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护理范文

2024-06-04

个体护理范文(精选11篇)

个体护理 第1篇

1 临床资料

2008-2011年我科收治肺癌术后患者62例, 男35例, 女27例;年龄60~85岁。

2 个体化护理的方法

2.1 个体化护理服务

(1) 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者首先要进行沟通, 评估患者的神志、体位、躯体活动度、营养状况、原发疾病、文化程度、饮食、睡眠等。制定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 内容包括:疾病急性期的管理;心理疏导、缓解压力;疾病康复期的训练计划;不良行为的矫正, 如限烟、限酒;饮食、睡眠干预;生活干预。 (2) 在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分析出现的问题, 评价计划中的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责任护士要对计划进行补充修改, 保证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 (3) 护士长作为管理者, 要对责任护士制定的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与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追踪计划的落实情况和护理效果的反馈。从查房或征求意见中了解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的效果, 并进行督导检查。

2.2 术后化疗药物的个体化护理

2.2.1黏膜皮肤反应和脱发护理:

化疗药物均会引起脱发, 化疗时应充分估计患者为此所产生的心理负担, 化疗前做好解释工作, 让患者有心理准备, 并强调脱发是暂时性的, 停止化疗后多数患者的头发能再生。出现脱发者可使用假发, 协助患者选择假发、围巾、帽子等饰物以维护患者自尊, 同时向家属说明, 取得家属的配合。护理中注意保持床铺清洁, 随时扫净落发, 以消除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化疗药物常使口腔黏膜发生溃疡, 严重者影响进食。因此要定期检查口腔, 做好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卫生, 每天饭后及睡前应刷牙漱口。如刷牙疼痛, 可改用棉签蘸1.5%过氧化氢为患者擦洗口腔, 或在药房出售的甘油中滴上几滴柠檬汁, 再用棉签蘸上擦洗口腔, 可湿润并保护口腔黏膜。有溃疡者局部涂锡类散等。如合并霉菌感染给予抗真菌洗剂和药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 减少咽喉溃疡。要特别注意卧床患者的受压部位, 做好皮肤和压疮护理。

2.2.2 局部不良反应的护理:

任何化疗药物对组织均有一定损害。某些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大, 因此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加强无菌观念, 常巡视输液情况。

合理、计划使用静脉, 选择血管弹性好、走向直、无瘢痕、无静脉炎、较粗直清晰的血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避免反复穿刺或拔针时造成血管损伤、渗漏、组织坏死。尽量保护好血管, 化疗前应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 使用血管一般由远端向近端, 由背侧向内侧, 左右臂交替使用, 因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 除上肢静脉综合征患者外, 不宜采用下肢静脉给药。穿刺血管时从小血管远端开始, 常更换输液部位, 减轻血管和局部组织的损害。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 推药过程反复抽回血, 以确保针在血管内。根据血管直径选择针头, 针头越细对血管损伤面越小, 一般采用6号半~7号皮针。使用静脉留置针, 由于其外套管柔软无尖, 置于血管内不易刺破或滑出血管, 可在血管内保留数天, 便于静脉给药, 可减少穿刺次数和液体外渗。药物稀释宜淡, 静脉注射宜缓, 注射前后均用生理盐水2.0ml冲入。当发生渗漏时, 应立即停止注射。用硫代硫酸钠注射或生理盐水局部注射稀释。局部用利多卡因沿疼痛、肿胀区做环行穴位注射后涂氢化可的松软膏冷敷, 也可用冰敷, 配合硫酸镁湿敷直至症状消失。静脉炎发生后可局部热敷, 按血管走行外涂氢化可的松软膏或理疗。

2.2.3 其他毒性反应的护理:

多数化疗药物对肾脏有损害。因此在化疗时需给予患者多饮水和记录尿量。阿霉素有心脏毒性可引起心肌病, 需注意观察患者心功能情况和脉搏变化。长春新碱有神经毒性作用, 因此要注意有无肌张力减退、肠麻痹等症状, 及时对症处理。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内的整洁安静, 为患者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要减少各种不良的刺激, 关心体贴患者并及时为其解除痛苦, 以促进患者内在防卫机制的建立, 确保化疗的顺利进行[1]。

3 讨 论

个体化护理服务是针对每位患者实施的护理, 重视每位患者的特殊性。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而存在差异。同时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 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护理对策, 因人而异地实施护理。掌握相应信息, 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多给予关心、安慰,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安全感, 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3.1 密切了护患关系

护士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心理, 因人而异地实施个体化护理, 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护理对策, 有助于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提高。

3.2 为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护理人员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体位、躯体活动度、原发疾病、经济状况, 制定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 及时观察病情,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

3.3 有效地预防各种并发症

预防各种并发症, 保障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针对肺癌术后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进行护理。护士详细了解既往病史, 密切观察, 增加肺癌术后患者的监护。正确指导呼吸功能锻炼。

3.4 个体化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制定一个有效而可靠的个体化康复计划, 可减轻患者痛苦, 预防并发症, 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3.5 体现多元化服务的质量和价值

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求, 使患者不但得到良好的治疗、优质的服务, 更让其感爱到关心、体贴、亲情友爱, 使护士人文本色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参考文献

尿病患者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分析论文 第2篇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质上就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想法和情感的一种交流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要记住英语单词、语法和词句,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强制灌输学生英语知识,而是要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课堂生态学的观念和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到自然和人的本真,营造具有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环境,从而体现教育对生命本真的尊重。

