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环境范文

2024-06-22

森林公园环境范文(精选12篇)

森林公园环境 第1篇

西峡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南阳西峡县城西郊, 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整个公园以森林景观为主体, 自然山水为基调, 集佛教文化、生态文化、人文文化等多种文化为一体。寺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可以增加南阳文化亮点, 提升南阳城市文化品位, 促进南阳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对南阳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寺山公园位于南阳市西峡县城西郊, 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 同时也是河南省境内平均海拔最高、人类活动相对稀少、自然生态保存完好的山区, 因千年古寺燃灯寺坐落其中而得名。公园紧临312国道和宁西铁路, 总面积7.6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达98%, 园内分立石沟、寺沟、太阳沟三大景区, 群峰竞秀, 林木葱郁, 花香鸟语, 溪流潺潺。198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森林公园, 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全国45处国家森林公园之一。

寺山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但由于经济、历史等原因, 该地区旅游产业才刚刚起步。现在寺山公园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景观为主体, 涵盖佛教寺院、人文古迹等多种文化内涵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寺山以融入自然和佛家文化知识为取向, 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而开展旅游活动。通过对寺山生态旅游的开发, 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西峡寺山森林公园的开发现状

(一) 自然景观

西峡寺山景区内群峰争奇, 森林植被保存完好, 森林覆盖率达98%, 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天然阔叶林保存较完整的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 加之海拔较高, 人为干扰较小, 使寺山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寺山景区内植物多达二千多种, 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连香树、香果树等三十余种;野生动物二百多种, 有金钱豹、麝、大鲵等五十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昆虫多达三千余种, 目前景区内的珍稀动物园、植物园正在加紧筹建中。

(二) 燃灯寺佛文化

随着21世纪旅游活动的日趋深入, 人们游览佛文化的活动也逐步增加, 佛教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一种重要的类型。西峡燃灯寺, 约创始于汉代, 盛于唐宋, 金刹梵宫、琼楼玉宇, 其供奉的燃灯古佛, 是佛教竖三世佛中的过去佛, 是我国古代至今唯一供奉燃灯古佛为主的佛教道场。公元639年, 即唐贞观十三年期间, 神慧大师与慧忠国师曾到此设坛说法, 历史上曾有金灯寺、镇关寺的称呼。据传鼎盛时期僧众逾千, 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整日香烟袅袅笼罩整个寺山。

民国初年寺山遗址尚存, 1994深通显密修法的金刚上师释仁涛受邀来到西峡, 重建燃灯寺, 现已建成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九龙壁、钟鼓楼、卧佛殿、伽蓝殿、祖师殿、燃灯塔及五观堂和僚房, 并翻新修缮了寺院的所有建筑。现在的燃灯寺, 殿堂重檐辉煌, 雕栏层阶, 回廊亭榭贯通。十余座殿堂掩映于山林之间, 晨钟暮鼓, 使燃灯寺成为亚洲唯一的“古神灯”寺院建筑模式, 豫西南最大的传播佛教文化的道场, 成为景区的独特一景。

(三) 人文文化

金末元初大诗人元好问在此留下的“桃花三百里, 浑是武陵溪”的佳句, 是当时美丽迷人的寺山的真实写照。他的“问世间, 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绝句, 曾让多少向往忠贞爱情的人们慨叹不已。现在, 元好问书院遗址已修复竣工, 更是让沉浸在爱河中的人们流连忘返。唐至明、清时期, 李白、孟浩然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名诗佳句。20世纪90年代, 全国文学笔会在寺山公园举行, 诗人杨子敏感慨地挥笔写下了“西峡美, 催人醉, 不思归去”的豪迈诗句。

(四) 其他文化

1. 浮雕文化

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雕刻着当今全国最长的汉白玉九龙壁, 它长27.7米, 宽2.2米, 由9条大龙和81条小龙组成, 每条龙姿态不一, 尤为壮观, 成为独特风景之一。

2. 根雕文化

寺山森林公园中天然形成的树根正是根雕材料的来源, 而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 如在悬崖峭壁石缝中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更是根艺的理想用材。经艺人因势造形、因才施艺, “七分天成, 三分人工”, 可让根雕展现它的自然形态之美。目前寺山景区内已建有根雕馆, 可供游人在此领略根雕艺术。

3. 民间文化

寺山建有民间杂技表演场, 艺人的高空飞车、高空单杠、人走钢丝、空中绳桥等高空表演惊险刺激, 令人难以忘怀。

4. 茶文化

清香怡人茶园能使你享受森林和茶园风光之美, 游玩之余, 可以在这山清水秀之地一品茶香。

5. 娱乐休闲文化

寺山内有别有情趣、踏浪嬉瀑的嬉水攀爬项目, 其中豫西南最大、设备最先进、服务功能最完善的CS真人野战户外拓展基地中的丛林战、沙滩战, 可以让您体验实战的感觉, 带您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西峡寺山公园开发的优、劣势分析

(一) 西峡寺山森林公园开发的优势

首先, 2000年以来南阳市把旅游业作为一个特色的产业加以大力扶持, 决心将其培育成支柱产业, 使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并且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创新旅游发展模式, 这为西峡寺山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其次, 南阳市和西峡县加强了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了上山公路, 交通便利。寺山与县城仅一鹳河相隔, 地理位置优越。再次, 国家和南阳市政府非常重视对寺山佛教文化古迹的保护。燃灯寺是南阳唯一一处佛教圣地, 它弥补了南阳佛文化的空白, 所以近些年政府一直加大对寺山燃灯寺建设的资金投入。这对完善寺山佛教旅游基础建设, 加大佛教旅游宣传,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 西峡周边还有银树沟生态旅游区、猕猴桃农业园、老君洞、伏牛地下河景区、五道幢生态游览区、云华蝙蝠洞、龙潭沟景区、恐龙园等旅游景区, 与寺山森林公园共同构成了景观群。丰厚的旅游资源, 天然的森林资源、人文资源、文化资源丰富, 宜于开发。

(二) 西峡寺山森林公园开发的劣势

首先旅游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景点缺乏规范化的标识, 景区线路等旅游服务设施也有待完善。相关服务人员在服务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也还有很多欠缺。其次, 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没有对产品进行精心塑造。最后, 没有认真发掘本地旅游资源深邃的文化内涵, 如寺山中的茶文化、根雕文化、浮雕文化等目前尚未做深开发, 有待完善和发展。

三、寺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议

(一) 加强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

将寺山旅游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得更为人性化, 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做到旅游开发到哪里, 配套服务跟到哪里, 改善旅游发展的硬环境, 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导游人员, 为游客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的导游服务, 以有力地促进旅游的整体开发。

(二) 把自然环境与佛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寺山公园内丰厚的天然森林资源, 不仅可以发展旅游业, 满足都市人休闲的需求, 又能发展地方经济。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的体现。在合理开发建设寺山绿色生态系统的同时应发展佛教文化, 使自然资源与佛文化相互渗透, 互为补充。深山藏古寺, 白云伴钟声, 人文与自然、现实与虚幻、远与近、动与静的相互烘托、相互补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可大大拓展资源的开发空间, 深入挖掘资源的内涵, 提升资源的品位, 彰显资源的价值[1]。

(三) 创新多元文化的旅游

不同的旅游区给游客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具有特色的旅游地区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前提。同样是奇山异景, 同样是佛院圣地给游客的感受却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主要是通过文化的差异来塑造和实现的。“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 是旅游业的灵魂。”[2]随着游客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高更多的旅游享受, 而旅游景区也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效益回报。旅游文化元素的类型有:美学元素[3]、历史典故元素、文学作品元素、民族民俗和宗教元素[4]。寺山公园的景区文化除以佛文化为主导外, 更应倡导多元文化并存, 借助天然的优势大力发展浮雕文化、根雕文化、茶文化等。在景区内的各个文化景点建立不同的主题文化馆或区域, 并加以详尽的文化故事归纳与整理, 将特色文化元素提炼出来, 运用想象力加以丰富, 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层次丰富、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主题。开展文化游, 有利于推动寺山景区内涵的丰富, 提高其档次, 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寺山景区的自然和文化价值, 更好地进行寺山景区旅游的综合开发。

