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信息化漫谈

2024-05-26

物流企业信息化漫谈(精选8篇)

物流企业信息化漫谈 第1篇

一、会计信息产权和界定

1. 会计信息产权。

会计信息产权是从企业所有权上生根发芽的, 是从企业的产权斗争中得出的用来确定、计量、披露以及分配企业现实性与预期目标价值的一项权利, 也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价值分配的一项有效权利。详细阐述就是, 会计信息产权属于在某一个特定的主体之间各个利益串联者之间彼此一同接受的, 是因为会计信息存在而造成的各方利益练习者各自之间的行为规范, 其中包含了会计信息提供控制权以及需求索要权等等。

会计信息的提供控制权指的是对会计信息从确认、量化、监督以及披露整个提供过程中的控制权。而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分析, 能够分成会计信息出现的控制权、监督控制权、披露控制权以及反馈权等等。从表面的形象分析, 会计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会计信息提供控制权, 可是本质上其实是企业经营人员切实的掌握着会计信息提供控制权。会计信息需求索要权指的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做消费以及所要的权利, 从一般索要的方式上分析, 能够分成一般索要权和特殊索要权。前面一种指的是借助正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得到会计信息的权限, 其中包含了知情权、问询权、要求说明权等等。后面一种权利是人不能够正常的得到会计信息或者是接收到虚假信息受到利益损害时而向有关单位主张赔偿的权利, 这属于一种后续的保障权利。

2.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属于影响产权主体经济决定的一项重要资源, 会造成一定经济后果的出现, 也会出现各种不同个人或者群体在不同程度上因为会计信息而获益或者受损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 需要明确界定会计信息的实际产权, 用来决定谁更能够因为会计信息获利或者受损, 从而弱化彼此间的矛盾。会计信息产权的本质含义就是企业产出的代替变量以及分配形式而出现的一般作用, 影响各个利益直属者对企业的产出价值的分配结果。但是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初始于会计信息的外部性特点, 外部性特点指的就是一个主体的操作行为对其他的主体造成的影响, 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表示成, 此主体的行为后果不能够全部交由此主体承担。

(1) 错误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会模糊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关系。企业直属管理人员没有全面了解自己对会计信息的具体职权, 或者不了解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 造成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权利以及责任关系模糊。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因为这样的因素而没有得到市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性质, 很容易遭受到内部强势性主体的操控, 会计信息的公正性以及独立性也会因此弱化。

(2) 错误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会丧失会计信息市场的竞争性。建立在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上, 会计信息拥有公共物件的某些特点, 其中一个主体对于会计信息的消费并不会减弱其他各个主体之间的消费总量, 其他的主体能够免费的享受到会计信息。当这种免费会计信息消费充斥于整个市场或者大半部分市场的时候, 市场就会失去对会计信息的提供以及索取的调节作用。当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不能够满足消耗成本时, 会造成信息供给的严重失衡, 并且,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为自身的理性以及交易过程的成本随用制约, 也会对会计信息失去必要的动力, 造成会计信息的需求严重不足。

二、市场分散制衡机制和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与保护

因为产权表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联系, 所以产权的既定属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因为任意的产权形式都是由缺陷的, 因此产权的实现不是一劳永逸的。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与保护是伴随着客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以及在制度内容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而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其必然是要借助规范市场的分散制衡制度以及有效的政府监管做制度的限定。

从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以及保护的层面分析, 市场的分散制衡机制, 其实就是借助企业与社会之间各个方面权利和利益的制衡, 及时的发现并且抑制各种会计产权的侵权行为。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 公司治理组成结构是形成各种利益主体市场分散制衡的机制、界定以及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公司治理结构、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等对市场的分散制衡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同时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以及保护形成巨大的影响。

1. 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属于界定以及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必要基础。在股份公司的治理过程中, 能够借助各种层级的制衡保护模式, 完成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以及保护。首先是股东大会。在股份制公司中, 股东大会有审议公司财务会计、聘用会计事务所的决定权。其次是董事会。一个完整健康的董事会体系能够借助有序的内部监督, 避免以及抑制管理层做财务报告的操控。再次是监事会。一个有效的监事会制度能够借助权利的制衡, 把控或者减少董事会和管理人员出现的各种不正确决定与经营方式,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 注册会计师。

界定以及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核心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 借助会计信息产权界定过程中遗留的“公共范围”, 通常需要借助会计师独立审计的工作能力以及专业的判定做更加深入的界定。就算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会计管理制度模式之下, 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以及保护同样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协调配合, 尤其是在判定会计信息产权有没有受到管理当局侵害的过程中, 更加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鉴定。因为只有注册会计师才可以为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提供可信度。所以, 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群体是市场分散制衡模式下界定以及保护会计信息产权的核心。

3. 财务分析师。

财务分析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对公司的财务情况做判定, 同时借助评估报告有偿转让的方式完成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与保护。在有发达资本市场的国家, 财务分析师的监督作用在工作中十分突出, 其能够有效的将政府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填补, 明确的将因为注册会计师不愿意和客户为敌而将财务报告风险等级降低的事实阐述, 同时隐晦的将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表达, 进而帮助一些没有时间全面了解公司财务情况或者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不能够清楚了解公司财务情况的投资者扫平财务陷阱, 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从现实层面分析, 就算是会计信息产权有清晰的界定, 可是假设投资者无法真正的了解清楚, 那么已经获得的会计信息也是无法取得较大建树的, 那么相应的政府和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成果也就不能够被彰显。

