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生态学

2024-08-14

实验教学生态学(精选12篇)

实验教学生态学 第1篇

一、教学目的

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实质是用汉、英两种语言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学的概念、原理, 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英语授课仅仅作为一种手段, 使用英语授课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方式, 来引导学生学习生态学的热情和兴趣, 以促进该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次, 通过两种语言的应用, 来培养学生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学习的习惯, 以达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第三, 通过使用汉、英两种语言, 来适当调节课堂气氛,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生态学教学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如果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生态学专业英语语言的语言点, 过多强调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 就有可能忽略对概念、原理, 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生态学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 也会让学生造成一种误解, 把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混为一谈, 从而抹杀学生学习生态学的兴趣, 引起教学效果不佳和教学质量的下降。针对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一本末倒置问题, 我们教研室经过缜密的研讨,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 着重强调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的差别, 从而使双语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让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二、英语运用

生态学是一门涉及面广, 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自然学科, 在利用双语教学讲授生态学概念、原理等内容的时候, 需辅助讲授大量的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 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程的内容。如, 在讲授“Communities (种群) ”这个概念的时候, 首先阐述其定义为“A collection of plant populations (植物种群的集合) ”, 但要向学生阐述清楚其具体的内涵, 需例举许多有关种群的自然例证, 包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当地常见的群落, 以及影视文艺作品中涉及到的群落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该概念。但这些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所举到的自然例证, 如用英语阐述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有限, 连篇大幅的用英语口语易使学生听不懂, 有时即使听懂一部分, 也需一段时间的斟酌才能理解, 这样的话不但会对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产生障碍, 还会阻碍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降低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对教师而言, 用英语来讲授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存在许多困难, 因为自然例证和好多生活场景全部在中国, 而且涉及的许多动植物名称, 及人名、地名等也大多在中国, 用英语来讲授十分不自然, 不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教研室的教师私下征求了许多同学的意见, 并同同学们就如何促进生态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问题, 进行了多次探讨和交流, 另外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和走访了许多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 从而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生态学双语教学过程中, 涉及到的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等教材中的内容, 用英语表述, 而对于大量的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 则用汉语表述。讲解概念、原理等教材中的内容时, 适当的辅助一些汉语翻译来帮同学们理解, 而在讲述自然例证和生活场景时, 提到的概念、原理等教材中的内容, 也会用英语讲述来增强同学们对它们的理解。采用以上措施进行双语教学,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

由于在大学里面, 学生所学的课程较多, 而且还要参加大量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 实际花费在单一课程学习上的时间有限, 但教师又不能向中学教学一样, 强迫学生在某一课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我校的生态学双语教学采用了全英文影印版的“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教材, 但学生花费在阅读该教材的时间有限, 致使对许多概念和原理的英文表述非常的陌生, 甚至还不认识这些单词, 教师在课堂上一旦讲授这些概念以及原理, 那么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强烈不适, 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教研室经过缜密的调研和探讨, 以及总结了以往大量的课堂双语教学经验, 从而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 是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同学们提前预习这些英文的概念以及原理等。比如, 对于“population (种群) ”这个概念, 在讲授population (种群) 这一章节以前的前几章里面, 不时地偶然提提这个概念, 然后当真正地讲授到population (种群) 这个概念时, 学生们就不会感到陌生, 从而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其次, 采用多次总结的形式, 帮助学生强化对教材上英文概念原理的复习。当一节课, 或一个章节结束时, 总结所学的英文内容, 通过这种多次总结的方式, 可以使学生们多次复习所学的内容, 即使一些同学的接受能力较差, 第一次、第二次均未完全理解某教学内容, 但多次在教师帮助下复习该内容, 终会完全理解和接受该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方式, 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面帮助学生们有效掌握好教材的内容, 而且也能促进教学进度的良性发展。

四、多媒体应用

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教学过程中, 单纯地用英语表述一些动植物, 以及生态环境类型等, 由于不形象非常地不好理解, 教学效果较差, 另外同学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这也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为此, 我们通过严密地调研, 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 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动植物, 及生态环境类型等, 在多媒体上放映出来, 然后指着这些实物, 再用英语表述, 就容易理解。其次, 讲述英语的过程中, 及时地把所讲的口语内容放映在幻灯屏幕上, 这样就会让同学们即使有部分内容听不懂, 但保证能看懂。这样不但能保证教学的流畅性, 而且还促进了对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口语内容的理解。再次, 把放映在幻灯屏幕上所讲述的英语内容后适当地加缀一些汉语翻译, 不但能进一步帮助同学们理解, 而且还会从文字方面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的双语效果。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了多媒体手段后,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 生态学作为一个前沿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开展双语教学对于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生态学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教学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积极的探索和长期的积累, 终将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生态学双语教学模式。

摘要:生态学教学中应用双语教学,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性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大学生扩展视野, 认识和了解世界生态学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本文从教学目的、英语运用及多媒体运用三个方面入手, 探讨了如何提高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生态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第2篇

1.1课程设置探索

生态学课程主要分为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个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主要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人口与资源、农业生态、生态系统服务及生物防治等内容。由于受课时数限制,故课程安排应做到精选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筹规划。例如本专业学生在大一及大二时进行过动植物学野外实习,对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通过近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动物学、植物学及微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因此涉及环境、个体的内容仅作简要介绍;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应用生态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较多,需进行深入、具体地讲解。课程设置的原则依据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当前国内和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现状,做到精选、精讲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1.2教学方法探索

对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以往多以课堂板书教学的方式进行,且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授课效果往往受到制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鉴于生态学本身课程的特点,课程中配合多媒体影音资料,如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将一些生态现象、过程、机制等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生动、形象地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直接地呈现,极大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学习的感性认识以及学习积极性。当前生态学研究突飞猛进,在很多方面都有优秀的专业视频,例如在进行生物与各种无机及有机环境间关系讲解时,可配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植物之歌”系列视频,能够将地球环境的演变过程与生物进化过程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变化如何决定生物的分布以及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可以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视频放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影片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及时补充和分析,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实验课程

生态学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对一些生态现象的过程及机制的验证、探讨,一方面可对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验证,另一方面通过实验课程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2.1实验内容改革

