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创新教育教学

2024-09-18

高中化学创新教育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化学创新教育教学 第1篇

一、创新教育课程是校本教材的重要内容

创新教育课程是校本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我校在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将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学科教育系列”和“创新教育系列”两大系列, 并将校本课程体系分为“科普教育、综合实践、人文教育、体艺素养”四大课程领域。 创新教育校本课程, 是指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和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 特色为目的而开发的综合性课程。 实践证明, 开发创新教育校本课程, 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所需的知识技能、创新的思维品质、创新的人格特征。 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在很多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途径和空间, 如“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栏目, 以高中化学作为创新教育课程开发有独特的优势和更有利的条件。 为此, 我们确定以高中化学学科作为创新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科目之一, 由化学教研组实施研发“高中化学创新课程”将为创新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

二、创新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

1.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 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 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 在适当的教育下, 可能在每一学生个体身上发展和显现。 因此, 创新教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要求, 只要教育者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 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每一节课, 作用于每一位学生, 具体来讲, 就是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解放学生是创新教育的希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不是对知识的简单累积的过程, 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验证假设, 以此进行意义的建构。 解放学生就是要给学生创造能够自由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不禁锢学生自由, 压抑学生个性。 在学科教学中, 要充分运用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 把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三、高中化学创新教育课程设计

1.生活探究类课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随处可见, 而且有些现象非常奇特、有趣。 把化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创新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 生活探究创新是创新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首先, 健康、安全成为人类生活的首选, 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性危害、污染调动学生创新探究的积极性。 比如, 让学生探究室内污染的原因;检测饮用水质量;监测本地大气污染状况;调查当地水源污染, 等等。 其次, 生活用品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 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去检测、去探究, 是实施创新教育有效的途径。 比如,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化妆品化学成分检测;药品化学成分检测, 等等。 再次, 利用化学试剂可以制作很多有趣的化学小魔术, 能让学生迅速掌握化学试剂的特性和应用, 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 用酚酞、甲基红、甲基橙、刚果红、石蕊试剂将纱布花制成能变色的魔术花。在小魔术类探究活动中必须有严格的要求, 必须做到提前保护, 规范操作, 确保安全、无污染。

2.实验创新类课程。 由于历史原因,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需待研究, 而且大多数化学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学习, 比如, 难做实验可以通过改进变成容易做的实验, 有毒有害实验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备或操作变为清洁无害实验, 化学实验中还有一些因为杂质、被氧化、潮解等造成假象的现象, 甚至教材中所提供的实验有存在疑问或无法完成的实验, 等等, 这些都成为创新教育课程很好的教育资源。 实验创新类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创新、实验方法创新、实验装置创新、实验改进与修正等。 例如高中化学中的《铜—锌电池实验》, 本应在铜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锌极上没有或极少有气泡。 可是实际操作时实验现象却不是这样, 那么, 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现象呢? 解决这个问题无疑就是创新, 李敏老师的改进是:对锌极板电镀一下, 就能得到极纯的锌极板, 从而使实验取得成功。

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 第2篇

1.创建教学情境,营造激发学生对思维进行创新的氛围

为了创新高中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创建独特的、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来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并且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比方说,教师在讲解硝酸强氧化性的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提问:酸与不同类型的金属发生反应能够释放出氢气,但是,在制备氢气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使用硝酸,却使用盐酸或者是稀硫酸呢?以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自行寻找答案,教师进行相应地指导。采取此种方式,既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氛围,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创造性[1]。

2.积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由于高中化学教育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对其引起了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机制,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力求培养出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而要想达到此目标,就应该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观念。另外,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就代表他们已经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为培养其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思想观念能够对实践进行指导,将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思想观念作为切入点,可以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3.采取多媒体手段,促进化学教育方式实现多样化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采取新型教学手段,基于对各种元素的展示,让抽象的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促使学生对影像展开联想。比方说,在进行制取氨气和喷泉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将有关视频播放给学生,以此来进行解读;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列和分布时,可以采取呈现图片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以直观的形式了解其情况。采用此种方法,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从而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化学知识。此外,为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还应该加强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发挥出本身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针对课程设置围绕一个主题和学生共同讨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以此来激活教学氛围,在无形中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而不仅创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而且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2]。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在实际开展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既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另外,由于化学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将实际生活与化学进行有机结合还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05:78-81.

