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转型发展范文

2024-09-23

冲击转型发展范文(精选8篇)

冲击转型发展 第1篇

一、传统零售业的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零售业从刚开始的起步, 到发展的高峰, 一直到现在的衰退。现在传统零售业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所结合模式的挑战。传统零售业的模式正是我们所常见的实体店模式。在实体店中, 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我们所需要的产品的性能如何, 可以根据我们需求购买东西。这也是传统零售业的优点, 也是传统零售业受欢迎的原因。但这种模式也是有缺点的。实体店模式对于一些忙碌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优点可说。没有时间的人无法好好了解产品的特征, 更没有时间去实体店。这种传统零售业是无法受到上班族的认同。这就是传统零售业的不足之处。传统零售业是用现金交易的。在当人们忘记带现金时, 传统零售业的弊端就暴露出来。这是一种不方便之处。在21世纪, 人们往往喜欢更为方便的支付方式。传统的支付方式会逐渐的被电子支付所占领主导地位。比如支付宝转账, 微信转账, 红包等方式。

二、互联网的冲击

知道了传统零售业的不足之处, 大家自然的会用新的形式来补上传统零售业的不足之处。互联网就成为了大家的首选。互联网的方便之处是大家所认同的。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在依赖着互联网。

1. 网络购物的便捷。

现在的网络购物是主流, 网络购物的便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大家在手机软件上寻找自己想要的商品, 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大家想要购物, 就可以购物。就连网络购物的支付方式都是便捷的。只要在手机上绑定银行卡就可以支付了。这种支付方式相对于传统零售业的支付方式更受大家的喜爱。网络购物的便捷相对于传统零售业的购物方式更会被大家喜欢。对于那些忙碌的人来说, 网购更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为他们可以花很少的时间来满足他们生活的需求。这种转型似乎是必然的。

2. 互联网下的商机。

现在开网店成为一些本钱没有那么多的人的首选。网店相对于传统店面来说, 投资的少, 但利润却比传统店面要来的多。互联网下的商机是相对于传统的来说要来的多。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所喜欢的。网店的特点就是成本少, 利润多, 不用固定在一个地方做生意, 只要在互联网下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做生意。这种模式不用受到局限。现在传统零售业的下滑一大部分的原因正是互联网下的商机比较多引起的。而且传统实体店在很多地方都有共同的品牌。这样商品就相对来的较少, 很难满足商品的多样化。并且有些品牌的价格相对高, 对于工薪阶层的消费者来说是很吃力的。这些弊端正是互联网下商机崛起的原因。互联网的购物模式更能体现商品的多样性与经济实惠性。对大部分工薪阶层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是网购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

三、传统零售业的转型发展

传统零售业的衰退也正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合作模式的崛起。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传统零售业现在正需要做出一些变革与创新。传统零售业的主要模式就是实体店。而常见的就是一些百货公司、大型超市与个体户。而这些店面都是有固定的客户源。他们的盈利基本上是不变的。而如果在互联网的冲击下, 传统零售业可以在实体店面运行的情况下, 在进行网络店面的发展, 这两种模式同时运营的话, 这样的盈利率会有所提高, 也会增加商品的知名度。而且在互联网冲击下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打开知名度。传统零售业会受到地域的限制, 一般来说传统店面的知名度只会在地方受到认可, 但不可以扩展到其他地方、省甚至是其他的国家。而互联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下进行宣传, 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你所要宣传的产品。有部分的人认为电子商务与互联网合作的模式会逐渐的取代传统零售业的模式。但传统零售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更会被大家所接受。传统零售业还是会在我们生活中占有一些地位。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 传统零售业的转型更会偏向于网络模式, 但也会保留传统店面模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零售业在转型下会发展的更加的好。传统零售业不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退出时代的舞台, 而是会以另一种模式更好更加优秀的出现在时代的舞台前。

四、结语

都说传统零售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将会一蹶不振, 但如果传统零售业与互联网在竞争与融合的天平上掌握好平衡, 这会更加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传统零售业在发展高峰后主要改革创新才可以以新的姿态重新站在人们的眼前。在经营好实体店的同时如果也可以运营好网店未尝不是好事。这不仅仅可以增加盈利, 还可以打开知名度, 更加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的传统零售业的转型发展是可以更加的好。

参考文献

[1]曹鸿鑫.零售业创新的驱动力和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 (05) .

[2]申文果.传统零售模式与网络零售模式的融合[J].商业研究, 2002 (08) .

冲击转型发展 第2篇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举世公认的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很快进入到国内文化市场的各个领域,面对来自全球化的挑战,迅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为灵魂,努力克服和解决当前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作 者:娄成武 李冬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年,卷(期):2006“”(10)分类号:G0关键词:文化产业 竞争力 创新 科学发展观

冲击转型发展 第3篇

1 新媒体冲击下上海日报遭遇的发展瓶颈

1.1 新媒体使传统媒体日渐边缘化

人们的阅读习惯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发生了变化。网络媒体以其快捷便利、多媒体呈现、实时互动、免费使用等优势挤压着纸媒的生存空间,随着世界各地报业的一家家倒闭,有的为求生存变身为网络媒体,就连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也借助Facebook发布新闻,尽管这样做可能对它已有百万订户的数字业务造成威胁,也在所不惜。有人将之比喻为“传统报业模式的绝唱”。美国甚至有个网站名为“报纸死亡观察”(www.newspaperdeathwatch.com),翻成“报殇网”更为贴切。该网站于2007年起就记录着每一家倒闭的报纸。美国报业大亨鲁帕特·默多克在2005年全美报刊发行人协会年会上做了一个著名讲话,他预言报纸也许20年后(即2025年)就会消亡,因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不会像父辈们那样通过报纸来阅读新闻。然而国内一些报人还坚守着“内容为王”的生存之道,对其还抱有一丝丝的幻想。《东方早报》2013年在其头版上刊登了一则征订广告,其中一句“纸媒未死,我们邀你读到地老天荒”表达了东早团队的坚定信念。然而几年后情况又如何呢?地铁里读报的人是越来越少,手持一份报纸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另类。总之,报纸正一步步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便是一些主流报纸也发现自己正在被边缘化[1]。

1.2 新媒体导致上海日报经营困难

在新媒体的剧烈冲击下,这几年上海日报的经营可谓是举步维艰。由于其发行广告双双下滑、经营成本逐年上升,迫使报纸压缩页数,由每日48版减至32版。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上海日报于2008年推出了Kindle电子报,成为在亚马逊网店销售的第一家国内报纸。随着在线阅读渐成时尚,纸媒的颓势变得不可逆转。上海日报一边全力稳定发行和广告业务,一边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增加应对未来挑战的筹码。2008年成立了新媒体中心,由最初4人扩大到目前近20人。上海日报前几年走了不少弯路,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不足,缺少精兵强将;二是好稿子留给报纸先用,担心网媒影响报纸订阅;三是浪费了不少精力来制作用户体验较差的手机报和其他内容;四是上海日报网站个别版块更新迟滞,给网站的整体印象扣分。

