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成本黏性范文

2024-05-13

成本成本黏性范文(精选4篇)

成本成本黏性 第1篇

传统成本理论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变化而变化, 变动成本是随业务量变化而变化的, 用公式y=ax+b表示, 其中y为总成本, x为业务量, a为单位变动成本, b为固定成本,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变动比例为a, 它是一个常数, 固定不变。然而, 国外学者在研究经济现象时, 发现很多时候成本费用与业务量之间并不是等比例的变动, 而是非对称的关系, 学术界称这种成本 (费用) 与企业业务量之间非对称性的特性为成本 (费用) 黏性。

成本是企业经济管理和战略决策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 研究企业成本性质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集约化转型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对成本 (费用) 相关文献进行整理, 并试图对这些文献进行相关的评述,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成本 (费用) 黏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继国外学者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对成本黏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后, 许多学者开始对成本 (费用) 进行相关研究。他们从多种费用角度出发, 构建数学回归模型去探求各种费用是否存在非对称 (即黏性) 的关系, 进而研究总成本的黏性。当扩展研究对象的时间和变动幅度时, 学者们发现黏性存在一些特性, 这些特性的研究相比于存在性研究, 将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成本黏性。之后, 很多学者便着手研究成本黏性的成因, 试图发现它是由哪些因素所导致的。近年来, 更多学者开始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成本黏性。表1是近几年来学者关于成本 (费用) 黏性研究的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及外文数据库Emerald) 。

本文从主要的几个研究方面对成本黏性进行梳理, 同时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评述, 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 成本黏性存在性的研究

Cooper和Kaplan (1998) 在《成本管理系统设计:教程与案例 (第2版) 》一书中对传统成本理论———成本随着业务量呈比例变化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并结合实际的例子验证了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对称的。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 (2003) 为了检验费用黏性的存在, 从Compustat数据库中选取美国上市公司1979~1998年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 (SG&A) 及净销售收入 (Revenue) 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构建检验成本黏性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线性对数模型, 利用回归分析, 发现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呈现黏性特征。较早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来验证成本 (费用) 的业务量黏性的是学者孙铮和刘浩 (2004) , 他们利用292家上市公司1994~2001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着成本 (费用) 黏性。

通过上述对成本黏性存在性的文献整理发现, 大多数学者都是以期间费用为研究对象, 如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 而这些费用在公司总成本中有时候只占很少的比重, 所以对这些费用的研究不能代表总成本的变动趋势, 而且只是对黏性存在与否进行研究, 关于为什么会出现成本黏性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 成本黏性特性的研究

Balakrishnan、Petersen和Soderstorm (2004) 采用美国西部一家拥有多家物理治疗诊所为样本数据, 通过收集其49家诊所1898个诊所月份的数据, 把诊所治疗人员的数量和医学人员的工资作为自变量, 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并利用实证分析发现:只有当业务量变动超过3%时, 成本才会与业务量表现出黏性特征。Otavlo Rlbero和Patricia (2004) 、Kenneth Calleja Michael Steliaros和Dylan C.Thomas (2006) 研究结论显示:当延长会计期间时, 企业的成本费用与业务量的黏性特征会减弱, 即企业费用黏性产生了反转现象。孙铮、刘浩 (2004) 借鉴上述模型, 通过延长研究的时间跨期, 在模型中加入前一期的收入变动来研究成本黏性大小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成本费用黏性也确实存在反转性, 随着时间的拉长, 成本与业务量的黏性特征会逐渐减弱。

从成本黏性特性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 成本黏性与企业的业务量和时间都存在相关的关系, 成本黏性的特性与业务量以及时间跨度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更能解释成本黏性的经济现象, 从更深层次来研究黏性, 揭示了什么时候更容易出现黏性的现象。但是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学者均是从推测的角度给出答案, 没有一个确切的证据, 缺乏有力的解说。