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实施初探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实施方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应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实施创新教育。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所谓宽松的教学氛围,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教师要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又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沒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既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教学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又要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学,问题教学

“驴子背盐”的故事大家都耳濡目染。为什么驴子第一次背盐过河很轻松地过去了, 而第二次背棉花过河却被淹死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套用了“背盐过河”的经验, 不能正确地分析新事物, 新现象。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没有创新意识。笔者认为, 要做到教学创新, 应从以下做起。

一、加强课程标准学习, 走出认识误区

首先,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化学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必修课程设课目的的说明和功能定位。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 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中, 必修化学课程显然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它既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螺旋发展和提升, 又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所以, 必修化学模块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要对全体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全面的素养教育, 这个性质与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一致的, 它的课程设计取向应该是多元的, 这就要求必修化学不能只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要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基础。

其次, 从思想上根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 高考形式不明朗, 为了高考能取得较好成绩, 在必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尽可能加深、拓宽, 向老教材、老模式靠拢, 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观点忽视了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的特点。学生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属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 没有必要在必修课程阶段就拔苗助长, 越俎代庖。同时,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选修内容和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化学, 必须彻底转变现行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 严格控制必修知识内容的深广度。部分知识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在选修模块中再做适当的拓展。

二、树立教材范例观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我们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 是案例或范例。因此, 我们应该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 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 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 获得发展。例如, 在进行《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 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 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结构, 显然极为单调, 有的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200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四中的李甲虎老师在执教《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时, 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 引领学生重走原子结构的发现之旅。其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首先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 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学说, 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 到汤姆逊发现电子、想象建立起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从而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 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最终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或研究者的角度, 思考或评价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尤其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 进行深入的思考, 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等基本特征。李老师这样做, 既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化学史教育, 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质疑精神和科学态度, 使学生自我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三、开展问题教学

化学教学, 其实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问题解决是以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思想来设计教学的。它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和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构思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案, 尝试解决化学问题。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中, 教师的职责变成了疏通和引导, 包括问题的提出其实都可以由学生通过组织讨论、开展交流来共同完成。例如, 教学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旧知识, 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CuO和H2的反应实验来发现问题: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哪些?常用作还原剂的金属单质有哪些?开展问题教学要重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及把握某个问题的各个方面, 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相关条件来提出相应的化学问题。例如,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对比、实验演示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猜测、质疑, 自己提出要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有耐心, 循序渐进;在试图解决某个问题之前, 要先对它进行明确的阐述, 并规定界限;要避免把注意力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方面。例如,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实验的方法, 尽量提出多种方案, 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必要的实验材料的收集, 开展实验验证, 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总之, 教师因该加强高中化学中的创新教学,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使化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才能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伯刚, 马志.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困惑与建议[J].黑河教育, 2009.

[2]陈昌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3]程瑞臣.化学课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4]高燕.从新课程理念看化学微格教学中的提问技能[J].保山师专学报, 2009.

[5]高树浪.建构有效课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第5篇

作者:汪龙阶 单位: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中心学校

学科:化学邮编:438321 手机:***

【内容摘要】教育改革搞了了十几年,但目前基本现状仍然是“教师教、学生学、练和考”的老三维模式。发达地区在素质教育的春风下搞起了科学研究课题,然而多半也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在我们这些广大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大学忙赚钱,中学忙考试,真正具有一点创新教育的还在幼儿园”。这是教育的畸形发展。那么,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要像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样,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彻底改变教师,彻底改革课堂,大力推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教育创新改革课堂新教师新教育

教育创新,其核心是改变教育模式,改革课堂。一是要有全新的教师,二是要有全新的教育。首先是教师。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潜在发展空间,教师能够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那么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这种转化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创新能力高低与学生的创新性呈正相关。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上的创新,才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创新。

当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要富有爱心。要有平常的小爱,还要有无疆的大爱。爱本身是一种责任。二要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人文情趣浓厚。三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四要理想和现实统一、理论和生活于一身。五要学者型、专家型、科研型、艺术家型。

传统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合时代的潮流。曾经的“一桶水与一碗水”也已经过时。教师到底是什么呢?教师是范儿,是“一把火”,能够点燃学生的激情。

其次是教育。党中央再三提出素质教育、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型学校由创新型教师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培育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的过程。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恰恰是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条件和土壤。包括校长、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景观、教学评估及学校氛围等诸多因素。比如山东杜郎口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恩格斯说:“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以人怎样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是在改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产物。”

中国当前的教育成果是学生知识水平高而实践能力差;技术能力强而创造能力弱;勤奋刻苦但仍不能体现人生观与价值观。要彻底改变教育面貌,办人民满意教育,成为全人类最具影响力的先进教育,那就要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改革课堂实质就是教育创新。

