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2024-05-30

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精选12篇)

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第1篇

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健身、娱乐、教育、激励等功能, 对于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自信心的培养, 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以自己独特的育人方式在高职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形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然而,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 许多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不重视, 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

(1) 许多高职院校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上,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校园环境的改善放其次, 对体育硬件建设常无暇顾及, 体育硬件建设相对落后。更谈不上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2) 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的环境在高职校还未形成。高职院校因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 各项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中出现沉迷网络、厌学、混毕业等现象。学生因缺少锻炼导致体质下降。

(3) 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特别是“90后”的学生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 责任感不强, 纪律较差, 团队合作、配合较少, 且生活习惯处于不良状态中, 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较少。

1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显现。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体育锻炼取代上网聊天, 打游戏成为学生学习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校园成为学生运动锻炼的乐园。

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对自身进行改造, 同时身体运动又给人带来了美感和快感及自身运动的各种体验和对人身体、心理的积极改造。因此, 体育教学、运动锻炼、体育竞赛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同取代的功能和价值。丰富了学生课外文体生活, 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1 . 1 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锻炼习惯开始形成

人, 往往是随众, 从大流的。构建特色的高职校体育文化, 可以让学生在浓烈的体育锻炼氛围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锻炼项目, 从随大流地从事体育锻炼到慢慢地爱上体育锻炼, 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各种主题的体育活动, 将吸引各种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参与, 学生也将从中学习了体育知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了解到体育锻炼将是管理自己一生健康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

1 . 2 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 锻炼了意志品质, 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促进了素质的全面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 竞争性是与生俱来的, 无处不在的。学生走出校门, 竞争也是无处不在。体育精神教育学生一定要在公平规则下进行。赛场是没有常胜将军, 冠军只有一个。落后、失败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只要努力了, 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在比赛中, 在落后时顽强拼搏, 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是今后工作中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1 . 3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 有许多运动锻炼项目是集体合作完成的。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大球项目。小球中的双打也需要协作配合。一些个人参加的项目也有团体赛。在集体项目、团体赛的竞赛中, 以大局为重, 协调配合、统一行动的集体主义精神将是今后工作中所必需的团队合作精神。体育活动是改变人。塑造人、教育人、成就人精神和品质的良好途径。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抢占学生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 是高职校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方式。

2 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

2 . 1 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领导管理框架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分管教学的教务校长应亲自挂帅, 工作主要以体育组牵头负责, 各职能部门必须共同协调配合, 像具体分管学生的各系部、学生处、辅导员, 分管学生社团的学院团委在开展各体育活动中要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各种活动要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有反馈, 并纳入各部门各具有人员的绩效考核中。

2 . 2 优化体育教学, 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教学特色

体育教学课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渠道。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改革创新体育教学理念, 改变以往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观念, 重视培养学生管理自我健康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 懂得运用体育锻炼的手段来预防、减少和防治一些疾病。优化的高职体育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锻炼技能, 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 制定好自己长、短期的健康规划, 保证自己今后在高强度、大负荷的条件下也能为社会、为国家健康工作几十年。高职体育教学应贴近高职的职业特点, 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相结合来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要能突出职业特点。要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的特点, 根据专业技术和职业体能所需身体素质的不同, 有目的、有计划地选用突出职业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来开展体育教学, 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 .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增强学生的体质, 让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仅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开劈体育教学第二课堂, 是构建高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教学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 是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个性需求, 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高职校对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第二课堂应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考核机制。要能把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教学第二课堂的过程记录在案。并将其纳入到体育课成绩的评价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 每周至少参加不少于三次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第二课堂、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各项体育锻炼。学校可它作为学生获取体育课成绩的必要条件。高职校在学生获得体育学分时, 可设置一些前置条件, 如参加何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代表队或自己平时参加何项的体育锻炼 (有记录, 有证明的) 。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 一定要加入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参照项, 而不仅仅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水平的情况。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初始阶段, 有时是要采取一些半强制的手段, 来把学生“扶上马, 送一程”, 学生若身处浓烈的体育锻炼氛围中, 自觉不自觉中, 也就参与到锻炼的群体中, 若从锻炼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自然也就爱上体育运动锻炼了。

2 . 4 培养扶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高职院校要鼓励支持各式各样的学生民间体育社团组织;要管理支持学生组建大学生生体育俱乐部。让所有各种体育锻炼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 都能有自己的体育锻炼圈子。由学校向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并能指派专项教师负责辅导学生。学校要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体育竞赛、体育交流。而不能以是否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作为学生参与体育竞赛交流的条件。

2 . 5 设立学校体育锻炼指导员 ( 辅导员) 制度,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高职校可以培训一些向学生传健身技能, 组织健身活动, 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的体育锻炼指导员 (辅导员) 。这些体育锻炼指导员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专任的体育教师也可以是一些运动项目技能水平较高, 较热心的其它科任教师。学生中的体育部成员、体育特长生, 体育积极分子也可胜任。学生的体育锻炼指导员应以志愿服务为主。教师可酌情计算相应的工作量。体育锻炼指导员可以解决专任体育教师人手不足和项目覆盖不够的问题。并且, 体育锻炼中有人组织、管理才能保证该项目的长期开展。

2 . 6 健全评价机制, 探索建立健身锻炼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锻炼热情

高职院校要改革原来的体育课考核评分办法。摈弃过分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竞技成绩, 忽视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健康管理能力、进步幅度等方面的评价。在承认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来科学地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学生既能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锻炼技能或技术, 又懂得管理自我的身体健康, 并且能自觉通过体育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 评价指标的构建要能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自觉锻炼情况、同比进步幅度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科学、公正、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能力, 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 7 改革校运动会, 举办特色的体育文化节,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搭建交流平台

每年一届的校田径运动会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因为田径运动会的专业性、竞赛性造成了田径运动会成了少数体育尖子生的舞台。学校体育的宗旨是普及而不是提高。运动会要多一些学生都能参加的趣味游戏、体能拓展等项目, 而不是专业性强的标枪、铁饼等项目。田径运动会也可办成的有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或全校师生均可参与的体育节。重点是尽量能以班级为单位, 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兴趣的项目去参加。赛事时间不够可将及格赛, 预选赛放在平时的体育第二课堂里。精彩的决赛才放在全校性的体育节或体育综合运动会上。

2 . 8 组建高水平的运动代表队, 形成高职校的传统体育特色。=

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历史传统开展校代表队的常年训练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因为组建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 不仅可以培养体育骨干, 展现学校的运动技术水平, 还可以扩大学校的名气, 彰显学校的特色风采。高水平运动代表队是高职校的广告和名片。学校代表队的训练对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学校体育运动锻炼氛围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经过相应的培训, 学校运动代表队的成员就是开展体育锻炼最好的学生体育锻炼指导员。

2.9 开设特色的“体育角”, 以新颖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90”后的学生, 个性鲜明,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 创建一些贴近学生喜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体育角”, 以新颖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像滑轮、台球、小型高尔夫、攀岩、小型网球等等。体育运动锻炼项目不能永远老三样, 要与时俱进, 只要是能保证安全, 只要能增进健康, 陶冶情操, 学校就应大胆尝试。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锻炼, 在锻炼中养成锻炼的习惯, 这就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理念。

2 . 1 0 建立微信体育群等多媒体平台, 大力宣传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体育文化因素

体育理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的宣传和渗透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推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校应借助广播、标语、图片、微信、网络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知识、体育文体的宣传和教育。在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 也离不开媒体的造势宣传。

3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 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高职校的高层领导应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观念, 有所作为;学校各系部、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要制定建立激励学生健身锻炼规章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要扶植体育社团的发展, 改革校运动会为体育节;坚持校高水平传统代表队的常年训练;要用新颖的体育项目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大力宣传体育知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它是学校体育人长期努力创建、遵守维护、完善坚持并使之延续下来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取向。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为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长期不懈努力。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形式在高职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及特点。调研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剖析校园体育文化在高职校人才培养中对健全学生人格, 发展全面素质的价值, 提出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体育教学、健全评价机制、扶植体育社团、丰富课外活动、设立体育锻炼辅导员等有效措施来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特色,构建

参考文献

[1]童慧儿.基于个性发展的高校体育第二课堂模式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0) :153-154.

[2]李井刚, 吴宇薇, 徐辉.浅议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0) :115-116.