(三) 关于成本黏性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关于成本黏性的影响因素, 许多学者都从管理层的角度思考问题, ABJ (2003) 认为管理层决策是影响成本黏性的关键因素。Banker等 (2010) 、Kama等 (2010) 从管理者乐观倾向角度和管理者故意决策角度实证检验管理层决策行为对成本的业务量黏性的影响。Chen等 (2008) 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 实证成本黏性与管理层帝国建设动机的关系, 发现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陈宇新、孙长江 (2013) 年从高管薪酬激励水平, 严梦 (2013) 从管理者的背景, 刘嫦、谭清月 (2013) 从代理冲突等方面研究成本黏性是否与它们有关。除了管理层, 许多行业因素、产能和内部因素也能影响成本黏性, Chandra Subramaniam和Marcia L.Weidenmier (2003) 验证了存货也与企业成本黏性存在一定的关系, 并且利用不同行业的数据发现行业也会影响成本黏性, 一般来说, 制造业的成本黏性较大, 而商业服务业的成本黏性较小。Balakrishnan (2004) 发现成本黏性会受到企业生产能力的制约, 若公司的生产能力已经是最大限度, 那成本随着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可能性就变得越来越小。Banker和Chen (2006) 发现各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和政策都与成本的业务量黏性存在相关的关系。我国学者孙铮、刘浩 (2004) 从宏观经济增长和资本密集两个方面对成本费用黏性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这两个变量与成本费用黏性并不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 (2007) 选取了多个变量对成本费用黏性进行实证研究, 这些变量有资本密集程度、劳动力密集程度、负债水平、营运资本率、净资产收益率, 构建这几个变量和成本黏性的线性相关模型, 结果表明劳动密集程度与企业的成本黏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近年来, 关于成本费用黏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日渐增多, 从数量看大部分都是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 但是除了研究内部因素外, 也有学者开始从外部角度进行研究, 如王贞萍2013年开始研究外部的场竞争、竞争战略与成本黏性的关系, 刘嫦、谭清月 (2013) 研究市场化进程是否也会影响成本黏性。

通过对成本黏性的影响因素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 对成本黏性的研究国内外近几年都有大幅增加, 并开始从多角度研究成本黏性, 如公司属性、部门性质、宏观外部环境等, 并逐步扩展到多个国家。这些研究都更全面地把成本黏性与各因素结合起来分析, 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从相对有限的角度对成本黏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并且对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不足。相比成本变动和业绩变动, 这些因素都可以称为调节变量, 但是各调节变量的研究比较分散, 难以区分哪些因素对成本黏性的影响最大, 并且各调节变量之间是否会相互影响还没有学者进行详细的阐述, 因此对研究结果的说服力还不够。

(四) 成本黏性对其他方面的经济影响分析

Lipe (1990) 研究发现, 以传统方式公布的盈利信息对投资者进行未来盈利预测的作用不大, 但是如果投资者能够更好地认识成本黏性的存在, 并且了解成本黏性会降低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 就能根据公布的盈利信息更好地预测未来的盈利状况。Banker和Chen (2006) 研究成本黏性对预测企业会计盈余的作用, 他们发现利用成本黏性预测的会计盈余要强于利用会计报表预测的会计盈余。Dan Weiss (2010) 把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可获得的特定信息的数量、预测范围和产业影响作为控制变量, 发现成本黏性的信息会降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唐芳芳 (2012)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效率理论、契约理论出发, 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以成本黏性为自变量, 以绝对预测值和累计非正常收益率为因变量, 研究表明成本黏性降低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的准确性。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 学者们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探索成本黏性对分析师预测及会计盈余信息及时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集中表明, 成本黏性对分析师预测和会计盈余等方面有作用, 它们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但是这种作用产生的机理缺乏相关的研究。而且大部分的影响分析停留在理论层面, 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和实证分析, 因此成本黏性对哪些因素及如何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还需深入全面研究。

三、未来研究展望。

成本黏性属于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成本黏性的存在性、特性和影响因素及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学者的研究进行整理发现, 在模型构建方面, 大多数文章都是借鉴ABJ的线性回归模型, 不管是在验证黏性存在性方面, 还是在黏性影响因素方面, 都是构建业务量与成本费用变动幅度或是加入各种影响因素的哑变量之间的线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ABJ模型的广泛使用有一定的偏差。对于成本黏性特性的研究比较狭窄, 大多都是时间区间与幅度区间。在影响因素方面, 各因素尚不系统, 而且很多因素可能存在着相关性, 如何区分出真正的成本黏性影响因素是一个关键的研究方向, 同时研究深度有待扩展。对于成本黏性的后果研究, 应该基于成本黏性的影响因素, 以前因后果的结构进行探讨, 而且不能局限在对分析师盈余预测方面,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深入。

一是成本黏性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成本如何通过这种机制产生黏性。

二是影响成本黏性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都不系统, 构建一个系统的成本黏性因素架构图和相关的模型很有必要。

三是成本黏性除了对分析师预测盈余有影响外, 还会对哪些因素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Lipe 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0 (01) .

