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问题范文

2024-07-08

城镇规划问题范文(精选12篇)

城镇规划问题 第1篇

城镇建设和发展,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系重大。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建筑者对城镇都有着种种向往,城镇规划作为一项专业学科是近代的产物,随着城镇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城镇的经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已日益突显。城镇规划是指预测城镇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镇规划多注意城镇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镇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二、在城镇规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管理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是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城镇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城镇总体规划量力而行、逐步实施,抓好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各种关系,切实发挥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一个城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镇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镇规划城镇规划和对城镇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一些大中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镇分区规划。因此,在城镇规划、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因素影响,深入研究城镇人口、民族、历史背景、资源储备和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考虑城镇发展现状、趋势,对城镇的性质、功能和规模做出准确定位,对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进行了统筹安排,对今后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做出可持续发展储备。针对以上问题在具体城镇规划建设中,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应当给予极大的重视。

(一)节约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严格控制城镇规模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是我国城镇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其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镇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合理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规划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性和战略性,重点加强和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可开发利用耕地储备更是不足,这就要求在城镇规划、建设中首先要确定城镇总体发展目标、方向和规模,严格控制大城镇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镇和小城镇,不断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搞好近期建设规划和长期整体规划的关系,城镇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切实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

(二)城镇规划要有法制效力,保障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

我国是法制国家。因此,要实施城镇总体规划,必须充分认识法律在城镇规划中的重要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在《城镇规划法》指导下制定的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调控城镇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城镇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以城镇规划为指导,不能超越规划进行。

要切实加强城镇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实行各类专业规划由规划管理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编制的制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

(三)旧城改造保持民族特色,有效解决征地拆迁中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的城镇也大都是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建筑与城镇的价值更是文化的积淀,以及前瞻性的眼光。沉稳、内敛以及持久的品位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城镇的景观是由建筑物、构筑物、城镇街道、广场空间及园林绿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纵观中国各大城镇的城镇景观,北京的故宫、开封的龙亭、西安的大雁塔、拉萨的布达拉宫无不透射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渊远历史,在老城改造中如何保持历史的完整性,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又不能破坏城镇本身的景致,同时还要尽量照顾旧城的开发能与城镇的整体风貌相一致,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忽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也不顾城镇所在区域的历史文脉。其结果使得城镇越发缺乏人性的魅力,也加速了中国城镇与建筑传统的消亡。一味的复古,只会使中国建筑裹足不前,沉重而灰暗,失去生机。如何在中国建筑中注入时代的生命,并应用最新的工艺材料和技术建造出新的中国式城镇,是摆在城镇规划者建设者面前的问题。日本同中国一样,具有悠久的建筑文化历史和成熟的传统建筑风格。但是日本形成了现代的日本建筑风格和现代的日本民居风格,而中国目前民族文化的建筑载体仍然是传统的建筑形式。中式现代建筑风格究竟什么样,城镇规划、建设者要潜心研究城镇自然生态、民俗风情、产业特色、文化特点研究当前城镇规划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他们正在做出不同的尝试,建设富有中国的、特色个性的城镇。

当前征地、拆迁困难多,办法少,也是影响建设按规划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拆迁中的问题,主要是建设项目中往往没有安排拆迁所需经费、材料,再加上动员工作难做,还需要先建好拆迁房后才能搬迁、动工建设。征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近郊区土地大量被征,征地光给些土地费无法解决社员的生活和生产问题,因此征地费时费力,甚至一拖几年,有的只好被迫放弃建设安排。这样因征地、拆迁工作难做,往往最后选点不是按照规划进行,而是服从征地或拆迁工作的难易,不但拖了基建的后腿,而且建设分布不合理造成大量浪费。为解决征地困难问题,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征地后社员的生活出路问题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安排当临时工、合同工,成立郊区劳动服务大队,粮食队改为蔬菜队等等。因为办企业,首先有一个产、供、销综合平衡的问题,砖瓦、旅店的社会需要量也有一定限度,办多了就饱和了。这就使基建征地的路子越来越窄,征地工作越来越难,一些社队甚至表示拒绝商谈。为保证各项建设工程的及时上马,保证城镇各项建设按规划进行,同时为了切实解决征地后社员的生活出路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方针政策上解决征地的困难,面对实际,不回避矛盾,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办法,妥善地进行安置。

三、结语

城镇规划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城镇的各项建设,关键是要把城镇规划搞好。但是,怎样组织实施规划,如何把一个城镇按照规划意图进行管理,这是我们规划部门甚至是城镇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城镇,一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陈佑启.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城镇规划问题 第2篇

一、加快规划编制,加强规划执法,严格执行城市规划

1、目前县城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好,但由于近几年城市详规投入不足,跟不上城镇建设步伐,无法指导城镇建设,必须加快详细规划编制,使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所有开发区指挥部必须严格执行详细规划,凡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和用地均不得出让、拍卖,各开发区指挥部无权更改详细规划。原各开发区都有拍卖广场、绿地、消防区、公厕与垃圾中转站预留地的现象,这种行为要坚决制止。

3、县人民政府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常务副县长或分管县长任主任,建设、规划、国土、交通、电力、电信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详细规划的审查,或由县人民政府委托县建委组织有关部门审查后审批。

4、为了协调矛盾,建议县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有关问题的建议撤销洞口县洞口规划办,其职能由县规划办直接承担,同时将县规划办由股级单位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

根据《洞口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及各镇总体规划和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确定今后3—5年内县城城镇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新区以开发雪峰大道、湘中农产品贸易中心和1805线过境路南段羊丝坳小区为重点,逐步配套完善县城320国道过境路和1805线过境路北段。老城区建设以配套改造县城大正街、北双拥路、沿江大道为重点,对主要街道逐步实现硬化、美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目标,建议县人民政府采取如下措施: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实行分级筹资、分级建设、分级管理,落实“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总原则要求,充分发挥当地镇人民政府的积极性。

按照上述3—5年内的总体目标,政府需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单靠县人民政府确实难以完成,县人民政府可按照道路等级进行分开建设和管理:凡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规划道路宽度在12米以下、未实行综合开发的地段,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筹措资金、负责建设,县人民政府按照工程造价的10—15%给予适当补助;12米以上的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筹措资金、负责建设。

2、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按照“谁收益,谁建设”的原则,落实基础设施建设。

新区开发必须实行“先基础设施建设,后土建”的原则。新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开发商或者开发单位负责建设,其用地红线范围内的一切市政基础设施必须由开发商先行建设。老城区改造工程由县人民政府年初确定改造任务,再按照职责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水、电、邮等管线由各主管单位负责改造,并由上述管线所有权单位负责承担部分基础设施改造费用,属交通性质的城区道路由交通、公路部门负责,防洪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同时要形成市政基础设施预留地代征制度,各单位在开发和建设时,必须征足道路、绿化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凡各建设单位征用的道路预留地、绿化预留地和其它设施预留地,国土部门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必须将预留地代征的用地证件移交给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如开发商或建设单位未征足上述基础设施用地,国土部门不能发给其建设用地证件。

3、组建市政公用设施管理站。

按照我县现有的管理体制,县建设委员会既无市政管理组,又未下设市政设施管理的单位,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理由规划办负责,而县规划办的工作重点落在城市规划上,对市政设施管理难以顾及。事实上,我县市政设施处于无机构、无人管理的状态。基于此,建议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市政设施管理站,具体负责市政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人员从县规划办现有人员中调剂,不增加财政负担。

