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2024-05-28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精选12篇)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第1篇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它是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老师作为教育者, 担负着传道授业的责任, 既要言传还要身教。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一方, 他们接受老师的教育, 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为成为社会人才作必要的准备。师生双方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是平等的。但是我们也看到, 高校师生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高校师生具有年龄上的差异性。大部分师生之间还是存在着年龄的差距。当今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 师生双方对于很多事物的看法、观点等往往不同, 也就容易出现代沟。

其次, 高校师生在知识水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一般比学生具有更长的学习经历, 从总体水平来讲, 老师也就具有比学生更多的知识储备, 教师在知识总量上往往会超出学生很多。知识上的差距决定了师生关系有着不平等的一面。

再次, 高校师生在社会阅历方面存在着差异。高校教师也是生活于世俗社会中的人, 深处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大学教师不再是某种道德和价值的符号, 日益地职业化。而大学生还处于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 校园生活相对单纯些。因此, 师生关系的这种社会阅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二、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 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与高校扩招步伐的迈进,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 师生关系随之出现了变化, 产生了新的问题。

1.校园环境发生变化, 师生关系日趋复杂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为课堂上的教授关系, 而且还表现为课堂外师生的交往互动。传统的尊师爱生关系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当今校园, 很多学生称自己的老师为“老板”。教学关系, 变成了一种老板与员工之间的雇用与被雇佣关系。这是师生关系复杂化的又一表现。

2.受市场经济影响, 师生关系更加功利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世俗、功利正在冲击着师生关系。学生本着功利目的来上学, 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就业;教师本着功利目的来教, 教是谋生的手段, 也是达成更高的生活期望的途径。在这种功利目的驱使下, 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变成了经济人之间的市场交换行为, 即师生关系变成了知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师生双方都是经济人, 具有某种平等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平等性, 即他们的交换活动相对有利于教师一方, 交换中师生双方更多地考虑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在法律上所应享的权利以及对对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而对于他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在伦理上所应担当的道义责任考虑很少。这就自然使得师生关系变得比较僵硬了。

3.师生交往互动较少, 师生关系日益冷漠化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 学生私下称老师为“熟悉的陌生者”, 高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课堂为师生, 课外即路人。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见到老师, 课外和老师很少沟通和交流。究其原因, 近年来的扩招, 使得我国高校师生比例普遍失调, 加上很多高校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上, 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 师生之间沟通减少是师生关系冷漠的重要原因。

三、改善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建议

1.转变观念, 树立新型师生观

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平等地对待学生, 充当好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把教育教学过程和研究探索结合起来, 能动地实现教学相长。同时, 教师还应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给予正确引导。学生也要转变原来的师道权威、惟教师是从、自己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观念。只有转变师生的观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通过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交流

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途径。大学校园师生交往渠道的狭窄, 使师生交往受到一定的阻碍, 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另外, 功利主义等市场经济思想也给校园文化氛围带来了负面影响, 人文关怀不足, 师生关系过于现实。为此, 一方面, 学校可以制定相关师生定期交流的制度措施, 为师生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保证, 规范和促进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 高校要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要注意发掘我国古代的文化精华, 陶冶师生, 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 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师生感情, 形成尊师爱生的和谐氛围, 减少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

3.加强教师个人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为师当先为人”。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做到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真诚仁爱、宽厚包容、认真负责、风趣幽默等优良品质通过课堂的生动教学吸引学生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 而教师身上的积极元素在潜移默化中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成就理想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名德才兼备、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 对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和良好的影响, 并在学生当中树立威信, 受到学生的欢迎, 使得学生更敬师、亲师, 从而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4.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需以学生健康的人格为基础。因此, 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从而改善高校师生关系。首先, 教师对于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正确引导、进行感化, 排解他们的压力, 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其次,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能辩证客观地判断周围的人和事, 避免养成偏激的心理。此外, 还应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帮助身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克服人交往方面的不足。

高校师生关系既复杂, 又有一定的可变性, 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面对信息时代的大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的新变化, 高校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 加强自身的修养, 与学生交流沟通, 结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调整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众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而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息息相关。探讨了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邹强, 罗木珍.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 (1) :97-100.

[2]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4) .

[3]邓显波.论改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6 (7) .

浅谈新时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2篇

朱维全宋辉

(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300)

[摘要]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关系到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未来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呈现出许多新情况,面临诸多新挑战。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新时期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和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权威的形象逐渐被打破,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传统教师的角色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和谐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校园和谐,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因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的,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身份来看,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因此,高校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2.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觉得处在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形成彼此尊重信任,待人热情、诚恳、乐观等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精神。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师生间相互尊重、互相关爱,既陶冶学生的情感,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进而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智力的发展。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也会调整到最佳状态,此外,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利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

3.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过程顺利实施。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边合作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如果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这不仅对教师是一种激励,会使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配合教师达成教育目的。反之,则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水平。赞科夫曾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①师生关系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巨大的教育因素,教师对此因素把握得当与否不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对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新时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师道尊严的传统,虽然总体上讲,当前学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多重因素致使学校师生关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1.师生关系冷漠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日新月异,知识已经成为市场交易的资源,拥有知识资源的人即可拥有知识资本。这样,师生关系也会随着这种市场关系而发生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虽然政府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教师自身的职业操守都在受到质疑。一方面,教学方式、教学空间的变化使师生之间交流更多地仅限于纯粹的知识传授而缺乏相互的充分了解和沟通,使得师生之间关系趋于冷漠。另一方面,①(苏)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

4功利主义思想使部分师生将知识的传授过程变为利益交换的过程,淡化了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此外,指标性的科研任务和商业化的社会兼职占用了大量师生交流和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业务质量的时间,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进而影响了学生对教师职业操守的评价,师生关系冷漠也就成为了必然。

2.师生关系功利化。高校教育产业化的推行改变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致使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更深层次感情的基础。就老师而言,有些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把师生交往作为权力寻租甚至是利益交换的工具,给师生关系掺入利益因素,使学生对老师缺少必要的信任和尊重,缺乏敬畏感,老师也因此对职业失去神圣感,造成恶性循环。就大学生而言,教育被部分人等同于商业服务,从而将教师的辛勤培育视为金钱换取知识的服务过程;一些学生还将物质利益作为向教师换取成绩、取得荣誉的工具,不仅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土壤和温床,也可能导致自己精神追求的淡化,产生利己主义思想,从而成为社会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师生之间关系的功利化不仅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3.师生矛盾过激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高校教师与学生在客观上主观上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师生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年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思想道德水平、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师生间又缺乏必要的深入沟通,这就容易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积极向上,但有时也把握不准自我,往往个人理想与现实要求产生距离,这时教师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当与学生在某些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时,师生间就会产生矛盾。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知识传递渠道的多样化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教师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与学生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日益凸显,师生矛盾将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甚至有时还可能呈现出过激化的趋势。

三、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的几点建议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

②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既

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和领导者,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②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导力量。因此,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新型的师生观,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新型的师生观是相对于传统师生观而言的。传统的师生观提倡“师道尊严”,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效果来看,这种师生关系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封闭或心理逆反,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平等交流。而新型的师生观则认为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体系中是教育者、领导者,又是服务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被领导者,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学生的选择和建议以及学生的内心感受。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流沟通,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发展变化等特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全体教师都了解涉及每一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们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爱好,这都是我们的职责。”③这样,教师才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随着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增多,学生会减少对教师的陌生感、敬畏感,增加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可以说,相互平等、相互尊敬的新型师生观,是增进师生沟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条件。

2.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随着教师职业活动的产生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通过调节教师的行为,实现对教育过程的整体协调和导向的功能。因而,调解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直接体现,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师德修养。第一,教师要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用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树立威信。第二,教师要严格遵守各种教育法律法规,避免损害学生利益、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第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形成彼此尊重信任。第四,要注重教师的语言、仪表、风度、法纪等方面的要求,为学生做出表率。因此,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对建设和谐的高校③(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形成正确的矛盾观,科学合理地处理师生矛盾。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有其特殊性。从出生的时代背景来看,他们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成长历程来看,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个人身心发展与社会基本规范的要求之间尚存在着诸多矛盾,自身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点和问题。可以说师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产生与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将矛盾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甚至引发师生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分析并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勤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减少甚至尽量避免误解的产生。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出发,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既要严谨认真,又要富于理解;要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人民教师身份,要始终把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平.反思:大学师生关系缘何陷入功利化冷漠化境地[N].中国教育报:2011-1-3.

