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幼儿操作活动

2024-08-09

重视幼儿操作活动(精选10篇)

重视幼儿操作活动 第1篇

然而, 在现实教学中, 教学状况却并不乐观, 大部分教师只是应付了事, 有的干脆不上。究其原因, 最关键的是“综合与实践”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自课改以来, 一些研究课、评优课, 由于挑战难度大, 很少有教师去选择研究这样的课例, 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成功的课例太少, 所需要的指导材料几乎没有, 广大教师在设计上缺乏可以借鉴的资料, 对设计怎样适度的课程, 以确保学生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都要靠一线教师去摸索,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很多教师就跳过不上, 有的尽力去尝试, 但是课堂效率不高。

如何高效地上好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笔者认为关键是“重视引导, 规范操作”, 下面就结合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这一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 这个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规范操作, 这样才能使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般的数学实践活动课, 大致可以包括5 个环节,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环节进行相应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相应的操作。

确定活动的主题和目的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一个环节。虽然,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都已经确定了活动的主题, 但是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践活动, 不知道活动的目的, 因此,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引入相应的活动主题,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明确活动的目的。如《怎样滚得远》这一课,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和斜面的长度有关, 而且与斜面和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因此, 上课伊始,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1) 教师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的各种创意, 认识到斜坡的方法又省钱又省力) 引入:在生活中, 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2) 出示情景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 (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 工人叔叔平时就是这么做的) (3) 继续提问: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 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长度) (4) 引入主题: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很多, 今天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 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 物体滚得最远呢?这一环节通过有趣情景的创设,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猜测, 引出了需要研究的要素, 最后由教师的小结引入了今天这节课需要研究的主题, 让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

制订活动规则和分配活动任务是实践活动的第二环节, 其任务是确立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具体任务, 是对活动目的的具体化。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互动, 通过协商确定活动规则或活动任务, 以增进学生对工作与任务的理解, 提高遵守活动规则和完成活动任务的自觉性。在这一环节中, 我是这样设计的: (1) 猜想: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 还是斜坡的角度小一些滚得远? (学生自由说) (2) 出示课件:现有30 度、45 度、60 度三个不同的斜坡, 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的。现在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 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 (3) 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4) 视频演示30 度斜坡实验过程, 学生观看, 并思考:怎样做规范科学的实验。 (5) 学生概括实验步骤: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6)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过程的细节, 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否则实验结果将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滚:轻放顶端、自由下滑量:底端测量, 拉成直线) 这一环节是目标的具体化, 用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规范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进行分组和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三个环节, 把学生分成小组, 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任务,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 而且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竞争, 共同提高, 这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一般来说, 每组人数控制在4~8 人之间, 各组人数基本相同且能力相近, 同时, 按活动要求, 各小组要根据所完成的任务, 分配个人所承担的角色。如在这一节课中, 第二个环节结束后, 我给出了明确的分组要求。活动要求: (1) 每组6 人:2 人搭木板, 1 人滚, 2 人测量, 1 人记录。 (2) 组长进行分工, 明确小组里每个人的任务。 (3) 比一比, 哪一组合作得最好, 实验做得最棒。 这样的小组合作, 要求明确, 分工合理, 人人有事, 并且引入了奖励机制, 效果当然会大大增加。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回指导是实践活动课的第四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 研究45度斜坡和60 度斜坡物体滚动的距离时, 尽管前三个环节要求已经很明确了, 但是实际操作肯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 必要时帮助协调小组内的人际关系, 教师还要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 认真记录, 为活动的评价和总结做准备。

活动评价与总结是实践活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 先由各小组报告活动情况 (活动的过程、结果和活动感受等) , 再由教师作总结, 教师要重点评价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 如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 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等。笔者截取了最后一个环节的片段, 小组汇报:同一斜坡每次测量的数据一样吗?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 都一样吗?做实验的时候, 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交流, 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 感受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对学生合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作出总结,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以上五个环节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基本流程, 当然, 根据实际情况, 部分环节也可以作适当的调整。

幼儿园要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2篇

关键词:重视;体育活动;开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63-01

幼儿园要扎实开展体育活动,让幼儿体验到运动中的快乐,让幼儿真正获得身心健康,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

第一为幼儿提供多种运动器材,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在体育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器材如:篮球、毽子,平衡木、投篮筐、呼啦圈、绳、拱桥等以及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纸球、拉力器、高跷等等。在实践中发现以往的体育活动中只为幼儿提供单一的运动器材,对幼儿的限制比较大,幼儿的积极性不高,统一要求的运动满足不了幼儿的需求,只会造成有的幼儿吃不了,有的幼儿吃不饱。而现在我们幼儿园提供了多种运动器材,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适合自己的体育器材,并在活动中使幼儿的走、跑、跳、攀、爬、钻等基本动作得到了发展,同时通过不同的器械让动作更协调,更灵敏,更准确,更有力。