4、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来源。

城市基础设施资金需求量大,靠政府临时筹措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按照省、市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建议县人民政府在县财政设立城市建设资金专户,将城市维护税、配套费、建设基金、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车辆增容费等按进度入专户,保证资金的正常来源,同时,实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

5、鼓励私营、合资等多种形式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允许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必须依法经营。

全县仅有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无法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县人民政府应允许企业、个人、单位利用各种形式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依法经营,防止无资质等级、无证照的人滥炒地皮,不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发生。建筑施工企业应转变经营方向,利用已有的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优势发展房地产业。同时,县人民政府应鼓励开发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从政策上予以优惠,成片成块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实行税费包干。

三、强化城市管理执法力度

“三分建,七分管”,城管力度需加强。城市管理涉及面宽且广,难度较大,单靠某一

个部门无法管好,建议县人民政府采取如下措施:

1、实行路段长管理负责制。

县委、县政府将主要街道的管理划分成几个路段,由县级领导分路段负责。该路段内主要单位负责人的为路段长,轮流值日,路段长负责检查、督促该路段的市容市貌(环卫、车辆、摊担),落实责任管理目标,路段长负责召集该路段责任单位负责人会议,向管理该路段的县级领导及时汇报城管、环卫工作情况。

2、强化专业队伍管理力度,部门配合各负其责。

影响市容市貌有四个因素:车辆、摊担、环卫、广告牌。

⑴车辆管理:交通、交警、农机监理应负责管理好大小车辆(包括农用机车、慢慢游、板车),严禁车辆乱停乱摆,城东、城北的各种车辆停放城东车站;城南地各种车辆停放在城南停车场;在城西的各种车辆停放在招待所停车场。

⑵摊位管理:县城大正路一中至县招待所、双拥路人民银行至电信局街道两旁设无摊担区,由县建设委员会负责;市场管理部门要规范好市场,划行规市,必须设置好肉食、水产、蔬菜专业市场与摊位,搞好服务,规范收费,严禁场外经营与收费。

⑶环卫管理:近几年,县城的区域已把花山、竹山、平溪、高渡、金武、新平等农业村包围了,农村村民的猪、牛粪垃圾都不作农家肥用,任意堆放在公路旁及公共区域上,影响县城及城乡结合部的卫生。这个区域的卫生应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督促村民清扫,不能把猪、牛粪垃圾堆放在公路旁及公共区域上;小街小巷的卫生应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督促居委会落实;单位庭院四周卫生由各单位负责落实;主要街道、公共区域的卫生应由环卫部门负责清扫,坚决落实“两扫一保洁”制度,定人、定位、定职责,实行公开招标。

⑷广告牌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审核广告内容,需设置户外广告与招牌,必须经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审核其造型。凡未经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户外广告,一律不准设置。

四、改革环卫管理体制,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卫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必须切实搞好环境卫生,而我县的环卫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极不协调,必须进行改革。

1、撤销现有环卫管理所,组建环卫公司或清洁公司为企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清运、清扫、保洁。同时,允许社会上另行成立清洁公司参与竞争。

2、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由县人民政府或其委托部门分街道向社会公开进行招标,确定承包范围、价格、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等有关内容。

3、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后3—5年内必须尽力筹措资金建设8—10个垃圾中转站、5—6个公共厕所。各单位必须自费购置垃圾斗1个,公共场所得垃圾斗购置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筹资设置。

五、统筹管理,加强宣传,协调合作

1、县人民政府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综合管理机构。

县城管委员会为常设机构,隶属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主要职责为:负责筹措城管和环卫经费,负责制定城管各项工作目标并分解到各单位,负责对路段环卫管理向社会进行招标,负责督促、检查城管环卫工作落实情况,并有权进行处罚。

2、加大宣传力度。

县人民政府应责成广播、文化、教育、宣传等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形式对城管法规、环卫制度进行宣传,号召并引导市民做文明市民,对一些丑陋现象要敢于并及时曝光、亮相。

3、实行爱国卫生运动制度化。

县城管委员会要组织宣传、建设、教育、爱卫会等有关单位开展每个月一次大扫除、大检查,检查各单位院内的卫生、“门前三包”区内的卫生、各路段的卫生与管理情况,每月综合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向全县通报。

4、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由宣传、城管委员会牵头,组织建委、团县委、工商、交通、交警、农机等有关部门参与开展文明店、文明车、文明市民、文明单位文明街、文明巷等城区文明创建活动。

5、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依照规定有责任代扣、代收城管环卫资金的单位必须切实负责,足额代扣、代收好。县城管委员会要按月清理,如未按规定代扣代收的,由县财政从该单位其它经费中扣除。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问题及解决 第3篇

三个问题

规划雷同,趋于同质。一城一镇承载着一部历史,一砖一瓦呈现着一方风物。但是在我国,除了个别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国大部分城市无不是“方头方脑”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堆积。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沿海到内陆,只要进入城市,既难以看到当地自然风貌,也不易感知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几乎都有非常现代化的“城市规划馆”,无不用最领先的声光电技术和设备来展现该城市规划的美好图景。但这些年来看得多了却发现,似乎脑海里并没有留下什么突出印象。不同城市之间在规划上有什么不同也分不清楚。能记住的不过是各地都非常相似的规划用语,诸如“几纵几横”“几体几翼”“几轴几带几片区”等等。

不仅如此,一些城市规划设计严重缺乏人文传统和自然生态理念:要么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要么生拉硬凑,大拆大建,建设的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人们常引用果戈理的话说,当音乐和传说缄默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意思是建筑对一个地方人文生态符号的显示更有持久性。如果说在小学课本中删除古诗词属于可悲的“去中国化”,从各地自然和文化个性遭到大面积地“建设性破坏”来看,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去中国化”更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农村地区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号,也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大拆大建,简单地用城市元素和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城市规划风格的同质化,规划概念的简单化,建设目标的普遍功利化,背后是生态观念的缺失、人文传统的中断,也预示着社会活力的 枯竭。

自成一体,互不衔接。为适应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性和专业化,现代政府都设置各种专业部门或机构来履行职能,但是承平日久,很容易形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碎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规划领域也同样存在。城镇建设规划由建设管理部门主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由发展与改革部门主导,土地利用规划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导,交通规划由交通管理部门主导,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环保管理部门主导,如此等等。每个部门制定规划时各自都希望尽善尽美,但因为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各自规划方案最后自说自话,相互不协调、不匹配。例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照顾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但土地规划、建设规划更多地考虑产业园区的如何布局,只在城市边远角落为政策性保障房安排位置,没有考虑这个阶层对于通勤成本的敏感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划定的生态涵养界线经常面临当地扩大开发建设的压力,或者在一次次当地以“重新编修规划”名义下被突破。国家制定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规划,到各地不是迟迟难以落地,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地区特殊条件”需要变通。

还有一些规划,从口号上看就知道是没用脑子提出的,例如动不动就“财富城区、创新城区和美丽城区”并列,纷纷要打造“金融服务中心”“高科技研究基地”“生态涵养地”。殊不知因为建设“财富城区”和“金融服务中心”,必然是大资本、大机构进入,导致地租腾贵房价飙升,那些智力密集但资本不足的创业者早就避而远之了,还有什么“创新城区”“高科技基地”可言?试想,就凭华尔街的地价,能入住像硅谷那样的高新技术产业么?