三、名誉机制对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的维护

名誉机制对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的维护作用十分明显, 其对于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有巨大的作用, 甚至可以简单的认为企业的赖以生存的关键就是名誉。在某些情况下, 名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其能够较大程度的降低因为市场投机行为而造成的市场交易成本。而名誉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名誉能够激励员工的行为, 其是一种有实际效果的激励契约的替代品。企业名誉的外部表现其实就是经理人员长时间的工作业绩、活动行为以及职业道德的市场化形式, 同时也是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合约履行的切实保障。名誉低下的企业, 在管理过程中会遭遇着被资本市场淘汰的风险, 有些甚至会失去开展会计信息控制权最基本的能力。与此同时, 企业也无法再利用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产权的控制而从市场上谋得利益。更坏的表现是, 名誉机制借助市场传播而将这样的信息传递出去, 企业经营者的负面新闻, 外人会同步的将其和企业公司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会影响企业经营人员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 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企业就此从市场上消失。

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与保护依靠的基础是企业的所有权分享、会计管制以及名誉机制。这几项内容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是一个连续的产权斗争过程。当交易的费用不高的时候, 借助企业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所有权的安排能够界定以及保护会计信息的产权。可是当交易的费用较高的过程中, 会计管制力量的加入对私人会计信息产权合约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这种外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私人会计信息产权合约界定过程中的无效性。

参考文献

[1]伍中信, 田昆儒.《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问题与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09 (11) .

物流企业信息化模式构建 第2篇

1. 经济特征

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经济特征包括:一是服务贸易性。信息向消费者提供的主要是服务,而不是商品。二是外部经济性。信息的服务将使信息本身以外的社会使用者获取效益。三是统一兼容性。统一、兼容、协议和标准,成为信息社会中企业经营的根本和生命。四是强时效性。工业产品的延误,损失较小,但过时的信息服务可能造成决策失误。所以,信息服务的交易,不是正品就是废品,没有折价和处理品。五是可共享性。信息的传输与利用的占有性是不排他的。六是边际成本递减性。信息可以供多人享用,以致形成边际成本骤减效应。七是社会公益性。信息服务和交通、能源一样,是社会化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往往由国家进行管制、协调、给予优惠政策。

2.管理特征

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特征包括:一是运营过程的信息化。采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管理控制手段,以提高仓储与运输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二是管理的信息化。对原材料的采购、生产的调度、市场分析、计划安排、物流和库存的控制与管理、成本核算、劳动与工资、产品营销等各种生产活动,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与控制。三是生产经营的信息化。广泛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各种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逐步发展将供应、配送、管理与客户结算关系相结合的,以网络为基础的综合性的企业管理系统,目的是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经济附加值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企业信息化模式构建———以海烟物流为例

上海海烟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烟物流”)是由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上海市烟糖集团、上海捷强集团及各区县烟草糖酒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共同投资成立的。

海烟物流的物流中心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目标建立而成,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运营系统最先进的物流中心。中心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设备,辅以GIS (电子地图) 、GPS (卫星定位) 、WMS (仓库管理系统) 、ERP (企业资源计划) 的高度集成,实现了信息处理及时、配送流程优化、存取选拣自动化、物流管理智能化。物流流程的各节点达到无缝衔接,保障货物在本市和宁波、杭州24小时内送达,江浙其他地区36小时内送达,准确率接近100%。对多种业态,如大卖场、超市、便利店,实现同时配送。目前,海烟物流已经实现了对宝山、静安、卢湾、虹口、黄浦等区的卷烟统一配送,正在逐步完成全市统一配送。

1.信息化从零售网点开始

海烟物流非常重视零售商的配送供货,因为零售商直接与客户面对面,是物流的起点。早在2001年,上海烟草集团就在集团直属网点和华联、联华、农工商等超市实现通过P0S机的网上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提出要货计划,由此生成订单。目前,网点数已达到28000多个,保障了卷烟成品在24小时内送到市内各零售终端。

其实,POS机只是海烟物流铺设的这张无形的物流大网的终端,订单处理仅仅是一个开始。订单处理由“卷烟批发销售管理系统”完成,该系统简称为“三级批发系统”,是根据烟草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市场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业务处理电算化不断升级,逐步发展成为集业务处理、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大型信息系统。通过覆盖全市23个区县的三级批发系统,对POS机、电话访问销售等各种终端收集到的客户需求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市场订单并在系统中进行货源分配,通过和银行直接相连的系统实现电子结算。

电子结算不是整个物流流程的结束。通过该系统所获取的市场需求和销售信息,贸易中心业务管理系统结合数据分析和营销应用系统,在生成销售订单的同时,形成生产订单,作为生产制造环节的输入数据源,以拉动以烟草为主的产品生产,这才是整个海烟物流完善的作业过程。

2. 中枢神经———业务流程信息化系统

从2004年4月20日为上海首家卷烟网络用户进行卷烟配送到现在,海烟物流已经顺畅运行。海烟物流系统正式运行的第一季度,公司就实现了商品销售开门红。一季度卷烟销售额达8.2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24.91%;销售毛利1.2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30%。一季度糖酒销售额达5.43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36%;销售毛利达2067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37.5%。