第二开展体育活动时,老师们打破旧观念,社会在发展,孩子们也不例外,传统的幼儿体育教学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孩子们,如果还用传统的要求来教育孩子,老师示范幼儿模仿,或只在简单的动作技能上下功夫,在老师认为安全的活动上下功夫,这样孩子是不感兴趣的,孩子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我们要打破传统,让孩子能面临新的挑战,在不断战胜新的挑战的过程中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幼儿体育的目标所在。例如:在国外,很多孩子喜欢滑板,在街道旁,宽阔的广场上,常常有孩子冲来撞去,在台阶上跃上跃下,甚至在铁栏杆扶手上滑下。这在中国几乎是看不到的,原因是因为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国人虽然向来善于玩技巧性游戏,但滑板还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又如:国外幼儿园提供活动场地以自然物占多数,让幼儿回归自然,给幼儿有一定的危险活动。而中国,则怕幼儿受伤害,只是利用保护、灌输式的训练。例如:在让幼儿过独木桥,若过高后,怕幼儿摔伤,只有在安全范围内让幼儿练习。但,这不仅使幼儿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还错过了对幼儿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我们要打破一味保护观念,让幼儿真正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身心锻炼。

第三在体育活动的开展中注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培养,教师在增强幼儿体质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幼儿心理的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功能的多元性。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大量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技能的完善,为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大大加快大脑髓鞘化过程,使神经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增强,兴奋和抑制过程更趋和谐,从而较好的调节情绪。一般来说,体育活动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组织不善,也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情绪。例如:开展小班拍球活动,幼儿的能力只能拍2—3个球,这还是能力强的幼儿能达到的水平,如果老师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硬要幼儿拍很多的球。幼儿对拍球不感兴趣,对滚球、传球感兴趣,老师硬要扭转这个局面,让幼儿拍球,这不仅使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还抹杀了幼儿创造力。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注意体育器材要适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动内容要有趣,活动方式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在活动中尽量能够让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促进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如果老师对幼儿的生成活动掌握不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四在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问题行为,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有畏惧、退缩、抑郁、不合群、不合作、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一般不被视作心理疾病。但这类问题或障碍会使幼儿在生活中受挫折,若不及早矫正或干预,不仅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活动,阻碍身心健康发展,还会由此导致他们在成年期的心理缺陷和社会适应不良,例如:在“平衡木走”的活动中,面对又窄又长的平衡木,幼儿会有恐惧心理,不敢面对,甚至执着不肯过去,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幼儿,对其进行耐心诱导,没关系,老师拉着你的手轻轻的过去好吗?或让幼儿慢慢爬过去等,这样,幼儿一次次战胜困难,他们就会体验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之情,从而有信心、有毅力去战胜其他困难。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从简单的体育运动开始,让有心理障碍的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其它活动中,也是如此,逐渐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体育活动要与家庭密切配合,我们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体育活动对幼儿的作用之大,也让家长知道健康是一切事物之本,没有健康,我们的其他事情将随之搁浅。同时,让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带领过孩子锻炼,并给孩子准备相应的锻炼器材。

重视幼儿操作活动 第3篇

一、创设良好环境是提高生活活动质量的基础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为了提高幼儿生活活动质量,教师要根据进餐、盥洗、如厕等生活活动环节的需要来巧妙创设相应的生活活动环境,使生活活动环境形象、生活、直观,能暗示或提示幼儿积极、正确地参与生活活动。比如,在电器插座旁贴上幼儿自制的安全标志,在卫生间里贴上幼儿能够识别的文明如厕标志。又如,结合生活活动内容设立专门的“生活活动角”,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逐步掌握生活活动技能,以帮助幼儿养成独立自主做事的好习惯。以小班的生活活动区角游戏“给苹果宝宝扣扣子”为例:用彩色碎布、木条、铁丝等做成一颗苹果树,在树上钉上纽扣,用红布剪成中间有纽扣洞的苹果样子,然后让幼儿将纽扣扣在纽扣洞里。在有趣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简单的扣纽扣本领。

另外,良好的生活活动环境还包括为幼儿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要熟知幼儿生活活动的基本经验,将生活活动的组织要点烂熟于胸,并根据任教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为幼儿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比如,对幼儿的细心呵护与关注、善意的帮助与提醒、及时的肯定与鼓励等均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确立科学目标是提高生活活动质量的保障

一是生活活动目标确立的适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健康教育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进餐环节,教师经常会强调:“要吃得干净。”“速度快一点。”这会使幼儿感受到进食的压力(尤其是吃饭慢的幼儿),增加幼儿的焦虑感,结果非但起不到促使幼儿多进食的目的,反而会减低幼儿的食欲,甚至会对幼儿人格发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生活活动目标制定的差异性。

在制定生活活动目标时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小、中、大班的周目标都是饭前便后洗手并能正确洗手;连续几个周的目标都是文明进餐;会正确使用筷子这一目标会间断地出现在不同的几个周中,等等。这说明教师没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将生活活动目标进行科学分解和细化。其实,各个年龄段的幼儿生活活动目标是不一致的,应该体现出差异性以真正适合相应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要。

三是生活活动目标实施的整合性。

生活活动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等相整合。教师要打破把“生活”局限在具体生活活动环节的做法,强调幼儿获取生活经验途径的多样性,加强生活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中的渗透。比如,教师在益智区中创设的“开琐”“钉扣子”“串珠子”等活动,都有助于实现让幼儿掌握生活自理技能的生活活动目标。