调整实验内容结构,合并部分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验证-设计相结合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深入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单纯的验证性实验会降低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探索性。通过对部分验证性实验进行改进,引入一些研究型实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实验的能力。例如“土壤水分的测定”实验仅涉及水分测定,内容较简单,同学们能够掌握土壤水分测定方法但不能深刻理解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与植被类型以及植株生理活动的关系。通过调整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在完成土壤水分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探讨土壤水分变化对一些植株生长、色素、光合以及呼吸等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以此能够加深学生对土壤水分的生态学意义的理解。创新性实验开设可由老师根据当前的研究前沿,结合教师的课题内容以及当前可用实验仪器资源进行拟定。分别设立了各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因此通过生态学实验课的开展,鼓励、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的申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科研兴趣。尤其是在一些尚无研究生招生资质的二本院校,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引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动手操作能力。

2.2实验设计及流程控制

生态学实验往往都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之上,尤其是一些野外实验,更是需要集体的力量。因此生态学实验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例如,在进行水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实验中,对不同采样点进行取样的同时,需要对水体其他理化参数进行测定。可根据班级人数以及实验的规模,建立小组制度。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可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保证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都不同。指导教师明确每个小组的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小组组长及成员对该小组实验流程进行规划,组长在实验过程中统筹安排该小组的实验内容以及每位组员的实验任务。实验设计完成后由小组组长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并要求每个小组组长及时汇报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情况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能动作用,使他们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锻炼其动手操作、协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

2.3实验报告撰写及成绩评定规则

规范实验报告写作,提高写作质量。实验报告撰写涉及较多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多项技能,例如实验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图表制作、实验结果描述以及讨论等,因此可在实验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提前培训。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为以后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奠定基础。改革考核方式,加强监督。分组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协调沟通能力,然而也容易使部分学生养成偷懒的习惯,把实验任务交给小组组长或其他成员。因此进行分组实验,需要改革考核方式,加强监督,同时要求每位小组成员结合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等,能够独立对该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严禁抄袭、雷同等。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式。以往实验成绩都是以教师直接进行评定,通过改革,在公平、公正原则基础上,将学生实验成绩分成两个模块,即小组组长评议和教师评分两个部分。小组组长需严格按照实验规范及评分细则(具体制定加、减分条目)对小组各成员的操作规范和实际贡献打出分数(具体排名),教师结合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质量(格式、内容、结果、分析讨论等)进行综合评定。

3生态学理论教学与实验设计互补

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予以突出,并在实验课时,对该理论进行回顾、强化,通过实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互补。

4小结

实验教学生态学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改革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对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需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教育是建设国家文明和改善国民素质的重要机构,高校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既要指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实验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等探究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是当前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教学环节(谭海霞 2009)。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不仅是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独立工作和实践能力、培育发明创造意识、培养专业技能及科研精神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分层次、多元化教学,以便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各种教学功能,服务于学校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谢连红,2007)。

1.生态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它是综合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学等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广,应用范围宽(杨持,1999)。实验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是生物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社会实践上起着重要作用。生态学试验是依托生态学教学而发展的,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生态学实验的设计、实施、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既巩固了学生生态学理论,又培养了其创新设计的兴趣,也锻炼了其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由于生态学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层面,生态学实验也涉及范围极广,既有野外环境的调查,也有实验室微观观察,可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实验技能。由于一些生态学试验是野外环境下完成的,需要多个人合作,因而也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合作的思想。生态学实验的开展是满足新世纪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必须研究和探究的课题。

2.新疆高校生态学实验现状

由于思想理念、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等的原因,多年以前,高校生物学教育仅开设生态学教学,但未开展生态学实验。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生物教育的投入增加,生态学师资力量不断强大,许多高校开始增设生态学实验。但是,生态学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仍有一些问题,在边疆地区,生态学实验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开展民汉合班的实验,使民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等现实问题。新疆师范大学这两年才开展生态学实验教学,生态学课程及实验由生命科学学院承担。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生态学实验课程为例,浅析了边疆地区开展生态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革方案。

3.边疆高校生态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3.1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

由于历史与地域原因,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占相当大的比例,尤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比例仅占全疆40%左右。因而,高校招生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比例较高。新疆传统的高等教育通常采取民汉分教的方式,即分为民语言班和汉语言班,分别由民语言教师和汉语言教师授课。这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这种形式下,民汉合校的措施便应运而生(姜玉琴 2013)。经过近15年的发展,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提高,原汉语言班的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比例逐渐上升。新新疆师范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为例,2008年,非汉语学生的比例为19.8%,2010—2013年平均达到31.5%(图1)。尽管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与汉族学生仍具有一定差距。因此,他们对汉语授课中的一些专业学术和课程内容的领悟和把握能力尚有限;同时,学生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存在差别,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不能一味的照搬内地高校的方法,应开设具有边疆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生态学实验教材根据内容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基础性实验,第二类是综合性实验,第三类是探究性实验。尽管这三类实验很多都可在野外开设,但对新疆而言,虽然地域广阔,但生境仍相对单一,一些关于湿地、海洋、湖泊实验基本无法开展。新疆师范大学的生态学实验主要是在校园林地及学校周边公园中进行。除此之外,生态学实验室的建设也不完善,例如新疆师范大学目前尚无明确的生态学实验室及生态学仪器管理人员,室内实验基本上多为“游击战”,即在动物学、植物学、及微生物学实验室进行。生态学实验开设时间仅有一个学期,而多数实验具有延续性(即持续时间一周至几个月)。新疆师范大学的生态学实验设计中,单个实验仅为2-3个学时,因此,实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3 实验设备陈旧,重视度不够

新疆师范大学生态学教学已有多年历史,但生态学实验开展仅有2年。很多仪器设备陈旧,实验的开展仅限于测量绳、温度计、水浴锅、培养箱、烘箱、天平等。一些精密的实验仪器,由于某些学生在使用过程操作不当,会影响后续实验的开展,因此,生态学实验中应用的葉面仪和光学作用仪等较为先进的设备,多为“观摩”,或者教师演示实验,这降低了学生对生态学实验的兴趣。同时,生态学实验的考核方式尚不合理,导致学生对生态学实验的重视度不够,这反过来又影响到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4.边疆高校生态学实验的改革对策

