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无水酒精注射

2024-05-26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精选8篇)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入选病人71例, 均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31例, 年龄31~71岁, 平均51岁, 71例病人脾均大, 最大脾厚9.6 cm, 肋下14.8 cm, 血小板减少69例, 最少30×109/L, 平均 (60±30) ×109/L, 白细胞减少21例, 最少2.1×109/L, 平均 (2.9±0.8) ×109, 红细胞减少52例, 三系均减少17例, 腹水59例, 门静脉内径均>1.5 cm, 最大径2.3 cm, 平均 (1.9±0.41) cm, 脾静脉内径平均1.15±0.15 cm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26例。我们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6例, 对照组35例。

1.2 入选条件

无酒精过敏及严重出血倾向患者。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血小板≥100×109/L, 白细胞及红细胞不做为判断标准, 只做为参考; (2) 脾脏缩小:以治疗1个月以后为判断时间; (3) 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减小, 同人同机同位置测量值为标准; (4) 腹水减少在不用任何利尿剂的情况下判断。

1.4 设备与方法

1.4.1 仪器设备

B型超声诊断仪, 日本产22GPTC针、99.8%乙醇、腹穿包无菌手套。

1.4.2 治疗方法

皮肤及超声探头, B超下选择刺部位。确定进针方向和深度, 铺无菌洞巾,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选22GPTC针B超引导下穿刺, 至脾脏前让病人屏住呼吸, 快速进针至注射深度, 拔出针蕊, 回抽无血液, 抽取99.8%乙醇脾内注射。注射乙醇量首次0.5 mL, 以后逐次增加0.5~1 mL, 增加至一次注射量不超过3.5 mL, 注射总量不超过25 mL, 注射次数视血细胞变化而定, 原则为血小板恢复正常为宜, 一般注射次数7~12次,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 每次注射要变注射部位, 拔针时要慢, 以免酒精漏入腹腔, 产生疼痛。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将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细胞、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脾脏大小、腹水的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1 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细胞变化

由表1看出:两组治疗后6个月复查血复象, 血小板均恢复正常, 白细胞与红细胞基本恢复正常, 治疗组红细胞数较对照组略高, 两组在血细胞恢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6个月后两组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比较

见表2。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后6个月复查, 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 治疗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治疗组治疗后脾脏大小的变化

该组36例病人, 治疗前脾脏肋下最大者14.8 cm, 厚9.6 cm。治疗后6个月复查B超, 最大者肋下减少6.2 cm, 厚减少2.4 cm, 平均减少肋下 (3.8±2.4) cm, 厚 (1.8±0.6) cm, 经统计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肋<0.05, P厚<0.05) , 由于对照组行脾切除术, 两组无可比性。

2.4 两组治疗6个月后腹水的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腹水31例, 其中大量13例, 中量10例, 少量8例。对照组治疗11例, 治疗后6个月时复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治疗, 传统的方法是脾切除术。但由于该类病人身体状况一般较差, 常难以耐受手术治疗, 再者还有一些病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而不能手术治疗。虽然脾切除是公认的有效方法, 但其创伤较大, 常有较严重的合并症, 如肝昏迷, 术后长时间发烧等。再者脾切除后由于丧失破血器官, 容易形成高粘滞血症。并因失去一个较大的免疫器官使机体抵抗力受到损害。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症及死亡率较高, 很快被放弃。80年代, pigos和Gerlock做部位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成功, 即栓塞30%~70%脾实质, 保留部分正常的脾组织。此方法相对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 因此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 但此方法也有许多合并症, 如疼痛发烧等, 且操作技术较复杂, 需要熟练的脾动脉插管技术及较高的费用。最主要的是不能准确地掌握到底栓塞多少脾组织最为适宜。因此, 很多人无机会接受这种治疗。该组病例通过和外科治疗 (脾切除) 组从治疗后6个月各方面的结果分析, 即在血细胞的上升, 门静脉、脾静脉内经的变化及腹水的恢复情况看,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再者, 本方法操作简单, 创伤小, 费用低, 又可视血细胞的变化, 较准确地掌握注射次数和注射无水酒精量, 从而适实地掌握脾组织坏死多少。治疗组的主要合并症是疼痛, 但时间较短, 对症处理很快消失。

脾脏除破坏血细胞外, 还能分泌抑制骨髓造血的激素。脾亢时外周血细胞减少。注射酒精后, 脾实质产生无菌性坏死, 大量的脾组织破坏, 使脾脏对血细胞的破坏和激素的分泌减少。从而使外周血细胞升高。另外, 引起门脉高后的血流60%~70%来自脾脏, 脾组织坏死后使脾到门静脉的血流减少, 从而使门脉压降低, 门静脉及脾静脉的内经减少, 由于门脉压的降低, 腹腔静脉回流阻力减小, 腹水重吸收增多, 从而使腹水减少或消失。

研究虽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如注射酒精总量是否还可进一步加大, 每次注射量, 特别是首次, 是否可以加大, 加大用量的副作用是否会增加, 会不会增加其他新的副作用, 再者此法的长期效果怎样, 还需进一步研究使其更加完善。