[2]孙铮, 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黏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12) .

[3]刘武.企业费用黏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2) .

成本征文-理性节约成本 第2篇

谁动了我的利润

之理性节约成本

美的作为世界空调产业巨头之一,一定要把“总成本领先”作为其在竞争中的核心战略并要不断的壮大,坚持“总成本领先”斩落柜机,不断平衡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规模到技术,总品牌营销到市场布局的战略战斗形成持续的“总成本领先”优势。

对于美的而言,无缝竞争时代的“总成本领先”首先是以超级产能规模为基础的行业成本领先,其中包括采购、生产、信息管理、渠道优化及服务效率的成本优势,再各个产业环节上一起发力,将单位产品的成本减到最低。要通过集团采购模式降低生产成本都是将“总成本领先”这一概念不断延伸至行业整合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以产能和效率为基础的“总成本优势”。

但持续上涨的生产制造成本,仿佛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所有企业的肩膀上,美的也不例外。那么就要通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人工成本及固定费用的分摊,并要把每个人每个点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

对于空调企业来讲,如果非理性的降低成本,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定是被消费者所抛弃,企业要真正依靠规模优势和渠道模式来控制成本,绝对不能以牺牲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来换取降低成本。

怎样才能理性的降低成本呢?那么本月就要以降低采购成本,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工艺改善,产品质量提升,节约开支,降低电话费、差旅费,节约水电等方面进行措施改善。其实成本控制,就再你我的身边!具体来讲:

一、精减管理人员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加强对员工的现场管理,提高劳动率,杜绝拖拉现象;

二、控制材料成本,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价格二是用量,价格上要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使用价廉物美的材料,坚决制止吃回扣买高价。用量上要加强材料的科学管理,严格规范发存制度。

三、加强学习,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努力提高机械使用率,降低机械维修率,充分发挥自有机械能力。

四、积极组织操作管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素质,降低管理费用,加强科学管理,减少现场各项杂费。

五、加强成本核算,设立专项核算员,对人工材料,机械费用严格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六、严把质量关,尽量减少在制品造成的浪费。

七、合理安排工期、使之连续生产,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误工、停工。

面对无缝竞争时代的到来,美的的底牌就是整合竞争优势带来的总成本领先地位,从资金流,信息平台,产业供应链,渠道效率及服务实力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打造美的的全面优势。看似上面做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身的岗位做起。人人把自己当成美的的主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我们的工作,我的的环境,我们的努力。节约成本,杜绝浪费

成本月系列活动之——演讲比赛

就是使可能被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掉。先哲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蛇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意思是说,一点一点的土堆积起来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一滴一滴的水积累起来成为深渊,蛇龙就会从那里生长;一点一点的善行积累起来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圣人的思想境界就具备了。因此,不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就无从到达千里之外;不将小溪小河积累起来,就无法成为江海。荀子的这段话饱含哲理,启示我们邯郸美的在建设成长过程中就要树立节约意识,捍卫利润,杜绝浪费,节约成本,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据统计我们当前的状况:我们的人均产出只有武汉工厂的51%,仅有广州工厂的27%,相当于我们4个人做广州工厂1个人做的事!是我们工资的多少倍?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个物料,每一个产品这都是我们利润所在。

同志们还在犹豫什么?做自己的主人,理性节约成本,让邯郸美的成为最美的美的!

