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

2024-07-26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 第1篇

一、学案导学的作用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变教师的“教授”为“指导”, 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

3.重视对教材的阅读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设计应具备的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 以便控制学习总量, 使学生明确目标,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启发性,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示, 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做到循序渐进, 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详细也不行, 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不深入思考也不行。这样, 学生就能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获得知识,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优等生从学案的设计中获得挑战, 中等学生受到激励, 学困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使用学案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引导。

在使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 因此, 教师要选择有趣且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法, 并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要指导学法, 在听、说、读、写、思、议、做等环节中, 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 引导思维的方向,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 教师要强化教研, 注重教学反思。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 强化集体备课。要研究学校、学科及学生实际, 并以此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 不断挖掘学案导学模式的巨大潜力。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 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 防止学案导学形式化, 注重实际应用效果。

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 要防止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写成一个个的问题, 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防止把学案变成一份单纯的当堂达标测试题, 使学案失去了导学的功能。同时还要防止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放任自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总之, 教而有法, 但无定法;学而有法, 贵在得法。在学案导学模式下, 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案为载体, 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学习习惯为最终目标。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导和学、讲和练、思和做、个体与全体、学生与学案等几方面的关系, 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完善学案导学模式, 进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 第2篇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我们学校对备课进行改革已进行三年多了,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教师们都不同程度的学习、借鉴“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和要求,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就谈自己的几点体会:教案和“导学案”要完全区分。

关键词:农村;语文;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70-01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我们许多教师对“导学案”模式不理解,在教学中改不了传统教学法,只是简单地将传统语文教案中的流程标题重新“包装”,改换成“活动一”、“活动二”„的活动单。真正的“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每张“导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的教学模式。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充分正确运用“导学案”导学的过程。

(一)出示导学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知道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那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二)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校正,做出讲评。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课堂中,我还发现:我们语文老师过分依赖于“活动单”,错误地认为只要活动单一发,就万事大吉,当起了甩手掌柜,在课堂上一言不发,一脸无辜,即使参与学生展示活动,他们对学生的发言也不置可否,认为他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其实,从教师角色来说,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显然不可以蜕变成课堂的旁观者、局外人;而是要让教师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真正发挥“导学”、“助学”、“参学”作用,和学生一道构建高效课堂。总而言之,作为新世纪的农村教师要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三、正确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

(一)拿到“导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共同提高。在完成“导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

(二)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每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三)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学案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5-02

一、导学案编写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实际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导学案编写的目的,其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不能因为导学案的应用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所有导学案都应以教学实际为基准,根据教材内容,课时需要进行合理编写。

(二)迎合学生兴趣

导学案要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掌握教材内容。因此教师编写导学案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增加导学案中的趣味性,通过情景营造、故事情节设定等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融入生本思想

现代教育不再一味凸显教师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应融入生本思想。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考虑,并有侧重的关注个体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导学案的制定。

(四)把握学生差异

我国小学教育仍以大班制为主,在进行大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关注度的不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因此经常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差异。所以把握学生间的差异也是制定导学案的关键。一定要保障导学案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并能够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制定策略

(一)第一课时

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

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确定教学重点,增加小学语文教师授课的针对性。

在对该步骤进行实现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并以小组为单位听取各小组学生对预习情况的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步:指明授课方向

该步骤的目的是确定授课重点,减少课堂授课的盲目性,便于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应确定梳理规则,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进行问题的消化,如果小组内部能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则一带而过,如果小组内部无法独立解决,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则适当给予侧重。

第三步:感知课文内容

该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通过一些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对学生的思维给予启迪。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通过朗诵、阅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新学习的课文。并在课文朗读完成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第四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

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出具有提问价值的课堂问题,通过相关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思考,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脉络。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随堂测验,并根据测验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

第五步:为下一课时的展开作准备

该步骤的目的是对学生本课时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到本次学习的真实情况,便于学生对自身不足进行完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下一课时的需要,制定相应的预习任务。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除了由教师进行评价外,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这样可以对评价的角度给予进一步的丰富,增加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二)第二课时

