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的电影艺术

2024-08-03

基于地域性的电影艺术(精选8篇)

基于地域性的电影艺术 第1篇

龙洞村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建村于唐朝贞观年间, 距今有1300 多年历史。有4000 多年历史的飞鹅岭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于龙洞, 是迄今发现的广州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之一, 明间有“广州第一村”之称。龙洞村人杰地灵, 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有乐曲、醒狮、书法等传统的民间艺术;有新石器时期遗址, 胡汉民、许大夫墓等文物古迹;有龙洞森林公园、树木公园等风景区, 是著名的文化之乡。

龙洞新石器遗址公园美丽八景被人毁坏, 面目全非。近年来, 在龙洞村领导带领下, 环境建设得到了发展。但为了恢复广州第一村的重要地位, 广州市规划把这个公园改造为龙洞综合公园。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龙洞公园处于广州市绿地系统空间体系的都市中心区边缘, 是广州“东进”和“北优”战略的重要节点。为展现4000 多年历史的飞鹅岭新石器时期遗址, 建设规模为80 万m2的龙洞公园, 已列入了市政府“青山绿地”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龙洞公园: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2设计理念

1995 年, 在世界公园大会上曾宣言———一个公园必须继承该地域的地方景观与文化, 公园在整体作为一种文明财富存在, 必须保持它所在地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的特色。龙洞村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在此一带有4000 多年历史的飞鹅岭新石器时期遗址。目前, 在其周边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8 处, 代表了广州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遗址文化。在过去的数千年中, 有许多的人文、文化历史已经融入这块土地, 形成独特的风景, 所以, 设计方案的理念就是将龙洞的石器遗址、历史文化, 用大地景观的方式将其展示和纪念, 并且将本土文化资产结合景观设计, 再现龙洞石器文化新意象, 挖掘本土文化风韵。因此, 设计需结合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加以不断完善和开发, 使其成为凝聚龙的文化和精神的名园胜景。在日益城市化的时代, 能够将公园营造为以本土性植物为主的“非营业性的森林地带”, 并且用一些生态保持、恢复的手法, 设计出一个持续性继承绿色的交流场所和一个生态防灾的绿地构架, 并通过艺术景观营造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再结合综合性公园所必须的观赏、休闲、娱乐、锻炼功能, 将龙洞公园设计为融合地域历史文化、生态、艺术的大地景观, 使龙洞公园成为一个从人生之环向历史之环及至生态之环扩展, 把人类从嘈杂的城市中心转向周边鸟语啁啾、森林郁郁的绿色区域, 这个持续性变化和多样性体验创造兼容邻里性和区域性的龙洞公园[1]。

3用地布局

根据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 全园分为10 大景观功能区, 分别是:入口广场区、新石器文化遗址文化景区、儿童游乐区、艺术果园区、原生林地区、健康生态区、生态水路区、停车场区、游客中心区、服务管理区。公园有一实一虚2 条景线, 实线为公园观赏环路, 贯穿公园不同功能空间;虚线为水体, 连接着园区主要景观节点。

第1 个高潮景点在公园的入口广场区, 开门见山设有新石器文化广场, 突出了公园历史蕴意主题。而临近文化广场的儿童游乐区, 体现“21 世纪设计的主题是孩子与交流”, 其中包括:亲子水雾广场、水战广场、儿童沙坑、捉迷藏石柱、创想广场等一系列儿童游乐设施, 让孩子们充满了梦想。

在东北部的第2 个高潮历史生态区, 设计了“守侯家园———龙洞文化村中心”, 这是一个向人充分展示历史、文化进程的一个交流中心。建筑以民居的形式, 结合艺术环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果树园结合艺术的雕塑, 展示了一种丰收的喜悦。而梯田雕塑以及稻草人雕塑都是向游人展示以大地作背景, 艺术文化融合的景观。在这个景区的设计中, 初步考虑用民居风格建造遗址纪念展馆, 并以龙洞新石器时期文化内容进行景点布局。

西北部为人与生态共生功能空间, 方案设计有健康步道、龙洞森林、凝心塔等景观小品, 让人与自然达到交融, 并且营造防灾绿地系统构架, 作为灾害来临 (如地震) 时的避难场所。公园中西部为管理服务功能分区, 设置有管理房、游客中心以及舒心苑 (洗手间) 等。整个公园内还安排设置一系列环保科教标志以及电话亭、救助站、饮水点等服务设施。

4功能结构组织和景观特色

龙洞公园的设计在布局结构上强调了4 条主脉, 4 种景观功能线, 历史文化线———文脉;水景线———水脉;生态线———绿脉;游乐线———嬉脉。4 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组成了整个公园布局构架, 满足游人文化、娱乐、休闲等多种心理、活动要求。公园南部为人与艺术结合共生空间, 通过艺术营造人与人交流的空间;西北部为历史与艺术结合共生空间, 通过艺术设计作品展示龙洞石器遗址的重要性;西北部为龙洞的森林区, 主要是人与生态的共生空间, 通过生态工程的手段, 达到生态保持和恢复的可持续性发展。

5交通组织

园区内以改造现有道路为主, 环园路宽5m, 可通行机动车, 也可作消防通道, 贯穿整个基地, 单侧做明沟以利自然排水, 次干道宽3m, 为各景点间联系通道。另根据实际地形和景点设计设置0.8~1.5m宽的游步道和木栈道, 让游客随意在园区内畅游, 整个道路组织主次分明、自成系统。

6绿地种植设计

整个公园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础上, 对植物进行局部维护和改造, 组成非营业性的植物绿地生态防灾架构, 保持与恢复整个绿地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新植物也以当地乡土植物作为优先选择, 种植形式为复层栽植, 创造多种生物区位。停车场四周以遮荫的芒果树为主, 中间段以蓝花楹为点缀, 可满足服务功能和观赏功能。东北区保留原来的果林, 保护田园景观, 提倡生态种植柠檬桉, 不但可以散发清香, 还能调节四周空气质量, 其它观赏植物有蒲桃、鸡蛋花、圆柏和桂花。路边栽种醉碟花、三色堇、澎蜞菊, 更现自然、野趣。东南区保留原有竹林, 再种上当地文化代表植物, 如桑、梓, 突出当地文化特征。再运用世界五大公园树之一的南洋杉作公园行道树, 效果良好。还有湿地松、木荷、火炬松分布在附近作屏障, 而且木荷还可以有效抵御松毛虫, 加以黄花夹竹桃点缀于“绿洋”之中。在路边栽种美女樱、白鹤芋、三角紫叶炸浆草、黑心菊, 形成可爱的花洋荡漾于道路两旁。正北片保留原有的果树林, 再种上凤凰木、枫香表现秋天的季相, 加上柠檬桉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更现秋天果树丰收的欣喜。在小溪旁丛植可以过滤水中有毒物质的水葱、灯心草、香根草, 形成湿地生态。蔓花生做铺地, 彩叶草、紫花地丁、飞翅麦杆菊、马英丹、花叶良姜、麦冬衬托小溪流水, 表现自然的可爱。西北区保留原有树木、果林, 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再作装饰。在路边种植观赏植物:黄花夹竹桃、冬青、桂花、山茶花、杜鹃, 充分表现四季的季相。再以千日红、金盏菊、玫瑰自然散生作为花群, 更现野趣, 路边还种上人见人爱的蛇莓, 让人享受自然的味道。西南区保留区域范围内的树木、果林的基础上再添加树形高大、冠幅茂密的乔木, 形成树林, 引鸟入林。在路边以美女樱、蔓花生、麦冬、醉碟花作自然花群, 非洲凤仙、软枝黄蝉、一串红、翠云草于四周环境配合配置。处于公园周边, 以种植防火树种珊瑚树为主, 用抗性强的苦楝、悬铃木、小叶榕、铁冬青、桉树作搭配。以丹桂、龟背竹、九里香、变叶木、凤尾鸡冠、百日草做成花境, 设在种满翠云草的草地上, 作为边缘绿化。