(四) 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天然的野生真菌等食品系列、佛文化系列纪念品, 根雕艺术品, 茶文化产品等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开发, 可使寺山旅游内容更广泛、更丰富、更精致, 同时能展现地方特色及文化内涵。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和欣赏人文风光的同时, 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纪念品的机会, 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不开发, 体现不出资源的价值, 同时, 开发又意味着保护。开发应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 避免人的活动破坏自然环境。对于一些遗址, 在翻修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风格。寺山森林公园内的自然旅游资源, 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 土壤、生物、水源等自然条件, 稀有植物的再生速度较为缓慢, 生态环境一旦破坏, 很难恢复。因此, 在景区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着重保护森林植被和整体环境。如此方能使旅游持续发展, 而不是一种昙花一现。寺山的旅游文化资源内涵深厚、潜力巨大, 所以必须坚持近期开发和长远规划并重的基本原则, 必须把握适宜的开发速度, 妥善处理好保护与旅游的矛盾, 在开发中滚动, 滚动中开发。如果破坏了自然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 寺山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四、结语

西峡寺山森林公园集中力量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 创新多元文化的融合, 将现代文化精神、雕刻艺术、古建筑、佛文化等高度地结合, 将创造出符合南阳文化积淀的独特旅游环境, 从而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健康地发展旅游事业, 对促进南阳地区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建设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攀升.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战略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5) :25-29页

[2]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0.33-34页

[3]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4

森林公园环境 第2篇

一、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坐落于深圳市宝安区、光明新区和龙华新区交汇处,跨光明、公明、石岩、大浪、观澜五街道,项目规划面积2115.20公顷。

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定位,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工程、交通系统工程以及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给排水、电力电讯工程等配套设施工程。其中,森林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工程旨在恢复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改造对象集中于公园内的人工植被、采石场、边坡、未成林造林地等,改造面积约488.8ha。交通系统工程规划包括出入口布局、生态停场建设以及园区道路的修整、新建。为了控制车辆进入森林公园,减少修建公路对山体的破坏,森林公园主要游园方式为步行游览,园内道路以人行道为主,将对现状108200m的道路优化修整为54779m。

拟建项目在建设运营期间均不涉及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的征用、开发与利用。项目总投资8432.44万元人民币,其中建安工程费7085.66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722.15万元、预备费624.63万元。(深发改[2008]417号)

二、环境影响评价

(1)水土流失的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期间,拟开展的水土保持方案包括:①合理安排施工期,大面积破土等可安排在10月至翌年3月。②合理安排施工单元,减少施工面的裸露时间和裸露面积。③优化工程挖方和填方,通过土方挖填平衡,减少土方外运量。④

布置临时排水沟,拦截泥沙,减少对排水渠和周边水体的淤积。⑤对于建筑材料临时堆放场所,应做好围档和覆盖,使之不为雨水直接冲刷。⑥建议建设单位在施工前提交完整的水土保持设计方案。

在有效采取以上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多年平均降雨情况下的水土流失强度可降为微度,水土流失量为可接受水平。

(2)声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期间主要的噪声源为机械作业,拟开展的声控措施包括:①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和施工时间。②选择低噪声的机械设备。③从控制声源和噪声传播以及加强管理等角度对施工噪声进行控制。在有效采取以上措施的情况下,施工过程的削声效果明显。

运营期主要噪声源为停车场噪声,以及游客喧哗噪声和公园广播噪声。由于项目周边的主要环境敏感点与停车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且由于项目区域林地分布广泛,将进一步发挥了区域削声功能,对区域声环境的影响不大。

(3)固废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期及运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将集中收集,定期送往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园内如废电池、废油漆、废涂料等危险废物,将定期交送有资质的专业部门处置。综此措施,公园建设运营对区域固废环境的影响是较小的。

(4)水环境影响

拟建项目在建设运营期间均不涉及对水源的征用、开发与利用。

园内生活污水经化粪处理后可作为周边植被生长的营养源,禁止排入地表水体,对资源合理利用、园内水环境维护有一定积极意义。

(5)大气环境影响

项目对大气的环境影响集中于施工时,施工扬尘的产生与影响是有时间性的,它随着施工的结束而自行消失。建设方在施工期应对运输的道路及时清扫和浇水,并加强施工管理,以便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

(6)生态环境影响

公园部分植被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原有的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经济林的比例占整个公园的面积很大,不利于整体生态功能的发挥。

本项目建设运营将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定位,将对包括公园内人工植被、采石场、边坡、未成林造林地及占用林地的耕地等受人为干扰强烈,生态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性低下的区域实施森林生态恢复与景观改造工程,以引导区域生态健康、良好发展。在积极落实、巩固森林保育与景观改造工程后,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及景观水平。

三、综合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定。在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及运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能够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因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深圳市观澜森林公园项目建设

是可行的。

四、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的名称: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联系人:庄工

联系电话:29108429

环评单位名称:深圳市环境工程科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国环评证:乙字第2831号)

联系人:蓝工

联系电话:***

深圳市环境工程科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森林火灾气象环境条件初探 第3篇

关键词森林火灾;气候条件

中图分类号S7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218-01

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它的发生与天体演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凡是酿成大灾、造成巨大森林资源损失、或导致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森林火灾,都與天气及自然条件不可分割。同时,大多数森林火灾是人为引起的,没有人为火源,再干旱的条件、再高的火险,大多数地方是不会自燃的。因此,森林火灾具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双重性,而自然灾害的属性明显比重偏大。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掌握防火的主动权,有关部门根据气象条件变化的季节特点,规定了防火期,一般分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许多地方还依据气象与森林火灾的关系,划分了森林火灾等级,并且在发布未来天气预报时,也发布森林防火预报。

本文通过对各地森林火灾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力图从气象和林业紧密联系的角度,分析研究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蔓延和熄灭过程的气象环境条件。对揭示森林火灾的成因及指导防火、灭火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1森林火灾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将黑河市嫩江县和绥化市庆安县近两次森林火灾按火源、过火面积、蔓延速度、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嫩江和逊克林区2001-2006年共发生过火面积大于100公顷的重大森林火灾7次。庆安林区01-08年发生重大森林火灾1次。2001年10月8—9日烧秸稞引起3处起火,导致重大火灾;2004年10月16—20日烧荒和点烧防火线引起重大火灾;2005年9月29—10月6日烧荒引起重大火灾;2006年5月21—31日雷击木着火引起特大森林火灾;2008年4月19—22日人为引起重大火灾。这说明烧火、烧荒易导致重大火灾,有极大危险性。烧火者、烧荒人等留下火苗,人已离去,待发现时已大火漫山。

1.1林火蔓延速度

林火蔓延速度分线速度、面积速度、周边长速度。根据王正非等人的研究结果,考虑初始蔓延速度,并据可燃物类型、可燃物含水率和对初始蔓延速度有影响的气象因子等,建立如下方程:

R0 =0.053T+0.048W-0.275

式中R0 是可燃物在无风时燃烧初始蔓延速度,T为每日14时气温,W是每日14时风力,0.048W项在无风时为零。分别算得2次林火过程初始蔓延速度如下:

T=25.5℃,R0 =1.08;

T=25.8℃,R0 =1.09;

上述数据表明,可燃物初始蔓延速度受气温影响较大,随着气温升高,初始蔓延速度迅速加快。

1.2晴雨状况

晴雨状况与森林可燃物含水量有密切关系。晴天时可燃物含水率低,连续晴天时可燃物含水率迅速降低;阴雨时可燃物含水率较大,随着降雨量增大可燃物含水率迅速增大,因而晴雨状况是森林火灾的重要因子。按我们东北林区计算方法,凡降雨量不足5毫米的日数,均属于连续干旱,连旱天数超过10天易发生森林火灾。从2001-2008年黑河和庆安发生的森林火灾中可以看出,林火发生前5-10天,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7成以上;林火发生前3-5天5次火灾中滴雨未降有3次,旱象严重,地被物极其干燥。

1.3风速状况

风是影响火灾蔓延的主要气象因子。当风速小于等于3.0m/s时,有利于着火,但不助火蔓延;风速大于3.0m/s时,火场蔓延扩大,危险性加大。风大加速了可燃物的水分蒸发,使可燃物变干易燃。同时,可不断补充燃烧区氧气,加速燃烧过程,使火越烧越旺。庆安从4月1日到22日大于5级风日数多达17天,风干物燥,可燃物增多,风大对大火大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414时的气温变化

地方时14时空气温度大致相当于一天中最高空气温度。林火发生前3-4天,平均每天升温2-3℃,一天最大升温11.4℃,4天最大升温为15.7℃。蔓延期一天最大升温6.9℃,4天最大升温为7.1℃。如庆安4月17-21日连续五天气温高达20℃以上;嫩江5月18日、20日、23日,气温分别为9.8℃、23.6℃、26.7℃,其中20日比18日高13.8℃,23日比20日高3.1℃,气温有8天大于25.0℃,升温幅度大,极值大。

1.514时的相对湿度变化

每日相对湿度与最高空气温度相似,这里采用的14时相对湿度大致相当于每天最小相对湿度。林火燃烧过程要素特征表明,林火发生前三四天相对湿度下降,一般在15%-45%之间,降雨日相对湿度偏大,蔓延相对湿度在20%-35%之间有1次,7%-21%之间有1次,没有明显季节变化。如2006年5月18日和21日,相对湿度分别为70%和13%,4天下降幅度为57%,可见空气极端干燥。

2结论

黑河和绥化林火要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火灾的发生除人为因素外,与气象因子关系极为密切。在气象条件中,空气湿度是火险天气中的关键因素,当空气湿度小于60%时,就有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温度越高,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越大,高温还会促使火势更加猛烈。降水量减少,无雨日较长,森林可燃物的含水量将不断下降,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也随之增大。而风不仅能把植被吹干,而且在火灾发生后使可燃物加速燃烧,扩大火灾面积。所以,晴朗、高温、大风天气常使森林中可燃物含水量下降到40%以下,这时最易发生森林火灾。

参考文献

[1]文定元主编.森林防火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王贤祥,刘宪德.森林火蔓延方式与火强度及自然风场的关系[J].火灾科学,1996,5:1.