[3]马俊刚.高校师生管理渐行渐远[N].中国青年报:教育版,2007-11-16.

[4]王蓓颖.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J].教师教育研究,2006,(05):65—69.

[5]田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4l—42.

[作者简介]

朱维全(1980-),男,辽宁省普兰店人,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提升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的探讨 第3篇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师生关系的构建及发展,关系着民办教育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施,更关系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和未来。目前,在民辦高校中,师生关系呈现出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出现经常上课不出勤、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等厌学情绪及顶撞师长,不服管束等不尊重师长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中部分领导、教师不再以教学为重,考试组织舞弊、收受学生财物、违规招生、组织学生进工厂牟取不当利益等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本文将从这些不良现象出发,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合作办学;促进就业

0引言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来说,都具有相当规模,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股新生力量,发挥的作用及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加入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之中,民办高职院校希望借此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或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高职学生体面就业、高薪就业。但这些措施归根结底要靠高职院校的师生来共同配合来完成。因此及时了解并掌握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策略,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这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高校师生的不断社会化。因此,师生关系的好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意愿的水平。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而当师生关系不和谐时,学生尽管也能进行认知学习,但普遍表现学习意愿水平很低。甚至出现学生的逆反心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令人满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呈现两面性:一方面,师生相处和谐,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也尊敬、喜欢、崇拜教师。另一方面,师生交流被动化、师生感情淡漠化、师生关系功利化等。不少教师鲜与学生交流,师生感情淡漠。并且不少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教师权威,忽视了对学生个体性的尊重,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思想交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1分析现象

透过现象我们追寻其本质。第一,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以办学地以外生源为主,在当地没有形成很好的群众基础,学生在办学地城市缺乏认同感,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属于高考落榜生,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参加过高考,相对来说,生源质量普遍不高,这些学生无论是学习素质或是心理素质都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也较为严重,还有个别学生其思想品质不纯,行为不端,在受到教师管教时,甚至对老师出言不逊,扬言要进行打击报复。因此很难顺利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底子”薄,和公办院校相比,无论师资力量、科研经费、还是生源质量等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民办院校盲目模仿公办院校的发展路子,让自己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使得民办高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无所适从,得不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这样一来无疑会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感觉学习无用,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对立,学生和学校的对立。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第四,民办高职学校教师队伍鱼龙混杂,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无法有效地教书育人。民办高职院校大都采用家族式、关系式管理,部分学历不高、能力有限的人员,托关系、找门路进入教师队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民办高校中部分领导、教师不再以教学为重,组织考试舞弊、收受学生财物、违规招生和组织学生进工厂牟取不当利益等,这样的行为严重地损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和老师的紧张关系。

2解决方案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出现的师生不和谐现象,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解决方案。第一,民办高校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数量,多参与办学所在地的社会活动,努力取得当地政府及群众对学校的支持,提高学校在当地的声誉,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当办学所在地生源占到招生相当比例时,那么学生及学校在本地就会受到政府和群众很大的关注和关心,争强了社会认同感,从而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面对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应对。要做到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们相交,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应实现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在专业设置上,切勿盲目跟风,一味追求综合性和科研型大学的建设模式,应根据自身条件,紧跟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特色热门专业、优势冷门专业、在专业发展中以唯一代替单一,以特色取代一般,探索专业学科建设新路进行发展。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和宽广的平台来发展兴趣,彻底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观念,从而使学生喜欢老师、尊重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四,民办高校应及时转变办学培养思路,应大力提倡应用型学校、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努力为每一位学生的谋未来,确保绝大部分毕业学生都可以很好就业,保证较高数据和较高质量的就业率,只有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发展道路宽广了,那么民办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就宽广了民办高职院校。

第五,应该花大力气建设教师队伍,民办学校应大力引进市场上急缺专业方面的人才,制定好相关制度,确保引进人才的待遇顺利兑现,大力整治现有人员队伍,对不符合教师要求的人员一律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师风师德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学历提升,努力建立一支学历高、能力强、德行好的教师队伍。另外,学校方面应花大力气扭转现有人员观念,逐渐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教辅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职责。只有这样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主动沟通意识强、尊重教师德行高和自我成才意识强的高职学生,才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

3结论

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应树立科研、教学和育人并举的发展观念,制定有利于教书育人的考核政策,并为增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提供平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国东.民办高校如何发展[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

[2]张胜利,曾文.浅谈教育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

浅谈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第4篇

高校师生关系是在国家特定的培养新一代人才的教育活动中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神圣使命, 教书育人是其天职;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刻苦学习、努力成才。在整个教育活动中, 教师处于较高的指导性地位。在这一基础之上, 有其自身特点:首先, 高校学生一般都已成年, 从年龄上来讲与教师的差异相对较小, 师生之间主要是各自所拥有的知识、能力、阅历和地位上的差异。其次, 高校师生从不同角度对某些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例如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 大多经历传统教育熏陶的教师往往喜欢学习用功且循规蹈矩的大学生。而随着社会环境等对青年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 他们认为具有独特创见、有冒险精神的才是优等生。当一些教师发现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与自己的大相径庭时, 往往会用教师的权威和习惯去影响和规范学生, 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产生冲突。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1]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生师比偏高, 师生关系日益淡漠。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掀起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潮,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校生人数均在同一时期创历史新高。在扩招之后所出现的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容忽视。而高校生师比居高不下的事实则是它的集中体现。学生与教师比过高造成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日益淡漠。

定位不准, 导致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对高校教师而言, 一方面, 高校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于教学、科研及科研成果向社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上, 在教、科、研三者的结合方面较有侧重。在他们看来, 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个体, 应该晓得求学机会的来之不易。他们往往以“过来人”的切身体会想当然地以为学生的认识也会如此深刻, 这是教师对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同时, 高校教师对学生“教” 的过程中往往是说教有余、引导不足, 一种心理上的抵触逐渐形成师生之间的感情冷漠。加之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教师工作负荷超重, 许多时候教师疲于应付, 甚至于在和学生的交流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疏于对学生的引导, 使得学生产生一种天然的叛逆与抵触, 加之学生自主意识的日益膨胀, 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进而引起学生在课堂及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不配合甚至唱反调。

认同感普遍缺乏, 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尊重。师生的各自为政及感情淡漠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缺乏一种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的缺失成为师生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 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如今的大学生作为家里的宠儿, 家长往往都对他们惟命是从, 教师苦口婆心又能如何?与其苦言相劝反被漠然置之, 不如索性放任自流, 听之任之。而作为学生, 则认为只要考试及格, 便万事大吉, 很少愿意主动去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尽可能地来追求一种近乎“默契”的妥协, 我教我的, 你爱学不学。认同感的缺失使得教育这一过程被肢解为“教”和“育”两个似乎相分离的部分, 高校师生关系中“育”的成份日益缺失, “教育”被稀释得只剩下“教”本身了。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 如何去改善和解决上述问题?作者觉得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做好“教”这项工作, 即上好每一节课, 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对于课堂教学, 陈百助[2]提出了“三感”、“三性”。

节奏感。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 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20分钟。因此教师讲课时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掌握课堂的节奏, 在大约20分钟之内就应该变化一下节奏。我们把上课的内容划分成这样两类:严肃的内容和轻松的内容。对于高等医学教育来说, 严肃的内容包括内容讲解、逻辑推理等, 轻松的内容包括医学经典故事、病例分析、集体讨论、幽默玩笑等。讲课变换节奏就是经常在严肃的内容和轻松的内容之间进行巧妙地变换, 使得课堂充满节奏感, 使学生听课不会感到太累。

