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教学问题

2024-08-22

针灸临床教学问题(精选7篇)

针灸临床教学问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我科实习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制针灸专业本科生, 共计36名, 其中, 男生21名, 女生15名。将36名学生随机分为新式教学组18名和传统教学组18名。

1.2 带教老师

我科教授2名, 副教授1名, 讲师2名, 助教3名。

1.3 研究方法

新式教学组: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即老师向学生简要交代四诊要点后, 让学生向患者询问病史, 作体格检查, 向带教老师汇报分析病情, 作治则, 治法, 选穴, 手法及方义分析。带教老师对学生四诊和分析的不妥之处作出指正。最后在老师的监督和患者的许可下进行针灸操作。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对学生提出与病情密切相关的问题 (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 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思考。

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 即带教老师向患者询问病史, 作体格检查, 最后理、法、方、义的讲解, 并进行实际的针灸操作。学生作被动地知识吸收, 机械模拟的临床带教过程。

两组学生均在实习2月后进行出科理论和实践考核。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3 教学效果观察

3.1 考核标准

理论考核:由我科副教授以上级别老师出题, 题库抽取, 实行百分制, 理论考核范围限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

实践考核:包括五个病案分析, 每个病案10分, 要求作出正确的辨病 (2分) , 辨证 (2分) , 选经选穴 (2分) , 手法 (2分) , 最后方义分析 (2分) 。另外, 每个学生一个患者, 进行病史询问, 辨病, 辨证, 最后理、法、方、义。打分方法:询问病史基本没有遗漏重要信息6~10分;辨病正确无误5分;辨证正确5分;治则、手法5~10分;归经选穴5~10分;实际操作10分。

3.2 考核结果

3.2.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结果比较

经t检验, 两组考核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学生实习结束后掌握的理论知识水平相当。见表1。

两组考核结果比较, t=1.56, P>0.05

3.2.2 两组学生实践考核结果比较

研究表明, 新式教学组的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考核较优秀 (P<0.01) 。见表2。

两组考核结果比较, t=3.37, P<0.01

4 讨论

学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了针灸学理论知识, 并通过针灸实验课及临床见习, 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理性认识。目前进入临床的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走马观花。虽然也有动手的机会, 但仍是参观者。针灸临床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基本是采用教师传授为主体, 采取灌注式的输送教学模式, 重知识传授, 轻素质和能力培养, 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 一部分学生虽然考试成绩良好, 但一遇到患者便无从下手, 因此针灸临床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带教老师应该引导从“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在学生进入临床后, 教师应尽快让学生熟悉临床工作环境, 指导其应如何和患者交流了解病情, 如何分析病情, 并制定治疗方案。带教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 而且应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 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而对毕业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3]。

我们多年来一直探索教与学的最佳模式, 一直致力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向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 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我科经过多年临床教学实践, 逐渐总结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启发性, 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研究显示, 两组学生有相当的理论基础, 理论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然而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实践后, 临床实践技能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提示以自主式学习模式培养的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较强。

以上是笔者带教工作的一些认识和经验, 希望能进一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摸索出效果最佳的针灸临床教学方案, 切实做好针灸毕业实习的带教工作, 为培养优秀的针灸人才, 为振兴祖国针灸事业,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针灸临床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的差异。方法:将来我科实习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制针灸专业本科生36名随机分为新式教学组18名、传统教学组18名, 新式教学组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式学习模式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组予传统教学方式。结果:在理论考核方面, 两组学生成绩无明显差异;在实践考核方面, 新式教学组优于传统教学组。结论:新式教学方式较之传统教学方式在临床实践操作方面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针灸学,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小正.《针灸治疗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4 (3) :41-43.

[2]余利忠.如何加强学生针灸操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7:276.