[3]王正非等.森林气象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4]宋志杰等.林火原理和林火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5]居恩德.林火蔓延[J].森林防火(黑龙江),1986,2:31-33,27.

作者简介

森林公园环境 第4篇

关键词:旅游环境容量,森林公园,亚龙湾,超载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支柱产业。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强调“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性共识的大背景下, 风景区的开发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需求, 同时, 对于风景区的资源保护来说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保证风景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风景区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 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1,2]。为避免旅游业重蹈工业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必须合理确定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容量, 将旅游者的数量严格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 使旅游环境容量成为判断旅游活动是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依据[3,4]。

旅游环境容量一般分为生态环境容量、空间环境容量、功能设施环境容量和社会心理环境容量等4个分量。旅游环境容量的大小往往采用“最小因子定律”来进行确定[5~7]。然而, 此定律并不能反映各分量对环境容量的贡献程度, 同时, 不同类型风景区, 各分量在环境容量中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 因此, 在应用此定律进行旅游环境容量估算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 具有优美的景色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一定规模的地域, 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 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定场所。森林公园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科学教育和观赏游憩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为例, 研究和探讨森林公园类型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问题, 期望能为此类型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保护提供参考。

2 亚龙湾森林公园概况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总面积1506hm2, 是按照国家森林公园规范要求开发建设的三亚市第一个森林公园, 是海南省第一座滨海山地生态观光兼生态度假型森林公园。园区主峰红霞岭, 海拔450m, 园区植被类型为热带常绿性雨林和热带半落叶季雨林, 动植物多样性丰富, 植物有133科1500余种, 哺乳动物30余种,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60多种, 鸟类100余种, 森林结构复杂, 季相变化多样。同时, 地理、天象、水文、人文资源丰富多彩。该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地文景观为开展丰富的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基础, 可开展登山探险、野外拓展、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科普教育、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旅游活动。

3 环境容量测算体系的建立

为了反映各分量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贡献程度, 需要对各分量进行综合考虑, 并赋以相应的权重, 从而形成风景区的现实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指标一般由一级指标以及由其衍生出的二级指标构成。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的详细构成见表1。

为了体现旅游环境容量各分量的贡献大小, 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采用如下定量评价模型:

式中:Q为旅游环境容量, Q (e) 、Q (s) 、Q (f) 和Q (p) 分别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功能设施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 f1、f2、f3和f4分别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功能设施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的权重赋值。权重赋值的大小反映了各分量在环境容量中的贡献大小。

在不同类型的风景区中, 由于各分量在旅游环境容量中的重要性不同, 因此, 不同类型的风景区各分量的权重赋值也不尽相同。分量权重赋值的确定可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进行。针对一级指标设计调查问卷, 对专家组进行指标重要性调查, 根据全部问卷各个指标得分分别进行加和, 依据总得分进行权重的赋值。针对森林公园类型风景区的环境容量各分量权重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表2的各环境容量分量的权重结果, 可以得出森林公园类型风景区的综合环境容量的估算公式为:

4 亚龙湾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4.1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包括的内容有水质、大气质量和固体垃圾废物等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 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8]。生态环境容量具体包括水体、大气、固体垃圾和生物等4个环境容量评价指标, 其评价模型为:

式中:Q (w) 为水体环境容量, Q (a) 为大气环境容量, Q (g) 为固体垃圾环境容量, Q (v) 为生物环境容量。

水体环境容量:亚龙湾森林公园园区内自然水体有大龙溪、小龙溪和飞龙溪等3条小溪, 靠近酒店附近有3处小型人工水景, 旅游组织一般为一日游或半日游, 游客所带来的污水产生量约为500m3/d, 污水水质简单, 污水都由园区内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作绿化和景观用水, 污水排放量为零。因此, 游客对园区内水体环境影响很小, 在这里水体环境容量可看做无穷大。

大气环境容量:大气旅游环境容量可以根据公式Q (a) =SKFT/Pt, S为旅游区陆地总面积, K为陆地可游面积占陆地面积的比例, 其经验值为1/20~1/10, F为旅游区陆地森林覆盖率, P为人均绿地面积, T为景区开放时间, t为游客人均游览时间。亚龙湾森林公园的总面积S为1506hm2, K在这里取1/20, F为90%, P为40m2, 景区开放时间为9.5h, 游客人均游览时间为4h, 则:Q (a) ≈40000人次。

固体垃圾环境容量:Q (g) =每日处理固体垃圾总量/人均固体垃圾产生量。亚龙湾森林公园固体垃圾不考虑自然净化, 全部采用人工处理, 日产日清。亚龙湾森林公园每日处理固体垃圾的总量约为4t, 每日人均固体垃圾产生量约为500g, 则:Q (g) =8000人次。

生物环境容量:Q (v) =游览面积/人均生物影响承受标准面积。生物环境容量计算主要指旅游者对植被的破坏, 其主要方式主要是对游览线路周边植被的破坏。森林公园类景区旅游一般为沿线旅游, 故在计算生物环境容量时, 以主要景点游览线路里程和旅游者沿线活动范围为依据。人均生物影响承受面积标准的经验值为15m2/人, 游览沿线活动范围经验值为线路两侧各5m。亚龙湾森林公园游览线路长度为10km, 则:Q (v) ≈6600人次。

由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 亚龙湾森林公园旅游生态环境容量Q (e) =min{Q (w) , Q (a) , Q (g) , Q (v) }=6600人次。亚龙湾森林公园的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比较大, 而固体环境容量和生物环境容量较小, 其是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但是, 通过增加固体垃圾处理能力和增加游览线路等方式来扩充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具体措施可以有增加环卫工人数量、增加垃圾桶的数量、扩建和新建旅游景点等。

4.2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

亚龙湾森林公园主要为观光型兼具一定度假功能的景区, 在此纳入空间环境容量计算范围的旅游空间为主要景点和观光游步道。园区目前现有主要景点兰花谷、烟波亭、过江龙索桥、千里伞、沧海楼、大佛石、飞来石、飞龙潭、逐鹿岭、美丽梧桐观景台等, 景点面积共计8800m2。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基本空间标准取值25m2/人, 景点开放时间9.5h, 游览时间平均为1h, 周转率为9.5, 则景点的空间环境容量为:3344人次。园区目前现有游步道9.8km,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游步道基本空间标准取值5m/人, 景区每天开放9.5h, 游览时间平均为4h, 周转率约为2.5, 其空间环境容量为4900人次。整个园区的空间环境容量为景点和游步道空间环境容量之和, 即:3344+4900=8244人次。

4.3 旅游功能设施容量

旅游功能设施容量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容量和服务设施容量, 具体指交通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排水设施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供电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通讯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住宿设施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餐饮设施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等[8]。

亚龙湾森林公园现有停车场面积7500m2, 共计停车位250个, 其中大中型客车车位50个, 小汽车车位200个。小客车平均乘坐人数记为4人, 大中型客车平均乘坐人数记为50人, 周转率为2, 则停车场容量为: (200×4+50×50) ×2=6600人次。

亚龙湾森林公园门票包含观光游览车票, 游客一般都会选择乘坐观光游览车达到各个景点, 因此, 园区内的交通主要为观光游览车。园区内现有观光游览车80辆, 每辆车有座位数20个, 平均每辆车运载次数为4次, 则其容量为:6400人次。

园区供水方式为城市市政管网供水, 日供水量为30000m3。根据《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五星级酒店所需供水量平均为300L/ (床·日) , 居民为150L/ (人·日) , 散客为30L/ (人·日) 。亚龙湾森林公园园区内没有原住民, 园区内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可按居民计算供水量。目前园区内管理和服务人员用水量约为150m3, 酒店用水量约为750m3, 可供散客的水量为29100m3, 则园区供水能够接待游客的数量为:29100×1000÷30=970000人次。