2 上海日报突破发展瓶颈的转型措施

2.1 新闻为本,做好新媒体平台建设

上海日报的主要载体shanghaidaily.com网站,它是上海日报在线系列产品的主要平台,目前已经有Kindle、i Phone、i Pad、安卓和黑莓等不同阅读应用可供用户下载。自2013年改版后,上海日报门户网站的用户数增加了39.1%,活跃用户数增加了24%,其中七成以上来自海外。主要做法为以下几点。

2.1.1 门户网站模块化设置,聚焦重要时政信息

网站先后在首页醒目位置设置“抓蝇打虎”“人民大道200号”“外媒看中国”“自贸区专题”等专栏。这些专栏的设想都来自于读者的建议,不少外籍读者十分关注中国目前的“反腐风暴”,希望及时了解最新情况。“人民大道200号”主要反映上海外事活动和市领导调研外企等信息,体现了上海与国际社会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2.1.2 网站结合热点事件,推出大型数字化专题,开发出多种载体

报社在手机端的专题开发突出互动性、娱乐性。其中“中国梦、申城美”网上视听专题区选播了10部微电影获奖作品,契合了海外受众的兴趣,画面优美,故事生动,体现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蓬勃发展和美好生活。此视听专题的总访问量PV达17.8万次,视频点击播放量达3.2万次。

2.1.3 丰富移动客户端应用,按地区进行针对性的内容推送

在原有新闻推送功能的基础上,上海日报安卓客户端进一步实现按不同国别和地区,有针对性地推送新闻,精准服务目标受众。报纸与新媒体平台形成良好互动,为在沪外国人提供优质资讯服务,重点打造了新媒体平台i DEAL Shanghai,提供在上海生活的全部服务。

上海日报巧妙利用“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上开设账户发布信息,粉丝数也在逐渐增加。上海日报于2013年度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目前订阅人数已经超过3万,个别文章的转发率超过10万次。比如惠州“橘子哥”购买了一只二手的i Phone,因此与远在纽约的手机原主人而结缘。上海日报微信用中英文双语叙述这个故事,获得了空前的点击率。又比如,报社利用Facebook官方账号推送了一篇在上海地铁站发生的故事,讲诉了两位外籍医生参与救助一名晕倒的女乘客,事后不留姓名悄然离开。这个报道一经发出,立即被“脸粉”大量阅读转发,在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实现正能量传播。

2.2 另谋出路,转型成为内容供应商

上海日报在确保日常出版的前提之下,积极探索尝试新的业务,承接了一些政府网站的英文内容服务工作,这与报纸的外宣功能相一致。于2010年起,上海日报陆续为上海市政府、6个区县政府、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以及苏州、杭州、宁波市政府网站提供内容编译服务。报社因此而成立了一个团队专门为政府网站服务,为其政务网站每天编译一定数量的当地新闻,供网站更新英文内容,保持网站的鲜活度和用户黏度。报社有6名专职人员每天浏览政府网上的中文信息,挑选出外国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编译,其内容涵盖时政要闻、经贸消息、外事纪要、天气预报、文娱报道等。

此外,上海日报还可以考虑帮国内中小城市创建并维护他们的英文微博、微信、甚至Facebook账户,作为他们对外宣传的窗口,展示本地文化魅力、产业优势、旅游资源,满足外国人对当地新闻的需求。上海日报目前帮助杭州市政府维护它的英文微信公众订阅号(Hi-Hangzhou)。由于微信技术门槛低,报社只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费用由当地政府买单,或是通过嵌入式广告等方式解决[2]。

2.3 积极创新,建全媒体数字化平台

上海日报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全媒体数字化平台,使新闻资源在不同媒体之间实现共享与整合。原有的运作模式是根据媒介形态来进行运作的,报纸、网站和移动媒体都有不同的采编制作团队。但是全媒体内容制作及发布流程则需要所有团队共享并整合他们的新闻资源,这就要求上海日报创建一个统一的内容采集与生产平台。在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之中,必须要对各种新媒体自身的特点进行利用,做到扬长避短。例如:因网站等新媒体手段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那么就应该尽可能的多安排一些迎合受众阅读兴趣的新闻内容。在安排新闻内容上,早晨主要以时政为主,中午适当多一些体育与文化相关较为轻松的内容,晚间则可以推送具有较强娱乐性的娱乐新闻为不同的读者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3]。

2.4 重视培养,加强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要求纸媒加速媒体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急需要知识多元、能力全面的高素质媒体人才。因此,能否培养出可以熟练运用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是上海日报领导层应该重视的问题。其实,报社对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早有认识,也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力图打造出一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队伍以够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4]。“全媒体人才必须要能够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互动以及流通,并且必须要能够打破传统纸媒的各种惯性思维模式,具备有良好的采、写、摄、录、编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并且能够操作各种现代化的传媒设备。”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上海日报这一类纸媒带来了技术与机制上的挑战,同时也给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专业要求与工作任务。全媒体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可以掌握,为此需要加强对媒体人的专项培训,让他们明白自己还“缺什么”,现在以及将来要“干什么”,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的技能。总而言之,全媒体人才应该对新技术、新事物、新潮流非常敏感,能紧紧跟上新媒体发展的节奏。为此,需要将培训的重点放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管理、受众分析引导等能力的培养上。

3 结束语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报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冲击,还有机遇。实施全媒体战略转型是传统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多家实力雄厚的报业集团已经开始实施全媒体发展策略。面对激烈的媒体变革,上海日报必须要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借鉴其他报纸转型的成功经验,突破发展瓶颈。从上海日报目前情况来看,其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要克服各种困难,才能成为一家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专业外宣媒体。

摘要: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不断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各地报纸发行萎缩、广告下滑的困境还在持续。文章重点分析了上海日报在新媒体冲击下遭遇的发展瓶颈,结合这份英文报纸的特点,探讨上海日报如何化危机为机遇,在提升内容品质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开展新媒体业务,尝试新闻服务多元化,其创新实践对其他报纸的转型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上海日报,新媒体,转型

参考文献

[1]卢文锦.新媒体冲击下我国纸媒转型策略探析[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

[2]马莉英.纸媒微信公众号的新媒体试验[J].传媒观察,2015(1):49-51.