2014年初,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开展县(市)城乡总体规划试点,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这次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导编制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并明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要落实本规划要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依靠什么机制有效地纠正相互分割脱节现象,仍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规划随意变更,缺乏法律效力。城市规划多变,换一届领导更新一次规划在我国已是老生常谈。早在2007年10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并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共7章70条的法律专门设了一章5条9款对于城乡规划的修改进行严格的规定。但实际上每遇大的换届,新任党政领导对于本地的城市建设总是要提出一套新思路来(似乎不这样就显示不出来新领导的水平,干不出本届的新成就),需要对原有规划进行修改和变更,可是多年来全国各地似乎从来未出现因法律约束而受阻。有些地方新领导人上台后事先根本不经法定程序,大笔一挥就开始了新一轮大拆大建,至于工程项目是否合规(即原有规划)和合法(如城乡规划法),责成有关部门或单位事后跑程序“追认”了事,这样的结果,很难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正所谓人们常说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

再比如说,本次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就其依据来说,提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了去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还提到了“十二五”规划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但就是没有提到已经实施了6年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包括最后用了四章表述的第八篇“规划实施”部分,对该部法律也是只字未提。

改革规划体制

新型城镇化规划之“新”,应体现在规划内容之新、规划体制之新和规划实施之新。所谓规划内容之新,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规划来说的,当前比较突出的是要在三个方面“补课”:一是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二是地域风貌与人文传统;三是市场主导与包容发展。不把这三块内容(详细内容另文阐述)大比例地纳入规划,中国的城镇化将毫无“新型”可言,而且仍将在“去中国化”和不可持续的状态下无序突奔:城市人文资源缺失,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各种“城市病”凸显,产业升级缓慢和布局混乱,产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不足,围绕土地资源社会矛盾和冲突多发,资源环境恶化,等等,不一而足。这种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势将难以为继。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改革规划体制。

开门规划。规划尤其是城镇建设,既是要求高度的专业技术能力,又属于涉及广泛利益的决策,应坚持专业性与公开性相统一。规划草案提出到阶段性修订都应公开透明。规划专业人士从技术角度考虑的信息公开后,有利于公众普及和统一思想。这要求规划制定过程的公开,而且成立由各方面人士和专家组织的委员会负责解读规划内容,反映各方面意见。

改进规划编制流程。规划编制过程中由不同专业部门牵头进行,但同时和由其他部门派员参加组织一个工作委员会定期开会,以便不同专业领域的信息得到及时沟通。

改革规划行政审查程序。分部门做出的专项规划都由政府综合部门负责审查,以便实现各专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后再提交上级政府进行技术性审查。

法制规划。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包括城镇规划在内的各专业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经过人大立法程序通过,取得法律效力后才可实施。凡是对原有规划进行修改者,必须详细援引包括《城乡规划法》在内的具体条款为依据,并经过人大立法表决通过,任何人、任何机构在法外、法前进行的变通、修改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在这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违法纠正和问责机制,责成专门机构履行职责。官员离任审计中应加入该类履职审计内容。

小城镇规划实施评价问题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实施,评价体系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村容镇貌改造力度、突出小城镇建设等,可见促进小城镇规划实施的发展是一项牵动全局的重大措施。

1 小城镇规划实施问题及分析

1.1 现存问题

小城镇规划部门掌握了规划的基本内容,但其他部门或社会难以全面认知规划的实质。小城镇规划以图纸作为依据来规范建设活动,因规划图纸的专业技术性很高,往往只能为少数专业人士所理解,难免曲高和寡,无法落实。

小城镇规划由于信息系统不完备、缺少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与限制等,使得规划实施被悬置,因此人们可以看到,从政府到规划师都在不断地编制规划,但都是在不停地进行重复,没有实质性的进步,而且对于规划实施脱离的现象充分认知但无力进行改变,导致了无论规划的实施效果如何,新一轮的规划总是不断的被编制出来;由于缺少制度化、程序化的对规划进行实践的反思,“规划师只能根据对本身社会处境的自我反应和普遍性的情绪来判断规划的有效抑或失效,成功抑或失败”[1]。同样也正由于缺少了这样的评价机制,也许是由于其他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失误而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但最后往往把问题推给了规划,因此规划经常会处在被指责的状态中。

1.2 原因分析

1)小城镇规划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比如经济因素、生态因素及人文因素,这些因素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起着共同的作用。因此,在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价时就难以分离出哪些结果是由于规划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哪些结果不是,或者某种结果是由于规划而不是其他因素的直接作用而产生的等等。正由于这样一种不明确的因果关系,使规划实施评价的开展遭遇到了最直接的困难。2)小城镇规划实施的效果具有扩散性和广泛的影响性。实施行动的效果并不仅仅局限在建起几幢房子、一些公共设施或营造起一个什么样的空间等物质实体内容方面,而是关系到整个小城镇社会经济体系的运作、城镇居民的生活等方面,涉及面广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明显的。3)小城镇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具有多样性的价值观。任何的评价都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价的。而小城镇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行为通常都涉及城市的整体,各部门间都具有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而且价值观也影响着规划师对规划实施问题的分析态度,也制约着公众对规划政策的接受及合作程度,这就会使规划实施评价面临着在伦理或道德准则方面的拷问。

2 科学的设计小城镇规划实施评价体系

小城镇规划实施的评价是指规划方案批准实施后,由规划编制单位的项目负责人与规划管理单位的相关执行人联合组成规划跟踪调研小组,对规划运行情况及实施后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定。小城镇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必须一切从城乡协调发展和充分发挥小城镇作用出发,以小城镇人口发展和素质提高为核心,谋求小城镇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来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异,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

2.1 设计小城镇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应该体现两大战略思想

1)应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四者关系。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及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2,3,4]。

2)应体现城镇化发展战略思想。

国家“十五”计划确定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对于小城镇发展来讲需要[5]:突出重点,加快发展进程;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科学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体系;发挥潜力,走集约化的城镇化道路;创新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着眼未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重点发展县城和一部分基础条件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6]。

2.2 设计小城镇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从小城镇规划实施的主要方面确定主要的指标,充分地抓住发展的实质方面,做到主次分明。小城镇规划实施指标必须立足于客观实际,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所选指标的集合能够反映城镇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各方面整体发展的真实水平。

2)系统整体性原则。

指标必须能够全面反映小城镇规划实施的综合情况,各个指标之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联系组成的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整体。

3)可操作性原则。

该原则一方面要求我们根据中国小城镇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小城镇规划实施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从可获取的角度选择指标。

4)可比可量性原则。

指标必须能够适应不同的区域,各项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和适用范围对不同区域必须一致,具有可比性;所有选择的指标能够根据测量标准进行量化。

5)突出重点性原则。

小城镇发展指标多种多样,必须选出与小城镇规划实施有密切关系的重点指标。 如环境影响、规划成果实施率、规划实施情况等。

3结语

小城镇规划实施就是通过小城镇建设活动的展开这一途径,使小城镇规划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引导小城镇发展的过程。小城镇规划也只有通过实施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总之,小城镇规划实施需要建立一整套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朱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朱启贵.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论略[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9(3):23-28.