园区内现有厕所蹲位总计180个, 估测人均使用厕所时间为10min, 则每天9.5h的营业时间内容量为:10260人次。

园区内酒店有鸟巢度假村, 共有床位1300余张。考虑到亚龙湾森林公园绝大部分游客的游程为一日游或半日游, 据调查入住率低于4%, 周转率取值为0.4, 则容量为:13000人次。

亚龙湾森林公园游程一般为一日游, 游览时间平均为4h, 餐饮主要集中在午餐时段。游客对于餐饮压力较小。目前, 园区内就餐的地方有3处, 可同时容纳750余人就餐, 平均每人就餐时间取值40min, 就餐时段为11:00~14:00, 共计3h, 则餐饮容量为3375人次。考虑到就餐时段占整个游览时段的比例为1/3, 对于园区开放时段来说, 实际的容量为:10125人次。

此外, 通讯和供电设施在技术而言, 对于游客容量并不敏感, 因此, 这里不做考虑。

综上所述, 亚龙湾森林公园功能设施环境容量取各功能设施容量中的最小值, 即园区内交通环境容量6400人次。总体来看, 亚龙湾森林公园功能设施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为交通环境容量, 包括停车场容量和园区内交通容量。

4.4 旅游社会环境容量

亚龙湾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以后没有原住民, 因此, 在这里不考虑社会居民心理容量。旅游者对森林公园类型景区心理感知的基本要求是寻求自然随意的环境, 同时兼顾观光审美情趣。在此条件下, 通过调查问卷得知, 游客获得良好心理感应时, 应占有的游览长度和游览面积分别为15m和30m2。园区目前共有游线长度9.8km, 景点面积8800m2, 园区平均每天开放9.5h, 游客游览一趟历时约4h, 周转率约为2.5, 则游客心里容量约为:2310人次。一般情况按100名游客需要一位正式管理人员, 50名游客需要一位临时管理人员, 亚龙湾森林公园现有正式管理人员50人, 临时管理人员150人, 则现有管理容量为12500人次。综上, 亚龙湾森林公园旅游社会心理容量取上述容量的最小值, 即2310人次。

4.5 综合环境容量

针对以上计算结果, 亚龙湾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各一级指标的计算结果见表4。根据表3的结果和表2的各指标权重分配系数, 亚龙湾森林公园的综合旅游环境容量为:Q=0.344×6600+0.226×8244+0.262×6400+0.168×2310≈6200人次。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亚龙湾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估测和分析, 4个旅游环境容量一级指标中,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最大, 达到8244人次, 其次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和旅游功能设施容量, 最小为旅游社会心理容量。亚龙湾森林公园综合旅游环境容量为6200人次。

根据统计报道, 亚龙湾森林公园在三亚的旅游淡季平均日接待游客量为1000~2000人左右, 旅游旺季如春节黄金周、十一黄金周, 平均日接待量接近8000余人次。实地调研发现, 淡季平日接待量不大, 游客量未出现整体性超载, 但是在旅游旺季, 由于三亚知名度的提高和旅游热度的持续增温, 亚龙湾森林公园的平均日接待量超出了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功能服务设施容量和旅游社会心理容量, 景区出现了整体性超载现象。

针对这种在三亚旅游旺季出现的整体性超载, 景区管理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1) 生态环境容量中, 生物环境容量为其限制因子, 社会心理容量中, 游客心理容量为其限制因子, 可通过增加游览线路长度, 新建或者扩建景点面积, 以增加生态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心理容量。

(2) 旅游功能设施容量中, 交通环境容量为其限制因子, 可以通过扩建停车场面积和合理安排停车组织方式来提高停车场的容纳量, 同时, 提高园区交通组织效率, 适当增加旅游观光车的数量等手段来增加园区内交通容量。

(3) 在管理水平和方式上, 需要改进和创新。针对三亚旅游淡旺季明显的特点, 通过跟市政府职能部门紧密协调合作, 及时做好景区的旅游信息发布工作, 向公众告知景区游客动态、餐饮和住宿信息, 在旺季引导游客分流, 同时, 在淡旺季采取区别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效率, 减少资源和经济上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刘益.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 2004, 19 (6) :42~46.

[2]李健, 钟永德, 王祖良.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 2006, 25 (9) :1141~1146.

[3]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 2003, 18 (5) :62~65.

[4]张晓鸣.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从理论框架到管理工具[J].资源科学, 2004, 26 (4) :78~88.

[5]翁钢民, 杨秀平.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评述[J].燕山大学学报, 2005, 6 (3) :39~43.

[6]李涛, 李慧, 王文忠.盘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调查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1 (2) :62~64.

[7]王剑, 彭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2007, 26 (2) :183~188.

公园的环境作文英文 第5篇

I went the park near my school with my family on Sunday. This park was holding a interesting garden party where was crowded by many people. When sunday the park was always very crowded. There was a lot of old men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and many children going with their parents. During our around walking I saw my classmate XX boating there. I said hello to her and she asked me to enjoy boating with her. So I took the boat and speaked with XX for a while. Then we pulled the boat over where planted a few lilieswhich was my faverate flower. I used my digital camera taking several picture. At that time my cellphone was ringing. That is my mother she call me for going back.

星期日我和我的家人去学校附近的公园。这个公园举办了一个有趣的`游园会,那里挤满了人。星期日的时候,公园总是很拥挤。有许多老人在做早操,许多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去。在我们四处散步时,我看见我的同学XX在那里划船。我跟她打招呼,她让我和她一起去划船。所以我乘的船,和XX得一段时间。然后,我们把船拉过去,在那里种了几百合花,这是我最心爱的花。我用我的数码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当时,我的手机响了。那是我妈妈,她叫我回去。

山体公园的景点环境设计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山体公园;景点;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2

在进行山体公园景点设计时要多方考虑,一方面要结合当下推崇的城市公园规划理念,保持设计的时代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对山体的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发现山体公园景点设计中需要重点注意和对待的问题,进行整体规划方案的制定与部署,遵守设计的方针与原则,对于山体公园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探讨,实现对山体公园的可持续性建设与改造,建成满足广大游客的多样化需求的山体公园。

1 现有环境的整体认识与把握

在规划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山体公园所特有的文化及自然景观价值,除了考虑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还要考虑周边历史、服务半径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制定与设计的探讨是保证设计效果的前提。

2 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2.1 遵循自然,坚持生态性原则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在城市扩张对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对城市内多个山体进行景观营造和生态性的修复,是保证整个城市大环境的生态体系完整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建设与设计时应尽量维持山体本身的绿色,充分体现植被的多样性,实现山体林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体现山体公园整体性、生态性与科学性的完美融合。

2.2 先保护后开发的设计原则

山体公园原有植被数量多、种类多,这就要求在设计时要做好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于具有较高经济与观赏价值的珍稀树木进行重点保护。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创设良好的森林环境,在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下,尽量保持山体公园的原生态,形成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城市园林生态体系。

2.3 “人性化”的原则

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倡以人为本,山体公园的景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周边群众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山体公园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如出入口设置要靠近居住区或道路的主要路口,以方便游览者通行;在进行游园小径与亭台楼阁的建设时要注意结合植物景观的营造,为游览者提供安全、宜人的休闲环境;景点设置尽量突出开放性,为游览者提供选择的自由度。

2.4 低成本原则

传统的公园建设成本较大,结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模式的提出,山体公园要实现低成本建设。可以考虑当地的石材或山体原有废弃石料、木料等作为铺装材料,植物均采用乡土树种,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低成本山体公园景观建设才是真正的低成本建设。

3 景观设计的要素分析

3.1 景观空间组织设计

山体具有一定的空间层次性,首先,山体的制高点,制高点一般处于山体公园中最高的部位,面积较小,视野较广阔,可结合健身步道设置观光塔、观光台,适当分流游览人群;其次,山体景观视线,在设计时要注意对不悦因素的适当屏蔽,保证游览的愉悦感。

3.2 景观游线的组织

在原有乔木较少、视线开阔的位置设计休闲平台或观景平台。山体公园独特的地形特点,使得游览线路的设计成为重点。首先,保证路线与地形的顺应性,选择以现有小路为基础,沿等高线布置园路,这样做更切合游客的观赏需要。其次,满足不同人群的游览需求,根据山体的自然坡度变化,分别设置休闲游览径、登山健身径或科普游览径;最后,道路边界对游览者心理的影响,不同的道路边界营造出不同的游览感受,如植物郁闭度较高的路段会让人走得更快,景观设计精细或植物配置丰富的道路给人悠闲的景观感受。