第一步:做好预习总结

该步骤的目的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安排之后的课堂授课。

该步骤主要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得以实现,教师的工作就是搜集学生的讨论意见,明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困难。

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

该步骤的目的是提出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该步骤在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制定出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并组织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探究,便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进行课堂讨论

该步骤的目的是活化课堂教学,增加师生交流。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并鼓励各组同学将探究结果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判断探究结果的准确性,并提出一些完善性意见。

第四步:对学习情况评价总结

该步骤的目的是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所学进行巩固。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评价内容,除了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外,还要关注学生小组协作情况、探究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就当前教育发展趋势而言,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等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应将创新放到首要位置,积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导学案,借助导学案的作用增加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第4篇

一、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读”

我们应当充分看到的现实是, 现在小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是很少去读的, 而一些阅读又往往都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吞活剥。没有学生的读, 哪有他们前置性学习的阅读感悟。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导学案的设计, 必须认真思考学生的“读”的问题。如学生读那些颇有意蕴的古诗文, 在导学案的设计上, 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读的形式。起先要求学生扫除生字障碍的读;当学生已经扫除了障碍, 就让学生进行朗读, 老师可以特地为学生划好节奏, 用着重号点出可以拖腔的词, 这样学生的读会比较有兴趣, 因为他们围绕着老师的指点, 可以比较到位地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 尤其是那些比较长的叙事性作品, 还应当让学生进行一些默读, 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读画批注, 可以从遣词造句上, 也可以从修辞上, 更可以是叙事性作品的诸多要素上。默读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将故事的梗概找出来。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思”

应当说, 语文教学是永远都离不开学生进行认真思考的。结合平时所见, 老师的导学案在相当的程度上没有能够比较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和科学的思考。它不是在引导学生去思考, 而是在引导学生去比较机械地进行些填词和填句的训练, 这样的导学虽然需要学生去读具体的文章, 但无需学生去进行思考, 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导, 其价值也就不大。因此, 真实意义上的导学, 应当开启学生的思维。譬如, 在学习《青藏高原一株柳》时, 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 在导学上告诉学生《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抒情色彩比较浓的散文, 文章描写的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在扫除文字障碍时就读出来, 那所描写的事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相信大家不但能够读懂这些内容, 而且可以领会作者在描写事物上所运用的手法及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 不但指示着学生获取前置性学习效果所必需的途径, 而且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下获取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这样的设计里, 文章的意蕴纯粹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的, 而且这些感悟都是需要去进行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得。

三、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创”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 第5篇

摘要: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着“导学目标不清,课堂容量大;教师观念陈旧,角色转变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浮于表面”等问题,从“提高导学案质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导学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导学案;问题;策略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重教轻学”,备课以备教师“怎样教”为主线,忽视学法指导,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导学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怎么样”,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图。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就是要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大胆实践使用导学案,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均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中发现使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导学案目标不清,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

教师缺乏对课标和教材的深入钻研,设置课堂目标时,面面俱到,满篇都是问题,重点不突出,导致一堂课师生疲于奔命,成了完成阅读练习的课堂,凸显不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

(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角色转变不到位

教师在课堂上放手不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充裕,把握不住教学的起点,存在讲评导学案的现象,限制学生思维。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效率不高

一方面是教师问题设计质量不高,学法指导不明,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是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出现各自完成导学案,小组讨论对答案的现象。

(四)学生过分依赖导学案,忽视教材的理解

学生把完成导学案当做学习任务,学习浮于表面,学习深度不够,缺乏深入理解文本,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提高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效性的改进策略

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就是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互助、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呢?