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效率,而效率的保障是信息系统。海烟物流内部应用的两大主要信息系统是SAP的ERP系统和仓库管理系统WMS.SAP,对业务流程实现了实时、全程监控,特别是经过对系统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改善了公司业务操作的连续性和自动化水平。

订单的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理与信息系统息息相关。海烟物流的WMS与ERP结合紧密,SASIB卷烟分拣系统、托盘输送线系统、A—FRAME和电子标签烟条拣选系统、SENZANI高速拣选系统的运行,28000多个网点被一个无形的网络连接起来,各分公司联合集约经营“一网两用”,各路供销商战略联合,卷烟配送的卫星定位,物流路线运输方案制订,都是物流顺畅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现WMS、SAP系统对接,订单由SAP系统自动处理,信息获取迅速、处理及时,保障了配送准确、高效。信息化建设是支持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有效工具,更是业务流程规范的最好体现和管理方法。

海烟物流配套的仓库也全部采用信息自动化进行存储、分拣、条形码扫描等,配备了自动存取机、立体高架库、A-Frame和电子标签区、SASIB卷烟分拣系统等设备。仓库空间布局合理,类别清晰,查找方便。

从订单到仓库的过程是订单一经确认后就会进入海烟物流的SAP系统,通过SAP系统和来自Swisslog的WMS系统的无缝衔接,系统开始高度自动化分拣,按照客户要求分装成周转箱。

海烟物流将产销集成系统提供的配送信息通过员工卡,将每天的具体工作分配给送货员工;专门的送货车辆配备全球定位系统,覆盖全市的物流配送网络将卷烟成品在24小时内送到市内各零售终端;市外通过合作单位按计划将卷烟成品发送到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

海烟物流正是以信息和市场网络为支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在海烟物流信息系统中,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RP、WMS均已普及,而且管理良好,信息系统很好地融入了企业日常的运作中。

3. 优化流程———着力于高质量、高效率

商品配送准确、及时,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卷烟及时配送到客户手中,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筹备,海烟物流不仅优化了配送流程,而且优化了作业时间。

在2005年一季度配送卷烟16.76万箱的基础上,在全面分析、细致准备后,海烟物流决定从二季度开始将原先早班运作的时间调整为中班运作,4月4日起正式实行。每天下午2点开始进行物流系统的现场运作,至晚上10点装车结束,次日清晨直接发车。调整配送时间后,物流作业的时间弹性增加了,有效地保障了卷烟送达网点时间的稳定性,提高了配送质量和效率。

改变时间运作方式使卷烟配送系统进一步得到优化。

(1)优化订单处理流程。在优化订单方面,公司着重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对22家分公司的订单按时间顺序进行分批接收、创建,优先处理急需货物的订单,节省订单创建的等待时间;二是根据生产批次及运输线路情况,对订单分批处理,减少处理时间;三是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系统处理订单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2)优化配送路线。海烟物流进一步整合资源,缩短配送时间,保障在规定时间里将商品送达。一是细致分析全市卷烟配送路线,根据中班模式的运作情况全面优化配送路线;二是根据配送距离的远、中、近进行三种路线划分,近线设置为复线,每天配送两次。

(3)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在非卷烟商品配送方面,海烟物流着眼于便利终端客户。自2005年5月24日起,海烟物流启动了“和酒” (一种黄酒品牌) 直送业务。由海烟物流运输部门从供应商仓库提货后直接送往终端客户,精简了原先商品在“海烟物流”仓库停留中转这一环节,降低了仓储成本。此举也大大节省了相关各方的运作成本,有助于提高海烟物流的品牌经营能力。

4. 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要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必须在内部建立一整套规范管理制度,使内部管理更为严谨、更为标准。物流企业的运作也是一样,“海烟物流”在进入正式运行前,完善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

(1)明确部门职责、岗位职责。根据企业发展,对各部门组织结构和职责重新审核、调整。明确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为海烟物流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2)实行标准化管理。海烟物流实行标准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以标准化管理完成公司管理的规范化和优化。根据集团公司标准化的要求,制定标准的格式、管理模式及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制度的修定初步落实了标准的制定、发布的程序梳理和规范化。

(3)成本管理精细化。一是物流中心成本核算精细化,完成物流中心成本费用要素分解,控制物流成本;二是集约经营实行品牌核算和分析,掌握各品牌销售收入、成本、毛利状况,每月分析经营成本,在财务分析中以专题形式体现。

(4)预算管理规范化。结合公司实际修订预算和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了预算和资金使用审批流程、权限、管理要求。根据预算管理要求召开年度预算会议,制定各部门的年度预算;实施年度预算考核;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解决资金回笼问题。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 第3篇