4 做好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计与建设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除了进行景点的部署,相关的服务配套设施也要考虑到位,使之融入自然,实现其功能与艺术性的结合。

在山体公园上修建亭台、廊架等构筑物,供游人休息交流,亦可充当暂时的避雨场所,设计上要自然巧妙,兼具功能与审美性。结合山体公园的植被种植情况,设置石凳作为游人休息场所。此外,垃圾箱、指示牌等的设计,可以针对山体公园本身的山林特色,进行造型的改进,在满足功能的同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5 结语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为游人营造安全、休闲、娱乐的氛围,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当下,人们更希望突出时代特色,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设计中,也就应该体现时代潮流,开拓创新。从目前山体公园景观设计趋向来看,在设计上更加突出自然性,因地制宜,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将是山体公园景观环境设计今后考虑的重点方向之一。

森林公园环境 第7篇

根据多年的连续调查统计结果来看, 红背平 (clethriono-mysrutilus pallas) 棕背平 (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underall) 是阿城区森林鼠害中的优势鼠种。这两种优势鼠种活动猖獗, 是每年10月下旬至2月份降大雪, 第二阶段是雪化后至5月份青草未出时。害鼠危害林木的共同特点是早春晚秋食物缺乏时, 啃食树皮和嫩枝, 大雪封山后, 在雪下串道活动, 主要啃食幼树根基部树皮, 造成环状剥皮整株死亡。

2 鼠害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1 不同立地条件鼠害调查。

林地卫生不良的重于采伐迹地, 缓坡重于陡坡, 坡的中下部重于上部, 阳坡重于阴坡, 枝丫堆周围重于其他, 土质松软干燥重于湿润地, 退耕地重于更新地, 农田、草塘、水源近的林分重于其他林分, 新植林重于郁闭林, 小年欠收年也偏重于大年丰收年。

2.2 不同树龄鼠害的调查。

10年生以下幼树受害重死亡率高。10年生以上基本无害 (见表1) 。幼树被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韧皮部中含有一定数量鼠类喜食的淀粉、脂肪、糖类等。树皮较嫩, 易啃食。树龄越大, 木栓曾越发达, 树皮老化, 则不易啃食。

2.3 不Á同郁闭度的鼠害调查。

林缘受害率大于林内, 郁闭度小的林分受害重, 郁闭度大的林分受害轻。这与光照温度及地被物因子有关。因为郁闭度大的林分地被物少, 不适于鼠类的栖息活动 (见表2)

2.4 害鼠与树种及苗龄的分析。

经过近五年的系统观察, 发现鼠害程度与不同树种单宁酸含量不同及树种苗龄有关。樟子松重于落叶松, 落叶松重于其他树种。一年生重于两年生, 两年生重于三年生。 (见表3)

3 森Á林鼠害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3.1 生态控制措施

加强和改善对森林的经营管理, 创造不利于害鼠的生存环境, 是防治害鼠的基础。

(1) 造林设计:适地适树, 营造抗鼠害的树种, 首先营造针阔混交林, 速生丰产林, 加植害鼠厌食树种。例如:营造胡桃秋、桦树与落叶松、樟子松, 带状混交, 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 并合理密植。减少害鼠啃食树种的来源。

(2) 对近几年现有的造林地加强抚育管理, 连续5年坚持全面除草抚育, 变割带抚育为全面抚育, 全部清除杂草、灌木, 林地充分透光。

3.2 天敌控制措施

根据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保护利用鼠类天敌。实行封山育林, 禁捕禁猎, 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创造有利鼠类天敌的生存条件, 在林内安放石头堆、枝柴堆, 悬挂鸟巢等。招引鼬科动物及苍鹰类。

3.3 化学药剂灭鼠措施

对害鼠种群密度较大的林分, 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应选用低毒高效不易产生二次中毒的新型杀鼠剂 (例如:溴敌隆) 。对于小面积的林分也可以采用人工涂干趋避害鼠。

摘要:本文通过哈尔滨市阿城区林业局, 森林害鼠中优势害鼠的发生和危害规律, 查清了本地优势鼠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提出了相应的鼠害综合防治对策。

森林公园环境 第8篇

笔者数次到达这个国家森林公园, 发现伴随游客数量的增加, 各种环境问题也初现端倪, 究其原因很多, 但游客环境行为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笔者对主要游客环境行为概括如表1:

1 不可避免的游客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和游客量波动关系密切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淡旺季表现明显, 游客量在不同季节差异很大:每年的5、6、7月为上半年的旅游旺季, 其中“五一”往往迎来上半年的第一个旅游高峰;8、9、10月为下半年大熊山的旅游旺季, 其中“十一”又是一个旅游高峰;中间的6、7、8月迎来暑假的旅游高峰。同时,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周内游客波动显著, 从笔者的调查可以看出,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绝大部分集中在娄底地区, 从职业特征分析绝大部分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 所以在一周内游客量分布主要集中在周末, 几乎占整个一周内游客的80%。笔者就曾亲眼目睹一家“森林人家”, 共有床位80个, 周一至周四基本没有住满, 周五、周六晚上人满为患, 直至会议室都被搬空铺了10个地铺, 才勉强安顿好这些周末客人。

游客在集中时间内大量涌入, 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对景区环境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

1.1 废弃物排放量增加

废弃物的排放量随游客量波动而波动, 游客量增加, 废弃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根据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周游客量波动的情况, 笔者对景区垃圾排放量作了相应的调查, 通过对公园清洁工人的访问, 了解到垃圾排放量最多的时间为周六和周日, 因本地游客居多, 而且景区购物极其不方便, 所以很多游客都自带食物来景区玩, 周末垃圾量最多。周二至周四是一周游客量的低谷, 垃圾排放量不多。

1.2 不良行为发生现象增加

游客量的大幅度波动还会增加不良旅游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游客感觉拥挤, 就容易出现另辟游径的情况, 从而造成对植被的践踏破坏;在旅游高峰期, 旅游接待设施尤其是垃圾桶、厕所等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需求, 则容易引发乱扔垃圾、随地便溺等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都与景区游客过量接待有关。笔者实地观察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情况, 周末双休日景区休闲座椅旁、游道两侧垃圾堆积现象比比皆是。据此,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旅游高峰期的游客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平均影响程度要高于旅游淡季游客的平均影响程度。

1.3 环境容量设施设置要求增加。

根据笔者从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办了解的资料, 景区现有垃圾桶共有80个、公共厕所4座、休闲座椅25个, 这些环境容量设施的设置远远满足不了高峰期游客需求。

对此, 笔者认为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对环境容量的控制, 应考虑到实际的游客波动情况, 将重点放在考虑如何引导客源分流、增加景区配套设施等有效措施的管理上。

2 游客不良行为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2010年五一期间, 笔者对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行为作了一次定点观察。观察地点选在熊山寺, 这是大熊山游客最为集中的旅游点之一, 游客可以乘车上来, 也可以从熊山宾馆步行沿着一千多级台阶上来, 还可以骑马上来。笔者连续观察了一个小时, 总共有62位游客经过此地, 其中男性游客34位, 女性26位。根据观察判断, 大致年龄结构为:老年10位, 中年14位, 青年26位, 小孩10位, 青年游客所占比例最高, 是不良旅游行为的高发群体。在这64位游客当中有22位游客发生了不良旅游行为, 发生的比率为34%。这段时间记录的游客不良旅游行为分为采摘、乱扔垃圾以及燃放鞭炮等情况, 其中发生采摘行为的有8位 (女性游客更容易发生采摘花草等行为) , 发生燃放鞭炮行为的游客有10位, 发生乱扔垃圾行为的游客4位。

同时, 笔者通过采取随机偶遇的方式, 在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记录了旅游者的不良旅游行为。共记录了68位游客的不良旅游行为, 其中男性、女性游客各占34位。在年龄分布上, 老年游客占7位、中年游客22位、青年游客28位、少年11位, 可见青年游客发生违规行为最多、其次是中年游客, 这与定点观察结果相一致。在所记录的游客中, 捕捉野生动物 (主要是捕捉鱼类、娃娃鱼、青蛙等行为) 的游客有26位、燃放鞭炮的游客16位、乱扔垃圾的游客14位、发生采摘行为的游客有8位、其他行为 (如在非吸烟区吸烟, 随地吐痰等) 的有4位。

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发现,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最常见的不良旅游行为是燃放鞭炮、采摘、捕捉野生动物乱扔垃圾行为;从性别结构看, 有采摘行为及乱丢垃圾行为的, 女性游客的比例比男性游客高;而男性游客捕捉野生动物、燃放鞭炮的比例比女性游客高;从年龄结构看, 青年游客是最容易发生不良旅游行为的群体, 其次是中年游客, 老年游客的概率最小。而这些不良环境行为不仅会给景区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而且很容易给其他游客带来示范、暗示效应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的监管和引导至关重要;对于不同特征的游客行为表现有所差异。因此对这些行为景区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重点管理。

总之, 游客是景区潜在的污染源, 为了对游客行为进行有效管理, 针对不同的行为, 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游客不可避免的行为, 我们的主要手段并不是简单的控制游客数量, 而是应该通过提高景区环境设施容量, 提高景区接待能力, 实施分流引导, 从而把影响降到最低;对游客不良环境行为的管理也是我们进行游客管理的重点, 则应该是刚柔并济、软硬兼施, 不仅通过制度法令的约束, 也应该通过环境解说等的引导, 通过不断调整和修正游客的不良行为, 最终实现有效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 促进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春红.基于生态环境影响的旅游者行为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李萌等.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1) :26-28.