打造特色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第2篇

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赵煌平

创建于1997年9月的惠安八二三实验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办学伊始,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两三百个学生,没有校门,没有围墙,四周是一片空旷的田野,真可谓“一穷二白”。全体八二三人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心协力、负重拼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造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奇迹: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通过了“省级示范小学”、第八、九、十届“省级文明学校”的评估验收;并被评为“泉州市绿色学校”、“泉州市园林式学校”、“福建省花园式单位”、“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校务公开示范单位、“福建省少先队红旗大队”等多项殊荣。原副省长潘心诚同志视察我校时说:“惠安八二三实小从办学的历史说还是个婴儿,但长得体魄健壮,也很可爱,我从这里看到了惠安教育的希望和未来。”

如果说这些成绩是八二三这棵大树上结出的累累硕果,那么那强健而有力的根系便是八二三人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以德立校,传播先进文化”的办学思想。在这强健的根系下,八二三这棵大树正展现着生命的绚丽。

一、构筑环境文化

1、校容校貌,凸显美化和教育化

走进惠安八二三实验小学的大门,你便会被这里美丽的校园环境以及那春天般的气息所折服,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假山、喷泉、花坛、绿地,更有两千六百多个蓬勃的生命正在这花园式的学校里热情、快乐地成长着。

我校把“建设一流校园”作为办学目标之一。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强调空间立体化设置,提出了“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的理念。着重做好三大工程建设:

1、绿化工程

2、墙壁工程

3、夜景工程,真正让幽雅、高洁、秀美的校园环境发挥育人功能。几年里,师生们动手种植各类花草树木几十余种,乔、灌、花、草配置得当,绿化布局规范美观,校园绿化面积达7133m2。凡是能硬化的地方都铺上广场砖、石砖、硬水泥,摆设了几百盆造型别致、灵秀优美的鲜花盆景。再者,设计并建设了假山、喷泉、人工鱼池,假山与喷泉在校园夜景工程的映照下相映成趣。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乐学,分布了七个极具个性化、教育化、艺术化的园地,有育苑园、乐教园、乐学园、行知园、百花园、百菜园、百草园,园中水花飞洒、垂柳依依、彩蝶纷飞、一幅四季如春的美好景致。(值得一提的是,乐教园与乐学园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所呈现在你眼前的都是体现我校校风学风的四个大字:乐教乐学、教乐学乐。)同时注意搞好立体绿化,营造了舒适、美观、敞亮、雅致的校园生活空间和育人氛围。现如今,被誉为惠安小学第一泉的喷水池,那飞洒的水

花、流淌的清泉,充满着蓬勃的生机。绿化带中,“教育就是生命”、“生命需要生命支撑”等教育敬言牌也恰倒好处地出现在水泥道旁。那座落在红花绿叶中的陶行知塑像,不断地向孩子们传播着“学做真人”的思想。200米的环形跑道运动场和垂柳掩映下的石桌椅旁以及设备齐全的健身场地,回荡着同学们令人心醉的欢声笑语。

当你漫步在校园内,在每个角落里都能见到八二三少年用五彩的笔描绘下的一幅幅装裱精美的画卷以及挥毫写下的飘逸俊秀又墨韵十足的书法作品,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已俨然成为了八二三少年的艺术长廊,展示生命色彩的天地。

夜色中校园在玉兰花灯的映照下,校园详和而宁静。灯箱上的照片记载着八二三走过的难忘历程,更意示着八二三人豪迈的情怀与坚实的步伐。

八二三实小已然成为八二三人生命的乐园。

2、人际环境,追求平等、友善、协同

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师生的关系,现代德育观认为“德育的有效性源于平等交往、沟通无限”。交往的前提是平等,在我校编印的《我的教育故事》中不断地向我们讲述着 “与孩子共同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故事,它用一个个感动心灵的故事把我校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诠释得十分明了。

爱已成为教育的秘诀。爱的力量是神奇的,教育的爱意能滋生奉献,能萌发创造;爱是对生命的一种宽容与期待。我们的老师们始终谨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因而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我们必须用友善的宽容,热情的期待去看待每一个活生生的灵魂。这样一种充满宽容与爱意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个八二三人的心里,正如由我校教师编写的《生命因期待而精彩》文集的序言中所写的:“透过那宽厚的期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淡泊明净、充满仁爱与执着的八二三团队,细细品读时,我们时常能感受到老师们那如同注视花儿绽放时温柔的目光,犹如母亲凝视孩子一般慈祥的光芒,在这宽厚的期待下,一个个跳跃的生命走向欢悦,走向甜美,走向成熟,如同春的芽,夏的绿,秋的金黄一样,生命在期待的轮回中变得精彩纷呈”,正是这样一种充满爱的期待,使师生对一切充满信心,让每个生命永远饱含希冀,而这永远的希冀便是快乐的源泉,也正是我们八二三人乐教、乐学的源泉。生命便是在这爱的润泽之下茁壮成长,显得熠熠生辉。

这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充满爱意的师生关系已显示了它巨大的育人功能。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内我们时常可以看见师生们驻足书架下选借书籍以及同桌阅读、交流的情景。老师们正以自己的乐学精神引领学生的乐学行为。相互推荐书籍,借阅教师《读书成长卡》,交流学生的《采蜜集》已成为师生交往、沟通的重要内容。

校园已成为师生们充满人情味、书香味的家园。

二、夯实阵地文化

1、着力发挥宣传功能,精心规范育人机制。

几年来我校相继建立了“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等少先队阵地。而如何发挥阵地作用,丰富校园文化才是重中之重。学校德育处、少先队大队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报名、考核、选拔、培训等程序组建了“八二三小记者团”、“播音员小组”,确保我校宣传阵地的高效运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校小记者团的出色表现,中国少年报在我校成立了惠安首个小记者分站。在红领巾广播站的栏目中设置了“乡土情”、“823少年”、“大家美文”等特色栏目,“乡土情”栏目使学生通过广播站了解家乡,从而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823少年”栏目已然成为八二三少先队员们展示自我,成全自我的一方舞台。校报《种太阳》以及队报《太阳花》以新颖美观的排版、丰富的内容,成为我校与兄弟学校交流的平台,不断地向师生们展示学校德育工作始终恪守着智慧与灵魂的赋予,生命与希望信息的传递,受到了兄弟学校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每周五的中队活动课是我校高度重视的一个德育阵地,为了让每一个中队的活动都更具教育性和实效性,我们组织全体老师来参与设计中队活动方案,并汇编成册《阳光、绿叶、生命》,供中队辅导员组织活动时参考借鉴。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已成为我校常规工作中创特色的一大亮点。除了有规范的程序之外,我们创造性地加入齐唱《惠安八二三实小之歌》以及呼号这两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首内涵丰富、旋律优美的校歌已是八二三人人人耳熟能详,开口能唱的歌曲,全校已然形成了人人以唱好校歌为荣的氛围;我们的呼号——“八二三哺育我成长,我为八二三添光彩!今天我为八二三自豪,明天八二三为我骄傲!”已然成为八二三人坚定的誓言。“人人是八二三的主人,人人是八二三的形象”已成为全体八二三人的共识。

2、搭设家校互联平台,拓宽家校沟通渠道。

①家校联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校在家校互通互联方面已形成了以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的家校联系制度。要求每一位辅导员老师每学期至少家访两次,及时的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状况;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邀请教育行家、“家教先锋”进行家教知识的讲座及经验交流,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新理念,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定期召开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会议,在学校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广泛听取家委会成员意见,寻求家委会的支持,达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共识,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网络。

②为更好地使家校联系日常化,提高家校联系的针对性。近一年来,我校以建设“平安校园”为契机,扩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爱贝通家校互联平台”及

时便捷、有针对性地反应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心理情绪状况以及偶发事件,及时取得家长配合。全面充分地发挥该平台应有的育人功能.由于家校联系工作的成效显著,我校家长学校被评为“泉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在市行风评议检查活动中,我校又以极好的社会反响,荣获“市行风评议先进单位”称号。

三、打造品牌文化

我校校名——“八二三实验小学”具有历史的纪念意义。1949年8月23日惠安县人民迎来了解放,因而为纪念这一重要日子,县委县政府将我校由原“惠安第二实验小学”更名为“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这样一来,倾力打造“红色八二三”这一校园文化品牌成为了我校最具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资源。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把这一校园文化品牌与新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开发利用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资源已成为我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我校开展了“知我八二三,爱我八二三”为主题的少先队体验教育系列活动:有“八二三知多少”知识竞赛;有“假如我是八二三„„。”主题演讲比赛;有“情系八二三”校园歌手比赛等等。

每年的清明节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前往科山烈士陵园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邀请老干部、老革命为少先队员讲述惠安解放历程中涌现出的革命先烈的事迹。从活动中广大少先队员了解了家乡的历史,进一步激发了少先队员继承遗志,发奋学习的坚定决心。

同时,开展了“家乡知多少”、“家乡风光”、“家乡名人风采录”等读书、摄影、采访等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大大地激发了队员们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每年八月二十三日是我校全体老师的回校日,学校都会开展纪念活动。学生方面,组织校小记者团赴厦门同安英雄三岛考察大嶝战地观光园。让小记者们重温八二三之路,重温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的历史,追思战斗英雄安业民烈士的动人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八二三内涵;教师方面,学校组织一年一度的“师德论坛”演讲活动。

通过活动我们大力弘扬“团结、协作、勤奋、向上”的新时期“八二三精神”,我们还将继续高举“红色八二三”这一面旗帜,不断地挖掘“八二三”内涵,不断地提升“红色八二三”这品牌文化的品味。目前,我校的校本教材《八二三之路——惠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在编写中,不久将与大家见面。我们意在努力打造校本文化品牌,做大做好这一品牌,让八二三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回顾过去,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万丈.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注学生发展”,其实是在强调和突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地教育引导,而这些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就意在引导和熏陶学生

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第3篇

关键词:警察体育 警察院校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承载着各个学校厚重的办学历史、特殊的人文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气息,是学校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通常由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三个主要方面构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形成各个学校独具特色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而不断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警察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警察院校师生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动力和源泉,更是警察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撑点和着力点。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校园文化的共同特点,也以鲜明的特色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校园文化。警察体育是警察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警察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和打造文武兼备、英勇善战的警务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无法替代。深入研究并充分发挥警察体育在构建具有警察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和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强化警察院校在服务国家基层政法队伍建设,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1.警察体育的内涵及目的