[3]李秀丽.网络技术浪潮下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J].中国传媒科技,2012(12):35-36.

新媒体冲击下的纸媒转型 第4篇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美国《华盛顿邮报》将旗下连年亏损的《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转售给哈曼国际工业集团, 成为纸媒命运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在我国, 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下, 传统媒体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 而是如何转型的问题。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是音视频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例如, 互联网站、搜索引擎、博客、微博、微信、游戏、手机报、手机电视等。与新媒体拥有的海量信息、互动传播、及时便捷、多媒体视听等优势相比, 纸媒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时效性滞后等劣势显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另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 2012年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首次突破10%。统计显示, 我国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35.5亿元, 较2011年增加557.6亿元, 增长40.5%, 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的营业收入增长52.6%。

由此可见, 网络应用的扩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阅读方式迅速被颠覆, 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成为主流。与此同时, 广告开始从传统媒体大量流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领域。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当前报业的现状并不为过, 这使得众多纸媒加快数字化转型, 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二、国外传媒率先数字化

面对急速变化的媒介新环境, 早在2006年, 英国《每日电讯报》即开始寻求转型, 推广数字化革命。把现实工作场所按数字化工作流程重新设计, 形成了以成辐射状的数字新闻指挥中心;所有记者接受数字化培训, 包括熟练使用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和在线上传文章;网络版面启动“截点”计划, 以满足读者在一天内不同时段对于新闻题材的需要;强化多媒体内容在报纸网站的集成与展现。《每日电讯报》的竞争对手《卫报》也是互联网新思维下跑在第一阵营的人。在2006年确立了“互联网第一”的战略后, 《卫报》将数字化平台作为重要任务。报纸不但建立联合编辑部, 也建立了联合的广告平台。

此后, 西方众多著名媒体纷纷开始投入到数字化革命的浪潮中。其间, “公民新闻学”开始大行其道。所谓“公民新闻学”, 是指WEB2.0这样的技术创新使得普通人采集新闻、发表观点变得流行, 博客、微博、微信开始成为媒体、民众的信源。

现在, 美国老牌报纸《纽约时报》也积极投身数字化浪潮, 推出NYNow的移动客户端, 每月收费8美元, 它将为读者提供新闻专题策划, 同时会把这些内容的要点用精心编排的导语提炼出来。《洛杉矶时报》甚至开始尝试用电脑程序来生成某些方面的报道, 如体育报道、罪案报道、突发性灾害报道等。通过输入相关数据, 系统内自动生成报道。不过, 该报承认, 这只是一种辅助形式, 仍无法替代真正记者的作用。

三、我国纸媒转型寻求出路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态势, 纸媒的紧迫感增强, 在转型发展上取得进展, 跟上新媒体的发展步伐。

(一) 上海媒体的纵横联合

2013年10月28日, 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的上海报业集团正式成立。上海报业集团的目标是: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 优化报业结构, 拓展发展空间。

在资源整合上, 集团停刊了《新闻晚报》, 避免内部同业竞争。同时大规模投入建立《上海观察》和《界面》等新媒体。其中, 《上海观察》是一款只在互联网上发行, 以用户收费为盈利模式的资讯类深度阅读产品。《界面》是一个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它为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提供具备影响资本市场能力的内容。未来, 《界面》的目标是迅速在资讯服务、数据服务、交易服务、投资者关系等领域完成布局, 最终建成类似“彭博”定位的金融媒体电商。

广州日报也与甲骨文合作, 双方将建立全面、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推进粤传媒全媒体转型发展, 打造媒体大数据业务。

(二) 启用项目团队运作机制

老牌财经媒体《中国经营报》在2013年底完成了大范围的组织机构调整, 取消了基于传统官媒的各层干部和广告部门, 取而代之的是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项目团队。中国经营报的观点是:当今所有的媒体产品都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制造出来的。因此, 把“传统媒体”理解为“传统形态媒体产品”更为贴切;而专业制作的内容永远是传播的主流。

为了顺应这些趋势, 中国经营报的对策就是:把传统媒体资源转化成新媒体环境下的资源, 把影响力转移到“线上”, 把收入模式转移到“线下”, 把“二次售销”变成多维度销售, 把单一的广告模式变为协同利润模式, 实现组织平台化、产品多样化、收入多元化。为此, 报社市场开拓方面的岗位增加, 为出版流程服务的岗位大为减少, 负责制作精品报道内容的采编团队永远是重中之重, 得到比以往更多的资源支持。

《辽沈晚报》社社长彭宁在2013年度总结大会上发言:转型应该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报社经营必须由依靠传统采编和订阅带来广告, 向依靠互联网思维和IT技术推动实现多平台营收转型;影响力也必须由以有效发行量为标志向活跃数据量为标志转型;内容必须由单一采编制造向与用户共同制造转型;内容传播必须由主要依赖单一主报向包括社区报、APP、微矩阵等多平台转型;对人才的定义和评价必须由单一专业型向执行型、创新型和复合型贡献的特征转型。为此, 报社中层正职以上干部要实行项目独立负责制, 经批准实施的项目要有明确的目标。例如, 营销收益、数据积累、订阅量及粉丝量、点击量的增加、创新指数等。员工可以自愿组建项目团队, 经审定, 都将得到报社的人力和资金投入等支持。数据库建设要跨越式发展, 数据化营销必须由重点突破向常态化应用转变。编辑部的新闻采编社会资源要向经营敞开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精神风骨至高无上。

(三) 网报打通一体化运作

《第一财经日报》的思路则是加强重大新闻的及时发布、深度解读和评论分析, 并与“一财网”进行全天候一体化运作, 将新闻的时效性和深度性结合, 满足读者对新闻资讯的不同需求。具体来说, 就是要以全球大事件及热门话题为基础, 策划系列主题性报道, 形成专/特刊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全方位传播组合, 重新进行产品化、品牌化运作。

《新京报》则要用精品化、减版的方式来倒逼改革, 进行差异化竞争。除了时政、实时新闻外, 其他都采用事业部的形式, 采编与经营进一步融合, 设置全天候的编辑部, 打通新闻全媒体, 对现在的人员进行分流, 未来的报道将是杂志化、深度化、视觉化、精品化。新京报原则上40%~45%的版面做当天热点新闻, 另外40%~45%的版面是做特色、深度化的操作, 只有15%左右做新闻资讯集纳。坚持批评立报, 大兴监督之风, 倡导技术数据、新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

传统媒体的转型思路, 总体来看, 未来资讯内容服务不应该是简单的内容出街就终局的生产方式。好的内容, 好的渠道, 好的编辑制作, 好的用户体验, 可行的商业模式, 有更多高端的内容提供者参与, 有普通用户参与, 才能有为王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百度文库.转型应该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DB/OL].

