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4-06-19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选11篇)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1篇

学院毗邻著名的南京钟山风景区, 占地面积1360余亩, 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全院教职员工800余人, 其中专任教师635人、教授34人、副教授178人。学院现有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5个、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 (特色) 专业1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 江苏省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智能传感器网络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江苏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各1个。

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 长期自觉传承和弘扬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等著名职业教育理念, 秉承其确立的“敬业乐群”的校训,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主动适应江苏及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大力推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通合一、实训教学与工学结合对接合一、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全面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2004年, 学院成为江苏省第一所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6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建设28家学校之一, 2009年11月圆满通过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

学院坚持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 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建立了按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的机制, 每个专业 (和专业方向) 对应不同的技术岗位要求,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调整,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基本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专项能力。由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与企业岗位要求高度吻合, 毕业生深受欢迎。学院机电类主干专业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 各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出口畅”带来了“进口旺”的喜人形势, 学校2011年招生理科录取分数线302分, 文科298分, 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

学院积极引进施耐德、南大富士通、南京熊猫、南京徐工汽车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校, 采用多种模式建立了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这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 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的综合实训项目, 开展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实训, 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院还依托省轻工协会、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 与省内外轻工行业、机电制造行业内的高淳陶瓷、苏果、苏宁、卫岗牛奶、南汽、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业, 合作建立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直接让学生走上企业的生产工作岗位, 体验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这些都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养成提供了坚实的保证。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项目竞赛中, 我院代表队荣获一等奖, 2011年“康尼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竞赛中, 我院学生再次勇夺一等奖。此外, 我院学生还在最近几年以来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综合应用大赛、实用英语口语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中, 屡获优异佳绩, 连年摘金夺银, 获得全国性大赛一、二等奖总数高达30多项, 平均每年达10项。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总结 第2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见凸显,供需矛盾日见突出。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周济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的讲话特别强调:“要支持自主创业、扩大消化增量毕业生的空间和渠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今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一种新趋向,也是将来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理想的实现,为当前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高职院校,我院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并能够积极做好创业的教育和引导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善工作机制,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学院发展全局,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全院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增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了就业工作全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委书记、院长亲自负责,分管院领导专门抓,学生处、各系及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落实,完善了一个以学校、系部、班级三级互动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1、成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领导担任副组长;学生处及各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决定全院就业创业工作的基本政策和工作任务。

2、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2000年,学院就成立了院系二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作为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还成立了院系二级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

3、制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校内创业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规范和鼓励大学生校内创业行为,学院制定了此办法。

4、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院还专门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拨专款支持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这在全省高职院中首开先河。

5、成立就业创业协会。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学生创业经验的交流,激发学生创业兴趣。2006年,在学院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成立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协会。对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起到了有益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二、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学生创业打好知识基础。

我院始终坚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理念,全方位的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为学生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院和各系都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设学生第二课堂,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会、典型树立、技能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每年,学院都在“五四”评优中组织评选学生创业标兵,大力宣传学生的创业事迹,以典型的感召力,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近三年来,我院共评选出创业标兵二十余名,举办相关交流会、先进报告会十余场,有效的鼓舞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高职学生创业的基础。为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技能培训,团委利用学生活动阵地,开展了富有浓厚专业特色的技能大赛。目前,我院的学生技能大赛以成功举办五届,开展了电子制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AUTOCAD大赛、动画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与水平。我院的吴乐佳同学在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吴俊同学在江苏省大、中学生FLASH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力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屡获一等奖,在江苏省机械数控比赛、电脑网络大赛等专业赛事中也屡创佳绩,学院还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创业理念的培养要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投入。学院一年一度的创业计划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目前已成为学生最为喜爱的学生赛事之一。在创业计划大赛举办过程中,我们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为学生开设创业创新讲座,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在竞赛前期将优秀的创业计划书模版公布在学院的各大橱窗,供学生讨论、学习。三年来,我们在决赛阶段共评审了120份创业计划书,评选出优秀作品30余份,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决赛三 1

次。面对博士生、研究生等高手如云的省创业计划大赛,我院学生以创新的创业理念、严谨的创业计划书、结构合理的创业团队、务实的创业精神赢得了专家评审的高度评价,获得省银奖一个,铜奖两个,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三、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根本。近几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许多高等学校纷纷为大学生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尚无统一的有效模式。我院也一直积极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高职高专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项目引导

鼓励创业不仅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更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个人价值。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尤其需要众多的小型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活力。创业教育的教学必须紧扣市场进行,必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以以项目为引导可以使创业教育的教学变得更具体、思路更清晰,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项目引导是指在众多的创业类别中,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可行的项目,并为此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在众多的项目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项目是个很困难的工作,所以在筛选项目之前,首先应该通过研讨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什么是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都满足了哪一部分人的需求?