1.1 警察体育的内涵

警察体育是根据警察职业和警察自身的需要,遵循人体运动和警务活动的规律,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基本警务技能,以及丰富警察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警察体育的这一定义,明确了警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目前,警察院校的警察体育活动主要涵盖队列、体能、障碍、泅渡、攀爬索降、防卫与控制、射击等内容的课程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竞技体育活动和群众体育活动。

1.2 警察院校警察体育活动的目的

警察院校的警察体育活动服务于专业警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是警察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警察院校警察体育活动的首要目标是要根据未来职业需求和警务实战的需要,全面发展警察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掌握基本的警务活动技能,为进一步开展警务战术训练和综合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丰富多彩的警察體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未来执行警务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强化团队协作和集体精神,促进警察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除此之外,警察体育还在诸如规范警察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加强院校之间交流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警察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警察院校大多依托行业办学,与政法系统结合紧密,由此,警察院校校园文化也就具有了明显的政法文化特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政法文化影响下,警察院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具有普通院校校园文化历史传承性、教育引导性、激励凝聚性、创新多样性等特点的同时,警察院校校园文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校园文化的诸多特点。

一是坚定的政治性。警察院校主要面向国家政法战线培养人才,开设的专业多为政法类和警务类专业。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其次才是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警务技能,因此政治建警、政治建校也就成为了警察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和立足点。一些院校如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还将“忠诚”作为校训内容,强调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党和国家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要忠于党的领导,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特殊的人才培养要求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警察院校校园文化也因此受到深刻的影响,具备了鲜明的政治性特点。

二是鲜明的职业性。警察院校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基层政法战线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所以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具有强烈的政法工作色彩。通过公招进入警察院校学习,或者警察院校学生毕业后参与政法干警招考,除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必须经过严格的体能测试和心理测试,这些都要求警察院校必须遵循警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殊要求和规律,围绕警务工作对人民警察的具体要求开展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活动。由于对身体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职业定向性要求,因此警察院校在从招生工作开始的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既要加强以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的专业文化建设,又要兼顾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形成了警察院校校园文化鲜明的职业性特点。

三是强烈的规范性。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制度文化是衔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间层次,明确了校园文化及其主体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各种制度要求和规范,是一切校园文化活动的准则。与一般院校校园文化的规范性有所区别,警察院校对校园文化的规范性程度更高,执行更为严格。警察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但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还要以人民警察法为基准,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项管理条令,建立起满足警察院校办学特色要求的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制定并严格执行特定的行为规范等。如警察院校都采用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学生在一日生活制度的执行、内务、礼仪、列队行进、操课以及集体活动中都必须共同遵守特定的规范,体现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行为要求。

四是相对的封闭性。一般来说,校园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但是,由于警察院校警务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其他院校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在警察院校严格的警务化管理之下,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学校第二课堂的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开展等都具有严格的组织规范要求,导致警察院校与其他院校之间难以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沟通平台,互动有限。在警察院校之间和警察院校与政法系统的交流中,也存在视不够、载体缺乏等问题。以上这些因素使得警察院校的校园文化带有一定的封闭性特点。

nlc202309011736

3.警察体育在构建警察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3.1 加强警察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内涵

警察院校精神文化是警察院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发展并逐渐趋于稳定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意识观念,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是警察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2011年,中央政法委提出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观,对加强警察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警察体育活动通过教学、训练和竞赛等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尊重规则、公正公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些正是政法战线干警必须拥有的优秀品质。警察体育活动具有极强的集体凝聚力,注重团结协作和群体意识培养,强调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和公平竞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警察院校精彩的警察体育活动如阅警分列式、警体运动会等,往往具有强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能够带给参与者和观赏者巨大的心灵震撼,从而吸引学生更为主动积极地开展警察体育活动,促进他们形成警察队伍的群体意识和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警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各警察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警察体育工作,从而激发了警察体育在构建警察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中的活力,使得警察体育在充实和提升办学内涵、深入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3.2 丰富警察院校的校园文化舞台,促进交流开放

警察体育是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极大的丰富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元素,更是在促进警察院校校园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常规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比较,以警察体育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加强警察院校与外界交流过程中的优势较为明显,能够很好地弥补警察院校校园文化相对封闭带来的不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展示警察院校的良好形象。以警察搏击、武器使用、战术基础动作等为代表的警察体育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深受其他院校师生和群众的喜爱。一些以警察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编排的舞蹈、小品等反映警察生活和警务活动的作品,能够更为艺术化的展示人民警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是其他院校师生和普通群众了解人民警察队伍文化建设成果的有效渠道,有利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促进警察院校校园文化与社会先进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吸收。

由于鲜明的行业特点,警察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与行业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努力吸收借鉴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强化警察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创新,促进办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开展警察体育论坛、警察体育单项技能竞赛和交流、召开警察体育运动会、开展阅警分列式等警察体育活动,建立起警察院校之间、警察院校与政法系统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平台,能够更好地吸收行业的最新技术装备成果和创新管理理念,有利于实现警察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要的无缝对接,提升警察院校办学质量,为政法系统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人才,从而实现彼此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3.3 支撑警察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培养团队精神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包含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维持学校组织的正当存在与正常运转的学校群体意识,是一所学校确保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和约束力的重要保障,其核心是依法治校。人民警察队伍是我国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要求人民警察必须具备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高警务人才的培养质量,警察院校在高等教育法和人民警察法的统领下,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强化日常的教育管理。在贯彻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和制度的过程中,警察体育对于警察院校制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警察院校一般都实行警务化管理,要求学生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警务化管理强调共性,队列教学中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要求,以及集体和个人队列规范等是警察院校开展警务化管理的基础。在警察体育的体能训练课中,更多注重集体能力和队伍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促使学生能够养成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警察防卫与控制、射击、战术基础等课程体系中涉及动作规范、程序规范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方面的要求,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规范的意识。在警察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防卫控制、侦查缉捕、应急救护和突发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活动的处置等警务活动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和凝聚力, 培养他们未来在执行警务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相互之间的默契和互补。警察体育运动会或阅警式是警察院校最为隆重的节日,当看到比武场上一幕幕龙争虎斗,当一个个队形严整、铿锵有力的方队阔步走过主席台前接受检阅,都会激发出大家强大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大家为着共同的职业信念拼搏进取。上述一系列警察体育活动的开展,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警察院校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使他们逐步养成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彰显警察院校制度文化的魅力,从而推动警察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3.4 强化警察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增强职业素养

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警察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通常将文化素质教育和警务活动、警队管理以及相关的技术保障、法规政策实际相结合,对于增强警察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未来特殊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特点,要求警察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良好的理论水平和法律素养上,更要体现在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警务技能上,这些都对警察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相关活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

警察体育的各门课程是警察院校警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培育和强化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警察体育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其与专业文化建设各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是确保警察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作为提高警察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强包括警察体育在内的各项专业建设工作,努力营造具有警察院校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使他们在未来异常艰苦和瞬息万变的执法环境中从容应对,充分发挥警务技术和战术水平, 提高现代化执法过程中的战斗力。

3.5 引领警察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拓展文化空间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显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以标志化的外在形态表达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如校徽、校刊、雕塑、学校建筑、人文景观和用于教学科研的设施设备等。

为保障警察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警察院校都建设了一系列特殊的装备和设施,如警体馆、射击场、擒敌场、障碍场、战术训练场等,这些固化的硬件设施凝结成了警察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符号,充分反映了同一般院校校园文化的区别。结合警察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殊要求和政法系统的创新成果搞好设计,加强警察体育活动的装备设施和场地场馆建设,不仅能够保障教学和训练所需,还能有效拓展承载警察院校校园文化的立体空间,引领特色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徐佩红,翁礼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

[2]管庆丽,王海源.公安院校警察体育的确立及特点[J].山东体育科技,2007(6).