[关键词]课堂生态;教学环境;英语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枯燥、生硬,实质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终生发展的素养。基于此,应该在英语教学中采用生态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生态视野下优化英语课堂环境的价值

课堂教学引进生态学理论是如今教育的一大创新。以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人们创造的一种事物,它与许多其他的事物一样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生态。而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物质、心理、语言文化等生态因素信息的交流过程,只有深入了解这些不同主体之间的性质,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这些主体进行安排,才能使教学发挥出最大效力,就像生态系统只有平衡稳定之后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1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交流是培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最好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讲解、传授和学习活动,就是师生情谊产生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师生感情的培养是影响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环境,这是生态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在一种放松、无拘束的环境下学习。

1。2英语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最好的学习来源。对学生而言,课外生活让他们更加自由和放松,而课堂的严肃氛围让他们觉得压抑。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需要与外界的生态系统协调、和谐相处。这就要求课堂要更贴近生活。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运用于实践生活,因此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目前的课堂学习已经丧失了语言学习的特性,与真实生活脱离,这也是学生只会做英语试题、阅读英语书籍,但是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存在障碍的原因。因此要在生态课堂的英语教学中引入各种课外内容,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从多个维度来掌握英语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1。3深入挖掘课堂资源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的是课本上的知识,知识面比较狭窄,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单一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利用生态课堂可以将英语学习融入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2英语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分析

2。1英语教学环境的生态因子分析

教师行为的改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学生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心情。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如果其中的任何一方打破这种教学平衡都将使得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下去。两者是共生关系,老师是知识的生产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教学系统。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然后在课堂上以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消化吸收自己所学知识,为己所用,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2。2英语教学生态环境的分析

英语课堂的教学环境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语言文化环境。2。2。1英语课堂的物理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师空间的布置就是教学课堂的物理环境,这些东西作为师生交流的直接空间环境,能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一般来讲一个班级的规模是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最大因素,这也是很多学校开设小班教学的目的,这样教师可以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所有学生的身上,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而且班级的规模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一般而言,班级中学生的活动受到限制,过于拥挤的空间会造成学生争夺有限的资源,从而造成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使得课堂的生态平衡难以维持。2。2。2英语课堂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它的外在表现也是这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和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应该是相互平等的交往,只有这样才能

3生态教学课堂的实现途径

3。1自然环境的建设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很多教学活动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合理的教室布局、干净整洁的教室是学生舒心学习的前提。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课桌摆放不必进行统一的横竖布置,而是可以根据课堂活动的需要采取分区设置,这样有利于小组的讨论学习,而采用圆桌的摆放可以让学生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更加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3。2社会环境的建设

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方式上,不仅可以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换一下学习的思维,不必长时间在高度听讲的状态下学习,或者让学生之间进行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口语运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4人教版必修Unit1Friendship生态课堂教学分析

这一节课程是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的第一节英语课。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时总会产生新的期待,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这正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时机。为了让学生了解高效的课堂模式,尽快进入角色,适应高中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己先独学、对学、群学,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班内展示、讲解的课堂教学方案。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生生和师生思维碰撞的任务型合作式教学模式,构建融洽的课堂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自己学习有关“朋友”的知识信息时,可以启发学生对朋友和友谊的思考,在对文章进行讨论交流时,能够深刻理解安妮日记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进行展示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阅读技巧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5结语

英语教学生态课堂的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对于这项工程的建设,重点在于要牢牢把握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设,这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通过采取各种途径实现教学环境的平衡,是实现生态教学课堂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春霞。高中英语语法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6):107—109,118。

个体护理 第3篇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神经内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99-01

神经内科方面的患者通常有身体上的某些功能障碍,他们的病情一般都较为复杂,而且病程也比较长。因此,这一类的患者通常情绪都不好,生活的质量差。对于神经内科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更好的临床护理的质量,从而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护理工作的核心与本质上更加突出人性化的护理,所谓人性化护理就是身处在患者的角度,本着为患者贴心服务的精神,给予患者更好更舒心的治疗环境,为其提供更为人性的优质护理。在本文中,我院特别给神经内科患者添加了人性化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将一批神经内科患者作为实验观察组。被调查的患者分成了两组,分别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一共有87例患者,其中女患者40位,男患者共47位,年龄分布在43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在60岁上下。在这些患者之中,有10位是脑血栓患者,15位是脑梗死患者,21位脑损伤患者,34位脑出血患者,7位其他特殊情况患者。

在2008年7月~2009年8月期间,我院将另一批神经内科患者作为实验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人数为67,其中女患者32位,男患者35位,年龄分布在44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9岁左右。在这批患者中,有6位脑血栓患者,12位脑梗死患者,17位颅脑损伤患者,29位脑出血患者,还有3位特殊情况患者。

实验观察组合对照组无论在年龄还是病情或是体质等方面都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因而,两组具有可比性(p大于0.05)