2)创办企业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要求,你是否具备?

3)你适合创办什么企业?

4)你有没有具体的构思?如何开发你的构思?

5)各种构思的优劣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以上问题的答案通过研讨的方式进行将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的对创办企业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也更清晰的了解自己更适合创办哪种类型的企业。由于是研讨的方式,学生可以充分的参与进来,并且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到课堂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每个项目进行投资风险分析,将研讨内容引入深处。项目的筛选能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兴趣与专业就更为有效。

2、任务驱动

在确定了项目之后,如何将构思变成现实即为任务驱动。这一步是很关键同时又是很具体的一步。这一部分采取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设想和思考,制定出可行的创业计划。这一部份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评估将创办的企业市场环境?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

2)分析企业的潜在的顾客群?了解竞争对手状况?

3)依据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营销计划并预测销售量。

4)用系统的知识进行计划和演算,形成创业计划书。

5)怎样组织人员去生产。

6)如何申办营业执照。

7)如何使将要成立的企业遵守国家的税法、企业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

8)如何根据预测的销售量,预测启动资金,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9)如何制定利润计划,懂得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定价与赢利的关系,学会制定自己企业的赢利计划与现金流量计划。

10)制定开办企业的计划。

在教学时可以将选择相同项目的同学组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到相关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社会调查,使同学对项目将要发生的情况有较为准确地了解,调查结束时作出调查报告,再回学校根据调查结论进行情景教学讨论,分析哪种方案可行,哪种方案需要调整。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校时主要锻炼的就是应用能力,此次社会调查能够有针对性地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这将使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去思考,更掌握了如何去行动。任务驱动的成果是每位同学制定结合自己兴趣的一份可行的创业计划书。

3、案例教学

创业计划书虽然是经过市场调查而获得,但是否行之有效尚未经过市场的检验,市场中还有哪些潜规则并不是通过一次市场调研就能得到的,所以还应该进行真实的案例分析,以扩大学生创业的视野,通晓市场规则。案例教学分为三部分进行:

1)在课堂进行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和讨论

2)聘请校外创业成功的人士来校作创业经历的报告

3)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和了解成功企业的创业经历和过程

特别是聘请校外创业人士来校举办的讲座,可以使学生面对面地与创业成功人士进行交流,学生兴趣很高,能够提出很多新的、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较为广泛地思考。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要素与条件,了解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应完成的工作,对自己的创业计划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估,在创业之前就能够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困难有充分的准备。

通过对在校高职高专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以案例教学方式进行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较为有效的解决在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理论缺乏、脱离实际的弊端;针对学生开展的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举办讲座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并提高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引发学生更深层地思考;走出校外开展的社会调查和参观走访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创办企业将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最终使学生从中系统的分析和确定如何筛选项目、如何制定创业计划、如何创办企业的过程和步骤,最终如何创办一个企业。

四、开辟实践渠道,为学生创业提供机会与平台。

创业教育的落实,需要实践环节的有力配合。学院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筹建了南工院大学生创业园项目,自筹建以来,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很高,已有30多个创业团队提交了创业申请和创业计划书。根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校内创业管理办法》规定,对学生提交创业申请和创业计划书,经学院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后,将可进入学生创业园创业,学院提供一定的创业场地、资金等支持。对在院级以上创业计划大赛选拔中可实施性强的且获奖的项目,可优先批准入园。

此外,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重要环节。学院团委联合各系部,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在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昆山、徐州、淮安、宿迁等地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创业见习基地20多个,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厂矿、农村进行专业调研、专业见习、创业调查等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

权威数据显示,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中专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年轻人将成为未来创业的主体。受全球的创业热潮的影响,我国目前也正处于创业活跃期,平均每百人中有12.32人在创业,这些创业者的面孔也正日趋年轻,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大军中,成为创业洪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大学生创业有梦想,有激情,然而真正能够生存下去,稳定经营持续发展却异常艰难,曲折。其中原因复杂,其中缺乏必要的能力和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理想能还变为现实。年轻的创业者怎样才能实现心中梦想?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坚持课堂教育与网络模拟相结合,打造创业模拟平台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是提供平台和环境。而要实现对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业基础的普及,课堂教育和网络模拟相结合是最有效和最易实现的手段之一。为此,学校坚持课堂教育与网络模拟相结合,依托中国创业实习网,打造了创业模拟平台。