成就感。学习要有成就感, 有了成就感学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 可以在每节课后适当出一些与当天内容相关的相对简单的习题, 学生一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就有一定的成就感, 他们会感到学到了当天的知识。在病例分析时,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正面出发, 尤其对学生正确的分析要给予鼓励。

参与感。获得节奏感和成就感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讲授某一医学理论时, 选择几位学生对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或者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 对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辩论。有了参与感, 学生学到的东西才容易记住, 便于理解。

相关性。如果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学生学习起来就更有积极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 讲授一些与自身保健或某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相关的话题会让学生觉得课堂内容丰富而有趣, 是与自己的学习有关联的。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是他们在课堂上最接近的人, 没有比讲课教师的亲身经历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的了。

娱乐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知识的乐趣,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首先, 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 最鲜活生动的例子和最简洁直观的推理把理论和基础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其次, 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平时多看多听, 多积累素材。这些素材不一定是本学科的东西, 可以是历史的, 生物学的, 心理学的;可以是中国的, 也可以是国外的, 积累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的素材, 将其作为上课的备用材料。教师上课之前可以想一想如何把课堂的内容和平时积累的素材联系起来。教师还要有幽默感, 幽默感是可以培养的, 只要自己用心积累知识, 就可以增加自己的幽默程度。拿自己作为例子, 讲述亲身经历, 甚至开自己的玩笑, 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内容, 学生会更加欣赏, 而且也会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灵活性。教师备课时往往准备大量的材料, 有时准备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全部讲完, 这时讲课就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认为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 可以让学生去自学。

除了做好“教”这项工作外, 教师还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应该对学生付之以热忱、关心、负责, 学生就会报之以尊重、感谢和认真。空间上接近和交往频率增加会使人更容易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缩短和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差距, 消除由于“代沟”和“心理差距”引起的师生对某些事物的感知、理解、判断以及评价的不一致, 主动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 拓宽师生交往渠道。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谈心活动、联谊活动、体育赛事等, 加强师生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些课外交往, 更能体现教师的人格和个性, 展示学生的才能和特长, 丰富师生课余生活, 增进师生感情[3]。教师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的时间与学生主动交谈, 充分拓展师生交往渠道[4]。

其次, 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学生, 不应该有失“公正”, 对一些好学生和表现差的学生给予不合理评价, 都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使学生产生抱怨情绪, 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 一定要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果学生努力方向很明确, 目标也很清晰, 但教师在培养目标中却显示出知识储备不足的欠缺, 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显得有些“孤陋寡闻”, 使得学生对其知识储备产生怀疑, 对其信任度降低, 教师的主导角色功能逐渐淡化。这也会使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这种现象在青年教师中尤为多见, 所以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一定要注意自身知识的储备。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努力改变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教师所担负的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角色, 更是社会正义与真善美的代言人和示范者。要打破日常教学中的漫不经心和临考前划重点以此吸引学生的教学模式, 追求更有成效的教学方式, 赋教以教本身、赋育以育人为本, 赋学以学知识、学做人并举, 才能实现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育”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杨伯成, 宋京红, 吴瑞丽.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理性思考[J].职业时空, 2006, 20:52-54.

[2]陈百助.如何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0:26-27.

[3]邹宽生.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分析及构建[J].科技信息, 2007, 25:195-219.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第5篇

一、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教师良好的性格对学生性格的积极影响

教师良好的性格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有益的影响,相反,则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据专家研究发现,学生的性格往往与教师的性格有相似之处,这是由于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中心,在学生心目中常常把教师当成真理的化身。要出色完成每次课的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切忌缺乏责任心、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感情投入厚此薄彼,注意避免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二)教师民主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情感、能力和行为特征等各方面比较持续的倾向,由于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情感、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教师所持有的教育态度和相应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国际上一般把教师的教学作风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教育实践证明:专制型的教学态度——教师对学生专横、苛刻、大权独揽。课堂气氛严肃,学生一般都存在抵制情绪和逆反心理,对体育教师和体育学习,表现出冷落、反感和怀有敌意;放任型的教学态度——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没有规范的目标和要求,听之任之,学生一般都感到无人关心,无所适从,因而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表现出随心所欲,独来独往;民主型的教学态度——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民主的方式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师生关系和谐。在民主的教育态度下,能使学生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有组织能力,勇敢有信心的性格。

(三)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教育与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常发现这种现象:体育教师往往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并有较高期望,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常有激励之词。结果这些学生期盼上体育课,课堂上情绪饱满,训练中有自信心,对教师的指令心领神会,成绩提高很快。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体育教师对这些学生产生好感和偏爱。在师生交往中通过笑脸、眼神和语调能微妙的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力量和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要保持谨慎的教学态度,要一视同仁,是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到教师在关注他、期望他,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期待、信任的态度,师生形成心理上的默契,是学生能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

二、体育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要求

(一)要敬业爱生

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一个教师如果只热爱自己的职业,而不热爱自己的学生,那是当不好教师的;教师如果只热爱自己的学生而不热爱自己的职业,那是教不好学生的。学生对于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反应是很敏感的,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激教师的爱。

(二)真诚对待和尊重理解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真诚、尊重、理解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三大要素。教师对学生必须以诚相见,决不能对学生说假话,欺骗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必须相互尊重。教师决不能讽刺、挖苦、体罚、打骂和侮辱学生。只有懂得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学生对教师同一个手势、眼神、动作及说话的声调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摆正关系、培养感情

教师既是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贴心人,教师不能处处以长者智者自居,搞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动辄警告、训斥、惩罚学生,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知识渊博,品德光明磊落,行为方面为人师表,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

(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

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对教学的态度和其他学生的积极影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而不是要求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去适应统一目标、要求的教育方式。因此,正确认识,重新评价和积极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五)采取鼓励教学法,融洽课堂气氛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既有技术掌握上的,也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在纠正错误和维持教学秩序的时候,切记要以鼓励教学法为主,既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并加以改正,又不要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又如,学生在练习时出现了错误,首先要肯定他这个动作成功的一面,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告诉他主要动作他已经掌握了,只是在一些环节上还没有掌握好,只要及时加以纠正,就会做得更出色。

(六)一视同仁,区别对待

学生在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对他们一视同仁。因此,教师对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决不能有亲疏远近之分。学生特别是体育差生对此十分敏感的,如果对学生厚此薄彼,就必然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人为的制造矛盾和隔阂。然而,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体育基础、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等都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又必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

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因此,体育教师和学生应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既不能采取姑息、疏远,也不能容忍不拘礼貌的行为。而应该将一颗爱心真诚的献给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其寄以厚望。做到严格要求但不粗暴,表扬,鼓励为主却不忘与批评相结合,在学生中树立严师慈母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为教师高尚的人格所折服。才能尊敬和爱戴老师,与教师积极配合,共创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蒋自俭.试论新时期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时代特征[J].安徽体育科技,2002,(3).

[2]王德峰.体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性格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8,(1).