2.护理方法。实验观察组和实验对照组都受到了神经内科方面的常规基础护理,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对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特定的疾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式等。对观察组患者则在基础护理之上提供了进一步的个性化护理,主要包括有:(1)在患者办理入院手续之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所登记的各项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和评估,然后制定与患者疲惫的治疗和护理方案。(2)对神经内科患者采取特别的心理护理。因这患者的人数多,个性复杂,因而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护理。加上患者在住院以后,受到医院其他患者氛围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出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容易动摇继续治疗的念头。因而他们也需要特别的心理上的关爱和辅导。护理人员对这些患者加以经常性的鼓励,积极与他们沟通,讲述积极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成功的案例,让他们产生更多信心来战胜疾病,乐观积极地配合治疗。(3)对这批患者加强医院指导。神经内科患者因为体质和病情的差异,康复程度不一,出院的时间和身体恢复情况也有差异,在观察组的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时,护理人员会再次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在个性化的家庭康复计划以及用药方案,并要求患者严遵计划和方案进行康复。在患者出院之后,护理人员定期回访患者,及时了解患者在家的康复情况,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来调整计划。

3.效果评价。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所耗费的时间、金钱的比较,再结合在护理质量上患者给予的评论,可将护理质量评价列为三个级别,即不满意、比较满意、很满意。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按照此公式来计算: (较满意+满意) /总例数× 100%=总满意率。4应用统计学中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 x±s) 的格式来表示数据,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χ2 检验计数资料,含有统计学上意义的表示是P< 0.05。

二、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总满意率的指标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及费用明显高于观察组,而护理总满意率也低于观察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度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过去仅仅针对疾病而做的常规基础性的护理已达不到患者的需求,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更优质的护理,对神经内科的患者更加如此。这一类的患者病情通常都比较复杂,身体功能也产生了很大障碍,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加上病程也较长,对个性化护理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我院为神经内科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护理内容主要有:在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将患者的个人信息以及疾病情况作详细地登记,根据这些信息为患者制定与其匹配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对情绪不好的患者采取个性化心理服务,使其克服自身消极情绪和悲观态度,更有信心战胜疾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患者即将出院时,为其制定个性化家庭康复计划和用药方案。将神经内科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后,通过对两组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得知受到个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住院的时间以及费用上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两个结果能表明个性化护理在神经内科上的应用效果较好。

总而言之,个性化护理能帮助神经内科患者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建议各医院在临床护理中加强对个性化护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姜静波;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12期.

护理职业紧张与个体疲劳的关系 第4篇

大约91.27%的护理人员有过被疲劳困扰的经历。36.3%的疲劳感在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1 5%的疲劳感在6个月以上。

2 职业紧张对疲劳的影响

根据职业紧张得分, 职业紧张水平越高, 其疲劳得分也越高。

3 影响个体疲劳水平的职业紧张因素

工作单调性、工作需求、组内冲突、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培训不充分性、工作危险性、工作的前景等。

其工作单调性影响最强护士的工作主要是传统的工作范畴, 导致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兴趣不浓厚。

工作需求是指工作中的某些自身因素、社会或组织因素, 这些因素需要连续的体力和脑力支出, 很容易引起生理或心理上消耗, 当个体对工作的控制力较低, 不能满足心理上的工作需求时, 就有产生身心问题的可能。

组内冲突是指一个单位内的护士之间、医护人员之间的意见不一致, 关系不和谐, 不能相互尊重和很好地合作, 长时间不和谐的工作是影响护理人员健康的问题之一。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也是个体疲劳的因素。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使之缺乏扮演多种角色的全面知识。因此有时在临床工作中找不准自身的定位, 致使履行某种角色时受限。现阶段护理人员还承担着大量非护理性工作, 如电脑收费、结帐等, 还有长期以来护士在医院种地位较低, 她们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 易使护士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等心理, 从而对自身所担当的角色产生困惑。

4 讨论

4.1 职业紧张与评论的关系

护理人员职业紧张, 是指护理工作中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心身失衡状态。作为一个高压力群体, 与职业紧张相关的疾病严重危害着护理人员, 其疲劳是首发症状之一。疲劳是由个体向身感知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卷怠感及从事脑力和体力工作时的无力感, 及一组症状表现, 如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和抑郁等症状。

4.2 影响个体疲劳水平的职业紧张因素

众多研究证明, 工作环境中的很多因素是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 如果个体不适应, 就会引起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改变。

4.3 建议

个体护理 第5篇

【关键词】舒适个体化护理;乳腺癌;化疗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18-01

乳腺癌属于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大约为各类肿瘤的7%~10%,通常选用手术治疗和术后辅以放化疗综合治疗,只是化疗药物反应明显,会对病患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导致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大[1]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2013年期间接收的43例乳腺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给予其舒适个体化护理,临床效果显著,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6月接收的43例乳腺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视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接收的43例同类病症患者,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都是女性,年龄43~61岁,平均年龄(50.2±1.8)岁 。全部患者都通过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手术方式都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方案都为CEF(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为期6个疗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化疗护理方法,采用小组责任制护理的模式:①化疗前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病情等基本情况,给与患者相关的饮食、心理指导;②在化疗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者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遵照医嘱进行对症处理,特别是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血管,防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③化疗之后定期检查患者血象,加强护理,防止出现化疗后感染,特别是白细胞偏低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持卫生,预防感染的发生。

1.2.2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干预性护理措施来加强对化疗不良反应的治疗,采取一对一的护理模式,由专管护士针对患者病情、身体状况,遵照医嘱来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用以提高患者舒适度。

1.2.2.1心理護理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倾听患者内心感受,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疏导,讲解化疗过程的正常现象,多介绍成功的案例,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之保持轻松自信、积极向上的态度接受治疗。