4.1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生态学涉及的范围很广,不少内地高校校园距海洋、湖泊、水库等较近,开展了相关的生态学实验,如水质的变化、藻类的调查等。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沙漠面积达到4.3*105 km2 占全面沙漠面积的60%,因而,可开展一些与荒漠生态(含动物、植物、微生物个体、种群、及群落)的实验。新疆高校在开设生态学实验过程中,应编写适合新疆特色的生态学实验教材。

由于民汉合班中,母语非汉语言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教师授课中,在向学生阐述实验内容和方法时,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语言尽量通俗化、生动化,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方

法,例如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及野外生态学实验的模拟等。同时,实验结束后,及时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注意学生的反馈,不断改善实验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

4.2集思广益,优化实验

高校生态学实验教材涉及多种实验,但是多数实验均未开展,生态学实验教材仅起到了使用手册或者使用指南的作用。如杨持主编的《生态学实验与实习》(2008)的实验书中有15个实验(不含9个演示实验),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些实验均开设完是不现实的。建议在新开设生态学实验实践中,可以采取边实践边改进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对设计的实验项目进行调查,授课教师根据调查结果优化实验项目,并依据现有资源和地方特色,编制实用的实验教材。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在第一年的生态学实验实践中,其中,“群落内外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实验为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的测定。我们发现,这个实验耗时长(一整天),教师无法24 h监督,存在学生弄虚作假或者偷懒的现象,实验效果不好。建议调换别的实验,或者在生态学野外见习过程中开展此实验。

生态学实验多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学生态学理论教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动物、植物等专业课的学习,并参与过野外实习。而许多生态学实验可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进行,因此,建议生态学的教学和生态学实验的开设可适当提前。

4.3改善教学,提升兴趣

传统的生态学实验教学强调的是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解进行实验,学生的主动性不高,目的不明确,也缺乏积极性。因此,生态学实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开设相应的选修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择取。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己查找文献资料和设计实验,并且自行组织人员,开展相应实验。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的实验课考核主要是以实验报告和平时成绩作为评定依据。由于生态学实验的开展多以组为单位,导致不少同学偷懒、抄袭他人的数据和实验报告,很难反映每个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建议改善考核方式。建议学生在开展实验前进行实验预习,预习报告经老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正式实验;减少每组实验的人数,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同时,实验老师加强监督,让每个学生都应认真参与;实验结束后,可将实验报告、考试成绩、实验设计以及动手操作等相结合进行考核。

总之,生态学实验开设的时间不是很长,很多实验内容、方法、及考核制度仍在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生态学实验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目的是为了加强生态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也能为周边高校的生态学实验的开展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姜玉琴.民汉合校中影响学生族群交往意愿的因素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2): 82-85.

[2]謝连红.浅谈塔里木大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5): 8013-8013.

[3]谭海霞.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3): 110-112.

[4]杨持.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实验教学生态学 第4篇

1 开设分子生态学课程的必要性

分子生态学这个名词出现较晚, 但国际上已相继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分子生态学研究工作的机构。比如, 英国Durham大学生物科学系的A.R.Hoelzel领导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小组就非常活跃。国内分子生态学起步较晚, 但近年分子生态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分子生态学研究室, 以开展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996召开的首届全国植物分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来揭示植物个体、居群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的异同, 是分子生态学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

为了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 我院先后对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培养, 使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的深造和工作过程中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但实践反馈的信息是, 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能力, 但常常难以将所学习到的实验技能与实际的生态学问题相挂钩。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使同学将一些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学习到的实验技能与生态学研究的科学问题相结合。为此目的, 我院又为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分子生态学的课程, 以解决这一教学上的矛盾。

2 分子生态学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目前高校教学存在许多人为的模式, 这些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模式过于强调某种固定的程序, 使教学显得单调、枯燥,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尤其是对交叉科学和实验性科学。那么如何灵活运用及组合各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成为各个高校实验性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无疑对于快速发展的生态学也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曾一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替代了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但对于不同的专业采取一致的要求, 也容易进入教学模式应用的误区。因此近些年, 各个高校教学一线的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及课程对多媒体和黑板板书使用量进行了一定调整, 希望能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分子生态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采取了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所使用教材中的图表、图画以及电泳图谱在PPT中形象的展示。此外, 还可以用flash动画将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形象化地展示给同学,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 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易接受, 而且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了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结合传统板书教学模式, 可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分子生态学实验过程分段式、步骤化地给学生展示出来,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同学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2 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正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我院目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首先, 任课教师选取教材当中一些合适的章节, 并结合当前该领域研究前沿或社会热点问题, 让班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 撰写读书报告, 任课老师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随后在相应的教学章节中进行课堂演讲及讨论;其次, 我院分子生态学任课老师针对该课程特点, 设计了与课程紧密结合的8个学生实验, 一方面通过这8个实验操作过程促使同学复习并加强分子生物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分子生物技术如何与生态学实践相结合;最后, 我校还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了一些本科生创新性项目, 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与相关专业教师沟通, 撰写项目申请书, 审批立项后既可进入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工作, 我校以这种模式使部分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工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式的实验,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3 对于分子生态学课程教学的一些设想

3.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教学中所使用的计算机往往是不能上网的。而我们知道生物学研究至今有很多的研究成果, 多数资源已经被搜集整理, 并在互联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而分子生态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资源。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当中的多媒体设备, 那往往只能是任课教师在做演示, 并不能让所有的同学在同一时刻参与进来。因此, 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 针对类似分子生态学的一类的交叉课程, 应该针对课程内容开设计算机机房的上机课程。一方面, 利用多媒体机房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给同学展示如何使用与下载网络上的生物学网络资源;另一方面, 在上机课过程中就使同学有一个实际检索和使用生物学网络资源和软件的动手机会。这样上课过程中学生就有一个独立动手的机会, 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 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专题讲解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分子生态学的兴趣尤为重要。但任课教师由于研究领域的限制, 不可能了解所有教材中所涉及内容前沿研究发展动向。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交叉学科的兴趣, 我们院还组织不同教师讲解与教材内容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 同时进行专业指导工作, 希望以此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组织同学参加学术报告活动,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分子生态学异军突起, 在解决传统生态问题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校生态学本科专业已开设了分子生态学课程,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分子生态学教学模式, 针对该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具体教学情况, 初步探讨了分子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子生态学,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康乐, 张民照.分子生态学兴起、研究热点和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5 (4) :292-299.