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及成因分析 第6篇

摘 要:师生关系是决定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整个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通过对广东省高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出目前广东省高校的师生关系正处于“冷淡”状态,师生之间愿意交流但交往频率低,交流内容单一。而责任在于教师的修养和教学方式、学生的素质和心态、学校的各项建设制度以及社会风气几个方面。因此,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建立起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研究背景

2008年10月,山西朔州、浙江缙云、北京昌平连发三起弑师案,这三个骇人听闻的案子使非议颇多的师生关系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22岁的大四学生付成励用一把菜刀当着19个同学的面,在课堂上杀害了43岁的教授程春明。这起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案,更是在整个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师生关系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研究思路与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广东省高校的师生关系基本现状、师生交流情况、师生矛盾的普遍处理方法及师生关系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以查证广东省高校的师生关系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对于师生关系的状态,哪些因素有着关键的影响力。从而对症下药,提出建立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对策。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论证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演绎归纳法。

研究对象

本期调查研究的总体是广东省36所本科高校全体在校学生,考虑到样本的集中性及调查的可操作性,本次调查以广州市内的21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最后回收405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一、广东省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我们运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配额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高校的学校、专业、性别、年级进行抽样,结果显示,对目前的师生关系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仅占5.2%,认为比较满意的学生占46.7%,认为一般的学生占39%。可见,较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目前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态度是居于不偏不倚的中庸状态。现将广东省高校师生关系情况的现状具体描述如下。

1.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师生均愿意交流但交流缺乏主动性

调查时,在“你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哪种”一题中,68.6%的学生选择了“朋友型”,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能与老师成为朋友。而在“当你与老师交流时,大多数老师的态度如何”一题中,62.7%的学生表示老师态度“和蔼并表示欢迎”。由以上的统计我们可推断出,大部分老师是愿意并且欢迎学生与之交流的。在多数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两者主观上并不存在排斥或抵触心理。

然而,当问到“目前你的老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时(本题为多选),87.9%的学生选择了“知识的传授者”,仅有14.3%的学生选择了“朋友和知己”。此外,仅7.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上课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比下来,我们明显感到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学生期望较高,但却缺乏交流所必需的“主动性”。

2.师生交往频率不高,交往关系不密切,师生间情感关系显得淡漠

一般而言,交往越主动,交往频率越高,交往中的情绪体验越积极,交往主体彼此的关系就越密切。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显示,仅有9.1%的学生与老师经常交流。在“你觉得老师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一题上,59.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调查过程中,涉及师生交往频率等具体问题时,被选最多的均为“偶尔”“一般”或是自己解决问题等这一类选项。让我们明显感觉到,当下的师生关系正处于一种“不咸不淡”的尴尬状态。冷漠成了师生关系状态的最好形容。

3.师生交流内容单一,“单向灌输”多,“情感交流”少

调查分析显示,“朋友”的角色是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当问及“你最希望师生交流以什么方式进行”时,被选率最高的选项为“一对一单独交流”。当“你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与老师不一致时”,43.5%的学生选择的做法是“下课后找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见,大部分学生钟情于与老师单独而直接的沟通交流,希望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相互对话。

然而,虽然角色期待为“朋友”,实际的交流中却无法得到充分体现。问卷中“你通常与老师交流些什么”(本题为多选),48.6%的学生选择“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仅21.5%的学生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与快乐”,16.8%的学生选择“老师对你的看法和建议”。

由此可知,师生交流还是仅局限于教学知识周围的内容,交流内容单一,而非“朋友”一般可畅谈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出师生所期待的平等交流地位。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既包括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也包括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调查分析显示,广东省高校学生普遍认为教育制度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因素:

(1)部分教师重成绩轻思想,重科研轻交流

当下,高校教师的各项考核机制当中充满着对教学成绩及科研任务的硬指标,却没有一条体现了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考核标准。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教师根本无暇顾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而本能促进师生交流的“导师制”,也随着硕士生扩招、学术商业化而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初衷。研究生帮导师“打工”,学术的传承气息荡然无存。

(2)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及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高校教师的素质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职业道德不高、学术修养不足或是功利思想过重,使得高校教师的风度与魅力尽失。

(3)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新的教学方式,使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与学校教育、内部管理以及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有极大的关系。调查问卷中,只有4.9%的学生认为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对师生关系没有影响。

2.学生因素

(1)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功利思想严重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整天忙于考“证”或是兼职。即便与老师有了畅谈的机会,如前文所述也永远离不开发表论文、毕业就业等实际话题。待到毕业之后,师生之间行同陌路。

此外,高校目前普遍收费高昂,让学生在心理上走入了上学如同消费的误区,这让师生之间欠缺了建立深厚感情的基础。

(2)角色期待与现实状况存在差距,让学生由失望转变为放任自流

在问卷中,我们专门设置了一题:“以下几个关于老师的方面,你的注重程度是?”,并设置了“衣着得体”“有幽默感”“有创造性”“教学质量好”等12个选项,91.7%的学生对这些选项均选择了“很注重”,由此可见,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处于“理想化”的状态。然而,人无完人,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差距时,学生更不主动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无从谈起。

(3)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大多欠缺沟通交流的技巧,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愈加淡薄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进入高校学习后不懂如何与老师沟通。而高校扩招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面面俱到。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变得性格孤僻、眼高手低。加上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尊师重教。这些都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3.学校、社会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制度、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分校区建设的“风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交流的顺利进行。调查问卷分析显示,43.7%的学生认为教育制度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校扩招、高校建设等各个方面。

(1)高校扩招对师生关系的建立带来了诸多弊端

调查显示,74.3%的学生认为因为高校扩招使得“师生比例不协调,老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如表1)。高校扩招,使得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整日忙于授课,师生之间接触越来越少。

表1 你认为高校扩招给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可多选)

(2)广泛兴建的大学城、分校区等,让师生关系愈加疏远

目前广泛兴建的大学城、分校区等,更是让师生关系愈加疏远。当问及“你认为分校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如何”时,79%的学生认为“老师奔波于几个校区之间,使师生之间沟通机会减少”。分校区成就了拥有着大片面积的高校,却使得师生相互剥离。

(3)高校考核制度的不完善让教师无暇顾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紧密相关,而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很难用各种量化指标进行考察。因此,便造成了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部分教师重成绩轻思想、重科研轻交流”现象,教师无暇顾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学生及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1.教师方面:为人师,必须在学术和道德上都具备高人一等的能力和境界。因此,教师首先要以扎实的文化修养赢得学生的景仰和爱戴;在教学时,还要注意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可过于依赖新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关爱学生。最后,教师要与学生教学相长,以谦逊的美德赢得学生的尊敬。

2.学生方面:高校学生首先应树立起学习为重的正确思想,不受外界社会利益的诱惑及误导。其次,自身要注意保持并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切不可自视过高。再次,要用客观成熟的心态看待老师身上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最后,不可盲目要求事务繁忙的老师对自己事事关注,学会“主动出击”。

3.学校及社会方面: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视,让各项考核制度更加人性化。其次,虽然高校扩招是全社会的大趋势,但教育部门与高校必须注意扩招的“度”。再次,学校必须在郊区甚至异地建立分校区以扩大办学规模时,学校应在配套设施上下更大的工夫,如加强分校区教师宿舍的建设,加大对两校区之间交通工具建设的投入等,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分校区对师生交流所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翟葆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0.

[2]邓显波.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第6卷第8期,2008年8月.

[3]刘娟.略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J].中国电子教育2008,(3).◆(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浅析高校师生关系 第7篇

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进程和教育质量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 尤其是当代经济的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 以“师道尊严”为代表的传统师生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导致的道德滑坡、信仰迷茫、行为失范大有扩延到高校之势, 改善日趋淡化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持续关注的重点。

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师生关系受教育活动自身规律的制约, 同时又反映历史不同阶段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中, 不同的社会大背景下, 师生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它既要遵从“教”与“学”的基本教育规律, 又要结合社会特点, 不断改进和完善“教”与“学”的方式和内容, 以保持师生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一、历史变迁下师生关系的变化

历史上, 不同时期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和时代精神。

1. 古代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

古代师生关系受等级制度的影响, 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 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师生关系与亲属关系一样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严苛的等级制度下, 师生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控制与服从、领导与跟随的关系, 学生对老师就要听而不问, 信而不疑。这种师生关系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 学术权威性不容置疑。 (2) 学生的主体性不被承认, 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的地位。 (3) 教师拥有无上的权威, 师生的位置不容置换。

2. 现代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平等互动

现代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联系在一起, 师生关系由“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刻板印象中解脱出来, 多了一层亦师亦友的温馨色彩和民主的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充满活力, 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 在知识的教与学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情感、精神的交流和互动。这种师生关系有以下特点: (1)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相交流、互相对话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双方互相对话, 互相理解。 (2) 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 (3) 教育活动中不存在“权威”, 都是知识的获取者。