1.2.2.2入院后相关护理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针对性宣教,如化疗方案、预期效果、用药时间、顺序、速度以及不良反应,在化疗过程中尽可能的选择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以减少药物给患者静脉血管带来的不良影响。

1.3观测指标

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恐惧、焦虑的情况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来进行评价,患者得分<50分属正常,50~60分属轻度焦虑,61~70分属中度焦虑,>70分属重度焦虑[2]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情绪变化、住院时间。化疗期间和化疗结束后进行定期随访。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用X2来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t来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情况

观察组患者轻中度焦虑情况高于对照组,重度焦虑的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11±0.56)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18±0.68)d,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回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乳腺癌主要是因为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受各种致癌因素作用,细胞异常增生,超过自身修复限度而产生的癌变现象[3] 。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而后辅以化疗。乳腺癌不仅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手术后进行乳腺癌化疗能够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4] 。大多数的患者患病后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不愿配合治疗。所以医护人员的有效护理就成为了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不仅可以给予患者更加舒适的护理,更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甚至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舒适个体化护理服务不仅能够保证患者身心健康,还能够促进护理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实现医护人员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卢云霞.乳腺癌患者心理特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9(14):209-211

[2]王君华.王景新.舒适护理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8(1):32

[3]李世霞.乳腺癌患者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55

个体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8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76例, 女性32例;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 (48.6±3.9) 岁;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竭患者有36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例, 糖尿病性肾炎有14例, 高血压性肾炎有21例, 其他肾病有13例。根据患者所有护理方式的不同, 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4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肾病种类、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则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立即报告给临床医师,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1.2.2 心理疏导:

由于血液透析治疗时间长、患者痛苦大等基本特点, 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使患者严重信心不足, 伴有焦虑、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 还会出现易怒、暴躁等性格改变, 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将导致患者对临床治疗产生抗拒心理, 不愿意配合相关的治疗。因此, 在临床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 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首先应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工作、社会经验等基本资料, 为患者量身订做个体化心理护理方案。从饮食、休息等生活细节中给予患者关怀, 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 使得患者能够正视此病, 并积极主动配合医师的治疗。同时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的身体和心理, 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怀和理解, 并且能够减少患者对治疗的抵触。为患者建立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 使患者够充分休息, 利于病情治疗。

1.2.3 健康宣讲:

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血液透析的了解认识程度不够, 对血液透析治疗充满了恐惧, 认为自身疾病是不可治愈的, 因此出现严重的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不愿意配合医师的治疗, 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种类、文化程度, 向患者介绍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式、预后转归情况等, 同时向患者介绍血液透析的流程, 告诉缓和透析过程中将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从根本上消除患者因对疾病认识不够而产生的恐惧、焦虑心理, 使得患者能够正视疾病, 树立信心, 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 利于疾病治疗。

1.3 评价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程度、积极配合治疗程度和对所受护理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有88.89%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仅有48.15%的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实验组患者有22.22%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96.30%的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由此可知, 实验组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和治疗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有显著性差 (P<0.05) 。见表1。

对照组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度为64.81%, 实验组满意度为94.44%。由此可知,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有显著性差 (P<0.05) 。结果见表2。

3 讨论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情况[3], 而个体化心理护理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性格特点, 为患者量身订做的心理护理方案[4]。根据患者性格特点、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和血液透析, 消除患者恐惧的心理, 使患者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同时, 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习惯、爱好, 实现患者自身价值。本研究给予血液透析患者个体化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治疗配合率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P<0.05) 。

综上所述, 给予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 能够减少患者焦虑、恐惧心理, 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8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所有护理方式的不同, 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4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焦虑程度以及对所受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和治疗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给予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 能够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使患者配合治疗, 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个体护理 第7篇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早产儿,黄疸护理

早产儿是胎龄<37周的新生儿, 据统计大约80%的早产儿都有生理性黄疸, 多数是因为胎儿较高的红细胞在出生之后破裂, 进而促进大量的胆红素释放, 同时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随之增高产生皮肤、黏膜等黄疸症状[1]。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各方面功能发育尚不完全, 在发生黄疸时若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很容易引起黄疸的并发症如黄疸性脑病, 进而会有死亡的风险。因而在早产儿黄疸发生时, 应及时进行护理和治疗[2,3]。临床多数是采取常规的早产儿黄疸的护理方法, 其护理效果并不是最佳, 黄疸消退时间较长[4]。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早产儿黄疸的个体身体因素和症状特点给予个体化的护理, 观察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出生同时伴有黄疸症状的早产患儿200例。所有患儿均参照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的前提下结合胆红素的测定结果被确诊为早产儿黄疸。基于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200例患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67例, 女33例, 就诊时为出生2~6 d, 平均 (4.1±1.2) d。观察组中有男59例, 女41例, 就诊时为出生3~7 d, 平均 (3.8±1.4)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包括应用蓝光照射仪, 使患儿全身皮肤直接接受蓝光的照射, 照射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 保证每两个小时测定一次体温。另外, 保证患儿的早期母乳喂养。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针对各患儿的个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护理, 即对患儿进行抚摸护理, 促进粪便的排泄, 减少胆红素吸收。有针对性的适当的增加患儿摄食量, 在母乳不足时应补充葡萄糖水等。护理时间为从就诊到出院。护理期间和结束时分析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和血清的胆红素值等。