针灸临床教学问题 第2篇

【关键词】 针灸科;中医护理;教学路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78-01

针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针灸法有着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效果。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医学——中医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对针灸治疗方法更加认可。针灸治疗后需要有效的护理方式来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为了使护效果更加显著,有人提出引用临床教学路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1]。本文就是对该方法的研究,观察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在针灸科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针灸科2010级的学生60名,其中男生16人,女生44人。他们年龄23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岁。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学生的年龄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临床教学路径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①实验组学生进入针灸科室后,首先观察针灸治疗方法,对针灸的病人进行了解,将患者的疾病和用药禁忌有一定了解。掌握临床工作中的各个步骤以及科室的制度和规则。②学生要对针灸穴位进行学习,在患者身上找寻具体穴位的位置,使学生能够准确确定观察到常用穴位。学习针灸常见的方法,学习平常正规的检查身体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患者的各种检查。③学生在掌握针灸病情观察和常规检查法之后对针灸康复的护理进行系统学习,由带教老师先讲解一般的护理方法,然后结合实践,在具体患者身上进行实践。特殊病例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对这样的患者护理要特别强调。同时,带教老师还要教导学生平时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怎样减少纠纷的发生,怎样使患者配合检查和护理。④对学生进行考核,针对所学习的护理内容进行实际操作考核以及卷面考核。对照组则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常规的护理方法和针灸护理的注意事项。两组的教学时间均为6周时间,带教老师的水平等方面都相同。在学习之后,将两组学生放入针灸科进行护理实习,观察两组学生的表现,意外事故的發生以及患者满意程度,除此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使用评分制度,将结果进行比较和总结。

1.3统计学处理 将学生的考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相关的统计学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进行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验,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的护理质量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实验组的纠纷事件和意外事故发生比较少,实验组的患者满意程度也优于对照组,最值得说明的是实验组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提升。对照组的各种调查结果则为一般,效果不如实验组明显。由此可见,在针灸科实行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教学方法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3、讨论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医治疗的传统理念,针灸治疗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效果,中医院的患者随之增加。针灸科是针对病情比较轻有康复可能的患者,这些患者在经过针灸治疗后还需要治疗后的护理,这时候中医护理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医护理不同与西医护理那样只需要记录病人病情和用药,同时西医可以依赖其他辅助检查来观察病人的康复程度。中医护理要复杂的多,除了对病人进行常规检查,中医的检查方法比较特殊,学生必须掌握特有的检查方法,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针灸推拿等方法,在病人接受治疗后,对病人进行简单日常的针灸。现在的中医面对着患者多,主治医师工作量大的问题,对中医护理的教学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2]。为了改善目前中医院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解决问题。尤其在学生教育方面,绝对不能松懈,只有学生教育好了,在他们走入临床工作后才能减轻主治医师的工作负担,为医院创造更多利益[3]。因此,完善教学系统,采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教学很有必要。将理论结合实际,中医课本上的说法晦涩难懂,在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后,不能很好的理解,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实际操作,在课后安排实验课,带教老师对各种专业名词和护理技巧进行实际谅解,将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在针灸科中,学生必须经过实践掌握常用的针灸方法,在平时能够帮助工作量大的医生给病人做一般检查和针灸。学生掌握好中医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康复,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临床教学路径的教育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有显著的优点,对针灸科有重要意义[4]。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针灸科中采用的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之后,通过相关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护理方法。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同时患者对护理方法和疾病痊愈十分满意,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发生[5]。从我国医疗事业长久发展考虑,采用临床教学路径是必然趋势,不论是对患者来说还是对医院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鲁娟.余曙光 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2(11)

[2]梁爱先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 2015(01)

[3]易萍.王菊辉 临床护理教学路径在护理教学中的相关应用.[J].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4(02)

[4]韦春林.黄娟娟 临床护理路径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10)

针灸临床教学问题 第3篇

1 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实施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 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被动接受, 成效大打折扣。临床所需的护理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能够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于实践,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基础上的, 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循证医学、以案例为中心的学习等教学法[5]。

2 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需要开放式思维教学

护理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联系紧密, 涉及的疾病系统庞大、复杂多变, 这就要求护士能正确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能够在实践中切实贯穿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目前我国护理教育模式是先在学校学习3年理论知识, 然后是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因此待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其前3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记忆已模糊, 但临床实践又要求学生能将理论用于特定的疾病, 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免疫学及各学科知识。既往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灌输知识为主,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没有引发学生自己挖掘知识的兴趣, 且临床疾病复杂多变, 如果能引导启发学生自觉学习, 多多思考, 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进而掌握特定疾病专业护理技能将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带教中引入前瞻性主动护理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掌握理论知识, 提高临床实践技能, 培养发散性思维, 具有创新性。