摘要:目的 探讨B超下经皮脾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6例) 行B超下经皮脾注射无水酒精治疗, 对照组 (35例) 行脾切除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血细胞、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脾脏大小、腹水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细胞、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脾脏大小、腹水的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B超下经皮脾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脾功能亢进操作简单, 创伤小, 费用低, 值得临床研究与推广。

甲状腺囊肿,注射无水酒精效果好 第2篇

甲状腺囊肿在内分泌科较为常见,病变部位内含有清亮液体,形似“小水泡”。多为良性。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由于甲状腺囊肿较少引起不适感,所以很多患者是在朋友提醒或照镜子时才偶然发现的。

传统手术费用高、风险大

治疗甲状腺囊肿的传统方法是手术切除,不仅费用高,手术风险大,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还可能给患者颈部留下难看的瘢痕。

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是利用无水酒精使囊肿囊壁组织脱水,细胞停止生长、死亡,进而使囊腔闭合、囊肿消失。该方法具有疗效肯定、简单易行、创伤小、痛苦轻、费用低廉、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且不留疤痕,较易被爱美的女性接受。高龄患者多合并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疾病,手术治疗存在风险,此时,无水酒精注射治疗也是较好的选择。

当患者发现颈部出现包块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经专科医生鉴别确断为甲状腺囊肿,方可采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

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并非完美

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甲状腺囊肿有许多优势,但也可能会导致以下并发症:

☆ 声嘶、治疗部位疼痛这是由于治疗时酒精漏出刺激皮下组织和喉返神经所致;

☆ 暂时性甲亢这与酒精破坏甲状腺组织,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入血有关;

☆ 血肿、呼吸困难这与酒精漏出破坏周围组织引起出血,血肿压迫气管等有关。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 第3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经皮穿刺无水酒精注射,肝动脉化疗栓塞

病灶直径在3 cm以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单独使用经皮穿刺无水酒精注射 (PEI) 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治疗的效果均比较理想[1]。但原发性肝癌发病隐匿, 发现时多数已是中、晚期, 仅只少部分患者能够采取手术方式治疗。肝动脉栓塞术在治疗中晚期肝癌中属于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 而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等技术的应用也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术式。本研究观察采用PEI与TACE联合的方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诊断标准[2]:存在HCV或HBV感染证据;影像学检查有HCC典型特征;AFP持续1月处在400μg/L及以上或2个月持续在200μg/L及以上。肿瘤直径3~10 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组采用TACE治疗。对股动脉以Seldinger术进行穿刺, 对肝总动脉采用RH导管造影, 确定供血动脉位置, 栓塞剂选用氟尿嘧啶 (厂家: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742;规格:0.25 g) 1 000 mg, 丝裂霉素 (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3213;规格:10 mg) 6~10 mg, 多柔比星 (厂家: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4341;规格:50 mg) 6~10 mg及顺铂 (厂家: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272;规格:100 m L) 6~10mg。

A组前期同样进行TACE治疗。1周后进行PEI治疗。方法如下:采用21 g多侧孔穿刺针, 经由B超引导, 避开胆囊、胆管、血管, 在肿瘤周边和无碘油沉积处, 将无水乙醇注入, 待弥散至肿瘤边缘1 cm时注射停止。以平面、多点、多方向方式进行注射。对直径在1 cm、2 cm、3 cm左右的肿瘤, 分别给予8~12 m L、16~24 m L、24~36 m L的剂量。每次注射1~3 m L, 2次/周。以3周为1个疗程。

采用电话随访与门诊复查的形式, 对患者进行为期三年的疗效观察。以治疗开始到患者死亡或随访结束时间作为指标。

1.3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和治疗有效率。每隔4周, 进行一次检查。治疗无效:肿瘤病灶中, 最大且相垂直的距离之积, 相比治疗前缩小到75%以上;有效:肿瘤病灶中, 最大且相垂直的距离之积, 相比治疗前缩小到50%以下;显效:肿瘤病灶中, 最大且相垂直的距离之积, 相比治疗前缩小到25%以下[3]。AFP下降:下降率达到25%及以上;无变化:下降率或上升率在25%以下;升高:上升率超过25%。肝功能Child分级, 由c或b级向a级发展为改善;由a或b级向c级发展为加重[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4%, 高于B组的29.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比较

A组患者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均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注:与B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AFP下降率比较

A组AFP下降率为75.6%, B组AFP下降率为5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4) 。

注:与B组比较, *P<0.05。

2.4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与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间肝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5) 。治疗过程中, A组、B组分别有3例、2例患者出现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升高现象。采用硫普罗宁以及联苯双酯进行控制后恢复正常。治疗中肝区疼痛的患者, A组有14例, B组11例, 采用哌替啶以及布桂嗪进行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恶心、呕吐患者, A组出现15例, B组出现13例。给予格拉司琼治疗后症状消退。此外, A、B两组患者, 均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 治疗中采用鲨肝醇和利血生促使白细胞计数水平恢复。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属于恶性肿瘤,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随着近年来超声显像和AFP等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患者大都能在患病早期获得治疗, 预后有所提高。

