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命价值范文

2024-07-25

教师生命价值范文(精选12篇)

教师生命价值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育,语文教学,生命价值,人文关怀

教师如园丁,是祖国年轻花朵的培育者。教师的身上,肩负着培育祖国年轻一代的使命。三尺讲台、两袖清风,将教师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去思索,自己究竟要如何将这份崇高、神圣的职业做到最好!以下是笔者关于如何实现语文教师生命价值的几点思考:

1 崇高的思想品德

于教师而言,崇高的思想品德是教育前行路上的必需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是我们教师需要呈现给学生的一种工作态度。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却可以要求自己赋予他们引导、指导,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乃至未来社会生活中,都能够以德服人。语文教师拥有崇高的思想品德,需做到以下三点:

1.1 热爱生活

语文教师想要将自己的课堂演绎得绘声绘色,就需要自身昂扬着一种对生活饱含热情的气息。这种气息,会影响身边的每个学生,让他们因受感染,而投奔到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情境中。因为教育,本该就是一场引领人类幸福的事业。

1.2 热爱工作

热爱工作,投入工作。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做到知己知彼,不遗余力地让自己和学生的世界一步一步靠近,做他们生活的向导,做他们心灵的倾听者。

1.3 热爱学生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份温暖的传递,更需要一份知心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温暖洒在学生身上,让他们知晓,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会是他们心灵深处可以依靠的港湾。知识的传递,固然重要,然而温暖的传递,更加不可或缺。教师引领学生成才,更应该成人。我们对待学生,要有亲人之间的关爱,也要有朋友之间的倾听,总而言之,教师要切实做到“师生一家亲”的工作态度。

2 渊博的文化知识

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师理应具备的素养。渊博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养料,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那么想要将语文教学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就需要切实提升自身能力。丰富的文化修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语文,作为人类语言的工具,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做语文教师,只有杂取百家、知识储备丰厚,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多姿多彩。

2.1 多读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常言道,好老师首先要备好课,那么如何备好课?笔者认为,单单凭借一本语文教科书,是无法备好课的。语文学科,本身就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我们拥有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将语文课堂塑造得有声有色。

多读书,要求教师不能将读书范围限制在语文学科之内,而应将读书范围扩展到其他学科,通过仔细的阅读书本将多个学科互相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

2.2 读好书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好书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成长历程至关重要。书籍是推动语文教学进步的有效途径。一本书,可能就是一个教育者的一生思想汇聚,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故事,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维,甚至还可以看到作者一生的轨迹。选择一本好书,就等于选择了一个好的模范对象。

语文教师的读书,应该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读书不仅为了给备课积累丰富的素材,更为了给自身增强养料。未来的知识社会,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的人。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修为。

2.3 好读书

教师读书,绝不是口头说说,要付诸于实践中。珍惜读书的时间,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教师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注入无限的知识养料,丰富自身和提高自身,将读书纳入生活,成为一种必备的习惯。

俗语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成功开始的一半,当阅读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毕竟文化对我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这影响不一定在一朝一夕就达成,但是漫长的岁月里,定能将这读书的影响得以显现出来。

3 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育,是教学和培养的共生体。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培养学生中,教师都应该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坚定的教育信念,能够促进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包括“三心”。

3.1 热心

教师的热心,体现在关爱学生这方面。当然,教师除了尽心尽力的讲授一场好课,也要将学生的课后工作做好。这里所说的课后工作,是指教师要去了解学生当下阶段里学习的状态以及生活的状态。

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之前上课一直认真听讲,然而后期不知为何突然就转变为上课走神、分心,平时做作业也丢三落四,不能将作业全部完成。在这个时候,做教师的就要关注学生为何会有这种心理状况,了解到原因以后,从根本去治愈学生的状态,热心,不只包含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更包含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两者兼备,才能更好的落实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人文性关怀。

3.2 耐心

教师的耐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教会学生一道题、答好一张卷,从大的方面来说,则是用自己的耐心去浇灌学生的成长之路、成才之路。

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日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不能很好的领会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内容,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去耐心的讲解、指导,让不懂的学生懂,让懂的学生更懂,这才是我们语文课堂要遵循的宗旨。

一个好的语文课堂,除了要求教师具备宽厚的文化素养,还要求教师有强大的耐心。学生彼此之间在学校里相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矛盾,那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将学生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了解在心里。比如学生甲和学生乙吵架,我们就可以在真正的讲课开始之前,在课堂导入中加入一个小小的故事,这个故事自然要和学生团结友爱相处有关,并且鼓励学生握手言和。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和好的局面,也让其他学生受到教育。

3.3 恒心

教师的恒心,贵在日常工作中的坚持。那么恒心从何处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我们的每个学生都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并且坚信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学是一项生机盎然的事业,它不仅培育年轻的一代,更培育我们自身,在每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发现自己、挖掘自己,更好地做好这个岗位职责。

遇到棘手的教学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咨询比我们年长的或富有经验的老师,将问题解决。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加强自身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的这份坚守,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我们教师的品格影响到学生身上。当我们自身对工作坚持不懈时,学生也会感受到这种工作心态,他们自然而然也会对自己的学业有所认识。

同时,我们也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带着这种信念去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向上乐观的面对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

4 健康的心理素质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革新,以及大众传媒等多方面影响,当下知识爆炸的社会中,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4.1 教师昂扬向上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诗情画意的工作。之所以说诗情画意,是因为我们的语文学科,包含着世间万物,有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文章,也有歌颂古往今来英雄的诗词,更有赞美亲情友情的温暖,所以我要说这项诗情画意的工作,需要我们满怀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要永远怀揣着轻松愉快的工作心情,昂扬振奋的工作热情,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将语文课堂变得犹如春天花香一般,总能给学生清香扑鼻的感受,让教师给予学生的温暖洋溢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4.2 学生积极乐观

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影响自身对工作的热情,也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甚至有时候还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我们需要承认,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性格差异以及心理素质差异,都会对他们的学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积极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的学习心态。一个没有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无法引导自己的学生迈向更乐观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中。因此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利于教学,也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