现状

目前中小物流企业中,绝大多数基本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业务通信仍然主要依靠电话与传真机。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管理信息系统,而且主要集中在针对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主页等简单应用。这些企业的信息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行或合作开发系统模式;外购或外包系统模式;ASP模式;阿里巴巴物流信息平台模式。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阿里巴巴集团,在旗下支付宝(中国最大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系统中,已开始提供对支付宝交易和非支付宝的物流网上下单服务。并在淘宝网上得到成功应用。与该平台合作的物流公司已包括中国速递服务公司,申通E物流,圆通速递,韵达快运,中通速递,天天快递,宅急送和风火天地等多家物流公司。为了提高服务水平,该平台还与合作物流企业一起,推出了理赔,短信通知上门取货人信息,承担非本人签收责任,一键轻松跟踪运单,网上下单,物流公司主动上门服务,淘宝网先行赔付等增值服务。成功建立了服务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的物流服务B2C电子商务模式。但现有模式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平台与支付宝系统绑定在一起,对选择其他支付平台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的整合支持较差。

信息化模式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由非物流企业和非物流客户的第三方建立和运营的。是整个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基础平台,与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等一起以WEB服务的形式为各商品销售类和物流服务类公共电子商务平台或企业物流信息化平台提供基本的物流公共信息和基本业务功能的支持。现有的各类商品销售类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如当当网、淘宝网、拍拍网等通过电子商务功能,解决商流问题;通过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解决资金流问题;现在可以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解决物流信息流问题。由于是由第三方来建立和运营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通过标准的WEB服务的接口来向其他系统提供信息和功能服务。因此,可以与现存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对于没有物流信息平台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该模式中的信息化平台来实现物流信息化。总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其基于第三方、开放、统一的特点,为各物流企业以及各公共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了完美的整合,为其提供基础的信息和功能支持。

信息化平台是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其基本信息和功能,由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来管理和提供,但信息化平台通过整合这些信息和功能来构建物流企业各业务管理功能,形成完整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物流企业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整合方式,提供多种操作界面、功能模块、业务流程,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中小物流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

物流公共电子商务平台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公共物流服务交易市场。所有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中注册的企业都可以发布各种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公共电子商务平台中被分类,客户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价格和信用的比较,甚至可以直接网上下单,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支付。物流企业能过平台的管理功能,或直接通过信息化平台中的功能来查询这些订单以及支付情况,并通过信息化平台来进行订单的安排和资源的调度。订单的整个物流过程,都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中的功能进行跟踪。而这些物流信息,客户也可以通过物流公共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功能进行查询,甚至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询。对于已完成的订单,客户和物流企业双方可以对本次物流服务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可以作为对物流企业和客户信用的一种衡量。以促使物流企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搜索引擎则是为物流企业及客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综合的信息搜索入口,并为信息化平台及物流公共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信息搜索服务。通过这个搜索引擎,不仅可以查询物流企业的信息,还可以查询物流服务的信息,更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跟踪等。

这四个功能模块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协作实现中小企业的整个信息化需求。

物流企业在该模式下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应用该平台,一种是将物流企业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接,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的WEB服务接口进行信息交流,以实现物流公共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第二种是物流企业没有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使用信息化平台来进行物流信息管理。在该方式下,所有数据都被保存在平台中,企业通过租用的形式,使用系统全部四个模块的所有功能。

为商品销售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物流信息服务也是该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该模式下,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各类商品销售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物流信息服务,达到完成资金流,商流和物流信息的完美整合的目的。当买家购买了商品,商家作为物流客户的角色需要将商品通过物流送达到买家手中,这时,物流客户可以通过物流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甚至直接在商品销售类电子商务平台中对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比较、下单和支付,物流公司通过物流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的后台管理或信息化平台中的订单功能,可以查询到这些订单信息,并安排接货,储存,运输,配送等业务,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物流企业将物流过程的跟踪信息通过信息化平台中的功能进行实时更新,买家和物流客户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直接在商品销售类电子商务平台中进行查询。当买家收到商品后,通过商品销售类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确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会根据这个确认信息自动对物流公共电子商务平台中物流服务交易进行确认以完成该物流服务的整个流程。

试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4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 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的统计报告, 2009年上半年,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3.8万亿元, 同比增长25.6%, 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物流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由去年上半年的2.9, 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3.2, 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继续增大。与此同时, 由于竞争加剧、石油价格的上涨, 2009年, 物流业总费用增速加快, 平均利润下降, 物流企业步履蹒跚。

行业的迅速增值使物流迅速成为竞抢的目标, 物流市场按照行业、地域、产品不断细分并被瓜分。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公司如TNT、UPS、DHL、马士基等都利用先进的物流网络渗透中国市场, 而国内物流企业却因信息化落后、人工重复操作等一系列问题, 物流成本几乎是跨国公司的一倍。国内物流企业要想浪里淘金, 避免被吞并的命运, 就必须建设物流信息系统,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如何帮助中国物流企业把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益, 降低物流成本, 与提升行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物流信息化指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平台和信息装备等对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和配送等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实现物资的供应方、需求方、配送方、储存方等的有效协调和无缝衔接, 从而构造出高效、高速、低成本的供应链体系。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础环境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企业 (或机构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 物流信息化也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地发展, 使现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目前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交易额中80%是企业对企业 (B2B) 交易, 电子商务带来的这种交易方式的变革, 使物流向信息化并进一步向网络化发展。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迫在眉睫

1.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迫在眉睫

随着中小物流企业逐渐认识到信息化在物流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纷纷改善自身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从传统的代理报关、报验、内陆运输和代理订舱, 到仓储 (保税) 、集货 (分拨) 、包装、承运、转运、仓储 (保税) 分拨 (配送) 等范畴, 企业已经逐渐摒弃了仅靠单一的内部管理来实现信息化。