1.3 评价标准

有效:患儿的黄疸症状消失, 血清胆红素量<17μmol/L;显效:患儿的黄疸症状缓解, 皮肤稍黄, 血清胆红素量17.1~25μmol/L;无效:患儿的黄疸症状没有改善, 皮肤黏膜仍发黄, 血清胆红素量34.2μmol/L;发展:患儿不但没有症状改善反而出现黄疸并发症[5]。总有效率= (有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分析

两组患儿均完成护理计划,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0%, 远大于对照组的6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测定

分别在护理的第1、5、10天测定血清胆红素量。观察组在护理第5天时血清胆红素的量已明显降低, 第10天时两组之间的血清胆红素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μmol/L

3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 特别是早产儿。基于早产儿的机体各方面发育均较足月的新生儿差, 所以其肠道蠕动功能, 排便情况会更差一些, 早产儿黄疸的发病率更高, 主要以皮肤组织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数在早产儿出生2~3 d时就可以检出是否有黄疸的产生[6,7,8,9,10]。足月新生儿黄疸在常规的护理治疗下, 一般一周左右症状会明显减轻, 最多3~4周就可以达到痊愈出院[11]。然而早产儿黄疸在相同护理方法下却需要更长的消退时间。黄疸消退时间的延长引起核黄疸的几率和风险会大大增加。因为早产儿黄疸的特点和早产儿本身的身体发育迟缓有关, 特别需要针对早产儿本身的生理特点给予个体化的护理治疗[12,13,14,15]。

本研究的观察组在早产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个体化护理, 其总有效率高达91.0%, 远大于对照组的60.0%, 而且在不同时间测定血清胆红素值时, 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值降低的速度快, 而且降低后的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降低。可见, 在早产儿黄疸的护理中应用个体化的护理在临床护理中有较好的效果。而且黄疸消退快, 治疗后发展的患儿少。

本研究主要在母乳量不足时适当补充机体量如葡萄糖等, 对新生儿进行抚摸护理, 也有文献报道对早产儿进行肠道水疗, 但是多会引起疼痛, 护理的耐受性会明显降低。另有文献报道进行鸟巢护理, 主要是使患儿处于母体时的体位, 使其各项功能正常运转, 在提高患儿的吮吸能力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不能从促进发育上起关键的作用。另外, 对患儿的家长进行一定的教育和黄疸的认知, 对患儿黄疸的护理症状缓解也有积极的作用。

个体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选择我院妇科、胸外科、普外科的择期手术400例。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 。选择的手术患者无高血压心脏病等并发症, 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影响。并选择不同年龄段、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精神正常, 能够自己准确描述生理、心理反应。其中妇科100例, 胸外科100例, 普外科200例。年龄选择在6~80岁。把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护理和对照组各200例。2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年龄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05) , 见表1。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运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具体护理主要是一些术前访视、术中手术配合及护理, 术后的真情探视。

1.2.2 个性化组

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法。

1.2.2. 1 年龄段不同, 个体化的护理方法也有所差异。

(1) 少儿患者, 由于年龄小, 不能正确认识疾病及手术要领, 主要感受就是疾病对自身造成的痛苦。对陌生的手术室环境及与亲人的分离产生恐惧感, 因而进入手术室与手术开始前都处于极度紧张不安的状态。因而手术室护士在护理此类患者时, 要主动承担父母的角色, 运用肢体语言及其少儿能够理解的语言与患儿沟通, 取得患者的信任, 对少儿给予鼓励和表扬, 转移患儿的紧张情绪, 必要时采取一些善意的欺骗, 以配合手术顺利完成。 (2) 成年患者的知识面较广, 术前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有关自己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 很容易受一些媒体对医院和手术大夫负面报道的影响, 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否, 担心手术出现医疗事故, 对主刀医生产生不信任感等。对这些患者, 手术室的护士要担当朋友的角色, 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安慰, 讲解手术的安全性及康复程度, 让患者树立对手术大夫的信任感。减轻患者的心理顾虑, 给予心理支持,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差, 思想包袱较重, 担心自己能否顺利从手术台上活过来, 术后是否能康复, 并且会因自己生病给儿女增加的经济负担感到自责和不安, 内心比较失落和沮丧。此时, 手术室护士应承担儿女的角色, 对其要做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 告诉他们儿女对其健康的付出是其应尽的义务, 是晚辈孝顺的表现。并对其讲明手术是很安全的, 从而能解除疼痛, 减轻老年患者的失落沮丧心理, 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手术和术后的康复。

1.2.2. 2 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个性化护理:

(1) 文化程度高:城镇居民, 由于他们的社会背景文化素质决定, 他们能接受现代新型的服务理念, 对护理水平也要求较高, 对于此类患者, 进行各项处置前要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其同意后, 主动对其介绍一些术中的情况, 为其解释清楚, 取得其信任感。实施护理服务中, 规范礼仪及服务语言及行为, 恰到好处的运用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2) 文化程度低:生活在农村的患者, 由于他们知识面欠缺, 他们对其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多来源于责任医生和护士, 因此他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医生和护士身上, 希望得到重视, 希望从医师和护士那里得到自己手术能否成功的信息。这类患者大多很淳朴, 对这类患者手术护理过程中要采取直接朴实的护理方式, 语言通俗易懂, 态度温和, 亲切热情, 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 让其感到自己被重视。 (3) 针对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患者, 手术护士应充分了解患者所信仰的宗教, 有哪些是不可以说的, 有哪些是不能做的, 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 根据患者的宗教信仰,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1.3 效果评定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2]及焦亚萍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3], 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焦虑自评量表 (SAS) 由患者自行填写, 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则由医护人员进行评分。

