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蒸治疗论文范文

2024-07-25

熏蒸治疗论文范文(精选10篇)

熏蒸治疗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12月入住康复科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患者78例, 其中男43例、女35例;颈椎病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 偏瘫性肩痛14例, 各类骨折术后病人20例, 年龄18~80岁。

1.2 中药熏蒸治疗方法

临床医师根据病情辩证施治, 选用不同的中药处方。常用药物有:桑寄生、红花、伸筋草、透骨草、赤勺、赤丹参、防风、乳香、没药、簿荷、羌活、独活、鸡血藤、冰片等。由煎药房煎好, 每剂真空包装成2包, 每包200ml。熏蒸时先暴露熏蒸部位, 局部盖上干毛巾, 再将配制好的中草药汤剂, 倒入熏蒸容器内 (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 长兴三洲电子科学仪器厂生产) 加水800~1 000ml, 通电预热5min后, 设定温度为 (42℃±2℃) , 时间30min, 距患处30cm左右, 每天2次, 连续10天为一疗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熏蒸前正确评估患者, 并进行有效沟通, 详细询问病史, 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 有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皮肤过敏、急性炎症、软组织损伤早期 (48h内) 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女患者月经期禁用。了解患者的需求, 向患者讲解具体的治疗方法、疗效、疗程、费用及注意事项, 也可以让老病人向新病人现身说法, 介绍成功病例, 让患者参观其他病人熏蒸治疗的过程, 使患者对治疗有初步的了解, 促使患者能积极愉快地配合治疗, 同时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 让亲人或陪护陪伴, 做到人性化护理。

2.2 熏蒸治疗时护理

2.2.1 操作前仔细检查机器性能, 每做一个病人后, 用清水排液一次, 每日进行清洗保养, 保持机器完好状态。熏蒸前嘱病人排空大小便, 空腹及饭后不宜立即进行熏蒸治疗。

2.2.2 根据病情、病变部位、安置舒适体位, 只暴露治疗部位, 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并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同时根据病情、年龄、性别、耐热程度, 调节治疗温度。一般年老体弱、反应迟钝者温度宜低, 大腿根部病变者对热敏感, 温度也不宜过高, 以局部皮肤发红、患者自觉舒适为宜, 切不可过高, 以防烫伤皮肤, 也不可过低, 以影响疗效。一般认为皮肤烧伤阀为45℃, 因此将中药熏蒸温度设定为 (42±2℃) 。既保证其安全性, 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热的效应, 经临床观察, 止痛效果好, 又无皮肤损伤[1]。

2.2.3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随时询问温度是否合适, 局部皮肤有无疼痛, 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及皮肤出汗情况, 有无头昏、胸闷等不适症状, 局部有无皮疹、皮肤搔痒等过敏反应。本组曾有2例老年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烫伤小水泡, 1例皮肤皮疹, 我们采取了立即停止熏蒸治疗, 报告医师, 对烫伤致水泡者, 我们按照无菌操作要求, 先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泡内的渗液, 再局部用SD银敷料包扎, 每日更换一次, 5d后愈合;对皮肤过敏者, 局部应用皮炎平软膏抗过敏治疗, 并指导穿棉质衣裤, 避免用手搔抓,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3d后, 皮疹消退。3例患者经积极处理后, 未遗留后遗症。

2.2.4 保持环境整齐、安静、舒适, 室温22℃~24℃, 冬季注意保暖, 必要时备取暖设备, 夏季应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2.5 熏蒸治疗结束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并及时更衣, 注意保暖, 并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温开水或牛奶, 嘱卧床休息20~30min再起床活动。

3 讨论

中药熏蒸疗法历史悠久, 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局部熏蒸通过热药双重作用而起效, 它将药理作用与热力有机结合, 经皮肤吸收药物及湿热作用扩张血管, 具有强筋壮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等多种功效。护理工作者应熟练掌握中药熏蒸疗法的原理及治疗方法,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同时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注意事项, 尤其做好老年患者的护理, 尽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尽最大努力减轻病痛, 促进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中药熏蒸配合护理治疗痹证50例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78-01

中药熏蒸疗法是中医极具特色的外治疗法。它基于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选配有针对性的中草药组成熏蒸方剂,再利用专业设备进行熏蒸、熏洗,达到治疗效果。中药熏蒸简易可行,安全绿色,外可改善关节肿痛、僵直水肿等症状,内可以调节免疫、内分泌功能,基于以上综合效果,此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按照中医理论,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客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痹症。患者全身关节和肌肉呈游走性红、肿,伴有屈伸不利、腰膝酸软疼痛。严重者下肢水肿,畏寒、怕冷、灼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本科累计治疗此类患者50例,现将其对应的护理要点和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科自2010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痹症患者40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诊断。病情处于活动期及中医证候中的风寒湿痹证。其中病症严重下肢水肿者分布如下:女38例,男12例;年龄27~63岁;病程最长15 a,最短5 a。入院时关节肿痛,四肢活动受限,部分有明显下蹲障碍,生活不能自理。

1.2治疗方法将自拟的中草药配方(玄胡15 g,木瓜20 g,牛膝15 g,桂枝15g,川乌10 g,草乌10 g,桑枝15 g,防风12 g,海桐皮12 g,黄芪30 g,伸筋草30 g,独活15 g,威灵仙30 g)一并倒入蒸锅内,加1600~2100 mL水煮沸,扶患者坐或躺在熏蒸机上熏蒸,并将其四周密封,头面部暴露。操作规程为:1次/d,35 min/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熏蒸2~3个疗程观察疗效,一用一消毒。

1.3治疗结果临床治愈(关节僵直及疼痛消失,活动正常)45例,好转(关节僵直及疼痛减轻,能部分自理)5例。临床治愈率为90%,总有效率为100.0%。

2临床护理

2.1前期准备护士应提前告知患者治疗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准确测量血压,高血压、心脏病、孕妇、月经期及急性感染期患者禁用。此外,须嘱患者适量饮水,禁止空腹治疗,以免造成虚脱。熏蒸前机器应充分预热,开始熏蒸时,严格要求汽槽内温度不得低于40℃。