依托创业必修课,激发学生创业意识。自2009年,学校坚持“全面指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创业必修课。对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门开设了32课时的创业教育理论必修课程和24课时的大学生创业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并实现“三三制”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1/3,学生参与1/3,课外实践1/3;对其他专业学生,在必修课“就业创业指导”中实现了创业教育普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业意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明显增加。

依托创业选修课,增加学生创业知识。为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有创业意愿学生的更高需求,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KAB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与就业”“淘宝课”“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实习网”“创新与创业”等不同层次内容的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增加创业知识。每年受教学生数达4238人。

通过创业网络模拟,提高学生创业兴趣。为提高学生创业兴趣,学校依托中国创业实习网,构建了创业模拟平台。学生通过在“中国创业实习网”的平台上模拟公司运营,了解和熟悉创业流程。在仿真创业中学习创业,在技能实训中学习管理,在仿真实战中学习经营,在能力展示中彰显自我价值。模拟平台受到广大学生热烈欢迎,每年通过模拟平台进行创业模拟的学生达1000人次。

坚持创新竞赛与项目实践相结合,打造创业苗圃平台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网络模拟,学生有了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接下来就需要为其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激情,为其搭建实践平台。为此,学校建立了多个创新创业社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竞赛,并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依托创新创业社团,营造学生创业氛围。强化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促进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形成的有效方式。学校现有KAB创业俱乐部、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科协等校级创新创业类社团24个。通过开展“技能360”“创业论坛”“青年大讲堂”等一系列在学校影响较大、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每年,有近5000人次学生参加相关社团活动。三年共扶持创业创新项目134个,学校学生每年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申报并获批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20余项。

依托创新创业竞赛,强化学生创业激情。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竞赛,锻炼创业创新能力。各二级院系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学校每年举办校级创业类竞赛二次以上。在校级比赛的基础上,学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成绩显著。三年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189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47个。在创业创意竞赛方面,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7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9个;在科技创新竞赛方面,荣获省级以上奖项66个,其中国家级奖项32个;在全国“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上,共有96件作品获奖。

通过创业项目实践,增强学生创业信心。为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增强创业信心,提高创业成功率,学校依托大学生创业园,构建了创业苗圃平台,供学生创业项目实践。南工院大学生创业园,始建于2007年,总面积680平方米,位于学校仙林校区,专门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体现了三个特点:全真环境,全真管理,全程扶持。园区共获准入园项目33个,参与创业实践学生数达600余人,近半数创业项目团队通过实践实现成功创业,目前在园项目22个。入园项目坚持三个原则:专业结合,团队创业,可孵化。

坚持专项培训与项目孵化相结合,打造创业孵化平台

对于有强烈创业愿望且参与创业实践的同学,学校根据需求,通过免费为其提供各种专项培训和举办系列讲座,提高其创业能力,并组建专业师资团队,为其创业提供全程帮扶,促进学生成功创业。

依托创业专项培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对于已参与创业实践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做好创业知识系统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两种方式实施:一是举办形式多样的系列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创业知识面。学校每年举办创业类讲座达20余场,参与人数达2400余人次。二是加强政校企合作,提供专项系统培训。自2010年起,学校加强与栖霞区人社局合作,由政府出资,免费为学生提供专项创业培训。组织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IYB课程培训班和SYB课程培训班等系列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

依托专业师资团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学校高度重视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由6名专任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专门负责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指导、理论研究等。同时,近三年先后选派了51人次教师参加KAB创业师资、DMC创业课程教师、中国创业实习网指导教师、省创业教育师资等培训,选派3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此外,还建立了80名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创业项目评审专家7名,创业项目指导老师22名,创业指导顾问6名(由创业成功校友、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工商、税务、律师、专业创业指导师组成)。依托这支专业的队伍,排解学生创业难题,促进顺利创业。

通过创业孵化帮扶,促进学生创业成功。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业园中的优秀实践项目成功孵化,学校依托大学科技园,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对学生进行创业帮扶。南工院大学科技园由学校与白下区政府达成共识,同时引入与学校专业结合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金蝶软件),三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政校企共赢,做到“三区融合”(校区、园区、社区),构建了“教学在校区、创新创业在园区、服务在社区”的新型政校企合作平台,成为江苏首家在高职院设立的省级大学科技园,目前已有完成工商注册的1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园内良好运行。

坚持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打造创业转化平台

在园孵化项目成功转化,走向社会,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一步,也是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体现。为此,学校坚持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打造创业转化平台,帮助学生成功创业。

依托校内外资源,帮助学生成功创业。学校在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与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白下区兰翎就业创业园和栖霞金港科技创业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在228家企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建创业转化和实践平台,实现了学校大学生创业平台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了有效帮助。

