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知识共享范文

2024-06-28

传授知识共享范文(精选8篇)

传授知识共享 第1篇

大学城是知识密集型组织的一种形式。大学城一般是指众多高校在相近的地理或区域内集聚,建立大学城合作联盟,并达到一定的规模,也就是大学集群[3]。大学城知识共享是指在知识共享组织文化的氛围下,大学城知识资源通过大学城知识共享平台进行知识的传播、交流和创新,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教师们和学生们非常便利的分享汇聚的知识资源,不断增强大学城内知识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促进大学城知识资源在知识共享和知识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积累。本文中作者从大学城的科研知识和大学城的传授知识两个角度来讨论大学城的知识[4]。

大学城知识共享的研究在国内外没有相关文献。国内外学者在高校知识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研究。Eleni D等学者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展开了知识管理及知识管理策略的研究,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5]。于海棠认为知识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了迫切要求,知识管理的实施已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抉择[6]。洪茹燕剖析了中国高等学校中知识管理不足之处,提出了实现高校知识管理模式的相关对策[7]。罗丽萍等提出了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提升我国高校的综合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必将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8]。夏晶等学者在研究中构建了高等学校中知识管理体系的模型,对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以及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模型进行了构建[9]。A. F. Mc Carthy等学者对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组织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案例研究等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10]。温廷新等学者研究表明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应该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加强知识资源的建设、兼顾技术知识和高校人员管理以及激励奖励机制等观念[11]。邓新荣提出了高等学校可以从完善机制体制建设、营造出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培育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等几个方面对知识管理进行实施[12]。

1 文献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现有相关研究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知识的特性、知识共享环境、组织机构情景以及接收方的特性因素等。任岩在研究中总结了国内外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他从知识共享的动机、知识特性、知识的内容形式、知识共享的效果以及知识分享的整个过程等几个部分对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了研究[13]。宝贡敏认为知识共享的前因主要从知识的特性、所处环境的特性、个体对象的特性以及组织对象的特性等四个部分进行研究[14]。史江涛提出了知识共享环境因素、知识的主体因素、知识因素以及其他关联因素是对知识共享进行影响的四个主要方面[15]。汤建影分别从知识的保护属性、合作联盟的资源强度、联盟内企业的学习能力、联盟间相容性水平等四个方面对影响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6]。

1. 1 知识特性的影响

知识的特性一般包括知识的显性化水平、隐性化水平、简单性程度、知识的可表达性、不可表达性杂性程度以及知识的可共享性等。知识的内隐性可以反映知识的显性化,而知识的外显性也可以反映隐性化程度。显性知识通过文件、数据等形式加以陈述或编撰,易于记录和分享; 隐性知识难以用文字或语言等完整地表达出来。复杂的知识将意义描述清楚一般需要大量的表达和描述信息; 简单的知识只需以少量信息就能将意义描述清楚。根据知识特性,大学城的知识特性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提出如下假设:

H1 大学城内传授知识的特性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

1. 2 集群因素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表明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有助于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溢出效应、企业之间的技术学习、共享公共设施和信任增强等方面。大学城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几个高等学校组成了一个高等学校的群体,达到一定的规模。大学城内各高校拥有地理区域集聚的特点和优势,导致大学城内各高校具备了非常相近的组织文化背景和氛围,有效的加强大学城各高校间建立知识共享联盟,形成非常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大学城传授知识资源的传授、传播、交流和分享,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实现。由于大学城各高校在地理位置过于集聚的特点,本文从大学城地理区域位置的集聚、高校集群模式、知识资源的互补性以及组织文化趋同性等几个方面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于是提出:

H2 大学城集聚因素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

1. 3 制度与机制的影响

制度是指非正式规则和正式规则在一定的限定范围内进行规定,制度的目标效果是来制约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来追求组织的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基于大学城各高校在相近的地理位置上具有集聚的特点,迫切需要制定大学城知识共享相应的制度来进行保障,加强大学城各高校联盟的信任感和合作交流,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们愿意将知识资源进行分享,有利于大学城内各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大学城内各高校内培育出较好的知识共享文化和氛围。另外,大学城内各高校间知识共享激励奖励机制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制定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必将促进大学城内知识共享,提高大学城知识共享的效率。根据制度与机制的描述,本文从大学城内信任机制、高校组织的领导力、交流与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与奖励机制等方面对影响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的因素做下一步的研究,因此提出假设:

H3 大学城制度与机制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

1. 4 传授知识共享对大学城的知识创新的影响

知识创新一般是指人类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活动,从而获得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基础科学知识的整个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包括探索新的发展规律、追求新的研究发现、研究方法创新以及新知识的沉淀和积累等四个方面。创造性、发明性、新颖性和革新性是知识创新的四个主要特征。大学城内高校间知识共享的实施,构建大学城知识共享平台,会增强各高校间知识的传播、知识的交流,对大学城各高校的优势知识资源进行集合,对大学城的知识资源持续创新和不断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影响大学城知识创新的因素可以从教育教学知识的创新水平、科学研究知识的创新水平以及基础研究知识的创新水平等三个部分来衡量。于是提出:

H4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对大学城的知识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1. 5 传授知识共享对大学城的综合实力的影响

高校综合实力是指高等学校发展力、资源力、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等几个方面。高等人才的教育、科研创新活动以及服务于社会等三大职能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体现的主要内容,另外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设备的采购、教育经费的支持、高校办学观念与理念、学科布局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育等因素。梅红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高等人才的教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基础设施、设备的条件、学校整体声誉以及科研创新活动效率等五个方面[17]。周志英研究表明影响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有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科研学术活动水平、人才教育与培养、师资队伍水平、学校声誉名誉等要素[18]。综上所述,大学城的综合实力可以从大学城的整体声誉、教育优质资源的培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交叉新兴学科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衡量。于是提出:

H5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对大学城的综合实力具有正向影响。

1. 6 传授知识共享对大学城的教育质量的影响

潘懋元研究表明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对象的质量水平,教育质量是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19]。郭秀琴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有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以及院校办学条件的质量三个方面[20]。高等教育质量一般是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教育效果达到了既定的目标,进而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在大学城高校内实施知识共享,汇集了知识内容丰富、知识深度高端化、知识形式多样化的大学城知识资源,亟需建立大学城教育资源知识共享的大平台,来促进知识资源在大学城内的进行传播、传递、交流和创新,从大学城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创新创造能力、办学条件( 设施和设备) 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方面来提高大学城整体的教育质量。本文将从大学城的办学条件( 设施和设备) 、大学城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大学城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来衡量大学城的教育质量水平。因此提出了:

H6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对大学城的教育质量具有正向影响。

1. 7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与6 项假设提出,构建了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的实证模型,如图1 所示。

2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证方法

2. 1 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

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在大量的文献综述分析和专家访谈基础上,通过小样本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部分条款进行删减,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中主要对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以及被调查者所在大学城情况的进行了调查。在第二部分中主要对影响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的各项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大学城传授知识的特性、制度与机制以及地理区域集群因素等3 个潜变量因子的构建度量。第三部分是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绩效影响的构建度量。

本文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北京等地区的大学城教师中进行问卷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共600份,通过各种途径回收调查问卷共451 份,问卷回收率为75% 。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筛选后,回收有效问卷共408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21,22]。本文的问卷调查符合样本量要求。

2. 2 实证方法选择

结构方程模型( SEM) 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等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的优点包括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可以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含测量误差、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进行容许,对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进行同时估计等。本文采用LISREL8. 70 软件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SPSS17. 0 统计软件对其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实证方案与结果

3. 1 信度分析

本文的采用Cronbachα 系数进行信度分析检验。总体调查问卷的Cronbachα 系数为0. 938,问卷各变量的Cronbachα 系数都大于0. 7,表明本文的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因子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设计合理,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 2 效度分析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法进行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每个因子互相关联变量的因子负荷量进行检验。调查问卷中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 6。各观测变量的因子对应的潜变量具有较强解释力,本文的调查问卷质量较好。调查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各观测变量都表现出良好的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本文的调查问卷量表结构效度较好,适合下一步研究分析。

3. 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通过上述提出来的研究假设和变量测量,设置潜变量因子之间的路径模型参数,最终拟合出的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假设模型如图2 所示:

该模型的运行结果如表3 所示。根据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的 “大拇指法则”,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假设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指标有6 项,具有一般的拟合优度的只有2 项,结果表明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假设模型完全可以被接受。

3. 4 研究假设的检验

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经验数据的检验是实证分析的最终目的,而这些研究假设关系的实证结果体现在各潜变量因子之间的路径系数估计中。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各潜变量因子之间的路径系数估计的标准化通过图3 反映如下: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模型各项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如表4。

4 结论与建议

4. 1 研究结论

通过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 1) 大学城传授知识的特性、大学城制度与机制以及大学城地理区域集聚等三个因素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都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大学城内传授知识的特性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β = 0. 18,p < 0. 01) ; 大学城区域集聚因素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β= 0. 22,p < 0. 001) ; 大学城制度与机制的健全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正向影响作用( β = 0. 41,p < 0. 001) ; 大学城制度与机制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影响最大。首先,传授知识非常有利于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其次,我国大学城内各高等学校建设在非常相近的地理位置,它具有地理区域过于集聚的特点和优势。这种特征使大学城内各高校具备了非常相近的组织文化背景和氛围,有效的增强大学城各高等学校建立非常紧密交流与合作联盟,有利于大学城传授知识资源的传播、交流和分享,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再次,基于大学城内各高等学校在相近地理位置集聚的特点,亟需制定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制度和体制等来进行保障,必将使大学城各高校联盟间的信任感和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们愿意将知识资源进行分享,有利于大学城内各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大学城内建设并培育良好的组织文化和乐于知识共享的氛围,使大学城知识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利用率不断提升。