2.2熏蒸过程中的护理体位:要求患者处于平卧位,并嘱患者全身放松。温度:在合理范围内梯度升高,维持在40℃左右,以使得患者毛孔扩张,这样药物才能得以充分吸收。防灼伤:熏蒸中,多次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热疹或灼伤局部皮肤。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头晕、胸闷等不适应,应及时饮水、降温或暂停治疗。

2.3熏蒸后的护理熏蒸完毕后,护士需协助患者出舱,并嘱其尽快擦汗、更衣,避免着凉感冒。然后卧床休息至少20 min,观察熏蒸后的皮肤变化及体征情况。如患者有热疹或过敏反应,应暂停治疗。对过敏者可用炉甘石洗剂外用;皮肤烫伤应报告医生对症处理。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次熏蒸后,应对治疗舱内腔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喷淋,再用清水和纱布擦去留在舱内残留的消毒液。

2.4心理护理痹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下降。基于其身体和心理状况,常伴有不同程度抑郁、焦虑、自卑、易怒等弱性心理。相应于此,护士应充分了解患者情况,因人而异进行心理疏导,尽力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为了增加患者信心,护士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本病的特点及痊愈恢复的病例。本着换位思考和职业操守,护士应态度和蔼,对患者不能有厌烦情绪,尽力给予细心协助,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5功能训练熏蒸1 h后,就可以按动静结合原则,循序渐进,进行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并以次日不疲劳、不加重疼痛、患者的承受能力为限度。此后应指导患者进行恢复性锻炼,整体和局部相结合。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关节功能状况、年齡体力等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诸如转颈、握拳、挺胸、摆腿、拉力器、握力器、捡珠子、打太极拳、阻力自行车关节活动器等。以上活动务必在护士指导下有计划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

2.6饮食护理痹症患者按中医理论多表现为脾肾阳虚、体质下降。作为配合治疗,应嘱其忌寒凉及高脂肪食物,限酒。主体饮食以温热为宜。

3体会

中药熏蒸是依托中医理论,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由表及里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针对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痹症效果尤好。借助于热力和药物蒸汽作用于肌肤,大量中药离子可经皮肤吸收,促进病理性产物及致痛物质消散吸收,热作用还可缓解肌肉痉挛,使神经兴奋性降低。而立足于病症的治疗方案和观察,对应的护理工作着重于熏蒸的前、中、后及全方位的心理、功能和食疗,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标准化的规程和要点。在痹症患者治疗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中药熏蒸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40例。治疗组40例中, 男26例, 女14例。年龄45~75岁, 平均 (52.23±3.37) 岁。按Wagner分级[1], I级 (浅表溃疡) 13例, Ⅱ级 (深部溃疡, 但无脓肿形成及骨受累) 15例, Ⅲ级 (深部溃疡, 如蜂窝织炎或脓肿形成, 有骨受累) 8例, Ⅳ级 (局部坏疽) 4例。糖尿病病程7~28年, 平均 (9.74±2.03) 年;糖尿病足病程1周~10个月, 平均 (2.0 l±0.3 9) 个月。入院时空腹血糖 (1 1.58±2.16) mmol/L。对照组40例中, 男25例, 女15例。年龄44~74岁, 平均 (51.97±3.55) 岁。按Wagner分级, I级13例, Ⅱ级16例, Ⅲ级7例, Ⅳ级4例。糖尿病病程5~30年, 平均 (9.53±2.21) 年;糖尿病足病程1周~11个月, 平均 (2.05±0.35) 个月。入院时空腹血糖 (11.42±2.23) mmol/L。患者均有肢体麻木、针刺样感觉、静息性疼痛以及间歇跛行。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分布等情况大体相似。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

(1) 合理饮食 (忌生冷、油腻及辛辣温热之品) ,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 糖尿病足部坏死患者因感染消耗大, 两组均适当增加热量10%~20%。 (2) 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 (3) 降低血脂, 调整血压。 (4) 感染症状明显者, 做血液和局部分泌物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细菌学诊断选择有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5) 营养神经。 (6) 给予改善微循环及扩张血管治疗。 (7)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并注意纠正贫血等。 (8) 健康教育。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 嘱适当运动, 注意足部的自我保健。两组均选用清创法, 处理创面。先用1%聚维酮碘 (碘附) 消毒溃疡周围皮肤, 创面有脓液或分泌物较多者, 用3%过氧化氢 (双氧水) 清洗, 去除坏死皮肤、肌肉、骨坏死及窦腔内的老化白色假膜等, 但不可一次清除过多, 以免出血和感染扩散。然后用3%双氧水+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甲硝唑 (灭滴灵) 交替冲洗伤口, 后用生理盐水冲净创面, 并用无菌纱布蘸干。

1.2.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予以中药熏蒸治疗。药物组成:桃仁30g, 红花20g, 当归15g, 延胡索15g, 制香附15g, 川牛膝30g, 赤芍30g, 制大黄30g, 炮山甲20g, 蒲公英30g, 金银花30g。用法:使用HYZ-I型中药汽化熏蒸治疗仪, 用纱布将中药包好投入水中, 浸泡30分钟, 设置温度为98℃将中药水煮沸, 使双下肢暴露在熏蒸孔, 打开气流开关, 调节蒸汽温度为35℃~39℃。当气流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 将中药蒸汽吹向患肢。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药物蒸气的远近, 每次湿敷前熏蒸45分钟, 每天1次, 每次30分钟, 15天为1个疗程。

1.2.3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用庆大霉素湿敷。方法:庆大霉素24万U稀释于50ml生理盐水中, 将无菌纱布浸湿后敷于溃疡面, 外盖2~3层无菌纱布, 用透气胶布固定。换药1天1次。治疗15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 溃疡面的变化, 分泌物的性质及颜色, 结痂是否脱落; (2) 治疗期间有无如皮疹、局部疼痛、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 (3) 两组均于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