三、培养各项能力是提高生活活动质量的关键

一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给幼儿更多的独立权,在生活活动中不但要认识到自己该想什么、做什么,更要研究幼儿能想什么、做什么。幼儿能够自己想的,就让他们自己想;幼儿能够自己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从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二是培养幼儿遵守生活规则的能力。

使生活常规成为幼儿一种自觉的行为,变传统的“要幼儿怎么做”转化成他们自主地“我要怎么做”。为此,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促使幼儿自觉遵守生活规则。如强化法:当幼儿出现遵守生活规则的行为时,教师应即时给予鼓励、表扬,以进一步强化幼儿遵守生活规则的愿望。又如情绪激发法:在幼儿遵守生活规则后,教师应注重引发幼儿积极的、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做到不仅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促进幼儿真正内化生活规则。

三是培养幼儿的生活交往能力。

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学习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学习;操作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88-01

一、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智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智能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动作”,智能的形成机制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要体现在幼儿对客体材料的动手操作,即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动手操作。

二、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启发、联想、想象

在幼儿期,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我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例如在主题意愿画——《画春天》中就体现这一点。

1、先带孩子出外观察——春天景色;2. 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将看到的想到的美丽的春天,激发用绘画形式画出来;3. 请幼儿将绘画创编成小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在同是《春天》的命题,孩子们画出各种不同内容的画,创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有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春天天气暖和了,我坐在飞船上帮助农民伯伯播种”。有的小朋友说:“我画的是和我爸爸妈妈在万绿园放风筝”。还有的小朋友说:“我画是我和小动物们在万绿园唱歌跳舞”。有的说:“我坐小船去抓鱼”。有的小朋友:“春天来了,植物园开满许多美丽的鲜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采花粉。蛇也出来抓小青蛙吃。”我听了真是又惊又喜,不由深深地为孩子们无穷的想像力折服。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春天来了,对人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纷纷讲出自己画中的小故事。这一春游活动,让幼儿们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动脑又动手动口,大自然的千奇百怪吸引了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去思索。德国科学家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三、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学习

活动区教育的实施,是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活动区里自由交往、主动学习,还要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过程,观察、引导、启发和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投入活动,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幼儿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做做的各种感知活动中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能力。

例如制作纸偶活动,刚下课,小朋友们三三俩俩在那里左手指套一个纸偶,右手指套一个纸偶,自言自语地表演讲故事;还有些小朋友跑到计算区,想将纸偶用磁铁吸它动起来,可磁铁又不听使唤,吸不起纸偶,为什么害虫能被青蛙吸住呢?有几个小朋友在那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突然,有位小朋友叫喊说:“老师,为什么害虫能在青蛙嘴里站住,纸偶为什么不行呢?”我说:“你们仔细看看,想一想,为什么有些玩具能被吸起来,有些则就不行呢”?一会儿,另一位小朋友说:“你们摸摸,青蛙身上贴了磁铁”。还有的小朋友说:“你们看,害虫身上别有别针,知道了,我们把害虫身上的别针拿下来别到纸偶底部。将纸偶放在垫板上,隔着垫板移动磁铁,小纸偶就能表演起来”。孩子们非常高兴叫喊起来,大家快来看,小纸偶动了起来,小纸偶跳舞啦!

通过投放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孩子们在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环境中去发现,去尝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充分挖掘游戏操作中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四、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1、玩“找朋友”游戏

玩法:每个将数字卡片挂在胸前,幼儿任意手拉手成圆圈,游戏开始,边说边走:“找朋友、找朋友,10的朋友快拉手”,儿歌念完,幼儿们迅速根据自己胸前挂的数字卡片找朋友拉手,两人同时告诉大家;10可以分成×和×,×和×合起来是10,以对快者为胜。交

换数字挂饰,继续游戏。将活动转入第三个游戏。通过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寻找答案,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幼儿操作活动“想一想、找一找、分一分”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的差异,准备了强、中、弱三组操作材料,让幼儿边分学具做记录,并根据幼儿的能力,分别向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组游戏是分数字做记录(能力较强的幼儿参与操作)。

第二组游戏是分小红花做记录(中等水平孩子参与操作)。

第三组游戏是“想一想、找一找、连一连”练习,将图中的组成式题和(得数)用线连起来,(能力较弱的孩子参与操作,所连接的两个数合起来要与数字10相等。)

我特别留意第三组能力较差的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有一定困难,注意引发幼儿不断尝试探索,进一步思索的积极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将活动转入第四个活动过程。

3、幼儿讨论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幼儿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分合式,有的幼儿说:“有些重复的,实际没有9种。”有的幼儿说:“有些有9种,但没有按顺序分。”有的幼儿说:“按顺序可分清9种”;有的幼儿说:“我发现每一种方法中有两个部分的变化。如果一个部分减少,另一个部分会增多,但他们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总数不变”。请幼儿们看看,这3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的方法好。

通过讨论,促使幼儿从各种形式上进行感知,理解,比较,分析一个原有的数可以有几种分法,合起来都是原来的数,发现每一种方法中两个部分的变化,如果一个部分减少,另一个部分会增多,但他们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总数不变。