7生态工程

水体用生态工程法与自然石材建造, 使原有水体和新建水体能保持、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园区步道系统, 皆以透水防滑材料铺面, 建筑与小品尽量考虑当地材料。从植物、技术、材料到土建, 都充分考虑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8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结语

如今, 提倡把艺术的环境回归大地, 还有地域村落的历史文化、潜在力以及村民与自然, 让它们相互理解、相互交融、相互延伸、相互产生碰撞, 共性的理念更加为之上升。在广州龙洞公园的招标设计方案中, 一个具有观赏、娱乐、纪念、展览、交流, 并且作为重要的防灾避震公园的思路, 在这种美好的愿望依托下产生。

参考文献

基于地域性的电影艺术 第2篇

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在变化。在新环境中优化《建筑史》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便于发现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将《建筑史》的教学落到实处。

一、《建筑史》知识环境的大变化必然促进其知识目标的大迁移

CMC(计算机为介质的交流)工具的强势革新,推动了信息化的大发展。灵敏的知识链接、丰厚的知识存储和最充分的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与协作,解决了长时间由于个体理解力、教学环境、教学工具等不足带来的知识的残缺。基于高速发达的信息系统,各专业传统的课程划分的独立性越来越弱。传统的枯燥的专业基础识记,在众多教学形式的参与下,其困难烟消云散。人们借助动画,再现实际概念的推理,并通过丰富的、多元的媒介进行多视角、多形式、多层次的和学科重点建立直接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变得容易而且深刻在传统的知识体系中,将理解的难点、重点建立在以基础的公理、概念、推论等为专业构建基本点的策略和方法受到质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将原来认为枯燥难懂的基本概念放诸有背景、有环境、能够参与的情境中进行理解是如此的轻而易举。相反,将知识进行嫁接或者迁移,使之在新的问题解决中将作用发挥至极致,却越来越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日益成为专业发展的必须。

二、传统《建筑史》教学的考核方法及不足

考核方式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建筑史》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习惯于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所谓量化评价法,就是意图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比较与分析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其认识论的基础为实证主义。

传统的《建筑史》教学的评价方法习惯于将评价等同于测验,体现在应试教育上,主要以纸质试卷的形式作为依据。试卷的题型主要包括填空(10%)、选择(20%)、名词解释(15%)、简答(15%)、绘图(10%)、论述(30%)等题型。其中,除论述题外,其他题型主要考核目标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把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试卷的回答情况来衡量。这种方式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能够“夯实”学生对建筑经验的基础的把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学手段、教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知识的把握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互联网和相应的教学技术得到充实和提高,它已经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越来越体现在对建筑经验的评价上。

三、基于地域特色的《建筑史》教学评价策略

《建筑史》基于地域特色的教学评价策略就是将传统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从关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转移到知识的基于学习环境的理解上,突出表现在基于当地的建筑风格分析,建筑材料分析、建筑性质的种类分析及基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建筑意匠的理解上。具体评价要素分教和学两个方面。

(一)在教上

首先,教师要有熟练驾驭多媒体和信息网络的技术技能。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技术,基于CMC的教学更方便、更快捷,能够让学生省时有效地完成基础知识的充分把握。这是将教学评价转移到知识迁移和运用上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对当地的建筑有比较系统的把握,可以按照《建筑史》系统的、科学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释解。要做到既有大众原理,又有地域特色,比如江西省南昌市的《建筑史》教学完全可以从分析滕王阁和绳经塔入手,教师对历史性的地标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作出中肯的批评,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忱,这是完成该评价体系的有力保障。

最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益的信息链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人翁”特性,使他们建立基于自身的专业学习体系,这是该体系发展的必然。

(二)在学上

首先,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学习活动的方向,只有在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学生的潜力才有可能被发挥到极致。在基于地域特色的《建筑史》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要建立对地域建筑的浓厚兴趣,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批评方法。

其次,学生要建立包括专业导师、同学在内,所有网络资源最广泛的知识互动,基于庞大的网络背景和丰富先进的CMC技术,学生有可能更加充分地对问题进行解构,最终为己所用。

最后,学生要以建立基于自身的学习策略为引导,充分汲取教师的指导,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最广泛的、多维的知识链接,将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建于专业需求之上。

除以上两方面外,在量化考核设计上,还要调整考试结构,丰富考试形式,充分尊重教和学双主体的作用,使教学交流充沛务实。

四、结语

面临“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我们必须使学生通过《建筑史》建立和专业基础的系统接触联系,避免“简单化、庸俗化、公式化”,塑造学生新型的自由人格,使学生从根本上把握《建筑史》学习的要义,能够基于自身的地域环境,“在特定情境下务实的思维抉择”,掌握建筑分析和评价的有效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实现课程对专业素养提升的给养。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罗小未主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第2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1.