肖《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5篇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620B4 学 时:50 学 分:3 适用对象: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类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考核要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

究方法及其应用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肖笃宁 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 傅伯杰 陈利顶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 社,2001.7 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1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是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根据我校生态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本课程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通过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学习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的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学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本课程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第一章 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时数 4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合计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景观变化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与文化 8 4 4 6 6 6 4 2 50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关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动态,随时将《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引进教学内容,把正在发展且有价值的《景观生态学》新理论和技术推到学生面前。

2、教学内容应面向大生态,注意拓展知识的覆盖面。

3、增大教学内容中三基的内容含量,特别是新技术的含量。

4、注意把握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作学生自学、讨论用。通过参与科研、调查和学术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程教学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景观生态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景观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基本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源流发展与学科特色(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概况,熟悉景观生态学个学科地位;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及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教学建议: 讲解《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时,应由浅入深,并结合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的解释。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等级理论、空间种群理论、渗透理论、源-汇系统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格局过程关系原理 尺度分析原理 景观结构镶嵌原理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4、教学建议:

应由浅入深,图标结合,并用实验例子讲解清楚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第三章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1、教学内容:(1)景观空间单元 斑块 廊道 基质

(2)景观粒度与对比度(3)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4)网络

(5)景观异质性及其测度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粒度与对比度,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网络等的空间结构和联系;熟悉景观异质性的特点;了解景观异质性的测度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景观结构和各种单元之间的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各种抽象概念和景观异质性的测度。

4、教学建议:

(1)注意讲清楚斑块、廊道、基质和网络的含义以及其联系和由网络所联系的景观整体结构。(2)注意由浅入深、结合实例讲清楚各种抽象概念。(3)景观异质性的测度只需从定性上讲清楚就行了。

第四章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1、教学内容:

(1)流的产生机制和林带的影响 媒介物和力

防护林与树篱的生态效应 重力作用

(2)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 水流 养分流

(3)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4)流的景观结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熟悉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的特点;了解流的景观结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

4、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教学讲解。

第五章 景观变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变化的稳定性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 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2)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景观动态与干扰

人类在景观变化中的作用(3)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4)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熟悉景观变化的稳定性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4、教学建议: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主要讲清楚景观变化的规律性,而对于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只在定性上加以说明就可以了;

对于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可以不讲。

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1、教学内容:(1)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主要景观分类系统介绍 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研究(2)景观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文化、美学评价

2、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和主要景观分类系统;掌握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了解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熟悉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和文化、美学的评价。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

4、教学建议:

用实例说明其分类系统和评价方法。

第七章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1、教学内容:(1)野外调查与观测(2)遥感方法

(3)地理信息系统方法(4)景观尺度分析(5)地统计学方法

(6)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了解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

4、教学建议: 在讲清楚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前提下,对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只作一般介绍,这部分内容可留给生态规划与设计课中。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2)国外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4)农田景观生态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和变化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特点及其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模式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了解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国外景观生态规划概况和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熟悉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4、教学建议:

以实际案例教学讲解。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应用

1、教学内容:(1)自然保护 景观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结构设计(2)农区景观生态建设(3)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城市空间扩展与景观动态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4)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矿区景观的特点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5)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评估 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建议:

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最好要有例子说明。

第十章 景观与文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 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 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景观的研究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文化景观的空间和非空间性 文化景观的分异与趋同 文化景观的稳定与变化 文化景观的扩展与跃迁

(3)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 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系统维持 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掌握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熟悉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的关系。

4、教学建议:

采取自学加讨论的方式。

执 笔 人:黄 继 山 审 核 人:

从教育生态学看英语专业课堂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英语专业 课堂教学

一、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教学目的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而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原本是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直接关系的学科。但在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E.Ashby)首先将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高等教育的研究,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这一说法。之后,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 克雷明(Laurence Cremin)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概念。教育生态学主要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总结其规律以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向上”的生态课堂。多年来,宏观层面的教育生态学有长足的发展,但在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而微观的视角恰恰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将运用教育生态学一些基本理论来研究课堂现象,分析课堂问题,对有效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三、有效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探讨

1.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近年来英语课堂所普遍推崇的一种理念。在教育生态学中,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应证。生态系统中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教师是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其主要为学生提供知识输入。而学生如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主要扮演的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因为他们要对教师“生产”的“知识”进行消费(即学习)以及分解(即内化),以成为自己的知识。但是,建构主义提出的理论,即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其实是其自我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意味着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真正的“生产者”。因此,学生是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统一体。因此,“学生”而非“教师”,必须为课堂的中心。因而,学生的反馈在课堂中非常重要,对于教育生态平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学生的任何反馈,都是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的回应,对于教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相关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而负反馈则表明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相关内容。而调整往往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教师。教育生态学提出了“教育生态平衡”这一理念,要求课堂生态主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以获得主体间的平衡。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的作用,因此,这对教师这一因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负反馈重视不足并且应对方法粗糙,特别是一些意料之外的负反馈,主要以批评等调整方法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生态平衡。教师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内容应不再仅唯课本是从,需要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应用性,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真正从“课内”走向“课外”。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估。根据教育生态学,每一个学生因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评估时,应当将终结性教学评估和形成性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教学中认可的百分制等终结性教学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一定程度的替换成讨论、小组汇报、论文等形式的形成性教学评估,加强对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的管理与评价,同时也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的团队合作等能力。另外,即使在百分制教学评估中,也要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不应过多使用多项选择题,注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全面考核和评估,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互动。教育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各因子间的互动。首先,如上所述,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特别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反馈予以重视并且施以合适的方法调整其教学内容。其次,生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重要。在英语课堂中,学生经常需要合作完成一些课堂活动,他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反馈”,往往来自于同伴的反馈由于竞争等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较之教师的反馈更加直接有效。