5 结语

人民教师是培养新生一代的主力军,我们有责任用双手托起学生们明天的太阳。我们语文教师,要具备人文精神,关怀每个学生的成长,用自己恒久不变的对教育的热情去温暖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晓江著.生命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教师生命价值 第2篇

来源: 高分网

刚刚从教一年的“最美乡村教师”曹瑾走了。这个22岁的女孩主动选择乡村支教,为了34个孩子的学业,带病坚守讲台3月有余,年轻的生命倒在了病魔的袭扰之下。曹瑾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大关于生命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

刚刚从教一年的“最美乡村教师”曹瑾走了。这个22岁的女孩主动选择乡村支教,为了34个孩子的学业,带病坚守讲台3月有余,年轻的生命倒在了病魔的袭扰之下。曹瑾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大关于生命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网友认为,也许,在生命的标尺上,她的人生是短暂的。但,她的生命是有价值作支撑,是有厚度的,她的精神将长存。

她是一个追梦者

据介绍,曹瑾受同是乡村教师父亲影响,在考上重庆医科大学后毅然选择复读报考师范。这一切,皆因她心中有一个梦——乡村教师的梦。

网友“小菜一碟”在网祭曹瑾时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你能回到贫瘠的乡村,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人生需要有价值是梦想,更需为梦想而坚持,努力追逐。

网评论员梁江平发表评论称,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的视角下审视曹瑾老师的离去,我们看到的不是“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而是一种对梦想的坚持。曹瑾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获得了幸福,更感受到责任。所以说,她选择了乡村,选择了带病留守讲台。可以说,她是一个追梦者,她以生命的全部,追求了自己

童年的梦想。

网友“好味道”认为,作为80后的曹瑾,用自己的行动走出了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相信她是一个幸福的追梦者。

网友“80后”认为,经过了“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80后的社会形象逐渐被社会所熟悉认可。曹瑾的事迹,是80一代追逐梦想和有责任担当的最真实写照。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追梦者,更需要这种追梦者创造的价值。

她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据媒体报道,曹瑾回乡村支教的愿望是希望“每个乡村孩子都有尊严的走出大山。”为了其他孩子能走出大山,这个曾今从大山走出的孩子选择了回去,留

守大山,带病坚守讲台。

网友“锈刀”说,曹瑾真的很坚强,能忍住剧痛坚守讲台。想想自己因为一点点病痛就困扰不堪,甚至不愿去工作。再想想曹瑾即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脸上始终带着固有的微笑。这位年轻老师尽职尽责的态度,对生活和生命的乐观,是他永远学习的榜样。网友“阿兰那行者”说,他和曹瑾是同行,曹瑾尽管入职短暂,但她用生命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大爱无疆。

网友“伤齿龙”发表评论称,曹瑾舍城市繁华赴山村支教,可谓是做了舍福不享却讨罪受的傻子,正是这弥足珍贵的傻子,充当了农村基层教育“雪中送炭”的脊梁,她的壮举,往小看,是作为受过国家培养的学子自觉对祖国的报恩反哺,往大论,是自觉地为国家教育欠账担纲了“还债”人,为承诺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政府教育充当了最前线阵地的“麦田守望者”,她成为了山村留守儿童们梦想与希望的初始摇篮,成为了为共和国的未来守护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的希望。

网友:“坚持梦想”是她的代名词

网友“dylon19”说,曹瑾只是一个普通女孩,一个因病过早离开人世的年轻女孩;但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孩,是一个充满爱心、追求理想、坚强乐观、懂得感恩的最美乡村女教师。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最美乡村女教师”精神永

在。

网友“caoyang”说,静下心来看看我们目前社会上的年轻人们,有多少能做到像她那样,敢于追求,甘于奉献。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现代年轻人浮躁,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充满爱心、追求理想、坚强乐观、懂得感恩。曹瑾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次生命与价值的洗礼。人的一生,需和她一样,不计回报的付出,只有这样,才能活的有价值。只有坚守自己的梦想,自己内心的人生价值才

教师生命价值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生命;学术;价值

我国拥有一支庞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449686人,教职工总数2308631人。然而,根据2006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研究”的调查结果,知识分子群体中已然出现了 “过劳死”和“英年早逝”等现象,这些基本事实凸显出的是高校教师不容乐观的健康状况。此外,根据2013年2月5日来自光明网的一份调查,高校教师在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认识和评价时,认为心理压力大的占44.2%,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28.2%,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占21.3%,认为心态平和的仅占6.3%。可见,我国高校教师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状况实在堪忧。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历时的眼光来看,都出现过鼎盛的轴心时代,中国传统社会的轴心时代为先秦,彼时诸子争鸣,百花齐放,思想、学术均呈现繁荣气象。胡金平在《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一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知识分子却越来越少。高校教师作为受过高等教育握有社会良知、普遍价值,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和批判精神,对人类命运表现出无限关注与悲悯的文化人,理应继承我们民族中内含的学术精神与文化基因。

王洪才(2005)认为,应该满足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的需要,满足人们崇高生命价值的追求,满足他们对理想的生命状态探索的欲望,满足他们对生命境界拓展的欲求,这一切都表现在对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关心上。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精神灵动的人,是具有独特气质的,当他们对生命关怀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够表现出创造性才华来。

(一)管理者制订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加强高校医院对教师健康的介入

疾病和死亡的发生固然无法阻止,然而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维护却是人力可即的,这是高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亦是对党中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遵从,更是对人文关怀倡议的践行。管理层必须坚持职业操守和实事求是精神,不受外部压力干扰,坚持把教师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这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校医院的积极作用。

丁继侠(2006)认为:在不断推进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高校医院与单纯承担医疗服务和看病收费的社会医院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是保障教学科研,稳定教学秩序,推动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具有“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职能;不能简单地与其他高校后勤部门一样纳入后勤社会化管理;但现在有的高校后勤改革简单地搞一刀切,把校医院整体剥离,推向了社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校医院的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严重冲击;高校医院应该拓宽服务范围,投资培养全科医生,医学美容,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医疗康复和营养指导等。