[3]韩立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J].西南工学院学报,1999,14(3):5-7.

[4]侯向阳,肖平.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2):3-7.

[5]林文.中国小城镇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6]石忆邵,顾萌菁.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探讨[J].规划师,2001,17(3):34-39.

城镇规划问题 第5篇

摘 要:小城镇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并运用城市规划一般原理,详细分析了县域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规划;地域特色

一、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适时加强小城镇规划与管理落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1)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高度化的今天,规划主体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可测因素增多,总体规划只能是对城镇发展的宏观预测,是一个战略性的规划,落实到地域空间上也只能是粗线条的,而不可能是终极的模式。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发展余地,这样在规划主体突然变化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合理配置。

(2)城镇化水平预测简单沿用数学方法,没有具体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应用公式: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人口。其实,城镇化水平还要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多角度来分析;如城镇的整体状况,包括城镇的构成,城镇规模,城镇密度,以及城镇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基本情况。其次,还必须对城镇现状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各级城镇对现状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城镇包括镇域内的人口和经济流向进行分析。

(3)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10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4)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5)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所以直接导致出现规划未作而盲目建设的现象,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6)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首先绿化体系不完整。公共绿地面积日益减少,不少城镇为了盲目扩大城镇建筑面积,不仅不开辟新的绿地,还将原有绿地挪作他用,城镇中缺乏防护绿地的建设,间接的影响了生态环境。其次,生活排污管道设置不当,布局混乱。许多规划者在规划排水管线时,只是考虑到当前利益,对排水、给水管道的设置考虑不周或不设置,造成洪水期来临时导致路基受损、路面积水,严重阻塞了交通和影响行人的正常流通。

三、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以上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很好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规划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等,要解决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

(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园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其次,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

(3)道路建设要做到系统合理、科学

道路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道路的规划,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

在规划过程中,要确保整个规划,实施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镇区内的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要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转城镇劣势为优势,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既能解决环境问题,有能发挥本区特色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小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及工业将不断的得到发展,而使得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将会使一些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

(6)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提高各部门及人民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5结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城镇规划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城镇建设;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6-0057-02

今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城镇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朱镕基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所以,加快我国城镇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策。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中小城镇尤为明显。

1 我国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环境规划问题

1.1 小城镇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城镇中环境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大部分小城镇中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垃圾的能力相对薄弱,这就导致城镇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与乡镇工厂中产生的工业垃圾无处处理。在中小城镇中,还存在着白色污染的问题,农村种植农作物用到的大量农膜与塑料包装物在使用过后都是随意处理,白色污染在很多的乡村地区以及小城镇周边都是随处可见的[1]。另一方面,中小城镇中使用农药与农作物肥料的趋势在逐年上升,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的使用过多会导致大量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中,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同时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大量水体有了很严重污染。乡镇的养殖业在近年来也发展迅速,这也给生态环境的改善带了很大压力,据调查统计,农学牲畜粪便等废物量已经超过城镇人口的废物排泄量,城镇乡镇中还存在着秸秆污染、蔬菜的腐烂污染及废气地膜的污染等等,如若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农业面源污染将成为城镇中的主要污染源头,会严重影响城镇的环境质量与生态建设。

1.2 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了很多的负面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今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乡镇的水土流失严重,举例来说:兰州市全市近年来累积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2 471 km2,占据土地总面积的95%,每年平均被侵蚀模数高达3 000 t/km2,因为侵蚀而导致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到3 000 万t;因为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管理不到位,导致了很多湿地被采石场、私营工厂、农田等瓜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致使湿地污染严重,土壤质量下降,没有了良好的湿地环境和水质量良好的水域,就没有的动物活动与植物生长,基本完全失去了湿地应该具有的特征,各种因素的人为破坏与自然环境影响正在一步步侵蚀着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

1.3 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隐性问题

目前我国除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的环境问题外,还存在着诸多隐性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在我国的中小城镇中,对于环境的容量难以进行把控,对于环境容量的研究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在与环境容量相关的理论、方式方法方面还有待提高。拿我国的水环境来说,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与大陆性气候明显的国家,很多河流都表现为季节性河流,水文状况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就影响了环境容量的确定;部分的中小城镇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制定相应的环境计划,往往是盲目的生搬硬套,脱离自身实际情况,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严重的浪费掉了资源,同时还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国家根据目前的环境状况制定的环境计划难以启动,国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很多中小城镇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换取利益,政府机关单位也没有相应的监督与考核,致使很多的环境计划难以启动[2]。

2 解决城镇规划问题的对策

2.1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服务的信息平台,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循环经济系统的各个参与方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信息、可循环物质与能量供求信息,环境发展、环境保护经验等等,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中小城镇的环境建设和规划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提高环境规划的区域性、高效性、和谐性与整体性,在保证生态环境良好的状况下发展建设城镇经济或者其他方面,不能出现经济发展的很迅速,但是环境被破坏严重,这样做对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另外,在我国中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发展布局中,首先应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对城镇建设实现合理化,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保证城镇以及周边的生态问题,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

2.2 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保证一个城镇能够承载防止污染的能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对城镇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在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中,普遍存在着由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落后而导致防污染能力下降,导致很多的城镇因为污染处理的不够及时与到位。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如在城镇治理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应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进行有力度的加大,为改善与保护城镇的生态环境奠定物质基础。至于资金方面,城镇自身可以通过多方面手段吸收资金,可以采用国家,机体,个人等等多元化的拓宽资金方式,在确保了环境资金的基础上,在城镇内建立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厂,在设备设施方面进行提高与改善,以保证城镇建设中环境规划得到良好可持续发展。

2.3 从理论方面提出建议解决城镇环境规划问题

在技术层面与运营控制方面对环境规划进行双层保证,环境技术规划路线可以分析为:背景调查研究阶段,环境质量检测,环境功能规划以及规划目标;环境规划的运行模式则为:背景资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规划目标、规划方案、实施计划、检查与监督、评审和改进。这两种方法便是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城镇建设中环境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采用两大保障一大编制的方法。所谓的两大保障就是资金和投资保障极其手段和技术保障,资金与投资保障要求开拓环境保护资金渠道,充分做好环境投资的效益分析,还要制定好环境投资的年度计划[3]。在手段与技术保障方面则要加强对环境的监督与执法,购进科学先进的设备设施,充分运用新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一大编制是指坚持按照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与同步发展的方针,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做好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工作中需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实现环境效益与城镇发展并重的发展目标。最后要根据每个城镇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对环境特征与城镇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把控好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平衡。对于环境的污染,我们应当以预防为主要目标,以保护为原则,进行系统有效的规划,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共同发展,实现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以城镇环境的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给后辈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 结 语

在我国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我们应当对此有正确的认知,对于环境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规划方法,在逐步建设的过程中消除环境规划对城镇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且保证环境规划的良好与可持续性,所以,我们应当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对城镇发展中环境规划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双应,刘因.中小城市建设中环境地质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合肥 工业大学学报,2013,(1).

[2] 夏北成.中小城镇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研究[J].环境保护,2013,(3).

