学校建立专家工作组, 加强营养配餐、科学饮食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如果上述措施得到完全落实, 将积极推动我国农村地区营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营养改善的实施效果。

今后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要体现在人的素质上, 而人的素质首先在于儿童青少年的素质。提供平衡膳食、培养青少年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是改善学生营养的关键, 在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坚持不懈地进行营养健康宣传教育, 正确引导, 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关键词:营养状况,卫生政策,营养障碍,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 (教体艺[2011]4号) [EB/OL].[2013-03-1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48/201109/124202.html.

[2]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营养状况变化和改善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34 (5) :525-529.

[3]陈茁, WOOD E, 颜子仪, 等.中国儿童营养不良的不平等:所居之处实为重要[J].世界经济文汇, 2006 (1) :54-66.

[4]刘爱玲, 段一凡, 胡小琪, 等.城市儿童零食消费行为10年变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12) :1415-1417.

营养状况及疗效 第5篇

据报载,全国妇联、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中国贫困地区0—6岁儿童营养及家庭养育状况》显示:中国处于极端贫困的3597万人群中,0至6岁的儿童有330万至400万人。有工作人员称,在贫困地区看到6岁儿童只有城里2岁孩子那么高。由于母亲外出打工,平均每4个小婴儿才有一个能吃上母乳,贫困地区母乳喂养率低于全球和全国水平。

在许多家长为自己孩子营养过剩而忧心忡忡的时候,这样一则消息的出现令人不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而营养则是人类体能、智能发育和维护健康的基础要素,不言而喻,一个儿童的营养状况将决定其成人后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乃至教育和其他成就。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很难想象,营养不良、身体不健康,儿童的未来是怎样的未来?

营养贫困的出现,说到底是因为收入的贫困,解决的办法,从大的层面说,只有让这些贫困家庭早日致富,儿童营养不良状况才能够迎刃而解。然而,这办法听上去很美,却缓不济急,我们的这些孩子等不起、拖不起。

目前,贫困儿童的问题已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去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明确了以健康和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给予从出生起到义务教育结束的关怀和保障。这份规划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于贫困地区困难家庭的儿童来说,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疾病、营养和教育。在这些待解决的`问题中,首要的就是营养问题,他们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然后才能谈其他权益的保障,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奢谈其他权益的保障。换言之,如果他们在身体健康上就已经“先天不足”,那么不但很容易导致他们今后产生疾病,也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失去了意义。

有了规划,关键在于抓紧落实。各级政府需要根据“路线图”的统一安排,摒弃“等、靠、要”的被动姿态,加强整体规划与资源整合、确保落实经费投入和管理、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保证这些孩子的生活营养不打折扣。此外,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行动起来,慷慨解囊、倾情相助,通过慈善组织或其他渠道参与其中,让这些营养贫困的儿童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我国学生营养状况及改善措施 第6篇

1 我国学生营养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表现在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不断增长, 但增长幅度逐步放缓[1,2]。1985—1995年期间, 我国城乡男女生的身高平均增长2.2~3.0 cm; 1995—2005年期间, 身高平均增长1.3~2.2 cm; 从增长幅度来看, 均为农村学生大于城市学生。1985—1995年期间, 我国城乡男女生的体重平均增加2.3~3.8 kg; 1995—2005年期间, 体重平均增加1.5~3.6 kg, 从增长幅度看, 均为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见表1。

我国城乡学生的营养不良率不断降低。城市男、女生营养不良合并低体重率分别由1985年24.5% ~ 35.9%, 26.4% ~ 42.9%下降至2010年12.4% ~ 23.3%, 22.1% ~ 33.0%; 农村男、女生营养不良合并低体重率分别由1985年22.8% ~32.8%, 28.4% ~43.9%下降至2010年15.4% ~ 27.6%, 24.3% ~ 36.2%[2]。

我国城乡学生的贫血状况有所改善。1991—2010年, 城市7 ~ 15岁男、女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分别由1991年28.0% ~ 42.2%, 30.2% ~ 46.8%下降至2010年8.0% ~ 16.6%, 11.5% ~ 16.7%; 农村7 ~ 15岁男、女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分别由1991年31.3% ~ 45.4%, 30.8% ~ 47.7%下降至2010年10.6% ~ 20.6%, 13.3% ~ 20.5%[2,3]。