(二)珍视教师的学术生命,鼓励学术自由

宋代大儒张载关于知识分子的永恒追求留下了最经典的阐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知识分子如同爱惜羽毛般努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创造并极力保存价值,这种珍视有时被置于与生命同等的位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术生命不会因自然生命的终结而戛然而止,学者的价值便因为这种对人生不尽的追问与求索而超脱并永恒。学术自由包括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高校给予教师足够开放的空间,在基本保证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可以使教师充分施展生命的张力与无限的灵性,创造多元文化。

(三)永不放弃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教师在精神生命的领地中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和感受,具体便表现为对文学艺术的追求。文学艺术是高校教师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张祥云认为,具有人文性质的教育知识的表达不应该限于科学论文的表达方式,应该允许多元的、开放的表达。在教育思想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对话式的表达,有故事式的表达,有神话和寓言式的表达,甚至有苏格拉底和孔子等伟大思想家更强调用行动来表达。文学艺术的崇高与庄严像来是知识分子挣脱樊篱回归本我的捷径。文化塑造着他们的同时,他们自身也在创造着文化。

(四)教师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教师要在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首先正确认识自己,在比较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使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基本吻合,从而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并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先行条件。陶志琼认为:课堂是教师展示自己才能和学问的舞台,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人生和世界的场所,是用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进行碰撞的地方,是教师和学生思想产生火花的地方,是用知识和理想滋润学生干枯心灵的地方,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源泉,是产生伟大教育教学思想灵感的地方,那上课铃声,课桌,课本和黑板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遨游知识海洋的帆船。陶志琼,教师是谁--教师教育哲学导论

三、小结

人以智慧和力量成为世界的主宰,是生命的最高级形态。而教师则是这种智慧与力量的培育者和呵护者,高等教育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而这种智慧与力量的积聚、维护,无不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唯有教师的生命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关怀,教师本身得到全方位深入的关爱,才能使教师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使人的价值得以传承。这亦是本文立论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丁继侠,程建会.新时期高校医院职能定位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28-130.

[2]胡金平.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18-22.

[3]王洪才.试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5,3(3).

[4]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6:8-12.

有效课堂:关注生命价值 第4篇

一、课堂现状:低效虚伪

课堂虽小, 但受制于诸多因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只是在课堂这一狭小的天地中展现。

⑴教师本位, 知识本位, 只重教不重学的传统教育观念仍然制约着今天的课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远未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从根本上来说还未脱掉传统教育观念的底色。从整个社会来说, 教育的工具价值理念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这种理念下, 教师、学生、家长视课堂教学为单纯达到现实目的的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育教学的超越性, 忽略了人的精神价值、生命价值。

⑵师生间、生生间能否有效地交流、对话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场景中, 课堂教学常常缺乏有效的教学交往。师生互动往往流于形式, 师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得不到真正的激发。课堂展现的是教师刻意的表演, 学生肤浅、表层甚至虚假的主体性, 这其中缺少了教学共鸣, 体现不出生命的互动。在这种形式化的掩盖下, 师生交往, 生生合作更多的是在某种功利心态的引导下做出的应景式行为。而真正的教学交往由于缺乏内在的生发机制, 缺少外在的环境氛围很难得到落实。由于我们的教学交往缺少思维的力度和生命的对话, 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也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 当我们用“生命价值”而不是“分数”去考量当前的课堂教学时, 就会发现, 许多时候所谓的高效的好的课堂教学却是低效甚而是无效的。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遮蔽了教育教学的生命本质, 课堂教学变成了现实的奴婢, 丧失了应有的生命力。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源就在于割舍了教育教学“为人”的本质, 片面地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 为成绩而教, 为分数而学, 为外在于教育本质的目的而教而学。于是课堂教学成了压抑人性、束缚生命的方式, 课堂也沦落为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的场所。

二、有效内涵:生命价值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应明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体是谁, 或者说谁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体既不是单方的教师, 也不是单方的学生, 更不是简单抽象出的教学过程, 而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单方面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欠妥的, 都会陷入机械化、片面化的思维。因此, 诠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撇开主体直奔过程的方式向“教师和学生”的思路转变。要更好地理解“教师和学生”的范式, 以此来考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应从教育教学的本质人手。

叶澜曾指出:“我们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对于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生命价值。”鉴于此, 我们以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即为它的生命性所在。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生命展现与提升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授与学习。基于这种认识, 上面所说的“教师和学生”的范式即是两种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与对话的过程, 是两种生命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相互激发的过程。或者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三、构建策略:以人为本

“人类本质上是生命系统, 而生命系统本质上是开放系统, 教育发展只有奠基于以人性为特征的系统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而教育教学的生命性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所在。没有生命意识的课堂教学谈不上有效性, 只有将生命关怀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⒈实施生活教育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先生在上世纪初就提出“教育即生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 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

课堂教学应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只有如此, 才能摆脱僵化、机械、呆板、低效的课堂教学窘境。正如赞科夫所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 来到课堂上, 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融生活于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应然要求。生活是生命展现的平台, 生命是生活的主宰, 二者密不可分。课堂教学是生命的历程, 其实也是生活的历程。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其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当然, 融生活于教育并不是要让课堂教学等同于生活, 而是说课堂教学应该能体现生活的要求, 教育者有责任对现时的社会生活加以改造、提炼、提升, 使之有机地融人日常教学当中。

⒉关注生命个体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 生命个体是自由、自主、自为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色彩, 教育对于生命具有本体论的价值。因此, 教育教学就不能无视生命个性的存在, 一味地用模式化、程序化的教学形式去规范生命个体, 压抑其个性。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首先必须有个性化的教师。教师的个性化是个性化教学的题中之意。如果没有富于个性、富于创造性的教师群体, 便难以培养富有个性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其次, 个性化的教学还意味着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为这一原则作了科学的诠释, 这也可作为教学方式个性化的指导原则。此外,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