中国画的地域性及艺术创新 第3篇

一、地域不同导致作品风格、表现手法不同

自然环境影响人的气质、性格以及生理上的某些特点。人无法摆脱自然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差别,沿海一带的人与内陆人之间的差别。以东北为例,过去这里是塞外,这里的人喜欢“大雪满弓刀”的气魄,“大气”的劲头是东北人的自豪,严酷的风雪、广阔的原野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条件导致无法用南方的皴法表现,而且有些传统中南方的技法不一定就适合东北的环境。

自然环境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性格的人,各区域的艺术家就应按自己的个性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21世纪初,我们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热点上,每个画家都在经历着生活与艺术、继承与革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重大抉择。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流程的“竖轴”上,以及东方与西方的空间“横线”上,寻找着自我的“坐标点”,塑造着自我的文化品格。

二、地域性使艺术家的作品形成不同风格

艺术作品的表现技法,艺术语言的运用都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地域上的特殊性使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的小斧劈皴为特点的荆浩、关仝的笔墨技法生动的表现了关中一带雄伟的山川;以披麻皴为特点的董源、巨然的笔墨技法则又是在写“江南真山”中形成的;米氏父子为了表现对烟雾迷蒙、云水浮动的大自然景色的一瞬间的感受,创造了所谓“米点”;王蒙为了表现土石相间、草木滋生的浙东风物的特点,形成了所谓“解索皴”;笔墨醇然的老画家傅抱石,面对陕北高原峰峦起伏的那种雄伟而又厚朴的景象时心情激动极了,可是却难于表现,这是因为陕北的环境与“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的江南风光大不一样。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也说过:“故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可见艺术作品的表现技法,艺术语言是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三、不同地域画派都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地域性画派需要创新。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象征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里程,它曾以其自成体系的美学特征光照全球。然而,随着时代与艺术的发展,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种停滞与僵化的危机。中国画画家要保持着一种自觉、积极的创作意识,挖掘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与语言的创造潜力,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的思想倾向、情趣意志、感情特征,个性气质的一种形象显示,逐步形成自己鲜明成熟的艺术风格,不失为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中国画要创新这是一代或几代人的历史责任,要求聚集一大批开创型的画家,他们不安于现状,在艺术创新的“长征”中,与世袭思想诀别,用崭新的艺术成果迎接美术创造的黄金时代。

数千年来的深厚历史传统常常使人们迷醉而不思变革;外国特别是西方现代文化的现代节奏与情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又往往使一些人盲目崇拜,自惭形秽。民族保守主义、民族虚无主义造成中国的社会文化的艺术变革,不是举步维艰就是欲速不达。这种复杂的背景和情形,尽管绘画艺术创新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也给那些有志于创新,能够深入思考,敢于和善于在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两个极端主义之间做正确选择的艺术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华的广阔天地。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蒋兆和、傅抱石、李可染等就是这些革新艺术家中的出类拔萃者。他们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惊人的胆识和毅力,坚持面向自然,面向现实,创造个性鲜明的与时代感情相适应的新艺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艺术革新家使20世纪中国水墨画获得了新面貌。

当代艺术的地域性 第4篇

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艺术是国际性的,具有人性共适性。这种说法显然基于当代世界日益全球化的基础,也就是说,当代艺术成为通用语言,艺术家成为国际公民,当代艺术跨越了国界。艺术的全球化当然是由于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资讯越来越发达,人和物的流动都越来越快速和远程,不同地区人的生活正在逐步同质化。全球化也就是同质化,同质化必然抹煞个性,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趋于一致,甚至连人种都会在不断交混中趋向同一。诚然,全球化不光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好处和便利;同时,同一化的整合也压抑和遏制了人性,破坏了人与人的自然关系。西方一些当代艺术家已经提出了身份不明或者身份丧失的问题。

然而另一方面,地理空间文化性格的不同仍会导致艺术创作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又反证了不同地区艺术家的地理身份或文化身份所特有的某种人文特征。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异质性,异质性不仅是当代艺术的条件,同时也是其主题所以,在这样的语境中,全球化的多元结构与资讯的高度发达在消解地域限制的同时,也凸显了地域特征自身的重要性。

地域可以指一处村落或一个国家、城或乡,也可以指地球的东方或西方。除了相对性的地理空间含义,“地域”还具有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意义,包含着普遍认识上的一定地理范围内特定文化共同体的集体有意识或集体无意识。“自然地理或自然经济地理之类可能是其最外在最表层的东西,再深一层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而处于核心的、深层(内在)的则是心理、价值观念。”地域文化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与特定的地域环境互为关联,并在一定阶段相对稳定。在当代视角的大文化格局中,地域、国家与全球等概念因不同层面的空间分类呈现出多重意义,更蕴含着政治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地理板块间异质文化的相斥与互联。就地域文化而言,地域性比国家性或民族性更具专属意义和针对性。全球化浪潮下的当代艺术虽然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作品的地域识别性较传统艺术大大减弱,但主题选择、材料运用与制作表达上的差异仍较为明显。

随着当代艺术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所谓“国际化”、“全球化”甚嚣尘上。不可否认,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确如久旱逢甘露般吸收、借鉴了不同时期很多欧美艺术大师的表现风格和艺术观念(比如博伊斯),很多艺术家由此找到了表达的突破口,将其融入中国的地域文化系统,并转化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成就了相当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这种国际化的影响是正面的,符合艺术史发展自身的规律,如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一个艺术家都丝毫不师承前人,都能摸索出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再现周围世界的方法,我们就无法研究艺术的发展史。要塑造一个为公众所接受的艺术形象,艺术家们必须学习和发展前人的创作手法,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所谓的艺术史”。另一方面,有些艺术家和理论家不明所以、盲目跟风,停留在东施效颦式的简单模仿和生搬硬套阶段。还有一个方面,有一部分人以文化阴谋论推断当代艺术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入侵,认为其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这实际上更接近政治观念,本文不做进一步讨论。

实际上世界各地文化艺术的交流非常多见,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体系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对将来的艺术发展会产生何种意义?我们能否看清不同文化体系间艺术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则?客观地说,艺术启迪无论是对艺术家个人或是对不同艺术体系如何产生作用我们目前还知之甚少。毫无疑问的是,不同文化体系间的交流正是建立在地域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但是,外来艺术究竟在何种条件下才会发生影响作用呢?从艺术史来看,无外乎宗教、政治、经济等直接因素;而就艺术本体而言,当艺术影响真正发生时,被影响的一方(如个体艺术家、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则应该有更加内在的原因,即自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需要。正是这种内在的需要让其开放自身相对封闭的艺术体系并真正接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族群自我教育的内在需要。

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英国学者苏立文是这样说的,“从外部看来是文化环境的产物或图解的美术作品,终究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存在于艺术家自身的头脑中,接受和转化的过程最终取决于艺术家个人作出的选择。”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艺术家的选择呢?苏立文认为,原因之一是历史环境,比如艺术家见到某种特定艺术风格和对象;另一方面,画家的选择也因其观察方式而定,艺术传统和训练方式决定观察方式,而传统和训练无疑也是历史的因素。正如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与错觉》中所说,艺术家以他所学到的观察和绘画的方式去观察和绘画。还有一个影响艺术家做出选择的因素是外界对其施加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其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环境,也可能是其它更随意偶然、不可确知的因素。