近年来, 中小物流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纷纷降低运价, 导致整个运输市场低迷, 运价低于成本, 很多企业只能靠超载来维持生存。专家指出, 在中小物流企业逐渐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的今天, 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善, 但还有不少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基础信息化建设的阶段。

据了解, 我国不少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 即使有一定的战略规划, 也没有执行或者执行效果不佳。据统计, 有80%的中小物流企业没有制定完整的战略规划, 而在制定完整战略规划的企业中, 仅有一半以上能够按照规划有步骤地执行, 其余的或是在领导人的指示下才能执行或是执行起来步履艰难。中小物流企业最缺乏的是战略和制度化管理, 部分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要求, 公司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公司领导临时制定的, 并且不需要经过任何程序就可以更改;公司在仓库、运输方面的管理也十分落后, 连最起码的安全保障都没有。

信息化水平偏低直接制约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 也影响了企业的业务开展。目前中小物流企业中, 普遍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只有少量的企业拥有信息管理系统, 并且也仅限于针对物流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内部网以及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而大部分的中小物流企业基本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 平时的通讯与联系主要是电话 (包括移动电话) 与传真机, 这不仅准确率低、及时性差, 而且出错率高。

建设适合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需要很大的投资, 而且回报周期很长, 这也是中小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在信息化方面投资的一个原因;另外,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信息化所带来的新管理模式与中小物流企业现有管理模式的冲突也都成为阻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2. 大物流企业信息化亟待加强

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公司, 如TNT、UPS、马士基等跨国物流企业以先进的物流信息网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占据中国的物流市场。与此相比, 我国大型物流企业虽拥有地域优势, 但也存在着信息化水平落后、人工重复操作、人力资源内耗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参与国际竞争, 国内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刻不容缓, 大型物流企业需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

由于各大型物流企业各分支机构信息系统的不统一, 可造成企业资源无法共享、客户管理混乱、信息无法互通、管理思想无法贯彻、企业的对外形象不规范等等弊端, 使得大型物流企业的网络效益、规模效益无法发挥。

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需要用一体化的考虑方式, 为企业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集中式信息平台, 通过信息系统统一企业的规范, 实时采集业务和财务数据,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力度, 实现透明化管理,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 在企业已经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后, 就需要考虑如何降低客户服务成本,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所以此时需要建立一个面向上下游客户的服务平台。

为了更紧密地捆绑企业与客户的关系, 更大程度地缩短企业与客户的距离, 大型物流企业在拥有客户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必须建立自己通用的EDI平台, 以满足各种类型的客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 其中包括船公司、海关、拖车、堆场、仓库、代理、合作伙伴等等。

物流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核心客户。在系统稳定运行了一定时间后, 如何利用现有数据, 挖掘出企业20%的核心客户和核心客户的业务波动情况, 如何利用现有的业务和财务数据分析出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状况、资金状况等情况, 成为企业突破自身瓶颈的关键。

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为此, 有必要利用系统中的历史数据、正在发生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收益分析, 以便找到真正的利润来源, 提供有针对性的、更有价值的服务, 发现可能的利润增长点。

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现代物流管理意识淡薄

现代物流不仅要求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而且要求物流运作的各种业务, 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专业化和高效化, 这就要求由独立的物流企业利用各种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物流活动的组织。但是受现行经营体制的制约, 我国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由企业内部组织完成。有关数字显示:在工业企业中, 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 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 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担的仅为16.1%。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物流活动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有物流企业不能开发广大的市场, 自然没有足够的资金改善自己的信息化设施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另外, 人才是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目前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2. 物流信息资源管理混乱

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 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目前, 许多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 以至于系统缺乏足够信息源, 因而大大影响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 不少企业忽视信息资源规划工作, 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 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 不能共享, 形成许多“信息孤岛”, 企业还没有享受到信息化投资应产生的效益, 从而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五、如何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物流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管理工程, 它不仅需要将软件技术与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紧密结合, 还要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制度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 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物流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领导小组要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财务、业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作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总体负责确定物流企业信息化工作规划, 审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指导监督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具体组织实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及时掌握建设情况, 协调解决出现问题, 确保物流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

2.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 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运

用自身各项资源, 还须将经营环境各方面的资源紧密结合起来, 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 实现生产经营的精细化、集约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财会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 财务会计流程从整个业务流程中采集数据, 其数据载体是原始凭证, 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网络数据的实时共享, 保证了财务系统能够实时反映经济活动, 变会计事后核算为事中控制, 使整个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成。过去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 主要是对执行没有硬约束、硬程序。虽然集团化物流管理系统具有健全的管理功能和严格的授权机制, 但如果企业自身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架构和明确的职能分工, 软件系统的管理功能和控制功能将无法发挥作用。为此, 集团与物流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商的管理顾问一起认真研究了企业将推行的物流管理模式和计算机应用环境, 设计出科学的企业内部财务组织架构, 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硬授权, 用程序来固化各部门的职能, 构筑有条不紊、疏而不漏的物流管理体系, 为科学的物流管理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 充分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以大连市高新园区为例, 该区与IBM合作, 在未来3年内将建设基于云计算的公共平台, 用来服务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真正实现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或者分公司连接在一起, 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系统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 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 通过规模物流, 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 通过会员注册即可加入物流信息平台, 低成本的开展网上业务, 共享物流业内信息, 拓宽业务范围。