冲击转型发展 第5篇

近年来, 由于新兴媒体冲击、报刊市场日趋饱和、纸质媒体在内容的亲近性以及营销方面缺乏创新, 报刊印刷数量逐年下降。

据中国报业协会统计, 从2000年以后, 我国报刊印刷增长率结束高增长, 增长率一路下降。到2008年, 我国报刊印刷量掉头向下, 开始呈现负增长, 2008年全国报刊印刷量减幅为-2.46%, 2009年报刊印刷量减幅为-6.76%。一场在新媒体环境下关于“报纸消亡论”的议论在近几年逐渐升温, 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业界都引发了广泛关注。报人从未如此担忧过自己的未来, 究竟是“山穷水尽”般的历史必然“退出”, 还是“杞人忧天”式的自乱阵脚?其实, 这个问题很简单,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报纸的绝对“退出”, 它们二者的实质均是“新闻”的传播载体, 只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已, 两者各有千秋。

二、从广播、电视应对新媒介技术冲击来谈中国传统纸媒的“救亡图存”

当电视凭借其对声音和视频的完美结合呈现在受众面前时, 广播也曾出现过诸如今日报纸一样关于“消亡论”的说法, 但后来凭借其华丽转身站稳了在“声波领域”传播的地位。例如, 现在的很多广播电台, 利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而带来的汽车产业的发展, 城市兴起了交通广播电台的热潮。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视同样面临收视困境。很多网站播出的视频与电视台播放的新闻报道、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内容如出一辙。但电视为什么能在后面的形势有所好转呢?首先, 离不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行业的统筹规划, 协调治理;其次, 各省级卫视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王牌综艺节目, 引购或与其他影视公司合作制作高质量电视剧, 培养自己的忠实受众;再次, 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现在正在走向综艺独播或电视剧独播的道路, 形成优势资源的稀缺性, 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此外, 各省级卫视也通过制作高成本影视资源项目来限制其他卫视的模仿以及网站的“抄袭”。这些都为纸媒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

如今, 纸媒主要存在内外部两个方面的问题。内部方面, 报纸不知道能否与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 就算能合作发展, 那么这笔“更新改革费”又是否会对业绩下降的报业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呢?另一方面,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 它们同网站一样没有采访权, “大肆”抄袭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在内的新闻内容。而国家在这方面的规范管理力度还不够, 使得时效性本身就落后于网络的报纸在面对网络“无偿性”复制、 粘贴时, 无疑是“雪上加霜”, 内容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 试问还有哪家报社能够有积极性去发掘新闻?

三、从“5W”模式出发, 探讨中国传统纸媒发展途径

全新的传播时代给一切顺应这一大势的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给有志于网络传媒的人才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宝贵机遇。对此, 笔者将沿着拉斯韦尔“5W”模式来谈谈我国报业的发展出路:

(一) 紧跟潮流, 积极与新媒体融合

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冲击, 报业首先要做的反应是应用新技术, 引进新媒体业务。同时, 也正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说的那样, “当前纸媒不仅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 也存在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 打版面战、价格战、发行战, 竞相压价, 在这种情况下, 报业集团强强联手能减少恶性竞争。”因此, 报社可以实现报业组织的兼并与重组, 壮大成竞争力较强的报业集团, 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 重视市场, 增强受众本位意识

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者和受传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 受众承载着信源和信宿的双重身份。其实, 受众在这个“传播形式”也日趋融合的今天, 执行的是5个“W”的功能—— 传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内容、反馈。从这一点来讲, 报业应该进一步增强“受众本位”意识, 充分发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 谁赢得了受众, 谁就赢得了市场和发展。

(三) 深化内容, 发挥传统纸媒优势

报社应该充分发挥传统纸媒的优势, 如信息容量较大、保存信息能力比较强、成本比较低、价格便宜、分类比较齐全等。 此外, 报纸还有一个广播电视和网站新闻所不具有的一大新闻报道优势——深度报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被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海洋里, 再加上工业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方式, 使得人们迫切需要一种除了正确指出问题外, 更旨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给予读者帮助和希望的深度报道。

(四) 良性互动, 发挥反馈机制效用

报纸不能像以前一样依托滞后的“读者来信”和“热线电话”来与受众进行互动。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受众的自我表达已经成了网络现象中的一种“景观”。报社需要建立诸如微信公众账号、微博官方互动平台以及在报网上设置专门与读者互动的板块等方式来实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从反馈处获得信息, 从而更好地协调传播活动。此外, 在报道方式、语言表达上, 产业化运营手段也要借鉴网络的灵活性, 这样才能将反馈的效用发挥到实处。

四、结语

今天, 中国报纸需要从实际出发,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从 “横向” (学习同时期世界各国报业发展经验) 、“纵向” (对我国不同时期报业发展情况进行经验总结) 两个维度来深层次思考报业的发展问题。报纸承载的是新闻, 只要新闻被大众需要, 报纸作为新闻多样化表达方式的存在就有必要性。所以, 新闻不死, 报纸可存, 但存需有道。

摘要: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报纸不得已宣告停刊或破产, 继续存活的不少报纸也面临读者、人才流失, 广告量、发行量下滑, 盈利降低、影响力减弱等窘境, 唱衰纸媒的悲情声音不绝于耳。在业界看来, 报纸停刊的“坏消息”还将不断传来, 那纸媒的明天到底在哪里?转型突围之路又在哪里?

关键词:纸媒现状,技术冲击,“5W”模式,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2]张琛.三网融合背景下纸质媒体发展思考[J].新闻知识, 2011 (01) :23.

冲击转型发展 第6篇

近些年, 随着云计算的迅速崛起, 虚拟化计算资源和按需付费的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引领着信息化技术设施的变革。与此相关的是, 传统IT厂商也在积极寻求内在的转型, 因为靠旧有的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 而此次戴尔并购EMC背后所反映的就是传统IT企业在旧有模式压力之下向云计算转型的举措。

云计算大行其道传统IT企业承压

众所周知, 以IBM、戴尔、EMC、甲骨文、微软等为代表的传统IT企业的业务模式, 正在遭受以亚马逊、Facebook、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开启的云计算应用模式的冲击。一种表现是这些企业自身在组建云计算中心 (数据中心) 和其上的服务时, 将不再依赖诸如IBM、惠普、戴尔、EMC、甲骨文等传统IT企业提供的服务器、存储、网络及软件等。