4.环境。生态学原理认为生态系统中个各单元和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影响,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考查课堂教学,除了教师与学生这两大因子外,课堂环境也应予以重视。具体来说,班级规模、座位安排等教室物理环境都应符合一定要求。英语课堂人数不应过多,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保持在20个学生左右即可,这样教师便基本上可以注意到每个学生。在座位安排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学生安排在一个比较适合交流的座位,比如,围成一圈的座位安排,为学生的自由交流提供保障。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应对学生的各种反馈、打破“花盆效应”、有效评估教学、合理安排教室的物理环境等方面来改进教学,希望对于创建和谐的英语专业生态课堂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基础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研究 第7篇

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中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而出现的新生事物,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是改变应试型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1]。中国教育部教高 (2001) 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教育应采用双语教学, 尤其是被列入“211”重点工程的各高校, 要创造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气氛。基础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位课, 尝试采用双语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授课对象的选择

双语基础生态学的教授对象应是经过一个阶段的英语强化训练, 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 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一般情况下, 大二下学期同学们要经过国家统一的英语四级考试, 然后在大三上学期要通过国家统一的英语六级考试, 因此双语生态学选择在大三下学期开出, 原因就是大多数同学已完成了英语的强化训练具备了较高的外语水平。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历年来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居化工学院首位, 学生素质较高;同时两门学位课即生物学和双语的生物化学是在大三上学期开出, 学生也具有了很好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因此结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授课对象初步定为环境科学专业大三的学生。

授课语言

一般来说, 国内的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简单渗透层次:使用原版教材, 授课以中文解释为主, 英语解释为辅, 比如教师在上课时只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和关键词等; (2) 整合层次, 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 (3) 双语思维层次:授课以英语为主, 或全英文表达, 让学生学会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这一层次的授课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均有较高的英语要求[2]。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 基本上采用第二层次的教学方法, 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 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逐渐推广到课堂内。同时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增加视听教材的使用频度和幅度, 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形象、直观、丰富多彩且具有高度互动性的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班上课

小班上课, 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双语教学并不仅仅是指学生听教师用英语上专业课, 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用外语进行交流互动[3]。因此, 笔者建议双语教学最好采用小班上课, 每班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采用小班上课的好处是能够使上课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口语训练, 坚决杜绝只听不说的现象。通过完整的课程学习, 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口语水平也会有很大地提高。

课外作业

双语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4]。首先, 在坚持培养学生扎实基础的前提下, 逐步加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 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训练学生英语思维的流畅性。因此教师可以布置类似的作业---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的材料, 这样可使学生吸收、加工知识和信息的容量增大、效率提高。其次, 做业可采用教师提问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事先提出某一问题, 学生课下整理答案, 围绕某一关键点, 多角度地进行分析、研讨, 师生在相对自由和放松的氛围中用英语交流专业问题, 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锻炼其英语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个性和特性都得以鲜明的表现,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和配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原版教材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

考试

生态学双语教学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 并增加口试的比重。笔试分英文卷和汉语卷, 卷子内容一致, 让同学们自由选择, 经过几年的试验, 大多数同学选择英文试卷并主动用英文回答问题, 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中文试卷。口试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在生态学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肯定会有一定影响,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双语教学既有缺点也有很多优点, 优点比如它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双语教学是值得推广的, 它必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潜在帮助[5]。

参考文献

[1]俞理明, 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6 (3) :74-78.

[2]孙群, 吴羽纺, “微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课堂实践及评估[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59 (1) :72-75.

[3]贺利芳, 张刚, 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4 (3) :54-55.

[4]张璐, 苏志尧, 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4) :73-75.

关于《全球生态学》的教学思考 第8篇

关键词:全球生态学,教学改革

《全球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986年由国际科学联合会 (ICSU) 发起、组织的国家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 (IGBP) 是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态学研究的里程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 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 研究全球变化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 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 并以中尺度的全球变化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1]。由于全球生态学是地理学、气象学等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因此该门课程已成为高校生态学和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现代生态学和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全球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且授课内容中专业术语较多, 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全球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开展《全球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现个性教学

重理论、轻实践、抽象乏味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课程实验、专业劳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生产教学实习等均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 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可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增强教学互动, 增加教学环节中学生进行参与式和研究式学习的机会, 使各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全球生态学》注重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 更加离不开实践教学。全球生态学的实践性, 表现在学好全球变化在生态学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知识, 也就是说需要有一定的野外实习, 同时要对计算机和3S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综合性大学《全球生态学》的课堂教学每周一般不会超过3学时, 而且不安排野外实习和实验课。教学中, 理论脱离了实践, 使得学生很难全面、深入地把握和领会知识要点。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让学生在完整地掌握全球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的同时, 适当安排野外考察和3S技术的应用示范, 例如对陆地植被指数的遥感分析一节的讲授, 植被指数和NPP等的计算较为繁杂, 学生仅靠课堂讲授, 无法领会和掌握各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若安排实验课, 通过3S技术获取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土壤类型、气候插值和植被指数等类型图后, 可让学生通过ACR GIS软件进行计算和计算出相关各类指数等内容, 并利用模型的差异比较, 来加深学生对全球生态学的理解。只有强化各实践环节才能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认识全球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另外, 教师还要重视教学环节中科学研究与理论、实践教学的结合。可结合自身的研究背景和学生的知识背景, 为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空间, 体现个性教学。例如将教师的项目、论文中涉及到全球生态学的内容融入课堂讲授的内容当中, 可促进学生对学科前沿问题的了解和把握, 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 增大教学信息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 是以教师为引导地位, 通过教师的讲授和板书向学生灌输知识, 利用挂图来展示一些例子, 全球生态学的内容涉及面广, 仅靠教师“三寸不烂之舌”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 也无法将内容描述清楚。多媒体教学技术[2]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现代科技在教学领域应用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使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 有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提高信息传输效率。通过对全球生态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课堂讲解的内容更直观、更生动, 易被学生接受。但是不能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功能, 致使学生被图片和视频等吸引, 全然不顾理论的讲解, 这样课堂教学虽然生动, 但缺乏深度[3]。每次课堂教学, 教师应将章节主要内容列在黑板上, 让学生对本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而多媒体只是作为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在授课时, 根据教学内容的主线, 合理安排多媒体的使用,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可以随时加到板书的相应地方, 让两种教学方式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 取得最佳效果。此外, 全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变化不大, 可以把某些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 同时通过学术期刊, 如Global Change Landscape Ecology、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内外刊物, 或书刊、报纸、Internet、区域具体变化实例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一些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相关的网址和相关实例研究方法等讲授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上网和通过对实例分析获取新知识和方法, 这也是增大教学信息量的有效办法。只有掌握《全球生态学》学科发展趋势, 通晓最新成果, 丰富课件内容, 增大教学信息量, 才可能使该课程成为精品课程, 老师成为精品教师, 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考试形式, 实行综合考核测评