落实新课改,切实做到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游戏活动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利用手工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第5篇

实践证明, 选择操作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一条简便易行的最佳途径。新《纲要》提出,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利用手工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受很多因素影响, 问题复杂而神秘。但若从操作材料的提供, 操作环境的创设, 教育手段的选择方面加以认真对待, 细心考虑, 就不难看出幼儿自主地选择操作材料, 参与探索和表达操作活动的过程, 不仅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 而且能使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利用手工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不容质疑的。

一、在启发教学与安全自由的操作环境中孕育创造性

使用启发式教学, 促进幼儿动手操作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了解孩子动手操作的特点, 了解幼儿身心发展与操作能力发展的过程。依照各阶段的发展顺序作正确引导, 不要操作之过急或拔苗助长。要重视幼儿动手操作前的经验与动机, 利用启发式教学, 采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 把手工操作活动中的创造性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 将手工操作活动的情感与幼儿内部情感结合起来, 让幼儿去鉴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教师要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与交流, 启发引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判断, 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 鼓励他们作出与众不同的言行,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操作的愿望, 引发他们做出与众不同的手工操作作品, 让幼儿在尝试中实现创造。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心理的安全和自由, 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 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 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创新意识。因此在操作活动中, 要创设一种宽容理解, 鼓励与支持性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 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P120.121》) 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 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鼓励, 行为上是他律的, 最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暗示。如一次游戏时, 许多孩子用胶粒插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 小乐搭了一条直线就面露难色, 教师过去对他说:“很好的, 这是蚯蚓, 又像小棒。”小乐马上在直线下面添上“爪子”, 说:“我搭一条长龙。”一会又添上“翅膀”说:“我搭了一架飞机。”由此可见, 教师的鼓励, 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 激起了他创造操作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多对幼儿说:“让我试一试!”“当然可以!”之类的话。要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容忍、多欣赏、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 营造出积极的环境气氛, 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 让幼儿做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 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赖合作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观点, 获得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 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

二、提供科学的手工操作活动材料, 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性学习

科学提供手工操作材料是幼儿取得自主创新性学习成功的基础。第一幼儿有权得到帮助来获取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需要的材料。教师应帮助幼儿准备充分的操作材料。第二如果材料太难操作, 幼儿容易遭到挫折与失败, 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自我, 因此, 材料提供必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为保证幼儿获得创造需要的满足, 教师对新材料要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不能剥夺幼儿进行创造性抉择的权力。第三提供的材料要足够幼儿多次使用或反复多次使用一种材料。另外, 提供材料要多种多样, 安全卫生, 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 适合于幼儿自我表现活动。

培养幼儿自主创新性学习最主要的是在生活中捕捉幼儿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契机。幼儿的学习相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 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 对幼儿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启蒙教育尤其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最佳时机, 引势利导, 让幼儿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例:在利用象形材料山芋、芋头、萝卜等自然实物, 通过辅助材料让幼儿进行小制作时, 小朋友做出的都是象形的小动物之类的作品。随即教师问:“为什么光做小动物呢?”幼儿回答说:“这些都像小动物身体, 不好做其它东西。”教师又说:“试试看, 可不可以把这些东西改变形状?”于是这些实物在幼儿的手中完全变了样。山芋竖着一切两半变成小船, 横着切了许多车轮。接着有的挖、割、刻, 孩子不仅学会了一技之长, 而且不是象形的实物在幼儿手中也变成了他们喜爱的汽车、飞机、大炮、火箭等。形状各异, 形象简单生动, 幼儿的自主创新学习得到顺利的发展。

三、教师激发和捕捉幼儿自主性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 发展他们, 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 鼓励独立工作———创造。” (《教育的艺术》P29) 就一种事物而言, 孩子一旦找到其明显特征稍加改动, 创造变开始萌动了。一种事物可进行创造, 那么物与物的结合, 也会萌发创造。而这时候教师是否会捕捉到, 是否以点带面加以扩展, 开拓孩子继续创造便成了关键。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去发现每个幼儿作品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然后进行适当的称赞、鼓励、提示, 这才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有一次让孩子看一幅范例作品贝壳画《小鸡》。一个自然小贝壳粘贴在纸版上, 然后添画身体、尖嘴。小鸡的头圆圆的, 通过让幼儿观察, 眼睛是贝克的自然花纹构成, 有的幼儿直接告诉老师:不画小鸡身体, 用贝壳代替最好, 这样小鸡可直接站起来。教师对孩子的想法, 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幼儿的联想更丰富了, 小鸭、小鸟、熊猫、金苗等一些立体作品诞生了。受这些启发, 易拉罐再不是传统地只能制成烟缸。编成花篮、小椅子, 它还可以做车轮、当烟囱了。如此变通创造多么可贵, 通过触类旁通, 牙膏盒、酒瓶盒再不是挖、剪、贴制作小汽车, 而是能翻新、组装、再剪贴成大楼, 组合音响、立交桥、城堡等。慢慢地, 一份份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 大家把作品全部摆出来, 互相观赏, 增强了幼儿动手作操作的信心。这里强调一点, 儿童在创造的过程中即便是一团糟, 教师也要加以称赞, 教师可偶尔制作一些和幼儿相同形象的作品, 并告诉他们说:“老师做的和你做的差不多。”作为对孩子的一种鼓励。《纲要》指出: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创造能力是人们潜在能力的表现, 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 受这种欲望的驱使, 他们不停地进行寻求和探索。“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班华主编《心育论》P160) 因此说教师激发和捕捉幼儿自主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幼儿操作活动是发挥幼儿创造潜能的最佳载体, 而自主性则是幼儿操作创新的灵魂。