通过全程有效帮扶,创业典型不断涌现。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学校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率为3.7%,比全国示范高职高1.4个百分点,比本校2009届高1.3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如: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王茜,2009年成立王茜艺术工作室,目前已经成为省、市重点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之一,受到了时任南京市委书记朱善路和市长季建业的亲切接见,其创业事迹曾作为两个创业典型之一入选教育部《2012·发现高职》画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刘磊凭借在校时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于2010年9月成立了南京诺威干燥设备厂,现已发展成为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等等。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10月18日,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90华诞。在校庆仪式上, 被教育界视为珍宝的《黄炎培日记》现场首发。

1917年, 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教育界、实业界知识人士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为了以例示人, 第二年他又亲手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中华职业学校, 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黄炎培日记》共有5大本, 700多万字, 蕴含和体现了黄炎培独特而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专家认为, 这部日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 为研究中国近代史, 特别是近、现代教育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5篇

亲爱的校友:

您好!

筚路蓝缕,沧海桑田。2008年10月18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迎来九十周年华诞。这既是全校师生、校友憧憬的盛典,也是母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此,我们谨向曾在母校工作、学习过的广大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并热忱邀请您重回母校,同庆大典!

90年栉风沐雨,90年人间巨变。从1918年黄炎培先生创办于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上海机械学校到享有盛誉的南京机电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中华第一所职业学校到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母校九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在近现代和当代的历史画卷上,挥毫泼墨,重彩深描,绘写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岁月峥嵘,薪火相承。90年来,母校历经岁月洗礼,始终秉承建校伊始“敬业乐群”之校训,弘扬“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之办学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和优良的办学传统。这种精神和传统,凝聚着每一位校友的汗水和智慧,是母校最为珍贵的财富,是九十年历史的积淀,也是南工院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的精神源泉。

盛世华章,弦歌浩荡。如今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更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办学实力明显提高。学院现有一千四百亩校园,一万四千名学子,成为江苏省首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优秀”学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手脑并用、德技双馨”的人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为了系统总结母校90年的办学经验,检阅90年的办学成果,团结全院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共创学院美好未来,母校决定筹办90周年校庆。这是母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是又一

个新的起点。届时,我们将举办各项庆典活动,以继承光荣传统,弘扬学院精神,展示辉煌成就,再创世纪伟业。

春华秋实、桃李不言。90年历程,母校俊采星驰,精英辈出,大家虽分布在天南海北,奋斗在各行各业,但彼此的心却和母校息息相通,始终关注和支持着母校的发展,并以自己优良的素质和显著的业绩为母校增光添彩。在新的历史时期,母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关心和支持显得更为珍贵。我们在深表感谢的同时,也充满着共同的期待:金秋时节,畅叙同窗情谊,共襄母校盛典。在此,我们真诚地希望曾在母校就读、任教的广大校友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为校庆筹备工作献计献策,撰写回忆文章,捐赠校史文物,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捐资捐款,将本人工作业绩告知母校。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校友事迹,我们将在《校友风采录》中予以刊出,以进一步彰显学院办学业绩,塑造学院品牌形象。所有惠赠如蒙俯允,都将其姓名及捐赠金额在学院校庆专刊上公布,并颁发捐赠证书、精美纪念品等。同时,我们也热切期待着您对母校90年校庆活动提出宝贵建议。回眸历史,岁月如歌;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亲爱的校友,收获的金秋期待着您,深情的母校期待着您!

专此即颂,阖家安泰!

党委书记 唐永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携全院师生员工

院长 姚寿广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紧盯市场需求,精心打造特色专业群

学院始终把专业建设放在核心位置,按照“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紧盯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了一批办学条件好、工学结合紧密、就业质量高的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优先发展市场需求大、举办能力强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大力扶持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物流管理等新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现代制造技术类专业为重点,以军工专业为特色,工、管、经相结合的专业结构体系。目前学院开设的30多个高职专业中,有4个军工特有专业,数控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2个专业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

学院以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院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适应了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顺应了市场调节机制,提高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瞄准职业能力,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学院把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着力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导师制”“任务驱动”“实践先导”“讲练结合”等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和车间,融“教、学、做”为一体。数控技术专业围绕数控机床操作和数控编程两个中心,探索了“实践先导”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数据库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中推行“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改革,适应了课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电气工程系将PLC、单片机等课程搬到实验室,在实验室授课,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学院还坚持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练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工学结合。