大约在4年前, Facebook这家坐拥全球10亿用户的企业史无前例地针对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推出了一个名为“开源计算” (Open Compute Project, 简称OCP) 的全开源项目。该项目旨在为面向运行互联网服务的高效节能计算机提供技术参数和设计信息, 并将其进行共享, 从而通过共享设计参数来促进专业服务器的有效性和需求。这也就意味着, 此前几乎掌管了全球1500亿数据中心市场的戴尔、惠普和思科等服务器厂商, 将无法再继续完全掌控服务器产品的设计流程, 而是将这一决定权交到了诸如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的手中。

现如今, Facebook硬件团队成员已从2010年的7人, 发展到170人。该团队的工作, 便是设计、制造并提供处理巨大互联网流量的功能强劲服务器。这一团队已经交付了成百上千台服务器, 与之呼应的是, Facebook去年用于数据中心建设支出已达到13.6亿美元。据称, 通过使用Open Compute为基础的设备 (主要是服务器) , 而不再采用现有服务器厂商的服务器产品, Facebook已经节省了12亿美元开支。与之相比, 同样采用自制数据中心的亚马逊, 其AWS副总裁詹姆斯·汉密尔顿 (James Hamilton) 称, 公司对自主打造服务器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思路可以节省30%的成本。而谷歌自己设计服务器, 采用定制化托盘, 内建电池做备用电源, 相比传统服务器成本和耗电都要低得多。

据相关统计, 在今年第一季度, 谷歌、亚马逊和微软共计资本支出 (如建造数据中心的服务器) 46亿美元, 同比上涨约65%。相比之下, 3家公司的合计营收同比仅增长12%。其中亚马逊第一季度资本支出为11亿美元, 同比增长约61%, 而这些增长主要因为包括AWS云服务、加大支持仓储运营在内的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谷歌成本的增长主要源于数据中心的建设;微软则为了支持云和设备战略 (与亚马逊AWS竞争的Azure云服务增设数据中心) , 预计未来几年资本开支将会呈现增长;Facebook预计今年资本支出将在20亿美元~25亿美元之间, 同比增长47%~84%, 而资本支出的增长主要针对服务器、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由此可见, 采用自制服务器 (包括存储、网络、软件) 构建云计算服务除了上述的降低成本外, 也是互联网巨头云计算扩张的必然选择。

另外一种是亚马逊、Facebook、谷歌等互联网巨头所提供的云计算服务将吸引和取代之前那些传统科技巨头服务的企业, 进而让传统科技巨头的服务器、存储、网络和软件的销售模式 (例如企业通过购买硬件和软件授权等来组建、支撑和运营自己的业务系统) 受到冲击。因为以往企业会购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软件等产品, 自己搭建IT数据中心, 但随着云计算的兴起, 很多企业转向亚马逊、谷歌等提供云计算的厂商, 开始转而租用计算能力、存储资源和其他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传统软硬件市场的萎缩, 进而影响到IBM、甲骨文、惠普、戴尔、EMC等这些传统IT企业。

以亚马逊的云服务AWS为例, 其目前以幕后合作伙伴的身份为100多万客户提供网上基础设施服务, 从小型的夫妻店到《财富》美国500强中的大型企业, AWS为它们的网站、应用、库存管理和数据库提供支持。另据统计, AWS今年的收入在企业数据中心支出上的比重仅占5%, 在企业整个IT支出上所占的比重更是不到1%。换言之,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抱云技术, AWS业务还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用户采用亚马逊的AWS服务, 进而对传统IT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

戴尔并购求规模立足生存面向未来

也许正是由于上述以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为代表的云计算的兴起, 让传统IT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业务模式并谋划转型, 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 对于传统IT企业这需要时间, 而在过渡期的现阶段无疑生存是第一位的, 而决定生存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规模。

提及规模, 就涉及到了近期戴尔并购EMC对于其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众所周知, 尽管传统科技企业都在进行转型, 但支撑其营收和利润的核心仍是传统业务, 具体到戴尔和EMC, 与具有对标性质的企业, 如惠普、IBM等相比, 其体量确实过小。例如从营收角度看, EMC去年的营收为244.4亿美元, 戴尔的估值营收为560亿美元左右, 与惠普、IBM等接近千亿美元的营收相比, 确实不是一个级别, 尤其是与惠普相比 (由于IBM已经没有PC业务, 且偏重于软件, 所以戴尔更直接对标的企业应是惠普) , 戴尔和EMC在由服务器和存储为主要构成的企业级业务上均存在明显的短板。

例如EMC在存储上虽然领先, 但在服务器业务上几乎是空白, 戴尔虽然都有存储和服务器业务, 但与惠普相比均处在下风。例如在服务器市场, 据Gartner的统计, 今年第二季度惠普无论是在营收还是市场份额上, 均领先于戴尔。其中在市场份额上, 惠普为21.7%, 戴尔为18%;营收上, 惠普为25.2%, 戴尔为17.4%。而据IDC的统计, 在存储市场的营收份额上, 惠普也以16.2%领先于戴尔的10.1%, 与排名第一专攻存储的EMC差距仅为3个百分点, 即2.62亿美元。更为关键的是, 在存储营收上, 惠普同比增长8.7%, 而EMC和戴尔则同比下滑了4.0%和2.9%。从这个对比和趋势可以看出, 无论是戴尔还是EMC, 在服务器与存储市场的单打独斗均无明显优势, 尤其是戴尔, 在上述两个市场与惠普均存在差距, 而在并购EMC之后, 至少让戴尔在存储市场 (例如营收上) 远远超过了惠普, 并以此在服务器和存储市场与惠普的角逐中找到了平衡。

更为重要的是, 从整体营收的角度, 戴尔并购EMC之后, 其年营收有可能达到800亿美元, 与之前各自独立的戴尔与EMC相比, 其体量上已经与惠普、IBM处在了同一阵营。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戴尔并购EMC之后, 还会在存储市场拉开与IBM的差距, 对于此前将x86服务器卖给联想之后, 一直有传闻称IBM下一步可能会将其存储业务出售的IBM在存储市场的信心将是一个打击。如果未来IBM真的如传闻般将其存储业务出售的话, 在存储市场, 戴尔无疑又少了个竞争对手。而另据分析称, 由于戴尔并购EMC, 另外一家存储厂商Net App也有可能被思科或者甲骨文并购, 届时存储市场对手的不断减少, 将会更有利于戴尔。

如果说上述是戴尔在传统科技巨头转型过渡期利用并购做大规模, 而与惠普、IBM等量竞争降低自己被淘汰风险的话, 那么此次并购EMC对于戴尔立足和把握未来产业趋势也无不裨益。

“EMC目前采用EMC联邦 (EMC Federation) 的运营模式, 包括EMC II、VMware、RSA和Pivotal4家公司。其中VMware、Pivotal和RSA代表的虚拟化、云存储和大数据平台才是未来存储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为何VMware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 (其去年营收已超60亿美元, 同比增长16%) , 且市值已占EMC总市值的近75%的主要原因。”某业内分析师告诉记者。