3 针灸科中风教学中教案设计

中风是针灸科常见病,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血糖、血压、血脂、年龄等各种因素均会成为中风的发生原因) , 急性期病情不稳定, 变化多端, 有时会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肺水肿、脑心综合征、中枢性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病后常遗留半边肢体瘫痪、言语不利、饮水呛咳、肩手综合征等症状, 患者长期卧床也会有肺部感染等发生。单纯依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学生很难掌握中风的护理原则、了解疾病特点及诊疗方案。为此, 我科摸索出具有创新性的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 并融合PBL教学法, 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思维互动的教案, 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知识。

3.1 教案中引入疾病的基本概念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疾病,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 又称为脑血管意外、脑卒中。由此提出以下问题: (1) 脑血液循环障碍的形式有哪几种 (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破裂) ; (2) 中风的西医病名有哪些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 ; (3) 致病因素有哪些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颅内血管畸形、糖尿病、高脂血症、外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等) ; (4) 临床表现有哪些 (头痛、呕吐、眩晕、半身肢体和面部感觉异常、口角流涎、突发言语不清、吞咽呛咳、意识障碍等) 。

3.2 引导学生主动联想及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并展开讨论

中风后并发症众多, 为使学生详细了解中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发病机制、病因等, 将学生3~4人分为一组, 小组成员通过上网、、查阅病案、咨询教师等方式制定出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方案, 重点阐述护理关键点, 并解释该护理方案制定的思维过程。如脑部病损可能导致肺脏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 加上患者发病后长时间卧床致肺部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 或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会导致肺部感染, 为预防肺部感染发生, 需要每隔3~4小时变动患者体位并轻轻拍背, 必要时插胃管,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误吸、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并及时告知主管医师。

3.3 由针灸科治疗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基础知识并展开讨论

针灸科治疗中风除了常规内科治疗方案外主要采用传统中医特色针灸治疗, 课堂讲授针灸的各种针法如针刺、穴位埋线、埋针、挑针、小针刀等, 各种灸法如精灸、雷火灸、艾灸、隔盐灸、温针灸、雀啄灸、艾箱灸等概念及操作方法。让学生两两一组, 互相练习操作, 在体验针灸操作技术及针灸疗法的过程中提出护理问题, 制定出符合针灸治疗特色的护理方案。如防灸法烫伤, 防患者肢体抽动或肢体痉挛导致针灸角度、深度的改变, 防温度低时因针刺暴露肢体使患者受寒引发肺部感染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提出最合理的护理方案。

以上所述针灸科中风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 通过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主动学习, 对可能发生的疾病变化提前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这种教学模式结合PBL和建构主义理念, 抓住中风的病因病机, 并与西医概念相结合, 在病理生理学层面加以解释, 充分考虑并发症及预后, 有层次地设计出相应护理措施, 环环相扣, 考虑到各种疾病因素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讨论、分析病例的开放式学习平台, 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了护理教学质量。

摘要:通过在内科护理学中风教学中设计结合针灸科治疗特色的开放式思维教学教案, 探讨临床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的意义及其模式, 从疾病基本概念、发病过程、病因病机、并发症、预后及各种针灸操作技术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亲自体验针灸技术,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制定出最合理的护理方案。

关键词:内科护理,针灸科,中风,主动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韩金凤, 王玚, 李书梅, 等.我国护理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 2013, 27 (6) :1547-1548.

[2]俞群亚, 王蓓.目标教学法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8) :717-718.

[3]张淑萍, 王晓杰, 段红梅.护理教学设计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1, 25 (1) :96-97.

[4]王惠珍, 曾毅, 高钰琳.主动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2) :186-188.