⒊推进互动交往

教学交往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在, 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排除阻隔师生对话交流的屏障, 加强教学主体间的交往。教学主体间的对话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是一种“共享”的历程, 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促进师生互动互为的实质化、有效化, 师生互动, 主体对话不能沦落为表面化、表演化的外在于师生内在世界的形式, 要真正使其成为教学主体间生命的展现方式。同时, 还要提倡良好的交往风格, 摒弃不良的交往心理、交往行为。课堂教学要从“纯粹的工具理性”向“良好的交往理性”转变, 将生命成长的快乐贯穿于教学交往的始终, 让教学交往成为生命个体愿为乐为的活动。

4.加强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对创设有效课堂十分重要。传统的课堂管理只偏重于教师的权威, 片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以为良好的课堂管理就是课堂纪律的井然有序, 就是学生听话、顺从, 这种表面的被迫的有序、顺从正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针对传统课堂管理的不足, 我们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自律, 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加强课堂管理的人文性、人性化, 赋予课堂管理必要的生命意义;师生共同参与, 共同发展, 摈弃以往将课堂管理简单化、机械化、权威化的弊端, 构建良好有序的课堂管理平台, 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四、有效愿景:共同成长

教师生命价值 第5篇

一天,我放晚学骑自行车回家,到312国道时正好是绿灯。我正想穿过国道时,那些叔叔阿姨丝毫不顾前进是红灯,“嗖,嗖,嗖,”一辆一辆从我面前驶过,我赶忙刹车。这些骑摩托车的叔叔阿姨有的不懂交通法规闯红灯先不说,后面的一辆汽车跟着闯了红灯,我心里直纳闷:这些开汽车的司机都是受过专业训练,也都懂道路法规,还会闯红灯。还是他们觉得闯一次红灯无所谓,又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法规中不是有明确规定拖拉机等不能行驶在国道上吗?这辆拖拉机能在国道上这么光明正大地行驶,难道它例外?不!它肯定是图个方便省个时间,才在国道上驾驶。哇!我对驾驶拖拉机的人竖起了大拇指,他简直就是从杂技团里出来的。他一只脚支撑整个身体,另一只脚放在方向盘上,把握方向。一只手抓住后面的栏杆,另一只手还不忘拿上一根香烟,抽上两口,我不由地叹道:“这位司机一点都不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呢?在他眼里生命就这么不值钱?

生命的价值 第6篇

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途不过几十年的道路,我们无法无限延长它无法获得它的永存。但是我们可以追求美好,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几十年默默无闻的奉献可换得一种永恒。所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本身,而在于奉献。只要有所奉献,不管长久,默默,还是瞬间发出灿烂的光华,,这样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还有的人虽生命不长久,但就在短暂的生命中,却闪现出灿烂的光芒,永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不也是他们生命的价值吗?可见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或如石桥长久的付出,或如彩虹展现瞬间的美好……只要你奉献。

奉献便是生命的永恒,奉献便是生命的价值!

教师生命价值 第7篇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 是世界观的一种, 包括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 生命观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程度。

儒家虽然感叹人生的短暂, 感叹生命的有限,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但是又不为人生的有限而悲观沉沦。他们认为人应该珍惜生命、生尽其用, 有所作为, 通过“仁”, 立功、立德、立言而达到不朽。道家对人的生命存在采取了一种外在否定而内在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应该在大自然中体悟生命的欢欣, 获取精神自由。佛家以深沉的目光注视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 劝告人们人生难得, 要珍惜生命, 人在没有求得解脱之时, 决不可自暴自弃, 甚至自残生命, 草草了结此生。我国传统生命观都充分肯定并注重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但是职业切入不同, 儒家着力于提升人的社会生命价值, 道家着力于提升人的自然生命力价值, 而佛家着力于提升人的精神生命力。[1]

二、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价值具体在人生领域中表现, 在一定意义上, 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人生价值的价值量的大小, 由人生价值目标的境界还有实现的程度来决定, 例如, 个体的价值是否与整个社会的总理想目标相互一致, 个体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多大的贡献等, 这些决定了社会成员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确定及价值量的增减, 也是个人人生拼搏的结果, 社会关系和社会总价值目标对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的实现由一定的制约, 但是这不是个体的宿命, 在一定制约范围内,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命

第一, 珍爱生命。加强珍重生命的教育, 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 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功利观、生死观;提高人的适应能力, 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眼前的挫折, 从各种经历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提升自我。

第二, 善待生命。自杀是一种极端的生命危机, 除此之外, 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浪费生命, 浪费生命的危害性也不容小觑, 空虚和无聊可以慢慢的消磨掉一个人的勇气和激情。就像那个中彩票的年轻人一样, 拿着很多钱买豪宅、买豪车、享乐世界, 最终却因为没有奋斗的目标而空虚的自杀在自己的豪宅中。所以大学生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要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 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其一,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客观世界解决客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马克思虽然和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 但是他对世界的根本观点,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人生。首先, 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教室里、宣传栏、学生宿舍楼等地方进行宣传。其次, 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教育,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国家意识, 加强民主和法制教育, 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加强民主和法制教育。再次,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人文底蕴, 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大格局人生格局。最后, 加强感恩教育, 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共同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感恩教育, 不断开发道德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知行合一。

其二, 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奋斗和追求的总目标, 远大的理想就像人生航船的灯塔一样, 追求的目标越明确, 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评估,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优点和缺点有所了解, 根据自身特点, 为自己定制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和计划时间, 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

其三, 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大学生不仅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 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是一种道德义务。[2]

摘要:生命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是让当代大学生在寻求生命存在效用与意义的基础上, 通过感悟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内涵和真谛, 从而在人生实践中珍爱、敬畏生命, 并将生命价值实现最大化, 文章在探讨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基础上, 针对大学生提出了如何实现生命价值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生命价值,路径

参考文献

[1]袁峰.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传统文化背景述评[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 .