城镇规划问题 第7篇

城镇是人口、经济以及地理概念的总和, 人口比较集中, 而且非农业人口占据很大的比重, 商品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性的社会经济中心。城镇的范围比较广, 包括各类小城市、县级市、建制镇以及其它的规模比较大的人口较为集中、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村镇。

1. 规划内容

城镇规划是一项综合性与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是城镇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部署, 是城镇发展的蓝图与进行城镇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城镇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在全面经济的部署上结合城镇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的综合性部署。城镇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城镇规模、性质、总体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总体确定;城镇经济文化的统筹安排;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具体步骤等内容。

2. 城镇规划的作用

城镇规划是进行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基本依据, 是确保城镇科学合理发展以及城镇进行各种活动的前提, 也是实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镇规划的作用是创造合理、公正、有效地生活环境, 从而带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发展。

3. 城镇规划的目的

城镇规划的目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 城镇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 公平合理的分配现有资源;第三, 在城镇规划中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地损害, 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 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 实现以人为本。

二、当前城镇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 城镇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影响城镇规划的很多因素依然存在, 影响了城镇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当前城镇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城镇建设盲目扩大规模

城镇建设在利益矛盾、政绩目标的推动下, 会存在政绩化的倾向, 有些城镇建设脱离了自己实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盲目扩大规模。尤其是很多地区开发区的设立,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城镇规划不合理, 只顾眼前利益, 使城镇原有的土地利用资源比较低下。小城镇的规划面积盲目扩大, 容易出现数量多、管理失控的现象, 导致后期的开发与建设失效。很多地方的城镇规划盲目追求规模, 片面追求政绩工程, 结果城镇外观气派, 却出现“有市无场”的局面。

2. 城镇规划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城镇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镇的总体发展计划, 城镇规划好了, 其经济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城镇规划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当时城镇规划是计划经济的模式, 缺少市场经济的超前意识, 这就导致了很多城镇规划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比如对城镇规模人口的错误评估、城镇规模的不合理规划, 而且对城镇所处的环境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错误评估, 对经济发展的产业与项目估计不准确, 也没有对涉及到对经济开发区以及高科技的考虑, 城镇的宏观发展不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导致了城镇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

3. 城镇规划缺乏长远性

城镇规划存在一个很普遍性的问题是有些地方城镇规划缺乏长远的眼光, 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没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使得城镇布局不是很合理。当前国家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 有些城镇规划政府调节力度不够, 这使得很多城镇的供电、供水、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不能同步进行, 出现公路修好后因为给排水的建设使得其被多次破坏, 这样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 而且也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之前没有合理的规划, 也没有分析其可行性, 建设完工后, 又出现了拆迁的现象, 劳民伤财,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城镇虽然不大, 但确是一个综合体, 因此, 城镇规划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

4. 城镇规划过程中不注重遗产保护

在小城镇等村镇中, 由于历史的原因, 存在很多的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 包括古建筑或者是建筑群等, 其中有很多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但是,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城镇也迅速的发展, 而这些洒落在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些城镇在开发建设中,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足, 或者是对其价值没有很好的考证, 不进行必要的保护, 导致历史悠久的古镇面貌全非, 割断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在有些经济发达地区, 有些地区为了还原古镇, 对古城盲目进行改造, 这样对文化遗产就造成了开发性的破坏, 使得小镇丧失了风格与特色, 难以深远发展。

5. 城镇规划缺乏地方特色

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 很多地方的城镇规划盲目效仿大城市, 追求片面的大、高、快, 使得城镇建设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城镇建设杂乱无章、整齐单调, 缺乏地方特色。很多城镇在规划之前具有自己的风格与个性优势, 但是, 在盲目规划建设中, 很多城镇失去了乡土文化的支撑, 失去了地方特色, 或者是城镇在进行古城改造时, 没有很好地集成古人留下的历史遗产, 失去了城镇自身的风格与特色, 难以发展。

6. 政策、法规配套建设不全

城镇规划中还存在一个很严重问题就是城镇规划中相应的政策、法规等配套设施不全, 很多地方的规划都是参照上级政府制定的法规, 殊不知, 上级政府对当期城镇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等不是很熟悉, 在执行中出现了操作性差、操作不具体的情况。另外, 城镇规划的审批、执法程序没有严格的规划, 而且没有科学合理的决策进行支撑, 没有科学合理监督机制, 使得城镇规划难以顺利进行。

三、城镇规划工作的解决思路

城镇规划关系着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 在新时期, 城镇规划一定要做好科学、合理, 从而更好地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

1.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计划

要想科学、合理的建设好城镇, 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度,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 适合城镇自身的发展。其次, 城镇规划要站的高, 要有长远性与前瞻性, 既有近期发展目标, 又要有中期与长期发展计划的超前意识, 保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促进城镇的发展。再次, 城镇规划要科学合理、突出地方特色, 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 实事求是, 科学定位, 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最后, 要根据城镇发展需要确定发展目标与方向, 不能为了政绩工程而不顾自身的条件盲目发展, 要根据城乡统一规划的要求, 制定出合理的城镇规划计划。

2. 城镇规划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城镇规划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进行城镇规划时要充分的考虑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目标, 围绕城镇经济发展这一主题, 找准城镇发展的位置, 确定良好的市场取向, 科学合理城镇布局, 同时, 还要进一步提高城镇规划水平, 加强规划建设与管理, 进一步促进城镇的发展。另外, 城镇规划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 切忌出现片面快速发展的情况, 城镇规划要从区域整体出发, 要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 以更好地促进城镇的经济建设与长远发展。

3. 城镇规划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城镇规划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然、人文等条件进行合理规划, 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保持自身的特色。各地在进行城镇规划时一定要进行科学定位, 注意扬长避免重点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除此之外, 还要对城镇规划进行明确定位, 善于发挥利用本地区的优势, 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 只有这样, 城镇才会有生命力与活力。

4. 城镇规划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在进行城镇规划时,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在小城镇等村镇中, 由于历史的原因, 存在很多的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 包括古建筑或者是建筑群等, 其中有很多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因此, 在进行城镇开发改造中, 一定要注重保留城镇原有的风格, 对文化遗产进行保留, 以更好地体现出历史古镇古色古香的文化风韵。

5.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建设是确保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镇规划中一定要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城镇规划要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思想,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在确保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下,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特色, 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在可持续原则的指导下, 确保城镇建设健康长远的发展。

四、结语

城镇虽然不大, 但确是一个综合体, 因此, 城镇规划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城镇规划时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 事关城镇长远发展的大局, 是城镇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因此, 在进行城镇规划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认识城镇规划的重要作用, 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城镇发展的全局, 结合城镇发展的现状, 科学、合理的规划, 从而使得城镇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郭玉欣.浅析小城镇规划工作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6) .

[2]徐红梅.浅谈小城镇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 2012 (03) .

[3]赵海英.试论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22) .

[4]刘延龙, 张丽敏, 李艳娟.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 2004 (06) .

[5]谭建军.关于小城镇规划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思路[J].城市建设, 2010 (31) .

[6]张向东, 陈卫东.小城镇规划实施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21) .