( 2) 大学城的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对大学城的知识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β = 0. 40,p< 0. 001) ;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对大学城的综合实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β = 0. 42,p < 0. 001)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对大学城的教育质量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β = 0. 41,p < 0. 001)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对大学城的知识创新、教育质量以及综合实力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大学城内各高校教育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依赖于大学城内传授知识共享的传播、分享和创新。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大学城的知识共享的实施可以从教育知识资源的培育、大学城整体声誉与名誉的提升、大学城交叉新兴学科的建设以及大学城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来增强大学城整体的综合实力。大学城的知识共享的实施能够从大学城的基础办学条件、大学城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学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城服务社会的能力等多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大学城的整体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和创新教育。

4. 2 结语

本文在总结和归纳文献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的各种因素做了文献研究以及调查问卷研究,根据研究假设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并采用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城的传授知识特性、制度与机制以及地理集聚因素对大学城内传授知识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正向影响。此外,大学城内传授知识共享的运行与实施对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学城的知识创新水平的提高和大学城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正向影响作用。

在创新创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大学城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式,有利于创新教育模式的培育。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的开展和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 1) 加强大学城知识共享机制建设,制订和规范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各高校间共赢机制,包括创新创业联合培养机制、区域协作与合作交流机制、协同创新联盟机制以及激励奖励机制等。在一系列的机制体制的保障下,不断增强大学城内高校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大学城知识共享资源提供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 2) 加强大学城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建立大学城知识共享联盟,彻底打破大学城高校间的壁垒,实现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学生联合培养等制度,增强知识流动的效率和知识创新的速度,从而为大学城内各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做出贡献,有利于大学城内各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 3) 大学城内各高校的知识资源具有知识内容丰富和知识结构多样化的特征,亟需搭建一个大学城知识共享和分享的平台。在这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上,通过机制体制的保障和技术的支持,整合和汇集大学城各高校丰富的知识资源,所有教师们和学生们都可以在这个共享平台非常便利查阅到自己所需的相关知识。通过大学城内知识的传播、交流和创新,对大学城的知识资源和教育资源不断创新和积累,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4) 加强大学城高校间知识资源共享的意识,建立信任和尊重的组织氛围,促进大学城内高校教师和学生知识分享的意愿,构建大学城知识共享文化,营造统一的大学城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城内各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摘要:在总结和归纳文献的基础上,对创新教育背景下的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模型进行构建,提出理论假设,采用结构方程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城的制度与机制、集聚因素和传授知识特性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对大学城的知识创新水平的增强、大学城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为大学城内各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论文 第2篇

一、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

苏联教育家契可夫说:“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矗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和教师的谈话》)这就是说,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且消化理解付诸实践后,才能成为能力。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能力弱的人获得知识就有限。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提倡让学生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反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批评旧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了“书架子、字纸篓”。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所要学习的“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这些知识“要力求做到精要、好懂、有用”。这既是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是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精要”,主要是就内容来说的,中学生需要的是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要讲得太多,不要用名词术语去考学生。“好懂”,主要是对教法的要求。语言要通俗易懂,要结合课文,紧密联系学生的听说读写实际。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多比较,多举例,以简驭繁。

不要抽象他讲概念,不要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有用”,主要是就教学效果来说的。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要服务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所教的知识,要“着重于运用”。

语文能力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种。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能力系统,它们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说、读、写都重要。”

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在现在的时代,听、说、读、写非连起来不可了!”

听、说、读、写的关系如何?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表达,听和说是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的,读和写是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的。这四种能力各有独立的作用,训练的方式也各有特点,它们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是,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读、写的能力是在听、说的基础上获得的;读、写能力提高后,反过来又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听、读两种能力,对于获取知识来说,同等重要;说、写两种能力,对于运用知识、表情达意来说,也同等重要。

当然,这四种能力同等重要,并不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平分秋色,要平均用力。读写训练应该是中学阶段的重点。因为听、说训练途径比较广泛,课外训练机会很多,而读写训练难度较大,课外自然训练的机会较少,其训练任务必然要由语文课来承担。

目前,语文课本中已编有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训练的内容,高考也有这四种能力的检验与测评。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重语文知识传授,不重语文能力培养,“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状况仍然存在。有的教师以为讲授了系统的语文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他们只重讲解,不重训练,结果使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有效地传授学生隐性知识 第3篇

既然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表达的、非正式的、代表的是个人的能力或对事物的认识与见解、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获取的特点, 这就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拥有丰富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显得相当的重要, 而且, 在给学生传授我们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显得困难重重。那么, 我们在传授显性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如何将我们个人所具有的隐性知识也传授给学生呢?我认为我们可以根据隐性知识的类型与特点, 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 将它显性化地传授给学生。