其中TACE是通过在肿瘤供血动脉位置, 采用明胶海绵或者碘油等进行栓塞, 并给予高浓度化疗, 阻断肿瘤病灶的正常供血, 使肿瘤血管消失、组织坏死, 从而达到治疗与控制的目的。该疗法对病灶直径在3 cm以下的患者疗效较为明显。但经过TACE治疗后, 已经坏死的肿瘤位置, 仍然存有不少癌细胞。一旦这些癌细胞通过其他途径重新获得供血, 则肿瘤病灶极容易复发[5]。

另一种介入疗法PEI, 则针对肿瘤组织, 采用高浓度乙醇进行注射, 从而聚集血小板, 促使蛋白变性与组织坏死。但如果病灶较大, 病灶质地不均匀, PEI治疗后则会在病灶附近形成纤维组织, 妨碍乙醇的弥散, 影响治疗效果。同时, 大病灶会增加乙醇吸收, 使血循环中乙醇含量提升, 导致毒副作用增加[6]。但经TACE治疗后, 患者大部分肿瘤都会液化与坏死, 肿瘤的纤维组织及间隔组织, 都在TACE的影响下, 受到严重破坏。此时患者病灶位置环境对PEI治疗中无水乙醇的弥散极为有利[7]。同时, TACE还能通过阻断血液流通的方式将肿瘤病灶包围, 无论肿瘤尺寸的大小, 都不会导致乙醇向全身血循环扩散, 对其他部位产生各种毒副作用与不良影响。因此将PEI与TACE联合使用, 能发挥互补作用, 使癌症病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 并为患者延长更多的存活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A组患者采用联合治疗, 其3年内的生存率, 明显高于B组。在第3年, 仍有11例患者存活。从治疗总有效率上看, 也发现A组疗效较好, 可达到63.4%。此外, 两组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肝功能分级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PEI联合TACE治疗, 对患者肝脏各项功能的损伤较小, 并且具有相对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 A组先给予TACE治疗, 待治疗1周后采取PEI治疗。这一时间阶段, 患者的肝脏组织功能有所恢复, 且肿瘤组织液化与坏死程度比较理想。

综上所述, 对原发性肝癌疾病患者采用PEI与TACE联合治疗,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并且对肝脏功能的损伤较小, 尤其是对病灶大小在3 cm以上的患者, 疗效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刘金明, 赵震宇, 李涛.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1) :17-18.

[2]王葳, 杨光辉, 王晓燕, 等.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与经皮肝穿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 (6) :547-548.

[3]石福艳, 孟维静, 安洪庆, 等.原发性肝癌不同方法治疗效果卡钳匹配法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 (7) :982-984.

[4]吕军.探讨综合介入治疗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6 (13) :161-163.

[5]张鹏, 李晓冰, 任虎虎, 等.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洛铂热灌注化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13, 25 (5) :284-286.

[6]胡夏荣, 俞武生, 卢春丽, 等.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与个体化治疗[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3, 2 (2) :102-105.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30例, 女20例, 男女比为1.5∶1, 年龄28~70岁, 平均年龄为49岁, 病史2~26年, 平均为14年。

1.2 临床资料

无症状先天性肝囊肿, 由于囊肿生长缓慢, 早期可无任何不适, 直至中年和老年, 随着囊肿的增大, 始被发现查出。由于B超的普遍采用, 老年时被发现远高于中年及青年。

具有临床症状肝囊肿, 从本组病例临床症状上看有上腹不适、腹胀、腹痛、肝脏肿大, 压迫上腹或压迫肝脏上述症状加重, 个别患者甚至引起呼吸困难。

本组病例大部分具有临床症状, 多为肝囊肿较大者。一般囊肿直径4~26cm, 单发或多发不等, 平均囊肿直径10cm左右[1]。

2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 目前仍以影像诊断为主, 计有X线、放射性核素肝扫描、CT、MRI、B超等。但以B超检查最为常见。B超显示一个或多个无回声液性暗区, 大小不等, 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清楚, 囊壁较薄, 后壁回声特亮。B超发现直径2cm以上的肝囊肿, 诊断率高达98%以上, B超诊断肝囊肿, 应列为首选[2]。

3 治疗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囊肿直径<3cm无症状者不需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 (开窗术、囊内引流术、囊肿切除术、外引流术、肝叶切除等) , 非手术治疗 (经皮囊肿穿刺抽液, 抽液加无水酒精囊内注射方法等) , 因各家治疗方法不一致, 疗效很难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设计的治疗方法[3], 简单介绍如下:患者平卧, B超定位穿刺点距囊壁最近点, 以龙胆紫定位, 记深度, 常规消毒, 铺巾麻醉用带有橡胶管连接的合适穿刺针, 钳夹后穿刺 (不用橡胶管抽液易进入污染的空气, 造成感染的可能) , 穿刺针进入囊肿后, 用针管试抽后确定针头在囊肿内, 可连接电动吸引 (较大囊肿) 或用30~50mL注射器反复抽液, 注意钳夹橡胶管配合勿进空气。直至把囊腔内液抽完为止, 并记录抽液总量, 再向囊腔内注入1%利多卡因300mg, 3~4min后再注入无水酒精10~120mL (根据囊腔大小和患者饮酒量而酌情掌握, 术后抽针后可属患者在床上翻动, 以使酒精与囊壁充分接触, 如术后肝区疼痛, 一般多能耐受。个别患者疼痛剧烈, 必要时可给予杜冷丁50mg肌内注射, 小的肝囊肿往往一次治愈, 大的囊肿可5-7d复查B超, 如B超提示囊肿区仍有囊液, 可重复抽液注射, 个别巨大肝囊肿患者反复抽液注射最多5次即可治愈) 。