(一)提高导学案质量,发挥其“导”的作用

教师要精心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及纵横联系,把训练重点分解落实到每一课。简化课时目标,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真正体现导学案“导学”作用,要做到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自我检测,让学生觉得好用、使用。

(二)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课改背景下,唯有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才能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验感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找准教学的起点。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抓住重点精心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持者、指导者、合作者。

(三)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认识易于混淆的地方,设计讨论题目。题目设计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明确具体探究任务,探究方法,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合理编排学习小组,抓住课堂的有效生成,适时引导学生在认识不清,产生分歧,发生思维碰撞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讨论,明晰思维的过程,还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从而真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课前主动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内容,并将自己无法完成的问题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深入研读文本,独立思考,与同伴讨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导学案使用的实效性,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去实践、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总结,势必能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秀兰.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究[J].才智,2015(24).作者简介:熊春梅(1970―),女,本科毕业,就职于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市级、县级一、二等奖,长期从事小学语文学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验。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学案 导学 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众多教师尝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因为方法不当,没有取得好的效果。笔者精心编制“导学案”,尝试运用“学案导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案例:

《“生命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用心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羚羊们在绝境面前舍己为人、团结合作的伟大与震撼。

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课文读通。

2.用心品读,抓住重点词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二)细读感悟。

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再细细读两遍,想想感动的原因,说说读完的感受。

第一句话: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

这一叫一应,你听懂了吗,他们会说些什么?(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推想老羚羊和年轻羚羊说的话。在羚羊排队之前,已经有一只羚羊试图跳过悬崖,可惜坠入了悬崖。原来这个悬崖有6米宽,而羚羊一般只能跳4米宽。)

说说自己读完这句话的感受。(提示:老羚羊决定做年轻羚羊的桥墩,说明它心里想的是什么?老羚羊不是被别人推出来的,而是自己主动站出来的,可以看出老羚羊?年轻羚羊面对摔下悬崖的危险丝毫没有犹豫,它心里想什么?)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

二、“学案导学”的理论思考。

维果茨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在这两种水平之间为学生搭一把梯子,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获得前进的动力。“导学案”就是这把梯子,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步一步登向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案例中细读感悟句子“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导学设计中“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推想老羚羊和年轻羚羊说的话” 以及“老羚羊决定做年轻羚羊的桥墩,说明它心里想的是什么?年轻羚羊面对摔下悬崖的危险丝毫没有犹豫,它心里想什么?”都是在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梯子。

三、“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1.准确定位教材,帮助学生确定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可在目标中标注出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以便引起重视。案例中的学习目标简明,能很好地引领课堂。

2.精确提炼话题,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设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回应,预习和学习过程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导学案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填空,应该多设置“综合应用型”和“拓展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题海中走出来。导学案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编写导学案要注重学法指导,无论是复习还是预习都要有学法提示,着眼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进行预设,给其解决的方法。

四、“学案导学”的操作要领。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是“学案导学”的核心所在,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课前根据“导学案”自主预习,二是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例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查阅资料等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关于“合作探究”,强调的是学生小组学习,对于个体很困难的学习任务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3.交流展示,点拨提升。

基于高效课堂小学语文导学案的探索 第7篇

一、关于学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 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围绕学习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关于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首先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及设置的问题,探究学习内容,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最后学生根据学案上提供的检测题,巩固所学知识,当堂过关,反思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生生共同研究学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优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满足小学生增强自我意识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 )学案导学突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

学案导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案导学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个性特色,在自学过程中获得体验,获得感悟,获得知识。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竞争,互相交流。学案导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及合作道德,从而指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探究、讨论、展示、评价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优化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中加强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和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开辟了充足的思维时空。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三)学案导学中发展了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有创见 。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用已学方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学生有了学案的使用,他们有准备地、有侧重地听课,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就“学案”提问,也可以离开“学案”提问,提高听课质量和听课效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与施展。

(四)学案导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导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学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参与,学生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和知识的落实上有了极大提高。学案导学模式还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学、易学、活学、会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 第8篇

一、“导”有目标

为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讨论、发问等乱撞乱闯现象, 教师应准确把握本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如果脱离教学目标, 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看上去学生个个主动参与, 但没有实效。

