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班教学

2024-08-09

高中美术班教学(精选12篇)

高中美术班教学 第1篇

高中艺术欣赏课, 教学内容横跨中外美术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各个门类, 并辐射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科技等相关学科, 时间跨越古今数千年, 内容之浩繁, 时间之悠久, 给教学带来了极大难度。这给我们每位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教学目标?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是抓住上课这45分钟, 解决好怎样“上”的问题。对此, 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 自己阅读作品, 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己感受, 阅读作品, 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 从欣赏中掌握方法, 寓教育于欣赏之中, 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 培养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

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兴趣。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 但兴趣应是发自内心的, 只可激发, 不可强迫。文化课学习的压力, 课余生活的贫乏, 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一定压制, 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博而杂”, 泛泛的课堂教学, 蜻蜓点水般地掠过学习内容, 很难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 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 教师应从组织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入手, 观察感受作品的外在视觉信息、艺术语言, 审定外部的形式, 区别出作品的类别和特点, 采集作品形式带给欣赏主体最初的情感感受。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适时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兴趣聚焦到问题上来, 为完成教学内容创设出良好的基础。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欣赏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时, 可以结合活虾, 把它装在透明的容器里, 结合着作品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思维活跃, 情绪高涨。通过比较, 学生感到作品中那神情毕肖、透明而富有弹力的躯体, 那浮游自如的动势的虾不是画在纸上, 而似乎是“活”在水中, 从中体验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底与艺术形式的完美, 这比干巴巴的讲解要好得多。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 是提高学生欣赏兴趣的方法之一。兴趣好比催化剂, 运用的好, 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在兴趣的培养中, 往往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 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三) 加强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学生把学习的触角深入知识的深层去探索其联系与区别, 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 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 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

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传统艺术的欣赏、教育,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传承意识, 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这一讲的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塑、剪纸、年画、皮影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 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方面的作品资料。通过作品资料的收集, 使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过独特作用的民族民间艺术所剩无几, 增强了学生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和紧迫的传承的责任感, 同时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通过各种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课前布置除学生收集资料, 还让每人准备一些陶土、彩纸、剪刀等工具。欣赏过程中, 出示学生收集的民间玩具及有关图片、影像作品,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进行讨论,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也使学生明确这些同类作品的造型、风格各不相同, 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再通过泥塑、剪纸制作过程的演示, 让学生深入领会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风格不同, 形态各异, 虽然雅拙, 但生动、活泼的一件件作品, 让学生兴奋不已, 并纷纷动起手来。

(四) 改变传统教师形象, 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 处于“我教你学”, “我讲你听”的地位, 而学生则完全听教师摆布。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确立与学生平等的理念, 要让学生明白, 在问题的讨论中, 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 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 学生在探究中的指导者, 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 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因此, 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释放出来,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来, 促使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 利用学生的新奇感, 留给学生大部分时间去体验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更加注意了作品中究竟是怎样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内心感受的, 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方式去探索知识, 生成能力, 形成丰富的情感, 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有效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即变“为了教师教得好”为“为了学生学得好”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高中美术班教学 第2篇

[内容提要]

一、农村地区教学现状调查

二、教学资源开发情况分析

三、结合实际,如何实施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 农村学校 高中美术 教学探究

歌德曾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的确,发现自然万物中蕴藏的美,从而发现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美。毫无疑问,教育离不开美术学习,人离不开美术。

纵观高中美术新课程基本理念,为新一轮美术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元素。比如,体现人文学科的特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新课程是令人鼓舞的。

然而,以目前状况看,按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因素制约着教学的实施,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就以我校为例,我做了以下的调查:

1、师资条件困难:

我校处于城乡交汇的城镇,教育处于发展之中。从调查数据看,整个地区的美术教育状况较为薄弱,全区只有专职美术教师120多人,还欠缺130多人;高中美术教师16人,平均每33个 教学班才有1名教师。就我校来说,44个教学班,只有1名美术教师,现高一16个班开设美术课,每周1节,已经是16课时。再加上高三术科辅导课4节、平时校内外的宣传工作等,工作量已远超负荷。这样的状况,完全按新课标模块教学的方案实施教学是不可能的。

2、学校支持不足:

教学调查显示,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重视高考成绩带来的效益,美术课已属可有可无之列,纯粹“次科”。师生暂时还很难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教学条件滞后:

就我校情况,学校能提供美术教学的只有课室、黑板和粉笔,基本没有任何辅助电教媒体,比如幻灯机之类的电教设备等。

4、教材单一:

现学生只有《美术鉴赏》模块一书,学生根本没有选课的条件和自由。

事实就摆在面前,作为老师,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克服困难。尽最大可能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平等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在农村学校实施高中美术教学呢?我就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作以下的浅见,以求共识与探讨。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教师资源:

新课程对教师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高中美术欣赏课,可能会让很多的老师有学无所用的感觉,比如书法专业强的老师很难找到展示水平的机会。这对教师或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无形中的扼杀!“允许绝大部分的学生不喜欢画画或不去画画,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不去看画或不看美的东西”这样一句话是我常提的。新课程设置了5大内容系列9个学习模块,体现教学选择自主性,正好给了我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对鉴赏、书法、绘画、设计、篆刻等模块的教学都游刃有余,这些模块的开设,能更好的挖掘了教师本身的资源。

2、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的开发是依据新课程提出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特点,对学生提出了“有所

用心

爱心

专心

兴趣、有所探究、有所表现”的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有所学,有所不学,撬动学生“好学•乐学”的杠杆。具体做法是:设计模块选择调查表、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调查表、学生家庭情况(条件)调查表。结果显示,16个班同学大部分选择了《鉴赏》(必修)、《绘画》、《书法》、《摄影》、《设计》等模块,其他的同学分别选读《电脑设计》、《雕塑》、《工艺》、《篆刻》模块,基本每个模块都有希望选修的学生。从调查中还收集掌握了一些专业能力较强和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名单,而这些学生就是可待开发的资源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可以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协助老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

3、教材资源:

虽然,只有《美术鉴赏》一书,但教材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美术作品是最直观的情感物,课本里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大餐,学生可以从中大饱眼福。课本里有四大美术门类(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可以通过欣赏,把绘画、工艺、雕塑的内容加以延伸,再与本地区资源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用教材”。