一、启动创新机制

创新,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由发展思想、个性特长、潜在能力”。他是一个周期长、隐性的东西,包括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想象力、记忆力、纠错力、批判力和创造力。他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因此,要从学龄前儿童抓起,从每一堂课抓起,形成一种动力定型、长效机制。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你可以公开地问学生,在学校,你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如果你喜欢唱歌,那么我可以帮助你,你将来说不定能成为超级歌手。如果你喜欢打篮球,我另外请一位老师帮你,说不定你将来能成为一名超级球星。如果你天性好动,你不妨去尝试尝试做长跑运动员„„在七年级新生的第一堂数学课上,老师问同学们“1+1=?”的时候,全班同学举手回答“1+1=2”。数学老师鼓励大家说:“大家都很棒!但如果大家联系生活想一想,要是一只怀有两个孩子的羊妈妈加上一只公羊,那么这个‘1+1=2’吗?”又如在学习化学《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一课时,启发学生说,人类最早利用化学是伏羲氏的钻木取火,火从狭义上讲就是燃烧,燃烧是化学变化。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物质能燃烧吗?金属能燃烧吗?然后演示镁在空气中的燃烧给同

学们观摩。铁能燃烧吗?还有哪些你不曾知道的燃烧,请大家探究。作为教师,这正在悄悄发展思维、启动创新教育机制。

二、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培养学生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奥秘,并用科学来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孔子说:“师之教,不以全部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诱导、启发、影响,让学生自悟。“开领悟之源”。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科学认真的情感态度。开启学生智力,发展求异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自求、自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努力。遗传是发展的基础,教育和环境是发展外部因素,个人努力才是发展的内因。当然四者是相互依赖协调统一的。伤仲永、海伦·凯勒的故事显为人知。只有形成合力,人才能真正得到充分发展,伤仲永的悲剧不再重演,海伦·凯勒的辉煌比比皆是。

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是用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维,这只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演示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时,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要肯定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在进行“元素符号”含义教学时,教材中指出“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在学习化学式涵义后,再回头研究一些元素符号的意义,内涵就丰富多了。以“硫”为例,学生可以说出,它表示硫元素;它表示一个硫原子,还能表示硫这种物质。激发大家再想一想还能表示什么?从宏观、微观、量的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有多种涵义。

对于化学中的活动与探究,老师要完全放手,但不失去控制,诱导而不指导,设疑而不答疑。如在“CO2的实验室制法”活动与探究中,首先是同学们共同制定方案:碳酸钠等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程度太剧烈,不利于气体的收集和性质实验,且粉末容易随气流上升导致导管的堵塞。石灰石与浓盐酸的反应,虽能得到二氧化碳气体,但由于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而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由于生成物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而实验室宜采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原料成本低,反应速度适中,气体纯度高。然后是由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活动。最后是鼓励学生寻找代用品。学生愿意用生活废弃物——鸡蛋壳代替石灰石,并用废弃仪器(破底的试管)改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其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精彩的富有魅力的课堂。

1、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①不宣扬考试论、分数论、升学论;②不搞“约法三章”。③不居高临下以势吓人;④不暴露自己和其他老师的不足,树立教师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

2、减轻课业负担:①不把功课变成债务;②不强迫学习;③创设精彩富有魅力的课堂。

例如换位教学法。因循守旧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今天,我们被时代的巨浪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就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所谓换位教学法,就是及时发现学生的缺陷,然后把缺陷作为他的课题,让他来当老师,备好课,再来给全班同学和老师上这堂课,让老师和这方面没有缺陷的同学来当他的学生。

又如快乐学习法。学习是为了成长,成长要健康,健康要快乐。配合学生学习,当好学生学习上的助手,是当今教师的一种新的职能。曾经有个叫李智的同学,分进我们班里时分数最高,同时又是同学们推荐的班干部、理综课代表。由于全面开课,超负荷学习,有时脑子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但自尊心较强的他,不想让同学小瞧他,好几次课堂提问他举手了,但每每点他回答时,都答不上来,弄得他十分尴尬。有一次他一人下自习送本子到我办公室时,我很得体地问及他是啥回事,他马上向我表明了心迹。于是我和他私下约定,以后提问时,有绝对把握时举起手并抬起头,老师便点你回答;没把握时,依然举起手但低着头,老师就不点你回答。经过长期磨合,他不仅回答问题时答案准确精炼,而且思维也越来越缜密了。类似以前不会解答的问题,如今也能回答得十分准确。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得当,学习劲头十足,自己越来越自信了,不仅综合考试连连告捷,当年就已641分的高分考起了地区重点高中。三年高考,以626分的成绩被华科录取。前不久我收到了他读大学后寄来的第三封书信,他在信中说,亲爱的老师,我的兄弟,我的再塑父母......让学生有发展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平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潜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曾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今要“千里马常有伯乐常有”。《吾家有女初长成》主题是只要是健康向上父母都支持,说得多好!珍重关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良好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先是成人,然后才是能。