数学操作活动对培养幼儿能力的作用 第6篇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必须有许多玩具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特别在数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还要注意操作性、趣味性,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做数学操作材料。在学习性区域数学活动中, 我们先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弄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种操作材料,如吸管、瓶盖、积木、小冰棍、纽扣、花片、图形卡等,同时增设“材料箱”,收集其他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通过操作引导帮助幼儿掌握所授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手要不停地操作材料,眼要不停地观察,并集中注意力思考自己的操作是对还是错……在动手动脑过程中, 协调手与眼、脑的关系,促进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在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与四等分》中 ,让幼儿在掌握二等分的基础上 ,自行探索四等分的方法时,如果仅向幼儿提供一张方形的纸,那么幼儿获得一种办法后便无法依赖操作材料而需再次获得其他方法。为此,我提供给幼儿10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为了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重复或遗漏,增加每人一张画有若干个长方形的纸和笔,让幼儿探索出一种方法后立即在图上表示出来,边操作边记录,从而不出现遗漏或者重复。所以,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才能增加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二、游戏化操作活动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幼儿心理卫生和健康。游戏是幼儿自己的自愿性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既能为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 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将操作活动游戏化,能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发挥自身创造性。在学习5的组成时,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再由幼儿模仿和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玩“撒花片”的游戏,收集红、绿两种颜色不同的玩具塑料花片,游戏时,每人得到红、绿各5个花片,幼儿把花片轻轻从盒子里往桌子上撒一撒、看一看,边撒边说,发现每次撒的都不一样,有时是2片红的,3片绿的,有时是1片红的,4片绿的……不知不觉,将5片花片分了2份,并掌握了四种分法,从而自然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将其结果一一记载下来。如此经过反复几次游戏,会得到不同结果,最后,由老师系统总结幼儿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数的概念。

三、通过浅显的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三个阶段的逐步抽象和内化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单纯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问题,即使再用语言表达一下,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际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操作,使问题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解答那些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发展数学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 而幼儿思维则直观多于形象,使他们很难从具体事物中摆脱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幼儿“由表及里”,透过具体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初步养成思维习惯。如学习“7的组成”时,为幼儿提供了实物———“一元硬币”,让幼儿抛硬币,观察全部硬币中几个正面数字向上几个反面花向上。然后,让幼儿在我提供的硬币分合图片中找出这种分合情况的图片。最后,我为幼儿提供数字卡、分合符号卡,让幼儿用数字卡、分合符号卡摆出这种分合结果。

四、操作各种美化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美的事物总能激起人们追求的愿望,幼儿也不例外。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是一种可观察、可触摸、可变化的物体,材料的线条美、色彩美、变化美,使操作过程就是接受美熏陶的过程。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特征鲜明、具有美感的物体时,就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欣赏美、追求美的过程;当幼儿运用各种方法操作物体时,就是一个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当幼儿运用手中的彩色笔给图形做标记、按照物体特征进行涂色时,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重视幼儿操作活动 第7篇

一、建立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 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 但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地进行探索操作活动, 它能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每个孩子学习数学的方式、速度是不同的, 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 以自己的速度学习, 孩子就会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 给幼儿的操作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 引导幼儿尝试、发现、寻找不同答案。当然, 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持肯定、鼓励、建议、启发的态度。

二、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生来是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活泼好动, 探索欲望强烈, 在班级设立数学角是完全必要的, 幼儿可以在数学角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 自由选择活动材料, 自己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 用自己的感观去感知发现数现象。因此在数学角应按近期教育目标设置各种可用于幼儿进行数活动的各种材料, 诸如:教师自制的环保教具、骰子式题游戏盒、接龙卡片、“大风车”等物品, 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应用。幼儿在无任何压力的情景中, 百玩不厌, 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发现有关数现象, 掌握数知识。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是活动中幼儿操作、摆弄的实物性、图片性、符号性的材料, 它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 是促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幼儿在适当的正规途径与非正规途径中, 通过不断的摆弄操作, 逐渐掌握数学概念, 发展思维能力。

三、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要遵循趣味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上, 这种兴趣越浓, 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

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难易要适合幼儿认知和思维特点。在选择操作材料时, 我们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依据上次活动的评价结果, 投放的内容含有一定的知识难点、智力难度, 并符合且稍高于幼儿生活经验、认知水平, 能激起幼儿旧有知识和新的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 激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作为操作客体的材料, 其性质及特点如何, 直接关系着操作的效果。因此, 我们在选择操作材料时, 不仅选择适合于幼儿观察, 更选择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的感知, 有利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发现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及简单原理的操作材料, 促进思维发展。另外, 保证幼儿每次的操作活动时间, 让幼儿感知、发现、概括、推理, 来达到教学目的。