论试森林与气象环境 第9篇

森林是由树木和草本植物及无数的枝叶群所构成。森林的存在, 不仅能阻挡大气的流动, 而且能吸收辐射到地表的光照使土壤中的水分蒸腾, 又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吐出氧气。茂密的林木遮天蔽日, 因而林内保持较高的湿度。由此可见, 森林不仅对其内部气象有影响, 而且对其周围的气象环境给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2 风与森林

防风林这一名词是尽人皆知的, 而且许多人都知道可以使背风一侧的强风平息下来, 给过路行人和日常生活带来舒适感, 可以使农作物免遭风灾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但是, 防风林究竟有哪些实际作用, 也许许多人还不够清楚。

由平原和海面刮过来的风, 碰到林带后, 一部分风由林带上空刮过去, 越过林带后继续下贴地面刮下去, 随后恢复到碰到林带以前的风速。另一部分风直接刮入林带内, 在树木株树和枝叶及下层灌木、草本植物都不太密的情况下, 风从林内通过时, 受到树干和枝叶的摩擦力而削弱其吹袭力, 使风速显著减弱。当林带很宽 (40米以上) , 或树木的密度很大, 其枝叶及下层灌木、草本植物茂密时, 类似于不透风的墙壁, 这时在林带的迎风面和背风面都出现涡旋状况, 涡旋使风的能量受到损耗, 从而削弱风速。

防风林带效果大小和影响范围, 取决于树木的高度、树木的密度、林带的宽度和树种等因素, 而且随着风向和风的强度而变化。总的来说, 可以起到降低风速的范围是, 过密林带在其背风面为树高的20倍左右, 在迎风面为树高的5倍左右。而在密度适当的林带, 在背风面约为树高的30倍左右。

在这种减缓风速的区域内, 可以防止耕地气温和地表湿度以及空气中湿度降低, 还可以从地表蒸发水分和土壤受风蚀, 从而避免农作物遭受风害。还可以保护林带后面住宅的安全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3 风在林内的变化

实验表明, 当林带外刮起较大风时, 林带内部的气流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在树高10米左右、林带宽50米的阔叶树林带, 从林缘到林内多个地点、不同地面高风速实测结果如下表。

单位:米/秒

林内风速的垂直分布一般是, 靠近地面的风速受到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阻力而减弱;上方的风速受到树冠层的阻力而同样被削弱;而中间层因为只有树干, 阻力小, 风速稍强。树冠层茂密的防风林, 林带内外风速的垂直分布呈S状曲线。而且林外的风速越大, S状曲线越显著。到了树冠上方一定高度以后, 林带便失去作用。林内的风速虽然可以降低, 但其降低程度, 是随着林外风速的大小和林木密度、树冠, 以及灌木、草本植物等不同状态而有所差异。

4 气温、湿度与森林

夏季炎热的中午, 当你走进森林以后马上感觉很凉爽, 这是任何人都有体验的。这一事实, 已由在测定森林内外的气温和湿度获得的数据所证实。

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他们的科研人员在海拔1270米的日光地方, 对阔叶树壮龄林的林内外月平均气温进行测定。其结果如下表。

表中显示, 年平均气温为0.3℃, 而树叶繁茂的夏季林内比林外的气温低0.8℃。此外, 还有一些测定的实例, 但测得的数据也都基本相同。特别要指出的是夏季的数据相差较大。而冬季林内气温反而比林外高, 就是说, 根据对海拔1116米的三峰山柳杉壮龄林的林内林外测定的数据, 全年无论哪个月份, 其平均最高气温都是林内低、林外高, 年平均温度差为1.4℃, 特别是初春到初秋湿度较大。相反, 最低气温往往是林内高, 其温差年平均为0.9℃, 尤其是冬季差距更大。林内昼夜的温度差也比较小。

照射到森林的太阳能有80%被吸收, 其中大部分作为蒸腾的热源被消耗掉, 还有一部分被光合作用所利用, 加之树木的热容大, 所以中午林内的气温比林外低。树冠温度也不太高, 因此, 受到这些方面很大影响的林内温度是不可能上升的。另一方面, 在夜间和寒冷季节, 因为树冠阻碍从下方散热, 所以在这个时间内, 林内温度反比林外高。

另外, 再评价一下湿度, 从以上两个表所列数据来看, 林内湿度通常比林外高, 然而, 冬季林内外的湿度差比夏季还小。尤其是融雪期间差距很大。在温暖时期, 由于树木蒸腾的原因使附近水分增多, 另一方面, 风速低妨碍水分扩散。

5 创造温和气候的森林

根据测定的实际例子分析一下森林对周围气象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城市绿地对其周围街区气温的影响。

在黑龙江省植物园内及周围的市区, 于夏季晴朗天气下午2时, 对高1.5米的空间气温测定结果显示:植物园的中心区, 周围是29℃等温线, 可是, 距植物园边缘20-110米的周围基本都是31℃的等温线。此外, 观测报告材料还指出, 夏季晴朗天气下午2时, 当风速在5米/秒以上时, 在220米宽的林带北风侧, 建筑物面积占0.3以下的街区, 气温影响的范围为100米, 林带宽1200时, 其影响范围为150米。而且, 即使林带宽度增大到400米以上, 其影响范围也不再扩大。从这一点来看, 为调节气温目的, 在城市内与其营造少数大面积的林地, 不如营造多数小面积林地为宜。

炎热的夏天, 人行道旁的行道林, 可以提供良好的树荫。在城市内有必要建立几处大的森林公园以提供清爽的气候环境, 同时营造一些行道树和小块而分散的林地, 也有很大作用仅从这种意义来看, “四旁”植树也是极为合理的。为使森林充分发挥生产木材功能和保护环境功能, 在所有路旁、水旁 (河、湖、渠等) 、村旁、宅旁进行植树, 把这叫做“四旁”植树。

正是由于地面上有森林的存在, 在其内部可以使强风、酷暑、严寒得到缓和, 保持适宜的湿度, 创造平衡的气象环境。还可以使其周围地区性的风速得到减缓、保持大气湿度、抑制气温异常上升, 为形成局部地区温和气候创造条件。再则, 森林的分布不论是集中连片, 还是零星分散, 都能利用它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消耗太阳能, 对于形成区域性的温和气候、抑制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的异常升高, 以及保持大气中氧的含量等方面做出贡献, 对于调整人类和一切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大气成分起到巨大的作用。

当代的人们为建设城市而破坏森林, 或者是出于生活目的而毁林造田, 但是, 如果想一想上述那样的森林效益, 而且再思才考一下这些效益要靠博大的森林才能实现时, 就能进一步理解到, 全世界要同心协力来保护森林。

摘要:森林在防止风害、降低地表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等方面, 有良好作用。

森林公园环境 第10篇

城市公园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 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 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城市公园也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 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对局部小气候的改造有明显效果, 使粉尘、汽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抑制, 在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行人和使用者而言, 公园的自然要素应该能带给他们视觉上的放松, 四季的轮回与自然界的接触。公园的设施状况、环境品质直接影响着周边辐射地区的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城市景观的主要载体, 公园不可避免的推至城市景观建设和改造的前沿。从这个角度出发, 本文选择了昆明莲花池公园为对象, 采取了观察法对该公园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莲花池公园的分析