尽管我国城乡学生的营养状况持续改善, 但是,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加之社会环境、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现今仍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的不足或缺乏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另一方面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中超重肥胖率不断增长。

与城市同龄男、女生身高、体重相比, 农村7 ~ 15岁男生平均身高矮3.2 cm, 平均体重轻3.8 kg; 女生平均身高矮2.7 cm, 平均体重轻2.4 kg[4]。中西部贫困农村学生身高更矮、体重更轻, 农村学生“隐性饥饿”现象普遍存在[2,4]。2010年, 农村7~15岁学生贫血率为10.6%~20.6%, 高出城市同龄学生1/5。农村地区学生维生素A缺乏率达13.2%, 是城市学生4倍多。调查发现, 约10%的中西部农村学生每天仅吃1~2顿饭; 很多贫困农村学生每天只能靠主食充饥, 约1/10的农村学生基本吃不到新鲜蔬菜; 超过1/3的农村住宿生在学校吃不到肉或鸡蛋。

我国城市6~17岁儿童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有所上升[3]。从2002年至2010年间, 男生超重率从10.4%上升到12.8%, 肥胖率从5.2%上升到9.7%; 女生超重率从6.6%上升到9.0%, 肥胖率从3.4%上升到5.5%。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我国学生的体重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我国学龄儿童少年中不吃早餐、经常吃快餐、喝含糖饮料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现象普遍存在[5]。且挑食、偏食、不吃蔬菜等不健康行为, 增加了维生素不足或缺乏的机会[6]。喜欢吃煎炸食品、巧克力、甜点和含糖饮料等高能量密度食物, 身体活动少等是学龄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2 我国学生营养改进措施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学生营养健康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措施[7]。贫困农村地区是我国学生营养改善的重点地区, 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是营养改善的重点人群[8]。2003年开始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和2011年11月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都是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的重大惠民工程。从“两免一补”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中央政府投入的资金和惠及的学生数不断增加, 见图1。2012年, “两免一补”覆盖学生约1 600万人, 截至2014年2月“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达3 200万人。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累计安排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 034亿元。其中, 中央政府累计安排资金941亿元, 包括营养膳食补助资金421亿元, 食堂建设资金300亿元, 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220亿元; 地方政府累计安排资金93亿元。

除了针对改善营养不良的政策, 我国政府同时对学龄儿童慢性病的防控制定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和适宜技术[9]。2007年, 原卫生部疾控局印发了《中国儿童少年超重肥胖预防控制指南》[9]。为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于2003年发起了名为“快乐10 min”的活动[10]。“快乐10 min”现已成为很多小学的常规课间活动, 并逐步成为一项完善的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干预项目。2011年“快乐10 min”作为一项适宜技术, 正式被纳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 到2013年底, 该活动已覆盖1 900多所小学。从2008年开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启动了“健康校园”活动, 旨在把“学生中开展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中, 通过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 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4年1月28日,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 2014—2020年) 》[11] ( 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出了3个发展重点, 即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 其中在重点人群中提出把儿童青少年作为优先改善营养的重点对象之一。提出要着力降低农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保障工作; 遏制城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态势; 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加强对教师、家长的营养教育和对学生食堂及营养配餐单位的指导,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强化营养干预, 加大蛋奶供应, 保障食物与营养需求。《纲要》的发布为改善学龄儿童营养状况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

关键词:营养状况,生长和发育,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55-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75-82.

[3]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12[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2:3-4.

[4]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13[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3:1-2.

[5]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6[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

[6]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11[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1:4-7.

[7]刘延东.在部署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2 (1) :2-7.

[8]房红芸, 马冠生.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9) :1039-1040.

[9]陈春明, 马冠生, 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0-47.

[10]STEWART JA, DENNISON DA, KOHL HW, et al.Exercise level and energy expenditure in the TAKE 10!In-Class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J].J School Health, 2004, 74 (10) :397-400.