成本成本黏性 第3篇

摘 要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机制,被我国当前国有企业普遍推行。在企业预算过程中,市场瞬息万变的的特点,决定着加强成本决策,以变应变的重要作用。在成本预算管理过程中,成本决策同样处在重要的地位,它的性质偏向于经营战术的研究,具有稳定、灵活的特点。通过加强成本预算与决策,来强化在内部的成本管理控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关键词 全面预算 成本决策 成本预算控制 技术

一、成本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1、成本预算的控制职能

成本预算控制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成本预算管理的基本职能,对筹资活动,资产管理,现金流量等等业务层面实施控制。由事后核算到事前控制,打破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为成本管理提出新的经营理念与管理目标。既调动了员工实现各自目标任务的积极性,又实现了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全方位成本管理。同时,企业成本预算在生产经营中占重要地位,一旦失去控制,那么企业则在市场经济中失去竞争优势。成本预算的控制直接服务于经营目的,是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并且预算在策划与执行的过程中,始终围绕成本管理的目标进行调控,通过收支的增减,预算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成本预算的管理职能

成本预算不光是控制的一种方式,更加在成本管理中发挥着决策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成本预算的进行情况,分析与监督,管理着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处理在管理过程中突发的情况,及时防御。管理者应根据预算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竞相购置设备的现象。企业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同时加强内部的管理控制,在产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的各个部分,将成本的预算降到最低,在市场经济中才能获得有利地位。

3、成本预算的协调职能

在成本项目中对大额成本的协调控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项目。目前,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中,人工生产成本所占的比重达到一定比例。协调发挥企业人工成本的作用,也成为成本预算的一大课题。合理调整工资的分配,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本着按年实施预算,定期进行成本分析的计划,有效的协调发挥人工成本价值。当然,科学的对财务成本,管理成本进行协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对于已分解的各种成本费用,预算职能部门要及时进行调整,增加或消减预算的额度。如此,才能保证成本预算在企业内部的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成本决策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1、成本决策的主要作用

1.1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

成本决策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设计层面广泛。因此,在各个环节选择优质的成本决策才能有效的控制生产成本。在对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对成本都需要进行分析分解与比较,进而有效的控制生产成本,从而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优化利用。使产品的质量及成本达到最佳的组合。

1.2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

在现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交易状态产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变化,以及价格的增减变动,时刻都处在调整的状态,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及风险。而成本决策的稳定性,准确性的作用,则在于趋利避害,化险为夷,使企业的发展趋于稳定。

2、成本决策的原则

2.1成本决策必须目标明确

成本决策并不是一瞬间的决定,它拥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过程。对于成本决策不能主观肆意的判断,需有一定的依据,并做到目标明确,才能得到集体智慧的结晶。

2.2边际效益原则

在预算方案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投入成本的多少,使得收益减去成本值达到最大化,即边际效益的最大化。而当经济业务的收益不能确定的前提下,则要考虑在达到目标时,怎樣使成本最小化。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案,倘若可实现的收益不能达到当初投入的成本,则该方案都不能通过。

3、成本决策的依据

成本决策是指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在科学的预测中,结合企业的内部环境及市场情况,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作出的判断。为了作出高度准确率的决策,则需要以高质量的信息为背景。这些信息通常包括生产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以及技术。

3.1生产信息

生产信息主要包括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等信息。

3.2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则是各种流动和非流动资金,如:现金持有量、经营的现金流量及流动负债的规模、筹资渠道、筹资条件。

3.3销售信息

销售信息主要是针对销售市场,各个阶段产品的需求预测和供应分析,对手能力的分析和产品价格的研究等。

3.4技术

技术又是影响企业成本决策的另一重要因素。技术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价值活动中,一方面它可以独立地作用于成本 ,另一方面它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成本。只有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先进技术,才能更好的辅佐成本决策,为企业带来长久的成本战优势。但要想持久的让技术变革带来低成本的影响,对于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就要先给予一定的高投入。其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风险,也不是可以完全避免的。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的最先采用者也可能会面临种种的突发状况而被淘汰。

4.结论

成本费用黏性研究现状综述 第4篇

成本控制是企业日常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和投资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传统管理会计认为,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即成本与业务量呈现同方向等幅度变化。然而在最近的成本会计研究中, 人们发现许多成本是有“黏性”的, 即当业务量增加时, 成本的增量大于业务减少时的成本减少量。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阐述了成本黏性的形成原因, 并描述了其典型特性, 最后对一些研究结果做出了评述, 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成本黏性的成因

回顾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 大致可以把成本黏性的成因归为以下四类:

(一) 管理者对调整成本的考虑

当企业的销售量下降时, 若调整内部资源则会带来所谓的“调整成本”———这往往成为成本非对称变化的动力。例如, 当企业试图缩减员工数量时, 就必须支付相应的解雇费等离职费用, 同时若企业将来重新招募工人, 则另需支出培训费用, 这就是调整成本。出于对这些调整成本的考虑, 管理者可能会倾向于在企业销售量缩小时仍维持原来的资源水平, 从而造成了“成本粘性”现象。