1.3.1 SAS

SAS共有20个项目, 采用1级~4级评分, 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乘以1.25, 四舍五入取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焦虑评定的临界标准分为50分, 分值越高, 焦虑倾向越明显。

1.3.2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得分

评分内容包括9项。根据患者在心理护理后的状况, 每项分3个等级, 分别为0分, 1分, 和2分, 每人每次只能选择一个评分标准, 满分为18分。根据得分情况分为3个等级:0~6分为不满意, 7~11为较满意, 12~18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BO进行统计分析技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个体化组和对照组SAS评分比较

Y≤30, 无焦虑症状;30<Y≤50, 偶有焦虑, 症状轻微;50<Y≤60, 经常焦虑有中度症状;Y≥60, 有重度焦虑。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9.6944, P=0.0019, P′<0.05

2.2 两组心理护理效果比较

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对两组患者关于焦亚萍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提及的自我感觉、面部表情、肌紧张、血压心率脉搏、术中疼痛反应、术后疼痛、术后情绪, 下床活动等九项情况的收集, 由医护人员评分。Y≤6为不满意, 6<Y≤11为较满意, 11<Y≤18为满意,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4.6944, P=0.00001, P≤0.05

通过表2、3的比较, 说明在手术室实行个体化的护理能够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 有利于患者很好的配合手术与麻醉, 有益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满意。

3 讨论

个体化护理, 就是把患者作为一个有病求医并具有自我性格和家庭社会特征的完整个体来看待, 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疾病的不同阶段, 以及个人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特征, 实施不同的个体化护理, 从而进一步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护理新模式, 并富有内涵的护理新模式[4]。

个体化的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 使病人在接受手术时充满了信心, 感受到舒适与亲人般的温暖, 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从而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并增加了术后获得最大程度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因此个性化护理衡量是否为病人减轻手术带来的不适, 是衡量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标准, 把为病人提供舒适护理融入“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手术室护理中, 不仅补充完善了其内涵, 而且给手术室护士提高业务素质带来了新的动力, 也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摘要:当前个体化护理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尊重患者的个性, 制定了不同的个体化化护理措施。整个护理过程中, 转变了护理人员“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而把“以患者为中心”贯穿于整个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去。从而减轻了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让患者在生理及心理精神上放松, 大大减轻了不适程度。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手术室护理,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左美玉.人文关怀理论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 2006, 27 (5) :491-492.

[2]张明同.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22-203.

[3]焦亚萍.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116-117.

个体护理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0 月—2015 年10 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50 例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 例。试验组男41 例, 女34 例, 年龄22.3 岁~69.7 岁, 平均年龄 (37.4±2.4) 岁;普外科手术42 例, 泌尿外科手术19例, 骨外科手术14 例。对照组男40 例, 女35 例, 年龄21.9 岁~70.1 岁, 平均年龄 (35.7±3.1) 岁;普外科手术42 例, 泌尿外科手术19 例, 骨外科手术14 例。患者家属对手术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知情同意。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手术前向患者宣传手术相关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 让患者对手术有所了解, 做到心理有数。

试验组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法:①术前护理。术前护士根据患者家庭背景、学历等向其宣传教育疾病知识, 采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心理波动情况, 必要时可以让其进入手术室参观, 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 手术前应该加强患者术前相关检查, 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②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手术相关步骤必须严格遵循操作步骤进行, 轻轻地抚摸患者的手、面部等, 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③术后护理。手术后应该及时帮助患者擦拭身上的残余血液、消毒剂, 主动告知患者手术结果,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叮嘱患者术后注意事项。术后3 d, 应该根据患者情况使用麻醉药物, 了解患者术后情况, 并积极加强患者心理指导, 促进其早期恢复[2]。

1.3 评定方法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2 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总分100 分, 得分>90 分满意, >70 分一般满意, <70 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满意率为97.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拯救患者生命的场所, 常规护理虽然能够满足手术的需要, 但是患者手术后预后较差。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患者对于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 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患者治疗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本文中, 试验组满意率为97.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 (P<0.05) 。个体化护理和其他护理相比优势较多, 该护理模式更加体现了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其目的在于给患者一个良好的护理体验, 能够传递更多的爱, 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 提高治疗依从性[3]。此外, 个体化护理的实施能够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术后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 帮助患者排解负性情绪, 确保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 护理人员通过人性化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提高护理质量。但是, 临床上对于单一采用个体化护理效果不理想者, 可以联合其他模式进行护理, 发挥不同护理模式的优势, 达到优势互补, 从而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提高手术成功率[4]。

综上所述, 手术室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个体化护理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晶, 原英姿, 姚晓丽.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6) :174.

[2]马小芸, 贺清.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1, 32 (27) :5804-5805.

[3]费小茹, 庄薇.人性化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恢复期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6) :22-23.