1.4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糖尿病学》的疗效标准[2]。治愈:溃疡创面完全愈合, Wagner分级为0级;好转:溃疡创面缩小, 分泌物减少, 临床W a g n e r分级好转1个级别以上;无效:溃疡创面无缩小, 分泌物无减少, 临床分级无好转或恶化。

2 临床疗效

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详见表1。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或深部组织破坏[3]。本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脂、高糖化血红蛋白等致病因子, 导致微循环障碍, 在下肢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各种损伤基础上合并感染。长期血糖控制不满意, 糖代谢异常引起血液黏度和成分改变, 脂代谢紊乱, 机体处于高糖、高凝、高黏状态而发生血管病变, 微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 基底膜增厚致微血管腔狭窄,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 使下肢供血逐渐减少, 组织缺血坏死。高血糖、微血管病变还可引起神经内膜缺血、缺氧发生神经病变, 导致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及足部生物力学的改变等, 使机体失去对足部的保护措施。加上穿鞋不当, 如赤足穿鞋或鞋子大小不合适, 发生摩擦伤;修剪趾甲过深致伤;取暖不当或洗脚水温度过高烫伤;足癣、胼胝治疗不及时、不适当, 破溃等均可致局部感染。感染难以控制, 最后发展成为足坏疽, 严重者需截肢。

糖尿病足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脉痹”、“脱疽”等病,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足脱疽认识久远。早在两千年前, 《内经》即有“发于足趾名曰脱疽, 其状赤黑, 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 不则死矣”。宋代《卫生家宝》记载有“消渴病人足膝发恶疮, 至死不救”。元代《丹溪心法》则详细记载了消渴脱疽的临床症状, 提出“脱疽生于足指之间, 手指生者间或有之, 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支干, 未发疽之先烦躁发热, 颇类消渴, 日久始发此患, 初生如栗黄泡一点, 皮色紫暗, 犹如煮熟红枣, 黑气蔓延, 腐烂延开, 五指相传, 甚则攻于脚面, 犹如汤泼火燃。”《医宗金鉴》曰:“未发疽之先, 烦渴发热, 颇类消渴, 日久始发此患”[4]。糖尿病足好发于年龄较大, 且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上者。年高脏腑功能失调, 正气不足, 肝肾之气渐衰;加之阴虚之体, 水亏火炽, 火毒炽盛, 热灼营血, 瘀血阻滞, 久则耗气伤阴, 终至气阴愈虚;又消渴之人, 多喜膏粱厚味, 而致湿浊内生, 湿性滞下, 湿热互结, 复因感受外邪及外伤等诱因, 以致气血运行失畅, 络脉瘀阻, 四肢失养, 瘀久化火蕴毒, 热毒灼烁脉肉、筋骨而发为坏疽溃疡。近代医家多认为, 糖尿病足坏疽发病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阴虚或气虚有关, 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特点是, 因虚感邪, 因邪致瘀, 瘀阻伤正, 形成了虚、邪、瘀三者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的变化, 从而出现各种不同的证候。以正气不足、气阴两虚为其本, 气血瘀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炽盛为其标, 以络脉瘀阻、血行不畅为病机关键。

在治疗上, 既要注意补气温和、益气血治其本, 又要活血化瘀, 通利血脉。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凝, 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 因而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可使其气血畅通, 去腐生肌, 而使创面愈合, 这应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基本方法。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以活血化瘀、消肿生肌为主;延胡索、制香附行气活血止痛;炮山甲有疏通经络之效;制大黄、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排毒, 防止热毒内蕴及消炎作用;川牛膝为引药, 有舒筋通络、引血下行的功效。全方活血散瘀, 疏通经络, 使糖尿病足肿胀消退, 疼痛减轻, 促进皮肤修复, 达到消炎、祛腐、生肌之目的。

通过本文两组的对比观察, 可见在常规降糖、抗感染、扩血管等内科治疗及局部清创处理的基础上应用中药熏蒸, 简便易行, 疗效满意。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创面微循环, 促使坏死组织脱落, 加快炎症吸收, 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生长, 缩短治疗时间, 从而减少致残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熏蒸并可在热能作用下通过皮肤穴位直接吸收药物,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微循环, 镇痛抗炎, 防止糖尿病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二元, 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86.

[2]张惠芬, 迟家敏, 王瑞萍.实用糖尿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50-453.

[3]Sueki H, Furukawa N, Higo N, et a1.Association of verru-COUS skin lesions and skin ulcers on the fee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uropathy[J].Clin Exp Dennatol, 2004, 29 (3) :247-253.

熏蒸治疗论文 第4篇

【关键词】 亚健康;中药熏蒸;推拿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也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次健康、亚临床状态、中间状态等[1]。不同亚健康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但均包含了以下内容,亚健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目前世界各国亚健康的发生率都处于较高水平,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中国,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比例也在50%-75%。如此高的发生率说明对亚健康的关注是医学发展之必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我院传统康复部亚健康调理室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余。

1.2 诊断标准 参考刘保延等对亚健康的定义,确立诊断标准,即有持续 3 个月以上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

不适状态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不适症状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的指征,即躯体症状为头晕不爽,两目干涩,神倦乏力,脘腹痞闷,纳谷不香,食欲减退,面色不华,便秘;心理症状为急躁易怒,心中懊恼,或情绪低落,时而郁郁寡欢,焦虑紧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兴趣及精力下降;社会表现为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睦,妇女可伴有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表现。

1.3 方法

1.3.1 中药熏蒸 设备为连云港福源医疗公司生产的中药熏蒸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分为:气血亏虚型、肝郁气滞型、心脾两虚型、肾虚型四型。气血亏虚型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党参、当归、茯苓、白术、黄芪、五味子、甘草。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川芎、白芍、丹参、郁金、远志、石菖蒲、香附、佛手。心脾两虚型治宜健脾益气,调养心脾。方用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当归、柴胡、枣仁。肾虚型若偏于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方用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菟丝子、肉桂。若偏于阴虚者治宜滋养肾阴。方用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炙甘草。