由此可见, 戴尔并购EMC近一半的钱是花在了VMware上, 联想到2014年EMC进行包含拆分、售出等多个选项的评估, EMC股东对冲基金Elliott Management Corp一直敦促EMC分拆拥有80%股权、市值高达340亿美元的VMware以提升股东价值, 也彰显出VMware未来的价值。另外, 在Gartner Symposium对于未来3年相关企业对于产业发展加速性和抑制性的可视化分析中, 虽然戴尔、EMC、惠普、IBM等多数传统科技企业均集中在抑制性范围内, 但VMware却在加速性范围内, 且名列前茅。这似乎再次验证了戴尔并购EMC (包括了VMware) 对于其未来的价值。

传统IT企业云转型三足鼎立成一足

当云计算成为趋势之时, 传统IT企业除了采用上述戴尔并购EMC之类整合之外, 也在针对云计算推出整合的服务器、存储、网络及解决方案, 这也是为何市场分析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 (注:Synergy长期跟踪云基础设施设备市场, 它选择的厂商包括:硬件制造商惠普、思科、戴尔、IBM、EMC、联想和甲骨文, 软件供应商微软和VMware, 以及其他一些提供构建云或管理云的云软件供应商) 很早就推出有关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和软件集合在一起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设备统计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些统计中, 惠普、思科、戴尔、微软、EMC、VMware、甲骨文、联想等这些传统科技巨头的竞争你来我往, 进而促进传统科技巨头在云计算产业中与亚马逊和谷歌等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 作为传统科技巨头的IBM、甲骨文、微软等在云计算市场的增速相当迅猛。例如在过去的2014财年, IBM云业务增长幅度达到60%, 今年其云业务有望超过77亿美元;甲骨文最新财报显示, 其今年云业务的增速将超过专门的云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 达到23亿美元;微软更是按照营收计算已成为仅次于亚马逊的云计算提供商, 实际上在目前云计算市场中 (主要是公有云) 的前四大企业中, 传统科技巨头已经占据两席 (微软和IBM) 。

另据市场研究公司451 Research对17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报告称, 许多企业对公共-私有云的混合模式感兴趣, 在它们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最重要的商业应用, 在需要的时候访问Iaa S提供商的服务。而通过利用混合云架构, 50%的受访者把应用/数据由公共云中迁移到私有云中, 而混合云 (主要是私有云) 恰是传统科技巨头的优势所在 (因为亚马逊、谷歌的云服务更多是公有云性质的服务) , 这意味着传统科技巨头在顺应云计算市场需求的同时, 在未来很可能会抢夺基于公有云服务的亚马逊和谷歌等的市场份额。

冲击转型发展 第7篇

社会信息化的普及, 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实现消费的主要渠道之一。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建立, 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旅行社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网络营销渠道的建立将导致传统旅行社构筑的销售渠道价值链的颠覆, 旅游电商的出现弱化了传统旅行社的基本职能。目前为止中国旅行社尚处于市场化、企业化和法律化进程的初级阶段,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中国旅行社业正面临更深层次的改革、更大范围内的开放和更为复杂多变的创新任务。“互联网+”模式对传统旅行社营销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旅行社营销逐渐引入网络营销的概念,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陈志辉运用4P理论分析提出了旅行社产品同化、价格乱战、渠道扁平、促销单一四方面存在的问题。王宁等对康辉旅行社进行分析, 发现其网络营销层次较低、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技术手段低、缺乏有效信息集成。但电子商务的兴起也给了传统旅行社带来了转型机遇, 罗燕对传统旅行社与旅游电子商务进行了分析比较, 得出电子商务对旅行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并总结出旅行社未来发展趋势将利用网络提高对散客的服务效率。

传统旅行社不应该将网络视为威胁, 而是作为一种机遇优势提高服务附加价值。利用电子商务对传统旅行社营销模式有效转型发展, 郑四渭等提出旅行社数字平台构建, 形成功能模块整合、确保商业模式可行性、建立主体与旅行社的衔接机制。刘颖对旅游电商企业携程做了相关分析, 提出传统旅游企业应积极触网, 实现规模化、网络化经营, 利用网络开展个性化服务, 整合有效资源。而传统旅行社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他们能否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 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来配合市场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旅行社转型的必然趋势。

本文采用信息收集、市场调研等方法对现有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模式、四川新型旅游产品模式以及四川省传统旅行社网络模式进行整理对比, 分析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区别、传统旅行社与旅游电子商务合作与差异转型模式, 以及产品服务的多样个性化, 对传统旅行社营销转型提出相应模式借鉴, 促进未来旅行社的发展, 构建积极有效的旅游网络平台体系。

二、新型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

人们的旅游需求正发生便捷化、个性化的改变, 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 需要不断探索更具竞争力的营销方式, 寻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 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平台, 对目前在线旅游网站信息搜集整理主要商业运营模式如表1 所示。

通过表1 可以看出, 旅游网站的发展是随着时间而变得更加细分, 首先从提供的服务的内容来看, 网站发展的趋势更加多样化和虚拟化, 携程网成立于1999 年, 主要是提供给旅游者涵盖旅游各方面的具体产品, 去哪儿网成立于2005 年, 主要是以各类相关的旅游信息服务, 蚂蜂窝网成立于2006 年, 主要是用户们的旅游攻略分享, 八爪鱼在线旅游成立于2011 年, 主要是为旅游企业提供专业的交易、交流和信息。

从市场定位来看, 旅游网站趋向于找准自己的目标人群, 制定特色化的产品, 携程网目标人群是喜欢系列旅游产品的预订服务的旅游者, 遨游网是偏向旅游度假产品和出境游的旅游者, 驴妈妈则是偏向于自由行的旅游产品的旅游者, 蚂蜂窝是针对有出行动机的旅游者提供旅游攻略, 八爪鱼是为旅游企业提供旅游产品交易平台。

最后从旅游企业的运营模式来看, 携程旅行网采用OTA模式, 其核心在于OTA作为网络信息的集散平台, 连接服务供应商和客户, 实质为实体旅行社的虚拟化。“去哪儿网”网的垂直搜索引擎模式对互联网旅游信息整合, 利用客户端平台为客户提供及时的产品查询服务从而收取代理分成。遨游网是中青旅集团在线服务平台, 其采用的OTO模式依托集团覆盖全国的线下网络以线下客户资源优势作为线上商务平台运营支撑。蚂蜂窝旅行社UGC模式运用平台运营商挖掘分析用户需求生成网络内容, 面向社区提供低价同质旅游产品。八爪鱼在线的B2B模式所构建的是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交通、票务等在内的旅游企业间的交流交易平台, 上游旅游产品供应商只需登录平台发布产品信息, 下游旅行社就可以实时获得众多的旅游产品信息, 进行旅行社的散客拼团, 极大提高了销售率。