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 在传授正常的书本上所描述的显性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能将个人的专业技能、技巧等隐性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知会与了解甚至掌握, 不妨把课堂搬到仿真的工作场所或模拟实训室, 通过边讲边演示、再让学生动手实操等方式, 显性化地做给学生看, 以“师传徒授”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操练等形式, 自我领会, 再在实操中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 使我们的隐性知识得以传递, 从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或技巧等。

比如, 财务账本是如何做的?外贸单证如何填制的?汽车是如何维修的等等, 不能只靠给学生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那只是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显性知识, 但其中的技能与技巧等, 以及动手的能力, 只有通过“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做, 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实际教学效果, 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正如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那样: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 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 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因此, 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与锻炼, 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师所拥有的隐性知识。

二、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与掌握

由于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 而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的, 而且, 它是依托特定情境而存在的。那么我们教师可以利用某些特定的情景或者环境, 比如在组织校园活动或班级活动中, 通过每一次的不同活动所获得的不同体验与感受, 让学生增长自己的见识与经验。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 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专业实训或实习, 甚至创设相关的情景或项目, 将我们个人所特有的某些能力、经验、见解等在相关的活动情景中展示出来, 让学生亲眼目睹, 亲身感悟与领略, 并从中学习。当然, 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场合中, 通过自己慢慢地摸索与体验, 从而获得自己的隐性知识。

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因为隐性知识包括了认识方面难以言喻的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品德素养等。作为教师的我们自己必须在生活与工作中, 不断完善与提高个人的隐性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具备崇高的品德修养等, 才能做到在给学生传授的知识结构中, 自然而然地将我们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穿插在经常性的传授专业的显性知识之中。而这方面的隐性知识, 可以通过讲故事、类比、象征、隐喻、假设、案例分析、交流甚至深度交谈, 又或者根据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 以言传身教等方式, 将我们教师个人所拥有的人文知识、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等等, 显性化地让学生感悟与领会, 并在经常性的接触与交往中, 受到耳濡目染,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价值观。

四、结束语

正如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所认为的:“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 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 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 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因此, 教师应该在工作与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隐性知识的同时, 更应该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 将我们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地传授给学生, 只有解决了针对隐性知识的教法研究, 才能顺利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 并得到全身心的健康发展, 真正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育使命。

摘要:在中职学校, 作为知识的主体——教师, 我们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在各自的知识体系里面, 包括了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传授学生我们所具有的显性知识, 更要将我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本文从隐性知识的类型与特点, 谈谈如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地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传授

参考文献

[1]默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变教为学,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第4篇

新的教学思想认为, 教师应该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活动能力, 使他们自己动脑、 动手学习, 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培养。 我们注重师生、 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充满学习乐趣。 为了创设双向交流的语言情境, 可以突破每节课用讲解和机械操练的方法, 只教若干单词、句型或几段课文、某个语法项目的旧套路, 采用跨课跨单元的整体教学法, 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 经常变换教学方式, 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如以一位学生的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报告为序幕, 然后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 诸如朗读、问答、会话、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等。 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 比较充分的交流。 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 很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 同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向学生呈现语言学习的过程, 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生如何学习。 这才能促进课堂教学逐步做到变教为学, 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一、教师

(一) 树立新的教材观。

英语教学应“基于教材, 而不局限于教材”, 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 课本不是“圣经”, 而是核心教学资源, 它不是教学的一切, 也就是例子而已。 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不要仅仅“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教”。 教师要有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 包括删减、补充、替代、拓展等;牢记“三个未必”, 即“教材上有的, 没有必要都教, 教师要教的, 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记住, 让学生记住的, 没有必要都考”。

(二) 树立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 是语言实践的主体。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的,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形式,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不仅如此, 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即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境,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发现、参与、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发现语言规律、获得语言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此外, 教师还应思考教学内容, 如何教学的问题, 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问题等。

(三) 树立语言实践观。

新课标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回归语言学习的本质, 即语言实践。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 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 主要是因为教师让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了太多浅层次的、重复性的、没有交际意义的语言知识练习, 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因此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一直是脱节的。 而新课标提倡一切能够体现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的参与, 重视语言实践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合作与交流。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 强化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使之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中进行语言实践, 这种实践活动通常被称之为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 任务不同于练习:任务是交际性的, 而练习不是;任务是开放性的, 有互动和交流, 而练习是封闭性的, 几乎没有互动和交流;任务有语言情景, 而练习没有;任务既有语言结果, 又有非语言结果, 而练习只有语言结果。 由此可见, 任务的本质就是语言实践。