关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之构建 第4篇

校园文化的表现形态

从文化学的观点出发,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具体的表现形态。这在大的范畴上是没有问题的, 具有类似定式的作用和效果, 但具体落实到校园文化这一点上, 便显得有些不够直接和生动。文化的精髓是其主体的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怎样教, 即教师对“教”这种行为的整体性认知和实践;其二是学生怎样学, 即学生对“学”这种行为的整体性认知和实践;其三是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怎样生活, 即师生对“生活”的整体性认知和实践。基于此, 笔者认为, 校园文化又可以分为教师的施教文化、学生的学习文化及师生的生活文化三种形态, 而其他的形态都可以归属于这三种主要形态。这样划分, 可以直接面对校园文化所面对的内容, 可以更有利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和构建。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特定类型, 其校园文化也自当如此划分。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构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一) 高职教育的特点

就业导向是我国高职教育突出的、核心的特点。就业导向就是学校的所有理念和行为都必须服从于学生就业的需要, 即只要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事就努力去做, 不利于学生就业的事坚决不做。学生就业情况就是衡量学校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尺子, 换句话说, 高职教育办得好与坏, 不是由学校自身来评价, 也不是由政府来评价, 而是由用人单位来评价。高职教育在就业导向这个核心特点之下, 还有四个具体的特点, 即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实践性是指突出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为此, 学校要为学生设置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积累经验获得技能, 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在这种理念下, 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野被冲破, 在一些课程的设计中, 根本无法计算它们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 学生将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要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 在专业面向的岗位的工作过程中学习, 而且高职教育特别注重这个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而不是专业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其目的就是直接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开放性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专业面向岗位的相关企业的开放。值得强调的是, 这种开放是双向的: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服务。开放性既是实践性的前提, 又为实践性服务, 没有开放性, 实践性就无法落到实处。

灵活性是指学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专业自身和专业面向的实际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和标准、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自主选择。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并不作整齐划一的管理要求, 给学校留有充分的空间展示自己的特色,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内容。

发展性是指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尽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的重要标志。

(二) 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其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为:构建就业导向下的教师团队的施教核心价值体系、学生整体的学习核心价值体系及师生共同的校园生活核心价值体系, 并以此为圆心规范师生教、学、做以及课余生活中的各种行为, 开展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形成施教文化体系、学习文化体系和生活文化体系。

构建就业导向下的施教文化体系施教文化的主体是教师, 其具体内容包括施教理念、施教方法、施教心态和施教氛围。构建就业导向下施教文化体系自然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 要积极开展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研讨活动, 调整施教心态, 不断强化教师对现代高职教育核心价值目标的认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一支思想混乱的教学团队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的。我国目前的一千多所高职院校, 绝大多数都是由基础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的, 还有一少部分是由各类成人高校规范而来。这期间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 即便是通过管理制度进行强制性规范, 其心理上的抵触也难以消除。高职教育才刚刚起步, 许多事情都需要广大教师齐心协力去做, 想不通则事难成。因此, 必须创造条件, 使广大教师完成理念的更新和升级, 使他们认识到现代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学生的职业技能, 而不是他们精心打造多年的学科体系;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不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专门人才。这既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 也是施教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 要明确培养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 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必须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 (群) , 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 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 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 再转换为学习领域。这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也是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高职院校应该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这种教育教学改革中去, 使他们清楚确定教学内容的推演过程, 群策群力地在学习领域里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 探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估整个教学过程的得失, 将教学改革不断推向纵深。在这个繁杂的取舍整合过程中, 教师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会自然形成。再次, 要创建弹性教学管理体制, 营造良好的施教氛围。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 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体制,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这个教学管理体制应该是弹性的、灵活的, 能够有效地支持各种教学模式, 使学生享有对生涯发展进行自我规划的自由。由于国家允许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寻求个性发展, 各校的教学管理也应该各具特色, 比如学分制、小学期、周课表等。只有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学实践相协调, 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井然有序, 教师才能愉快地工作, 学校才有可能获得方方面面的教学成果。最后, 要树立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 开拓施教的广阔空间。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教育在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上。方法能力主要包括: (1) 收集、分析及组织信息的知识与能力; (2) 计划和组织工作活动的能力; (3) 确认工作角色, 运用合作方法, 优化工作流程的能力; (4) 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及工作评价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 (1) 较好的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体能素质、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 较强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规范个人言行的能力及责任能力; (3)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 人文常识、企业文化常识 (特别是企业业务管理常识) 。这些能力的培养措施与途径应写进人才培养方案, 使其制度化。教师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下, 应利用一切机会, 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施教的空间从课堂扩大到校园, 扩大到实习基地, 扩大到用人单位。

构建就业导向下的学习文化体系学习文化的主体是学生, 具体内容包括学习心态、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首先, 应调整学习心态, 建立强势学习心理。现阶段, 与其他院校相比, 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整体素质较差, 人生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缺乏, 自卑感较强, 学习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 要教育学生调整心态, 明确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成为自食其力的, 对国家建设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清楚学习内容———掌握职业技能, 包括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懂得高职教育完全不同于学科体系教育, 高职教育把职业行动知识的掌握作为构建基础的核心, 把具有扩张基础功能的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心, 与以往所学知识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学习目标比较容易完成, 只要努力, 就不会比别人差。学校应以此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强势的学习心理。其次, 应更新学习方法, 注重实践的学习过程。要使学生懂得, 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与专业面向的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 学习方法主要是“做中学”和“学中做”, 目标就是掌握完成岗位任务所需的各项技能。入学前多年形成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 因此, 必须在新的学习理念下,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提高来学习, 否则三年的学习生活将会收获甚微。再次, 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养成, 追求可持续发展。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未来就业岗位的选择性、挑战性和发展性决定了高职学生还应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如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职业习惯等。这些都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及其发展状况。因此, 学生应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机会, 充分锻炼自己, 使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趋于平衡, 人格趋于完美, 为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最后, 应努力营造浓厚的团队协作的学习氛围。高职教育的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虚拟的或真实的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这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讲究整体意识, 讲究团队协作, 要在意识上将虚拟的工作任务真实化, 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过程真实化, 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引入学习过程。这样, 团队协作的学习氛围才能形成, 高职教育的学习特点才能彰显。

构建就业导向下的生活文化体系生活文化体系的主体是学校的全体教工和全体学生, 这里侧重谈涉及学生的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生活内容、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首先, 应明确高职生活内容上的特点, 养成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生活习惯。与其他院校相比, 在生活上, 高职教育更强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团队协作, 而组织纪律是团队协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十分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主要方式是鼓励学生成立各种课余组织、协会、团队, 并且促使其良好运作;严格执行早间操和晚自习制度;坚持文明寝室、卫生寝室评比制度;适当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等。同时, 由于学习空间的扩大, 高职学生在生活上更具有流动性, 往往是上午在教室, 下午在实训基地, 这一周在学校, 下一周在工厂。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遵时、守纪、沟通协调、团结协作的生活习惯。其次, 应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为“零距离”就业做好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高职生也是大学生, 同样有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 切不可因为是高职生而产生自卑心理, 更不可妄自菲薄、盲目沉沦。高职院校要通过理想教育、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崇高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 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上做好就业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是指身体条件, 学生应该加强身体锻炼, 切不可沉迷于烟酒、色情和网恋。心理准备包括团队意识、服从意识和不怕挫折的坚韧意志。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必要的准备, 学生才能在近一年的顶岗实习及其后的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各种关系, 与社会生活相协调, 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美国当代哲学家马尔库塞认为:人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向度构成的, 现代化的生活极容易造成人对以现代科技为代表的物质的过度追求, 从而导致其精神的萎缩和丧失, “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半个人”。高职院校如果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 最终真的有可能使学生“变成半个人”。构建与教育类型相适应的现代高职校园文化, 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是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一特定需求展开, 其渠道是着重从施教文化、学习文化及生活文化三个方面共同构建。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当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本文论及的只是区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局部, 共性的部分涉及很少。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其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 表现为就业导向下的校园文化。其建设途径是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一特定需求, 着重从施教文化、学习文化和生活文化三个方面协调共建, 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马树超, 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第5篇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阐述,探讨了体育文化在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有助于推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指在广大师生参与下,以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为目标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体育文化形式,其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体系。此外,它还与社会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构建了广义的体育文化体系。校园体育文化由内到外分为三个层次,即体育思想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我们常说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等属于体育思想文化的范畴。体育教学制度、竞赛制度、活动规则等,属于体育制度文化的范畴。学校体育设施、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都属于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目标主要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提高学生体育技能。高职学校的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区域性等特征,校园体育文化非常强调活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其表现形式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队训练等。

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概念,它涉及校园文化组织、文化资源、文化结构、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它主要由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组成。其中,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而校园文化精神很多时候都是时代精神在校园环境的反映。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高职特色文化与高职师生思想观念、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密切关联,带有高职院校的普遍特征和鲜明特色。也就是说,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因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必然会带有强烈的职业特色、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两者的建设主体、作用和目标是一致的。高职师生是高职体育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无论是体育文化还是特色校园文化,都可以为广大师生休闲娱乐、锻炼和发展自己提供平台和渠道,其目的都是培养高职师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两者都有素质教育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结合到一起,体育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都具有激励、导向和素质教育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也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3.两者互动互融,相互促进。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观念、精神和道德,会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文化的`发展,会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样,校园文化环境优化、文化活动开展,也可以为体育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两者在形成后,都不会以硬性规定的形式而推行,而是通过柔和的方式影响人、熏陶人,两者也可以通过有效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三、高职体育文化及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加强文化制度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都需要以学校文化制度建设为基础。

这就要求高职学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研讨,通过合理规划、专家咨询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建立文化民主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及其相关制度等,明确各部门、各院系、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由其负责学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将文化制度落实到实处,实现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以避免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不力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不良影响等问题。在制度生成和落实过程中,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秉承开放的态度,广泛征集学校师生的意见,及时对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确保文化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文化活动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各院系要客观认识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愿景,公正高效地执行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文化权益,并通过刚性文化制度约束和柔性执行,强化文化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二)加强文化宣传和建设,培育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文化精神、文化道德理念的总和,文化意识培养是文化建设的第一步。高职院校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宣传,以提高广大师生的文化意识。在文化宣传和建设中,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社团、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通过文化活动、文化理论实践提高对体育文化、校园文化的认识,创办各种文化节,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使文化建设和文化实践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在体育文化中彰显高职特色

1.结合高职特色,进行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文化,如以环境艺术工程系为重点院系的某高职院校就利用校企合作优势,以体育物质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设施发明创新实践文化活动,如体育建筑优化和体育雕塑设计大赛、校园内体育设施和场地规划活动等,从而营造了健康活泼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文化、职业文化的认识。2.加强体育俱乐部、体育队建设。体育文化建设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为了促进体育文化建设,高职要重视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队建设,并要求俱乐部和体育队积极发挥自身在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活动组织中的作用,开展各种体育训练、体育比赛活动,充分展示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建设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体育文化品牌,是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在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中要尽量淡化活动的竞技性,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性、趣味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将体育文化活动与社区、企业、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彰显体育文化的职业性、区域性,以提高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俊民.阳光体育与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14):85-86.