4、校本资源:

在我校,虽缺乏各种电教媒体,但并不缺“地方”(空间),通过努力,设置专用的美术作品展示场所,用于定期展示学生作业及成果,利用校园内人流量大的走廊、门厅等经常展示学生优秀的作业。既美化校园又有助于为教学提供资源。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灵活实施教学

前面的调查显示,我校大部分是农村学子,基础薄弱,爱好广泛,选择方向不明显。对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选择,注重学习过程,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克服以上存在困难,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实施课程教学。

1、实行“分模块不分班、分组不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之前自主的选择,分模块分组顺理成章,教学水到渠成。开学初,依据学生的选择,把各班大部分学生分为绘画、书法、设计、摄影四大学习小组,每小组设立小组长1至2名,小组长由各小组推荐或自荐选出同学担任。因为不能分班上课,我采用“教师——小组长——组员”捆绑式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小组长在整个教学就充当重要的角色,在传递教学信息、互动教学起到重要作用。很显然,一个班会出现5名甚至更多的小老师,形成了“1+4(8)+?”的师资力量。

2、实施“跨系列、综模块,跨学科、综专业”的教学模式

两年来,学生要完成9个模块教学,需要162个课时。现实上,美术课只能安排72个课时,显然是不够的。一直,我坚信,主要学生想学的、学生有用的东西,我都要去教。在不能分班的情况下,而采用“跨系列、综模块,跨学科、综专业”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解决了课时的问题。也就是18(鉴赏)+64综合(各模块)的结构形式。18节《美术鉴赏》贯穿两年高中72个课时教学,其中18节课教学中可以适当挖掘教材资源,依据选读模块人数情况,安排其它系列或模块知识点的教学。比如,在讲绘画欣赏的同时,利用1——2节课传授有关绘画(因为选度绘画模块学生比较多)等。尽量让小组之间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课本内容综合备课,包括美术与艺术的综合,工艺与雕塑的综合,绘画与建筑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的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等。使美术课的功能突破了学科的封闭特性,引入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欣赏《创世纪》(绘画)时,让学生认识了米开朗基罗,认识了《大卫》、《摩西》(雕塑),同时看到了米开朗基罗对人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颂;在讲《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欣赏时,刚好市博物馆陈列“秦陵兵马俑”文物展,我就把学生带进了博物馆,与课本学习结合起来,投其所好,从欣赏引出绘画、观后感、手工制作的分类练习。结果学生兴趣浓厚,教学取得突破。

联系高考的综合,纵观教材内容,除学科知识外,更包容了其它学科知识,强调与其它学科的综合。不难发现:《美术的形式美》里告诉了学生“比例与尺度”的问题,“黄金分割率”在用心

爱心

专心

美术的应用,几何里的“空间视觉”;《色彩感觉》里告诉了学生“光学的原理”,“重力与地吸引力”的物理现象;在《中国古代绘画》里,学生找到了“靖康之耻”,重温了“四大发明”;揭开了《开国大典》的面纱……;《自由引导人民》让学生了解了法国的“七月革命”,熟悉了“浪漫主义”,看到了法国人的“浪漫情怀”;一幅《寒江独钓》让人想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寒意萧萧的意境;看《伏尔加河的纤夫》,目睹了俄国社会的现实,感觉到了同情与控诉;色彩的调配强化了化学的“饱和”……。这些,正是美术课的潜在魅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挖掘课本与作品里其它学科的知识切入点,让学生能通过美术课学习接受其它学科的知识,使美术课成为“综合科”,联系上了高考,产生了高考效应。这样,学生“好学•乐学”的杠杆就会撬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在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上,不同模块有所不同,既有共性(鉴赏)而突出个性(不同模块)的内容。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学有所用,学习的兴趣才得以培养。老师只能给指导意见,一般由各小组长组织参与,记录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等作为评价依据。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希望学生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掌握其它模块的基本知识,并巩固其它专业的知识。如,《千里江山图》让人一览祖国大好河山风貌。许多学生课后都说:“老师,美术课为我强化了历史的记忆,一幅《锦鸡图》,使我记住了宋徽宗,记住了《满江红》,熟记了„靖康之耻‟的时间……”。

三、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

可以说,之前的探究都是为最后教学评价打下坚实基础。新课程强调的是多主体,开放性评价特点,结合实际,我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形式的评价:

1、注重参与过程、自主、互动的教学评价,强调自评、他评、互评(小组)的形式。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是一个中介,只扮演调控组织的角色,由始至终都应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和师生互动的评价方法,也就是说,尽可能把教学评价留在课堂,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整个评价突出“互评”,与分组、分模块的教学模式相适应。比如,每一次,尤其是结题性(学分)的评定,先由个人为自己打分、同学间打分,然后交由各小组组织讨论本小组成员的评定结果,提供给老师作学分认定参考。

2、成长记录袋评价。开学初,由老师按不同模块(组),分门别类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学习过程记录袋,记录袋由学生本人保管,记录每一次作业、作业评定及学习过程等,使学生更好的记录自己整个高中美术的学习过程,改变以前“过客”式学习。

3、作业展示评价。发挥校本资源,及时把学生优秀的作业或作品在校园宣传栏展示出来,并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更好的增强学生荣誉感和学习成就感,从而增进了学科归宿感。

一年来,很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学习参与程度高了,学校艺术活动、竞赛获奖多了,高考成绩(美术)也令人欣喜的……,整个校园艺术氛围浓厚,“美术”处处在说话。学生“好美•乐美”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撬动了学生“好学•乐学”的杠杆。

通过实践总结,让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以上是我结合本地区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见解,提供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指正,以求改进,更好的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教学。