我们以小步递进的形式选择与投放由易到难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小组与小组之间幼儿操作材料的有序性要因人而异, 为不同能力的幼儿学习同一内容而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如“图形接龙”游戏, 我们提供了三组图形、颜色、数字标记, 要求幼儿: (a) 按图形相同接龙, (b) 按图形、颜色相同接龙, (c) 按图形、颜色、算式题答案相同接龙。这三种材料一组比一组难, 就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操作。

四、紧扣教育目标, 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提供既要紧扣教育目标, 又要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例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 活动的目的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依据这一目标, 我们提供了几种材料: (a) 小棍 (用来拼搭梯形, 帮助幼儿体验梯形的外部特征, 体验变梯形的多种途径) ; (b) 各种几何图形 (让幼儿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感受各种几何图形如何变梯形) ; (c) 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房子、树等形象, 让幼儿给其中的梯形画轮廓 (帮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种变化) 。虽然这几种材料各不相同, 操作方法及作用也不完全一样, 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目标。这样既可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习得。

五、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去操作

材料选择投放后, 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幼儿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去操作。为了便于幼儿了解每种操作材料的难易, 我们用空间方位、场地安排的暗示性和操作材料、用具投放的标记性来表示。这样就为能力强的幼儿在单位时间内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 使之能吃饱, 教师也少给他们一些指导。反之能力弱的幼儿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 相对做的材料的数量比能力强的幼儿少, 使之能吃得了, 教师则多给他们一些指导。

小议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观察与操作 第8篇

一、明确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观察的含义

数学活动中的观察, 包括两个很重要的内容:一是静态观察。即来自给定条件的观察。例如:我们教师经常出示的一些教具、数卡、操作材料等, 在展示给幼儿观察的过程中, 无论是让幼儿说出数量或是表述颜色, 都是静态观察。二是动态观察。即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察。比较常见的典型例子如:在大班幼儿学习质量、液体守恒过程中, 让幼儿观察物体形状变化的过程, 量杯中液面高低变化的情况, 把数与形有机结合, 这都属于动态观察。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现, 幼儿的数学活动通常是先通过静态观察, 掌握进行数学行为所需的首要信息, 分析概括出新的数学结论。静态信息的观察越仔细认真, 获得的信息才越准确, 对数学活动的任务目的才更明确, 其动态观察也才越精确, 思维越清晰, 掌握新知识也就越容易。这两种观察能力 (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 都是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 只有教师先明确了它的概念、含义, 才能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更好的把握与指导, 从而达到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二、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对数学操作、观察感兴趣

在教育实践中, 我个人认为, 教师引起观察注意的方法可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 提供幼儿喜欢的观察对象

直观性的物品幼儿一般都喜欢, 我们将的图片、卡片、小型的操作玩具设计成在数学操作过程中的观察对象。当然操作对象的投放可以遵循幼儿认知的一般能力, 一次不宜过多。如:在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活动中, 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出示印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座相应形状的房子, 和一堆“形体娃娃””, 然后以“送形体娃娃回家”的形式展开活动, 幼儿在整个操作学习中的兴致就很高。

2. 把握幼儿观察的时机

我们都知道, 幼儿年龄越小, 注意的稳定性越差。因此, 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 要调节好观察中的疲劳, 使幼儿的注意力能长久保持。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中, 我出示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兔子指偶, 幼儿见到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很兴奋, 异口同声的说是“小兔子”。在这个时候正是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时, 此时应马上顺势提醒并追问:“这些兔子都是一样大小吗?它们有不一样的地方吗?”于是幼儿观察的注意力就开始顺着教师引导的思路进行了。所以,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是否能发现并把握观察的时机, 对稍后幼儿的操作活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 运动准确而生动的言语表达

在幼儿的数学活动中, 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相对枯燥的数学活动呈现出活泼的气氛, 从而激发幼儿的观察注意。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数学活动是严谨的, 不能为了追求生动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 教师在幼儿观察前的语言表达。教师观察前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 关系到幼儿观察的质量以及幼儿表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性, 所以教师不能忽视这一个环节语言表述的关键性。

第二, 教师在幼儿操作前的语言表达。在操作前让幼儿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可以让幼儿更顺畅进行操作, 避免操作过程中的时间浪费。以“送形体娃娃回家”为例。在让幼儿观察后我提出如下要求:“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娃娃’送回家, 什么样的‘形体娃娃’送到有什么样标记的房子里, 然后告诉老师你送的是什么‘形体娃娃’”。幼儿在理解了上述要求后, 操作的目的就会更明确一些。

三、优化幼儿数学的操作活动

1. 重视幼儿操作中的观察训练

观察是幼儿数概念信息收集不可缺少的手段, 操作中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要优化幼儿的操作活动, 就必须重视幼儿操作中的观察训练。