[2]康健.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120-121.

[3]庞建民.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4):84-87.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与实践 第6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途径 文化产品 设计

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各个时期都体现出巨大的作用。在社会动荡的时期,高校作为最为敏锐的思想感知者,掀起层层学潮。而在和平年代,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则更加重要,它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促进剂。然而,随着世界和平局面的逐步形成,高校作为知识传承、文化传播的角色更为突出,根据其最为本质的角色,基于历史的发展需要、学术成果的积累与沉淀,使各个高校形成了各自的学科优势、大学精神与独特的校园文化。然而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受到科技及社会局势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的往往只是一些零星的老照片、文件或是校名、校训、校徽等单一的文字载体。谨以此作为历史的见证,则显得十分苍白。

一、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现状分析

近些年,随着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都步入了百岁行列,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也在不断追宗溯源,各种周年校庆应接不暇。有的举办隆重的纪念典礼、有的举办学术论坛、有的筹办校史馆,等等。然而让所有校友深刻记忆的,除了饱经沧桑的老师、留有岁月痕迹的教学楼、还有曾经的一点一滴的证物。然而大家再次齐聚于此时,往往睹物思人,沉浸于美好的记忆中。作为当事人往往残肢碎片也视之为宝。作为活动的主办方也同样希望能给校友留下最美好的印象。于是想方设法准备各种纪念品。然而作为工作人员对于此事也十分头疼,因为校友即有政界官员、企业老板也有教育界的同仁等等,其需求、喜好更是五花八门,因而做出一个领导满意、校友喜爱的纪念品可谓“众口难调”一一资金投入要少、质量要好、效果大家满意。于是出现了几大派别:

第一派:务实派,此类主张东西要以用为主,最好为生活必需品,于是相应的建议购买诸如毛巾、围巾、领带、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通过即时贴、丝网印刷等技术,在物品的上面加上文字、标记。实力较为雄厚的单位会找厂家定做,包括包装都会从新设计。

第二派:重情派,此类主张以情动人,触物生情、触景生情,主张拍专题片、纪念影片、纪念相框、纪念相册、纪念徽章、纪念币、纪念观赏摆件等主题明确的纪念品。安排专人设计、拍摄、制作。

第三派:高技派,此类主张选用科技感十足、并未普及或正在试验发展中的产品,例如近几年流行的“纳米……”、“生物……”、“……纤维”、“……元素”、“……技术”,等等。希望以此提高身价,让别人刮目相看。

二、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的需求分析

(1)消费人群分析

校园文化产品因其元素的特殊性,适用范围相对狭窄。不可能作为市场流通的日用百货一样,遍布各大商场、超市。传统意义上认为,校园文化产品是官方交流时的馈赠、交流礼品,其实其消费市场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在校园环境中生活的人群、曾经有校园生活经历的人群以及将要步入校园的人群都将成为校园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者的年龄段跨度很大,需求也十分复杂。因而此类设计要对症下药。

(2)购买力分析

校园文化产品如果作为日用品消费,其价格应该与其它同类产品持平,或略高一点。但与全球资源共享的商家相比,从价格上相比根本没有竞争力。因而它应该作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应该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占主流。相对昂贵的校园文化产品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

三、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定位与原则

根据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定位的目标消费人群,可以按照用途分为:日用品、装饰品、纪念品三大类别。

(1)日用品

日用品,主要包括学生校园生活的必需品为设计原点。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其设计品类的选择,应以日用消耗品为主,且具有相对的普遍性。例如校园文化的文具系列设计,而对于生活用品中过于个性或偏好的产品,则尽量不要设计,很有可能会做无用功,如设计一款校园文化的香水。尽管会有一定销售,但可能相对于其他产品其销售量会羞以启齿。

(2)装饰品

校园文化装饰品的设计要注意其摆设的环境,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办公环境、家居环境、宿舍环境。办公环境的装饰品既要外形材质美观,尺寸又要适用于办公环境,这并非是限制其设计尺寸,而是要注意其摆放方式如在书橱里、办公桌上、还是落地的墙边或角落。其设计要求相对比较严肃、庄重适于办公场所。而对于家居环境的校园文化装饰品设计则相对活泼、轻松、愉悦。宿舍环境下的设计因其空间的相对狭小与拥挤,使其设计尺寸要求要小,如果是尺寸较大的产品,要考虑壁挂式的结构,以节约空间。

(3)纪念品

校园文化纪念品主要用于自己收藏或馈赠友人,所以产品体量不宜过大、包装要比前述二者更为精美、便于携带、保存。纪念品的价格也应有高、中、低之分,以适应不同的要求。现对于价格较高的产品,应该具有一定的保值、甚至增值的功能。例如贵金属纪念币、纪念徽章、纪念邮票、纪念信封等。

四、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方法

(1)根植于校园文化,细分消费人群。

由于是校园文化产品,其校园的特质不容更改。校名、校徽都要使用规范的校园Vl系统,大部分院校近几年都逐步规范和完善了自身的Vl形象系统。作为学校的“招牌”一定要统一形象,不可千人千面。对于消费群体,除前面所述的三类人群外,送孩子上学的“亲友团”也是消费的潜在客户。

(2)挖掘、重塑校园文化特色。

对于专业特征明显的院校,其校园文化产品要挖掘特色,如航空航天专业院校,就可以以自身研制的衛星、飞机等微缩模型或形象做足文章。对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对国家、社会贡献较大的人物、事件、物品都可以作为对外宣传的亮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激励后者。

(3)实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都有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出现,设想十年前谁会料到苹果iphone手机会卖得如此之火,相匹配的手机外壳更是琳琅满目:塑料的、硅胶的、金属的、木质的……动物形象、花卉形象、水果形象、人物形象……;压花的、透明的、镶水钻的……,眼花缭乱的同时还记得曾经的白纸黑字?飞鸽传书吗?因而要注意设计的时代特性。

(4)系统思考,逐步完善

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从宏观上讲属于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到完美恐怕是天方夜谭。就其方案设计到生产实施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而且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完善的销售渠道来保障计划的顺利支持。从微观上讲,每一个产品都可能成为未来记忆的载体,文化产品设计的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种类必将更新、完善。

五、校园文化产品建设的意义

构建校园空竹文化教育特色的研究 第7篇

1.提升民族传统项目认知

学校开展民族传统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自我发展的动力作用; 不断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校开展空竹运动对营造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引领作用,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指导价值[1]。学生通过参与空竹运动活动,引发对其他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的选择、认知、实践的兴趣,从中体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所在,有效地拓展个体对民族传统项目认知范畴、广度与深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2.有效增强学生体育基础

抖空竹的健身价值十分突出。抖动空竹时,人的全身各关节都处于运动之中,手、肘、腕、肩关节运动控制空竹运行速度、旋转、抛接与方向; 髋、膝和踝关节以及颈椎、腰椎都在参与协同运动; 人体全身与空竹连成一体,形成身体前后左右方向的整体转动和移动变化过程[2]。练习各种空竹技巧动作时,始终要集中注意力,注视空竹在线上或离线时的位置瞬变,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与连接动作。 通过运动变化加快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机体的能量消耗与恢复过程。通过长期地练习抖空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基础。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空竹运动既可以个人独立地进行练习,也可以选择双人或多人同时练习,也可以组织全班、全年级、全校的集体形式的练习。只要是两人以上练习,客观上就存在两者相互交往与沟通的方式、内容与效果。经常组织集体性的抖空竹练习,有利于学生之间开展互学互帮,有利于合作学练与创新学练。通过组织与指导学生创编或连接成套动作,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能够相互交流切磋经验,达到共同提高抖空竹技艺水平。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工作生活之中具有潜在效能[3]。

4.校园体育教育文化特色

一所学校应该有自身的教育文化特色,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如“古诗”“古文”“古乐”“古字”“古画” 特色等。而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成校园体育教育文化特色,确实具有创新价值与实践价值。抖空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成为首选之一。抖空竹是国家级非物质性遗产,具有健身、娱乐、表演与教育价值,便于学校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抖空竹已具备形成校园体育教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与条件。学校开展抖空竹运动文化教育,可以渗透到学校各类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并可以与社会、家庭教育相互结合,能够成为校园体育教育文化的独特之处,形成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