(四) 教师应该强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 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努力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 从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听、收看英文广播电视节目, 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 在生活中备课。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弥补由于教材自身的局限性带来的不足。 另外, 教师还应该强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应当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即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学设计应当体现语言学习的过程, 促进学生的参与、互动与交流, 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 语言的学习过程包括输入、吸收、内化和输出四个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 遵循语言学习过程, 通过各种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将新的语言知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吸收教师所教知识;让学生感知、领会、理解和体验所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并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实践, 通过实践形成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五) 用课外小组活动补充单一的课堂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 使他们具有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语言习惯只有慢慢地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才能获得, 仅靠在课内学习是不够的。 学生只有在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它、使用它, 才能学好并养成语言习惯。 我国中学英语课每学期还不足120学时, 长期以来, 很多教师采取增加课时、课外加班加点、布置大量作业等办法扩大接触外语的机会, 不但未能奏效, 反而使学生负担过重, 失去兴趣, 以致许多人放弃学习。 因此, 若将教学任务放在学生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用丰富的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 同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活动中, 形成课内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综合学习方式。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 向45分钟要质量。 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 所以, 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但这种活动, 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 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 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组织。 比如, 有目的的培养骨干, 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 既可各班进行, 又可同年级、全校进行。 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 巩固课内学的知识, 营造英语的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使课内外结合, 相得益彰。

二、学生

将学生的学习从以个体方式为主变成以小组学习为主。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 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 人人都从中受益时, 小组学习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 语言学习尤其需要与别人交流, 以便在使用中学习。 据此, 可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人到六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在课堂相互合作, 在课外也常常开展活动。 这样学生把英语学习不只当做课内的任务, 而是把课内外的活动变成一种学习的整体工作。 小组活动要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 要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充满交流和协作。 伙伴们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各自又都获得很多的实践机会。 这样的小组学习有效地保证了课内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学习小组按邻近座位组成, 开始时, 每组指定量名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织学习。在小组学习中, 他们一起朗读、预习、复习、互相提问、会话、复述课文、讲故事、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 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 还可在小组复习之后, 以小组为单位由大家命题进行期中考试。 在教学中, “小组学习”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发展“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技能, 逐步学会学习。 所以说, “小组学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育保健课应传授一些急救知识 第5篇

在校的中小学生,由于心理和智力发育不成熟,天性好动,自控能力和对危险的识别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据民营经济报2007年7月6日报道:儿童、青少年每年在意外事故(溺水、触电、雷击、高空跌落、运动受伤等)中伤亡的达7万人。

在这伤亡的7万人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由于心脏病突发或溺水、触电等原因引起呼吸、心脏停止的。这时,如果其他人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如采取“心肺复苏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青少年进行现场抢救,有一些人的生命是完全可以挽救的。因此,作为青少年学生“保健医生”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保健课中有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急救知识,这样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从而赢得最有价值的抢救时机。而且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也可以为其他人服务,这对于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施救要点

打铁须得自身硬,要使学生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首先体育教师自己要熟练掌握这些急救技术。为了使体育教师熟练、正确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技术,县区体卫科可以定期请医院的医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而体育教师自己也可以到医院亲自向医生学习。在掌握急救技术的同时,在施救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实施现场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刻不容缓,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实施急救。

据急救专家介绍:当人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只有在5分钟内反复对病人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为内容的心肺复苏,病人才有获救的可能,否则生还的希望极小,即使病人被抢救,也极易成为植物人。

2. 实施现场急救要临危不乱。

许多学生阅历浅,心理素质差,缺乏急救知识,一旦有心脏、呼吸停止的现象出现,不能迅速、果断地抢救,往往把希望寄托在专业急救人员身上。因此,他们要么坐等救护车,要么慌慌张张地找教师或用车转送蒙难者。经过翻动、颠簸,蒙难者既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又加速了病情的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体育保健课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急救知识,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知识,一旦遇到危重病人就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救护,挽救那些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二、常见体育运动损伤的急救

1.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由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所造成的,俗称抽筋。

病因:身体受寒冷刺激或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大量丢失,肌肉收缩和舒张失调等是造成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

症状: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关节屈伸功能暂时受限,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缓解后易再发。

处理:肌肉痉挛时,通常可以通过缓缓加力、持续牵引痉挛的肌肉,即可使痉挛的肌肉缓解。

另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如揉捏等。肌肉痉挛缓解后,不宜继续进行运动,而应根据病因进行补充盐水、保暖、放松按摩或牵引等治疗。

预防:健身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主要肌群可进行适当的按摩和拉伸。冬季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夏季锻炼时,要及时补充盐分。

2. 肌肉拉伤的处理方法。

肌肉突然猛烈收缩或被动牵张而引起的肌肉损伤,叫肌肉拉伤。

原因:肌肉训练不足,柔韧性差。大腿前后肌群力量发展不平衡、肌力弱等易发生拉伤。

症状:肌肉拉伤时,有的伤员可听到响声。受伤前也可感到肌肉痉挛或酸痛,受伤时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出现肌肉痉挛、僵硬及功能障碍。

处理:轻度拉伤时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或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48小时后开始按摩或针灸理疗。

预防:加强易伤肌肉力量练习,使伸屈肌成比例发展,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3. 踝关节韧带扭伤的处理方法。

原因:在外力作用下,关节超过正常范围的活动造成关节韧带损伤。

症状:伤后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处理:伤后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重者外翻固定。两天后可在关节周围进行按摩。亦可配合理疗、针灸和药物治疗等。