第一, 求同分类观察。幼儿在一定的操作体验的基础上, 梳理操作材料并认同材料的共同属性即求同观察, 然后将求同观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扩大就是分类。求同分类能帮助幼儿在观察信息收集活动中掌握概念。如:对圆形的认识上, 我曾将一把纸硬币混进一堆图形中, 以对幼儿说“妈妈的钱掉到地上了, 请小朋友帮忙把它捡回来”的形式让幼儿去挑选, 并在其过程中亲自感受圆形的特征。后来涉及到分类便是让幼儿“将地上的这一堆“小石子” (各种形状的小卡片) 按形状分好, 准备铺一条大路。”

第二, 配对观察。通过一一对应“比多”“比少”“一样多”;强化“开头的”“后面一个”“中间的”等概念来进行观察训练, 达到信息收集准确无误的目的。

2. 在观察操作中采用有趣的形式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活动的游戏化。即使在数学活动这种相对枯燥的学习中教师也应尽可能地采取有趣的形式。在他们平常的观察与操作的训练过程中, 我一般采用听看结合的有趣的形式进行, 或者结合穿插在游戏之中进行。如: (1) 数数类:“听音数数”“看数字拍手”“接龙数数”。 (2) 操作类:“听听做做”“看看画画”。 (3) 应用类:“娃娃餐厅”“小小银行”“娃娃超市”。通过这一些与数概念有关的游戏, 不仅可以逐渐提高幼儿的倾听观察能力, 同时也可以在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进程中学会排除错误信息的干扰, 以储存正确的数信息, 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数知识, 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

3. 在操作过程中重复提示所要达到的数学活动的任务

幼儿受记忆水平发展的限制, 在操作过程中常常一产生操作的兴趣, 就将注意力集中于操作材料上, 而遗忘了教师操作前交待的任务。特别年龄越小的幼儿对于操作的要求以及目的遗忘得越快, 便产生了注意力的非重点转移。这就需要教师重复的言语提示。如:在“给小动物送点心”的操作活动中, 我就发现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种小动物所吸引, 排好队后便在那儿学小动物的叫声, 或者有的小朋友喂起点心来一高兴就不给小动物排队了。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我就常提醒小朋友, “要先给小动物排队, 想想有几种排队方法。排完队后小动物饿了, 再给小动物喂点心。”教师在操作中重复要求要注意将数学语言的运用, 注重准确性, 为活动中观察数学信息指出方向, 从另一角度达到优化操作活动的目的。教师除了重视幼儿的操作训练, 采用有趣的形式, 强调任务之外还要注意适时、适度、适当的根据幼儿的操作进展给予引导。在巡回指导中, 帮助幼儿建立信心和希望, 克服困难,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分寸, 以免干扰幼儿正常的操作进程。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操作得以充分精确, 深入继续, 从而顺利结束。

总之幼儿数学活动中观察、操作的训练与发展不是一蹶而就的, 它与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摘要:数学活动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和运用上的广泛性特点, 对于幼儿要掌握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同时对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幼儿只有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 运用听、数、看、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及表述等方式, 才能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因此, 数学活动中观察与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幼儿教师应明确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的含义, 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对数学操作、观察感兴趣, 并优化幼儿数学的操作活动, 使幼儿的观察与操作在动态与静态观察之间不断转化, 从而提升类概念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数学活动,观察与操作,优化数学操作活动

参考文献

幼儿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指导策略 第9篇

摘 要:操作活动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必须动手动脑,这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还能为每位幼儿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个别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组织好操作活动,使操作活动发挥出最佳效果。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操作活动;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4

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化的操作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从而使其在材料运用中,可以相对自主独立以及愉快地学习数学概念,充分探索数学学习规律,最终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技能。那么,应怎样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呢?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幼儿操作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操作材料的准备

(一)要善于从生活中取材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选择材料时我一般就地取材,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材料作为操作材料,只要干净、安全就可以,如冰糕棍、积木、沙包、小棒,幼儿的衣服、彩笔、玩具等材料,同时我还搜集了一些自然物或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利用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的活动热情,还会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持久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操作活动。例如我在教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的分组操作活动中,每组提供了四种不同内容的操作材料,这四种操作材料属不同类型,因此要用不同的方法、材料巩固相同的内容:(1)青蛙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2)草莓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3)按照图形规律排序;(4)按规律写出排列方式。四种材料不同,方法不同,体现的层次也不同,这样既遵循了针对个体面向全体的原则,也能让所有的幼儿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得到发展,

二、操作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在活动中应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使每位幼儿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如在学习分类活动时,教师给接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不同形状的图形,要他们按形状进行分类;给接受能力一般的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既有形状差别又有颜色干扰的图形,要求幼儿既要按形状、又要按颜色来给图形分类;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形状、颜色、大小均不同的图形,要求幼儿根据形状、颜色、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使每个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操作,又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二)在操作活动中适当加入游戏

从某种程度上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以及发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加入相应的游戏情节,能够把相对单调的活动转化为具有趣味性的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从而使幼儿就算反复操作也不会感觉枯燥乏味,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例如在组成教学过程中,借助双色圆片来玩相应的“撒圆片”游戏。教师指导幼儿每个人手中拿4个双色圆撒到桌子上,让幼儿看一看圆片中总共有几个红色圆、几个绿色圆,最终得到的4是由几和几组成的,并详细记录结果。在经过多次游戏后,需要比较结果的差异,然后需要在系统中总结记录的答案。在这样游戏化的操作活动中,幼儿学得积极、主动,对知识的理解也较准确。幼儿愉快地通过实践获得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三)在操作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指导