具体方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装入药袋中放入熏蒸床的蒸汽发生器中,加水浸泡30分钟。然后开启熏蒸机温度调整至40-45℃每次熏蒸在30至40分钟,每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

1.3.2 推拿治疗 基本手法操作步骤:①仰卧位:施一指禅推法、揉法、点按法于患者头顶部,主要作用于百会、四神聪、前顶、上星、神庭、太阳、阳白、童子、上关等穴时间10分钟左右。施一指禅推法、拿法、滚法与患者上肢,主要作用于肩髃、手五里、曲池、内关、神门、合谷等穴位10分钟左右。腹部:患者体位同上,医者沿顺时针方向摩腹部,约10分钟;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穴。②俯卧位:采用按法(指按、掌按、肘按)作用于脊柱两侧的俞穴。时间约10分钟。沿督脉和膀胱经走行方向捏脊和提法。施一指禅推法、拿法、滚法于患者腿部,主要作用于环跳、风市、委中、委阳、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悬钟、后溪太冲等穴时间约10分钟。气血亏虚型的患者酌加血海、气海、足三里、脾俞、关元等穴,手法以补法为主。心脾两虚型的患者酌加内关、神门、极泉、心俞、膻中、气海、关元等穴,手法以補法为主。肾虚型患者酌加肾俞、肝俞、太溪、照海、复溜、印堂、涌泉、膻中等穴,手法以补法为主。肝郁气滞型的患者酌加肝俞、期门、膻中、行间、太冲、三阴交、关元、隐白、足三里等穴,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每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将疗效分为4级:①优: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②良: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③可: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程度减轻;④差: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 治疗结果

80例患者优55例(68.75%)、良14例(17.5%)、可9例(11.25%)、差2例(2.5%)。

3 随访情况

对于评定为优的55例患者随访1年,其中6例复发,主要与没能脱离高压力快捷凑的工作环境以及升入高年级后,面临更加紧张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有关。继续采用原方案治疗后6例病情都有明显好转。

4 讨 论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其病机为“诸虚不足”。在运用诸多补虚行气的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同时配合以补法为主的推拿手法调理对于亚健康的调理起到很好效果,笔者在多年实践过程中发现一定疗程的对足阳明胃经的药物熏蒸和推拿治疗在调理亚健康治疗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以气血亏虚、心脾两虚、肾虚三型更为突出。

中药熏蒸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中医科诊治的跟痛症患者10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45~72岁,平均57.2±7.9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2±0.4年;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8~71岁,平均60.5±8.4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8±0.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疼痛诊断治疗学》[1]中相关诊断标准:①跟骨骨刺。起病缓慢,40岁以上人群多发,常伴有严重平足畸形,足跟部疼痛,晨起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跟骨结节前方压痛,有时可触及骨性隆起;跟骨侧片常显示跟骨结节前角骨刺形成,但有骨刺不一定发生疼痛,疼痛也不一定有骨刺。②跟部滑囊炎。跟部滑囊炎常发生于一侧跟腱止点部疼痛,在行走、站立过久或剧烈运动后疼痛加重,局部轻度肿胀、压痛,有时可触及捻发音;跟下滑囊炎多由外伤或长期摩擦形成,跟骨结节下方疼痛、轻度肿胀,深在性压痛。③跟下脂肪纤维炎。常因跟部被硬物碰伤或长期受压引起跟下疼痛、肿胀,压痛浅。④跖筋膜炎常有跟下及足心疼痛,足底有胀裂感。⑤排除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性关节炎、跟骨骨髓炎、跟骨结核等疾病所致的足跟痛,以及患有严重心肺疾病、重症糖尿病、足部皮肤感染、发热患者和不能配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中药熏蒸治疗,组方:威灵仙50g、透骨草50g、木瓜50g、红花20g、艾绒50g、秦艽50g、苏木50g、独活20g、海风藤50g,将上药浸泡于5000mL水中,通过中药熏蒸治疗仪煮沸,然后将患足跟部置于药汤上方熏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2 对照组

给予阿是穴局部注射醋酸曲安耐德注射液2mL、盐酸利多卡因1mL,共注射1次,随访1个月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1998年上海市卫生局颁布的《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2]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足跟疼痛消失,局部无压痛,行走及慢跑无疼痛,近期内未见复发;好转:足跟疼痛减轻,局部轻压痛,行走时有疼痛,近期内有复发者;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86.0%,对照组治愈率为60.0%,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3讨论

跟痛症的病因有跟骨脂肪垫病变、足底腱膜炎、跟骨滑囊炎、神经卡压、跟骨骨刺、跟骨高压症等[3],主要以无菌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疼痛。祖国医学认为,跟痛症属“筋痹”、“骨痹”范畴,因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血瘀血滞而发为骨痿筋泄所致。中药熏洗方中艾绒散寒止痛;威灵仙、苏木、红花活血止痛;透骨草、海风藤、独活、木瓜、苏木、秦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之功。该法经济实用、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有研究表明[4],活血化瘀类中药有改善微循环的功效,对早期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亦有显著疗效,其抗炎作用的机理为其能降低炎症区域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物,改善损伤组织的缺氧和代谢状态,促进局部炎症较快吸收。

综上所述,中药熏蒸治疗跟痛症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虽局部注射激素亦可取得良好疗效,但激素类药物对局部组织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很多患者拒绝治疗。笔者发现有大部分患者的发病与长期负重行走或站立造成劳损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嘱患者减少负重行走和站立的时间、穿着后跟柔软的鞋,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则给予穴位注射醋酸曲安耐德注射液2mL、盐酸利多卡因1mL,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治疗跟痛症疗效满意。

关键词:跟痛症,中药熏蒸,疗效

参考文献

[1]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1999.

[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S].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307.