概括地讲,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创等综合能力, 这些目标分散在各单元、各篇课文教学之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 该多读的要多读、该多说的要多说、该多想的要想, 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常会出现课堂活动中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现象, 这时教师要“扶”一把, 把学生引到具体教学目标中, 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导”有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课文内容出发,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切不可不考虑学生实际, 而一下拔得太高, 造成学生理解有难度,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更说不上自主探究。“导”的层次性至关重要, 如在以说为主的课堂中, 可分以下几个层次:1.初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2.再读课文, 理清文章条理。3.精读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4.领悟思想意义。5.回读课文, 总结升华提高。通过有层次地引导,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导”有方法

“学案导学”中“导”的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学案”服务的。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不同类型课文、不同学 生、不同教学环境, 采用形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真正做到善“导”。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学生就课文中所述邱少云的故事提出质疑:既然邱少云烈火烧身, 那为什么身上的弹药不爆炸? 此时笔者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可贵的思维品质, 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营造质疑探究的氛围, 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搭建舞台。接着, 笔者随机引导学生读文、解疑, 再质疑、读文、解疑。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质疑活动, 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学生学得愉快, 笔者教得轻松, 这得益于笔者引导方法合理有效。否则, 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质疑不予理睬或搪塞置之, 就会挫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新课堂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何尝不需要创新精神呢?

四、“导”有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使学生对“学案”的实施由被动变为主动 , 由教师教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如《鸟的天堂》中第二段讲榕树的大和美, 第三段讲鸟的多和欢, 在结构和表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第二段时, 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再找出榕树的特点, 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深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了解该段的主要写作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1.自读课文, 了解顺序;2.抓住特点, 品析词句;3.图文结合, 展开想象;4.体会感情, 明晰写法。在学习第三段时, 笔者并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机械地按以上几步进行, 而是激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读书方法,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导”有评价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和答案, 正确的要给予肯定性、表扬性评价, 不完整或有错误的要给予导向性、激励性评价, 但不能不评价。对成果进行交流, 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拨, 使学生逐步得出答案和结论, 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通过教师的评价, 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总之, “学案导学”的精髓是将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 对教师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要吃透教材内容, 做好充分准备。其中学法指导、学案练习指导和当堂检测导向训练最关键。教师在“导”的过程中, 应思考如何运用精练语言、准确语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优化教学方案和课堂结构, 使小学课堂更高效。

摘要:“学案导学”是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师生负担轻而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模式之一,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模式的高效性呢?本文从教师实际操作角度阐述了“学案导学”中教师“导”的作用。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 第9篇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单元主题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查访问、资料搜集、撰写调查报告、制作评价表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源泉。如何更好地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种功能?思维可视化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助手”。在实际操作中,课前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资料的搜集、学习,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围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展示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一)思维可视化工具

思维可视化工具,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实现“可视化思维”的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技术(思维导图、韦恩图、鱼骨图、蝴蝶图、概念图等)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 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v、imindmap等)。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能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1]。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是指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重心前移。课前教师印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任务”,如调查访问、资料搜集、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整理资料、完成学习评价表等,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回收导学案后,分析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二次备课。课堂上,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点讲解和点拨学生在反馈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疑难或困惑。通过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来达到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思维可视化工具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一步步地牵引学生,从资料的搜集到资料的整理到学习的反馈,都是教师在“主动地灌输”,学生在“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出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甚至形成形式化、走过场的学习程式。

思维可视化工具是一种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的辅助工具,它运用图示、符号、表格、动作、多媒体等多种直观手段,深入浅出地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表现出来。这就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过程“可视化”,从资料的搜集到资料的整理到学习评价的展示都可以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一一呈现,解决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资料抄写量大、归类难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简单化、快捷化、思维化、高效化。

运用了思维可视化工具之后,教师的教变得轻松,学生的学也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自主,学习评价变得多元化,策划、组织、协调、实施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可视化工具成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纽带”,有机地把教师、学生、课堂融合在一起,把“三者”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思维可视化工具辅助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开展,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则有利于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策略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流程