用心

爱心

浅谈高中美术班的色彩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高考;美术;色彩教学;临摹;评价

色彩课教学是美术学科中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我们知道,正确而敏锐地捕捉色彩的能力,是画好色彩画的关键。当我们去画风景写生或面对一组静物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许多多具有不同色彩变化的物体,要想准确、真实地把它们描绘出来,正确的方法就是第一位的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怎样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怎样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学习色彩的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利用分步示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示范教学是一种最直接、最一目了然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用分步演示的方式将色彩写生的全过程向学生展示。首先,选择一个较完整的角度构图起稿,画出物体的轮廓,初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比例及透视关系。其次,观察物体的整体色调和物体间的色彩关系,用大笔触、大色块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再次,根据光源色与环境色来捕捉各个物体的色彩,特别注意要根据物体的结构用笔,不能平涂,要从局部进行深入的刻画。最后,从主体物入手,进行深入调整,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体现物体的结构、质感以及空间感。这种教师示范的教学方式与只为学生改画的教学方式相比,其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

二、采用分段教学法,实现阶段性突破

教师应从具体、细致、规范等角度,对色彩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教学进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在教学计划中反映出来。将色彩辅导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段,定期进行检查与小结,及时地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例如,可以把色彩练习分为几个阶段练习:

第一阶段:音阶与色阶(初识色彩理论阶段),色彩变调练习——三原色变调,(三原色:大红、中黄、钴蓝)要求学生用三原色向六个方向:亮、暗、冷、暖、纯、灰变调练习,理论观察:(亮—变亮+白,暗—变暗+补色,冷—变冷向蓝色靠拢,暖—变暖向红色靠拢,纯—三原色最纯保持不变,灰—变灰+补色+白色。)横向16格,纵向至少16格(越多越好)要求横向保持色相不变,纵向对比渐变变化。作业1~3张,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观察色彩变化的规律和色彩调色

使用方法。

第二阶段:色彩变调练习——灰色变调(使用色彩的实验阶段),写生三块接近三原色:(红、黄、蓝)的衬布,要求调出的原色与实物本色90%接近,方法:要求学生用调好的原色向六个方向:亮、暗、冷、暖、纯、灰变调练习,横向16格,纵向至少16格(越多越好)要求横向保持色相不变,纵向对比渐变变化。作业1~3张,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和比较色彩变化的规律和色彩调色使用方法。

第三阶段:色彩变调练习——平面变调(初识色彩理论阶段)大色块平涂实验阶段,方法:要求学生写生几组简单的组合静物,小稿16开纸即可。用大色块大笔触归纳物体的表现方法,注意保持色彩的整体性。作业:5~10张。目的:学会大胆用笔和归纳色彩的表现。

第四阶段:立体变调实验阶段,方法:要求学生写生几组简单的组合静物,小稿16开纸即可。用大色块大笔触归纳物体的表现方法,注意保持色彩的整体性。作业:5~10张。目的:学会大胆用笔和归纳色彩的表现。

专门的大色调练习或者侧重练习深入刻画,从而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性突破。这种分段教学方法,可将问题细化,让每个小问题在各个特定的阶段得以解决,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后,再综合处理整幅作品。

在分段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考查。分段教学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检查并纠正各个阶段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掌握好各个阶段的技巧,使学生的作画更加规范有序,进而实现色彩辅导教学的总目标。

三、深入塑造阶段,打破思维局限

在色彩教学中,要抓好重难点,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尤其是在深入塑造物体时,要力求用笔与用色的准确,以及色彩层次的自然衔接,使物体的质感得到充分的展现。对于画面中的次要物体,有时只需一笔带过,切不可面面俱到,从而造成呆板、缺乏层次与空间感的现象,甚至还会弱化作品的整体效果。

深入塑造阶段是色彩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通常是看对象上有哪些色彩倾向,便在调色板上进行调和,这是一种思维的局限性,我们应该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根据色调分析究竟哪一种颜色才符合色调的需要,进而选取适当的颜料进行调和。在画面基本完成时,还应从色彩、素描、冷暖、空间等角度进行检查,进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四、注重临摹与写生相结合,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临近高考的紧迫时间里,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很好地掌握色彩,并将色彩表现在其作品中。笔者认为除了要巩固学生的色彩基础理论和加强调色、用笔、作画等基本步骤的训练外,让学生临摹优秀作品的同时适当地开展写生练习同样重要,并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备考辅导中就找到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临摹前先观察、分析作品,看一看优秀的作品在色调、用色特点、色彩构成、色块布局、物体的刻画、用笔方法等方面是如何表现的,并进行讨论。通过临摹训练和写生训练的有机结合,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博采众长,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使学生的色彩学习迅速地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

总之,在高考美术色彩的复习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前途摆在首位,尽职尽责,要围绕考试大纲精心设计适合高考的色彩训练内容,确保学生的色彩学习在短时间内出效果,最终取得高考的胜利。

高中美术教学初探 第4篇

一、美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准则, 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 适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 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在教学中认真地、深入地贯彻教学原则, 能够帮助教师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1. 实事求是原则。

课堂教学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的,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教学对象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是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就某一特定课堂教学模式而言, 教学的结构进程虽然是固定的, 但是教学方法却是灵活的。因此, 同一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2. 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

知识与能力关系密切,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是学习知识的条件。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 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化程度的提高, 发展学生能力被提到了重要地位。学生的一般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 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培养能力, 尤其是自学能力。

3. 课内与课外互补原则。

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美术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 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 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要重视开辟第二课堂, 挖掘隐性课程, 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教学渠道, 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教育环境。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成功与否时, 只要从侧面看看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行了。因为在师生关系良好的情况下, 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学生面对教师没有压力感, 情绪愉快, 自然就能好好学习。这是一种无形的磁场, 吸引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互相配合, 让教学顺利展开, 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教学境界。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它不同于文化的有形传授, 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意识, 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教师给学生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就会反作用于教师同样的情感。因此,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在平时的教育中, 要放下教育家的架势, 用平和的心态与学生交往, 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此外,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不要用严厉的呵斥、无休止的说教对待学生, 这样会造成师生心理上的隔阂。教师应和颜悦色地告诉学生哪里出了错误, 应该怎么改正, 这样他们才能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师的指正, 也不会影响师生关系。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会造成评价的不明确,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得教师对自己的反馈。我认为,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明确, 要能给出每个学生具体的评价内容,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使他们看到错误, 及时改正。所以, 我们一定要强调个性化评价, 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发挥他们的创新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 教学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 往往是教师说了算。素质教育则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学校、学生、家长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这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且, 由过去的教师评价学生, 变为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 这就有利于教师发现学情, 从学生那里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被学生接受, 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不能单纯从作品的结果来考查学生, 要注重学生过程性的学习评价, 重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美术教学, 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学生态度端正了, 学习就有动力, 自然就会花心思去学习。