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抓手和载体,学院先后评出了15门院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继《建筑装饰设计》课程被评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再度被评为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机械制造基础》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设计》在“以实际设计的原创过程为引导,实现职业能力的构建和提升”,整合20多个实际工程设计的原创,从任务书(或招标书)、设计调研、设计方案到设计施工图纸,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等模式,创造与实际工作一致的体验式、模拟式、交互式的工作场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学院依托军工行业优势,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2006年,以河南省国防科工委为主导、以学院为依托、以省内军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简称河南国防职教集团)正式成立。学院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采用“专业”+“企业”&“就业”+“创业”的“四业”模式、“招生即招工”的“订单”培养模式、“导师制”等工学结合新模式培养人才。

学院借助职教集团这一平台优势,大力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各系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分别建有机械、建筑、电气、计算机、经济管理等类别的院内实训基地152个,仅学院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就占地1500余平方米,有主要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可同时供4个班的学生进行车工、铣工、刨工等工种的教学实习。院内实训装备与生产现场相近或相同,实训内容和过程均最大限度地接近职业岗位的生产实际,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学院还依托职教集团企业和长期合作企业共建了院外实训基地80多个,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协调能力,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2007年,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5家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数控专业实训中心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再次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中央财政将投入700多万元用于这两个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将融合教学、实训、培训、考核等功能,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提升“双师”素质,培养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把“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强力实施,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从企业调入或聘请48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实践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大力开展“队伍建设年”和“教师培训年”活动,通过“以老带新”的办法实施“青年教师培训工程”和“学历提升工程”。学院每年都安排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或脱产进行应用课题研究,到生产一线锻炼,增强实践能力。目前,“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

学院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大力开展“教学名师”选拔、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乐于奉献的名师队伍。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管优秀专家2人,7人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李生平教授、韩全立副教授分别被教育部聘为“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组专家”,朱吉顶副教授被评为“河南省第四届教学名师”。

学院还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2007年,数控技术专业团队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团队”;2008年,电气自动化专业继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团队”后再度晋升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近3年来,这个教学团队先后建设了5门精品课程,其中《电工基础》精品课程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和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有27本,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本,王煜东老师主编的《传感器及应用》(第2版)被评为2008年国家级精品教材;这个团队还主持了教育部高职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改项目和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获得省级科研成果2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4项、国家专利7项。

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精品战略带动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学院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学院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还先后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最具特色的十佳职业院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江苏省及南京市也制定了更加详尽和具体的配套措施,以便于落实国家政策,包括《关于成立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关于成立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意见》等。从学校层面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工院)于2010年制订了《南工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南工院校企合作发展基金管理细则》等相关文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富有成效的项目进行立项和奖励。

1 校企合作现状

南工院现已与4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合作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或上市企业主要有: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ICT创新基地及中兴通信学院、与上海ABB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工业机器人创新应用中心、与捷豹路虎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国(南京)卓越培训中心、与罗克韦尔自动化(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实训基中地、与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富士通订单班等。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关系都是本着合作共赢、平等互利、协同育人的原则进行的。

2 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2.1 共建“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

南工院于2012年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目前园区有近110家企业入驻,年创造收益1600余万元。双方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共建“金蝶会计学院”,金蝶公司向南工院捐赠了高价值EAS管理系统软件。

2.2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南工院于2015年成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运用技术、通信技术等四个专业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与韩国现代重工、德国博世公司、捷豹路虎、中兴通讯等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2.3 打造“2011协同创新”项目———江苏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

由南工院牵头,联合21家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组建江苏首批高职院校牵头的“2011协同创新”项目———江苏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构建风电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程中心人才培养新途径,通过学科和重点专业群建设,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强化以企-校园工程应用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鼓励师资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混合团队参与项目,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企业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

2.4 打造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学校结合专业资源优势与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建“ICT行业创新基地”暨“中兴通讯信息学院”,双方实行企业主导、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合作开发、市场应用的模式共同建设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两个高职和通讯工程本科专业,成立校企双方的混编师资团队,根据智慧企业行业应用确定岗位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2.5 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对接,以引企入校,进企设校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建设、共同运营校内外基地,实现校企共赢互利。校外基地主要包括江苏软件园、南京苏宁易购、苏果超市有限公司等。校内基地主要包括ABB工业机器人创新应用中心、韩国现代重工工业机器人工程中心、捷豹路虎卓越培训中心等。