3. 知识经济时代师生关系日趋淡化

高校产业化让学生产生了“拿钱买知识”的认识, 也让老师有了“你拿钱, 我上课”的想法, 教育开始被等同与商业服务, 师生关系开始被认定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悄悄变得功利化起来。知识成为商品, 师生之间多了些利的交换, 少了些益的结合。教师在上课时间传授知识, 学生接受知识, 课下却很少有师生交流。教师与学生很少共同参与公共活动, 师生关系仅仅维系在50分钟课堂上的授课与听课。这一现象, 在高校中尤为突出。

二、当下高校师生关系特点

知识市场经济时代, 知识交易对高校师生关系产生了较深影响。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 高校面对生存发展的压力, 在寻求资金, 充实教学资源, 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 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同时, 忽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建设。与此同时,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双主体, 其价值观念、思想理念、文化修养也受社会变革的影响而产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师生关系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弱化、僵化和恶化, 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师生比例失调, 情感关系淡漠

高校扩招使学生规模迅速扩大, 师资力量出现短缺, 老师上课变成了报告会。师生课后各自行色匆匆, 哪怕碰面也是擦肩而过, 教师不认识学生是常有的事情, 更谈不上沟通交流。教师与学生没有点对点的沟通, 难以建立深厚感情。学习上都不及照顾, 生活上的关心更无从谈起。师生比例失调成为高校普遍现象, 师生情感淡漠也就必然使之。

2. 课堂形式机械呆板, 缺乏互动沟通

在实际教学中, 多数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 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上课教案基本不变, 教学方法呆板, 知识缺乏更新, 内容陈旧枯燥乏味没有新意。某些教师对旷课、上课开小差的学生置之不理。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甚至对教师的讲授知识毫无兴趣。上课时, 教师与学生相隔一个讲台也似乎隔了一道鸿沟, 无法互动沟通。

3. 师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互信度降低

由于受市场经济中各种价值观、思潮的冲击, 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高校里的教师、学生也不例外。教师除了给学生上课之外, 更多时间在搞科研、拿项目、发论文, 追求更多利润价值。上课甚至成为工作中很少的一部分, 用在学生身上的精力少之又少。学生上课是为了拿学分, 顺利毕业, 找工作。价值取向的分歧, 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信度。生关系越来越趋向单一, 蜕变为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难以相互了解, 也给彼此建立信任带来了困难,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容易建立。

三、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几个因素

1. 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的改革持续影响各种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变化, 这一变化必然影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师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飞速发展的经济一次次地冲击着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经济发展不仅促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重新排列组合, 而且催化深层次的价值观的嬗变。社会的变革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偏离, 信仰迷茫、道德滑波令人堪忧, 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 容易导致行为失范、社会失序, 易于诱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 集体主义观念、社会责任感受到冲击, 引致价值导向市场化。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受到文化思潮的冲击, 服从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顺应时代发展, 寻求发展新思路, 伴随这一过程, 高校出现了急功近利、舍本逐末、浮躁虚华等不良取向, 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性和根本性因素。

2. 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学互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责任心和学生求知欲等个体因素, 高校良性师生关系导向缺乏。

教师的社会角色悄然发上了变化。教师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 肩负着培育栋梁、传承文明、发展科技的历史重任。而高校和教师必然要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规范,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有利于提升教师安身立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下, 大多数高校在评职称过程中, 往往只关注科研项目、发表论文, 而忽视了教学质量。众多教授、专家、学者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跑项目、拉课题、做产业上, 鲜有亲身参与到本科课程教学之中, 近年来, 更是屡屡爆出学术造假、作风腐败等负面新闻。毋庸置疑, 以经费为主要指标的高校科研水平, 关系到学校的内涵实力和竞争力, 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厚此薄彼的发展模式则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坚持在一线为学生上课的大多是年轻教师, 本身经验的缺乏, 加上职称、生活的压力, 使得他们无法专注于课堂教学, 授课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课堂这一阵地的不断薄弱, 必然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 (下转第52页)

(上接第46页) 教师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也因此大打折扣。高等教育模式区别于初等教育, 大学教师、辅导员和中学教师承担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也大不相同, 但是衡量标准、评价体系的欠缺严重影响到了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在此大环境下, 师生关系的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责任意识、学术水平、授课水平和个人魅力。

3. 微博、论坛等大众互动平台的兴起, 在增强了教育监督、信息共享的同时, 也容易滋生和传播极端错误思想, 形成不良风气。

信息的飞速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微博、论坛、智能手机等新兴大众互动交流平台迅速兴起, 深受时代先锋大学生的喜爱。非实名制的网络关系下,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针砭时弊、批判生活, 对社会、学校、教师品头论足。众所周知,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增强了监督功能, 对规范教师言行, 促进师德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敦促作用, 是对教师评价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视野的局限, 立场和角度的不同以及思想的不成熟,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公正性、严肃性。笔者的学生曾在校园论坛里提出知识买卖的观点, 认为学校发展经费、教师的收入都来源于学费收入, 学生是“上帝”, 是学校的唯一主体和唯一评价方, 学生付钱购买知识, 应享受教师提供的全面而优质的知识服务并有权选择是否买单, 高校和教师无权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行干预。这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与“尊师重教”等传统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观点, 显然有失偏颇。令人欣喜的是, 认同这种说法的学生微乎其微。但是, 这一现象的出现, 警惕高校工作者, 仍然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当代大学生崇尚绝对自由, 行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 对高校管理体系的质疑和不认同, 导致辅导员、教师与学生处于矛盾双方, 分歧日益增加。

对于专业教师, 首要认为即为教书育人, 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则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项职能。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 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建树学生道德品质, 必然要有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的约束, 而一部分学生并不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 对于课堂考勤、参加集体活动等持排斥态度。这样就形成了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矛盾。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 部分学生因学习不用功, 考试临时抱佛脚等原因导致功课不及格, 少数偏激的学生将情绪发泄到任课教师身上, 责怪老师不讲人情, 等等。师生立场不同, 原则不同, 教育管理难度陡然增大, 完全管制、绝对服从的方法不但背离教育本质, 而且早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育人工作。近年来, 诸多高校转变观念, 采取“以人文本”的关爱和激励机制, 但得到学生的完全接受和认可、消除师生隔阂、增加互信任重而道远。

浅谈高校现代师生关系 第8篇

1 高校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

1.1 情谊关系型

师生之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成才和成人。有的教师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经济上的资助, 帮助他们完成学业[1]。学生尊重教师, 也为教师做些小事, 师生关系和谐, 情谊浓浓。这是比例最大, 最宜提倡的师生关系。

1.2 交易关系型

由于受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 金钱进入高校师生的交往领域不可避免, 教师研究课题需要人手, 自己的学生自然成为首选群体, 学生需要进行专业的实践活动, 跟着教师做事也是最佳选择, 这使师生之间有了一定的利益交往。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产物。

1.3 工作关系型

教师上完课走人, 学生下课后迅速离开教室, 课堂上是师生, 课下是路人, 即使是偶然见面, 也是相见不相识。这种师生关系是近些年出现的。因为大家都很忙, 教师上完这节课还要忙下节课, 学生下课后还有没完没了的实验。在大众化教育时代的高校中, 人人都很忙, 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2 高校现代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2.1 教师的教育理念及个性特点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但是, 一些传统教育的弊端仍然存在于教师现实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如“专制型”师生观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 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教师安于现状, 没有意识到教师职能的变化和角色转换, 不及时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除此以外, 教师的个性特点对师生关系影响颇深, 大学生喜欢尊重学生、知识广博、平等待人、风趣幽默的教师, 有的教师由于性格、心理问题, 不善于和他人沟通, 仅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或专业方面, 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 这种“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使师生关系不融洽。