个体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肺癌放疗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影响

肺癌为常见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为姑息治疗,放疗为常用治疗方法。但放疗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疲乏感和副作用,影响生活质量,加上多数肺癌患者存在负性心理,需强化护理。个体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在临床应用广泛,且收效良好,其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需求的一种护理方式。刘爱梅的研究显示,个体化护理对肺癌放疗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質量有提升作用,朱小林的研究也显示,个体化护理对肺癌放疗患者效果确切,可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就个体化护理对肺癌放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对象为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以来所收治的75例肺癌放疗患者,按照编号单双数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个体化组。其中常规组共37例,男32例,女5例,年龄33~75岁,平均(57.7±3.3)岁。肿瘤最小1cm,最大9.3cm,平均(3.17±1.38)cm。左侧病变24例,右侧13例。鳞癌、腺癌以及小细胞癌分别13例、15例和9例。个体化组共3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33~77岁,平均(57.9±3.1)岁。肿瘤最小lcm,最大9.2cm,平均值(3 12±1.31)cm。左侧病变23例,右侧15例。鳞癌、腺癌以及小细胞癌分别14例、15例和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放疗护理;个体化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1)个体化评估。患者入院后给予家庭条件、病情、心理状况、健康知识需求等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措施。(2)环境护理。给予患者家庭化病房环境,布置电视、沙发、张贴温馨提示等,保持温湿度合适,光线柔和,为患者带来舒适感和安全感。可设置杂志、报刊等读物,方便患者阅览;走廊设置扶手,方便患者行走。为有特殊需求的患者配备相应的特殊用品,如遮挡屏风的设置等。(3)健康教育。根据患者性格特点、文化背景等给予健康教育护理,每天跟患者沟通,掌握其躯体、情绪和营养情况,说明放疗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应注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化程度高的可采用专业术语。并根据患者情绪状态,选择在其情绪较好的情况下进行宣教,以提高宣教效果。(4)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况,给予个体化疏导。孤独感强的患者需嘱家庭成员多加陪伴;消极悲观的患者应通过介绍成功治疗病例提升患者信心;焦虑恐惧患者应多给予鼓励和安慰,并应用音乐疗法等放松其情绪。(5)副作用护理。加强跟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使其掌握自我护理技能。鼓励患者多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食物,避免辛辣油炸食物,以免便秘和加重病情;餐后适当饮用温水,对食道进行冲洗,避免残留食物残渣。密切观察患者表现,如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疼痛情况,有无烧灼感、吞咽梗阻、进食困难等放射性食管炎表现,有无胸闷、刺激性干咳等放射性肺炎表现,若出现,应及时遵医嘱进行抗菌药物、雾化吸入等治疗,并给予个体护理。

1.3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1)放疗效果;(2)护理前后生活质量;(3)放疗并发症发生率。显效:经放疗,患者身心状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有效:经放疗,患者身心状况和生活质量改善,但不明显;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放疗效果比较

个体化组患者放疗效果显著比常规组高,其中,常规组总有效率81.08%;个体化组总有效率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个体化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显著比常规组好,其中,护理前两组的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差异不显著,护理后个体化组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放疗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个体化组放疗并发症发生率5.26%显著比常规组24.3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肺癌为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肺癌患者可出现咯血、胸痛和疲乏感,身心痛苦大。放疗为肺癌常用治疗方法,但放疗可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躯体痛苦加重,治疗依从性降低,甚至放弃治疗,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需要加强放疗过程的护理。

个体化护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针对患者个体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其疾病情况、家庭情况和文化程度等,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确保患者达到跟身心符合的、跟文化水平契合的、跟健康需求符合的护理,达到最佳身心状态。个体化护理从心理、放疗并发症、健康教育、环境等方面出发进行护理,不仅关注疾病治疗本身,也关注患者主观感受和症状,针对癌性疲乏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减轻疼痛、失眠、营养不良等症状;通过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对其进行个体化支持,有助于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和孤独感,增强治疗信心,从而促进疗效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研究常规组行常规放疗护理;个体化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结果显示,个体化组患者放疗效果显著比常规组高,这主要是因为经个体化护理,可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心态,对放疗治疗结果也有改善作用。另外,个体化组放疗并发症发生率5.26%显著比常规组24.32%低,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经个体化护理,可加强对放疗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因而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各项指标显著比常规组好,说明个体化护理的实施改善了患者身心整体状态,也提升了其社会功能和精神状况,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

个体护理 第1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0年6月—2012年10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手术治疗的病人96例, 病人术后均伴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及肢体活动障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6例, 男27例, 女19例;年龄21岁~81岁;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 创伤性骨折30例, 骨性关节炎7例, 颈椎病1例。观察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年龄23岁~7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 创伤性骨折31例, 骨性关节炎9例, 颈椎病2例。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责任护士进行常规疼痛教育, 主管医生按常规和分阶梯使用常规镇痛药, 护士执行医嘱。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护理。 (1) 改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并保持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根据病人的个人喜好收听节目或电影等, 帮助病人转移注意力, 减轻心理负担, 改善术后生活质量。以安慰、同情和鼓励的态度支持病人, 采用倾听方式与病人进行沟通。 (2) 入院6h内由责任护士收集病人的健康史、体重、年龄、以往的疼痛体验和需求、手术史、服药及药物过敏史, 评估病人对疼痛、镇痛药的认知、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心理状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疼痛知识教育, 通过提问的形式反馈熟悉程度, 对不熟悉的内容再行强化教育, 教会病人疼痛评分。 (3) 入院2d内医生与麻醉师根据责任护士收集的信息, 访视病人, 结合病人入院的系统体检相关结果, 评估病人的创伤, 进行手术的时间、手术时长和手术范围, 在制定手术方案的基础上, 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如手术前后的镇痛药剂量、给药时间与给药途径, 对特殊病人如儿童、老年人采用分梯级或序贯镇痛治疗。 (4) 术前1d医生与麻醉师访视病人, 向病人解释手术治疗的方式与过程, 术中镇痛方法和效果, 尽可能消除病人顾虑, 尤其对于女性病人较为敏感。 (5) 术后1d~3d护士按时实施镇痛方案, 持续评估疼痛, 记录疼痛强度, 同时向病人强调避免引起疼痛加重的因素, 如体位不当、伤肢的位置和角度异常等, 评价是否达到了病人期待的镇痛效果及疼痛控制的目标:疼痛评分≤3分, 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 如疼痛控制教育, 心理疏导, 冷敷、按摩和热敷等物理治疗和音乐疗法等;疼痛评分为4分~6分, 实施非药物及药物 (弱阿片类药物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 ;疼痛评分≥7分, 实施非药物及药物 (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 干预措施。对于疼痛控制效果不佳者, 管理组及时修改方案并反馈镇痛效果。