由于全球生态学更多地要涉及生态、环境、气象、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例的解析,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可相应采用综合考核测评, 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反映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综合考核测评方法由笔试、专业论文写作和课堂讨论三种形式, 分值按6:2:2的方式计算出综合成绩。笔试主要为期末考试成绩, 试题内容强调全面性、综合性和灵活性, 重点考查学生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试题类型涵盖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等各种题型, 不枯燥, 不唯本, 既要反映课堂讲授的基本内容, 也要反映当前倍受关注的前沿话题和最新成果。课堂谈论可通过师生交流、课堂专题讨论、学生分组讲授部分相对简单的课程内容、开展有争议问题的辩论等方式进行,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应变能力, 使课程教学成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素质教育主渠道。通过综合测评, 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的宽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等。

四、加强师生沟通, 提高学生对该学科和课程的认识

《全球生态学》是一门前瞻性较强的课程, 融汇了生态学、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学科精粹, 应格外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 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 开展师生间的交流, 为学生解惑答疑, 促进彼此间的了解, 让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使学生在平等、宽容的交往过程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 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交流课题研究信息和成果, 创造因材施教的新环境,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总之, 信息化时代对全球生态学从教育教学的内、外两方面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是《全球生态学》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教学的过程, 老师时刻保持引导而不是主导的地位, 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的主动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将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 由书匠性人才转变为创新思考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方精云, 唐艳鸿, 等.全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2.

[2]肖笃宁, 李秀珍.当代全球变化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 17 (4) :356-363.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第9篇

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 城市的不断扩展, 风景园林设计和施工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 同时还在于对自然景观保护和环境的恢复, 这就要求园林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 同时还必须具有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新时期的园林工作对园林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标准的日益提高, 目前市场上急需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园林生态学知识、能够做好园林工程工作的人员。结合几年来园林专业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 以生态学为基础实现对园林的营造和管理成为需要, 因而在园林教学中引入生态学的内容势在必行。

2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麦克哈格的名著《设计结合自然》开拓了园林设计与自然结合的风气, 园林生态学在西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骆天庆调查 (冷平生, 2008) , 美国这类课程的开课率占风景园林类专业的30%以上, 其中生态技术方法型课程多属必修课, 生态学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主要支撑;而我国有80多所本科院校将园林生态学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目,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也将其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在全球“大生态”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浪潮推动下, 园林生态学已迅速发展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支撑课程。有关园林生态的学术文章大多散见于《中国园林》、《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及相关的大学学报, 如赵慎等 (2001) 、康兴梁 (2005) 对园林生态学进行了界定和刍议, 蔺银鼎等 (2006) 、冷平生等 (2008) 对园林生态学课程建设进行了讨论, 张永兰 (2008) 、张文华 (2008) 对高职、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另有冷平生 (2003) 、周志翔 (2003) 、刘常福 (2004) 、唐文跃等 (2006) 先后出版了园林生态学的教材。从中不难发现, 总体研究过少, 教改论文尤其少, 教改成果过于笼统;缺乏围绕就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整合, 没有体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素材;缺乏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在园林实践中的作用的示范项目, 与园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园林生态学课程贯穿了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这3大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 学校制定的风景园林类专业教学计划并未显示出生态教育的重要性, 对生态类课程不重视, 认为其偏重理论;另外, 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处于快速发展中, 对如何开展园林生态学教学, 仍处于探索中, 没有成熟的经验。

(2) 虽然园林生态学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识, 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风景园林类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值得探讨。

(3) 实际教学中, 课时安排不够合理, 理论教学比重过大, 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考试形式以及评分标准太过偏向理论知识的检查, 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注重不够, 能力培养欠缺提高。

(4) 目前使用的教材, 还没有体现出园林人才目标市场的最新变化, 并且缺乏结合华南地区生态设计和工程的特色, 提出相应的园林生态项目的案例和示范。

3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进行“园林生态学”课程教改研究, 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践大纲、课程考核大纲等的研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内涵, 围绕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探索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生态系统中有关绿化生态效益的问题, 城市园林绿化中有关植物生态的问题, 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问题, 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 城市园林的生态工程, 现代园林生态经济, 城市绿色廊道、园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配置与利用。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开发项目课程;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针对性, 最好能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程;加强实践教学, 科学地安排实验实习内容, 突出实训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教学效果的考核, 积极探索适应学科发展的考核方式。可采用野外调查、数理统计、实验分析、定位观察、生态网络等研究方法。充分反映园林生态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 体现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成果。如通过实验、场地调查分析等方式实现园林植物特性与应用的个体生态学的教学;实现对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问题、群落构成的规律、植被恢复重建的原理方法的教学;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生态工程理论和方法技术等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工程。教学体系的改进和创新, 突出教材结构的发展观, 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理解、基本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突出生态示范项目案例教学和工作过程情境教学, 优化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华南地区的特色, 增强学生园林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能力, 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3.2 项目教学法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其实质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项目的选择、项目的成功完成、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4个方面进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 专业课的教学应更多地考虑依据工作而设计的项目, 搞好的关键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 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方面。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技能训练, 以项目的实际训练为主导, 把学生推到项目活动中去。教师只是提供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 充当问题引导的组织者, 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寻求项目的解决方案、思路和最终的解决办法。依据设计好的项目, 认真做好准备, 在完成项目的同时, 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 作为项目的成果, 使学生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 提高学生的兴趣。