教学评价要具体到教学的点上, 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来进行, 有的放矢, 这样的评价才有意义。比如, 设定的教学目标, 要是可实现的而不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对于教学内容来说, 要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 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美术技能, 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等等。对于常规的教学评价, 应该包括学生的作业、学习成绩建档、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计划等。

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之间互相切磋, 找到自己学习中缺乏的地方, 互相弥补, 以便共同提高和进步。这是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改正的过程, 比教师的评价更有说服力。

如何把握好高中美术班的素描教学 第5篇

恩城中学 陈 洋

【内容提要】高中美术特长班素描基础教学基于它是造型艺术基础之基础,同时是为了考入高等院校这一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操的培养,是高中阶段素描教学的根本所在。【关键词】造型 结构 个性 创新 因材施教

目前我们高中美术班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入高等艺术院校进行深造的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当今高考美术专业中最根本的科目。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将所见到的客观物象在符合造型规律的前提下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

素描造型艺术是创造不同类型的形体艺术,是研究主观世界一切物象造型规律的学科,在美术常规教学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位臵,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同时它也被看作一门独立的艺术,因为一件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它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就是艺术。艺考生培训担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员的任务,学生的专业辅导课就是我们的阵地。在三年的学习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学习绘画,提高学生的造型水平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要学生能将自然形体转变为艺术形体,这种本质和美感的表现就是素描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形体的特征。而要表现这一特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整理与概括的能力。

对学生的训练应有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只有打好艺术造型的基础,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育人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刚入学的新生,大多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在形体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如:结构、比例、透视、个性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同时还得规范一些不良的作画习惯,它给我们的素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一个团体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对其中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需保持其艺术灵气,使其不致融入大流,同时也需要照顾到其它不同层次的学生。

第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部分学生而言,最初的基础训练是枯燥、乏味的,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练习过静物素描,甚至画过半开纸的静物光影素描,他们认为再来学习几何形体造型是“大材小用”了。其实不然,石膏几何形体作为静止的、形体相对简单的物品,便于学生最初的认识,能培养学生学会立体地观察,知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可以用几何形体来概括,以形体的空间位臵来认识物体和画面的深度,以形的透视变化确定物体的空间体积,并在画面的构图、透视、比例、结构、明暗调子等方面建立起初步的形体认知力、表现力。再加上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在逐步练习中发现形体的美,找到学习素描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第二,进行素描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素描发展的概况,对学生艺术思路的拓宽也是大有裨益的。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从形式和观念上逐渐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范畴,注入了新的艺术语 言,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画种,绘画大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因此在教学中可用画册、上网欣赏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素描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审美情趣,进一步促进其理想和自信心的发展。

第三,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素描识知力、观察方法,明确素描表现的具体法度。正确的观察方法,体现了一个画者的艺术修养,也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首要前提,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从事造型艺术家的未来。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解决透视问题,用透视的眼光观察物体,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以及物体固有联结——结构问题。在教学中更要遵循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可摆较简洁、对象较少的静物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认知力,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变化:如何构图,处理画面上的空间关系,把握画面的细节特征等;而后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组合体、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强画面的组织能力,对画面中体现美感的东西进行重点描绘,集中感受对象鲜明的特征,对无关紧要的细节加以舍弃,避免学生见啥画啥,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让学生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二、研究结构素描与全因素素描,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主要以线的形式来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而全因素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依靠空间透视原理(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来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来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这两种素描没有本质的区别。素描规则告诉我们,没有不讲结构的造型艺术,也没有不注重结构的素描。结构是各种体系素描的命脉,点、线、面、质感、量感是素描的要素。结构属于目的,光影则为素描的手段。正确的表现方法,应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从多方向、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始终做到心中有物体的全貌。素描教学对准确描绘、分析结构、明暗表现这几种能力的训练是以再现自然为目的,通过这几种能力的训练才能掌握基本造型规律,再通过线条的意象、平面意象、纹理组织、意象构成、形体变形来自完成从一般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应将结构视作素描的根本,将结构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结构素描与全因素素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一张明暗效果关系强烈的画面中必须以结构作为基础和框架,适当减弱明暗层次的涂抹,以发挥结构的形体作用,找到本质的空间形体,使形象结实肯定、更深刻化。譬如,在石膏像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由于观察分析结构不深入,对体块转折认识模糊,再加上解剖学一知半解,故而见黑画黑,受制于石膏像的表面繁琐的细节,急欲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完整、真实的表现出来,结果事与愿违,画面层次感弱,黑白灰面没有距离,显得“平、灰、花”,各部分之间不能有机地成一整体,画面成流于形式的肤浅效果,深入刻画要么不够,要么过头。这就必须让学生对所犯的错误进行深入的纠正,加强感觉与理解,深入理解每一个步骤和对象内在的结构特征,光色领域,增强解剖学方面的认识。

三、注重个性化表达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持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是独特地运用了美学法则的表现,但个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独创性的作品,对干初学者在学习素描时,临摹某某的作品,甚至象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摹写,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在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可一味地摹仿,要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古人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绘画作品中“不可无我”即是在作画时不可无情。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林凤眠先生曾说过艺术家与蝴蝶的关系:“起初它是一条蠕动的毛虫,为了能飞起来,它先结个茧把自己禁闭在内化作蛹而彻底变形,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得以从茧中挣脱出来……”这里所说的茧即是初学者早期必须学习的技法和接受的教育,而最终必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我们在平时的基础素描教学中,在解决基本问题的同时,就应重视和引导初学者的绘画个性,它有助于今后创作风格的形成,把他们的性格、兴趣、思想感情、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溶为一体,在作品中都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使其作出的画能给人以一种“冲击力”,能触人心怀。否则只注意形体和三大面、五大调子,机械、被动地照抄,那么其作业只会是毫无生气,令人厌倦。