二、构建校园空竹文化教育特色的“自然”方式

1.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泰州实验学校已把抖空竹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第一,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将抖空竹列为教学必修内容。第二,在各年级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中安排10—12学时抖空竹学练内容,占总课时数的25% 。第三,专门编制抖空竹单元教学计划, 纳入学期考试项目。第四,开设抖空竹校本体育课程,每周一课时,列入学校总课表。第五,抖空竹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学期安排6学时,占总课时数的20% 。第六, 聘请民间优秀空竹艺人培训本校体育教师,并共同担任班级教学。

2.组织课外空竹活动

泰州实验学校已把抖空竹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第一,大课间时间把抖空竹与做广播操结合进行,先做广播操,然后班级为单位练习抖空竹, 时间共为28分钟。第二,下午二节课后,由各班主任以及分工年级的体育教师共同负责班级抖空竹和其他体育项目活动,要求抖空竹活动不少于15分钟。笫三,各班级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抖空竹活动,如个人赛、双人赛、小组赛; 赛个数、赛样数等。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抖空竹活动的师生欢聚在一起,气氛活跃,学生完全享受在快乐之中。

3.举行空竹竞赛表演

泰州实验学校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运动会上都设有大型的抖空竹表演。表演人数是全体学生。现已成为固定的表演项目。学校经常参加区、市运动会开幕式、全民健身周启动仪式、阳光体育工作展示与检查、省市区领导巡视工作、市区教育局督导工作、跨省市学校教育工作对口交流时的表演,受到各级领导与同层学校的认可与点赞。学校经常组织各年级与全校性抖空竹竞赛。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每次都有新变化。有个人赛、双人赛与团体赛; 有达标赛与技艺赛; 有男女混合赛; 有师生联合赛; 有学生与家长配对赛。通过空竹表演与竞赛,加快了校园抖空竹文化教育特色的成熟时段。

4.活跃空竹文化教育

泰州实验学校抖空竹文化教育特色中班级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第一,根据年级特点设置主题,进行选择活动, 如“空竹像什么”“空竹陪我一起成长”“空竹的童话故事” “我练空竹身体好”“空竹与文化”等。第二,举办学校、年级、班级关于空竹文化的黑板报、手写小报设计展示与竞赛活动。第三,举办学校、年级、班级关于空竹文化的绘画、雕塑与摄影展览与竞赛活动。第四,举办学校、年级、 班级关于空竹文化的朗诵、诗歌创作、征文活动。第五,开展关于空竹文化的手机信息传输活动。通过全方位的空竹文化教育,形成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

三、构建校园空竹文化教育特色的“必然”要领

1.领导共同参与,提升认知层次

泰州实验学校从校领导到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少先大队部与各年级组负责人,都十分重视学校构建校园空竹文化教育特色的工作。学校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长为正副组长的构建校园空竹文化教育特色领导小组。学校、各部门把这项工作列入到年度与学期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体育组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列入校体育工作计划。并以学校市级体育学科带头人申报泰州市教育局课题“构建校园空竹文化教育特色的研究”,获得立项。学校全体师生对开展空竹文化教育活动的认知统一,目标明确。

2.师生全体参与,拓展空竹队伍

泰州实验学校校园空竹文化教育特色活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员参与。人人都会抖空竹,个个都有招。教室里空竹摆放整齐划一,颜色一致。课间音乐响起,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练; 校领导与各部门负责人在专门场地练。校园里空竹飞旋到每处,处处有生机。师生之间相互指导,交流新学动作的技巧,切磋新技艺。师生交流的欢笑声与空竹响声融合在一起,千百只空竹齐舞,千百张笑脸面对面,场面欢快而壮观,形成团结和谐的练习气氛。

3.加强组织管理,家庭社会参与

泰州实验学校校园空竹文化教育特色活动的成功,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第一,考核管理。空竹文化活动与学校绩效考核挂勾,分数虽少,但人人重视。列入各年级与班主任工作考核。列入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第二, 周评月赛组织管理。各年级每周每月评出先进班级1—2个。学期结束学校给予体育器材奖励。第三,组织学生家长到学校观摩大课间、课间活动,并参与评价。第四,学校举行空竹比赛诚邀企业冠名,并参与组织评价。

四、结语

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第8篇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融合企业文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要着眼于企业文化对职业人的要求, 立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在企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汇点上,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高职特色和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服务于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企业的进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汇点就是两种文化对接的接口, 是连结两种文化并使之顺利过渡的桥梁。通过两种文化的有效对接, 使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对企业的认同, 使高校毕业生具备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为高校培养与企业和社会无缝对接的人才服务。

(一) 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客观载体, 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不仅要考虑到美化校园、陶冶学生情操,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光荣传统、发扬奋发向上精神的主旨作用, 还应注意到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 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 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生产现场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整体的物质文化规划,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积极吸收企业文化的有机成分, 如企业对职工的行为规范、质量理念和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经典标语, 引入校园文化, 加以张贴、宣传和运用;二是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 建设带生产性的实训或生产基地, 把企业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等引入基地, 建设一批具备企业文化特点的教学实训基地。通过精心设计高职校园物质文化, 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 构建突显职业教育的学院校园物质文化。

(二) 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范要求和规章制度, 我们在进行学院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和锻炼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等的作用, 而且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配套与内容的衔接, 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更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心理准备。也就是说,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要结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 建设一整套与企业接轨的、科学的大学生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 将制度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觉悟和习惯。

(三) 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关键。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 而是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要主动吸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等企业精神文化, 形成一套以现实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系的价值标准、道德和行为准则, 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方法与路径

近几年来, 我们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立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积极探索结合企业文化来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子, 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并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 开展区域企业文化调研, 整合企业文化资源

显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合企业文化, 首先要对企业的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企业文化的调研和学习入手。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适应相关岗位群为依据的, 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性和行业性特点较为明显, 近二年来, 我们在珠三角地区分行业进行企业文化调研, 并在这个基础上对行业的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注: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整合, 就是指有意识地对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的文化倾向或文化因素通过有效地整理, 将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是文化主张、文化意识一体化的过程) 。目前已初步完成了服装、动漫、物流等行业的企业文化的调研报告。

(二) 初步建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非常重视引入企业的物质文化, 重点是在两个方面进行实现:一是将企业对职工要求的行为规范、质量理念和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经典标语张贴在校园里, 如“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告诉学生工作精益求精的重要意义;“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则为学生揭示了工作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中耳闻目睹, 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二是在专业实验实训室的环境布置上, 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流程, 将企业生产现场要求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上墙等, 通过精心设计, 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 达到环境育人之效, 如我院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装设计与生产基地、物流基地、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等。

(三) 初步建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大学生管理制度

对大学生的管理, 是通过大学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的认同, 并内化为自己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准则来实现的。我们积极探索和引入企业文化来创新大学生的管理模式:以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作为切入点, 参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 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衣着、举止、出勤等做出大家认同的规范并严格执行;重新评估大学生的评价体系, 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办法, 制定大学生个人业绩表, 从德、能、职、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学习企业在用工制度上的竞争机制, 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助、贷等方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们已建立并实施一整套大学生管理及评价体系。

(四) 融合企业文化, 提高工学结合的水平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直接体验企业的生产氛围, 掌握岗位技能。很明显, 要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 在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 融合企业文化就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融合企业文化, 才能使工学结合的全过程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不单形像, 更加神像, 从而提高工学结合的水平。近年来, 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融汇:一是对各类实训或实习基地的软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调研成果, 聘请企业有关专家, 精心进行规划和设计, 引入企业的精神文化, 力求建设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学院所有的实训基地都张贴有安全生产、管理格言、企业口号、名言警句等宣传标语或教育图片, 如“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强化管理, 精益求精, 铸造品质”、“忠于公司、忠于职业、忠于人格”、“团队精神,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等等。二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 学院成立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管理, 积极引入企业的管理文化, 进入基地实训的大学生, 实施“准员工”身份管理;对于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课堂教学, 借鉴企业的团队管理方法, 引进企业的目标责任制和员工考核办法。三是“筑巢引企”, 先后将广州百越动漫有限公司研发部、环球旅游公司, 福田服装公司引入学院, 企业的研发部、生产设备和正式员工进入学校, 也直接地把企业的文化带进校园。

(五) 在大学生的二课堂活动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近年来, 学院和各系积极拓展大学生二课堂活动, 通过企业赞助、校企联合、科技文化下企业等形式, 大力开展各种文艺演出、产品发布、节日联欢会、演讲比赛、技能竞赛等大学生二课堂活动, 渗透企业文化气息, 建立了一批行业或企业参与或冠名的校内大学生的品牌二课堂活动或社团活动, 如服装展演、口语大赛、金牌导游大赛、礼仪队等, 在大学生的二课堂中彰显企业文化。

三、经验总结

(一) 融合企业文化是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方式、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 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使企业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与经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办学理念, 积极了解和引进现化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 并融合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来, 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具备大学精神和浓厚的区域经济的气息, 形成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二) 引进企业文化是提高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选择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改革, 结合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把企业文化结合进来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有了灵魂,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否则, 没有文化, 没了企业的味道, 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换汤不换药, 工学结合就只是一句空话, 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 工学结合的各个环节, 主动引进企业文化, 既能对学生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 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 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 认同企业文化, 增强了高职大学生对企业环境和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三) 借鉴企业文化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

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际上就是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 不但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 帮助大学生重构人格,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同时也要积极吸纳企业文化, 发挥企业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责任感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优势, 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在生动的职业基础之上, 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 大学生管理融合企业文化, 并不是不要学校的规章制度, 而是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现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吸纳企业文化的好的经验和方法, 使大学生的管理模式生动化, 人性化和具体化, 在管理中育人, 在管理中接受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的教育, 这对于高职大学生从“大学生—准职业人—企业人”的角色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 2005-11-14 (2) .