第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想象、大胆探索是创新的种子。美国幼儿园的“O”故事、⑤美国市民给小布什总统寄小斧头的故事、厂商向寺院推销梳子的故事,都体现了现代人对立异思维的理解。今天的学生对于“南辕北辙”有了新的答案。著名诗人桃渊明“辞官不做和隐居世外桃园”之举,也被学生列为情商低的行当之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看法,培养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纠错能力。九上化学讲到分子时,说分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分子发生了变化,所以化学性质改变了。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没有改变,化学性质就没有改变。从而结论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学们就议论开了,说原子物质如铁、硫等,离子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他们的化学性质又是由什么来保持呢?据上述推理,原子物质的化学性质应该由原子来保持,离子物质的化学性质应该由组成该物质的离子共同来保持,笼统地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不够全面。学生的看法,不能轻言否定,可以向学生追问,如果这个结论让你们来下,你们打算如何下?学生即使说错了,也要鼓励他们换位思考,最后能自圆其说。

培养学生立异思维。最好的方法是师生互动。它既能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又能吸取他人的智慧,还能情景交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最有可能迸射出创造性火花,同时也能使全班同学得到均衡发展。这种开放式教学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解放学生思想,锻炼学生情商,历练学生意志。教师从

中不断加以鼓励和诱导,让他们有成就感,有收获。在酸和碱的性质实验课上,有一位同学除了实验了规定的实验内容外,他把紫色的石蕊试液滴入试管中加热,结果颜色发生了奇异的变化,情不自禁地怪叫起来,全班同学都跑来看热闹。课堂上顿时一片混乱。老师并没有制止和责备学生,装作没看见,让他们尝试、分析和总结。然后也跻身过去问他们:“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有学生说这是石蕊对热不稳定,有的说石蕊和水在热的作用下发生了水解反应,还有学生说石蕊蒸发了„„老师总结说:“以上同学的解释,老师暂时不能评价,请你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再加以证实。”

敢于纠错,也是创新的体现。一次化学测试卷里有道推断题说:“某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三倍。”这显然是个错误,应纠正为“最外层电子数是第一层的三倍”。巡视过程中我发现了错误,但并未更正。结果55名参考学生中有31位自己更正了错误,8人随后问及,还有6人放弃不答。在评价考试时,老师没有表扬得高分的同学,而是表扬了31位自动纠错的同学。没有批评得低分的同学,而批评了那6位放弃不答的同学。

三、自主科学探究

把初中化学课本中的32个活动与探究和6个家庭小实验全部作为科学探究课题,老师负责组织和策划,主动性全交给学生。关于结论和成果,通过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出专栏、办科学探究专刊等不同形式得到肯定和升华。

在九下化学课本附录Ⅰ<<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中,有关银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交点处的“—”从表下注释应理解为“在溶液里发生了水解反应”,也就是说不常在。综上所述,那么氢氧化银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兴趣(我在安排这一内容学习时,把大家带到实验室去上,先预设了相关仪器和药品)。同学们可以通过滴瓶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互滴,要求认真观察,通过细微的变化来获取信息。无论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硝酸银溶液中还是把硝酸银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现象一致:即瞬间产生白色沉淀,马上沉淀变为灰色。我们暂不追问灰黑色的物质是什么,但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专家,开始出现的白色沉淀应该是氢氧化银。于是大家认为存在以下反应:AgNO3+NaOH=AgOH↓+NaNO3,由于它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诸如还有氢氧化亚铁沉淀的颜色信息,大量微溶物算不算沉淀,硫酸银到底溶不溶于稀硝酸,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蒸干后,固体中到底存在哪些成分等等„„

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活动探究中,让学生探究出镁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是:①2Mg+O2=2MgO.但同时存在反应:②3Mg+N2=Mg3N2,还有:③2Mg+CO2=C+2MgO.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发生时很复杂,我们了解最主要的。还从反应③中得知,二氧化碳并不是万能的灭火剂。

家庭小实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能很好地把课堂延伸至课外。他对激发兴趣,巩固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开拓视野,冲破传统的封闭式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学生第一次完成家庭小实验的收效很差,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二是住读生没有完成家庭小实验的条件。为了启动家庭小实验,抓住每次放假回家的机会,先作好布置,顺便就近去一些学生家中了解同学们在家里对家庭小实验开展的情况,返校后及时举行家庭小实验汇报会。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大探究力度。

生活处处有化学,到环保部门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母亲河的河水,进行土样监测,深入火力发电厂,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看防火防爆情况,看污染情况,增强环保意识。深入厨房,了解铁锅和菜刀如何防止生锈,如何去锈?茶具和保温瓶里的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去垢?增强保护资源的意识。燃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使用时要注意哪些?增强安全意识。烧煤有哪些优缺点,汽车是交通文明的标志,但车水马龙消耗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增强节能减排意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化学实验拉进学生与化学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化学与社会生产息息相关。比如,在实验室让学生进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找来绿柳树叶、大理石或石灰石、干电池的锌外皮,提供给学生稀硫酸完成实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全面锻炼,全面发展,全心身投入。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没有被迫。