教师生命价值 第8篇

(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医学院在校生1160名,(临床640名,影像200名,护理200名,检验120名)发放问卷,回收1160份,回收率100%;(3)数理统计法。

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1 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态度:有19.0%的人满意,42.0%的人比

较满意,22.3%的人不满意,1.3%的人非常不满意。现实生活中,最困扰你的生活是:学习压力30.2%,人际关系紧张17.3%,未来就业形势严峻,前途渺茫13.6%,生活困难11.5%,心理素质差8.2%,特殊成长经历5.4%。在你人生中遇到极不如意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找同学朋友交流46.3%,放在心里自己化解18.7%,找父母和亲戚中的长辈交流15.3%,在网络上寻找交流3.9%,找老师交流1.2%,找心里辅导老师交流1.0%。

2.2 对自杀的看法:89.3%在遇到重大压力和严重挫折时不会

选择自杀,9.5%的人说不准,1.2%选择自杀,有过自杀念头的7.4%,不止一次5.6%,没有87.0%。自杀念头是否强烈:不强烈,一会就没事的占89.4%,有过,过一段时间才缓解占5.7%,有过但最终未实行占4.9%。身边有自杀的事情吗:有很少27.9%,没有73.1%。通过传媒了解学生自杀事件你会觉得:他们失去生命太可惜52.3%,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人23.9%,自己烦恼时也想过死3.2%。死亡是解脱的2.1%,不关我的事我不关心3.4%,自杀是一时冲动好死不如赖活3.5%,逃避现实无济于事1.6%。自杀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影响吗:会很严重62.7%,会影响不深19.8%,不会17.5%。

2.3 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自己有选择结束自己生命权利

的有31.2%,没有权利的34.5%,说不清34.3%。你对死亡怎么看:死亡是生命的归宿,是生命的重要部分45.3%,死亡是生命的终结38.9%,忌讳谈死25.8%。对生命价值进行思考:偶尔有56.8%,经常43.2%。你觉得活着:有意义92.8%,没太大意义7.21%,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挑战自我,超越自我51.4%,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23.3%,平坦从容地生活19.8%,受到社会认可和他人尊重5.9%,有较高地位和一定经济实力5.7%,追求自己的信仰1.2%,生命的宝贵在于生命的唯一性82.4%,你能热爱、珍惜生命92.7%。

2.4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来源于:家庭32.5%,课堂31.3%,电视

广播报刊19.1%,同学朋友11.2%,其他7.9%。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是否重要92.7%的认为重要,生命教育开展途径最有效的是:在学科间进行渗透教学34.8%,开展主题活动21.3%,专门开设课程17.6%,开展专题讲座15.8%,其他10.5%。

3 相应措施

3.1 设置生命教育教程,并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首先,通过生命教育课程教师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珍惜生命的知识,完整地认识生命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死亡,寻找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其次,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医学生课较多,学习任务繁重,通过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和生命相关的课程讲授生命教育的知识,调动全院师生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与启发,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

3.2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加强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须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形成对实施生命教育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并对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以便能够准确、及时的了解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帮助大学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心理问题。

3.3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3.3.1 开展死亡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太平间、公墓、烈士陵园等场所,并让犯人讲述失去自由的痛苦,给学生进行“忏悔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烈士缅怀活动、亲友的追悼会,向社会进行宣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枪决死刑犯的纪录片,通过死刑犯的表情、动作、声音来观察他们对生命的留恋,体验生命的可贵。

3.3.2 专题教育

当前社会毒品、艾滋病、恐怖主义等随时都可能威胁大学生的生命,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听报告、宣传橱窗、张贴画、播放录像、树立宣传牌等多种活动。进行交通事故、火灾、溺水、地震等安全教育的现实说法召开现场会,邀请缉毒警察以及戒毒者做报告,从各方面教会学生生存技能,安全防范意识。

3.3.3 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学习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优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让学生生活的愉快、舒心,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用美的环境熏陶、激励学生,使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并不断的创造、追求生命价值,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3.4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生存,培养生命情感

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一方面可以和孕妇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可以参观急症室、肿瘤科,从而体会生命的意识,甚至可以和临终病人、绝症病人交谈,感受他们对生命的领悟和眷恋。

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特困家庭、孤残老人等,让学生更加懂得怜惜今天的生活。

总之,推进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中生命教育必然能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但还必须要从分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

参考文献

[1]张玉梅.高校生命教育内容及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4-10.

[2]范莉莉.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示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9-31.

生命的价值高于任何教育 第9篇

如此惨痛事故发生之后所需要的恰恰是理性, 而非激动。历次事故发生后由于只有激动而缺乏理性, 在没有充分调查之前就作处罚决定, 使得一系列事件发生后都缺乏充分调查、专业分析、有效对策、持续稳定的防护措施, 才又衍生出新的事故和悲剧。

这次昆明的事故发生以后, 各方追究责任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7名责任人受处罚, 这种操作方式显然带有较强的“维稳”特征。尽管现在所处理的人中确实有必须对此次事件负责任的人, 但这样处理的实证依据是不充分的, 究竟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真实责任链是怎样断掉的, 尚无明确的调查结论。如在没有充分实证基础上就主观联想下结论, 以后这一事故的原因就可能永远是一本糊涂账, 又无法为避免今后此类事故的发生提供有效的警示。

这样的事故处理模式, 导致每次事故的教训都未能得到充分汲取, 尽管行政指令一道道往下发, 封闭完整的校园安全责任链却一直未能建立, 校园安全事故也就不可避免。

从庆阳校车事件后, 就有人对这种事故处理模式提出改进意见, 然而多年来, 这样一种事故处理模式依然难以改变, 分析其深层原因, 还是对校园安全的定位存在偏差。现有的定位是维护稳定而不是维护生命价值, 这种事故处理模式事实上是将校园安全作为紧箍咒, 套在各级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身上, 而人的天性决定着他们会想方设法逃避紧箍咒, 所以尽管这道咒反复念, 一发生事故便念一次, 一个地方发生事故全国都跟着念一次, 但总有一些人心有旁骛, 或心口不一, 念过以后也未必生效, 于是事故依然会发生。

因此, 当下最急迫的是改变对校园安全事故认识和防控的定位, 不能对每次事故仅作肤浅的处置, 打扫完悲剧现场, 处理几个似乎相关的责任人就算了事。把安全作为教育工作的前提, 凡是不安全的地方、没有有效的安全措施就不能开展教育。因为生命的价值是高于任何一种学习与教育, 高于学生的学业成绩。