当今世界,各地民族传统不尽相同,人民面对的现实生存问题也有部分的共性和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甚至要求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艺术以相同的面貌出现,而应尊重他们的地域特点和个性创造,这才符合艺术自身的异质性特征。艺术的当代性与人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密切联系,离开人们生存现实很难说会产生真正的当代艺术。而艺术中的“地域性”也并非落后之意,而是地域文化的视觉表现,意味着艺术的地方特征,是和艺术的“当代性”同时并存、相互兼容的,甚至可以说,文化艺术上地域特征的保持更显重要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相融互通,以地域现实和民族传统为创作基础,才能丰富艺术作品的语汇、内容和形式。

二、种族、环境与时代

法国史学家和批评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这方面的理论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孟德斯鸠及19世纪的文学评论家圣伯夫都先后提出过,但直到丹纳才将其发展成为严密而完整的理论学说,并列举了大量的史实做论据。以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原则为基点,丹纳列举了诸多个案证实伟大的艺术家只是一个大艺术家体系的突出代表,而非独立存在的,在这些艺术家体系后面甚至还有更为广大的群众。“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随后,他又以每种植物只能在合适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中生长为例,阐释任何艺术种类和流派都必须在与其相符的特定精神气候中产生和发展,以此说明任何艺术家都必须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满足社会的要求,否则必将如异类的植物一样被环境所灭:

根据丹纳的理论,无论从个体艺术家的成长,还是某种艺术风格或流派的形成,甚至某个艺术品种的产生,都与相应的种姓族群、地理环境和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正是这三个因素组成了他所说的“精神气候”。精神气候的歧异性形成了微观人文环境的差别化,进而导致文化艺术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体现在当代艺术家徐冰身上的这种精神气候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隐含在其众多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创作观念——虚和实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天书》系列作品,用图像学和符号学的方式将汉字解构重组以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来探讨典型中国文化的深刻本质和思维方式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之作。其后他的多部作品如《鬼打墙》、《尘埃》、《凤凰》等无不显示出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转化。意大利批评家Allesandro Russo认为,徐冰的《凤凰》是其所见唯一用中国人的态度来制作的艺术;美国批评家OkwuiEnwezor认为,徐冰的作品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超越文化界线,用视觉语言表达思想和现实问题。艺术家本人则非常认同俄国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艺术)简单到这个社会进入现代,我就是现代艺术家;进入当代,我就是当代艺术家;给我甩到国外,我就是国际艺术家;回到中国,中国是最具实用性的地方,我就应该是最具实用性的中国艺术家”。有意思的是,徐冰的话恰恰印证了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原则。

三、观念与语言

传统艺术中,题材和风格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最终面貌,而对当代艺术来说,观念和语言才是关键因素:那么,是什么影响了艺术家观念的形成和表达语言的方式的呢?

1967年,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结构主义的批判而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主张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后再重新创造更为合理的新秩序,颠覆、重构各种现代主义语汇之间的既有关系,以分解的观念制造出某种破碎化和不确定感。之后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意识迅速渗透影响到建筑界和艺术界,形成更为强调不确定性和直觉的当代艺术观念,与之相对应的艺术语言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开放性和碎片化,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被称为“综合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以及“行为艺术”。哲学思想和视觉语言形式之间体现了相互推进的紧密关联,任何思想和观念都必须通过语言的表达而存在,而语言本身也因表现力的差异而限制或超越观念的表达。

博依斯是战后欧洲艺术中最重要,也是最富争议的艺术家,其艺术观念——扩展的艺术和社会雕塑——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在1985年做了一个后来被广为引用的演讲,名为“谈自己的国家:德国”,其中明确表达了他创作的基础和源泉,他认为二战已经结束了四十年,而德国仍面对着“重生”的艰巨任务。这一复活可以借助“我们称之为德国语言的根源”来达到,他的艺术即为将语言转化为三维的形式,“人的概念是和语言密不可分的”。博依斯认为自己的作品立足于语言(此处的“语言”是原指意义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语言的功能,他所努力探寻的,似乎就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借助这种语言与德国历史、文化和母语的紧密联系,就可以使他的国家获得康复。博依斯的演讲表明他的艺术实践带着一种为战后德国治愈和疗伤的功能暗示,这个功能在德国之外是不起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长久以来国际艺术界一直认为他的作品在骨子里是德国的。

我们知道,艺术的风格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情怀,他们对外在事物的感受和思维也必然各不相同,当然,这还包括每个艺术家个体的差异。这里的地域不仅是地理性的区域,更指向人文性的影响,即地域文化。发达的信息技术让这个世界日趋扁平化,消除了地理性的地域限制,但地域文化强大的内涵和包容足以将来自外部的信息融合吸收,再生成为本土文化有效的组成部分。艺术离不开地域的沃土,也需要吸收外来的营养,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冲突是必然也是必须的,这也是艺术通过融合而再生的内在需要。

基于地域性的电影艺术 第5篇

1.1研究背景与动机

当今网络作为信息交换的主要平台, 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 各种行业网络化, 已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网络设计也空前发展, 网络的发展突破了信息区域, 使信息世界化。所以也就要求我们对设计服务必须是世界化。如何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世界, 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受众, 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如何能使我们的设计更能有效地满足我们的受众, 让我们的设计更符合不同地区的人们。因为文化区域化,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为不同地区的设计也应该区域化。

1.2研究对象与范围

UI设计是为使用者设计的交互界面, 因此它必须满足使用者的文化理念。

第二章文献探讨

2.1网页设计中的视觉流程

网页是通过视觉元素的引人注目而实现信息内容的传达, 为了使网页获得最大的视觉传达功能, 使网络真正成为可读性强而且新颖的媒体, 网页的设计必须适应人们视觉流向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由此确定各种视觉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因此, 设计时应该研究各种视觉造型元素之间的距离、位置、面积和视觉流程的问题。

在网页设计中一些突出的信息, 如主标题、每天更新的内容等通常都放在这个位置。当然视觉流程是一种感觉而非确切的数学公式, 只要符合人们认识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 就可以更为灵活地运用。在网页设计中, 灵活而合理地运用视觉流程和最佳视域, 组织好自然流畅的视觉导向, 直接影响到传播者传达信息的准确与有效性。所以在网页的编辑设计中, 视觉导向是一个要点, 网页的设计是一种创造, 首先要立足信息的传达, 但又要符合人们较为普遍的思维习惯, 做到视觉流程自然、合理、畅快。成功的视觉流程安排, 能使网页上的各种信息要素在一定空间内合理分布, 能使页面上各信息要素的位置、间隙、大小保持一定的节奏感和美感。