总之,从理论上,把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型的师资力量是实践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保障。从实践上,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是进行教育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教育创新既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同创新教育相伴随的一个过程,因此,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是一个既复杂又持久的系统工程。绝不能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只有敢于承担风险,能够承受挫折,有永往直前的精神,不屈不挠的品质,才能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

2011年6月20日修订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基础教育创新》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华中师大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112—114。

4、《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8-9合期。

5、《化学教学》2006年第7-8合期。

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手段探索 第6篇

关键词:情境创设;动机诱发;运用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68-01

在高中的所有课程中,化学算是最深奥的学科之一。高中化学教学当前面临一大困境,就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吃力,月考、摸底考,最后高考,学生成绩都不是太理想,与学生的付出、教师的付出难成正比。因此,创新高中化学教学的手段成了当前高中化学教改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课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通过动机诱发使学生具有创新欲望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

1、想象能力培养。培养高中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第7篇

化学是新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21世纪所需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来进行课堂的创新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学会熟练应用知识。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对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1)歌诀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口决“升、失、氧,降、得、还;若问剂,恰相反。”(2)联系生活法。因为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学好并且掌握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多联系生活。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最根本问题是如何确立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只把课本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记忆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的,致使教师只是对教材负责,老师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则是死背知识,只是满足于完成和获取标准答案,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当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方探讨、联系实际、有所发明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这就得改变老师在课上单独表演这一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我在上《金属钠》这一节时,大胆改革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演示实验中,在做钠与水反应时,我叫两个自告奋勇的学生上讲台做实验,通过实验与观察,两个同学向大家分别描述在实验过程中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上习题课时,我改变以往教师全堂包的教学方法,把解题过程讲一遍,并板书解题过程与结果,学生则拼命地抄写结果这一教学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习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有些习题课先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再叫一些同学表达自己的分析与解题过程。有时叫些同学上黑板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的分析过程与结果与大家分享,这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学生怕老师,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了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更加尊重和热爱,以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如果教师总是板紧脸孔,学生心理就会受到压力,所以教师要精神饱满,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觉得该教师可亲可敬,这样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三、创设课堂教学中的生活趣味性

例如,在讲到《离子共存》问题时,提到无色溶液,那么溶液中就不能有二价铁离子,因为它是绿色的,也不能有三价铁离子,因为它是黄色的。讲到这时,我看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听,于是我就说:“大家都知道,吃苹果对身体有好处,还可以补铁,吃的时候苹果肉有些微微发绿,但如果你放一会再吃,会发现置露在空气中的果肉变黄了,什么原因呢?”说到这,同学们都瞪大眼睛,点着头说:“是变黄了,怎么回事?”我顿了顿接着说:“原来苹果中二价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三价铁,所以由绿色变黄色,在苹果汁的生产过程中,常常加入少量具有还原性的维生素C防止二价铁被氧化。”结果,大家兴趣马上就提高了,唧唧喳喳互相议论不停,“原来如此啊!”我趁热打铁,那同学们记住二价铁和三价铁都什么颜色了吗?“记住了”……

在讲胶体性质时,讲到渗析,我就结合现在的尿毒症进行治疗时采用血液透析来解释原理。先讲到尿毒症的病因:是因为肾的过滤功能减退或丧失,肾就相当于半透膜,它允许小分子物质(有毒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这样保证体内毒液排除。得尿毒症后,肾不能让毒素排出体内,这样体内毒素越来越多,就会影响到人的健康以致危及到人的生命。而血液透析,同样是利用半透膜原理,把体内血液抽出进入血液透析机,而血液透析机的管壁相当于半透膜只允许小分子的毒素出去,而血液中的大分子的蛋白质(也就是胶体)不能通过,这样经过血液透析机后,人体血液中的毒素就被排出,无毒的血液又重新流回体内,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讲授有机物《蛋白质》这一节,因为这一节内容与人们有密切的关系,但纯理论的知识比较少,那我就着重介绍这一节中与我们切身利益有关的知识。比如:人体内不断消耗蛋白质,所以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类要不断补充蛋白质。所以不吃肉的人,可以通过食用牛奶,坚果等高蛋白的食物去补充体内的蛋白质,以防止食用肉类而积累大量的脂肪,又不至于使人体内缺少必要的能量。又如教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小知识,西红柿最好加热以后吃,因为西红柿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只有在加热后才能发挥作用。