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饮食指导 第7篇

1 临床资料

目前在透析且透析龄超过3个月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本院CAPD患者男28例, 女10例, 年龄25~80岁, 平均47.68岁, 透析龄1~10年, 每日4袋, 保留4h。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 高血压肾病5例, 多囊肾3例, 糖尿病肾病1例。

1.1 综合性营养评估

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 (SGA) 即根据患者最近体质量下降程度和饮食变化、消化道症状、皮下脂肪和肌肉消耗程度等进行综合判断, 结合人体测量:包括体质量指数 (BMI) 、身高、上臂肌围 (MAMC) 、三头肌皮皱厚度 (TSF) ;血生化检查:包括检查血浆白蛋白 (Alb) 、血红蛋白 (Hb) 浓度、红细胞比容等分为营养良好、轻至中度、重度营养不良三种情况。

1.2 结果

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69.2%, 38例患者中营养良好12例 (30.8%) ;营养不良27例 (69.2%) , 其中轻至中度25例 (66.6%) ;重度1例 (2.6%) 。

2 腹膜透析患者的饮食指导

2.1 合理的饮食原则: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

2.1.1 优质蛋白饮食是指多选择鱼、瘦肉、牛奶、鸡蛋等动物蛋白, 应站总量的50%以上。少吃豆类及豆制品等植物蛋白。腹透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2g/ (kg·d) 。

2.1.2 高维生素是指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食物, 如玉米、冬瓜、黄瓜、大白菜、绿豆芽、苹果、梨等, 以瓜果中低钾低磷的食物为主。

2.1.3 高纤维素饮食。如全麦面包, 糙米, 粗面条和高纤维的麦片。这样可以避免便秘。而便秘在腹膜透析中可引起感染和腹透管移位[2]。

2.2 限制盐的摄入。

正常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是6g, 尿毒症患者的食盐为3g, 相当于一个小矿泉水瓶盖的容量。故平时要少吃咸菜, 腌肉, 肉酱等含钠高的食物。血钠水平过高会加重水份在身体里的潴留, 使体质量增加, 血压升高, 出现水肿。

2.3 限制水的摄入。

限制水份应包括一切含水多的食物, 如汤、粥、汤面、果汁、水果、含水多的蔬菜 (如冬瓜) 等。水分的限制应以每日尿量和超滤量而定。

全日水份摄入量=全日尿量+全日透析超滤量+500mL (注:全日水份摄入量包括了所有食物中的水份, 不单指饮用水) 。

2.4 热量的摄入控制。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营养素每日供给标准:

极轻体力劳动所需热量为:理想体质量×35~40 (Kcal)

男性2400千卡

女性2100千卡

理想体质量 (kg) =身高 (cm) -105

因腹透患者在腹透液中吸收部分热能, 故每日所需热量为:理想体质量×25 (Kcal)

2.5 低磷饮食。

腹透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搔痒, 骨质疏松症。所以饮食中应少吃含磷丰富的食物。如奶制品 (酸奶、奶昔、布丁) , 黄豆和其他豆类, 动物的内脏如肝和肾、鲤鱼、鱿鱼和虾米, 所有的干果如枣、花生、核桃等。

我们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讲解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腹透患者讲解饮食原则, 根据患者的水肿情况及生化结果进行个体指导。把含有高磷、高钾、高钠的食物成分表分发给患者, 供饮食参照。并为患者推荐了每天的膳食结构, 如下:

第一层:谷类200~250g;第二层:蔬菜水果类, 300~400g, 以低钾低磷为主;第三层:鱼禽肉蛋类, 每天应吃蛋一支 (50g) , 鱼或肉100~150g;第四层:牛奶或酸奶200~250mL;