浅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问题 第8篇

一、做好规划基础资料的调查

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规划基础资料调查收集是否准确齐全, 是搞好小城镇改建规划正确与否的关键。只有基础资料调查准确齐全, 才能全面了解小城镇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条件, 从而为编制小城镇的改建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应对以下几方面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1、现有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质量评定

现有的建筑质量评定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远期保留建筑, 这类建筑是指现有质量高, 一般可继续使用二十年以上者;二级为近期保留建筑, 这类建设质量相对比较好, 经修缮可使用十年左右;三级建筑为质量较差, 损失严重, 近期需要改造和拆除的。

2、土地状况的调查分析和评定

土地评定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等;一等为不是农田耕地、又适于建筑的土地;二等为适于建筑, 但占用农田的土地;三等为不适于建筑的土地, 我镇处于山区, 农田耕地珍贵, 在做规划时, 必须考虑少占用二等地或者不占用二等地, 多开发一等用地。

3、远期经济发展规划与建设项目的规划资料

调查研究工作可以概括为:重在调查, 贵在综合, 目的在于应用, 现状基础资料的调查研究工作, 既是认识小城镇的手段和进行规划设计的依据, 也是做好小城镇改造规划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小城镇的改造规划

1、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

确定该小城镇在整个城乡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在周围地区所担负的职能, 预测并估算规划期内小城镇人口可能增长的数量和用地面积需要扩大的范围, 这样既有利于合理选定小城镇的建设项目和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 又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2、合理调解和布局小城镇内的各项用地

现有农村小城镇除近几年经过规划新建的以外, 都是原有自发形成的, 造成小城镇内不同功能的建筑混乱, 给生活、生产带来许多不便, 为此, 在小城镇改造规划中要合理地区和组织好名种功能分区 (即生产区、生活区, 仓库区和公共活动中心区等) , 解决好旧区中有害工业的处理问题, 立足于三废处理或改变生产性质, 以达到无害的目的, 对极少数危害大又无力治理的项目, 可考虑将其迁移出生活居住区, 对某些位置不合理的对外交通单位和其他公共建筑 (如运输车队, 传染病院等) 也可考虑调整出来, 原地改做他用。

三、调整道路系统

旧区道路系统的调整是小城镇道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整时, 着重解决过境交通穿越旧区中心, 繁华商业街人车混行, 城镇主次道路不畅通, 街坊巷道过分弯曲狭窄等问题, 应在小城镇改建军规划总体布局的指导下进行, 不能仅从道路本身来考虑。

四、调整公共中心和农贸市场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商品经济的活跃, 市场成为当今农村经济贸易的活动中心。所在农村小城镇改建规划中如何恰当地安排好小城镇内的农贸市场位置, 已成为当前村镇规划工作中所必须抓好的问题。

对其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要作以认真的分析和认定, 并作好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 要对小城镇的改建规划进行全面调整和布局, 把生活服务设计, 公共建筑、商业网点集中布置在小城镇的中心, 合理地调整安排好农贸市场在小城镇的位置, 同时在市场规模和设施上要妥善的规划建设好, 使之起到本地区经济贸易活动中心的作用。

要对小城镇的绿化和给排水以及电力电讯, 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做好详细规划, 并对近期建设项目作出具体安排工作。

五、结语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坚持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加快推进我镇农村新村规划建设, 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型小城镇, 走出一条符合我镇实际, 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新路子。

摘要: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协调城乡关系的最基层衔接点。因此, 以小城镇为研究对象, 在对小城镇总体规划传统思路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 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的改造规划的几个观点。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城镇电网规划可靠性发展问题的探讨 第9篇

电网建设应与城镇化建设同步,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 电网规划必须积极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 配合城市规划项目以实现电网建设和城市发展步伐协调一致。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设施的电力线路走廊建设中必须具有前瞻性, 以便日后搭建变电站和嵌入式电缆导管。因此, 实施城镇电网规划可靠性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城镇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的基础数据匮乏

受到传统的电力工作过去的深远影响, 导致过往城市的电网路线的随意搭设的限制性, 目前, 多数基本支持后期规划所需的数据, 如:基站经纬、片区的负荷、常年实测记录等数据。严重出现不足和不准确的情况。各种类型的电网基础参数出入较大。在这样严重失真的基础上, 因此很难用现代科技元素融入城市电网规划工作, 从而失去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电网规划。

1.2 电网规划手段缺乏

城镇化过程中电网规划更需要科学的考量手段, 以相应的实际模型作衡量, 经过大量的统筹计划以确保科学、合理的实施电网规划。通常情况下, 过往规划工作都凭上级或设计人员的经验和主观意念, 以确定分布点和电网线路, 这样极易造成配电设施不合理, 线路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从而造成线损增大和投入的线路浪费的情况。

1.3 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不一致

随着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快速推进, 城市电网规划出现跟不上步筏的现象, 原因是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 变化太快。当下, 土地划分的性质、片区的规划、开发的目标、进注的企业随时都可能受到政策而改变。常见部分改革地区, 部分城镇开发区总体规划存在较大变动性, 与此同时, 电网规划被迫也频繁变化, 不但影响到电网的可靠性运行, 更是阻隔了城市电力企业的发展[1]。

1.4 与城市其他基建规划不一致

电网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收敛性问题促使造成一个“多输”效应, 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格局, 和其他基础设施的限制, 不利于资源的搭配与节约。当各种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发展的需求相互分离, 基本上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没有统一的步调时, 不仅造成了电力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矛盾, 还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2 加强新技术、新系统投入的建议

城镇实施电网规划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减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电网可靠性降低。因此, 有必要结合当下实际情况, 考虑到运用新技术, 科学运筹, 以经济、合理地应用, 以及相关配套系统作出有效措施建议。

2.1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实际发展来改变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 在屏幕就能对输电线路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只需打开系统输入正确的坐标, 可以在时间区内相对短的时间内将显示所有电线杆和高压铁塔架设位置图, 通过整理和收集工作, 可以有效地开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所需的数据,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建设的效率, 将进一步有利于推广和落实电网项目。

2.2 实施电网的自动化规划

所谓的电网自动化设备是建立在应对电力传输过程中, 可以应对电力资源环境和维护操作模式的正常运转, 能够通过监控设备的安装能将电力资源综合调配, 一旦事故发生时, 该电路可以形成电力维修部门所需要的报告, 使工作人员置身于电力维护系统部门就能及时进行查修和对电路实施救援指导, 减少电力资源的损失, 有效保障了用户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可以使电能得到一个全面, 高效资源利用, 在这样的自动化全方位发展的驱动下, 电力资源才能与社会经济效益持续发展。

2.3 建立智能巡检系统加强规划管理

建立健全的巡检系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电力资源的持续性利用, 更有利于打造出平安、节约型社会, 拥有序的巡检系统作日常运作, 对普及大面积的电网建设能够解决后顾之忧, 过去电网系统测试和日常安全工作的巡查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1) 人员有限; (2) 耗时过长; (3) 误差较大。所以建立健全的巡检系统迫在眉睫, 其对规划管理的执行能在固定时间范围内, 并在固定的在职人员岗位职责提供动力, 以便还好地完善的电网管理, 同时更能完善考勤制度明确员工的责任, 清晰工作的业务范围, 农村和城市之间将低电压电路改造, 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 在智能的巡检系统作用下能够很好运握各不同电网路线的供电动态, 实时对各路电网的运行和情况过行监控, 同时现场操作人员能通过音频和视频反馈回情况及各项供电参数, 致使如不良的天气下或者复杂的自然地形下, 工作人员也能通过智能的巡检系统进行远程的异地完成检修任务, 从而避免人工巡检出现的伤亡事故[2]。