3 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成效及分析

3.1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形成多种合作模式

学校以省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打造多元、综合服务体模式。一是与金蝶软件共建的合作开发、利益共享模式,成立金蝶会计学院。双方共同在高校实训教学、项目开发、产品销售、政府课题申报、社会化培训、软件技术服务等方面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2015年,双方联合研发的“集团财务管控系统教学平台”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投入了市场化运营,该平台为服务产业、服务中小微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与中兴通信合作的模拟混合所有制模式,创建了ICT创新基地及中兴通讯信息学院;通过ICT创新基地搭建高职院校科研平台,使企业研发项目走进校园,破解校企科研合作难题,突破高职院校科研之“瓶颈”,并以科研项目创新成果反哺教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整体教学水平。

3.2 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成效逐步体现

与韩国现代重工、德国博世公司、捷豹路虎、中兴通讯等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其中与德国博世汽车部件(南京)有限公司合作2015年在机电类专业开设“博世AHK证书试点班”,已正式招生,校企按照共同研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把AHK证书标准和内容融入课程与教材,探索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本土化创新与实践,培养具备“中国特色”和“德国水准”的职业化技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与就业。

3.3 打造高职院校特色的“2011协同创新”项目

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对高职院服务功能定位和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围绕行业发展关键技术、第三方检测认证和人才培养做好服务。与金风大学共同开办海上风电培训班。与英国劳氏公司开展风电设备的检测、认证,以及海上风电场运维人员安全、操作规范方面的培训认证合作。中心围绕风电产业人才需求,创新风电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程中心人才培养新途径,通过学科和重点专业群建设,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3.4 助推国家骨干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发展,取得硕果累累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依托我院教师在信息安全等新技术的前探研究,以科技服务助推产业发展,在帮助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4 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1 学校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整体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制造企业处于快速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学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与开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等领域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学校需要提升师资整体服务能力,需要不断技术创新、技术积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4.2 师资队伍双师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培养一支以名师、大师为引领的教学团队。但学校具备洞悉市场前景和专业发展方向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

4.3 企业资源利用不均衡

与企业在校内共建企业学院或校内实习基地,对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增强是有利的,但对于与企业在校外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安排、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等,都受到企业生产周期的影响,兼职教师来校参与教学的时间及学校学生去企业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间无法保证及控制。

5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的建议

5.1 构建利益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的动力在于各主体强烈的利益驱动,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得其提高竞争力所需要的人才或为企业储备人才,各主体间的利益结合点在于创造共同的核心竞争力,包括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现状下企业协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缺乏法律规定及政策优惠,缺乏内在动力驱动。一方面高职院校需站在企业的角度,综合考虑企业的诉求、困难和利益,主动服务企业,赢取企业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可通过购买企业服务等方式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

5.2 形成多维合作运行机制

推动校企合作的进行,一是构建激励机制,激发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热情,可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展专业讲座、教师进入企业为新进员工培训或者校企联合攻关技术前沿项目等方式来实现。二是构建约束性运行机制,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个性化定制科学合理的合作规章制度。三是构建情感机制,确保组织内人员、信息的良性互动,助力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实施。

5.3 提升高职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立足于学校丰富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内部培养出具有学术前瞻性的领军人才或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建设一支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二是学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同时整合资源,在校内跨学科组建或培育具备较强技术攻关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提升学校整体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支持创新团队申报各类重大项目。三是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信息服务,引导科技创新团队有效开展工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5.4 完善保障机制

由政府与教育、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合制定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校企合作政策体系,在财政或税收方面对于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单位、企业有所倾斜,以便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办学当中;完善文化育人的机制,在职业院校营造一种产业文化的氛围,在课程建设、教学考核、师资培训中融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对在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完善理念更新的机制,通过定期参加国际和国内各类校企合作培训与研讨会议,掌握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最新动态,使得校企双方政策制定者能够从合作战略的角度,及时更新合作运行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建生,卢跃生,代刃.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管理运行机制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24):56-59.

[2]李玉娟,孙鑫.校企合作群落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5(05):23-25.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

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合作办学新模式, 学校与企业进行多方合作, 能够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 会不断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适应企业、行业、社会需要的人才, 实施学校与企业在项目研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 也是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寻求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必然选择。

1 对日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现状及需求

日本野村综研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对日外包的出口总量占日本发包总量的70%左右, 未来几年仍将继续扩大。但是近年来日元的贬值及国内运营成本的快速上升压缩了对日外包企业的利润空间, 迫于成本压力, 对日外包企业正在积极与地方院校、人才培训和服务机构合作, 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投入, 使得各大高校的日语专业产教融合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2 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对日服务外包方向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

2.1 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有着本科压缩型的痕迹, 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受传统日语教学观念的束缚, 学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了解不深, 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岗位对接有较大出入, 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 尤其是服务外包方向如何进行“订单式”培养, 课程如何设置, 教学模式如何改革, 目前在高职教育科研方面还没有理论支持, 实践基础也比较薄弱, 对该专业目前的教学改革也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2.2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经历