第五层:油25g, 盐3g;另外, 全日水份摄入量=全日尿量+全日透析超滤量+500mL (注:全日水份摄入量包括了所有食物中的水份, 不单指饮用水) 。

每日透析超滤量=当日腹透引流液总量-总灌入量 (计算时不要忘记留腹过夜的哪一袋引流量) 。

我们还为患者设计了食谱供参考见表1。

3 结论

我们病区很多护士取得了由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公共营养师合格证, 把所学知识用于临床, 服务患者。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和积极的配合。通过饮食指导, 提高了患者对饮食重要性的认识, 增长了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 使他们认识到有病不光用药物治疗, 还要配合食物来调养, 通过适当的运动和放松的心情, 调动自身的免疫力, 才能让身体健康起来。通过饮食指导, 大多数患者慢慢改善了身体的营业状况, 减少了高血压、水肿、高脂血症、肾性骨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住院时间, 提高了生活质量。

关键词:腹膜透析,营养,饮食指导

参考文献

[1]赵爱武, 韩丽君, 张彩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干预[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 37 (1) :93-94.

营养状况及疗效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CU重症患者356例, 随机分为两组。男203例, 女153例, 年龄49~82 (60.4±6.3) 岁;颅脑损伤98例, 脑血管意外100例, 恶性肿瘤74例, 重症肺部感染57例, 重症胰腺炎17例, 心肺复苏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补充相等的热量和氮量, 热量25Kcal/ (kg·d) , 氮量0.2g/ (kg·d) 。EN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通过鼻胃管、空肠造瘘缓慢滴注瑞素营养液, 待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有好转后, 再增加浓度和剂量, 视患者恢复情况过渡到全量, 持续1w;PN组患者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营养液, 同时辅以脂肪乳和葡萄糖作为补充剂, 提供多种维生素, 持续1w。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肝肾功能, 适时调整输液速度。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变化。营养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功能指标包括T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分析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在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P>0.05) , 治疗后, EN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PN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各免疫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两组CD4+、CD4/CD8、Ig G、Ig M、Ig A水平均升高, 但EN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PN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ICU患者机体内分解代谢明显大于合成代谢, 往往处于应激状态, 免疫功能严重衰退, 营养严重失调, 体重也逐步下降[6,7]。 由于患者无法经口自行进食, 也就无法获得足量的营养物质, 因此只能通过输注营养制剂来维持体内的蛋白质、糖类、脂肪、氨基酸等平衡。 通过营养支持, 既能起到营养供给、保持氮平衡的作用, 还能最大程度维持患者体内组织和器官结构功能, 使细胞代谢正常进行, 同时调控生理功能、加快胃肠蠕动、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免疫功能、有效预后, 以促进患者脱离死亡威胁[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CD4+、Ig G、Ig M等水平高于治疗前 (P<0.05) , 且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也优于治疗前 (P<0.05) , 但是肠内营养支持上升幅度更大。 由此可见, 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均能发挥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而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更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 可快速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 保持免疫活性和正常菌群, 增强了胃肠道的免疫功能。

综述所述, 为改善ICU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应优先考虑EN支持, 若胃肠道恢复不佳时, 可先采用PN支持再逐步过渡到EN支持, 尽可能维持患者的生理状态。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356例ICU重症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PN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EN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D4+、CD8+、Ig G、Ig M、Ig 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EN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和PN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EN组Ig G、Ig M、水平以及CD4+、CD4/CD8显著高于PN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均有改善作用, 但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更显著, 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营养支持,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胡剑华, 陈博.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ICU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 20114, 52 (6) :54-56.

[2]赵伟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 2014, 11 (16) :163-165.

[3]杨拓耘, 张新宇, 姜美霞.重症急性胰腺炎实施早期肠内免疫营养的临床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 (9) :922-925.

[4]姚慧, 张文杰, 王宝印.ICU严重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6 (10) :715-716.

[5]陈玉军.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体会[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4057-4058.

[6]昌震.ICU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3) :6333-6335.

[7]裴娟娟.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与治疗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13, 10 (36) :155-156.