预防:平时重视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锻炼,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急性腰扭伤的处理方法。

在形体锻炼中,由于负重运动或体位变换,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滑膜等受到牵扯、扭转,或肌肉骤然收缩,使少数纤维被拉伤,称急性腰扭伤。

原因:运动负荷量过大,超过了脊柱肌肉的负荷能力,肌肉突然强烈收缩致伤。

症状:(1)肌肉轻度扭伤:患处隐痛,随意运动受限。损伤较重时,疼痛显著,脊柱不能伸直,因肌肉痉挛而引起脊柱生理曲线改变;(2)腰椎韧带拉伤:受伤时即感到局部突然疼痛,过度前弯腰时疼痛加重,腰伸展时疼痛较轻。

处理:(1)腰部急性损伤后,如果起立、坐下或腰旋转活动困难者,应卧平板床休息2—3天;(2)按摩和针灸治疗,先用按摩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然后用穴位按摩或针灸,点按或针刺肾俞、扭伤、委中等穴位;(3)还可用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其他疗法。如理疗、中西药物治疗、封闭等,均有比较好的疗效。

预防:形体锻炼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加强腰背肌肉力量训练,并重视腰腹肌的协调性练习。另外,还要适当使用保护腰带,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经常进行腰部自我按摩和功能锻炼,等等。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健康不保何谈教育?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广大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意外伤亡事故逐年上升的严峻形势,把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如购买一些人体模型等。

传授知识共享 第6篇

1 缄默知识的特点

人类具有多种多样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知识类型。其中根据知识能否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述的角度,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 knowledge)两大类[2]。显性知识的主要特征:(1)显性知识是系统的,规范的,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准确的表达。(2)显性知识往往得到科学的验证,能通过教材、大众媒体进行传递。(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可重复的,能同时被不同的人所分享。(4)显性知识往往已经经过格式化,结构化,可以通过公式,定理,定律,规则,制度等方式进行表达,因此显性知识也相对容易被储存,理解传递和分享。通常学校教育中的书本知识就是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反,缄默知识的主要特征是:(1)缄默知识难以系统化,零星的,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表达。(2)缄默知识是通过身体的感官和理性的知觉而获得的,多数尚未得到科学的验证。不能以大众知识的传播形式进行传递。(3)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4)缄默知识具有情景性、个体性和文化性。

2 临床教学中的缄默知识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要求医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我国的临床教学的模式无论是临床医学五年制还是临床医学八年制,都是包括医学前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前三方面的教学是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显性知识的传播,而在临床实践中有大量的知识是以缄默知识的形态存在,因此在临床带教中要认识到这种知识传播的不同点,转变教学方法,使医学生通过临床实践能成功的理论结合实践,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在临床教学中,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培养中的“诀窍”往往难以完全用言语表达清楚,必须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反复的自身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能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了解缄默知识的特点,主动地将这类缄默知识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传递。

3 带教老师的缄默知识

由于临床带教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他们往往承担着十分繁忙的临床工作,因此对于教育领域缄默知识的理论缺乏必要的认识,这给临床教学的成功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众所周知,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工作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一环。因此有必要在临床教学中,让带教老师认识缄默知识的重要性,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自觉地将自己临床工作的体会等缄默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要因为缄默知识难以系统化、理论化、难以表达的特点影响了其的传授。

如上所言,在临床教学阶段,大量的知识是以缄默知识的形式存在。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可能再像课本教学那样进行传授,必须找到正确的途径以及适合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把自己掌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重视将临床医学知识和学生的思维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学生易于接收和理解的临床体验,使学生切切实实的有所体会和领悟。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在家庭、生活经历、既往接受教育背景、智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临床带教老师必须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因人制宜的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同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学生在临床知识的接受、操作实践的掌握方面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吸取经验、调整教学方式,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4 缄默知识的传授

4.1 提高缄默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临床带教老师必须认识到缄默知识对于医学生临床教学的重要性。不要认为缄默知识难以用语言表达,就放弃对缄默知识的主动传授。注意带教老师自身教学理论知识的修养,切实认识到缄默知识在临床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反思自己在缄默知识传授方面的不足和欠缺,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将临床教学反馈的结果及时总结。注意和其他教师进行缄默知识教学经验的信息共享,通过合作和交流,群策群力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认识水平、传授技能和知识结构,从而提高临床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授能力。

4.2 提高教学技能和技巧

在具体临床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缄默知识的传授。就和体育教学中一样,高水平的运动员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练员,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提高自身临床知识能力外,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临床思维的培养方面,由于以往的医学理论学习是按照不同疾病进行的。而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往往是以不同的症状为主诉前来就诊。因此在临床教学中,需要带教老师有意识的将医学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横向联系。在传授过程中切忌“满堂灌”的方式,也不要将临床带教变成老师的“一言堂”。可以在具体教学中采取“情景化教育”,让学生从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而不是一个医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多多应用启发和引导的方法,借助于比喻等手段将学生不能直接体会的缄默知识表达出来,使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缄默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建立联系,打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好的领会临床教学中的缄默知识[4]。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观察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个体化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在临床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观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通过语言进行指导外,更要重视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促进缄默知识的传递。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通过神态、眼神以及表情可以与学生进行非语言的沟通。通过期望和关注的神情流露、赞许的眼神和表情等,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这种肢体语言可以让很多言语不能很好表达的信息更加有效、生动形象的进行传递[5]。