在课堂上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但使学生易于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歌决记忆法”和“形象记忆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记忆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我把他们的关系画成一副可爱的小猪,这样学生的兴趣特别浓,而且会记忆得非常深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以及被氧化、被还原,这些概念多还易混淆,对于一节课接触这么多的概念,学生本身就有难度,还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就采用“歌决记忆法”给出一个十二字的口诀:升失氧、降得还;若问剂、恰相反。具体讲解含义:化合价升高,原因是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对应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对应还原产物。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不但轻松的、愉快的学会了知识,还使学生对化学有了兴趣,把难理解的知识变得简单。

试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8篇

一、对教材的创新处理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将教材分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新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例如, 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化学科技新进展的知识, 如高分子污水分离膜、海水淡化、太阳能利用、纳米材料的发现和应用等;反映生活中会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 如锅、盘、碗、碟, 炊煮燃料、各种调味品, 洗涤用品, 化妆品等,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创新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 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应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 在氯气和水反应的教学中, 传统方法仅以讲述法说明氯气的溶解度, 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 HClO有漂白作用。这种讲法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不起学生思考, 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学生取一个装有Cl2的大注射器, 先观察并记录Cl2的体积, 然后抽入少量水, 振荡, 再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 由学生回答观察到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道理。

(2) 从注射器中取出少量氯水, 用玻璃棒蘸一滴氯水滴到pH试纸上, 然后要求学生看书, 并分析pH试纸中间变白, 周围一圈显红色的原因。

(3) 演示氯气通入干燥和湿润的布条实验, 再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说明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记录数据, 不仅掌握化学知识, 也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变创新

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就是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提倡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创设情景, 展示问题→自学质疑,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合作提高→教师点拨, 突破难点→反馈归纳, 迁移创新。

四、评价学生的改变创新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 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评价标准上, 要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 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体现综合性, 注重实践性, 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 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参与低层次社会事务中去获得真知, 弄明白道理。而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取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实验评价、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例如, 在一个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之间进行比较, 以便了解他的优势和弱点;或者以他过去的成就与后来的成绩相比, 以便了解他的进步情况。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初探 第9篇

一、以趣味化学实验为开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激发。所以, 在课堂的前十分钟, 我不是急于讲课本的内容, 而是演示一些跟本堂课知识有关的化学实验。如:讲到三价铁离子的性质时,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表演了“仙姑驱鬼”, 即用一萝卜雕刻成鬼怪状, 预先放在KSCN溶液中浸泡, 表演时再用一蘸有FeCl3溶液的小刀砍向鬼怪状的雕刻物, 即刻可看见血红色的液体流出。通过这样一个趣味化学实验, 学生对于Fe3+的检验方法就非常熟悉了。因此, 以趣味化学实验为开头的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索化学奥秘的欲望, 而且为化学实验创新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以探究性实验为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 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若将其改为探究性实验, 效果会更好。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教学其实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的探究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模仿科学家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 即通过教师提供一定的知识背景,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与假设, 并通过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 查资料等方式对自己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 从而获取知识。这样, 学生不仅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形成化学科学观念, 而且能提高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我们应当积极开展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

案例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创设情境]利用视频播放:自然界中铁的发现和应用, 以及生产、生活中钢铁的腐蚀及防护。这样能引起学生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兴趣。

[发现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再铁单质和铁的化合物中, 哪些具有氧化性, 哪些具有还原性?哪些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知识储备]教师提供以下两个背景, 学生可以阅读这些资料, 并且获取相关的有用的信息。

1.如何证明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如果你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 (或还原性) , 就应该寻找具有还原性 (或氧化性) 的另一物质, 通过实验证实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以价态线让学生分析这些物质的性质。

[提出假设]

1.只具有氧化性的物质:FeCl3溶液。

2.只具有还原性的物质:Fe。

3.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的物质:FeCl2溶液。

[实验方案]教师提供实验试剂,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由组长汇报实验方案, 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最终定下比较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 (即表一) 。

实验试剂:铁粉、稀硫酸、氯化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氯水、稀硝酸、铜片、锌片、硫氰化钾溶液。

实验方案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提高化学科学修养。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人人都有事做, 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分组实验]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并得出结论 (表二) 。

[实验结论]FeCl3溶液只有氧化性, FeCl2溶液具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Fe只有还原性 (即低价还, 高价氧, 中间价态两头转) 。

三、以实验设计为载体,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 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化学知识, 查找一些实验原理、药品、仪器和实验装置的改进等, 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分层次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自主设计实验, 动手做实验。

案例二:Fe (OH) 2制备方法的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各组汇报自己的方案, 方案如下:

方案1:如图一将盛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直接插入试管里FeCl2溶液的下面, 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2:如图二在试管中先加入新制的FeCl2溶液, 再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油或汽油液封, 然后将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下, 逐滴滴入事先煮沸过的NaOH溶液。