A nderson, B anker和Janakiram an (2003) [1]研究了美国公共公司的SG&A, 结果表明, 依赖固定资产和合同员工经营的企业比服务型企业和依赖原材料生产的企业调整费用更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调整成本相对较高。B anker (2006) 研究了1996~2005年间19个O EC D国家12, 666家公司的数据, 认为劳动力市场特征 (雇佣合同、雇员离职费用、保护劳动者的立法情况) 会对企业的劳动力调整成本造成很大影响, 进而影响到企业成本黏性。缩减劳动力资源的费用越高, 则企业的成本黏性现象越显著。

国内的孙铮、刘浩 (2004) [2]通过对1995年12月前上市的292家公司从1994年至2001年的数据进行的分析, 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黏性”;刘武 (2006) 、孔玉生 (2007) [3]等也得出了同样结论。和国外多数学者一样, 他们也认为成本黏性的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对于调整成本的考量。孔玉生的研究亦表明, 成本黏性与业务量的变化幅度有关, 随着收入的大幅下降, 成本黏性变小;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公司成本黏性水平较高。

(二) 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乐观估计

A nderson等 (2003) [1]的研究表明, 当企业连续两年出现销售额的下降时, 管理者对企业未来销售额的乐观预期会有所减弱, 由此弱化了企业的成本黏性;而在宏观经济增长期间, 管理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会有所增强, 由此强化了企业的成本黏性。日本学者K enji Y.等 (2009) 第一次直接给出了“管理者预测”的实证依据, 认为若管理者对未来销售量的预期是乐观的, 则会带来明显成本黏性。

在国内, 孔玉生等发现随着观察时间范围延长, 管理者“不理性”的乐观估计会变为理性分析, 继而降低了企业成本发生黏性变化的可能性。孙铮、刘浩 (2004) [2], 边喜春 (2005) , 孔玉生 (2007) [3], 侯晓金 (2009) 等多数学者都在分析成本黏性成因时提到了“机会主义”, 这其实与国外学者提出的“乐观估计”假设是十分类似的解释。

(三) 代理问题

代理理论认为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不一致, 这可能带来代理问题 (Jensen和M eckling 1976) 。管理者倾向于保留无用的资源、扩大公司规模, 以增加其个人地位和权利 (H ope和T hom as 2008) 。具体来说, 管理者可以在管理更加复杂的大型组织中获得更多利益;他们会竭力逃避缩减规模带来的艰难决断 (B ertrand等2003;D atta等2010) 。

C hen等 (2012) 的研究表明, 公司治理对SG&A黏性起到了缓和作用。公司的治理应当能够缓和管理问题, 并限制管理者的自利行为 (Shleifer等1997) 。一个有效的检测机制应当打压管理者在需求增长时过量增加SG&A成本的行为, 同时鼓励管理者在需求减少时消除SG&A成本中的闲散部分。

(四) 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三个被学者广泛接受的三个因素, 一些特殊因素亦会成为成本黏性的成因。D ierynck等 (2012) 的研究显示, 比利时私人公司管理者 (即拥有者) 在决策时极大受到了比利时特殊法规的影响:其零收入基准线规则使得企业在第一年亏损后会极力避免连续第二年亏损。这样使得那些徘徊在零收入基准线企业的成本行为几乎没有黏性, 因为它们为了保持盈利, 不会轻易在销售量增加时增加过多资源。同时, 亏损公司往往表现出成本反黏性———为了回到零收入基准线, 它们往往会在亏损时大量裁员, 以大幅缩减成本, 重新实现盈利。

K am a和W eiss (2013) 沿用了B anker C.等 (2011) 提出的框架, 得出结论:推断任何黏性成本的来源都要基于管理人员资源调整背后的动力;单纯的考虑成本黏性行为的文献可能会由于忽略相关变量问题而误解其成因。