笔者以《魅力中国节》为例,简述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实施步骤,它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解读教材,设计导学案

《魅力中国节》是笔者在教完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后所开展的综合性学习。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前提下,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学案:

编写了《魅力中国节》导学案后,笔者提前三天印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根据这份导学案进行预习。布置预习时,笔者会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整理关于“魅力中国节”的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评价自己的学习,同时能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第三步:围绕导学案,交流活动成果

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然后各小组按照自己选的传统节日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补充资料等活动。

2.学生根据自己选用的思维工具整理资料。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在交流汇报中,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图片、信息等在班级进行汇报展示,主要是思维导图、连接图和韦恩图的展示,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说明。同时,允许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进行提问解疑。

第四步: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学习评价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评价自己的学习,通过自评、小组评、师评等形式进行,提高评价的效度。

四、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链子

依据《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的评价标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搜集和整理资料,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筛选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把各种信息内化成学生个体的知识[2]。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对知识进行“抽丝剥茧”。在教学《魅力中国节》一课中,虽然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要想理清这些内容也非易事,但是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学生能把搜集到的知识梳理后,在电脑上用韦恩图和连接图进行归纳、比较,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图1所示。

可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梳理”和“压缩”功能,使用关键词、图形等,就可以把知识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删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整理知识,形成知识链子。

(二)思维可视化工具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在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课堂上,教师能让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查阅资料,很好地发挥了小组共同研究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1. 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是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的一种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在“‘魅力中国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前,笔者把所教班级的全体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8至10人组成,均由组员推荐选出组长。由于学生自由组合的组别可能会出现学生能力水平不够均衡的现象,笔者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协助学生进行调整,使得各小组之间的情况相对均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学生基本能在每次学习中合理地调整好组员的结构。在整理完《魅力中国节》一课的资料后,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中比较繁琐的习俗提出了质疑:要不要保留?这对于组员甚至其他组也是一个很好的思维碰撞,随即,几个小型的辩论会就诞生了,各组纷纷提出各自的问题:春节是否应该放鞭炮?中秋节的文化习俗应该保留吗?重阳节要不要放孔明灯?元宵节的习俗是否应该保留?笔者适时告诉学生,这样的问题可以用“蝴蝶图”来解决,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发表意见,并制作“蝴蝶图”,如图2所示。

这样,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给学生创设一个产生问题的氛围,给他们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这个氛围中讨论、探究、设计、实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其产生出来的效能价值就很大。

2. 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通过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笔者发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积极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从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到分组交流到小组汇报核心问题到拓展提高,笔者观察到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全员参与,都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他们的大脑始终活跃着,无需教师指示他们去干什么。这样的课堂,明显区别于平时“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程序去学习,课堂中只是几个尖子生在表演,相当部分的学生在那里无所事事;经常有学生因为开小差、精神不集中而受到教师批评”的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当家作主”。

(三)思维可视化工具促课堂形成评价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对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修正和调控,从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反应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评价体现,这正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运用思维工具的优势。因而,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就能很好地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1. 学生对自己参与活动的评价

在完成“‘魅力中国节’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所有活动后,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中的PMI表、KWL评价表,把自己在活动中“表现好的”、“有待改善的”及“感兴趣的”等方面都写出来,一目了然,真正以客观的眼光去评价自己在综合性学习的表现,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的凭证(如表1、2所示)

这些评价表的使用,让学生对自己小组及个人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一目了然,也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培养了他们的成就感。

2. 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在完成《魅力中国节》的所有教学活动后,笔者及时用韦恩图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和没有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情况”作了一个比较,如图3所示。

从教师的评价可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对学生、课堂带来影响,产生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喜人的。

五、结束语

研究表明,思维可视化工具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的教学,引领教师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可视化”状态,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单元主题学习的延伸,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何更好地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种功能,本文重点论述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的应用,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把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源泉。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工具,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英国)著,李斯译.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9-58.