三、四川省新型旅游企业产品模式

旅游产品是旅游的核心部分, 通过提供不同活动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 在旅游商品多样性的情况下, 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利益, 将会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旅游产品的多样化还可以鼓励“可持续性”产品的发展, 有利于更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旅游发展。旅行社是一个提供综合性产品服务的中介性机构, 为力保顾客的全面性, 所提供的产品保持适普原则, 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定制化已成为旅游企业获取成功的方式, 目前四川省一些新型旅游企业已经开始寻求新的网络产品营销方式, 如表2 所示。

表2 中从产品服务来看, 四川省新型小企业以市场细分为主, 提供更专业化的产品服务, 蜜游网专为蜜月定制, 风筝旅行主推户外运动, 琥珀亲子游以“爸爸去哪儿”的模式开展亲子互动旅游项目, 火柴头为代表的企业专为传统旅行社打造了一个交易平台, 为旅行社电子商务的改革提供了动力。游布道针对人才培养开展了旅游网络课程, 为旅游课程发展提供了网络基础。从宣传模式看, 新型小企业与电子信息时代密切相连, 更注重网络平台的宣传方式, 多种新媒体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从未来发展来看, 这些新型企业都希望将自己的理念延续下去, 从专业到拓展来完善产品服务获取更多市占有。

四、四川省传统旅行社

旅行社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是一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有效模式, 利用网络渠道增加宣传度, 扩大影响度, 同时运用现有门店的优势增加顾客信任度, 达成交易量提升。四川省内传统旅行社业开始注意到了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优势, 开始寻求网络渠道来进行传统模式的转型, 通过对多家旅行社调查与信息搜集, 四川传统旅行社网络营销渠道构建可分为三种代表模式 (表3) 。

表3 可以看出最早成立的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产品上以传统的跟团旅游为主, 后期随着旅游发展推出了小包团与会议旅游仍是跟团旅游模式, 1993 年成立的康辉旅行社在跟团基础上增加了票务酒店订购, 汽车租赁等产品以适应当前自由化旅游的发展, 而2005 年才成立的四川商旅国际旅行社具有一定的时间代表性, 推出的产品服务中除了传统跟团旅游还具有团队定制旅游与自由行等。

从旅游电子商务的构建模式来看, 三个传统旅行社采用了不同的网络渠道模式, 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凭借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完成了官网建设, 同时加强与携程等相关电商企业的合作来推广旅游产品。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采用的是搜索引擎合作模式, 将产品交于百度等搜索引擎或去哪儿网等第三方旅游搜索引擎来进行宣传推广, 也运用天猫等电子商城模式来进行网络运营。而四川商旅国际旅行社成立了“四川游哒哒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对游哒哒旅游同行网运营, 在对其自身产品营销同时进行旅游行业内咨询平台的打造。

五、分析与讨论

电子科技的发展, 旅游电子商务的冲击下, 我国传统旅行社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旅游电子商务拥有其便利性, 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较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并且多媒体形式传播, 网络信息的多样结合性也更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但不可否认传统旅行社也拥有其优势, 在获取消费者的信赖度方面更为完善, 在线旅游最终不可能取代传统旅游形式, 而将传统旅行社与电子商务平台结合是未来发展最好的营销模式。四川省传统旅行社所采用的三种网络营销模式都给传统旅行社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从中也体现了传统旅行社与新型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传统旅行社可作为OTA模式的产品供应商, 垂直搜索引擎模式的信息提供者以及B2B模式的旅游产品信息获取者, 而OTO的模式是旅行社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将实体经济与线上资源相整合, 利用双方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小型的新型旅行社由于资金、人力、物力等影响度有限, 更多的专注于市场细分, 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产品, 满足特别需求的旅游消费者, 采用定制式的产品模式, 其营销更多的也采用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型传播渠道。传统旅行社可以新型企业作为参考, 借用新媒体来实现宣传成本的减缩, 并用于核心产品的构建, 传统小型旅行社也可借鉴细分模式, 利用网络数据搜集来更多了解消费者需求, 进行市场细分, 市场定位, 选择专注领域, 提供专注产品, 相对成熟后再进行产品延伸与市场拓展。

传统旅行社除了不断改进和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 有效利用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手段的同时还可以加强与景区合作, 介入景区开发管理, 景区成为旅行社的宣传平台, 而旅行社也将景区纳入产品营销, 合作共赢, 提升产品营销度, 扩大企业影响力。将市场需求与技术服务紧密有效结合, 促进旅行社信息化, 发挥其线上线下优势, 加强地区合作, 获取收益的最大化。

此外, 传统旅行社有其固有的人力、物力等相关方面的成本, 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将加大其投入量, 而回报并非如预期设想。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在构建官网的同时也作为携程等网站的供应商而存在, 仍依赖于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而四川中国青年旅行社仅依靠搜索引擎, 缺少了自身技术的支持, 四川商旅国际旅行社所成立的“游哒哒科技有限公司”仅进行产品信息宣传, 平台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传统旅行社的电子商务化发展平台有待完善和发展, 而电子商务平台与传统旅行社的完美结合也将是未来旅行社改革所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聂立晴.社会信息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构建[J].领导科学, 2010 (23) :13-14.

[2]杜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旅游学刊, 2003, 18 (6) :31-39.

[3]陈志辉.我国旅行社营销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08 (4) :38-40.

[4]王宁, 李珩.西安康辉旅行社网络营销现状浅析[J].中国商贸, 2010 (12) :151-152.

[5]陈玉杰.传统旅行社与旅游电子商务整合策略[J].职业技术, 2009 (103) :6-7.

[6]罗燕.从旅游电子商务看传统旅行社的发展趋势[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5) :91-92.

[7]郑四渭, 方芳.我国旅行社业数字化平台模式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 2013 (02) :81-86.

[8]刘颖.基于携程旅行网的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3 (16) .

[9]Rob Law, Kenith Leung, James Wong.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ravel agenc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4 (16) :00-107.