多发性肝囊肿者应先处理最大的囊肿, 每次根据囊肿大小来决定处理。

4 结果

4.1 本组肝囊肿治疗结束后, 当天自觉症状好转或消失。

4.2 每次治疗结束后5~7d复查B超, 必要时重复治疗。停止治疗后, 2周至1月复查肝B超, 经多次复查证实囊肿区无囊液即属治愈, 本组病例小囊肿多一次治愈, 大囊肿最多不超过5次全部治愈。

4.3 副作用:每例患者在治疗后都有麻醉感, 表现为面部潮红, 肝区疼痛。但一般都可耐受, 约数小时后即可恢复。另有4例因注射无水酒精量稍大, 肝区疼痛较重, 注射杜冷丁50mg后慢慢恢复。

5 讨论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本组病例应属于先天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4]。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0岁以上, 临床有症状者多为右上腹不适, 腹胀等, 与文献报道一致。目前非寄生虫性肝囊肿诊断方法很多, 但以B超诊断最为准确、经济、方便和实用。我国基层医疗单位B超较普遍, 可以开展此项诊断和治疗工作。治疗方面仅需做术前常规检查、常规消毒、穿刺点局麻, 即可经皮穿刺操作。B超导引或B超定位均可进行, 选择囊壁距皮较近位置为穿刺点。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目前治疗多以抽液后无水酒精囊内注射为首选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 多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和调整, 具体操作方法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 B超导引和B超定位均可抽液注射。 (2) 穿刺针连接橡胶管钳夹使用避免进入空气形成污染以致造成可能的感染。 (3) 每次抽液注射无酒精后, 间隔5~7日可重复治疗, 直至完全治愈。

本组病例通过以上治疗方法, 可迅速减轻压迫症状。经皮肝囊肿穿刺抽液注射无水酒精, 是治疗肝囊肿最简易的方法。特别对老年体弱者, 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单纯抽液复发率高, 抽液加无水酒精囊内注射, 可以显著改善长期疗效, 从本组治疗效果来看, 全部治愈。本方法疗效显著、经济、简便, 各医疗单位均可尝试开展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叶维法, 钟振义.肝病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839.

[2]叶维法, 钟振义.肝胆病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78.

[3]叶维法, 钟振义.肝病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840.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例24个直径>4~5 cm的单发、多发肝囊肿患者, 均行彩超引导经皮入囊肿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 (56.4±4.1) 岁;单发15例, 多发囊肿5例, 平均囊肿直径 (10.1±5.0) cm。病例选择适应证:囊肿直径≥40~50 mm。禁忌证:PLT<5.0×109/L有出血倾向者;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酒精过敏史。

1.2 仪器

18 G×200 mm的EV套管针穿刺, 后部采用软管连接, 超声引导采用PHILIPSiu22, 宽频3.5 MHz凸阵探头C5-2。

1.3 方法

患者取仰卧或左侧卧位, 用18 G×200 mm的EV穿刺套管针, 局部麻醉下, 由超声导向将穿刺针至囊肿, 针尖到达囊肿远端2/3处, 拔除针芯, 接注射器, 抽囊液10 ml。抽尽囊液, 注入2%的利多卡因5 ml, 10 min后注入无水酒精, 注入量以抽出量的1/5计算, 一次最大注入量不超过100 ml, 留置20 min, 抽出, 反复2~3次, 最后注入10 ml无水酒精保留, 拔除穿刺针。

1.4 疗效评价标准

随访术后3个月行B超检查。囊肿消失为痊愈;缩小2/3以上、临床症状消失为有效;缩小1/3以下为无效。以后分别在第6、12、18个月行彩超复查随访, 并同时随诊肝功能, 随访期间如囊肿大于术前2/3为复发。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例24个囊肿均抽出囊液, 穿刺成功率100%。3个月后行彩色B超复查, 痊愈率83.3% (20/24) , 有效率为95.8% (23/24) ;2例患者均有1个囊肿术后6个月复发, 复发率8.3% (2/24) 。

3 讨论

肝囊肿系先天性异常, 是由于胆管生长和发育障碍所致, 少数囊肿也可由创伤、感染引起。既往治疗有症状的肝囊肿, 是以开窗和囊肿切除术等外科手术为主, 虽然单纯囊肿穿刺抽液的方法早已在临床使用, 但其由于并未破坏囊肿内壁上皮细胞分泌功能, 复发率高。宋书邦等[1]在治疗上有所改进, 曹颖[2]、伍志敏[3]、张练[4]采用无水酒精反复冲洗囊壁, 并留10 ml无水酒精以囊内, 破坏囊壁, 取得良好疗效.但是无水酒精留置的时间不必过长, 95%酒精注入囊腔1~3 min就使上皮细胞凝固, 失去分泌功能。籍虹[5]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抽液微创硬化不光治疗肝囊肿, 而且延伸脾、卵巢囊肿, 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对于巨大肝囊肿, 可以考虑置管引流冲洗, 可提供治愈率。目前应用腹腔镜行肝囊肿开窗引流也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6]。此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适于年龄较大, 体质较差或者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2) 穿刺治疗安全、疗效肯定, 设备要求低; (3) 经济负担小; (4) 对于较大囊肿可以多次重复穿刺治疗, 操作简单, 值得推广应用[7]。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囊肿内注射无水酒精疗法对肝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例24个直径>45 cm的单发、多发肝囊肿患者, 均行彩超引导下经皮入囊肿注射无水酒精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20例 (24个囊肿) 均抽出囊液, 穿刺成功率100%。3个月后行彩色B超复查, 痊愈率83.3% (20/24) , 有效率为95.8% (23/24) ;2例患者均有1个囊肿术后6个月复发, 复发率8.3% (2/24) 。结论:彩超引导下经皮囊肿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囊肿简便、经济、有效, 副作用不大, 创伤小时, 恢复快, 是一种治疗肝囊肿的好方法。