有了这种定位, 首先需要政府真正担起责任, 敞开胸怀接受社会各方对学校安全状况的监督, 尤其是要给专业的第三方安全评估和监督组织存在的空间, 让专业的校园安全监督成为校园安全的第一道防护栏;其次, 学校内部要明确特定时段和特定空间的安全责任人, 建立全员全方位的安全责任体系;还有,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到位。

与改变安全定位相关的是要建立起安全成本和投资意识, 不少地方强调安全而又没有安全投入, 安全教育也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可操作性, 或仅有讲课、背书, 缺乏实操, 使得不少相关措施成为空洞的口号。名校发生踩踏事故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教师生命价值 第10篇

一、负向生命感受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操作底线

生命教育是否有效关系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成效, 更关乎教育主体身心能否健康与和谐地发展。生命教育意在通过教育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引导学生不仅尊重生命, 而且应当去热爱和欣赏生命。生命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 最大的困境之一在于生命教育实施的可操作性问题, 即好的生命教育理念如何落实, 而且真正地能够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中。长期以来, 在针对广大学生而开展的教育教学中, 广大教育工作者太多关注“教育应该是什么”, 太少关心“教育实际怎么样”, 价值判断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事实判断, 生命教育工作同样如此。“让每个生命个体快乐、幸福乃至成功”[2], 这是生命教育中的最高目标, 也可以说是生命教育的上线。但实际教育工作者深有感触, 这种价值呼唤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如果一个生命体已经丧失了珍视自我生命的动力, 他又哪里有更多的动力去爱别人?自我对生命的保全是发挥生命力最起码的前提条件, 如果不具备这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其他所谓的幸福与成功, 所谓的欣赏与热爱都几乎不能实现。所以, 更多时候, 很多学生更为关心的是不求快乐, 但求痛苦与失败来临时知道如何克服它们;不求有多幸福, 但求在不幸面前懂得用毅力将困难踩在脚下。如此说来, 负向生命感受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价值底线, 比较正向生命感受, 这一底线显然更具有操作的实效性。我们应当教会学生首先自爱, 才有可能教育他进一步爱人。正视生活中出现的诸多不幸, 体会个中挫败的体验, 并且能够把这种体验悦纳到自我的情绪能量中, 这才更利于生命体的积极成长。以负向生命感受为基点展开生命教育, 不仅能帮助广大生命教育工作者取得生命教育实践上的合理反馈, 帮助其把握和了解学生诸多负性生命体验, 而且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生命教育的实施基点。事实上, 当广大学生们发觉自我越来越懂得如何驾驭负向生命感受时, 他们也就离那些真正的快乐、幸福乃至成功的生命教育目标不远了。

二、负向生命感受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

从已有研究看, 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 一方面提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以不同教育内容设置为妥;另一方面又认为“生命教育应围绕知识、行为和体验几个层次展开”[3]。我们以为, 不论在什么年龄阶段, 也不论是什么层次, 生命教育本身应该成为个体整个生涯一以贯之的教育主题, 而且在这一教育主题中有相辅相成、互证互存的两种生命感受, 即正向生命感受和负向生命感受。目前看来, 正向生命感受是生命教育始终如一的关怀, 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的唯一目标, 在价值与理想层面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作为生命个体不可或缺的另一感受切入点———负向生命感受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没有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负向生命感受对于生命教育内容具有着重要的丰富和完善作用, 具体表现为两方面。第一, 负向生命感受与正向生命感受互为补充, 这为生命个体充分体验其生命价值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事实根据。没有全面情绪的人生不是深刻的人生, 也将渐渐失去人生的意义。正如, 如果人们只感受到快乐, 而不曾体验过不幸, 那么, 久而久之, 快乐也失去了意义。只有互相补充的情绪体验才是丰满的人生体验, 才有助于帮助生命体认识完整人生的同时, 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第二, 负向生命感受为生命教育提供潜在课程,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特殊的作用。负向生命感受涉及的情绪范畴比较广泛, 或者可以说, 有多少种正向情绪体验就存在多少种负性情绪体验。每一种体验都是一种生活, 每一种与失败、挫折、痛苦等消极情绪体验关联的人或事, 都可能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课程作用于广大生命体。因此, 教育工作者需要精心设计、构思、引导和创设那些积极应对消极情绪体验的事例, 弘扬将负性情绪体验转化为无限正能量的榜样, 这不仅是有意义的, 更是有效的。

总之, 负向生命感受的存在本身就是在呼唤人们尊重生命个体存在的每一种情感, 让真实不加文饰的情感体验成为生命教育的媒介, 以此锻造生命个体强大的生命能量, 从此学会珍惜生命, 更懂得面对生命中的起起落落。

三、负向生命感受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反证”思路

负向生命感受能够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反证”方式与方法。所谓“反证”法主要是指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是一味地通过正向价值, 而是以其相反方面激发生命个体的能量, 并通过体验的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认清当前自身的处境。在心理学研究中, 有一种方法利于生命个体的心理及不良情绪的调节, 这种方法就是“优势比较法”, 这种方法最佳的事例就是, “我没有鞋, 他却没有脚”。“优势比较法”所体现出来的正是负向生命感受所彰显出来的“反证”价值, 亦是一种合理的比较价值。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往往如此, 当你觉得自己不幸时, 事实上总会有一个比你更加不幸的人, 这个人可能就在你身边, 据此珍视自己的存在处境, 走出困境, 寻回勇气。这个人也可能出现在历史上, 或是其他国度, 问题不在于他身在何处, 而在于作为同样的不幸者, 他的不幸远大于你, 这会对你的生命体验有所冲击, 在这种比较和冲击下, 生命体能够寻找到自信和对不幸事件的抵抗能力。生命中负向生命体验所给予的“反证”价值都能合情合理地发挥出来吗, 答案是未必。这取决于广大生命教育工作是否有相应的理性认知和引导能力。