方案3:如图三, (1) 在试管Ⅰ里先加入铁粉, 稀硫酸。 (2) 在试管Ⅱ里加入NaOH溶液。先打开止水夹, 待气体连续冒出时关闭止水夹。

[分组实验]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试剂, 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方案1:立即见到灰绿色沉淀, 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方案2:滴入后还是立即见到灰绿色沉淀, 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方案3:产生白色沉淀, 且能保持较长时间。

[实验结论]制备Fe (OH) 2一定要隔绝空气, 方案3效果较好。经过学生动手动脑, 创新改进, 深入探究, 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获得情感体验, 调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化学课外活动为辅助,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更注重知识与生活的整合, 加强课内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相联系, 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形成过程的体验, 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因此, 中学化学老师要善于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对有关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延伸, 而化学实验可以探究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 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制作“水果电池”

设计实验方案: (1) 学生选择实验材料, 材料应从生活中选取, 且要实用、环保、实惠、易获得。如找到废弃干电池的碳棒, 铁钉, 导线, 小灯泡, 苹果 (或柠檬) 。 (2) 组成原电池。 (3) 通过小灯泡, 测量不同水果在相同条件下所产生的电流, 并做好记录, 得出论证。

例如:高一讲到蛋白质的性质———盐析和变性, 有些同学对两个概念会混淆。为了突出这两个重点, 我鼓励学生利用身边最常见的物质进行化学实验。实验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如盐析:往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轻金属盐或铵盐, 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盐析是物理变化的, 加水又可重新溶解。变性:蛋白质在加热, 酸、碱、重金属盐和紫外线等作用下, 会使蛋白质发生凝聚, 失去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的, 是化学变化。

设计实验方案: (1) 向蛋清溶液加入几滴饱和的氯化钠溶液, 观察现象, 再加水, 观察现象。 (2) 给鸡蛋清溶液加热, 观察现象, 再加水, 观察现象。

总之, 通过化学实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他学习方法不可替代的。化学实验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探究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和假设, 发表见解, 培养创新能力, 体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乐趣, 真正感受到探究的艰辛, 同时充分调动积极性, 培养创新意识, 切实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5.

高中化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第10篇

一、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强行对学生进行化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的灌输,把学生当做容纳知识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甚至一些化学实验教师都靠口头语言的描述讲解, 根本不给学生动手参与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整节课堂的控制权都由教师一人牢牢把持,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不参与课堂、不回应老师的麻木习惯,甚至对化学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总之,整个高中化学课堂出现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局面。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为客体,教师不可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能剥夺学生主体地位,他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参与课堂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可见, 新课改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承担的角色和占据的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教师为指挥者与引导者。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遵循“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观点和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化学学习全过程。

比如学习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上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内容的化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而是让学生四人分为一组, 课前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金属腐蚀现象和腐蚀物体进行调查, 然后经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分析尝试总结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方法。因为高中学生面临即将高考压力,社会实践活动早已淡出教学课堂, 而我这一举措则使社会实践活动重返课堂,这样既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切实提高了探究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增强化学课堂的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无论何种教学内容,教师都一贯采用传统教学工具粉笔+黑板和口头语言的讲解方式为学生呈现,但是,高中化学某些知识点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特点,只一味采用传统教学工具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使其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如今,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开始走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式,给枯燥、呆板的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引进化学教学课堂, 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动静结合的优势,可以将抽象、静态、复杂的化学知识以生动、动态、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从而促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中“化学平衡的移动”这节内容时,这节课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概念,因为具有高度抽象性,一般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回顾了以前学过的溶解平衡, 然后概括总结出了化学平衡的四大特点:动、等、定、变,并为学生展示了平衡移动的图像, 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用动态形式进行演示,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难度,而且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了化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习兴趣,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自然达到理想状态。

三、改革传统教学教学评价,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评价, 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评价思想影响,教师对评价的功能和任务缺乏正确认识,过于夸大甄别和选拔功能, 把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学 生在实践 能力、学习 态度、学习 习惯等方面 的考察 ,用分数对 学生进行 等级划分 ,评价方式 传统 ,评价内容单一, 导致教学评价不能真正体现出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评价不可再把学生学业成绩当做唯一标准,而是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评价理念,努力尝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我们不可再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是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4],如课前预习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后复习情况等,将评价重点由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进行转变,并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即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对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状况运用肯定和欣赏性质的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赞美。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得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后, 就会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并逐渐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如何搞好高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育

近年來国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新课改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要有意识地以化学知识、化学方法、化学技能的传授为载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以此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其长大后成为具有创新人格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创新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和深化表现。

一、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的根本要求

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内生要素之一,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