2.2 教师考核制度的不合理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很多高校在科研考核方面都有具体要求, 教师评职称、提高待遇, 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实质上忽略了科研的内在规律, 而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功利主义色彩。教师要达标, 只有自己去挤时间, 从而很难抽出时间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为学生进行辅导显然难以实现。所以学生在课余时间很难见到教师, 师生关系日渐冷漠。而这种冷漠, 使师生更加难以沟通和交流, 不要说学生的心理、生活, 就是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找到教师进行解决。教师只是把教学工作当成了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任务,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3 高等教育市场化、功利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 商业思维侵蚀校园, 人文教育缺乏, 高校被形象地称为“大学公司”, 导师也有了“老板”之称。传统的高等教育意识逐渐模糊, 交易关系型的新型师生关系比例逐渐增大, 师生之间不再有浓浓温情, 而是转变为以工作交易、利益为主线的关系类型。这种师生关系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 人们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价值主体意识多元化, 价值评判标准利益化。在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 对高校教师以往比较单一的认识和评价也趋向多元化。 (2) 由于受到商业大潮的影响, 高等教育越来越突出实用化的目标而弱化了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所在, 教书育人的目标逐渐被忽略, 而功利化的高等教育逐渐兴起[2]。这种功利化的思想也反映在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硬性要求上, 致使很多教师不再把钻研学问、教书育人当作本职, 而是把提职称、拼凑科研成果、开公司、拉项目作为本职工作。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下, 交易型师生关系逐渐形成。

3 建立和谐高校现代师生关系的建议

3.1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提高自身修养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一, 教师应具有人格魅力。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通过对近万份调查问卷的分析, 概括出一名好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以下12个方面:友善的态度、尊重他人、耐心、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坦率、宽容、方法。其二, 教师应了解自身的社会定位, 扮演好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播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其三, 教师应注重师爱的作用。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感, 它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手段。师爱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 在教育发展中, 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它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3.2 学生应尊师重教, 改变传统观念

一般来说, 教师往往比学生年长、比学生博学。在当前对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背景下,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变得更高, 教师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各种各样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 有的教师为了树立“权威”形象而无法平和地看待自己, 也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另一方面, 学生不能以平常的、人性化的标准看待教师, 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无任何瑕疵、既学富五车又品德高尚。因此, 教师稍有差错就会令学生抱怨, 产生失望情绪, 影响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学生和社会都能改变传统观念, 重新定位师生身份, 就会使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 变得民主、平等[3]。

3.3 高校应健全各项制度, 改善师生关系

制度是师生关系的保障。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需要制度创新。在高校中, 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的情况下, 传统的集中式管理模式也必须相应改变[4]。过去, 一切由教师说了算, 学生没有表达意愿的正常渠道, 因而无法在改进教学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不但不能保障学生的平等地位, 而且还会因为学生对教学不满而影响教师的实际地位和形象, 进一步损害师生关系。因此, 高校应采取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建立教学信息调查咨询制度等措施,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知情权”, 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 减少教学改革决策的失误, 提高教学质量。为此, 应健全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业评价制度;认真落实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确保学生的申诉权;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协商、对话的机会, 以改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晖.教师该怎么教, 学生该怎么学[J].校园心理, 2008, 6:8~11.

[2]郭德君.高校教师意义世界回归的生命哲学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24~26.

[3]娄欣生, 周艳球.中英大学师生关系比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19.

建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第9篇

1 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1 以知识传授为媒介

高校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在教育过程中展开和进行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从学生踏进高等学校的大门,进入这一特定的学习环境的那一天起,客观上就存在着师生之间的这种教育关系: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出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钻研,变教师传授的知识为自己的财富,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里,教师的教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学生的接受,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观动因。

1.2 以情感交流为基础

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以情感交流为前提;而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为师生的情感交流创造了基本条件。教师能够分享学生的欢乐、能够理解学生的苦恼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追求和期望并自觉地将教师的希望转化为自己的努力行动,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自然达成了融洽、和谐的境界,师生的交往也有了更多的喜悦和欣慰。

同时,在教育和科研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师对学生付之以热忱、关怀、负责,学生就会报之以尊重、感谢、认真;反之,如果对学生冷漠、敷衍、鄙视,学生同样会表现出轻视、厌恶和马虎。情感的互动将对教与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样一来,建立在心理交融基础上的师生互动就成为高校师生关系的一大特点。

1.3 以科学研究为内容

高校师生关系的共同内容便是科学研究。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旨在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学术水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各种科研活动,一是为了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学到治学的方法,为自己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可以说,师生的道德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私人关系都离不开“教”与“学”,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的研究。高校师生的任何关系都是围绕着科学研究求这一轴心而建立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师生关系才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显然又是区别于社会其他群体人际关系的一大特点。中小学校的师生关系虽然也含有知识的传授,但却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己任的。科学研究只是在进入高等学校后才成为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的。

2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大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建立,一般要经历产生-建立-发展-提高、由初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有利于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师生关系功能作用的发挥。制约或影响大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师生角色的差异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担当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学生无论在文化知识技能还是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无论是政治生活经验还是社会生活经验乃至情感方面都还不成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而教师在各方面要成熟得多。另外,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是其天职;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刻苦学习,努力成才。这也就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处于接受教育、服从组织和领导的地位,而教师则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差异,要求双方必须以共同的活动目标为依据。合理地履行各自的角色职能,真正做到协同一致,这样便可以顺乎自然地建立和发展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反,如果师生双方,尤其是教师没有正确的自我角色观念,不能很好地使用角色权利,必然会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

2.2 师生角色的相互期待

师生角色期待在高校师生关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日积月累,学生接受教师良好期待的信息后,就会产生力量和信心,变得更为自信、自尊、自强。同时为了回报教师,学生也就会更喜欢、信赖老师,师生关系也会融洽和谐。反过来,学生对教师也有期待。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稳定,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已逐步趋于抽象化,因此,他们对教师已不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恋,而是从品德、学识、兴趣、能力等方面去要求和期望。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期待会对老师的工作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激发老师更大的工作热情。

师生之间这种角色的相互期待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彼此的期待得不到良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交往就受到了限制,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

2.3 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

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年龄、文化水平、阅历、思想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使得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教师只知道学生的学业情况却不甚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只知道学生的年龄和籍贯等自然情况却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喜怒哀乐等心理特征。为了克服师生个性差异对师生关系的客观影响,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体验他们的感受,如罗杰斯所说的那样:“不仅听懂对方的语言,而且要理解对方的思想,体会他们语言所传达的感情,明白他个人的意思”。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师生双方的彼此充分认识和理解是实施有效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2.4 教师的管理方式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影响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平等的朋友关系,而经常表现为一种专业化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教师的领导作风与管理方式对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管理模式分为:强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在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今天,以民主型管理模式实施教育活动无疑是唯一的正确选择。教师民主的管理方式将学生视为一个平等的教育关系主体,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以达到管理与被管理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实现教育的目的。这种管理方式还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平等、协作、团结、自制、独立钻研等。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成效,在大学教学中应提倡民主的管理方式。

3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

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方面。作为主导一方,教师只有采取恰当而有效的策略,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个学校拥有现代化的设备容易,但是拥有具有现代师德的教师不容易;一个老师想成为有知识的人容易,但要成为有教养的人不太容易。大学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产生影响,发挥作用。具有现代师德的老师必然去关注学生的特点,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1 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现代大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教育对象,教师还应当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个性、独立人格、有理智、有情感的能动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或兴奋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忽视或无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一味强调教育的真理性,必要性,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手段,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3.2 热爱和关心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心积聚对学生的爱,这是建立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作为高校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既要关心学生的交往和活动,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健康。学生非常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感情,把爱的甘泉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同时为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3.3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

学生尊重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教师的威信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的需要。苏霍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色实施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健康地发展。

3.4 加强自身修养,做学生之楷模

教师应当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教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入研究问题;教师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努力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在当前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同价值观念冲撞、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学生遇到的问题多样而复杂。因此,高校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使自己具有更高的觉悟,为自己确立不断提高的标准,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高校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是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传统的师生关系,大多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型,教师永远以“能者”凌驾在学生之上,两者难以在平等中取得良好的沟通。这种专制的师生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国情的需要了,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代正召唤着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出现。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高校教师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摘要:高校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师生关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建立新型的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迫在眉睫。

关键词:和谐,高校,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川主编.高等学校教师.简明高等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188-193