营养状况及疗效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标准包括:①确诊为肺结核;②住院时间小于3d;③意识清晰,能够下床者;④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患者排除标准包括:①意识模糊,无法直立者;②胸腹腔存有积液者。68 例患者中,男42 例,女26例;年龄为38~72岁,平均(47.9±14.7)岁。所有调查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由我院自拟,内容具体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付费方式及体质指数等)、患病时间、临床症状状况、合并症状况、疲乏状况、失眠状况、抑郁状况、社会支持状况、营养风险等。其中由医护人员实际测得的内容包括患者体质指数(BMI)与营养风险筛查,其他调查内容则由患者自己填写并同意回收。

疲乏状况采用疲乏量表(FS-14)[7]进行评估,睡眠状况则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8]进行评估,抑郁状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9]进行评估,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10]进行评估,营养风险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11]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通过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17.0,分别利用(±s)和(%)对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显著差异的项目则纳入多元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68例肺结核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68份调查问卷,所有调查问卷均被回收,且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100%。所有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得分为0-5分,平均(3.11±1.54)分,其中49例患者NRS 2002得分高于3分,占72.1%。

2.2肺结核患者营养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患者年龄、职业、患病时间、临床表现状况、合并症状况、付费方式及睡眠、抑郁得分是影响肺结核患者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其营养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与表2。

2.3 肺结核患者营养风险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带入多远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影响肺结核患者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患病时间、临床表现状况及合并症状况。结果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虽然医学技术具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住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几率并未降低。临床研究报道,一般住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几率越30%~50%[12],其中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与疾病预后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助于临床结局的预测,通过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则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研究中,与一般住院患者相比,肺结核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与研究报道较为一致[13],分析原因可能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14]。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及时的营养风险筛查,对其进行正确评估,有助于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进而对疾病的良好转归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临床上,要选择正确的筛查工具,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首先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进行营养筛查与营养评估的方法,进而有助于医护人员制定合理完善的营养支持;医护人员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对营养知识的认识与重视,提高患者的个人意识。

营养状况及疗效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70例。其中, 男性39例, 女性31例, 年龄58~73岁, 平均年龄 (64.2±11.6) 岁, 均施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 排除心肺及其他脏器严重功能不全、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出现远处转移及其他无法完成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者。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术中由麻醉师协助将鼻空肠营养管由患者一侧鼻孔缓慢置入, 直至末端位于屈氏韧带下方20 cm空肠内时进行固定[2]。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 营养剂为能全素 (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生产) , 起始浓度为5%, 输注速度为20~30 m L/h, 首日总量为500 m L, 患者无不适后,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增加营养剂输注速度、浓度及用量。术后3~4 d营养剂增至1500~2000 m L/d, 浓度增至20%, 连用7 d。对照组术后第1天即经静脉通道行肠外营养, 由静脉配置中心配置三升袋, 主要包括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 连用7 d。

1.3 观察指标:

(1) 营养指标:两组患者均在术前、术后7 d分别测量体质量、血清白蛋白 (ALB) 、前白蛋白 (PA) 、转铁蛋白 (TF) 、血红蛋白 (HB) 等指标。 (2) 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7 d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排空障碍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单位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经t检验, 计数单位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体质量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观察组术后7 d, 患者ALB、PA、TF、HB等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合计9例, 对照组合计14例,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胃癌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患者术前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而术后胃生理功能改变、手术创伤应急刺激及术后长时间禁食均可加重患者营养不良, 导致术后并发生增多, 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 营养补充成为胃癌患者术后治疗的一个关键方面[3]。

目前, 常用营养补充方法主要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肠外营养可直接将机体所需营养成分经静脉直接补充入人体, 但其费用较高, 容易污染, 长时间应用容易导致胃肠黏膜萎缩, 以及肝损害、胆汁淤积、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而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稳定和功能完善, 刺激肠道消化液和激素分泌, 最大程度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有效的降低炎症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4]。本次研究, 肠内营养组术后7 d无论是ALB、PA、TF、HB等营养指标情况, 还是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因此,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的具有重要价值, 是胃癌术后首选理想营养方式。

参考文献

[1]于康, 周晓容, 郭亚芳.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调查[J].肿瘤学杂志, 2011, 17 (6) :408-411.

[2]孙菊英.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35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5) :75-77.

[3]王凤, 王庆华, 陈强谱.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术后患者营养免疫及人体成分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4) :75-77.

上一篇:销售报表下一篇:电力与电网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