针灸治疗慢性泄泻临床观察 第4篇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对慢性泄泻的治疗效果。方法:以门诊75例患者为对象,主穴选用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脾虚型加太白、阴陵泉、重灸神阙;肾阳虚加肾腧、三阴交、重灸命门;肝脾不和加行间、肝腧、太冲。结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转15例(20%),无效3例(4%),总有效率96%。结论:针灸是治疗慢性泄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针灸;慢性泄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7-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门诊75例患者中,男49例,女26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3年以内14例,3~5年55例,6年以上6例。脾虚型36例(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薄,大便次数日2~3次或6~10次不等,便内有食物残渣,腹部隐痛,腹胀肠鸣食欲差,进食不慎或受寒后症状加重,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肾阳虚型23例(黎明前出现脐腹作痛,阵痛或隐痛,痛即腹泻,泻后则安,小腹冷感,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腹部喜温喜按。常感腰背酸痛,怯寒怕冷,四肢不温,夜尿多,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肝脾不和型16例(呕吐吞酸,情绪波动时泄泻加重,泻必腹痛,泻后痛减,干呕泛恶,嗳气太息,咽中如梗塞状,胸胁胀痛,烦闷不舒,口苦,舌边尖红,苔薄腻,脉弦)。

1.2治疗方法处方:主穴为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脾虚型加太白、阴陵泉、重灸神阙;肾阳虚加肾腧、三阴交、重灸命门;肝脾不和加行间、肝腧、太冲。操作:脾虚型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并灸神阙10分钟,嘱患者家属回家后再给病人灸一次神阙。肾阳虚型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针后加灸命门10分钟,回家再灸一次命门。肝脾不和型太冲,肝腧用泻法,脾腧用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以上操作10次为一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周,三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标准75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消失,但遇寒或情绪紧张时,仍有腹泻症状;好转: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前后无变化。

1.4治疗结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转15例(20%),无效3例(4%),总有效率96%。其中1疗程痊愈者5例,2疗程痊愈者10例,3疗程痊愈者18例,无效3例为病程较长,均超过6年以上。

2典型病例

牟某,男,51岁。于2007年9月24日初诊,诉泄泻反复发作已有4年。大便日3~7次,便质稀薄,或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量不多,便中无脓血,腹部隐痛肠鸣。近来饮食减少,进食不慎或受寒后症状加重,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曾作钡灌肠,结果为:结肠充盈良好,外形较细,肠袋变浅,尤以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明显,大便细菌培养阴性。西医诊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泄泻(脾虚型),治宜健脾利湿止泻,取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太白、阴陵泉、大肠腧;针用补法,每日1次,留针30分。并用艾条灸神阙穴十分钟,以皮肤温热为度,回家后嘱自用艾条灸神阙穴一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精神佳,食欲好转,疾病痊愈。

刘某,女,49岁,于2008年1月6日初诊,诉泄泻反复发作2年,大便日2~5次,便质稀薄,气味酸臭,情绪波动时泄泻加重,泻必腹痛,泻后痛减,平时呕吐吞酸,干呕泛恶,嗳气太息,咽中如梗塞状,胸胁胀痛,烦闷不舒。近来和家人生气泄泻加重,口苦,舌边尖红,苔薄腻,脉弦。曾作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变形,前壁可见溃疡及糜烂,球后未见异常。钡灌肠示粘膜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西医诊断为十二场球部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肝脾不和型),治宜抑肝扶脾止泻。取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行间、肝腧、太冲。肝腧,太冲用泻法,脾腧用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每日一次。连续两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疾病痊愈。

3讨论

本病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或情致抑郁,损伤脾胃,酿湿生热下注大肠,日久正气损伤所致,属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病变,故所选中院乃胃之募穴,天枢乃大肠之募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是调胃腑要穴。有健脾和胃之功,又能治大小肠疾患。太白为脾经原穴,有健脾和胃化湿之功。上述腧穴合用有补益脾胃,益气固肠,调理胃肠气机之效。脾腧,肾腧、大肠腧为脏腑背腧穴。可调整相应脏腑之功能,针灸此三穴可达健脾温肾,调肠之功。同时我们对肝腧,太冲采用泻法,以达到抑木扶土之功效。针用补法加灸可温补脾土,加强水谷运化。神阙穴为六腑真气所系,命门穴为人体元气之根.生命之门,两穴重灸能起温阳益肾、培元固本的作用。临床上通过辨证取穴施术,作用于腧穴一经络一脏腑,一方面调整肠道功能状态,促进肠道粘膜炎症吸收,溃疡面修复愈合;一方面调整人体免疫系统,改善人体内环境,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目的。本文结果表明针灸是治疗慢性泄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士田,李海燕,侯东立.针刺治疗慢性腹泻38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2004,(14).