三、成本黏性的性质

大量文献表明, 世界各国企业均存在成本黏性现象, 且它们具有普遍共性, 大致可概括为:普遍存在性、差异性, 反转性和反向性。

(一) 普遍存在性

在成本成本黏性成为研究热点后, 世界各国均有文献报道, 由此证明了成本黏性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除美国外, 中国 (孙铮, 刘浩2004[2];孔玉生, 朱乃平, 孔庆根2007[3]) 、日本 (K enji Y.等2009) 、巴西 (O tavlo R.等2004) 、欧洲各国如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 (C alleja等2006;D ierynck等2012) 等国企业均存在成本黏性现象。

B anker等 (2012) 的研究更是把研究对象扩展为世界各国企业, 涵盖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中国、印度、韩国、南非等20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结果直接证实了成本黏性的普遍存在性, 并且发现不同国家企业成本黏性具有共同特征。

(二) 差异性

成本黏性的差异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行业差异, A nderson等2003) [1]的研究表明, 劳动密集型企业、依赖固定资产和合同员工的企业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成本黏性, 因为这些企业调整成本相对较高, 管理者不会轻易做出缩减资源水平的决定。

国别差异的例子如C alleja等 (2006) 对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公司的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 业务量上升1%时, 美、英、德、法四国公司的成本分别增加0.953%、0.995%、0.992%、0.997%;业务量下降1%时, 成本分别只减少0.902%、0.976%、0.906%、0.907%。由此可见德国和法国公司的“黏性”要强于美国和英国公司。他认为这是由于德法两国公司在“砍掉”资源 (如解雇员工) 方面的难度要大于美英两国, 从而使成本黏性增大。

(三) 反转性

所谓反转性, 是指成本黏性程度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降低。这一特性是研究者最早观察到的特性之一, 揭示了成本黏性与时间跨度是反向发展的。

A nderson等 (2003) [1]把研究时间跨度延长到2~4年, 发现成本黏性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后续学者如孙铮, 刘浩 (2004) [2]的结果表明, 销售量波动后第一年期费用的黏性程度最大。关于反转性的成因, 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随着观察时间变长, 企业管理者趋向于更加理性和准确地认识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 并逐渐打消“盲目乐观”的念头, 这将造成成本行为更加对称、非黏性。

(四) 反向性

反向性描述了费用黏性与销售量变化幅度之间的关系:随着业务量下降幅度变大, 成本黏性程度降低。孔玉生等 (2007) [3]发现当业务量变化幅度超过20%时,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黏性有变小的趋势。国外学者也发现了类似规律, 如Y asukat等 (2009) 。

然而在最新的研究中, 反向性受到了质疑:D ierynck等 (2012) 对比利时私人公司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当企业销售量小幅度变化时, 则无显著黏性, 相反对于销售量大幅增加的公司, 其成本黏性更加显著。由此可见, 反向性特征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会失去准确性。

四、评述及展望

国内外对成本黏性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十余年历史, 许多重要的规律被揭示出来, 许多经典的实证模型也被普遍接受。尽管如此, 笔者认为历年来对成本黏性的研究文献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公司类型较为局限。大多数文献都以大型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他类型企业研究极少, 如未上市公司、中小创业板上市公司等。

二是缺少对管理者自身因素的考虑, 如年龄、教育背景、任期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影响管理者信心和决策的重要因素。

三是我国的研究者大多模仿国外的研究框架, 而很少考虑到结合中国国情对本国大背景下的企业成本费用黏性进行研究。

基于上述评述, 笔者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如下展望:

一是转变研究对象, 增加对中小企业以及主板以外上市公司的研究。

二是深入研究代理问题对成本黏性的影响;加强对管理者自身特征 (年龄、教育背景等) 的研究。

三是根据中国国情按照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分类研究, 比较不同所有制类型下企业的成本行为差异, 以及背后的制度动因。

摘要:成本费用黏性是最近十年来国内外会计学者对于成本费用形态研究的重要发现。与传统会计理论不同, 这一现象表明企业的成本与销售量常常是“非对称的”, 对其研究也是描述企业成本管理过程的重要一环。本文依次从成因、性质两方面出发, 回顾了最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成本费用现象的主要研究成果, 并给出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本黏性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词:成本成本黏性,成本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Anderson M., Banker R., Janakiraman S., 2003.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Sticky’?[J]The Accounting R eview, 41:47~63.

[2]孙铮, 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黏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12) :26~34.

上一篇:幸福来源下一篇:网格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