2.2网页设计的审美需求

网页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设计类和网络的交叉学科,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本身以网络为载体, 把各种信息以最快捷、方便的方式传达给受众, 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 逐步产生了审美的需求。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不断深入的, 网页设计同样如此。网页不光是把各种东西放上去, 能看就行, 这是远远不够的!要考虑如何使受众能更好地和更有效率地接收网页上的信息。这就需要从审美的方面入手, 制作出清晰、整体性好的页面。使人浏览起来心情愉快, 接收信息也会更加容易。网页设计的审美需求是对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美学的一种继承和延伸。两者的表现形式和目的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把传统平面设计中美的形式规律同现代的网页设计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把一些平面设计中美的基本形式运用到网页中去, 增加网页设计的美感和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

我们经常所说的如变化和统一、条理与反复、对比与调和、均齐与平衡等, 对网页中文字、图形、色彩的设计都是十分有效的视觉规律。首先, 网页的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必须统一和具有秩序, 形式表现必须服从内容要求, 网页上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视觉流程, 能自然而有序地达到信息诉求的重点位置。在我们把大量的信息塞到网页上去的时候, 考虑怎样把它们以合理的统一的方式来排布, 使整体感强同时又要有变化。怎样使它们脉络清楚又富有清晰的视觉效果等等, 这样使页面更丰富, 更有生气, 看起来就不感到枯燥。其次, 突出主题要素, 必须在众多构成要素中突出一个清楚的主体, 它应尽可能地成为阅读时视线流动的起点。如果没有这个主体要素, 浏览者的视线将会无所适从, 或者导致视线流动偏离设计的初衷。网页设计中各构成要素在组合时, 要注意其结构的轻重大小、虚实、多少等对比因素, 加强视觉力度, 以强化页面的整体吸引力。作为形式美的法则, 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发展进步, 特别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互联网时代, 由于追求目标的变化,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 但是美的本质是一样的,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 很多目前不容易实现的审美形式也逐渐被克服, 突破带宽的瓶颈, 就会给网页设计的自如发展带来一片新的天地。

2.3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 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 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 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 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 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 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2.4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 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 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 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 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 进行严密的理论分析, 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 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维的立体, 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 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 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 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 如何获取有效信息, 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 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 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 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 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 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2.5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 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 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 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 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 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 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 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 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 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 作出故事版 (STORY) 。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 名:Xxxx, 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 分析他的日常行为, 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 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 (CON-CEPT) 与目标 (TARGET) , 进行设计。经过分析, 设计师有了明确的概念与目标, 并随信息的交互产生了创造力。

另一方面, 设计师自身对社会环境也要进行深入的认识与考察, 对设计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预期?是否能感受到人们的审美知觉?日本设计师佐野邦雄先生曾作一图———生活的变迁与设计师的课题, 将日本及世界上某些非常有影响性的事件, 如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等等都进行了归纳, 进而对设计有了深入的认识与感悟。

所以, 要运用好设计的界面, 理性的认识是首要的, 其次就是创造性的, 而且是有实效性的分析、处理信息。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 分析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设计的界面同样是在人———物的信息交流中变化发展的。

第三章研究设计

3.1研究体系结构

在界面显示如何与区域性文化相结合方面开创一条新路, 解决了在多语言环境下的易用性问题。———考虑文化差异的UI地域性研究是指以处理信息为目标并符合不同地方文化具体要求。它在界面显示等方面都以满足不同区域视觉习惯为宗旨, 因此不同于对界面的简单翻译。

3.2操作环境限制与前提

网络的发展, 在简单易用的前提下, 人性化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是开发中最重要的方面, 并将涉及到整个开发队伍。

有效的界面设计经常是预见的过程, 设计目标是开发者根据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而制定的。

设计界面的艺术综合了技术、艺术, 心理学上的技能———它需要左脑和右脸都参与。

优秀的界面简单且用户乐于使用, 这意味着设计需适应硬件的局限。

数字时代的开创人Marvin Minsky在其有趣的书《思维的社会》中提出下面的思想: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人工智能的思维, 都是由原本简单的元素相连而组成, 当这些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时, 他们就成为无限复杂的, 我们称之为思想和感情的东西, 这些思想和感情可以转化为人类的体验。界面就是使用所有这些思想的中心点, 界面须使开发中的所有元素为这一个目标服务。

第四章如何设计

4.1区域化界面设计形式

以语言来化分。

4.2文化理念差异与用户需求

区域的人, 区域的创造力, 区域的资源而形成的一种区域表现, 这种智慧表现是一种区域的经济规律, 所有的经济范畴的发展将是在这样的规则下进行的。当网络把这些区域智慧集中起来的时候, 区域性的网络发展也将沿袭这样的规律自我进化, 变得更具地域性。

人们所处的区域不同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 文化差异塑造他们不同的审美。而使用界面的设计如何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用户, 首先它必须符合他的文化观念, 所以, 提出这样一个考虑文化差异的UI地域性研究。

4.3浏览习惯差异与用户需求

正确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有效的传达上。虽然近期以用户为导向的界面设计已有多方肯定的发展, 但其中仍潜藏着某些特定的外观视觉问题。

网页是通过视觉元素的引人注目而实现信息内容的传达, 为了使网页获得最大的视觉传达功能, 使网络真正成为可读强性而且新颖的媒体, 网页的设计必须适应人们视觉流向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由此确定各种视觉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秩序。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设计本身的文化内涵, 如今的设计师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 而忽略了设计本身应透露出来的内容和意境。

我一直深信, 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更能让人回味, 让人感到一种深度, 感觉到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用一位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的话来结束本文吧:“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 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

摘要:网络服务成败的标准就是谁比谁具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满足不同区域的网民需求。未来UI设计的变化取决于服务对象区域文化的变化。我所提出的新观点就是界面研究区域化的设计与研究。人们所处的区域不同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 文化差异塑造他们不同的审美。而使用界面的设计如何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用户。首先它必须符合他的文化观念。能在区域化互联网时代扮演角色的将是运用区域智慧进行创造的更好的服务, 将成为我们UI设计的目标和准则。世界经济共同化, 物质共同化, 信息共同化, 在这共同化的时代如何能使我们的信息更好地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UI界面区域化是我们必须实施的准则。

基于地域性的电影艺术 第6篇

《里约大冒险2》电影海报

一、地域性符号:巴西文化元素

美国的动画电影向来擅长于结合外国的文化元素, 如动画影片《功夫熊猫》, 便是成功利用了中国功夫和熊猫这两个主要的中国符号, 以美国式的思维方式加以打造, 获得了广泛好评。同样, 在2011年上映的《里约大冒险》第一部, 也是结合了巴西元素和美国思想, 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巴西文化风情盛宴。在《里约大冒险2》里, 具有巴西特色的地域性文化符号更是再度延续和升级。