势,是当代高中学生必备的素质,做好高中学生的创新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注重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和训练措施,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在学生方面,创新高中化学教育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改变传统地、错误地、片面地认为只有好学生才具有创新精神的片面教育。我们知道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是这些学生智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综合性导致的结果,相信“垃圾也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培养每一位学生具有创新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师方面,教师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并且教师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即在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营造班级气氛方面要有创新性品质,能够打破应试的旧观点,弱化分数的有限性来评价学生好坏。

二、搞好高中化学学生的兴趣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实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高中学生不断获得系统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而学生的好奇心是无处不在的,如何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探究化学现象上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值得

研究的。

教师可以把大部分教师演示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的实验,达到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目的。如把高中化学课本中一些反应原理以及方法比较简单、仪器易取易读的演示实验变成

课堂实验。同时教师还可以把高中化学中的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因为验证性实验是需要学生在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并且根据学生已知的理论来对一些现象的存在、原因或规律检验是否正确而让学生进行的实验,验证性实验目的、方法、原理方面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但是这种实验达不到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需要有选择地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创造性地设置化学问题的情境,创设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化学课堂氛围;同时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讨论化学现象,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

三、搞好高中化学教学的故事导入

教师在讲授高中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化学家们为获取化学知识所作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这样的知识导入可以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创新品质。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导入能迅速集中高中化学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尤其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到一种积极的状态,成为课堂起始的重要环节。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投入到寻求探索的课堂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此还可以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沐浴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如夏天的夜晚在墓地常会出现一种青绿色火焰,这种神秘的火焰叫做“鬼火”。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是人和动物身体中有富含磷,死后尸体腐烂往往会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这种气体冒出地面一遇到空气后会自我燃烧起来,但这种火往往是非常小,发出的是一种青绿色的冷光,只有火焰没有热量。夏天的温度比较高易达到磷化氢气体的着火点而出现“鬼火”,但是又因为燃烧的磷化氢随风飘动,使得我们所见的“鬼火”还会跟人走动。教师在教授磷化氢这一化学知识时可以导入这样的一点点知识,使得学生在感觉很多自然现象的神奇,而且又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提起来了。

(作者单位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 第12篇

一教师本身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指创新态度, 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积极的心理素质, 从心理成分方面说, 主要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 由此可见, 有创新精神首先得有创新热情。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充满生命活力、有个性的人, 传授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须以一种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对象,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当今知识经济发达时代,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 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良好的教育能力, 还得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随时掌握地理学科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以求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 培养出高素质的地理专业人才。否则, 地理教师就难以适应课改要求, 无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二转变观念, 变换方法

新课改下, 地理教师需转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际上, 教学重在学, 教师的教只是对学生的学起引导作用, 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判断教学是否成功, 重在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因此, 教师不要再把自己看做是权威的化身, 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听命于教师, 而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并且鼓励学生要质疑教师甚至质疑教材。面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应尊重他们的见解, 与学生共同探讨, 得出最好的见解。换方法, 是指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 不要用统一的规范来管制全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免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压抑学生的能动反应机制, 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 教师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重视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差异, 进行因材施教。如在地理教学中曾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横波为什么不能通过熔融状态的外核却能通过同样是熔融状态的软流层?赤道上的风没有地转偏向力, 那高空风是不是和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合?近地面的风是不是和等压线平行?这两个问题都有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 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 以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学生的质疑, 同时鼓励学生的这一行为并加以引导, 让同学们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列宁说:“我们要用基本的事实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而,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 要改变观念与方法, 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进行情境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习, 尤其是带有高考压力的学习, 并不是件有趣的事, 学起来也不容易, 地理这一科也成了很多文科生的拦路虎。因而, 地理教师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创设情境, 使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一部分, 如身临其境, 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热力环流”时, 可用多媒体播放热力环流的视频,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 思考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再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学习有种熟悉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这样的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自然会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得到适当的发挥。情境教学法, 地理教师须把握好方法, 要有好的情境资料、较高的专业知识、娴熟的驾驭课堂能力, 才能把情境教学法的好处发挥到极致。

四分组学习, 合作互动

创新思维很多时候体现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方面。高中学生受认知水平的自尊心强的制约, 往往是被动地等着老师来教, 不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教师可试着用分组学习的方法, 每个成员的表现直接影响本小组的总体成绩, 学生出于大局意识, 不会让自己置身事外。分组学习的好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互补与配合, 全班学生个性不同, 水平也有差异, 有些性格内向或基础差的学生, 不愿或不敢面对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组活动打破了这种尴尬局面, 在学生之间互补与配合的环境下, 参与学生会自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分组时可按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 每两小组又组成一个大组, 同组的四个人要让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 不同性格的学生也相互搭配, 四人中设一个组长负责本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通过小组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上一篇:材料控制下一篇:税务GIS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