目前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共计有五位教师, 缺少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 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缺乏了解, 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就有所欠缺, 教师难以较好掌握实践技能, 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仍然存在, 实践教师师资比较缺乏。

2.3 缺乏产教融合的平台

因日语是一个语言专业, 不可能像文秘、机械等专业一样, 一个企业一下子需要大量的人才, 大量需求的职位一般都是日企在国内的流水线等场所, 而往往即使是没有日语基础的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去完成此类工作。所以商务日语专业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 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企业不是特别容易。

目前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通过与“南京亿株科贸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 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人才培养。但是只是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讲座、推荐实习、简历等一般性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缺乏企业行业的全过程参与, 产教融合紧密度不够, 还缺少进一步深入的产教融合的平台。

2.4 学生参与度与职业教育的利益驱动不大

目前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参与到产教融合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实训周集中学习、模拟、并实际操作对日服务外包业务。因为学生在实训周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对日服务外包方向的知识, 所以学生是在实训课的时候第一次学习有关服务外包的基础知识, 比如轮胎的相关用语、医药品的质量监控报告用语等都是在实训课的时候第一次接触, 学生消化这些词汇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一些输入规则的学习, 所以学生完成的件数就不是特别多。学生参与度也不高, 积极性一般, 完成的件数少了, 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驱动都不大。

3 促进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对日服务外包方向产教融合的对策

高职日语专业发展虽然面临多重困难, 但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 就会带来可利用的良好机遇和条件。只要能够利用好这些机遇和条件, 完全可以突破瓶颈, 求得新的发展。

3.1 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从传统的单纯强调日语“视听说”发展为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建立特色“校企互动BJC (以商务 (business) 为背景, 以日语 (Japanese) 为主线, 以能力 (Capability) 培养为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 制定落实订单式培养的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意见稿及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等等。

3.2 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师资力量的优化

南工院从事日语教学的多由日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构成。他们缺乏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 要打破这种瓶颈, 就要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养。要在给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 拓宽知识面、充实商务知识, 做到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双师”人才。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和专业教学需要, 建立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 要加强日语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 可选派教师到企业兼任工作, 带职锻炼,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 回校后可以有针对地调整课程, 更好地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 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来校授课, 他们在把实践经验、最新发展技术传授给学生的同时, 也能够对校内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课程教学合作, 一方面保证了课程教学应有的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企业技术人员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能大大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3 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日语专业因为缺乏专业特色, 没有形成高职有别于普通高校日语专业的个性品牌, 要以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 大胆地把企业的一些涉及服务外包的项目和任务融入课程, 让学生在课程内针对这些项目和任务进行实践和实训, 可以采用“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以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为本位、设置专业课程科目;以工作流程为主线, 贯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实施模块式教学。要合理地设计实际教学模块, 使得日语模块的日语知识和服务外包知识相匹配。将高职服务外包日语设计成若干教学模块, 每一个教学模块围绕一个主题和中心, 如轮胎检测日语、药品质量监控日语、旅游市场意向日语等等, 使得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 就掌握了相应专业语境下的语言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模块教学, 学生不仅能获得语言方面的知识, 更能掌握基础的服务外包的知识, 能逐步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4 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化

目前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单位只有“南京亿株科贸有限公司”一家, 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把现有的校企合作做好, 使全校掌握日语基础知识的 (指商务英语专业二外辅修日语的学生) 对日语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通过培训参与到与“南京亿株科贸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中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在业余时间轮流安排小组跟班操作, 进一步熟悉岗位工作职责与要求, 强化岗位工作能力。其次, 通过邀请相关企业的一线管理人来校上课, 既传授了实践经验, 又渗透了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对人才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的要求, 把学生岗位适应期缩至最短。

4 结束语

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对日服务外包方向产教融合的制约因素有很多,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 找准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我们针对这些制约因素, 从自身的不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优化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力量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 最终实现南工院商务日语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化等解决方案。

摘要: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适应企业、行业、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寻求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简称:南工院) 对日服务外包方向为例, 分析了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产教融合的制约因素并列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外包,商务日语

参考文献

[1]易勇.关于高职英语专业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探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8) .

[2]方忠南.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趋向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6) .