摘要:国内物流企业要想浪里淘金, 避免被吞并的命运, 就必须建设物流信息系统,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如何帮助中国物流企业把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益, 降低物流成本, 与提升行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其次, 对物流企业信息化迫在眉睫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同时, 针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多方面就如何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晏家骐彭革: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催化剂[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01)

[2]黄曼慧:物流信息化——提升物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商场现代化, 2005, (25)

[3]戴定一:回顾与展望物流信息化[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5, (24)

[4]长岭:我国物流信息化存在五大瓶颈[J].中国水运, 2003, (10)

[5]戴定一:从RFID应用看我国物流信息化新策略[J].金卡工程, 2006, (06)

物流企业信息化漫谈 第5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竞争力

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效率和规范管理方面。物流信息化有三个层次:一是以内部整合资源和流程为目的的信息采集和交换, 其主要目标是通畅、低成本、标准化;二是通过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对接, 形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高效、快捷、便利的信息平台, 使信息化成为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和竞争能力的关键工具;三是以优化决策为目的的信息加工、挖掘, 把信息变为知识, 提供决策依据。

国内物流服务企业虽然拥有一些先天的市场优势, 但面临着产业结构和运营模式的根本性调整, 体制障碍造成了工作效率较低, 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处理水平落后, 信息处理不规范, 人工重复操作过多以及人力和资金资源的内耗和浪费等诸多问题。 虽然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 但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已建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 物流信息化项目大多数还处于低层次阶段。因此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众多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 IT技术提供有力支持。

物流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 IT技术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IT技术, 才能降低营运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增值服务, IT技术完全有能力构筑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 使物流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 充分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基于Internet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通过Internet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 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 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 通过规模物流, 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 通过会员注册即可加入物流信息平台, 低成本地开展网上业务, 共享物流业内信息, 拓宽业务范围。

二、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 物流信息化能促使物流成本减少。

无论是企业物流还是物流企业, 如何对自身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如何实施管理和决策, 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 是其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与其他系统不同, 物流系统中, 大量的信息不仅随时间波动, 而且还依赖于气象和经济条件, 是不稳定的。因此, 物流管理和决策作业与活动需要实时地分析各种条件, 并在最短时间内给出最佳实施方案。诸如配舱、装箱、运输资源的使用、运输路线的选择、工作计划的拟订、人员的安排、库存数量的决策、需求和成本的预测、系统的控制等等都需要优化或智能规划。而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自觉运用智能规划理论和方法, 实现管理和决策的最优化、智能化, 可以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以最小的消耗,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 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流程的重组。

物流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流动的加快、及时准确, 而信息的迅速流动直接关系到物流工作流程的平衡, 要求进行物流流程重组。但是对物流流程的重组并不是对原有物流系统的全盘否定, 而是使物流系统再升华, 使物流更加合理化、高效化、现代化, 使物流时间、空间范围更加扩展。

(三) 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的标准化。

目前, 基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现代物流标准化趋势有三个方面:一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二是信息流标准化;三是文件格式标准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要体现在信息系统的软件当中, 只有把企业的业务流程标准化以后, 才有利于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具体业务相结合;信息流标准化的重点是企业各类信息的编码、管理信息、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标准化问题;文件格式标准化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的互联与互通。这三个方面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这是信息时代先进企业标准化的一个特点。

三、物流信息化促使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

传统的物流活动往往是表现在仓储、运输或包装等一些单独的环节上, 工商企业往往非常关注这些单一环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 在供应链形成以后, 特别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以后, 这种竞争不再停留在单一的环节上, 而是把整个物流过程或者供应链过程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竞争的主要焦点。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情况下, 很多物流技术手段是停留在设施能力的提高和设施水平的提高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特别是供应链形成以后, 物流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把资源整合到一起, 来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也就是说, 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决定了对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服务的能力。目前, 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用多么高的运输设备和自动化的仓库, 而是对顾客的响应能力。而这种响应能力恰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而完善的应用方面。所以物流竞争已经从原来关注物流设施水平转向了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上。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管理.北京中哈管理研究院[中]郭成[英]John Brown

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探析 第6篇

物流企业信息化

一般认为物流企业信息化指物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过程。物流企业的信息资源包括企业间、企业内和物流配送过程中所产生数据的全部记录, 由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必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 信息系统储存的信息必须具有易得性。一个方面信息系统应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将各类基础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信息系统应能向信息需求方提供简易、快捷地获取信息的方式。其次, 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必须保证精确性。该信息必须能够准确反映物流配送中心处理货物的状况, 以衡量物流配送的整体业务运作能力。第三, 信息系统处理信息必须及时、快速。当物流配送活动发生时, 该活动在信息系统内应及时有相关信息反馈。

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

物流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物流配送的管理与控制, 必须在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共享。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反馈的信息流来控制和调节物流, 对运输车队实施有效控制和最优化管理, 提高运输车队的货物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

配送中心既是信息管理中心也是生产调度中心, 是配送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点, 物流企业和供货商家之间、物流企业与需求客户之间的信息流在此汇总管理, 物流配送企业所接订单的货物进货、分拣、运输、装卸等任务在此进行调度。为了实现以上职能, 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必须包含以下信息数据库:

首先是客户信息数据库, 包括供货商家信息数据库和需求客户信息数据库。供货商家信息数据库中包括供方的基本信息, 如单位名称、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历史往来记录、等级评价等客户关系基本信息;还应该包括订单要配送的货物信息, 如货物名称、数量、供货地点、供货时间、负责人、联系方式等。同样, 需求客户信息数据库中也包括需求客户的基本信息以及订单要配送货物的目的地信息。

其次是物流配送企业运力资源信息数据库, 包括运输车辆和驾驶员信息数据库。运输车辆信息包括物流配送企业所能支配的所有运输车辆的信息, 如车辆型号、载重量、车况、车辆联系方式、车辆目前所在地等具体信息;驾驶员信息应该包括驾驶人员的相关信息, 如个人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行车记录、事故记录和业务能力等。

第三是道路及天气信息数据库。道路交通信息包括物流配送企业业务范围内交通状况的详细信息, 如业务范围内各地点里程数据, 道路安全指数, 收费站情况, 各种道路行车所限的吨位, 桥梁所限的载重量等;天气状况包括业务范围内地区的近日天气形势, 行车安全指数。

第四是运输车队运行动态信息数据库。运行动态信息包括在途车辆的定位和监控信息以及驾驶人员途中反馈的即时信息, 如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位置, 车队是否按照预设运输路线运行, 驾驶人员反馈的路途异常情况等。

第五是辅助信息数据库。库中记录相关参考信息以及数据统计分析, 参考信息包括收录所经过地区的各种交通法规和安全行车规定, 车辆过去的运行历史记录, 突发事件处理案例信息;数据统计分析包括对空载、满载、延时、准时以及运行成本的统计分析等。

信息化管理

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将为现代物流企业内部管理、车辆调度、客户服务三个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 使物流企业对物流配送的管理实现精确性、全程性、经济性、灵活性、可靠性和及时性。

首先实现物流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物流企业分析研究市场, 开展针对性的市场营销, 受理客户货物运输服务订单, 编制货运计划,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货运计划进行监控, 形成货运计划、资源调度、配送跟踪的全过程物流管理, 充分发挥运输工具的效能, 建立快捷货物运输管理体系, 完成经营目标。信息化使物流配送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管理与运力有关的资源, 如车队、车辆、司机, 并根据客户需求自动查询、快速调用运力资源, 保证客户订单及时、准确的得到处理。物流配送企业还可以进行业务跟踪, 将调度运单与运输任务执行过程进行分析比较, 实现对运单完成过程的监督。

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配送车辆发生故障是运输过程中最常见的突发事件, 为了降低和减小由于这类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损失, 可以为配送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移动通信系统, 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该系统随时监测运输中的车辆情况, 保持即时联络;可以为驾驶员配备移动通信工具, 保证车辆驾驶员与配送中心的实时联系, 当发生意外情况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保证货物的安全。

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对跟运输效率有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可以为企业提高运输效率提供参考;统计运力资源消耗的成本, 如车辆行驶里程及油耗等, 可以为结算、对帐和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参考;根据车辆运行的历史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为司机的稽查或考核提供参考等等。

其次是实现配送车辆调度管理信息化。根据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供方信息、需方信息、车辆信息、道路交通信息, 并通过对货物的分析, 配载的计算, 以及最佳运输路线的选择, 进行优化整合, 可以设计出最合理、最优的物流配送车辆调度管理方案。同时物流配送中心还可以根据各种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信息进行配送方案调整, 或者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对配送车辆进行重新调度, 将损失降到最低。如根据供需方信息和及时更新道路交通信息合理优化配置物流配送车辆和物流路线, 达到物流配送过程时间最少, 路径最短, 实现资源最合理的利用;当出现供需关系变化、道路交通状况变化、车辆性能故障、驾驶员身体状况等突发事件, 对原来的配送方案产生不利影响时, 物流配送中心及时变更物流配送车辆调度方案。

物流企业信息化漫谈 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国内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分析

引言:所谓的企业物流信息化,就是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信息化,其中包括对信息的采集、分类等一系列处理,能够实现对物流活动的过程全控制,最终达到一个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益的效果。但是,观察我国目前的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新时期国内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程度

(一)整个物流业市场受到限制。相对于国际性的物流企业的发展进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只能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行业的规模仍然较小。之所以我国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市场的限制。具体剖析发现我国大量的物流活动大部分都只是由企业自身创建的服务系统支撑,只有小部分的物流服务是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支持,并且由于信息化水平程度不高,借助信息技术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也就出现了企业对物流活动不够重视的情况,也就出现了低水平低程度的物流管理。

(二)整个物流业自动化水平不高。实现物流业的自动化水平,中间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能够减少大量的企业运营成本。想要实现物流业的自动化,并不只是各种机械化的使用,更多的是与信息技术结合。然而观察我过的企业物流作业,大部分仍然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搬运、分拣等程序,大大降低了效率。总体而言,我国物流自动化水平不高,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物流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第二是物流实物的自动化,第三是其决策能力还未达到一定水平。

(三)物流业前瞻性不强协调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整个物流活动的高效运转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整个物流活动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并且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导致双方的物流活動不能高效。