关键词:肝囊肿,彩色超声,无水酒精注射

参考文献

[1]宋书邦, 张玉英.肝肾巨大囊肿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的方法学改进[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06, 14 (6) :373-374.

[2]曹颖.肝囊肿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156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14 (3) :47.

[3]伍志敏.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抽液并硬化治疗肝、肾囊肿[J].医学信息, 2011, 13 (6) :369.

[4]张练.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囊肿32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6) :59.

[5]籍虹.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创硬化治疗肝脾卵巢囊肿在基层医院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1 (6) :70.

[6]申权, 薛涣洲, 姜青峰, 等.单纯性肝囊肿两种方式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的比较[J].临床研究, 2007, 4 (4) :58-59.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 第6篇

关键词:超声引导,无水酒精,单纯性肝囊肿,穿刺

单纯性肝囊肿是内含浆液、不与肝内胆管相通的囊性病变[1]。单纯性肝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 1985年Bean首先报道在超声引导下肝囊肿置管引流行酒精硬化治疗以来[2], 目前, 酒精硬化治疗已成为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一线方案。湖南省直属中医院自2008年4月开展超声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至2010年4月, 共对28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硬化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省直属中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对28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硬化治疗, 年龄45~65岁, 平均57.8岁。患者均由家属陪送入院, 由患者本人及家属主诉病史, 认为病史可靠, 先行腹部B超检查, 诊断为肝囊肿, 再行CT检查确诊为单纯性肝囊肿。入选标准:临床腹部B超及CT检查确诊囊肿<15cm;肝囊肿直径<5cm, 有压迫、黄疸、疼痛症状的患者或本人有治疗要求者, 无严重内科合并症,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依从性好,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对酒精过敏者, 无症状患者及拒绝治疗者, 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性肝囊肿及寄生虫性肝囊肿, 合并多种内科疾患者, 治疗依从性差, 不能进行随访的患者。剔除标准:治疗过程中发现凝血机制差者, 合并感染者, 不能耐受治疗、中途退出者。共选出28例, 其中男17例、女11例, 年龄45~65岁, 平均57.8岁;病程7d~2个月, 平均 (46.8±10.6) d。囊肿最大14.4cm×15.1cm, 最小4.7cm×4.1cm, 其中直径>10cm的巨大囊肿3例.所有病例均由患者本人或被授权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及微创治疗同意书。

1.2 仪器及器材

采用湖南省直属中医院2007年购入的迈瑞DC-6彩超, 探头频带范围3.5~10MHZ, 穿刺材料:MDSIN腹腔穿刺多用套管针, #45, 45cm。

1.3 穿刺前准备

做相应检查以明确肝囊肿性质并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测定, 常规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 询问患者有无乙醇及利多卡因过敏史、心脏病或高血压史,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目的存在的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并签知情同意书及微创治疗同意书。术前1~3d适量使用维生素K。穿刺前4h禁食、禁水。

1.4 具体穿刺方法及步骤

根据需要采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治疗于B超检测床上进行, 于术前确定最佳穿刺点 (囊肿距体表皮肤最近处, 避开重要管道, 并作好标记) 。 (1) 碘酊、乙醇消毒术区, 铺巾, 用无菌的B超探头确定病灶部位, 在穿刺部位做皮下浸润麻醉。 (2) 嘱患者屏气, 在超声引导下用7~12号穿刺针快速穿刺至囊肿中央, 尽量吸尽囊液, 并留样做进一步生化和细胞学检查, 常规送脱落细胞检查, 以除外癌变。 (3) 依据囊腔大小注入99.5%乙醇, 其量一般为20~30m L, 反复抽住数次, 每次保留3~5min后吸出。最后再注入无水酒精10m L, 拔出穿刺针, 局部加压包扎。 (4) 术毕于B超检测床上保持穿刺体位20min后起床活动, 术后行抗感染、止血及护肝等处理, 并观察生命征4~6h。 (5) 1周后视情况重复穿刺治疗, 具体方法同前, 共3次。