[3]邢娣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的路径选择.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0) .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第9篇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 其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南京特别市立第一职业中学。1955年起更名为南京铁路运输学校, 长期隶属铁道部管理。2004年学院成建制由铁道部划转江苏省地方管理。2007年8月, 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原苏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入学院。两校合并后, 学院在南京和苏州两地办学, 占地面积2066亩, 规划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 核定办学规模1.8万人。

建校68年来, 学院培养了数万名专门人才, 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服务全体学生、服务轨道交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崇尚科技与创新和与中国铁路同行”的办学理念, 围绕“根基在行业、特色在铁路、质量是生命、创新是动力”的办学思路, 积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办校和特色扬校”的发展战略,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 立足江苏, 面向全国, 重点服务华东地区;立足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和江苏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007年, 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2008年, 学院被确定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并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 学院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

学院现设有铁道运营技术学院、铁道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财经与物流管理系、软件与艺术设计系、城市轨道交通系、机械工程系、电子电气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等院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技术、会计三个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不断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积极引进国外教学体系、教育理念。近年来学院先后与加拿大戴尔特国际商学院、西日本工业大学、日本福冈成蹊学院、英国黑思廷斯学院、韩国铁道大学签署协议, 开展合作办学。学院积极实施“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 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品牌。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第10篇

完善的教学实训设施。现新老校区占地面积45.7万M2, 建筑总面积24万M2。校内实验、实训室 (基地、中心) 150个 (其中, 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支助实训基地1个) , 校外实训基地40个;有田径运动场2个, 有球类运动场47个, 室内运动场占地面积3455 M2。图书馆藏图书75万册, 期刊740多种。学院被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授牌“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640人, 其中正教授7人、副教授96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0%以上;硕士、博士占专任教师40%;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8人。有18人担任全国化工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其中主任3人。

突出的专业优势。现有六系二部:即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信息技术系、自动控制系、机械技术系、经济管理系、社会科学部、基础科学部。瞄准行业加强专业建设, 已形成以化工工艺为龙头, 以化工机械和设备、化工自动控制为支点, 以化工环保、化工服务、化工建筑为支撑, 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循环再生的化工专业群。现有省级品牌专业1个, 省级骨干示范专业1个;院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 省级精品课程2个, 精品教材2门, 院级精品课程6个;精细化工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均为全国化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 打造高技能化工人才培养高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 坚持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开发与建设原则, 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院立足江苏, 辐射周边乃至全国, 招生范围已扩大到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等省份, 现有在册学生11000多人。建校50年, 为社会输送了近5万多名不同层次的毕业生 (中专、大专、本科) , 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学院确立了 “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素质基础上有所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大力贯彻“德育为先、学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原则, 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 以主流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归宿点, 拓展素质教育内涵, 实施学生个性化评价。1名学生获得“江苏省十佳青年”称号, 1 人获得江苏省理工类高校人文知识竞赛一等奖。学院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 被评为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11篇

学院设有汽车工程学院、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艺术系六院一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研部以及继续教育学院三部一院教学架构。教职工616人, 其中专任教师404人, 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98人, 博士、硕士学位教职工346人。有交通运输部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3名,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名, “333工程”第三批次培养对象1名,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2名, 江苏交通“100人才工程”7名,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 江苏省交通系统教学名师8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 成教在册学生4000余人。设置专业40个, 形成了以汽车、路桥、运输管理、工程机械等交通主干专业和电子信息、建筑工程、人文艺术等拓展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现有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 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专业2个, 省级品牌 (特色) 专业6个, 省级重点专业群4个, 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 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支持建设实训基地5个, 交通部乙级试验室1个, 省级创新实验基地1个。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16门, 国家精品资源库课程1门, 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6部, 省级优秀精品教材 (含立项) 14部,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教材5部,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学院生源饱满, 质量优良, 投档线、第一轮投档率和报到率等各项指标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院毕业生年终协议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专业对口率、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等三项重要指标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等指标均大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生汽车维修技能大赛、路桥试验检测技能大赛、物流沙盘大赛等各类专业技能竞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中所获奖项的级别、数量均位居参赛院校前列。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积极引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 与加拿大圣克莱尔学院合作开办“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和“会计”专业, 加入了“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具有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办学资质。学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 开展工程硕士联合培养;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开展“专接本” (专科接读本科) 教育;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开展专、本科远程网络教育;与江苏警官学院等学校合作开展“专升本” (专科起点升本科) 教育工作。同时, 与省内10多所中等职业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成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关系。构建了学院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体系, 增强了学院办学功能和辐射能力, 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学院服务社会能力突出。学校坚持立足交通办学, 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依托专业优势, 建有江苏省交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工程中心, 全国首家省级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考核中心,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交通部交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站等, 年职业培训2万人次以上。

上一篇:多学科渗透论文下一篇: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