4.3 借助新技术

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临床医学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由于目前的医疗形势,尤其是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在临床教学中,操作类知识的传导变得更为艰难。一方面患者不希望自己成为医学生实践的对象,另一方面患者又希望医生具有更高医疗能力。不通过充分临床实践的医学生怎么能转变成合格的医生,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对于临床教学的带教老师而言,这也是非常头痛的问题,因为临床医学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大量的缄默知识要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有效的传授。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国际上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教学发展比较迅速的一个方面。在现今的环境下,临床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包括各种模拟技术、数字化的病人,可以成为传授缄默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环。此外可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博客、微博、短信等),突破时空的限制,有效的进行师生之间缄默知识的传递。

综上所述,尽管缄默知识具有内隐性、非系统性等特点,对于缄默知识的传授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由于其在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性,非常有必要去探索、去思考缄默知识的内涵,提高对缄默知识的认识,自觉在临床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医学中缄默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教学的质量。

摘要:目的 本文阐述缄默知识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临床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探索临床教学中对缄默知识传授方法的改进和提高。方法 分析缄默知识的特点,研究在临床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影响,以及带教老师的缄默知识对教学的影响。结果 根据缄默知识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提高缄默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学技能和技巧以及借助新技术等方法,加强临床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授。结论 缄默知识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缄默知识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应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重视缄默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临床教学,缄默知识,研究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学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2(6):36-44.

[2]韩吉珍.知识的类型及其教学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11):25-27.

[3]王征顺,张睿锟.缄默知识理论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09,9(8):20-22.

[4]潘凤,梁后杰,阮志华.浅谈医学临床带教中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10,11(12):1645-1646.

传授知识共享 第7篇

一个学习者光靠模仿交际练习, 自己得出一个规律, 至少需要6-7年时间, 有的还要更长时间, 有的甚至最终也没有摸索出来。对于学生的母语来说, 毕竟从出生的一刻开始, 他们就在实践、模仿了, 但是外语与母语的学习不一样, 学习外语都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笔者不赞成采取单纯模仿的方法来学外语。模仿固然重要, 但是脱离中国实际, 必然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初学阶段, 语法是个有力的工具, 它是前人总结的规律, 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

首先,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在这一轮教学实践中的得失, 重提强化语法教学这一话题。其次,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所谓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能力合理组成的有机整体, 缺一不可, 其中语言能力就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规则, 能辨别和造出合乎逻辑、语法正确的句子。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语法能力上。语法能力是对遣词造句规则的掌握, 语法能力能帮助学习者理解或创造口头或书面的话语, 因此交际能力更要依赖于语法的精通。其三, 我们要明白强化语法教学, 并不意味着我们又回到原先的老路上, 再进行那种脱离实际和实践的机械、呆板的句型练习上去。其四, 我们也看到现行教材在编排上并没有完全忽视语法教学, 每一单元都设计了语法练习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从另一方面强调了语法的重要性。

教师应采用具体方法实施, 把语法教学贯彻到英语教学中去。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资源, 为学生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每一个语法点的分析、讲解得有特色的句子, 再辅之以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 具体到个体, 要行之有效, 否则看似很热闹的一节课, 课后多数学生不明白, 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语法教学有很大帮助作用。例如, 教学“过去进行时”语法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幅图, “W hatwasthe m an doing thatday?”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的内容。学生可能说:“Look atthe m an in the picture.O ne day the m an was standing in the room in a tallbuilding in the city of Beijing.H e was standing by the window and looking outofthe window.H e saw m any children and som e otherpeople in the park.Som e boys were playing football.A boy was flying the kite and two girls were running with him.”

我们还可以进行小组活动:

A:W hatwasthe m an doing?B:H e wasstanding in hisroom.

A:W here was he standing in the room?B:H e was standing by the room.

A:W ashe looking outofthe window?B:Y es, he was.

A:W ho was he looking at then?B:H e was looking at som e people in the park.

A:W hatwere the boysdoing?B:They were playing football.

A:W asa boy flying a kite in the park?B:Y es, he was.