2 疗效评价与结果

2.1 疗效评价采用文献报道的4级疗效指数办法[3]。

0级:囊肿大小无变化;Ⅰ级:囊腔较前缩小<1/3;Ⅱ级:囊腔较前缩小1/3~2/3;Ⅲ级:囊腔基本或完全消失。

2.2 随访

最后一次穿刺术后, 1个月及6个月行腹部超声检查。

2.3 结果

最后一次穿刺后B超检查肝囊肿的大小, 随访复查1、6个月肝囊肿的大小变化, 具体见表1。

28例单纯性肝囊肿均穿刺成功, 除2例继发感染囊液呈淡咖啡色外, 余26例囊液呈无色、清亮。穿刺后囊肿明显缩小, 穿刺治疗1次1例, 2次2例, 3次25例, 治疗间隔为1周, 随访6个月。28例均获得有效的治疗, 6个月复查囊肿大小均比治疗前缩小>1/3, 其中最后复查有19例获得治愈。在穿刺过程中有11例在注射无水酒精时有穿刺局部发热感未予处理, 有2例出现面红、发热等酒精中毒症状, 分析为囊肿较大无水酒精用量较多,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 有1例患者为巨大囊肿, 因抽吸速度较快, 出现昏厥等虚脱症状为突然减压造成, 对症处理患者恢复。

2.4 分析

治疗的总有效率:= (Ⅰ+Ⅱ+Ⅲ) /28, 治愈率=Ⅲ/28。穿刺术后有效率:最后一次穿刺术后:96.4%, 随访1个月100%, 随访6个月100%。穿刺术后治愈率:最后一次穿刺术后:14.3%, 随访1个月42.9%, 随访6个月67.9%。

3 讨论

肝囊肿是临床中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和肝内胆管囊肿是一组疾病的总称, 多数具有遗传倾向。虽然其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和预后各不相同, 但这些疾病的基本病变是肝内胆管的囊性扩张, 经B超或CT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但也有需经组织学检查方法才能证实者。单纯性肝囊肿是指内含浆液、不与肝内胆管相通的囊性病变[4]。本病女性多见, 50岁以上患者的肝囊肿较年轻患者明显为大, 巨大肝囊肿几乎仅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

治疗原则, 对于单发性、无症状的肝囊肿, 即使体积较大也无需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 只有在明确这些症状与囊肿有关后方可予以治疗。单发性肝囊肿的非手术疗法是在囊腔内注入硬化剂, 目的在于破坏囊壁内层的上皮组织, 无水酒精是最常用的硬化剂, 其并发症有 (1) :注射过程中若酒精外渗入腹腔可引起剧烈腹痛; (2) :酒精弥散后产生一过性神经精神障碍; (3) 治疗后囊肿的炎症性改变将增加后续手术切除的难度。硬化剂注射疗法已有20余年历史, 但缺少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报道, 其成功率约为65%~95%。

硬化疗法的禁忌证是:囊腔内含有胆汁或血性液体[1]。穿刺手术的适应证: (1) 直径在15cm以下的单纯性、单发性肝囊肿; (2) 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剖腹手术的肝囊肿; (3) 合并感染的肝囊肿。禁忌证: (1) 散在多发的小肝囊肿; (2) 恶性肿瘤性肝囊肿; (3) 寄生虫性肝囊肿; (4) 伴有胆瘘的肝囊肿; (5) 有出血倾向或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者。术中注意要点: (1) 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继发感染; (2) 注入无水乙醇的量, 每次不宜超过50m L, 一般无水乙醇的用量达囊腔容量的12%即能很快使囊壁内皮细胞变性, 阻止囊液分泌; (3) 巨大囊肿抽液以2次为宜, 防止突然减压造成虚脱; (4) 每周抽吸1次, 一般2~4次即可; (5) 若乙醇注入量超过100m L, 应酌减或分次治疗, 注入囊腔的乙醇用量为抽出囊液量的1/4~1/5, 保留5min后, 应尽量抽出, 也可将少量乙醇留入囊内, 一般保留量不超过10m L。

本研究28例患者使用硬化剂为无水酒精, 通过前后比较, 总有效率达到100%, 治愈率达到67.9%, 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避免了外科手术的大创伤, 恢复时间长, 并发症多的不利因素, 可以作为单纯性肝囊肿的常规非手术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孟超, 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43-1745.

[2]Bean WJ, Rodan BA.Hepatic cysts:treatment with alcohol[J].AJR Am J Roentgenol, 1985, 144 (2) :237-241.

[3]林学英, 林礼务.经皮超声介入无水酒精治疗肝癌及其疗效评估方法的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3, 5 (5) :290-291.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58例子宫肌瘤患者术前均在我院经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年龄30~51岁,平均39岁。在此治疗前3个月未使用过激素药物,并行诊刮病理证实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不合并其他妇科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心脏病等手术禁忌证,无米非司酮药物禁忌证,无酒精过敏史。肌瘤最大为50 mm×51 mm×50 mm,最小为20 mm×21 mm×20 mm,CDFI均显示较丰富血流。

仪器设备和药品:使用LOGIQ5 PRO彩超仪(美国GE公司生产),探头频率3.5 MHz;Toshiba SSA 340A超声诊断仪,穿刺探头频率3.5 MHz。穿刺针采用22G三孔酒精注射针,药品主要有99.8%无水酒精、2%利多卡因、0.9%生理盐水及必备的各种抢救药品。术前详细记录彩超检查肌瘤部位、大小及血流情况,按椭球体积公式计算肌瘤近似体积V=(π/6×A cm×B cm×C cm)。