1. 公园简介

莲花池公园位于昆明市区北部、圆通山西北面, 商山下, 北邻学府路, 东邻民院路。莲花池又称“龙池”、“冷泉”, 自古便是昆明胜境, 明洪武时就跻身著名的“滇阳六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莲花池公园从50年代后逐渐凋敝、水体污染加重。公园的原址成为脏、乱、差的城中村, 但它的周边却云集了云南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又毗邻省内最大的IT业集中地“一二一大街”。所以, 早在2006年12月20日, 昆明市五华区政府就明确提出了, 该片区存在的四大潜在优势:即“智力中心”、“历史文化”、“电子数码商贸”和“教育地产”。于是便决定了对莲花池公园的修建和这一片区的整体开发。

2. 公园整体风格

莲花池公园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园, 新开放的莲花池公园尊重历史、注重文化内涵。

置身其中, 可以感受到安阜新韵、五华聚秀、四面荷风、妆楼倒影、商山梦痕、虹廊烟柳、龙池跃金、冷泉印月等“龙池八景”的文化情愫。在总体布局上, 莲花池公园让市民亲历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清秀风韵, “三山一水”这一古典园林堆山理水精髓得到充分体现。

3. 路线分析

公园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脉络清晰, 有的视野开阔, 有的曲径通幽具有典型江南园林的风格。两个主要入口的广场和牌坊比较吸引人群。园内多层次的景观随游人不断变换, 使人流连忘返。内部分区清晰, 形成层次感较强的空间, 张弛有度, 具有较强的视线吸引力。

三、公园环境行为观察与分析

本文调研的时间包括两个假日和两个工作日。由于近期安阜园不对外开放, 所以只对其他的部分进行了调研。

1. 时间特征

公园从早上7点左右开始陆续涌入晨练人群, 在8点至9点半之间形成第一个人流高峰区, 人数多, 基本集中于广场或比较开阔的场地。9点半后人群逐渐散去, 清洁人员在整理打扫, 有少数路人和游人分散在园区各处。10点至中午时由于气温较高, 日照较强, 院内游人很少, 形成低谷。一般公园的第二个人流高峰期是在晚饭后, 但由于莲花池公园下午6点至6点半间关闭园区大门, 所以第二个人流高峰期出现在下午3点至5点。除此规律之外, 下午散布在走道上的人群比上午多, 休息日每个时段的人流都比工作日多。晚上天黑以后, 民院路一侧路灯比较亮, 路人比较多, 而学府路一侧路灯较暗, 容易给行人造成不安全感, 故路人较少。

2. 群体特征

通过公园中不同人群的阶层分布情况, 体会公园具体的功能空间。正门广场视野比较开阔, 早晨广场上晨练的人中老年人居多, 有男有女, 主要是舞剑, 舞扇等。也有部分中年人, 基本全是女性, 她们的活动主要是健身操。他们的分布特点是30至40个中年妇女在广场中央, 老年人在旁边三五成群, 周围保持有20位左右围观的人, 一般年轻人是路过看一会儿, 老年人则坐在广场边的石椅上看。在莲花池重修碑记旁的空旷地带有10至20个三十岁左右的女性跳健身操, 多是家庭主妇或当日休息的上班族, 这块空地周围有许多树木, 是个半隐秘性的区域, 只有走近才能看清空地上的人在干什么, 所以比较年轻的女性晨练者选择这个地方。下午人流大部分是年轻人, 多是周围高校的学生和情侣。人群基本聚集在树荫下, 有趣的是, 在学府路侧门内花坛一带休息的人群中, 年轻人都坐在水边的伞下, 老年人都坐在靠近学府路一边的树荫下, 因为老年人大多带着学龄前儿童, 担心孩子去玩水。

3. 空间特征

此次观察发现两个区域使用率最高, 但其高峰期在时间段上却正好反了过来。

一个是正门的广场, 早上比较拥挤, 有的晨练者甚至要在一旁等到上一拨晨练的人离去才能到场地上进行晨练。但9点半过后人越来越少, 中午时段广场上空无一人。

另一个是虹廊烟柳, 早上有少数人拉乐器、唱戏曲、绘画。在一天中气温最高, 日照最强, 广场也空无一人的时段里, 这里坐满了人。平均每天维持有60个人左右, 老年人大概有30至40个左右。年轻人坐在廊的中间, 老年人坐两边, 因为两边的亭子里有人在拉乐器唱戏曲。

还有一个使用率较高的区域是安阜园门外一带, 这里在下午会有很多娱乐设施和小吃摊, 因此人流量也比较大, 多是带小孩的家庭和远处高校来的学生。引用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用大商店来比喻街区公园的论点, 笔者认为公园原有的设施就是“必要商品”, 而这些娱乐设施则是“即兴购买”, 这些娱乐设施放在公园里从视觉上来说破坏了公园的和谐和统一,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它也是吸引部分游客反复来公园的原因之一。

四、调研结论与启示

通过几天的观察, 居民对莲花池公园都很满意, 认为公园整体环境格调不错, 对广大市民有较强的吸引力。公园开园一年, 但维护的相当好, 园区干净, 设施良好。通过调研, 加深了对公园环境的理解, 对其设计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环境行为学的调研, 可以指导我们来更加科学的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园环境行为的调查, 从什么样的人以什么关系出现, 有什么样的活动入手, 对该公园里人群的时区特征、群体特征、空间特征进行归纳分析, 总结出人们在公园里的行为的一定规律, 以加深对公园环境的理解, 对其设计也有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公园,环境行为,规律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刍议森林采伐作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森林采伐作业;环境保护;影响

森林既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又是宝贵的环境资源。但是在长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森林作为物质资源的可利用性,却忽视了森林对环境的美化作用。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采伐作业从以前繁重的体力劳动变成了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作业,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然而,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作业也导致了过度采伐的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引发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和景观破坏等诸多生态问题。

一、森林采伐作业对环境的影响

1.导致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的原有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森林的枯枝落叶层遭到破坏。森林的存在给地被物层提供了很大的荫蔽环境,但是森林被大量采伐将导致地被物层的温度上升,使含酚类林冠物质的输入量大大减少,使得地被物层非共生类腐养生物的活动活性增强,加速了枯枝落叶层的分解。另外,有些森林采伐工作会用焚烧的方法清理林地,这也推动了枯枝落叶的分解进程。第二,森林采伐使林木为土壤挡雨的功能减退。林冠的存在可以为土壤挡雨,降低大雨对土壤表层的冲刷力,但是大量森林被采伐导致土壤直接遭遇雨水冲刷,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第三,土木工程的修建破坏了土壤稳定性。工人在采伐森林之后需要通过运输通道将木材运到需要的地方,还需要足够宽敞的装车场,由此而建设的运输道路和装车场使土壤稳定性遭到破坏,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

2.引起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态系统,然而森林采伐作业直接导致了该系统多样化的退化甚至消失。首先,森林采伐导致森林树种的丰富程度大大降低,当前人工用材林的种类较为单一,往往采用单一树种连片种植的模式,这导致森林类型单一、组成简单,适应性和维护地力的能力下降。另外,采伐方式不当和强度过大导致了大面积的残次林和灌木林,引发林地沙漠化、盐碱化和沼泽化。

3.导致森林景观破碎化

当前森林伐区的布置多采用间隔块状或带状,目的是对相邻地方未被采伐的树木进行利用,帮助采伐地的树种更新,把过度采伐引起的水土流失分散到整个林区中,但这种布置方法将造成森林景观的整体性被破坏,导致景观破碎化。

二、森林采伐作业的环保技术对策

1.集材方式与器械的改进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集材器械对生态的影响,应采用轻便、灵活、快速、经济的方式与器械来进行森林采伐作业,例如,近些年我国对于山地森林的采伐作业方式进行了改进,采用集材索道和轻型集材索道,进一步完善了架空集材索道的结构和类型,对山地水土的保护有一定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一般可以采用畜力集材的方式,该种方式的破坏力最小,对幼树幼苗的损伤也最小,并且没有环境污染。但在采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雨季作业,对于较为寒冷地区的采伐工作,可以提高冬季作业的比重,对冰雪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例如,在东北林区,大部分林地为天然林和次生林,针对该种森林,可采取低强度的大面积采伐方式,对林木进行集中凑材、多种工艺方式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充分适应林地发展条件;也可以采用小面积块状和带状采伐方式,对伐区进行相邻布置,以上改进方式都有利于减轻森林采伐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保護留木

为减少保留木的损伤,可以采取定向伐木、改进机械设备、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增强作业人员环保意识等措施。有科学调查显示,通过深开下口、多打楔子和树倒前快速拉锯等方式可以提高树木倒向的准确性,减少对周围保留树木的损伤。

3.代区清理

有关研究指出,在南方的山地林区,工作者在采伐过后最好不要采取炼山的清理方式,而是把剩余的植物分散铺陈或集中堆积,从而提高幼林的地表覆盖程度,最大限度地保留养分。此外,可以采取化学灭草的方式,降低工作成本,还可以将枯草留在林地中保持土壤肥力。另有研究指出,将倒木和活立木遗留在林地也可以为下一代森林更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养分,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恢复。