[2][美]斯坦利.M.戴维斯.企业文化治理与改造[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3][日]松本厚治.企业主义[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

[4]余祖光, 李术蕊.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 2005, (12) .

[5]段伟.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7]杨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接口与路径设计[J].南通纺织学院学报, 2007, (12) .

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与研究 第9篇

1 企业家进校园

实施“双师”工程, 邀请企业家进校园, 并聘为“石油讲坛”讲师和大学生校外职业发展导师。企业家通过自身的创业经历、管理经验和行业资源等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品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就业观念引导。邀请社会和企业专家和行业能手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培训及报告会, 营造高职教育文化氛围。聘请企业家担任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建立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 通过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企业职业经理人担任学生校外职业发展导师, 在学生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精神、专业学习、顶岗实习、就业创业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 企业文化进校园

学习大庆石油优秀企业创业史, 利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宣传顶级企业的发展和文化, 使学生进入教学楼就能通过图文展示了解顶级企业的创业史和企业核心文化, 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另外, 可通过校企合作, 结合学生的兴趣, 由学生自行设计并参与管理的专业文化馆, 收藏各种与专业有关的资源。

学习创业榜样创业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企业家的创业经历, 可帮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 (1) 学习顶尖企业家的成功之道。 (2) 学习校内创业自强之星。为激励学生创业, 可挖掘在校大学生创业明星, 为广大学生树立创业榜样, 学校精心打造了“石油创业自强之星”评选活动, 每年从在校大学生中挖掘创业典范, 宣传报道学生的创业事迹,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评选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榜样作用得到彰显。

3 企业进校园

通过“两办两建”, 引导企业进校园, 架构校企合作育人桥梁。“两办、两建”即办企业人才班、办校园招聘会, 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办企业人才班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联手开展订单培养, 企业参与“人才班”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确定、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设计衔接、毕业指导, 并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实现产学深度融合。

办校园招聘会通过办校园招聘会, 将企业、人才市场引进校园。招聘会期间, 企业开展宣讲、聘活动, 毕业生进场应聘, 非毕业生担任助聘员, 并要求非毕业生到现场观摩, 通过看企业简介、招聘条件和旁听企业主管与应聘人员的交流, 更好地了解企业理念, 了解企业用人标准, 通过人才市场鲜活的就业教育, 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明确学习目的、规划学业、规划职业生涯、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庆技师学院建有“校中厂”, “校中厂”又可称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中厂”既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又能实际生产产品出效益, 学生在“校中厂”可以直接参与“经营”, 高职院校通过“引企入校”和“引企入教”等形式, 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校中厂”, 学生通过“校中厂”的实践锻炼, 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企业家的精神也能得到历练。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有载体并且要科学规划、统一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能临时起意、缺乏章法, 要有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计划。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系统的载体和职业文化品牌, 打造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由学院领导担任组长, 协调学院各部门力量开展职业特色文化活动, 使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常态和可持续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 开门办活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关门办活动, 要“走出去”, 更要“请进来”, 通过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文化活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企业通过开展校内活动可宣传企业品牌、招揽优秀人才, 学校也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现真正深入的校企合作, 为高职院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彬.论以服务为精神内核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1) .

[3]舒本平.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才智, 2011 (1) .

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第10篇

1. 校园文化建设是体现学校具有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 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我校在融入品质教育以后, 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城关中学充分利用地域文化, 发展校园文化。城关中学具有50年的办学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 已经形成了“教师敬业、教风严谨、学风优良、健康活泼”的学校文化。但是, 如何构建具有学校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地实现品质教育?基于此, 我校确立《桐君中医药文化在建构健康特色校园中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这也是向特色学校, 甚至品牌学校发展的尝试。

2. 当地拥有独特的中医药文化———“桐君中医药文化”。

在桐庐, 有许多关于中华药祖桐君老人相关的地方文化。《严州府志》:“上古桐君, 不知何许人, 亦莫详其姓字。尝采药求道, 止于桐庐县东隈桐树下 (即弯曲的桐树下面) 。其桐, 枝柯偃盖, 荫蔽数亩, 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 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桐君老人所著《桐君采药录》是我国,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制药学专书。这部著作的撰写时代至少是在公元1世纪以前, 研究发现, 古代早期的采药学和现代的制药学其最终目的和要求是完全相同的。正因为如此, 故我们也可以称《桐君采药录》是最早的制药学专书。这当然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伟大历史创举 (或发明) , 也是特别值得称颂的。

1989年5月由桐庐县旅游局等单位在桐庐县举办了“首届华夏中药节”, 并于5月5日在桐庐祠举行了中药节的开幕式和“历代名医塑像落成典礼”。中国药学会名誉会长楼之岑教授参加了这次盛会。2006年9月, 第三届“华夏药祖朝圣节”在桐君山开幕, 同日, 桐君药祖国医馆在县中医院隆重举行开馆典礼, 多名在桐名医名家前往坐堂问诊, 服务百姓。

3. 利用桐君中医药资源建设校园健康特色文化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桐君中医药文化”作为一个载体, 不是仅仅针对中医药研究的本身, 而是要把桐君中医药所具有的一种蕴涵的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讲, 其核心是中医的价值观, 这是中医医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根本, 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医学思想, “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人文关怀精神, “大医精诚、德艺双馨”的医学理念, “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为准则, 待病人如亲人、对和谐医患关系的不懈追求等。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价值观念体系, 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仁者爱人”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通过这一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点就是以人为本, 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健康的人格和习惯, 使其发展成为具备“优秀的品质的人”。

二、“桐君中医药文化”在校园健康特色文化构建的概念与操作

1. 对于“健康”校园构建的基本内容的概念诠释。

“健康”校园构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增强师生体质健康;第二层面: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第三层面:提升健康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水平。健康校园的实现要依托以上三个层面, 其中体质健康是基础, 学校在校园文化构建中要关注师生的身体健康, 要求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有益于增强体质的各项活动 (体育、文娱等) 。心理健康是重点,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给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让师生在这个环境中健康发展心理素质。第三个层面是一个大的方向, 其一, 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健康向上, 其二, 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把桐君中医药文化应用于校园文化之中就是从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倾向于体现自己的特色。

2.“桐君中医药文化”在构建健康特色校园中的具体操作。

(1) 理论与宣传导向。

加强理论宣传, 充分运用学校橱窗、主题班会、集会、课堂教学、国旗下讲话等载体进行理论学习, 形成桐君中医药文化在学生和教师中大力宣传, 激发广大师生的探究热情, 逐渐形成良好的关注健康、品质发展的氛围。

(2) 成立“中医药探究小组”, 探究中医药文化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成立“城关中学中医药研究小组”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的健康, 让学生和教师在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保证身体的健康。如:冬季如何进补的方法和要求如下———冬季进补, 是我国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用来防病强身的有效养生方法。现代药理学、营养学和烹调学的发展, 给冬季进补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冬季进补, 包括服补药、吃补品。补药与补品各有特点和特色。前者多指能调补气血阴阳, 增强正气, 经常用于配方, 治疗虚性疾病的药物, 最好请医生开处方或遵医嘱服用。后者多指能滋养、强壮身体, 经常用于配膳, 治疗虚性疾病的食品, 一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爱去烹调食用。如羊肉与狗肉, 是冬季进补佳品。羊肉性温, 能暖中补虚, 补中益气, 开胃健力, 主治虚劳寒冷, 五劳七伤。另外, 研究小组还开展了一些中药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宣传, 种了一些植物中药材。

(3)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研究方法, 逐渐形成中医药文化应用于校园学习和生活的良好氛围。

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我们采用“走出去”的方法, 主要内容是到实地 (桐君山) 去考察, 去感受和体会桐君中药文化, 学习关于“华夏中药节”的相关知识, 为中医药文化应用于校园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工作。另外, 中医药研究小组还到中药制药厂去参观学习, 并组织全体学生到“国医馆”去考察。采用“请进来”的方法, 主要是请县中医院的中医药方面的专家到学校作有关中医药文化和知识方面的报告, 让学生从中得到文化的熏陶。

(4) 建立学校中医药种植基地,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在课题研究中一直结合学科开展,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运用是提高学生参与桐君中医药文化探究的很好载体。从2004学年开始, 我们在综合实践课程就把一些常用的中草药种植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其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参与种植的实践过程, 了解一些常用中草药的生长习性, 了解一些常用中草药的功能, 学会简易的使用方法,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及实践过程流程如下表:

(5) 进行成果汇集, 形成校本课程。

将我校在桐君中医药文化应用于学校校园文化之中的成果进行汇总, 汇编成册, 形成校本课程。主要有《城关中学中草药辨识图册》、《城关中学健康教育读本》、《城关中学季节中药进补防病读本》、《城关中学季节中药种植初一年级初二初三《城关中学中草药辨识图册》、《城关中学健康教育读本》《城关中学季节中药进补防病读本》、《城关中学健康教育读本》《城关中学中考考前健康指南》方法》、《城关中学中考考前健康指南》。以上校本课程的形成力求成为城关中学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我校在实践中分年级进行校本课程教学, 具体安排如下表:行效果监控。

从上表内容来看,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城关中学中草药辨识图册》, 第二学期学习《城关中学健康教育读本之一》;初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城关中学季节中药进补防病读本》, 第二学期学习《城关中学健康教育读本之二》;初三年级主要根据中考情况, 学习《城关中学中考考前健康指南》。

三、研究效果

桐君中医药文化在学校的辐射作用, 特别是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一, 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用科学的态度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校所成立的中医药研究小组和种植一些常用的中草药, 其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以“注重人文关怀, 关注学生健康发展”为主题的桐君中医药文化在校园中的广泛开展, 使学生开始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部分学生对中医药的研究也具有较高的热情, 家长对学校“以生为本”的做法都表示赞同, 特别是我校用短信的方式及时提醒学生在各季节要注意的防范疾病的内容及预防措施, 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肯定。

摘要:利用桐君中医药文化建构健康特色校园是我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2004学年开始就以桐君中医药文化作为地方人文资源应用于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中医药文化氛围、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养成具有尊重生命、仁者爱人的生命观和培养良好科学的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桐君中医药文化,校园健康特色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功能.2002, (09) .