二、新时期提高国内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整体提高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企业想要整体上提高其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首先需要做的是从认识上进行加强[1]。而这一点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并且付诸于行动当中,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在此基础之上,就需要提高其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企业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内部进行资源的整合,将企业物流的流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与交换,这个就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的高效交流与利用,保证企业内部的信息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减少中间因为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工作重复的现象。第二建立一个与客户即时、快捷的交流方式,通过了解客户的信息系统,掌握客户的需求,通过供应链的基础之上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换,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信息化建设做到真正实现高效,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三充分挖掘信息中的隐藏价值,将其转换成为知识,帮助企业提升其决策能力。

(二)参考国外成功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模式。 我国企业在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可以借助国外成功的案例缩短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时间[2]。可以发现成功的案例中存在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甚至是依靠卫星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其中的数据中心、供应链管理等形成了一个十分完善的物流网络平台,各种信息在系统中十分明显,既不会出现差错有能够保证其高效性。

(三)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高效交流。结合上文,建立一个物流信息平台就显得十分重要,才是真正实现了其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想各个物流企业形成一种联盟的状态,能够实时进行信息发布,能够随时了解订单的数量、到达的地址等。同时为客户提供一个全面的物流服务,客户能够随时知晓自身订单的具体位置。另外,对于一些微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就可以以注册的形式分享该物流信息平台的资源,这样既保证了微小企业正常的物流服务,又能够减少其中的物流成本。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整个市场、全国性质的交流与参与,为我国整个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语

从当下的经济角度而言,一个企业能够实现物流信息化,就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够推动我国整个物流信息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岑磊.物流信息化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J].物流技术,2014,21(09):206.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分析 第8篇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 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 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二、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近年来零售连锁化进程比较快, 尤其是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和便利店。

1.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特点

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既有一般零售物流的特点, 同时又符合连锁经营的原则, 呈现出如下特点:

(1) 变价快, 即商品的进货价格变动快:通常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的快速消费品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会有较快的变化, 同时生产商或零售商的促销频繁也经常引起变价。

(2) 订单频繁:连锁零售企业店铺多, 订单频率高, 同时有时间要求。其中有些小型的连锁零售企业, 如:便利店, 甚至要求一天送货两次。

(3) 拆零:供应商大包装供货, 物流中心需要按照各连锁店的订货要求进行拆零、分拣。

(4) 退货:物流中心还需要处理诸如赠品、退货 (正品、残次品) 等问题, 物流工作量大。

(5) 更换:商品新增汰换的频率也很高——增新品, 汰换滞销品。

(6) 保质期:连锁零售企业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 且每种商品通常都有不同的保质期, 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保质管理。

简言之, 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呈现了商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化、高配送频率、多配送点、快速配送要求, 这些都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支撑。

2.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是其发展的内在需要。

(1) 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由于连锁零售企业规模都比较大, 卖场多且分布广, 各卖场的销售状况不同, 要保证各个卖场能得到全面、及时的商品供应, 满足顾客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就必须使卖场的情况能快速、准确的反馈到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中心或者仓库, 及时反应。

(2) 降低成本的需要。目前, 连锁零售企业市场竞争激烈, 在商品的种类方面差异较小,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就必然在价格和服务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物流信息化, 使物流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传递, 使作业效率和速度大大提高, 同时作业准确性也得到很大提高;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 还可以进行并行作业, 减少人力投入;同时, 物流信息化可以减少在物流方面的一些不必要的步骤, 减少费用, 降低成本。

(3) 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需要。“顾客是上帝”, 连锁零售企业的服务是以顾客为中心的。连锁零售企业成功经营的一个关键是让顾客满意。顾客需要的处理的速度是顾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物流信息化建设能使顾客的需要及时反馈给服务中心, 由服务中心安排最合适的物流方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 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以此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培养忠诚顾客。

三、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 转变物流信息化建设理念。

转变传统物流管理理念, 主要指充分认识信息化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 用自己所需, 并自主创新

2. 合理应用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连锁零售企业应因地制宜的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交叉学科技术提升其综合管理水平。

3. 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是要解决整个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公共信息平台是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 如物流信息的发布与共享, 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企业单独承担, 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连锁零售企业要更新旧观念, 开放必要的信息,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将各个企业收集到的信息公布在公物流共信息平台上, 实现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内以及连锁零售企业之间的高度共享。

4. 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在连锁零售企业的供应链中推广标准化的物流信息, 使其在供应链中能最大程度的快速化、准确的传递, 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这就要求各连锁零售企业联合起来, 使用标准的物流信息化信息, 具体包括: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基础模块等方面的标准化;合同、单据、标签、管理报告的标准化;业务统计指标、关键绩效衡量指标的标准化;客户开发、供应商选择、成本结算等业务流程规范化;采购、运输、储存、终端销售等操作流程与作业行为规范化等。

5. 加强物流信息相关人才的培养。

要解决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 主要的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培养中, 一要加强物流企业与各高校的合作, 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二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 以便形成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和物流经营骨干队伍;三要重视所有员工的基础培训、业务培训和观念培训, 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三种方式, 可以为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的提供所需人才, 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1]宋泽源: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出路探讨.商场现代化, 2008 (8)

上一篇:竞赛思想论文下一篇:改性环氧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