[3]冯成安,孙俊,李明.跟痛症的病因及相关应用解剖研究进展明[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4):33-34.

276例中药熏蒸治疗盆腔炎的体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中276例慢性PID均属本院门诊及病房患者, 其症状、体征均符合 (2006年美国CDC诊断标准) 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1]。年龄18~46岁, 平均年龄在31.5岁, 病程3个月~8年。其中慢性子宫内膜炎37例, 慢性附件增厚粘连110例, 炎症包块40例, 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29例, 盆腔积液60例 (由以上原因引起的不孕不育83例) 。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持续或间歇性的下腹坠胀疼痛, 伴有腰骶酸痛及会阴部不适, 大多在劳累和性生活后加重, 个别患者有经量增加, 经期延长, 也有痛经及性欲低下, 几年不能正常怀孕, 经常出现宫外孕和流产或者无生育等。妇科检查:常见阴道分泌物多, 子宫举痛活动受限, 单侧或双侧附件区增厚及粘连, 可及条索状或块状肿物并伴有压痛。超声检查:宫腔内有积液或附件区有炎性包块等。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先请名老中医号脉, 采用中医的辩证论治后开处 (当归、黄芪、黄柏、生地、熟地、红花、路路通、冰片等) 再煎熬中药后取其药液于熏蒸床下的水槽中;再通电, 调节好温度后使其患者躺入熏蒸床上, 采有俯卧位和平卧位, 将熏蒸盖上, 头面部露出熏蒸床外。即利用其产生的蒸气熏蒸下腹部 (关元、中极、气海等穴) 和腰背部 (膀胱经和督脉) , 打开毛孔, 使转变为分子和粒子的药液渗透进入体内。每次20~30min, 每天一次。熏蒸时先取仰卧位再取俯卧位, 充分暴露下腹部, 并嘱患者全身放松, 使其感觉舒适, 温度调节在40~46℃, 也可根据患者对温度的耐受程度随时调节, 温度过高会灼伤皮肤, 过低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故在做治疗时要经常巡问患者的情况, 以便即时调整, 以达最佳治疗效果 (注意:熏蒸过程中或熏蒸结束后嘱患者多饮水) 。每天一次, 10d为1个疗程, 月经期禁止做治疗, 以免流血过多。治疗前应向患者详细介熏蒸疗法的注意事项、禁忌证和不能预知的不良后果, 并签知情同意书, 同时也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便于积极配合治疗。

1.3 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痊愈:症状消失, 4周后查体附件增厚及压痛均消失, 超声波示:积液及炎块消失, 半年后无复发。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偶感不适, 查体:附件区增厚, 腹部压痛明显减轻, 超声波示:积液及炎块明显缩小超过1/2, 半年内偶有复发。有效:自觉症状减轻, 查体:附件区增厚及压痛有所改善, 超声波示:积液及炎块部分改善。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查体及超声波:无任何改善。治疗时间最短10d, 最长30d。所有患者都在6个月随访做疗效评定。

2 结果

治疗276例患者中来院复查和电话随访了239例, 其中盆腔积液58例, 炎性包块32例, 不孕不育71例, 盆腔其他炎性疾病78例, 随访率为86.59%。其中治愈98例, 显效61例, 有效67例, 无效13例, 其中不孕不育患者71例中成功怀孕22例, 盆腔积液完全吸收38例, 盆腔性包块缩小30例。总有效率为94.56%。所有患者均无出现副作用。见表1、表2。

3 讨论

常见妇科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腹部坠胀痛及腰骶部疼痛, 会阴部坠胀感, 月经不规则或月经过多, 不孕, 白带增多或有异味。妇科检查可发现附件区增厚压痛, 输卵管粘连后引起不孕不育。常用抗生素及中药及侵入性 (中药灌肠) 治疗, 效果不佳, 疗程较长, 副作用多。

中药熏蒸是以中医基础为理论, 辩证论治, 以除湿消炎、活血通络, 再加上熏蒸机的热效应可使血管扩张, 疏通经络可放松筋骨, 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加强, 帮助排除体内废物, 新陈代谢加强, 可使全身细胞活跃, 有效改善体质, 增强免疫能力。网状内皮系统活性增高, 吞噬细胞数量增加, 吞噬能力增强, 均有利于组织免疫力的增强, 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 血管通透性改善有利于炎性产物、细菌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泄, 水肿的消散, 减轻由于淤血、水肿所引起张力性疼痛, 患者在短期内感到舒适、疼痛缓解[3]。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散, 促进慢性炎性渗出物和水肿吸收的作用。进行治疗前后的超声检查对比, 可见盆腔积液不断缩小面积, 最后可全部消失;盆腔包块逐步缩小, 甚至消失。故此疗法效果好, 无副作用, 无痛苦, 患者易接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熏蒸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 (PID) 中的作用。方法 对确诊为PID的276例患者, 每天用中药熏蒸下腹部30min。结果 治疗后, 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随防, 总有效率为94.56%,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中药熏蒸治疗PID效果显著, 方法简便, 费用低廉, 值得在社区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药熏蒸,治疗,盆腔炎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三缉) [S].1997:252.

熏蒸治疗论文 第7篇

关键词:霉菌性阴道炎,中药熏蒸法,临床疗效

霉菌性阴道炎由霉菌感染引起, 为念珠菌感染所致。近年来, 霉菌性阴道炎发病率逐年升高, 由于滥用抗生素、不良生活习惯、治疗不规范等因素, 该病反复发作[1]。选取80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 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已婚妇女。患者年龄20~35岁, 平均年龄 (27.1±1.9) 岁, 病程为4个月至2年, 平均病程为1.2年。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病史, 且无并发症, 采用西药及一般中药治疗均效果欠佳。所选患者诊断标准:阴道者宫颈黏膜充血, 分泌物呈豆腐渣状;白带增多, 外阴瘙痒, 且小便疼痛;经西药治疗反复发作;分泌物涂片检查, 念珠菌或真菌培养结果呈阳性。