运用导学案进行语文教学 第10篇

一.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老师首先要设计导学案。我们学校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分为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这三个环节。课前延伸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1) 要明确学生预习的内容、时间、方式; (2) 要预设好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的方法。课前延伸环节主要提醒同学们该怎样预习并且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课内探究环节是导学案的主体部分。老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 或设计问题或创设情景或编写导读提纲或指出学习方法, 来引导学生有序地开展学习。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设计的问题常常决定整堂课的质量, 因此老师在设计时需下足功夫。课后提升环节是布置多种形式的课后练习来巩固学习的内容。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老师必须要改变以往主讲的方式, 走下讲台, 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发现他们学习时存在的问题, 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 引导他们总结学习的规律。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二.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 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前一天, 导学案已经发到学生的手中, 要求学生预习。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的重点, 并且做好课前延伸的练习。对课上所学的内容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课上, 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学案的书面指导下, 自我钻研, 合作探究。这样使用导学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主旨。例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时, 在“课内探究”这一步骤中, 我们设计的问题是: (1) 作者为谁打开一扇门? (2) 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 (3)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从这些问题中, 我们可以发现, 同学们必须要仔细阅读文本, 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的内涵, 才能回答出具体的问题。而整体感知课文对提高课堂效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个人能解决的问题, 老师一般不讲解。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有的同学会把自己的正确理解通过自己的方式讲给伙伴听, 这种方式学生似乎更容易接受, 更能理解文本。在这种情况下, 表现欲较强的学生就有了当小老师的机会。这样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他学生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会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课堂效率自然就能提高。我们把节省下来的时间, 用来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难点及易错、易混点和对一些学习方法、解题规律的总结。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会让学生更多地开动自己的脑筋, 对所学的知识也记得更加牢固。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学习, 学生乐在其中, 所以说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运用导学案教学, 能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

在课内探究环节中, 老师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由浅入深, 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一直在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动态, 只要学生碰到问题, 就可以向老师提问, 这更有利于老师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 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学生, 老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会相对低一些, 老师也有时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对学习速度比较快的学生, 老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作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比如在对古诗文的教学中, 我们对后进生的要求, 是要求他们能够背诵并默写。当他们还在背诵的时候, 有一些学生已经默写结束了。这时候速度快的学生就会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对古诗的赏析。老师会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技巧的点拨。因材施教还体现在课后提升这一环节。课后提升我们通常分为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 来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 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 我们只要求他做完基础练习。而领悟能力强的同学, 他们还要完成拓展练习。这样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吃得饱”,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第11篇

一、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读”

我们应当充分看到的现实是,现在小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是很少去读的,而一些阅读又往往都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吞活剥。没有学生的读,哪有他们前置性学习的阅读感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认真思考学生的“读”的问题。如学生读那些颇有意蕴的古诗文,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读的形式。起先要求学生扫除生字障碍的读;当学生已经扫除了障碍,就让学生进行朗读,老师可以特地为学生划好节奏,用着重号点出可以拖腔的词,这样学生的读会比较有兴趣,因为他们围绕着老师的指点,可以比较到位地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比较长的叙事性作品,还应当让学生进行一些默读,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读画批注,可以从遣词造句上,也可以从修辞上,更可以是叙事性作品的诸多要素上。默读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将故事的梗概找出来。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思”

应当说,语文教学是永远都离不开学生进行认真思考的。结合平时所见,老师的导学案在相当的程度上没有能够比较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和科学的思考。它不是在引导学生去思考,而是在引导学生去比较机械地进行些填词和填句的训练,这样的导学虽然需要学生去读具体的文章,但无需学生去进行思考,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导,其价值也就不大。因此,真实意义上的导学,应当开启学生的思维。譬如,在学习《青藏高原一株柳》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在导学上告诉学生《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抒情色彩比较浓的散文,文章描写的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在扫除文字障碍时就读出来,那所描写的事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相信大家不但能够读懂这些内容,而且可以领会作者在描写事物上所运用的手法及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不但指示着学生获取前置性学习效果所必需的途径,而且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下获取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这样的设计里,文章的意蕴纯粹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的,而且这些感悟都是需要去进行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得。