(1) 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

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 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 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 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 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 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 利用各类绿地, 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 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 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 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可以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 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 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 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 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 学生在自己操作时, 应强调自身的创造性。

(2) 以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为例。

园林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园林的主体, 一个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作品是否优秀, 植物景观的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每一个项目的实施一般来说都经历从策划、方案规划、方案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及设计变更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整个过程有设计师、业主、主管部门、专家、群众、其他相关技术人员等直接或间接参与, 从项目策划到设计变更的最终完善, 通常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分成5个阶段, 第1步:项目策划阶段;第2步:方案规划阶段;第3步:方案深化设计阶段;第4步:施工图设计阶段;第5步:设计变更阶段。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训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训练了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 利用工学结合对培养出来的合格毕业生, 熟悉了工作岗位环境, 掌握了相应的技能, 走入企业后能马上融入到企业中进行工作, 促进了学生就业, 提高了企业对学校的满意度, 得到社会对学校的认可。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生态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重点强调把该领域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方法, 体现基础知识“必需”、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术“会用”的原则。紧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 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 体现就业和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理念, 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教学中形成更有实效、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园林生态技术教学模式。

摘要:在对园林生态学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探讨了提倡项目教学、加强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核心, 对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参考文献

[1]庄雪影.园林树木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庭风.岭南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常富, 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彭峰, 陈亮明.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7) :59~60.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第10篇

一、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1]环境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生态科学交叉渗透学科,并与其他学科广为联系,注重生态学基础性的知识与原理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如生态位原理在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方面的应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对生态农业建立的理论支撑,群落生态学对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阐述和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规划城市。但目前的《环境生态学》教材较多偏重于生态学理论的介绍和对生态系统的服务、管理,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功能表述。其对概念、内涵、原理、原则等内容涉及较多而对具体环境事件的实际应用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涉及本地区和学生的周边事物给予重点关注。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解决当前的城市缺水问题和平衡城市的生态环境,农村的环境污染对粮食安全和村民居住环境的影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凤眼莲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生物入侵,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灾害,等等。这样在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后,就可让学生通过自学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环境污染与环境评价等内容来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一些调研,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实践性为显著特点的环境生态学来说,学生只有在实验、野外考察中才能对自身周围的环境生态获取最为直观、最为生动的认识。只有不断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进行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探索、考核制度修订,才能达到使学生反思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及生态恢复问题,关注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的评价问题,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评估与修复问题。

二、以改革创新引领环境生态学课程改革

教学的本质就是文明的继承与创新。教育的继承指的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生活常识转变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教育的创新指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转化为改在世界的实践能力。所以,改革创新是教学的特质。环境生态学课程更要发挥改革创新的特性,不仅要巩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挖掘。

1. 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转变观念,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理念,强化教育的创新与服务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达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发自身学习潜能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 在教学方法上,要强化理论教学的质量意识和实践教学的开放意识,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学法分为参与式和多层复合两类。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实现教师系统指导与学生能动学习的完美结合。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式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通过主动学习达到拓展思维领域、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2]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应用多层复合教学法。环境生态学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有大量的实际材料作为教学支撑。因此,环境生态学课程应注重实验指导式、野外直观式等环节,以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3. 在教学考核上,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以适应环境生态保护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考核方式以期终的笔试考核为主,这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满堂灌的教育弊端。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必须建立一套综合化的考核体系。综合化考核评定体系就是增大日常考核力度,即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变为由日常成绩、课程作业与课业论文和期末考试成绩等诸因素组合成的综合评定体系。其中,日常成绩由考勤、学习态度、课堂作业及随堂小测验组成;课程论文一般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生态问题并自拟题目,完成后向同学讲解。课程论文主要根据其理解和完成程度评判;期末考试形式更加灵活,采取开卷、闭卷、口试、演讲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作不同选择。论知识较多时选择闭卷,应用方面较多时可以采取口试和开卷。总之,要通过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来达到科学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环境生态学直观、生动的教学改革必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培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造就具有生态意识和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摘要:环境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我们在其解决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实证性探索, 发现其在大学生环保人才培养、环保意识塑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就颇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2.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实践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建设与实践研究”(编号:2012Z-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3-01

《环境生态学》是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形势,强化环境教育,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高等学校的很多专业都开设了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课程,进行公共选修或必修,把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手段。《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对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在高等院校中如何开设好《环境生态学》课程,应该讲由于本专业学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又对环境保护实践缺乏感性的认识,仅依靠板书和大量的语言课程显得抽象和枯燥。另外,从以往多年的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环保技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强对环境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能够综合运用其它专业知识的进行环境规划、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增强动手能力的提高,则是《环境生态学》课程应该最为重视的内容。

2.改变学习方式,增加教学资源

针对环境生态学涉及的交叉学科较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太多,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详细介绍所有内容难点的特点,注意学习方法的掌握,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对教材中出现的学科间知识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自学能力培养的关系,弥补课堂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工程专业行业网站资源,扩大掌握最新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动态。积极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扩大学习范围。将主要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材料、主讲教师讲课教案、教学讲义、实验指导、习题库及参考答案、课程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环境生态学》全部课程录像等全部放在《环境生态学》教学网站上。

3.课程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创新及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本课程与实践结合紧密,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任务领会、计划落实、展示讲解等职业能力,考查任务方案设计、生态调查、生态监测、自主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环境生态评价、生态影响分析、环境生态保护对策等问题解决及报告撰写的能力等,进行环境生态学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开展教学计划内的实习实验,包括在实验室进行的结构实验、生产实习、企业参观实习,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记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对一些前沿生物技术和环保设备的研制,增加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际操作能力。选择性的设置一些有关生态调查、生态监测或者生态规划设计的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与技术问题的能力。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有选择的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进行参观学习。

4.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

现有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单一、内容已显陈旧、重点不突出,需要加强教材建设,课题组成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突出工科特色,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编写新的《环境生态学》教材。针对生态学生物学技术发展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内外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邀请一些著名教授和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介绍环境科学及工程的发展前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前沿技术内容教授,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改变考试内容,强化知识理解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强化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本课程的考试增加了平时成绩,作业、课堂练习、提问、辩论、讨论及其他表现机会都被列入考核范围,提高其在考核学生时所占的比重。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环境生态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课程组在深入调查其它院校环境生态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环境生态学》提出的新任务,结合高等高专学校环境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具体情况,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形势下,紧紧围绕“育人成才”、“质量第一”的办学生命线,在课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为搞好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云,李兆华.面向对象的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J].大众科技,2009(4):161-163.