论网络冲击下电视新闻发展的前景 第8篇

1.网络媒体对电视新闻的冲击

1.1 互动性要求

在传统电视新闻导向模式下, 一般是国家意志类和社会精英类占据着节目报道的主要内容, 而基于普通民众类的民生新闻只占很少, 使得教条式、乏味的报道充斥在屏幕之中, 而迎合受众兴趣和注重受众体验的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空间趋向狭小。这样, 就凸显出电视新闻的单调性, 未能充分体现出与受众的互动性。而在网络媒体下, 受众根据自己需求可以自由选择新闻信息, 具有较大的互动性。因此, 网络媒体出现对于电视新闻的冲击之一, 就是直接暴露出电视新闻的互动性不足, 使得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趋于减少之中。

1.2 即时性要求

在传统电视新闻导向模式下, 一般是电视新闻采编和电视新闻播放有一定的时间等待, 而未能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予以传播, 也就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较差。而在网络媒体下, 只要是网络具备的环境下, 就可以随时随地为受众提供信息, 并不会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因此, 网络媒体出现对于电视新闻的冲击之一, 就是直接暴露出电视新闻的即时性不足, 致使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进一步趋向分流。

1.3 民主性要求

在传统电视新闻导向模式下, 电视新闻的话语权一般是基于少数精英阶层的人物报道为主导, 公众话语权几乎被置于边缘境地或被忽视, 也就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民主性程度不高。而在网络媒体下, 受众的各种实际需求和诉求可以被聚焦表达和揭示, 也就是表明网络媒体节目的民主性程度较高。因此, 网络媒体出现对于电视新闻的冲击之一, 就是直接暴露出电视新闻的民主性较低, 丧失了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关注度。

2.网络冲击下电视新闻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 基于传统的新闻传播空间受到压缩, 电视新闻发展步履维艰。不过尽管如此, 电视新闻节目在网络覆盖率不高的偏远农村地区和山区, 还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 并主要依赖电视新闻节目来获得新闻;当然, 在网络覆盖率高的城镇地区和相对发达的农村区域, 电视新闻仅仅在老年群体之中还保留一定市场占有率, 对于年轻一代则往往青睐于手机电视新闻或网络电视新闻, 而这二者都要求在网络具备的条件下才可以获取新闻内容。这样发展和博弈的结果体现为:

第一, 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还是较为贫乏和枯燥。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并未注入更多活力的新闻内容, 使得受众对电视新闻感觉索然无味而没有兴趣。

第二, 电视新闻的获取有着诸多限制。定点播放表明电视新闻受到时间限制, 借助电视载体获取新闻信息表明电视新闻受到地点限制, 综合来说, 就是电视新闻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来观看。尽管近年来有滚动新闻播报和专门的电视新闻频道, 但是对于当天的主要新闻内容还是相对不全面, 并且仍然受到地点限制。

第三, 电视新闻的受众面趋于分散而所获得的关注度不高。近年来, 电视新闻频道予以细分化的同时, 也直接导致了电视新闻的受众面日益分散, 譬如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的受众体一般为男性和青少年。这样, 通过电视新闻市场的细分, 使得各自的关注度也并不高。

3.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发展前景

电视新闻并不会因为网络媒体的出现而销声匿迹, 也并不会因为网络媒体的出现而止步不前, 而应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 融合网络媒体而予以改革创新电视新闻节目, 从而使得电视新闻获得更加有前途的发展。

3.1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实时化

电视新闻节目最大的缺陷就是时间方面的限制性, 仅仅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进行播报, 如CCTV-1的新闻直播时间都是在下午的19:00 进行, 这样就凸显出受众自由时间与电视新闻播报时间的冲突, 因此会转而关注于不受时间限制的网络媒体来获取新闻内容。因此, 未来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做到及时直播即可, 像凤凰卫视24 小时新闻播报一样, 也就是对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实行实时化。

3.2 电视新闻节目真实性播放

基于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并不是每条网络新闻内容都具有真实性, 有的仅仅是吸引大众眼球而做一些未经实证的新闻报道, 也有的则是出于其他不良动机而作一些虚假报道。而电视新闻节目可贵之处就是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和真实性, 未来电视新闻的发展路径也必须继续坚守真实性特色, 在确保真实性和价值性后可以对网络媒体方面的新闻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也可视为是电视新闻和网络媒体融合前景的内容补充。例如2013 年凤凰卫视推出的 《全媒体全时空》, 其节目内容就大多来自网络、微信等媒体, 并在现场设置了与场外连线的环节, 且还设有《全城热报》、《凤凰罪top》等板块, 来予以增强受众的广泛性, 而这些电视新闻内容的取舍就是以节目真实性为标准进行编排的。

3.3 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化

电视新闻报道节目必须扬长避短, 以内容取胜, 这就需要对每一个被报道的新闻事件予以主题化提炼, 从而使得有着重要价值的新闻事件被做以后续跟踪报道, 从而引发受众共鸣而提高收视率。同时,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化的报道直播, 可以某个话题或某个新闻焦点作为切入点, 对新闻的背景、当地的人情世故进行深度直播。例如《浙江新闻联播》 在节日期间, 就曾经推出 《清明节你最思念谁》、《青春是什么》等节目, 使得新闻主题鲜明和突出;再如《九点半》通过编辑部的“白加黑”、“五加二”的车轮式谈版会来确定主题, 以便从不可计数的信息中能够找到受众关注的话题。

3.4 电视新闻节目的技术化

此处的技术化主要是针对电视新闻内容予以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加工和处理, 避免电视新闻内容的枯燥化, 从而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丰富化。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电视新闻保持不竭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 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真实性和题材精加工的基础之上, 通过节目技术化处理手段, 并以多元化形式将所传播的内容引发受众产生共鸣, 从而实现电视新闻内容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实现较高的收视率。例如浙江卫视将3D模拟模型、飞机航拍等技术处理手段运用到电视新闻的直播节目当中, 使得电视新闻收视率得以迅速攀升。

结论

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 电视新闻不可避免地要与网络新闻进行博弈, 但是这不意味着电视与网络的博弈不会有双赢的格局;固然网络给电视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但是如若电视与网络能够有效融合, 就能使得电视新闻得以保持持续发展。而在电视媒介吸取新技术的同时, 更需要注重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质量和电视新闻节目的技术化以及互动化, 这是电视新闻未来的发展前景所在, 也是电视新闻节目努力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姚红骏.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栏目如何破茧而出——从钟山“火”了透视《九点半》立体发展脉络[J].新闻实践, 2010 (03) :62—63

[2]李鹏;余艳青;陈笑春等.电视新闻:历史契机、深度变革与国际视野[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02) :14—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冲击转型发展】相关文章:

发展冲击07-29

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及对策分析09-12

创新发展转型发展07-05

高校转型发展05-20

企业转型发展05-22

发展模式转型09-18

转型发展理论07-30

冲击作用06-06

技术冲击06-19

冲击煤层08-07

上一篇: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下一篇:嵌入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