虽然教育工作者主观上并不愿意承认, 而实际确实如此。这个事实就是, 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太多的“潘多拉”引发了悲剧。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 趋生避死的, 但回避了死亡是不是就等于死亡不存在, 闭口不谈及伤害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没有痛苦, 答案是否定的。有很多时候, 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应当在一定时刻, 以恰当的方式, 引导学生认识、发现负性生命体验, 引导其认识这些被人们所“嫌弃”的不良生命感受对于个体成长的价值何在。如果我们的父母一心呵护自己的孩子, 不让其接触任何不良刺激, 不让其体会任何负向情感, 不让其遭受任何委屈, 孩子们早已被剥夺了不断累积生命能量的权利。同样, 当我们的教师试图营造一个学生的平坦心路, 让其充满对社会、对生活的美好情感, 却从不对社会中的不良事件做出正面回应时, 他们已经成功剥夺了学生认识完整人生的权利, 在象牙塔中的他们习惯了美好的一切, 对于那些即将可能会出现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现实瑕疵都心存恐惧, 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又如何拥有对生命的敬畏感?不能欣赏完整的生命情感, 又如何去珍惜生命、创造人生?认识到负向生命感受的客观存在是个体把握完整生命的必要前提, 没有经历挫败的人不会拥有坚强的体验;不经历不幸的人, 也同样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 这就是为什么穷人偶尔吃顿大餐, 幸福溢于言表, 而富人天天吃大餐, 时间久了自然食之无味。负向生命感受对生命教育实施的“反证”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参照功用上, 即为生命个体提供合理的比较框架, 帮助其了解和把握自身的生命体悟感以及负向生命感受可能激发的生命能量。

四、负向生命感受为生命教育危机提供预警信息

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伴而行的往往是相应的行为反应, 尤其是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个体, 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并未学会用各种手段掩饰或控制自己的情感。通常来说, 我们的多数师长通过观察学生或孩子的情感反应能够在很大程度把握其最近的成长体验。而作为生命教育工作者, 最为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生命教育危机的出现, 这种危机往往伴随各种巨大的主客观刺激条件的出现, 诸如重大的学业失败、亲人的过早离开、同伴的忽然死亡以及各种不可控的自然灾害, 等等。这些事实对生命主体的心灵都会造成巨大影响, 类似事件的发生也往往导致生命教育危机的出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生命教育工作者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身心危机的途径, 而是在于他们能否洞察到危机本身的存在, 能否将危机控制到最小的作用范围内以及能否对学生生命感受的波澜状态做出理智判断。而这时, 恰恰使负向生命感受的预警价值在生命教育的中转阶段得以凸显出来。就如广大心理咨询工作者研究发现的一样, 青少年在选择非正常死亡之前通常都会有一系列非正常死亡者死亡之前的“正常”表现, 这些正常表现包括了心情的起伏变化、情感的高低落差、行为的退缩乃至其他方面, 这些负向的身心特征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把握的预警信息, 掌握了这些基本线索, 才能充分做好生命教育的预防工作, 针对青少年的不同负向情感, 有的放矢地加以教化。

每一个教育主体都是一个需要关爱的生命体, 无论何时生命体健康的存在是教育成为教育的必要前提。所以不只是生命教育, 还包括其他各种科目的教育教学活动, 都应当将对学生生命的启迪、生命能量的挖掘、生命张力的锻造作为重要的能力目标来培养。叶澜教授认为, 学校教育是正视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也是为了人的生命的社会活动, 教育应当体现出对人生命本身的关怀。因此, 我们的教育不应当只给予学生生命教育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而不去考查学生实际的生命承受力, 那些在生命体生命之中出现的“所有不良生命体验都应当成为生命教育实施的逻辑起点”[4], 正是生命中那些“最坏”的事, 才有机会达到和实现生命中那些“最好”的事。全身心体验生命的多面性, 更利于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 也更有助于生命体开拓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古往今来, 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在理论方面都不曾忽视过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 然而, 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提高、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日益增多, 我们不禁要重新回归对教育的终极价值的追问:教育到底为了什么?我们的教师教的是知识、育的是心灵, 知识再多、再丰富, 倘若承载它的心灵载体伤痕累累也无济于事。面对正常学生的心灵成长, 其各种情感和态度体验都应该是正向与负向或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和谐组成, 如果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强调对正向或是积极价值的追求, 忽略负向或消极情感的本体价值, 那么学生最终得以养成的品质恐怕不是主动、坚毅、勇敢, 而恰恰是被动、退缩与懦弱。如果我们的教育过多的为学生撑起了保护伞, 将学生成长路上理应面对的风雨挫折都挡在伞外, 恐怕他们学会的并不是面对和承担, 而是逃避与推卸。不知道什么是痛苦, 不知道什么是失败, 即使面临着所谓的幸福与成功, 孩子们又如何体味其中孕育的满足与快乐呢?生命教育之路, 漫漫而修远, 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路与理念, 我们务必熟虑以明思。

摘要:负向生命感受也叫消极生命感受, 与正向生命感受 (积极生命感受) 相对应, 主要是指生命个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不愉快体验, 以痛苦、沮丧、不幸和挫败等体验为主要特征。负向生命感受对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功用, 具体表现在四方面:为生命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底线;丰富和完善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为生命教育实践提供了“反证”思路;为生命教育中的生命危机提供预警线索。

关键词:负向,生命感受,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11) :25-29.

[2]徐文明.生命教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人, 2011 (9) :165-166.

[3]李飞.中国国内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 (7) :101-104.

生命的价值 第11篇

光芒是一股暖流,它在人的心中涌动。面对困难,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灵,这正是生命的价值。

对于这些,我深有感触。看:一名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一次地震,他为了救自己的学生,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已经找到了他的生命价值———无私奉献。一个小男孩为了去救一条朋友托付的小狗,却被汽车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也找到了他的生命价值——信守诺言。一颗大树在风吹日晒的折磨下倒下了,但它并不在意,而是努力地想让自己的身躯重新站起来,他也找到了他的价值——学会努力。

人生的方向有多种,人生的目标有多样,但不论沧海桑田,岁月更替,人生的主旋律都不会改变,那就是为人生的价值而奋斗。你散发出生命的光芒了吗?