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作画个性是不能强制产生的,是其内在成长起来的,是其自我的必然反映,我们在教学中应融汇贯通,灵活教学,因材施放,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花木来,使艺术界更加绚丽多彩。

四、运用速写训练学生的素描造型能力 古今中外的绘画大师们,在尽情挥洒艺术才气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速写佳作。在绘画中,线条不仅可以用来勾勒客观事物的形体,表现客观事物的运动;而且也是画者用来表现他对客观的感受,表现他们审美情操和艺术个性的手段。线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蕴含着画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是心灵的体现,是音乐的旋律。在学习中,可先鼓励学生多欣赏、临摹一些优秀速写作品和绘画大师们的名作,对线造型加以理解和认识,产生学好速写的浓厚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欣赏、讨论,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寻找大师用线的种类,组织线条的方法,画面安排的节奏,所表达的内容,给人的感受等,试着像大师一样去亲身感受线条的内在表现,通过线条去挥洒表现欲望。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赋予线条生命,直线能给人庄严、平稳、静止、挺拔有力量等感觉,曲线则给人生动、活泼、优美、柔和、明朗等感觉,不同的线条组合在一起会产生更加美妙的感觉。

其次,也可让学生进行室外、风景、场景的写生,重在锻炼能力,选择多种形式,注意对于物体的造型,并在描绘过程中加以线、面装饰。

谈高中美术教学 第6篇

一、“眼到”更要“心到”

美术课强调的就是要“心”到“眼”到,正所谓“心疾眼快”。“眼到”,这是美术教师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如教师在选择使用什么教材、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或者在备课时,在充分酝酿和欣赏这门课程,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再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多了解美术,提高兴趣,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课堂多样化,让学生心赏眼也赏。在美术课中,教师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书本。如有的学生喜欢古代的绘画,你就可以选择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作为教材,这样可以让学生提高兴趣,也是让自己教得更轻松;如有的学生喜欢历史内容,你就可以先择近代历史绘画,让学生既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又可以提高美术欣赏水平,两全齐美。但这些,都需要学生用心,“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不到,全靠教师来组织与调节。然而,往往有时候却会事与愿违,本来是很让人心动的课程,却会因为教学的单一或教师缺乏“活力”,使得学生学而无趣。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到位,“眼神”也到位,就必须采取好的方法,如在讲解过程中稍带点表演式,或者是偶尔用“故事会”“快乐大本营”等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心齐、眼齐,到了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则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心动”不如“手动”

从我观察的情况看来,在高中美术课上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手来,尤其是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手动”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应该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些让学生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才能鲜活而充实,也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如此一来,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有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学里也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偏偏出现了“断层”现象。笔者个人认为,实际技能的训练并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那么,这部分内容就不能存在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的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形成“专业”课了。在现如今,艺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许多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也不重视,评职称最后,待遇又最低,上艺术课没人会看得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前几年,地理、生物课也非应试科目,教学景况和艺术课相差无几,但自从加盟理科综合考试科目起,成绩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师一下也摇身变成升学考试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了。艺术课呢,还是那样……更多的时候只能服从教学需要,为主课让路,在主课与主课的磨合中客串“润滑剂”、点缀物。最终主课丰收了,艺术课也未能实现“丛中笑”的初衷。显而易见,艺术教师在这当中的“色调”关系非常微妙。

三、心动也要多练

高中美术课,光靠欣赏,靠心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加强练习,多练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那仅仅是理论的,实践的事例不多,尤其是美术这门课程,需要更多的练习,在练习中领悟和提高。比如绘画,多练习画,练习画各种物体,自然能够掌握其本质,可以提高水平。笔者认为,练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课后练习,二是集中练习,三是强化练习。对于课后练习,大家都清楚,就是在上完每一场课之后,对照课堂上的要求进行自我练习,起初可以临模,按照课本上有的图样进行描画;或是自己对照某参照物进行绘画,达到课堂效果的巩固。集中练习或是训练,就是利用暑期或节假日集中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主攻难点,充分利用时间提高独立绘画水平,以此来达到消化、提高的效果。强化练习,笔者在此的观点可能与别人不同,笔者说的强化练习就是就地取材,随时准备好纸笔进行描绘,如在商场,可以边欣赏边画画,画衣服、画人物、画建筑等,如在人行道,可以边欣赏风景,边画画树木、画画车辆、画画小鸟等,这些都是强化自己的绘画理念,提高美术水平,同时也提高欣赏水平,可谓一举多得,何乐不为之?因而说,心动也要多练习,否则,永远都只是“梦在心在”,“心在行不在”,学不好美术也不为怪。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教学不仅要教得好,也要学生学得好。高中美术教学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得其要领,悟其实质,方能教有所长,学有所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电教处)

论高中美术创新教学 第7篇

一、高中美术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1. 高中美术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的学习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 对于作为选修课程的美术来说一直都没有得到学校以及学生的重视, 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变最为主要的还是要能够对高中美术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想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在主动参与的方面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对高中的美术教学进行创新在当下显得比较重要, 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美术教学当中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 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来看, 高中的美术教学正处在有着机遇的发展阶段, 首先在国家教育的政策上对高中的美术教育有着新的重视, 高中的教学目的就是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美术教学能够有效的起到促进的作用。从学生的层面来说, 学生对高中的美术课程也都比较喜欢, 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呈现, 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互动交谈。虽然如此, 但由于高中的美术课程不是必考课程, 所以也有多数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 学生还是将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了必考课程的学习上。在学校的层面来说由于受到主课的影响, 使得美术课程的设置课时逐渐的缩小, 甚至还比不上体育课程。

二、高中美术教学的优化创新策略探究

1. 美术教学模式的择取

通过实践能够发现, 针对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利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发挥不了有效的作用, 所以要能够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原有的教学方法以及设备应用到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就比较的单调, 对学生而对创新思维的激发起不到作用, 学生比较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老师要能够在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工具上进行改善, 例如通过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将多媒体以及网络等比较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当前的美术教学相结合。这样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有效的扩充, 聪而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 同时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 将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在实际的实施方案方面比较的多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活动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 进行对教学的内容加以观察和总结, 有条件的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旅游等过程中对美的事物进行记录, 然后再进行一起讨论。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能够将一些有着创造性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通过PPT等方式呈现自己的作品, 要将学生独立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加强, 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2. 创设情境加强美术教学有效性