1.2 方法

5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9例。A组平均直径(40.8±5.6)mm;B组平均直径(41.2±5.8)mm。A组单纯注射无水酒精;B组预先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于月经来潮5 d内开始,连服3个月后注射无水酒精。治疗术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避开月经期。膀胱排空后取平卧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常规消毒铺巾和局部麻醉。将22G穿刺针沿穿刺引导架快速刺入瘤体中心,根据肌瘤大小注入无水酒精,观察药液进入、充盈和分布情况,如不满意,可调整进针方向后再注射。注射无水酒精的剂量,参考周翠玉[2]治疗用量,Y=1.805X,式中X为瘤体最大直径(cm),Y为注射酒精量(ml)。

1.3 疗效判定

注射后3个月、半年及1年后复查对比观察疗效。疗效计算方法为平均缩小率(%)=(V1-V2/V1)×100%(V1为治疗前肌瘤体积,V2为治疗后复查的肌瘤体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口服米非司酮3个月后子宫肌瘤平均直径缩小为(33.2±4.8)mm,平均缩小率为52.7%,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超声监测下局部注射无水酒精的介入治疗。两组病例超声介入治疗6个月后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瘤内及周边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1年后A组肌瘤平均直径缩小为(28.1±3.6)mm,缩小率为61.5%,B组肌瘤平均直径缩小为(22.3±3.5)mm,缩小率为7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注射酒精后均有一过性的烧灼疼痛感,给予适量止痛药品后能缓解。个别患者出现恶性呕吐或醉酒样改变,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近年来,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发展迅速,大致包括药物治疗、动脉栓塞治疗、HIFU刀治疗、超声引导下的消融(微波、射频和酒精)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其目的是保留子宫、保护生命的摇篮。

多位学者研究表明[2,3,4,5],无水酒精注射入子宫肌瘤后,直接的脱水固化作用使肌瘤组织、细胞脱水坏死,并凝固和栓塞肌瘤供血血管,使残余的肌瘤平滑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变性坏死,进一步扩大有效作用范围,而不破坏正常的子宫肌层组织,因而是安全、简便、有效的。但因肌瘤内部结构致密坚硬,使穿刺针发生偏移或穿刺受阻的现象时有发生,且穿刺针进入肌瘤内注射酒精时阻力大,因此单纯超声引导下肌瘤内注射无水酒精在治疗操作上仍有一定的难度。

众多研究表明[6,7,8],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已经获得了确切疗效,它不仅作用在受体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质醇的类固醇,取代体内孕酮与其受体相结合,因而抑制孕酮活性,继而使卵巢黄体溶解,同时体内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也随之下降。而且米非司酮还可通过竞争孕激素受体,减小子宫肌瘤中的血管内皮因子的表达,减小微血管密度,从而减少肌瘤血供,达到治疗目的。此外,米司非酮还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肌瘤缩小并诱发闭经。因而目前在临床米非司酮应用较普遍,但米非司酮治疗停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约17.8%)。为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部分学者探索了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药物和消融结合的治疗等,都取得了比单一治疗方案更好的疗效,如郑丽芳[9]报道口服米非司酮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取得较单纯手术更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索口服米非司酮后再行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无水酒精的联合治疗疗效。设想先行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其与孕激素受体结合,阻断孕激素作用,连续应用能引降低肌瘤的血液供应,可以使肌瘤短期内明显缩小,肌瘤内部组织也随之出现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穿刺进针及注射无水酒精;接下来的酒精消融治疗,进一步凝固和栓塞肌瘤供血血管,使得治疗更彻底,很好地解决了药物治疗停药复发的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地降低了超声引导下肌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操作难度,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引导注射无水酒精配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微创、简便、低廉、有效等优点,对于保留子宫、缓解或消除不良症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联合治疗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因本研究开始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及多中心研究报道。

参考文献

[1]Walker CL,Stewart EA.Uterine fibroids:the elephant in the room[J].Science,2005,308(5728):1589-1592.

[2]周翠玉.瘤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3):169-170.

[3]谢红宁,车艳玲.超声引导下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子宫肌瘤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4(5):225-226.

[4]王锡斌.超声引导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子宫肌瘤[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4):356-358.

[5]王联欢,潘农.超声引导瘤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184-185.

[6]李云,袁冰,姚媛.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3):261.

[7]刘琼.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48-149.

[8]杜丽.米非司酮治疗130例子宫肌瘤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7):70-71.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 其中男61例, 女25例, 年龄34~72岁, 行无水酒精注射+射频消融技术治疗102次, 术前经B超、CT、磁共振成像 (MRI) 等检查符合2001年第八届肝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2]。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CT引导下, 根据肿瘤位置确定穿刺点及进针方向, 局部麻醉下使用冷极射频消融针经皮穿刺肿瘤靶点后, 根据肿瘤大小先向瘤体内注入无水酒精, 然后行冷极射频消融术, 治疗结束针道射频止血, 局部腹带加压包扎, 再次CT扫描有无肝包膜下出血及气胸等并发症, 术毕送患者至病房观察治疗。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1.3.1. 1 护理沟通