1.3 方法

1.3.1对照组 治疗方法为:采用3%苏打水清洗患者外阴及阴道, 阴道表面敷1g冰硼散, 每天1次, 治疗7天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需禁止房事, 避开经期治疗。

1.3.2观察组 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选用三妙散加水2 000mL, 浸泡30min, 武火煮沸10min, 再煎熬15min, 去除药渣。药热即对患者阴部进行熏蒸, 时间为15~20min;当药水变温热, 患者可用以清洗阴部, 连续10天, 每天清洗1~2次。三妙散配方组成为:黄柏30g、苍术20g、怀牛膝15g、苦参30g、蛇床子20g、地肤子20g、白芷10g、白鲜皮20g、虎杖10g、白头翁20g。每天1次, 治疗7天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分泌物正常, 月经后3~7天连续检测3次阴道分泌物正常;显效:症状改善, 分泌基本正常, 检测偶见霉菌, 且连续3次结果一致;无效:症状没有改善, 分泌不正常, 连续3次检测均发现霉菌。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 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愈20例 (50.0%) , 显效19例 (47.5%) , 1例无效 (2.5%) ;对照组患者治愈4例 (10.0%) , 显效28例 (70.0%) , 无效8例 (20.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后随访观察, 观察组复发率为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霉菌性阴道炎为妇科常见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 并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2]。霉菌可导致霉菌性阴道炎, 其中约80%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 其余部分主要由其他念珠菌及球拟酵母菌引起。中医理论认为霉菌性阴道炎主要源于患者体内湿热蕴结及外毒入侵, 两者相互作用导致患者病情久治难愈、湿热阻滞, 久之必然伤阴, 虚实夹杂, 治疗难度较大。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阴痒及白带增多[3], 治疗则需根据患者自身白带的量、色、气味等辨证治疗。根据中医辨证,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包括三种[4]:阴虚内热证一般症状为带下量多且质稠、阴部干涩、疼痛难忍或长期低热、耳鸣腰酸等, 经检查发现患者外阴有浅表性溃疡, 中医治疗一般以滋阴清热、除湿杀菌为原则;脾虚湿热证一般症状为带下清稀、量多色白、外阴瘙痒且灼痛、口黏腻、舌苔白等, 经检查发现小阴唇两侧黏膜或阴道壁被乳白色片状伪膜覆盖, 且黏膜充血、水肿, 中医治疗以健脾燥湿、清热杀菌为原则[4];肝胆湿热证一般症状为带下量多、发臭、质稠、严重阴部瘙痒, 患者身热面赤、口苦舌干苔黄、胸胀痛, 经检查可发现外阴部存在多个浅表性溃疡, 偶见溃疡表面覆盖白色膜, 中医治疗以清利肝胆、祛湿杀菌为原则。

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其中三妙散方中苍术可健脾祛湿, 黄柏可清除湿热, 白鲜皮具有解毒止痒的功效, 怀牛膝可引经下行。熏蒸可将功效输至阴道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简单且见效快。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解毒、杀菌止痒之功效。

综上所述, 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慧, 王波.浅谈霉菌性阴道炎的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 :177-178.

[2]杨冬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 2013, 11 (11) :324-323.

[3]陈伟飞, 金玲华.中药熏洗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14, 49 (3) :212.

[4]刘芳.中药熏蒸疗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临床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11 (7) :61-62.

[5]陈春桂.中药熏蒸疗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探索[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 :406-407.

[6]任桂华, 张静.加味桂芍四妙汤配合中药外洗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6) :1467-1468.

熏蒸治疗论文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产后乳汁淤积患者66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年龄23~41岁,平均28.3±4.1岁,产次1~2次,平均1.2±0.2岁;观察组年龄21~40岁,平均27.3±4.4岁,产次1~2次,平均1.3±0.3岁;两组患者年龄、产次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热敷乳房局部联合手法按摩排乳,观察组中药熏蒸乳房局部联合手法按摩排乳,两组患者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按摩。观察组主要采用智能型中药熏蒸仪(上海中州),中药包括红花、紫花地丁、柴胡、蒲公英、赤芍以及银花,用水浓煎,熏蒸仪加热容器中放入400mL药液,加清水400mL,按下电源启动,药液加热后出现蒸汽,此时需调节雾量,且距离乳房约20cm的位置放置喷气头并对准,设定熏蒸时间后开始治疗,熏蒸时需按摩促排乳。每天2次,每次持续30min,连续使用3天。

1.3 疗效标准

显效;乳房原本明显的肿块已经完全消退,挤压乳窦乳汁可明显分泌,婴儿吸吮乳汁后乳房松软,无淤积现象;有效:乳房肿块有所减小但并未完全消退,吸吮乳汁后乳房稍微变松软但仍存在一定程度乳汁淤积现象;无效:乳房肿块无明显改变,挤压乳窦乳汁分泌仍不顺畅,婴儿吸吮无明显乳汁溢出,乳房存在乳汁淤积而偏硬并伴有发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5%(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肝经经过乳房,一旦乳汁在体内淤积,久则化热,导致肝气在体内郁结,血热集结,故出行发热或者乳房疼痛的现象[2]。方中地丁、蒲公英与银花均具有清热解毒之效;柴胡可疏通肝经并理畅行气,调节肝脉后保证乳汁处于畅通状态。药物熏蒸时会产生热能,且含量丰富,此时再对患部联合使用对症药物,促使血脉扩张,加快血液循环速度,疏通患处经络,保证药物渗入患处,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消毒以及通畅乳汁之效[3]。其操作简易,便于掌握,患者治疗时无痛感,疗效好且见效快等。研究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5%(P<0.05);观察组显效患者占66.67%。可见中药熏蒸能有效加速肿胀的乳房血液流通,让乳汁分泌更顺畅,减轻淤积程度。