[2]富延萍,舒晓鹏.针灸推拿治疗慢性腹泻32例[J].陕西中医,2001,(03).

[3]刘丽娜,孙海舒.温针灸与中药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0).

针灸临床教学问题 第5篇

1 有关授课顺序的调整

针灸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 其还是一门临床学科, 因此其临床实践操作特别重要, 如有关进针手法、针刺补泻、运针手法等手法操作技能都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因此, 教学者在初学者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其尽可能多的时间及机会练习, 使其尽可能熟练地掌握其操作技巧。教学者还应根据所学腧穴不同的特征, 采取不同的进针深浅度、角度、方向、不同的补泻方法等[2]。笔者认为, 目前《针灸学》教材的编排顺序不尽合理, 可以考虑将上、中篇的顺序作一调换, 首先进行刺灸法的讲授, 使初学者先认识及掌握各种针具及其操作方法;再进行经络、腧穴的学习, 这样方能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将所学操作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同时也能够对针灸、腧穴的临床疗效进行直接验证,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初学者学习积极性, 另外对提高治疗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行的编排顺序则是学完中篇之后, 才可以反过来去应用, 大多数初学者基本上已经把上篇所学的经络、腧穴知识忘记, 故教学及学习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并且在上篇经络、腧穴教学及学习中, 不能进行实验操作, 也只能纸上谈兵。

2 对于快速进针的理解

快速进针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进针方法, 但对初学者而言, 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及误会。如很多初学者认为只要将针直接而又迅速地刺入一定深度即可, 从而只是片面地强调“快速”, 过大用力将针插入所刺部位, 如此理解及操作都是不正确和不科学的, 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笔者认为, 快速进针的重点是指针刺入皮肤的这一阶段, 并非是进针的整个过程, 且也不应该包括针在皮下以及肌肉组织中推进的阶段。由于人体皮肤层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如果进针不够迅速, 将会使患者疼痛的感觉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从而更不易接受治疗。因此进针的初始阶段, 教学者应告诫初学者不可过猛用力, 快速穿过皮肤表皮是为了少疼痛感;当针刺入皮下之后, 初学者应该屏气凝神, 以达到“得气”的效果。

3 针灸学教学模式的落后

目前, 我国很多中医高校在针灸学教学中, 还在沿用初中级的教学方法, 只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高校初学者的中医知识背景往往比较薄弱, 针灸学教学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对于初学者, 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灌输是必不可少的, 对迅速拓展专业知识背景非常重要;然而, 此种教学方式并不仅存于初学者, 甚至贯穿于整个针灸学教学的始终, 由于没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 逐渐形成了学生被动学习, 对教学者产生了很严重的依赖性, 同时大多数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令人堪忧。以单纯“灌输知识”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 必然不利于学术的创新, 还将会严重限制着学生心智的发展, 同时也与当今教学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的。针灸学作为一种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的特殊学科, 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仅采用传统传授式教学[3];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初学者, 想象力比较丰富、思维非常活跃, 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激发出其创造性的潜能。因此, 针灸学教学中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 通过临床操作示范、病例讨论等方式提高初学者临床操作能力及拓展其理论知识面。此外, 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针灸临床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创造浓厚的中医针灸学学术氛围。

4 有关指力的理解

所谓指力就是指针灸医者持针手的操作力度, 指力练习也是所有初学者必须练习的基本功。目前, 较多初学者对指力的练习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认为仅仅是强行用力。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及临床经验认为, 指力不仅是进针之手的力度, 还应该指整个进针过程的手指操作技巧。因此, 教学者应向初学者介绍进针时要做到力达针尖, 迅速轻巧穿透皮肤, 可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痛苦;还要强调, 用力方向必须与进针方向保持一致, 如此稍加用力即可快速将针穿透皮肤[4]。初学者往往由于过于紧张或用力不集中等多种原因, 导致进针后针的方向发生偏离, 故在针灸学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力的练习, 只有掌握其精髓, 才能达到意针合一。

综上所述, 我国针灸学教学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针灸学作为一笔宝贵的遗产, 还具有特殊的保健和医疗作用[5]。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必须正视针灸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在认真总结传统已有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与研究, 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初学者理论知识和基本功的掌握, 还应该注重年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且积极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如此才能够为我国针灸学事业走向国际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亚平, 易受乡, 彭艳.实验针灸学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8 (4) :72-73.