[2]余顺慧,程聪.关于《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16,13934.

[3]韩玉杰.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2009(1):147.

[4]雷泽湘,谢勇.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科教文汇,2008 (2):44- 45.

[5]王红新.《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6):135-136.

[6]黄一绥.美国大学”环境生态学” 课程体系及其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08(4):44-46.

作者简介:

实验教学生态学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双语教学,教育国际化

0 引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外高等院校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教学资源不断地引入我国,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单纯采用中文进行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的需求,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各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由于英语是世界性的强势语言,绝大多数国际性科学期刊、学术专著均采用英文进行编辑,绝大多数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也采用英语,因此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上均采用英语。当然,双语教学并不是“纯英语教学”,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但并不排除适当使用汉语,以免因语言滞后给学生造成思维障碍。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起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其中每年确定有关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4年来,中南大学已有系统解剖学等6门课程获得了该建设项目资助。

中南大学生物工程学科点是围绕矿产资源加工利用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将传统的矿物加工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结合发展而来,生物冶金工程和环境微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本学科的研究特色。学科点所属的生物工程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是湖南省最早招生的生物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又被中南大学确定为校重点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实行理工结合、以理为主的办学方案,也是学校扶持发展的新专业之一。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我校生物工程学科积极鼓励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尝试,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双语教学方面,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分析测试技术、应用真菌和藻类等多门专业课程中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教学改革尝试不仅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和学院教学专家的肯定,也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有4门课程还获得学校教改项目资助,环境生态学就是其中之一。

1 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生态学是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科学。目前,人类正面临全球变暖、森林资源减少、人口膨胀、淡水和粮食供给不足、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诸多全球性生态问题,从长远来看,发展环境生态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因此环境生态学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也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007年以前,我们采用的主讲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学概论》,主编为曹凑贵教授,该书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7年后,在学校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我们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同时根据课程学时数的情况,经过反复比较,从多本国内引进的生态学英文教材中确定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要速览系列先锋版《Ecology生态学》(第二版)影印本作为本课程的新的主讲教材,同时将原主讲教材《生态学概论》保留并作为辅助教材。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在课件的准备方面,由于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和音像资源完成备课工作,从收集到的众多英文专业图片、动画资料中挑选出合适的素材,添加到课件当中,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及概念。同时,考虑到多媒体课件演示往往一晃而过,不便于学生形成长期记忆,因此对于课程的知识重点,我们将加以适当板书,并且在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回顾和小结,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除此之外,我们还精心挑选出几部生态学相关的英文原版视频录像,利用部分课时进行放映,学生们反映效果很好,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们先后邀请了台湾东吴大学赵维良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席James Tiedje教授和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集中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为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介绍生态学,特别是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也极大激发了学生们学好生态学的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授课教师团队建设

一般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既承担着专业知识讲授任务,又承担着外语教学的任务,因此对于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素质要求要明显高于普通专业授课教师。首先,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是专业课,因此其教学重点是学科内容,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才能很好地将学科知识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其次,英语是双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工作语言,作为双语教师,还必须能够用英语来对专业知识加以正确表述,让学生不仅能够听懂,而且能够学到新的知识。我们从事环境生态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均为在生物/生命科学领域取得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其中主讲教师均具有欧美国家的留学经历,虽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教学培训,但是通过组建课程教学小组,相互听课,定期交流讨论等方式,几年来环境生态学的双语教学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得到了学校教学专家组的好评。

3 学生对环境生态学双语教学的评价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是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源,学生则是教学信息传递过程的信宿。教师在从事双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教学目的是否能够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本科生公共英语的整体水平为重要参考,合理控制课堂内英语口语教学的比率,力求稳妥地推进环境生态学的双语教学工作。在授课过程中,不将学生当成被动受体,在教学方法方面开展了启发式和讨论式互动教学尝试,例如,我们曾经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每组课后查阅并汇总某一环境生态学专题的英文资料,然后安排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由学生上台用英语进行讲解,完毕后进行提问和回答。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探索,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的英语口语也得到锻炼。每次环境生态学课程临近结束时,我们都向学生发放无记名调查表,结果显示85%以上的学生对环境生态学的教学工作表示满意。

4 科研工作对环境生态学双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等院校人才济济,除了为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而且本身也在科技兴国的大业中充当排头兵。中南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研究型重点大学,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位承担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同时也在开展着包括生物冶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进展,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在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将生物冶金领域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些科研成果,特别是发表的一些英文文章作为例子向学生介绍,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这些英文文章的细节,将学生们的视野从书本拓展到更为广阔、日新月异的环境生态学科学研究前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型课题研究,07年以来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先后获得创新资助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项、校级6项,其中有3项与环境生态学研究有关。

5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从07年到现在,环境生态学双语教学进行了3年的探索和尝试,除了上面所提到一些积极的方面以外,通过无记名学生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教师相互听课等形式,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未来工作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的语速较快或者口语不太标准,这些给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内容大量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英语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比较难适应以英语为主的教学方式;学校图书馆的环境生态学英文教学资源相对缺乏,较难满足学生们借阅的要求等等。当然话说回来,经过4年的努力探索,双语教学在环境生态学教学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学生感觉通过上双语课程,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通过对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成绩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与以往采用中文教学没有太大差别,说明双语教学没有给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知识造成障碍。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沿着国际化道路高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包括双语教学在内的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深化包括环境生态学在内的多门生物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为更多课程的双语教学积累经验,为国家建设与民族振兴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宇,夏金兰,柳建设等.双语教学方式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中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6):21-23.

[2]杨宇,柳建设,周洪波等.生物工程新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7,14:8-9.

[3]辛琨.高校生态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3):73-74.

[4]卢江滨,胥东洋.我国大学国际化建设的基本认识和主要举措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6-11.

上一篇:培育试点下一篇:设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