美术是对人们的审美观进行培养的一门艺术, 高中的美术教学主要就是对学生的审美价值以及深层的价值进行发掘, 所以将美术教学在情境中进行展开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通过生活情境能够使得学生充分的体会美术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理解美的深刻内涵, 这也是高中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3. 美术教学要因材施教

在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创新是美术的核心精神, 在这一创新的前提是要能够具有个性, 学生在这一阶段是思想比较活跃的时期, 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吸收的比较快, 并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这些都是创新的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将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发展。

4. 探究式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以及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个体的思维进行充分调动, 在不断的了解以及质疑的条件下, 进行逐步的探究。例如:在梵高的作品《星夜》的创作过程中的背景以及表达的内容, 让学生进行阐述自己的了解, 进行合作讨论, 老师将相关的音乐与多媒体等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其的了解欲望, 这样能够更加透彻的对知识得到理解。

总而言之, 在当前我国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不断的将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以及改善, 从而将一些新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 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施展, 这样不仅能够将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也能够提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璐.高中美术教学创新探析[J].青年文学家, 2012, (06) .

[2]徐爱明.创新理念, 有效提升高中美术教学成效[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1) .

浅析高中美术教学 第8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使美术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多彩。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特能与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尝试使用新的理念来解剖老教材,使学生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

二、使用美术教学新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学中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

(一)在美术知识传授过程中,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到艺术多面的美。过去的美术课,总是把重点放在讲练上,课堂教学的过程总是与语言文字形影不离。其实真正的作品是靠形象说话的,艺术真正的美在于眼睛的捕捉和心灵的感悟。美术老师的教学侧重点要和学生对美术实体的直接体验联接起来,运用审美价值较高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传达出的特殊体验,同时辅以发散性的思维讲解美术知识。在课堂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眼、耳、脑全面感受三维的审美刺激。

(二)加强美术练习,进行交流性辅导。学生进行美术练习,实质是一种理解、深化的体验过程。交流讨论的环境,更能让学生在练习中交互彼此的想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美术课在时间分配上经常练习时间居多,但是练习的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认识和技能难以均衡发展。

三、引导观察想象,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是由“美”和“术”组成。中文的“美”是由“羊”“大”二字组成,在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原始审美中,“羊和大”不仅意味着一种生活愿望,而且是一种原始的审美要求和追求。“术”就是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审美也在升华,不仅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

四、创设评价机制,提升有效教学

(一)积极评价学生美术作业,不要放过学生任何一个值得肯定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是个性的体现,所以作业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归于个性的标准。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经验:一看作业态度是否认真,二看画技是否良好,三看是否有新的东西。肯定其突出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引导其改正不足的部分。鼓励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科学合理评价,鼓励扶持创新。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建立自己合理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和乐趣,让其能力通过美术学习得到发展,树立自觉自主学习的信心。另外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进行鼓励,重视个性的培养,围绕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发挥美术教学的独特作用。

五、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是分不开的,中学生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教育,但在掌握基础的同时,也要紧抓基本能力的培养。高中美术教学不需要学生画出什么惊世之作,但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敢于探索和创新,挖掘创造力。美术教书应该抓住中学生这个单纯走向成熟的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通过美术教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精编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甄选那些触动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教师要辅以科学有趣、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氛围,让他们对美好事物露出赞美和表达的冲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因势利导启发,及时促进创新。高中生正处于认知和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他们接受吸收新事物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内心的创新意识正是萌芽破土时期,需要不断地浇灌,促进生长发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大力地扶持每一个学生,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开花结果。

综上所述,结合本人多年来的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经验,笔者深知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应紧扣美术新课程理念,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把促进高中生的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从而使学生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的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艳.高中美术教学改革与思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

[2]李锋伟.美在感受美在判断美在创造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当代教育学》主编: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5).

高中美术教学初探 第9篇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

美术教学本身就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自身体会, 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观察力、审美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恰巧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 就是在不断提升学生的这些美术能力。因此, 为了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转变到理性的认知, 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并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 教师在传授经验和知识的时候就应该重视美术的理论, 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专业理论的基础, 从扎实的理论中指导实践。

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美术也是这样, 如果学生对美术非常感兴趣, 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也就会想办法自己学习美术。然而, 兴趣是发自内心的, 并不是强迫的, 是需要教师激发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呢?

(一) 重视学生的感知, 提高学生的眼力

所谓美术就是用眼睛去发现美的一种艺术, 所以提高学生的眼力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眼是用来捕捉美、审视美的。眼力提高了, 那么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提升, 对事物的艺术美的发现就会大大改善。而且眼力也就是视觉, 视觉是由人的大脑支配的, 因此, 若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最主要的就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也是美术教学的基础。

(二)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说培养学生观察力是美术的感性知识, 那么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就是美术的理性知识。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提问, 教师不用给学生答案, 只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那些优秀的作品,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 这是美术教师应该做的, 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还要让学生不断思考和敢于怀疑。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美术就是一门创作的学科, 而且是一种审美的创作。既然是创作, 当然必须让学生掌握创作的技巧和技能。要想学生有创造能力就必须加强训练学生的技能, 而想培养学生对材料添加奇思妙想的形式, 就必须培养学生技巧。技巧和技能都是美术学科不可缺少的, 因为教师虽然传授给学生如何去观察事物, 但是若对事物再有感悟, 却无法表现出来岂不是很可惜。在绘画当中拥有熟练的技能和技巧, 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作品, 还可以培养学生感悟世界的美。并且拥有了这些能力, 教师就可以少讲解, 让学生自己动手临摹, 努力去发现其中内涵, 还可以对比欣赏, 从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对于艺术作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需要不断地创新。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

社会在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 教师也应该改变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 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在以前的课堂上, 大家所见所闻的作品都非常少, 所以知识面就很窄。现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给学生搜集各种好的作品, 让学生去观赏, 通过对著名作品的鉴赏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教学效率, 更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新技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美术环境, 给学生选一些贴近生活的资料来增加学生的熟悉度, 让学生更喜欢美术,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高中美术班教学 第10篇