[2]刘颖, 姜揖君.针灸教学体会及存在问题[J].中医药导报, 2009, 12 (2) :114-115.

[3]朱英, 陈日兰, 杜艳, 等《.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 2012, 18 (5) :124-125.

[4]王洪海, 张海东.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2 (4) :336-337.

针灸临床教学问题 第6篇

关键词:针灸推拿学,针灸临床能力,实践能力

针灸推拿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因此,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针灸、推拿技能是本专业学生必备的两门技能。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必须经过长期、扎实、规范的实践能力培训,并将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本文从实践能力训练、针灸基本技能考核及针灸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针灸临床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 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牢固掌握针灸相关基础知识

如何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调整课程设置,提高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比例;(2)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1 调整课程设置,提高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比例

调整课程设置,加大专业课实践课程比例。一方面将与针灸推拿临床联系不甚紧密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安排,另一方面增加针灸专业课程(针灸推拿学专业有关针灸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三门课,即《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授课时数,增加实践课(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等)的学时数,降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如《经络腧穴学》的总课时为106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之前为3∶1,调整之后为3∶2;《刺法灸法学》的总课时为90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之前为3∶1,调整之后为3∶2;《针灸治疗学》的总课时为126学时,调整之前理论课为106学时;见习课为20学时,调整后在理论课的106学时中挪出30学时作为临床病例讨论课,见习课学时数不变,从而使实践课学时数达到50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也约为3∶2。实践课的比例提高后,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了动手能力,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了学习效果。

1.2 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及时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我们组织教师对本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完善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对大纲的编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编写教师写明实验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学内容分为“重点阐述”、“详细讲解”、“一般介绍”三个层次,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一些改进,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经络腧穴学》及《刺法灸法学》的实验课中,首先由教师在一学生模特身上进行示范教学(边讲解边进行相关操作,如画经脉、点穴位、针刺、艾灸、拔罐等),其次由学生两两配对,相互在对方身上进行相关操作,再次教师抽查部分学生,进行操作考查,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连贯性强,教师学生互动性好,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

2 修订针灸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加强针灸基本技能培养

2.1 组织修订针灸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

我们组织修订了《针灸推拿学专业针灸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明确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并规定基本技能考核不及格者不得毕业,补考合格后方能毕业。学生见习、实习前必须先学习《针灸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使其明白经过见习、实习后自己应该掌握哪些内容、熟悉哪些内容、了解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主动去学习。

2.2 加强针灸基本技能训练

针灸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经络循行部位、穴位的定位、各种刺灸法的操作及拔罐等。正确选穴是针灸治疗的基础,针刺手法则是疗效的关键。针刺首先要做到熟练持针、进针、行针。因此,在见习、实习时,要求学生复习相关基础知识,积极开展相互点穴、练习指力、亲自试针等,尽可能做到操作熟练,在自己身上进针不痛后才可以在病人身上进针,以减少患者痛苦,提高针灸疗效。

2.3 明确带教老师的首教职责,确保带教质量

明确带教老师的首教职责,要求教师根据《针灸推拿学专业针灸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针灸临床技能培养,确保带教质量,并对每位学生在本教研室实习期间的基本技能操作情况进行打分。此外,要求带教老师对实习生书写的每份病历进行认真批阅修改。每轮学生出科考试由教研室组织考试小组严格按实习大纲所规定的实践技能考试内容组织考试。严格、规范、科学的技能考核工作促进了学生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3 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训练中才能形成、提高,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及见习、实习等几个阶段的综合训练。

3.1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理论教学中应时刻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上做了一些改进,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针灸治疗学》的理论授课中,一方面将PBL等教学方法应用到理论课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授课,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避免了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在理论课中开设讨论课,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临床思维。在每个系统疾病的理论课结束后,安排综合性讨论课1~2次。讨论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要求:(1)在教学设计上,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2)课前教师精选临床案例,设计讨论范围和步骤,并将资料印发给学生;(3)讨论课开始时,向学生讲明讨论课的目的、意义、要求及方法;(4)讨论时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循序渐进,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最后进行总结,教师既要注意对知识的总结,又要注意对其临床思维的培养。讨论课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在理论课中引入讨论课,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提问,有效地启发了学生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讨论课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在见习、实习中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见习、实习中更要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见习、实习时,教师的作用要从开始的主导作用逐渐变成引导作用。学生初进临床,尚不熟悉临床环境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让学生尽快熟悉新环境;当学生基本熟悉临床环境后,就可以让其先主动接触病人,密切观察病人,了解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治疗措施,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诊疗方案进行审查,提出指导性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就会逐渐形成。在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早期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实习后期,教师在不放眼的情况下,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性的治疗操作,比如安全部位的针灸、推拿、拔罐等。