[2]钱焕琦主编.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104-108

[3]张兴华,王铁军.教师职业道德[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221

[4]钱焕琦,刘云林.中国教育伦理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132

高校师生关系困扰原因探析 第10篇

笔者就致使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普遍困扰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高校教师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造成师生关系困扰的原因之一

1.传统师生观的影响根深蒂固

高校教师本应积极构建良好的教学关系,但目前我国高校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本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独特见解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不能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不能得到自由发挥,更不用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了。这些现象必然导致高校教育缺乏自由的空间、没有活力。有些高校教师一方面固守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被僵硬的教育体制所压制,忽视学生人性化的发展。结果教师在行为上远离学生,在情感上排斥学生,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6.7.8]

2.教师忽略了育人的任务

高校一直强调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但是有些教师只重教书,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育人任务。他们认为思想教育学生管理是学生工作干部或辅导员教师的事情。目前我国衡量高校教师地位和水平的主要依据仍是学术标准,而对于教学态度,育人质量等缺少评价标准。造成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上,师生间在学问与情感方面的交流与切磋很少,关系困扰便逐渐形成了。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技能有限

在高校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有一部分教师不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的使用,采用单调的的教学方法,缺少必要的教学技巧。以致于学生不愿意听课,课堂上睡觉或干其它的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是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困扰的原因之一。

4.教师传授知识的陈旧阻碍师生关系良好发展

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大学生又对新知识的渴望程度普遍较深。而有些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讲授书本上的陈旧知识,不能旁征博引,更谈不上与新事物、新知识的结合。这根本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也是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困扰的原因之一。

5.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师生关系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和水平。高等院校的一名优秀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而学生普遍认为有些大学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主动意识,让学生觉得难以接近或在与其关系中感到紧张不安。所以,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师生之间存在情感困扰的主要原因。

6.教师的公平观念影响师生关系

辅导员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对大学生谨向政治指导思想教育行为引导及日常事务管理的教师,也是与学生交往频率较高的教师。他们本应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管理。但有些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特别是从事学生管理的政工干部,手握着诸如评优评先、遴选学生干部、发展学生入党等权力。在这些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夹杂太多的非工作因素及个人情感因素,这种师生关系被无情的染上了功利主义色彩。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严重扭曲了纯洁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公平感的丧失。

二、高校学生方面的因素对产生师生关系困扰的影响

1.不尊重教师

每位大学生都是所谓的天之骄子、人中龙凤,社会的美誉给许多大学生带来了自视清高的缺点。有些大学生盲目地追求个性化,目无尊长,不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教学成果,更谈不上与教师的积极配合了。有的学生就因为一点点小挫折,一点点与教师产生的不愉快,就产生对教师的仇恨心理,用敌对的态度对待老师。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完全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不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更不知道真诚热心地对待自己的老师。因此,有些大学生对老师的不尊敬,也是形成师生关系困扰的原因之一。

2. 不信任教师

受当前商品社会的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诚实信用”到许多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怀疑。有位大学生曾经这么说:“如今什么都靠不住,谁又能保证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呢?”【9,10】在许多大学生眼里,许多教师就像走马观花似的,往往还没有熟悉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风格,就要说再见了,又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间的了解和互信如何能得到保证?如果学生不信任教师,又怎么能向教师敞开心扉呢?这就更谈不上师生合作了,师生的关系困扰也就随之渐渐产生了。

3. 自律能力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自律意识却减弱了。他们对于端正约束其行为的规章制度不认可、不接受,对教师实施的他律反感抵触,其思想和行为的叛逆性是造成师生间关系困扰的又一原因。

4. 没有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

由于近几年来的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这对于个人的学习以及师生良好情感的培养都是非常必要的。可有一部分大学生正是缺乏这种极其可贵的主动沟通意识,他们与教师的关系又怎么能不存在各种困扰呢?

5. 自身的适应性不强,缺乏进取精神

大一学生在与教师的关系中感到中等程度困扰的比例较高。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怀揣着太多对美好大学生活的憧憬和设计,可就算是再美好的大学毕竟也有别于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自由地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环境,内心矛盾冲突增多,加之其社会化程度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应付问题的能力较差,而此时他们如果没有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由此带来的失落,往往令部分大一新生产生消极和逆反的情绪。

6. 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也对师生关系困扰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当代大部分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当中有偏激型的,个性极强、易怒、好胜心强;有敏感型的,个性脆弱、多愁善感、患得患失;也不乏孤僻型的,个性内向、寡言少语、自尊心强。以上这些类型的大学生,既不愿与同学交流,更不易于与教师沟通。【11】

三、高校自身因素对产生师生关系困扰的影响

虽然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高校的教师与学生两个重要角色,但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师生关系也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1.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合理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如果脱离社会,脱离实际,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或是有所启发,学生就打不起学习这门学科的精神,就可能丧失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对任课教师产生敌对情绪,消极对待师生关系。

2. 有些高校领导的管理观念落后

有些高校领导的管理观念落后,仍“以教学为中心”或“以科研为中心”,没有转向“以育人为中心”和“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宗旨”的管理态度上来,没有为师生良好的关系行为创造更好的环境。

3. 校风的好坏

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12】一所高校如果没有良好的校风,治学不严谨,整体敬业精神差,师生关系困扰也会随之产生。

4. 物质环境的创设

学校物质条件的好坏也影响着师生关系行为。如果一所高校师生的生活条件很差,师生的情绪状态自然不佳,势必会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缓解,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建立,关乎和谐校园的整体推进,关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高校师生关系存在困扰的因素很复杂,光靠学校教师学生的努力还是不够的,更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环境。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减轻甚至消除高校师生关系困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高校氛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日可待。

四、缓解高校师生关系困扰、改善师生关系的对策

1.塑造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了解学生。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都对师生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处处显示“人之楷模,世之典范”,应该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唤起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人格力量。

2.构建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关系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平等地位特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运用民主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讨论,课后调研的比重,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活动,。

3.学校加大教师职后培训

一支高素质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必须有强大的财力做支撑。高校应该为教师的进修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还要把提高人际交往素质作为师资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举办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研讨班和选修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促进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然而,近年来,师生之间交往的不顺畅阻碍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师生之间合理有效的交往,本文就其原因进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师生关系,困扰,原因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9

[2]付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田汉族:关系教学情况[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海文:师生相处的行为困扰及原因分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2月总第88期

[5]侯秋霞:师生关系困扰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4期

江西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研究 第11篇

【摘 要】高校师生关系多年来一直是热门话题。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大学,作为大学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本研究通过在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抽样调查,研究了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师生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与管理 师生的沟通 师生沟通的对策

一、前言

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大学,作为大学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关系应该呈现出宽容、和谐、平等、交流、互动的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本研究组织实施了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师生关系的调查,学生调查样本200人,抽样总体为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2000千余人。老师调查样本100人,抽样总体为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教师150人。调查采用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抽样方案,按照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统一问卷、直接面访的方式进行,有效样本容量为274人,经验定,本次调查的置信度在95%以上,最大抽样误差不超过3%。

二、师生关系的现状及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我院师生对当前的师生关系状况总的来说是满意的,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认为满意(包括很满意和满意)的学生数为125人,占总数的66.5%。而教师在回答“你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觉得“满意”的为62人,占总数的62%。这表明我校师生关系总体来说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师生的教学负担超载、心理压力过重、情感交流困难的倾向普遍存在,教师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方式、方法欠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是比较高的,但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尊重学生的意识和教育艺术,包括语言艺术还亟待改进与提高。教师在回答“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时选择“关系不大”的有17人,占17%。认为“教师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40人,占46.5%。而在教育教学中“基本能”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的有54人,占54%。可见要解决这个问题裂,需要教师加强个人学识与人格的修养、完善与提升。

(二)师生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有待缩短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师生交往与沟通的现状是不满意的。师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对话交流、心理沟通,因而未能建立起相容互通的心理关系。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当前与老师的关系”时,选择“我尊重他,他也尊重我”的99人,占52.3%,选择“我尊重他他不尊重我”的16人,占8.5%,另外从调查数据与访谈情况来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十分迫切和必要。