生命价值的体现——我画我名 第12篇

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于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情操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美育和德育有着内在的相互关联。美育以美的事物拨动人的感情之弦, 使人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 培养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厌恶, 从而得到道德上的净化。美育是借助于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手段, 以直观形象感人, 寓理于情, 以情动人, 培育人的正确审美观, 陶冶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善人格的教育方式。

中学阶段, 班与班之间的差距开始显露出来, 不少学生怕苦怕累无心学习, 连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美术课也吸引不了学生。每当此时我忍不住就发火进行课堂秩序整顿, 虽然有所改善, 但是学生还是反复无常。一周一节的美术课常常变成以思想道德教育课为主, 美术课程的内容因为时间的关系, 只能匆匆简略而过, 美术课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如何重视美术课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又做到把美育作为德育实现的一种辅助手段呢?

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存在着差距, 审美观和道德观也有所偏差。作为教师,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在美术课中做到美育和德育的结合, 以情动人, 以形象来启发学生, 从而科学地实现学生的美感发展和道德感发展呢?教师对学生的美术技能的培养, 是一种手段,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美术中形、色、质作为载体, 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 以唤起人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 令他们在课堂花园的每条小路的分岔上欣赏到意想不到的风景。

二、生命价值的体现———“我画我名”

如果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美术课未能使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吸引力, 未能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美术课堂中, 这样的美术教育就是失败的。如何使学生在短暂的初中学习生活中, 认识到美术课程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中, 我将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 校本课程为辅, 设计了一堂课:“我画我名”, 学生以我的名字为题展开设计。

1. 名字的意义———父母的挚爱和期望, 生命价值的体现

取名因人而异, 父母煞费苦心给孩子取一个意味深长的好名。父母注重字义的格调气质是否高雅, 意境是否脱俗, 期望塑造一个雄才大略、气宇轩昂的政治家形象;或塑造一个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的商业巨子形象;或塑造一个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艺术名人形象;或塑造一个造诣颇深、德高望重的学者英才形象。不同的人生取向使人名的立意更为复杂而丰富, 名字更显得绚烂多彩。意味深长的名字, 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影响人一生的目标。例如姓名的谐音意义。由于汉字的同音或近似音的缘故, 一个名字不同的谐音含有不同的意义。郑炜 (政委) 、杨帆 (扬帆) 、陈曦 (晨曦) 、鲜静 (先进) ……姓名具有象征含义, 例如:新中国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毛毛细雨泽润东方”, 加上他的“字”为“润之”, 相辅相成, 含有“给东方人带来幸福”之意。例如一些学生名字的含义和来历, 华韫蕾———音同“花蕴蕾”, 意为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吴绮雯———出生的时候, 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云彩, “绮”字表示美丽, “雯”字则解释为有花纹的云彩;杨愫怡———“愫”是因为很重感情, “怡”是因为快乐。

学生向长辈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及其含义, 其中包含着父母的挚爱和期望, 有着美好的寓意。名字具有生命之灵气, 学生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名字给予学生爱的启示,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责任感, 并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 名字的造型方式

方法一:图形造型———象形文字。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 中国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源于自然界的“物”, 其本身就具有生命之灵气。象形文字用线条或笔画, 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 具体地勾画出来。中国当代象形书画大师熊国英的“象形字书画系列”“墨彩书画”以画释字的作品, 使学生感悟到书画大师深入研讨用象形字创作书画的过程。学生从中了解书画大师以岩画和甲骨文, 结合中国画笔墨技巧, 创造出全新的书画形式, 以“形”求“神”的艺术形式, 分享艺术大师使数千年古老书法走出了“黑白世界”, 进入“彩色时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 参考熊国英的作品, 引导学生把名字编成故事或诗歌的形式, 以物为形表现自己的名字。学生运用点、线、面、色彩相结合, 以色彩或黑白画的形式, 利用象形文字, 以图形来做文字使用, 把物体的外形特征, 具体地勾画出来。

方法二:象征性造型———动物的象征性。

艺术家徐悲鸿先生的动物画作品具有目的性和象征性, 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奔马、雄狮、晨鸡等, 给人以生机和力量, 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他画的任何速写都寄托着一种情感, 例如他速写的大象是想表现一种忠诚, 他描绘的耕牛是想展示一种质朴, 他刻画灵鹫是想体现一种勇猛, 并常常把灵鹫比喻为抗击敌人的象征。

学生在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及其含义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用象征的方法, 感悟到名字会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表现出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体现父母的挚爱和期望。例如, “轩”字的意思是引喻为高大, 气宇轩昂, 形容人精力充沛, 风度不凡。学生可以联想到画马, 自己像匹骏马, 马的伟岸、矫健, 马性格中的忠厚、朴实、勇敢和耐劳, 借马寄托自己的欢乐、忧郁、理想和憧憬。通过我画我名的形式, 来表现忧郁的自我、愤懑的自我、胸怀远大志向的自我……充分体现出名字的意义和对未来的憧憬。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 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课程不仅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 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 而且有益于学生情感的不断升华。

我常常告诉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发挥 (下转第183页) (上接第182页) 你的亮光, 哪怕光芒再弱它也是精彩的, 用手中的笔一点一点地描绘五彩斑斓的成长过程, 充实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在本课“我画我名”中, 学生感受到了美术课的独特魅力。它不仅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而且给予爱的启示。名字跟随自己的一生, 吸引着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美术课堂活动中。在教学中即重视美术课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又做到把美育作为德育实现的一种辅助手段, 美育和德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人文科学注重人的发展, 通过美育融入, 使得情感不断的升华。加强美术的人文色彩, 使美育成为以形、以情感人的教育。这不仅使学生接受美的传达, 净化自我的心灵, 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冶高尚情操, 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最终让学生形成自觉地创造美好生活, 培养学生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熊国英.图释古汉字.齐鲁书社.

上一篇:和谐下一篇:可信云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