4.完善采伐政策

目前很多国家在制定和修订森林采伐政策时都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因素,我国上世纪80年代就有相关部门提出,制定森林采伐技术规范要以国家经济发展为基础,为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森林制定相应的采伐政策,而采伐方式及工具的合理与否也都取决于其适用的地区和条件,因此,在政策的具体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应加强科学指导和法律规范监督,在尽量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挥森林采伐政策的环保效益。二在具体采伐作业中,应将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生产相结合,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人、畜、机共用的多层生产结构。在采伐工具的选择上,则应以油锯为主,用轻型油锯打枝。此外,还应积极发展架空索道集材技术和拖拉机集材技术,提高采伐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对社会而言,既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因此,我们在看重其经济价值之余,也不能忽略其对环境优化做出的巨大贡献,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森林采伐作业,在享受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更科学地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赵立新,王伟文.森林采伐作业引起的生态问题及相关改进措施[J].水土保持通报,2011(09)

[2]杨盛凯,李航.森林采伐作业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及保护对策[J].生态与经济,2012(12)

城市公园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模式初探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建成环境评价,评价模式

1 城市居住区公园SEBE评价的一般模式

1.1 准备阶段

1) 明确公园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研究的目的。采用文献收集、现场观察、绘制草图、记录使用者的活动、对典型使用者进行访谈、数据整理等方法, 总结人们使用公园各个场地与空间的规律, 找出公园设计和管理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 针对典型的使用场地和空间提出改进建议或提交意向设计方案。

2) 了解公园场地周围环境概况、测绘区位草图, 标注并描述场地周围的环境。绘制一张区位图, 图中包括周围的土地利用情况、周围的居住区、学校、商业区等, 场地内外的视线情况, 场地的交通情况、道路系统、停车场、公交路线等。

3) 公园草图测绘。草图测绘因素应包括:边界、入口、道路、活动场地、铺地、建筑、主要植物、设施的标注等。明确设计师在公园平面布局时所分出的主要活动空间和亚空间, 有意识地分析公园使用者和设计师潜在功能是否一致, 这也是在总结与分析阶段提出的改建或重新设计的注意点。

1.2 实施阶段

1.2.1 行为活动观察与记录

1) 行为活动的观察。

在观察中, 应以公园的时段特征 (反映公园的人流变化情况) 、群体特征 (老年人、青年人、情侣、年轻家长与儿童等不同群体的不同活动) 和空间特征 (公园使用率高的区域和主空间、亚空间的使用状况) 为核心加以记录。每次观察都要完整地记录下所有在该区域里发生的事情, 包括人群的年龄、性别、人数、活动行为类型以及人群活动地点场所布局、设施的概况, 其目的在于细致地记录在一定的采样时间段内, 公园是如何被人们使用的。

2) 行为活动的记录。

本次调研选取了5个代表场地 (儿童游戏场、银杏广场、湿地生态区、樱花滨水区、问泉台) 来进行公园典型空间的使用状况研究。依据公园使用者活动时间变化的规律, 人流通过的高峰是上午8:00~9:00、下午17:00~18:00, 确定记录集中在此高峰段进行。

行为系统记录法:首先进行详细的行为分类, 具体有行走 (分路过、散步) 、坐憩交谈、驻足观景看人、站立交谈、儿童玩耍、文体活动等, 统计各类行为发生的人次。行为记录还包括观察日期、星期、时间段、通过人数、通过强度、各类行为发生的频次等。

活动标注记录法:先画出5个典型空间的平面图, 利用平面图标示出每个场地使用者的方位、行为、穿越场地的路线。建议用不同的图形符号标注出每个人的性别、年龄段、在这个空间中的行为, 用点记录下所有人的位置, 移动的人在点上加注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记录的时间长短根据空间中活动的人群数目和活动种类的多少与活动变化频率的快慢来决定, 设计观察的时间间隔为10 min~20 min进行一次记录。

全程定点记录法:重点针对中老年人、家人带小孩、青年情侣这部分余家漾公园主要使用者的个人或群体行为展开跟踪调查, 获取较为真实的游憩状况。记录内容包括:成员概述、时间、场所、行为状况、游憩路线图的绘制等。每一组使用者都具有标志性的转折点, 也就是游玩的“高潮”“顶点”, 停留时间最长, 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结合余家漾公园节点空间的设计和环境设施分布的状况, 可以分析使用者真正的停留点或活动转折点与公园设计师的规划设想是否吻合。

1.2.2 问卷与访问调查

1)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构成涵盖以下几个考察因素:收集使用者的基本情况, 如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结构、日常活动习惯、时间结构;调查公园的使用者进行户外活动的心理要求;了解使用者对使用公园场所和设施的状况;使用者对环境的偏好和不满之处等。

余家漾公园使用状况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34道题, 其中包括:32道为选择填空题, 即将问题的答案全部列出, 由被调查者选择。主要针对评价主体的调查, 有来源、年龄、学历、工作、来公园的目的、频率、时间、交通工具、距离、逗留时间、环境认可等;2道为自由问答题:希望改进的地方和喜爱去的地方或区域及原因。

2) 访谈法。

即访问者根据一系列准备好的问题进行闲聊, 了解使用者来公园的目的, 找出他们最喜欢公园的哪部分, 听取他们对公园建设的意见等。研究者在收集这些情况时, 应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这样才能完全地体现出公园在使用者意象中的真实品质。

在调查余家漾公园的使用者和各空间使用情况时, 作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次访谈记录。

访谈内容总结:今天是周末, 这位年轻妈妈有空带她女儿来玩。家住在隔马路的余家漾小区, 离这儿近, 就是车流量较大, 过马路不方便。想带孩子多接触自然, 但儿童游乐场的独木桩较多已腐烂, 需要加强养护工作;希望增添一些娱乐性的设施;公园的水景较脏, 草坪卫生不好;应设置小卖部、健身工具等;缺少坐的地方, 缺少遮阳避雨的地方。

1.2.3 调查分析

1) 数据整理与分析。

把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用柱状图汇总, 制作成统计图表, 可以将文字叙述与图表相结合, 从而更好地表达公园的使用情况。图表显示不同的来园距离、园内行为、来园理由、停留时间、来公园的频次、公园的吸引力、公园应增加的设施、利用率较高的区域等因素。自由访谈的分析方法采用统计每一问题答案的主题词组出现的频次。在访谈的数据中提到最多的问题依次是:水景脏;儿童设施太少;遮阳避雨设施不够。此外, 遇到公园养护人员, 也能得到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如“服务设施被使用者损坏的情况较严重”“电瓶车和自行车随意在园中行驶和停放”等, 都值得设计时参考。

2) 使用分析。

使用者的社会构成分析:进行使用者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教育构成、职业构成、收入构成分析, 全面了解使用者的情况。

交通构成分析:对游人出行工具构成、居住地构成、出行频率、出行便利程度进行分析, 了解公园在城市中的服务范围是否合理, 公园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否结合紧密。

行为活动分析:分析使用者的游憩倾向构成、行为活动构成、游憩流线分析, 了解公园中的行为活动分布情况、公园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和游乐项目设置是否恰当。

环境意象分析:从使用者对公园的喜爱度出发, 分析使用者对公园风格、整体意象、可识别性、空间景观的评价意见, 了解公园景观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园管理分析:从使用者对公园的满意度出发, 对公园环境卫生、公园秩序、设施的维护以及公园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了解公园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公园使用分析是整个公园SEBE模式中的难点, 也是重点, 对一个城市公园的使用状况评价以及优化建议全出于此。

1.3 总结阶段

提出改进建议、撰写评价报告。在使用分析的基础上, 依次列出和说明公园的问题, 找出余家漾公园成功和存在的因素, 就每个问题提出适当的设计或管理上的改进意见。

2 结语

本文在初步分析和评价城市居住区公园环境和使用状况的基础上, 研究在这些环境和行为结构条件下所发生的人的行为模式。以余家漾公园案例环境进行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研究, 提出了城市居住区公园SEBE评价的一般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邓小慧, 鲍戈平.广州人民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报告[J].中国园林, 2006 (5) :36-3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森林公园环境】相关文章:

森林公园07-18

森林公园森林防火制度04-02

城市森林公园05-09

游森林公园07-24

森林公园游客管理05-15

天华山森林公园08-31

嫩江高峰森林公园07-07

森林公园讲解词07-21

森林公园初试马07-25

共青森林公园作文07-12

上一篇:联合免疫论文下一篇:电视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