临床护理首先应注意调节仪器,及时询问患者在中药熏蒸期间是否存在不适感,避免熏蒸造成乳房灼伤,调节蒸汽流量以及喷头与乳房之间的距离。熏蒸期间需关闭门窗,保障室内温度在23℃左右,期间使用毛巾或衣物遮盖产妇不必裸露的部位,避免产后受凉。熏蒸结束后需用干净的干毛巾擦拭干净熏蒸产生的水蒸气,帮助产妇将衣物穿戴整齐后离开熏蒸室。另外,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产妇状态,查看其是否存在心慌、头晕、乏力情况,存在者应暂停熏蒸并在保暖前提下开窗通风。

总之,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产妇产后乳汁淤积情况,且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安全,患者易于接受,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蒸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疗效。方法:66例乳汁淤积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熏蒸,对比两组患者乳房肿块消退情况以及乳汁淤积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5%(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产后乳汁淤积程度,促进肿块消退,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乳汁淤积,中药熏蒸,按摩排乳,热敷,护理

参考文献

[1]袁明,胡静,王冬芹.乳房按摩联合温通方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3):185.

[2]王书宏.中药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症3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28-129.

熏蒸治疗论文 第9篇

【关键词】肩周炎;中药熏洗;运动疗法;关节松动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6-01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为病理特点,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 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好发于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其中,女性多于男性。本病有一定自愈倾向,但病程较长,往往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笔者近两年来,以中药熏蒸疗法结合肩部的主被动运动疗法,治疗89例肩周炎患者,经观察和统计后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肩周炎患者共89例,男40例,女49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3岁。病程最长一年半,最短四周。急性期疼痛为主的54例,关节活动受限、出现粘连的35例,伴肩部肌肉萎缩者3例,X线显示大结节有退行性改变的7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类伤骨高等院校教材[1]:①多 患者呈慢性发病,少数有外伤史。②夜间尤甚,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等活动受限。③肩部肿胀不明显,肩 、后、外侧可有压痛,病程长者可见肩臂肌萎缩,以三角肌为多。④X线检查多属阴性,有时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或大结节上密度增高阴影。

1.3治疗方法

1.3.1中药熏洗治疗

1.3.1.1我科室自拟中药熏蒸方紫荆皮、蔓荆子、络石藤、川芎、威灵仙、扦扦活、当归、丹参、雞血藤、川牛膝、南星、虎杖、白芷、姜黄、桂枝、川乌、草乌、羌活、独活、仙灵脾等。

1.3.1.2用法布包浸泡后煮取药汁900ml,加入三洲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注册号:浙药管械(准)字2004第2260129号,型号:XJZB-Ⅱ,制造商:长兴三洲电子科学仪器厂),待出气口有蒸汽喷出后,调整喷头对准膝部,距离约20~30cm,患者取坐位屈膝90°。患者也可自行调节距离,注意不要烫伤。

1.3.1.3用量和疗程每次治疗20min,一周三次,十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1.3.2运动疗法治疗[2]

1.3.2.1关节松动术手法治疗①关节分离手法:患者仰卧,医师一手握于肱骨近端,另一手扶持肱骨远端,用腋下方的手向外侧稍前方和患者头部轻推,另一手控制肱骨,合力使肱骨头与关节盂分离。②关节滑动手法:患者俯卧位,在关节松弛状态下外展50°~70°,水平内收30°,医师一手扶持肱骨近端、另一手与大腿共同控制肱骨远端向相反方向轻推做滑动运动。上述治疗每周三次,每次20min。十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1.3.2.2关节主动运动训练①滑轮训练:利用健手牵拉滑轮辅助患手完成肩关节的上举、前屈、后伸等运动扩大关节活动度。每次训练100次。②甩手训练:站立,两脚同肩宽,两臂前后轻轻摇动,并逐渐增加摆动幅度,每次训练50-100次。③爬墙训练:站立在墙前,患侧手扶住墙,由低向上爬,直到最高点为止,然后放下手,每次训练20-30下。④旋肩:站立,两脚同肩宽,上身向前弯,使垂下的前臂作顺时针随后逆时针的旋肩运动,旋转范围由小到大,每次训练50-100次。⑤耸肩:坐位或立位,肘关节曲成90度,两肩耸动,由弱到强,每次50-100次。

上述主动训练,每日一次,坚持两个月。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患肩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活动度正常。好转:患肩疼痛消失,活动度、功能恢复在70%以上,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无效:症状及功能无改善

2.2治疗结果本组患者89例中,痊愈69例,占77.53%;好转18例,占20.22%;无效两例,占2.25%。总有效率为97.75%,疗效甚佳。

3讨论

肩周炎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然而此病的自愈性也是颇高,因为此病而致永久性功能障碍的病例很少见。但是,由于病程较长,而且发作时疼痛剧烈,会给病人带来莫大的痛苦,影响正常生活工作。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弱或疲劳过度而致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或因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屈伸不利、痿而不用所致。本组选择中药熏洗疗法,取其温通经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用。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紫荆皮、蔓荆子、络石藤伸筋活络、祛风除湿,川、草乌、南星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当归、丹参活血化瘀;川牛膝、仙灵脾补肝肾、益气血。

通过熏蒸治疗仪器作用于病患的局部,可以使皮肤受热后毛孔张开,毛细血管扩张,含有药物的蒸汽渗入,起到祛风寒、活血脉的作用。但是,单纯的药物熏洗只能加快局部炎症的吸收和症状的改善,对于粘连的松解没有直接的作用,对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作用缓慢。

手法松动术以及患者的主动功能锻炼,既可以松解肩部粘连的筋膜,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又能促进肩部周围的血液循环和加快炎症吸收,使肌腱、韧带的弹性的得以恢复。但是在疼痛症状比较严重时,手法也会加重局部的软组织炎性反应,而且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也较差。所以必须手法、运动疗法与中药熏洗有机的结合,才能使疗效达到最佳。