无水酒精注射+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癌是近几开展的新技术, 大多患者及家属对此缺乏充分了解, 对治疗效果缺乏信心, 普遍存在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根据患者年龄、职业及心理状态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治疗的原理、优越性、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1.3.1. 2 术前患者评估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治疗前除了要考虑肿瘤大小、数目、位置分化程度的因素外全面评价肝脏功能已十分重要, 它有助于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 减少手术并发症和肝癌复发术前常规进行肝、肾、心、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 对肝功较差或合并感染的患者术前进行抗炎、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 使肝功能child评分达到2级, 以减少手术并发症[3]。

1.3.1. 3 术前准备

术前禁食4 h, 患者术前排空膀胱, 治疗前15 min吗啡针25 mg、地西泮10 mg肌内注射预防肝区疼痛。检查仪器功能状态及准备抢救用品。

1.3.2 术中护理

1.3.2. 1 术中常规心电监护, 氧气吸入,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及腹部情况主动询问患者感受,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在手术过程中指导患者平稳呼吸, 避免过深过快, 防止出血发生。

1.3.2. 2 疼痛 如病变部位靠近膈肌, 患者会出现上腹部及右肩部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本组患者术中出现上腹部剧痛2例及右肩部放射性疼痛3例。遵医嘱给予吗啡10 mg肌内注射及镇静治疗,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 告知患者此现象为病变所致, 擦干汗液, 紧握患者手部, 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和关怀。帮助患者擦干汗液, 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尽量使右上肢处于舒适位置, 必要时按摩患者右肩部, 鼓励患者继续完成治疗。

1.3.2. 3 由于疼痛等原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本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22例, 嘱患者尽量放松, 呕吐时, 注意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观察呕吐物性质及量, 及时清理呕吐物, 避免不良刺激。

1.3.3 术后护理

1.3.3. 1 一般护理

术后卧床24 h, 进易消化饮食。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 严密观察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1.3.3. 2 并发症的护理

1.3.3. 2. 1 感染

肝脓肿是消融治疗后较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0.14%~2.8%[3]。发生肝脓肿的重要原因是胆道系统的异常, 如存在胆系感染、肝肠吻合等, 另外糖尿病及高龄也是肝脓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治疗后的发热多与肿瘤坏死吸收有关, 在术后第1天出现, 体温在38.5℃以下, 持续3~5 d, 对症处理后体温可降至正常。若体温高于39.0℃, 发热持续不降或应考虑肝脓肿, 及时进行检查及时诊断, 给予抗生素治疗及补液治疗。

1.3.3. 2. 2 腹腔出血

肝癌患者凝血功能较差, 治疗前应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严格掌握适应证。治疗时嘱患者勿用力咳嗽、打喷嚏, 穿刺时避开较大血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血肿。为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术后卧床休息24 h, 使用腹带局部加压包扎12 h, 常规心电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应重视非发热引起的心率加快, 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变快、烦躁不安、腹肌紧张压痛等, 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遵医嘱给予吸氧、止血药物、输血等治疗。同时协助医师进行CT扫描, 确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如出血量较大, 行肝动脉栓塞术转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1.3.3. 2. 3 胸膈并发症

肿瘤位置临近膈肌的患者在穿刺路径上进行规避穿刺针尽量避免进入胸腔, 在完全无法避免时考虑建立人工胸水, 人工胸水可有效减少膈肌的损伤。术后观察患者面色变化, 询问有无胸痛、胸闷、呼吸困难, 监测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 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协助医生CT扫描确定有无气胸发生及程度。术后进行常规胸片检查, 少量胸腔积气或积液一般不需处理。对术后呼吸困难明显者应立即穿刺排气或胸腔闭式引流。

1.3.3. 2. 4 胆系并发症

热消融治疗后肿瘤肿胀压迫或热灼伤胆管所致临床上严重的胆系并发症并不多见, 大部分胆管损伤表现为消融部位胆道狭窄、胆管末端扩张等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严重者出现黄疸时, 必要时性经皮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注意患者皮肤、巩膜、大小便颜色, 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肌紧张。检测血尿淀粉酶及肝功能变化。发生胆道梗阻置管引流期间加强患者营养支持, 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 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 防止逆行感染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

1.3.3. 2. 5 临近脏器损伤

最常见的是结肠穿孔。对临近脏器损伤的预防一是要掌握好射频消融技术适应证, 尤其是对临近肝表面、膈顶及有上腹部手术史的病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消融后应对穿孔高危人群严密观察有无腹痛、发热、腹膜刺激征。局限包裹穿孔可行保守治疗或择期手术修补治疗, 对游离性穿孔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

2 结果

本组共发生不良反应58例, 其中恶心呕吐22例, 术后发热28例, 术中右上腹剧痛2例、右肩部放射性疼痛3例、气胸2例, 肝功能减退1例。

3 小结

瘤内无水酒精注射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经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是安全有效的, 但肿瘤位于肝门区、肿瘤临近膈肌及肝功能较差的患者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对手术并发症发生原因充分的认知、治疗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及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干预, 对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倩, 周晓东.超声引导下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增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第四军医大学, 2012.

[3]王宇, 欧晓娟, 王晓明, 等.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前肝脏功能评估的意义.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 29 (8) :573-575.

上一篇:精细化思考下一篇: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