三、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创”

创新创造应当是我们语文教学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人们做出比较认真的思考,创新创造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流程的始终。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介入文本,是不可能去达成阅读感悟上的创新创造的。因此,在教学好上一个教时,设计下一堂课的导学案时,我们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让学生具有创新创造可能的导学案。学生在具体导学案的指导下,产生一定创新创造的活力来。譬如教学《将相和》,在第一教时结束后,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有一定创新意义上的思考: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写出来。学生在完成如此练习时各自表达出比较独特的见解,有为廉颇抱不平的,也有批评廉颇的,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 第12篇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合作课堂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方法为引入新课创设情景, 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语文课堂。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一开始时就提出问题:“请说出借月抒怀的诗句, 看谁想得最多。”这个问题急需学生去探索与解决, 但利用目前的知识又很难解决, 于是, 形成了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为接下来的共同学习探究埋下伏笔。

二、根据导学案进行阅读, 用质疑的精神理解教材

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 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目标内容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地独立阅读学习, 初步认识和了解新课的内容。上课时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 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中心句、各段大意、中心内容等一定要边阅读边思考, 带着怀疑的探索精神去阅读, 努力把课本知识的条理弄清、内涵搞懂;对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学生间小声议论, 互相启发。教师巡视, 了解阅读效果。

三、合作交流, 讨论探究,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以及文本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回答, 而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针对疑惑给予启发, 让学生调整认识思路, 展开讨论或辩论,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互相影响、启发和补充。在讨论过程中对积极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口头表扬, 对有独到见解的更要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 当然对于见解有偏颇的也要纠正, 不过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寓教于学, 寓学于乐, 才显得生机勃勃。如在讲授《药》时, 分析描写华大妈掏钱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的动作——“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 掏出一包洋钱, 交给老栓, 老栓接了, 抖抖的装入衣袋, 又在外面按了两下……”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加点的词语表现了华老栓夫妇怎样的心态?学生们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互相表演, 重复了华大妈的一系列动作, 细细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后感受出是因为华老栓夫妇生活的窘迫和内心的恐惧。

四、课堂展示, 让语文课堂成就学生

小组讨论结束后, 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接到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 由一名组员进行展示。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则根据课堂情况自主学习, 如进行组内小展示, 或者认真倾听、准备点评;当已掌握本节学习内容时, 可以关注展示内容或演练展示内容, 准备点评。

小组展示要求内容全面、完整, 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 黑板展示要整洁、规范。展示后由学生负责点评。点评的学生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判定, 然后讲解其展示的思路, 在点评的过程中同步做出总结和补充, 总结规律和方法, 补充不完善的环节或是其他解法, 然后征询其他小组或任课教师的意见, 完成点评过程。

五、点拨得失, 反馈矫正, 科学评价

学生在展示点评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引导学生相互答疑解难, 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点拨要语言简练、直奔问题、点深点透。具体说来包括四点:一是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 肯定好的, 指出问题;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问题, 给出搭桥性的帮助或做出明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 归纳方法和规律;四是针对展示情况科学地评价各个小组的学习收获, 激励到位。

六、适当练习, 学以致用

适当的练习是把学生的讨论从“思”和“议”中带到“做”的关键一环, 就是抓落实, 让学生能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碰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 使练习的内容既符合新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 又具有典型性,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共同讨论, 然后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展示的形式来完成, 促进全班学生共同学习, 直到学生全部达标。

七、归纳整理, 总结提升

练习后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课堂小结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和心得, 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回顾该新课的知识点及介绍合作研究的过程和收获。教师再给予画龙点睛的评价。随后, 师生一道总结、梳理当堂所学知识, 归纳方法、揭示规律、总结提升。

八、当堂测试, 巩固升华

设计一两套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测试题, 当堂测试, 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升华。

上一篇: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下一篇:前景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