一般来说,在疼痛的发作期间,手法的运用以舒缓和轻柔为主,主动运动也以小范围、低强度为宜,切忌越痛越治疗。

随着症状的缓解,手法的力度和范围逐渐加大,功能训练的范围和强度也应随之增加。

在治疗期间,也必须注意一些肩部的保健和预防。受凉常是肩周炎的诱发和症状加重的主要因素,因此,应重视保暖防寒,避免使肩部直接受凉。然而,风寒也会从其他部位转移到肩部,所以也必须增强身体的整体体质,才能抵抗外邪入侵。再则,肩部的主动锻炼贵在坚持,在治疗结束后,也要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才能使肩周炎不再复发。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中医伤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药物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第10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熏蒸,疼痛,肿胀,晨僵,关节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累及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笔者应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3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30例RA均为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1],分期符合1988年4月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分期标准[2]。30例患者中,男5例,女25例;年龄32~68岁,平均46.7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6.2年;分期:早期11例,中期10例,晚期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仪器

用桂林医疗电子仪器厂生产的中药药熏治疗机。

1.2.2 熏蒸药物

基本方:雷公藤30 g,马钱子25 g,洋金花25 g,独活35 g,羌活35 g,丹参50 g等药物。随症加减:寒重加桂枝、细辛;湿重加薏苡仁、防已;痛剧者加乳香、没药;热感者加石膏、知母;久病关节肿大变形者加乌梢蛇、地龙。

1.2.3 用法

将上药放入熏蒸机煮药锅内,加适量开水,接通电源煮药,待药煮沸后,气箱内温度达40℃时,让患者脱光衣裤,进入气箱坐好,头伸出软罩外,将盖板盖好,扎好颈圈,关好门,开始熏蒸治疗。气箱内温度控制在38~42℃,每次治疗15~2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应用到症状、体征控制,进行疗效评定。治疗期间停药服激素及抗风湿类药物。

1.2.4 禁忌证

患有急性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等及传染性皮肤病患者禁用,有高热、水肿、纳呆及体弱者慎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分级评定标准,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障碍、晨僵程度指数。疗效以治疗前后疼痛、肿胀关节个数之差及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障碍程度指数变化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程

本组患者熏蒸治疗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平均1.8个疗程。

2.2 关节疼痛变化情况

治疗前疼痛关节372个,治疗后疼痛关节153个。疼痛变化见表1。

2.3 关节肿胀变化情况

治疗前肿胀关节219个,治疗后肿胀关节34个。肿胀变化见表2。

2.4 关节晨僵变化情况

治疗前绝大多数患者分布于Ⅱ级、Ⅰ级,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降到0级和Ⅰ级。见表3。

2.5 关节活动障碍变化情况

治疗前绝大部分患者分布于Ⅲ级、Ⅱ级,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降低到0级、Ⅰ级。见表4。

2.6 治疗反应

全部患者每次熏蒸治疗后均觉全身及病变关节明显轻松感,第3~5天起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关节功能障碍逐渐改善。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头晕8例,皮疹1例,未见其他副作用。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以全身关节炎症改变为主的疼痛性疾病,在祖国医学,最具体概括的中医病名为历节风,《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症状可概括为痛、肿、畸形、功能障碍,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早期治疗极为重要[1]。

类风湿关节炎最突出为关节的疼痛,疼痛如刺钻心,令人坐立不安,夜不成寐,食欲不振,久则形消骨立,患者最迫切要求是解除疼痛,其次是消除肿胀、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在西医治疗方面,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3];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相关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4]。来氟米特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与MTX相近,不良反应轻,是一个比MTX更安全的缓解病程药[5]。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能明显改善疾病的所有活动指标,包括关节损害的进展,患者对这些制剂所有的耐受性都是可被接受的[6],但价格昂贵。中医主要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祛风散寒,补肾壮骨,进而达到临床控制的目的。笔者应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中雷公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肿止痛,现代医学研究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影响体液免疫,又作用于细胞免疫。洋金花是天然植物莨菪类药,主要成分为莨菪、碱,具有活血祛瘀止痛、祛风等功能,据近几年研究证明,莨菪类药有改善微循环等作用。马钱子,其主要成分为士的宁,马钱子碱,有通经络,祛风湿、消节肿、止疼痛之功,能通络止痛,消肿散结。配合独活、羌活、丹参等药熏蒸治疗RA,机理是利用药物作用及物理作用,熏蒸治疗机加温煎煮后产生大量的药物蒸汽,除头部全部进入机内,可同时一次受到药物蒸汽熏蒸,通过蒸汽物理湿热作用可使生物免疫功能增强,产生抗炎作用;同时,蒸汽的热作用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有松弛肌腱作用,达到镇痛效果;药物煎煮中产生大量中药离子,以离子特性作用于皮肤上,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温度升高,促进了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旺盛,从而加速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细胞活力,促使炎症及代谢产物的吸收。本研究结果表明,该疗法在止痛、消肿、改善晨僵及关节功能效果显著,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方法简单,药源丰富,无明显副作用,易为患者接受。

类风湿关节炎常自手、腕小关节受累开始而逐渐侵及大关节,病情评估方法较多,腕关节常作为临床影像学诊断和疾病病情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的部位,有关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受累的MRI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的文献报道较多[7],笔者应用患者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关节活动障碍、晨僵指数的变化评估病情,能较全面地反应病情的控制情况。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有报道抗CCP抗体、RF亚型、CRP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具有预测价值[8],CRP反映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优于ESR,ESR优于PLT[9]。在治疗中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可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减少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

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试验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有待今后设计上更严谨、更大样本的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华风湿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 265.

[2]王兆铭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755-761.

[3]谭利民.塞来昔布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7-38.

[4]赖爱云,徐健,梁维,等.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32-33.

[5]鲍春德,劳志英.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Ⅱ期临床试验[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6):325-328.

[6]叶志中,高诚主译.风湿病综合治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55.

[7]王忠英,高振华,王东,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学指标与腕关节动态增强MRI表现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 (34):8-9.

[8]庞爱梅,刘伟.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预测指标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154-156.

[9]万绍芬.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0):171-172.

上一篇:标准稠度下一篇:改性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