美术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 鉴赏是侧重于对美术作品的体验、感受、判断、想象和再创造的过程。《辞海》 (1989) 中将“鉴赏”定义为:“ (1) 犹如鉴识; (2) 人们通过特定的媒介 (或语言之于文学;音乐旋律之于音乐等) 与艺术形式, 逐步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 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再创造活动。鉴赏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自己的想象力, 因而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因此,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 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再创造活动。

美术批评是在美术鉴赏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探究方式, 探究意味着积极地调查研究, 意味着对所审视对象的好奇心和穷追不舍的精神。就美术作品而言, 探究意味着以鉴赏者的文化背景、文化态度对作品进行的解读活动, 从而实现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其次是在欣赏过程中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达到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以及个人意义。个人意义可解释为两个方面:鉴赏主体对作品的评价和作品对其个人的影响。

美术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毋庸置疑, 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甚至是困难的, 因此需要应有的帮助。美术批评正可以提供这种帮助, 它们来自美术批评在鉴赏教学中赋予学生的洞察力、敏感性和对艺术真诚的关注, 来自一种发自内心的, 要激发、引导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责任感。这与上述美术鉴赏的释义不谋而合,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美术鉴赏既应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所负载的丰富的内涵, 又应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美术批评传达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及美术批评的目的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 (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美术鉴赏、现代媒体艺术) , 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在2003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 学生能够: (1)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 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恰当使用美术术语 (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 , 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 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 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 知道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 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5) 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 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通过课标关于成就标准的规定性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批评被视为鉴赏教学中的一部分。美术鉴赏教学不仅仅是获取美术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还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批评能力的培养。通过运用恰当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和现象进行评价, 达到开展美术批评的目的。

基于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角度, 沃夫尔谈到艺术批评 (美术批评) 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艺术意识, 艺术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提高生活质量, 丰富生活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性, 并最终帮助他们通过艺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实, 美术批评还有助于实现艺术的其他的教育目的。美术批评强调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对美术作品的单个鉴赏, 努力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感到更自由, 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此外, 通过广泛的接触美术批评, 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 这不仅在鉴赏他人作品作品时大有帮助, 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自己在艺术方面进步的标准。

三、美术批评与美术鉴赏教学的融合

随着教育部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把高中美术鉴赏列为高中美术教学模块中必修课程, 并要求学生修高中美术鉴赏课学分的举措, 高中美术鉴赏课在各个学校开始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长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大都是以美术作品的随堂欣赏为特点的美术鉴赏教学, 而能够比较好地驾驭这门课教学的优秀美术教师相对少一些, 而且许多地区美术教师的美术理论修养及欣赏课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其次在课堂教学中, 仍然以老师的讲解贯穿教学全过程, 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鉴赏活动。一方面, 在教师的讲解中, 有偏重于美术家的介绍, 偏重于作品题材, 主题及社会影响的介绍;另一方面, 教学内容偏重美术史, 轻视美术批评。其结果是, 学生听起来枯燥, 老师也讲得乏味。这种教学模式致使鉴赏教学停留在表面, 忽视了批评能力的培养。

改变这种鉴赏教学模式, 使美术批评真正的融入美术鉴赏教学, 让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鉴赏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和批评者。

首先要对美术批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对美术批评存在一个误读, 尤其是“批评”二字, 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容易停留在词义表面, 这样就容易将美术批评导入一个误区, 认为美术批评就是对美术作品做一个否定性的判断, 即对作品做一个“好”或“坏”和“真”和“伪”的判断, 将美术批评视为了一种仲裁活动。实际上批评不仅是一个评价过程, 还是一个学生体验美术作品的过程。学生在进行美术鉴赏时, 能够更深刻、更细微、更有意识的地观看和倾听艺术作品, 并享受其所带来的感动和愉悦, 以及能够用语言表达这种感动和愉悦, 能够将感受与其他有相同意向的人交换意见时产生的愉悦。

其次, 美术教师要具备将批评家的批评用教育的语言来解读的能力, 而不是将他们的批评作为对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艺术批评家所讲授或撰写的东西往往会引起教师的兴趣,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将其内容直接引入课堂, 并将美术批评置于专业化的高度, 使其批评成为一个教学评价标准。我们总是将批评权赋予专家, 而欣赏者只能跟随专家的批评来欣赏。离开了专家, 欣赏者似乎不能进行有效欣赏, 究其原因, 多半是欣赏者批评意识的缺失。批评不属于批评家的专利, 它可以为一般读者所拥有。虽然专家的批评并不为一般欣赏者所企及, 但可以通过参与批评能缩小与专家的距离, 从而提高欣赏的质量是毫无疑问的。有欣赏活动就应该有批评活动;每个欣赏者都可以成为一个批评者。

第三, 根据帕森斯的审美发展阶段的研究,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 其审美处于表现性阶段, 对作品的判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依据个人经验, 没有建立对意见一致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的确认。依据这一理论当我们重新审视新课标中“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时, 在这种模式给予美术批评以极大的发挥空间,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使学生参与到鉴赏活动中。美术批评被构建成一种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欣赏主体以自己的经验对作品作出应对。那么我们就要承认每个人的视角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在对作品鉴赏过程中学生的“偏见”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每个人的视角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那么尊重学生的“偏见”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 通过这一策略才能把教学引向预期的目标。总之, 鉴赏力的形成是基于学生的偏好, 是各种趣味之间碰撞、妥协、互补、选择的产物。回避或排斥学生的偏见, 就意味着放弃教学的切人点。当然, 尊重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认同, 它更像是一种接纳或邀请, 即教师以宽容的姿态去包容学生的“偏见”, 为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偏见”搭建平台。

第四, 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作品。在以往的教学中, 虽然也有类似“探究”活动, 但都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探究”是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进行, 它并不考虑学生探究的心理需要, 故这样的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形成自觉探究作品的意识、态度和行, 美术鉴赏教学也就演绎成了图片的随堂浏览, 成为一种“走马观花”式的模式。批评教学是使学生积极参与感知、描述和评价作品,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 学生探究作品的意识不断增强, 形成了一种自觉。