3.3 在实习阶段定期安排临床专业课讲座、教学查房及病例讨论

在实习阶段定期安排临床专业课讲座、教学查房及病例讨论等。临床专业课讲座一般两周进行一次,由教学经验丰富、临床知识结构较为全面的专业教师主讲,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每周安排一次教学查房,由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每月安排一次典型病例讨论,由主治医生组织,同一科室的实习生参加讨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开展讲座、教学查房和典型病例讨论等活动,规范了临床教师的教学查房活动,拓展了实习学生的临床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针灸辩证治疗腰痛的临床体会 第7篇

【关键词】针灸治疗;腰痛;辨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40-01

腰痛,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腰部骨骼和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以腰部出现一侧或双侧、或脊中部位疼痛,伴下肢麻木、活动受限为主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现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至康复科门诊,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2岁,病程最长达15年,最短1天。

1.2 临床表现 患者以腰部疼痛,伴有下肢麻木,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肾虚腰痛:起病缓慢,隐痛,以痠软为主,喜按,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 治疗

治则:通经止痛。取局部穴位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阿是穴 委中 阳陵泉 腰痛穴 昆仑

配穴 寒湿腰痛配腰阳关、大椎;瘀血腰痛配腰夹脊、膈俞;肾阳虚者配大钟、气海、关元;肾阴虚配太溪、照海;病在督脉配后溪;在足太阳经配申脉;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操作:常规毫针刺法,寒湿腰痛、瘀血腰痛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腰部穴位可用灸法或针后拔罐;肾虚腰痛用补法,阴虚者不灸,腰部均可拔罐;急性痛症,痛势较剧烈者,取阿是穴、委中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

3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有效:疼痛症状缓解。 无效:症状无改变。

4 治疗结果

60例患者,经针灸治疗后46例疼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14例疼痛症状缓解,有效率100%。

5 典型病例

例1:王某,男,41歲,从事采煤工作14年,主诉:反复腰痛2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活血止痛胶囊等止痛药能缓解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经针灸治疗1周腰痛症状消失,随访2月未复发,天气变化无不适。

例2:张某,男,18岁,高中学生,主诉:打篮球扭伤腰部2小时,疼痛难忍,活动受限,经针灸治疗1次,疼痛明显减轻,治疗2次后疼痛症状消失,活动自如。

例3:孙某,男,70岁,农民,主诉:腰痛数年,CT提示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痛反复发作,自服止痛药能缓解,近2月来,腰痛症状加重 ,下肢麻木,手足心潮热,口干不欲饮,口服止痛药后胃疼、胃胀,腰痛无明显缓解,经我科针灸治疗3次,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2周疼痛症状消失。

6 讨论

腰痛是指背以下、骶以上部位的疼痛。腰痛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包括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风湿、腰椎病变和部分内脏病变。与肾、膀胱经、督脉的关系密切。病机是腰部经络不通,气血痹阻、肾精亏虚,腰部失于濡养、温煦。腰为肾之府,位于膀胱经,肾俞为肾的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阳陵泉为筋之会;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并与督脉相通;阿是穴属近部取穴法;腰痛穴为经验穴。诸穴合用,以达通经止痛之效。 腰阳关是督脉之穴位,可壮阳祛寒湿;膈俞为血之会,与腰部夹脊共奏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功;大钟、气海、关元、太溪、照海相配,以达滋补肾精,通络止痛的功效。

针灸治疗腰痛,能起到立竿见影之功效,是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内脏疾病引起的腰痛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245~247。

[2] 杨甲三《腧穴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76~94。

[3] 高树中《针灸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33。

上一篇:“三边”教学法下一篇:城市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