[2]傅建明.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0) .

[3]黄显华.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4.

[4]吴刚平, 王策鸿.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2000, (04) .

[5]鲁林岳主编.校有特色.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3.

[6]马继兴.《桐君采药录》的著者“桐君”.中医文献杂志, 2005.1.

[7]何少初.中医药文化通览.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8.9.

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第11篇

高校体育文化特色化推动作用

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促进后者,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前者。各个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不同,体育课程开设、体育教学方式也都不同,每个高校都应该积极的搞好体育文化建设,在以凸显自身特色为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打造特色体育教育品牌,这对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校本,搞好校园体育品牌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优质的体育课、丰富的体育活动等作为载体,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源,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必须要立足校本,打造校园体育品牌,形成校本特色体育文化。

(一)利用特色体育课,传播特色体育文化

体育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直接载体,学校开展什么样的体育课往往决定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而当前,很多高校体育课都是“一母同胞”,除了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在课程開设上,课堂内容选择上几乎都大同小异。这种过分同化的体育课使得高校很难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使得高校的体育品牌建设沦为空谈。因此,高校必须要开设特色体育课,要深入做好几大研究,即本校体育课和本区域其他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其他区域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国外大学体育课的异同,要在研究之后做到“求同存异”开设体育课,要借鉴其他特色体育课形式,并结合学校特点对特色体育课的课程开设、组织形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特色体育课,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水上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高尔夫、网球、冰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可以开设户外运动项目。通过特色化的体育课的开设,来丰富学校的体育类别,从而构建出多层次的体育文化,在这些特色化的体育课程中传承特色体育文化,达到体育文化传播目的,培养学生特色体育文化意识。

(二)利用特色运动会,孕育特色体育文化

每年的四月份,各大高校都会开设运动会,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会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要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必须要重视运动会,要开展特色运动会,让运动会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亮点,成为孕育特色体育文化的摇篮。例如,在运动会前推出运动会标语、运动会口号征集活动,每一届运动会都要进行此类活动,更新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标语和口号;增加特色运动会项目,改变过去田径主导运动会的局面,增加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单打、双打、混双项目、花式篮球项目、街舞项目、五人制足球项目等,给运动会注入新元素。通过特色化的运动会,积淀高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让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每届新生开学时,给新生展示学校的运动会风采,渗透特色体育文化理念,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利用特色体育文化节,渗透特色化体育文化

文化活动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围绕体育这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节活动。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师生挑战赛、各系足球对抗赛,鼓励师生共同参赛;可以组织体育摄影大赛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拍到的运动主题相关的作品呈交给摄影大赛评定小组,通过评定选出最佳体育摄影奖、最具创意体育摄影奖等;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收集和汇集各种体育知识,将其变成题库,在学校开展知识问答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可以围绕体育育人、体育文化建设等组织开展体育演讲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让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于无形中渗透到广大师生的脑海里,完成特色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放眼地方,实现地方和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联动

每个高校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每个地方也都有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这种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特色项目和地方传承项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注意凸显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让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才能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区域体育文建设有机结合。如东北地区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时,要认识到冰雪项目在该地区的活跃性,要将冰雪项目孕育的体育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向学生传递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加深他们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理解,促进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让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传播高校体育文化,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外,可以在高校体育项目开设中增加这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完成文化渗透,形成高校体育特色。

三、注重传承,将民族特色融入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够融入民族特色,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而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有很多种途径,最直接的就是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增设民族体育项目。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维吾尔族舞蹈,丰富当前体育舞蹈中健美操、交谊舞等单一的体育舞蹈内容,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土家族的高脚马比赛项目,增加侗族和苗族等的手毽项目、增加壮族的抢花炮项目。在增设这些项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构建具有民族气息的特色化体育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特色化为目标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是提升高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必须要坚持立足校本、放眼地方、融入民族特色这几个切入点,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胜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6).

[2]罗军.对21世纪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网络财富,2010,(11).

群策群力构建尚美特色校园文化 第12篇

一、营造活动氛围, 为特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环境

如何将常态的氛围营造和学校的艺体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 我们侧重于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静态呈现, 环境布置潜移默化

1.校门露出尚美颜。校门外墙做了尚美特色的“龙都小学”几个醒目的大字, 校门上方安装上了宣传、传递信息的电子显示屏, 进校门处立了一块石头, 写上了具有永久性标志的两个字——“尚美”。

2.德育墙说出尚美话。我们在对校舍维修期间, 对学校楼层文化、廊道文化进行建设, 新建了德育长廊。我们围绕尚美教育精心策划, 做到楼层主题化。一个楼层一个主题长廊。

3.建筑物道出尚美语。我们清除了一些小学生感到生硬陌生的语言, 刷写和张贴了温馨亲切的尚美语言:“教学楼”变为了“启智楼”, 教学楼的两侧嵌上了“崇真尚美敢为人先”的校风和“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教风。楼下张贴了“自主自信至善至美”的学风和“和谐精进成己达人”的政风。校道旁竖起了“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教育因尚美而灿烂”, “崇尚美的教育, 做最美的自己”, “以美育人、以美怡心、以美启智、以美益品”的标语;学校楼顶写有校训“尚美, 点亮智慧人生”;学生食堂写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做到了校园一草一木皆说话, 一景一物均传情。

(二) 动态展演, “红领巾之声”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洋溢活力

“红领巾之声”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的展演, 是我们丰富学生课外艺体活动, 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的又一尝试。我们借助“红领巾之声”广播站这一平台, 开设了“尚美校园之星”和“尚美体育世界”两大栏目。每周二、四播出。“尚美校园之星”为学生一展艺术上的特长提供了舞台。当清脆悠扬的歌声、流畅熟练的乐器演奏声通过广播回响在校园的每一处时, 参与表演的孩子则是自信倍增、荣耀无比。而“尚美体育世界”则通过播报体育新闻、讲解体育常识、宣讲体坛健儿事迹、颂扬学校运动员优秀品质, 让学生领略体育世界的无限风采, 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我校每学期都会播出校园来稿300来篇, 而“红领巾之声”校园电视台更是我们特色文化传播的一大途径。我们在校园电视台开展每期一次的学生家长会;龙都“好声音”;尚美器乐之星;尚美达人秀;尚美葫芦丝比赛……对“红领巾之声”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的积极利用, 使学校的特色文化氛围更具浓郁, 学生们通过广播感受艺体之美, 焕发对艺体活动的渴望和兴趣。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为特色文化建设创造卓越打造教学品牌

深化课堂改革, 提高课堂实效的核心理念是:“多维互动, 共生课堂”。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特点, 关注学生差异, 变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为多维互动的课堂,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转变, 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交融, 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共享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实现知识的生成和人生的精彩绽放。因此, 老师们要全面落实“学、研、点、练、结”五步教学模式, 着力打造“尚美课堂” (即“卓越课堂”) 力求教得有效, 向40分钟要质量。立足课堂, 科学施教, 坚持“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先学后导, 以学促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方法、学会学习, 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我校在2012——2013年分别进行了尚美“五步”教学模式研修课比赛, 分为语文、数学、综合学科, 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同课异构。通过上课、说课、评课, 扎实地进行了语文研修活动。

三、形成活动网络, 为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实践平台

我们对学校已有的课外艺体活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容, 并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深入。

从时间上划分, 我们把课外艺体活动分为学期活动、一周活动、一日活动。学期活动即一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的活动。一周活动即每周至少安排一次的活动。一日活动即每天都进行的活动。从内容上看, 学期活动有“少儿合唱团”、“葫芦丝艺术团”、“拉丁舞队”、“器乐队”、“每月主题活动”、“校园小歌手”“春、秋运动会”、“冬季篮球比赛”、“特色活动成果橱窗展示”等。一周活动有“艺术社团日活动”、“运动队急训活动”、“‘红领巾之声’广播和校园电视台”、“体育俱乐部活动”等。一日活动有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大课间活动。

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我校课外艺体活动,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保障了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下一篇:管理类开放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