《指南》指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不同的指导。如动手操作时,帮助、引导他们达到操作目的,让幼儿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排除畏难情绪,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加强幼儿相互间的讨论评价

当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对数学知识持有不同见解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或者“否”,而应启发幼儿的思维,指导幼儿相互间要交谈讨论,充分发表看法,找出正确的结论,以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大班学习按群计数时,可请小朋友从雪花积木中取出10个雪花积木,有的幼儿是一个一个从1数到10,有的幼儿两个两个地拿,有的幼儿3个3个地拿。幼儿的方法很多,同样是操作,那么哪一种方法更好呢?我并不忙着先给答案,而是让幼儿讨论,自己也可以几种方法都试一试。

总之,在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教师必须要从幼儿对知识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组织幼儿开展操作活动,促使幼儿活动的操作质量以及操作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吴学忠.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20).

[4] 赵坦.小学班主任工作[J].新课程学习,2009(2).

重视幼儿操作活动 第10篇

首先, 幼儿教师必须明确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 要让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获得逻辑知识和感性经验[1]。其次, 教师要为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提供必要的形式和材料, 这就包括工具性材料、实物材料、操作记录表。还要为幼儿制定相应的规则, 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步骤进行规范。在操作之前, 幼儿教师就要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之后, 也要对幼儿进行帮助, 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 幼儿教师还要对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的直接表现和操作成果进行评价。

2. 当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 活动目标不明确

幼儿的活动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幼儿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 也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明确的操作要求, 就会造成整个数学操作活动的目标不明确, 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甚至出现混乱。

2.2 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发育完全, 无论是动作的速度还是思维的速度都比较慢。特别是要让幼儿了解操作的目的、掌握操作的方法并完成数学操作活动, 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然而, 很多幼儿教师以自身的操作速度来衡量幼儿的操作速度, 往往急于求成、不断催促。造成幼儿还没有了解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和方法时就匆忙开始操作, 或者还没有完成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时就匆忙进行讨论。最后造成数学操作活动的效果比较低, 只能有教师将正确答案宣布出来, 幼儿的数学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3 幼儿的表述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对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中, 往往着重于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忽视了幼儿表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机会进行表述和思考, 幼儿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 对整个操作过程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

2.4 对操作结果的反馈不够及时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 教师往往要指导数量较多的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对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掌握, 对每一个幼儿的操作失误都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 幼儿良好的表现也难以得到及时的鼓励, 这样一来, 难以有效的反馈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的结果。

3. 提高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3.1 对操作目标进行明确

在交待操作目标时, 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明了、直观和简洁, 要将数学操作活动的注意事项、操作规则向幼儿进行交代, 让幼儿明确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 使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这样一来, 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 对于环节较少的数学操作活动, 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对操作要求进行明确的交代。这样一来, 有利于培养幼儿先听后做、遵守操作规范的习惯, 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行提高。例如让幼儿理解顺序这一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回家”这一数学操作活动, 让幼儿根据一定的顺序将玩具放回篮子里。教师要在幼儿开始操作前向幼儿讲明“送玩具回家”的先后顺序, 以便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

(2) 对于环节较多的数学操作活动, 教师可以将操作目的和操作要求细化, 将一次数学操作活动分为两个或几个操作阶段, 并提出每个操作阶段的要求。

(3) 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对操作要求和目的进行补充说明, 补充一些临时性的操作目的和要求。

3.2 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表达与思考

在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表达。教师要有目的的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引导性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对操作过程中的感性认识进行概括, 并帮助幼儿将感性认识表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 让幼儿能够交流自己的操作经验, 并进行有效的思考, 不断总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数学规律。在数学操作活动结束后, 教师还可以帮助幼儿对操作中的现象进行罗列和记录, 对幼儿的, 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注意为幼儿留足时间, 不要对其进行催促。

3.3 幼儿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练习

在幼儿明确操作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后, 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练习。通过数学操作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要通过操作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来积累感性认识, 并在动手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特别是当幼儿遇到一定的困难时教师不要立即为幼儿公布正确答案, 而要给幼儿一个操作练习的空间。教师要安抚幼儿的情绪, 鼓励幼儿进行多次的操作练习, 逐渐掌握操作的要领, 获得数学知识。

3.4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园条件的限制, 往往是由一个教师带领一个班的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同一个班的幼儿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有些幼儿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注意力容易集中, 也有一些幼儿恰恰相反。教师要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尊重, 给每个幼儿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 教师可以对其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相反则可以降低操作难度, 避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

结语

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对于幼儿的智力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数学操作活动能够使幼儿初步理解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幼儿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视幼儿操作活动】相关文章:

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06-10

重视参与05-12

重视评价05-15

五个“重视”05-22

重视语言06-08

重视阅读06-25

重视交流06-28

重视预习07-01

重视思维07-06

特别重视07-07

上一篇:构建系统模型下一篇:MOOC视域下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