(三)师生对沟通的责任和义务存在较大差异

调查揭示,我校师生的道德关系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从学生问卷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回答“老师对你的关心程度”时,有占69.1%的130名学生认为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其他的不管,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方面,尽管大多数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仍有43%的教师做起来有困难,以上情况表明,加强师德建设任重道远。

三、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一)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导致师生关系疏远

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6%的学生觉得与教师相处十分愉快;2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想、不愿、不主动与他们沟通,从而导致师生间沟通出现障碍。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师生观影响,师生之间体现着“师道尊严”,部分教师仍以“权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仍未动摇,这种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与学生深入交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课即可,因而导致双方疏远与冷漠,以上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二)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

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沟通、师生不同的心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不懂得沟通技巧。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认为不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原因不是沟通双方存在代沟,认为存在“代沟”的只占12.82%;也不是老师喜欢摆架子,认为老师喜欢“摆架子”的不足10%;或者“其他原因”占16.49%。而认为“不知道用什么沟通方式”的却高达60.80%。

(三)时间是最大的问题

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抱怨玩游戏的时间都不够,更何况花时间跟老师交流;一部分学生忙于学生会、社团活动,时间也紧;另一部分学生忙于各种文体活动,比如各种排练;有些学生反映,大部分教师上完课就急着回去,更不要说没课的时候,人影都见不着。

四、高校师生沟通对策的几点建议

(一)对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

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相应增加对师生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和宣传,引导和提倡,从而使学生对良性沟通动机的肯定与信心,消除害怕与教师沟通被误解为讨好教师,达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负担;其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现出良性沟通动机的需求心理,给予良性沟通动机以积极的暗示,思想的鼓励和行动的支持,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给予宽松的沟通环境,促进师生沟通的更好实现,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以平等为沟通前提

管理学中的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位差效应在人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对沟通过程中双方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心理,无法大胆、坦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则多以权威者、施予者的身份出现,难于以成人的心态对待已经成人的学生;以至于沟通不成功或者根本无法进行。针对调查中高校学生处于“断乳期”的特殊情况和师生双方都希望以“朋友”的角色进行沟通的沟通期待,师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最有效和最为可行的应该是首先应确立以平等为双方沟通的前提的沟通思想。

(三)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目前江西省以及我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沟通多局限为课堂、讲座等一对多的沟通方式,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单一的沟通方式是调查中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为此,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是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

采用面对面的沟通、书信沟通、电讯沟通等方式扩大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和次数。电子通信设备的不限时性和灵活性使沟通不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随时可以进行。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可以是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等等,建立信任。其次,在学校网络上建立“师生论坛”,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在论坛上发布、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在论坛上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论坛,师生之间可以在此敞开心扉,自由交流,畅所欲言,不但能增进情感,还为教师及时发布教学信息,通知教学事项提供快速的服务,为师生沟通提供互动的平台。

(四)个性化的沟通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

个别沟通。针对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同的沟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认识,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能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方法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可选择个别沟通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进行交流。团队沟通。团队的人数以三到五个为宜,通过学生事前与教师约定谈话问题的方法开展,如“大学生大学期间是否可以恋爱”问题,师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认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

有了良好的沟通动机、形成平等的沟通意识、具备一定的沟通环境氛围,要达到师生良好的沟通,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提高沟通的能力。调查中,师生普遍认为,师生沟通的障碍还表现在对沟通技巧的缺乏,不懂得沟通技巧,往往给期望沟通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和尴尬,甚至令沟通无法进行,因此,师生都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教育等课程,然而,开设人际沟通课程的学校却极少,个别学校在全校性选修课程中开设了“人际沟通”,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只能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开设,不能保证每学期或每年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伍茂国,徐丽君.人际交流[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王维,林涛.素质教育与师生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第12篇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 也将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随之发生变化, 由此师生关系将产生新的特征。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与传统教学相比,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等。

(一)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的职责应该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作为促进者, 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一种认知师徒关系。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促进者并不是将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适当质疑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的各种真实问题, 将专家的思维过程和策略表现出来。作为一名促进者, 教师要做到:积极地旁观, 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听, 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与他人友好相处。

(二) 教师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 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但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除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外, 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协调者, 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树立信心, 保证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作用的否定, 只是教师的角色有所改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要能指明方向并积极创造出一种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氛围, 同时要始终遵循自主性和探索性原则, 把自己的一切教育行为定位于支持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在学生可能遇到问题之前, 进行前瞻性预测, 做好先期的调控, 避免学生走弯路;在学生感到困惑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得以摆脱困惑, 作出选择。

(三) 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

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充实、丰富、完善主观世界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并不冲突, 相反, 学习者角色有助于改造教育者的职能, 两者统一于教师的言行中。由于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所涉及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是相当开放和广泛的, 因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空间也应当是丰富和宽泛的。教师要在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 扩大知识空间, 要注意了解相近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与本学科之间的联系点;要广泛涉猎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 关注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要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确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 并具有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整合于教学的能力。

(四) 教师由独立的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合作者

由于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 教师成为了知识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 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的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展, 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 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也就失去了对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权威。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 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 了解学生的需求,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 愿意无拘无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 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同时,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情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教师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生的角色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不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角色也随之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学生不只是学习者, 而且是合作者和研究者。

(一) 学生的自主学习者角色

学生的学习者角色, 是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的, 但随着时代的变更, 人们对学生的学习者角色定位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在传统教育中学习者角色是一种唯一的、且是被外人强加的角色。具体而言, 这是一种过分强调“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他主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 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虽然也有许多教育家高举人本主义的大旗, 鼓吹张扬学生的个性, 但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 难以真正落实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 则更为强调其成为一个自主 (或自我调节) 的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发现学习。这种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独立进行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 并且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 学生的合作者角色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学生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学习。由于一些问题的复杂性, 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 在小组中, 学生共享专业知识, 共同处理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小组中, 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依赖, 共同承担责任, 相互交流想法, 相互鼓励和沟通。小组协作活动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 甚至可以同其他组和全班同学共享。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 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

(三) 学生的研究者角色

学生的研究不等同于严格意义的科学研究, 虽然两者有相似的地方, 但学生的研究活动更多地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但是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各种活动, 这又与科学研究相类似。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当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时, 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 能使他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期间, 学生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人:他们识别问题的症结所在, 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并努力探求、理解问题的现实意义。学生作为一名研究者角色, 应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 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基于问题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一个学校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如领导与教师、领导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关系组合。但在这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而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师生关系体现出如下特征:

(一) 教师的权威逐渐由外在转变为内生权威

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两方面:教师的“知识权威”与教师的“感召权威”。我国有学者认为:“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学高即教师“知识上位者”角色, 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权威;身正即教师“社会法定文化代理者”角色, 要求教师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象征权威。而操弄教师知识权威与象征权威的变量是教师的个人权威, 它包括基于教师个人学识、专长的“知识权威”与基于人格魅力、同情心的“感召权威”。教师的制度权威包括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合法权威”与文化传统赋予教师的“传统权威”。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的权威更多地体现为合法权威与传统权威的层面, 即制度权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由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高的“法定权威”经由低的“传统权威”的过滤, 展现在学生世界的教师的象征权威已相当脆弱。因此,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 教师的权威由外在的制度性权威逐渐转变为内生的个人权威, 教师对学生的刚性约束力大大地被削弱, 而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权威及感召权威。

(二) 师生关系由“唯师是从”的专制型的关系转变为师生合作的关系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 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 每个人的个性都需得到张扬。教育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 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 相互交流, 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 进而达到和谐。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作为参与者, 应逐渐抛弃师道尊严的观念,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自身实践需要和帮助学生处理问题的关键环节出发, 身体力行, 与学生共同研究, 共同探索, 做到教学相长。总之,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角色都发生了改变, 同时师生关系也呈现出新的态势。

摘要: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 师生关系将产生新的特征。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教师由独立的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合作者。学生的自主学习者角色;学生的合作者角色;学生的研究者角色。

关键词:角色,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7) .

[2]“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 (9) :20

上一篇:高师钢琴教育意义下一篇:英汉语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