(1) 蓝金刚鹦鹉。影片的主人公布鲁和珠儿是两只蓝金刚鹦鹉, 他们原以为自己和三个孩子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几只蓝金刚鹦鹉, 却偶然地听说在遥远的亚马逊丛林里可能还居住着自己的同类, 顿时兴奋不已。在举家飞往丛林后, 珠儿又惊奇地发现同类们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婶婶和儿时的玩伴们。野生蓝金刚鹦鹉的故乡在巴西, 它们羽色华丽、聪明伶俐, 由于身价昂贵, 它们一直是逐猎的对象, 被鸟类收集商视为最珍贵的鸟, 人类的猎捕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其数量逐年减少, 濒临灭绝。影片选取了这种具有巴西特色的濒危物种作为主角, 一方面是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设定了地点:第一部中, 布鲁随主人琳达从美国纽约到巴西里约寻找雌性同类珠儿。第二部中, 布鲁和珠儿全家到亚马逊丛林寻找更多现存同类。另一方面, 是为故事的主题做出了铺垫:呼吁人们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及其栖息地, 禁止砍伐树林、捕杀鸟类、走私偷猎等行为。

(2) 里约狂欢节。影片以盛大的狂欢节作为开场, 展现了里约最著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 海滩上游人如织,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里约的标志性建筑基督像也出现在了续集当中。巴西狂欢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 有“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之称, 尤以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盛会。每年二月的中下旬举行三天, 吸引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这一标志性的开场在展现巴西狂欢节这一历史性文化产物的同时, 也为整个影片奠定了热情欢快的基调。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和热情的桑巴舞, 观众就像置身于被色彩和欢乐紧紧包围着的歌舞盛宴之中。《里约大冒险2》相比第一部而言, 加入了更多的歌舞剧的成分。音乐形式更加丰富, 加入了来自巴西北部和西北部的韵律与节奏;舞蹈更加热情奔放, 除了里约狂欢节片段外, 在亚马逊丛林里群鸟共舞的场景更是梦幻至极, 绿色的丛林和鹦鹉的蓝色羽毛交相辉映, 宛如一场舞蹈盛会。歌舞是《里约大冒险2》强大的支柱, 将如此密集的歌舞表演运用到美国动画电影中, 并用动物形象作为载体进行演绎, 实为完美的融合。

(3) 亚马逊丛林。在第一部充分展现了里约的城市景观后, 《里约大冒险2》果断切换视角, 将故事发生地从巴西东南部的里约城迁移至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逊丛林, 让观众饱览了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伊瓜苏大瀑布等自然风光。在布鲁一家穿越南美的迁徙途中, 影片也巧妙地利用布鲁随身携带的GPS导航系统, 用弹出的卡片式风格展示了沿途的巴西利亚、萨尔瓦多等城市风貌和玛雅文化遗址、世界文化遗址黑金城等南美著名景观, 最后到达了静谧优美的亚马逊流域, 仿佛让观众也身临其境地进行了一次南美大旅行。导演卡洛斯·沙尔丹哈认为, 亚马逊对于巴西人以及全球其他国家的人来说, 都是一个谜。他决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这里, 带领大家一起前往这个神秘的地方冒险;另一方面, 亚马逊丛林的设置, 除了展示巴西的自然风貌外, 也为剧情的设置做出了铺垫。亚马逊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 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 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 又制造大量的氧气;雨林储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雨林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其中每平方公里不同种类的植物达1200多种, 地球上动植物的五分之一都生长在这里。然而, 就是这个被称为“生物科学家的天堂”的亚马逊丛林, 也难以逃脱烧荒耕作、过度采伐等厄运。在影片的第一部中, 主要突显了珍稀物种蓝金刚鹦鹉和偷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而第二部中亚马逊丛林的场景设置, 则在此基础之上, 增加了自然丛林和伐木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而形成了人类、鸟类、丛林这三者之间的环形关系, 故事紧紧围绕这三者之间的冲突与和解来发展, 人物结构关系网更加立体和丰满, 也为进一步深化环保的主题设定故事背景。

(4) 巴西世界杯。提起巴西, 想必绝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都会是“足球”, 它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 出现了“球王”贝利、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卡卡等著名球星。同时, 巴西也是2014年世界杯的举办地。对于巴西人民而言, 足球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 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影片第一部中, 已经展现了在布鲁和珠儿逃出走私者牢笼的过程中, 一路上看见里约市民都在电视机前观看足球比赛的场景, 已经将“足球”这个符号成功地植入影片中。在《里约大冒险2》中, 鸟儿们在布鲁的带领下和红头鹦鹉更是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赛, 其这一场景简直就是今年巴西世界杯的一场预热赛, 以鸟类卡通形象的名义点燃了这个足球王国的热情, 为即将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做出了强有力的宣传。除世界杯外, 蓝天工作室选择在时隔三年之后推出续集, 同样也准确地把握了里约作为2016年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的优势, 以此作为影片的卖点之一吸引观众。

二、全球化主题:以家庭剧的形式呼吁环保

美国的动画影片, 善于精准地把握其他国家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性符号, 并以此为依附为影片披上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华丽外衣, 再选取一种合适的剧情演绎方式进行呈现, 最后赋予其具有美国式特征的文化内涵, 来表现弘扬全球主流文化的特定主题。《里约大冒险2》则是恰到好处地采用了巴西元素、家庭剧形式, 表达了响应全球主旋律的“环保”主题。

(1) 角色性格特征鲜明的家庭剧。《里约大冒险2》依旧延续了第一部的情感线索, 各个角色的性格鲜明, 有效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女主角珠儿荣升为母亲, 性格中少了之前的火辣和不羁, 多了一分作为母亲的从容和贤淑, 却也不乏温情和果敢。男主角布鲁刚刚来到丛林时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城市生活作风, 希望早日找到女主人琳达, 回归简单的人类生活环境。然而珠儿的父亲爱德华多非常不喜欢布鲁身上的城市习气和人类特性。最终, 在珠儿的不懈鼓励下, 布鲁终于适应了丛林生活, 承担起保卫家族的责任。影片中, 布鲁和爱德华多之间的矛盾, 是来自大城市的鹦鹉和久居丛林的鹦鹉之间生活习性的差异, 也是人类生活中城市和乡村生活习惯不同而造成城乡文化差异的真实写照。整个影片以家庭剧的形式讲述了鸟类生活的爱恨情仇, 将亲情、爱情和友情贯穿其中, 以鸟类的形象为载体, 真实地再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的动画家庭剧, 是《里约大冒险2》独特的表现形式。

《里约大冒险2》剧照

(2) 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战。在影片的第一部中, 自始至终贯穿着鸟类走私者与濒危物种蓝金刚鹦鹉之间的矛盾, 揭示了保护濒危动物的主题。《里约大冒险2》则延续了环保的主题并加以深化, 在走私者与蓝金刚鹦鹉这一对矛盾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伐木者与亚马逊丛林的矛盾。影片中, 蓝金刚鹦鹉的首领爱德华多说“远离人类我们才能活到现在”, 从鸟类对人类的畏惧, 真实地反映出人类的捕杀给鸟类带来的莫大伤害。在影片结尾部分, 布鲁凭借着对人类习性的了解和精明勇敢的性格特征, 带领鸟类成员和鸟类保护者击退砍伐丛林的侵略者, 成功地保卫了种族成员和栖息地。纵观整部影片, 《里约大冒险2》实则是一部具有“巴西外壳美国心”的作品, 以具有巴西特色的地域性符号为依托, 以家庭剧为表现形式, 用美国电影一贯的英雄主义精神弘扬了蕴含着全球化特征的主题——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濒危动物、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殷俊.动漫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5) .