2.4 建立仿真电网平台, 预防电网工作风险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电网建设也跟随着不断地变化, 面对种种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建设环境, 需要大量的, 复杂的计算过程, 才能计算出合理的、科学的路线。随着新技术, 新设备, 新方法的革新基础上, 如何才能做好学以致用以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呢。同时, 也是为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操作员的信心和提高其实践经验, 需要搭建出模拟电网平台, 不仅不会影响到电网的普及, 并会有助于降低电网安全管理的风险, 使电网规划的工作更趋向合理化和规范化, 很有成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因为模拟网格平台, 更加快捷地打造出能工巧匠, 从而有利给员工减负。实现了模拟网格, 并认真实践找到适合于实时电网管理的实践经验, 进一步推动智能化管理, 能够处理不同的问题, 所以电网的建设工作也降低了风险, 从而电网建设中的区域将更加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 直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 结语

当电网规划全面考虑到可靠性时, 将会大力推动电网规划更加完善, 同时能够协调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发展, 满足电网规划设计的要求, 运用电力系统的先进设备。完善的电力工程建设的运行, 为电网规划, 可以实现创新性的改变, 扩大电网规划的可靠性, 所以综合因素考虑电网的可靠性, 确保建设电网系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贾鸥莎.电力发展新形势下城市电网多阶段规划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2.

临沂市小城镇规划管理问题研究 第10篇

山东省临沂市目前共有157个乡镇 (街道) , 其中街道28个, 建制镇118个, 乡11个, 内含29个省级中心镇, 23个市级重点镇, 12个市优先发展重点镇, 4个特色镇, 小城镇规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1 小城镇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 临沂市高度重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配套完善新城区, 以国省道、乡镇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 加快推进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 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镇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对全市各小城镇的功能定位、规模等级、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等重新进行了分析研究, 通过加大规划编制力度, 形成了从中心城区到县城、小城镇、乡村“四点对接”的规划体系。重点培育中心城区, 使其尽快扩大规模, 壮大经济实力, 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增长极, 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 集中优势培育12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 一般乡镇量力而行, 适度发展, 为全市小城镇规划的修编和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小城镇规划布局趋向合理

近年来, 临沂市结合省政府制定的《鲁南地区城镇发展规划》, 做好与鲁南城镇带规划的对接,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 不断加大城镇规划编制力度, 特别是从整体出发, 统筹考虑城、镇、村的规划布局, 在发挥好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 规划建设重点镇、特色镇, 撤并规模过小、不具有集聚辐射功能的小城镇, 统筹安排区域设施, 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编制和完善道路交通、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 提高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1.3 区划调整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

为更好地提高小城镇在临沂市农村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 真正起到沟通城市、辐射周边乡村的桥梁作用, 加快小城镇发展, 提高小城镇发展档次和规模, 对各县区乡镇 (街道) 进行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撤并23个乡镇, 其中乡9个、镇14个、街道2个。通过乡镇撤并, 拓展了小城镇的发展空间, 加快了了生产要素积聚、优化了资源配置, 提高了小城镇的社会承载力和发展效率, 解决了由于管理幅度过于狭窄、人口少等因素导致临沂市一些小城镇建设布局零散的问题, 也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浪费问题。

1.4 小城镇规划编制成绩显著

近几年来, 临沂市请名家聘高手, 高起点规划, 对各县城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和提升, 市辖9个县城的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 实现了总规全覆盖。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方面, 各县区高度重视城镇风貌和建筑风格, 编制深度不断加大, 部分县城控规基本达到全覆盖, 各县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2 临沂市小城镇规划管理中困难及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 临沂市的小城镇规划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小城镇规划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 由于小城镇面广量大、系统复杂, 再加上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 全市小城镇规划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规划编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一是乡镇规划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编制成果。许多乡镇建设重点模糊, 其发展布局缺乏宏观调控手段, 各乡镇的规划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强, 许多小城镇个性单一、盲目照搬, 以至于大部分小城镇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单调雷同, 缺乏特色。

二是部分乡镇总体规划是2006年以前编制完成的, 许多已超出规划年限, 对建设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大, 这样的乡镇大约有30个。

三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许多乡镇基本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许多建设只能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建设的随意性较大, 导致绿地率、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技术指标无法控制和落实。

四是规划基础资料薄弱, 现状地形图等基础规划资料严重缺乏。

五是规划编制经费困难。许多小城镇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小城镇财力非常有限, 小城镇规划经费无保障, 无力投入资金编制规划。

2.2 规划审批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规划是发展的蓝图, 是城镇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由于受社会和文化等观念的束缚, 许多乡镇的规划仍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阶段, 对城镇规划在城镇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随意性、无序性建设行为仍然屡屡出现, 造成了财力和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为以后的城镇管理和发展留下了隐患。

2.3 规划监督检查缺乏长效机制

部分乡镇“一书两证”核发程序不够规范, 材料不够完善。小城镇建设在规划管理中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 在小城镇建设中违法占地、违章建筑案例普遍存在。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管理机构力量薄弱, 导致乡镇建设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现象较为严重。

2.4 忽视特色研究, 存在千镇一面的现实情况

城镇规划强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准确定位。目前, 受规划滞后及资金、观念、产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部分乡镇规划建设的档次普遍较低。许多小城镇仍然走不出二、三层楼和沿路“走廊式”建设的格局, 大多依托国、省道两侧各建一排两至三层高的门面房, 造成“一条街两层皮, 鸭舌帽子一样齐”, 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地。

2.5 管理机制体制尚未理顺, 管理人员匮乏

城镇规划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活动, 是对城镇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活动和考虑, 其对象偏重于物质形态部分, 涉及建筑物的区域部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 而这项活动的根本则需要相关技术人才的支撑。目前, 市乡镇规划技术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对编制的各类规划理解程度不同, 致使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 规划的调控作用难以实现, 阻碍了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是小城镇建设管理的依据, 事关建设的全局。党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 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 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规划是生产力”, 不断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才能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和提升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按照“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 有序推进”的原则, 规划重点放在培育县城, 积极发展重点镇、中心镇, 兼顾一般集镇, 充分发挥出综合调控作用, 提高城镇的聚集能力和建设水平, 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 建立规模等级合理、布局和结构有序、相互联系、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3.1 继续抓好小城镇规划编制和提升

3.1.1 进一步修编完善县城总体规划

按照定位准确、布局优化、规模适当、远近结合的原则, 加快县城规划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快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二是强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全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从全市市域的整体出发, 统筹考虑城镇、乡村规划的协调关系, 打破行政区域界线, 优化各城镇的总体布局和规模, 重点建设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省级中心镇, 突出其在农村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功能地位, 统筹安排区域设施, 避免重复建设, 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 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住宅向社区集中, 引导小城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3.1.2 深化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抓住全省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的机遇, 按照“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小城镇建设目标, 开展新一轮重点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跟进编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

3.1.3 加强小城镇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下一步应加大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 对重要地块和重要节点提出建设控制指标要求。对于城镇整体建设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工业园区、居住小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落实各项规划管理技术指标, 作为小城镇规划管理的依据, 指导小城镇建设。