1.2.2 评价指标

(1) 疼痛评分:疼痛评分均选择数字评定法, 病人当天疼痛评分最高值代表疼痛强度:0表示无痛, 1分~2分表示轻微疼痛, 3分~4分表示轻度疼痛, 5分~6分表示中度疼痛, 7分~8分表示重度疼痛, 9分~10分表示剧烈疼痛。 (2) 睡眠时间:住院期间, 通过夜间查房和每日晨间询问病人每晚睡眠时间, 登记病人治疗后2d内的睡眠时间。 (3)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指数:出院时对病人进行评定, >60分表示病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41分~60分表示病人生活需要帮助, 20分~40分表示病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 <20分表示病人生活完全需要帮助。 (4) 疼痛控制满意度[3]:病人出院当天登记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分4等级:7分~10分表示完全满意;3分~6分表示较满意;1分~3分表示一般满意;0分表示不满意。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和睡眠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和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 观察组治疗当天至治疗后2d的疼痛评分均较低 (P<0.05) , 治疗当天至治疗2d的睡眠时间均较长 (P<0.05) , 治疗后1d的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有延长的趋势, 见表1。

2.2 两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论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mes Campell提出疼痛应成为继体温、脉搏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4]。创伤、手术、术后固定与特殊体位、功能锻炼、特殊治疗等均可引发疼痛, 其中手术治疗后的疼痛是临床常见且最为严重并急需处理的急性伤害性疼痛。病人没有思想准备, 病人与家属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的负性心理情绪, 对缓解症状和稳定病情的期望值较高, 缺乏耐心, 容易被激惹, 有较强的攻击性, 而传统观念“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已明显落伍[5]。因此与其他科室相比, 骨科护理的服务态度方面的要求较高, 骨科护理需具备及时性、灵活性、控制性和针对性, 最大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 使病人可安全、轻松舒适度过治疗过程已是临床追求的方向[6]。本课题结果显示, 对骨科病人进行个体化护理对于稳定病人和家属心理, 疼痛控制管理的评价满意, 与文献结果一致[7,8]。

疼痛是骨科中骨伤的首发症状, 因其复杂性, 在形成、持续、发展与缓解的各个环节都受到心理和生理多方面因素影响。 (1) 医护人员在围术期全程都要对病人进行疼痛教育, 但临床中近1/4的病人会努力忍耐疼痛直至忍耐不住时才报告护士, 近1/2的病人忧虑镇痛或止痛药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等, 根据病人的个体性格差异, 护士针对性进行疼痛教育, 课题中超过80%的病人可主动报告护士, 医师、护士和病人共同参与疼痛管理, 从而使疼痛在初始阶段得到及时控制, 达到最大化的镇痛效果[9,10]。 (2) 结合心理护理关心和爱护。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关爱可缓解病人的焦虑, 避免了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对立情绪, 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病人感受到的关怀越多, 对围术期的治疗过程越满意, 不仅可减少语言和肢体极端化纠纷, 而且提高对治疗的顺应性[11,12]。 (3) 个体化疼痛控制管理首先需根据病人的健康史和疼痛史等参数制定疼痛控制方案。另外, 骨科损伤疼痛可引起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造成血液中激素、炎性因子水平的异常, 如内源性抑痛因子降低、疼痛敏感因子和抗镇痛因子水平增高[3,13], 使疼痛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持续的时间段内病人自评的疼痛最高分, 并不是实时评分, 而且各种疼痛难以用客观指标判断, 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真实反映疼痛变化趋势, 医生前期所制定的镇痛方案未能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因此采用个体化护理, 让病人不仅接受无痛的理念还需参与疼痛管理, 保证每位有疼痛的病人接受最适宜的镇痛治疗。

综上所述, 对骨科病人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个体化护理和疼痛管理明显有效控制围术期疼痛, 提高睡眠质量, 提高病人舒适度及满意度, 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术期。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骨科病人疼痛管理的应用。[方法]将96例骨科住院手术治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睡眠时间、生活能力、疼痛控制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睡眠时间、生活能力、疼痛控制效果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骨科病人进行个体化疼痛管理可有效控制围术期疼痛, 提高病人舒适度及满意度。

上一篇:动态电路巧分析下一篇:英国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