[2]殷俊, 谭玲.动漫产业 (第二版) [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

[3]殷瑜.从动画电影《里约大冒险》看区域文化的全球化攻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2) .

浅析地域性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 第7篇

一、中国建筑设计的地域性

1、南方建筑

中国建筑形式多样, 但主要分为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

而南方建筑与北方建筑的设计风格又形态各异、各有千秋。南方的一些小镇, 大都是小桥流水, 两岸遍布青灰色小屋, 马头墙, 青灰瓦, 显得闲适又安静。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 四周房屋连成一体, 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 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 建筑多粉墙黛瓦, 颜色淡雅。南方民居大多都是从门口进去, 便是一个天井, 旁边一个石水槽, 为洗衣洗菜的地方, 往前走是厨房, 很大, 连餐厅都包括在内。向左一转, 是木楼梯, 走上楼去, 有几间卧室。由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 由青石板铺就, 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 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游乐场。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 水从门前屋后流过也是一种景致。有的人喜欢住宅里建花园, 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方就能营造出仙境一般的美景。其中无非是游廊, 漏窗, 但却能营造出对景, 借境等名堂。

2、北方建筑

与南方地区相比,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 用地相对宽松, 地形更为平整, 建筑材料相对单一, 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 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 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 在群体布局上, 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因此比方则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 大门开在东南角, 称“坎宅巽门”, 认为是吉利的象征, 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 有客房, 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 北面正房称堂, 举行家庭礼仪, 接待尊贵宾客等用, 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不必经过露天, 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 庭院尺度合宜, 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 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 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 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 院墙加高。

中国南北建筑风格迥异, 但都蕴含着各自的文化, 艺术设计的风格也正因为着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地域性的不同而有着截然不同的展现。

二、中西方的地域性所展现不同的艺术设计风格

1、房屋建筑材料的不同

从建筑材料来看, 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 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 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 基本上, 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 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 古希腊的神庙, 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 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 属于木结构系统, 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 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 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 重采集, 重储存的活动方式。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 由于地域不同, 自然导致了艺术设计风格的不同。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 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 从住宅到宫殿, 几乎都是一个格局, 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 明十三陵, 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 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 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 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 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 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 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 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 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 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 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 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 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 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 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参考文献

[1]常大伟.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论室内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第8篇

1. 设计的地域性

所谓设计的地域性, 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地域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民族性更具有狭隘性或专属性, 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因而其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另一方面, 同一地区不同时代所形成的文化和民俗及文物也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时间段所造成的。

2. 地域性的形成要素

地域性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二是历史遗风, 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三是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当地用材。正由于上述的因素, 才构架出地域性的独特风貌。他们相互影响, 决定着地域性的形成与发展, 自然环境层面包含影响制约地域性形成与发展的地形、地貌、植物、水、气候条件等元素;人文环境层面包含场所中的历史传统、风俗、建筑技术等;社会环境层面包含着特定地域环境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组织制度等。

二、地域性室内设计的概述

近年来, 我国室内设计从规模和速度都可以说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西方的设计风格蜂拥而至, 我国的室内设计风格因此变得琳琅满目, 缺乏中国元素, 随着人们对本土文化、地方特色、文明传承的思考,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主张倡导设计的地域性, 但在设计作品的时候, 有的设计师只是大量直白的运用传统符号或者传统色彩, 有的单纯模仿传统的设计风格和形式, 有的简单的对地方传统建筑的模仿、复旧, 这反映出的是对某一地域特性肤浅甚至错误的认识, 与现在正发生在我国室内设计领域的现象具有一致性。这些设计师理解的只是一个肤浅的泛相甚至错误的假象, 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环境、文化、人文、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完全释义。室内设计中表达地域性应该从室内设计的核心着手, 靠简单地借用几个装饰符号、几种传统颜色无法有效深入地表达地域性。

三、室内空间设计的地域性表达途径

1. 途径一:室内空间设计

空间的概念是室内设计最基本、最本质的问题, 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的核心, 室内空间设计从功能和形式上可分为室内空间功能设计和室内空间形象设计, 室内空间功能设计主要指平面功能设计。郑曙旸教授在《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一书中这样概括空间形象这个概念:“以人的感官所感受的室内空间实体与虚形所反映的全部信息, 也就是空间总体的表现概念。”从艺术角度出发室内空间形象设计就是室内空间形象的艺术氛围的塑造, 这是室内设计工作的主要方面。

2. 途径二:室内空间功能设计

在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功能设计主要指平面功能设计, 具体表现为功能区域划分、家居的摆放方式等, 这是体现当地历史传统、风俗、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 从而实现地域性的表达。贝津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主要体现了对江南地域文化的演绎表现。设计师从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中汲取养分, 在整个建筑空间的中心, 以粉墙翠竹、叠石理水与传统影壁组织在一起, 创造出具有我国风格的中庭空间。在山石选择、壁灯、楼梯栏杆等的处理中也很注意地域风格的体现, 这样整体建筑室内虽然用现代材料建造, 充满了现代感, 但却体现出传统地域文化的神剪。

3. 途径三:室内空间形象设计

空间形象的艺术氛围需要通过一定的物化方式进行表达。这种物化方式就是针对室内空间实体形象的设计。室内空间的实体形象是又空间形体 (建筑的结构和构造形态等) 、家具和陈设、围合的界面所组成, 它们相互作用, 共同筑造空间总体氛围。

(1) 通过空间形体表达地域性

室内设计要想抓住地域性的根本, 必须注重地域性设计语言, 要与特定的室外环境及建筑风格相融合。在中国, 不同地域的民居空间形体各有不同, 例如南方的竹楼、徽州的粉墙黛瓦、北方的蒙古包, 都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空间形态。在室内设计中, 运用将空间形体与地方建筑传统结构形式相呼应的处理手法, 是进行设计创作的有效途径。在地域文化物化为空间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寻根溯源, 发现一种经过时间积淀、有文化涵盖的多种因素交错影响而生成的本真的“原型空间”。“原型空间”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空间形态, 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 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对哦层次矛盾关系的理解。在寻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协调并正确反映于室内设计的过程中, 要把“原型空间”引入到新的设计观念、新的价值观念之中, 并且与新环境有机结合, 使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从而使室内空间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延续。例如贝津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鱼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 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 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 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 为参观者提供一种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 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2) 通过围合的界面表达地域性