A:W hom washeflyingitwith?B:H ewasflyingitwith twogirls.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个语法现象, 并写上基本结构:“过去进行时:主语+was/were+doing+过去某一段时间状语”, 随后利用多媒体辅以大量练习加以巩固。学生随后可以做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的对比训练, 并且课下背诵结构, 课上检查。通过这样的处理, 大多数学生都基本掌握了这一语法现象。

对于像句子结构这样的语法问题, 笔者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探索, 因为近年高考总会有一些考查细节的试题出现, 我主要通过提供高考试题和一些句子给学生, 在班上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以便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我在黑板上写上“The war and the suffering it caused hurt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deeply.W e m ustdo whatwe can to do it.”学生对这个句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跃跃欲试。在学生充分发言表述自己对这一句子结构理解之后, 教师向学生讲述清楚句子结构, 并让学生体会其结构的特点。

语法练习不是通过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完成的, 学生的语法知识及对句子结构划分的能力比较薄弱。经过多次反复讲解、操练之后, 仍然有部分学生概念混乱。这说明掌握语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长时间坚持, 反复再现, 使学生头脑形成清晰的语法结构图, 譬如主、谓、宾、定、状、补等。当学生头脑中出现这样清晰的结构图, 特别是能有一张中英文对应清晰的结构图时, 外语学习就上了一个台阶, 学生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 就不会出现语法、结构方面的错误。

我认为想要提高高中学生语法能力, 做汉英练习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虽然课本后习题也大多是这样的练习, 但由于全国高考试卷没有考这一题型的试题, 所以一般老师对这种练习形式不大重视, 而实际上这种练习又恰恰是训练学生基本功的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汉译英是一种综合性的练习,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 必须注意英语语序、语法、用词、惯用语等各种问题。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练习, 学生的语法概念必然清楚, 语言基本功必然扎实, 遣词造句的能力必然提高, 学生在做书面表达题时, 就不会感觉困难。中国人学英语应有自己的特色, 汉译英练习就是特色之一。我在平时教学中有意多设计这样的题型, 并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为此, 我认为在初中至高中阶段强化基础知识传授, 尤其是语法知识的总结巩固, 能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当前,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使用了新一轮教材之后, 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以前的学生比较不是提高了而是退步了, 学生真正掌握的词汇量少, 很多人不会写一句完整的英文句子, 书面语言错误极多, 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一味地强调理解模仿, 忽视了基础语法的练习。因此, 我们有必要重提加强基础语法的练习, 如音标教学、句子成分划分等话题。

加强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第8篇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y first, Thanksgiving, 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 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 Uncle Policeman, 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 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 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 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这句话, 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 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 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等等, 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 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 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 在美国, “狗”是家庭成员, 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 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 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 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由于文化的差异, 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 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话。如:“狼吞虎咽”, 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 ”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英语中的“high school (高中) ”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 (厕所) ”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即使语言准确无误, 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学生看见外教, 出于礼貌, 想打个招呼, 便说:“Hi! Mrs Murphy, where are you going? (默菲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 ”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 来很是正常的话, 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 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 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 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 语法知识也扎实, 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有时套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使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 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 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 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 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 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 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 却总是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 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 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 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见,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 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 笔者认为,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把英语学“活”, 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 而且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 提高文化修养。

二、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1.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 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 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因此,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必须不断学习, 提高文化修养, 这样才能 把英语教“活”。

2.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 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 ,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 做到精讲多练, 形象生动。

3.随机讲授

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name、sports、business ”, 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练习。例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 应告诉学生, 它除了当“地板”讲, 还可以当“楼层”讲:“The building has 7 floors”可是, 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 美国和中国说法一 样, 而英国把二楼叫做一楼“first floor”, 四楼叫做三楼“third floor”, 一楼叫做“grou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 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 认为它不吉利。因此, 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 设13层楼, 也没有13号房间, 12之后就是14。

4.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 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 , 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 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 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 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 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 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例如: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 哪里, 哪里, 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 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 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 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 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 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 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 (亲爱的) ”这个词, 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使用, 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 “亲爱的”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此外, 我们还应当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 例如:“足球”这个词, 英国人叫它“football”, 而美国人叫 它“soccer”。在讲到这儿时, 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 而是橄榄形的, 玩时多半用手而不用脚等等。又如:英国人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不管怎样也得感谢你) 而美国人说:“Thank you anyway”再如:英国人说:“Let’s go” (我们走吧) 美国人说:“Shall we leave?”或“Are you ready to go?” (我们可以走了吗) 他们认为“Let’s go” (我们走吧) 有命令之意, 很不礼貌。还有很多词, 如:chips (炸薯条) , trousers (裤子) , toilet (厕所) , headmaster (中小学校校长) , uncle (叔叔) 及一些短语和习惯表达方式等等, 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和文化背景及中、美、英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使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 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5.寓教于乐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 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并能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 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两间开party、背诵小诗歌, 以及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 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可以有选择地教给学生。例如: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伟业非一日之功) ; “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等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加词汇量, 扩大知识面, 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能用汉语生搬硬套, 更不能一律望词生义, 而且还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总之, 英语教学中应当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在实际英语的训练中, 教师仍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紧紧抓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鉴别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增强记忆能力四个教学环节,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摘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 就无法理解和运用外语。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 随机讲授, 比较差异, 寓教于乐。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传授,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代畜牧业下一篇:新型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