四、小结

美术鉴赏不是简单地接受相关美术史论等信息, 更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对作品进行解释和批评。美术鉴赏的实质就是学习批评, 在作品面前让学生充分享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在平等、沟通、协商的过程中构建审美经验, 最终引导学生去“发现”或用他们以为最合适的的办法“成为”自我。这样一种基于宽容、接纳批评理念一旦引入教学, 课堂上每个学生由接受者转为批评者, 他们在批评的过程中将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真正实现美术鉴赏的“再创造”。

摘要:美术鉴赏离不开美术批评, 有鉴赏活动就应该有批评活动;每个欣赏者都可以成为一个批评者。将美术批评的引入美术鉴赏教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鉴赏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和批评者, 实现美术鉴赏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美术鉴赏,美术批评

参考文献

⑴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⑵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⑶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⑷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⑸杨先行.简谈美术欣赏的三种基本方法[J].中国美术教育, 2008, (4) .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第11篇

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内容横跨中外美术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各个门类,并辐射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科技等相关学科,时间跨越古今数千年,内容之浩繁,时间之悠久,给教学带来了极大难度。这给我们每位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教学目标?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抓住上课这45分钟,解决好怎样“上”的问题。对此,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

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兴趣。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应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不可强迫。文化课学习的压力,课余生活的贫乏,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一定压制,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博而杂”,泛泛的课堂教学,蜻蜓点水般地掠过学习内容,很难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教师应从组织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人手,观察感受作品的外在视觉信息、艺术语言,审定外部的形式,区别出作品的类别和特点,采集作品形式带给欣赏主体最初的情感感受。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时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兴趣聚焦到问题上来,为完成教学内容创设出良好的基础。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欣赏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可以结合活虾,把它装在透明的容器里,结合着作品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作品中那神情毕肖、透明而富有弹力的躯体,那浮游自如的动势的虾不是画在纸上,而似乎是“活”在水中,从中体验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底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这比干巴巴的讲解要好得多。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欣赏兴趣的方法之一。兴趣好比催化剂,运用的好,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在兴趣的培养中,往往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三)加强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学生把学习的触角深入知识的深层去探索其联系与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

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传统艺术的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传承意识,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这一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塑、剪纸、年画、皮影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方面的作品资料。通过作品资料的收集,使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过独特作用的民族民间艺术所剩无几,增强了学生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和紧迫的传承的责任感,同时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课前布置除学生收集资料,还让每人准备一些陶土、彩纸、剪刀等工具。欣赏过程中,出示学生收集的民间玩具及有关图片、影像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也使学生明确这些同类作品的造型、风格各不相同,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再通过泥塑、剪纸制作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深入领会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风格不同,形态各异,虽然雅拙,但生动、活泼的一件件作品,让学生兴奋不已,并纷纷动起手来。

(四)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而学生则完全听教师摆布。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确立与学生平等的理念,要让学生明白,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的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因此,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释放出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来,促使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利用学生的新奇感,留给学生大部分时间去体验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更加注意了作品中究竟是怎样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内心感受的,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方式去探索知识,生成能力,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变“为了教师教得好”为“为了学生学得好”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总之,在当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爱美,领悟美的殿堂。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 第12篇

对学生的训练应有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不可操之过急, 只有打好艺术造型的基础, 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育人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整体的观察事物, 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是从局部入手, 以致造成包括比例、结构、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习方法, 善于总结经验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素描认知力、观察方法, 明确素描表现的具体法度。正确的观察方法, 体现了一个画者的艺术修养, 也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首要前提, 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从事造型艺术家的未来。正确的观察方法, 首先要解决透视问题, 用透视的眼光观察物体, 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 以及物体固有联结─—结构问题。在教学中更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先可摆较简洁、对象较少的静物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认知力, 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变化:如何构图, 处理画面上的空间关系, 把握画面的细节特征等;而后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组合体、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加强画面的组织能力, 对画面中体现美感的东西进行重点描绘, 集中感受对象鲜明的特征, 对无关紧要的细节加以舍弃, 避免学生见啥画啥, 重点不突出的弊病, 让学生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二、深入研究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造型规律, 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 主要以线的形式来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 而明暗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 依靠空间透视原理 (近实远虚、近大远小) 来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 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来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 这两种素描没有本质的区别。素描规则告诉我们, 没有不讲结构的造型艺术, 也没有不注重结构的素描, 结构是各种体系素描的命脉, 点、线、面、质感、量感是素描的要素。我们从事的高中美术教育针对的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 一般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式。从内容上分有:静物→几何形体→石膏面像→石膏人像→真人肖像的练习;从教学手段上分有写生、临摹和默写等方法上的训练, 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性, 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达到基本绘画技法与美学观念的统一。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培养创新意识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 是独特地运用美学法则的表现, 但个性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独创性的作品, 对干初学者在学习素描时, 临摹某某的作品, 甚至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摹写, 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在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 不可一味地模仿, 要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古人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绘画作品中“不可无我”即是在作画时不可无情。

高中美术生的教学是走“写实”的道路。三年里, 在教师平常的示范教学中, 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教师的作画风格, 这易造成全班学生的画一个样, 这也许间接地扼杀了许多学生的艺术灵气。齐白石老人不是曾告诫自己的弟子:“学画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 个中意味不言而喻。教师应更多地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 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思维方式, 因材施教, 在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后, 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其自由发展, 力争在班上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这样才能对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作画个性是不能强制产生的, 是其内在成长起来的, 是其自我的必然反映, 我们在教学中应融会贯通, 灵活教学, 因材施放,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花木来, 使艺术界更加绚丽多彩。

要始终强调独立思考, 发挥自己的想象, 不可被动地刻画对象, 人云亦云, 同时在素描训练中寻求简练合情合理地表现见到的物体或人物, 以达到形神兼备, 丰富而又洗练, 严谨而又生动。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采取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齐头并进、各光源前提下作业相互结合;并且要在其间安排构图作业,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懂得画面的构成, 培养其表现整个画面形的能力。

我们高中素描基础教学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也要提高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对现实的表现力, 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自身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上一篇: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下一篇:社会责任绩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