在这里主要对界面中的里面样式——墙面的设计手法进行分析, 着实际上是平面布局的设计内容, 通过墙面来表达地域性可从材料、色彩等入手。

材料是体现室内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其中, 人工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通过人工材料是能够诠释地域性的。例如安藤忠雄的设计作品, 常用的材料几乎都是现代的。安藤的材料美学并非被动的满足对材料一般属性的认识, 而是在深刻的体验材料的本质特性以后, 融入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本质的理解, 提炼所需要的物质形态, 自然的赋予了现代材料在传统文化上的继承和表达功能。因而, 虽然建筑运用了现代材料, 但是能够从中感觉到日本人特有的空间感觉。天然材料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 而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 追溯人类古老的建筑历史, 就

抽象与色彩

——浅析卓斯乐音乐海报中的视觉表现

吴悠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尼古拉斯·卓斯乐是Willisau音乐节的组织者和设计推广者, 他的爵士乐海报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 巧妙运用抽象的图形和鲜明的色彩表现出爵士音乐节即兴、动感的氛围, 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卓思乐;音乐;抽象;色彩

尼古拉斯·卓斯乐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平面设计大师, 他被称为“视觉歌者”, 他的音乐海报缤纷跃动, 激情四射, 富有感染力, 给人以视觉上、心灵上的审美享受。风格多样的抽象图形和浓烈鲜明的色彩所构成的节奏和韵律把视觉的盛宴幻化成听觉的享受, 引发遐想, 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场火热动感的爵士音乐会之中。

一、卓斯乐音乐海报中的抽象图形表现

在卓斯乐的海报作品中很少会采用具象的摄影图形进行创作表现, 通常会运用抽象表现主义的手法去诠释摇摆动感、即兴自由、变化莫测的爵士乐, 点、线、面等抽象视觉符号打破了客观具体形象的束缚, 给人以无限想象的思维空间。可以说, 卓斯乐的音乐海报既是优秀的平面作品, 又是出色的抽象主义艺术作

地取材是最早的一种取材方式。就天然材料而言, 使用的种类相当丰富, 其中包含石料、木材、竹子、稻草甚至冰块等, 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 且经过加工后仍融为一体。长城脚下的公社中简学义的“飞机场”别墅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别墅墙体石材就地取材, 是“对大地与历史的尊重”, 很好地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性特征。

色彩由于民族、地理、宗教、习俗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从而引发出不同的地域性特征。不同民族与不同人种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欢。例如, 汉族习惯将红色作为喜庆和吉祥的象征, 藏族由于身处的自然环境和受到宗教活动的影响, 多以浓厚的延伸和对比色装点服饰和建筑。在建筑的色彩处理上, 中国北方宫殿建筑室内的梁、柱常用红色、黄色的天花藻井并绘有多种多样的彩画, 用鲜明吉祥的色彩取得对比调和的效果。中国南方的建筑则常用冷色调, 白墙、灰砖、黑瓦, 色调对比强烈, 形成了江南特有的秀丽。所以在室内设计中, 应尊重不同地区人们对色彩的爱恶特征, 避其所忌, 从而利用色彩来体现各地区的个性特色。色彩有着很强的视觉感染力, 所以抓住色彩的地域性特征, 可以对室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崔凯设计的拉萨火车站, 其墙面颜色选用藏区建筑标志性的红色和白色, 塑造了强烈的地域性空间氛围。

(3) 通过家具和陈设表达地域性品, 从其海报中可以看出他对康定斯基、波洛克、德库宁、蒙德里安等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作品的巧妙吸收和融合, 风格多样, 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视觉表现力。

图1-1, 1989年三重奏音乐会海报, 海报中五线谱和红黄蓝三色暗示了音乐会的“三重奏”主题, 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锯齿形、直线、曲线等极具动态的抽象图形则构成了充满音乐动感的画面, 在这纷繁交错的画面中, 可以看出抽象的人、架子鼓、萨克斯等图形。整幅作品利用点、线、面等超越现实生活的抽象几何符号来表达爵士乐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各种图形、色彩交织成精彩的爵士乐演奏会。跳跃的音符彰显了爵士乐狂放不羁的旋律。抽象图形与音乐同构, 既有理性的安排, 又有感性的表达, 体现了对康定斯基音乐性抽象绘画艺术风格的继承与吸收, 但是康定斯基是用音乐性的绘画去创造抽象主义艺术, 而卓斯乐的动机则是用抽象艺术去诠释音乐。

图1-2, 1997年Willisau市爵士音乐节海报, 海报中即兴随意的泼洒滴溅效果, 符合了爵士乐自由、即兴的韵律特点, 看似偶然并杂乱无章的交织在一起, 实则独具匠心的隐藏着各种表演或乐器演奏者的演奏形态, 把爵士乐现场激情四射的演奏氛围表现的淋漓尽致, 将一场盛大的爵士音乐会场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十分具有煽动性。从此张海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行动画家”波洛克绘画创作手法的借鉴, 利用颜料直接滴洒, 使画面形成一种不受拘束的活力和随心所欲的运动感, 波洛克这种即兴不

在室内设计中家具和陈设具有鲜明的特性, 对室内环境营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室内空间设计表现的重要载体。通过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家具和陈设表达地域性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家具是文化的载体, 涵盖了物质、精神、文化、意识各个方面, 其在不同地域的文化沃土之中, 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变化。室内陈设主要包括墙面上各类书画、壁挂和图片等, 以及家具上摆设的瓷器、陶器、青铜器、玻璃、木雕等。家具和陈设在特定范围内组合产生一定的文化内涵。这类室内独立形体从视觉形象上具有完整性, 能够叙述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地域传统, 是目前地域性室内设计常用的方法。

摘要:中国室内设计从建国初期至今, 从无到有, 从肤浅到深入, 向着专业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在经过各种外来设计潮流的冲击, 现已开始关注自身文化的表达, 而地域性设计是一个较好的创新途径, 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室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存在着表面化的问题, 鲜少有设计作品能够深入有效的体现地域性。空间概念是室内设计最基本、最本质的问题, 而空间设计又是室内设计的核心, 本文旨在从室内空间设计研究地域性表达途径。

关键词:地域性,室内空间,表达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版

[2]刘娟《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初探》载《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年第09期

上一篇:共聚乳液下一篇:泛影葡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