3.1.4 加大对小城镇规划编制经费的投入

建议制定政策, 实行“以奖代补”的方法, 鼓励和支持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市、县要每年应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规划编制, 乡镇每年也要相应地列支部分专项资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全市小城镇规划的修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临沂市小城镇的高标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2 小城镇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小城镇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和产业依托、环境等息息相关, 在发展上应摆脱框框, 重视地方特色与地方资源的规划, 发挥小城镇本身特有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 形成多功能、多样式的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小城镇模式的研究和分析, 制定出台相关政策,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小城镇规划建设。

大力扶持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建设, 市、县郊区镇应尽早纳入城区管理。部分乡镇与城区相连, 已不能再按建制镇来相对独立地规划建设, 而应及早纳入城区, 按城市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 使之功能定位、设施配套与城区相衔接, 合理引导这部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切实避免造成重复建设或影响城区功能布局等现象的发生。

3.3 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的管理

3.3.1 建立健全各级小城镇规划管理机构

针对小城镇规划管理存在区别于城市规划管理的特殊性, 要督促各县逐步成立规划局, 专职负责村镇规划管理, 各乡镇也应设立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可以有计划地录用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

3.3.2 加强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实施和管理

在实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 要坚持三个原则和三个注重。三个原则:一是镇长 (或分管镇长) 一支笔原则;二是各部门通力协作, 现场办公原则;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 经营城镇的原则, 如土地有偿使用、房地产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等。三个注重:注重基础设施投入;注重建筑施工质量, 树立精品意识;注重人居环境建设和投入, 如环境设施、公共设施、绿化建设、停车场建设等。

3.3.3 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管理人员的培训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直接关系到小城镇规划落实执行情况, 是小城镇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建议制定增加培训计划, 分期、分批对各县区乡镇的乡镇长、乡建主任、技术人员, 尤其是优先发展重点镇、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加强培训, 进一步严格办事程序,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办事效率, 推进依法行政。

3.3.4 规范规划设计市场, 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市、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进入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单位的监督审查, 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对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的建设项目, 不得办理规划批准手续。积极推行规划专家评审和规划公示制度, 以确保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

3.3.5 加强城镇规划建设法规的宣传

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要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加强执法力度, 切实维护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规划建设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 逐步提高广大居民的规划、法规意识, 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山东省临沂市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规划布局日趋合理。但临沂市小城镇规划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 对临沂市的小城镇规划作了分析研究, 认为, 除了要在继续抓好小城镇规划编制和提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之外, 还要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的管理, 维护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才能促进其发展。

浅析城镇发展与城镇规划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管理;经济;开发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planning

Shen Yong

(Xinjiang Corps 69 Mission agricultural nine divisionsEminXinjiang834601)

【Abstract】New trend i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ization,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town planning is to inherit the past to create a science to predict the future. Tow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for a variety of economic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spe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hould have the basic idea.

【Key words】Town;Planning and management;Economy;Development

1. 前言

(1)从城镇化的战略需求看,城镇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镇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镇规划,必须从城镇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

(2)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的战略、建设城镇的纲领、管理城镇的依据,也是城镇政府指导调控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9%,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保证我国城镇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镇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3)城镇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镇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

(4)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镇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镇规划代表的是城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镇还没有独立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城镇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城镇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镇整体利益的代表,城镇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2. 要树立规划的资源意识。

城镇规划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一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通过有偿出让、转让。土地出让转让的关键是土地价值问题。尽管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具体某一块用地来说,它的价值往往由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和城镇规划确定的开发条件来决定。《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镇规划”的规定,明确了城镇开发用地的性质、功能和容积率等开发要求由城镇规划来确定,这些开发要求直接左右着开发效益。因此,通过城镇规划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开发商与城镇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可以为政府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具体地说,城镇建设中容积率的提高、原有建筑的加层、“破墙开店”等用地性质功能的改变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级差收益,但这不是项目开发本身产生的,而是政府长期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果。这些收益不能全部纳入开发商的口袋,而要通过规划的手段,使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的收益回流到政府的口袋中,为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城镇规划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3. 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城镇规划,规划管理要靠“两手”。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方式按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对形成城镇土地市场和带动城镇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如果城镇规划不利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就无法对城镇建设实施有效的调控。当然,城镇规划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的形式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追求的是最高最大的利润,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市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与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往往会导致土地投机活动。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往往只使直接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而维护城镇正常功能的绿地、道路交通设施等公益事业仍然难以吸引投资,只能依靠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城镇规划的调控来加以解决。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城镇建设的盲目性和城镇功能失调。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工作既不能单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也不能仅靠市场调节进行规范,而要靠“两手”,一是行政法规endprint

“有形的手”,二是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4. 城镇规划要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

4.1当前城镇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有资金才能改造城镇,没有资金城镇就难以发展。所以.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城镇市长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建设资金,规划得再好也没有用。在国际上,城镇建设资金一般有三个来源:

(1)税收,西方国家都是用税收来搞城镇建设的。像日本大版市1996年的建设资金是1500多个亿,还说不够。

(2)级差地租,以土地来挣钱,比较典型的是香港。

(3)各种收费,增加城镇积累。就我国来说,税收不是我们的办法,规划费用也不是办法,国务院早已三令五申,不许乱摊派。

4.2地方政府唯一能掌握的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用不好,城镇就不能发展;级差地租用得好,城镇就会发展。温州市紧紧抓住这一点,五年内城镇改造面达50%,创造了一个新的温州城。杭州、宁波等城市也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手段,对旧城区进行成街、成片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同时,有的市县尽管也利用级差地租的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旧城改造,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作用,缺乏科学的测算,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使一个本来可以给政府带来收益的成片开发项目入不敷出,成为政府的包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规划的手段、级差地租的杠杆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

4.3规划管理应具有前瞻性,应能预测城镇经济发展动向,并及时调整策略与手段,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应该更多起引导作用,而少使用制约手段。规划管理与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目前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已经开始吸引一些人才、资金、技术进入西部地区,但相应的配套软硬件环境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政府观念开放程度不够、市场经济意识不够、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不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办事效率低、官僚作风严重等等.从而影响招商引资的进程。如何把握好城镇规划与投资环境的关系,充分了解和努力发挥城镇规划对投资环境的作用,以营造最佳投资环境,是城镇规划管理者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几个问题 第12篇

1 小城镇规划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 二者绝对不能混淆, 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 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 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 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 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 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 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 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 不管在什么时期, 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 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

2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 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 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 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 那么, 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 既没有必要, 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 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 突出重点性”。

3 承担小城镇基础规划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 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 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 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 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 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 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 甚至违法集资, 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 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 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 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 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 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 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 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 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 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 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 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 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 可出租、出卖, 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 都可以参与投资, 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 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这样做, 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4 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 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 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 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 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 还要积极引导小城镇, 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 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 扬长避短, 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 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 不断发展壮大, 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5 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 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 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 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 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 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 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

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 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 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 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

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 凡户口迁移后, 承包地就要收回, 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

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 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 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 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

除此以外, 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 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 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 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 特别是小城镇, 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 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 只要有固定住所, 有比较稳定的职业, 有生活来源, 就要允许落户, 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 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

第二, 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 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 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

第三, 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 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 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 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 可以照常有饭吃, 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 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第四, 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 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 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 以县为单位, 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 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 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 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

上一篇: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下一篇: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